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认为小熊手中会拿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李平[1](2020)在《操作学习在培智学校低年级数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10以内数概念教学为例》文中认为数概念是培智低年级生活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目前培智课堂教学中不重视概念教学,较多的重视生活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科的概念性知识的形成与掌握。笔者在数概念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有对于数概念的内容认识不全面以及在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无法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至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得到良好的掌握。借此次实习机会对数概念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次实践教学的重点内容是,操作学习一般模式如何应用于数概念教学并评价其教学效果,并根据实践思考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本研究通过访谈和观察了解了该校目前低年级数概念教学现状,以操作学习作为理论基础,熟悉操作学习理论知识和探讨操作学习的一般模式,在分析学情、教材和确定研究合作者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以行动研究的基本范式,即计划、行动、反思和调整改进来完成三次实践教学。首先,将操作学习一般模式应用于“按物点数”的教学中,发现操作活动中存在操作时间分配不合理、所准备操作材料不够新颖等问题,并对已有问题采取了改进措施。其次,将操作学习一般模式应用到“按数取物”教学中,在教学完成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从反思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最后,将操作学习应用到“序数”教学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课堂观察法、访谈法、测验法收集资料,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证据支持。本研究将操作学习一般模式应用于培智课堂的数概念教学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从学生需求出发,选择生活化教学素材;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深入分析教材,进行多学科之间整合。
刘海杏[2](2020)在《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分离适应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上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城乡两栖、往返流动,在家庭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与难以整体迁徙的事实下产生了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他们经历着长期的亲子分离。难以否认,与非农村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面临更多的困难与挑战,发展道路更为曲折和艰难,但在同样经历亲子分离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间,有些儿童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因此整体发展良好甚至更加优秀。亲子分离适应的现状如何?哪些因素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分离适应力的生成?在实务层面社会工作专业能否提供有效的介入策略?是本研究想要探索的问题。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认知行为理论、优势视角理论为指导,对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分离适应力展开系统介入。整个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分析部分,资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相关的文献,包含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分离、小组工作等多个关键词组合的主题检索文献。二是深入访谈与参与式观察资料,以MF小学为个案来源,获得30份农村留守儿童深度访谈资料。通过对两方面资料的分析,清晰描述了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分离适应的发展现状特点,明确了亲子分离适应力生成的影响因素,即认知、应对能力、社会支持;第二部分是研究介入部分,针对影响因素对16名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支持性、教育性小组工作介入,提出了亲子分离适应力的培育策略,为实务工作者提供可参考的介入方案;第三部分是研究总结部分,分析小组介入成效,对研究设计与行动过程展开反思。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认为:在短时间内“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不留守”的前提下,提升亲子分离适应力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突破口,可以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新路径;小组工作在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上有方法优势,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分离适应力的介入可以分为三步走,一是对农村留守儿童认知的合理化,重在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自我价值感与对待亲子分离的合理化认知;二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应对能力的提升介入,可以从情绪管理、情境辨识能力、问题判断入手;三是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构建,包含对家庭、学校、同辈、村庄等系统中支持的感知、探索及利用。
杨怡[3](2020)在《情境化拼音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学习不可绕开的一环,同时也是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打好拼音的基础对后期识字、阅读等方面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一直以来,拼音教学面临着不少问题,一线教师付出了不懈努力,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然而学生在学习拼音过程中依然显露不少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对拼音教学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课标明确要求汉语拼音教学应具有趣味性。当前,全面推广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儿童视角出发,教材编写充分凸显了情境化、童趣性、生活化的色彩,为情境化的拼音教学提供了凭借。本研究正是从上述背景出发,综合采取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展开了情境化拼音教学的探索,结合情境化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了将其应用于拼音教学的必要性和解决的实际问题,重点提出了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以期针对一部分汉语拼音现状问题取得实质性改善,发挥一定的效用。文章内容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阐述本研究的缘起、综述相关研究,其次明确研究目的及意义、聚焦研究问题,最后确立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界定相关概念、论述相关指导理论,并探讨将情境化教学应用于拼音教学的必要性,为后续研究工作做好铺垫。在研究初期主要通过文献回顾和初步现状调查的方式来获取信息,经前期的文献调研,深入了解情境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在前人研究成果和初步的现状调查中获知拼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章分别概述情境化教学的特点、类型与原则,并确定理论依据,最后分别从课标要求、学生心理、学习理论、教师教学、教材特点等几个角度切入,论述了在拼音教学中实施情境化教学的必要性。第二章对小学语文情境化拼音教学现状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以小学低段学生为主,调查方法涉及问卷、访谈与课堂观察形式。通过对教师展开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对于教材认识、教法使用与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情况,获悉实际教学中存在的现象与问题;通过对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和真实的学习兴趣与倾向。最后对获取的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并整合资料得出调查结论,为接下来的策略构建做好铺垫。第三章提出情境化拼音教学的实施策略。力避提出的教学策略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在前期深入了解相关理论基础和一线实际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情境化拼音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展开探讨。教学实施策略具体分别从教学任务、内容、方法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并针对现状调查中发现的部分问题,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第四章选取情境化拼音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并撰写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实践。通过此次课堂教学实践,从中发现教学问题,以此总结反思,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参考。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聚焦的研究问题作出回答,重申核心观点,并指明研究的不足之处,展望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逐步完善。情境化拼音教学秉承儿童本位理念,切中儿童的基本学情,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与心理需求,本研究通过一系列工作证明得出,情境化拼音教学能有效改善儿童学习汉语拼音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对提升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效果显着,具有推广的价值。
约翰·桑福德,秦红梅[4](2019)在《极端猎物》文中提出第一章玛丽斯·珀迪手提铁桶,绕过车库一侧,来到一摞兔笼前。兔笼层层叠叠地堆垛在一起,极像曼哈顿的多层公寓。她驻足片刻,目光炯炯,琢磨着该抓哪一只。十几只新西兰白兔透过铁网向外面窥探,粉色的鼻翼翕动着,灰白色的眼睛注视着入侵者,长耳朵像雷达天线似的转动着,试图解析它们即将到来的命运。送来的是晚餐,还是死神呢?夕阳西下,一辆汽车从碎石路上开了过去,
彭思思[5](2019)在《幼儿园图书室大班幼儿阅读行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迎来了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阅读不仅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作为幼儿认知世界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幼儿的阅读是幼儿发展所需,是社会发展所需。阅读不仅仅是对文字符号或图画的理解,更是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同时也是人阅读行为的展现。作为阅读材料并获取信息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活动,幼儿阅读行为已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在前期研究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居多而质化研究比较少见的情况下,本研究想采用质化研究的方法来探索幼儿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阅读行为。幼儿阅读需要一个场所,而幼儿园是幼儿熟悉的场所,随着现代幼儿园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许多幼儿园已经专门设立一间图书室以供幼儿阅读。而图书室的环境符合幼儿阅读场域,研究者将幼儿园图书室作为研究场域,以具有浓厚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强、拥有良好阅读习惯以及阅读持续时间长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幼儿的阅读行为进行探究。经过层层筛选,研究者选取桂林市A幼儿园6名大班幼儿作为个案研究对象。观察六名个案幼儿在图书室中的阅读行为,通过研究,研究者发现六名幼儿在阅读时的阅读行为通过四个维度呈现,即面部表情、身体姿态、阅读技能和言语交流。通过研究,研究者发现大班幼儿拿到自己喜欢的图书后进入阅读状态的速度快,拥有浓厚阅读兴趣的幼儿在阅读过程中受干扰影响较小。其中面部表情上,幼儿的情绪容易被图书内容及情节影响,随着阅读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出现愉悦、惊讶、皱眉和平静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上,热爱阅读的幼儿在阅读时都能够保持端正的阅读姿态,身体直立坐在凳子上阅读。但随着阅读情境的变化,也会根据阅读时身体移动的需要而调整自己的阅读姿势;阅读技能包括基本阅读技巧和阅读方式,从六名幼儿看出基本阅读技巧主要表现在手部,出现“指、触摸、翻”三种动作较频繁;热爱阅读的幼儿能够熟练掌握看书顺序,一页页按顺序翻阅。阅读方式上,不同幼儿有不同的阅读方式,六名幼儿均通过独立阅读、合作阅读、指读和重复阅读四种阅读方式进行阅读,只是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所持续的时间不同;另外,大班幼儿在图书室阅读时的言语行为出现频率较高,大班幼儿喜欢在阅读中与同伴分享自己觉得有意思或有趣的内容情节,也喜欢在独自阅读中自言自语讲述图书内容或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另外,通过本研究的分析,发现幼儿园图书室大班幼儿阅读行为的特点有三点即:幼儿园图书室大班幼儿阅读时情绪更愉悦;幼儿园图书室大班幼儿阅读方式多样化,其中以独立阅读更多;幼儿园图书室大班幼儿阅读所持续的时间更长。而影响幼儿园图书室大班幼儿阅读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图书室阅读环境、幼儿的阅读兴趣以及幼儿的个体差异。针对影响幼儿园图书室大班幼儿阅读行为的因素,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议:注重幼儿园图书室环境的营造、注重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和做好幼儿阅读的个别化指导。
赵银琴[6](2019)在《昆明市G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特别在高科技极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数学知识涵盖各个领域,数概念已经渗透在幼儿园各种活动之中,无论是幼儿生活、游戏、教学活动,或是各种教学媒体的运用方面,都渗透到相关数学知识,因而数学教学活动对促进幼儿数学认知具有重要意义。而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以何种方式呈现相关数学概念才能激发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发展幼儿数学思维,培养幼儿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幼儿能够轻松快乐地感知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成为当前幼儿园要研究的重点。经过行动研究得知,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能使幼儿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吸引力,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给幼儿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一个最有效的学习平台。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总结,探讨了什么才是游戏化教学,如何才能实现游戏化教学。本研究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依据,以中班幼儿数学集中教学活动游戏化的三个阶段实际探索为行动研究的主线,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进行观察分析和不断改进,追求开展中班幼儿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理论支撑和可操作性依据。本研究以昆明市G幼儿园中一班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通过在研究过程中对中一班幼儿前后两个学期的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制定适应于该班幼儿年龄特征和具体需要的数学教学活动目标,设计和创设适宜幼儿进行数学探索的游戏和环境,投放易于幼儿游戏和操作的各种材料,设计能够吸引幼儿兴趣的活动实施方案,不断引导幼儿在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操作和探索,不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动力,并将学习经验迁移到更多的游戏和生活活动之中。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预观察,提出课题。总结梳理相关文献,剖析现有数学教学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形成研究小组,开始研究设计。在预观察中找到合作伙伴,形成研究小组,搜集幼儿园数学教学资料,结合中班幼儿具体发展水平,设计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思路和方法等,以便在活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不断反思和调整。第三部分:形成研究方案,进入研究过程。在为期5个月的时间开展数、量、形和空间等五个单元相关的12个数学教学活动,在不断“计划—实施—反思—调整一再反思”的具体实践过程中,逐步增加幼儿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操作环节,不断提高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第四部分:整理实践资料,进行总结反思。根据研究设计和实践结果分析研究效果,拓展理论依据,反思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方案,总结归纳可借鉴的研究经验。
邵莹[7](2019)在《贵州凯里苗族地区小学高段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了十大数学核心素养,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数据分析、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素养之一。在数学课程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模型思想的建立不仅是学生感悟和理解数学与现实世界关系的基本途径,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创新意识。该研究以凯里四所学校的高段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文献法、纸笔测试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苗族地区高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总体现状;第二,苗族地区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在性别上是否存在差异、苗族地区城乡之间学生数学建模素养是否存在显着差异、苗汉学生之间的数学建模素养是否存在显着差异以及苗族地区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在年级上是否存在差异;第三,苗族地区学生数学建模素养与数学学业成绩是否存在相关性。本项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总体来说,苗族地区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不高,总体平均水平介于水平1到水平2之间,低于理论上的平均水平。(2)从性别上来看,男生建模素养测试题的平均成绩低于总体平均成绩,而女生平均成绩高于总体平均成绩。并且该地区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城乡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存在显着差异,且城镇学生高于乡村学生;该地区苗汉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不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年级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存在显着差异,且六年级学生高于五年级。(3)该地区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与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袁王骏[8](2019)在《以绘本为载体对大班幼儿开展挫折教育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幼儿抗挫折能力是指幼儿忍受、抵抗和排解挫折的能力,它是幼儿适应社会环境所不可缺少的一种生存能力,也是幼儿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幼儿期是抗挫折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通过有效的挫折教育提高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的幼儿园挫折教育存在不少问题。为此,本研究尝试将深受幼儿喜欢的绘本作为幼儿园开展挫折教育的载体,探寻运用绘本实施幼儿挫折教育的可行性以及有效运用策略,为幼儿园一线教师开展挫折教育活动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和实践借鉴。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选取上海市闵行区某示范幼儿园的两个大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对照班。对照班不开展专门的挫折教育活动,只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偶发挫折事件做随机引导,而实验班则分成两组,围绕如何面对失败、如何面对批评、如何面对拒绝、如何面对误解、如何面对失去、如何面对自卑、如何面对错误等七种幼儿常见挫折情境主题,选择了十四本与之相关的挫折主题绘本实施幼儿园挫折集体教育活动。通过七次行动大循环、十四次行动小循环的计划—行动—反思—再计划—再行动—再反思的行动研究过程,围绕研究问题,得出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绘本开展大班幼儿挫折教育具有可行性,能够有效提高大班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利用绘本有效开展大班幼儿挫折教育需从绘本的选择、绘本教学的设计以及绘本教学的实施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绘本的选择,既要符合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要求,又要符合优秀绘本的标准与要求,还要契合幼儿挫折教育的主题;其次在绘本教学的设计方面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根据需要对绘本故事进行处理,突出挫折教育主题,二是根据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原则安排绘本内容和教学环节;最后在绘本教学的实施方面,既可以利用多样化的绘本教学策略,帮助幼儿理解绘本故事内容,也可以利用绘本故事,发展有效延伸活动,还可以根据绘本需要合理运用自主阅读策略。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是幼儿园方面,应重视绘本在幼儿挫折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创设适宜的挫折教育环境,为教师开展绘本挫折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并加强家园合作,共同开展幼儿挫折教育;其次是幼儿教师自身,应提升解读绘本中所蕴含挫折教育元素的能力,提升观察幼儿挫折经历与把握教育契机的能力,并努力提高运用绘本开展挫折教育活动的专业能力。
张莉莉[9](2019)在《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生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承载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平台,课堂教学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渠道。因而,提高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尤为重要。由于长期受教学惯习的影响,把“德育课堂”当作“知性课堂”,教学效果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而“对话教学”在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有别于传统教学,其理念、特征切合小学德育课程的特性,在小学德育课程中实施“对话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德育课程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德性成长,打牢人才的道德根基。“对话教学”与常规意义上的主学科,如语文、英语等相结合的研究较多,但目前尚没有将“对话教学”放置于小学德育课程中的系统研究。本研究以提高德育课程实效性为核心目标,以主体教育论、生活德育论为理论视角,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线索,在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的基础上,借鉴社会学领域的混合研究法开展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在掌握本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中的比较法、归纳法等概括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结合问卷调查法,探索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条件、实践策略。具体而言,本研究在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原理和德育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初步概括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基本理论。本研究对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分别从内涵、价值、类型、特征四个方面对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品性进行了探讨,对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基本理论有初步的概括。基于生活德育论,提出了“与生活世界对话”这一新的对话类型。第二,探寻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条件。“对话教学”实际上是作为对话主体的师生利用各项对话条件和教学资源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本研究从物理条件、理智条件、情感条件三个方面探索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条件。另外,在课堂实践中,教材与教学具有整体性,教材对教法的选择和指导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统编版小学德育教材的分析,寻找出新教材与“对话教学”的勾连点,对两者间进行适切性分析。第三,构建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策略。主要是针对具体的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实践,提出了设计策略、实施策略和改进策略。学生道德的形成与生活世界密切相关,主要通过实践体验活动、寻访探究活动等各种活动与生活世界发生对话,故而在教学设计时特别增加了活动的设计,从教学目标的设计、话题的设计、活动的设计、评价的设计四个方面构建了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设计策略。教学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中心阶段,科学的实施策略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并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本研究将“对话教学”的理论结合德育课程自身的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性,依托文本对话、人际对话、自我对话、生活世界对话这四种类型的对话,构建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现行的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虽有些许对话精神,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阻碍“对话教学”的真正开展。本研究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探源,提出了针对性改进策略。
迪恩·梅耶,刘葆花[10](2018)在《13小时》文中研究指明Copyright?2008 by Deon Meyer Copyright licensed by Blake Friedmann Literary, TV and Film Agency Ltd through Andrew Nurnberg Associates International Limited Simplified Chinese edition copyright?2018 by Yilin Press, Ltd All rights reserved.着作权合同登记号图字:10-2017-235号
二、你认为小熊手中会拿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你认为小熊手中会拿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操作学习在培智学校低年级数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10以内数概念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数概念 |
2.操作学习 |
(四)文献综述 |
1.儿童数概念及其发展相关研究 |
2.数概念教学研究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访谈法 |
2.课堂观察法 |
3.测验法 |
三、理论基础 |
(一)操作学习发展概况 |
(二)操作学习理论基础 |
1.杜威“做中学” |
2.布鲁纳表征系统论 |
3.皮亚杰建构主义 |
(三)操作学习特征 |
1.动作表征性 |
2.亲历感知性 |
3.自主探究性 |
4.身心合一性 |
(四)操作学习原则 |
1.主体性原则 |
2.价值性原则 |
3.适宜性原则 |
4.过程性原则 |
四、培智学校低年级数概念教学现状分析 |
(一)低年级数概念教学现状分析以及存在的问题 |
1.培智学校以及低年级数学教师基本情况介绍 |
2.低年级数概念教学现状分析 |
3.低年级数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五、操作学习在数概念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 |
(一)研究设计 |
1.研究合作者 |
2.研究工具 |
3.研究阶段 |
(二)操作学习模式教学设计 |
1.操作学习模式实施步骤 |
2.操作学习模式教学设计 |
(三)操作学习模式第一次实施过程 |
1.《穿珠子》设计意图 |
2.《穿珠子》教学设计 |
3.《穿珠子》教学过程 |
4.《穿珠子》教学成效分析 |
5.《穿珠子》教学反思 |
6.第一次教学改进 |
(四)操作学习模式第二次实施过程 |
1.《拿水果》设计意图 |
2.教学实施前改进 |
3.《拿水果》教学设计 |
4.《拿水果》教学过程 |
5.《拿水果》教学成效分析 |
6.《拿水果》教学反思 |
7.第二次教学改进 |
(五)操作学习模式第三次实施过程 |
1.《给小动物排队》设计意图 |
2.教学实施前改进 |
3.《给小动物排队》教学设计 |
4.《给小动物排队》教学过程 |
5.《给小动物排队》教学成效分析 |
(六)操作学习应用在实践教学中产生的影响 |
1.对学生发展影响 |
2.对教师发展影响 |
六、总结与反思 |
(一)总结 |
(二)反思 |
1.研究优点 |
2.研究不足 |
3.研究建议 |
4.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2)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分离适应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的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分离的相关研究 |
1.3.2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分离适应的相关研究 |
1.3.3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领域社会工作的研究综述 |
1.4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4.1 核心概念 |
1.4.2 研究理论 |
1.5 研究方法 |
1.5.1 研究问题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 |
第2章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分离的现状分析 |
2.1 亲子分离的现状 |
2.1.1 亲子分离形式 |
2.1.2 亲子分离时间维度 |
2.1.3 亲子分离空间维度 |
2.1.4 亲子间的联系 |
2.1.5 亲子见面的频率 |
2.2 亲子分离适应力情况 |
2.2.1 认知 |
2.2.2 应对能力 |
2.2.3 社会支持 |
2.3 综合评述 |
第3章 小组介入的计划与准备 |
3.1 小组计划的制订 |
3.1.1 小组介入的思路 |
3.1.2 小组性质的确定 |
3.1.3 小组目标的建立 |
3.2 小组的准备工作 |
3.2.1 小组成员的招募 |
3.2.2 小组场地、时间的确定 |
3.2.3 外部支持 |
第4章 小组工作介入的服务过程 |
4.1 小组初期 |
4.1.1 第一节小组活动:你好!“新”朋友 |
4.2 小组中期 |
4.2.1 第二节小组活动:“留”下来,爱还在 |
4.2.2 第三节小组活动;我是情绪的主人 |
4.2.3 第四节小组活动:我是小侦探 |
4.2.4 第五节小组活动:有你,快乐相伴 |
4.3 小组后期 |
4.3.1 第六节小组活动:扬帆起航 |
第5章 小组工作评估 |
5.1 小组过程评估 |
5.1.1 组员参与情况 |
5.1.2 小组沟通与互动 |
5.1.3 小组目标达成情况 |
5.2 小组效果评估 |
5.2.1 自我价值感提升,无助感明显降低 |
5.2.2 建设性行为增加,攻击性行为减少 |
5.2.3 愉悦的情绪增加,消极的情绪降低 |
5.2.4 亲子间积极联系增加,亲子间生疏隔阂缓和 |
5.2.5 建设性人际交往行为增加,同辈关系改善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1.1 提升亲子分离适应力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突破口 |
6.1.2 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中小组工作有方法优势 |
6.2 研究反思 |
6.2.1 对研究设计的反思 |
6.2.2 让“心之所动”变成“有效行动” |
6.2.3 改变并非易事 |
6.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留守儿童亲子分离现状的半结构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情境化拼音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问题 |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指导理论与必要性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情境 |
二、情境图 |
三、情境化拼音教学 |
第二节 情境化教学的特点、类型与原则 |
一、情境化教学的特点 |
二、情境化教学的类型 |
三、情境化教学的原则 |
第三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一、注重联系旧知的建构主义理论 |
二、强调知识情境性的情境学习理论 |
三、重视知情统一的人本主义理论 |
四、李吉林语文情境教学模式 |
第四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必要性 |
一、新课标理念的倡导 |
二、拼音知识客观要求 |
三、儿童认知心理诉求 |
四、学习受情境的制约 |
五、教材编写特点启示 |
六、教师适应课改需求 |
第二章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一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二、调查实施 |
第二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学生调查结果及分析 |
二、家长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三、教师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三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现状调查结论 |
第三章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实施策略 |
第一节 明确拼音教学任务 |
一、遵循课标教学定位,实现合理教学 |
二、落实课标实施建议,实现科学教学 |
三、注重教学情境整合,实现有效教学 |
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实现趣味教学 |
第二节 完善拼音教学内容 |
一、拼音与识字圆融:利用汉字帮助学生掌握拼音 |
二、知识与能力兼顾: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能力 |
三、方法与训练结合:方法的习得需要立足于训练 |
四、认知与情感统一:促使学生在和谐愉悦中学习 |
第三节 优化情境创设方法 |
一、依托教材情境图,助力汉语拼音教学 |
二、引入游戏化情境,促进学生玩中巩固 |
三、借助生活化情境,调动已有生活经验 |
四、采取歌诀化形式,加强音与形的联结 |
五、巧用形象化手段,突破拼音认知障碍 |
第四节 聚焦教学改进策略 |
一、紧扣教学目标,设置有效情境 |
二、关照儿童本位,实现以人为本 |
三、综合教学方法,呈现浓厚情趣 |
四、加强理论培训,注重教材研究 |
五、增强家校合作,提高推广力度 |
第四章 情境化拼音教学案例分析与实践反思 |
第一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案例分析 |
一、教学案例展示 |
二、教学案例分析 |
第二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课堂实践与反思 |
一、课堂教学实践 |
二、教学实践反思 |
第三节 情境化教学在语文教学各领域中的应用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极端猎物(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
第十九章 |
第二十章 |
第二十一章 |
第二十二章 |
第二十三章 |
第二十四章 |
第二十五章 |
第二十六章 |
第二十七章 |
第二十八章 |
第二十九章 |
第三十章 |
极端猎物 |
(5)幼儿园图书室大班幼儿阅读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引论 |
一、选题来源 |
(一)时代的要求 |
(二)实践中的发现 |
二、文献综述 |
(一)有关幼儿图书室的研究 |
(二)有关早期阅读行为的研究 |
(三)已有研究的评述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过程 |
(一)个案选取 |
(二)资料收集 |
(三)资料分析 |
六、相关概念界定 |
(一)图书室 |
(二)阅读行为 |
(三)幼儿园图书室大班幼儿阅读行为 |
第二部分 个案幼儿图书室中的阅读行为观察与分析 |
一、个案一——辰辰 |
(一)辰辰的基本情况介绍 |
(二)辰辰图书室中阅读行为观察记录过程 |
(三)对辰辰图书室中的阅读行为分析 |
(四)小结辰辰图书室中的阅读行为表现 |
二、个案二——萌萌 |
(一)萌萌的基本情况介绍 |
(二)萌萌图书室中阅读行为观察记录过程 |
(三)对萌萌图书室中的阅读行为分析 |
(四)小结萌萌图书室中的阅读行为表现 |
三、个案三——阳阳 |
(一)阳阳的基本情况介绍 |
(二)阳阳图书室中阅读行为观察记录过程 |
(三)对阳阳图书室中的阅读行为分析 |
(四)小结阳阳图书室中的阅读行为表现 |
四、个案四——文文 |
(一)文文的基本情况介绍 |
(二)文文图书室中阅读行为观察记录过程 |
(三)对文文图书室中的阅读行为分析 |
(四)小结文文图书室中的阅读行为表现 |
五、个案五——俊俊 |
(一)俊俊的基本情况介绍 |
(二)俊俊图书室中阅读行为观察记录过程 |
(三)对俊俊图书室中的阅读行为分析 |
(四)小结俊俊图书室中的阅读行为表现 |
六、个案六——小璐 |
(一)小璐的基本情况介绍 |
(二)小璐图书室中阅读行为观察记录过程 |
(三)对小璐图书室中的阅读行为分析 |
(四)小结小璐图书室中的阅读行为表现 |
第三部分 总结与建议 |
一、总结 |
(一)幼儿园图书室大班幼儿阅读行为的具体表现 |
(二)幼儿园图书室大班幼儿阅读行为的特点 |
(三)影响幼儿园图书室大班幼儿阅读行为的因素 |
二、建议 |
(一)注重幼儿园图书室环境的营造 |
(二)注重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 |
(三)做好幼儿阅读的个别化指导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个案幼儿选取标准 |
附录二 幼儿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昆明市G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关注教学活动游戏化问题 |
二、G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水平有待改善 |
三、个人的研究兴趣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 |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 |
第五节 文献综述 |
一、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研究 |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与游戏的研究 |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游戏化的研究 |
四、已有研究述评 |
第二章 昆明市G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实践背景 |
一、研究场所 |
二、研究对象 |
三、参与教师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流程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流程 |
第三节 活动方案设计 |
一、设计意图 |
二、活动目标 |
三、活动内容 |
四、基本过程 |
五、资料收集与处理 |
第三章 昆明市G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组织与实施 |
第一节 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摸索阶段 |
一、制定计划 |
二、活动的实施 |
三、活动的效果与反思 |
第二节 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初步掌握阶段 |
一、制定计划 |
二、活动的实施 |
三、活动的效果与反思 |
第三节 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提高阶段 |
一、制定计划 |
二、活动的实施 |
三、活动的效果与反思 |
第四章 昆明市G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行动研究的成效 |
第一节 教师和幼儿的成长 |
一、教师的成长 |
二、幼儿的成长 |
第二节 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实施策略 |
一、做好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准备 |
二、探索以游戏贯穿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 |
三、强化幼儿游戏中的互动和操作技巧 |
四、关注幼儿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语言表达 |
第五章 昆明市G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幼儿园的支持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保障 |
二、教师自主意识的提高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关键 |
三、良好的教学策略是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 |
第二节 研究的反思 |
一、研究中遇到的困难 |
二、教学活动实施策略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对策及建议 |
一、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 |
二、创设开放自由的游戏环境 |
三、根据幼儿兴趣调整数学教学内容的难度 |
四、充分发挥游戏各分享环节的教育价值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表清单 |
附录2 图清单 |
附录3 行动研究方案 |
附录4 访谈提纲 |
附录5 观察实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贵州凯里苗族地区小学高段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学建模素养的价值 |
1.1.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模型思想的要求 |
1.1.3 数学建模素养的重要性 |
1.2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2.1 研究的内容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4 研究的思路 |
1.4.1 研究计划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数学建模的内涵 |
2.2 数学建模的发展 |
2.3 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 |
2.4 数学建模水平的划分 |
2.5 少数民族地区数学建模研究的现状 |
2.6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测试题的编制 |
3.4.2 数学建模素养表现水平的评价标准 |
3.4.3 学生访谈提纲 |
3.5 数据的编码和分析 |
3.6 研究的伦理 |
3.7 小结 |
第4章 调查结果分析 |
4.1 苗族地区学生数学建模素养总体情况分析 |
4.2 苗族地区学生数学建模素养性别差异分析 |
4.3 苗族地区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年级差异分析 |
4.4 苗族地区城乡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差异分析 |
4.5 苗族地区学生数学建模素养民族差异分析 |
4.6 苗族地区学生数学建模素养与数学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4.7 小结 |
第5章 教学案例研究 |
5.1 案例1—《乘法运算定律》 |
5.1.1 教学实录 |
5.1.2 案例分析 |
5.1.3 案例中的数学建模素养 |
5.2 案例2—《梯形的面积》 |
5.2.1 教学实录 |
5.2.2 案例分析 |
5.2.3 案例中的数学建模素养 |
5.3 案例三—《平均数》 |
5.3.1 教学实录 |
5.3.2 案例分析 |
5.3.3 案例中的数学建模素养 |
5.4 案例4—《植树问题》 |
5.4.1 教学实录 |
5.4.2 案例分析 |
5.4.3 案例中的数学建模素养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的结论和建议 |
6.2 研究的不足和可继续研究的问题 |
6.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小学数学建模素养测试题 |
附录B 学生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以绘本为载体对大班幼儿开展挫折教育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一)关于绘本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幼儿挫折教育的相关研究 |
(三)对相关研究的述评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三、行动研究法 |
(一)行动研究法 |
(二)行动主体的确定 |
(三)行动资料的收集方法 |
(四)资料编码 |
四、研究流程 |
(一)研究的准备阶段 |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 |
(三)研究的总结阶段 |
第三章 以绘本为载体开展大班幼儿挫折教育活动的行动研究过程 |
一、现状问题的诊断与分析 |
(一)教师关于挫折及挫折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二)幼儿园很少开展专门的挫折教育活动 |
(三)绘本运用于幼儿挫折教育存在缺失 |
(四)关于现状问题的分析 |
1.幼儿园对于幼儿挫折教育重视不够 |
2.教师缺乏实施挫折教育活动的经验 |
3.教师对绘本运用于挫折教育活动的教学策略缺乏了解 |
二、行动研究方案设计 |
(一)绘本内容的选择 |
(二)幼儿抗挫折能力前测数据分析 |
(三)绘本活动开展具体安排 |
三、行动研究方案的具体实施与反思 |
(一)“如何面对失败”主题活动方案的实施 |
1.行动的初次实施——《我不想输》活动 |
2.行动的再次实施——《倔强的雷书》活动 |
(二)“如何面对批评”主题活动方案的实施 |
1.行动的初次实施——《不一样的耳朵》活动 |
2.行动的再次实施——《受批评也没关系》活动 |
(三)“如何面对拒绝”主题活动方案的实施 |
1.行动的初次实施——《我想和你玩》活动 |
2.行动的再次实施——《我讨厌被拒绝》活动 |
(四)“如何面对误解”主题活动方案的实施 |
1.行动的初次实施——《这不是我的错》活动 |
2.行动的再次实施——《失落的艾玛》活动 |
(五)“如何面对失去”主题活动方案的实施 |
1.行动的初次实施——《爷爷到哪里去了》活动 |
2.行动的再次实施——《大雪静静的下》活动 |
(六)“如何面对自卑”主题活动方案的实施 |
1.行动的初次实施——《吉蒂,你能行》活动 |
2.行动的再次实施——《发现最棒的自己》活动 |
(七)“如何面对错误”主题活动方案的实施 |
1.行动的初次实施——《可怕的妖怪熊》活动 |
2.行动的再次实施——《淘气的洛伦》活动 |
四、行动研究方案实施效果的分析与讨论 |
(一)行动研究方案的实施效果分析 |
1.量化分析 |
2.质性分析 |
(二)行动研究实施效果的作用机制讨论 |
1.榜样示范机制 |
2.模仿体验机制 |
3.团体动力机制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教育建议 |
三、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一) 有利于提高德育课堂实效性 |
(二) 有利于道德教育新理念落实 |
(三)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
(四) 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
(五) 有利于课堂教学教育性发挥 |
三、概念界定 |
(一) “对话教学” |
(二) 小学德育课程 |
(三)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 |
四、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五、研究的目标、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品性 |
一、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内涵 |
(一) 德育课程的“对话”是师生“精神相遇”的过程 |
(二) 德育课程的“对话”是师生“视界融合”的过程 |
二、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价值 |
(一) 理论价值 |
(二) 实践价值 |
三、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类型 |
(一) 不同划分标准产生的不同对话类型 |
(二) “关系重建”理论下的四种对话类型 |
四、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特征 |
(一) 主体关系平等性 |
(二) 对话主体交往性 |
(三) 对话过程开放性 |
(四) 对话效果生成性 |
第三章 小学德育教材与“对话教学”的适切性 |
一、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建构分析 |
(一) 教材编写的立论:德育实质是“学德” |
(二) 教材编写的定位:“教材”实为“学材” |
(三) 教材建构的核心:学生的学习活动 |
二、统编德育教材与“对话教学”的适切性 |
(一) 新教材改变了“说教者”的面孔,构建了教材、学生和教师三者平等关系 |
(二) 新教材以“学”为核心的内容设置,利于实现学生“学”与教师“教”互动对话 |
(三) 新教材体现“交往互动”的编排体例,便于有效组织各种“对话”教学活动 |
第四章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条件 |
一、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物理条件 |
(一) “对话”的开展需要合适座位的摆放 |
(二) 班级规模的适当控制可以保证“对话”效果 |
二、德育课程中“对话教学”的理智条件 |
(一) 在理智和规则下“对话” |
(二) 师生双方皆要有“对话素养” |
(三) “对话”要秉持“在场因素” |
三、德育课程中“对话教学”的情感条件 |
(一) 相互信任是“对话”发生的基础 |
(二) 共情心促使“对话”持续发生 |
(三) 尊重保障“对话”的深入开展 |
第五章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设计策略 |
一、目标设计策略 |
(一) 目标设计包含的内容 |
(二) 目标设计具备的特点 |
(三) 目标设计着眼的要求 |
(四) 目标设计遵循的步骤 |
二、话题设计策略 |
(一) 话题设计的分类 |
(二) 话题设计的要求 |
(三) 话题设计的要点 |
三、活动设计策略 |
(一) 活动的分类 |
(二) 活动设计的原则 |
(三) 活动设计的步骤 |
四、评价设计策略 |
(一) 评价的特征 |
(二) 评价设计的内容 |
(三) 评价设计的原则 |
(四) 评价设计的步骤 |
第六章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一、文本对话策略 |
(一) 师本对话策略 |
(二) 生本对话策略 |
二、人际对话策略 |
(一) 师生对话策略 |
(二) 生生对话策略 |
(三) 生与他人对话策略 |
三、自我对话策略 |
(一) 师与自我对话策略 |
(二) 生与自我对话策略 |
四、生活世界对话策略 |
(一) 学生与生活世界对话的方式 |
(二) 学生与生活世界对话的策略 |
第七章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改进策略 |
一、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存在问题 |
(一) 把“对话”窄化为“问答” |
(二) “对话”中教师仍是“主导” |
(三) “对话”超越学生的自身经验 |
(四) “对话”过程缺乏情感的支撑 |
二、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问题探源 |
(一) 教师对“对话式”德育课堂存在误区 |
(二) 主客观因素使教师不愿放弃权威地位 |
(三) “对话”的话题或活动设计不恰当 |
(四) 传统的教学惯习使课堂冰冷无情味 |
(五) 课程管理的不到位影响课堂有效性 |
三、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改进策略 |
(一) 厘清“对话教学”的基本形式 |
(二) 淡化“对话”中教师权威角色 |
(三) “对话”要以学生“在场因素”为出发点 |
(四) “对话”要秉持师生间的共情心和信任感 |
(五) 重视、规范课程管理和教学培训 |
四、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课堂观察表 |
附录二: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教师问卷 |
附录四: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学生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四、你认为小熊手中会拿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操作学习在培智学校低年级数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10以内数概念教学为例[D]. 李平.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2]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分离适应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D]. 刘海杏. 湘潭大学, 2020(02)
- [3]情境化拼音教学研究[D]. 杨怡.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4]极端猎物[J]. 约翰·桑福德,秦红梅. 译林, 2019(04)
- [5]幼儿园图书室大班幼儿阅读行为的研究[D]. 彭思思.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6]昆明市G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行动研究[D]. 赵银琴.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贵州凯里苗族地区小学高段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调查研究[D]. 邵莹.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以绘本为载体对大班幼儿开展挫折教育的行动研究[D]. 袁王骏.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9]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D]. 张莉莉.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10]13小时[J]. 迪恩·梅耶,刘葆花. 译林,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