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论文文献综述)
田宁[1](2020)在《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直接注射成型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具有高韧性、高抗冲击性、废料能回收利用和材料储存要求低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机电和建筑等行业。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直接注射成型技术是指通过专用设备将长纤维和热塑性塑料直接注射为制品的成型方法。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直接注射成型技术可以满足生产厂家对制品配方的定制要求,制品的生产过程具有工序简单、流程简短以及节能环保等特点。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直接注射成型技术可分为在线配混挤注成型和纤维直接喂入注射成型。在线配混挤注成型技术相对成熟,与在线配混挤注成型相比,纤维直接喂入注射成型大大降低了设备成本,减少了能量的消耗,德国和日本最早开始纤维直接喂入注射成型的相关研究,然而国内缺少相关研究,本文开展长纤维直接喂入注射成型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塑化系统对热塑性塑料的熔融塑化和热塑性塑料与纤维的混合起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两阶螺杆产量与纤维加料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最大背压和最佳泵比公式,并得到螺杆参数确定时的最大纤维加料量,设计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直接注射成型专用螺杆。分析机筒纤维加料口结构对溢料的影响,确定纤维加料口的结构。(2)基于Polyflow对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塑化系统混合流场中的压力、剪切速率、剪切应力、混合指数和累积停留时间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转速对混合流场中各个指标的影响,研究螺杆元件及转速对纤维混合和长度的影响规律。(3)利用Moldflow对拉伸试样进行充填仿真,分析纤维取向和断裂机理;以模具温度、熔体温度和充填时间为单一变量,对纤维取向和断裂进行数值模拟,获得单因素工艺参数对纤维取向和长度的影响规律。(4)基于响应曲面法以模具温度、熔体温度和充填时间为变量,最短纤维长度为响应,进行二阶多项式模型拟合及方差分析,得到提高纤维长度的最优工艺参数组合;通过最优工艺参数下的仿真结果和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证明响应曲面法在注塑工艺参数优化上的可行性。
龙志强[2](2020)在《长碳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由于力学性能优异、可回收利用等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粉末流化静电吸附的方式制备带状预浸料(简称预浸带),通过对预浸带进行短切制备长碳纤维热塑性预浸料,最后通过热压成型的方式制备长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研究。首先本文通过机械展丝的方式对碳纤维原丝进行展宽。碳纤维束绕过两个固定辊后再绕过一个可以往复运动的辊子,通过辊子的来回移动,对纤维产生一个变化的张力,以此来对纤维进行展宽,通过试验,此展宽设备可以将原来6mm宽的碳纤维原丝展宽为约30mm的宽度,宽度变为原来的5倍。对纤维进行损伤分析可知,其强度损伤只有5.47%。对展宽的纤维进行粉末浸渍,纤维先通过一个粉末涂覆腔,喷粉枪向涂覆腔里面喷出雾状的带负电的基体粉末,粘上基体粉末的纤维带再经过一个高温熔融腔,最后经过热压辊再经过收卷机收卷起来。本文对碳纤维增强PA6预浸带进行热压处理后研究热压工艺及纤维质量分数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当纤维质量分数为65wt%,热压温度为250℃,热压压力为1.5MPa,热压时间为10min时预浸带的拉伸性能最好,此时的预浸带拉伸强度为1168.8MPa。通过对制备好的预浸带进行短切的方式制备长碳纤维增强热塑性预浸料,短切后预浸料的长为10mm,宽为10mm,对预浸料进行热压成型制备长碳纤维增强PA6复合材料板材。研究了热压工艺及纤维质量分数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当纤维质量分数为55wt%,热压温度为260℃,热压压力为4.6MPa,热压时间为30min时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最好,此时的复合材料拉伸强度为403.07MPa。最后通过刚度退化的方式结合连续损伤力学的方法对复合材料强度进行预测,通过与实验值对比发现,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度较好。
丁美娟[3](2020)在《玻纤增强聚丙烯注塑发泡及在汽车结构件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纤维增强塑料,是指在聚合物材料基材中添加纤维作为填料,以大幅度提高材料的机械性能。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汽车轻量化是实现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提高这一目标的方法之一,因此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至关重要。纤维增强塑料注塑发泡成型技术,是在传统注塑成型的基础上引入发泡工艺,使注塑产品的内部含有微小泡孔,减轻产品质量,实现零部件轻量化的技术。本课题对长玻纤增强聚丙烯注塑发泡成型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并对样条的各工艺进行实验,探究成型过程和主要工艺因素对发泡材料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对注塑发泡长玻纤增强聚丙烯标准样条进行联合仿真,即先进行注塑发泡成型数值模拟,再将注塑发泡成型数值模拟结果映射到动力学仿真模型上,提高动力学仿真的精确度。然后,将上述两种仿真方法应用到注塑发泡汽车换挡支架的开发中,减轻支架质量、减少材料用量,缩短其开发周期,降低时间成本。依据仿真结果,进行了汽车换挡支架模具设计、开模,并注塑发泡成型得到换挡支架成品,并完成相关产品测试。研究内容与具体成果如下:(1)选用了四种PP材料通过调整参数,探究注塑发泡成型工艺对标准样条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并对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表明:熔体温度高、注射速度低、模具温度高、SCF浓度高时,材料力学性能好。玻纤保留长度、玻纤含量、内部泡孔尺寸和泡孔分布等微观结构因素,对发泡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很大。玻纤保留长度越长,力学性能越好。同时,研究亦发现,玻纤保留长度与注塑发泡过程中气体的混合均匀程度相矛盾,前者要求较低剪切以减少玻纤被剪断程度,后者则要求增强剪切作用使超临界流体被均匀分散在熔体中,如何达到一种合适的平衡需要进一步实验探究。(2)通过应用Moldex3D模流分析软件,对微孔注射发泡成型在不同工艺条件下进行仿真,并将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得出注塑发泡成型数值模拟的泡孔结果与实验结果规律性一致,验证了仿真软件中所采用的注塑发泡模型的可靠性。然后将仿真结果(主要是泡孔分布结果以及玻纤配向结果)通过Digimat复合材料仿真软件进行结果映射,将泡孔及玻纤结果映射到由ABAQUS构建的动力学模型上,使传统各向同性的动力学模型成为各向异性的模型,提高仿真的准确度。(3)利用模流分析软件Moldex3D对注射发泡成型工艺进行模拟分析,得到成型方式的最优浇口位置和网格模型,并结合之前样条阶段的最优工艺结果,进行相关工艺设定,对其进行分析:对称的浇口布置利于产品充填,提高泡孔的分布和尺寸均匀性。通过对产品结构改进以及对成型工艺的改进,得到了整体减重为15%的汽车换挡支架,换挡支架各项性能测试结果满足广汽相关测试。本课题对长玻纤增强聚丙烯注塑发泡成型工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针对各工艺进行实验,探究成型过程和主要工艺因素对发泡材料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并对注塑发泡长玻纤增强样条进行联合仿真,以提高动力学仿真的精确度;最后将仿真方法应用到注塑发泡汽车换挡支架的开发。本课题研究不仅实现了汽车换挡支架单零件减重15%的目标,也为汽车零部件实现轻量化提供了新的方法。
翁洁[4](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在我国迅速发展,互联网经济蔓延渗透至各行各业,制造业企业也在其中。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出现,制造业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C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公司)目前的重点业务——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也不例外。其所在行业面对的市场呈现出产品客户定制化,全产业链在线化,操作运营的智能化以及技术运营生态化的特点,这对C公司的运营提出了各方面的挑战和要求。而目前C公司的组织架构、基础设备、信息系统、运营效率等无法满足市场提出的新要求,出现了业务增长放缓、客户满意度降低的状况。可见C公司基于十年前的传统业务制定的战略和组织定位,已不能适应目前的市场变化的需要,成为制约新业务发展的瓶颈。本文利用战略管理的理论和思路,运用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等工具,对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据此运用SWOT分析法建立了战略矩阵,并借助IFE,EFE矩阵进行定量分析,为C公司工程塑料业务做出了适当的战略选择。再结合互联网背景下的新思维、新工具,为C公司的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确定适应目前发展状况的总体战略。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了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目前需要推行WO战略,鼓励创新,利用先进的设备与互联网技术,对商业模式、资源利用、供应链运营进行优化,以客户需求为基础,对自身运营效率、管理效率进行改善与提高,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公司持续高速的发展。本文还从改进商业模式、优化组织改革、引进先进信息系统、储备高技术人才、加强企业文化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为企业发展战略实施保驾护航。
叶轶[5](2019)在《增强热塑性塑料的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热塑性复合材料和工艺的不断发展,它们的应用正扩展到新的行业和应用领域。多年来,增强热塑性塑料已在汽车市场获得应用,主要用于非结构性的内部部件。但是,由于制造商们正在努力生产重量更轻、韧性更好并且可以快速生产、后成型和回收利用的零部件,热塑性复
夏涛,汪辉,黄欣[6](2014)在《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开发动向分析》文中提出分析了国内外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FRTP)的发展趋势,指出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能最大限度发挥材料性能;对比了现行工艺技术的优劣、国内外发展现状,有助于对我国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的发展有方向性的判断。
郭金明,谈述战,于水,王德禧[7](2013)在《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制品技术及应用进展》文中提出介绍了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制品技术(LFT)及相关分类,总结了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粒子技术(LFTG)及长纤在线增强热塑性塑料制品技术(LFT-D)的特点,综述了国内外长纤增强热塑性塑料制品技术的发展状况,最后介绍了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制品技术在汽车零部件方面的应用进展。
朱建一[8](2012)在《长纤维增强塑料制造技术与发展趋势》文中指出随着长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出现,再度引起了汽车制造商们曾一直努力寻求高性能的热塑性塑料宠儿的兴趣,目前该项技术研发、装备以及产业化,国内外处在极度关注转型中;过去的10年里,此类技术和产品随国外公司大量进入而进入汽车等众多行业,国内公司凭借技术创新、国家政策,以及自主知识产权为科技国策,逐步拥有此类产品技术和产业化基础并凭借着地域、价格和资源优势同国外公司展开市场争夺,然而最后的市场的分割、发展变化,还远远没有定局;长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新的衍生产
戚亚光[9](2011)在《车用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技术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的需求大幅增长,其制造工艺技术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诸如直接(在线)配料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D-LFT)、为改进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LFT)模制品表面质量而采取的模具型腔感应加热、LFT母粒、基于环状齐聚酯原位聚合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LFT专用玻璃纤维与表面浸润剂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对这些最新的工艺技术进展作一综述,为开发车用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提供参考。
崔峰波[10](2011)在《长玻璃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有着优良的综合性能,国外在很多领域有了成熟的应用,近年来国内发展也很快。研究长纤维增强塑料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特殊的玻纤预热、分散、树脂熔融浸渍装置,将纯尼龙粒料与改性添加剂混合均匀后经双螺杆挤出机进行塑化,熔融状态下挤入到浸渍模头中,通过塑料改性将塑料粘度控制在适合长纤浸渍的范围,使纤维在模头中得到很好的分散与浸渍,制备了长玻璃纤维增强PA66、PA6粒料,并研究了玻璃纤维的含量、粒料切割的长度等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本研究制备的玻璃纤维含量50%、粒料长度12mm的长纤维增强PA6料粒的拉伸强度为230MPa,弯曲强度为359MPa、缺口冲击强度为40KJ/m2;玻璃纤维含量50%的长纤维增强PA66粒料,长度12mm时拉伸强度270MPa,弯曲强度415MPa、缺口冲击强度45KJ/m2的粒料,性能均达到国外公司的同等水平。对比了玻璃纤维增强尼龙在50%含量的情况下,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Long fiber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简称LFT)与短切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Short fiber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简称SFT)的各种性能之间的差异。各种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冲击强度。LFT-PA6较SFT-PA6提高97.8%,LFT-PA66较SFT-PA66提高187%。对不同含量的长玻璃纤维增强PA6、PA66的动态热机械性能(DMA)进行了测试,两种尼龙的储能模量随着玻璃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二、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论文提纲范文)
(1)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直接注射成型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 |
1.1.2 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直接注射成型 |
1.2 长纤维/热塑性树脂直接注射成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在线配混挤注成型 |
1.2.2 纤维直接喂入注射成型 |
1.3 制品性能的影响因素 |
1.3.1 注塑工艺对纤维长度和纤维取向的影响 |
1.3.2 设备结构对制品性能的影响 |
1.4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直接注射成型塑化系统设计 |
2.1 两阶螺杆产量计算 |
2.1.1 第一阶螺杆产量Q_1 |
2.1.2 第二阶螺杆产量Q_2 |
2.2 最大背压 |
2.3 最佳泵比 |
2.4 最大纤维加料量Q_3 |
2.5 螺杆设计 |
2.5.1 螺杆长度分配 |
2.5.2 螺杆各段螺槽参数的确定 |
2.5.3 螺杆元件 |
2.6 纤维加料口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混合流场特性数值模拟 |
3.1 模型设计 |
3.1.1 几何模型建立 |
3.1.2 数学模型 |
3.1.3 有限元模型 |
3.2 边界条件设定 |
3.3 流场特性及对比 |
3.3.1 压力场 |
3.3.2 剪切速率 |
3.3.3 剪切应力 |
3.3.4 混合指数 |
3.3.5 停留时间 |
3.3.6 螺杆元件的选择 |
3.4 转速对流场特性的影响 |
3.4.1 转速对销钉型流场压力的影响 |
3.4.2 转速对销钉型流场剪切速率的影响 |
3.4.3 转速对销钉型流场剪切应力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充填过程纤维取向和断裂数值模拟 |
4.1 充填过程仿真基本理论 |
4.1.1 熔体流动控制方程 |
4.1.2 充填过程仿真模型 |
4.2 模型建立 |
4.2.1 几何模型与有限元模型 |
4.2.2 材料参数 |
4.2.3 浇口位置 |
4.2.4 浇注系统 |
4.3 纤维取向和纤维断裂分析 |
4.3.1 纤维取向 |
4.3.2 纤维断裂 |
4.4 工艺参数对纤维取向的影响 |
4.4.1 充填时间对纤维取向的影响 |
4.4.2 模具温度对纤维取向的影响 |
4.4.3 熔体温度对纤维取向的影响 |
4.5 工艺参数对纤维长度的影响 |
4.5.1 充填时间对纤维长度的影响 |
4.5.2 模具温度对纤维长度的影响 |
4.5.3 熔体温度对纤维长度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纤维长度工艺参数优化 |
5.1 响应曲面法简介 |
5.2 实验设计及分析 |
5.3 二阶多项式模型 |
5.4 响应曲面和等高线图 |
5.5 最优工艺参数确定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2)长碳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介绍 |
1.2.2 复合材料的应用 |
1.2.3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预浸带制备工艺 |
1.3.2 长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2 层合板强度预测理论 |
2.1 引言 |
2.2 复合材料层合板理论 |
2.3 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强度预测模型 |
2.3.1 等效层合板复合材料刚度计算 |
2.3.2 等效层合板损伤层识别 |
2.3.3 刚度退化和损伤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3 碳纤维增强PA6预浸带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碳纤维束的展宽 |
3.2.1 机械展宽原理 |
3.2.2 展宽设备及材料介绍 |
3.2.3 展丝损伤分析 |
3.3 碳纤维增强PA6预浸带的制备 |
3.3.1 碳纤维增强PA6预浸带的制备工艺 |
3.3.2 碳纤维增强PA6预浸带的表征 |
3.4 碳纤维增强PA6预浸带性能测试 |
3.4.1 热压温度对预浸带性能的影响 |
3.4.2 热压压力对预浸带性能的影响 |
3.4.3 纤维质量分数对预浸带性能的影响 |
3.4.4 热压前后预浸带性能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4 长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长碳纤维增强PA6的制备 |
4.2.1 长碳纤维增强PA6的制备工艺 |
4.2.2 长碳纤维增强PA6的性能表征 |
4.3 长碳纤维增强PA6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
4.3.1 热压温度对长碳纤维增强PA6复合材料板拉伸性能的影响 |
4.3.2 热压压力对长碳纤维增强PA6复合材料板拉伸性能的影响 |
4.3.3 热压时间对长碳纤维增强PA6复合材料板拉伸性能的影响 |
4.3.4 纤维质量分数对长碳纤维增强PA6复合材料板拉伸性能的影响 |
4.3.5 长碳纤维增强PA6复合材料板材强度预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玻纤增强聚丙烯注塑发泡及在汽车结构件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概述 |
1.1.1 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发展 |
1.1.2 长纤维增强塑料简介 |
1.1.3 长玻纤增强聚丙烯优势 |
1.2 汽车轻量化概述 |
1.2.1 汽车轻量化意义及背景 |
1.2.2 汽车轻量化研究现状 |
1.3 微孔发泡成型简介 |
1.3.1 微孔发泡原理及分类 |
1.3.2 微孔注塑发泡成型优势 |
1.3.3 微孔注塑发泡长纤维增强塑料成型研究现状 |
1.4 微孔注塑发泡联合仿真 |
1.4.1 注塑仿真研究现状 |
1.4.2 纤维增强塑料联合仿真简介及优势 |
1.5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案 |
2.3.1 注塑发泡制备注塑发泡标准样条 |
2.3.2 注塑发泡制备注塑发泡汽车换挡支架 |
2.4 测试与表征 |
2.4.1 热学性能测试 |
2.4.2 力学性能测试 |
2.4.3 样品玻纤含量测试 |
2.4.4 玻纤保留长度测试 |
2.4.5 微观形貌观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长玻纤增强聚丙烯样条注塑发泡成型研究 |
3.1 一般注塑成型样条性能 |
3.1.1 一般注塑成型样条机械性能 |
3.1.2 一般注塑成型样条残余玻纤 |
3.2 注塑发泡成型工艺对样条机械性能的影响 |
3.2.1 熔体温度,注射速度,模具温度对样条机械性能的影响 |
3.2.2 背压和SCF含量对注塑发泡样条机械性能的影响 |
3.3 注塑发泡成型工艺对样条玻纤保留长度的影响 |
3.3.1 熔体温度,注射速度,模具温度对样条内玻纤保留长度的影响 |
3.3.2 背压和SCF含量对样条内玻纤保留长度的影响 |
3.4 注塑发泡工艺对样条微观形貌的影响 |
3.5 注塑发泡工艺对样条热性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注塑发泡长玻纤增强聚丙烯样条联合仿真 |
4.1 注射发泡长玻纤增强聚丙烯样条成型数值模拟 |
4.1.1 注塑发泡成型数值模拟原理 |
4.1.2 模型前处理及成型过程数值模拟 |
4.1.3 注塑发泡工艺成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2 注射发泡长玻纤增强聚丙烯样条成型数值模拟结果映射 |
4.2.1 复合材料模型构建 |
4.2.2 成型数值模拟结果映射过程 |
4.3 注射发泡长玻纤增强聚丙烯样条动力学仿真 |
4.3.1 拉伸过程一般动力学仿真 |
4.3.2 拉伸过程联合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注塑发泡成型汽车换挡支架 |
5.1 注塑发泡汽车换挡支架成型数值模拟 |
5.1.1 浇口位置的选择 |
5.1.2 产品网格划分及工艺设定 |
5.1.3 成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5.2 注塑发泡汽车换挡支架模具结构设计 |
5.2.1 模具成型部分 |
5.2.2 模具冷却部分 |
5.2.3 模具脱模部分 |
5.3 注塑发泡汽车换挡支架成型及测试 |
5.3.1 汽车换挡支架成型 |
5.3.2 汽车换挡支架相关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互联网背景下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3.1 本文的研究框架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5.1 国内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
1.5.2 国外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
1.6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互联网+的概念 |
2.1.2 高性能工程塑料的概念 |
2.2 战略管理的基础理论 |
2.2.1 战略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
2.2.2 战略管理理论的学派 |
2.2.3 战略管理的层次 |
2.2.4 战略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帮助 |
2.3 战略管理的模型及本文的研究方法 |
2.3.1 PEST分析模型 |
2.3.2 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 |
2.3.3 SWOT分析模型 |
2.3.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和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模型 |
第三章 互联网背景下C公司的发展现状 |
3.1 C公司的概况介绍 |
3.1.1 C公司简介 |
3.1.2 C公司业务结构及组织构架 |
3.1.3 C公司重点业务从乙酰基化学品转向高性能工程塑料 |
3.2 互联网背景下C公司工程塑料业务面临经营环境的巨大变革 |
3.2.1 面向客户定制的柔性化 |
3.2.2 全产业链在线化与数据化 |
3.2.3 操作运营的智能化 |
3.2.4 技术运营生态化 |
3.3 互联网+时代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面临的经营困难 |
3.3.1 来自需求的挑战 |
3.3.2 来自自身的危机 |
3.3.3 客户满意度亟待提升 |
3.3.4 小结 |
第四章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的内部资源分析 |
4.1 人力资源分析 |
4.2 生产能力分析 |
4.3 服务能力分析 |
4.4 技术和研发能力分析 |
4.5 财务能力分析 |
第五章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的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
5.1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的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5.1.1 政治环境的影响分析 |
5.1.2 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 |
5.1.3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 |
5.1.4 技术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 |
5.1.5 小结 |
5.2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的竞争环境分析–五力模型 |
5.2.1 来自供应商的压力 |
5.2.2 来自购买者的压力 |
5.2.3 来自替代品的压力 |
5.2.4 来自行业内竞争者的压力 |
5.2.5 来自潜在进入者的压力 |
5.2.6 小结 |
第六章 C公司工程塑料业务的总体发展战略 |
6.1 C公司的愿景及战略目标 |
6.1.1 C公司的愿景 |
6.1.2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的战略目标 |
6.2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发展战略的选择 |
6.2.1 SWOT因素分析 |
6.2.2 SWOT矩阵的建立 |
6.2.3 基于IFE和 EFE的战略选择 |
6.3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战略的分解 |
6.3.1 在产品方面,鼓励创新,走差异化路线 |
6.3.2 在市场方面,把握时代机遇,挺进新兴市场 |
6.3.3 在服务方面,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
6.3.4 在运营方面,建立面向客户的灵活响应机制 |
6.3.5 在系统支持方面,引进先进工具,提高管理效率。 |
第七章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
7.1 强化市场战略,优化商业模式 |
7.2 优化组织改革,提供灵活服务 |
7.3 引进先进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效率 |
7.4 鼓励科技创新,储备高技术人才 |
7.5 加强企业文化,增强质量意识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增强热塑性塑料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关于热塑性复合材料 |
五大趋势 |
1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 |
2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 |
3工程聚合物 |
4压塑 |
5叠塑 |
热塑性塑料的前景 |
(6)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开发动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连续纤维的浸渍技术 |
2 几种发展中的工艺技术 |
2. 1 玻纤毡增强热塑性塑料片材 ( GMT) |
2. 2 Twintex |
2. 3 单向预浸带 |
3 国外主要公司的连续纤维热塑性塑料发展动向 |
3. 1 美国 Polystrand 公司 |
3. 2 英国 Imhotep 公司 |
3. 3 其他 |
4 国内的现状 |
5 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发展趋势探讨 |
(7)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制品技术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长纤增强热塑性材料的定义及相关分类 |
2 长纤增强热塑性塑料技术的特点 |
2.1 LFT-G技术的特点 |
2.2 LFT-D技术的特点 |
2.3 LFI技术特点 |
2.4 GMT技术特点 |
3 长纤增强热塑性塑料技术国内外发展状况 |
3.1 LFT-G粒料技术发展状况 |
3.2 LFT-D技术发展状况 |
3.3 LFI技术发展状况 |
3.4 GMT技术发展现状 |
4 LFT技术应用进展 |
5 LFT的展望 |
(8)长纤维增强塑料制造技术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LFRT材料概况 |
国外制造技术及发展概况 |
国内LFRT产品发展现状 |
LFRT产品未来发展趋势 |
1系列产品的树脂品种: |
2系列产品的纤维增强品种: |
3高含量长纤维粒料: |
4 LFRT系列技术延伸产品: |
结论 |
(10)长玻璃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玻璃纤维的性能与应用 |
1.2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及基体 |
1.3 长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 |
1.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内容 |
2 长玻璃纤维增强尼龙粒料的制备 |
2.1 主要原料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长玻璃纤维增强尼龙料粒的制备工艺 |
2.3.1 玻璃纤维的制备 |
2.3.2 树脂基体的选择 |
2.3.3 塑料熔体流动速率的测定 |
2.3.4 判断纤维分散与浸渍效果的方法——吸红试验 |
2.4 长纤维增强尼龙粒料的研制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纤维预热处理对浸渍效果的影响 |
2.5.2 模头温度对造粒效果的影响 |
2.5.3 纤维预分散对浸渍效果的影响 |
2.5.4 玻璃纤维含量的控制 |
2.6 本章小结 |
3 长玻璃纤维增强尼龙的性能 |
3.1 标准样条的制备 |
3.2 主要测试仪器与设备 |
3.3 力学性能测试 |
3.4 其他测试项目及采用的方法 |
3.5 注塑工艺对性能的影响 |
3.6 长玻璃纤维增强尼龙与短切玻璃纤维增强尼龙性能对比 |
3.6.1 短切玻璃纤维增强尼龙的制备 |
3.6.2 性能对比 |
3.7 纤维含量对性能的影响 |
3.7.1 不同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
3.7.2 不同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弯曲性能的影响 |
3.7.3 不同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冲击强度的影响 |
3.8 粒料长度对性能的影响 |
3.9 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的动态热机械性能 |
3.10 本章小结 |
4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论文参考文献)
- [1]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直接注射成型数值模拟研究[D]. 田宁.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长碳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D]. 龙志强.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玻纤增强聚丙烯注塑发泡及在汽车结构件上的应用研究[D]. 丁美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互联网背景下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翁洁. 东南大学, 2019(01)
- [5]增强热塑性塑料的发展趋势[J]. 叶轶. 玻璃纤维, 2019(02)
- [6]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开发动向分析[J]. 夏涛,汪辉,黄欣. 玻璃纤维, 2014(06)
- [7]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制品技术及应用进展[J]. 郭金明,谈述战,于水,王德禧. 塑料, 2013(06)
- [8]长纤维增强塑料制造技术与发展趋势[J]. 朱建一. 塑料制造, 2012(09)
- [9]车用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技术进展[J]. 戚亚光.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2011(02)
- [10]长玻璃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崔峰波. 浙江大学, 2011(01)
标签:复合材料论文;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论文; 碳纤维复合材料论文; 注塑加工论文; 塑料成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