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中体现的女性性别歧视

语言中体现的女性性别歧视

一、The discrimination of female sex reflected in the language(论文文献综述)

叶林[1](2021)在《第三性引发的语言问题——英汉第三性人称代词的发展及翻译考察》文中提出第三性人称代词于消除性别歧视、保障第三性群体的人权有重要作用。韦氏词典率先定义"they"可作为英语中性别中立的第三性人称单数代词。而汉语中目前仅有"他"与"她"两个二元对立的第三人称代词。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如何翻译第三性人称代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英语中第三人称性别中立代词,以及汉语中第三人称单数代词"他"与"她"的演变,指出英汉双语人称代词之间存在词汇空缺现象。对此,作者在借鉴了解决词汇空缺现象的翻译策略,综合时下网络中流行的"ta"、纽维敢提出的新造字和联合国性别包容语言指南,提出了两种方案:一是在汉语中创造第三性人称代词,二是规避人称代词,以弥补汉语中第三性人称代词空白的问题。

罗帅[2](2021)在《非对称表征:意大利语中的性别歧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高远志[3](2019)在《性别操演理论对舞蹈身体语言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孩童时期,我们便知道人类的性别划分为男性与女性。依据性别的这种分类,我们受到严谨的教导:如何装扮、如何谈吐以及如何行事。然而,在现阶段越来越多的舞蹈作品中对性别的描绘似乎有悖我们日常的认知,大多数人对于性别的理解远远超出身份证上所显示的对于男性或女性的认知,但同时又如此模糊。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前,苹果也是从树上落下,只是当时还不存在一种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机制。同样,在性别操演理论出现之前,性别曾一度受到人类文明的牵制,并没有一个适当的镜头将这种动态聚焦在光圈之中。其实性别同宇宙一般浩瀚无垠、环境非恒,我们可以远眺,发现和我们习惯相左的疆域。因此,本文以性别操演理论为蓝本,运用跨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分别从性别操演理论的概念、舞蹈身体的性别嬗变、性别操演理论三个维度影响下的舞蹈身体语言、“性别操演”对舞蹈的运用实践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为寻求更符合生命本真的身体运动方式、丰富有关舞蹈的身体语言研究成果,为舞蹈创作工作者提供一个不一样的创作视角,从而创作出更加多元的优秀舞蹈作品献出绵薄之力。

陈春红[4](2016)在《俄语成语中的女性社会性别定型语用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的迅猛崛起和西方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社会性别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应运而生,语言和性别问题成为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们悉心研究的重要命题。早期的社会性别语言研究十分重视男女两性不同的话语风格、修辞特点、话题控制和非口头交际等方面的差异,也就是“男女使用的语言”的差异。为解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社会语言学家提出了“社会性别定型”概念:传统哲学二元对立促成了“男女有别”、“男强女弱”等社会性别模式的形成,导致在任何国家和文化当中,人们对男女两性的行为举止都有一种相对固定的社会期望,构成了相应的社会性别定型。作为一种心智模式,社会性别定型对人的言语和语言都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导致男女两性在言语行为中具有不同的语用特征;另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反映,这种定型被语言完整地记录下来,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关于男女的语言”,这就促使我们对语言中社会性别定型具体内容的揭示。社会性别定型是社会建构范畴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在语言中的反映,它被记录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并且同情感评价表述及其语用意向密切相关,在俄语表女成语中表现尤甚。在俄语中,定型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套语,不仅包括固定词组和固定短语,而且包括广义的成语,即传统意义上的成语、谚语、俗语、格言警句等。因此,社会性别定型可以通过对语言中的成语性单位的分析得以阐释。表女成语是一定的语言文化群体历史形成的观念的表征,最能充分地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性别定型系统。俄语表女成语与社会性别定型的关系内涵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内容层面,即心智定型层面:成语是社会性别定型的来源和内容呈现,通过成语定型可以被一一计算出来;二是形式层面,即语言定型层面:具有社会性别所指的成语可以用于特定的交际场合,成为一定交际语境中的“固定表征”。两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社会性别定型的语言表征机制。俄语表女成语的语用潜力主要是通过其蕴含的情感评价性质实现的。表女成语不仅表达理性意义,还表达情感意义和评价意义。正是这种主观情态意义成为以言行事之力的负荷者,具备言语行为的功能,赋予表女成语述谓性和交际意向,这让俄语表女成语的语用分析成为可能。从价值观角度分析俄语表女成语所蕴含的评价成分,可以划分出肯定性和否定性的情感评价,由此形成俄语表女成语的情感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对于客体的肯定或否定的主观态度,在此基础上表达言语交际意向。表女成语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和社会性别定型,也是群体价值观的反映,其情感评价色彩具有权威性,从而强化了言语行为的语势。通过表女成语的情感评价,可以发掘言语行为所表达的赞美、提醒、建议、拒绝、斥责、讥讽、自嘲等语用意向,从而显现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双重评价定型标准。语用分析结果显示,作为语言世界图景的组成部分,俄语成语中的女性形象评价以否定为主。之所以形成语言中的“褒男贬女”现象,是因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所谓的“阳性”被作为人的生命延续,这是人类在争取自身生存的斗争中不得不作出的选择。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语言中所谓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现象并不是语言符号本身的自然属性,而是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反映。本文以女性主义视角作为参照,以语用学为方法论,以俄语表女成语为研究对象,阐释社会性别定型的哲学渊源及认知内涵,揭示俄语成语中的女性社会性别定型,借助于部分汉语成语分析作为社会性别定型的俄语表女成语的语用功能及其言语交际意向,探索女性社会性别定型发挥功能的语用机制,希冀对俄语表女成语的语用潜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传统的女性社会性别定型有更透彻的认识,以期为以后的俄汉成语和语言定型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参照。

白乙静[5](2015)在《语言中的“反”性别歧视》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是社会的镜子,同样也随着时代的脚步而逐步更新,它过滤了违背时代潮流的"旧语",也推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新语"。而语言性别歧视话题几经斗争和演变,也都将会在语言这面镜子中得到修正和完善。传统上人们总是片面地认为性别歧视语言主要针对女性,而忽视了对男性的语言歧视;并且,既然性别歧视语言是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那么也必然会随着历史发展而演变。因此,该文从相反的视角,提出"反"性别歧视---一方面研究女性在语言歧视中的"反抗",另一方面也探究女性"反过来"针对男性的歧视。

范红霞,孙金波[6](2014)在《语言、性别与符号暴力——试析媒介话语中的语言霸权与性别暴力》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引入社会语言学视角,考察媒介话语中体现出来的性别歧视与性别权力,它们在媒介文本中演化为针对女性的"符号暴力"。同时,笔者结合具体的媒介话语实践,分析这种"符号暴力"在各自分化又相对独立的社会场域中的运作机制和场域逻辑,从而揭示存在于当前社会中的性别霸权和权力关系。

许瑞娟[7](2013)在《摩梭母系文化词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摩梭人是居住在川滇交界的一个族群,分布于云南境内的摩梭人属于纳西族的一个支系。居住在永宁地区的摩梭人独特的家庭形态以及婚姻制度引起了国内外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的广泛关注,然而摩梭人的语言文化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学界普遍认为摩梭人使用的语言属于纳西语的东部方言,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语言,我们称作“摩梭话”。本课题以摩梭人的语言与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浑沌学“分形”理论为语言文化研究提供的方法论,通过对摩梭语言词汇系统中的母系“文化词群”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得到了大量关于摩梭文化的信息,阐释了摩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揭示了摩梭文化的独特内涵以及摩梭语言的特点。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九个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以及语料的来源。第一章阐述了摩梭人的概况及其语言的特点,主要介绍了摩梭人的族称、族源、分布、传统文化以及语言特点和使用情况。第二章在浑沌学理论为语言文化研究提供的方法论指导下,运用浑沌学中的分形理论,阐释了语言与文化的自相似性表现。通过对摩梭话中具体词汇以及民歌谚语的分析,揭示了摩梭语言与文化的自相似性。第三章主要从“家屋”文化词群看摩梭母系家庭制度,通过对摩梭“家屋”文化词群进行分析,揭示了摩梭“家屋社会”与“家屋文化”的特质与内涵,并通过对摩梭“家屋”的空间向度进行研究,阐释了摩梭人对居住空间进行的配置与安排,体现了摩梭社会以女性为中心、母尊女贵的社会文化结构以及摩梭人“家屋本位”的民族心理。第四章主要从“两性关系”文化词群看摩梭母系婚姻制度,通过对摩梭人“两性婚姻”文化词群的分析与解读,揭示了摩梭人独特的婚姻形态及其社会构成。由于“害羞文化”的影响,摩梭人的“两性称谓”极其含蓄,受到特定的语境与场合的制约。摩梭人的“走婚”是适应家屋体制的文化产物。第五章主要从“亲属称谓”文化词群看摩梭母系社会形态,通过分析摩梭亲属称谓词,从而揭示摩梭人独特的社会构成、家庭形态以及婚姻模式。摩梭社会的亲属称谓以母系称谓作为其主体,整个称谓体系中几乎没有对姻亲和父系亲属的称谓,体现了摩梭人重视家屋和睦与母系血缘亲属的民族心理与“害羞”的传统文化观念。第六章主要从“詈语”文化词群看摩梭害羞文化的特质,通过摩梭詈语与汉、英詈语的对比,揭示了摩梭詈语的特点,阐释了摩梭文化的内涵。摩梭文化极其强调家族礼貌、伦理道德、宗族观念与家屋和谐,寻常绝对不说任何粗话,因此造就了摩梭詈语数量少并且极为委婉含蓄的特点。第七章主要从“mi33”文化词群看摩梭母系思维的特征,以“mi33”作为词根语素、类语素或者构成成分的词汇在摩梭语言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词语群,通过对这个词语群的分析研究,不仅可以理清“mi33”语素语义及其功用的发展与演变,同时还可以窥视摩梭社会“尊母崇母”的历史文化特点与独特的社会形态,揭示了摩梭社会对两性的基本认知态度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结语部分就几个方面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做了小结,并阐述了本论文给今后从事语言人类学的学者们的一些启示。不同的社会形态决定着不同的语言面貌及其文化特点。本课题分析研究了与主流社会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语言面貌及其文化特点,阐释了摩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次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提供了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个案实例,丰富了语言人类学及少数民族方言与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填补了摩梭语言词汇研究的空缺,为摩梭人的社会形态、家庭结构、婚姻亲属制度、伦理道德观及其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语言学方面的证据与参考。

范红霞[8](2013)在《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们对于媒介暴力的问题关注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电视等大众媒介的普及,人们开始担忧媒介中的暴力内容会引发现实中的暴力行为,而儿童和青少年在何种程度上受到媒介暴力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这个时期,关于媒介暴力的效果研究成为主导范式。当媒介日益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我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并且在观念和制度层面建构起媒介与公共生活的重要关联,“媒介化生存”成为新的生活方式,我们由此也进入了“媒介化社会”。如此一来,媒介暴力的内涵也随之扩大了,由媒介呈现的暴力内容这一客体化的存在发展到媒介自身成为施暴者,“媒介暴力”的内涵延伸为话语霸权和象征性权力(符号暴力)。现有的研究主要关注媒介暴力对儿童或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以及论证媒介暴力与现实暴力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但针对其他群体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事实上,媒介暴力也往往与性别、阶层、族群或某个群体相关,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人都会受到媒介象征性权力的规训,成为话语/权力的潜在受害者。作为权力实施统治的形式之一,媒介暴力成为针对女性等弱势群体与阶层的一种隐性暴力。通常,性与暴力是媒介极力表现的内容,并因此成为媒介暴力的体现之一。而女性,往往是性与暴力指向的最终客体。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女性形象的再现与表征,话语/权力操控与争夺方面所体现出的媒介暴力,并揭示这种以符号暴力形式对女性实施的性别规训、权力宰制和“象征性歼灭”。而且,女性作为一种相对弱势的社会性别,以及女性群体内部的阶层分别,这种由媒介产品和媒介文化构成的符号暴力从社会意识和象征性权力层面对女性产生了性别与阶层的双重压迫,尤其值得学者关注和思考。本文主要从媒介文本(微观)、媒体机构(中观)和宏观政治场域三个层面着手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媒介内容再现性别刻板印象、媒介机构再生产社会性别权力结构的机制,以及媒介如何通过“议程设置”功能发挥建构社会性别秩序,推行男权文化和性别政治。本文立足于媒介、社会和文化场域的批判性立场,审视当前媒介文化中的暴力内容和意识形态偏向对女性和包括女性在内的社会弱势阶层造成的影响,以及由此复制和再生产的社会权力结构和主流意识形态,旨在从文化研究的批判性视角出发,对中国的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希冀个人的见解与观点能够为推动中国的性别传播与女性主义理论建设,对实现性别公正和文化民主有所启示。

赵玲[9](2012)在《从俄汉谚语中的性别定型看性别歧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信今天没有人再会对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任何疑问。众所周之,没有一种语言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中不仅反映着当前的文化,也保存着从过去流传下来的十分有研究价值的文化内容。语言文化学即是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为对象进行研究的学科。性别研究在当今的人文社科领域十分流行,它也由此成为了语言文化学新的研究方向。虽然原本的“性别”概念不属于语言学范畴,但随着“社会性别”概念的确立,通过对语言单位的分析来研究语言中所体现出的性别文化成为了可能。而由于古今中外的社会在本质上大多都具有男权属性,所以性别歧视研究向来都是性别语言研究的重中之重。语言文化学中的定型理论是本文的理论研究工具,本文在它的帮助下完成了对俄汉谚语中体现的两国性别文化的分析,确定了两国谚语各自在性别文化表达上的特点,揭示出了其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挖掘出了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本文可为分前言、三个主要章节以及结论,共五个部分:绪论交代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原因,同时给出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第一章梳理了国内外——特别是俄汉语言学界的性别语言研究及其下的性别歧视方向的发展脉络。第二章则详细介绍了语言文化学中的定型概念,及其在语言文化学中的应用现状。第三章运用定型理论具体分析了俄汉谚语中的各种性别歧视现象,并总结了俄汉谚语中体现出性别歧视的原因。最后的结尾部分总结了上文的研究内容,并再次点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

王显志[10](2010)在《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近三十年来,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表明,性别歧视存在于构词、词序、甚至名称及称谓中。然而,这些研究均建立在典型实例分析上,被Wardhaugh称为“小数据,大立论”。依据语料库,穷尽式采集相关语料的研究还不多见。再者,性别歧视研究往往对汉语关注不足,甚至中国学者也偏爱研究英语。另外,以往研究大多只针对一种语言,少见跨语言对比研究。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汉语则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二者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有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并选择不同的文字系统。两种语言文字分别是东西方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语言的本质特征,揭示东西文化的深层结构。全面系统地研究英汉语言文字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对比英汉语言文化的异同,可以为认识语言、文化、思维和民族心理提供参考资料,提高对语言与文化的认识。此外,语言与性别研究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了解语言中的性别现象,有助于两性之间的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利于构建和谐的语言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语言与性别研究成果可直接用于制定语言规划(language planning)和语言政策(language policy)。例如,建国初期,我国语言文字改革的一些内容就是出于消除语言性别歧视的考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将“妇”替换为“妇”。国外,特别是美国,更是每年定期制定防性别歧视指南,用于规范媒体及公共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语言与性别研究成果还可以指导第二语言教学,为语言学习者提供规范的语言使用标准,避免使用性别歧视语,减少两性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误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纵横交织、错综复杂,传统的研究方式很难发掘出二者的本质关系。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浑沌学以直观、以整体为基点来研究浑沌状态、浑沌运动的复杂规则性,适合于研究事物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无序性和随机性。因此,本文以浑沌学为理论依据,对英汉语造字构词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阐释。围绕以上问题,本文依据自建的英语和汉语语料库,展开实证研究。本研究的英语性别歧视词汇语料库的全部数据主要来自《牛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同时参考了《朗文当代英语词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和《英汉大词典》等其他英语工具书;汉语性别歧视字词语料库的数据主要来自《说文解字》,同时参考了《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新词语词典》等其他汉语工具书。《牛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共收英语词条57,100个,《说文解字》共分540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现代汉语词典》共收56,000多个条目。这些工具书收词丰富,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可以保证本研究采集的语料具有代表性。本文用对比法(共时与历时对比,跨语言对比)首先将两个语料库的数据分别进行分类,分析英汉文字反映的性别歧视,然后结合新词语进行历时与共时的比较,最后对英汉语造字构词上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跨语言对比。研究证实男尊女卑在中西文化中具有共性,英汉两种语言在造字构词层面均存在对女性的偏见与歧视。“男性”字词往往有褒义色彩,而“女性”字词往往带有贬义甚至色情语义。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汉语中有不同的表现:汉语中有大量描绘女性美貌、表现女性在家族中地位的字,以间接的方式反映女性在社会中受到的歧视;英语中的性别歧视更直接,有许多直接标明对女性歧视的词语。这些差异与汉文化重视社会等级、重家族关系,西方文化重个人权利有关。本文只是尝试性研究,而且以字词层面反映出的性别歧视为研究对象,其结论仅适用于此范围。

二、The discrimination of female sex reflected in the languag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discrimination of female sex reflected in the language(论文提纲范文)

(1)第三性引发的语言问题——英汉第三性人称代词的发展及翻译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英语第三人称代词
    2.1 英语第三人称代词介绍
    2.2 英语第三性人称代词发展
3. 汉语人称代词
    3.1 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发展
    3.2 汉语女性第三人称代词
4.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不匹配
5. 英汉翻译中第三性人称代词的翻译策略探讨
    5.1 创造对应词
    5.2 使用联合国性别包容语言
6. 结语

(3)性别操演理论对舞蹈身体语言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意义及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2章 性别操演理论的概念
    2.1 性别操演理论的形成
        2.1.1 促使性别操演理论形成的原因
        2.1.2 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解构以及“性别操演”理论的提出
    2.2 性别操演理论的界定
        2.2.1 性别操演理论中的性别观
        2.2.2 “操演”的定义
        2.2.3 性别操演理论的积极性
        2.2.4 性别操演理论的局限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舞蹈身体的性别嬗变
    3.1 舞蹈身体的性别意识
        3.1.1 舞蹈身体的生理性别意识
        3.1.2 舞蹈身体的社会性别意识
    3.2 舞蹈身体的性别转向
        3.2.1 阴盛阳衰的改变
        3.2.2 粗犷的“男性”身体
        3.2.3 性别倒错的概述
        3.2.4 舞蹈身体中的同性情结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性别操演理论三个维度影响下的舞蹈身体语言
    4.1 戏剧维度影响下的舞蹈身体语言
        4.1.1 主体身份之表演性在舞蹈身体语言中的体现
        4.1.2 个体扮装之戏仿性在舞蹈身体语言中的体现
    4.2 仪式维度影响下的舞蹈身体语言
        4.2.1 性别操演理论的仪式维度
        4.2.2 性别操演理论仪式维度在舞蹈身体语言中的体现
    4.3 语言维度影响下的舞蹈身体语言
        4.3.1 话语对主体身份的建构性
        4.3.2 语言对主导权利的颠覆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性别操演”在舞蹈表演与舞蹈创作中的运用实践
    5.1 “性别操演”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实践
        5.1.1 舞蹈表演中的性别跨界
        5.1.2 舞蹈表演中的语料跨界
    5.2 “性别操演”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实践
        5.2.1 体验认知中的“征引”
        5.2.2 作品构思中的“询唤”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俄语成语中的女性社会性别定型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Реферат
绪论
第一章 国内外社会性别定型研究综述
    1.1 定型和社会性别定型
        1.1.1 定型的基本类型
        1.1.2 定型的语言学解释
        1.1.3 社会性别定型释义
    1.2 俄罗斯语言学界的社会性别定型研究
        1.2.1 社会性别定型的概念厘定
        1.2.2 俄语成语的社会性别定型研究
    1.3 国内语言学界的社会性别定型研究
        1.3.1 国内俄语学界的社会性别定型研究
        1.3.2 国内汉英语学界的社会性别定型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社会性别定型的哲学渊源与语言学释义
    2.1 社会性别研究的哲学基础
        2.1.1 古代欧洲哲学中的社会性别历史
        2.1.2 启蒙运动以来的性别哲学
        2.1.3 俄罗斯哲学的社会性别研究
        2.1.4 中国哲学对社会性别的研究
        2.1.5 对女性的“解释”的转折
    2.2 早期女性主义语言研究及 гендер 概念的提出
    2.3 社会性别定型的内涵
        2.3.1“定型”观念的产生
        2.3.2 社会性别定型的内容
        2.3.3 社会性别定型的功能
        2.3.4 语言与社会性别定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社会性别定型的认知阐释
    3.1 社会性别定型的一般会话含义
    3.2 社会性别的隐喻分析
        3.2.1 社会性别隐喻
        3.2.2 社会性别定型与词汇的性属范畴
    3.3 社会性别定型的转喻认知阐释
        3.3.1 特性转指范畴
        3.3.2 范畴转指特性
    3.4 认知转喻与社会性别新词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语成语中的女性社会性别定型
    4.1 成语与社会性别定型
        4.1.1 成语定义
        4.1.2 作为社会性别定型的载体的成语
    4.2 成语中的 женщина(女性)观念
        4.2.1 狭义成语中的 женщина(女性)观念
        4.2.2 广义成语中的 женщина(女性)观念
    4.3 俄语表女成语的形象和语义特点
        4.3.1 表女成语的形象性
        4.3.2 俄汉表女成语形象语义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作为社会性别定型的俄语表女成语语用分析
    5.1 俄语表女成语语用分析的理论基础
        5.1.1 指向交际意向的言语行为理论
        5.1.2 指向情感评价的俄语主观情态理论
    5.2 成语的情感评价意义及交际意向
    5.3 俄语表女成语的交际意向类型及其意义
        5.3.1 具有肯定性情感评价色彩的表女成语的交际意向
        5.3.2 具有否定性情感评价色彩的表女成语的交际意向
    5.4 俄语表女成语交际意向的真值性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语言中的“反”性别歧视(论文提纲范文)

1 定义
2 女性歧视之反抗篇
    2.1 英语语言中的体现
3 语言歧视之男性篇
    3.1 英语语言中的体现
    3.2 汉语语言中的体现
    3.3 语言中歧视男性的原因初探
4 结束语

(6)语言、性别与符号暴力——试析媒介话语中的语言霸权与性别暴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语言中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权力
    (一) 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二) 语言生产性别权力
三、媒介实践中的符号权力与话语暴力
四、结论

(7)摩梭母系文化词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五、田野点介绍及语料的来源
第一章 摩梭人的概况及其语言的特点
    第一节 摩梭人的族称、族源和分布
        一、摩梭人的族称
        二、摩梭人的族源
        三、摩梭人的分布
    第二节 摩梭人的传统文化
        一、摩梭人的物质文化
        二、摩梭人的制度文化
        三、摩梭人的精神文化
    第三节 摩梭人的语言特点及其使用状况
        一、纳西语东、西部方言的地域分布
        二、摩梭话的语言系属问题
        三、摩梭话在纳西语中的地位
        四、摩梭话的特点
        五、摩梭话的使用状况
第二章 摩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第一节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浑沌学理论对语言文化研究的启示
        一、语言系统的线性和非线性
        二、语言系统的确定性和随机性
        三、对初值的敏感依赖性
        四、语言系统的平衡性与非平衡性
        五、语言与文化的自相似性
    第三节 语言与文化的自相似性表现
        一、语言的构成与客观世界具有自相似性
        二、语言的构成与物质文化具有自相似性
        三、语言的构成与社会组织具有自相似性
        四、语言的构成与认知思维具有自相似性
    第四节 摩梭语言与文化的自相似性表现
        一、从山名、方位词和时间词看摩梭语言与客观世界的自相似性
        二、从命名方式、民歌和谚语看摩梭语言与其社会组织的自相似性
        三、从动植物词汇、颜色词和心理词汇看摩梭语言与其认知思维的自相似性
        四、摩梭文化的特点及其在语言中的表现层次
第三章 从“家屋”文化词群看摩梭母系家庭制度
    第一节 摩梭人的“家屋”概念、特点及运作机制
        一、“家屋”的概念
        二、“家屋”的特点
        三、“家屋”的运作机制
    第二节 摩梭人的“家族”概念及特点
        一、摩梭“家族”的概念
        二、评判一个“家族”的标准
        三、“家族”的特点
    第三节 摩梭“家屋”的空间结构及其文化内涵
        一、摩梭“家屋”的空间结构及文化内涵
        二、摩梭“正房”的空间结构及文化内涵
    第四节 摩梭“家屋”空间的文化阐释
第四章 从“两性关系”文化词群看摩梭母系婚姻制度
    第一节 摩梭话“两性关系”词汇的语义、语用辨析
        一、前人研究回顾
        二、摩梭话“两性关系”词汇辨析
    第二节 摩梭话“两性关系”词汇的文化阐释
        一、摩梭人的婚姻形态及其特点
        二、“走婚”的文化内涵分析
    第三节 摩梭人的情爱观
    第四节 摩梭人的生育观
        一、习语中隐含的生育观
        二、生育及其相关仪式
    第五节 摩梭人的身体观
第五章 从“亲属称谓”文化词群看摩梭母系社会形态
    第一节 摩梭亲属称谓研究概况
        一、亲属称谓研究回顾
        二、摩梭亲属称谓研究回顾
    第二节 摩梭亲属称谓的特点
        一、“理想状态”下的母系家庭亲属称谓
        二、“非理想状态”下的母系家庭亲属称谓
    第三节 摩梭亲属称谓分析
    第四节 摩梭亲属称谓的文化阐释
        一、摩梭人传统观念中对婚姻的排斥
        二、摩梭人对母系血缘亲属的极度重视
        三、摩梭人“尊母崇舅”的伦理观
        四、摩梭人强调“共享”的民族心理
第六章 从“詈语”文化词群看摩梭害羞文化特质
    第一节 詈语的定义、产生原因与类型
        一、詈语的定义
        二、詈语产生的原因和动机
        三、詈语的分类
    第二节 摩梭詈语与汉、英詈语对比
        一、数量小
        二、类型少
        三、程度轻
    第三节 摩梭詈语的特点
        一、音节上以多音节为主
        二、语义上含蓄内敛
        三、语用上充满艺术魅力
        四、功能上起到教化人的作用
    第四节 摩梭詈语的文化阐释
        一、摩梭文化的内涵
        二、摩梭詈语的文化分析
第七章 从“mi~(33)”文化词群看摩梭母系思维特征
    第一节 摩梭话中“mi~(33)”语素的语义、构词方式及隐喻分析
        一、“mi~(33)”语素的语义及其组合方式
        二、“mi~(33)”语素的属性与功用
        三、“zo~(33)”语素的组合方式及语义隐喻
    第二节 摩梭话中“mi~(33)”语素与其他民族语言比较
        一、摩梭话中“mi~(33)”后缀与其他民族语言的阴性后缀比较
        二、其他民族语言中女性词汇的语义演变
    第三节 摩梭话中“mi~(33)”文化词群的文化内涵分析
        一、“mi~(33)”文化词群反映了摩梭歌谣、神话传说中“尊母崇女”的心理
        二、“mi~(33)”词群体现了摩梭象形文字中“敬奉女性”的认知思维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8)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目录
1 导论
    1.1 媒介暴力议题的提出
        1.1.1 媒介暴力研究的起源
    1.2 媒介暴力议题与女性研究的结合
        1.2.1 选题的意义
    1.3 研究理论和方法
        1.3.1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1.3.2 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
        1.3.3 研究方法简介
2 性别化的文本——符号暴力与权力编码
    2.1 语言中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
        2.1.1 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2.1.2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2.2 符号权力与媒介暴力
        2.2.1 政治场域的边缘化
        2.2.2 经济场域的色情化
        2.2.3 社会场域的污名化
        2.2.4 话语/权力与象征性暴力
    2.3 媒介文本中的符号暴力与权力编码——剩女话语解析
        2.3.1 “剩女”话语的制造与知识考古
        2.3.2 女性神话的破灭与厌女症的流行
        2.3.3 符号暴力与性别控制
    2.4 小结
3 脆弱的受众——媒介暴力对女性的影响
    3.1 女性身体:受辱与反抗的双重之域
        3.1.1 身体的社会建构
        3.1.2 身体与社会不平等
        3.1.3 身体叙事:受辱与反抗
    3.2 艳照门:从女性噩梦到游戏策略
        3.2.1 艳照门事件之梳理
        3.2.2 艳照门事件中的女性侵害
        3.2.3 作为一种游戏策略
    3.3 女性自杀现象与媒介诱导机制关系探析
        3.3.1 中国女性的自杀问题
        3.3.2 不知生,焉知死?——为何她们走上绝路
    小结
4 “他者”的景观——女性形象与性别秩序
    4.1 塑造成见——媒介中的女性刻板印象
        4.1.1 女性作为“他者”形象的建构
        4.1.2 媒介中的刻板印象
        4.1.3 大众媒介对性别角色刻板化的作用
    4.2 性别歧视、污名化与厌女主义
        4.2.1 媒介产品和内容中的性别歧视
        4.2.2 对偏离女性的污名化与厌女主义
    4.3 庶民能说话吗?——被遮蔽的底层声音
        4.3.1 暴露与遮蔽——媒介暴力的双重面孔
    4.4 定型化——性别秩序的生产
5 场域的角逐——性别政治与权力宰制
    5.1 新闻、性别与权力
        5.1.1 新闻中的女性形象
        5.1.2 政治新闻中的女性参政及边缘化地位
        5.1.3 中国女性参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5.2 “性别政治”的生产及女性话语的“式微”
        5.2.1 “性别政治”的概念
        5.2.2 公共领域中的性别政治
    5.3 反拨:女性问题进入公共视野——以家庭暴力立法为例
        5.3.1 李阳殴妻——名人家暴风波使家暴议题进入话语中心
        5.3.2 从私域到公共领域——性别政治的博弈
        5.3.3 家庭暴力反映了男权统治的性别权力结构
        5.3.4 媒介报道与公共议程的建构
    5.4 强奸报道中的意识形态分析——以宋山木强奸案报道为例
        5.4.1 研究概述——概念及方法说明
        5.4.2 媒介话语及其意识形态建构
        5.4.3 对报道文本的话语分析
        5.4.4 预先假设和隐喻的建构
    5.5 小结
6 结论性别公正与公民社会
    6.1 媒介暴力与性别公正
    6.2 是关系而不是差异——新的两性视点
    6.3 从性别到公民——社会性别秩序的重建
参考文献
    1. 英文参考文献
    2. 中文参考文献
    3. 期刊及学位论文
    4. 网络资源
    5. 相关网站
作者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工作和研究成果
后记

(9)从俄汉谚语中的性别定型看性别歧视(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外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语言中的性别研究
    一、性别语言研究
        (一) 性别语言研究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 俄、中性别语言研究
    二、性别语言研究中的性别歧视方向
第二章 语言文化学视角下的性别定型
    一、定型概念
    二、语言文化学定型理论与谚语性别定型研究现状
第三章 俄汉谚语中的性别定型分析
    一、谚语
    二、俄汉谚语中的男性性别定型
    三、俄汉谚语中的女性性别定型
        (一) 谚语中的女性外貌性格定型
        (二) 谚语中的女性家庭角色定型
        (三) 谚语中的女性智慧定型
        (四) 谚语中关于女性是祸水的定型
    四、俄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表现原因探析
        (一) 经济因素
        (二) 宗教礼法因素
        (三) 其它社会制度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 本文选题的意义
    第三节 本研究依据的理论——浑沌学理论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整体结构
第一章 语言与性别研究概述
    第一节 女性主义简述
    第二节 女性主义与语言问题
    第三节 关于"性别歧视"
    第四节 语言与性别研究综述
        一、简要介绍
        二、语言的性别差异研究
        (一) 英语的性别差异研究
        (二) 汉语的性别差异研究
        (三) 有关语言与性别差异原因的研究
        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研究
        (一)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研究
        (二)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研究
        (三) 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原因研究
        四、语言中性别歧视研究重要成果评介
        (一) 《女性改变语言》背景简介
        (二) 《女性改变语言》内容介绍
        (三) 《女性改变语言》评述
        五、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研究的社会影响
第二章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研究
    第一节 英语词法概述
    第二节 相关语料的收集
    第三节 对语料的分类
        一、英语性别歧视词汇语料类别一:词形男女对应词
        二、英语性别歧视词汇语料类别二:显男隐女非对称词
        三、英语性别歧视词汇语料类别三:显女隐男非对称词
        四、英语性别歧视词汇语料类别四:性别歧视标识词
        五、英语性别歧视词汇语料类别五:物质词
    第四节 对语料的分析
        一、分析发现1
        二、分析发现2
        三、分析发现3
    第五节 英语词汇性别歧视的理论解释
        一、传统理论解释
        (一) 形式标记上的非对称表现出性别歧视
        (二) 语义标记上的非对称反映出性别歧视
        (三) 分布标记的非对称反映出性别歧视
        二、浑沌学理论解释
        (一) 奇异吸引子理论
        (二) 平衡破缺理论
        (三) 非线性理论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汉字中的性别歧视研究
    第一节 汉语文字系统概述
        一、汉字的发展
        二、汉字的构造
    第二节 相关语料的收集
    第三节 对语料的分类
        一、汉语性别歧视字词语料类别一:姓氏类
        二、汉语性别歧视字词语料类别二:地名类
        三、汉语性别歧视字词语料类别三:名字类
        四、汉语性别歧视字词语料类别四:婚姻类
        五、汉语性别歧视字词语料类别五:容貌外表类
        六、汉语性别歧视字词语料类别六:女性地位类
        七、汉语性别歧视字词语料类别七:贬义类
        八、汉语性别歧视字词语料类别八:亲属关系类
        九、汉语性别歧视字词语料类别九:女性相关活动类
        十、汉语性别歧视字词语料类别十:心理活动、主观评价类
    第四节 对语料的分析
        一、分析发现1
        二、分析发现2
        三、分析发现3
        四、分析发现4
    第五节 汉字中性别歧视的传统理论解释
        一、讨论一:哲学角度
        二、讨论二:社会经济学角度
        三、讨论三:中国性别歧视的转变
    第六节 汉字中性别歧视的浑沌学理论解释
        一、吸引子理论
        二、平衡破缺理论
    第七节 小结
余论
    第一节 语言·社会·文化
        一、语言和社会
        (一) 语言及社会的定义
        (二) 语言和社会的关系
        二、语言和文化
        (一) 文化的定义
        (二)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基本结论
        一、英汉语性别歧视的相同之处
        二、英汉语性别歧视的不同之处
    第三节 研究前景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国内语言与性别研究成果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四、The discrimination of female sex reflected in the language(论文参考文献)

  • [1]第三性引发的语言问题——英汉第三性人称代词的发展及翻译考察[J]. 叶林.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 2021(01)
  • [2]非对称表征:意大利语中的性别歧视研究[D]. 罗帅.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性别操演理论对舞蹈身体语言的影响研究[D]. 高远志. 南昌大学, 2019(02)
  • [4]俄语成语中的女性社会性别定型语用研究[D]. 陈春红. 苏州大学, 2016(08)
  • [5]语言中的“反”性别歧视[J]. 白乙静. 海外英语, 2015(12)
  • [6]语言、性别与符号暴力——试析媒介话语中的语言霸权与性别暴力[J]. 范红霞,孙金波.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4(00)
  • [7]摩梭母系文化词群研究[D]. 许瑞娟. 云南大学, 2013(12)
  • [8]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D]. 范红霞. 浙江大学, 2013(08)
  • [9]从俄汉谚语中的性别定型看性别歧视[D]. 赵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1)
  • [10]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D]. 王显志.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语言中体现的女性性别歧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