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化工通过证券交易所合并一家公司

鲁西化工通过证券交易所合并一家公司

一、鲁西化工 以换股方式合并一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李占婷,陈胜蓝[1](2016)在《公司并购中的同行监督——以东源电器为例》文中指出为了验证同行监督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机制,本文使用案例研究方法考察东源电器并购事件中同行领袖公司鲁西化工发表公告所带来的监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东源电器的并购事件中,同行监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有效甄别并购中可能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虚高并购溢价;向资本市场传递具有价值的信息;为媒体监督提供支持。本文研究结论认为同行监督作为一种有效治理机制,对于保护投资者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张晓静[2](2014)在《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换股并购是以股票作为支付方式的并购,与现金并购方式相比,不仅可以使企业免于陷入巨大的资金压力,而且在财务上可合理避税并让并购双方达到共赢。因此在国内外的并购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我国公司并购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换股并购还没有占据并购市场的主导地位,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因此进一步加强深入换股并购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丰富和完善并购价值理论,同时能够引导上市公司进行换股并购时采用更合理的方式,降低交易成本,降低并购之后整合的难度,使公司更好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换股并购的相关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于换股并购的动因进行分析,作为此次研究的理论支撑和基础。选取了自2001年到2011年间发生的23起换股并购案例作为研究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对并购活动中主并方的短期绩效和进行实证研究,运用财务指标法对长期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的行为,在并购发生后的较短时间内产生了少量的正的累计超额收益,但是财务指标法对长期绩效的研究结果表明,换股合并对于收购方公司长期绩效没有产生有利影响或者说是使得股东财富遭受到了明显的损失。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张帆[3](2011)在《我国股份转换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要在竞争中胜出,除了出色的管理之外,组织机构的战略重组也十分重要。以现金并购的方式进行并购重组由于需要大量的资金,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负担;而用吸收合并或者新设合并的方式进行并购,必然有一家公司法律人格必须消灭,因此未必符合所有企业组织重组公司的初衷。为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快速发展,股份转换制度诚需在我国进行立法规制。要达到构建一种新的法律制度的目的,首先要从该制度的基本问题入手进行分析。通过对股份转换概念的定义以及其分类,从法律角度分析其性质。继而通过股份转换与其他并购方式的比较分析,以及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既有制度的分析,对股份转换进行深入一步的分析解释。分析了股份转换的基础问题之后,按照先理论后实践的思路,对具体的理论制度进行现实的实践分析。按照三阶段理论,从具体案例出发把握我国股份转换探索的历史沿革,从而总结出我国股份转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股份转换合同内容缺乏规范性、股份转换中折股比例确定缺乏明确具体的量化标准、股份转换过程中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异议股东权利保障不利和中介机构作用未能完全发挥几个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股份转换制度的立法提出包括股份转换合同、折股比例的确定、股份转换过程中的信息公开与信息不公开以及股份转换中异议股东利益的保护、中介组织应发挥的作用等方面的建议。

黄兴孪[4](2009)在《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因与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国内学者现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基于我国上市公司丰富多元的制度背景,更为全面地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动因与绩效。通过回顾我国上市公司与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论文分别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的基本治理特征进行梳理,即我国国有控股上司公司存在“政府干预”与“内部人控制”的双重治理特征,而民营上市公司集中体现了“大股东控制”的基本特征。基于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本文分别就“政府干预”、“大股东控制”对公司并购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掏空”和“支持”的并购动因,同时对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差异提出了研究假设。论文最后以1999-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收购非上市公司的613个大额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采用“事件研究”和“财务指标(ROE)”两种方法,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并检验论文提出的研究假设。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并购之前年度的财务业绩与并购绩效显着负相关,这一证据支持了“掏空”和“支持”的并购动因假设。此外,在短期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优于民营上市公司,中央控股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优于地方政府控股上市公司,但从长期来看,并购未能提高公司的财务业绩。通过对收购公司并购事件累计超额收益率的单因素和多元回归分析,本文还发现,我国证券市场对于上市公司并购事件存在明显的提前反应现象,同时,收购公司累计超额收益率与并购交易规模显着正相关。此外,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多元化的收购有更为积极的反应,这些证据综合反映了我国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对并购重组事件的炒作行为。

唐蓓[5](2009)在《行为公司金融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上市公司并购投融资行为研究》文中提出并购重组是证券市场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界范围内的并购活动愈演愈烈。在我国,受到加入WTO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并购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然而并购在为企业迅速扩张提供捷径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在现实的并购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异常资本配置现象以及非理性并购决策行为。传统的金融理论在对并购行为进行分析时忽视了管理者、投资者在决策中的心理因素影响,同时又过于注重使用数量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其所设定的前提条件过于理想和严格,往往与实际情况相脱离,因而使得传统金融理论对于并购中的这些“异象”的解释显得力不从心。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理论的兴起,行为公司金融作为公司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理论相互融合的产物也随之产生。行为公司金融突破了传统公司金融理论的理性框架和研究范式,注重对参与人的心理和实际行为进行分析,使它的假设更加贴近资本市场的现实,从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研究外部市场的无效性和内部管理层的非理性对公司的融资、投资及股利政策等各方面的影响。在公司并购领域,行为公司金融对于一系列“金融异象”进行了积极的论证和有益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理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从理论意义上说,将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用于公司并购研究是对并购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益于对并购实践进行更加贴切的解释;同时对行为公司金融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有助于行为金融学形成完善的学科框架。从实践角度来看,资本市场的无效率和股票价格与实际价值的偏离都会影响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行为;在制度设计存在缺陷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经理人更有可能利用资本市场的非效率性放大自身的过度自信心理。因此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不够成熟,国有企业正在深化改革,还较为普遍地存在委托.代理问题的情况下,投资者和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很可能结合,从而导致股市泡沫的加剧和公司的非理性扩展并购。因而,引入行为公司金融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并购市场加以研究,对我国的监管主体和市场行为主体都将有重大的意义。基于转型时期的特定背景,本文在我国资本市场融资环境和上市公司特有的控制权配置格局下,综合运用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截面的静态研究与时间序列的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的研究视角,以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以及低效率并购的过度投资行为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在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并购投资的现状以及行为公司金融的应用前提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非理性投资者以及非理性管理者对于公司并购投融资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三个方面:(1)提出了基于行为公司金融视角的公司并购投融资行为的研究框架。论文结合现有文献,对国内外并购投融资行为及行为公司金融相关的研究理论和实证成果进行了梳理;在对我国企业并购融资、投资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同时,解析市场时机理论及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在我国应用的现实条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分析框架(2)根据投资者非理性模型和管理者非理性模型,分别从公司并购动因、并购融资以及并购投资支出三个方面对市场时机选择理论和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的理论基础及模型进行解析;选取2003-2007年的上市公司样本,构建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市净率和过度自信变量对并购决策、并购融资结构以及并购投资规模的影响。(3)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弱化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有效引导公司的控制权转移以及从制度硬约束和行为成本软约束两个方面规范上市公司的非理性并购行为等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1)我国证券市场对公司定价因素对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有着重要影响。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并购双方作出了显着不同的评价,并购公司的市场价值偏离账面价值的程度要高于目标公司。(2)上市公司在选择并购融资工具时,管理者预测到的市场时机因素确实能够对公司的股权融资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从短期来看,一旦管理者认为公司的市场价格偏高,在融资工具的选择上就会偏向权益融资。(3)在非完全有效的市场中,股票定价的偏差会导致股权融资时机和供给条件的差异,进而对投资水平产生影响。对于并购上市公司而言,其股票价值被高估的程度越大,就越倾向于大规模的并购投资支出。(4)管理者的自信程度与并购决策呈现出不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长远考虑,对于并购活动并未表现出与其自信程度相一致的行为偏好。(5)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与并购公司的资本结构和债务期限结构显着正相关。即过度自信导致管理者高估并购投资项目的盈利能力,低估决策的风险,进而选择激进的资本结构和债务期限结构。(6)管理者对于并购投资持有较高的谨慎态度,其自信程度与并购投资支出不显着负相关。但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进行并购投资时对现金流表现出了强烈的偏好。本文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创新:第一,从行为公司金融理论这个新的视角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中的融资、投资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拓展了行为公司金融研究的范畴,弥补了传统公司并购理论的不足,丰富和完善了并购研究的理论体系,构建了行为公司金融视角下的公司并购投融资行为研究框架。第二,结合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构建了高管人员过度自信对公司并购投资支出影响的实证检验模型。作为一种尝试,对于模型中的投资一现金流的敏感性分析采用经营活动和融资活动双重分析路径,实证结果比单一的现金流分析更加符合我国资本市场融资环境的现实。第三,采用并购上市公司样本来代替传统的IPO公司样本,同时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样本在时间分布上以股权分置改革为界限,通过股票全流通前后资本市场条件的对比,使得市场时机理论对公司融资行为的解释以及对股票定价偏差通过融资政策影响投资行为的解释更具有说服力。

杨宗翰[6](2008)在《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绩效评价》文中认为公司并购是现代企业迅速扩张规模的主要途径,不同类型的公司并购行为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目前学界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是否为公司增加了价值依然没有定论,这是公司并购的研究依然在继续的动力。根据传统理论公司并购的分类通常是以并购动因为标准的,而公司并购的绩效主要由公司并购动因和公司并购决策流程两方面原因影响,因此研究公司并购的绩效通常不能脱离公司并购的动因。本文样本选取的时间跨度为1993年到2008年,这期间对并购影响最大的事件应该是股权分置改革。本文尝试从中国公司股权制度改革的角度来研究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动因与绩效之间的关系。首先,以传统的公司并购动因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建立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因的理论框架,以此来分析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因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其次,利用中国上市公司的具体数据实证检验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与动因是否与理论一致;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一、公司并购动因影响了公司并购的绩效,只有价值增加型动机的公司并购才能增加公司的价值。二、股权分置改革改变了资本市场结构,使得公司并购的动因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公司并购的绩效。

付晶华[7](2007)在《中国上市公司并购支付方式效果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并购活动中,支付方式的设计和选择对并购双方的股东收益、并购价格的形成以及并购企业融资策略的选择都有直接的影响,是交易最终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重点放在并购支付方式效果的实证检验上,探讨不同支付方式是否会对上市公司产生不同的效果影响,目的是希望所总结的每一种并购支付方式能够在并购交易框架的设计中得到合理的运用。根据样本搜集的实际情况,本文首先对我国并购市场的支付方式进行了总结划分,选取2004-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并按上市公司在并购中的主被动地位进行分组,最终确定44家作为并购方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以累计超额收益率作为评价效果的指标得出以下结论:①作为并购方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场表现存在统计意义上显着的超额变动,说明运用事件研究法在中国股市进行并购绩效的研究是有效的;②不同类型的支付方式确实会带来股票市场的不同反应,发生债权支付类并购事件的上市公司股票市场反应表现能给股东带来最高的超额回报,其次是股票支付、现金支付,再次是承债收购,资产置换最为消极。在结尾部分,笔者对并购方支付方式的选择提出了几点建议。

刘志强[8](2007)在《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2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行为逐步规范化、市场化,表现出与以往阶段大不相同的特征,以此为背景,论文对新时期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进行全面考察。较为全面的总结了公司并购的动因理论,对中外企业并购历史进行回顾总结,详细综述了国内外利用事件研究法和财务指标法进行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进展、探讨适合我国并购绩效研究的合适方法。论文给出了样本公司的选取原则和具体的财务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研究假设。基于最新的研究样本检验了所提出的假设,分析了新时期上市公司总体并购绩效、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并购绩效的动态变化过程,揭示绩效变化的异同。并在并购绩效研究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并购绩效的可能影响因素。文章还选取了对并购绩效影响显着的因素进行分类,更加细致的考察并购绩效的时间演进路径,探讨其变化的内在原因,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贺丹[9](2007)在《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和绩效研究》文中提出从结构和功能上看中国证券市场长期以来都处在一种不正常的状态中。这种结构和功能上的失衡最根本的制度性原因就是股权分置。这一股权分置现象表现在:国家股和法人股高度集中并且不可流通,可流通的社会公众股却只占总股本的很少比重。股权分置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诸多的危害,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股权分置已成为制约股市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的试点工作,时至今日整个股改进程已顺利地接近尾声了,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通过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股权分置改革的方案和绩效做出较全面深入的研究。针对股改的方案,本文选取适当的财务和股权结构方面的指标对上市公司公布的股改方案的对价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考察影响对价的真正因素。结果发现:第一大非流通股股东所持股比例与对价水平正相关,流通股所占比例、机构持股占流通股比例和每股收益与对价水平负相关。相对于财务指标来说,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对股改对价水平的影响更大。针对股改的绩效,本文分别采用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对股改公司在股改后的市场表现和财务绩效做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公司在整个事件考察期内存在统计意义上显着的超额收益率,说明股权分置改革给投资者带来了股票的价值增值;高对价股改公司比低对价股改公司给投资者带来了更多的收益;主板股改公司的股东获得了较大的超额收益,而中小企业板股改公司的股东基本上没获得什么超额收益;在短期内,股改上市公司并没有获得财务绩效上的改善。因此,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上市公司应该着重从国有股减持和管理层股权激励着手改善公司治理,提升公司价值。

王岚[10](2005)在《股权分置改革时期证券市场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证券市场诞生于中国经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之下,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改革的内在要求。本身就具有中国经济市场化转轨的先导意义。 中国股市上证综合指数从2001年6月2245点的历史高点到2005年6月的998点,跌幅超过50%。市场不仅损失了股指和大量财富,更损失了公平和发展机遇,投资者信心亦逐渐沦陷。股市何时能走出困境,成为焦点话题。 本文认为:中国证券市场十余年来的发展历程表明,证券决策部门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存在战略偏差和决策不当。 如今,股权分置改革正如火如茶进行。它将引发我国资本市场全局性、根本性的制度变革。改革成败紧系数亿投资人,关系民生。意义远超资本市场本身,渐而波及整个金融领域。因此,与其他部门相比,证券部门的管理决策尤为重要,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架构和社会稳定。 对股权分置改革时期证券市场的研究,既具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股权分置改革及全流通将修复国内A股市场的制度性缺陷,并将为证券市场的制度和产品创新提供必要条件,证券市场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后股权分置改革时期的证券市场将是一个全流通的新市场,同时又必然带有原市场的脱胎痕迹。追根溯源,找出市场困境的症结所在,才能使之健康发展。监管思路如何变革、市场结构如何变化、市场风险如何控制、制度如何创新、机遇和影响等,都需要深层次探讨。因而,对股权分置改革时期证券市场的前瞻性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立意的宗旨是:基于制度和风险的视角,从战略决策的管理学范畴来研究股权分置改革时期证券市场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拟综合采用规范研究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辅以实证研究法等进行研究。运用系统分析法把证券市场作为中国金融市场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来进行,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立足于整体,着重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有机地、综合地分析研究对象。通过最新数据实证分析,论证证券市场困境的制度根源——

二、鲁西化工 以换股方式合并一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鲁西化工 以换股方式合并一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公司并购中的同行监督——以东源电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理论分析
    1.1 公司信息披露与同行监督
    1.2 同行监督与信号传递
    1.3 同行监督与媒体监督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案例选择
    2.2 数据来源与收集
3 案例介绍
    3.1 东源电器的并购方案
    3.2 行业领袖鲁西化工发布质疑公告
4 案例分析
    4.1 公司信息披露与同行监督
    4.2 同行监督与信号传递
        4.2.1 定义事件和界定窗口
        4.2.2 设定正常收益率模型和定义超额收益率
        4.2.3 事件窗口超额收益率和累计超额收益率计算
    4.3 同行监督与媒体监督
    4.4 东源电器重大资产重组的最终结果
5 结论

(2)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学者对并购绩效的研究
        1.3.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1.3.3 简要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基本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基本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换股并购的基本理论
    2.1 基于制度收益的并购理论
    2.2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并购理论
    2.3 基于再分配的并购理论
第3章 我国换股并购的特点及动因分析
    3.1 概念界定
    3.2 并购支付方式
        3.2.1 现金并购
        3.2.2 换股并购
        3.2.3 混合并购
    3.3 换股比例的确定
        3.3.1 用每股税后利润确定换股比例
        3.3.2 用将来预期的收益确定换股比例
        3.3.3 用市场价格确定换股比例
    3.4 我国换股并购的特点
        3.4.1 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大多为同行业之间
        3.4.2 换股并购需要相关部门批准
        3.4.3 吸收合并占多数
    3.5 我国制度环境下换股并购的动因分析
        3.5.1 一般动因
        3.5.2 特殊动因
第4章 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绩效实证研究
    4.1 研究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2 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方短期绩效研究
        4.2.1 确定研究方法:事件研究法
        4.2.2 时间窗口的选择
        4.2.3 正常收益率的度量方法
        4.2.4 平均超额收益率(AAR)和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CAR)的计算
        4.2.5 对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进行显着性检验
        4.2.6 事件研究法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4.3 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方长期绩效研究
        4.3.1 确定研究方法:财务指标法
        4.3.2 绩效评价指标选取
        4.3.3 建立模型和数据处理
第5章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和政策建议
    5.1 实证研究结论分析
        5.1.1 从并购理论方面作相关解释
        5.1.2 从我国换股并购活动的特征方面解释
        5.1.3 从我国换股并购制度环境方面解释
    5.2 提高我国换股合并绩效的具体建议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我国股份转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股份转换基础问题
    1.1 股份转换的概念
        1.1.1 股份转换的概念
        1.1.2 股份转换的分类
        1.1.2.1 股份交换
        1.1.2.2 股份转移
    1.2 股份转换法律性质
    1.3 股份转换与其他并购方式的比较
    1.4 外国国家及地区既存股份转换立法概况
        1.4.1 美国股份转换制度立法概况
        1.4.2 日本股份转换制度立法概况
        1.4.3 我国台湾地区股份转换制度立法概况
第2章 我国股份转换的探索及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公司股份转换探索的历史沿革
        2.1.1 第一阶段---试验期
        2.1.2 第二阶段---发展期
        2.1.3 第三阶段---成熟期
    2.2 我国股份转换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2.2.1 股份转换合同内容缺乏规范性
        2.2.2 股份转换中折股比例确定缺乏明确具体的量化标准
        2.2.3 股份转换过程中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2.4 异议股东权利保障不利
        2.2.5 中介机构作用未能完全发挥
第3章 我国股份转换制度的立法建议
    3.1 股份转换制度的价值及我国股份转换制度立法的必要性
    3.2 我国构建股份转换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3.3 我国股份转换立法模式的选择
    3.4 我国股份转换法律制度具体立法建议
        3.4.1 规范股份转换合同的内容
        3.4.2 折股比例的确定
        3.4.3 股份转换过程中的信息公开
        3.4.4 股份转换中异议股东利益的保护
        3.4.5 中介组织在股份转换中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因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三、论文结构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公司并购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公司并购的含义及特征
        一、公司并购的概念
        二、公司并购的特征
        三、并购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国外文献回顾——企业并购的动因
        一、协同效应理论(Synergy Effect Theory)
        二、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
        三、"自大"假说与过度自信理论(Hubris and Overconfidence Theory)
        四、股票市场驱动理论(Stock Market Driven Acquisitions Theory)
        五、大股东掏空理论(Tunneling Theory)
    第三节 国外文献回顾——并购绩效
        一、并购绩效的评价方法
        二、基于事件研究的并购绩效研究
        三、基于公司财务指标的并购绩效研究
    第四节 国内学者的研究回顾
第二章 制度背景分析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发展历程
        一、股份制改造
        二、证券市场的发展
        三、证券市场股票发行的制度安排
        四、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股权设置
    第二节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基本治理特征
        一、内部人控制
        二、政府干预
    第三节 民营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特征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政府干预与公司并购行为
    第二节 民营上市公司的并购动因与绩效
    第三节 政府控制转型过程中的国有企业所引起的成本和收益
第四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实证分析
        一、事件研究法
        二、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三、并购累计超额收益率及其单因素分析
        四、多元回归分析
    第二节 基于财务业绩指标的研究方法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并购交易样本概况
致谢

(5)行为公司金融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上市公司并购投融资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界定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框架和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并购融资行为研究
    2.2 并购投资行为研究
    2.3 行为公司金融关于公司投融资行为及并购决策的研究
    2.4 文献评论
第3章 理论基础、现实背景和分析框架
    3.1 行为公司金融视角下公司并购投融资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3.1.1 行为公司金融的心理学基础
        3.1.2 并购融资与投资的理论基础
    3.2 行为公司金融视角下公司并购投融资行为研究的现实背景
        3.2.1 我国并购投资的现状
        3.2.2 我国并购融资的现状
        3.2.3 行为公司金融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
    3.3 行为公司金融视角下公司并购投融资行为研究的分析框架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投资者非理性对公司并购投融资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
    4.1 投资者非理性模型概述
        4.1.1 投资者非理性解析
        4.1.2 投资者非理性模型的假设
    4.2 投资者非理性对公司并购决策的影响
        4.2.1 股票市场驱动并购理论在我国的研究背景
        4.2.2 股票市场驱动并购的理论分析
        4.2.3 股票市场驱动并购的理论模型
        4.2.4 股票市场驱动并购的实证分析
    4.3 投资者非理性对公司并购融资行为的影响
        4.3.1 市场时机选择假设下的融资理论
        4.3.2 市场时机选择假设下的融资策略模型
        4.3.3 市场时机选择对公司并购融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4.4 投资者非理性对公司并购投资行为的影响
        4.4.1 市场时机假设下的投资理论
        4.4.2 市场时机假设下的投资策略模型
        4.4.3 市场时机对公司并购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管理者非理性对公司并购投融资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
    5.1 管理者非理性模型概述
        5.1.1 管理者非理性解析
        5.1.2 管理者非理性模型的假设
    5.2 管理者非理性对公司并购决策的影响
        5.2.1 公司并购的"成功悖论"
        5.2.2 管理者过度自信驱动并购的理论分析
        5.2.3 管理者过度自信驱动并购的理论模型
        5.2.4 管理者过度自信驱动并购的实证分析
    5 3 管理者非理性对公司并购融资行为的影响
        5.3.1 管理者过度自信假设下的融资理论
        5.3.2 管理者过度自信假设下的融资策略模型
        5.3.3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并购融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5.4 管理者非理性对公司并购投资行为的影响
        5.4.1 管理者过度自信假设下的投资理论
        5.4.2 管理者过度自信假设下的投资策略模型
        5.4.3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并购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 并购上市公司样本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的理论依据
        1.2.1 公司并购绩效
        1.2.2 证券市场有效性与公司并购绩效
        1.2.3 事件研究法
    1.3 公司并购绩效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市场绩效评价
    2.1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行为
        2.1.1 公司兼并
        2.1.2 公司要约收购
    2.2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因
        2.2.1 公司并购动因理论框架
        2.2.2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因分析
    2.3 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
        2.3.1 实证分析研究样本
        2.3.2 研究方法
        2.3.3 研究结果
        2.3.4 实证分析的结果总结
        2.3.5 实证结果的理论解释
    2.4 延长时间窗口的实证分析
第三章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财务绩效评价
    3.1 研究方法
        3.1.1 样本的选取
        3.1.2 财务指标的选择
    3.2 实证分析
        3.2.1 股权分置改革前吸收合并公司财务绩效
        3.2.2 股权分置改革后吸收合并公司财务绩效
    3.3 实证结果解释
        3.3.1 股权分置改革开始之前研究结果分析
        3.3.2 股权分置改革开始之后研究结果分析
第四章 公司并购制度变迁与并购绩效
    4.1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制度
        4.1.1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制度变迁
        4.1.2 公司并购制度与股权分置改革
    4.2 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制度综合评价
第五章 完善公司并购制度的政策建议
论文研究回顾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中国上市公司并购支付方式效果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并购重组的概念
        1.2.2 并购支付方式的概念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国外并购支付方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1.1 支付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2.1.2 支付方式效果的实证研究
        2.1.3 支付方式对并购效果影响的理论研究
    2.2 国内并购支付方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2.1 支付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2.2.2 支付方式效果的实证研究
        2.2.3 并购支付方式的财务问题研究
    2.3 对相关文献的评论
        2.3.1 国外研究评述
        2.3.2 国内研究评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方法
        3.2.1 指标选取
        3.2.2 数据来源
        3.2.3 样本选取
第四章 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并购的总体效果分析
    4.3 不同并购支付方式下并购效果的比较分析
        4.3.1 现金支付类并购
        4.3.2 股票支付类并购
        4.3.3 承债收购类并购
        4.3.4 债权支付类并购
        4.3.5 资产置换类并购
        4.3.6 不同支付方式的对比分析
    4.4 实证分析结果及解释
第五章 研究结论,建议及今后研究方向
    5.1 研究结论
    5.2 本文建议
    5.3 局限性及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有效并购样本
附录2 有效样本的α与β回归值
附录3 整体样本AAR和CAR的统计结果
附录4 现金支付类样本AAR和CAR的统计结果
附录5 股票支付类样本AAR和CAR的统计结果
附录6 承债收购类样本AAR和CAR的统计结果
附录7 债权支付类样本AAR和CAR的统计结果
附录8 资产置换类样本AAR和CAR的统计结果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答辩委员会决议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8)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前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论文结构
    四、论文创新
第一章 公司并购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公司并购的含义及特征
        一、公司并购的概念
        二、公司并购的特征
    第二节 公司并购的类型
        一、按照行业相互关系分类
        二、按照并购的支付方式分类
        三、按照并购过程中的气氛划分
        四、按照并购的目的划分
        五、按照股份性质和购买方式划分
    第三节 公司并购的动因理论
        一、效率理论
        二、委托代理和管理主义理论
        三、信息假说及信号理论
        四、市场权力假说
        五、自由现金流量假说
        六、税赋考虑
    第四节 基本结论
第二章 国内外企业并购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美国企业的并购历史回顾
        一、第一次并购浪潮
        二、第二次并购浪潮
        三、第三次并购浪潮
        四、第四次并购浪潮
        五、第五次并购浪潮
    第二节 我国企业的并购历史回顾
        一、第一次并购浪潮
        二、第二次并购浪潮
        三、第三次并购浪潮
        四、第四次并购浪潮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的展望
        一、当前并购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股权分置改革后公司并购展望
    第四节 基本结论
第三章 公司并购绩效的文献综述及评论
    第一节 国外学者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述评
        一、事件研究法
        二、财务指标法
        三、两种研究方法的主要结论
        四、对研究结论的述评
    第二节 我国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述评
        一、事件研究法
        二、财务指标法
        三、对研究结论的述评
    第三节 并购绩效研究方法探讨
        一、事件研究法存在的缺陷
        二、财务指标法较为合适
        三、尚待研究的问题
    第四节 基本结论
第四章 公司并购绩效样本选取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样本及财务指标选取
        一、样本选取
        二、财务指标选取
    第二节 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假设
        一、总体研究假设
        二、并购绩效变化及影响因素的假设
    第三节 实证研究方法介绍
        一、因子分析法
        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第四节 基本结论
第五章 公司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
        一、总体样本并购绩效分析
        二、收购公司并购绩效分析
    第二节 收购公司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第三节 目标公司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第四节 基本结论
第六章 公司并购绩效的分类研究
    第一节 收购公司并购绩效的分类研究
        一、按照并购类型分类
        二、按照是否关联交易分类
        三、按照流通股比例不同分类
        四、按照收购方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分类
        五、按照股权性质分类
    第二节 目标公司的并购绩效分类研究
        一、按照持有目标公司股份比例分类
        二、按照交易相对规模分类
    第三节 基本结论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致谢

(9)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和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本文结构
第二章 股权分置及其研究综述
    2.1 股权分置的产生与现状
    2.2 国有股减持与全流通的区别
    2.3 股权分置的研究综述
    2.4 股权分置的危害
    2.5 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践尝试
第三章 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及对价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1 股权分置改革的政策解析
    3.2 股权分置改革对价解析
        3.2.1 股改对价支付的法律依据和经济学解释
        3.2.2 股改对价支付方式的现实选择
        3.2.3 股改对价计算理论依据
    3.3 影响股改对价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3.3.1 影响股改对价因素的研究综述
        3.3.2 影响股改对价的假设因素
        3.3.3 样本的选取与变量的设计
        3.3.4 实证结果以及解释
    3.4 股改对价影响因素的方差分析
    3.5 实证结论总结
第四章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绩效研究
    4.1 研究方法和研究样本
        4.1.1 事件研究法(累计超额平均收益率分析法)
        4.1.2 会计研究法(财务绩效分析法)
        4.1.3 研究样本和数据
    4.2 实证结果
        4.2.1 股改对大盘走势的影响
        4.2.2 事件研究法的结果
        4.2.3 会计研究法的结果
    4.3 实证结果总结
第五章 后股权分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5.1 股权分置改革带给中国资本市场的变化
    5.2 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5.3 后股权分置时代如何推动公司治理的改善
        5.3.1 对市场监管部门的政策建议
        5.3.2 对上市公司的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股权分置改革时期证券市场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架构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架构安排
    1.4 本文的创新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框架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2.1.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2.1.3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理论基础
        2.2.1 制度理论分析
        2.2.2 制度变迁理论分析
        2.2.3 风险理论分析
        2.2.4 风险管理理论分析
        2.2.5 决策理论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证券市场分析:形成及概况
    3.1 中国证券市场概述
        3.1.1 股份制、股票、股票市场:中国证券市场由来
        3.1.2 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中国证券市场新阶段
        3.1.3 中国证券市场现状分析
    3.2 证券市场制度变迁
        3.2.1 世界股票市场产生及制度变迁
        3.2.2 新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
        3.2.3 新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特殊性分析
    3.3 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的阶段论
        3.3.1 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发展规律
        3.3.2 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阶段论划分之综述
        3.3.3 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阶段论划分之我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证券市场困境根源:制度变迁中的制度缺陷
    4.1 证券市场制度分析:制度梳理及比较
        4.1.1 筹资者约束制度
        4.1.2 投资者约束制度
        4.1.3 中介者约束制度
    4.2 证券市场制度分析之:制度缺陷分析
        4.2.1 证券市场制度缺陷分析:制度缺陷的生成机理
        4.2.2 股票发行制度缺陷分析:定价制度缺陷及变革追踪
        4.2.3 证券市场制度缺陷表征:政策市分析
    小结
第五章 证券市场对策研究:风险演进中的风险管理
    5.1 证券市场风险管理:总体分析
        5.1.1 中国证券市场主要风险特征
        5.1.2 中国证券市场主要风险分析
    5.2 证券市场风险管理:券商风险分析
        5.2.1 券商风险主要表现
        5.2.2 券商风险案例分析
        5.2.3 风险券商处置模式
    5.3 证券市场风险管理:比较研究(1)总括比较
        5.3.1 国外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5.3.2 国外金融机构风险分类及管理实践
        5.3.3 国内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工作现状及结论
        5.3.4 国内基金管理公司风险管理借鉴
    5.4 证券市场风险管理:比较研究(2)实务比较
        5.4.1 台湾券商保证金存管经验借鉴
        5.4.2 目前国内券商保证金存管模式
    5.5 证券市场风险管理:整体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实务
        5.5.1 证券公司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5.5.2 证券公司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的实现路径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证券市场对策研究:股权分置改革理论与实务
    6.1 股权分置历史回顾与分析
        6.1.1 关键词辨析
        6.1.2 股权分置的成因、弊端、现状
    6.2 股票分置改革理论:政策背景与影响分析
        6.2.1 股权分置改革的政策背景
        6.2.2 股权分置改革的目标意义
        6.2.3 股权分置改革对相关各方的影响分析
    6.3 股权分置改革实务:改革概貌
        6.3.1 股权分置改革的总体情况
        6.3.2 股权分置改革的相关法律法规
    6.4 股权分置改革实务:方案评析
        6.4.1 第一批试点企业案例分析
        6.4.2 第二批试点企业案例分析
        6.4.3 第一批试点与第二批试点方案比较
    6.5 股权分置改革实务:方案设计
        6.5.1 对价方式分析及实例
        6.5.2 测算理论模型与参数选取
    6.6 股权分置改革实务:一个公司范例(南方航空整体设计方案)
        6.6.1 南方航空股权分置改革的可行性
        6.6.2 南方航空股权分置改革的对价原则
        6.6.3 南方航空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前提
        6.6.4 南方航空股权分置改革的对价底线
        6.6.5 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
        6.6.6 南方航空股权分置改方案的特殊性
        6.6.7 基本方案——非流通股股东向A股流通股股东无偿送股
        6.6.8 其他软性支付条件
        6.6.9 方案对流通股的对价补偿情况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证券市场对策研究:困境中的对策思考
    7.1 演化趋势
        7.1.1 趋势一:股权结构有望得到改善
        7.1.2 趋势二:公司治理趋于市场化、规范化
        7.1.3 趋势三:机构投资者治理模式逐渐形成
        7.1.4 趋势四:上市公司监管面临新挑战
        7.1.5 趋势五:资源配置功能、价值发现功能得到优化
        7.1.6 趋势六:扩容预期悲观、市场风险迟滞
    7.2 现实困境
        7.2.1 融资功能的市场定位,带来市场发展阻滞
        7.2.2 稳定低效的股权结构,造成治理机制缺陷
        7.2.3 上市公司业绩低下,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7.2.4 社会诚信缺失,市场走势与宏观经济背离
        7.2.5 市场规模偏小,投资者结构限制股市发展
        7.2.6 股市过分投机,换手率高波动性大
        7.2.7 风险结构失衡,系统性风险凝聚
    7.3 对策研究
        7.3.1 完善发行制度,发挥活血功能,尽快恢复新股发行
        7.3.2 完善退市制度,发挥换血功能,真正实现优胜劣汰
        7.3.3 完善再融资制度,简化核准程序,严格控制融资规模
        7.3.4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障要素生命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7.3.5 完善投资主体结构,规范行为,加快机构投资者发展
        7.3.6 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直面新问题,保护投资者利益
        7.3.7 完善证券市场环境,注重标本兼治,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7.3.8 完善政府角色定位,解除隐性担保,倡导决策科学透明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课题
附录: 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
附录: 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
致谢

四、鲁西化工 以换股方式合并一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司并购中的同行监督——以东源电器为例[J]. 李占婷,陈胜蓝.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6(03)
  • [2]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D]. 张晓静. 山东财经大学, 2014(09)
  • [3]我国股份转换研究[D]. 张帆. 河北大学, 2011(01)
  • [4]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因与绩效研究[D]. 黄兴孪. 厦门大学, 2009(11)
  • [5]行为公司金融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上市公司并购投融资行为研究[D]. 唐蓓. 山东大学, 2009(05)
  • [6]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绩效评价[D]. 杨宗翰. 广西大学, 2008(01)
  • [7]中国上市公司并购支付方式效果的实证研究[D]. 付晶华. 北京化工大学, 2007(05)
  • [8]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刘志强. 吉林大学, 2007(04)
  • [9]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和绩效研究[D]. 贺丹. 天津大学, 2007(04)
  • [10]股权分置改革时期证券市场困境与对策研究[D]. 王岚. 暨南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鲁西化工通过证券交易所合并一家公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