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中国古典文学

毛泽东与中国古典文学

一、论毛泽东与中国古典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朱雯瑛[1](2020)在《毛泽东着作的日译及其在日本的传播(1949-1978)》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超越时空的界限,影响整个世界。毛泽东思想的载体——毛泽东着作自诞生之日起,便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编译局、外文局等单位以多语种对外翻译出版毛泽东着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海外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日本是翻译毛泽东着作最多的国家,其翻译活动值得重视。中日两国译者大量翻译毛泽东着作,将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介绍给日本人民。在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中,通过译本承载的毛泽东着作成功地实现传播目的,在日本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八年是“毛泽东着作出版的鼎盛时期,也是毛泽东着作广泛传播的时期”,聚焦该时期更有利于把握毛泽东着作的翻译及传播情况,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结合语言学派理论与传播学理论,对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到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毛泽东着作的日译及其在日本的传播进行考察。本研究首先对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八年间毛泽东着作的日译本进行整理、汇总、量化,联系社会历史语境,析出其特点。然后,结合《毛泽东选集》日译活动的实际,对赞助人进行考察,认为中日双方翻译活动中存在一个相互结合的由中方主导的赞助人系统。赞助人系统通过政策(计划)从翻译出版计划、翻译选材、翻译标准、译者选定、受众设定等方面规范翻译活动,通过对翻译过程的设定规范译中行为,通过对海外翻译的“赞助”,影响赞助人系统内的海外翻译。赞助人与意识形态之间形成合力,共同影响翻译传播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还对参与毛泽东着作日译活动的中日两国译者群体进行了系统的考察,让一直处于“隐身”状态的中方译者“显身”,认为译者的“显身”与“隐身”与政治、社会背景等相关,亦与译者的多重身份相关。同时,从主体间性的角度,探讨译者主体性,通过分析翻译活动中主体间的关系,明晰毛泽东着作日译译者在翻译活动作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进而从宏观研究移至微观研究,通过多译本对比,对集体翻译的典范《毛泽东选集》的译本生成进行历时性梳理,明确文本外因素对各译本制作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不同译本翻译策略及其流变,以及补偿性翻译手段在译本中的作用。并对单篇着作及复译的代表《矛盾论》进行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历时与共时的考察,关注复译竞争机制对译本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毛泽东着作中的典故翻译策略。最后,结合传播学理论,考察毛泽东着作日译在日本的传播及接受,认为译本传播的成功,受到原文魅力、译本质量、“赞助人”系统的积极作用、受众的积极参与行为、多元传播者带来的多元传播渠道等的影响。本研究运用第一手资料,结合实地考察,首次客观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间毛泽东着作日译活动的全貌以及译本在日本的传播情况,并从文本内外两个角度对日译活动及译本进行全面考察,析出毛泽东着作日译与在日传播的特点。毛泽东着作的大量日译及其在日本有效且广泛的传播是在复杂社会历史背景中完成的,本研究对其特点与经验进行了总结,期待能为中央文献的翻译与传播、中国理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予以启示,对后续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着作翻译研究、中央文献翻译史研究予以参考,能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服务于国家的对外传播战略。

向伟[2](2019)在《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及其历史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价值判断的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极其重视文化自信,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对文化自信进行深刻而系统的论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展开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研究,对全面理解文化自信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形成于特殊的国际国内背景。从国际背景分析,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是在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遭受严重打击,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世界掀起学习“社会主义”高潮的情况下逐步产生和形成的。从国内背景分析,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思想的相关论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较为丰富,主要包括坚定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自信,创造了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继承发展了传统文化的精华,确立了文化繁荣的发展方针四个方面的内容。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特点,具有浪漫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批判性与继承性的统一。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历史价值。从理论上看,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对于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丰富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价值的角度,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魏星[3](2019)在《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艺作为时代的号角,最能反映文化的时代特征,最能引领社会的时代潮流。在坚定“四个自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背景下,加强对文艺思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选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文艺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为对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文艺思想为理论依据,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实践为现实依据,运用比较的方法,立足于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从五个层次进行分析论述。首先将两者置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现状及目标任务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对两者形成的时代背景有了深刻的理解,更容易掌握这两大思想理论。其次,是从思想理论形成的理论背景入手,两大文艺理论在形成的过程中都受到马克思主义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艺理论的思想启迪,还从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了理论体系,也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同时两大理论的形成离不开领导人个人文化素养的影响。再次,是对两大文艺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经过分析得出两者在主要内容上有共同的特点,比如关于文艺工作地位、关于文艺创作来源、关于文艺批评、关于文艺服务对象、关于文艺队伍建设、关于党对文艺领导权等,经过对比发现,主要内容方面两者大体上是相似的,随着时代变化,后者使前者更丰富。然后,是在全面分析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发现两者在特点方面有共性,这也体现了两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坚持,通过对两大文艺思想的“人民性”、“政治性”、“创新性”和“辩证性”四个特点进行深入比较,并充分结合实际事例。最后,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及辩证关系进行分析,首先梳理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了解其在中国文艺发展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然后对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从“古”“今”“中”“外”四个层次进行了分析,认为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对中华文化走出去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对两者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后者是在对前者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前者的时代性发展。从而获得四点启示,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二是应该增强文艺建设的民族性,三是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要正确认识文艺的地位。

姜莹莹[4](2019)在《毛泽东革命文艺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毛泽东革命文艺思想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毛泽东革命文艺思想源自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源自于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继承与弘扬,源自于对西方文艺思想的批判与借鉴。毛泽东从启蒙开始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喜爱,在青年时期学习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倾注一生的心血与智慧,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将文艺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革命文艺思想。深入研究毛泽东革命文艺思想的内涵与特征,结合革命实践的意义,对当前正确处理文艺与人民、时代的关系,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的领导,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第一部分是绪论,这一部分对毛泽东革命文艺思想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做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对现阶段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了分类和归纳。通过对搜集文献的分析整理,提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建设情况,总结出毛泽东革命文艺思想研究的重要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第二部分是关于毛泽东革命文艺思想的概述,这一部分通过对毛泽东革命文艺思想相关概念的界定,分析革命文化与革命文艺的关系,结合时代背景和革命实践,总结归纳出毛泽东革命文艺思想的含义。结合毛泽东的人生经历和革命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毛泽东革命文艺思想的形成进行溯源。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西方文艺思想对毛泽东革命文艺思想形成的影响,将其发展的不同程度和关键节点做出了梳理。第三部分是关于毛泽东革命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征,这一部分将毛泽东革命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概括为革命文艺方向、方法、创作和作用四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它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基本特征:分别是民族性与大众性、理论性与实践性、革命性与斗争性。第四部分是对毛泽东革命文艺思想在革命时期发挥的作用及重要意义的分析,主要从革命文艺凝心聚力、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满足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要和引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这三个层面进行论述。最后一个部分是对毛泽东革命文艺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启示分析,突出时代对文艺的召唤,人民对文艺的需要以及文艺的功能性和开放性的阐述。进一步分析总结如何加强党对文艺的领导,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大繁荣。

舒梓剑[5](2019)在《唯物史观视域下郭沫若的史学研究 ——以《李白和杜甫》为例》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强调了新时期下坚持唯物史观理论与方法的重要性。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创立的两大理论成果之一,阐明了人类发展的本质及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发展观中的科学形态。作为中国唯物史观史学开拓者的郭沫若,在历史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就。本文就郭沫若学术着作《李白与杜甫》为蓝本,评论史学着作《李白与杜甫》的利弊得失,总结唯物史观视域下郭沫若史学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努力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参考与借鉴。郭沫若唯物史观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郭沫若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完善与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历史任务演变有着密切关联。20世纪20年代在革命运动的时代洪流中,郭沫若接受唯物史观,在思想上实现了三个层面上的转变,从泛神论到唯物主义思想的转变;从个性解放到阶级革命的转变;从偶像崇拜到人民本位的转变。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郭沫若完善了唯物史观指导中国历史研究的理论,突出了将生产关系总和作为古史研究的线索,将阶级属性作为批判历史人物的立足点,将革命斗争作为历史研究的指向。待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随着中国历史任务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为社会主义建设,郭沫若没有停止运用唯物史观指导中国历史研究的步伐,而是不断提升着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推动着中国唯物史观史学的新发展。总之,郭沫若唯物史观史学思想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发展与时俱进。《李白与杜甫》是郭沫若唯物史观史学研究的新范式。首先就史学的叙事内容而言,《李白与杜甫》一书全景式的对李白、杜甫以及两者关系作了细致梳理,不仅涉及了李白与杜甫生平及经济状况,还对两者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探讨。其次就《李白与杜甫》体现的史学研究方法而言,在评价方法上坚持历史与道德批判相统一,主张从历史发展观点和儒家道德评判标准的双向维度出发;在分析方法上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充分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实践、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以及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的辩证关系;在还原人物方法上坚持运用毛泽东阶级分析的史学观点,重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作用。最后就郭沫若运用唯物观指导历史人物研究的学术表征而言,《李白与杜甫》彰显了“二重证据法”、历史地理学以及生理医学的跨学科学术表征和“人民本位”思想同“文史互证”方法相结合的学术表征。通过对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史学内容、方法和学术表征的论述,可知唯物史观视域下的郭沫若史学研究对中国史学的走向和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引领了唯物史观同中国具体历史研究的结合,奠定了唯物史观指导中国历史研究话语权的基础,为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学理性的依据。但郭沫若的史学研究还存在时代的缺陷和不足,对于上述缺陷和不足我们不能一味苛求,而需因时代的局限报以理解和同情。总的看来唯物史观视域下郭沫若的史学研究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深入郭沫若的史学研究对于新时期的历史研究具有重大的经验借鉴和现实启示。

邓运山,邓美玲[6](2018)在《2017年毛泽东诗词研究述评》文中指出2017年,学术界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从毛泽东诗词鉴赏和研究、毛泽东诗词地位和价值、毛泽东诗词翻译和传播等几个方面,对毛泽东诗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果,对于进一步深化毛泽东诗词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现有研究成果也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今后学术界在毛泽东诗词研究方面应进一步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视角,并尽量回归学术研究层面。

彭程宇[7](2018)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宣传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宣传教育工作作为一种宣传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交叉的工作,兼具宣传工作的灵活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性。宣传教育工作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初心”开始的地方,在这一时期,革命斗争形势严峻,毛泽东结合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理论与中央苏区革命建设情况,创造性的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并取得了重大成效。总结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历史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总结规律性的内容,为当下党和国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提供一定的帮助。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辨析了宣传教育思想的相关概念。通过对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教育相关概念的辨析,不仅明确了宣传教育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区别,宣传教育简单来说就是以新闻媒体为主要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进一步分析得出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宣传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为论文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基本规范。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的宣传教育思想形成发展。毛泽东宣传教育思想的产生来源于现实,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共产国际的帮助以及革命道路选择的变化为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宣传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而马克思经典作家的宣传原理、近代资产阶级的宣传思想以及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为毛泽东宣传教育提供深厚的理论影响。论文的第三部分是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宣传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总结这一时期毛泽东宣传教育工作的做法,包括宣传教育思想的地位和作用、原则、方式和任务四个方面。论文的第四部分是梳理总结了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在宣传教育实践中的历史经验。不仅丰富了党的宣传理论,而且为中国构建特色话语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通过总结它的当代价值为当下转型时期的中国提供新的历史参考,为目前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提供历史依据。

刘双花[8](2017)在《图像的乌托邦 ——美术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术片《大闹天宫》(1964)是改编于小说《西游记》前七回的中国首部彩色动画长片。本文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美术片《大闹天宫》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新孙悟空形象?二是这个形象反映了毛泽东时代(1949-1976)怎样的思想观念。回答这两个问题必须带着影片从两个方面着手研究:(1)孙悟空文学文本和图像文本的历史变迁;(2)建国后文艺政策的变化、近代思想观念及意识形态变迁等。影片塑造了象征无产阶级的孙悟空形象和象征剥削阶级的天宫形象。片中几乎所有图像和情节都是依照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构建,对阶级成分、阶级斗争原因、形式、结果等一一作了可说是极为精准的图像表达,整个影片的情节推进和艺术表现手法主要以无产阶级立场和思想观念为基本准则,同时又以中国近代阶级斗争历史现实为主要参照。影片更深层次地反映了 1957年至文化大革命前夕阶级斗争在党内不断扩大的现实状况。片中孙悟空带领小猴子打破代表旧世界和旧秩序的天宫,代之以人人平等、没有剥削的花果山新世界,实质上是以图像的方式实现了共产主义理想的乌托邦。

张志超[9](2016)在《毛泽东诗词研究史论》文中研究表明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是中国文学艺术宝库乃至世界文化中的瑰宝。毛泽东以一种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采用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形式,将一生创作的百余首诗词作品如一颗明星闪耀在中国现代诗坛之中。自从抗战时期埃德加·斯诺在采访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报道和书籍中向世人披露了毛泽东的诗作《长征》后,毛泽东的诗词作品便陆续被发掘,随后发表问世,让广大群众所知晓。由此可见,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纵观毛泽东诗词研究史,随着毛泽东诗词的陆续发表,学术界对其诗词创作的赏析、评论及研究也与日俱增。现有的毛泽东诗词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分析其诗词的艺术特色、思想特征、价值影响以及所蕴含的民族情感、时代情怀。在毛泽东诗词创作相关研究初具规模的今天,对其进行梳理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将结合毛泽东诗词内容及创作背景,根据不同的历史分期,从整体上对毛泽东诗词研究的历史流程进行整理。第二章着重分析毛泽东诗词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两次研究热潮;第三章从情、史、景三个方面重点分析毛泽东诗词研究的核心审美问题;第四章探讨毛泽东诗词研究的意义。本论文并非试图构建一个毛泽东诗词研究的“研究发展史”,而是以毛泽东诗词作品作为切入点,探讨半个多世纪以来毛泽东诗词研究的相关文本,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研究者们对毛泽东诗词作品的鉴赏与评论,分析大的时代背景下毛泽东诗词创作的文学价值及意义。

庄祺[10](2015)在《张如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篇论文研究的主题是张如心及其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等方面所作的贡献。张如心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代表人物。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与很多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不同,张如心的贡献特别明显地体现在他的哲学才华上,而且贯穿了其一生。他是一个爱思考的学者,也是一个多产的理论家,本文在论述过程中也将他与其他同时代的学者,如李达、艾思奇、沈志远等人进行了对比分析。张如心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位重要理论宣传和教育家,着名的“红色教授”之一,他的活动轨迹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密切联系着。张如心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他的上海活动时期,延安时期及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这一历史过程。本篇论文的主体是分三个时期来阐述张如心的理论研究活动及成果,即前期,中期和后期,并对其各阶段的学术活动给予了相应的评价。张如心的前期学术生平活动指的是他从留苏归来回到上海至进入中央苏区以及延安初期这段时间(1929年至1940年)。1929年秋,张如心从苏联回国,由于受到过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他开始积极研究和撰写相关理论作品,至1932年7月连续出版了四本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专着。张如心撰写的这些哲学着作,比较系统、完整地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法、唯物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历史,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张如心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丰富的材料,论述也比较充分,不但引用了许多经典作家的论述,也有自己的理解,应该说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是难能可贵的。在进入中央苏区后,张如心以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品格来从事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这一时期保存下来的材料虽然不多,但从可以见到的材料上来看,张如心是一个爱思考、敢说真话,勇于坚持原则的理论家。张如心的中期学术活动指的是从延安时期经历华北和东北时期,到进入马列学院工作之前这一时期(1940年至1952年)。张如心这一时期的主要贡献特别体现在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和宣传上。这一时期,张如心对宣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作了许多非常重要的贡献:无论是率先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还是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初步概括,又或是第一本宣传毛泽东思想与作风的作品,张如心都无愧是在党内研究和宣传毛泽东思想方面的第一人。此外,张如心十分注重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盲目崇拜;对毛泽东个人与全党的关系认识也比较合理,没有把毛泽东放在全党之上,而总是从毛泽东个人再延伸至全党,特别是对党领导的革命实践的强调,应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张如心的后期学术活动是指他从进入马列学院(即后来的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工作到被调离党校这段时间(1952年至1958年)。张如心在这一期间研究和撰写的文章,主要是围绕着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些焦点问题展开的。其中包括对毛泽东的两论,即《实践论》《矛盾论》重新发表后的研究和阐释;对过渡时期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解;对胡适思想的批判等,这些都带有比较典型的时代色彩。《论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张如心在这段时期比较好的一篇理论文章,特别是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总结,反映出张如心对群众路线的认识是深刻的、全面的。他能做出这样的总结,离不开他对理论的探索,也离不开他经历的长期革命斗争的考验和切身体会。在每章的最后一部分,对张如心在该时期的学术活动都作了评价。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与同时期人相比,张如心在上海从事哲学活动的时间要比他们早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研究和传播贡献也是比较突出的。在中期的学术活动中,张如心在政治上、思想上都逐步走向成熟,并担任各类干部培训机构的领导职务,这也有利于他从全党全局的高度关注和思考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这一时期,张如心的学术活动使他成为党内研究和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第一人。在后期的学术活动中,张如心除了从事教学工作外,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和阐述上,在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上,在党的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上都作出了有意义的贡献。张如心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革命与斗争的时代,很多在斗争条件下合理的现象,若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可能显得不那么合适,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张如心取得的成就,不但与其个人努力有关,也跟历史的大潮流相关,国共两党的斗争客观上也决定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命运选择及其理论成果。总的说来,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张如心以坚强的革命毅力学习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我党我军的理论宣传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党在训练和培养干部方面做出了显着的成绩,是一个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论毛泽东与中国古典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毛泽东与中国古典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1)毛泽东着作的日译及其在日本的传播(1949-1978)(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起
    1.2 文献综述
        1.2.1 毛泽东着作翻译研究
        1.2.2 毛泽东着作译本传播研究
    1.3 理论框架
        1.3.1 描述翻译研究理论
        1.3.2 操纵学派理论
        1.3.3 语言学派理论
        1.3.4 传播学理论
    1.4 研究内容、方法、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毛泽东着作日译概貌
    2.1 中国译毛泽东着作
        2.1.1 翻译出版趋势
        2.1.2 翻译活动特点
    2.2 日本译毛泽东着作
        2.2.1 翻译出版趋势
        2.2.2 翻译活动特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毛泽东着作日译的“赞助人”
    3.1 赞助人的构成
        3.1.1 赞助人的个体
        3.1.2 赞助人系统
    3.2 赞助人的行为
        3.2.1 翻译活动的规范
        3.2.2 翻译过程的设定
        3.2.3 对海外翻译的赞助
    3.3 赞助人的作用
        3.3.1 赞助人与意识形态
        3.3.2 赞助人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毛泽东着作日译的译者主体
    4.1 翻译者群像
        4.1.1 译者的“显身”与“隐身”
        4.1.2 译者的多重身份
    4.2 主体间性
        4.2.1 译者与原文作者
        4.2.2 译者与读者
        4.2.3 译者与译者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毛泽东着作日译的译本研究
    5.1 集体翻译的典范——《毛泽东选集》
        5.1.1 《毛泽东选集》的版本问题
        5.1.2 《毛泽东选集》的翻译策略
        5.1.3 《毛泽东选集》的译注问题
    5.2 复译的代表——《矛盾论》
        5.2.1 《矛盾论》的翻译之争
        5.2.2 《矛盾论》中典故翻译的历时与共时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毛泽东着作日译本在日本的传播
    6.1 毛泽东着作日译本的传播
        6.1.1 译本发行
        6.1.2 学习讲座
    6.2 毛泽东着作日译本的接受
        6.2.1 毛泽东思想研究
        6.2.2 毛泽东思想研究结社
        6.2.3 毛泽东着作传播中的“知”与“传”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回顾总结
        7.1.1 毛泽东着作日译的译本研究(1949-1978)
        7.1.2 文本内外因素对翻译传播的影响
        7.1.3 毛泽东着作日译与传播的影响
    7.2 研究贡献及不足之处
        7.2.1 本研究的贡献
        7.2.2 本研究的不足
    7.3 思考及展望
        7.3.1 对本研究的思考
        7.3.2 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日本语要约
附录 Ⅰ 毛泽东着作日译本总汇(1949-1978)
附录 Ⅱ 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致日本毛泽东选集刊行会书简
附录 Ⅲ 毛泽东着作日译主要译者简介
附录 Ⅳ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译注表
附录 Ⅴ 《北京周报》中的《毛泽东选集》广告
附录 Ⅵ 《读卖新闻》刊登的三一书房旧译版《毛泽东选集》的广告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2)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及其历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四、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来源
    第一节 文化和文化自信
        一、文化
        二、文化自信
        三、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
    第二节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二、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第三节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思想的影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第二章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第一节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坚定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自信
        二、创造了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
        三、继承发展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四、确立了文化繁荣的发展方针
    第二节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基本特点
        一、浪漫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三、批判性与继承性的统一
第三章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历史价值
    第一节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三、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第二节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历史价值
        一、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
        三、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形成时代背景比较
    第一节 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分析
        一、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二、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政治背景
        三、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当代中国文艺发展取得的成就
        二、当前中国文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文艺发展的时代呼唤
    第三节 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时代背景的比较
        一、时代环境不同,文艺的任务和作用有异
        二、发展阶段不同,对文艺的普及认识有别
第二章 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形成理论来源的比较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理论的继承发展
    第二节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第三节 对近现代中西方优秀文化思想的吸收运用
    第四节 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对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的继承发展
第三章 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的比较
    第一节 关于文艺工作地位
    第二节 关于文艺创作来源
    第三节 关于文艺批评
    第四节 关于文艺服务对象
    第五节 关于文艺队伍建设
    第六节 关于党对文艺领导权
第四章 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主要特点的比较
    第一节 关于文艺思想的人民性
        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人民性
        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人民性
    第二节 关于文艺思想的政治性
    第三节 关于文艺思想的创新性
        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创新性
        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创新性
    第四节 关于文艺思想的辩证性
        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辩证性
        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辩证性
第五章 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及辩证关系
    第一节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时代价值分析
        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价值
        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一、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三、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
        四、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第三节 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辩证关系
        一、毛泽东文艺思想为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准备
        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发展
    第四节 对两者时代价值比较的启示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二、应该增强文艺建设的民族性
        三、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要正确认识文艺的地位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毛泽东革命文艺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重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毛泽东革命文艺思想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文学艺术内涵
        2.1.2 革命文化与革命文艺的关系
        2.1.3 毛泽东革命文艺思想的含义
    2.2 毛泽东革命文艺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2.2.1 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2.2.2 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艺思想
        2.2.3 批判和借鉴西方文艺思想
    2.3 毛泽东革命文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
        2.3.1 战争与革命是形成的时代背景
        2.3.2 党领导的革命和文化建设是实践基础
第3章 毛泽东革命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3.1 毛泽东革命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
        3.1.1 革命文艺方向
        3.1.2 革命文艺方法
        3.1.3 革命文艺创作
        3.1.4 革命文艺作用
    3.2 毛泽东革命文艺思想的基本特征
        3.2.1 民族性与大众性
        3.2.2 理论性与实践性
        3.2.3 革命性与斗争性
第4章 毛泽东革命文艺思想的重要意义
    4.1 发挥文艺凝心聚力、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
        4.1.1 凝心聚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1.2 教育人民,科学理论武装人民思想
        4.1.3 打击敌人,文艺是革命的有力武器
    4.2 满足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要
        4.2.1 革命时期,坚定革命信念,树立必胜信心
        4.2.2 建设时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
    4.3 引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4.3.1 文艺社团相继成立,文艺事业快速发展
        4.3.2 文艺种类不断丰富,文艺作品推陈出新
        4.3.3 文艺层次不断提升,文艺作品内涵丰富
第5章 毛泽东革命文艺思想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启示
    5.1 文艺应响应时代的召唤
        5.1.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文艺繁荣兴盛
        5.1.2 引领时代风气需要文艺吹响号角
    5.2 文艺应满足人民的需要
        5.2.1 人民需要文艺
        5.2.2 文艺需要人民
    5.3 文艺应坚持不断创新发展
        5.3.1 坚持文艺发展的功能性
        5.3.2 坚持文艺发展的开放性
    5.4 文艺繁荣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5.4.1 认识和把握文艺发展的规律
        5.4.2 打造可靠的文艺工作队伍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唯物史观视域下郭沫若的史学研究 ——以《李白和杜甫》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2.3 研究的可行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趋势与不足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主要拟定创新点和难点
        1.5.1 创新点
        1.5.2 难点
第2章 郭沫若对唯物史观的接受与确立
    2.1 郭沫若唯物史观立场的形成
        2.1.1 从泛神论到唯物主义的转变
        2.1.2 从个性解放到阶级革命的转变
        2.1.3 从偶像崇拜到人民本位的转变
    2.2 郭沫若唯物史观立场的成熟
        2.2.1 以生产关系总和作为古史研究的线索
        2.2.2 以阶级属性作为批判历史人物的立足点
        2.2.3 以革命斗争作为历史研究的指向
    2.3 郭沫若唯物史观立场的新发展
        2.3.1 推进了唯物史观和中国具体历史的进一步结合
        2.3.2 强调了阶级矛盾在古史分期中的作用
        2.3.3 确立了历史人物研究的新范式
第3章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李白与杜甫》
    3.1 《李白与杜甫》的研究内容
        3.1.1 李白生平、先祖及家室研究
        3.1.2 杜甫的经济状况研究
        3.1.3 李白与杜甫的哲学思想研究
    3.2 唯物史观视域下《李白与杜甫》的研究方法
        3.2.1 评价方法上:坚持历史与道德批判相统一
        3.2.2 分析方法上:遵循历史辩证法的基本原则
        3.2.3 还原人物方法上:运用毛泽东阶级分析的史学观点
    3.3 唯物史观下《李白与杜甫》的学术表征
        3.3.1 跨学科研究的取向
        3.3.2 “人民本位”同文史互证的结合
第4章 唯物史观视域下郭沫若史学的评价及启示
    4.1 唯物史观视域下郭沫若史学的成就
        4.1.1 建立了唯物史观史学的范式,启发了唯物史观的传播和研究
        4.1.2 开拓了唯物史观史学的领域,引领了唯物史观史学的发展方向
        4.1.3 为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学理性的依据
    4.2 唯物史观视域下郭沫若史学的不足
        4.2.1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有简单化倾向
        4.2.2 对历史人物的评判有时“矫枉过正”
    4.3 唯物史观视域下郭沫若史学的启示
        4.3.1 评价方法上:坚持“人民本位”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
        4.3.2 分析方法上:坚持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4.3.3 学术品性上:树立自我批判的史学修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2017年毛泽东诗词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7年毛泽东诗词研究概况
二、2017年毛泽东诗词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 关于毛泽东诗词鉴赏及其研究
        1. 毛泽东诗词赏读与介绍
        2. 毛泽东诗词评析与研究
    (二) 关于毛泽东诗词地位和价值研究
        1. 毛泽东诗词的历史地位
        2. 毛泽东诗词的当代价值
    (三) 关于毛泽东诗词翻译和传播研究
        1. 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
        2. 毛泽东诗词传播研究
三、2017年毛泽东诗词研究评析
    (一) 回归毛泽东诗词研究的学术性
    (二) 拓展毛泽东诗词的研究领域
    (三) 深化毛泽东诗词的时代价值研究

(7)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宣传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
二、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宣传教育思想相关概念解析
    (一) 宣传
    (二) 宣传教育
    (三)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宣传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宣传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宣传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宣传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
    (三)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宣传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四、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宣传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关于宣传教育的地位和使命
    (二) 关于宣传教育的基本任务
    (三) 关于宣传教育的基本原则
    (四) 关于宣传教育的基本策略
五、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宣传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教育思想
    (二) 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宣传工作理论
    (三) 为当代中国更好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四) 为广大的基层宣传工作者提供了历史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8)图像的乌托邦 ——美术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学术史及主要问题
    第二节 选题意义和方法
    第三节 篇章结构
第一章 孙悟空的身份
    第一节 出世和形象的图像表现
    第二节 图像来源与隐喻
    第三节 身份塑造的思想来源
    小结
第二章 天宫的形象
    第一节 “正统权威”与实质
    第二节 图像来源及意涵
    第三节 图像模式及思想来源
    小结
第三章 被统战的小猴子们
    第一节 小猴子的分类及特征
    第二节 “统一战线”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童子军”形象的思想来源
    小结
第四章 阶级斗争原因的呈现
    第一节 金箍棒引发的斗争
    第二节 官逼民反,造反有理
    第三节 马天君和七仙女的形象及来源
    第四节 “造反有理”的思想来源
    小结
第五章 阶级斗争形式的呈现
    第一节 “打土豪分田地”的经济斗争
    第二节 以弱对强的武装斗争
    第三节 “糖衣炮弹”的思想斗争
    第四节 不同斗争形式的关系、作用及思想来源
    小结
第六章 阶级斗争结果的呈现
    第一节 斗争结果的图像表现
    第二节 斗争结果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斗争结果表现的条件与内涵
    小结
第七章 情节安排与图像变迁
    第一节 “以阶级斗争为纲”
    第二节 图像的变迁
    第三节 历史条件与文艺观念的双重影响
    小结
第八章 图像的艺术表现手法
    第一节 新旧与雅俗对比
    第二节 并置与反衬
    第三节 幽默手法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美术片《大闹天宫》的主创人员及上映情况
附录二: 影片与小说相应情节详略情况
附录三: 影片剧情描述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9)毛泽东诗词研究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毛泽东诗词研究的历史流程
    1.1 新中国成立前:研究源头初见端倪
    1.2 “十七年”文学期间:研究态势平稳持续
    1.3 “文革”十年:“繁荣”下的“病态”研究
    1.4 新时期以来:丰富的研究内容,多元的研究方向
第二章 毛泽东诗词的研究热潮
    2.1 1945年:《沁园春·雪》的发表引起的唱和热潮
    2.2 1957年:毛泽东诗词的正式发表带来的研究热潮
第三章 毛泽东诗词研究的核心审美问题
    3.1 道不尽的“情”
    3.2 讲不尽的“史”
    3.3 写不尽的“景”
第四章 毛泽东诗词研究的意义
    4.1 毛泽东诗词研究的文学意义
    4.2 毛泽东诗词研究的社会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张如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张如心生平及学术历程
    第一节 从民主革命者到共产主义者
    第二节 锤炼党性,自觉宣扬毛泽东
    第三节 一部宣传力作,一份办学担当
    第四节 笔耕不辍,建国后勤于教研
第二章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 对早期苏俄哲学的介绍
    第二节 对辩证唯物论的传播
    第三节 对辩证法的研究和传播
    第四节 对哲学发展史的阐释
    第五节 对张如心前期学术活动的评价
第三章宣传毛泽东的思想与作风
    第一节 率先为“毛泽东思想”命名
    第二节 概括毛泽东的创造性发展贡献
    第三节 阐述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体系
    第四节 宣传毛泽东的人生观与作风
    第五节 对张如心中期学术活动的评价
第四章“两论”宣传与哲学论道
    第一节 对《实践论》的宣传
    第二节 对《矛盾论》的宣传
    第三节 对过渡时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探讨
    第四节 批判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
    第五节 阐释和宣传党的群众路线
    第六节 对张如心后期学术活动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论毛泽东与中国古典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着作的日译及其在日本的传播(1949-1978)[D]. 朱雯瑛.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0(08)
  • [2]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及其历史价值研究[D]. 向伟. 吉首大学, 2019(02)
  • [3]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比较研究[D]. 魏星.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4]毛泽东革命文艺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D]. 姜莹莹.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5]唯物史观视域下郭沫若的史学研究 ——以《李白和杜甫》为例[D]. 舒梓剑.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6]2017年毛泽东诗词研究述评[J]. 邓运山,邓美玲.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8(03)
  • [7]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宣传教育思想研究[D]. 彭程宇.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8]图像的乌托邦 ——美术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形象研究[D]. 刘双花. 中央美术学院, 2017(05)
  • [9]毛泽东诗词研究史论[D]. 张志超. 吉林大学, 2016(11)
  • [10]张如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D]. 庄祺. 中共中央党校, 2015(12)

标签:;  ;  ;  ;  ;  

毛泽东与中国古典文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