一、特殊开采方式低速非达西渗流试井模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毛振兴[1](2021)在《西峰油田合水油区试井资料二次精细解释》文中指出目前特低渗透、致密油藏没有成熟的试井解释方法,在本次论文完成过程中,充分调研了国内外低渗透油藏的渗流理论、试井解释模型和方法,对采油十二厂18个区块512口油水井进行了精细解释,改进了二流量测试方法及压力资料解释方法,研究了注水诱发裂缝的试井解释模型和方法,针对油井、注水井、多级压裂水平井三种井型进行了试井曲线分类,总结了每类模型的特征及解释方法,提出了油水井测压建议,介绍了 Swift软件在试井资料二次解释中的应用。采油十二厂试井在长庆油田具有重要代表性,本次课题探索了长庆油田特色的特低渗透、致密油藏试井资料解释模式,发展了特低渗透油藏的试井资料录取和精细解释技术,为合水油田注水开发调整、提高注水开发效果提供了重要依据。
申鹏翔[2](2019)在《低渗气藏单井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低渗透气藏在我国分布广泛,储量惊人,如何高效开发低渗透气藏已成为石油科技人员关注的重点。但低渗透气藏由于其孔隙度低,渗透率小,非均质性强等特点,使得单井产量较低,稳产能力较差。水平井技术是提高单井产量的重要技术之一,应该着重研究。本文系统的调研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成果,对低渗透气藏的渗流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滑脱效应、启动压力梯度、应力敏感和水锁效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常规水平井稳态产能模型,利用保角变换方法和等值渗流阻力法,推导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高速非达西渗流效应的低渗透气藏水平井单相产能公式,用渗透率各向异性和偏心距对方程进行了修正。对影响水平井产能的因素水平段长度、渗透率各向异性、储层厚度和启动压力梯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常规水平井产能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储层基质的渗流和裂缝中的渗流,建立了考虑高速非达西渗流效应的低渗透气藏压裂水平井单相稳态产能模型,研究分析了裂缝导流能力、裂缝半长、裂缝间距和裂缝条数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裂缝导流能力越大,产能越大,但裂缝导流能力增大到某一个值后,产气量的增加速度趋于平缓;裂缝越多,压裂水平井产能越大,过多的裂缝会相互干扰,降低单条裂缝的产气量;当裂缝导流能力比较大时,裂缝越长,产能越大;裂缝间距越大,产能越大,到一定值后产能有极限值。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低渗透气藏水平井单井模型,预测了未压裂水平井和压裂水平井的生产动态指标,证明压裂后的水平井产量远远大于未压裂水平井。对压裂水平井的压裂参数进行了优化论证,结果表明,增加压裂段数可以有效提高产气量,增幅逐步减缓,建议目标气藏压裂5~7段;裂缝半长增长可以增大产气量,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建议裂缝控制在300m;各段不等强度压裂的采出程度要高于等强度压裂,建议采取各段不等强度压裂。本文对低渗透气藏的渗流机理和水平井稳态产能做的研究分析,具有一定程度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刘丹[3](2019)在《注水诱导裂缝井试井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田开发过程中,补充能量的开采方式最常用的为注水开发,注水开发方式通常会造成地层中产生诱导缝,本文针对注水诱导裂缝井,利用渗流力学相关理论、数学物理方法、Mathieu函数计算方法等,建立并求解了均质储层、复合储层注水诱导裂缝井试井数学模型,分析了曲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注水开发油藏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主要完成的工作有:(1)分析了注水诱导缝的形成机理;分析了注水诱导缝的特征,并与天然裂缝、大孔道及压裂裂缝的特征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注水诱导缝的因素及诱导缝的形成对开发的影响。(2)建立并求解均质储层注水诱导裂缝井试井数学模型,完成了模型求解过程中用到的Mathieu函数的数值计算,得到了考虑井筒储集效应和表皮效应的无因次井底压力解。运用Matlab软件编程绘制了无因次井底压力及其导数的双对数曲线,对典型曲线进行流动阶段划分并描述了各阶段的特征,进一步分析了曲线的影响因素。(3)建立并求解复合储层注水诱导裂缝井试井数学模型,得到考虑井筒储集效应及表皮效应的无因次井底压力解,运用Matlab软件编程绘制出无因次井底压力及其导数的双对数曲线,对曲线进行流动阶段划分并描述了各阶段的特征,进一步分析曲线的影响因素。(4)基于本文研究的注水诱导裂缝井的试井分析方法,对一口井的现场实测数据进行拟合分析,获得储层参数。本文在前人对诱导缝相关理论及部分注水诱导裂缝井渗流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注水诱导裂缝井试井数学模型,丰富了注水诱导裂缝井试井相关理论,为准确认识注水诱导裂缝井提供了技术支持。
沈新喆[4](2018)在《油气井测试设计及实时优化决策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海西部储层复杂,油气井测试前储层物性、流体物性及产能参数难于预测,为测试工作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严重影响测试效率和测试成功率。本文充分利用大量的已有测试资料和试井解释成果,综合利用回归分析方法、BP神经网络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储层物性、流体物性及产能参数预测模型。提出了钻前及钻后测试设计、测试动态实时在线及优化调整方法。基于Windows平台,利用Qt/C++语言进行混合编程,研制了包括参数预测模块、测试设计模块、测后综合分析模块和知识库模块在内的海上油气井测试决策系统软件。在S井、W井和L井的实际测试的不同阶段,应用本文研制的软件,首次实现了灵活生成参数预测模型,构建知识库以用于参数预测,测试方案设计,测试数据实时采集和分析优化,在测后进行产能分析和试井解释的一体化操作,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
陈引弟[5](2017)在《渗透率应力敏感油藏试井解释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对渗透率应力敏感油藏作压力动态分析时,一方面,假设各种岩性参数为常数会导致明显的错误,另一方面,与压力有关的各种岩性使描述井底压力的控制方程是非线性的,在使用摄动理论弱化此类控制方程的非线性时,许多学者为了方便方程的求解,一般取的是零阶摄动解,而对零阶摄动解能否满足解的正确性这一问题尚未有人研究。除此之外,对试井压力响应进行的多为压力降落试井研究,对关井恢复的压力及压力导数双对数曲线特征研究甚少。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并求解了考虑井筒储集效应、表皮效应及应力敏感效应的均质油藏试井解释数学模型,matlab编程得到了无限大、圆形封闭边界和圆形定压边界条件下的无因次井底压力及压力导数曲线,分析了典型曲线特征和影响试井曲线的因素,最后将saphir得到的数值解与零阶摄动解进行对比。(2)建立并求解了考虑井筒储集效应、表皮效应及应力敏感效应的双重介质油藏试井解释数学模型,matlab编程得到了三种边界条件下的井底压力动态响应,对典型曲线特征和影响试井曲线的因素如储容比和窜流系数等进行了深入讨论,最后将saphir得到的数值解与零阶摄动解进行对比。(3)建立并求解了考虑井筒储集效应、表皮效应及应力敏感效应的复合油藏试井解释数学模型,matlab编程计算了井底压力动态响应,对典型曲线阶段性特征和影响试井曲线的因素进行了详细讨论,最后将saphir得到的数值解与零阶摄动解进行对比。(4)对建立的三类数学模型进行了压力恢复分析,绘制了压力恢复试井曲线。通过对以上试井解释数学模型进行研究,能够对不同情况下的试井曲线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为实际生产资料的试井解释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李友全,于伟杰,王本成,张德志,贾永禄[6](2015)在《双孔介质有界地层低速非达西渗流模型新解》文中指出运用一种新的数学解法,研究双重介质有界地层低速非达西渗流问题。基于低渗透渗流理论,建立起双孔介质有界地层低速非达西渗流模型并予以求解,编程绘制出井底压力动态样版曲线,获得低速非达西流三段拟合实用复合图版。
周兴燕[7](2014)在《M2井区低渗透油藏试井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及石油勘探开发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比例不断增加,而试井作为认识和评价油气藏的重要手段,可为油气田采取合理的开发方式提供科学的依据。低渗透油藏由于非达西渗流特征,以往建立在均质地层基础上的常规油气藏渗流模型难以适应低渗透油藏的需求。因此,本文通过详细调研低渗透油藏试井分析、早期试井、试井曲线自动拟合等相关文献,结合M2井区地质特征和试井测试情况,从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建立了低渗透均质油藏、低渗透2区复合油藏和低渗透油藏压裂直井试井模型,并通过拉氏变化结果进行数值反演,编程绘制样版曲线和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由于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低渗透油藏压力和压力导数样版曲线产生不同程度的上翘,偏离了均质油藏的0.5线,而且启动压力梯度越大,曲线上翘程度越大。同时,针对M2井区低渗透油藏试井测试曲线不出现径向流直线段,试井解释多解性强,开展了小信号提取技术和反褶积早期试井研究,并与现场测试井进行对比分析,克服了多解性,获得能反应油藏实际地质情况的油藏参数。最后,针对常规图版拟合法受人为因素影响大,拟合多解性强,精度不高等缺点,开展试井曲线自动拟合研究,应用改进的蚁群算法对M2井区测试井进行试井解释,获得了满意的解释结果。为M2井区类的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杨明[8](2013)在《低渗透油藏试井解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低渗透油田资源在油气田开发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低渗透储层特征和渗流特性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试井是指导油田合理勘探高效开发的有效方法。目前,基于达西渗流的传统试井方法已非常成熟。但是,传统试井方法用于低渗透油藏的解释会产生偏差,基于低渗透油藏特性的试井方法需要建立。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调研,分析了低渗透油藏储层地质特征和渗流特性,确定了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和应力敏感的描述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综合考虑非线性渗流和储层应力敏感性两因素的试井模型,涉及多种井型(直井、斜井、水平井),不同孔介类型(均质,双重介质),不同边界(封闭、定压)。应用数学变换方法引入了井筒储集效应与表皮系数的影响。应用有限元方法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编程绘制了压力和压力导数的试井图版,分析了不同参数对试井曲线的影响。同时探究了考虑非线性渗流和应力敏感性时压力恢复试井曲线与压力降落试井曲线的区别。对相关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低渗透均质油藏试井考虑非线性渗流和应力敏感性时均会造成压力和压力导数曲线的上翘,非线性渗流对曲线影响比渗透率模数更敏感。并且在不同井型中非线性渗流和渗透率模数影响时间及影响程度也有差别。而在双重介质油藏中,非线性渗流影响窜流阶段压力导数凹陷的深度和位置,渗透率则造成曲线的上翘。此外,井筒储集系数、弹性储容比、窜流系数对压力和压力导数曲线的影响也与传统试井有明显区别。在实际测试资料分析时,要综合考虑地质因素、室内岩芯试验资料,对影响因素做出正确判断,才能更准确地解释相关参数。
陈雄[9](2013)在《低渗透油藏试井解释及产能评价 ——以惠州25-7-2井为例》文中提出低渗透油气藏在我国分布广,储量大,是我国石油勘探的下步重点目标之一。低渗透油藏中的试井资料,为油藏勘探开发过程决策提供支撑。但对于渗流机理复杂的特低渗透油藏,目前试井失败几率大,实测试井中不易出现径向流阶段,试井解释存在多解性。本文通过低渗透油藏试井解释结果与油田现场实际结合,对现场实测试井曲线进行了统计分类,并重点分析异常曲线原因,验证低速非达西渗流试井模型解释结果,优化试井解释的模型选择。同时以惠州25-7-2井为例,阐述低渗透试井解释在油田生产的生产预测作用及低渗透油藏不同完井方式下产能对比。本文完成的工作主要有:(1)调研了试井方面的国内外相关文献40余篇,并对文献中的方法进行了筛选、分析;(2)对现场实测试井曲线进行了统计分类,并重点分析异常曲线原因;(3)做了惠州25-7-2井5块岩芯的启动压力梯度实验和两相流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4)研究了含油饱和度与地层压力的关系,地层流体物性与地层压力的关系;(5)运用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低渗透油藏渗流试井模型,对惠州25-7-2井压力资料进行了试井精细解释,获得了相应的储层动态参数;(6)研究适合于惠州25-7-2井的裸眼完井产能、套管射孔完井产能及压后产能的计算方法,计算了该井不同完井方式下的产能,并做了对比研究,为本区块文昌组地层的完井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7)计算了惠州25-7-2井文昌组含油层全部打开时,裸眼完井、套管射孔完井、水平井完井及压后产能改造的日产量;(8)研究了惠州25-7-2井不同完井方式下井筒附近局部脱气(井底流压低于饱和压力)对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生产压差。通过对惠州25-7-2井进行的低渗透油藏精细解释研究,为惠州25区块的储量评价及后续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惠州25-7-3井在惠州25-7-2井研究基础上,优化完井措施,获得了理想产能,为该区块巨大的潜在储量动用打下良好基础。
夏耀先,董海英,刘同敬,史庆阳,周琛[10](2012)在《低渗油藏压力恢复试井测试周期研究》文中认为低渗透油藏测试工艺的发展速度超过了试井解释技术,针对性的解释理论和解释技术成为当前试井软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近年投产的复杂低渗油气藏对试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测试解释成果深入、量化应用到油藏工程分析中,目前缺少结合油藏工程的综合研究是试井应用受限的现实条件之一。结合现场测试实例,研究了注采井间探测半径变化,优化确定了低渗透油藏压力恢复试井测试周期。根据实际工艺情况,建议取20d作为典型区块低渗透储层压力恢复试井测试周期的上限,10d作为典型区块低渗透储层压力恢复试井测试周期的下限。
二、特殊开采方式低速非达西渗流试井模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殊开采方式低速非达西渗流试井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西峰油田合水油区试井资料二次精细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试井解释研究现状 |
1.2.2 国外试井解释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创新点 |
1.3.3 技术研究路线 |
1.4 合水油区地质开发概况 |
第二章 合水油区油水井试井曲线与模型分类 |
2.1 试井资料二次解释概况 |
2.2 油水井试井曲线分类 |
2.2.1 油井试井曲线特征分类 |
2.2.2 注水井试井曲线特征分类 |
2.3 试井解释模型和方法 |
2.3.1 均质地层模型 |
2.3.2 压裂井模型 |
2.3.3 复合模型 |
2.3.4 注水井注水诱发微裂缝不稳定压力分析方法 |
2.3.5 多级压裂水平井干扰试井解释方法 |
2.3.6 二次解释用试井软件 |
第三章 各区块试井解释分析与评价 |
3.1 分区块解释结果分析 |
3.1.1 庄9区试井解释分析评价 |
3.1.2 庄36区试井解释分析评价 |
3.1.3 庄73区试井解释分析评价 |
3.2 油水井多次测压解释对比 |
3.3 压力保持水平和有效注水量估算 |
3.3.1 压力保持水平计算方法 |
3.3.2 利用物质平衡法估算有效注水量 |
3.4 水平井分段测试解释 |
3.4.1 水平井分段测试过程 |
3.4.2 水平分段产液测试资料解释 |
3.4.3 水平分段产液测试结果分析 |
第四章 油井措施效果和水驱动态效果评价 |
4.1 注水井水驱动态评价 |
4.1.1 判断注水井水驱前缘位置 |
4.1.2 判断注水井的水驱方向 |
4.2 油井增产措施效果评价 |
第五章 测压选井及测压时长优化 |
5.1 油井测压选井分析 |
5.2 油井测压时长评价 |
5.3 二流量测试方法评价 |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低渗气藏单井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低渗气藏渗流理论研究现状 |
1.2.2 低渗透气井产能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低渗透气藏渗流机理 |
2.1 低渗透气藏的定义 |
2.2 低渗气藏储层特征分析 |
2.2.1 低渗气藏主要地质特征 |
2.2.2 国内主要低渗气藏特征 |
2.3 低渗砂岩气藏的渗流特征 |
2.3.1 滑脱效应 |
2.3.2 启动压力梯度 |
2.3.3 应力敏感 |
2.3.4 水锁伤害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低渗透气藏水平井稳态产能模型 |
3.1 水平井稳态产能研究 |
3.1.1 常规水平井产能公式分析 |
3.1.2 经典水平井产能公式的异同 |
3.2 低渗透气藏水平井稳态产能方程推导 |
3.2.1 低渗透气藏水平井单相产能公式推导 |
3.2.2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的影响 |
3.2.3 考虑高速非达西渗流效应的影响 |
3.3 低渗透气藏在不同物理模型下的产能公式 |
3.3.1 有效井径模型 |
3.3.2 椭球模型 |
3.3.3 三种计算产能公式差异及适用性分析 |
3.4 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
3.4.1 水平段长度对产能的影响 |
3.4.2 各向异性对产能的影响 |
3.4.3 储层厚度对产能的影响 |
3.4.4 启动压力梯度对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低渗气藏压裂水平井稳态产能研究 |
4.1 压裂水平井物理模型及假设条件 |
4.2 压裂水平井单相产能公式推导 |
4.2.1 储层渗流模型 |
4.2.2 裂缝渗流模型 |
4.3 压裂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
4.3.1 裂缝导流能力对产能的影响 |
4.3.2 裂缝条数对产能的影响 |
4.3.3 裂缝长度对产能的影响 |
4.3.4 裂缝间距对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低渗气藏单井数值模拟研究 |
5.1 数值模拟基础资料整理 |
5.1.1 天然气性质 |
5.1.2 产出水性质 |
5.1.3 气水相渗特征 |
5.2 单井模型的建立 |
5.3 单井模型生产动态预测 |
5.4 压裂参数优化论证 |
5.4.1 压裂段数 |
5.4.2 压裂缝长(半缝长) |
5.4.3 各段不等强度压裂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注水诱导裂缝井试井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注水诱导缝研究现状 |
1.2.2 垂直裂缝井试井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注水诱导缝形成机理及特征分析 |
2.1 诱导缝形成机理分析 |
2.2 诱导缝动力学分析 |
2.2.1 诱导缝的延伸分析 |
2.2.2 裂缝诱导应力与渗透率的关系 |
2.3 影响诱导缝的因素分析 |
2.4 注水诱导缝的特征分析 |
2.5 注水诱导缝对开发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均质储层注水诱导裂缝井试井解释模型研究 |
3.1 物理模型 |
3.2 数学模型 |
3.3 数学模型求解及算法研究 |
3.3.1 数学模型求解 |
3.3.2 Mathieu函数算法研究 |
3.3.3 考虑井筒储集效应与表皮效应的影响 |
3.4 计算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
3.4.1 注水诱导裂缝井典型试井曲线特征 |
3.4.2 注水诱导裂缝井试井曲线影响因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复合储层注水诱导裂缝井试井解释模型研究 |
4.1 物理模型 |
4.2 数学模型 |
4.3 数学模型求解及算法研究 |
4.3.1 数学模型求解 |
4.3.2 Mathieu函数算法研究 |
4.3.3 考虑井筒储集效应与表皮效应的影响 |
4.4 计算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
4.4.1 注水诱导裂缝井典型试井曲线特征 |
4.4.2 注水诱导裂缝井试井曲线影响因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例分析 |
5.1 均质模型 |
5.2 复合模型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油气井测试设计及实时优化决策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油气井测试阶段储层有效参数预测 |
1.2.2 海上油田油气井产能预测 |
1.2.3 油气井测试设计 |
1.2.4 油气井测试解释模型与方法 |
1.3 油气井测试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储层有效参数预测及测试设计 |
2.1 油气井测试阶段储层有效参数预测方法 |
2.1.1 XY交汇图 |
2.1.2 多元线性回归 |
2.1.3 BP神经网络 |
2.2 测试设计及实时优化 |
2.2.1 测试设计方法 |
2.2.2 测前测试设计 |
2.2.3 测试设计实时优化 |
第3章 测试决策系统软件研制 |
3.1 软件设计思路与框架 |
3.1.1 设计思路和技术方案 |
3.1.2 研究工作流程 |
3.1.3 软件框架 |
3.2 数据管理 |
3.2.1 数据库设计 |
3.2.2 静态数据管理 |
3.2.3 历史数据引用 |
3.2.4 权限管理 |
3.2.5 系统管理 |
3.3 软件功能 |
3.3.1 作业管理 |
3.3.2 知识库模块 |
3.3.3 参数预测模块 |
3.3.4 测试设计模块 |
3.3.5 综合解释模块 |
第4章 软件实例应用 |
4.1 S井概况 |
4.2 S井测试设计及实时优化 |
4.3 S井测后综合分析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渗透率应力敏感油藏试井解释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常规油藏试井解释模型研究现状 |
1.2.2 应力敏感油藏试井解释模型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应力敏感均质油藏试井解释模型研究 |
2.1 无穷大油藏试井解释模型 |
2.1.1 物理模型 |
2.1.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2.1.3 数学模型的求解 |
2.1.4 Duhamel原理及Stehfest数值反演算法 |
2.1.5 试井曲线特征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
2.1.6 零阶摄动解的适用性验证 |
2.2 圆形封闭油藏试井解释模型 |
2.2.1 数学模型及求解 |
2.2.2 封闭边界的影响 |
2.2.3 零阶摄动解的适用性验证 |
2.3 圆形定压油藏试井解释模型 |
2.3.1 数学模型及求解 |
2.3.2 定压外边界的影响 |
2.3.3 零阶摄动解的适用性验证 |
第3章 应力敏感双重介质油藏试井解释模型研究 |
3.1 无穷大油藏试井解释模型 |
3.1.1 物理模型 |
3.1.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3.1.3 数学模型的求解 |
3.1.4 试井曲线特征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
3.1.5 零阶摄动解的适用性验证 |
3.2 圆形封闭油藏试井解释模型 |
3.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3.2.2 数学模型的求解 |
3.2.3 封闭外边界的影响 |
3.2.4 零阶摄动解的适用性验证 |
3.3 圆形定压油藏试井解释模型 |
3.3.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3.3.2 数学模型的求解 |
3.3.3 定压外边界的影响 |
3.3.4 零阶摄动解的适用性验证 |
第4章 应力敏感复合油藏试井解释模型研究 |
4.1 复合油藏物理模型 |
4.2 无限大复合油藏试井分析模型 |
4.2.1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4.2.2 试井曲线特征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
4.2.3 零阶摄动解的适用性验证 |
4.3 圆形封闭复合油藏试井解释模型 |
4.3.1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4.3.2 试井曲线特征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
4.3.3 零阶摄动解的适用性验证 |
4.4 圆形定压复合油藏试井解释模型 |
4.4.1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4.4.2 试井曲线特征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
4.4.3 零阶摄动解的适用性验证 |
第5章 压力恢复分析 |
5.1 均质无限大压敏油藏 |
5.2 双重介质无限大压敏油藏 |
5.3 复合压敏无限大油藏 |
第6章 试井分析实例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双孔介质有界地层低速非达西渗流模型新解(论文提纲范文)
1达西渗流数学模型 |
2模型求解 |
3复合样板曲线计算 |
4结语 |
(7)M2井区低渗透油藏试井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立论依据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低渗透油藏及压裂井试井分析研究现状 |
1.2.2 早期试井及试井曲线自动拟合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完成的工作 |
1.3.1 技术路线 |
1.3.2 本文完成的工作 |
第2章 M2井区概况 |
2.1 井区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简况 |
2.1.1 井区位置及地质概况 |
2.1.2 地层特征 |
2.1.3 储层岩矿特征 |
2.1.4 储层物性特征 |
2.1.5 勘探开发简况 |
2.2 井区测试概况 |
2.3 存在的问题及技术难点 |
第3章 低渗透油藏试井模型 |
3.1 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 |
3.1.1 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 |
3.1.2 低渗透油藏渗流影响因素 |
3.1.3 M2井区启动压力梯度实验分析 |
3.2 低渗透均质油藏试井模型 |
3.2.1 物理模型 |
3.2.2 数学模型及求解 |
3.2.3 样版曲线及敏感性分析 |
3.3 低渗透2区复合油藏试井模型 |
3.3.1 物理模型 |
3.3.2 数学模型及求解 |
3.3.3 样版曲线及敏感性分析 |
3.4 低渗透油藏压裂井试井模型 |
3.4.1 物理模型 |
3.4.2 数学模型及求解 |
3.4.3 样版曲线及敏感性分析 |
3.5 曲线拟合的一般原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早期试井研究 |
4.1 小信号提取技术 |
4.1.1 理论模型 |
4.1.2 方法检验 |
4.2 反褶积方法 |
4.2.1 Laplace反褶积 |
4.2.2 含井储流量反褶积 |
4.3 实例分析 |
4.3.1 实例一 |
4.3.2 实例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试井曲线自动拟合及实例应用 |
5.1 数据预处理 |
5.1.1 消除噪声点 |
5.1.2 校正时间 |
5.2 试井曲线自动拟合方法 |
5.2.1 非线性回归法 |
5.2.2 双种群遗传算法 |
5.2.3 改进的蚁群算法 |
5.2.4 算法比较 |
5.3 模型函数及置信区间 |
5.3.1 模型函数 |
5.3.2 置信区间 |
5.4 M2井区自动拟合实例 |
5.4.1 实例一 |
5.4.2 实例二 |
5.4.3 实例三 |
5.5 M2井区试井解释渗透率分析 |
5.6 M2井区试井解释启动压力梯度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符号说明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低渗透油藏试井解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的研究现状 |
1.2.2 低渗透油藏应力敏感研究现状 |
1.2.3 低渗透油藏试井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 |
2.1 有限元法基本思想 |
2.2 偏微分方程的弱解形式 |
2.3 有限元方法求解过程 |
2.3.1 FEPG 系统简介 |
2.3.2 模型求解过程 |
2.4 网格划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渗透油藏直井试井 |
3.1 均质油藏直井的试井模型 |
3.1.1 物理模型 |
3.1.2 数学模型 |
3.1.3 有限元模型 |
3.1.4 内边界条件的处理 |
3.2 均质油藏直井试井曲线分析 |
3.2.1 结果验证 |
3.2.2 直井试井曲线特征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
3.2.3 直井压力降落试井与压力恢复试井对比 |
3.3 双重介质油藏直井的试井模型 |
3.3.1 物理模型 |
3.3.2 数学模型 |
3.3.3 有限元模型 |
3.4 双重介质油藏直井试井曲线分析 |
3.4.1 结果验证 |
3.4.2 直井试井曲线特征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渗透油藏水平井试井 |
4.1 均质油藏水平井的试井模型 |
4.1.1 物理模型 |
4.1.2 数学模型 |
4.1.3 有限元模型 |
4.1.4 内边界条件的处理 |
4.2 均质油藏水平井试井曲线分析 |
4.2.1 结果验证 |
4.2.2 水平井试井曲线特征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
4.3 双重介质油藏水平井的试井模型 |
4.3.1 物理模型 |
4.3.2 数学模型 |
4.3.3 有限元模型 |
4.4 双重介质油藏水平井试井曲线分析 |
4.4.1 结果验证 |
4.4.2 水平井试井曲线特征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低渗透油藏斜井试井 |
5.1 均质油藏斜井的试井模型 |
5.1.1 物理模型 |
5.1.2 数学模型 |
5.1.3 有限元模型 |
5.1.4 内边界条件的处理 |
5.2 均质油藏斜井试井曲线分析 |
5.2.1 典型曲线特征分析 |
5.2.2 参数敏感性分析 |
5.3 双重介质油藏斜井的试井模型 |
5.3.1 物理模型 |
5.3.2 数学模型 |
5.3.3 有限元模型 |
5.4 双重介质油藏斜井试井曲线分析 |
5.4.1 典型曲线特征分析 |
5.4.2 参数敏感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例应用 |
6.1 低渗透油藏试井解释软件 |
6.2 实例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符号说明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低渗透油藏试井解释及产能评价 ——以惠州25-7-2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立论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地层、流体物性实验 |
2.1 敏感性实验 |
2.2 启动压力梯度实验 |
2.3 油水、油气相对渗透率实验 |
2.3.1 油-水相对渗透率测定结果 |
2.3.2 油-气相对渗透率测定结果 |
2.4 PVT实验数据分析 |
2.4.1 原油体积系数与压力关系 |
2.4.2 溶解气油比与压力关系 |
2.4.3 溶解气相对密度与压力关系 |
2.4.4 溶解气粘度与压力关系 |
2.4.5 原油粘度与压力关系 |
第3章 低渗透试井解释综合结果分析 |
3.1 风城油田夏18-36井区试井曲线统计 |
3.2 试井曲线形态特征分析 |
3.2.1 理论曲线形态 |
3.2.2 实测曲线形态 |
3.2.3 实测曲线形态异常的原因分析 |
第4章 惠州25-7-2井低渗透试井解释 |
4.1 均质无穷地层低速非达西渗流无因次数学模型 |
4.2 惠州25-7-2井低渗透低速非达西渗流试井解释 |
4.2.1 惠州25-7-2井试井过程 |
4.2.2 惠州25-7-2井试井模型选取与试井分析可靠性分析 |
4.2.2.1 试井模型选取 |
4.2.2.2 惠州25-7-2井试井分析可靠性分析 |
4.2.3 地面关井期间流量计算 |
4.2.4 惠州25-7-2井试井解释 |
第5章 多相流时影响产能的各种参数计算 |
5.1 多相流时井底流压数值计算 |
5.2 多相流动下,地层压力与含油饱和度关系 |
5.3 单井控制储量计算 |
5.3.1 含油饱和度法算储量 |
5.3.2 体积法算储量 |
第6章 裸眼完井产能研究 |
6.1 裸眼完井产能基础理论 |
6.2 低渗透油藏裸眼完井产能影响因素 |
6.2.1 启动压力梯度对产能的影响 |
6.2.2 泄油半径对产能的影响 |
6.2.3 井底流压对产能的影响 |
6.3 惠州25-7-2井裸眼完井产能 |
6.3.1 不同井底流压下惠州25-7-2井裸眼完井产能对比 |
6.3.2 脱气影响下惠州25-7-2井裸眼完井产能预测 |
6.3.3 不同生产条件下惠州25-7-2井裸眼完井产能对比 |
第7章 射孔完井产能研究 |
7.1 射孔完井基础理论 |
7.2 射孔完井的产能比计算 |
7.3 射孔完井产能影响因素 |
7.3.1 射孔深度对产能的影响 |
7.3.2 射孔压实带对产能的影响 |
7.3.3 射孔孔密对产能的影响 |
7.3.4 射孔孔径对产能的影响 |
7.3.5 钻井时泥浆污染对射孔产能的影响 |
7.4 惠州25-7-2井射孔完井产能计算 |
7.4.1 不同井底流压下惠州25-7-2井射孔完井产能对比 |
7.4.2 不同条件下惠州25-7-2井射孔完井产能预测 |
7.4.3 惠州25-7-2井理想射孔完井条件与实际生产产能对比 |
第8章 压裂后产能预测 |
8.1 压裂增产机理 |
8.2 压裂井产量预测 |
8.2.1 保角变换法压裂井产量预测 |
8.2.2 低渗透油藏压裂井产量预测有限元方法 |
8.3 压裂产能影响因素 |
8.3.1 裂缝长度对产能的影响 |
8.3.2 裂缝导流能力对产能的影响 |
8.4 惠州25-7-2井压裂产能计算 |
8.4.1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影响的压裂产能计算 |
8.4.2 不同井底流压下惠州25-7-2井压裂产能对比 |
8.4.3 理想条件下惠州25-7-2井压裂产能预测 |
8.4.4 惠州25-7-2井理想条件下与生产实际下的产能对比 |
8.5 不同完井方式下的产能对比 |
8.5.1 不考虑脱气影响下的理想产能对比 |
8.5.2 考虑脱气影响下不同完井方式产能对比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低渗油藏压力恢复试井测试周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低渗储层探测半径与测试时间关系 |
2 低渗储层渗透率与测试周期关系 |
3 低渗储层井筒存储系数与测试周期关系 |
4 低渗储层水井试井周期优化 |
四、特殊开采方式低速非达西渗流试井模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峰油田合水油区试井资料二次精细解释[D]. 毛振兴.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低渗气藏单井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D]. 申鹏翔.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3]注水诱导裂缝井试井特征研究[D]. 刘丹.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4]油气井测试设计及实时优化决策系统[D]. 沈新喆.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5]渗透率应力敏感油藏试井解释模型研究[D]. 陈引弟. 西南石油大学, 2017(11)
- [6]双孔介质有界地层低速非达西渗流模型新解[J]. 李友全,于伟杰,王本成,张德志,贾永禄.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 [7]M2井区低渗透油藏试井分析研究[D]. 周兴燕.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3)
- [8]低渗透油藏试井解释方法研究[D]. 杨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6)
- [9]低渗透油藏试井解释及产能评价 ——以惠州25-7-2井为例[D]. 陈雄. 西南石油大学, 2013(06)
- [10]低渗油藏压力恢复试井测试周期研究[J]. 夏耀先,董海英,刘同敬,史庆阳,周琛.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