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仪对2002年质检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吴仪对2002年质检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一、吴仪对2002年质检工作作重要指示(论文文献综述)

姚贵光[1](2014)在《《人民日报》视角下的食品安全监管图景:问题与对策》文中指出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加剧了食品市场的复杂性,使得消费者越来越没有能力去判断食品的安全质量,个人显得无能为力,因此越来越仰仗政府。食品安全拷问着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是当前政府必须努力应对的重大挑战之一。基于此,本文以《人民日报》作为研究视角,借助2002年—2013年《人民日报》食品安全相关报道,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库进行资料分析,梳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与问题。以《人民日报》作为研究视角,主要基于该报作为全国权威性的报纸,是官方媒体的重要载体之一,能够以最为鲜活的史料呈现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及问题。因此,本文讲述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食品安全监管,而主要是《人民日报》视角下的食品安全监管图景。故本文提出的问题是,在《人民日报》视角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导致这些监管问题的存在、如何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路径选择等。针对这些问题,对数据库内容进行文本分析,深入挖掘,“让事实说话、用数字证明”,重点研究《人民日报》视角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以及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路径选择,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借鉴经验。

孙梅[2](2008)在《卫生监督体系系统评价与配置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目的与意义(一)卫生监督工作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卫生监督是卫生行政部门执行国家卫生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及其相关权益,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所采取的能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卫生行政执法行为,是维护正常公共卫生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的重要保障。卫生监督体系在贯彻执行国家卫生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卫生监督工作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之一。2000年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对公共卫生立法和监督执法作了重要论述: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法制建设新形势的需要,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体制必须逐步加以改革。并要求“按照依法执政、政事分开和综合管理的原则,调整卫生资源配置,理顺和完善现行卫生监督体制,建立结构合理、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程序明晰、执法有力、办事高效的卫生监督新体制”。(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监督体系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的SARS危机,告诫世人:没有足够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即意味着国家的安全设防不严密。在中央召开的“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公共卫生建设的目标是,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在2008年3月全国两会提及的新医改方案中,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改革目标即为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监督体系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保驾护航。(三)卫生监督体系的首要问题是公共职能不清、政府投入不足导致的职能难以落实前期研究发现,发展中的卫生监督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卫生监督职能的落实缺位。而职能界定不清、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是导致职能难以落实的根源。由于职能界定不清,导致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安监、工商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不畅,影响职能落实;加之政府完全承担筹资职能的仅占7.9%,而即使是这些政府完全承担筹资职能的机构,其投入也与切实履行职能的需要有较大差距。复杂系统理论提示,系统结构决定系统的整体功能。职能界定的不清楚和投入的不到位必然使得功能的实现受到阻碍。77.8%的机构认为,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卫生监督机构通过开展有偿服务弥补财政经费不足,出现“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重审批、轻监督,重养人、轻发展”等不良现象。卫生监督机构是政府执行国家卫生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卫生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的行政执法机构,承担着政府管理社会卫生事务的公共职能。因此,应该完全由政府承担筹资职能。这一点已毋庸置疑。SARS危机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包括卫生监督体系在内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调要用更长一段时间,完善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财政经费保障体系。然而,卫生监督体系究竟应该承担怎样的公共职能?体系建设三年来体系的现状如何?政府究竟应该遵循怎样的标准进行投入、才能保障其职能的切实落实?这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研究期望通过对卫生监督体系的历史回顾,通过文献的系统评阅,了解卫生监督体系的实践和研究现状,在已有技术基础上,明确卫生监督体系究竟应该承担什么公共职能、目前体系建设和职能承担的状况如何、有哪些因素影响职能的落实、应该按照什么标准进行配备才能保障职能的完全落实。即明确卫生监督体系“应该做什么”、“目前做得怎样”、有“哪些因素影响做得怎样”、应该“投入多少才能保证做得好”等一系列问题。二、材料与方法研究首先运用文献评阅和专家咨询、多重论证的方法,由卫生监督体系实践专家和研究专家共同明确界定了卫生监督公共职能,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级别的209家机构中进行了意向论证。明确了我国卫生监督体系“应该做什么”。进而,在系统论和“结构—过程—结果”原理的指引下,从资源配置、能力建设、职能落实和外部评价等四个维度,研制了一整套卫生监督体系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该指标体系,课题组调研了全国630家卫生监督机构的基本状况,并对每一项指标从现状和变化趋势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明确了卫生监督体系“做得怎么样”。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资源配置、能力建设和职能落实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构建了卫生监督投入产出的结构方程模型。明确了在卫生监督体系中,资源配置对能力建设和职能落实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提示卫生监督体系“做得怎样与投入多少有关”。最后,研究运用规范差距分析方法,在职能完全落实的前提下,考虑工作量的增加和效率的提高,研制了卫生监督体系的人力配置标准,以及日常工作经费和专项经费的配置标准。明确了卫生监督体系“应该投入多少”。三、主要研究结果(一)卫生监督体系公共职能界定课题组遵循法定、社会效益优先、职能与需求相一致、实事求是、动态追踪的原则,通过文献系统收集,界定卫生监督的地位和性质,总结我国卫生监督机构的基本职能和工作项目,并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机构应该承担的职能项目。经过5轮41人次的修改和完善,最终将卫生监督职能归纳为11项:(1)卫生行政许可;(2)卫生监督检查:(3)卫生监测与评价;(4)案件查处;(5)投诉举报处理;(6)突发事件处置;(7)重大活动的卫生监督;(8)执法督察与执法稽查;(9)卫生法制宣传教育:(10)卫生监督信息管理;(11)卫生监督队伍培训和管理。并定义每项职能的类别、类别中服务内容和具体项目,形成卫生监督机构职能和主要任务明细,共包括11项职能、31个类别、166项内容和457个项目。209家样本机构对上述结果的总体认同率达93.7%,提示课题组研制的卫生监督公共职能具有科学性和可接受性。(二)卫生监督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制在系统论和“结构—过程—结果”原理的指引下,课题组结合卫生监督体系的特性,运用头脑风暴法和焦点小组讨论等方式,首先构建了卫生监督系统评价框架,包括资源配置、能力建设、职能落实和外部评价等四个维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方法,将评价框架条理化和层次化,并用一系列概念或指标来表达其内涵,例如“资源配置”可用人力、物力两方面,物力又可用物力之量、物力之质、物力之质保来表达。而“能力建设”、“职能落实”模块则按照界定的公共职能逐级细分。按照上述思路和方法,课题组经过3轮25人次的咨询与论证,最终形成逐层展开、层次分明的卫生监督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指标共分为四个层次,由100个定量指标组成,每一个指标均有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三)卫生监督体系资源配置现状1、卫生监督队伍已基本形成,但监督员人力配置标准不够,人员数量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41个市(地)(98.3%)、2731个县(区)(94.2%)已组建独立的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队伍10万余人。其中,77.4%的在岗人员实行事业单位编制,其他是实行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等。但人力数量仍普遍低于配置标准,人员分布不均衡。监督员学历教育和培训工作,按照《2005年—2010年全国卫生监督员教育培训规划》(简称《规划》)的目标要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2、人员素质结构趋于良好。目前我国卫生监督机构直接从事卫生行政执法的人员占67.2%;行政、后勤工作人员占25.7%;综合业务科室人员占7.1%。人员职称水平主要集中在中级(33.4%)、初级(28.5%)和副高以上(10%)。大学本科学历人员比例达到27.1%以上。36.1%的法律、管理等非医学相关专业人员进入卫生监督队伍,呈现专业多样化的趋势。同时,为实现《规划》的目标要求,体系逐步重视人员的学历教育和培训。参加学历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且主要集中在本科和大专学历。体系建设初期和后期人员参加培训的时间平均增长了39.2%,主要侧重于专业知识、执法基础知识、职业道德素质培训和综合性培训。3、初步形成了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但有高素质人员流出逐渐增多的趋势。调查显示,总体来讲流入高于流出,样本地区净流入量就达2123人,以同级调动为主,呈现东多西少的情况,除了同行业间的调动外,还有相当部分来自教育机构即高校等。在人员流动中,有高素质人员流出逐渐增多的趋势,提示卫生监督机构留住人才和充分用好人才的机制有待完善。4、总体投入明显增加,但仍然存在较大经费缺口,入不敷出急待扭转。政府对卫生监督机构的财政拨款,从体系建设前的平均每机构123.8万元上升到167.6万元,增幅达36.5%;其中,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经常性业务经费、专项经费分别提高了38.7%、24.3%和32.5%。经费渠道趋于合理,财政拨款在卫生监督机构经费收入中占绝对主导地位,构成比例从2001年的62.1%上升到2006年的74.4%,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服务收入构成相应地从2001年的32.9%下降到2006年的21.3%。但政府投入仍显不足。一是从绝对数量来看,2004-2006年平均每机构每年人员经费和日常工作经费缺口分别为11.1万元和29.3万元,与2001-2003年相比,日常工作经费缺口缩小11.9%,而人员经费缺口却扩大了18.9%。二是随着卫生监督机构各项职能落实程度的提高,机构支出也与日俱增。2001-2003年平均每机构每年经费支出为156.2万元,后三年这个数据增至193.6万元,增长比率为23.9%。三是建设前后不同地区省、市、县级卫生监督机构收入占支出比例均未达到100%,虽然随年度有所上升,但是幅度较小,平均从2001年的66.6%上升到2006年的70.7%,提高仅4.1个百分点。5、经费投入公平性呈逐年好转的态势,但仍有待改善。借用在岗人员人均机构总收入的均衡性指数来衡量相同级别不同机构间的投入均衡程度,结果提示,2001-2006年间,县级机构经费分布均衡性指数从0.62下降到0.46,市级机构从0.50下降到0.36,省级机构从0.48降到0.33,公平性有逐年好转的态势。但仍有待改善,西部地区受中央政府政策的扶持,投入力度较大,由于其基数较低建设前后增加的幅度也较东中部地区高,增长趋势明显。中部地区的境地则较为尴尬,一方面中央政府的重视力度稍小,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所以该地区卫生监督机构这些年的投入不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在增长幅度上均较东、西部地区小。6、工作用房面积有明显进展,但实际使用建筑面积、人均建筑面积、产权房建筑面积等指标均未达标。截至2007年底,全国新增工作用房面积12.1万平方米,省、市、县三级人均占有工作用房面积分别达到29.1、26.0、26.3平方米。但实际使用建筑面积、人均建筑面积、产权房建筑面积等几项指标均未达到2005年《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关于房屋建设的最低限基本要求。全国卫生监督机构实际使用建筑总面积为193.5万平方米,省级机构平均为3038平方米,市级机构平均为1446.6平方米,县级机构平均为480.9平方米;人均实际使用建筑面积,省级为30.6平方米/人,市级为30.0平方米/人,县级为20.8平方米/人;全国卫生监督机构产权房建筑总面积为70.3万平方米,其中省级平均为920.5平方米,市级为506.4平方米,县级为179.4平方米。7、卫生监督机构基本建设资金自筹比例过高,经济压力易导致工作方向的偏移和其它隐患。全国卫生监督机构建设中,44.1%的建设项目有自筹资金,2004年-2006年自筹资金总额达到4511.8万元,占总自筹资金64.9%,而自筹比例高的地方,往往也正是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债务可能引起工作方向的偏移和其它隐患。8、设备配备幅度明显提升,但仍未达到标准要求。在2001年至2006年6年期间,中央和地方政府共投入资金3.32亿元,用以卫生监督机构设备建设。卫生监督机构设备有较大幅度增加。2006年,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设备资产和设备种类数较2003年均有大幅度的提高,省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平均设备资产为294.5万元,市级机构为69.5万元,县级机构为35.6万元;省级机构平均拥有42.1种设备,市级拥有27.7种,县级拥有17.0种。其中,现场快检测设备建设得到了优先发展,省、市、县级机构平均拥有的种类数分别为18种、12种、7种。然而,卫生监督机构设备建设尚未达到标准要求。按照《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卫生监督机构设备建设的达标比例较低,东部省级卫生监督机构的设备配置达标比例只有41.1%,西部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的设备配置达标比例仅为15%。(四)卫生监督体系能力建设现状1、卫生行政许可工作服务能力提高,质量监控力度有所提升。调查显示,各地区、各级别卫生监督机构的按时办结率均维持在98-99%之间。几年来,卫生监督机构的卫生行政许可工作量逐年增加,在工作量增加的情况下,卫生监督机构仍能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和时限,保持比较高的工作效率,说明卫生监督部门的服务能力有很大提高。依法撤销的卫生行政许可数绝对数较低,但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其中尤以市级和县级机构的增加明显,这与近年来市、县级机构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更注重提升自身的质量控制能力,加大了许可后监管力度和对许可行为的内部稽查力度有关。卫生行政许可撤销率呈上升趋势,表明卫生行政许可后的质量监控力度越来越大。2、卫生监督检查力度加强,监督检查强度有所增强。2006年全国卫生监督检查覆盖率平均为95.4%。体系建设3年来,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平均卫生监督检查覆盖率提高了3.8%;同时卫生监督检查的强度也有所增强,户均卫生监督检查频次增加了14.3%,卫生监督员人均现场检查天数增加了12.1%。卫生监督检查覆盖的广度增加,对管理相对人监管数量越多,卫生监督检查的强度越大,卫生监督机构能够更好的发挥日常卫生监督的作用,督促管理相对人能依法行事,同时也能预防和及时纠正违法行为,履行好监督的职责。3、重大活动卫生保障次数和参与保障人次增幅较大,卫生保障作用愈加明显。2006年平均每机构参与重大活动卫生保障37次,参与保障230人次。3年来,卫生监督机构参与重大活动卫生保障次数的增加幅度为29.9%,参与人次的增加幅度则达到了29.6%,而重大活动中发生突发事件的起数平均降低了27.9%。4、案件查处工作量增加,工作质量较高。2006年,平均每家卫生监督机构立案116件,结案106件,结案率为89.9%。体系建设三年来,卫生监督机构的案件查处工作量有所增加,立案数平均增加了43.6%,结案数平均增加了36.8%;案件查处的工作质量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结案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且三年来经行政复议、诉讼撤销的案件总数呈现下降的趋势。5、投诉举报处理工作量增加,工作效能较高。2006年,平均每家卫生监督机构受理投诉举报78起,投诉举报及时调查处理率为99.1%。体系建设三年来,卫生监督机构平均受理的投诉举报平均增加了33.5%,投诉举报及时调查处理率基本维持在95%以上,提示各级机构均较好地履行了投诉举报查处的职责,从关注民生出发,加强了执法力度,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6、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均有提高,应急处置队伍不断壮大。与2003年相比,2006年,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组织建设项目设置率提升70.0%以上,制度建设项目设置率提升85.0%以上,预案和技术方案制定能力提升85.0%以上,组织分工能力虽然只提升了55.0%左右,但2006年科室分工明确率和协调有力率已达到90%以上。应急专业队伍人数平均增长87.2%,参与现场调查处置人数平均增长91.9%,现场检测人数平均增长61.4%。7、卫生监督信息化基础建设成效明显,信息管理能力建设不断提高。2006年省、市、县三级卫生监督机构平均拥有信息设备配置种类数分别为9.3台(件)、4.3台(件)和2.3台(件),达标率则分别达42.5%、43.1%和57.7%,与2003年比较,有明显提高。信息公告次数也呈现逐年增多趋势。2006年卫生监督机构平均信息公告次数14.5次,省、市、县三级卫生监督机构平均信息公告次数分别为59.0次、20.7次和9.9次;与2003年相比,信息公告次数平均增长了65.9%,其中省、市、县级分别增长59.5%、71.5%和65.1%。8、卫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成效显着。2006年,平均每省级机构在报纸刊物上刊登88.6篇、市级48.1篇、县级9.3篇;省级机构利用广播电视进行法制宣教工作播放次数最多,为29.8次,市级次之(25.6次),县级最低(10.5次)。讲座培训次数亦有大幅度的增长,平均增幅41.9%。可见,在过去的几年中,尤其是2003年后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以来,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各项能力建设均得到了显着的增强和完善,表现为工作数量的增加和工作质量的提升。但也仍然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完善和改进。(五)卫生监督体系职能落实现状2006年卫生监督机构公共职能开展情况呈现以下特点,从整体看开展比例较高,但进一步细化职能项目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开展比例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基本呈现省级最高、市级次之、县级略低和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态势;已经明确的职能项目开展比例较高(62.8%),而不明确的项目开展比例则较低(37.9%),提示明确卫生监督机构的职能是当务之急。从卫生监督公共职能的具体项目角度来看,案件查处的开展比例最高(82.3%),其次是投诉举报的处理(74.7%)、执法督查和执法稽查(72.6%),而卫生监测与评价(35.0%)的项目开展比例则相对较低。各省、市、县样本地区的数据基本反映了相同的情况。省级和县级机构,均是东部地区开展程度要好,而市级机构则是中部地区开展较好。随着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2006年,卫生监督职能的项目开展程度平均达到了70.6%,相比项目开始当年,项目开展程度平均提高了11.5%。11项卫生监督职能的开展程度也得到大幅提升。其中案件查处平均提升15.3%,卫生行政许可平均提升12.2%。2006年卫生监督公共职能的完成程度为39.1%,距离完全落实还存在较大差距,机构内部职能开展比例和开展程度整体偏低,且参差不齐。表明卫生监督机构目前在履行公共职能时仍具有粗放型的特点,未走上集约、规范的道路。提示目前体系建设重视职能的开展,但并未对具体职能的开展和落实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督。(六)卫生监督体系外部评价现状SARS之后,卫生监督体系经过三年建设,社会各方对卫生监督工作能力的提高、对卫生监督工作的理解支持增加以及社会公众从中受益增加等三个方面均表示高度认可,认同率均在90%以上,对进步程度的评价也较高,平均评分均在7分以上(满分为10分),表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所取得的进步与发展,确实带来了卫生监督工作能力的提高,公共卫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公众确实能够从中受益。(七)卫生监督体系投入产出分析1、卫生监督体系的资源配置状况直接影响卫生监督工作的能力建设和职能落实。卫生监督体系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其结构对其功能有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结构—过程—结果”指标的相关分析发现,卫生监督体系的资源配置程度对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情况、卫生监督的效果之间关系密切:(1)资源配置与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情况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615,(2)资源配置与卫生监督效果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96。而结构方程模型结果也同样提示,资源配置正向影响能力建设,而能力建设又正向影响职能落实,通径系数分别为1.03和0.74,提示资源配置越好,能力建设就越好,职能落实也就越高。提示要加强卫生监督体系的建设,必须确保卫生监督的保障到位。2、在现有配置水平下,人力数量和素质对资源配置水平的影响较大。研究发现,当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达到一定规模时,卫生监督人员的人员综合素质高低成为了影响卫生监督效果的关键因素。我国东部地区卫生监督机构基础建设大致完成,经费投入也达到一定程度,在这种背景下,卫生监督人员的数量及人均财政拨款对卫生监督工作效果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205和0.101,而卫生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卫生监督工作效果的弹性系数则达到0.825。这表明,在保障卫生监督的正常工作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条件下,卫生监督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实现更大的卫生监督的效果。同样,结构方程模型也提示,人员数量、素质和设备配置率对资源配置的效应大于经费的配置。因此,提示在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时候,加强经费的保障是一方面,但人员数量的配备、素质的提升以及仪器设备的配置亦不容忽视。(八)卫生监督体系配置标准研究通过测算,课题组明确了省、市、县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人力配置基准值,分别为122、77、45人。考虑到全国共有32个省级、347个市级、2961个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因而得出全国卫生监督机构需要配置总人力为164249人,即需要在现有人力基础上增加54.45%的人员。测算结果同样提示,全国期望的经常性费用为90.82亿元,需追加56.61亿元,追加比例为165.48%:仪器设备需一次性投入经费57.05亿元;按照现有人力测算,全国卫生监督机构目前的房屋建筑面积经费缺口为28.08亿元、按照理想人力则需追加43.23亿元。四、研究中的主要探索和创新(一)结果创新1、课题组综合运用文献评阅、专家咨询、多重论证等方法,针对卫生监督体系职能界定不清的首要问题,首次明确界定了我国卫生监督体系的31个类别、166项内容和457个项目的公共职能,形成了《卫生监督机构职能和主要任务》等,并经209家卫生监督机构的实践专家论证,得到了高度认可。公共职能的明确界定为加强我国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2、课题组在系统论和“结构—过程—结果”思想的指引下,构建了卫生监督体系的系统评价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将指标框架条理化和层次化,并用一系列概念或指标来表达其内涵。按照上述思路和方法经过3轮25人次的咨询与论证,最终形成由100个定量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为系统评价卫生监督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二)方法和应用创新1、课题组运用规范差距分析方法,从保障卫生监督公共职能切实落实的角度出发,研制了我国卫生监督体系的人力和经费配置标准的测算方法;并运用该方法测算了在切实落实公共职能的前提下,我国卫生监督体系应该配置的人力标准、及经常性经费和专项经费标准。为明确政府对卫生监督体系的筹资职能提供了定量依据。2、课题组将结构方程模型应用于卫生监督体系的系统分析中,理顺了其多投入、多产出变量间的复杂关系,解决了产出难以定量的难题。明确了卫生监督体系投入对产出的重要影响,揭示了卫生监督投入的重要性。

林泽群,刘沛国,陈滟,吴恂[3](2007)在《固本强基创辉煌——广东检验检疫局“抓基层、强基础”工作专题片解说词》文中研究说明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一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一片记录检验检疫人忠诚和责任的土地,更是令检验检疫人自豪和骄傲的土地。17.8万平方公里的南粤大地上,不分春夏秋冬,不管斗转星移,广东检验检疫人冒酷暑、顶烈日、迎寒风,日夜战斗。颗颗丹心铸就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滴滴汗水映射着闪闪发光的检徽。作为口岸重要的执法部门,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他们抓基层、强基础,推进事业的全面发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辉煌。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一代又一代检验检疫人的奋斗足迹,铸就了广东检验检疫事业辉煌的过去。当历史时钟转入21世纪的时候,广东检验检疫事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迎来了全面发展的历史机遇,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进入了大发展、大跨越的新时期。

林泽群,刘沛国,陈滟,吴恂[4](2007)在《固本强基创辉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T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一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一片记录检验检疫人忠诚和责任的土地,更是令检验检疫人自豪和骄傲的土地。 17.8万平方公里的南粤大地上,不分春夏秋冬,不管斗转星移,广东检验检疫人冒酷暑、顶烈日、迎寒风,日夜战斗。颗颗丹心铸就着对祖

局宣[5](2007)在《吴仪副总理充分肯定质检工作并作重要指示 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玩得开心活得安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秦田[6](2007)在《站在新起点 创造新业绩——回眸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又是中国入世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还是《质量振兴纲要》颁布实施十周年。在这不平凡的一年中,全国质检人,用勤劳、智慧开拓出了质检工作的新局面,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谱写下华美乐章。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对2006年质检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吴仪副总理赞扬说: 2006年质检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有不少可圈可点的亮点。

曾军[7](2006)在《中美经济外交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各国之间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已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因素在国与国交往中的作用也在增强,对外推行经济外交成为了各国外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经济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而由此形成了两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经济因素在两国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中美经济外交作为中美总体外交的组成部分,其对中美关系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深入研究中美经济外交,探索中美经济互动规律,有助于维护两国共同的经济利益。进一步探讨经济因素在中美外交关系中的作用,以经促政,政经结合,做到政治外交与经济外交相互配合,促进中美关系全面平稳发展。另外,研究中美经济外交,还有助于总结和吸取中美经济外交的经验和教训,促进中美经济关系协调发展。论文全文共六章。第一章是对当代国际关系中经济外交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经济外交的内涵、形式、理论渊源、活动主体、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概括。本章着重分析了经济外交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出随着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推行经济外交已成为各国谋求维护和增进本国经济利益和其它战略利益,提高本国国际地位,加强与别国经济联系以及化解国家间经济争端的主要途径。第二章深入分析了中美经济外交的背景和内在动因。本章指出中国展开对美经济外交的背景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以及将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文中指出冷战结束后,中美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以及美国注重运用经济外交达到其政治目的是其重视开展对华经济外交的背景。中美两国的实力相差悬殊则决定了美国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大对象国。两国相互的战略利益诉求以及经济外交是增进两国共同经济利益的有效途径是加强两国经济外交的重要原因。中美经贸关系的持续发展、两国经贸关系依存度不断加大以及中美政治关系的良性发展,这些为深入发展两国经济外交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章和第四章是以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为线索,深度考察在各个历史时期,尤其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的中美经济外交轨迹。第三章主要考察冷战时期的中美经济外交。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进行经济封锁,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尼克松政府从解除对华禁运入手,谋求美中政治关系互动。1979

石宗源[8](2004)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奋发有为,进一步开创我国版权工作的新局面》文中研究指明

曾志[9](2003)在《全力出击》文中指出早在1976年,我国政府的主管部门就明令停止生产氟乙酰胺。 1982年,农牧渔业部、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农药安全使用规定》中提出:不许把氟乙酰胺作为灭鼠药销售和使用。 1984年,全国爱卫会、农牧 渔业、工商行政管理

张思前[10](2002)在《紧贴经济大局 做好质检工作——全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局长会议侧记》文中研究表明 2001年12月24~26日,全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局长会议在江南名城苏州举行,这与12月上旬在广东南海市召开的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长会议堪称姊妹会,目的都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应对入世挑战,部署2002年质检工作。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党组书记李传卿,副局长王秦平、蒲长城,纪检组长郭汝斌,国家标准委主任李忠海和总局党组成员安国出席了会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委的代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局长和他们的助手共200人参加了会议。宽敞的苏州会议中心,

二、吴仪对2002年质检工作作重要指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吴仪对2002年质检工作作重要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日报》视角下的食品安全监管图景: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食品安全监管相关术语说明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2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与问题
    2.1 数据库建立及描述
    2.2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
    2.3 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2.4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3 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成因分析
    3.1 重视程度不足,法制建设滞后
    3.2 监管经费匮乏成监管瓶颈
    3.3 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监管部门利益纷争
    3.4 监管机构设置不合理,难以形成监管合力
    3.5 社会群体责任意识淡薄
4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路径选择
    4.1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4.2 建立统一协调的综合监管机制
    4.3 创新政府监管应对模式
    4.4 构建社会共治的监管格局
    4.5 加大监管经费投入
5 结论
    5.1 研究发现
    5.2 研究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2)卫生监督体系系统评价与配置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意义和必要性
        (一) 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要求使然
        (二) 国内外在卫生监督系统评价和配置标准方面的研究需要突破
        (三) 本研究的定位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研究方法简介
        (一) 指导性研究方法
        (二) 具体研究方法
    二、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一) 文献查阅
        (二) 机构调查
        (三) 专家咨询和论证
        (四) 二次资料利用
        (五) 模型构建和模拟验证
    三、质量控制方法
        (一) 组织保证
        (二) 现场调查阶段
        (三) 资料录入与整理阶段
    四、主要分析方法
    五、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卫生监督公共职能界定
        一、研究背景
        (一) 卫生监督体系的首要问题为卫生监督职能界定不清、难以落实
        (二) 卫生监督职能难以落实的种种表现
        二、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三、卫生监督的地位和作用
        (一) 卫生监督的概念和性质
        (二) 卫生监督的功能和特征
        (三) 卫生监督的作用和意义
        四、卫生监督职能和基本任务
        (一) 卫生监督机构职能和主要任务
        (二) 界定的卫生监督职能被普遍认可
        五、小结
    第二部分 卫生监督体系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制
        一、卫生监督体系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制的主要任务
        二、卫生监督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制过程及步骤
        (一) 全面构建卫生监督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二) 指标框架条理化和层次化的过程
        三、卫生监督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四、小结
    第三部分 (1)卫生监督体系资源配置现状——人力
        一、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配置一般情况
        (一) 参照公务员管理情况
        (二) 人力数量情况
        (三) 人力素质结构情况
        二、2001-2006年期间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变化情况
        (一) 人员流动概况
        (二) 人员具体流动情况
        三、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综合素质情况
        四、卫生监督人员学历教育和培训情况
        (一) 学历教育情况
        (二) 参加培训班情况
        五、卫生监督现有人力资源与标准的比较
        (一) 卫生监督员学历水平距2010年标准仍有一定差距
        (二) 经常性培训时间达标情况
        六、人员数量分布均衡性指数分析
        七、小结
    第三部分(2) 卫生监督体系资源配置现状——经费
        一、政府对卫生监督机构的投入力度显着增加
        (一) 卫生监督机构所获的财政拨款总量增加
        (二) 人均财政拨款有所增加,西部地区增长相对较少
        (三) 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经费普遍增加
        (四) 卫生监督机构公用经费和经常性业务经费得到提高
        二、专项经费投入效果显着
        (一) 卫生监督机构专项投入总体加大,但中部地区不增反减
        (二) 专项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拨款,中央以引导为主
        三、经费渠道更加优化,服务收入比例持续下降
        (一) 卫生监督机构不同经费来源构成情况分析
        (二) 卫生监督机构服务收入逐渐下降
        四、卫生监督机构投入的公平性逐年好转
        五、政府投入尚不能满足卫生监督机构的支出需要
        (一) 卫生监督机构经费支出情况分析
        (二) 卫生监督机构经费收入占经费支出的比例分析
        (三) 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经费缺口分析
        (四) 卫生监督机构日常工作经费缺口分析
        (五) 服务收入结余部分填补人员和公用经费后遗留的缺口分析
        六、小结
    第三部分(3) 卫生监督体系资源配置现状——房屋
        一、从普查的数据看全国卫生监督机构房屋基础设施的现状
        (一) 全国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实际使用建筑面积
        (二) 全国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均实际使用建筑面积
        (三) 全国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产权房屋建筑面积
        二、从抽样调查的数据看卫生监督机构房屋基础设施三年建设的变化情况
        (一) 卫生监督机构建筑规模增大
        (二) 卫生监督机构人均建筑面积提高
        (三) 卫生监督机构房屋结构的变化
        (四) 卫生监督机构建设资金投入
        (五) 卫生监督机构房屋资产值的变化
        (六) 卫生监督基础设施的均衡性指数的变化
        三、小结
    第三部分(4) 卫生监督体系资源配置现状——设备
        一、主要设备配置规模
        二、主要设备配置种类分析
        三、地区间设备配置均衡性分析
        四、小结
    第四部分 卫生监督体系能力建设现状
        一、卫生行政许可工作能力
        (一) 卫生行政许可数
        (二) 被依法撤销的卫生行政许可数和撤销率
        (三) 卫生行政许可按时办结率
        二、日常卫生监督检查能力
        (一) 卫生监督检查覆盖率
        (二) 户均卫生监督检查频次
        (三) 卫生监督员人均现场检查天数
        三、重大活动卫生保障能力
        (一) 重大活动卫生保障次数
        (二) 参与重大活动卫生保障人次数
        四、案件查处能力
        (一) 立案数
        (二) 结案数
        (三) 经行政复议、诉讼撤销案件数
        (四) 结案率
        五、投诉举报处理能力
        (一) 投诉举报受理数
        (二) 投诉举报及时调查处理率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一)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成效显着
        (二)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三) 应急处置培训和演练情况有所改善
        (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实处置情况
        七、卫生监督信息管理能力
        (一) 信息设备配置规模
        (二) 信息管理能力建设情况
        八、卫生法制宣传教育能力
        九、小结
    第五部分 卫生监督体系职能落实现状
        一、卫生监督机构公共职能地区开展情况
        (一) 从11大项职能看卫生监督公共职能的地区开展比例
        (二) 从31项类别看卫生监督职能的地区开展比例
        (三) 从100项内容看卫生监督职能的地区开展比例
        (四) 从457个子项目看卫生监督职能的地区开展比例
        二、卫生监督机构公共职能是否明确、与职能是否开展的交叉分析
        (一) 总体状况
        (二) 不同地区机构职能项目明确与否和开展情况的交叉分析
        (三) 不同级别机构职能项目明确与否和开展情况的交叉分析
        三、2006年卫生监督机构公共职能履行情况
        (一) 卫生监督机构公共职能的开展和完成情况
        (二) 11项卫生监督公共职能具体项目的开展和完成情况
        (三) 样本地区公共职能的项目开展比例和项目完成度的集中趋势分析
        (四) 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对公共职能落实情况的影响
        四、小结
    第六部分 卫生监督体系的外部评价状况
        一、SARS后社会各方认为卫生监督工作能力有所提高
        二、SARS后社会各方对卫生监督工作理解支持程度上升
        三、SARS后百姓对卫生监督工作的理解、参与、受益程度均得到加强
        四、小结
    第七部分 卫生监督体系投入产出分析
        一、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 结构—过程—结果模型
        (二) 分析思路
        二、运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投入产出的分析
        (一) 卫生监督投入产出指标筛选
        (二) 研究结果
        三、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投入产出的分析
        (一) 变量选择和定义
        (二) 卫生监督投入产出结构方程路径图
        (三) 模型参数估计
        (四) 模型拟合与评价
        四、小结
    第八部分 卫生监督体系配置标准研究
        一、关于绩效预算
        二、配置标准研究范围界定和测算原则
        三、卫生监督体系人力配置标准研制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及思路
        (三) 考虑的主要因素及其说明
        (四) 主要测算过程
        四、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经常性业务费测算
        五、仪器设备一次性购置费测算
        六、房屋建筑面积经费缺口测算
        七、小结
讨论
    一、研究结果概述
    二、研究创新和应用
        (一) 结果创新
        (二) 方法和应用创新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综述一: 我国卫生监督体系的发展变迁
综述二: 我国卫生系统投入状况
附件:卫生监督机构职能详述

(7)中美经济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本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 对“经济外交”概念的界定及其与“经贸关系”的联系和区别
    三 该论文选题的研究现状
    四 论文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外交
    第一节 经济外交的内涵
    第二节 与经济外交有关的国际关系理论概述
        一、国家利益理论
        二、相互依赖理论
        三、国际合作理论
    第三节 经济外交的主体与遵循的原则
        一、从事经济外交活动的主体
        二、经济外交遵循的普遍原则
    第四节 经济外交的类型
        一、经济援助外交
        二、经济制裁外交
        三、经济合作外交
    第五节 经济外交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经济因素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二、经济外交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章 中美经济外交的背景和动因
    第一节 中国展开对美经济外交的背景
        一、和平与发展成为了世界两大时代主题
        二、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
        三、中国确立了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基本国策
    第二节 美国开展对华经济外交的背景与原因
        一、冷战结束后美国运用经济外交越来越频繁
        二、美国日益重视对华推行经济外交
    第三节 中美加强经济外交的原因分析
        一、中美两国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实力对比
        二、中美两国的战略利益诉求
        三、中美两国开展经济外交的战略基础
第三章 冷战时期的中美经济外交
    第一节 中美关系解冻前的经济外交
        一、新中国成立前中美经济外交的简要回顾(1949 年之前)
        二、美国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1949—1969 年)
    第二节 从解冻到建交时期的双边经济外交(1969—1979 年)
        一、尼克松从解除对华禁运入手,谋求美中政治关系松动
        二、中美联合公报给发展中美经贸关系带来了契机
    第三节 中美经济外交迅速发展阶段(1979—1988 年)
        一、中美建交对发展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
        二、中美建交后中美经济外交即进入了活跃期
        三、80 年代初中美经济外交受政治关系的影响而出现小幅波动(1981— 1983年)
        四、80 年代中后期双边经济外交的繁荣期(1984—1988 年)
    第四节 1989 年中美经济外交的急剧波动
        一、美国以中国发生政治风波为由掀起对华制裁的高潮
        二、中国从容应对和中美关系艰难回升
第四章 冷战后时期中美经济外交
    第一节 人权与贸易:布什政府时期中美两国在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的斗争
        一、1990 年在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的较量
        二、1991—1992 年在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的斗争回合
    第二节 从“挂钩”到“脱钩”:克林顿政府时期中美在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的斗争
        一、将贸易与人权“挂钩”
        二、实现贸易与人权的“脱钩”
        三、美国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
    第三节 中美经济外交的新篇章: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 谈判
        一、中美WTO 谈判的历程
        二、中美WTO 谈判达成协议的重大意义
第五章 影响中美经济外交互动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问题
        一、美国对外出口管制的政策概况和目的
        二、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历史回顾
        三、美国对华出口管制造成的影响
    第二节 中美贸易逆差问题
        一、中美贸易逆差的现状及形成原因
        二、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途径
    第三节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问题
        一、美国“特殊301”条款与中美知识产权纠纷的产生
        二、美国的制裁威胁与中美谅解备忘录的达成
        三、美国的再次施压与中美新协议的签订
        四、中美达成知识产权协议的原因及影响
    第四节 人民币升值问题
        一、美日力促人民币升值给中国带来的国际压力
        二、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政治与经济原因分析
结语:经济外交助中国和平崛起
参考文献
后 记

(8)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奋发有为,进一步开创我国版权工作的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一、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版权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转变职能, 依法执政, 更好地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一) 理清工作思路, 准确把握工作定位。
    (二) 切实转变职能, 坚持依法行政。
三、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 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版权行政管理工作
    (一) 以查处大案要案为突破口, 大力开展打击盗版专项执法。
    (二) 积极推进地方人民政府软件正版化工作。
    (三) 认真做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两个新条约的立法准备工作。
    (四)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增强全民知识产权意识。
    (五) 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 推动版权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六) 积极支持、鼓励版权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开展工作。
    (七) 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 切实抓好版权机构和版权队伍建设。

四、吴仪对2002年质检工作作重要指示(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日报》视角下的食品安全监管图景:问题与对策[D]. 姚贵光. 暨南大学, 2014(03)
  • [2]卫生监督体系系统评价与配置标准研究[D]. 孙梅. 复旦大学, 2008(03)
  • [3]固本强基创辉煌——广东检验检疫局“抓基层、强基础”工作专题片解说词[J]. 林泽群,刘沛国,陈滟,吴恂. 中国检验检疫, 2007(08)
  • [4]固本强基创辉煌[N]. 林泽群,刘沛国,陈滟,吴恂. 中国国门时报, 2007
  • [5]吴仪副总理充分肯定质检工作并作重要指示 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玩得开心活得安心[J]. 局宣. 中国品牌, 2007(01)
  • [6]站在新起点 创造新业绩——回眸与展望[J]. 秦田. 质量探索, 2007(01)
  • [7]中美经济外交研究[D]. 曾军. 中共中央党校, 2006(12)
  • [8]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奋发有为,进一步开创我国版权工作的新局面[J]. 石宗源. 中国出版, 2004(10)
  • [9]全力出击[N]. 曾志. 中国工商报, 2003
  • [10]紧贴经济大局 做好质检工作——全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局长会议侧记[J]. 张思前.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02(01)

标签:;  ;  ;  ;  ;  

吴仪对2002年质检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