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冷战后”世界秩序与新世纪中国外交——与庞中英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周方银[1](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对国际格局的认识与争鸣》文中指出国际格局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议题。对国际格局的性质和走向的判断,对于中国这样规模和发展阶段的国家,不仅是一个国际政治理论问题,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围绕国际格局问题进行了颇为深入、系统的分析、讨论。中国学者包括政策界人士认识国际格局的方式,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也产生了颇为深刻的影响。了解中国学者如何看待国际格局,以及如何就对国际格局的认识展开辩论,有助于理解中国学者如何认识自身所处的国际环境,也有助于了解中国学者思考国际问题的方式。
郭璇[2](2018)在《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话语建构与国际认知》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国家间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战争、贫困、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核安全、网络空间安全、跨国犯罪和恐怖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不可能仅在主权国家的领土范围内产生威胁和影响,更无法仅靠单一国家加以解决,它需要全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于是,对全球治理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思考、讨论与创新,日益成为世界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权力体系出现了转向趋势,发达经济体相对衰落,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在全球治理体系建构层面,开始出现从“西方主导”向“西方非西方共同治理”的转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全球治理工作,“中国贡献”、“中国方案”、“中国声音”、“中国药方”等全新提法频繁在国内国际的重要场合发声,以期逐渐实现中国在全球治理中从被治理者、疏离者向积极参与者和主动建设者角色的转型。中国政府特别强调,为了实现更加完善的全球治理体系,需要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的代表,努力提升制度性话语权。制度性话语权的实现需要两个层面的建设,一是建构起全球治理的中国话语,这就是当前频频发声的“中国方案”;二是通过中国话语在国际上的话语互动,形成国际共识,完成话语权的实现。因此,本文的研究将围绕两大核心问题展开,即“中国怎么说”和“世界怎么看”。回答“中国怎么说”,实质是审视中国如何在融入现有国际制度的过程中,积极贡献改革国际机制的方案,提出具有中国特色并符合国际新秩序基本价值观的治理理念和具体措施,创新和完善全球治理理论。鉴于中国方案的组成,一是中国的全球治理理念,二是中国全面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与改革的实践,因此,对全球治理中国话语的分析,包括两个子问题:问题1——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整体理念话语框架是如何建构的?问题2——在塑造中国主动参与者和积极贡献者国家身份的过程中,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参与实践话语框架是如何建构的?回答“世界怎么看”,实质是审视中国所倡导的全球治理理念和改革思路,是否在国际层面达到共识,国际社会对中国方案的认知是否与中国所期望的全球治理角色和身份相统一。分析国际社会对中国方案的认同程度,本文从媒介框架理论与社会认知互为作用的理论视角,提出两大核心假设——假设1:中国方案话语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假设2:中国方案话语在新兴经济体获得了比发达经济体更高程度的认同。对于假设的检验,通过选择分别代表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媒体对中国方案报道的关注度和报道议题框架两个指标的定量、定性研究来实现。本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绪论部分在分析了当前全球治理的国际权力转向背景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议题的意义所在。第一章在综述了国内外全球治理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了本论文研究框架搭建的理论基础。首先对本论文的核心概念之一——全球治理的中国话语建构从历史梳理、概念界定、话语构成等几个维度加以厘清,对本论文的核心概念之二——国际认知从媒介话语的框架化过程和社会认知关系视角进行分析,最后将两者之间的比较关系汇聚于实现中国制度性话语权的问题上,建立起通过比较全球治理的中国话语内涵和国际认知之间的认同与差异,来检验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提升效果的理论合理性。第二章梳理了本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框架和样本选择过程,通过收集处理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阐释中国方案时的整体理念话语和参与实践话语,分析这两大主要话语框架的建构过程,从而回答中国话语的建构问题。通过对所选9个国家15家媒体的媒介话语研究,分析国际社会的认同程度问题。第三章具体进入中国方案整体理念的话语建构过程分析,结合沃达克的历史语言学、菲尔克拉夫的批判话语分析和范迪克的话语与社会认知理论,通过主题和词汇两大话语次序在共时性和历时性变化上的规律,作者发现传统性话语和创造性话语两套体系在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实践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中国的全球治理理念。这一理念延续了中国一贯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延续了国际体系的基本原则。同时在新的国际格局下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包容性发展”话语、“创新”话语和“倡导者”话语等,形成中国特色的、与时俱进的治理理念。第四章以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实践为切口,以G20机制下的中国经济话语实践为个案,对参与实践与话语之间的互构关系进行分析。主要基于“实践理论”框架和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影响因素理论,从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两个维度,构建起中国的经济实践话语框架,以及由此所体现的中国主动参与者、倡导者和积极贡献者的国家身份。第三章和第四章共同完成对中国方案所体现的全球治理中国话语建构过程的分析。第五章是对国际社会认知情况的分析,通过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代表国家的相关媒体,对中国方案的报道关注度和框架化解读两个层面,通过14个具体指标分析检测下的量化和质化研究,对本文提出的两个假设进行检验。得出结论是中国方案日益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战略、成立亚投行等具体举措在改革全球治理机制问题上受到了普遍的期待,但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认知鸿沟依然明显,中国方案在新兴经济体国家得到较高程度的认同,而在发达经济体国家仍然处于较为有限的认同中。经过中国话语和国际话语框架之间的比较,第六章对如何提升中国制度性话语权做出思考,得出的结论是:一、我们要牢牢抓住国际格局深刻变化和国际权力体系发生转向给中国制度性话语权的提升带来的契机,承担起引领全球治理的大国使命。二、大力发挥经济外交在提升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全球治理观是对突破主权国家利益和全球利益之间矛盾的积极尝试。四、中国的“天下观”思想要成为制度性话语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上发挥作用。
周方银[3](2017)在《中国学者对国际格局的认识及争鸣》文中研究表明国际格局是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围绕国际格局问题进行了颇为深入、系统的分析,并针对多极化、后冷战时代的国际格局、中国崛起背景下国际格局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颇有深度的学术争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政府从未公开否定过多极化趋势的存在性,但对于多极化趋势的信心也体现出强弱变化,对国际格局变化的动向有着较为敏锐的感觉。中国政府对国际格局的主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者对国际格局的认识,同时,很多学者对国际格局进行了开放和独立的分析、讨论。中国学者在分析国际格局时,常常突出强调经济因素的重要作用,并有着很长的时间视野,这使他们在很多时候更为强调国际格局的发展趋势,而不是其当下的态势,由此也形成中国学者的一些认识特色。
徐秀军[4](2014)在《学科史视域下的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内学界,尽管将政治与经济因素结合起来研究国际问题的传统由来已久,但如果从学科发展来看,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的十多年间,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意识相对淡薄,学科建设基本处于国际关系研究框架下的酝酿阶段,而90年代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发展较快。这主要表现在,学科建制日益完善,研究队伍的专业背景日益多元,研究议题涵盖了贸易、货币金融、投资、区域一体化以及能源、气候等多个领域,并且尤为关注国际制度研究。以此为基础,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逐步形成了制度化的学术研究网络。尽管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但总体来看,学科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适应国际形势变化、逐步走向世界和融入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逐步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发展体系,并形成了以政策导向、现实导向和宏观导向为特征的学术研究发展路径。展望未来,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将继续保持和呈现学科的专业化、多元化、制度化以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杨晓萍[5](2009)在《中国外交中的观念因素》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中国在外交方面经历了各种考验,取得了长足进步。将四代领导集体的外交政策稍加比较,会发现他们之间的转变、继承和发展。其中,以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领导之间的转型最为突出。在时间上,1982年左右,是一个新的起点,自此之后,中国外交改变了先前革命的轨迹,进而转向合作与建设。对这种进步与转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传统中国外交的研究视角中,从观念层面对外交的探讨不足。本文运用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试图从观念的视角考察领导人观念变化与新中国外交演进之间的逻辑。在外交中,观念既是一种对物质世界“是什么样”的直观认知,也是一种对其“应该是什么样”的价值判断。两者相互渗透,难以截然分开。具体外交观念,则主要包括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自我的定位。在对时代主题的认知上,中国领导人经历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型过程;在国际格局观上,中国领导人经历了从“两大阵营”、“三个世界”、“多极化”直至“和谐世界”的漫长道路;在对自身定位上,中国实现了从“世界革命者”到“国际社会一员”直至“负责任的建设者”的历史飞跃。这些均鲜明体现了四代领导集体具有时代特征的外交思维――即毛泽东推进世界革命的革命性思维;邓小平立足搞好国内事务的务实性思维;江泽民“求和求同”的内敛思维以及胡锦涛建设性参与、构筑和谐世界的开放性思维。如果将外交观念的变化继续向前推进,需要回答的问题便是“什么导致了观念的变化”?目前大致存在两种解释模式,一是国内政治决定模式,认为外交政策调整主要是国家发展战略转变的结果;二是国际环境解释模式,认为外交政策变化更受国际战略格局以及中国与外部世界经济和政治联系的影响。本文认为,任何以单一模式来解释中国对外行为的做法都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应该从国际、国内两个层次来综合分析。就中国外交而言,国际层次因素主要包括安全威胁的判断、国际战略格局的转变以及国际机制对国家行为的影响;国内层次因素则包括主要矛盾的判断、发展战略的确定以及发展路径的选择等等。在“新中国对美外交中的观念”这个案例研究中,本文侧重于从中国领导人的角度,剖析中国美国观的变化,以及这种观念变化在中国对美外交政策上的反映。在阐述中国领导人对美外交观念的变化时,除了引证各种文本(包括官方文件和领导人讲话等)中所直接反映出的表述上的区别外,更注重结合国内、国际背景来验证外交观念的变化及其具体体现。对领导人观念变化的研究表明,变化了的时空条件通过领导人观念这个转换器带来外交政策上的具体调整。一定程度上,观念起着路线图的作用。它不仅能够解释为什么中国在某个阶段选择了某种政策,也能大概预估在将来中国可能采取某种外交倾向,因为外交观念融合了某种价值判断。
王珊珊[6](2007)在《从“韬光养晦”到“和平崛起” ——冷战后中国学界对中国外交战略的认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学界围绕中国外交战略的主要思想的认知呈现出日趋多元多样的现象。本文拟应用政治心理学认知研究的手法,对中国学界冷战结束以来围绕主要中国外交战略主张的认知进行归纳梳理,概括出学者们在主要外交战略认知上的规律,从而把握住冷战后中国学界对外交战略思想进行思考与争论的线索。拟讨论的中国主要外交战略主张包括:“韬光养晦”政策、多极化战略、国际关系民主化、新安全观、多边外交与中国融入世界、和平崛起/发展与和谐世界等。在本文的整体结构中,序言部分重点介绍写作本文的目的和背景;第一章则对认知理论的内容、研究手法以及本文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及主要方法论依据进行介绍;第二章对冷战后主要的中国外交战略思想进行归纳与总结,其中包括“韬光养晦”政策、多极化战略、国际关系民主化、新安全观、多边外交与中国融入世界、和平崛起/发展与和谐世界等;第三章对中国学界对冷战后中国对外战略中的上述关键思想及主张的不同认知进行梳理;第四章即文章的结论部分将对中国学界对中国对外战略的主要认知特点及驱动因素进行总结。本文的完成,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对自身同世界关系认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对未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要关注焦点以及国际需求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李滨[7](2000)在《“冷战后”世界秩序与新世纪中国外交——与庞中英商榷》文中研究说明冷战后的世界秩序仍然是一种美国的霸权秩序 ,这种秩序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在苏联—东欧集团解体后的继承与发展。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优势、制度规范和某种道义合理性的基础上的 ,拥有众多的支持者。中国在这种秩序下不具备“称霸”(当领导 )的物质、制度与道德基础 ,虽然中国的国力有了较大的增长 ,但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以及地缘大国的特点 ,中国处于一种被改造或潜在地被围堵的地位。在这种条件下 ,中国实行以“不当头”、“不扛旗”、“韬光养晦”为基础的“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 ,才能更好地维护本国的利益 ,才能为本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国际空间
二、“冷战后”世界秩序与新世纪中国外交——与庞中英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冷战后”世界秩序与新世纪中国外交——与庞中英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2)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话语建构与国际认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权力体系的转向 |
第一章 全球治理、中国话语与国际认知 |
第一节 国内外全球治理理论的发展述评 |
一、全球治理概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
二、国外全球治理模式的两大主要设想 |
三、国内全球治理研究的六大方向 |
第二节 全球治理中国话语的建构 |
一、全球治理的国际话语体系 |
二、全球治理的中国话语:从“话语缺失”到提出“中国方案” |
三、全球治理中国话语的构成:整体理念话语和参与实践话语 |
第三节 媒介框架视角下的国际认知 |
一、认知论视角下媒介框架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
二、新闻报道框架与国家形象认知 |
三、新闻报道框架与国家身份认知 |
第四节 中国制度性话语权的实现:中国话语建构与国际认同 |
一、国际关系中的国际话语权争夺 |
二、制度性话语权是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体现 |
三、中国制度性话语权的研究框架 |
小结 |
第二章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研究问题和基本研究框架 |
第二节 研究样本选择和研究方法设计 |
一、中国方案话语建构研究的样本选择和研究方法 |
二、中国方案国际认知研究的样本选择和研究方法 |
小结 |
第三章 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整体理念话语 |
第一节 中国方案整体理念话语的基本结构 |
一、2013年习近平讲话的共时性话语分析 |
二、2013-2016年习近平讲话的历时性话语分析 |
第二节 中国方案整体理念话语的创造性话语体系 |
一、中国对全球治理理念的倡导,逐步凝聚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 |
二、在国际对话机制设立目标和国内发展的问题上,完善了“包容性发展”话语 |
三、在全球治理制度改革的问题上,提出了“创新”话语 |
四、在中国全球治理角色转型的问题上,提出了“倡导者”话语 |
小结 |
第四章 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经济实践话语——以G20框架下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例 |
第一节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及中国的参与实践 |
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形成 |
二、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路径 |
第二节 中国方案的经济实践话语框架与主动参与者的国家身份 |
一、中国方案话语解释了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必要性 |
二、中国方案话语表达了中国参与全球经济体系改革的强烈意愿 |
三、中国方案话语展现了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参与能力 |
小结 |
第五章 国际社会对全球治理中国方案认知的共识与分化 |
第一节 中国方案在整体上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
一、中国方案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瞩目 |
二、中国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
第二节 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对中国方案的认知存在差异 |
一、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对中国方案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话语互动 |
二、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对中国方案的认知鸿沟依然明显 |
第三节 发达经济体内部对中国方案认知的分化与趋同 |
一、在国家关系议题方面,冲突框架的使用差异明显:以“南海仲裁案”的相关报道为例 |
二、在改革和发展议题方面,竞争与合作框架相交织:以“亚投行”的相关报道为例 |
三、在中国角色议题方面,“中国挑战论”框架的使用较统一:以“china”/“Hangzhou”/Shanghai“作为标题主语的深度报道和评论为例 |
第四节 新兴经济体内部对中国方案的认知较为统一 |
一、在改革和发展议题方面,合作框架的使用较统一: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相关报道为例 |
二、在中国角色议题方面,“共同体”和“挑战者”框架相交织 |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关于有效提升中国制度性话语权的思考 |
第一节 中国方案要将中国的需要和世界的需要相结合 |
第二节 中国方案要在经济类制度性话语权的带动下实现全面提升 |
第三节 中国方案要突破国家利益和全球利益之间的矛盾 |
第四节 中国的全球治理观要不断发展与不同文化之间的重合区 |
第五节 研究局限与未来的研究可能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理念话语分析样本:习近平主席2013-2016年相关讲话的时间、地点、标题、主题列表 |
附录二:全球治理中国方案实践性话语分析样本:2013-2016年G20会议上中国领导人的发言时间、地点、标题列表 |
附录三:2013-2016年习近平讲话中其他表达全球治理理论的词汇 |
附录四:全球治理中国方案境外媒体报道分析指标、赋值及说明 |
(3)中国学者对国际格局的认识及争鸣(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学者认识国际格局的起始和演化 |
(一) 中国学者对国际格局讨论的最初阶段 |
(二) 冷战结束的转折时期, 中国学者对国际格局的看法 |
(三) “9·11”事件与中国学者对国际格局的认识 |
二、中国学者对国际格局认识的争鸣 |
(一) 后冷战时代的终结? |
(二) 多极化及其争论 |
1. 对多极化的普遍乐观态度 |
3. 后金融危机时代:多极化还是两极化? |
三、学术观点与政策主张的关系 |
(一) 对国际格局的学术认识具有重要政策意义 |
(二) 中国政府长期坚持国际格局多极化的主张 |
(三) 学者观点与政府立场之间存在的几种关系 |
四、结语 |
(4)学科史视域下的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与学科意识的萌芽 |
(一) 国际政治经济学兴起的时代背景 |
(二) 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
二冷战后的本土化探索 |
(一) 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迁 |
(二) 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本土化探索 |
(三) 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议题 |
三21世纪的专业化发展 |
(一) 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专业化 |
(二) 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学术共同体的构建 |
(三) 相关研究成果 |
(四) 21世纪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议题 |
四总结与展望 |
(5)中国外交中的观念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观念:审视外交的新视角 |
第一节 外交视角评议与概念界定 |
一、外交视角综述 |
(一) 外交研究的传统视角 |
(二) 新的观念视角 |
二、概念界定与辨析 |
(一) 观念 |
(二) 意识形态 |
(三) 文化 |
第二节 理论框架的建立 |
一、概念的解构 |
(一) 观念的产生 |
(二) 观念的类型 |
(三) 观念的作用 |
二、观念变化的原因:层次分析 |
(一) 国际系统层次 |
(二) 国内系统层次 |
第二章 中国的时代观与格局观 |
第一节 时代观: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 |
一、毛泽东的时代观:战争与革命 |
(一) 列宁时代观的影响 |
(二) 压力与时代观判断的强化 |
二、邓小平及其之后领导人的时代观:和平与发展 |
(一) 和平环境的可能性 |
(二) 以发展促和平 |
第二节 国际格局观:从两极到多极化 |
一、毛泽东的世界格局观:从“两大阵营”到“三个世界” |
(一) “两大阵营”与“中间地带” |
(二) 力量的分化: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理论 |
二、邓小平及其之后领导人的世界格局观:多极化的世界 |
(一) 经济全球化趋势 |
(二) 多极化进程与和谐世界 |
第三章 中国的自我观 |
第一节 类属身份认知:意识形态的逐渐淡化 |
一、社会主义国家 |
(一) 意识形态划线 |
(二) 初级阶段与国家利益 |
二、国际社会一员 |
(一) 正常国家 |
(二) 发展中国家 |
第二节 角色身份认知:从革命者到建设者 |
一、世界革命者 |
(一) 批苏与反苏:中苏论战与边界冲突 |
(二) 反对霸权:由反美到反苏 |
二、负责任的建设者 |
(一) 国际责任的中国定位 |
(二) 建设性履行 |
第四章 观念变化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国际系统层面 |
一、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 |
(一) 两极格局中的中美苏大三角 |
(二) 冷战后力量的多纬棋盘 |
二、国际制度与中国的参与 |
(一) 经济合作 |
(二) 多边政治、安全机制 |
第二节 国内系统层面 |
一、中国现代化进程 |
(一) 战略目标的确定:从经济现代化到社会全面发展 |
(二) 战略路径的选择:渐进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一) 发展模式的更新 |
(二) 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
第五章 案例分析:中国对美外交中的观念 |
第一节 中国对美国的身份判断 |
一、美国是什么? |
(一) 敌人?朋友?-非敌非友 |
(二) 霸权国家?-中国态度的转变 |
二、中美关系是什么? |
(一) “不打牌”的双边关系与战略伙伴 |
(二) 建设性合作与合作性建设 |
第二节 中国视角中的美国全球作用 |
一、国际经济秩序:“维护者” |
(一) 国际贸易秩序 |
(二) 国际金融秩序 |
二、政治、安全秩序温和改造者 |
(一) 政治秩序:价值改造? |
(二) 安全秩序:联合国和区域安全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从“韬光养晦”到“和平崛起” ——冷战后中国学界对中国外交战略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章 认知理论与外交研究 |
一、认知理论及主要研究方法 |
二、研究材料及本文结构 |
第二章 冷战后中国外交战略主要思想/主题的演进 |
一、“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的韬光养晦政策 |
二、多极化战略 |
三、国际关系民主化 |
四、新安全观与共同安全模式 |
五、多边外交与中国融入世界 |
六、从和平崛起/发展到和谐世界 |
第三章 学界对中国外交战略的认知研究 |
一、认知一致 |
(一) 一致之一:学界对新安全观的认知 |
(二) 一致之二:学界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认知 |
(三) 一致之三:学界对多边外交和中国融入世界的认知 |
(四) 一致之四:学界对中国“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认知 |
二、认知之争 |
(一) 争论之一:学界对“韬光养晦”的认知 |
1、“韬光养晦”的内涵之争 |
2、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策略之选?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 |
3、从“韬光养晦”到构建中国的大国外交心态 |
(二) 争论之二:学界对多极化的认知 |
1、对“多极化”概念本身的理解 |
2、当今世界多极还是单极? |
3、多极化与“反美” |
(三) 争议之三:和平崛起 |
1、“和平崛起”还是“强力崛起”? |
2、“国内发展”的视角看“和平崛起” |
第四章 结论 |
(一) 一致与分歧——中国学界对冷战后中国外交战略的认知规律 |
(二) 中国学界的认知多元化:国内政治环境呈现更大包容性 |
(三) 中国学界的认知不断深化 |
(四) 中国学界认知之争的背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对中国学界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冷战后”世界秩序与新世纪中国外交——与庞中英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对国际格局的认识与争鸣[J]. 周方银.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集刊, 2018(00)
- [2]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话语建构与国际认知[D]. 郭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03)
- [3]中国学者对国际格局的认识及争鸣[J]. 周方银. 国际政治科学, 2017(02)
- [4]学科史视域下的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J]. 徐秀军. 国际政治科学, 2014(04)
- [5]中国外交中的观念因素[D]. 杨晓萍. 中共中央党校, 2009(09)
- [6]从“韬光养晦”到“和平崛起” ——冷战后中国学界对中国外交战略的认知研究[D]. 王珊珊. 外交学院, 2007(02)
- [7]“冷战后”世界秩序与新世纪中国外交——与庞中英商榷[J]. 李滨.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