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行上市不是也不能为了圈钱(论文文献综述)
辛清泉,李倩倩,唐一恒[1](2016)在《公开上市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绩效》文中研究指明使用178家商业银行2000—2014年的大样本数据,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公开上市对银行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开上市对银行的会计业绩有负向影响,但有助于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提升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这表明公开上市改变了银行对待风险和收益的激励。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上市时公开发行的股份比例越高,公开上市对会计业绩的负向影响更为严重,同时对不良贷款率的抑制效应更不明显。这意味着与公开上市相联系的股权分散导致的代理问题可能使上市银行在盈利追求和风险控制方面的激励均有所下降。
赵蔚[2](2010)在《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融合过程的风险分析》文中指出微型金融是小额信贷金融多样化和持续化的结果。微型金融理论是在小额信贷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本文从金融深化论、金融创新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了微型金融理论基础,并对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
黄美初[3](2008)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前后效率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是我国提升整体金融竞争力,应对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有力举措。自2003年以来,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相继开展了股份制改革,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并陆续在海内外上市。股份制改革和上市改变了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必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DEA模型对已经改制的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国有商业银行在改制的过程中及改制后效率都有明显的提升的结论。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本文的导论部分,主要研究了本文选题的依据、研究的意义以及前人的相关研究,从而为后文的深入研究作准备;第二章对商业银行的效率问题做了一个总体的阐述,主要分析了商业银行效率的概念、研究方法、效率分析中投入产出指标的建立以及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因素;第三章借助DEA模型,实证分析了已经改制的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前后效率的变化,得出了国有商业银行在改制过程中及改制后效率都有明显提高的结论;第四章在分析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因素的基础上,从内、外部两个方面探讨了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在改制后效率提升的原因;第五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效率提出了政策建议。
褚东惠[4](2006)在《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风险及改制途径探析》文中指出2005年建设银行的成功上市,标志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可以说是亦喜亦痛。喜的是更有利于银行的国际化发展,资本市场又出现了新的生力军;痛的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产状况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迅速改观,其面临的挑战也是很严峻。应从分析和治理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上市改制途径。
埃多安娜[5](2006)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银行是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系统的中枢,其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量占我国银行体系全部资产的80%以上,是我国银行体系的主体,他们的经营状况、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不仅直接影响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而且代表和反映了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实力。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多年来的国家经济建设中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国内银行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对外资银行的市场开放、直接融资市场发展以及保险等储蓄替代型产品的出现,都无形中加大了国有商业银行与同业银行的竞争。同时,由于国有银行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包袱沉重,所有者“虚位”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传统的经营方式无法短期内打破,资产质量差,资本金不足,人员冗杂难以提高经营效率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银行的整体发展,加大了中国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孕育着金融危机的风险。所以,如何使国有商业银行摆脱经营的困境是我国当前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 面对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局面,国有商业银行只能应对多方竞争,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意识,通过银行改制增强自身的竞争
李治[6](2006)在《我国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商业银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中一直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经过了长久的发展以及不断的创新,使得其成为各个国家经济的支柱,于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也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重视。在现代的经济环境中,商业银行面临着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种经营风险,完全规避风险是不可能的。即是说,现代商业银行不是要回答承担与不承担/风险,而是要回答承担多大的风险。而这个问题必须是在风险得以计量的前题下,由银行管理层在董事会所授予的权限内决定。各种风险限额确定以后,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对资产负债组合进行全面协调,在风险限额范围内追求经营利润的最大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是在世界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形成,到90年代迅速发展并占据主流地位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法。本文以系统思想为指导,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和对一些商业银行的调查走访,采取以抽样统计、系统分析、逻辑思辩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和从理论到实际、从整体到局部的研究思路,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由来、系统性及方法作了论述。同时,对我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演进、基本内容及作用展开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产权不明晰、资产负债结构失衡、风险控制系统不完善、计算机系统不能满足资产负债管理要求等问题后,根据相关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对策。本文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为研究对象,运用大量统计数据,结合统计方法,运用管理学、金融学等知识,结合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惯例,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进行了研究,因水平有限,文中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本人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进一步深化。全文共分五章内容组成:第一章简单的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结构与内容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从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出发,介绍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由来、定义、内容和目前运用的方法。
黄卫华[7](2005)在《我国金融经营体制发展趋势探索 ——银行混业经营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在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推动下,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世界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这种趋势并结合我国当前银行改革的实际,揭示了我国实施混业经营与实现银行改革目标的互动关系,并阐述了金融经营体制向混业经营体制转变的观点。一、本文主要内容如下:(一)明确界定了金融混业经营体制和分业经营体制的概念,并对混业经营类型作了划分。不同于其他人的概念划分,笔者将混业经营细分为四种类型,从核算层次来看有广义混业、不完全混业、完全混业和综合型混业,它们之间混业程度的深浅及风险程度的大小不同。但是,不同混业类型的风险大小并不是绝对的,混业并不是风险的代名词。(二)在对混业经营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历史视角和横向视角相结合的二维角度对国际金融业金融经营体制的演变作了回顾和纵览,揭示了国际金融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原因。既从历史趋势分析了混业经营取代分业经营的总的发展方向,又从不同国家的实际分析了混业经营发展变化的不同特征。国际金融业并购浪潮迭起,银行业向综合化、网络化发展。历史地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阶段性反映了金融经营体制的发展变化。是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造就了金融业的这种发展变化。横向看,各国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过程有不同的特点。部分国家表现为由原来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向混业经营体制的回归,如美国;部分国家在原来的混业经营框架内有了新内涵,如德国;而另外一些国家则由原来金融压制状态下的分业经营体制向鼓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混业经营体制转变,如一些发展中国家。(三)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发展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的。本文从微观、宏观和监管约束三个层次详细论述了金融混业的环境条件,构筑了一个混业经营的理论环境体系。微观环境包括金融机构的产权明晰和内控机制的完善,宏观环境包括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法2治完善和有效的外部监管等。尤其重要的是政府部门实施的金融监管,它是金融经营体制选择的最重要约束条件。笔者创新性地将金融监管理论归纳为经济自由主义、国家干预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三类。金融监管向功能型监管和审慎监管过渡,混业经营对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不管是从发达国家还是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放松管制的条件都是监管有效。但这并不是说要阻止放松管制的趋势,而是要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尽快完善金融监管。实行混业经营还要考虑对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影响及由此带来的监管问题,混业经营并不一定会使金融脆弱性增强,反而使金融业的内在稳定性提高。(四)分析了国际金融业金融经营体制的演变之后,再来分析我国的情况。我国当前的国有银行改革面临困境。我国银行改革的现状是治理结构存在难题,内在成长机制没有形成,分业经营体制对银行经营绩效存在不利影响,金融监管有效性不足等。对于银行改革有多种观点,主要有产权论和产权无关论及资产结构论等观点。产权论认为国有银行的国有性质是造成问题的根源,所以需要分散产权、上市,以分散的产权结构对银行的经营机制形成约束,从而完善治理结构。产权无关论认为银行的问题不在于产权制度而在于经营管理机制,重点是让专业化的经营人员来经营银行,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而资产结构论则认为当前的改革应该从银行的资产结构方面寻找突破口,改变国有银行的所有制偏好,改善以国有企业为主的贷款结构。政府的选择是进行产权改革,并且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国有银行的上市近在眼前。以上这些关于银行改革的观点都有其中肯之处,但是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这样一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很难说哪种方法就是绝对有效和绝对正确的,影响银行改革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还需要资本市场发展的支撑、切实消除政府对银行的影响,减轻财政政策对银行的压力、同步进行利率改革,实施混业经营等。必须各方面协调配合、共同实施改革才能实现银行改革的目标。(五)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混业经营需要一定的条件,但是这些条件并不是绝对的,而我国国有银行改革是个长期性问题。治理结构完善具有相对性,实施混业经营与实现银行改革的目标是一3种互动关系。由于现代商业银行以综合化经营为特征,所以银行改革本身暗含了向混业经营体制的变革。考察我国现行的分业经营体制,分业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构建混业经营的微观基础,分业具有难以消除的缺陷,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而且我国实务界已经存在各种形式的低层次的混业经营,但在现有法律框架下难以有更深入发展。因此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从两个角度对我国的金融混业将选择的模式进行了阐述。一是混业的边界,不同银行情况不同,银行业务与不同金融业务的结合应有区别,所以,混业边界有所不同。二是我国的混业经营体制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遵循“三段”式的发展模式。二、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逻辑结构:我国的国有银行改革多年,现在处在一个很关键的时期,对于国有银行的改革方向,存在很多争议,有产权论,产权无关
毛愫璜[8](2005)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与上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直是我国金融体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支配着我国金融体系中的绝大部分金融资源,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与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自身深藏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如不良资产比例较高、资本充足率较低和经营业绩不甚理想等,而现行已进行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始终只是围绕着转变经营机制做文章,改造仅仅是从外壳上剥离了政策性业务,并未在深层次上触及产权制度。随着2006年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到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受制于全球化的影响将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只有对自己进行彻底的股份制改造,并让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上市,才能真正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银行制度。 本研究在综述理论界对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与上市这一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以及研究思路的基础上,首先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历程的回顾入手,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存在的问题、缺陷以及国外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并通过国内上市商业银行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些比较,论述股份制改革和上市是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窘况的一种较好方式。接着,本研究从银行自身及国民经济整体两方面阐述了股份制改造与上市的意义,并对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进展情况及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与上市过程中面临的诸如注资、不良资产处置、上市方式、风险、考核与监管等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本研究从正确处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与上市的关系、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国家控股的多元产权结构、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等八方面就如何深化股份制改革与上市提出了建议。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与上市是大势所趋,四大银行都为此在作积极的准备,因此,如何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充实银行资本金及处置不良资产成为本研究重点探讨的问题。另外,除理论分析外,本研究还采用了实证分析与比较分析的方法,力求研究结果有较强的实际意义与可操作性。
巴曙松[9](2005)在《国有商业银行为什么会“上市偏执”?》文中指出上市会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透明度、能够强制国有商业银行引入现代企业 制度、能够获得政府给予的各种资源支持……这些都是中国银行黑龙江河松街 支行巨额诈骗案被曝光之后,国有商业银行继续“上市偏执”的原因——
卢琼,闻婷[10](2004)在《加入WTO迫使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认为我国加入 WTO后 ,外资银行将逐步进入我国银行业 ,给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冲击。为缩小与外资银行之间的差距 ,银行上市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二、银行上市不是也不能为了圈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行上市不是也不能为了圈钱(论文提纲范文)
(1)公开上市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回顾 |
(一) 公开上市的经济后果 |
(二) 中国商业银行所有权改革与银行绩效 |
三、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样本 |
(二) 变量和模型 |
四、实证结果 |
(一) 描述性统计 |
(二) 回归结果 |
五、可能的解释 |
六、结论 |
(2)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融合过程的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现状分析 |
二、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所面临的风险 |
(一)商业银行上市导致的风险 |
(二)商业银行进入股票市场后面临的风险 |
三、资本市场在接纳商业银行后存在的宏观风险 |
第一是金融体系风险。 |
第二是政策性风险。 |
第三是银行危机将对资本市场形成巨大冲击。 |
第四是信贷资金流入资本市场所产生的风险。 |
四、如何防范、化解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的各项风险 |
(一)降低商业银行自身风险 |
(二)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
(三)进一步建立、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
(3)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前后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结构与方法 |
2. 商业银行效率问题概述 |
2.1 商业银行效率的概念 |
2.2 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方法 |
2.3 银行投入与产出指标体系 |
2.4 商业银行效率决定因素 |
3 基于DEA模型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前后效率分析 |
3.1 非参数的数据包络方法概述 |
3.2 实证模型的建立 |
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后效率提升的原因分析 |
4.1 外部因素 |
4.2 内部因素 |
5 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政策建议 |
5.1 营造良好的银行经营外部条件 |
5.2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
5.3 建立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
5.4 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
参考文献 |
(4)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风险及改制途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面临“痛” |
(一) 信用风险 |
(二) 金融体系的风险 |
(三) 意识风险 |
二、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改制途径 |
(一) 股权结构合理化 |
(二) 完善激励机制 |
(三) 加强信息披露 |
(5)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三、国内理论界学者的争论 |
第一章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必要性分析 |
第一节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是产权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 |
一、产权的经济学意义 |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特征及其弊端 |
三、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与产权制度改革 |
第二节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需要 |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 |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现状 |
三、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与治理结构完善 |
第三节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是提高其资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径 |
一、银行资本与《巴塞尔协议》 |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现状 |
三、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与资本充足率的提高 |
第二章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因素 |
一、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
二、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稳步进行,条件日臻成熟 |
三、我国政策性银行体系逐步健全和完善 |
第二节 国内因素 |
一、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已达较大规模 |
二、央行依靠货币政策间接调控金融活动,政府干预减少 |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 |
四、国家政策明确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 |
第三章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模式分析 |
第一节 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地点选择 |
一、国有商业银行在海外上市 |
二、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上市 |
三、对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地点的讨论 |
第二节 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主体选择 |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上市 |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拆上市 |
三、国有商业银行的比例上市 |
四、对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主体的讨论 |
第三节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方案建议 |
一、分拆上市 |
二、整体上市 |
三、整体上市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理想选择 |
第四节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实施步骤 |
一、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制度 |
二、将国有银行改制成银行集团公司 |
三、引进国际融资 |
四、通过上市融资 |
第四章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利弊分析及上市后的几个问题 |
第一节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有利方面 |
一、有利于实现资本筹措社会化 |
二、利用资本市场的有效监督,促使银行经营与绩效透明化 |
三、有利于分散经营风险,增加国有商业银行抵御风险能力 |
四、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
五、有利于国企改革、进一步发展我国市场经济 |
六、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与国际接轨 |
第二节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带来的负面影响 |
一、银行风险增加 |
二、银行风险向股票持有者分散和转嫁 |
第三节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的几个问题 |
一、现有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二、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效率的对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
(6)我国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的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 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
1.4.1 本文研究的思路 |
1.4.2 本文研究的方法 |
1.4.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发展过程 |
2.1.1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由来及定义 |
2.1.2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思想的萌芽 |
2.1.3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试点 |
2.1.4 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
2.1.5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走向新的阶段 |
2.2 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内容 |
2.3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方法 |
2.3.1 资产组合管理方法 |
2.3.2 缺口管理法 |
2.3.3 资金集中法 |
2.3.4 资产分配法 |
2.3.5 线性规划法 |
2.3.6 存续期分析管理法 |
第三章 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发展现状与问题 |
3.1 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实例分析 |
3.2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对策 |
4.1 加速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 |
4.1.1 加快内部经营机制转换步伐 |
4.1.2 尽快建立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
4.2 完善授信风险管理机制 |
4.2.1 建立全球化的统一授信机制 |
4.2.2 完善授信风险预警机制 |
4.2.3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授信决策机制 |
4.2.4 全面的后评价 |
4.2.5 完善信贷授权机制 |
4.2.6 加快与国际接轨,实行全面风险管理 |
4.3 进一步调整资产和负债结构 |
4.3.1 压降银行不良债权 |
4.3.2 进一步调整资产结构 |
4.3.3 进一步改善负债结构 |
4.3.4 完善资产负债结构制约机制 |
4.4 扩展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范围 |
4.4.1 大力开拓个人理财、消费信贷业务 |
4.4.2 积极发展国有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
4.5 多渠道补充资本金,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
4.6 加强银行产品相关因素分析 |
4.7 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的盈利职能 |
4.8 加强资金成本分析与收益管理 |
4.9 加强信贷资产的效益策略 |
4.10 建立符合资产负债管理要求的新一代计算机应用系统 |
4.10.1 尽快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
4.10.2 系统建设必须符合资产负债管理要求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我国金融经营体制发展趋势探索 ——银行混业经营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混业经营的内涵 |
第一节 金融经营体制的类型 |
一、金融经营体制 |
二、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 |
第二节 混业经营的类型 |
一、银行的业务划分 |
二、混业经营的类型 |
第三节 不同混业经营类型的风险特性 |
一、从业务的交叉程度考察 |
二、从道德风险等角度考察 |
第三章 金融经营体制发展变化的二维视角 |
第一节 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变化 |
一、金融发展的内在动力 |
二、银行并购及其经济学分析 |
三、全能银行网络化 |
第二节 金融经营体制发展变化的历史视角 |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
二、金融创新理论与实践 |
三、金融自由化渐进深入 |
第三节 金融经营体制演变的横向比较 |
一、美国等国家:混业经营的回归 |
二、德国等国家:混业经营的新内涵 |
三、发展中国家: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 |
第四章 混业经营条件的一般分析 |
第一节 混业经营的微观环境 |
一、产权明晰 |
二、内部控制机制有效 |
第二节 混业经营的宏观环境 |
一、市场竞争机制完善 |
二、法治完善 |
三、外部监督有效 |
第三节 金融经营体制选择的监管约束 |
一、金融监管理论的现状与发展 |
二、金融监管有效性 |
三、金融经营体制选择的监管约束 |
第四节 混业经营与金融脆弱性 |
一、金融脆弱性 |
二、混业经营对金融系统脆弱性的影响 |
第五章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困境 |
第一节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现状 |
一、治理结构难题 |
二、内在成长机制缺失 |
三、分业经营体制对银行经营绩效的不利影响 |
四、金融监管有效性不足 |
第二节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不同见解 |
一、产权论 |
二、产权无关论 |
三、资产结构论 |
四、政府的改革措施选择 |
第三节 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看法 |
一、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观点的评价 |
二、配套改革的必要性 |
三、实施混业经营 |
第六章 混业经营:我国金融经营体制的发展方向 |
第一节 实现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目标的长期性 |
一、现代商业银行的特征 |
二、治理结构完善的相对性 |
三、实现银行改革目标的长期性 |
第二节 实施混业经营与实现银行改革目标的互动 |
一、实施混业经营促进银行改革目标的实现 |
二、银行改革增强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自由本性 |
三、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暗含了对分业经营体制的改革 |
第三节 对我国金融分业政策的解读 |
一、我国分业经营体制的确立 |
二、分业原由辨析 |
三、分业目的:构建混业的微观基础 |
四、混业的实践 |
第四节 我国金融混业经营体制“度”的设定 |
一、混业的边界 |
二、我国混业经营体制的渐进发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8)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与上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回顾与研究现状 |
1.3 论文框架结构 |
1.4 创新点 |
2 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与上市:意义与进展 |
2.1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回顾 |
2.2 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
2.3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出路 |
2.4 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的意义 |
2.5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与上市的进展情况 |
3 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与上市中的几个主要问题探讨 |
3.1 注资问题 |
3.2 不良资产处置问题 |
3.3 上市方式问题 |
3.4 风险防范问题 |
3.5 考核与监管问题 |
4 对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与上市的政策建议 |
4.1 正确处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与上市的关系 |
4.2 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4.3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国家控股的多元产权结构 |
4.4 积极创新,从资源上保证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 |
4.5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
4.6 建立并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
4.7 建立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
4.8 完善银行上市有关法律,加强监管力度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加入WTO迫使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论文提纲范文)
1 与外资银行存在差距 |
1.1 不良贷款较多 |
1.2 自有资本不足 |
1.3 盈利能力低下 |
2 通过上市来缩小差距 |
2.1 上市是国有银行开辟资本金的有力来源 |
2.2 上市迫使国有银行降低不良贷款率 |
2.3 上市是国有银行提高管理水平的强有促进 |
3 加入WTO与国有商业银行上市 |
四、银行上市不是也不能为了圈钱(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开上市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绩效[J]. 辛清泉,李倩倩,唐一恒. 金融学季刊, 2016(02)
- [2]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融合过程的风险分析[J]. 赵蔚. 华北金融, 2010(07)
- [3]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前后效率分析[D]. 黄美初. 浙江大学, 2008(07)
- [4]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风险及改制途径探析[J]. 褚东惠.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2)
- [5]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问题研究[D]. 埃多安娜.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1)
- [6]我国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研究[D]. 李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7]我国金融经营体制发展趋势探索 ——银行混业经营趋势研究[D]. 黄卫华. 西南财经大学, 2005(04)
- [8]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与上市研究[D]. 毛愫璜. 浙江大学, 2005(07)
- [9]国有商业银行为什么会“上市偏执”?[J]. 巴曙松. 资本市场, 2005(03)
- [10]加入WTO迫使国有商业银行上市[J]. 卢琼,闻婷.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