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康明斯柴油机启动回路的故障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赵中玉[1](2020)在《基于PIC16F877A的移动电站信息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监控是移动电站控制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移动电站信息的准确监控对整个电站控制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课题正是基于移动电站的信息监控而提出的,系统以PIC16F877A为核心器件来开发移动电站监控系统,同时针对移动电站柴油机电子调速器设计一种模糊PID控制算法。本文以移动电站设计为工程背景,研究移动电站系统的构成及特点,然后从移动电站功能要求和技术指标考虑,进行电站系统的硬件选型与配置,并针对移动电站监控系统中的采集回路,数字量回路及电子调速器等硬件电路进行了设计。对电路中各个模块的电路设计进行了相应的软件设计,并进行了端口及显示初始化设计及GSM远程监测的设计。本文最后对移动电站机组调速控制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其工作原理,构建控制系统中柴油机与执行器的数学建模。使用常规的PID控制算法对已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然后在常规PID的基础上,运用模糊PID控制算法对其数学模型进一步分析,并分别对两种控制算法进行仿真实验,比较其输出结果。根据仿真结果可得本文采用传统PID算法与模糊算法相结合的模糊PID控制算法对其进行控制,以满足其响应准确、响应速度快以及稳定性高等要求。
陈羽[2](2020)在《大型单轨吊驱动部设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大型单轨吊作为一种近年来应用广泛的现代高效辅助运输设备,能够适应我国大部分矿井环境。由于不同矿区乃至不同段井下巷道间的工况不统一,驱动部始终保持恒力工作会产生较大的非必要损耗。因此,设计和改善驱动部系统以确保机车高效益安全运行,在单轨吊研发过程中意义重大。文章针对大型单轨吊的特性需求,设计了单轨吊整机的液压方案和电气方案。根据柴油机单轨吊各项配置与其驱动部之间的关联关系,全面介绍分析了驱动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利用MATLAB软件编程对不同工况下的夹紧力特性关系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完成了制动可靠性的计算验证。运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驱动部的三维结构模型,直观展示了驱动部各部分的结构设计方案。分别对驱动部中与整机性能密切相关的驱动、夹紧及制动液压系统进行了原理分析,完成了液压系统关键液压元件的设计选型。提出了可变夹紧力系统的液压工作原理,并着重对基于该原理的夹紧力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研究,详细分析了系统对先导式比例减压阀等关键控制元件的特性需求。在选型完成后建立了控制系统各环节的数学模型,使用MATLAB/Simulink工具搭建系统的传递函数框图,并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简化。输出bode图及阶跃响应曲线,选用PI调节器对系统进行校正,对比分析了夹紧力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综合选型及系统设计内容,通过AMESim仿真软件对驱动部关键液压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参考实际工作状况设置各元件子模型参数,并结合输出仿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文中研究设计的驱动部各系统基本满足大型单轨吊系统设计规定的相关要求,元件选型能达到各工况下的需求工作状态参数;优化后的夹紧力控制系统稳定合理,响应迅速,能实现夹紧力的动态调节,具备可行性;制动系统仿真分析的响应时间满足设计要求。此外,对大型单轨吊驱动部各系统的设计分析提供了有益的可行方案与设计改进思路,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大型单轨吊的工作性能。
张阳[3](2020)在《钻机车机电液一体化系统性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钻机车是由机械、电控、液压子系统相互交叉、融合构成的机电液一体化专用钻进施工装备,各子系统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钻机车机电液一体化系统的综合性能。随着浅层油气抽采井、地热井及应急救援井等施工需求的日益增长和钻进工况复杂程度的增加,钻机车机电液一体化系统在机械结构力学性能可靠性、液压流体传动稳定性及电控算法精控性等方面正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严重制约了钻机车产业的发展。目前钻机车机电液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机械及液压系统数值仿真、电控系统功能设计等方面,而对机电液综合性能的系统性研究相对欠缺,导致钻机车机械结构应力分布不均、局部应力集中大、超重,液压系统稳定性不足及电控系统自动化水平较低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论文开展钻机车机电液系统一体化设计分析,研究提高机械系统结构强度、屈曲稳定性、轻量化特性,提升液压系统稳定响应特性、动力匹配特性,提升电控系统控制算法精度、鲁棒性的关键技术,实现机电液系统综合性能的提升与优化。获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分析了机械结构工况条件,采用受压阶梯折算法、Newton-Raphson迭代算法及强度理论等数学分析方法与灵敏度分析、响应曲面法、MATLAB-Python-ABAQUS协同仿真、拓扑优化等数值分析方法相结合,基于多参数组合响应设计方法,优化了钻机车机械结构形式,在保证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实现了机械结构轻量化。(2)采用理论计算和AMESim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钻进工况下液压动力系统的频域、时域稳定特性,获得了弹簧刚度、阻尼对负载敏感及平衡阀控制系统的影响规律,优选了弹簧刚度和阻尼孔直径参数;针对大惯量液压系统波动大的问题,提出了阻尼半桥抑制震颤的液压系统设计方法;研究了液压管路的振动频率响应及分布参数动态特性,并对管路进行了虚拟样机优化,提升了液压动力系统稳定性和动态响应特性。(3)为满足高效钻进对自动送钻电液控制算法的要求,采用理论建模、AMESim和Simulink协同仿真的方法,分析了传统PID、模糊PID和反馈线性化滑模变结构不同控制算法对阀控非对称液压缸位置跟踪控制的适应性,解决了钻机车电液控制系统非线性和控制精度低的问题,提高了自动送钻过程中电液系统的控制精度、稳定性和响应速度。(4)采用机电液一体化3D协同仿真、型式试验、力学性能检测及现场工程试验测量的方法验证了钻机车机电液系统性能优化的有效性、准确性,实现了理论分析、数值仿真与试验验证的统一。论文的研究提升了钻机车机电液一体化系统稳定性、可靠性等综合性能,可以为钻机车机电液系统设计、优化及自动化水平提升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对提升钻机车施工可靠性、效率及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姜归鹤[4](2019)在《混凝土路面共振破碎机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凝土路面共振破碎机是一种完全利于环保、资源再生利用、低成本高效率的水泥路面养护机械。虽然共振碎石技术在全世界运用范围和领域较广,但完全掌握此项技术,并拥有丰富施工经验的只有美国RMI公司。国内目前马上迎来混凝土路面的大规模范围内的修复,随着时间的逼近,市场会需要越来越多的路面碎石化设备。对共振式路面破碎机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能够给我国公路工程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对国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进行补充,不再受到国外技术的主导,能够减少国内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减少建设所需要的时间。本文以YJMM-1000A型共振式混凝土路面破碎机为研究对象开展工作,对相关的研究意义和选题背景进行叙述,阐述了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结合先前的研究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介绍了YJMM-1000A型共振式混凝土路面破碎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技术参数,并对部分参数的确定进行了计算。本文分析了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共振破碎的机理,进行了共振破碎装置的模拟样机研制,以此了解共振破碎机的工作特性和结构设计特点。在模拟样机开发阶段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分析方法,进一步开展共振系统研究并通过实物台架试验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对共振式破碎机各个系统总成进行的详细设计匹配和试制,完成混凝土路面共振式破碎机的样机试制。最后通过对样机进行了调试与试验,由试验的记录及数据验证了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共振式破碎机的工作机理、工作特性。本课题通过对混凝土路面共振破碎机的设计及制造技术研究,成功打破国外对该类设备的技术垄断,提升道路养护行业的装备水平,大大提高我国工程机械的竞争能力。
刘鹏霞[5](2019)在《《移动电站用户使用手册》(第三章-第八章)汉译英实践报告》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进出口发展,大量电力产品走出国门,远销海外,带动了相应产品操作说明书翻译的蓬勃发展。该翻译实践报告是关于出口至巴基斯坦的移动电站用户使用手册翻译,使用手册作为科技文本下属重要分支,应同时包括科技文本的一般特征以及说明书的固有特点。实践报告从译前、译中以及译后三个翻译阶段,分别对原文以及平行文本的文本特征及语言特点,从词汇、句法、篇章维度进行分析,以便在译前准确把握译文文本用于指导操作人员安全使用的目的,从而明确主要使用直译法传递信息的方法选择。在译中阶段,考虑到翻译的本质在于交际,且其交际过程应包括原文本、译者、译文本以及译文读者四者在内,为了成功实现交际目的,起中介作用的译者应努力在译文与译文读者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使译文读者理解原文传达信息,所以在译中阶段,译者主要以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作为翻译指导理论,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重难点,包括对范畴词、动词在内的词汇,模糊性以及否定表达和无主句在内的语句问题,以及借用衔接及连贯手段来解决语篇问题,分析说明其难点,使用顺译、省译、增译、合译、转换等翻译技巧,保证译文忠实通顺,来说明翻译文本是否遵循或是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具体准则,以呈现出高质量文本,从而实现交际的目的,用于指导电站工作人员安全使用移动电站。译后阶段主要通过自校和他校,同时结合译前及译中阶段的质量监控,保证译文语言表达符合译入语的具体要求,避免出现语义表达不清,逻辑混乱等情形。鉴于此类操作型翻译文本属于信息型以及操作型文本,其中并未涉及相关文化以及意识形态信息,所以在翻译中,在保证多方互相合作的前提下,只需传递准确、完整的对等信息,以最终实现安全使用电力产品的交际目的。
杜静[6](2019)在《《移动电站用户使用手册》(1、2章)英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翻译实践报告的撰写是基于译者对翻译任务背景介绍到翻译总结的整个过程。翻译实践的原文《移动电站用户使用手册》由译者的实习单位兰州传思翻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陈国良老师所提供。本操作使用维护说明书详细介绍了“巴基斯坦遥感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机动站电站车”的特点技术性能、主要特点、构造作用、操作使用、故障及其排除方法、维护保养、勤务运用、培训、售后服务等内容,供本设备操作、维修保养和设备管理人员使用。该使用手册里包含大量的专业术语及长句,具有较强的客观性。本翻译实践报告可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科学技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翻译《移动电站用户使用手册》的目的。第二部分描述了科技文本的特点和该文本1、2章的语言特征。原文本包含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专业名词以及被动语态,祈使句和长难句。同时,原文的格式,内容的主客观性,图形表格的翻译也是至关重要的。基于以上观点,译者应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将其处理。第三部分是翻译过程,译者首先查阅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时代背景,阅读平行文本了解了目的语的语言风格。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纽马克的文本分类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了交际翻译方法和减译、合并等翻译技巧。翻译完成之后经过了自我校对、同伴校对、导师校对和委托方校对。第四部分案例分析中呈现了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翻译、同义重复词、范畴词、被动语态、祈使句等案例的翻译。第五部分总结了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思考以及对今后学习的启发。通过本次翻译实践以及翻译实践报告的撰写,笔者对之前所学的翻译理论和方法有了全面的理解,这对笔者今后的科技文本翻译实践有一定的启发。
王西强[7](2018)在《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电气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目前轨道车均采用内燃机作为动力源,在隧道内进行作业时,存在噪音大、废气排放等污染问题,一方面会对司乘人员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影响作业效率和质量。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具有绿色清洁、低噪音、节能环保的特点,是解决内燃轨道车在隧道内作业时噪音及废气排放污染问题的方案,本文阐述了宝鸡中车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研制的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详细介绍了该车电气系统的技术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混合动力轨道车主要技术特点、技术参数和电气设备布置,以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电力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完成了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启动蓄电池组、动力蓄电池、牵引电机、牵引变流器、牵引发电机组、空调、电暖器、辅助发电机组的选型及计算。(2)以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电气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电气控制系统展开详细设计,完成了直流电气系统直流供电方案,内燃机的控制方案,司机台操纵、供电模式切换、牵引保护控制和辅助设备的控制方案。(3)以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电气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完成整车直流电气系统原理图的设计,并完成了一体化司控台的设计。
林庆云[8](2018)在《LW900K装载机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故障分析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前,中国工程机械中的装载机应用到了国民生产的各种领域,且逐渐朝着大功率、高效率、大吨位发展。徐工集团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经广泛市场调研,吸收应用引进新的国外先进设计及制造技术,开发设计了LW900K新型轮式装载机。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根据生产需要,从徐工集团采购了10台LW900K新型轮式装载机,在集团公司四大矿区投入使用,尖山磷矿分公司2台,主要负责产品矿装载。两台新装载机的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产品矿的装载能力,有效解决了生产瓶颈。后来,其中一台装载机发动机涡轮增压器断轴,遂更换新增压器。但从此之后,两台装载机发动机增压器轮番损坏,严重地影响了矿石搬运,同时也增加了运营成本。本文通过收集大量文献资料,学习涡轮增压器发展历史及现状,废气涡轮增压器的结构原理与润滑过程。分析废气涡轮增压器损坏的主要原因,分别从机油润滑方面、异物损伤、曲轴箱压力高等,查找可能造成增压器损坏的各种原因,并进行了故障树模型的建立及分析。然后用Visual C#进行故障分析软件的开发,结合建立的故障树,开发出一款可用于废气涡轮增压器故障分析的专用软件。利用软件分析,结合QSM11发动机在LW900K装载机上的安装构造,重点从发动机增压器机油润滑方面分析查找,在初步判断出故障源后,进一步针对该故障源做停机实验,证实了造成该机型涡轮增压器烧毁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短暂缺油,加之增压器工作转速非常高,转轴及浮动轴承磨损加剧,转子组转动惯量大,不能及时停下,转轴在旋转扭矩作用下扭断,从而导致整个涡轮增压器失效报废。二是由于曲轴箱吸器滤芯孔被堵塞,没有呼吸的功用,将导致发动机曲轴箱产生高温、高压。曲轴箱产生聚集的高压废气不能及时排放,从增压器机油回油管里面反向进入到涡轮增压器轴,因气体的扰动,增压器转子组油道中产生泡沫机油,机油不能在转子轴表面建立有效润滑油膜,润滑不良造成转轴及浮动轴承磨损加剧。由于增压器转速高,转子轴转动惯量大,转子轴轴径磨损严重,在旋转扭矩与振动产生的剪切力矩作用下断裂,从而导致整个涡轮增压器提前失效报废。针对查找出来的故障原因,重新设计QSM11发动机机油滤芯器在LW900K装载机上的安装位置、把内置式呼吸器改成外置式呼吸器,购买相应材料,进行改造安装。
陈华[9](2018)在《康明斯MGCS系列水冷柴油发电机组的运行维护管理规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根据相关技术规范和运行维护管理经验,介绍康明斯MGCS系列水冷柴油发电机组的使用、维护、故障处理,提出运行维护管理经验。
林娜[10](2018)在《《康明斯DF/PCC并联控制系统柴油发电机组操作手册》英译研究报告》文中提出中国作为国外投资建厂的目标国,拥有广大的潜在市场,机械制造业发展迅猛,对机械文本的翻译需求不断增长,对译文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中译英翻译文本的需求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机械类的英文说明书已然成为企业促进出口销售、开拓海外市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途径。通过运用科学的翻译理论、翻译策略等方法提高机械说明书英译文本质量,促进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势在必行。论文主要从目的论的视角讨论《康明斯DF系列/PCC并联控制系统柴油发电机组操作手册》的英译,并运用目的论三原则,包括目的论原则、忠实性原则以及通顺性原则,和机械类文本中较常用的翻译策略,例如直译、意译、省略等翻译策略。论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是项目的简单介绍,包括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主要是对翻译过程的简单描述,包括平行文本查找与分析、功能主义功能目的论的学习、翻译策略的选择,包括直译、意译、省略、机械类专业术语的查找与整理、译文的审校及客户的最终反馈;第三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案例分析,译者将重点探讨文本词汇和句子翻译,并列举一部分的例句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论文总结,包括对研究成果的归纳、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此研究对公司机械类文本翻译的借鉴意义。笔者从机械类文本的词汇和句子翻译两方面出发,旨在探讨机械类说明书英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难点,细述在应对这些问题和难点时的思路和采取的措施,为今后该领域机械文本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二、康明斯柴油机启动回路的故障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康明斯柴油机启动回路的故障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IC16F877A的移动电站信息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课题任务及目标 |
第2章 移动电站信息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2.1 基于西门子S7-200的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
2.2 基于PIC16F877A单片机的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
2.3 方案比较与选择 |
2.4 移动电站硬件电路设计 |
2.5 PIC16F877A单片机选择及基本外围电路介绍 |
2.5.1 PIC16F877A单片机选择 |
2.5.2 在线调试电路 |
2.5.3 市电电压变送器 |
2.5.4 模拟信号采集回路 |
2.5.5 数字信号采集回路 |
2.5.6 移动电站电子调速器脉冲采集回路 |
2.5.7 数字量输出回路 |
2.5.8 显示回路 |
2.5.9 远程监测回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柴油机电子调速器模糊PID控制方法研究 |
3.1 模糊PID控制算法原理 |
3.2 移动电站柴油机模糊PID算法设计 |
3.2.1 模糊PID算法设计 |
3.2.2 电子调速器执行器数学建模 |
3.2.3 移动电站柴油机组数学建模 |
3.3 模型仿真与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件设计 |
4.1 编程语言及环境介绍 |
4.2 软件设计 |
4.2.1 端口初始化设计 |
4.2.2 LCD12864初始化 |
4.2.3 GSM(SIM900A模块)初始化 |
4.2.4 数字量输入采集 |
4.2.5 模拟量输入采集 |
4.2.6 数字量输出控制 |
4.2.7 机组故障保护 |
4.2.8 LCD12864液晶显示设计 |
4.2.9 GSM远程监测设计 |
4.3 系统变量定义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调试及测试结果分析 |
5.1 硬件测试 |
5.1.1 单板测试 |
5.1.2 集成测试 |
5.2 PIC16F877A的移动电站信息监控系统调试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大型单轨吊驱动部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概述 |
1.3 大型单轨吊驱动部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大型单轨吊及其驱动部总体方案设计 |
2.1 单轨吊系统性能参数及整体配置 |
2.2 单轨吊关键系统方案设计 |
2.3 单轨吊驱动部结构方案 |
2.4 驱动部负载特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大型单轨吊驱动部液压系统设计 |
3.1 驱动部驱动系统设计 |
3.2 驱动部夹紧系统设计及优化 |
3.3 驱动部制动系统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大型单轨吊驱动部夹紧力控制系统设计 |
4.1 电液比例夹紧力控制系统设计 |
4.2 夹紧力控制系统建模与动态特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AMESim的驱动部关键系统仿真分析 |
5.1 AMESim软件概述 |
5.2 驱动系统建模与仿真 |
5.3 夹紧系统建模与仿真 |
5.4 制动系统建模与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钻机车机电液一体化系统性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钻机车概述 |
1.3.2 钻机车机电液一体化系统集成原理 |
1.3.3 钻机车机电液系统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2 钻机车机电液系统一体化集成 |
2.1 钻机车机电液一体化系统组成 |
2.2 机械系统 |
2.2.1 给进装置结构型式 |
2.2.2 动力头 |
2.3 液压动力系统 |
2.3.1 动力机选型 |
2.3.2 液压系统总体集成方案 |
2.3.3 液压元件选型 |
2.3.4 给进液压系统回路 |
2.3.5 动力头回转液压系统回路 |
2.3.6 液压系统集成 |
2.4 电控系统开发 |
2.4.1 电控系统功能实现 |
2.4.2 电控系统原理及功能模块 |
2.4.3 电控系统集成 |
2.5 机电液一体化系统集成 |
2.6 本章小结 |
3 机械结构力学分析与性能优化 |
3.1 机械结构性能对机电液系统特性影响 |
3.2 极限载荷下给进装置力学性能分析 |
3.2.1 给进液压缸稳定性分析 |
3.2.2 一级给进桅杆强度分析 |
3.2.3 二级给进桅杆强度分析 |
3.3 给进装置机械结构优化及轻量化 |
3.3.1 机械结构优化方法及数学模型 |
3.3.2 基于响应面法的二级给进桅杆机械结构优化 |
3.4 变幅机构拓扑优化及轻量化设计 |
3.4.1 变幅机构力学分析 |
3.4.2 变幅机构支撑座拓扑结构优化 |
3.5 动力头力学特性分析 |
3.5.1 减速箱齿轮强度校核 |
3.5.2 动力头箱体结构有限元分析 |
3.6 整机稳定性分析 |
3.6.1 行驶时抗倾覆稳定性分析 |
3.6.2 钻进时整机稳定性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液压系统稳定性及动力匹配特性研究与优化 |
4.1 液压系统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及性能优化 |
4.1.1 负载敏感泵稳定输出特性研究 |
4.1.2 负载敏感多路阀阀控特性研究与优化 |
4.1.3 给进液压缸负载平衡回路稳定性分析与优化 |
4.2 液压管路对系统稳定性影响研究及管路优化 |
4.2.1 液压管路对系统稳定性影响频域分析 |
4.2.2 液压管路对系统稳定性影响时域分析 |
4.2.3 基于虚拟样机的液压管路优化 |
4.3 液压系统动力匹配特性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钻机车自动送钻控制算法研究与优化 |
5.1 PID控制算法 |
5.2 模糊PID复合控制算法 |
5.3 反馈线性化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 |
5.4 本章小结 |
6 机电液一体化系统性能协同仿真分析及试验验证 |
6.1 ADAMS-AMESim-Simulink机电液一体化3D协同仿真 |
6.2 钻机车型式试验 |
6.3 关键机械结构力学性能实验测量分析 |
6.3.1 接触式电阻应变片测量 |
6.3.2 非接触式三维数字散斑测量 |
6.4 现场工程试验 |
6.4.1 回转液压系统性能测试 |
6.4.2 给进系统性能测试 |
6.4.3 动力系统性能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混凝土路面共振破碎机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共振式水泥混凝土碎石化技术的发展概述 |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目标与技术指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总体方案设计 |
2.1 方案设计 |
2.1.1 研究方法 |
2.1.2 研究技术路线 |
2.1.3 研究实施内容 |
2.2 关键参数设计 |
2.2.1 主要技术参数 |
2.2.2 外廓尺寸 |
2.2.3 轴距L和轮距B的选择 |
2.2.4 整车质量 |
2.2.5 轴荷分配 |
2.3 性能分析 |
2.3.1 动力性计算 |
2.3.2 汽车最小转弯半径 |
2.3.3 经济性计算 |
2.3.4 静态稳定性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破碎原理设计与验证 |
3.1 机理研究和模拟样机开发 |
3.2 共振破碎试验台架开发 |
3.2.1 试验台架开发目的和思路 |
3.2.2 共振梁的设计 |
3.2.3 共振梁的模态分析 |
3.2.4 共振梁的动力学仿真验证 |
3.3 试验台架的验证试验 |
3.3.1 试验台架的实验过程 |
3.3.2 试验台架的试验数据分析 |
3.3.3 试验台架试验结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破碎机设计 |
4.1 机械部分设计 |
4.1.1 共振部套设计 |
4.1.2 共振部套校核 |
4.1.3 后车桥设计 |
4.1.4 车架设计 |
4.1.5 车架校核 |
4.1.6 驾驶室设计 |
4.2 液压系统设计 |
4.2.1 行走液压子系统设计 |
4.2.2 激振液压子系统设计 |
4.2.3 配重和转向液压子系统设计 |
4.2.4 液压油冷却器选型 |
4.3 润滑系统设计 |
4.3.1 脂润滑设计 |
4.3.2 油润滑设计 |
4.4 高压水系统设计 |
4.5 动力系统设计 |
4.6 电气系统设计 |
4.6.1 发动机启动设计 |
4.6.2 控制芯片电路设计 |
4.6.3 蓄电池的选型计算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样机调试与试验 |
5.1 样机试车调试准备 |
5.2 样机各子系统的检查及空载运行 |
5.3 样机整车调试试验 |
5.3.1 配重提升动作调试 |
5.3.2 行驶动作调试 |
5.3.3 激振动作调试 |
5.3.4 综合动作调试 |
5.4 试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专利 |
致谢 |
(5)《移动电站用户使用手册》(第三章-第八章)汉译英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Chapter Two Task Description |
2.1 Source text analysis |
2.1.1 Lexical level |
2.1.2 Syntactic level |
2.1.3 Textual level |
2.2 Requirements from the entrusting party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cess |
3.1 Before translation |
3.1.1 Preparation for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3.1.2 Translation tools and resources |
3.1.3 Choice and analysis of parallel texts |
3.1.4 Translation theory |
3.1.5 Translation plan |
3.1.6 Glossary |
3.2 While translation |
3.2.1 Quality control |
3.2.2 Process description |
3.3 After translation |
3.3.1 Self-evaluation |
3.3.2 Peer-evaluation |
3.3.3 Evaluation from the entrusting party |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
4.1 Lexical Problems |
4.1.1 Category words |
4.1.2 Verbs |
4.2 Syntactic Problems |
4.2.1 Negative expressions |
4.2.2 Complementary expressions |
4.2.3 Non-subject sentences |
4.3 Textual Problems |
4.3.1 Repetitive expressions |
4.3.2 Paratactic expressions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Reflections |
5.2 Implication for future study |
References |
Appendices |
Appendix1:Glossary |
Appendix2:Parallel texts |
Appendix3:Source text |
Appendix4:Target text |
Acknowledgements |
(6)《移动电站用户使用手册》(1、2章)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Chapter Two Task Description |
2.1 Source Text Analysis |
2.1.1 Textual Factors |
2.1.2 Extratextual Factors |
2.2 Requirements From the Entrusting Party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cess |
3.1 Before Translation |
3.1.1 Preparation for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3.1.2 Translation Tools and Resources |
3.1.3 Choice and Analysis of Parallel Texts |
3.1.3.1 Choice of Parallel Texts |
3.1.3.2 Analysis of Parallel Texts |
3.1.4 Guiding Translation Theory |
3.1.5 Translation Strategy,Methods and Techniques |
3.1.6 Translation Plan |
3.1.7 List of Terms |
3.2 While Translation |
3.2.1 Quality Control |
3.2.1.1 Suggestions and Evaluations From the Peer |
3.2.1.2 Suggestions and Evaluations From the Adviser |
3.2.1.3 Revision From the Entrusting Party |
3.2.2 Process Description |
3.2.3 Details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
3.3 After Translation |
3.3.1 Self-evaluations |
3.3.2 Peer Evaluations |
3.3.3 Evaluations From the Entrusting Party |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
4.1 Translation at the Lexical Level |
4.1.1 Translation of Technical Terms and Proper Nouns |
4.1.2 Repetitive Phrases |
4.1.3 Category Words |
4.2 Translation at the Syntactic Level |
4.2.1 Active and Passive Voice |
4.2.2 Imperative Sentences |
4.3 Translation at the Textual Level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Unsolved Problems and Related Reflection |
5.3 Implication for Future Work |
References |
Appendixes |
Appendix 1: Glossary of Terms |
Appendix 2: Parallel Texts |
Appendix 3: Source Text(ST) |
Appendix 4: Target Text(TT) |
Acknowledgements |
(7)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电气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混合动力车辆发展现状 |
1.2.1 国内混合动力技术发展状况 |
1.2.2 国外混合动力车辆发展状况 |
1.3 研究内容 |
2 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总体概述 |
2.1 用户对轨道车电气系统的要求 |
2.2 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牵引电力方案 |
2.3 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电气系统方案 |
2.3.1 直流电气系统方案说明 |
2.3.2 交流电气系统方案说明 |
2.4 本章小结 |
3 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电气设备选型 |
3.1 启动蓄电池组 |
3.1.1 设计输入 |
3.1.2 启动蓄电池组容量计算 |
3.1.3 蓄电池选择 |
3.2 动力蓄电池组 |
3.2.1 设计要求 |
3.2.2 动力蓄电电池容量计算 |
3.2.3 动力蓄电池的选型 |
3.2.4 电池管理系统 |
3.3 牵引电机 |
3.3.1 设计输入 |
3.3.2 计算过程 |
3.3.3 牵引电机的选型 |
3.4 牵引变流器 |
3.4.1 设计要求 |
3.4.2 计算过程 |
3.4.3 牵引变流器的选型 |
3.5 牵引发电机组 |
3.5.1 设计要求 |
3.5.2 参数计算 |
3.5.3 牵引发电机组选型 |
3.6 空调 |
3.6.1 设计要求 |
3.6.2 计算输入条件 |
3.6.3 设计计算 |
3.6.4 空调选型 |
3.7 电暖器 |
3.7.1 设计要求 |
3.7.2 设计计算 |
3.7.3 电暖器选型 |
3.8 辅助发电机组 |
3.8.1 发电机组的设计要求 |
3.8.2 设计计算 |
3.8.3 发电机组选型 |
3.9 本章小结 |
4 混合动力轨道车直流电气系统设计 |
4.1 直流供电系统 |
4.1.1 DC24V电源系统 |
4.1.2 DC110V直流系统 |
4.1.3 直流系统配电保护 |
4.2 内燃机控制 |
4.2.1 内燃机的预热与启动 |
4.2.2 内燃机的调速控制 |
4.2.3 内燃机的停机与保护 |
4.3 司机台操作权控制 |
4.4 供电模式切换控制 |
4.4.1 供电模式方案 |
4.4.2 供电模式切换方案 |
4.5 牵引保护控制 |
4.6 分布式网络控制系统 |
4.6.1 MVB网络 |
4.6.2 CAN网络 |
4.6.3 ETH网络 |
4.6.4 WTB网络 |
4.7 直流辅助设备控制 |
4.8 视频监控系统 |
4.9 一体化司控台 |
4.9.1 一体化司控台外观 |
4.9.2 司机台电气设备布置 |
4.10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电气系统原理图 |
致谢 |
(8)LW900K装载机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故障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涡轮增压器概括 |
1.1.1 涡轮增压器的历史与现状 |
1.1.2 涡轮增压器的发展趋势 |
1.1.3 课题的背景 |
1.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废气涡轮增压器的结构原理 |
2.1 增压器分类 |
2.2 废气涡轮增压器主要结构 |
2.2.1 废气涡轮增压器机械结构 |
2.2.2 旁通阀组 |
2.2.3 涡轮增压器润滑系统 |
2.3 废气涡轮增压器工作原理 |
2.3.1 径流式涡轮机工作原理 |
2.3.2 离心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 |
2.3.3 废气涡轮增压器整机工作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故障树分析法 |
3.1 故障树分析法的概述 |
3.1.1 故障树分析法的基本介绍 |
3.1.2 故障树分析法的特点 |
3.1.3 故障树分析法的思路 |
3.2 故障树的建立 |
3.2.1 故障树建立的原则与方法 |
3.2.2 故障树的构建步骤 |
3.3 故障树的函数 |
3.3.1 故障树的结构函数 |
3.3.2 逻辑门的结构函数 |
3.4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
3.4.1 故障树底事件割集的概念 |
3.4.2 求解最小割集 |
3.5 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
3.5.1 概率计算法 |
3.5.2 最小割集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W900K装载机涡轮增压器故障树分析 |
4.1 LW900K装载机废气涡轮增压器故障树的建立 |
4.2 LW900K装载机废气涡轮增压器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
4.3 基于故障树的废气涡轮增压器故障分析系统的实现 |
4.3.1 故障分析系统介绍 |
4.3.2 故障分析辅助系统简单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故障分析系统的实际应用 |
5.1 QSM11发动机及涡轮增压器简介 |
5.2 LW900K装载机增压器故障原因分析 |
5.2.1 LW900K装载机增压器故障历史 |
5.2.2 采用故障分析软件分析LW900K装载机增压器故障 |
5.3 机油滤芯器及曲轴箱呼吸器的改装 |
5.3.1 机油滤芯器改装 |
5.3.2 曲轴箱呼吸器改装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建议 |
6.1 全文总结 |
6.2 论文存在的不足和改进建议 |
6.3 对使用废气涡轮增压器设备的一点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康明斯MGCS系列水冷柴油发电机组的运行维护管理规程(论文提纲范文)
1 柴油机组简介 |
2 柴油机组的使用 |
2.1 启动 |
2.2 运行 |
2.3 停车 |
3 柴油机组的结构和原理 |
3.1 EFC电子调速器 |
3.2 专用机油 |
4 柴油机组的保养 |
4.1 A级保养 |
4.2 B级保养 |
4.3 C级保养 |
4.4 D级保养 |
4.5 根据需要进行季节性保养 |
5 柴油机组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
5.1 柴油机组不能启动 |
5.2 柴油机组不能停车 |
5.3 机油温度过高 |
5.4 机油平面升高 |
5.5 柴油机过热 |
5.6 转速不稳和飞车 |
5.7 发电机无电压输出, 输出电压、周波不稳 |
5.8 不能合闸送电 |
6 安全措施 |
(10)《康明斯DF/PCC并联控制系统柴油发电机组操作手册》英译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项目背景 |
1.2 项目意义 |
第二章 翻译过程的描述 |
2.1 平行文本学习与分析 |
2.2 翻译理论的学习 |
2.3 专业术语的整理 |
2.4 译文审校及客户反馈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3.1 词汇翻译 |
3.1.1 专业词汇 |
3.1.2 缩略词 |
3.2 句子翻译 |
3.2.1 译为被动句 |
3.2.2 译为定语从句 |
3.2.3 译为祈使句 |
3.2.4 译为时间状语从句 |
3.2.5 译为条件状语从句 |
3.2.6 译为目的状语从句 |
3.2.7 译为原因状语从句 |
第四章 翻译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术语表 |
附录B 原文与译文 |
附录C 平行文本 |
四、康明斯柴油机启动回路的故障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IC16F877A的移动电站信息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赵中玉.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2)
- [2]大型单轨吊驱动部设计分析[D]. 陈羽.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钻机车机电液一体化系统性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 张阳.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0(03)
- [4]混凝土路面共振破碎机研制[D]. 姜归鹤.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2)
- [5]《移动电站用户使用手册》(第三章-第八章)汉译英实践报告[D]. 刘鹏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6]《移动电站用户使用手册》(1、2章)英译实践报告[D]. 杜静.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7]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电气系统设计[D]. 王西强.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3)
- [8]LW900K装载机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故障分析及应用研究[D]. 林庆云.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9]康明斯MGCS系列水冷柴油发电机组的运行维护管理规程[J]. 陈华. 西部广播电视, 2018(17)
- [10]《康明斯DF/PCC并联控制系统柴油发电机组操作手册》英译研究报告[D]. 林娜. 东华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