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酶法有限水解对花生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蒋丽梅[1](2016)在《木糖和谷氨酰胺转氨酶复合改性对花生蛋白膜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加快了人们对可降解生物膜替代部分塑料包装膜的研究。蛋白质膜作为生物大分子膜,因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阻隔性能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众多动植物蛋白中,花生蛋白因其来源广泛,营养价值高,功能性显着,且分子中存在着大量的氢键、疏水键、离子键等,成为制备可食性包装膜的良好材料。但由于蛋白膜的性能,尤其是其机械性能和阻湿性与塑料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其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以冷榨花生粕为原料提取花生分离蛋白。首先,利用木糖对花生蛋白进行单独改性后,再与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复合改性并制备蛋白膜。然后,研究复合改性对蛋白膜的机械性能、阻隔性能、红外光光谱及微观结构等的影响。最后,初步探讨复合改性对花生蛋白膜性能影响的机理。目的是提高花生蛋白膜机械性能和阻隔性能,为蛋白膜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以膜的拉伸强度为考核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木糖改性花生蛋白膜的制备工艺。确定木糖改性膜制备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蛋白浓度8%(w/v),木糖浓度10%PPI,甘油含量15%PPI,溶液pH 9.0,反应时间为90main,反应温度为70℃,此条件下蛋白膜的拉伸强度(TS)为2.63+0.08 MPa,断裂伸长率(E)为165.33+1.00%,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5.75%和42.70%。2.以膜的拉伸强度为考核指标,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木糖和TGase复合改性花生蛋白膜的制备工艺。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比较三种不同处理方式对复合改性膜机械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改性方式为:首先对蛋白溶液进行预热处理,使蛋白分子结构适当展开,再向其同时添加木糖和TGase进行复合改性处理;(2)以膜的拉伸强度为考核指标,优化复合改性膜制备的最佳工艺参数。确定复合改性膜制备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预处理时间60main,预处理温度70℃,在复合反应中,TGase添加量为5u/gPPI,复合反应温度为50℃,复合反应时间为20min。在此条件下,蛋白膜的TS为3.25+0.05 MPa,与预测值接近;(3)使用Design-expert软件对响应面试验进行分析,建立以TS为响应值的相关回归模型,相关系数R2=0.9889。3.比较三种不同改性处理对花生蛋白膜性能的影响,结果如下:(1)经过三种不同改性处理后,花生蛋白膜的机械性能显着提高。其中木糖改性膜的TS和E分别比对照膜提高了45.75%和42.70%,TGase改性膜的TS和E分别比对照膜提高了22.47%和47.63%,复合改性膜的TS和E分别比对照膜提高了82.58%和62.58%;(2)三种不同改性处理均降低了花生蛋白膜的水溶性。对照膜相比,木糖改性膜、TGase改性膜和复合改性膜的水溶性分别比对照膜降低了42.68%、32.47%和53.07%;(3)三种不同改性处理均显着降低了花生蛋白膜的水蒸气透过率(p<0.050),且三者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4)与对照膜相比,木糖改性膜和复合改性膜的透光率有所下降,膜的颜色偏黄、亮度较高。而TGase改性膜与对照膜的透光率并没有显着差异,二者颜色均偏红。4.通过分析三种不同处理对花生蛋白表面疏水性指数(S0)、SDS-PAGE电泳图谱、红外光谱以及蛋白膜电子扫描显微镜图片,初步探讨复合改性影响蛋白膜性能的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经不同处理后,花生蛋白溶液的表面疏水性指数(So)大小顺序为:TGase改性>复合改性>木糖改性>对照;(2) SDS-PAGE电泳条带图表明,木糖改性并没有明显改变花生蛋白的分子量结构,TGase改性和复合改性均使花生蛋白形成新的大分子量条带,并且使小分子量的条带颜色变浅,复合改性在大分子条带处的颜色比TGase改性处理的浅;(3)通过对红外光谱中1600-1700cm-1范围内酰胺Ⅰ带蛋白质特征二级结构的分析表明,三种改性处理均提高了蛋白质二级结构中的α-螺旋和β-转角含量,降低了p-折叠和无规则卷曲含量;(4)扫描电子显微镜图片结果分析表明,三种改性处理均能够提高花生蛋白分子间的交联程度。其中TGase改性的交联程度大于木糖改性,但木糖改性膜的表面更加光滑。复合改性在提高分子交联程度的基础上,也使复合改性膜的表面更加光滑。
马治良[2](2014)在《花生蛋白的生物酶法制备及功能作用改善》文中认为我国花生每年产量约为1600万吨,其中约1000万吨用于榨油,产生热榨花生粕约600万吨。热榨花生粕中蛋白质含量高达50%左右,但受高温、高压和有机溶剂的影响,蛋白质变性严重,生物利用度大幅降低,只能用作饲料原料,附加值很低。本研究以热榨花生粕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酶法制备高纯度的花生蛋白,并采用酶法改善其功能作用,为热榨花生粕中蛋白资源的食品化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本研究采用生物酶排杂法去除热榨花生粕中的纤维素和多糖两种主要的非蛋白成分,从而获得纯度较高的花生蛋白。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法优化实验,确定了生物酶法制备的最佳工艺参数。纤维素酶加酶量为1.00%,料液比为1:4,pH4.8,温度50℃,酶解时间为10h。中温α淀粉酶加酶量0.55%,料液比为1:8,pH6.0,温度60℃,酶解时间为1h;制备的花生粕蛋白纯度达到81.38%。本研究通过分析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复合蛋白酶、木瓜蛋白酶5种蛋白酶酶解产物的功能作用,筛选出改善花生蛋白溶解度的最适蛋白酶。中性、碱性蛋白酶酶解产物的溶解度最高,均在80%左右;中性、碱性、木瓜蛋白酶酶解产物乳化性最高,中性蛋白酶酶解产物的乳化稳定性达到99.09%;中性、碱性、木瓜蛋白酶酶解产物的起泡性最好,而泡沫稳定性均为0;中性、碱性、木瓜蛋白酶酶解产物的持油性最好;所有蛋白酶酶解产物的持水性均表现不好;中性、碱性蛋白酶酶解产物的热稳定性好;木瓜蛋白酶酶解产物的DPPH半清除率最高,其次是碱性、中性、复合蛋白酶酶解产物,最低为酸性蛋白酶酶解产物。综上所述碱性、中性、木瓜蛋白酶3种蛋白酶对功能作用改善均比较明显,因此作为进一步工艺优化的酶制剂。本研究以酶解率为指标优化了单一蛋白酶酶解效果,再采用多酶分段酶解,制备出高溶解度的花生蛋白。由于筛选的蛋白酶解产物功能作用都较好,因此本研究以酶解产物得率为指标改善工艺优化的考察指标。碱性蛋白酶的最优化条件是:时间为5h,料液比为1:20,温度为55℃,pH值为8.0,加酶量为2.0‰中性蛋白酶的最优化条件是:时间为5h,料液比为1:20,温度为55℃,pH值为6.0,加酶量为2.0%;木瓜蛋白酶的最优化条件是:时间为5h,料液比为1:20,温度为70℃,pH值为7.0,加酶量为1.5%。最优的顺序为先使用碱性蛋白酶,其次为木瓜蛋白酶,最后使用中性蛋白酶,酶解率达到35.25%。
刘向军[3](2013)在《花生乳状液体系蛋白质的酶解动力学及破乳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剂(酶)法在同时提取油脂和蛋白质的过程中会产生稳定的乳状液,这成为制约其工业化推广应用的“瓶颈”,为提高油脂得率必须破坏乳状液的稳定性。酶法破乳是一种耗能低、破乳效果良好的新型生物破乳方法。本文以花生水剂法提油过程中产生的乳状液为研究对象,首先提取花生乳状液的界面吸附和非吸附蛋白并对其结构性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碱性蛋白酶水解花生乳状液,研究乳状液体系中蛋白质的酶解动力学。分离获得不同酶解进程时乳状液体系(乳相和水相)蛋白质,分析蛋白质结构与乳化性之间的关系。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花生乳状液油滴界面蛋白的含量为16.22mg/m2,能形成多层界面膜。乳状液有良好的冻融稳定性。花生乳状液界面吸附蛋白在水和花生油模拟体系中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均显着优于花生分离蛋白和界面非吸附蛋白,其乳化形成的油滴粒径较小。界面吸附蛋白中含有分子量较大的组分和分子量较小的花生油体蛋白,其二硫键含量、表面疏水性均高于花生分离蛋白和界面非吸附蛋白;内源荧光光谱分析表明界面吸附蛋白和界面非吸附蛋白分子展开程度高于花生分离蛋白,圆二色谱分析表明界面吸附蛋白中α-螺旋结构少于界面非吸附蛋白和花生分离蛋白,而β-折叠结构多于这两种蛋白。(2)在花生乳状液体系中,2709碱性蛋白酶水解花生蛋白质的反应动力学参数Km=0.0409mol/mL, Vmax=2.54×10-4mol*min-1*L-1;反应初级阶段的动力学方程为:x=8.525ln[1+1.3373*([E]/[S]+0.1818) t]; Acalcase碱性蛋白酶的水解动力学参数Km=0.0698mmol*L-1,Vmax=4.71×10-4mol*min-1*L-1反应初级阶段的动力学方程为:x=6.2305ln[1+5.5761*([E]/[S]+0.0600)t]。花生乳状液的破乳率和蛋白质水解度呈现高度显着的相关性。(3)随着2709碱性蛋白酶水解时间的延长,分离得到残余乳相和水相中花生肽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均随之减小,肽的分子量、二硫键含量和表面疏水性也随之减小;内源荧光光谱分析表明花生肽随着酶解的进行,分子展开程度变大;圆二色谱分析表明随着酶解时间延长,肽的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含量增多。在相同酶解时间时,残余乳相中肽的分子量、二硫键含量、表面疏水性和无规则卷曲结构含量都显着大于水相中花生肽。
杜寅[4](2012)在《花生蛋白主要组分的制备及凝胶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花生球蛋白,伴花生球蛋白Ⅰ和伴花生球蛋白Ⅱ是花生蛋白中的主要组分,它们约占总蛋白含量的75%左右。本文采用SDS-PAGE分析了170份花生品种的蛋白亚基含量,明确来自不同品种花生的蛋白组分、亚基组成及其含量变异情况;并对花生蛋白主要组分(花生球蛋白和伴花生球蛋白)的分级分离方法及凝胶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初步探讨了其在香肠制品中的应用。采用SDS-PAGE分析了170份花生品种的蛋白质组成,表明不同花生品种的蛋白组分和亚基相对含量在种质材料间存在差异。不同品种间蛋白组成比例存在较大变异,其比值(花生球蛋白/伴花生球蛋白)介于0.80-1.68之间,变异系数为15.23%。各品种亚基变异显着,其中,花生球蛋白的35.5kDa亚基差异最显着,变异系数达55.07%,双纪2号等35个品种缺失35.5kDa亚基,占所分析品种的20.59%。相关性分析表明,花生球蛋白与伴花生球蛋白之间(r=-0.998)呈极显着负相关。比较了Tris-HCl和磷酸盐两种缓冲液对花生总蛋白提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优化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磷酸盐浓度为0.01mol/L(含0.5M NaCl),料液比1︰12,pH7.9,提取温度50℃。对硫酸铵沉淀法分离提取两种花生蛋白组分的影响因素(硫酸铵饱和度、反应温度、溶液中NaCl盐离子浓度)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硫酸铵饱和度为40%时,可得花生球蛋白组分,其纯度为85.53±0.86%;硫酸铵饱和度达到85%时,可得伴花生球蛋白,其纯度为75.81±1.02%。温度对该方法影响不显着,而提取液中添加0.5M NaCl可提高分离效果。制得的花生球蛋白、伴花生球蛋白纯度很高,蛋白含量分别达91.31±0.10%、93.45±0.26%。两者均含17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为谷氨酸、精氨酸和天门冬氨酸,三者之和占氨基酸总量47%左右;而蛋氨酸含量在两种组分中都较低,分别为7.17和16.19mg/g蛋白。DSC分析结果表明,花生球蛋白相对伴花生球蛋白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考察了蛋白浓度、加热温度、时间、pH值以及盐离子浓度对两种花生蛋白组分热凝胶特性的影响。花生球蛋白以凝胶硬度为指标,进行Box-Behnken响应曲面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温度与pH值均起二次作用,交互作用显着(p=0.0471<0.05)。确定制备花生球蛋白热凝胶最佳条件为:温度94℃,加热时间40min,pH值为8,此时凝胶硬度为3.17N。考虑到pH值是影响伴花生球蛋白凝胶的形成及质构特性的重要因素,分别对伴花生球蛋白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最佳凝胶条件进行正交试验优化,确定酸性条件下伴花生球蛋白凝胶硬度最佳条件:氯化钙浓度0.3mol/L、pH5、温度95℃,此时凝胶硬度为2.11N。碱性条件下最佳条件:pH8、氯化钙浓度0.3mol/L、温度95℃,此时凝胶硬度为2.01N。凝胶持水性测定结果表明,伴花生球蛋白(83.79±1.24%)显着高于花生球蛋白(50.24±0.98%)。初步探讨了两种花生蛋白组分在香肠中的应用。添加蛋白组分可以提高香肠出品率,添加花生球蛋白和伴花生球蛋白的香肠出品率随添加量增加幅度不大,分别提高了9.79%、7.87%,两者出品率均不如大豆分离蛋白香肠;花生球蛋白在香肠中保水性较好,而伴花生球蛋白较差;花生蛋白组分的添加对香肠的感官和色泽有一定影响,其中花生球蛋白、伴花生球蛋白的添加量分别为9%和6%时,综合得分值最高,分别为7.91和7.66;添加伴花生球蛋白对香肠的L*影响较大,而花生球蛋白影响较小;此外,添加花生蛋白组分可明显改善香肠的凝胶强度和质构特性,花生球蛋白和伴花生球蛋白香肠制品的凝胶硬度值均显着低于大豆分离蛋白香肠制品,硬度大小顺序为:花生球蛋白<伴花生球蛋白<大豆分离蛋白,弹性、咀嚼性大小顺序与凝胶硬度具有类似规律。伴花生球蛋白香肠制品的内聚性可与大豆分离蛋白媲美,显着高于花生球蛋白香肠(其内聚性为0.30±0.003)。两种组分对比来看,伴花生球蛋白对于改善香肠质构特性优于花生球蛋白。
李鹏,杨伟强[5](2011)在《酶法改性对花生浓缩蛋白吸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花生浓缩蛋白的制备是以低变性花生蛋白粉为原料,通过二次乙醇浸提的方法制得花生浓缩蛋白。用胰蛋白酶对所得花生浓缩蛋白进行改性,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最佳的改性条件为:料液比1∶11,酶与底物的比例(E∶S)为0.2%,酶解温度35℃,酶解时间30 m in,在此条件下,花生浓缩蛋白的吸油性较未改性前提高了79.6%。
芦鑫,张丽霞,孙强,宋国辉,黄纪念[6](2012)在《花生蛋白制备和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花生蛋白是营养价值高、资源丰富的植物蛋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推进花生蛋白的应用研究,对花生蛋白提取方法、花生蛋白改性方法和花生功能性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指出急需解决的问题。
张健磊[7](2011)在《花生蛋白溶解性质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花生蛋白,作为一种功能特性、营养效价良好的植物蛋白,近几年来倍受人们的关注。花生蛋白中含有大量的人体必需氨基酸,这些氨基酸易被人体吸收。并且花生蛋白的有效利用率高于大豆蛋白,为98.24%。花生蛋白诱人的香味更加决定了其在食品应用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1)以溶解度、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为试验指标,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出花生蛋白的磷酸化改性的最佳工艺为:三聚磷酸钠添加量为0.9 g/g、温度为50℃、时间为4 h、pH为10,在最佳试验方案下,花生蛋白的溶解性为2.01 g/100mL,提高了2.41倍;花生蛋白的琥珀酰化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琥珀酸酐的添加量为14%,作用温度为45℃,作用时间为3.5 h,pH为7.5。在最佳试验方案下,花生蛋白的溶解性为2.36 g/100mL,提高了3.01倍。(2)对花生蛋白进行氨基酸种类和组成的分析,通过酶对氨基酸残基作用的特异性,挑选合适的酶对花生蛋白进行酶解反应。实验结果表明:花生蛋白样品中谷氨酸的含量最高,其次是门冬氨酸、精氨酸、亮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丝氨酸的含量相对来说也较高。根据这些氨基酸种类和含量的情况,我们选择了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来对花生蛋白进行酶解实验。(3)以水解度、溶解性为实验指标,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出中性蛋白酶对花生蛋白的最佳工艺为:温度为55℃、时间为70 min、pH为6.0、酶添加量5 mL,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花生蛋白的溶解度为14.829 g/100mL,比花生蛋白样品的溶解度提高了24.20倍;碱性蛋白酶对花生蛋白的最佳工艺为:温度为60℃、时间为70 min、pH为11、酶添加量6 mL,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花生蛋白的溶解度为9.796 g/100mL,比花生蛋白样品的溶解度提高了15.65倍;木瓜蛋白酶对花生蛋白改性的最佳工艺为:温度为60℃、时间为14 min、pH为6.5、酶添加量5.5 mg/g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花生蛋白的溶解度为16.125 g/100mL,比花生蛋白样品的溶解度提高了26.40倍。(4)用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对花生蛋白进行复合酶解改性。将中性蛋白酶与碱性蛋白酶分步加入到花生蛋白,中性蛋白酶与木瓜蛋白酶分布加入花生蛋白液中,碱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分布加入花生蛋白液中,实验结果表明:水解效果优于单一酶,以先加入碱性蛋白酶后加入中性蛋白酶结果最佳。花生蛋白的溶解度达到22.767 g/100mL,比花生蛋白样品的溶解度提高了37.69倍。
王强[8](2011)在《冷榨花生蛋白粕的高值化利用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花生的种植与生产利用都非常广泛,作为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制油后所剩的花生粕数量十分庞大。这些花生粕除极少量作为蛋白添加剂外,其利用渠道主要是作为饲料,这使得其中的许多蛋白与膳食纤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经冷榨油技术所得的冷榨花生蛋白粕,其营养、功能性都保存得十分良好,为其进一步被综合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论文首先对冷榨花生蛋白粕制备花生蛋白、花生分离蛋白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改进,对按此工艺所制得的花生蛋白的功能性质进行了对比与评估;进而深入讨论了花生蛋白凝胶性的改善方法及凝胶性的简单应用;最后研究了提取蛋白后所剩残渣的利用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碱提酸沉法提取花生蛋白工艺为研究对象,围绕此进行单因素与响应面组合实验,将传统的碱提法提取花生蛋白的工艺步骤与工艺参数优化,确定冷榨花生粕碱提花生蛋白、花生分离蛋白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提取温度50.49℃、pH8.57、料液比0.11g/mL,此时的花生蛋白得率为65.13%;综合比较了自制的花生蛋白与市售的花生蛋白、大豆蛋白的理化性质,自制花生蛋白的各项功能性质均能满足要求;2、以花生蛋白为载体,采用热处理、超声处理、微波处理三种常用物理改性方法对其进行了改性。通过测定处理前后其游离巯基含量(-SH)、二硫键(-SS-)含量及表面疏水指数(So)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来反映其速凝性的变化,超声改性的影响大于热处理改性的影响效果,而微波改性的影响效果很小。当超声处理功率1200 W,处理时间8 min时,效果最好,改性后蛋白溶液的游离巯基含量为11.07μmol/g,二硫键含量为22.86μmol/g,表面疏水性指数So为10.96,与原始花生蛋白相比,分别增加或减少了23.16%,19.54%,59.57%;3、不同离子强度、pH条件下,原始花生蛋白/改性花生蛋白的最低凝胶浓度是不同的。测定了各条件下花生蛋白的最低凝胶蛋白浓度,原始花生蛋白的最低凝胶浓度为16%,超声处理改性花生蛋白的最低凝胶浓度为14%-16%;对比不同pH与离子种类、强度条件下,原始/改性花生蛋白凝胶的质构性质,发现pH7.0时,溶液中离子存在对凝胶的形成具有阻碍性。蛋白凝胶的硬度在pH3.0要比pH7.0时高的多,并且超声处理进行改性的作用最大;盐离子的加入对蛋白的弹性和粘结性没有显着的影响,盐离子的存在有利于蛋白形成强的凝胶;4、经过水洗烘干后的花生渣,其中总膳食纤维含量高达64.21%,蛋白含量高达23.14%。结合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得出花生膳食纤维饼干的最适配方:将花生渣粉碎过筛,粒度为180目,制作过程中添加相当于面粉量5%的花生渣,辅料中白砂糖添加量为110 g,油脂添加量为140 g。
刘岩[9](2011)在《物理及酶法改善热压榨花生粕蛋白功能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热压榨花生粕(或脱脂花生粉)是花生榨油的副产物,其中含有43.7 %的粗蛋白,由于花生蛋白在压榨过程中变性严重,溶解性大幅降低,导致蛋白提取率下降,功能特性缺失,限制了其在食品体系中的应用。本文旨在通过物理或酶解手段,改善花生粕中热变性蛋白的溶解性及其它功能特性,探索适用于热压榨花生粕蛋白资源利用的途径。花生仁经历高温干热/湿热处理和常温脱脂后制备花生分离蛋白,研究了加热方式及不同热处理时间对其物化及功能特性的影响。由SDS-PAGE和DSC分析可知,花生球蛋白组分比花生伴球蛋白组分更加耐热;高温处理显着降低了花生脱脂粉中蛋白的回收率(p < 0.05),但所制备的花生分离蛋白在pH7.0左右的溶解性随加热时间延长而升高,其等电点随加热时间的延长向酸性偏移;花生仁经150℃干热处理60 min后,其制备的花生分离蛋白样品的乳化活性显着高于未变性的花生分离蛋白(p < 0.05),105℃湿热处理使花生分离蛋白的乳化特性降低,加热至135min,其起泡能力与未变性分离蛋白无显着差别(p > 0.05)。采用碱溶酸沉法从花生粕中提取分离蛋白,探讨了超高压微射流不同的均质压力(80 MPa,100 MPa,120 MPa,140 MPa,160 MPa)对其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随均质压力的增加,花生分离蛋白的乳化性、起泡性和凝胶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 < 0.05),微射流均质120 MPa为改善花生分离蛋白功能特性的最优条件,尤其凝胶特性提高显着,与未经微射流处理的空白对照相比,其热诱导凝胶的弹性模量(G′)从5 Pa增加至4700 Pa左右;在此均质压力下,分离蛋白具有较高的自由巯基含量和较低的变性焓值。探讨了高温强碱处理对花生粕蛋白提取率及其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强碱处理能够改善花生粕蛋白的溶解性,进而提高其蛋白回收率,同时显着改善其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通过对高温强碱促提分离蛋白工艺的优化,其提取率由19.9 %增至54.8 %,且蛋白纯度可高达91.2 %,制备的花生粕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溶解性、乳化性和起泡性)显着优于未变性花生分离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p < 0.05)。采用Alcalase、Protamex或Papain对花生粕蛋白限制性酶解处理,再经碱溶酸沉提取制备花生浓缩蛋白,研究了蛋白酶种类及其水解度对花生粕蛋白提取率及其制备的花生浓缩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酶优先水解花生粕中不可溶蛋白部分,由SDS-PAGE图谱可知,花生球蛋白的酸性亚基相对于球蛋白碱性亚基更易被酶解;当水解度(DH)为1.0 %时,经Alcalase酶解后制备的浓缩蛋白提取率达到最高值,约44.0 %,并表现出最优的持水性,达6.2 mL/g;当DH 8.0 %时,经Protamex和Papain酶解后制备的花生浓缩蛋白具有最高的乳化活性指数(EAI),分别为140 m2/g和160 m2/g;相对于未经酶解处理的花生浓缩蛋白,三种蛋白酶制备的浓缩蛋白起泡特性均有显着改善(p < 0.05)。以Alcalase、Protamex或Papain对花生粕蛋白限制性酶解处理,离心后上清液直接冻干制备花生蛋白粉,其纯度较低,但蛋白利用率高,Alcalase酶解产物的蛋白回收率最高,可达81.1 %;三种蛋白酶制备的花生蛋白粉,乳化活性由高到低分别为:Protamex > Papain > Alcalase;Alcalase和Protamex的酶解产物的起泡特性都有显着改善(P < 0.05)。
赵冠里[10](2011)在《酶解与多糖接枝改性花生蛋白及其构效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花生蛋白是我国重要的植物蛋白资源,但目前并未被有效利用。本论文旨在探寻适于花生蛋白资源利用的途径。研究了花生球蛋白与伴球蛋白组分的物化和功能特性,探讨了花生分离蛋白在制备过程中的变性程度,酶解或多糖接枝改性技术对花生分离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其相关改性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花生球蛋白(arachin)与伴球蛋白(conarachin)的物化和功能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从蛋白结构与功能性关系角度揭示了两者功能性差异的机制。结果表明,花生球蛋白在等电点附近(pH4.5-6.0)比花生伴球蛋白具有更高的溶解性(PS),而在偏离等电点时其溶解性低于伴球蛋白,花生伴球蛋白的乳化活性指数(EAI)、起泡能力(FC)和凝胶能力显着高于花生球蛋白(P<0.05);花生球蛋白的变性温度Td(104.84℃)及焓变值ΔH(13.78 Jg-1)显着高于花生伴球蛋白的变性温度(89.47℃)与焓变值(8.11 Jg-1)(P<0.05);花生球蛋白分子表面的巯基(SH)较少,大部分巯基包裹于球蛋白分子内部,而花生伴球蛋白中大部分巯基暴露于分子的表面。圆二色谱(CD)、荧光光谱和表面疏水性(H0)分析表明,花生伴球蛋白比花生球蛋白具有更疏松的三级结构和更高的界面活性。花生蛋白经碱溶酸沉提取后其溶解性(PS)、乳化活性指数(EAI)、起泡能力(FC)和凝胶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碱溶酸沉提取使花生球蛋白中分子量为97.4 kDa的亚基条带消失,而伴球蛋白亚基条带无明显变化;相对于天然花生蛋白(NPP),花生分离蛋白(PPI)中球蛋白与伴球蛋白组分的变性温度(Td)与变性焓(ΔH)显着降低(P<0.05);碱溶酸沉提取过程使花生蛋白中暴露巯基、总巯基和二硫键含量降低。圆二色光谱(CD)、荧光光谱和表面疏水性(H0)分析表明,花生分离蛋白发生部分变性,其制备过程中的酸碱处理导致蛋白分子伸展、H0增加及三级结构的改变。蛋白变性是导致分离蛋白功能特性降低的主要原因。花生球蛋白的酸性亚基(42 kDa和39kDa)对Alcalse酶解相对更加敏感,其次为花生伴球蛋白亚基(66 kDa)和花生球蛋白的碱性亚基(22 kDa)。酶水解降低了花生球蛋白与伴球蛋白组分的焓变值(ΔH),增加了球蛋白组分的热稳定性并且导致花生分离蛋白酶解产物中二硫键含量迅速升高。荧光光谱分析可知Alcalse蛋白酶酶解使花生分离蛋白的空间构象更加疏松,易于水分子的直接进入和水化,因而显着改善了花生分离蛋白的溶解性、起泡能力和热诱导凝胶形成的能力,但破坏了花生分离蛋白形成乳状液的能力。在干热条件下,花生分离蛋白中的伴球蛋白组分易与葡聚糖发生交联反应生成大分子的接枝产物,而花生球蛋白较难与葡聚糖发生反应,这限制了花生分离蛋白与葡聚糖整体的糖接枝反应程度;与葡聚糖的混合或者接枝反应显着地改善了花生分离蛋白的热稳定性(P<0.05),但使其空间构象变得更加紧凑,导致蛋白质内部包裹的赖氨酸残基很难与多糖发生接枝反应;与葡聚糖的接枝反应使花生分离蛋白的溶解性显着提高,尤其改善了其在酸性条件(pH 4.5–6.0)下的溶解性(P<0.05);与葡聚糖的混合过程会显着改善花生分离蛋白的乳化和起泡特性(P<0.05),而糖接枝反应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其相关的功能特性,当干热反应至第7d,其乳化活性指数与起泡能力达到最优值,分别为120 m2/g和87%。花生球蛋白与葡聚糖能够在干热条件下进行美拉德反应生成多糖接枝产物。花生球蛋白酸性亚基比碱性亚基更易与葡聚糖发生接枝反应。对花生球蛋白的预加热处理不能提高其与葡聚糖的反应速度。花生球蛋白与热处理花生球蛋白在与多糖接枝反应过程中,其三级结构皆变得更加紧凑,限制了蛋白与多糖的接枝反应速度与反应程度。未经热预处理的花生球蛋白与多糖的接枝产物具有很高的溶解性和乳化活性,在干热反应第14d其溶解性和乳化活性指数达到实验条件下的最高值,分别为95%和149 m2/g。
二、酶法有限水解对花生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酶法有限水解对花生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木糖和谷氨酰胺转氨酶复合改性对花生蛋白膜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引言 |
1.2 花生蛋白 |
1.2.1 花生蛋白的组成 |
1.2.2 花生蛋白的营养 |
1.2.3 花生蛋白的功能特性 |
1.2.4 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关系 |
1.3 可食性膜 |
1.3.1 可食性膜的提出 |
1.3.2 可食性膜的分类 |
1.3.3 可食性花生蛋白膜的研究进展 |
1.4 蛋白质改性 |
1.4.1 物理改性 |
1.4.2 化学改性 |
1.4.3 生物改性 |
1.4.4 复合改性 |
1.5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木糖改性花生蛋白膜的制备工艺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原料主要成分分析 |
2.3.2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3.3 正交试验结果 |
2.3.4 验证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合改性花生蛋白膜的制备工艺优化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设备 |
3.2.3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复合处理花生蛋白对其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
3.3.2 单因素试验结果 |
3.3.3 响应面试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合改性对花生蛋白膜性能影响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处理花生蛋白膜机械性能的比较 |
4.3.2 不同处理花生蛋白膜水溶性的比较 |
4.3.3 不同处理花生蛋白膜水蒸气透过率的比较 |
4.3.4 不同处理花生蛋白膜透光率的比较 |
4.3.5 不同处理花生蛋白膜色度的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合改性对花生蛋白膜性能影响机理初探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设备 |
5.2.3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处理对花生蛋白表面疏水性指数(S_0)的影响 |
5.3.2 不同处理对花生蛋白电泳图谱的影响 |
5.3.3 不同处理对花生蛋白红外光谱的影响 |
5.3.4 不同处理对花生蛋白膜扫描电镜图片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2.1 预热处理对复合改性蛋白膜性能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花生蛋白的生物酶法制备及功能作用改善(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和缩略词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花生蛋白的营养价值 |
1.2 花生蛋白的制备 |
1.3 花生蛋白的加工利用 |
1.4 蛋白功能作用的酶法改善 |
1.5 蛋白制备和改性过程中常用的酶制剂 |
1.5.1 脂肪酶 |
1.5.2 纤维素酶 |
1.5.3 中温α淀粉酶 |
1.5.4 中性蛋白酶 |
1.5.5 酸性蛋白酶 |
1.5.6 碱性蛋白酶 |
1.5.7 木瓜蛋白酶 |
1.5.8 复合蛋白酶 |
1.6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原料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设备 |
2.4 试验方法 |
2.4.1 热榨花生粕中主要成分的测定 |
2.4.2 热榨花生粕中非蛋白成分的酶法去除 |
2.4.3 花生蛋白功能作用改善酶制剂的筛选 |
2.4.4 蛋白功能作用酶解改善工艺的优化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热榨花生粕非蛋白成分的酶法去除 |
3.1.1 初步水洗去除可溶性杂质 |
3.1.2 热榨花生粕中脂肪的酶法去除 |
3.1.3 热榨花生粕中纤维素的酶法去除 |
3.1.4 多糖酶解去除的单因素实验 |
3.1.5 多糖酶解去除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
3.1.6 生物酶法制备过程各阶段产物中蛋白含量分析 |
3.2 不同蛋白酶对花生蛋白功能作用的影响 |
3.2.1 不同蛋白酶解产物的溶解度分析 |
3.2.2 不同酶解产物的乳化及乳化稳定性分析 |
3.2.3 不同酶解产物的起泡能力及泡沫稳定性分析 |
3.2.4 不同蛋白酶解产物的持水性及持油性分析 |
3.2.5 不同蛋白酶解产物的DSC分析 |
3.2.6 不同蛋白酶解产物DPPH清除活性分析 |
3.3 花生蛋白功能作用酶法改善工艺研究 |
3.3.1 碱性蛋白酶酶解条件的优化 |
3.3.2 中性蛋白酶酶解工艺的优化 |
3.3.3 木瓜蛋白酶酶解工艺的优化 |
3.3.4 酶解顺序对蛋白酶解率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热榨花生粕中非蛋白成分的去除 |
4.1.1 水溶性杂质的去除 |
4.1.2 脂肪的酶法去除 |
4.1.3 纤维素的酶法去除 |
4.1.4 多糖的酶法去除 |
4.2 不同蛋白酶对花生蛋白功能作用的影响 |
4.3 花生蛋白功能作用的改善研究 |
4.3.1 三种蛋白酶作用顺序对花生蛋白功能作用的改善 |
4.3.2 酶解产物的品质有待提高 |
5 结论 |
5.1 建立了花生蛋白酶法制备工艺 |
5.2 筛选出改善花生蛋白功能作用的酶制剂 |
5.3 建立了多酶联合改善花生蛋白功能作用的工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花生乳状液体系蛋白质的酶解动力学及破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目的与意义 |
1.1.1 花生油及蛋白制取的现状 |
1.1.2 水酶(剂)法在提取花生油与蛋白的应用的意义 |
1.1.3 水酶法提油和蛋白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破乳方法的研究 |
1.2.2 蛋白质酶解动力学的研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乳状液稳定性及界面吸附蛋白性质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材料 |
2.2.2 试剂 |
2.2.3 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乳状液的制备 |
2.3.2 乳状液特性分析 |
2.3.3 界面吸附蛋白的提取 |
2.3.4 界面非吸附蛋白的提取 |
2.3.5 花生分离蛋白的提取 |
2.3.6 乳状液在冷冻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冷冻破乳后乳相中蛋白质的提取 |
2.3.7 冷冻破乳后水相中蛋白质的提取 |
2.3.8 蛋白质结构性质测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花生乳状液的主要成分 |
2.4.2 乳状液的稳定性 |
2.4.3 乳状液油滴界面吸附蛋白质含量 |
2.4.4 不同来源花生蛋白质结构性质的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花生乳状液体系中蛋白质的酶解动力学 |
3.0 引言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1.1 材料 |
3.1.2 试剂 |
3.1.3 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乳状液的制备 |
3.2.2. 基本指标测定 |
3.2.3 蛋白质水解度的测定方法(pH-stat 法) |
3.2.4 2709 碱性蛋白酶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3.2.5 Acalase 碱性蛋白酶解工艺参数及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2709 碱性蛋白酶的水解动力学 |
3.3.2 Acalase 碱性蛋白酶的水解动力学 |
3.3.3 2709 蛋白酶和 Acalase 蛋白酶水解乳状液体系花生蛋白质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酶法破乳机理的研究 |
4.0 引言 |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乳状液的制备 |
4.2.2 酶解后水相中蛋白质的提取 |
4.2.3 酶解后乳相中蛋白质的提取 |
4.2.4 水相与乳相中蛋白质性质的测定 |
4.2.5 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与蛋白质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 |
4.3.2 分子量的比较 |
4.3.3 二硫键和游离巯基含量 |
4.3.4 圆二色谱的比较 |
4.3.5 表面疏水性的比较 |
4.3.6 内源荧光光谱的比较 |
4.4 乳化活性及稳定性与蛋白质结构性质的关系 |
4.4.1 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与二硫键含量相关性 |
4.4.2 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与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相关性 |
4.4.3 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与表面疏水性的相关性 |
4.5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花生蛋白主要组分的制备及凝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花生蛋白质的结构组成 |
1.1.1 花生蛋白质的分类 |
1.1.2 氨基酸组成 |
1.1.3 花生蛋白组分的亚基组成 |
1.2 花生蛋白主要组分及提取方法 |
1.2.1 花生球蛋白 |
1.2.2 伴花生球蛋白Ⅱ |
1.2.3 伴花生球蛋白Ⅰ(2S) |
1.3 花生蛋白及主要组分的功能性质 |
1.3.1 花生蛋白的功能性质 |
1.3.2 花生蛋白主要组分的功能性质 |
1.4 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二章 不同花生品种的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 |
2.2.4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品种花生蛋白主要组分相对含量的差异分析 |
2.3.2 不同品种花生蛋白质亚基相对含量的差异分析 |
2.3.3 不同品种花生蛋白组分及其亚基相对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花生蛋白组分分级分离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3.2.2 主要设备 |
3.2.3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花生总蛋白浸提方法比较 |
3.3.2 温度对硫酸铵沉淀法分级制备花生蛋白组分的影响 |
3.3.3 NaCl 盐离子浓度对硫酸铵沉淀法分级制备花生蛋白组分的影响 |
3.3.4 总蛋白浸提单因素试验 |
3.3.5 花生球蛋白、伴花生球蛋白蛋白含量及氨基酸组成分析 |
3.3.6 花生球蛋白、伴花生球蛋白热特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花生蛋白主要组分的凝胶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4.2.2 主要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花生球蛋白凝胶特性研究 |
4.3.2 伴花生球蛋白凝胶特性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花生球蛋白、伴花生球蛋白在肉制品中的初步应用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5.2.2 主要设备 |
5.2.3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花生蛋白组分的添加对香肠出品率的影响 |
5.3.2 花生蛋白组分的添加对香肠保水性的影响 |
5.3.3 香肠感官品质评价 |
5.3.4 花生蛋白组分的添加对香肠色泽的影响 |
5.3.5 花生蛋白组分对香肠凝胶强度的影响 |
5.3.6 花生蛋白组分对香肠 TPA 质构特性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酶法改性对花生浓缩蛋白吸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原料与试剂 |
1.1.2 试验仪器 |
1.2 试验方法[8] |
1.2.1 二次乙醇法提取花生浓缩蛋白 |
1.2.1.1 第一次浸提 |
1.2.1.2 第二次浸提 |
1.2.1.3 干燥 |
1.2.2 胰蛋白酶改性花生浓缩蛋白 |
1.2.2.1 基本方法 |
1.2.2.2 单因素控制 |
1.2.2.3 正交优化试验 |
1.2.3 改性花生浓缩蛋白的性质测定[10-12] |
1.2.3.1 吸油性测定 |
1.2.3.2 吸水性测定 |
1.2.3.3 乳化性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生浓缩蛋白基本成分 |
2.2 单因素改变对吸油性的影响 |
2.2.1 料液比对吸油性的影响 |
2.2.2 加酶量对吸油性的影响 |
2.2.3 酶解温度对吸油性的影响 |
2.2.4 酶解时间对吸油性的影响 |
2.3 酶法改性的正交优化试验 |
2.4 优化条件下花生浓缩蛋白的其他性质分析 |
3 讨论 |
(7)花生蛋白溶解性质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花生蛋白的简介 |
1.1.1 花生蛋白的组成及性质 |
1.1.2 花生蛋白的应用 |
1.2 花生蛋白的功能特性 |
1.2.1 溶解度 |
1.2.2 乳化性 |
1.2.3 凝胶性 |
1.2.4 起泡性 |
1.3 花生蛋白的改性 |
1.3.1 物理改性 |
1.3.2 化学改性 |
1.3.3 生物改性 |
1.4 花生蛋白改性的前景 |
1.5 本课题立题的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价值与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花生蛋白的磷酸化改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试剂 |
2.1.3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磷酸化改性的单因素试验 |
2.2.2 花生蛋白磷酸化程度的测定 |
2.2.3 溶解度的测定 |
2.2.4 乳化性的测定 |
2.2.5 磷酸化花生蛋白红外谱图分析 |
2.3 试验结果 |
2.3.1 花生蛋白磷酸化改性工艺条件的探讨 |
2.3.2 磷酸化花生蛋白红外谱图的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花生蛋白的琥珀酰化改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试剂 |
3.1.3 试验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琥珀酰化改性的因素试验 |
3.2.2 琥珀酰化程度的测定 |
3.2.3 溶解度的测定 |
3.2.4 乳化性的测定 |
3.2.5 琥珀酰化花生蛋白红外谱图分析 |
3.3 试验结果 |
3.3.1 花生蛋白琥珀酰化改性工艺条件的探讨 |
3.3.2 琥珀酰化花生蛋白红外谱图的分析 |
3.4 结论 |
第4章 花生蛋白酶法改性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试剂 |
4.1.3 试验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花生蛋白样品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的测定 |
4.2.2 花生蛋白酶法改性的单因素试验 |
4.2.3 花生蛋白酶法改性的正交试验 |
4.2.4 酶组合分步水解试验 |
4.2.5 溶解度的测定 |
4.2.6 水解度的测定 |
4.3 试验结果 |
4.3.1 花生蛋白氨基酸种类和数量 |
4.3.2 花生蛋白中性蛋白酶酶解工艺条件的探讨 |
4.3.3 花生蛋白碱性蛋白酶酶解工艺条件的探讨 |
4.3.4 花生蛋白木瓜蛋白酶酶解工艺条件的探讨 |
4.3.5 酶组合分步水解最佳组合探讨 |
4.4 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
(8)冷榨花生蛋白粕的高值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论文的符号 |
目录 |
第1章 前言 |
1.1 概述 |
1.2 花生粕中营养成分 |
1.2.1 蛋白质与维生素 |
1.2.2 氨基酸 |
1.2.3 矿物质 |
1.3 花生饼粕制取蛋白及花生蛋白功能性研究现状 |
1.3.1 脱脂花生蛋白粉 |
1.3.2 花生浓缩蛋白 |
1.3.3 花生分离蛋白 |
1.4 花生蛋白的功能性研究现状 |
1.5 花生蛋白的改性方法与条件研究 |
1.5.1 物理改性 |
1.5.2 化学改性 |
1.5.3 生物改性 |
1.6 蛋白质的凝胶性研究 |
1.6.1 蛋白质的凝胶机理 |
1.6.2 影响凝胶形成的因素 |
1.6.3 蛋白质凝胶的流变与质构特性 |
1.7 膳食纤维的研究现状 |
1.8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8.1 研究内容 |
1.8.2 创新点 |
1.8.3 研究意义 |
第2章 利用碱提酸沉工艺从冷榨花生饼粕中制取蛋白 |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原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花生蛋白的提取 |
2.2.1 原料预处理 |
2.2.2 原料基本成分测定 |
2.2.3 花生蛋白的提取 |
2.2.4 碱提酸沉提取蛋白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
2.2.5 响应面法优化碱提花生蛋白工艺 |
2.3 花生蛋白及对照蛋白的主要理化性质测定 |
2.3.1 氮溶指数(NSI)测定 |
2.3.2 乳化性(EA)和乳化稳定指数(ESI)的测定 |
2.3.3 起泡性与起泡稳定性的测定 |
2.3.4 持水性(WHC)的测定 |
2.3.5 持油性测定 |
2.3.6 制取花生蛋白的结构特性测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冷榨花生粕的主要成分测定分析 |
2.4.2 碱提单因素试验 |
2.4.3 响应面法优化碱提花生蛋白工艺 |
2.4.4 花生蛋白的主要理化性质对比 |
2.4.5 制取花生蛋白的结构特性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花生蛋白凝胶性的研究、改善及其应用 |
3.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3.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3.1.2 主要设备 |
3.2 不同改性方法对花生蛋白凝胶性质的作用研究 |
3.2.1 热处理条件的选择 |
3.2.2 超声处理条件的选择 |
3.2.3 微波处理条件的选择 |
3.3 改性花生浓缩蛋白凝胶形成条件的研究 |
3.3.1 蛋白质最低胶凝浓度的测定 |
3.3.2 蛋白凝胶的质构特性测定 |
3.3.3 pH、离子强度对原始/改性蛋白胶凝性的影响 |
3.3.4 CaCl_2对原始/改性蛋白胶凝性的影响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热处理条件的确定 |
3.4.2 超声处理条件的确定 |
3.4.3 微波处理条件的确定 |
3.4.4 不同改性方法处理蛋白凝胶性对比 |
3.4.5 蛋白最低胶凝点的测定 |
3.4.6 pH、离子强度对原始/改性蛋白胶凝性的影响 |
3.5 花生蛋白凝胶豆腐的制作 |
3.5.1 花生豆腐制作工艺 |
3.5.2 豆腐品质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花生饼粕剩余残渣中膳食纤维的利用研究 |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4.1.1 原料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花生渣的制备工艺 |
4.2.2 花生渣的主要成分测定 |
4.2.3 纤维饼干的制作工艺 |
4.2.4 配方确定 |
4.2.5 产品感官评定 |
4.2.6 产品的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指标检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花生渣主要成分测定结果分析 |
4.3.2 膳食纤维饼干制作工艺的改进 |
4.3.3 产品理化及卫生指标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果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9)物理及酶法改善热压榨花生粕蛋白功能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蛋白质的功能特性 |
1.2.1 蛋白质的结构 |
1.2.2 蛋白质的分类 |
1.2.3 蛋白质的变性 |
1.2.4 蛋白质的功能特性 |
1.3 蛋白质改性方法 |
1.3.1 蛋白质的物理改性 |
1.3.2 蛋白质的化学和酶法改性 |
1.4 花生粕的研究现状 |
1.4.1 花生资源概述 |
1.4.2 花生粕的生产加工现状 |
1.4.3 花生蛋白的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研究的立论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立论依据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花生热处理对其蛋白结构及功能特性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干热处理对花生分离蛋白结构及功能特性的影响 |
2.3.2 湿热处理对花生分离蛋白结构及功能特性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高温强碱处理改善花生粕蛋白回收率及功能特性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热压榨花生粕主成分分析 |
3.3.2 高温强碱处理条件的优化 |
3.3.3 高温强碱处理制备花生粕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微射流处理对花生粕蛋白功能特性及结构变化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主要化学试剂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动态微射流均质对花生粕分离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 |
4.3.2 动态微射流均质改性花生粕分离蛋白结构的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有限酶解对花生蛋白粉功能特性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与化学试剂 |
5.2.2 主要仪器 |
5.2.3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热压榨花生粕酶解特性的研究 |
5.3.2 花生粕酶解产物功能特性的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限制性酶修饰花生蛋白功能特性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6.2.1 材料与试剂 |
6.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6.2.3 实验方法 |
6.3 结果和讨论 |
6.3.1 花生浓缩蛋白的酶解特性 |
6.3.2 酶解对花生浓缩蛋白功能特性及热特性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三、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10)酶解与多糖接枝改性花生蛋白及其构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花生资源概述 |
1.2.1 世界花生资源概况 |
1.2.2 我国花生资源概况 |
1.3 花生中主要成分及其营养价值 |
1.3.1 花生蛋白 |
1.3.2 花生油脂 |
1.3.3 花生中的糖分 |
1.3.4 花生的其他成分 |
1.4 花生蛋白的结构 |
1.4.1 蛋白质的结构 |
1.4.2 花生蛋白的组成 |
1.5 花生蛋白的改性研究 |
1.5.1 蛋白质的功能特性 |
1.5.2 蛋白质的改性方法 |
1.5.3 花生蛋白的研究进展 |
1.6 本课题研究的立论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1.6.1 立论依据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花生球蛋白与伴球蛋白的功能特性及构象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花生球蛋白及伴球蛋白的分离提取 |
2.3.2 花生球及伴球蛋白的结构特性 |
2.3.3 花生球蛋白及伴球蛋白的功能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花生蛋白提取变性对其功能特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电泳分析 |
3.3.2 分子量分布 |
3.3.3 热差示扫描分析 |
3.3.4 巯基与二硫键含量 |
3.3.5 内部及外部荧光光谱分析 |
3.3.6 表面疏水性 |
3.3.7 圆二色谱分析 |
3.3.8 天然花生蛋白与花生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花生分离蛋白酶解修饰对其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主要化学试剂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电泳分析 |
4.3.2 热差示扫描分析 |
4.3.3 巯基与二硫键含量 |
4.3.4 内部及外部荧光光谱分析 |
4.3.5 表面疏水性 |
4.3.6 花生分离蛋白及其水解产物的功能特性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花生分离蛋白与多糖接枝对其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与化学试剂 |
5.2.2 主要仪器 |
5.2.3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SDS-PAGE 分析 |
5.3.2 热特性分析 |
5.3.3 荧光光谱分析 |
5.3.4 圆二色谱分析 |
5.3.5 花生分离蛋白及其糖接枝产物的功能特性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花生球蛋白与多糖接枝对其结构与功能特性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材料与化学试剂 |
6.2.2 主要仪器 |
6.2.3 实验方法 |
6.3 结果和讨论 |
6.3.1 电泳分析 |
6.3.2 热特性分析 |
6.3.3 荧光光谱分析 |
6.3.4 花生球蛋白及其葡聚糖混合或接枝产物的功能特性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三、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新建目录项 |
四、酶法有限水解对花生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木糖和谷氨酰胺转氨酶复合改性对花生蛋白膜性能影响的研究[D]. 蒋丽梅.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1)
- [2]花生蛋白的生物酶法制备及功能作用改善[D]. 马治良. 山东农业大学, 2014(02)
- [3]花生乳状液体系蛋白质的酶解动力学及破乳机制研究[D]. 刘向军. 河南工业大学, 2013(04)
- [4]花生蛋白主要组分的制备及凝胶特性研究[D]. 杜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5]酶法改性对花生浓缩蛋白吸油性的影响[J]. 李鹏,杨伟强. 粮油食品科技, 2011(05)
- [6]花生蛋白制备和应用研究[J]. 芦鑫,张丽霞,孙强,宋国辉,黄纪念. 食品工业科技, 2012(08)
- [7]花生蛋白溶解性质改性的研究[D]. 张健磊.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1(10)
- [8]冷榨花生蛋白粕的高值化利用研究[D]. 王强. 南昌大学, 2011(04)
- [9]物理及酶法改善热压榨花生粕蛋白功能特性的研究[D]. 刘岩.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10]酶解与多糖接枝改性花生蛋白及其构效机理研究[D]. 赵冠里.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