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过程中的严重并发症及治疗

拔牙过程中的严重并发症及治疗

一、拔牙过程中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及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曾涛[1](2022)在《微创拔牙与传统拔牙治疗下颌阻生智齿的效果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比较微创拔牙器械与传统拔牙器械在治疗下颌阻生智齿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2021年9月期间拔除各类下颌阻生智齿的88例患者开展研究,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患者分成参照组与实验组,各组有44例患者,参照组采用传统拔牙器械进行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手术,实验组采用微创拔牙器械进行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手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参照组的手术时间为(27.63±4.23)min,实验组手术时间为(17.35±4.19)min,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上,实验组术后张口受限程度、疼痛程度、干槽症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P<0.05);在不良反应的对比中,实验组的术中出血、牙龈撕裂、邻牙松动、骨折、面部肿胀及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采取微创拔牙器械拔除下颌阻生智齿,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可以有效控制术中及术后不良发应的发生,临床应用简单便捷,具有一定安全性。

郭涛,杨婷,许音,张鹏飞,张雨茵,许云海[2](2021)在《微创拔牙术联合Er:YAG激光术后创面处理在埋伏阻生齿中的应用评价》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微创拔牙术联合Er:YAG激光术后创面处理在埋伏阻生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河北省胸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100例埋伏阻生牙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两组均采用微创拔牙术,对照组术后常规处理创面,观察组术后以Er:YAG激光处理创面。对比两组术后即刻、术后3 d、术后7 d的创面恢复效果、疼痛情况及龈沟液中炎症介质变化,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3 d创面愈合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7 d创面愈合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即刻比较,两组术后3 d VAS评分均升高(P<0.05);与术后3 d比较,两组术后7 d VAS评分均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3 d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后即刻比较,两组术后3 d、术后7 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更低(P<0.05);与术后3 d比较,两组术后7 d TNF-α、IL-1β、IL-6水平更低(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3 d TNF-α、IL-1β、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拔牙术联合Er:YAG激光术后创面处理应用于埋伏阻生齿中,更利于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疼痛及炎症反应,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刘剑英[3](2021)在《微创拔牙术在下颌低位阻生齿拔除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微创拔牙术在下颌低位阻生齿拔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南中医药大学人民医院行下颌低位阻生齿拔除的单颗阻生齿患者96例, 按照阻生齿拔除方式分为两组。传统拔牙组45例行传统凿骨劈冠拔牙术, 微创拔牙组51例行微创拔牙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相关指标、术后相关症状及并发症。结果传统拔牙组手术时间、牙槽窝愈合时间长于微创拔牙组(t=22.553、23.063, P<0.05), 牙槽骨完整度评分低于微创拔牙组(t=-332.146,P<0.05)。术后24 h, 传统拔牙组疼痛度评分、创面肿胀程度、张口受限程度(II、III度占比)高于微创拔牙组(t=12.689、11.867, χ2=6.988, P<0.05)。传统拔牙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5.56%(16/45), 高于微创拔牙组的7.84%(4/51), χ2=11.132,P<0.05。结论下颌低位阻生齿行微创拔牙术, 拔牙时间较短, 术后牙槽窝愈合较快、相关症状及疼痛轻, 安全性较高。

徐波,姜定祥,程进强[4](2021)在《拔牙时出现并发症,需及时应对》文中指出在当前的口腔外科中,术后感染、术后出血、下颌骨骨折、组织内断针和牙齿残根误入上颌窦等都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类型,进行科学治疗后,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逐渐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也导致口腔疾病的发病几率不断增加,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针对口腔疾病,拔牙是口腔外科门诊的主要治疗方式,

李宁宁[5](2021)在《CGF行位点保存术对减数前磨牙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CGF用于位点保存术对正畸减数拔牙创口的愈合、尖牙移动及预防牙龈折痕的临床效果。观察单独采用CGF行位点保存术后的正畸减数拔牙区骨高度、骨宽度的保存效果及骨密度的情况,比较间隙关闭过程中两组牙龈折痕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对比上颌尖牙远中移动的距离,为正畸减数关闭拔牙间隙提供足够的骨量和预防牙龈折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期间,至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门诊就诊,因正畸治疗需要拟拔除上颌两个第一前磨牙的安氏II类年轻患者23名(13~30岁),共46个拔牙位点。将患者拔牙窝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每例患者右侧拔牙窝),对照组(每例患者左侧拔牙窝),每组有23个拔牙位点。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务人员在无菌操作下行上颌第一前磨牙拔除术,实验组拔牙窝采用CGF行位点保存术,对照组拔牙后常规处理,让新鲜血液充满牙槽窝,2周后由同一组医务人员行正畸直丝弓固定矫治。通过CBCT及临床检查测量记录对术前、术后3个月时上颌拔牙窝局部牙槽骨高度、宽度及拔牙窝骨密度进行测量,测量尖牙移动1个月的距离,测量计算间隙关闭过程中两组牙龈折痕的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采用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对测量指标行两组之间对比,探讨CGF用于位点保存术对正畸减数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1)牙槽窝骨密度:根据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牙槽窝区灰度值的测量数据,对比术后3个月拔牙窝区域CBCT影像灰度值,结果实验组骨密度值高于对照组,P<0.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2)牙槽嵴骨高度: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牙槽嵴高度的差值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高于实验组,P<0.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牙槽嵴宽度: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牙槽嵴宽度的差值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高于实验组,P<0.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4)尖牙移动距离:根据实验组和对照组尖牙远中移动1个月距离的测量数据,结果显示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牙龈折痕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分析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牙龈折痕的出现情况,结果显示实验组牙龈折痕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严重程度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1)CGF应用于拔牙窝位点保存术可有效延缓牙槽骨吸收,增加牙槽窝骨密度,维持牙槽嵴的宽度和高度;(2)正畸牙齿在位点保存术区移动,移动速度与在正常牙槽骨中移动无明显差别;(3)CGF应用于正畸减数拔牙窝内位点保存术可有效地减少牙龈折痕的发生,并能降低牙龈折痕的严重程度。

雷予曦[6](2021)在《超声骨刀“掀盖法”+反角涡轮机拔除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采用超声骨刀“掀盖法”联合反角涡轮机法拔除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的效果进行临床研究,术后3天观察各项指标与单纯采用反角涡轮机拔除临床效果的差异,以及术后6个月牙槽骨变化的差异,探讨治疗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及治疗方法,为微创拔除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材料和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2月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要求拔除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的病例,共45例,按照纳入标准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超声骨刀“掀盖法”联合反角涡轮机法,共25例患者,其中男14名,女11名,年龄范围:18-47岁,平均年龄:28.20±7.20岁;对照组:采用反角涡轮机法,共20例患者,其中男10名,女10名;年龄范围:19-36岁,平均年龄:26.50±4.48岁。术前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影像资料,术后抗炎治疗3天,术后3天复诊,记录疼痛程度、肿胀程度及张口受限程度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复诊拍摄CBCT,并测量拔牙窝颊、舌侧牙槽骨高度变化,以及术后牙槽窝底部骨组织的形成高度。从手术至复诊检查所有操作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口腔外科医师操作,所有测量及记录均由同一位助手完成。所有CBCT拍摄均由由同一位技师完成。结果:实验组、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2例患者出现感染排除,其中1例患者在术后1月出现拔牙创肿胀,多次局部采用3%双氧水加0.9%生理盐水交替冲洗未见明显好转后,与患者沟通后,二次手术切开发现移植骨块坏死,将其移除后行局部清创,后肿胀消退;另1例为术后1.5月出现拔牙创肿胀,抗炎后未见肿胀消退,局部切开发现移植骨块已经完全愈合,创口内有少量食物残渣,清创后愈合良好。手术时间:实验组:36.68±2.78min,对照组:26.85±1.81min,t=13.64,P=0.00<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疼痛程度(VAS评分):实验组平均得分2.92±1.15分,对照组平均得分3.75±1.02分,Z=2.357,P=0.01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Z=2.048,P=0.04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肿胀程度:实验组中度肿胀程度较对照组多,重度肿胀较实验组少,Z=1.982,P=0.04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张口受限程度:实验组以轻、中度张口受限为主,较对照组张口受限程度轻,Z=5.879,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下颌第二磨牙远中2mm颊、舌侧牙槽骨吸收量及牙槽骨底部骨形成高度:实验组颊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1.33±0.74mm,对照组颊侧骨吸收量为1.96±0.59mm,Z=2.787,P=0.00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舌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1.16±0.41mm,对照组舌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1.33±0.45mm,Z=0.788,P=0.43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牙槽窝骨组织形成量平均值为10.27±1.38mm,对照组平均值为9.22±1.58mm,秩和检验,Z=2.318,P=0.0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第二磨牙远中5mm颊、舌侧牙槽骨吸收量及牙槽骨底部骨形成高度:实验组颊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0.49±0.17mm,对照组颊侧骨吸收量为0.93±0.32mm,Z=4.60,P=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舌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0.59±0.19mm,对照组舌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0.77±0.22mm,Z=2.72,P=0.00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牙槽窝骨组织形成量平均值为13.67±1.30mm,对照组平均值为11.13±1.51mm,Z=4.523,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采用超声骨刀“掀盖法”联合反角涡轮机法较采用反角涡轮机法拔除效果较好;术中视野清晰,操作方便,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6个月牙槽骨吸收少,牙槽窝骨形成量较多,可以有效恢复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减少远中牙槽骨的的缺损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达到“微创、高效”双重效应,值得在临床推广。

王路[7](2021)在《慢性牙周炎磨牙区即刻种植修复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传统的固定桥和活动义齿修复缺失牙的方式相比,种植修复具有不损伤邻牙,咀嚼效率高,患者使用舒适度更高等优点。目前,种植修复技术已被证为一种有效且成功率很高的治疗方法。随着种植修复技术的发展,种植修复逐渐用于慢性牙周炎患者缺牙的修复中。对于慢性牙周炎患者修复缺失牙,传统种植术需要在拔牙窝愈合后植入种植体,虽然大多临床病例术后效果较理想,但随之也存在随着拔牙创愈合所产生的软硬组织缺损等风险,而即刻种植术能减少手术次数、缩短修复治疗时间及一定程度上保留软硬组织。而磨牙区承担主要的咀嚼功能,即刻种植术能尽早修复缺失牙,恢复咀嚼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过往研究表明,慢性牙周炎患者出现种植体周围组织感染的情况、生物并发症的概率和其边缘骨吸收量高于牙周健康者,且种植体周围疾病的发生率与牙周炎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得出结论为牙周炎患者的种植体修复失败率高于牙周健康患者。但目前有一些学者研究结果显示,牙周炎患者经过早期或同期完整牙周治疗后即刻植入种植体,与牙周健康患者比较,种植体成功率、种植修复体短期临床疗效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基于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提示了牙周炎患者即刻种植修复方法的可行性。因此本研究提出设想,探讨慢性牙周炎磨牙区即刻种植的可行性及其种植修复的临床疗效分析。研究目的本文将通过对慢性牙周炎者磨牙区即刻种植病例和牙周健康者磨牙区即刻种植病例的观察研究,比较慢性牙周炎患者磨牙区即刻种植与牙周健康者磨牙区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为慢性牙周炎患者磨牙区即刻种植修复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材料和方法选取从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门诊进行磨牙区单颗即刻种植修复的受试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仅纳入无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慢性牙周炎患者,另一组为对照组,牙周健康患者。术前一周,实验组患者进行牙周系统性治疗,种植手术中两组患者进行磨牙区单颗患牙拔除后立即植入一颗种植体,并在手术3个月后修复。使用影像学检查测量两组患者种植体植入3个月和冠修复3个月时边缘骨吸收量,同时收集冠修复3个月后牙龈指数、改良菌斑指数、牙周探诊深度、探诊出血百分比,用SPSS 25.0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代表有统计学意义,若P<0.01则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无统计学差异。结果5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拔牙后即刻植入种植体共50颗,实验组共植入种植体35颗,其中男性患者植入22颗种植体,女性患者13颗种植体,平均年龄(45±2.4)岁,种植体成功率为100%;对照组共植入种植体15颗,其中男性患者植入8颗种植体,女性患者7颗种植体,平均年龄(42±1.8)岁,种植体成功率为100%。边缘骨吸收量(Marginal bone resorption,MBR):种植体植入术后3个月时实验组边缘骨吸收量平均为(0.49±0.12)mm,冠修复3个月后实验组MBR平均为(0.69±0.11)mm,对照组种植体植入术后3个月时MBR平均为(0.44±0.11)mm,冠修复3个月后对照组MBR平均为(0.68±0.12)mm。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及冠修复3个月后的平均MBR,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两组患者冠修复后3个月复诊,实验组牙龈指数均值为0.32±0.61,对照组牙龈指数均值为0.36±0.68。P=0.814(P>0.05),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均值:实验组冠修复3个月后平均为(2.54±0.43)mm;对照组冠修复3个月后平均为(2.45±0.28)mm,P=0.38(P>0.05),无统计学差异。牙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实验组冠修复3月时平均为0.71±0.70,对照组冠修复3个月时平均0.76±0.68,P=0.16(P>0.05),无统计学差异。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位点百分比:冠修复3个月时实验组BOP(+)3例,BOP百分比为8.6%,冠修复3个月时对照组BOP(+)1例,BOP百分比为6.7%,P=0.26(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本研究的限制范围内,在牙周炎情况得到控制的情况下,慢性牙周炎患者拔除磨牙区患牙后立即将种植体植入拔牙槽内,短期观察并不会增加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而且也会产生同样有利的组织整合类型。

刘海燕[8](2020)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拔牙牙科焦虑症调查及干预对血压心率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拔牙术前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牙科焦虑症的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比较不同干预治疗焦虑措施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拔牙过程中的血压心率的影响,为提高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拔牙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心血管门诊行拔牙术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800例,釆用改良的牙科焦虑量表(Corah’s Dental Anxiety Scale,DAS)评估患者的焦虑水平,对焦虑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在牙科治疗期间,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分析焦虑水平对血压心率的影响;将63例有明显牙科焦虑症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心理干预组,药物干预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采取不同的术前干预措施,比较3组患者拔牙术中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值。结果:9.5%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有明显的牙科焦虑症(DAS≥13分)。女性、自觉口腔不健康、有痛苦拔牙经历、不清楚拔牙过程、情绪易激动、疼痛耐受力差、有亲友陪伴的患者DAS分值更高。患者在拔牙前、麻醉后和拔牙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焦虑水平越高,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越高。患者DAS评分与收缩压增幅正相关(b=0.539,P<0.01)。有明显牙科焦虑的患者在拔牙前进行心理干预或药物干预,可以显着降低术中收缩压的增幅(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拔牙牙科焦虑症的发病率不低,应在拔牙术前对焦虑的相关因素进行充分评估。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拔牙过程中血压和心率随着牙科焦虑水平升高而升高,麻醉后血压、心率最高。对有明显牙科焦虑症患者,术前予以充分心理疏导或药物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减少血压波动,提高临床拔牙安全性。

张斌[9](2019)在《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SD大鼠骨代谢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一、SD大鼠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研究目的:建立良好、高效、稳定的SD大鼠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动物模型,为深入研究下颌骨ORN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研究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四组,每组6只:a.正常对照组;b.单纯拔牙组;c.单纯放射组;d.放射拔牙组。c、d两组大鼠以6MV-X线单次35Gy照射右侧下颌骨。照射后15天,b、d两组采用口外路径,拔除右下颌所有磨牙。定期观察SD大鼠一般表现,照射后90天从各组分别取右下颌骨进行CBCT、Micro-CT影像学检查,HE染色、Masson染色组织形态学观察。研究结果:1、大体观察:照射后90天,a、b、c三组未出现明显异常,b组中拔牙创面于拔牙后两周正常愈合。d组在放射后一个月,拔牙创未愈,死骨暴露,部分SD大鼠出现颌面部皮肤瘘管或洞穿性缺损。照射结束后90天,d组中体重较其他组别明显降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CBCT、Micro-CT结果:CBCT观察到骨质破坏、皮质骨不连续,Micro-CT不但观察到死骨形成,而且可见病理性骨折。d组骨密度较a、b、c明显降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织切片检查显示:板层骨断裂,骨细胞消失,后期纤维化修复。结论:采用临床放疗常用的3D-CRT技术,单一35Gy剂量照射SD大鼠下颌骨结合拔牙创伤,能建立稳定的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模型,可用于放射性骨坏死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二、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SD大鼠骨代谢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在SD大鼠下颌骨放射骨坏死动物模型建立基础上,检测不同时间点骨代谢相关基因VEGF、RUNX2、RANKL、OPG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形态学变化,探讨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可能机制。研究方法:取1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6只,分组方法同实验(一)。在放射后4、9、15、30、45、90天六个时间点取材。观察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RT-q PCR、WB方法观察骨代谢相关基因VEGF、RUNX2、OPG、RAKNL的变化。研究结果:1.HE染色:d组在照射前期出现成骨和破骨并存现象,以成骨改建为主,后期出现骨不良炎症修复,c组在同时期则出现缓慢的骨再生,b组在拔牙后出现成骨性修复。2.VEGF表达:b组中VEGF的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c、d组中VEGF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3.RUNX2表达:d组的表达水平在9天达到峰值,尔后急速下降,在45天时表达到达最低点;c组的表达量呈现双峰状态,9、30天时表达明显增高;b组RUNX2的表达量在45天后出现明显增高;在第4、9天同一个时间点c、d两组表达量高于b组,45天时间点d组表达量低于c、b组,亦低于正常对照组。4.RANKL/OPG比值:d组比值在4天时即出现降低,第45天时,比值达到顶点;c组变化趋势与d组相似;b组在30天时达到峰值,随后下降;在4、9、15天同一个时间点上b、c、d三组的比值无明显差异,在45天b、c、d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d组最高,c组次之,b组最低。结论:放射后引起的VEGF低表达,血管功能损伤、代谢障碍贯穿始终,放射后前15天以新骨形成为主,15天后骨吸收加剧,拔牙创伤会加重ORN骨代谢失衡,促进ORN的发生。

王丹[10](2019)在《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对拔牙创骨愈合影响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运用CBCT测量应用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充填于拔牙窝后对骨愈合的影响,给临床适时选择应用医用胶原蛋白海绵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本院牙周科就诊,被诊断为牙周病或经牙周病系统治疗仍无法保留需要拔除的下颌前磨牙40颗,牙槽骨吸收严重但至少有两个骨壁剩余高度≧3mm,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利用CBCT配套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用软件内置测量工具分别测量拔牙术后即刻、术后12周、术后24周牙槽嵴顶下0.5mm、1.5mm、3.5mm、6.5mm时颊舌侧骨壁厚度。将数据配对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次研究40名患者CBCT资料,利用CBCT相应工具测量得出数据并分析后得出结论,应用胶原蛋白海绵后拔牙窝颊侧骨壁在前12周内牙槽嵴顶下0.5mm、1.5mm、3.5mm的骨壁吸收量较常规拔牙的少,而拔牙术后12周至24周内,各位置的牙槽骨吸收量与常规拔牙组没有差异;舌侧骨壁在拔牙后12周内牙槽嵴顶下0.5mm、1.5mm、3.5mm的骨壁吸收量较常规拔牙的少,拔牙术后12周至24周内牙槽嵴顶下3.5mm、6.5mm的骨壁吸收量较常规拔牙组少。总体看拔牙术后24周内,颊侧牙槽嵴顶下0.5mm、1.5mm的骨壁吸收量,舌侧牙槽嵴顶下1.5mm、3.5mm、6.5mm的骨壁吸收量较常规组少,有统计学差异。其余位置牙槽骨吸收量与常规拔牙组无差异。结论: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在减少牙槽骨吸收方面,尤其可一定量的减少颊侧距牙槽嵴顶近的牙槽骨及舌侧牙槽骨的吸收,费用低廉、操作简便、稳定、疗效可靠,对一些后期修复选择采用固定或活动义齿修复、因残根等原因行拔牙术前牙槽骨吸收不严重而后期选择种植修复、口腔缺损、引导组织再生等情况下结合具体口腔环境、牙龈牙槽骨条件选择在拔牙窝内充填医用胶原蛋白海绵。

二、拔牙过程中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及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拔牙过程中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微创拔牙与传统拔牙治疗下颌阻生智齿的效果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手术时间对比
    2.2 手术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2.3 两组的术中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干槽症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2)微创拔牙术联合Er:YAG激光术后创面处理在埋伏阻生齿中的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创面恢复效果比较
    2.2 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
    2.3 两组术后龈沟液中炎症介质水平比较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5)CGF行位点保存术对减数前磨牙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来源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主要材料与器械设备
    1.3 研究方法
        1.3.1 治疗前准备
        1.3.2 CGF制备过程
        1.3.3 预备拔牙创
        1.3.4 拔牙创处理
        1.3.5 术后医嘱
        1.3.6 正畸矫治方法
    1.4 研究指标的测量方法
        1.4.1 CBCT扫描方法
        1.4.2 牙槽骨高度、宽度及骨密度评价标准
        1.4.3 尖牙远移距离的测量比较
        1.4.4 两组牙龈折痕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
    1.5 质量控制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牙槽骨宽度比较
    2.2 牙槽骨高度比较
    2.3 牙槽骨骨密度比较
    2.4 牙齿移动速度的比较
    2.5 牙龈折痕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
3 讨论
    3.1 牙齿缺失后牙槽窝软硬组织的改建及对正畸治疗的影响
    3.2 CGF在位点保存术中应用的优势
    3.3 位点保存术后进行正畸牙移动的可行性及效果分析
    3.4 牙龈折痕的预防
    3.5 CBCT在牙槽骨骨量变化测量中的运用
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伦理学证明
附录B 实验病例
综述 位点保存术在口腔正畸领域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6)超声骨刀“掀盖法”+反角涡轮机拔除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病例的纳入
        2.1.2 超声骨刀
        2.1.3 反角涡轮机
        2.1.4 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可即邦)
        2.1.5 其他实验器材
    2.2 外科手术
        2.2.1 术前准备
        2.2.2 手术过程
    2.3 复诊
    2.4 观察指标测量方法
        2.4.1 术后疼痛程度
        2.4.2 术后肿胀程度
        2.4.3 术后张口受限程度
        2.4.4 术后并发症
        2.4.5 术后骨组织愈合的测量
    2.5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3.2 评价指标统计分析
        3.2.1 术后疼痛
        3.2.2 术后肿胀
        3.2.3 术后张口受限
        3.2.4 术后并发症
        3.2.5 术后骨组织愈合的测量
第4章 讨论
    4.1 反角涡轮机临床效果
    4.2 超声骨刀临床效果
    4.3 超声骨刀“掀盖法”联合反角涡轮机临床效果
    4.4 缺陷与不足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拔除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慢性牙周炎磨牙区即刻种植修复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牙周炎即刻种植修复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拔牙牙科焦虑症调查及干预对血压心率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拔牙牙科焦虑症调查分析
    1.对象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部分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牙科焦虑症对拔牙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1.对象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三部分 不同干预治疗焦虑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1.对象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9)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SD大鼠骨代谢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实验研究
    实验一 SD大鼠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结论
    实验二 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 SD 大鼠骨代谢的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统计分析
        4、实验结果
        5、讨论
        6、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对拔牙创骨愈合影响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在牙槽外科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四、拔牙过程中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及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创拔牙与传统拔牙治疗下颌阻生智齿的效果对比分析[J]. 曾涛.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2(02)
  • [2]微创拔牙术联合Er:YAG激光术后创面处理在埋伏阻生齿中的应用评价[J]. 郭涛,杨婷,许音,张鹏飞,张雨茵,许云海.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1(11)
  • [3]微创拔牙术在下颌低位阻生齿拔除中的应用效果[J]. 刘剑英. 中国实用医刊, 2021(20)
  • [4]拔牙时出现并发症,需及时应对[J]. 徐波,姜定祥,程进强. 东方养生, 2021(10)
  • [5]CGF行位点保存术对减数前磨牙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D]. 李宁宁.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2)
  • [6]超声骨刀“掀盖法”+反角涡轮机拔除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的临床研究[D]. 雷予曦. 南昌大学, 2021(01)
  • [7]慢性牙周炎磨牙区即刻种植修复临床疗效分析[D]. 王路.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8]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拔牙牙科焦虑症调查及干预对血压心率影响[D]. 刘海燕.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SD大鼠骨代谢的机制研究[D]. 张斌.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10]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对拔牙创骨愈合影响的临床分析[D]. 王丹.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拔牙过程中的严重并发症及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