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鸭梨酒酿造中存在的问题及防止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张大海[1](2021)在《基于香气品质提升的蒲城酥梨果酒酿造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蒲城酥梨果大、皮薄、郁香爽口、营养丰富,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目前蒲城酥梨仍以鲜食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将蒲城酥梨加工成果酒可以延长蒲城酥梨产业链,改变产业产品单一局面,对陕西蒲城酥梨产业健康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本文立足于基于香气品质提升的蒲城酥梨果酒酿造工艺创新研究。主要针对不同原料预处理方式(热浸渍)、不同初始糖浓度和不同发酵方式、最适宜发酵菌株的选择等不同工艺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的热浸渍处理时间改变了蒲城酥梨酒的香气含量。通过对比不同热浸渍时间下(30 min、60 min)对蒲城酥梨去皮与未去皮处理发酵酒香气的影响,发现热浸渍处理显着增加蒲城酥梨去皮与未去皮处理发酵酒的高级醇、脂肪酸,以及挥发性物质总量。对于酯类物质而言,尽管30 min热浸渍处理蒲城酥梨显着降低了梨酒酯类物质含量,但60 min反而显着增加了梨酒的酯类物质含量;30 min和60 min的热处理均显着降低了具有菠萝等香气特征的乙酸乙酯含量,同时显着增加了具有香蕉特征香气的乙酸异戊酯。此外发现,相较于去皮梨酒,未去皮处理梨酒的挥发性物质含量稍高。(2)200 g/L初始糖含量且带皮浸渍发酵有利于蒲城酥梨酒香气的提升。对比了不同初始糖浓度和不同前处理方式对蒲城酥梨酒香气的影响。进行不同初始糖浓度(80、140和200 g/L)和不同前处理方式(浊汁和带皮浸渍)的蒲城酥梨酒精发酵,对发酵结束后的样品进行GC-MS香气检测及香气特征感官量化分析和品鉴。相较于80和140g/L的初始糖浓度,当初始糖浓度为200 g/L时,香气物质含量较高;此外,在200g/L初始糖含量的条件下,带皮浸渍发酵所获得的梨酒,乙酸异戊酯,丁酸乙酯,乙酸乙酯等酯类物质含量丰富,果香突出,增加了梨酒仁果类、核果类和热带水果香气特征。从理化指标、挥发性物质含量、感官评价等方面综合考虑,20℃下初始糖浓度200g/L带皮浸渍处理适合作为蒲城酥梨酒的加工工艺条件。(3)筛选获得了适合于蒲城酥梨酿造的本土酿酒酵母。对实验室保藏的NX1、NX4、NX5、NX13、NX15、NX16、NX18、NX21、NX23、NX24、NX29、NX30等12个酿酒酵母菌株(CECA为对照),在200 g/L初始糖浓度蒲城酥梨汁中进行带皮浸渍发酵,所有菌株都能正常发酵。对发酵酒样进行理化指标检测、GC-MS香气成分检测和感官品评。感官评价结果表明,评分排名前五的是NX30、NX5、NX1、NX16、NX13,分别为78.92、78.85、78.38、78.23、76.46分。其中,NX30、NX16、NX13发酵梨酒中的己酸乙酯、乙酸异戊酯、丁酸乙酯、乙酸苯乙酯、异戊酸乙酯、乙酸乙酯等香气物质含量较高。综合不同酿酒酵母菌株的理化指标、香气分析及感官品评等,研究认为酿酒酵母菌株NX30、NX5、NX1、NX16、NX13可作为蒲城酥梨汁酒的发酵菌株。
王京涛[2](2020)在《年耗35000吨鸭梨的综合加工厂初步设计》文中指出本论文是对年耗35000吨鸭梨综合加工厂进行初步设计,计划每年能生产10000吨鸭梨果汁饮料,5000吨鸭梨醋和5000吨鸭梨酒。因为鸭梨果汁和鸭梨果酒都属于鸭梨醋生产路线的组成部分,所以虽然生产3种饮品,但是大部分的设备使用都是共享的,大大降低了建厂成本。此外,本文设计的工厂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节三种饮品的生产比例以获得最大的利润。在对阳信当地种植和生产现状进行分析后,拟定在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建造一个多功能工厂。首先进行了厂址选择,然后制定设计原则,设计方案,确定产品方案和产品质量标准。第二,进行工艺流程论证,并做出工艺流程图。第三,进行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和水电气用量费用的估算。然后制定了环保方案以及企业组织架构。最后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第四年可收回初期对固定资产的投入。
朱胜男[3](2020)在《水蜜桃果酒的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水蜜桃(Prunus persica L.)汁多味美、营养丰富,在我国产量巨大,但水蜜桃是呼吸跃变式果实,储藏期短,易腐烂变质。面对桃产能过剩,大量水蜜桃腐烂被丢弃,导致桃农经济受损,环境受到污染的问题,本文对水蜜桃进行深加工——酿制水蜜桃果酒。由于国内外对水蜜桃果酒的研究极少,生产技术、发酵工艺不够成熟,经土法酿制后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水蜜桃果酒最适酿酒酵母的研究;(2)水蜜桃果胶含量较高、出汁率低;(3)水蜜桃果酒乙酸、苹果酸含量高,导致其口感酸涩,酒体不协调。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对水蜜桃果酒的生产工艺进行系统研究以改善品质,同时对酿制的水蜜桃果酒进行香气成分分析,探究使其产生独特风味的挥发性成分。(1)选取本实验室从桃皮中分离纯化获得的F206酿酒酵母与市面上的5株商业酿酒酵母(AWRI、BV818、DV10、RV171、F5),通过耐受性、发酵力以及发酵试验等方面的研究,对比6株酿酒酵母酿制的水蜜桃果酒的基础指标以及感官评定的得分,选择F206酵母为最适的水蜜桃果酒酿酒酵母。(2)针对水蜜桃果胶含量较高的问题,对水蜜桃浆汁进行酶解并对酶解条件进行正交试验。得到了Rapidase C80 Max果胶酶的最适酶解条件:酶解时间为1.5 h,酶解温度为50℃,酶添加量为总质量的0.0020%。在此条件下,水蜜桃浆的出汁率为54.83%,比未添加果胶酶时提高了11.3%。为提高水蜜桃果酒的澄清度,在发酵结束后加入0.0015%的Rapidase C80 Max果胶酶进行酶解澄清,使得水蜜桃果酒的透光率为97.4%,比未添加果胶酶时提高了19.2%。(3)针对水蜜桃果酒乙酸含量较高的问题,进行了发酵工艺响应面优化,得到了控制乙酸的最佳发酵工艺参数:起始糖量为180 g/L,SO2添加量为72 mg/L,发酵温度为21℃。在此条件下乙酸的含量为0.499 g/L,与优化前的水蜜桃果酒相比,乙酸含量降低了64.73%。(4)针对水蜜桃果酒苹果酸含量较高的问题,通过在发酵后期接入乳酸菌进行苹果酸-乳酸转化(苹乳转化)的方法,降低了水蜜桃果酒中苹果酸的含量。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了苹乳转化的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乳酸菌接种量为10 mg/L,发酵温度为18℃,发酵时间为20 d。在此条件下苹果酸含量为1.024 g/L,乳酸含量3.976 g/L,与优化前的水蜜桃果酒相比,苹果酸含量降低了78.90%。(5)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水蜜桃果酒进行香气成分分析,共得到69种挥发性成分,主要的香气成分为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苯甲酸乙酯、苄醇、苯乙醇、壬醛、十八醛。
袁晓龙,边名鸿,刘茗铭,邹玉锋,许强[4](2020)在《酿酒酵母与产香酵母混合发酵鸭梨酒工艺条件优化》文中认为产香酵母通过不同的代谢途径产生多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增加了酒体的香气。该文利用产香酵母与酿酒酵母协同发酵酿造鸭梨果酒,以期改善单一酿酒酵母发酵酒体的风味与口感,更大程度地开发水果的酿酒潜力。从6株产香酵母中优选1株产香酵母B(异常毕赤酵母(Pichia anomala))与安琪SY果酒酵母进行共酵,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发酵时间、接种量和接种时间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以感官评分为响应值,确定最佳工艺为,发酵初始接种2%的产香酵母B,24 h后接种3%的果酒酵母SY,24℃发酵8 d,所得鸭梨酒酒精度达11. 6%vol,可溶性固形物为5 Brix。通过理化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发现,酯类物质是构成酒体香气的主要成分,混菌发酵酒体的总酯含量为3. 21 g/L,是单菌发酵酒体的2. 6倍,混菌发酵酒体中辛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酸乙酯、癸酸乙酯相对含量都比单菌发酵高。所得酒体呈亮黄色,澄清透亮,果香清雅,香味协调。
张晓腾[5](2018)在《冰梨酒酿造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河北省是梨树种植大省,开展梨的深加工对于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的目的是开发一种新型的梨加工品种--冰梨酒。首先筛选出了适合酿造冰梨酒的酿酒酵母菌种。在此基础上,对冰梨酒的酿造工艺进行研究;并从新鲜的梨渣中提取酯类物质,用于增加冰梨酒香气;最后对冰鸭梨酒陈酿期间的成分变化以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酿酒酵母菌种的筛选。以鸭梨为原料,榨汁后经冷冻浓缩制成冰梨汁,接种不同酿酒酵母菌种,然后在15℃下进行低温酒精发酵酿制从冰梨酒。酿酒酵母R2为酿制冰梨酒的适宜菌种。该酵母生长繁殖快,降糖和产酒精能力强,发酵性能优良;酿出的冰梨酒酒香和谐,果香纯正,口感甜美醇厚、柔和爽口,具有冰梨酒特有的风味。2)冰梨酒的酿造工艺研究。以鸭梨、雪梨和黄冠梨为原料酿制冰梨酒,通过理化分析和感官鉴评,确定鸭梨是适宜冰梨酒酿制的品种。分析不同残糖对冰梨酒口感分析,确定6080g/L的还原糖含量是冰梨酒最优糖度。冰梨酒最佳工艺参数为:酵母接种量6.5%、初始糖度260g/L、发酵温度13℃、SO2添加量80mg/L,发酵15d。在此条件下,得到10.5%冰梨酒。可溶性糖以山梨醇和果糖为主;有机酸以苹果酸、乙酸、柠檬酸和琥珀酸为主;酒中检测到13种氨基酸,4种必需氨基酸,其中甘氨酸含量最高。冰鸭梨酒中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物质辛酸乙酯、正戊醇、(E)-5-癸烯-1-醇、正辛醇、β-苯乙醇、己酸乙酯、辛酸、乙酸异戊酯、3-甲硫基-2-丙烯酸乙酯和乙酸己酯。采用该工艺发酵得到的冰梨酒酒体清澈呈深金黄色,口感醇厚,果香花香浓郁,具有冰酒的典型性。3)梨渣中酯类物质的提取。以新鲜鸭梨渣为原料,以食用酒精为溶媒,研究了梨渣中酯类物质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80W、超声处理10min、料液比1:10、提取温度25℃、酒精浓度95%。在此条件下,酯类、多酚和糖类提取量分别为3815.73μg/g、603.33μg/g和53.12 mg/g(鲜重)。将酒精提取液在真空度0.1MPa、真空浓缩温度40℃条件下进行真空浓缩,得到提取物浓缩液(梨营养风味剂),其产量为19.05 g/100g(鲜重),其中含有16028.34μg/g总酯、3104.88μg/g多酚和266.46 mg/g还原糖。在冰梨酒中添加3 g/L梨渣营养风味物质,会使冰梨酒香气更浓郁,口感更复杂。4)冰鸭梨酒陈酿期间的成分变化以及其稳定性研究。冰鸭梨酒在60d陈酿期间总酸呈下降趋势,约降低12.96%。草酸、酒石酸、苹果酸、乙酸、柠檬酸、富马酸和琥珀酸在90d陈酿期呈现先下降后平稳的趋势;乳酸在4560d陈酿期内突然升高后平稳的趋势;奎宁酸和莽草酸在陈酿期保持平稳。冰鸭梨酒在60d陈酿期间多酚和黄酮均呈下降趋势。冰鸭梨酒在60d陈酿期间色泽变化显着。在陈酿期,冰鸭梨酒的香气成分种类及含量都在变化,醇类呈下降趋势;酯类呈上升趋势;酸类呈下降趋势;醛类呈现出动态变化;酮类增加;酚类下降趋势;其他类化合物呈现稳定状态。梨酒中沉淀物有多糖、多酚、黄酮、还原糖、蛋白质和有机酸盐,多糖占主要部分。普通梨酒沉淀蛋白质分子量集中在66.2 KDa附近;冰鸭梨酒沉淀蛋白质很复杂,在31 KDa和66.2 KDa附近有很宽很亮的条带,在43KDa97.4KDa分子量段中,条带很多,并且较模糊。梨酒沉淀有机酸盐主要是L-苹果酸盐、草酸盐和酒石酸盐,L-苹果酸盐含量最高。
邓奥宇[6](2017)在《柠檬果酒酿酒酵母的筛选及发酵工艺研究》文中提出四川省安岳县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享有“中国柠檬之都”的美誉,产量约占全国的80%以上。柠檬用于加工的比例大约占总产量的21%,深加工利用率低。为了提高其附加值,本文以安岳柠檬为原材料,将柠檬鲜果加工成柠檬果酒,并深入研究了柠檬果酒的生产工艺。结果如下:(1)本实验从安岳柠檬主产区果园和附近农家果园的果皮及土壤中分离纯化出8株酵母菌,通过柠檬汁培养液的复筛实验,最终得到一株酵母菌产气量多,产酒精强的酵母,编号为G4。将该酵母与7种常用酿酒酵母进行发酵性能、发酵速度、产酒率、耐硫性、耐酸性、耐糖性及感官评定综合比较,得到G4是最佳菌株,其中感官评定综合高达88.1分。因此,G4是最适合柠檬果酒发酵的酵母,酿造出的果酒具有典型性。根据鉴定,结果表明G4菌株属于孢汉逊属的柠檬型克勒克氏酵母。(2)实验比较了7种国产阴离子交换树脂,筛选出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D311对酸的吸附作用最强,对口感、色泽的吸附较弱,对糖和酒精度基本无吸附作用,此时的降酸率高达60.14%。在利用D311交换树脂工业化生产中,综合成本及果酒性能,温度可选择2227℃,离子交换的速度选择4BV/h。(3)在柠檬果酒的乳酸菌发酵中,通过对降酸速度的比较研究筛选出一株性能优良的乳酸菌肠膜明串珠菌。该菌发酵的条件:当pH为4.7时降酸率为51.12%;肠膜明串珠菌的接种量为107cfu/g时,降酸率可达50.36%;添加1%的葡萄糖降酸率为44.75%;添加1%的胰蛋白胨降酸率到达50.83%。与此同时,活菌数也较大,有利于乳酸菌的新陈代谢。确定最佳乳酸菌发酵组合为pH值4.1,接种量108cfu/g,碳源添加量1%,氮源添加量2%。此时的降酸率可达52.41%。(4)本实验在柠檬果酒中添加肠膜明串株菌进行发酵研究,发现该菌可将柠檬酸分解,生产乳酸和乙酸;柠檬酸由3.51g/L降至1.02g/L;乳酸含量最终为0.36g/L;乙酸达到0.51g/L。肠膜明串株菌对柠檬酸的降解率达到31.06%。对乳酸菌发酵前作GC/MS分析共检测出33种香气成分,发酵后检测出35种成分。推测出柠檬酸反应生成了乙酸、乳酸、乙偶姻、2.3-丁二醇,以及相关的一些高级醇、酯类等香味物质,如乳酸乙酯、丁酸乙酯、正乙酸乙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和乙酸苯乙酯;这些物质含量的微妙变化对柠檬果酒风味的形成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使柠檬果酒的香气更加饱满、圆润。(5)在发酵原酒澄清技术研究中,透光率大小:明胶>皂土>壳聚糖>离心>硅藻土。因此选择明胶作为柠檬果酒的澄清剂效果最佳,当明胶的添加量为2.5%时,透光率最高为91.3%。
石洋华[7](2016)在《富含γ-氨基丁酸梨酒的酿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的非蛋白质氨基酸,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例如降血压、改善睡眠、治疗抑郁、预防糖尿病、活化肝肾功能等,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等领域。GABA主要是通过谷氨酸脱羧酶(GAD)催化谷氨酸脱羧转化而成的。乳酸菌、酵母菌、霉菌以及其他微生物中均含有这种酶,因此,可通过提取谷氨酸脱羧酶或通过微生物发酵来生产GABA。梨果肉质细脆,含糖量高,香甜爽口,营养丰富,是酿造果酒的良好原料。本课题的目的是酿造富含GABA的梨酒,以便强化梨酒的保健功能。高产GABA酿酒酵母的诱变选育。以既有较强产GABA能力,又有较强产酒精能力的酿酒酵母KS45为出发菌株,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进行诱变选育,获得了高产GABA的2株酿酒酵母:KS45-60和KS45-180,其产GABA能力分别超KS45的14.9%和36.08%,其中KS45-180产量最高。ARTP最适诱变条件:电源功率为120 w、工作气流量为10 L/min、等离子体发射源与样品之间距离为2 mm、样品量为10μL、利用氦气作为工作气体、产生的等离子体温度在25℃35℃(室温)、处理时间为60 s和180 s。高产菌株经过连续6次传代,其GABA产量处于稳定状态,可其用于富含GABA梨酒的酿造。梨酒酿造过程中γ-氨基丁酸产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GABA的大量产生是在梨酒主酒精发酵完成后随即启动的;在梨酒主酒精发酵结束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酵母活菌数逐渐下降,而GABA含量却持续快速增加,二者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在梨酒主酒精发酵阶段,GAD酶活快速增加并达到最大值,而在主酒精发酵结束后,GAD酶活快速下降;将梨酒上清液在30℃下继续发酵14 d,发现残存的GAD游离酶仍可合成GABA,使得梨酒中GABA含量继续增加;在酒精发酵阶段,培养基中的糖含量快速下降,并且GABA含量也下降,而主酒精发酵结束后,糖含量趋于稳定并大量合成累积GABA;主发酵时候,pH逐渐下降,发酵结束后趋于稳定,这是由于酵母菌消耗有机物,产生一些酸性物质,如丙酮酸等等,这些物质降低了培养基的pH,酒精发酵结束后有机物消耗降低,产酸能力也下降,最后趋于稳定。富含γ-氨基丁酸梨酒的酿造工艺研究。研究了溶氧量、谷氨酸钠添加时间、糖度、接种量、温度、过滤、pH、二氧化硫添加量对梨酒中GABA含量的影响,得到适宜的富含GABA梨酒的酿酒工艺为:装液量为100%,接种量为10%,初始糖度为20%,发酵温度为30℃,初始pH为5,在发酵早期添加适宜的谷氨酸盐,带醪发酵,二氧化硫添加量为60 mg/L。在最佳条件下,梨酒的酒精度为9.4 V/Vvol,梨酒中GABA的含量达到101.42 mg/L,超过安琪酵母产量,口感与普通梨酒很类似。
史振霞,吴智艳[8](2016)在《鸭梨酒酿造工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河北鸭梨为试材研究鸭梨酒的最佳酿造工艺,探索不同发酵酵母,起始糖浓度和不同p H对鸭梨酒发酵质量的影响,从而确定鸭梨酒酿造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鸭梨酒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温度为20℃,发酵酵母为酵母SY,初始糖含量为10%,最适宜的初始p H为3.7。此条件下的鸭梨酒果香、酒香浓馥优雅,协调怡人,酒体丰满,醇厚爽口,口味绵延。
黄蓓蓓[9](2014)在《仰韶杏酒发酵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仰韶杏产于河南省三门峡东部渑池县,是当地知名特产之一,其果实个大且多汁、纤维少,甜酸适度,香气浓郁,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兼具良好的加工性能。本文以仰韶杏为主要原料,从仰韶杏鲜果表皮及杏汁自然发酵醪中分离筛选出杏酒专用酵母,并对杏酒发酵工艺优化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期获得风味独特的仰韶杏酒,为仰韶的杏深加工提供经验与参考,同时为其他果酒的开发与研究提供帮助和借鉴。具体研究结果如下:以仰韶杏鲜果表皮及杏汁自然发酵醪为分离源,分离出35株酵母菌。依据发酵产气能力及发酵气味感官评价结果,对35株酵母菌进行了初筛,获得发酵旺盛、发酵气味良好的菌株9株;在此基础上,依据菌株发酵所得酒液的理化及感官指标,对初筛的9株酵母进行了复筛,获得产酒精能力强,酒液感官质量好的菌株XZ7。进一步对菌株XZ7进行了细胞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确定其为酿酒酵母。并对菌株XZ7进行了发酵性能测定,得出该菌最高能耐受30%的糖度和15%的酒精度;在40℃时仍能生长,发酵温度超过30℃,发酵性能会下降;SO2浓度为60mg/L时发酵效果较佳;在pH值3.5~4.0发酵效果较好;所得酒液色泽金黄,澄清,酒体饱满,香味悦人和谐。以仰韶杏为原料,以分离筛选出的菌株XZ7为生产菌,对杏酒发酵工艺进行研究发现:杏酒的最佳发酵方式是澄清杏汁发酵;并且杏汁按照料水比为1:0.5打浆时,发酵所得杏酒香气浓郁又不缺乏清爽,感官评价得分较高。对杏汁酶解澄清的最佳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出果胶酶添加量0.10%,酶解时间18h,酶解温度35℃时,所得杏汁澄清、透明,650nm下透光率可达94.13%。对初始糖度、初始pH值、接种量、温度等影响杏酒发酵效果的重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杏酒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25℃,初始糖度20%,初始pH值3.5,接种量3%,在此条件下发酵所得杏酒色泽金黄,甜酸适口,酒体醇厚、饱满,风味突出,感官评分高。
王雪莹[10](2013)在《优质甜橙果酒酵母分离、筛选及发酵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新鲜成熟甜橙果实的果皮、果园土壤为分离源,以产气性、发酵力、耐酒精性与耐SO2性为条件,综合风味、口感、色泽等因素进行甜橙果酒酵母的筛选。所得菌株用26S rDNAD1/D2序列分析法鉴定,研究其生长特性及发酵规律,并以果酒干酵母为对照,研究自筛酵母发酵甜橙果酒的香气成分、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及感官品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土壤、果实表皮共分离到酵母菌138株,经四级筛选后得到发酵性能优良的酵母菌2株,分别为F076与S017。两菌株均能在发酵开始后24h内产气,48h内产气量达到杜氏小管满管,发酵酒精度分别为6.8%VoL、7.0%VoL,均能耐受15%以上的酒精,耐SO2强度分别为150mg/L、175mg/L。二者均为卵圆形、一端出芽,菌落直径分别为1.7±0.32mm,1.2±0.47mm,具备典型酵母菌菌落形态特征,鉴定结果为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2.研究菌株F076与S017的生长特性和发酵规律。F076最适生长温度为34℃,最适生长pH为5.5,本斯值为1.7±0.16(强絮凝性),最适发酵温度30℃,最适发酵pH为5.5,最适温度下酒精的拟合方程为:y=11.43/[1+e0.11(x-25.09)]。菌株S017最适生长温度为24℃,最适生长pH为5,本斯值为3.5±0.47(强絮凝性),最适发酵温度为24℃,最适发酵pH为5,最适温度下生成酒精的拟合方程为:y=10.44/[1+e0.10(x-25.68)]。两菌株在发酵过程中总糖消耗趋势较为一致,F076酒精转化能力弱于S017。二者总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降低幅度较为接近。S017发酵过程前期总酸含量增加速率较F076快,说明其发酵前期代谢能力较强。3.分析菌株F076、S017与果酒干酵母发酵甜橙果酒的香气成分,三者共鉴定出香气成分73种,其中共有成分8种,分别为己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月桂酸乙酯、棕榈酸乙酯、苯乙醇、a-松油醇、2,6-二叔丁基对甲酚。自选菌株发酵果酒所含酯类物质相对含量高达86.69%、86.75%,具备优良的产酯能力;F076发酵甜橙果酒香气成分中萜类物质相对含量远高于其余二者;具有较强的保留原料特征香气组分的能力。分析不同酵母发酵甜橙果酒的色泽及透光性,三者的偏黄程度为S017>F076>CK,透光性为S017>F076>CK;自筛酵母发酵甜橙果酒的透光性、色泽、典型性方面均优于对照酒样,S017与F076优良的凝聚性对工业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感官品质方面,自筛酵母发酵甜橙果酒在口感、香气和典型性方面均优于干酵母发酵甜橙果酒,尤其是甜橙果酒S017,色泽金黄、酒体澄清透亮、酒香,具备优质甜橙果酒的感官品质,菌株S017在酿造工业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二、鸭梨酒酿造中存在的问题及防止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鸭梨酒酿造中存在的问题及防止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香气品质提升的蒲城酥梨果酒酿造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蒲城酥梨概述 |
1.1.1 蒲城酥梨的植物特征及形态 |
1.1.2 蒲城酥梨的营养成分及作用 |
1.1.3 蒲城酥梨的开发现状 |
1.2 梨酒概述 |
1.2.1 梨酒香气 |
1.2.2 梨酒酿造工艺 |
1.2.3 梨酒酿造工艺对梨酒香气的影响 |
1.3 浸渍工艺研究进展 |
1.3.1 浸渍工艺概述 |
1.3.2 浸渍工艺对果酒香气风味的影响 |
1.4 研究意义和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热浸渍处理对蒲城酥梨酒香气的影响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菌株材料 |
2.1.2 试剂材料 |
2.1.3 培养基与主要试剂 |
2.1.4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工艺流程 |
2.2.2 试验设计 |
2.2.3 分析检测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发酵曲线 |
2.4.2 基本理化指标 |
2.4.3 香气成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前处理方式对蒲城酥梨发酵酒香气的影响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菌株材料 |
3.1.2 试剂材料 |
3.1.3 培养基与主要试剂 |
3.1.4 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工艺流程 |
3.2.2 操作要点 |
3.2.3 试验设计 |
3.2.4 分析检测方法 |
3.3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发酵曲线 |
3.4.2 基本理化指标 |
3.4.3 香气成分分析 |
3.4.4 香气特征感官量化分析 |
3.4.5 蒲城酥梨发酵酒QDA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酵母菌株对蒲城酥梨发酵酒香气的影响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菌种材料 |
4.1.2 试剂材料 |
4.1.3 培养基与主要试剂 |
4.1.4 仪器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工艺流程 |
4.2.2 操作要点 |
4.2.3 试验设计 |
4.2.4 分析检测方法 |
4.3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发酵曲线 |
4.4.2 基本理化指标 |
4.4.3 香气成分分析 |
4.4.4 香气特征感官量化分析 |
4.4.5 蒲城酥梨发酵酒QDA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 |
5.1 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年耗35000吨鸭梨的综合加工厂初步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阳信鸭梨简介 |
1.2 市场需求分析 |
1.2.1 鸭梨果汁饮料 |
1.2.2 鸭梨醋 |
1.2.3 鸭梨酒 |
1.3 设计的原则和依据 |
1.3.1 设计原则 |
1.3.2 设计依据 |
第2章 项目背景 |
2.1 项目的提出 |
2.2 国家产业政策及其符合性 |
2.2.1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
第3章 市场调查与风险评估 |
3.1 产品性能特点 |
3.1.1 鸭梨果汁饮料 |
3.1.2 鸭梨醋 |
3.1.3 鸭梨酒 |
3.2 产品市场需求预测 |
3.2.1 我国饮料市场发展前景展望 |
3.2.2 水果酒的前景 |
3.2.3 鸭梨醋市场前景分析 |
3.3 项目风险评估 |
第4章 厂址选择 |
4.1 环境分析 |
4.1.1 地理位置、交通状况论证 |
4.1.2 厂址所在地气象条件 |
4.1.3 厂址评价 |
4.2 水电供应分析 |
4.2.1 供水分析 |
4.2.2 供电分析 |
第5章 工程技术方案 |
5.1 设计原则 |
5.2 主要建设内容 |
5.3 工艺技术 |
5.3.1 梨汁饮料工艺路线选择 |
5.3.2 鸭梨醋工艺路线选择 |
5.3.3 鸭梨酒工艺路线选择 |
5.4 产品方案与产品质量标准 |
5.4.1 产品方案与生产规模 |
5.4.2 产品质量标准 |
5.5 冷库的设计 |
5.6 自动控制方案 |
5.6.1 系统构成 |
5.6.2 系统特点 |
5.6.3 系统功能 |
5.6.4 自控设备表 |
5.7 总平面布置及运输 |
5.7.1 道路 |
5.7.2 工厂运输方案 |
5.7.3 贮运 |
5.7.4 物料贮存方案 |
5.8 土建工程方案 |
5.8.1 要求 |
5.8.3 项目建构筑物 |
第6章 物料衡量、设备选型和水电汽计算 |
6.1 原料采购 |
6.2 主要设备选型 |
6.3 供电设计方案 |
6.3.1 附表 |
6.4 供水设计方案 |
6.5 热力供应 |
第7章 环境保护 |
7.1 设计标准及原则 |
7.1.1 项目设计采用标准 |
7.1.2 设计依据及原则 |
7.2 减少环境污染分析 |
7.2.1 论证污染来源 |
7.2.2 环境保护的方案及具体措施 |
7.2.3 环境影响评价 |
第8章 能源节约 |
8.1 编制依据 |
8.1.1 能耗设计依据 |
8.1.2 有关国家规定、标准 |
8.2 降耗方法 |
8.3 本项目耗能指标 |
第9章 部门结构和员工组织 |
9.1 部门结构 |
9.2 员工组织 |
9.2.1 员工数量 |
9.2.2 员工素质要求 |
9.2.3 员工培训计划 |
第10章 安全规划 |
10.1 安全标准依据 |
10.2 生产安全及食品卫生 |
10.3 消防安全设计 |
10.3.1 火灾预防 |
10.3.2 主要消防措施 |
第11章 经济效益分析 |
11.1 产品收入和税务计算 |
11.1.1 产品销售价格、销售方向及销售数量 |
11.1.2 增值税、营业税金及附加 |
11.1.3 年营业收入、缴纳税情况 |
11.2 成本费用估算 |
11.2.1 原辅材料、燃料、动力消耗定额 |
11.2.2 原辅材料、燃料、动力的价格、增值税率 |
11.2.3 人员工资及福利费 |
11.2.4 折旧费测算 |
11.2.5 摊销费测算 |
11.2.6 修理费用 |
11.2.7 销售费用 |
11.2.8 中长期贷款利息 |
11.2.9 其他费用 |
11.2.10 总成本 |
11.3 利润估算 |
11.3.1 所得税率及企业法定盈余公积金的提取 |
11.3.2 项目利润估算 |
11.4 财务评价 |
11.4.1 盈利能力分析 |
11.4.2 偿债能力分析 |
11.4.3 项目生存能力分析 |
11.5 不确定性分析 |
11.5.1 敏感性分析 |
11.5.2 盈亏平衡分析 |
11.6 财务评价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水蜜桃果酒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桃 |
1.1.1 桃子的营养成分 |
1.1.2 桃子的香气成分 |
1.2 果酒产业发展现状 |
1.2.1 果酒的定义 |
1.2.2 果酒的优点 |
1.2.3 我国果酒的发展现状 |
1.3 果酒的研究进展 |
1.3.1 果酒的发酵菌种 |
1.3.2 果胶酶的应用 |
1.3.3 果酒中的有机酸 |
1.3.4 果酒香气成分 |
1.4 本文立题依据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水蜜桃果酒最适酿酒酵母的选择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设备 |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试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菌种活化 |
2.3.2 配制YPD液体培养基 |
2.3.3 SO_2耐受性试验 |
2.3.4 乙醇耐受性试验 |
2.3.5 发酵力试验 |
2.3.6 发酵试验 |
2.3.7 总糖的测定 |
2.3.8 总酸的测定 |
2.3.9 酒精度的测定 |
2.3.10 挥发酸的测定 |
2.3.11 杂醇油的测定 |
2.3.11.1 标品的配制 |
2.3.11.2 样品处理 |
2.3.11.3 色谱方法 |
2.3.11.4 定性定量分析 |
2.3.12 甲醇的测定 |
2.3.13 总酚的测定 |
2.3.14 黄酮的测定 |
2.3.15 抗氧化性的测定 |
2.3.16 氨基酸的测定 |
2.3.17 感官评定 |
2.4 结果和讨论 |
2.4.1 SO_2耐受性 |
2.4.2 乙醇耐受性 |
2.4.3 发酵力 |
2.4.4 水蜜桃发酵过程中总糖的变化 |
2.4.5 杂醇油 |
2.4.6 甲醇 |
2.4.7 总酚 |
2.4.8 黄酮 |
2.4.9 抗氧化性 |
2.4.10 氨基酸 |
2.4.11 感官评定 |
2.4.12 6株酵母的水蜜桃果酒最终指标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蜜桃浆汁酶解条件优化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设备 |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3.2.2 主要试验仪器 |
3.3 试验方法 |
3.3.1 单因素试验 |
3.3.1.1 酶解时间 |
3.3.1.2 酶解温度 |
3.3.1.3 果胶酶添加量 |
3.3.2 正交试验 |
3.3.3 澄清试验 |
3.4 结果和讨论 |
3.4.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3.4.1.1 酶解时间优化结果 |
3.4.1.2 酶解温度 |
3.4.1.3 果胶酶添加量 |
3.4.2 正交试验结果 |
3.4.3 澄清试验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蜜桃果酒的酿制及酒中乙酸的控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设备 |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4.2.2 主要试验仪器 |
4.3 试验方法 |
4.3.1 水蜜桃果酒酿制工艺流程 |
4.3.2 单因素试验 |
4.3.2.1 起始糖量的确定 |
4.3.2.2 加糖方式的确定 |
4.3.2.3 SO_2添加量的确定 |
4.3.2.4 发酵温度的确定 |
4.3.3 响应面试验 |
4.3.4 乙酸的检测 |
4.4 结果和讨论 |
4.4.1 乙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4.4.2 单因素试验 |
4.4.2.1 起始糖量的确定 |
4.4.2.2 加糖方式的确定 |
4.4.2.3 SO_2添加量的确定 |
4.4.2.4 发酵温度的确定 |
4.4.3 响应面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3.1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
4.4.3.2 最佳工艺的确定及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蜜桃果酒中苹果酸的转化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设备 |
5.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5.2.2 主要试验仪器 |
5.3 试验方法 |
5.3.1 不同乳酸菌接种量对苹乳转化的影响 |
5.3.2 不同发酵温度对苹乳转化的影响 |
5.3.3 不同发酵时间对苹乳转化的影响 |
5.3.4 苹果酸、乳酸的检测 |
5.3.5 乙酸的检测 |
5.3.6 感官评定 |
5.4 结果和讨论 |
5.4.1 苹果酸、乳酸的出峰时间和标准曲线的确定 |
5.4.2 水蜜桃及水蜜桃果酒中苹果酸和乳酸含量的测定 |
5.4.3 接种量对苹乳转化的影响 |
5.4.4 发酵温度对苹乳转化的影响 |
5.4.5 发酵时间对苹乳转化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水蜜桃果酒的香气成分分析 |
6.1 引言 |
6.2 材料和设备 |
6.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6.2.2 主要试验仪器 |
6.3 试验方法 |
6.3.1 水蜜桃果酒香气成分的提取 |
6.3.2 GC-MS条件 |
6.3.3 数据分析 |
6.4 结果和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4)酿酒酵母与产香酵母混合发酵鸭梨酒工艺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鸭梨酒发酵工艺流程 |
1.3.2 发酵工艺单因素试验 |
1.3.3 响应面试验设计 |
1.3.4 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
1.3.5 挥发性成分分析[11] |
1.3.6 鸭梨酒的感官评定标准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最佳产香酵母的确定 |
2.2 接种方式的确定 |
2.3 鸭梨果酒各理化指标随发酵时间的变化情况 |
2.4 产香酵母接种量的确定 |
2.5 酿酒酵母接种时间的确定 |
2.6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及分析 |
2.6.1 响应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2.6.2 响应曲面和等高线图 |
2.7 验证试验 |
2.8 混菌发酵鸭梨酒主要风味物质分析 |
3 结论 |
(5)冰梨酒酿造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冰酒 |
1.1.1 冰酒的定义 |
1.1.2 冰酒的分类 |
1.1.3 冰酒的特点及保健功能 |
1.1.4 冰酒的酿造工艺 |
1.1.5 冰酒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6 冰酒国内外生产现状 |
1.2 梨酒 |
1.2.1 梨酒的种类 |
1.2.2 梨酒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梨酒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课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1.3.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冰梨酒酿酒酵母的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材料 |
2.1.3 仪器与设备 |
2.1.4 培养基 |
2.1.5 试验方法 |
2.2 分析方法 |
2.2.1 发酵液酵母活菌数的测定 |
2.2.2 冰梨酒理化指标测定 |
2.2.3 抗氧化能力分析 |
2.2.4 冰梨酒的感官评价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酵母的发酵性能比较 |
2.3.2 不同酵母发酵的冰梨酒质量指标比较 |
2.3.3 冰梨酒的感官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冰梨酒酿造工艺研究及成分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试剂 |
3.1.2 主要材料 |
3.1.3 仪器与设备 |
3.1.4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梨品种冰梨酒的品质比较 |
3.2.2 残糖对冰梨酒感官影响 |
3.2.3 冰梨酒发酵条件的单因素实验 |
3.2.4 冰梨酒酿造工艺的优化 |
3.2.5 冰鸭梨酒理化指标及感官鉴评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超声波辅助提取梨渣酯类物质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主要试剂 |
4.1.2 主要材料 |
4.1.3 仪器与设备 |
4.1.4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4.2.2 正交实验及结果分析 |
4.2.3 梨营养风味剂的组成及感官品质 |
4.2.4 梨营养风味剂的组成及感官品质 |
4.2.5 梨营养风味剂的组成及感官品质 |
4.2.6 不同添加量对冰梨酒感官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陈酿期间冰梨酒成分变化及稳定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主要试剂 |
5.1.2 主要材料 |
5.1.3 仪器与设备 |
5.1.4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冰鸭梨酒陈酿期间总酸含量变化 |
5.2.2 冰鸭梨酒陈酿期间主要有机酸变化 |
5.2.3 冰鸭梨酒陈酿期间多酚、黄酮含量变化 |
5.2.4 冰鸭梨酒陈酿期间色泽变化 |
5.2.5 冰鸭梨酒陈酿期间香气物质变化 |
5.2.6 梨酒酒体稳定性观测 |
5.2.7 梨酒沉淀物质分析 |
5.2.8 不同梨酒沉淀蛋白质电泳 |
5.2.9 不同梨酒沉淀有机酸盐分析 |
5.2.10 不同梨酒沉淀蛋白质的氨基酸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柠檬果酒酿酒酵母的筛选及发酵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柠檬概述 |
1.1.1 柠檬的发展史 |
1.1.2 柠檬的种类及分布 |
1.1.3 柠檬的营养价值 |
1.1.4 国内外柠檬的加工现状 |
1.2 柠檬果酒的研究现状 |
1.2.1 果酒的发展现状 |
1.2.2 酵母的选择 |
1.2.3 酒精发酵过程控制 |
1.3 果酒的降酸 |
1.3.1 果酒中的有机酸 |
1.3.2 降酸的方法 |
1.4 生物发酵的酿造学意义 |
1.4.1 乳酸菌的介绍 |
1.4.2 肠膜明串珠菌的介绍及用途 |
1.4.3 柠檬酸的代谢 |
1.4.4 影响乳酸菌生长及的主要因素 |
1.5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5.1 立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2 酿造柠檬果酒优良酵母的筛选 |
2.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果实取样 |
2.3.2 土壤取样 |
2.3.3 柠檬酵母的分离、纯化 |
2.3.4 柠檬酵母的复筛 |
2.3.5 优良酵母的筛选 |
2.3.6 优良酵母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2.3.7 酵母菌的鉴定 |
2.3.8 柠檬果酒的发酵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2.3.9 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柠檬酵母分离纯化结果 |
2.4.2 柠檬酵母的复筛 |
2.4.3 酿酒特性 |
2.4.4 抗硫性的测试结果 |
2.4.5 耐酸性的测试结果 |
2.4.6 耐糖性测试结果 |
2.4.7 其它生理学特征 |
2.4.8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5 结论 |
3 柠檬果酒的离子交换树脂降酸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
3.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柠檬果酒降酸的工艺流程 |
3.3.2 柠檬果酒的预处理 |
3.3.3 树脂预处理 |
3.3.4 阴离子交换树脂的筛选 |
3.3.5 降酸条件对离子交换树脂吸附的影响 |
3.4 测定方法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柠檬果酒离子交换树脂的筛选 |
3.5.2 温度对离子交换树脂吸附的结果 |
3.5.3 流速对离子交换树脂吸附的结果 |
3.6 结论 |
4 柠檬果酒生物降酸中有机酸及风味物质的变化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
4.2 培养基 |
4.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4 试验方法 |
4.4.1 工艺流程 |
4.4.2 菌种的活化 |
4.4.3 乳酸菌的选择 |
4.4.4 乳酸菌发酵的优化工艺条件研究 |
4.4.5 乳酸菌发酵工艺优化设计 |
4.4.6 乳酸菌发酵中有机酸和风味物的变化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乳酸菌的筛选 |
4.5.2 pH对降酸的影响 |
4.5.3 接种量对降酸的影响 |
4.5.4 碳源对降酸的影响 |
4.5.5 氮源对降酸的影响 |
4.5.6 乳酸菌发酵的正交试验 |
4.5.7 乳酸菌发酵中有机酸变化情况 |
4.5.8 乳酸菌发酵中风味物质的变化 |
4.6 结论 |
5 柠檬果酒的澄清技术研究 |
5.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
5.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澄清剂的配制 |
5.3.2 分析测定方法 |
5.3.3 离心澄清 |
5.3.4 壳聚糖澄清工艺 |
5.3.5 明胶澄清工艺 |
5.3.6 硅藻土澄清工艺 |
5.3.7 皂土澄清工艺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离心澄清 |
5.4.2 壳聚糖澄清结果 |
5.4.3 明胶澄清的结果 |
5.4.4 硅藻土澄清的结果 |
5.4.5 皂土澄清的结果 |
5.4.6 不同澄清方法的澄清效果比较 |
5.5 结论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富含γ-氨基丁酸梨酒的酿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γ-氨基丁酸的分子结构及理化性质 |
1.1.1 γ-氨基丁酸的分子结构 |
1.1.2 γ-氨基丁酸的理化性质 |
1.2 γ-氨基丁酸的生理功能 |
1.2.1 降低血压 |
1.2.2 调节心律失常 |
1.2.3 治疗癫痫病 |
1.2.4 增强肝功能,活化肾功能 |
1.2.5 抗焦虑和抑郁 |
1.3 γ-氨基丁酸的应用 |
1.3.1 γ-氨基丁酸在食品行业的应用 |
1.3.2 在果酒、保健酒方面的应用 |
1.3.3 γ-氨基丁酸在医药行业的应用 |
1.4 γ-氨基丁酸的生产方法 |
1.4.1 生物合成法 |
1.4.2 化学合成法 |
1.5 γ-氨基丁酸的生物合成 |
1.6 γ-氨基丁酸的检测方法 |
1.6.1 HPLC检测GABA |
1.6.2 纸层析法检测GABA |
1.6.3 Berthelot比色法检测GABA |
1.7 梨酒的酿造 |
1.7.1 梨酒的酿造原理 |
1.7.2 梨酒酿造的工艺流程 |
1.7.3 梨果酒研究现状 |
1.8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8.1 课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1.8.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高产 γ-氨基丁酸酿酒酵母的诱变选育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酵母菌株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1.4 培养基 |
2.1.5 试验方法 |
2.1.6 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诱变剂量的确定 |
2.2.2 产GABA酿酒酵母的初筛 |
2.2.3 产GABA酿酒酵母的复筛 |
2.2.4 复筛突变菌株遗传稳定性的验证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梨酒酿造过程中 γ-氨基丁酸产生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试剂 |
3.1.2 主要材料 |
3.1.3 仪器与设备 |
3.1.4 试验方法 |
3.1.5 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梨酒发酵过程中GABA含量的变化 |
3.2.2 GABA产生与酵母菌体生长及衰亡的关系 |
3.2.3 GABA产生与GAD酶活的关系 |
3.2.4 梨酒上清液发酵时GABA含量的变化 |
3.2.5 添加谷氨酸钠对GABA合成的影响 |
3.2.6 梨酒酿造过程中糖度的变化 |
3.2.7 梨酒酿造过程中pH的变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富含 γ-氨基丁酸梨酒的酿造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主要试剂 |
4.1.2 主要材料 |
4.1.3 仪器与设备 |
4.1.4 试验方法 |
4.1.5 分析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梨酒酿造过程中不同的装瓶量对产GABA的影响 |
4.2.2 谷氨酸钠添加时间对GABA产生的影响 |
4.2.3 不同初始糖度对GABA产量影响 |
4.2.4 不同初始pH对产GABA的影响 |
4.2.5 不同二氧化硫浓度对梨酒发酵产GABA的影响 |
4.2.6 梨酒酿造过程中接种量对GABA产生的影响 |
4.2.7 主发酵温度对GABA产量的影响 |
4.2.8 后发酵温度对GABA产生的影响 |
4.2.9 发酵结束后过滤对GABA产生的影响 |
4.2.10 高产GABA酵母与安琪酵母酿造梨酒风味对比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鸭梨酒酿造工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药品与仪器 |
1.1.1材料与药品 |
1.1.2仪器 |
1.2 样品发酵处理 |
1.3检测方法 |
1.3.1理化分析 |
1.3.2感官分析 |
1.4 正交试验 |
2结果与分析 |
2.1 酿制鸭梨酒正交试验结果 |
2.2 鸭梨酒的质量指标 |
2.2.1感官指标 |
2.2.2理化指标 |
3 讨论 |
3.1 发酵酵母对鸭梨酒质量的影响 |
3.2 初始糖含量对鸭梨酒质量的影响 |
3.3 初始p H对鸭梨酒质量的影响 |
3.4 褐变对鸭梨酒品质的影响 |
4 小结 |
(9)仰韶杏酒发酵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仰韶杏概述 |
1.1.1 仰韶杏的营养成分 |
1.1.2 仰韶杏的加工现状研究 |
1.2 果酒的研究现状 |
1.2.1 果酒概述 |
1.2.2 果酒酵母 |
1.2.3 果酒生产工艺 |
1.3 杏酒的研究现状 |
1.3.1 杏制汁及杏酒生产工艺的研究 |
1.3.2 杏酒的营养保健价值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仰韶杏酒酵母的分离与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酵母菌的分离筛选 |
2.2.2 酵母菌的鉴定 |
2.2.3 酵母菌发酵性能的测定 |
2.3 小结 |
第三章 仰韶杏酒发酵工艺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杏酒不同发酵方式试验 |
3.2.2 不同料水比发酵杏酒试验 |
3.2.3 杏汁果胶酶酶解澄清试验 |
3.2.4 不同发酵条件对杏酒发酵影响试验 |
3.3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存在问题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 |
(10)优质甜橙果酒酵母分离、筛选及发酵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甜橙概述 |
1.1.1 甜橙种植分布 |
1.1.2 甜橙的营养价值 |
1.1.3 甜橙的加工现状 |
1.2 甜橙果酒的研究现状 |
1.2.1 甜橙果酒简介 |
1.2.2 果酒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
1.2.3 甜橙果酒的工艺研究现状 |
1.2.4 甜橙果酒酵母的研究现状 |
1.2.5 甜橙果酒香气的研究现状 |
1.3 酿酒酵母选育的研究进展 |
1.3.1 自环境中分离、筛选果酒酵母 |
1.3.2 果酒酵母的驯化 |
1.3.3 诱变育种 |
1.3.4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
1.3.5 杂交育种 |
1.3.6 基因工程育种 |
1.4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5 论文主要研究目的及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甜橙果酒酵母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试验菌株与材料 |
2.1.2 培养基及溶液配制 |
2.1.3 试验试剂 |
2.1.4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采样方法 |
2.2.2 灭菌方法 |
2.2.3 酵母菌的分离 |
2.2.4 酵母菌活化及扩大培养 |
2.2.5 酵母菌的筛选 |
2.2.6 形态学观察 |
2.2.7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酵母菌的分离结果 |
2.3.2 酵母菌的筛选结果 |
2.3.3 形态学观察结果 |
2.3.4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2.4 小结 |
第3章 生长特性及发酵规律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菌株及原料 |
3.1.2 试验试剂 |
3.1.3 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最适生长温度确定 |
3.2.2 最适生长pH确定 |
3.2.3 生长曲线确定 |
3.2.4 絮凝性测定 |
3.2.5 最适发酵温度确定 |
3.2.6 最适发酵pH确定 |
3.2.7 温度对发酵曲线的影响 |
3.2.8 pH对发酵曲线的影响 |
3.2.9 发酵过程中总糖变化 |
3.2.10 发酵过程中总酸变化 |
3.2.11 发酵动力模型建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最适生长温度确定 |
3.3.2 最适生长pH确定 |
3.3.3 生长曲线测定 |
3.3.4 絮凝性测定 |
3.3.5 最适发酵温度确定 |
3.3.6 最适发酵pH确定 |
3.3.7 温度对发酵曲线的影响 |
3.3.8 pH对发酵曲线的影响 |
3.3.9 发酵过程中总糖变化 |
3.3.10 发酵过程中总酸变化 |
3.3.11 发酵动力学模型建立 |
3.4 小结 |
第4章 自筛菌株发酵甜橙果酒香气及品质分析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菌株及原料 |
4.1.2 试验试剂 |
4.1.3 仪器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甜橙果酒发酵工艺 |
4.2.2 发酵工艺条件 |
4.2.3 香气成分提取 |
4.2.4 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 |
4.2.5 理化指标分析 |
4.2.6 感官品质分析 |
4.2.7 色泽及澄清度分析 |
4.2.8 微生物指标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香气成分分析 |
4.3.2 理化指标分析 |
4.3.3 不同酵母发酵甜橙酒的感官分析 |
4.3.4 不同酵母发酵甜橙酒的色泽及透光性分析 |
4.3.5 不同酵母发酵甜橙酒的微生物指标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四、鸭梨酒酿造中存在的问题及防止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香气品质提升的蒲城酥梨果酒酿造工艺研究[D]. 张大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年耗35000吨鸭梨的综合加工厂初步设计[D]. 王京涛.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4)
- [3]水蜜桃果酒的工艺研究[D]. 朱胜男. 淮阴工学院, 2020(02)
- [4]酿酒酵母与产香酵母混合发酵鸭梨酒工艺条件优化[J]. 袁晓龙,边名鸿,刘茗铭,邹玉锋,许强.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06)
- [5]冰梨酒酿造工艺研究[D]. 张晓腾. 河北科技大学, 2018(01)
- [6]柠檬果酒酿酒酵母的筛选及发酵工艺研究[D]. 邓奥宇. 西华大学, 2017(03)
- [7]富含γ-氨基丁酸梨酒的酿造[D]. 石洋华. 河北科技大学, 2016(04)
- [8]鸭梨酒酿造工艺分析[J]. 史振霞,吴智艳. 湖北农业科学, 2016(01)
- [9]仰韶杏酒发酵工艺研究[D]. 黄蓓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10]优质甜橙果酒酵母分离、筛选及发酵特性研究[D]. 王雪莹. 西南大学,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