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代葡萄酿酒术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彩微[1](2019)在《唐诗中的水果及其诗意呈现》文中指出“水果入诗”的传统自《诗经》、楚辞就已存在,此后历代文学作品中都能发现水果的影子。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诗人观察生活的视野更加广阔,诗歌题材也更为广泛,水果在唐代被广泛用于宴饮、馈赠、祭祀等各种场合,水果类意象在唐诗中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水果入诗”的过程中,一些果品因为自身外观和滋味的特点受到人们喜爱,渐渐不再只用于写实或比兴,还在诗人笔下累积了特殊的文化内涵,获得了更大的审美价值。唐诗中的水果种类繁多,本文限于学力和篇幅不能全部展现,就挑选唐诗中几种最具特色的水果作为切入点,从葡萄的西域情调,樱桃的礼制地位,橘的高洁传统,荔枝的贵妃渊源,桃、杏、李的平民色彩五个方面探究水果在唐诗中体现出的丰富内涵及艺术特色。第一章分析葡萄在唐诗中的政治象征意义。汉武帝破大宛得到葡萄作为战利品,葡萄这种外来果品就从异域风物的代表变成了征服西域的象征。通过对六朝诗、唐诗、宋诗中葡萄意象的比较分析,探讨葡萄在唐诗中的特殊使用。第二章分析樱桃在唐诗中的礼制色彩,主要体现在荐新、赐樱、樱桃宴三个方面,展现出樱桃在宗庙礼仪和文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再从樱桃的食用方式、盛放器皿、樱桃小口典故等角度分析唐诗中的樱桃描写所体现出的唐代社会风俗。第三章分析橘的多重典故意义与其代表的文人情怀。屈原《橘颂》赋予橘坚贞高洁的品质,“陆绩怀橘”和“千头橘奴”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唐代诗人咏橘时甚少进行写实描写,多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通过归纳唐代咏橘诗对典故的运用,探究橘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分析唐代咏橘诗写实少、用典多的原因。第四章分析荔枝的审美属性与政治内涵。通过对安史之乱前后荔枝诗的比较,探讨历代荔枝文学作品的发展轨迹以及时代性特征。选取杜甫与杜牧二人的荔枝诗做个案,探讨借荔枝题材讽刺时政这一咏荔模式的开创和发展。第五章分析桃、杏、李的平民化色彩。桃、杏、李种植广泛,经常以花朵入诗,却很少作为果品入诗。通过分析唐诗中桃、杏、李的特征,总结桃李、桃杏、瓜李等搭配用法,探究桃、杏、李花果入诗数量相差悬殊的原因。水果类意象在文学发展过程中累积了大量的创作经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终于在唐诗中大放异彩。唐诗中的水果描写拓宽了诗歌题材,提升了果品的审美价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俗和饮食文化。
陈景虹[2](2019)在《经唐至元景德镇瓷质酒具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唐至元,景德镇窑业蓬勃发展,瓷质酒具的演变亦阪上走丸。以往,学者对唐元间景德镇瓷质酒具的研究已经成绩斐然,但对于该时期瓷质酒具的演变因素分析相对薄弱。本文对已发表的经唐至元间酿酒工艺、饮酒风俗,尤其是景德镇瓷质酒具的发展演变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初步论述了经唐至元各时间段内,储酒具、盛酒具、斟酒具、饮酒具的发展概况及其演变规律。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对研究对象的时间、空间作了限定。第一章为经唐至元酒文化研究述评。对经唐至元间酿酒工艺,饮酒风俗,以及饮食坐姿、阶层差异等关联因素进行了概述。总结出唐宋元间,酒质日臻上升,尚酒风俗日盛,以及南宋后期至元代,蒸馏酒技术得以发展、普及的过程。为后面文章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第二章将唐、宋、元三个时间段景德镇主要瓷质酒具品种的类型与特征进行梳理。每个阶段以储酒具、盛酒具、斟酒具、饮酒具四种主要功能作为瓷质酒具的分类标准,以器型作为分型标准。第三章对经唐至元景德镇瓷质酒具的演变因素进行分析。主要揭示了景德镇瓷质酒具与外来同类型不同材质器具造型、纹样,以及本土同类型不同材质器具造型的交流与融合。瓷质酒具在吸收这类器具的造型、纹样的同时,结合自身的成型、烧制方法,以及当时国人的审美意向,进行了适当的扬弃。第四章是以经唐至元景德镇瓷质酒具的演变规律来讨论蒸馏酒的出现时代。首先对各类型瓷质酒具的演变历程进行逐一梳理,认为景德镇瓷质酒具以南宋后期为节点,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趋小趋精倾向,应是南宋后期至元蒸馏酒普及的印证。其次是相关问题的探讨,厘清经唐至元间,景德镇瓷质酒具与食具、茶具分离的轨迹。最后的结论部分对文章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提出了局限与不足。
李娜[3](2018)在《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以11种代表植物为重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是基于文学本位的跨学科研究,在细读唐代诗文总集、别集的基础上,结合考古资料、史书、政书、类书、方志、佛藏、道藏等文献,通过检索梳理、综合归纳,以文史图相结合的方式,着重分析在唐代文学中留有大量印记的十一种外来代表植物的书写境况,探究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的双向互馈关系,同时以此为窗口审视唐人对待外来植物的态度、接受心理,唐时外来植物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的图景,乃至唐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状况。具体从以下方面展开:绪论部分,叙述选题缘起,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尚需拓展的空间、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论文开展的分论点与方向,对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研究的价值等作出阐述。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是论文的研究重点,以外来植物沿丝路传入的路径,将其分为陆上与海上两类,又另辟佛教外来植物专章,选取胡麻、蒲萄、石榴、苜蓿、芜菁、甘蔗、刺桐、木绵、娑罗、菩提、贝多等作为个案,在细读文本,辨析正名、异名、冠名、错认现象的基础上,分析十一种外来植物在唐代文学中的呈现境况,并附加因错认、冠名的七叶树、多罗、海石榴等三种外来植物,解析其在唐代文学中出现的位置、并联搭配的物象、使用的情境,分析其在初盛中晚不同时期的文学中的变化特点,全面细致地还原并绘出外来植物进入唐代文学的真实图景。第四章在此前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对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的关系展开探究,并得出以下结论:二者有着密切深入的双向互馈关系,一方面,丝路外来植物文化作为背景影响着创作者的认知,而外来植物在中国本土的生长状态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影响着创作者的视野、情感与心灵,激发其创作灵感,成为其创作的源泉,作为其表现对象与素材,丰富其内容、思想与情感,与它物及融入的诗人情感共构出唐诗别样的意境,让唐诗充溢着一种鲜活的异域情韵。另一方面,外来植物在唐代的生长情境与生态景观,其被人们接受的程度、心理,其累积的衣食住行医药文化,均藉由唐代文学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亦对外来植物作以本土化的选择与模塑,赋予其诗意化的美名,如诗如画的中国化气韵,中国化的风韵,从而让其更丰富、灵动,更具美感,具有了包容中外、兼容二美的文化内蕴。当丝路外来植物遭遇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它不仅被再现着,也被表现着,唐代文学创作者会通过亲见后的直观描写再现眼前物,也会将个体的情感、认知注入其中,甚至通过文献载录想象着这种来自异域并未亲见的事物,还会在追忆中为其涂抹上朦胧唯美的色彩,于是当外来植物遭遇唐代文学后,也不再是原来的样子,而是在唐人眼中、心目中辗转后的样子,从而别具风采,焕发出别样的光华。可以说唐诗与丝路外来植物在特定时空下的相遇,交汇时即绽放出动人的光芒,当唐人遇见丝路外来植物,凝视中激发了创作的火花与灵感,丝路外来植物装点着唐代文学的风景,而唐代文学也充实着丝路外来植物的意蕴,使其不仅是过去的文化载体也是当时的文化承载者,不再是无意识的物而是有生命有情感的被人格化的物,不仅是异域的、外国人的也是唐代本土的、唐人的,不仅是个体的也是卓具代表性的,是与唐代的天空、阳光、风雨,唐代的人与物关联的,增添了更丰富文化内蕴的诗意的精灵。论文能独辟蹊径,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唐代文学中的11种外来植物书写细节作以分析,包括其在唐诗中的位置,搭配、对仗、连接等物象组合与对接,构成的诗境与意蕴等,并以此分析其在唐诗中的具体作用,唐人对其的本土化重塑,乃至文化间的交流与互融的具体方式与呈现情境。阐释唐人选用特定外来植物异名,以外来植物冠名之名入唐代文学等现象,亦进一步分析其中所透露的外来植物在唐代的生长、被唐人接受的态度、心理、中西方文化交流意蕴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的关系作出系统、细化分析,令研究时现闪光点与创新点。
刘妍,柳雯[4](2014)在《唐代葡萄酒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文中研究指明葡萄酒自张骞出使西域传入中国,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至唐朝已经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广泛喜爱的饮品。唐代的葡萄酒文化在继承前朝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创新发展,谱写了中国葡萄酒文化史上重要的篇章。
陈习刚[5](2013)在《中国葡萄酒(宋前)历史文化考 第二部分 葡萄酿酒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编者:本文为作者在德国美因兹大学《中国与德国葡萄酒文化研究》国际研讨会上的报告,我们进行了编辑,并分为4期连载,本文为第二篇。人类栽培葡萄、酿造葡萄酒和创造葡萄文化的历史悠久,而中国是世界上葡萄较早栽培地之一。中国古代的栽培葡萄是外来的物质文明,其原生地在黑海和东地中海沿岸一带及中亚细亚地区。大约五千年至七千年以前,在埃及、叙利亚、伊拉克、南高加索以及中亚地区已开始栽培葡萄和进行葡萄酒的酿
贾昌杰[6](2012)在《唐代铜镜上葡萄纹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唐代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而且是外来文化传入、对外交流频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葡萄纹饰是吸收外来的文化并对中国本土装饰纹样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因素之一。它由国外传入,经过中国工匠的改造,适应了中国的装饰风格,这对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借鉴已有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对铜镜上的葡萄纹饰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主要以中国境内发现的唐代(公元618-907年)铜镜上的葡萄纹饰为研究对象,把唐代所有带有葡萄纹饰的铜镜统称为葡萄镜,这其中包括典型的瑞兽葡萄镜,属于瑞兽葡萄镜的鸾兽葡萄镜和葡萄蔓枝镜,此外还包括带有葡萄枝蔓和果实图案的铜镜。文章首先概述葡萄称谓的演变、葡萄树和葡萄酒的传入,以及葡萄种植在内地的推广和葡萄酿酒术的引进。其次对葡萄镜进行分类、分型、分期的研究。本文按铜镜形状将葡萄镜分为四型;然后各个型按照镜背葡萄纹饰的不同分为若干式;按照纪年墓出土的铜镜进行排队,把没有明确年代的插进队列,在变化最为明显的地方分期,一共分为四期:萌芽期、发展和鼎盛期、延续期、衰落期。最后观察各期葡萄纹的演变关系,并将铜镜上的葡萄纹与唐代金银器、石刻、丝织品、墓葬壁画、石窟内的葡萄纹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承继关系;将铜镜上的葡萄纹与中国境内出土的外来文物上的葡萄纹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借鉴和创新关系,并力求从微观方面来揭示唐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状况。
赵小明[7](2011)在《唐代河东地区的葡萄饮食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唐代河东地区的葡萄及葡萄酒食用的考证,阐明唐代河东地区是当时全国葡萄及葡萄酒的重要产地,具有特别的葡萄酒生产及饮用风俗,体现当时河东地区葡萄及葡萄酒饮食文化多民族融和的特点。
吴晓丹[8](2011)在《浅析葡萄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葡萄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中海东岸和小亚、中亚地区是最早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酿酒的地区。葡萄文化的传播首先是在地中海周围地区。中国种植葡萄和用葡萄酿酒最早是在西域,自西汉以后开始广泛东传,促进了中原地区葡萄种植和葡萄酒业的发展。唐代以后,中原地区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酿酒业有了较大发展。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技术的输入,是古代中国人善于吸收外来技术的例子之一。葡萄文化是中西交流史上重要的一页,作为从西域植入的植物之一,葡萄是较早而且对中国社会影响较大的。葡萄文化的渗入,对中国酒文化、美术、诗赋等都有影响,本文分析了葡萄文化对我国的影响。
陈习刚[9](2010)在《吐鲁番文书中的“酢”、“苦酒”与葡萄酒的种类》文中指出吐鲁番文书中"酢"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葡萄酢或者说葡萄酒;二是指醋。唐西州时期,酢就是指醋,出现了葡萄醋。古代吐鲁番地区的葡萄酒包括酒、酢、苦酒三种,其中酒是一种甜型红葡萄酒,酢是一种干型红葡萄酒,苦酒是一种干型白葡萄酒或桃红葡萄酒。高昌国时期,酢与酒并用或连用,都是指葡萄酒,酢酒是酢与酒,不是指醋;它们都可作为葡萄园租酒,两者区别不大。浆、苦酒、酒、酢四者,价格递增。自高昌时期,中原地区谷物酒中的"麴糵"技术已在三种酒中得到应用。尽管从文书中看,谷物加工产品酢在经济生活中的存在很有限,但也表明谷物加工产品及加工技术在古代吐鲁番地区的存在与影响,特别是在文化上的深远影响。古代吐鲁番地区借用中原名词"酒"、"酢"、"苦酒"来表述不同种类的葡萄酒,就是其写照,这也反映出古代中原西域间文化的交流。
王颜[10](2010)在《唐代科技与世界文明 ——兼论唐代科技的世界地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各民族都曾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与渊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科学,以及世界其他各国的科学,长期以来交相辉映,相互渗透,共同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国古代科技对当时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科技总体水平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唐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灿烂辉煌,在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医学、天文、农学、制瓷、造纸、印刷、纺织、冶金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可谓硕果累累,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推动了整个世界文明的进程。研究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是对中国悠久科学传统文化的一个再发现,可以改变过去的片面认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通过对这一时期科技发展状况的深层发掘,向人们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即只有东、西方科学的结合,才能在未来的科学发展中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本文主要想通过对公元七至十世纪初中国与欧洲、阿拉伯、印度、日本以及朝鲜等国家的科技发展情况进行对比研究,了解这一时期各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以便客观地评估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的地位,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科学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以及对创建未来科学的影响。全文共分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概论,主要对本文的选题意义及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客观地评介,同时对本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资料进行简要的介绍。第二章基础科学的地位。具体论述了唐朝在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基础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与当时世界各国的交流情况。通过这些研究,搞清唐朝在这些基础科学方面对世界科学的进步做出了哪些贡献,从而明确这一时期中国的基础科学在当时世界上的实际地位。第三章应用科学的地位。分别对唐朝在医药学、天文历法和地理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深入研究,搞清了唐朝在这些应用科学方面所取得的具体成果,认为在这些领域中唐朝的水平居于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同时还对唐朝在这些应用科学方面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情况进行详细的论述,唐朝在应用科学方面的进步离不开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科学成果的吸收,与此同时,唐朝的科技成就反过来又对世界各国尤其是东亚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其社会的进步。第四章技术科学的地位。分别论述了唐朝在农业生产技术、制瓷技术、造纸术、印刷术、酿酒技术、制糖技术、指南针、纺织技术、造船与冶金术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一方面是继承了中国历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从而取得了领先于当时世界各国的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唐朝又敞开了巨大胸怀,广泛吸收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科技成果,结合中国固有的技术优势,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促进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同时还确立了中国在这一历史时期在技术科学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第五章科技教育的地位与特点。唐代在科技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比较完善的科技教育体系是密切相关的。本章主要对唐代科技教育的体系、教育内容、考试制度、科技教育的特点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同时还对当时世界各国的科技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考试制度进行了详尽地考察,以了解其与唐朝在这些方面有何异同。通过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唐朝在这些方面的确有许多独到之处,无论是科技教育的体制还是内容、考试制度,都比其他要国家完善得多。此外,唐朝的科技教育体制还对东亚各国产生了深刻地影响,它们纷纷仿效唐制建立了各自的科技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其社会的进步。第六章科技繁荣的原因及历史贡献。着重探讨了唐代科技繁荣的社会原因,主要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唐代科技繁荣的原因及其时代特点。对唐代科技发展的总体特点和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也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当然,唐代科技发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对我国古代科学成就虽然很大,但却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进行了反思。唐代科技的发展是建立在雄厚的历史积淀基础之上的,无论是与前代相比,还是与同时代世界各国相比,都具有新特点,其体系更完备,门类更齐全,这一切既得益于中国文明的长期积淀和唐代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与唐朝实行的社会开放政策,善于吸收外来文明成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唐代科技作为研究对象,首次从世界视野的角度考察了唐代科技的发展状况,从宏观上比较系统全面地梳理了这一时期中外科技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剖析和寻觅了唐代科技文化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交流轨迹,揭示了各国科技文化的内在结构、发展模式以及文明融合的基本情况,从而对唐代科技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有一个较为清晰地定位,开拓了研究新视野。
二、唐代葡萄酿酒术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唐代葡萄酿酒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唐诗中的水果及其诗意呈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唐诗中葡萄的西域情调与象征意义 |
第一节 珍果出西域 |
第二节 葡萄仅在唐诗中具有特殊意味 |
第二章 樱桃与唐人生活及其礼制色彩 |
第一节 樱桃的品种与产地 |
第二节 侍宴应制诗中的樱桃 |
第三节 樱桃与唐人生活 |
第三章 橘的文人情怀与多种典故意义 |
第一节 屈原的《橘颂》与唐诗中的橘 |
第二节 橘之多种典故含义 |
第四章 荔枝的审美属性与政治内涵 |
第一节 唐前诗歌中的荔枝 |
第二节 唐诗中荔枝描写的时代性 |
第三节 讽刺时政的咏荔模式 |
第五章 桃、杏、李的平民化色彩 |
第一节 唐诗中的桃、杏 |
第二节 桃、杏、李的意象组合 |
第三节 “咏花”多于“咏果”的原因 |
结语——兼论唐诗中水果描写的共性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经唐至元景德镇瓷质酒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的来源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经唐至元酒文化 |
第一节 酿酒工艺 |
一、唐代酿酒工艺 |
二、宋代酿酒工艺 |
三、元代酿酒工艺 |
四、小结 |
第二节 饮酒风俗 |
一、唐代饮酒风俗 |
二、宋代饮酒风俗 |
三、元代饮酒风俗 |
四、小结 |
第三节 影响饮酒的因素 |
一、饮食坐姿 |
二、阶层差异 |
三、小结 |
第二章 景德镇主要瓷质酒具品种 |
第一节 唐代景德镇主要瓷质酒具品种 |
一、储酒具 |
二、盛酒具 |
三、斟酒具 |
四、饮酒具 |
五、小结 |
第二节 宋代景德镇窑主要瓷质酒具品种 |
一、储酒具 |
二、盛酒具 |
三、斟酒具 |
四、饮酒具 |
五、小结 |
第三节 、元代景德镇窑主要瓷质酒具品种 |
一、储酒具 |
二、盛酒具 |
三、斟酒具 |
四、饮酒具 |
五、小结 |
第三章 经唐至元景德镇瓷质酒具演变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瓷质酒具与外来造型纹样的交流与融合 |
一、瓷质酒具与外来造型的交流 |
二、瓷质酒具与外来金属器纹样的融合 |
三、小结 |
第二节 其他材质器具影响 |
一、漆器 |
二、青铜器 |
三、小结 |
第四章 以景德镇瓷质酒具考证蒸馏酒的出现时代 |
第一节 经唐至元景德镇瓷质酒具演变 |
一、储酒具 |
二、盛酒具 |
三、斟酒具 |
四、饮酒具 |
五、小结 |
第二节 经唐至元景德镇瓷质酒具与食具对比 |
一、储酒具与储食具 |
二、饮酒具与进食具 |
三、小结 |
第三节 经唐至元景德镇瓷质酒具与茶具对比 |
一、盛酒具与盛茶具 |
二、斟酒具与斟茶具 |
三、饮酒具与饮茶具 |
四、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以11种代表植物为重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价值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丝路学相关研究综述 |
(二)植物学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
1.概念界定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内容和目标 |
1.研究思路 |
2.主要内容 |
3.研究目标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外来印记与本土融汇:陆上丝路代表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
第一节 日常与传奇、修道与隐逸代表物:唐代文学的胡麻书写 |
一、唐代文学所涉胡麻修道、饮食渊源 |
二、日常与传奇、修道与隐逸生活代表物:唐代文学的胡麻书写… |
(一)碑铭中的修道象征符号:唐文的胡麻单一书写 |
(二)服食传奇、语言比类与地方小吃:笔记小说的胡麻多样书写… |
(三)道教或隐逸象征、饮食与生态:唐诗的胡麻多元重塑 |
1.绵延江南的胡麻花开 |
2.叙及日常的胡麻饭食 |
3.作为象征的胡麻符号 |
4.寺院繁盛生长的胡麻 |
5.和合相思比兴与民俗象征语义 |
结论 |
第二节 仙化、日常化与意蕴附加:唐代文学的蒲萄书写 |
一、唐代文学蒲萄书写众多且极富创造力的原因 |
二、传奇与日常、转引与新创、语用延伸与意蕴附加:唐代文学的蒲萄多元书写 |
(一)排名榜与仙化故事:唐人笔记的蒲萄多样化叙述 |
(二)史事转引、日常生活、类比与意蕴附加:唐文的蒲萄书写…… |
1.蒲萄类比、衬托之用 |
2.视作祥瑞的蒲萄图景叙述 |
3.作为典故的史事转引 |
4.蒲萄衣食住行之用 |
5.附加的蒲萄象征意蕴 |
6.太庙祭祀的珍稀贡品 |
7.蒲萄的西域生长图景 |
(三)生态与日常、它物类比与意蕴附加:唐诗的蒲萄本土模塑… |
1.蒲萄生态图景铺绘 |
2.他物吟咏的映衬、联想与托物言志意蕴附加 |
3.融入日用的蒲萄物象 |
4.用作喻体的葡萄 |
结论 |
第三节 外来承袭与本土新创:唐代文学的石榴书写 |
一、唐代文学石榴书写的客观生态境况与文化背景 |
1.石榴的外来音译名、本土化异名及冠名它物之名 |
2.石榴的引入与生长空间蔓延 |
3.石榴的文化意蕴 |
4.唐代类书石榴事类 |
二、承袭与新创:唐代文学的石榴多样书写 |
(一)从背景到中心、从日常到幻化、意蕴附加:唐代笔记、小说的石榴多元书写 |
1.作为背景点缀的石榴叙写 |
2.作为叙事中心的石榴书写 |
(二)专咏、点缀或冠名:唐文的石榴本土化书写 |
1.承袭与偶创、本体退隐与社会意蕴附加:专咏中的石榴叙写… |
2.人间石榴裙、仙界石榴与测咏石榴逸事:唐文中的石榴点缀… |
3.以石榴冠名的山石榴叙写 |
(三)冠名之咏、本体铺绘与日常书写:唐代诗词的石榴多元书写… |
1.以石榴之名:唐诗中的石榴冠名现象及其文化交流意蕴…… |
(1)唐诗中的山石榴 |
(2)唐诗中的海石榴 |
(3)以石榴冠名的原因与文化交流意蕴 |
2.生态图景、日常之用、意蕴附加:唐诗的石榴多元书写…… |
(1)石楠花与石榴花异文辨析 |
(2)唐诗的石榴专咏 |
①榴锦、红榴别称 |
②石榴与它物并构的生态图景 |
③唐诗中的石榴组接 |
④石榴的意蕴附加 |
⑤石榴、石榴红之比及其意蕴 |
⑥石榴裙、石榴酒、石榴羹 |
结论 |
第四节 生态、日常与文化意蕴附加:唐代文学的苜蓿书写 |
一、生态、日常与文化内蕴附加:唐代笔记的苜蓿多重情境书写…… |
二、简略点及与深隐内蕴:唐代碑志传主生平中的苜蓿影迹 |
三、苜蓿天马组合与苜蓿饭的象征意蕴:唐诗的苜蓿多元书写 |
1.苜蓿与天马、榴花共构的生态图景及文化意蕴 |
2.多愁的或艰辛的苜蓿:融入叠加文化的苜蓿意象 |
结论 |
第五节 外来退隐与本土凸显:唐代文学的芜菁书写 |
一、唐代文学芜菁书写的叠加意蕴背景溯源 |
1.芜菁的传入与蔓延 |
2.芜菁的本土化异名 |
3.葑菲之采比喻与本土文化意蕴附加 |
二、典故承袭、饮食之用与语用延伸:唐代文学的芜菁书写 |
(一)语用延伸、意蕴附加与饮食之用:唐代笔记的芜菁叙写 |
(二)葑菲之采的承袭:唐文的芜菁单一书写 |
(三)外来印记的退隐与本土意蕴的凸显:唐诗的芜菁书写 |
1.承袭《诗经》的葑菲之采比喻 |
2.芜菁花开、戴芜菁民风与迎春花之比 |
3.种芜菁典故及固化象征意蕴 |
4.芜菁之喻的语用延伸 |
5.种芜菁之典的饮食之用 |
6.葑的茭白与葑田之指 |
结论 |
第二章 美的发现、诗意重塑与本土意蕴附加:海上丝路代表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
第一节 诗意重塑、日常之用与意蕴附加:唐诗的木绵书写 |
一、瘴花之称、南地风物代表与生态图景铺绘 |
1.遥想中的南地代表风物与生态情境描绘 |
2.亲见的惊艳与木绵生态情境铺绘 |
二、木绵絮填充的保暖品与木绵花刺绣 |
1.昆仑儿的木绵裘 |
2.融入中土生活的木绵印记 |
(1)日常生活的木绵褥 |
(2)刺绣中的木绵元素 |
(3)生活中的木绵衣 |
结论 |
第二节 发现的惊艳与风物代表:唐代文学的刺桐书写 |
一、形色细描与各地形态辨析:唐代笔记的刺桐书写 |
二、诗意极写、灵境虚设与代表风物意蕴附加:唐诗的刺桐书写… |
1.刺桐形色、生态的诗意呈现 |
(1)专咏的刺桐生态情境实况极写与灵境想象 |
(2)点及诗作的岭南生态情境一隅与南国风物代表 |
2.亲见或遥想的惊艳:南国路与南国的风物代表 |
结论 |
第三节 意蕴附加、日常之用与语用延伸:唐代文学的甘蔗书写 |
一、唐代文学甘蔗书写的叠加文化意蕴溯源 |
二、生态与日常、意蕴附加与语用延伸:唐代文学的甘蔗书写 |
(一)珍馐佳果与甘蔗汁功用:唐代笔记的甘蔗点及 |
(二)化之自我的社会意蕴与佛教意蕴附加:唐文的甘蔗书写 |
(三)生态与日常、意蕴附加与语用延伸:唐诗的甘蔗多元书写…… |
1.南方风物标志与生态图景呈现 |
2.甘甜美味、消食解酒的蔗浆饮、蔗浆饭 |
3.南方的蔗糖交易 |
4.典故的引入与习练射箭技艺的标的物 |
5.语用的延伸:以甘蔗为比 |
结论 |
第三章 外来宗教印记与本土意蕴附加:佛教代表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
第一节 佛教意蕴印记与本土象征意蕴:唐代文学的菩提树书写 |
一、唐代文学菩提树书写的叠加文化背景 |
1.从毕钵罗树到道树、不起树:菩提树的诸多异名及意蕴…… |
(1)音译的菩提树异名与意译的树王、不起树 |
(2)菩提树的道树之称 |
2.被误认的贝多树(思惟树)、娑罗树 |
二、外来佛教印记与象征意蕴附加:唐代文学的菩提树书写 |
(一)佛典与史书的拼接、剪贴:唐代笔记的菩提树书写 |
(二)外来佛教故事转引与夸说类比、代指象征新创:唐文的菩提树书写 |
1.唐文中的菩提树 |
2.唐文中的道树 |
(三)唐诗中的菩提树(附非其果实的菩提子) |
1.唐诗中的觉树 |
2.唐诗中的菩提树 |
3.唐诗中的菩提 |
4.唐诗中的道树 |
5.唐诗中的菩提子 |
结论 |
第二节 佛教文化印记、本土之名选择与意蕴附加:唐代文学的娑罗树书写 |
一、唐代文学娑罗树书写的叠加佛教文化意蕴背景 |
(一)与唐代文学相关的娑罗树别称释义与误称辨析 |
1.高远林、坚林之称 |
2.娑罗双树(双林)之名 |
3.鹤林(鹤树)之称 |
4.娑罗的七叶树之误 |
(1)七叶树与娑罗之误源流考 |
(2)唐诗中的七叶树 |
(二)历代叠加的“娑罗树”佛教文化意蕴 |
1.“娑罗树”的佛教象征意蕴 |
2.“娑罗树”下的佛教事迹与演绎传奇 |
3.祥瑞演绎中的娑罗幻象与生态图景 |
4.娑罗树的佛教法事之用 |
5.娑罗树的佛教奥义类比 |
二、外来意蕴承袭、异名选择与象征意蕴:唐代文学的娑罗书写… |
(一)转引与拼接:唐人笔记的娑罗生态图景叙写 |
(二)从“娑罗”到“双树”“双林”“鹤树”“鹤林”:唐诗的“娑罗”异名选择与书写 |
1.唐诗中的娑罗 |
2.唐诗中的“双树”“双林” |
3.唐诗中的“宝树” |
4.唐诗中的鹤树与鹤林 |
(三)双树、鹤林之名选择与佛教意蕴附加:唐文的娑罗树书写… |
1.生态情境描绘与本土儒家内蕴汇入:唐文中的娑罗 |
2.佛事追忆、佛教代指与象征意蕴:唐文中的双树 |
3.佛事追忆、佛教代指与象征意蕴:唐文中的双林 |
4.佛事追忆、鹤林寺之名与代指象征:唐文中的鹤林 |
5.唐文中的鹤树及其对仗物象 |
6.唐文中的坚林(坚固林)及其对仗物象 |
(四)唐代诗文选择鹤树、双树、坚林之名的原因 |
结论 |
第三节 三花、贝叶的选择与象征意蕴:唐代文学的贝多树书写 |
一、历代累积的贝多文化意蕴与生态书写 |
(一)贝多的迁移与域外生长记录 |
(二)贝多的本土生态图景书写 |
(三)贝多异名辨析 |
1.贝多即贝叶棕之辨 |
2.贝多的三花之称 |
3.贝多的菩提之误与“六年树”“佛树”之称 |
4.贝多的多罗树、贝多罗之误与多罗即贝叶棕 |
二、生态情境与贝叶经的象征符号意蕴:唐代文学的贝多书写…… |
(一)形色书写与语用延伸:唐代笔记的贝多书写 |
1.贝多本体的详说与三种树木总称之说 |
2.从它比到以贝多为比 |
(二)佛境营造、佛境代指与三花题咏:唐诗的贝多书写 |
1.贝多、三花的异名选择与意蕴附加:唐诗的贝多书写 |
(1)专题吟咏的贝多树生态图景书写 |
(2)佛教生活典型物象与佛境塑造象征符号 |
(3)贝叶+经(书、纸)或翻(写)+贝叶结构中的贝多经符号意蕴 |
①贝多经与它物对仗、联结共构的禅境 |
②僧人形象塑造的典型情境:翻写贝叶经 |
③翻看贝叶的佛门皈依与佛经代指 |
④教鹦鹉贝叶的相思传递与寂寥心境 |
(4)语用的延伸:贝多之比与代称、象征 |
2.唐诗的三花题咏 |
3.唐诗的多罗书写 |
(三)三花、贝叶、贝多、贝树之名与佛典代称:唐文的贝多书写… |
1.唐文中的贝叶 |
(1)贝叶与外来佛教事物之对 |
(2)贝叶与中国本土物象之对 |
(3)贝叶之文与碑石刻文之比 |
2.唐文中的三花 |
3.唐文中的贝多 |
4.唐文中的贝树 |
结论 |
第四章 外来与本土的交融: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的双向互馈 |
第一节 农业文明时代的外来植物与文学溯源 |
第二节 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的双向互馈 |
一、外来元素的新奇烛照:丝路外来植物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
(一)作者视野的扩大与异域元素、内容的融入 |
(二)异域元素的汇入与新意境的生成 |
(三)新语汇与喻它或它喻等新喻体的融入 |
(四)从亲见、遥想到追忆感怀:帝国繁华或零落的情感寄托…… |
二、本土选择与再造:唐代文学对丝路外来植物的模塑 |
(一)唐代文学对丝路外来植物的本土化选择与再造 |
1.本土化异名的选择 |
2.本土化诗意美名的再造 |
3.如诗如画的气韵贯注 |
4.与物合一后人格化情韵的模塑 |
(二)唐代文学对丝路外来植物的象征意蕴赋予 |
1.帝国、都市繁华的象征物 |
2.地方风物代表的象征意蕴 |
3.宗教文化的代表符号意蕴 |
4.儒家伦理的象征意蕴附加 |
(三)唐代文学对外来植物的仙化、传奇化重塑 |
三、庄周梦蝶的迷惑:唐代文学与外来植物的交互影响 |
1.外来植物融入中国本土的生态全景勾勒或铺绘 |
2.衣食、医药文化的反映与丰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插图索引 |
表格索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唐代葡萄酒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唐代葡萄酒文化的盛行 |
二、唐代主要葡萄酒产地 |
三、唐代葡萄酒酿造工艺 |
四、唐代葡萄酒的酒具 |
(5)中国葡萄酒(宋前)历史文化考 第二部分 葡萄酿酒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先秦秦汉时期的葡萄酿酒术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葡萄酒技术 |
1、葡萄前处理工序的葡萄破碎方法 |
2、高昌葡萄酵母酿酒术 |
3、高昌冻酒技术 |
4、内地葡萄自然发酵酿酒术 |
5、葡萄酒的陈酿与勾兑 |
隋唐时期的葡萄酿酒术 |
五代辽宋西夏金时期葡萄酿酒术 |
(6)唐代铜镜上葡萄纹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唐代铜镜上葡萄纹的初步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1.1 葡萄的辨名 |
1.1.2 葡萄、葡萄酒传入内地的时间考证 |
1.1.3 略析古代西域的葡萄种植地,并推测内地的情况 |
1.1.4 略析葡萄及葡萄酒所蕴含的文化色彩 |
1.1.5 从图案学角度对唐代金银器和铜镜上的葡萄纹样进行相关研究 |
1.1.6 对海兽葡萄镜的相关研究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二章 关于葡萄纹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
2.1 葡萄和葡萄酒的产生及其向外传播状况 |
2.2 葡萄在中国的引种和扩展 |
2.2.1 葡萄在新疆地区的引种 |
2.2.2 葡萄在中国内地的扩展 |
2.3 葡萄酒和葡萄酿酒术的传入 |
2.4 葡萄名称辨析 |
第三章 唐代葡萄纹铜镜的发现与研究 |
3.1 考古发现中文物上的葡萄图案 |
3.1.1 唐代以前带葡萄纹的文物 |
3.1.2 唐代带有葡萄纹的其他文物 |
3.1.3 唐代葡萄纹铜镜的发现 |
3.2 对唐代葡萄镜分类型、分期的研究 |
3.2.1 唐代葡萄镜的分类型 |
3.2.2 唐代葡萄镜的分期 |
3.2.3 与唐代其他器物上的葡萄纹的比较 |
3.2.4 与外来器物上的葡萄纹的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后记 |
(8)浅析葡萄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语 |
二、葡萄何时引入 |
三、广泛认识葡萄 |
四、葡萄文化渗入中国文化及其发展 |
1. 葡萄的引入同时带来的葡萄酒推动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 |
2. 葡萄的引进除了推进葡萄酒的酿造, 也发展了古代农业栽培技术等。 |
3. 葡萄酒文化繁荣给文人骚客带来创作的新灵感, 葡萄大量进入诗文中。 |
4. 葡萄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重要题材。 |
5. 葡萄文化也体现在民风民俗上。 |
五、结语 |
1. 葡萄在先秦传入西域, 秦代与西域交流较频繁, 于是传入了内地。 |
2. 葡萄引进的同时也带来了酿酒师, 于是葡萄酒技术丰富了我国的酿酒业。 |
3. 葡萄的引进在文化层面的影响主要在诗词、艺术品上体现。 |
4. 葡萄文化丰富了我国文化史, 见证了古代中西交流, 其价值是非常大的。 |
(10)唐代科技与世界文明 ——兼论唐代科技的世界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 研究史的回顾 |
1. 国内研究状况 |
2. 海外研究状况 |
二.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1.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3.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三. 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思路与范围 |
第二章 基础科学的地位 |
一. 数学的地位 |
1. 数学的成就 |
2. 中、印、阿数学比较 |
3. 中西数学比较 |
二. 物理学的地位 |
1. 物理学的成就 |
2. 中外物理学的交流 |
三. 化学的地位 |
1. 化学的成就 |
2. 中外化学的交流 |
第三章 应用科学的地位 |
一. 医药学的地位 |
1. 医学的成就 |
2. 药学的成就 |
3. 医药学的地位 |
二. 天文历法方面的地位 |
1. 天文学的成就 |
2. 编制历法的成就 |
3. 频繁的中外交流 |
三. 地理学的地位 |
1. 地理学的成就 |
2. 地理学的地位 |
第四章 技术科学的地位 |
一. 农业生产技术的成就 |
1.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
2. 农业生产技术的影响与交流 |
二. 制瓷技术的提高与外传 |
1. 制瓷技术的提高 |
2. 制瓷技术的外传 |
三. 造纸术的提高与技术外传 |
1. 造纸技术的提高 |
2. 造纸术的外传 |
四. 印刷术的外传与影响 |
1. 印刷术的广泛应用 |
2. 印刷术的外传及影响 |
五. 酿酒与制糖技术的交流 |
1. 酿酒技术的提高与交流 |
2. 制糖技术的交流 |
六. 指南针与纺织技术的外传 |
1. 指南针的外传 |
2. 纺织技术的交流 |
七. 造船与建筑技术的交流 |
1. 造船技术的提高与外传 |
2. 冶金技术的交流与外传 |
第五章 科技教育的地位与特点 |
一. 教育体系的完整性 |
二. 教育内容的先进性 |
三. 考试制度的严格性 |
四. 教育体制之异同 |
五. 科技教育的特点 |
第六章 唐代科技繁荣的原因及历史贡献 |
一. 唐代科技繁荣的原因 |
1. 历史原因 |
2. 经济原因 |
3. 政治原因 |
4. 文化原因 |
5. 社会原因 |
二. 唐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
三. 如何看待唐代科技的局限性 |
四. 唐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
五.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唐代葡萄酿酒术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唐诗中的水果及其诗意呈现[D]. 王彩微.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2]经唐至元景德镇瓷质酒具的研究[D]. 陈景虹.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9(03)
- [3]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以11种代表植物为重心的考察[D]. 李娜. 西北大学, 2018(01)
- [4]唐代葡萄酒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J]. 刘妍,柳雯. 兰台世界, 2014(30)
- [5]中国葡萄酒(宋前)历史文化考 第二部分 葡萄酿酒技术[J]. 陈习刚. 酒世界, 2013(02)
- [6]唐代铜镜上葡萄纹的初步研究[D]. 贾昌杰. 西北大学, 2012(01)
- [7]唐代河东地区的葡萄饮食文化研究[J]. 赵小明.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 [8]浅析葡萄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J]. 吴晓丹. 文教资料, 2011(10)
- [9]吐鲁番文书中的“酢”、“苦酒”与葡萄酒的种类[J]. 陈习刚. 西域研究, 2010(03)
- [10]唐代科技与世界文明 ——兼论唐代科技的世界地位[D]. 王颜. 陕西师范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