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课标看课堂教学模式

从新课标看课堂教学模式

一、从新课标中看课堂教学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朱淑鸣[1](2021)在《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的提出,使环境教育迈入新的阶段;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将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纳入立德树人范围,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合,成为促进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落实,优化地理教学的重要途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建立为融合提供了实践基地。研究首先分析现行课标与教材,从人地协调观的四级分级水平入手,通过个别访谈与问卷调查,呈现当前高中地理教育模式下,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合现状。研究发现,现行教材中多处从生态环境教育的环保知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三大角度融合,现行新课标的顶层设计关注生态文明的培养。整体而言,教师的融合认可度较高,但由于对生态环境教育理解的不全面、融合多源于感性自发性认知,同时受到应试背景影响及考核机制、时间、空间、经费的多重限制,使得出现融合方式单一、差异度较大、内容局限,仅作为课堂延伸与拓展内容等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认知,接受度较高,但对自然环境的认知程度高于人文政策,对抽象逻辑的认知高于具体事实,且基础概念不扎实;学校能够提供一定的融合支持。针对现状,探索出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的三大策略。第一,从核心素养落实、课标与教材分析两方面,紧跟课改发展,依托新课标与教材实施融合,提高教师的融合理解、确保系统的融合设计。第二,从课程体系、校园环境、交流合作三个角度,借助校级平台,优化利用校内外资源实施融合,突破时间、空间与经费限制。第三,从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三个维度,躬耕日常课堂,采用多样教学理论方法实施融合,协调培育抽象逻辑与具体事实认知。其中,重点关注情境认知理论,提出分类知识内容,教学因课制宜;抓住时事热点,塑造真实情境;提供实际数据,培养分析能力;抽象知识落地,触发情感共鸣三条具体的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具体教学设计与表现性评价。依托长三角一体化的政策背景资源,以太浦河流域为例,使用系列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串联教学活动,探索生态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机融合。

纪银枝[2](2021)在《小学音乐课“音乐表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通辽市三所小学为例》文中指出“音乐表现”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是一个基础而又重要的存在。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意识,使他们知道如何更好地去表现,已经成为一个基础而又重要的目标。自《新课标》推行以来,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音乐表现”,因其自身较强的实践性和基础性,在地方学校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基于《新课标》以及相关理论的分析,选取了通辽市三所小学作为主要调查对象。根据三所小学办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特点以及音乐学科的特点,运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课堂观察法以及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反思。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言,表明本次研究的由来、价值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等等。第二章为“音乐表现”的概述,从概念和特征上探讨了本次研究的重要性。第三章为通辽市“音乐表现”教学的调查内容以及调查结果,主要从教师访谈、课堂观察以及学生问卷三方面入手。第四章为结合自身所学知识以及实践经历,基于调查结果而进行的思考与建议,主要从教学现状、成因分析等入手,并对地方学校课堂“音乐表现”教学提出相关建议。希望本论文能够从实地调查和资料整理中发现实际存在的问题,找到通辽市小学生课堂音乐表现力不足的主观、客观原因,以此促进通辽市小学生音乐表现力的提高。

欧宇[3](2021)在《高中语文“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这一概念,这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文学类文本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的“守正创新”,为文学文本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阅读通常指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品位其个性语言,感受其独特形象,体悟作者丰富情感,能提高个人文化修养,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此外,融写作教学于阅读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写作,或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文学创作,可以激发创作热情,从而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这也是“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设计的初衷。然而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分裂的情况较为严重,学生只知道输入而不懂输出,或者不能很好的输入和输出,这些都是“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教学进行研究,使其真正早日落实到课堂显得尤为迫切。本研究从文学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展开,依据语文学科素养的性质,践行课程标准的精神,寻求适合当代高中学生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以期为“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落实把薪助火。本文正文部分由四章构成。第一章“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概述。首先对“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从“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三个方面论述“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地位,体现其重要性。第二章“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这一部分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对“文学阅读与写作”的现状进行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做相应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三章“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策略。这一部分主要针对“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教学前的准备策略主要聚焦老师和学生两个层面,谈老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教学中的组织策略分别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给出具体的教学设计参考;教学后的评价策略主要致力于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和老师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的策略。第四章选取两个“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作为策略部分的延展和补充。

吴昊[4](2020)在《基于PBL教学模式的高中力学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Problem-based learning(缩写为PBL)意为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引领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课程性质认为,物理学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动手实验,运用原有认知结构建立新模型,最后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结论的科学。同时《新课标》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以下简称解读)进一步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四个方面的教学建议和基本理念做了解读,强调通过问题解读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并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调动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创设。本论文基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建议,构建新课标下PBL教学模式的研究框架,设计以新课标为背景的PBL教学模式,并应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后,对实施PBL教学模式班级的学生和教师进行深入访谈,以检验PBL教学模式是否落实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建议。整理分析访谈结果,总结出PBL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以及影响PBL教学模式实施的因素,并提出教学建议。本论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在分析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明确研究意义,阐述研究思路。第二章对论题中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论题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理清PBL教学模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三章首先基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建议,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四个方面构建新课标下PBL教学模式的研究框架。然后对PBL教学模式的理论模型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出以新课标为背景的PBL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最后,对新课标背景下PBL教学模式进行要素分析。第四章为运用PBL教学模式进行高中力学教学实践的过程。在对PBL教学模式实践前期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PBL教学模式进行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动量和动量定理三节课的教学实践,并对实践过程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地阐述。第五章为实践结果与分析。教学实践后,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访谈分析,发现PBL教学模式基本落实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建议。而且采用PBL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增强学生交流表达能力;同时发现分组的方式、提问的方式、问题的设计、教师课前的准备、课时的安排五个因素制约PBL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第六章对本论文进行总结。作者对学生提出的教学建议是:课前认真准备尝试提出待解决的问题,课堂上积极发表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教师的建议是:合理安排课时,精心设置问题,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应对课堂学生随机提问,尝试多样化分组。

蒋莉娟[5](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立体式教学”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基于生物技术的科研成果正在越来越显着的改变公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教育领域旨在提高公民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如何从基础教育开始在生物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已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调查发现,现有的教学方法对培养核心素养有较大的改革空间,如基于核心素养的“立体式教学”方法并未普遍采用,其所具有的培养优势也未体现出来。“立体式教学”旨在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因而进一步探究这类教学方法是将来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方向之一。本研究以系统方法论和全人教育理论为指导,阐明了“立体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在明确“立体式教学”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核心素养四个指标的综合培养目标,对典型教学类型进行了“立体式教学”设计,旨在为一线生物教师理解、运用“立体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首先,本论文对“立体式教学”方法界定为:是以生物学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发展学生学科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生物学学科素养为教学目标,来全面发展学生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系统性、立体性和全面性。其次,通过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来了解和分析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教师多注重生物学知识传授,而培养核心素养的方法有待优化;“立体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并未普遍采用等。同时,建议依据新课标要求,确定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全方位、立体式的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最后,基于“立体式教学”方法特点和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要求,对“新授课”、“实验课”、“复习课”三种类型的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分析展示了如何应用“立体式教学”方法来达成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总之,本研究针对目前培养高中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立体式教学”方法,分析了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实施特点与培养价值,通过设计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设计,分析探讨了“立体式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性,为中学生物学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参考。

陈雯君[6](2020)在《高中实用文教学策略研究 ——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越来越强调语文与实践的关系,重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实用类文本以其突出的实用性功能与现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新出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将实用类文本的教学提到了应有的地位。但在一线教学中,实用类文本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问题仍不少。教师对实用类文本的教学普遍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科学的理论系统,有关这类文本教什么、怎么教的知识都比较零碎,不能很好地落实新课标的目标要求。基于此,笔者认为实用文的教学有着较大的研究价值与必要性。本文将围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以新课标作为理论指导,结合教师专业发展和考查评价、学生指导等角度,对高中实用文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引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对近年关于实用文教学的研究现状作了文献综述,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概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并提出了主要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首先明确了实用类文本的概念,依据部分学者的观点以及考试大纲和新课标的说明区分了实用文的类型及特征;其次阐述了实用文在中学的教育意义;最后概述了实用类文本教学的基本要求。第二章是对实用类文本教学现状的调查与优秀课例的分析,分三点展开:第一以问卷的形式调查分析了实用文教学“教”的情况和“学”的情况;第二以收集历年高考试题的形式分析了考查选文、试题及写作命题的特点与问题;第三选择一则肖培东老师的教学课例,为策略研究获得一些启发。第三章从新课标、教师、考查评价、学生这四个角度具体阐述了实用文教学完善的策略:于新课标的指导而言,第一是以语文核心素养引领实用文教学方向,第二是以实用文学习任务群落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途径;于教师提高而言,第一是改变教师关于实用文教学的固有观念,第二是提升教师PCK,促进专业能力发展,第三是建构实用文教学新模式;于考查评价的完善而言,第一是拓宽阅读视角,丰富实用类文本考查题型,第二是强化试题选文的时代性特征,第三是转变单一评价方式,构建多维评价训练体系,第四是平衡实用类文体考查的读写比例;于学生指导而言,第一是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实用文的应用价值,第二是尝试以趣促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第四章则选取了笔者自身两则教学实践课例,将本文的策略研究付诸实践并继续反思提高。

辛赜[7](2020)在《PBL模式在中学物理教学设计中的探究 ——以高中物理“重心与平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教育部于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对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落实要求,并指出高中生应当具有批判性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传统讲授式教法的影响下,教材与现实之间仍缺乏联系,学生习惯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落实新课程标的要求,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拓展思路,积极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能围绕现实问题展开教学的新模式。于是,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 learing,PBL)逐渐进入了教育者的视野。PBL在北美医学界数十年的探究中已被证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然而,由于中西文化和教育背景的不同,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将PBL移植到中国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困难,至今尚未能大范围推广。笔者通过阅读大量中国医药卫生领域与中学物理领域进行PBL教学实践的相关文献,结合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的现状,将从师生观念,教学资源,课程特性等方面,论述PBL本土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相关实施建议。并着重从《新课标》中提升高中生核心素养四方面水平的教育理念出发,将核心素养的各部分要素融入PBL的教学框架之中,整合出一套可适用于中国当下教育环境的活动程序,用以教学设计的指导。PBL在中国本土发展受限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在于相关教学设计的数量不多,广度不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虽然高中物理的“重心”知识点与生活联系紧密,能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但在教材中尚未形成系统性的教学思路,是值得研究与开发的,可作为PBL教学模式本土化教学设计的内容。本文将从不同阶段学生对重心概念的思维特点和已有经验出发,结合所收集的与重心相关的教学素材,融入相关知识点,设计了一系列基于PBL理念的中学重心教学案例,以期在为PBL扩充教学资源的同时,供一线教育研究者参考。综上,本文主要探讨四个方面的问题:1.分析PBL教学模式在中国本土中学物理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实施上的建议;2.结合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将核心素养提升的各个要素融入PBL的活动程序与教学设计的开发中;3.收集重心相关教学素材,针对不同教学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素材选择与操作分析;4.基于PBL模式,将素材编写成一系列完整的教学设计以用于未来中学物理的课堂实践。

刘倩[8](2020)在《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语文教学受应试倾向的影响,往往停留于浅层字词句和文章大意的理解,与真实生活情境脱离,零散问题和封闭答案限制学生思维发展。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有助于解决高中语文教学“浅层化”问题,为语文教师提供实施教学策略的新思路,有利于重构语文的学科价值。高中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老大难”问题。因而,文言文理应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变革探讨的重要领域,借助深度学习理论改善高中文言文教学,从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是本研究的目的。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是通过整合促进高中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文言作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围绕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在高投入、高认知和高参与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促使高中生传承民族文化并培育民族精神,带动语言、审美和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理念。探究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涉及到以下三个研究问题,即“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是怎样的”“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是什么”“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如何”。本研究围绕这三个问题,将从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筛选出的文言文关键能力作为框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的研究手段,分析一般学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然后选取“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进行个案研究,实验班按照“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教学,对照班按照人教版教材进行传统教学,搜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试分数和访谈资料等,采用准实验研究论证其效果。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分别指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的设计过程展示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设计策略,即“内容进阶-目标聚焦-情境运用-反馈建构”,“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收到良好效果,呈现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的实施策略,即“深度阅读-阶梯目标-认知冲突-输出检验”。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理念体现语文课堂变革的本质,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以解决高中文言文教学浅层化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借助深度学习主题培训,促进语文教师对教育理念的深度理解;加强教研组的文言文深度学习案例开发,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倡导教师实施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增进文言文教学实效。

罗晓艳[9](2020)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新课标落实状况研究 ——以长沙市开福区J小学中高段教学为对象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当前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增选了大量的古诗词,或许这就是最有力说明。那么,新课标自实施以来,在古诗词教学中落实情况如何,这成为当今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本文以J小学为分析对象,运用访谈法、问卷法、课堂观察法及文本分析法从古诗词教学设计、课堂活动、课外拓展和教学评价四方面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校古诗词教学在新课标指导下,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本着“做最好的自己”办学宗旨的J小学,致力于打造一所滋养童心激扬生命的优质学校。但分析调查结果时发现,该校在古诗词教学方面仍存在如下误区与偏差:古诗词教学设计能力欠缺、古诗词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古诗词课外练习指导缺位和古诗词教学评价落后。针对J小学在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本论文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从语文教育之文化传承的视角出发,对教师提出四点教学建议:完善课标理念,改进教学设计;摒弃功利意识,活跃课堂氛围;开展课外拓展,指向教学远效;立足综合评价,丰富教学内容。本研究通过分析J校新课标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落实状况,以此为基础,希望能促进该校古诗词教学的进步,并为其他教师教学做参考。

马钰斐[10](2020)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单元教学是一种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教学效益,使语文教学跨越学科界限进行交流与联系,能有效防止知识的细碎化,语文学习的零散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两个关键词,一是核心素养,二是学习任务群,这代表着高中语文教学迎来了新时代。单元教学在顺应新时代背景和培养核心素养的诉求中重新焕发生机,新课标背景下的单元教学立足于完善学习任务群实施体系,梳理与整合教学资源,促进语文教学回归本质,更高效地使学生达到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实际的问卷、访谈调查和课堂观察后,发现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对单元教学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对“单元教学”的理论理解片面陈旧、掌握不好课内和课外之间的比重、忽视学生内在需求、单元教学的评价系统不完善、课外延伸部分缺乏监督;学生“被迫”参与感强、对单元教学的学习成果缺乏应用。为了解决所存在的问题,本论文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依托,为当前单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策略,教师理论知识与政策解读两手抓、积极组建教学团队、加强对单元教学的认识与认可、完善单元教学设计、优化单元教学评价、建立课后监督体系、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学生培养课外拓展意识与自学能力。这些策略有利于突显单元教学特色,提高学生整体感受能力与思维拓展水平,在现实的情景中学习语言文字并运用,唤醒语文学科活力。

二、从新课标中看课堂教学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新课标中看课堂教学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目标
        1.1.2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科发展需求
        1.1.3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地方发展机遇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4 技术路线与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生态环境教育的概念界定
        2.1.1 环境教育
        2.1.2 生态环境教育
    2.2 地理教学中体现生态环境教育的已有研究
    2.3 相关教学理论与方法
        2.3.1 情境认知理论
        2.3.2 支架式教学
        2.3.3 表现性评价法
第3章 当前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合途径
    3.1 当前高中地理现行教材与新课标中的生态环境教育
        3.1.1 现行教材中融合生态环境教育的课程内容
        3.1.2 现行新课标关注生态文明培养的顶层设计
    3.2 当前高中学校及地理教师融合生态环境教育的途径
        3.2.1 针对学校组织与教师个人的访谈设计
        3.2.2 基于访谈的当前生态环境教育融合途径分析
        3.2.3 基于访谈的当前高中学校与教师实施融合的问题分析
第4章 当前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合效果
    4.1 人地协调观视角下的高中生生态环境认知问卷设计
    4.2 基于调查的当前生态环境教育融合效果分析
        4.2.1 普遍听说过“生态环境”,地理学科是重要认知途径
        4.2.2 日常生产和生活情境中,对生态环境关注较少,认知在自然环境表现较优
        4.2.3 给定的简单地理事物和现象下,对生态环境各要素间关联的分析停留在表面,认知在自然环境表现较优
        4.2.4 给定的复杂地理事物和现象下,缺乏基于客观事实的生态环境认知,易忽视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相互影响强度
        4.2.5 现实中的各种地理问题中,对生态环境的因果逻辑认知较为薄弱
        4.2.6 基本认同在地理等各学科中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对多样的形式与内容期望较高
    4.3 基于调查的当前高中生体现出的融合效果问题分析
        4.3.1 对生态环境的抽象逻辑认知高于具体事实认知
        4.3.2 缺少主观能动性,具体事实认知程度受等级考影响显着
第5章 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的策略探索
    5.1 紧跟课改发展,依托新课标与教材实施融合
        5.1.1 落实核心素养,明确融合育人价值,提高教师的融合理解
        5.1.2 分析课标教材,梳理可融合内容,确保系统性融合设计
    5.2 借助校级平台,优化利用校内外资源实施融合
        5.2.1 搭建课程体系,基础拓展结合,突破时间限制
        5.2.2 打造校内外平台,培育生态文化,突破空间限制
        5.2.3 促进交流合作,提高教师能力,突破经费限制
    5.3 躬耕日常课堂,采用多样教学理论方法实施融合
        5.3.1 采用情境认知理论,突破时空限制,自然融入日常教学设计
        5.3.2 借助“脚手架”搭建,关注分析过程,使融合可迁移可应用
        5.3.3 选取表现性评价指标,建立评价体系,挂钩考核与拓展内容
第6章 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策略实践
    6.1 对标课标要求的课程重构
        6.1.1 滞后于课改与新课标要求的现有教学方式
        6.1.2 基于融合系统性梳理的教学目标与流程设计
    6.2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背景下的案例选取
        6.2.1 结合时事政策的内容选取
        6.2.2 增加学生代入感的区域选取
    6.3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情境创设
    6.4 搭好“脚手架”的教学活动设计
    6.5 关注四级分级水平的表现性评价尝试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中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融合生态环境教育的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B 人地协调观视角下的高中生生态环境认知问卷
附录C 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策略实践设计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小学音乐课“音乐表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通辽市三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由来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课标》中“音乐表现”的概念
    一、《新课标》对“音乐表现”的界定
        (一)内涵
        (二)外延
    二、小学“音乐表现”教学的特征
第三章 小学“音乐表现”教学现状调查
    一、教师访谈与课堂观察
        (一)教师访谈
        (二)课堂观察
        (三)分析
    二、学生问卷调查
        (一)基本情况
        (二)整理分析
        (三)结论
第四章 关于“音乐表现”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一、“音乐表现”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教师对“音乐表现”的认识存在误区
        (二)学生对“音乐表现”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三)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惯性
        (四)音乐教师培训出现缺口
        (五)其他突出原因
    二、“音乐表现”教学实施对策
        (一)树立正确“音乐表现”教学认知观
        (二)丰富小学“音乐表现”能力培养策略
        (三)完善小学音乐教学管理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高中语文“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案
    五.创新点
第一章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概述
    第一节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地位
第二章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现状调查
    第二节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三章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策略
    第一节 破与立:任务群教学模式的接受
    第二节 零与整:内容与方法并重
    第三节 始与终: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第四章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节 单篇教学——《百合花——硝烟背后的青春》
    第二节 专题教学——人生的况味:散文中的“味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PBL教学模式的高中力学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研究综述
    第一节 PBL的含义
    第二节 PBL教学模式的含义
    第三节 PBL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研究综述
    第四节 PBL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研究综述
    第五节 PBL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研究综述
    第六节 PBL教学模式的学习评价研究综述
    第七节 高中力学教学实践研究综述
    第八节 小结
第三章 新课标下PBL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
    第一节 新课标背景下PBL教学模式的研究框架
    第二节 新课标下PBL教学模式的理论模型
    第三节 以新课标为背景的PBL教学模式的要素分析
    第四节 新课标下物理课堂PBL教学模式的设计流程
第四章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高中力学实践探索
    第一节 实践前期条件分析-
    第二节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平抛运动教学实践过程
    第三节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圆周运动教学实践过程
第五章 实践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学生访谈目标
    第二节 访谈提纲的设计思路
    第三节 教师访谈情况介绍
    第四节 访谈的实施
    第五节 访谈结果的分析
第六章 总结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教学建议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平抛运动教学设计
附录二 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附录三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附录四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五 教师访谈实录
附录六 学生访谈实录
附录七 教学实践过程
致谢

(5)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立体式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意义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生物学核心素养
        2.1.2 立体式教学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方法论
        2.2.2 全人教育理论
3 高中生物学培养核心素养教学方法的调查分析
    3.1 教师调查问卷
        3.1.1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3.1.2 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3.2 教师访谈
        3.2.1 访谈计划与实施
        3.2.2 访谈结果分析
    3.3 小结
        3.3.1 存在问题
        3.3.2 策略建议
4 基于核心素养的立体式教学设计策略及案例
    4.1 立体式教学在新授课中的设计策略及案例
        4.1.1 立体式教学在新授课中的设计策略
        4.1.2 案例—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4.2 立体式教学在实验课中的设计策略及案例
        4.2.1 立体式教学在实验课中的设计策略
        4.2.2 案例—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4.3 立体式教学在复习课中的设计策略及案例
        4.3.1 立体式教学在复习课中的设计策略
        4.3.2 案例—生态系统的结构
5 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6)高中实用文教学策略研究 ——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实用类文本的分类、特征及教学意义与要求
    (一)实用类文本的分类及特征
    (二)强化高中实用文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育人目标
        2.更好地体现了高考《考试大纲》的育人导向
        3.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生活
    (三)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现状分析
    (一)实用类文本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1.实用文教师教学状况调查分析
        2.实用文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分析
    (二)实用类文本高考考查情况分析
        1.实用文阅读选文情况分析
        2.实用文阅读试题设置情况分析
        3.实用文写作命题情况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名师教学课例分析
三、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完善策略
    (一)从新课标出发的完善策略
        1.以语文核心素养引领实用文教学方向
        2.以实用文学习任务群落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途径
    (二)从教师角度的完善策略
        1.转变教师关于实用文教学的固有观念
        2.提升教师PCK、促进专业能力发展
        3.建构实用文教学新模式
    (三)从考查评价出发的完善策略
        1.拓宽阅读视角,丰富实用类文本考查题型
        2.强化试题选文的时代性特征
        3.转变单一评价方式,构建多维评价训练体系
        4.平衡好实用类文体考查的读写比例
    (四)从学生角度的完善策略
        1.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实用文的应用价值
        2.以趣促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四、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实践与反思
    (一)《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学实践与反思
        1.教材内容分析
        2.学情分析
        3.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4.教学过程
        5.课后教学反思
    (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践与反思
        1.教材内容分析
        2.学情分析
        3.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4.教学过程
        5.课后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PBL模式在中学物理教学设计中的探究 ——以高中物理“重心与平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学生解决物理现实问题能力的薄弱
        1.1.2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与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
        1.1.3 PBL教学模式在中国的发展
        1.1.4 重心概念未能被整合成系统化的教学资源
        1.1.5 科学探究课程开发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2.PBL的理论基础与中国本土化的探索
    2.1 PBL的含义
        2.1.1 国内外学者对PBL的解读
        2.1.2 从师生两方面对PBL含义的解读
    2.2 PBL的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人本主义理论
        2.2.3 情景教育理论
        2.2.4 合作学习理论
    2.3 PBL与已有教学模式的区别
        2.3.1 与问答式教学的区别—问题处理者的不同
        2.3.2 与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区别—活动自主性的差异
    2.4 PBL的本土化困难分析与提议
        2.4.1 PBL在本土化进程中遇到的困难
        2.4.2 对PBL在中国本土化应用的提议
    2.5 PBL运用于中学物理教学的效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3.核心素养下的PBL教学模式设计
    3.1 基于核心素养水平提升的PBL模式要素研究
        3.1.1 关于物理观念水平的维度分析
        3.1.2 关于科学思维水平的维度分析
        3.1.3 关于科学探究水平的维度分析
        3.1.4 关于科学态度与责任的维度分析
    3.2 融入核心素养要素的PBL教学流程构建
        3.2.1 巴罗斯医生的五步教学模型及其扩展研究
        3.2.2 融入核心素养要素的PBL七步活动程序设置
    3.3 基于核心素养水平提升的PBL教学模式特征
        3.3.1 问题选择的要素
        3.3.2 教学活动的特色
        3.3.3 教学评价的手段
    3.4 PBL教学模式的设计流程
    3.5 本章小结
4.PBL 模式下高中“重心—平衡”的教学素材选择
    4.1 重心教学资源整合
        4.1.1 重心教学设计综述
        4.1.2 重心教学素材整合
        4.1.3 PBL指导指导“重心与平衡”教学设计开发的优势
        4.1.4 当前研究与教学设计的不足
    4.2 学生对重心概念的认知发展过程
    4.3 高中“重心—平衡”部分问题链设计
        4.3.1 教材分析
        4.3.2 高中重心探究课程线索整理
    4.4 高中重心部分教学的素材选择
        4.4.1 探究人体起立的条件·上
        4.4.2 “空中楼阁”的搭建
        4.4.3 探究人体起立的条件·下
        4.4.4 欹器制作
5.PBL模式下高中“重心—平衡”的教学设计
    5.1 教学流程设计
        5.1.1 课程三维目标
        5.1.2 课前准备
        5.1.3 教学流程预设
    5.2 辅助学习工具—学习单设计
    5.3 教学评价部分设计
6.重心综合性习题课资源开发
    6.1 能否推倒云梯
        6.1.1 问题综合分析
        6.1.2 教学流程预设
    6.2 滑笔(书)游戏
        6.2.1 问题综合分析
        6.2.2 教学流程预设
    6.3 背越式跳高动作解析
        6.3.1 问题综合分析
        6.3.2 教学流程预设
7.总结与反思
    7.1 研究结论
        7.1.1 PBL模式的基本要素与新课标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理念相契合
        7.1.2 在当前中国的教育环境下PBL能成为传统教学有效的补充手段
        7.1.3 以PBL为指导完成“重心-平衡”教学案例的系列设计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7.2.1 教学设计缺乏教学实践的支持
        7.2.2 未能找出能有效测试学生对重心概念掌握程度的测试工具
        7.2.3 教学设计相对保守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7.3.1 开发本土化的PBL课程
        7.3.2 践行PBL探究课程的实践
        7.3.3 引入高端的科学探究设备
参考文献
致谢

(8)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现实困境:高中语文教学的浅层化现象
        (二)学科诉求:语文学科价值的重构
        (三)理论启示:深度学习研究的兴起
    二、研究问题
        (一)问题选择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问题的阐述
    三、研究的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四、概念界定
        (一)深度学习
        (二)教学策略
        (三)文言文教学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一、语文学科本质及语文教育的演进
        (一)语文学科的本质
        (二)语文教育的演进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及困境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三、教学策略的转变及理论基础
        (一)教学策略的内涵
        (二)教学策略的转变
        (三)教学策略转变的理论基础
    四、深度学习理论相关研究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二)深度学习的本质及特征
        (三)深度学习的影响因素
        (四)深度学习的实践探索
    五、语文深度学习的研究
        (一)语文深度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二)语文深度学习的研究
        (三)语文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
        (四)语文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
    六、研究启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的阐述
        (二)论文框架
    二、质化为主的研究取向
    三、研究方法的确立
        (一)问卷调查法
        (二)访谈法
        (三)课堂观察法
        (四)案例分析法
        (五)准实验研究法
    四、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第四章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问卷及访谈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的结果分析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结果分析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活动的结果分析
        (四)高中文言文教学评价的结果分析
    二、课堂观察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教学课堂观察分析
        (二)学生学习课堂观察分析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停留在浅层分数目标,忽视语文素养的深层目标
        (二)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文本范畴,缺乏文言关键能力的总体设计
        (三)教学活动固化于串讲和分析,难以形成文言整体语感
        (四)教学评价囿于知识评判,缺乏对学生文言文学习过程的指导
第五章 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典型案例的设计过程及设计策略提炼
    一、尝试和探索:“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第一轮设计
        (一)第一轮设计的整体方案
        (二)第一轮设计的反思和总结
    二、调整和改进:“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第二轮设计
        (一)第二轮设计的整体方案
        (二)第二轮设计的反思和总结
    三、提升和应用:“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第三轮设计
        (一)第三轮设计的整体方案
        (二)第三轮重点课时教学设计
    四、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策略的提炼
        (一)内容设置层级点
        (二)目标挖掘能力点
        (三)情境统摄探究点
        (四)评价贯穿表现点
第六章 “择生与择死”单元教学效果分析及实施策略提炼
    一、“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教学效果调查
        (一)访谈结果分析
        (二)学生习作改进过程分析
    二、A班与B班教学效果的对比情况调查
        (一)测试结果分析
        (二)访谈结果分析
        (三)情境性测试结果
    三、教学效果分析
        (一)学生探究文本价值,实现文言文内容的深度理解
        (二)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迁移能力,逐步实现文言文关键能力目标
        (三)学生在积极言语活动中学习兴趣增加,明确文言文古为今用的价值
        (四)学生总结创设整体语境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四、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实施策略提炼
        (一)阅读探寻着力点
        (二)目标针对阶段点
        (三)对质激发兴趣点
        (四)输出注重思维点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可以解决高中文言文教学浅层化问题
        (二)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策略归纳
        (三)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实施策略提炼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改进建议
        (一)借助深度学习主题培训,促进语文教师教育理念的深度理解
        (二)加强教研组文言文深度学习案例开发,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三)倡导教师实施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增进文言文教学实效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9)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新课标落实状况研究 ——以长沙市开福区J小学中高段教学为对象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关于古诗词教学目标和任务的研究
        二、关于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古诗词教学方法的研究
    第三节 概念界定及分析依据
        一、概念界定
        二、分析依据:新课标小学古诗词教学目标解读
        (一)“量”的解读——古诗词教材的分析
        (二)“质”的解读——古诗词教学的要求
        (三)“情感”的解读——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和态度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及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重点
第二章 J小学古诗词教学实施状况调查
    第一节 调查对象概况
        一、J小学概况
        二、J小学古诗词教学环境的教研状况
    第二节 古诗词教学调查方案
        一、信息收集对象的选定
        二、调查、访谈、课堂观察计划的拟定
    第三节 古诗词教学实施状况分析
        一、古诗词教学设计现状调查
        (一)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处理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二、古诗词教学课堂活动现状调查
        (一)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课堂氛围的创设
        (三)课堂讲授的效果
        三、古诗词课外练习与指导现状调查
        (一)课外习题的布置
        (二)朗读训练的指导
        (三)课外拓展的延伸
        四、古诗词教学评价现状调查
        (一)评价方式的选用
        (二)评价内容的整合
        (三)评价主体的选择
第三章 J小学古诗词教学与新课标的吻合及偏离
    第一节 J小学古诗词教学与新课标的吻合
        一、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古诗词学习习惯
        (一)自主预习,查找相关资料
        (二)积极发言,活跃课堂氛围
        (三)持之以恒,注重平时积累
        二、教师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
        (一)古诗词教学内容紧密充实
        (二)古诗词教学模式有章可循
        (三)古诗词教学成绩名列前茅
    第二节 J小学古诗词教学与新课标的偏离
        一、古诗词教学设计能力欠缺
        (一)古诗词教学目标在实践中曲解
        (二)古诗词教学内容重字词轻感悟
        (三)教学手段单一,过分依赖多媒体
        二、古诗词课堂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一)师生缺乏古诗词学习兴趣
        (二)古诗词教学方法程式化
        (三)课堂讲授效果不理想
        三、古诗词课外练习指导不到位
        (一)课后作业布置一刀切
        (二)诵读指导不到位
        (三)课外拓展趋于形式
        四、古诗词教学评价方式落后
        (一)测评主体单一
        (二)测评内容单薄
        (三)测评方式呆板
第四章 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有效落实新课标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课标理念,改进教学设计
        一、转变观念,促使目标落实
        二、整合内容,浸润传统文化
        三、相辅相成,组合媒体教学
    第二节 摒弃功利意识,活跃课堂氛围
        一、打破僵化,激发学习兴趣
        二、启发联想,引发情感共鸣
        三、主线贯穿,引导主动探究
    第三节 开展课外拓展,指向教学远效
        一、群文阅读,整合教学资源
        二、重视诵读,引领品味诗意
        三、拓展活动,体验诗意人生
    第四节 立足综合评价,丰富教学内容
        一、落实三维,评价内容创新化
        二、各抒己见,评价主体多元化
        三、不拘一格,评价手段多元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10)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的研究缘起
        1.1.1 新时代对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2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与新课标的实施要求
        1.1.3 单元教学能够积极应对高中语文教学实践问题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选题的研究现状
        1.3.1 关于新课标的研究现状
        1.3.2 单元教学研究现状
    1.4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4.1 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4.2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5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问卷调查及访谈法
        1.5.3 案例分析法
2.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教材分析
        2.1.1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特点
        2.1.2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单元内部组织特点
    2.2 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2.2.1 调查目的
        2.2.2 调查对象
        2.2.3 调查内容
    2.3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的现状分析
        2.3.1 教师问卷调查及访谈的结果分析
        2.3.2 学生问卷调查及访谈的结果分析
    2.4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现状反映出的问题以及成因分析
        2.4.1 教师层面
        2.4.2 学生层面
3.新课标背景下改进单元教学的措施
    3.1 从教师层面来改进单元教学
        3.1.1 理论知识与政策解读两手抓
        3.1.2 积极组建教学团队
        3.1.3 加强对单元教学的认识与认可
        3.1.4 完善单元教学设计
        3.1.5 优化单元教学评价
        3.1.6 建立课后监督体系
        3.1.7 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3.2 从学生层面来改进单元教学
        3.2.1 树立课外拓展意识
        3.2.2 培养自学能力
4.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从经典诗词中发现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设计背景]
    [学习目标]
    [单元教学实施]
    [单元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高中语文单元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高中语文单元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4:学生访谈提纲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从新课标中看课堂教学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合研究[D]. 朱淑鸣.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小学音乐课“音乐表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通辽市三所小学为例[D]. 纪银枝.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3]高中语文“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研究[D]. 欧宇.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4]基于PBL教学模式的高中力学教学实践研究[D]. 吴昊.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5]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立体式教学”探究[D]. 蒋莉娟. 天水师范学院, 2020(12)
  • [6]高中实用文教学策略研究 ——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为中心[D]. 陈雯君.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7]PBL模式在中学物理教学设计中的探究 ——以高中物理“重心与平衡”为例[D]. 辛赜.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8]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D]. 刘倩.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新课标落实状况研究 ——以长沙市开福区J小学中高段教学为对象的分析[D]. 罗晓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研究[D]. 马钰斐.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标签:;  ;  ;  ;  ;  

从新课标看课堂教学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