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高校水电管理社会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峰[1](2020)在《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当今,国家、社会以及人民群众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后勤作为保障高等教育这种公共产品的高校机构,如何适应新时代对于高校的需求,主动改进服务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决定着广大师生的公共利益能否获得保障及提升。高校后勤服务外包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仅对高校后勤带来服务质量的降低,而且对高校自身在教学、科研以及各种其他保障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如何解决高校后勤服务外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高服务质量促进高校稳定运营,已成为摆在高校后勤管理者们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样也引起了很多高校管理者以及学者们的关注。新公共服务理论作为一种新的行政指导思想服务于政府行政,不但可以为政府行政所用,同样也可以为各类面向公众的机构提供指导。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以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为研究对象,以新公共服务理论研究视角,通过实地走访、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索分析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现状、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的背后原因,并依据新公共服务理论七个核心内容提出对策建议,具体来讲,主要通过以下几部分工作来完成的。首先通过查找在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方面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了解了目前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后勤服务外包的相关概念,并就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适用性进行了阐述。其次,了解Y大学不同阶段的社会化改革情况,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网络调查以及与不同职工和学生的访谈,对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现状进行问题归纳,发现在服务质量、服务公益性以及监督考核方面存在不到位的现象。第三,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去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所在,发现在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过程中,过于重视效益而忽视公益性;注重掌舵而忽视了服务以及监督责任的单一等原因。最后,基于存在的问题及对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提出解决对策。显然只需将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七大核心内容落到实处,一是要以服务为核心促管理向新公共服务转变;二是要以人为本,促重效益向维护公共利益转变;三是要构建和健全后勤服务质量监督体系;四是政府、学校以及社会三个层面应给予高校后勤服务外包适当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通过对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问题的研究,针对性地提出的解决对策,以期推动Y大学后勤管理能够更上一层楼,更期望为与Y高校情况相同的高校,提供实际的借鉴意义和扩宽分析问题的理论视角。
尚谭丽[2](2020)在《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研究 ——以温州大学为例》文中认为在经济与文化高速发展的强力带动下,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形成了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与规模。近年来,招生规模持续攀升、居高不减,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高校后勤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速推进,社会公益性与市场经济性成为了高校后勤的突出特征,这就要求后勤既要能提供完善的服务,又要能够实现科学管理,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而且还要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服务质量。新时期下,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动工资水平、物价大幅增长,高校后勤运营成本持续攀高。高校后勤工作面临新挑战,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式传统管理模式已不能够满足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及后勤社会化需求,新时期高校后勤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科学化管理新模式,学习先进管理经验。若要进一步加强后勤保障服务,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管理成本,首先应当从精细化管理入手,向着精细化方向改革、发展。本课题以温州大学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学习前人在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研究领域的成果和经验,并加以借鉴。另一方面深入温州大学后勤集团的各个部门进行系统调查研究,以便掌握可靠数据与最新政策动态。针对目前后勤管理工作现状:后勤管理者权责不清、员工工作不积极、执行力不强、师生服务满意度不高的现状。经过分析梳理得知目前温州大学后勤在推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层权利受限、员工缺乏培训、后勤队伍缺乏活力、工作流程不标准等问题。基于准公共产品理论、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与戴明质量管理理论,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探究这些问题背后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导致这些问题的成因在于;1)有管理界限与精细化管理理念不清晰,2)培训体系不健全,3)薪酬体系与绩效考核不完善,4)监控与监管体系不到位。基于此,根据温州大学后勤当前现状,本课题提出针对性对策与具体实施方案、措施。首先要在集团内部深化精细化管理理念以思想引导行动;其次要构建更为专业化的员工培训体系以提高员工自身素质与专业技能,尤其要建设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与激励机制以提高工作积极性;另外还要建立集团内部自我监控与外部监督机制以便加强全过程监管与控制。通过本课题研究,温州大学后勤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显着提升,给其他高校后勤的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为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推进提供可借鉴方案与措施。
余颂[3](2020)在《C独立学院后勤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高校的后勤服务是与高校自身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作为承担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保障单位,高校后勤服务系统的职责主要是基于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向师生员工提供生活保障、房屋居住和相关配套设施维护保养等后勤服务。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高校后勤部门已逐渐从学校的行政管理体制中独立出来,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而演化为独立核算的经营实体。正是由于高校后勤实体在实质和形式上都已具备一般的企业属性,因此,高校后勤实体的经营管理也可适用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体系。本文在高校后勤服务和企业战略管理等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介绍的基础上,运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等多种分析工具,对C独立学院后勤集团的管理现状和竞争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论述了该校后勤集团发展面临的问题,最后结合该校后勤集团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竞争能力制定了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和配套措施,以期为独立学院后勤集团管理运营水平的提升提供有益参考。本文的研究表明:第一,高校后勤实体的社会化改革是大势所趋,企业化、集约化、专业化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后勤部门发展的鲜明特征。独立学院应高度重视后勤集团的管理运营,深入分析后期集团管理运营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从而实现后勤集团与母体高校同步发展。第二,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表明,C独立学院后勤集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在于: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绩效考核方式不全面,企业后勤系统不完善,服务方式创新能力低、人力资源规划不科学、信息化建设不全面等。第三,C独立学院后勤集团发展战略的选择应从降低业务经营成本、动态完善业务结构、建立智能后勤系统三个方面着手,同时采取优化组织架构、强化绩效考核、完善服务体系等配套措施,确保其发展战略能够顺利实施。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一是通过理论分析论述了高校后勤实体的企业化特征;二是采取案例研究的形式分析了独立院校这一特殊类型高校后勤集团的发展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三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了案例高校后勤集团的相关信息,使得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顾科鹏[4](2019)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 ——以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正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各高校正加强顶层设计,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其中,后勤改革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在高等教育事业建设实践中其价值和作用愈加明显,迫切需要以新的思维进行重新架构和解析。本文以中国美术学院为对象,深入探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针对国内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把握选题当前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并简述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进一步梳理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发展历程,并汇总这一改革所取得的阶段性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学校和市场三个角度进行原因分析。与此同时,针对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并实施了面向老职工的访谈调查和师生的问卷调查,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根据高校后勤社会化历程辨识中国美术学院后勤社会化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总结了中国美术学院由于自身发展导致的特殊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相关国家政策制度缺失、公益性与市场化矛盾突出、后勤人才缺失、后勤机构设置单一以及后勤服务收费随意。最后,借鉴国内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经验,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政府引导改革进程、高校兼顾差异化需求、后勤规范管理机制。本研究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实证调查向高校后勤当前阶段的企业化管理提出了质疑,并结合国内外经验给出了回归政府引导补助、高校集中管理的建议,以期改善中国美术学院当前的后勤状况,提高后勤服务水平。
杨新辉[5](2019)在《高校教师后勤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福建省N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后勤服务是高校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后勤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师生的日常生活,影响着高校的教学和科研。高校后勤服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师生的切身利益,通过开展后勤服务满意度调查,可以提升后勤服务质量,提高后勤服务满意度。本文以高校教师后勤服务满意度为切入点,结合福建省N高校的后勤服务情况,分析出影响高校教师后勤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提高高校教师后勤服务满意度的对策建议,进而提升高校后勤服务水平。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之后,通过分析国内外后勤服务满意度的研究现状,运用相关理论论证了对高校教师后勤服务满意度研究的必要性;其次,阐述了现阶段的福建省N高校后勤服务现状,结合问卷调查,得出现阶段教师对后勤服务的满意度的评价情况;接着,以后勤服务满意度为因变量,个体特征和高校后勤服务特征为自变量,经过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个体特征变量中的性别因素和年收入因素对高校教师后勤服务满意度有正向的显着影响,学历因素对高校教师后勤服务满意度有负向的显着影响;高校后勤服务特征变量中的服务态度因素、服务效率因素、服务项目完整性因素、基础设施水平因素对高校教师后勤服务满意度有正向的显着影响;据此,提出更新后勤服务理念、拓宽后勤服务范围、加强后勤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杨迪森[6](2019)在《重庆市S高校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于校园的后勤管理,纷纷采用了新式的公共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引入市场机制,社会参与。而我国高校在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传统观念,是将高校的后勤系统当成福利型或供给型的部门。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这样的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高校教育发展,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就是要“突破陈旧观念的束缚,使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现代化、专业化、社会化”。于是,我国的高校在20世纪末,也陆续开展了各自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满足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新时代后勤管理服务体系。本文选取了重庆市一所知名且比较有特色的高校,对该校关于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方面进行考察,研究发现,自从2000年S高校开始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向着“管理科学化、保障制度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迈进,在加强管理,深化改革、保障服务等方面,虽然通过社会化改革,在初期阶段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现阶段学校的后勤管理状况,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或者跟上新时期国家对高等院校教育事业的要求了,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对后勤进一步深化社会化改革进行相关研究。本文借鉴新公共管理的视角,对其后勤系统经历的社会化改革进行深入剖析,从着手改革的大背景开始入题,在梳理了S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总体进程之后,归纳其在深化改革中所呈现的特点,通过相关调查分析,找出其现阶段面临的主要困境与问题,剖析了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为之后针对这些问题能对症下药打下基础,从而能合理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目的在于推动S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促使S高校后勤管理体系尽快跟上新节奏,继续提高后勤保障服务工作的质量。同时,也是为了给高校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环境,从而使其能给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教育服务。
杜玲玲[7](2019)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下Z高校家属区物业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系统只有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才能保证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对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要求不断提升。完善市场化、物业化、高效化、社会化的高校后勤体系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不但是高等教育战略发展方向的选择,更是时代进步的要求。高校家属区物业管理作为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一部分,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进展缓慢、过程复杂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本文对Z高校家属区物业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采取了文献分析法、访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立足于Z高校家属区物业管理的现状,结合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社会化改革的背景,对Z高校家属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首先简要陈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和物业管理的内涵,并梳理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历程,以及物业管理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机结合及充分运用。随后,分析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物业管理的总体思路、运行模式及特点。在实际管理中,Z高校家属区物业管理企业面临身份、经济、人事等诸多问题:在高校的后勤管理当中,物业管理企业的身份难以明确,既不能明确界定其为高校行政体制下的下属,物业管理企业又难以充分实现市场化;经济方面,高校家属区物业管理企业存在经济关系难以理顺,以及利益关系难以调整这两个具体问题;人事方面,高校家属区物业管理企业在妥善安置和处理“老人”、吸引和留住“新人”中的优秀人才、临时工用工风险等问题上都面临极大考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计划与市场之间的矛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理论执行不彻底,改革过程不系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解决。首先,政府要脱离微观管理,侧重宏观调控。其次,高校应树立新的观念,和物业管理企业建立真正的甲乙方关系,加强对家属区物业管理企业的监督管理,教职工对后勤服务的要求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剥离包袱的同时必须给予相应帮助。最后,物业管理企业应深入校内外环境的对接,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完善定价机制,丰富经营方式,提高企业收入。进行管理队伍内部改革,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妥善安置“老人”,创新绩效考核管理体系,使提拔优秀人才有制度保障,加强人员培训,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通过对Z高校家属区物业管理实例分析,以期为我国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下高校家属区的物业管理提供借鉴。
赵钊[8](2017)在《基于激励理论的高校物业管理模式探析 ——以A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物业管理即高校内部的物业管理工作。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高校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也成为其重点要解决的问题。现阶段学术界和业界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便是如何建立一套高效的高校物业管理模式,将育人功能与市场经营效绩相结合,进而进一步促进“为广大师生提供最好的服务”这一核心价值的实现。作者在梳理我国高校物业发展多年的历程后,肯定了我国高校物业发展取得不错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仍存在于我国高校物业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如:受学校行政制约严重,管理效率低下;市场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管理体制落后,缺少激励机制;评价、监督制度不完善;师生参与度不高等。作者通过学习研究了国内外高校物业管理的现状及优秀的管理模式,从不同角度总结了国内外高校物业管理模式中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脱离学校行政,完全社会化;高校物业实行企业化经营运作;实施激励管理;建立完善监督和保障体系;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等。通过以上研究,作者最后提出了基于多种激励理论的高校校企协同物业管理模式:对物业管理的主体进行界定;目标管理制度与权责制度相结合。然后针对这些制度,设计实现这些有效机制的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组织架构;建立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建立情感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激励、评价、监督绩效考评体系等。文章最后以A高校的物业管理为例,对校企协同物业管理模式进行验证,并对其物业管理的实施效果做出了评价。
罗睿[9](2017)在《河南省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业管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香港引入到中国内地,目前历时较短,尤其是研究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模式的内容非常有限,存在问题也相对较多,尝试性解决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及矛盾,研究发展趋势,选择更加适合的物业管理模式,促进河南省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的长远发展,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本文采用文献法、对比分析法、实证研究法,运用经济学、法学等相关知识,从基本的物业管理相关理论概念入手,剖析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的概念、模式、内涵、特征和对相关主体范围的界定,指出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的根本宗旨是服务,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在实证研究方面,通过调研河南省内几所高校,总结河南省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的三种模式,并对三种物业管理模式的概念进行界定,优点、缺点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在借鉴英国、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内外物业管理和社会上物业公司优秀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尝试性提出完善家属区物业管理的对策及建议。通过研究国家的相关政策,认为河南省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的物业管理,具有向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模式上更加倾向于选择完全市场化、社会化型的物业管理模式。通过引入社会上专业的物业公司,对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进行服务和管理。建设具有高校特色的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模式。
高略[10](2014)在《ZJU后勤集团经营性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985年开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高校后勤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要求后勤系统成建制地与学校行政体系分离,组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后勤经济实体,同时强调引进社会力量,逐步开放高校后勤服务市场。zJU后勤集团是中国高校后勤系统的领头羊,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集团属于国有一人公司,肩负着校内公益性后勤保障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双重任务。zJu后勤集团全面承担了ZJU大学的后勤保障工作(不包括学生宿舍和医院);在校外,ZJU后勤集团已先后为100多家企业单位、事业单位以及30多所高等院校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由于政府有关部门以及ZJU大学自身有关政策的要求,后勤集团下属各子公司(中心)的业务中有部分属于非经营性业务,由学校相关部门核发服务费等形式来实现正常运作,反应在经济收益上,基本属于保本或者微利。ZJU后勤集团主要利润增长来源于其它经营性业务,这些经营性业务主要为餐饮服务、商贸零售、园林绿化、水电修建、物业管理、会议会展、系统集成和礼品纪念品。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ZJU后勤集团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断涌现,zJU后勤集团必须重新审视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积极调整集团利润主要来源的经营性业务的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与此同时,zJU后勤集团必须依托现有多行业全覆盖的优势,打造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后勤一体化服务的核心能力,在二次创业中突围,实现企业的转型发展。本文分析了ZJU后勤集团经营性业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理清了其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具备的优势和劣势,并对ZJU后勤集团经营性业务做了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ZJU后勤集团当前经营性业务发展的状况,结合各经营性业务所在行业的市场状况分析,运用波士顿矩阵分析法分析确定了ZJU后勤集团各经营性业务的战略态势,并为各经营性业务的发展提出可行的路径和方案。最后,本文从组织结构优化、人力资源开发、企业文化建设等三个方面分析了ZJU后勤集团经营性业务发展战略实施的支撑和保障。
二、浅谈高校水电管理社会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高校水电管理社会化(论文提纲范文)
(1)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学者对国外高校后勤管理经验的研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及内涵 |
2.1.1 高校后勤服务 |
2.1.2 高校后勤服务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
2.1.3 服务外包 |
2.1.4 服务外包的作用 |
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 新公共服务理论与高校后勤服务外包 |
3 Y大学后勤服务历史沿革及外包现状 |
3.1 Y大学后勤服务历史沿革及其社会化改革 |
3.1.1 Y大学及后勤基本情况 |
3.1.2 Y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两个阶段及特点 |
3.2 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现状 |
3.2.1 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的原因及目的 |
3.2.2 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的过程及特点 |
3.2.3 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后服务质量现状 |
3.2.4 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后服务公益性现状 |
3.2.5 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后监督考核现状 |
4 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4.1.1 服务质量不高 |
4.1.2 服务公益性得不到保障 |
4.1.3 监督考核不到位 |
4.2 服务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
4.2.1 学校角色转换滞后 |
4.2.2 官本位主义影响 |
4.3 服务公益性得不到保障的原因分析 |
4.3.1 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 |
4.3.2 维护公共利益意识缺乏 |
4.3.3 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 |
4.4 监督考核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
4.4.1 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 |
4.4.2 监督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
4.4.3 服务对象监督缺位 |
5 进一步提高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
5.1 以服务为核心促管理向新公共服务转变 |
5.1.1 培养高校后勤服务理念 |
5.1.2 提升高校后勤服务水平 |
5.2 以人为本促重效益向维护公共利益转变 |
5.2.1 以人为本促全员参与后勤服务 |
5.2.2 维护高校后勤服务的公益性 |
5.3 构建和健全后勤服务质量监督与考核体系 |
5.3.1 高校后勤自身监管 |
5.3.2 服务外包公司要实行自我约束与监管 |
5.3.3 号召服务对象参与监管 |
5.4 不同层面应给予高校后勤服务外包适当支持 |
5.4.1 政府应给予政策和经济补助支持后勤服务外包 |
5.4.2 学校应在政策和资金上保障后勤服务外包健康发展 |
5.4.3 社会层面应积极提高高校后勤服务的参与度 |
6 结语、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后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B 与Y大学相关人员关于后勤服务外包的访谈问题 |
致谢 |
(2)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研究 ——以温州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2.3 文献评述 |
1.3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理论基础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温州大学后勤管理现状 |
2.1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基本情况 |
2.2 温州大学后勤发展历程 |
2.3 温州大学后勤管理概况 |
2.3.1 后勤机构设置 |
2.3.2 后勤人员构成 |
2.3.3 后勤管理概况 |
第三章 温州大学后勤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1 温州大学后勤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1 精细化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层权利受限 |
3.1.2 人事管理比较粗犷,职工缺乏培训 |
3.1.3 员工参与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后勤队伍缺乏活力 |
3.1.4 生产与服务不够标准,工作流程不规范 |
3.2 温州大学后勤精细化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3.2.1 管理界限与精细化管理理念不清晰 |
3.2.2 培训体系不健全 |
3.2.3 薪酬体系与绩效考核不完善 |
3.2.4 监控与监管体系不到位 |
第四章 温州大学后勤精细化管理对策 |
4.1 深化全员的精细化管理理念 |
4.1.1 深化后勤管理层精细化管理理念 |
4.1.2 加强后勤工作人员精细化管理理念 |
4.1.3 转变学校其他部门精细化管理理念 |
4.2 构建专业化的培训体系,强化人员服务意识 |
4.2.1 注重后勤文化培训 |
4.2.2 注重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 |
4.2.3 注重员工专业技能与素质培训 |
4.2.4 强化人员服务意识 |
4.3 建设科学的薪酬体系,完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
4.3.1 建设科学的薪酬体系 |
4.3.2 强化绩效考核机制 |
4.3.3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
4.4 建立健全的内部监控与外部监控机制 |
4.4.1 建立内部监控机制 |
4.4.2 建立外部监控机制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附录 宿管公司质量监控条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C独立学院后勤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高校后勤集团发展战略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高校后勤服务的概念和性质 |
一、高校后勤服务的概念 |
二、高校后勤实体的企业性质 |
第二节 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 |
第三节 发展战略的分析工具 |
一、PEST分析 |
二、波特五力模型 |
三、SWOT分析 |
第二章 C独立学院后勤集团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C独立学院后勤集团概况 |
一、C独立学院简介 |
二、C独立学院后勤集团概况 |
第二节 C独立学院后勤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
一、基于PEST的宏观环境分析 |
二、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行业环境分析 |
第三节 C独立学院后勤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
一、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
二、绩效考核方式不全面 |
三、企业后勤系统不完善 |
四、服务方式创新能力低 |
五、人力资源规划不科学 |
六、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
第四节 C独立学院后勤集团SWOT总结 |
一、优势 |
二、劣势 |
三、机遇 |
四、威胁 |
第三章 C独立学院后勤集团发展战略的选择 |
第一节 C独立学院后勤集团的发展目标 |
第二节 降低业务经营成本 |
第三节 动态完善业务结构 |
第四节 建立智能后勤系统 |
第四章 C独立学院后勤集团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
第一节 优化组织架构 |
第二节 强化绩效考核 |
第三节 完善服务体系 |
一、完善安全卫生管理体系 |
二、建立后勤服务评价体系 |
三、注重人力资源合理规划 |
四、建立智能后台数据系统 |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创新点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C独立学院后勤集团发展战略规划调查问卷 |
(4)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 ——以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高校后勤 |
2.1.2 高校后勤社会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制度变迁理论 |
第3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概述 |
3.1 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历程 |
3.1.1 初步探索阶段 |
3.1.2 改革深化阶段 |
3.1.3 突破发展阶段 |
3.1.4 调整深化阶段 |
3.2 杭州中国美院后勤社会化改革 |
3.2.1 后勤结构 |
3.2.2 后勤发展 |
第4章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后勤社会化实证分析 |
4.1 后勤社会化实证调查设计 |
4.1.1 调查目的 |
4.1.2 调查对象及内容 |
4.2 后勤社会化实证调查 |
4.2.1 职工访谈调查 |
4.2.2 师生问卷调查 |
4.3 后勤社会化存在问题表现 |
4.3.1 普遍性问题 |
4.3.2 特殊性问题 |
4.4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4.4.1 政府视角 |
4.4.2 学校视角 |
4.4.3 市场视角 |
第5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国内外经验借鉴 |
5.1 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 |
5.1.1 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内容 |
5.1.2 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 |
5.2 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 |
5.2.1 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内容 |
5.2.2 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 |
5.3 经验借鉴思考 |
第6章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对策建议 |
6.1 政府引导改革进程 |
6.2 高校兼顾差异化需求 |
6.3 后勤规范管理机制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A 职工访谈问卷 |
附件B 师生调查问卷 |
附件C 职工访谈记录 |
致谢 |
(5)高校教师后勤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福建省N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高校教师后勤服务 |
2.1.2 高校教师后勤服务满意度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顾客满意度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 高校教师后勤服务的内容及特点 |
2.3.1 高校教师后勤服务的内容 |
2.3.2 高校教师后勤服务的特点 |
3 福建省N高校教师后勤服务满意度测评分析 |
3.1 福建省N高校后勤服务基本情况介绍 |
3.2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分析 |
3.3 福建省N高校教师后勤服务的满意度分析 |
4 高校教师后勤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变量选择和研究假设 |
4.1.1 变量选择 |
4.2 回归模型构建及信效度校验 |
4.2.1 回归模型构建 |
4.2.2 信度校验 |
4.2.3 效度校验 |
4.3 回归结果及分析 |
5 提高高校教师后勤服务满意度的对策建议 |
5.1 更新后勤服务理念 |
5.2 拓宽后勤服务范围 |
5.3 加强后勤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高校教师后勤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6)重庆市S高校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及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及文献综述 |
1.2.3 文献小结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公办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公办高校(教育事业单位) |
2.1.2 高校后勤部门 |
2.1.3 后勤社会化改革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劳动教育思想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3 多元主体治理理论 |
3 重庆市S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特点及成效 |
3.1 S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 |
3.1.1 改革背景 |
3.1.2 改革历程(三阶段) |
3.1.3 后勤管理系统概况 |
3.2 后勤多元管理模式的探索(改革特点) |
3.2.1 成立新校区管委会 |
3.2.2 多校区多元运营管理 |
3.2.3 与社会力量统筹合作 |
3.3 S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效 |
3.3.1 工作机制的创新 |
3.3.2 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加强 |
3.3.3 后勤管理职能的转变 |
4 S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存困境及原因分析 |
4.1 对S高校人员结构及财政资产的相关调查 |
4.1.1 S高校管理队伍结构的调查 |
4.1.2 S高校工勤队伍结构的调查 |
4.1.3 S高校财政收入与资产发展状况的调查 |
4.2 后勤多元主体管理的现存困境 |
4.2.1 后勤社会化缺乏可持续性 |
4.2.2 公益性与经营性的“两难” |
4.2.3 平摊式的全方位改革 |
4.2.4 后勤管理人才匮乏 |
4.2.5 监管体系不够完备 |
4.3 原因分析 |
4.3.1 政府层面 |
4.3.2 学校层面 |
4.3.3 社会化层面 |
5 重庆市S高校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
5.1 政府方面 |
5.1.1 积极主导与宏观调控 |
5.1.2 政策配套与制度保障 |
5.1.3 深入调研与完善监管 |
5.2 高校方面 |
5.2.1 继续探索开放的后勤服务体系 |
5.2.2 深化后勤与其他部门的教育合作 |
5.2.3 后勤制度建设与完善权力运行机制 |
5.2.4 借鉴多样的社会化途径 |
5.3 社会化方面 |
5.3.1 准确定位与良性竞争 |
5.3.2 规范准入机制与区别对待 |
6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7)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下Z高校家属区物业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2 相关理论 |
2.1 高校后勤社会化、物业管理的含义 |
2.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提出 |
2.3 物业管理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运用 |
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物业管理的总体思路、运行模式及特点 |
3.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物业管理的总体思路 |
3.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物业管理的运行模式 |
3.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物业管理的特点 |
4 Z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下家属区物业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4.1 Z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下家属区物业管理现状 |
4.1.1 住户情况 |
4.1.2 管理部门 |
4.1.3 物业管理人员情况 |
4.1.4 收支情况 |
4.1.5 物业管理模式 |
4.1.6 关于Z高校家属区物业管理的访谈情况 |
4.2 Z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下家属区物业管理已取得的成绩 |
4.3 Z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下家属区物业管理出现的问题 |
4.3.1 家属区物业管理企业的身份不清晰 |
4.3.2 家属区物业管理企业利益分配不平衡 |
4.3.3 家属区物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复杂 |
4.4 Z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下家属区物业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4.1 计划与市场之间的矛盾 |
4.4.2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
4.4.3 理论执行不彻底,改革过程不系统 |
5 Z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家属区物业管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
5.1 政府要脱离微观管理,侧重宏观调控 |
5.2 高校应理顺与物业管理企业关系,加强监督管理 |
5.2.1 树立新的观念,和物业管理企业建立真正的甲乙方关系 |
5.2.2 加强对家属区物业管理企业的监督管理 |
5.2.3 教职工对物业服务的要求应该控制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 |
5.2.4 在剥离包袱的同时必须给予相应帮助 |
5.3 物业管理企业应因地制宜,稳步发展 |
5.3.1 深入校内外环境的对接 |
5.3.2 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 |
5.3.3 完善定价机制及拓宽经营方式 |
5.3.4 管理队伍内部改革 |
6 结论 |
6.1 本文的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激励理论的高校物业管理模式探析 ——以A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物业相关概念 |
2.1.1 物业 |
2.1.2 物业管理 |
2.1.3 高校物业管理 |
2.2 相关激励理论 |
2.2.1 内容型激励理论 |
2.2.2 过程型激励理论 |
2.2.3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
3 高校物业管理现状及问题 |
3.1 我国高校物业管理的现状 |
3.2 我国高校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高校物业管理效率低下 |
3.2.2 高校物业管理体制落后且缺少激励机制 |
3.2.3 高校物业管理中评价和监督制度不完善 |
3.2.4 高校物业管理中师生参与度不高 |
4 高校校企协同物业管理模式构建 |
4.1 国内外高校物业管理的主要模式 |
4.1.1 国外高校物业管理的主要模式 |
4.1.2 我国高校物业管理的主要模式 |
4.2 高校校企协同物业管理模式的选定 |
4.2.1 高校校企协同物业管理模式选定前提 |
4.2.2 高校校企协同物业管理模式选定原则 |
4.2.3 高校校企协同物业管理模式的内容 |
4.3 高校校企协同物业管理模式的制度设计 |
4.3.1 主体界定 |
4.3.2 目标管理设计 |
4.3.3 权责制度设计 |
4.4 高校校企协同物业管理模式的激励、监督、评价体系设计 |
4.4.1 激励体系设计 |
4.4.2 监督体系设计 |
4.4.3 评价体系设计 |
5 高校校企协同物业管理模式应用—以A高校为例 |
5.1 A高校校企协同的背景 |
5.2 A高校校企协同物业管理模式 |
5.2.1 A高校管理主体 |
5.2.2 A高校目标管理 |
5.2.3 A高校权责 |
5.3 A高校校企协同管理模式的激励、监督、评价体系 |
5.3.1 A高校激励体系 |
5.3.2 A高校监督体系 |
5.3.3 A高校评价体系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河南省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境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 物业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2.1 物业与物业管理 |
2.2 高校不同主体的物业管理界定 |
2.2.1 高校物业的管理 |
2.2.2 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 |
2.3 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模式的相关概念 |
2.3.1 模式的理论概述 |
2.3.2 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模式的概念 |
2.4 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的内涵、主体和特征 |
2.4.1 内涵 |
2.4.2 相关主体 |
2.4.3 特征 3 河南省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发展历程及现状 |
3.1 河南省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发展历程 |
3.2 河南省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现状 |
3.2.1 河南理工大学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现状 |
3.2.2 中原工学院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现状 |
3.2.3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家属区物业管理现状 |
3.2.4 南阳理工学院家属区物业管理现状 4 河南省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模式及存在问题 |
4.1 传统型的物业管理模式 |
4.1.1 传统型的物业管理模式界定 |
4.1.2 传统型的物业管理模式特点 |
4.1.3 传统型的物业管理模式优点 |
4.1.4 传统型的物业管理模式缺点及存在问题 |
4.2 半市场化、社会化型的物业管理模式 |
4.2.1 半市场化、社会化型的物业管理模式界定 |
4.2.2 半市场化、社会化型的物业管理模式特点 |
4.2.3 半市场化、社会化型的物业管理模式优点 |
4.2.4 半市场化、社会化型的物业管理模式缺点及存在问题 |
4.3 完全市场化、社会化型的物业管理模式 |
4.3.1 完全市场化、社会化型的物业管理模式界定 |
4.3.2 完全市场化、社会化型的物业管理模式特点 |
4.3.3 完全市场化、社会化型的物业管理模式优点 |
4.3.4 完全市场化、社会化型的物业管理模式缺点及存在问题 |
4.4 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存在的其他共性问题 |
4.4.1 宏观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 |
4.4.2 微观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 5 河南省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模式的选择及对策建议 |
5.1 模式选择 |
5.2 对策建议 |
5.2.1 宏观方面问题的对策建议 |
5.2.2 微观方面问题的对策建议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
(10)ZJU后勤集团经营性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 |
2 相关基础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理论研究 |
2.2 企业发展战略相关分析工具 |
2.3 高校后勤实体经营性业务发展战略研究动态 |
3 ZJU后勤集团经营性业务的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宏观环境分析 |
3.1.2 行业环境分析 |
3.2 内部环境分析 |
3.2.1 组织结构分析 |
3.2.2 内部资源分析 |
3.2.3 发展成果及存在的困难 |
3.3 SWOT分析 |
3.3.1 优势与劣势 |
3.3.2 机会与威胁 |
3.3.3 综合分析 |
4 ZJU后勤集团经营性业务整体发展战略的确定 |
4.1 经营性业务战略态势的确定 |
4.1.1 各经营性业务的发展现状和行业市场分析 |
4.1.2 各经营性业务战略态势的选择 |
4.2 经营性业务战略态势的实现路径 |
4.2.1 增长型业务 |
4.2.2 紧缩型业务 |
4.2.3 稳定型业务 |
5 ZJU后勤集团经营性业务发展战略实施的支撑和保障 |
5.1 组织结构优化 |
5.2 人力资源支撑 |
5.3 企业文化建设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谈高校水电管理社会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问题研究[D]. 王俊峰.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研究 ——以温州大学为例[D]. 尚谭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3]C独立学院后勤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余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4]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 ——以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为例[D]. 顾科鹏.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5]高校教师后勤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福建省N高校为例[D]. 杨新辉.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6]重庆市S高校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D]. 杨迪森. 重庆大学, 2019(05)
- [7]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下Z高校家属区物业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杜玲玲.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12)
- [8]基于激励理论的高校物业管理模式探析 ——以A高校为例[D]. 赵钊.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7(06)
- [9]河南省高校教职工家属区物业管理模式研究[D]. 罗睿. 中原工学院, 2017(07)
- [10]ZJU后勤集团经营性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高略.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