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组织滴虫病的诊治

孔雀组织滴虫病的诊治

一、孔雀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王自豪,陈政谕,黄春花,曹树威,吴翠兰,杨启晟,向雷,滕少花,吴柱月[1](2022)在《孔雀组织滴虫与沙门氏菌混合感染的诊断与分析》文中指出通过临床观察、镜检观察、细菌分离鉴定、PCR扩增诊断分析1例病死孔雀死亡的原因,结果显示,病例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脏和盲肠,肝脏表面形成黄白色相间的坏死点;盲肠肿大,盲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充血、出血和溃疡,初步怀疑为组织滴虫病;核糖体18S rDNA的扩增测序分析显示该片段与火鸡组织滴虫的同源性为97.4%~100.0%;从肝脏中分离到1株仅对恩诺沙星高敏、对18种药物不敏感、对8种药物中敏的沙门氏菌。推断孔雀死亡是由火鸡组织滴虫和沙门氏菌混合感染引起。

肖新宇[2](2021)在《禽组织滴虫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治》文中认为组织滴虫病是由火鸡组织滴虫感染多种禽鸟引起的原虫病,包括:火鸡、鸡、孔雀、松鸡、鹌鹑和鸭等。该病以禽类的盲肠和肝脏有坏死病变为特征。可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变特征进行初诊;镜检,若于盲肠壁和肝脏坏死灶可见组织滴虫即可确诊。预防禽组织滴虫病通常是在日粮中给予适当剂量的抗组织滴虫药物,并做好日常生物安全管理措施。甲硝唑对该病的治疗有效,但有用药限制。

唐利军[3](2021)在《一起鸡组织滴虫病诊断与防治》文中提出近年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大力开展养殖业规模化管理工作,全县范围内禽畜养殖业逐渐朝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然而在禽畜养殖中基于种种原因仍然存在养殖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防治工作不落实等问题,对大英县禽畜养殖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禽畜养殖中各项疾病的发生屡见不鲜。鸡组织滴虫病是一种常见于鸡群养殖中的原虫疾病类型,诊治不及时的情况下鸡病死率将明显提升,对鸡群养殖经济效益造成严重损耗。该文将结合大英县某养鸡场在三黄鸡养殖中发生的一起鸡组织滴虫病的治疗工作为例,针对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进行总结,同时整理鸡组织滴虫病防治过程。

蔡双双,费丽琴,刘心[4](2021)在《一例混合散养鸡、鹅组织滴虫病的病理学诊断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就一例混合散养鸡、鹅组织滴虫感染导致死亡的病例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混合散养鸡、鹅感染组织滴虫的病理学诊断、治疗方法以及防范措施。为临床混合散养鸡、鹅感染组织滴虫病识别及处置提供参考,同时为预防组织滴虫病的发生提供技术支持。

戎杰[5](2021)在《不同品种鸡及火鸡对火鸡组织滴虫田间分离株的易感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组织滴虫病(Histomoniasis)是由单尾滴虫科毛滴虫属的单细胞火鸡组织滴虫(Histomonas meleagridis,H.meleagridis)引起的鸡形目禽类的一种原虫病,以肝脏坏死、盲肠肿大和排硫磺样粪便为主要特征。火鸡、鸡、鹌鹑和孔雀是该病的易感动物,会导致火鸡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基于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防控组织滴虫病的有效化学药物大多已被禁用,而该病又缺乏有效的疫苗,导致该病流行日益严重。随着我国养禽业的不断发展,该病在我国很多地区有不同程度发生,部分鸡群死亡率达到20-30%,且不同种类鸡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一定的差异,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危害。本研究首先对临床疑似病例脏器进行了火鸡组织滴虫的检测;分离和比较了两株虫株的致病力;在此基础上,选用4个不同品种鸡(芦花鸡、来航鸡、海兰褐蛋鸡、黄羽肉鸡)和火鸡为研究对象,以人工分离培养的火鸡组织滴虫JSYZ-F株经泄殖腔途径感染,分析比较感染后各品种鸡和火鸡体内的发病过程以及细胞因子水平差异,主要内容如下:1.临床疑似病例中火鸡组织滴虫的检测与脏器分布为了探明临床病鸡中火鸡组织滴虫的脏器分布规律,从扬州大学动物医院收集了 21例临床疑似病鸡的321个组织器官,以火鸡组织滴虫18S RNA基因为靶基因,采用PCR技术对样品中的虫体DNA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组织脏器中肝脏和盲肠的阳性检出率最高,分别为57.1%和52.4%;其次为回肠、脾脏、肾脏、肌胃、胰腺和脑,阳性率分别为43.8%、40.0%、40.0%、37.5%、35.7%和33.3%;心脏、肺脏、法氏囊和其他肠道组织等检出率较低;胆囊未检测到。临床病料中火鸡组织滴虫主要感染靶器官肝脏和盲肠,其次为回肠、脾脏、肾脏、肌胃、胰腺和脑,其他脏器虫体分布较少。2.火鸡组织滴虫JSYZ-F株和JSYZ-G株的致病力比较应用本实验室分离培养的两株火鸡组织滴虫单克隆虫株JSYZ-F株和JSYZ-G株,对15日龄的海兰褐蛋鸡进行泄殖腔感染,比较了其致病力的差异。海兰褐蛋鸡随机分成三组,一组为阴性对照组,另外两组分别感染两株火鸡组织滴虫单克隆虫株,感染剂量为2×105个虫体/羽。感染后第15 d对鸡进行扑杀称重,并对各组鸡的发病率、死亡率、相对体重率、肝脏和盲肠病变计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株单克隆虫株的致病力。结果显示,JSYZ-F株与JSYZ-G株相比发病后症状更典型,两者相对增重率分别为71.7%和77.9%,肝脏病变计分平均值分别为0.6和0.3,盲肠病变计分平均值分别为2.5和1.8。不同地区分离得到的火鸡组织滴虫单克隆虫株致病力存在一定差异,单克隆培养的火鸡组织滴虫JSYZ-F株的致病力较JSYZ-G株稍强。3.不同品种鸡及火鸡对火鸡组织滴虫的易感性比较采用火鸡组织滴虫JSYZ-F株通过泄殖腔途径感染不同品种禽并每隔5d(5、10、15、20、25 d)定期扑杀,观察各品种禽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平均体重、大体病理变化、肝脏与盲肠病变计分、肝脏与盲肠组织病理学、虫体在体内的动态分布和细胞因子等多个指标或变化,比较分析了芦花鸡、来航鸡、黄羽肉鸡、海兰褐蛋鸡及火鸡对火鸡组织滴虫的易感性差异。结果表明:发病率和死亡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火鸡、来航鸡、芦花鸡、海兰褐蛋鸡和黄羽肉鸡,其中火鸡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为90%。感染5 d时对火鸡体重影响最大,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其他组无显现差异,感染后其他时间点各品种禽体重与对照组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肝脏与盲肠病变计分5-25 d内呈现先升高后再下降的趋势,10-15 d最高,各组病变计分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火鸡、来航鸡、芦花鸡、海兰褐蛋鸡和黄羽肉鸡。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索紊乱,细胞核溶解或萎缩、大量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还有异嗜性细胞浸润,肝组织内有大量的虫体;盲肠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盲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黏膜固有层有大量均质红染的火鸡组织滴虫出现,肌层充血,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各时间点肝脏与盲肠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严重程度与各组禽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度一致。虫体在各脏器内检出率的分布结果表明,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各组脏器中均以肝脏和盲肠检出率最高,其次是肠道组织、脾脏、肾脏、肺脏、心脏,胰腺、胸腺、法氏囊、生殖器官检出率较低,各时间点脏器的检出率高低与各品种禽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低保持一致。细胞因子水平检测结果表明:火鸡IFN-γ水平在感染后5-10 d明显高于其他品种鸡,15 d后明显下降,其他品种鸡IFN-γ在感染后5-20 d升高,25 d时开始下降,与发病率和死亡率无明显相关性;IL-2、IL-4水平变化无明显规律;各品种鸡及火鸡组间组内的IL-10水平基本一致,未见明显上升或下降;细胞因子水平与品种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综上所述,不同品种鸡及火鸡对火鸡组织滴虫的易感性高低依次为火鸡、来航鸡、芦花鸡、海兰褐蛋鸡和黄羽肉鸡,上述研究进一步探索了该病的发病机制,为组织滴虫病药物和疫苗研制的动物模型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也为组织滴虫病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赵静,张先国[6](2020)在《试析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文中认为鸡组织滴虫病,又称盲肠肝炎或黑头病,是鸡和火鸡的一种原虫病。鸡组织滴虫病的特点是肝坏死和盲肠溃疡,在雉鸡和孔雀中也有发生,由于鸡组织滴虫病的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养殖者忽视。该病主要影响2~4个月龄的鸡。病鸡表现出抑郁、食欲不振、出现血性腹泻,病情严重时,头皮常呈紫色或黑色,故又称黑头病。鸡组织滴虫病是一种急性原虫病,感染的概率较高。这种病的高发期在夏季卫生条件较差、没注意通风或者鸡舍比较潮湿的地方容易发生。要及时的进行预防和控制,降低鸡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损失,促进养鸡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断、预防和控制进行了分析。

胡辉,杨旭,郭青春,李中波,黄光中[7](2020)在《土鸡感染组织滴虫病的诊治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组织滴虫病是一种以盲肠溃疡、肝脏坏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接触性原虫病,常于夏、秋季发生。发病后传播速度极快,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会造成鸡群的大量死亡,使养殖户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介绍了一例土鸡组织滴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与治疗方法。

孔令明[8](2020)在《鸡组织滴虫病传代致弱活疫苗的初步创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组织滴虫病(Histomoniasis)又称“盲肠肝炎”或“黑头病”,是由火鸡组织滴虫(Histomonas meleagridis,H.meleagridis)引起的鸡形目禽类的一种原虫病,以肝脏坏死、盲肠肿大和排硫磺样粪便为主要特征。化学药物在该病的控制上曾发挥过巨大作用,近年来因其潜在的毒性和致癌性大多已被禁用,导致该病不断流行和传播,给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火鸡组织滴虫激发的免疫反应以细胞免疫为主,本研究围绕虫株传代致弱活疫苗的创制开展了系列工作,初步研制出安全、有效的传代致弱活疫苗,有望为该病的控制提供安全、高效、方便的新手段。1.不同代次火鸡组织滴虫的致弱效果评价将分离的鸡源火鸡组织滴虫JSYZ-A株体外连续传代培养致弱,以不同代次(59、163、250)传代虫株泄殖腔感染15 d的京海黄鸡,感染后20 d全部扑杀,以发病率、死亡率、增重、脏器病变计分、脏器虫体DNA PCR检出率为指标,比较不同代次的火鸡组织滴虫致弱效果。结果显示:鸡群发病率随体外传代代次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增重则逐渐改善,A250代相对增重率最高,达到88.42%;A250代肝脏病变计分为0,与未感染阴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明显低于强毒组和A59代(p<0.05);A250、A163、A59代盲肠计分差异不显着,A250与阴性对照组之间盲肠计分差异不显着,与强毒组差异极显着(p<0.01);肝脏与盲肠的病变计分均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CR检测结果证实致弱虫株在靶器官内复制不受明显影响。结果表明,体外连续传代培养可降低火鸡组织滴虫致病力,致病力随代次增加而逐渐降低,A250代已经基本完全致弱且安全,为下一步开展致弱株的免疫保护效果研究奠定了基础。2.火鸡组织滴虫传代致弱株的免疫保护效果初探为初步了解致弱虫株有无免疫保护效果,将致弱株A163代泄殖腔接种15d的京海黄鸡,接种15d后以强毒株经泄殖腔感染攻虫,同时设立未免疫的强毒感染的阳性对照和未免疫未感染的阴性对照,20d后全部扑杀,以发病率、死亡率、增重、脏器病变计分为评价指标,初步评价致弱株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免疫组较阳性对照组发病率下降40%,症状较为轻微;免疫组相对增重率为88.57%,高于阳性对照组的62.46%,相对增重改善明显(p<0.05),与阴性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免疫组肝脏损伤比阳性对照组轻微,病变计分下降低近50%,与阴性对照差异不显着(p<0.05);盲肠损伤比阳性对照组同样轻微,盲肠损伤鸡数下降40%,平均病变计分下降明显(p<0.05),但与阴性对照相比差异还是明显(p<0.05)。结果表明,随着传代增加,虫株致病力的逐渐下降的同时,163代虫株对鸡群已经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效果,后续可以采用更高代次的致弱虫株用于活疫苗的进一步研制。.3.火鸡组织滴虫传代致弱株最适免疫剂量确定为探索致弱虫株的最佳免疫剂量,将A250虫株通过泄殖腔免疫15d京海黄鸡,30d时采用强毒虫株攻虫,15d后扑杀,以发病率、死亡率、增重、脏器病变计分为指标,比较了高中低三组(2×105个/羽、105个/羽、5×104个/羽)免疫剂量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攻虫后鸡群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强毒对照组、低免组、中免组、高免组和阴性对照组,高免组发病率11.11%,远远低于强毒组的88.89%;免疫三组组间增重差异不显着(p>0.05),均明显高于强毒对照组(p<0.05),且高免组与阴性对照组最为接近,相对增重率达91.08%;低免、中免、高免和阴性对照组四组肝脏平均病变计分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与强毒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免疫组中高免组平均病变计分最低,仅有0.11;就盲肠病变计分而言,高免组、中免组和阴性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高免组、低免组和强毒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免疫组中高免组平均病变计分最低。强毒组与其余各组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强毒与对照之间差异极显着(p<0.01)。结果表明,高剂量疫苗免疫保护效果最好,考虑到疫苗的总体积和雏鸡泄殖腔的承受能力,临床上推荐2×105个/羽的免疫剂量,未进行更高的免疫剂量的效果验证。4.火鸡组织滴虫传代致弱株最佳免疫程序研究为探索致弱虫株的最佳免疫程序,进行两次试验:试验一设3和9 d两次免疫、3 d单次免疫,试验二设3和15 d两次免疫、15 d单次免疫,两次试验均同时设立未免疫强毒对照组和未免疫未感染阴性对照组,强毒攻虫均在二次免疫后15d进行,两次试验分别在攻虫后18和24d扑杀,以发病率、死亡率、增重、脏器病变计分为指标,评价免疫效果。结果显示:二免组发病率明显低于一免组,增重效果略优于一免组,靶器官的损伤低于一免组,增加免疫次数能有效增强和改善致弱虫株的免疫保护效果。两次试验的发病率、增重、脏器病变计分等指标相比而言,3 d首免、15 d二免组的保护效果要稍优于3d首免、9d二免组。结果表明,3d首免、15d二免为最佳的免疫程序,推荐该程序作为田间推广应用的合适免疫程序。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获得的鸡源火鸡组织滴虫传代致弱虫株致弱及免疫保护效果确实,有望成为控制组织滴虫病的绿色、安全的新手段,对于养禽业的稳步发展和保障人类健康均具有一定的意义。

王方[9](2020)在《野生绿孔雀活动节律及其与伴生鸟兽联结关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绿孔雀Pavo muticus在中国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EN)。在我国两广(广东、广西)、两湖地区(湖南、湖北)、四川和云南,历史上曾有绿孔雀广泛分布,目前只有云南省还有绿孔雀的残存分布。在过去二十年间,云南省野生绿孔雀分布区急剧缩减,种群数量由8001100只减少至不足500只。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是我国野生绿孔雀相对集中的地区。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采用访问调查法、样线法和红外相机法对新平县野生绿孔雀种群数量及分布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得出新平县绿孔雀栖息地类型及面积;同时利用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一整年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通过Bio photo软件提取红外相机拍摄图像的日期和时间,以相对活动强度指数RAI计算绿孔雀的年活动节律和日活动节律,并与三种同域分布的雉类:原鸡Gallus gallu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比较分析;又以列联表法计算绿孔雀与伴生物种(鸟类、兽类)的联结关系(x2—种间联结指数、PCC—点相关系数、PC—成对物种匹配系数)。研究结果如下:(1)新平县野生绿孔雀种群数量为126只,分布于者竜乡腰村、者竜乡向阳村、老厂乡转马都村、新化乡代味村、扬武镇马鹿寨、桂山街道双龙桥村六个区域。栖息地包括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暖温性灌丛及灌草丛和暖温性针叶林三种类型,总面积为14511hm2。(2)绿孔雀日活动时间为6:0021:00,其日活动有明显的高峰和低谷,活动高峰出现在7:009:00和17:0018:00,呈现出双峰模式,7:00和18:00是相对活动强度最大值,12:0015:00时段为活动低谷。绿孔雀的年活动节律也表现为不明显的双峰模式,其中,24月活动强度较大,5月份有所减弱,67月活动强度又增加,8月份至次年1月活动强度均较小。(3)绿孔雀与3种同域分布的雉类:原鸡、白鹇、白腹锦鸡日活动节律分析结果显示,这4种雉类均为昼行性,其中,绿孔雀、原鸡和白鹇3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为双峰活动模式,而白腹锦鸡出现多个日活动高峰;四种雉类虽为同域分布物种,生活习性和食性等相似,种间为竞争关系,但这几个物种之间的活动高峰有所偏差,它们是通过错开各自的活动高峰时间达到生态位的分离,以降低竞争的激烈程度。(4)绿孔雀与伴生鸟兽种间联结分析结果显示:(1)x2指数分析结果显示,绿孔雀与原鸡生态联结性极显着,表明绿孔雀与原鸡生活空间和对栖息地选择利用相似,遇见率和生态重叠率较高;绿孔雀与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白腹锦鸡和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的生态联结性显着,遇见率高;绿孔雀与其他鸟兽生态联结性不强,遇见率低。(2)PCC指数分析结果显示,绿孔雀与原鸡正关联性最强,与野猪Sus scrofa无关联性,与山斑鸠负关联性最强。(3)PC指数分析结果显示,绿孔雀与原鸡关联性最紧密,与山斑鸠、蓝喉拟啄木鸟Megalaima asiatica、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灰林鸮Strix aluco、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无关联性。

张继平[10](2020)在《孔雀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文中指出孔雀组织滴虫病是由组织滴虫寄生在盲肠和肝脏引起的一种以盲肠和肝脏病变为特征的孔雀寄生虫疾病,其不仅可对孔雀的生长和繁殖造成威胁,还可对孔雀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从发病原因、流性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6个方面对孔雀组织滴虫病进行总结,旨在为孔雀滴虫病的临床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二、孔雀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孔雀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孔雀组织滴虫与沙门氏菌混合感染的诊断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料样品与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临床观察
    1.4 镜检观察
    1.5 细菌分离鉴定
    1.6 PCR扩增
        1.6.1 核糖体18S r DNA序列的扩增和分析
        1.6.2 细菌16S r RNA基因扩增
    1.7 分离株的生化鉴定
    1.8 分离株的药敏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观察结果
    2.2 组织触片镜检观察结果
    2.3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2.4 PCR扩增
        2.4.1 核糖体18S r DNA序列的扩增
        2.4.2 细菌16S r RNA基因扩增
    2.5 分离株的生化鉴定
    2.6 分离株的药敏试验
3 小结与讨论

(2)禽组织滴虫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分析
2 流行病学
3 诊断
4 防治措施
    4.1 治疗方法
    4.2 预防方法

(3)一起鸡组织滴虫病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际发病情况
2 临床症状
3 诊断措施
4 治疗
5 预防
6 结束语

(4)一例混合散养鸡、鹅组织滴虫病的病理学诊断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2 病理学诊断
    2.1 剖检情况
    2.2 病鸡病理组织学检查
    2.3 病鹅病理组织学检查
3 临床处理方案及建议
4 小结与讨论

(5)不同品种鸡及火鸡对火鸡组织滴虫田间分离株的易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火鸡组织滴虫及组织滴虫病
    1. 组织滴虫病的发现
    2. 虫体分类与形态
    3. 虫体生物学特性
    4. 流行特点
    5. 感染途径
    6.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7. 诊断
    8. 不同宿主品种对寄生虫的易感性差异
    9.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临床疑似病例脏器中火鸡组织滴虫的检测与分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火鸡组织滴虫JSYZ-F株和JSYZ-G株的致病力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品种鸡及火鸡对火鸡组织滴虫的易感性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试析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鸡组织滴虫病的流行特征
2 鸡组织滴虫病诊断方法
3 鸡组织滴虫病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3.1 鸡组织滴虫病的预防措施
    3.2 鸡组织滴虫病的治疗方法
4 结语

(7)土鸡感染组织滴虫病的诊治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情况
2 临床症状
3 病理变化
4 诊断
    4.1 临床诊断
    4.2 实验室诊断
5 防治措施
    5.1 预防
    5.2 治疗
6 讨论与分析
    6.1 该病的发生与养殖环境、饲养管理及卫生消毒等有很大关系
    6.2 注意与球虫病进行鉴别
    6.3 消灭虫卵媒介异是防控该病的有效措施

(8)鸡组织滴虫病传代致弱活疫苗的初步创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禽组织滴虫病及免疫防制研究进展
    1. 组织滴虫病病原特性
    2. 发生历史与病理特点
    3. 药物防制的困境
    4. 免疫防制的进展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不同代次火鸡组织滴虫的致弱效果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火鸡组织滴虫传代致弱株的免疫保护效果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火鸡组织滴虫传代致弱株最适免疫剂量确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火鸡组织滴虫传代致弱株最佳免疫程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野生绿孔雀活动节律及其与伴生鸟兽联结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中国绿孔雀种群数量及分布研究
        1.2.2 绿孔雀行为节律研究
        1.2.3 绿孔雀种间关系研究
        1.2.4 绿孔雀栖息地及种群研究
        1.2.5 绿孔雀受威胁因素及保护管理现状
        1.2.6 绿孔雀其他研究
        1.2.7 活动节律研究
        1.2.8 种间联结关系研究
    1.3 选题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区域及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种群数量及分布研究方法
        2.2.2 活动节律研究方法
        2.2.3 种间联结关系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新平县野生绿孔雀种群数量及分布
        3.1.1 访问调查结果
        3.1.2 样线法调查结果
        3.1.3 红外相机调查结果
        3.1.4 新平县绿孔雀分布范围
        3.1.5 新平县绿孔雀种群数量
    3.2 绿孔雀活动节律
        3.2.1 日活动节律
        3.2.2 年活动节律
        3.2.3 绿孔雀与原鸡、白鹇、白腹锦鸡的日活动节律
    3.3 绿孔雀与伴生鸟兽种间联结关系
        3.3.1 绿孔雀与伴生鸟兽种间联结度
        3.3.2 点相关系数
        3.3.3 成对物种间匹配系数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关于新平县绿孔雀种群数量及分布
        4.1.2 关于野生绿孔雀种群数量及分布调查研究方法
        4.1.3 关于绿孔雀活动节律
        4.1.4 四种雉类日活动节律分析
        4.1.5 绿孔雀与伴生鸟兽种间联结关系
    4.2 结论
5 展望
附表1
附表2
附图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孔雀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原因
2 流行特点
3 临床症状
4 病理变化
5 诊断
6 孔雀组织滴虫病的防治措施
    6.1 孔雀组织滴虫病的治疗措施
    6.2 孔雀组织滴虫病的预防措施
        6.2.1 加强饲养管理
        6.2.2 驱虫药的合理使用
        6.2.3 其他
7 小结

四、孔雀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孔雀组织滴虫与沙门氏菌混合感染的诊断与分析[J]. 王自豪,陈政谕,黄春花,曹树威,吴翠兰,杨启晟,向雷,滕少花,吴柱月. 湖北农业科学, 2022
  • [2]禽组织滴虫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治[J]. 肖新宇. 现代畜牧科技, 2021(07)
  • [3]一起鸡组织滴虫病诊断与防治[J]. 唐利军.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21(11)
  • [4]一例混合散养鸡、鹅组织滴虫病的病理学诊断报告[J]. 蔡双双,费丽琴,刘心. 湖北畜牧兽医, 2021(06)
  • [5]不同品种鸡及火鸡对火鸡组织滴虫田间分离株的易感性研究[D]. 戎杰. 扬州大学, 2021
  • [6]试析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防治[J]. 赵静,张先国. 吉林畜牧兽医, 2020(11)
  • [7]土鸡感染组织滴虫病的诊治与分析[J]. 胡辉,杨旭,郭青春,李中波,黄光中. 湖北畜牧兽医, 2020(09)
  • [8]鸡组织滴虫病传代致弱活疫苗的初步创制[D]. 孔令明. 扬州大学, 2020
  • [9]野生绿孔雀活动节律及其与伴生鸟兽联结关系分析[D]. 王方. 云南大学, 2020(08)
  • [10]孔雀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防治[J]. 张继平. 中国畜禽种业, 2020(04)

标签:;  ;  ;  ;  ;  

孔雀组织滴虫病的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