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电台区存在问题应予重视(论文文献综述)
李姣[1](2020)在《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36年资源委员会发展工矿企业的三年计划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批准,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以下简称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建便在此三年计划之中。1936年7月中央电工器材厂筹备委员会在南京成立,以恽震为主任委员。筹备委员会成立后,一面采用借助他山之计,与欧美厂家洽订技术合作合同,并派青年工程师出国实习;一面勘定设厂地点。经勘定以湖南湘潭附近的下摄司为厂址,购地千亩,兴工建筑厂房。不料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揭幕,运输困难,筹备工作进行迟缓。1938年10月汉口沦陷,湘潭逼近前方,感受到威胁,中央电工器材厂奉资源委员会的命令一部分迁桂林,一部分迁昆明。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1939年7月1日结束筹备工作,正式成立。抗战胜利后,中央电工器材厂奉资源委员会的命令,负责遵照政府工业复员方策,接办收复区敌伪电工事业。同时中央电工器材厂自身也进行了调整、改组与增设。1947年7月1日改组为公司制企业,并改名为中央电工器材厂有限公司,这也意味着该厂实现了从旧有的工厂组织形式向现代公司制的转变。本文将采用企业史的研究模式,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建及战争迁移、全面抗战时期的发展演变、战后调整改制三个主要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对抗战初期中国电工器材行业的发展情况做简要的论述,并分析中央电工器材厂成立的原因,理清中央电工器材厂的发展沿革,并对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组织系统情况进行论述。第二部分,对中央电工器材厂的人事管理、生产管理、材料购入管理、出品情况、营业方式、业务方针、历年营业概况进行论述,探讨中央电工器材厂在经营管理模式方面的先进性,并分析中央电工器材厂是如何应对各分厂分散、人员众多的管理问题,如何改进出品品质、增加产量、提高工作效率等生产问题,如何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形预定生产方针、决定年度生产计划等问题。第三部分,通过研究中央电工器材厂的厂训、厂刊、厂歌、工余生活等,探讨中央电工器材厂自身的办企特色;也深入剖析中央电工器材厂在中国电器业的行业地位;以及从中央电工器材厂对资源委员会的作用,重新认识它们之间的厂、会关系。这一部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笔者将从企业特色、行业地位、新的厂会关系等方面,重新给中央电工器材厂更为确切的历史定位。第四部分是结束语,主要考察了中央电工器材厂在抗战军兴的大时代背景下,其出品价格受到国民政府的管制等方面的影响,不能随市场波动而作出适时调整。以及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央电工器材厂被接管后的历史命运和恽震为新中国人民政府的电工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中央电工器材厂作为一个国营事业单位,在资源委员会创办的电工行业内,以中央电工器材厂的规模最大,供应最广。中央电工器材厂本是为适应抗战需要而建立,其历年的出品数量直接支援和增强全民族的抗战力量。其次中央电工器材厂在致力于自身蓬勃发展的同时,对资源委员会的一些制度方针、管理措施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厂、会关系。此外,中央电工器材厂人才云集,设备精良,并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发展极为迅速。该厂是中国电工器材行业的摇篮,众多的发明创造将中国的电工器材制造行业在历史中推动一大步,对整个中国电工器材业也有重要的贡献。
罗建军[2](2019)在《粤北县城配电网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电力系统中,配电系统与用户的联系最为紧密,对用户的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的影响也最直接。科学合理的配电网规划不仅能够为供电部门节省大量的投资和运行费用,而且能够提高用户的供电满意度。随着龙川县县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供电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供电部门急需打造符合龙川县县城经济发展需求和电网供电可靠性要求的结构合理、智能安全的城市电网。龙川县县城地处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境南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十三五”期间,龙川县县城将重点打造成为国家级空气能产业基地,广东省现代建筑工业化生产基地。随着宝安产业转移工业园、粤北赣南交通枢纽、华南综合性物流中心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县城内电力需求不断增长,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中压配电网规划作为城市电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龙川县县城电网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龙川县县城配电网及其自动化规划研究以“网格化”为技术手段,从龙川县县城配电网现状出发,对现有电网线路及设备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县城发展规划对县城负荷增长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并进行电量和电力平衡。接着分析和研究龙川县县城中压配电网规划改造技术原则,提出详细的中压配电网规划方案。最后确定建设项目的规模和要求,估算规划期需要的投资,并从经济和技术的角度评价规划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文进行的工作可为龙川县县城未来几年中压配电网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有效提高配电网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对类似的电网规划工作也有参考价值。
孙丕毅[3](2018)在《烟台城区配网供电可靠性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以及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城市的用电需求逐年增高,对电能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电力关乎着国家经济的命脉,供电中断会造成我国经济的巨大损失,同时也会破坏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我国中低压配电网作为电网与用户连接的关键环节,配电网能否安全稳定的运行严重影响着供电可靠性。据可靠数据显示,近几年停电事故数量的80%以上均是由配电网故障造成的,因此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相关研究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是电力系统对用户综合供电能力的直观体现,反映了用户对电网运行状况的满意程度,是国网规划、设计、基建、设备制造、施工、生产运行等方面管理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本文详细介绍了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分析的基本方法和研究特点,仔细分析了烟台城区配电网当前的建设以及运行现状;基于可靠的统计数据,列举并分析了烟台城区2017年发生的线路、电缆的停电故障事件,对停电事件进行认真的研究,挖掘引发停电事件的主要原因,归纳了烟台城区配电网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影响烟台城区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水平的五种评估指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以及构造隶属度函数,对烟台城区配电网的综合供电能力进行评估,并且有针对性地指出提升烟台城区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有效策略。
贺方宜[4](2017)在《延川供电公司电力线路施工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加深,电力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最初的国家垄断保护型现已成功转变为市场竞争型。不可否认,电力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关系到其它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电力施工项目和一般行业建设工程相比,费用投资大,项目建设时间长,相关的配套设施种类多,配套协作单位多。因此,用现代的管理方法来对电网建设施工进行管理十分必要。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电力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向更精细化、科学化转变。因此,供电企业有必要通过对电力线路施工质量管理系统加强建设,不断改进与优化工作流程,大幅度提升公司的管理质量,并在行业领域加大推广与普及力度。论文在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延川供电公司电力线路施工质量管理的现状与问题。通过电力线路施工质量的抽样与审核发现,延川供电公司的项目管理还没有达到精细化管理阶段,尽管电网投资规模一直在扩大,而施工生产综合效益却没有相应的增加,造成公司的工程承载水平与工程量处于失衡状态。主要问题包括了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老化、缺少整体的施工质量目标、人力资源不能适应质量管理的要求和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不到位等。针对现状与问题,论文提出了延川供电公司电力线路施工质量管理方案:包括延川供电公司质量管理的目标;在电力线路施工组织策划和质量管理框架设计上,论文提出的“一体化”多维度跨区域项目组织架构,逐步实现“地区化管理、规范化施工、标准化作业”,积极构建与其相匹配的一体化的工程管理体系;在电力线路施工质量管理的具体方案上,论文提出了文件化质量管理结构、质量管理的运行监控、人力资源支持体系、持续有效改进质量管理等措施。最后,论文分析了延川供电公司电力线路施工质量管理的实施效果。延川供电公司从2016年3月份提出优化设计方案对延川供电公司的电力线路施工质量管理进行改进,实施的预期效果包括了全员质量意识与管理水平得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得以改观,监督与约束机制的作用得以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得以改善,自我完善的能力得以提高等。论文结合工作中的实际经历,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项目管理科学理论的研究与参考,以延川供电公司为案例,针对电力线路施工的特点,为下一步在延川供电公司内部电力线路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改善找出方向,也可用于类似电网工程质量管理评价中,为其规划、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颜世强[5](2017)在《智能变电站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低碳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共识,而低碳经济的两个主要手段,节能增效和使用清洁能源都在目前正热烈讨论和研究的“智能电网”中得到体现。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重要构成部分,是链接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六大环节的关键因素。随着“智能电网”列入“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也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质量控制是智能变电站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它的主要包括工程质量管理的准则和实施办法。进行智能变电站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智能变电站的质量管理水平,促进智能变电站的健康发展。本论文运用现有的理论成果,全面分析了智能变电站工程项目,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总结出了智能变电站工程项目运行机制和相关标准,为开展后续的应用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本论文以该智能变电站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结合项目管理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并总结相应的质量控制流程和过程;再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质量管理评估分析;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应质量管理改进策略。
郑薇[6](2017)在《低压三相不平衡调相装置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家用大功率电器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使得农村低压配电网中三相不平衡现象日益严重。这不仅影响用户设备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导致供电电压的波动、闪变,增加变压器与线路的损耗,严重影响电网的安全运行。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我国低压配电网系统三相四线制的特点,本文研究了一种实时监测低压配电网三相负荷不平衡状态并自动进行调相的方法,同时设计了低压三相不平衡调相装置,降低三相电流不平衡度,解决三相不平衡现象。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了研究三相不平衡调相装置的必要性。在分析低压配电网的三相负荷不平衡状况和国内外从供电侧解决三相不平衡问题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设计低压三相不平衡调相装置的必要性。(2)设计了三相不平衡调相装置的总体方案。分析了三相不平衡的基本理论,包括定义、产生的原因和目前改善的措施,为研究设计低压三相不平衡调相装置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确定了三相不平衡调相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3)建立了多目标最优换相数学模型。建立了对低压三相负载实时监测自动换相的多目标最优换相数学模型,并设计了采用基于改进后的混合蛙跳智能优化算法进行求解的最优换相方案;将该算法应用于低压三相不平衡调相装置中,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准确可靠的进行带电自动换相,完全满足三相电流不平衡度的要求。(4)设计了低压三相不平衡调相装置。采用DSPTMS320F28335作为主控制器,完成了信号调理电路设计,模数转换器ADS8364与DSP的接口电路设计,无线通讯EM310模块与DSP的接口电路以及EM310触发电路设计;然后完成了自动换相电路设计;最后对装置进行了软件设计,按照模块化编程思想编写了各个芯片的驱动程序,包括DSP主程序流程设计、ADS8364数据采集程序设计、无线通信模块EM310驱动程序设计以及自动换相程序设计。(5)系统仿真分析和调试运行。在MATLAB仿真环境下对低压三相不平衡调相装置换相算法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其准确性和有效性;并将其进行实验室调试运行,分析整理了实验所得到的数据。结果表明:该装置不仅能够准确的进行带电自动换相,而且完全能够满足三相电流不平衡度的要求,对解决低压三相不平衡问题和改善供电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碧芳[7](2016)在《浅析农村配电网低电压的治理》文中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配电网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很多电力设施建设年代久远,随着农村生产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问题凸显出来,一方面设备使用寿命已经接近临界点,需要更换;另一方面,电网容量太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当用电量较大时,电网常常出现较大压降,给农村电力用户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大不便。本文从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两个突破口入手,提出了农村配电网低电压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陈中平[8](2012)在《中山古镇镇配电网规划方法的研究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是电网运行的主要目标。中压配电网是电力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组成部分之一,囊括了线路设备、开关设备、配电设备、变电设备等。配电网是连接输电网与用户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市政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网的改造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其建设好坏直接对城市发展有影响。过去,电力网络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几个问题:建设投入与负荷发展不协调,建设投资重复浪费,建设投资无整体性安排等。为了保证国民经济发展,贯彻落实社会经济发展,电力先行的思想,提高电网规划的决策科学水平是电力工作中一项重要和迫切的任务。本文从研究各种电网规划方法的理论出发,吸取以往研究成果和不足,提出适合中山古镇镇的规划方法,解决关键技术要点,如现状分析、负荷预测、配电网规划等,并提出中山古镇镇未来5年的电网建设方案,最后对方案进行校核与检验。
李奇[9](2012)在《南阳城区配电网降损节能及管理措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从南阳城区配网线损现状分析入手,找出目前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分别从技术应用降损和规范化管理降损两方面进行了论述。目前南阳城区线损管理难点主要是,配电网线路多,结构复杂,改接新建频繁;台区管理基础差;线损分析难度大。南阳城区线损管理的研究方向是,在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两方面都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持续改进和提高。在技术措施方面,应紧紧围绕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电能量采集系统建设做文章,并以此为重点结合无功补偿优化、反窃电技术升级等手段,为持续降损做好技术保障。在管理措施方面,应继续开展线损四分管理工作,结合线损精细化统计分析和标准化台区建设,做好抄表质量管理、计量故障处理等工作,降低线损波动。配网线损管理一些技术应用措施方面,先后对用电信息采集与监控系统的建设现状和深化应用情况、无功补偿优化和配电变压器经济运行方面相关技术、反窃电常用技术和面临的形势、线损理论计算算法和实际计算进行了论述。这些技术措施是当前南阳配网线损管理常用和正在使用的措施,适用于现阶段线损管理的需要,对于提高城区配网线损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配网线损规范化管理措施方面,主要涉及线损波动控制、线损精细化统计分析以及标准化台区建设等有关方面的内容。这些措施都是最基础的日常营业管理,在规范化管理和线损精细化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高相关部门的业务水平,是完成好线损工作的重要保证。通过论述,我们分析得出规范化管理和技术深化应用是落实线损管理工作的两项重要内容。在技术应用措施方面,用电信息采集与监控系统的推广应用改进了营业工作模式,强化了线损统计分析能力;无功补偿优化工作改善了配电网络功率因数,从而降低线损;反窃电技术的掌握应用能有效遏制窃电因素对线损的影响。在规范化管理措施方面,通过线损波动控制、线损精确统计分析和标准化台区建设等措施实施,使线损工作从日常的营业管理工作开始就得到规范,从而为线损管理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总的来说,通过一系列降损措施的落实,使南阳城区配网线损工作能够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极大地改善和促进了城区配网线损管理工作。
张弘廷,赵学军,司马轩,董延甫,李亚军[10](2011)在《城乡配电台区及低压用户接地问题探讨》文中指出城乡配电台区三位一体接地、低压中性点接地、配电屏接地、用户用电设备接地都存在不少问题,造成安全隐患。文中在分析研讨的基础上,介绍了正确的理念和做法。
二、配电台区存在问题应予重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配电台区存在问题应予重视(论文提纲范文)
(1)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价值、研究特色与研究方法 |
(四)资料来源与概念界定 |
第一章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设与发展演变 |
第一节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设 |
一、资源委员会的电器事业 |
二、中国电器事业的重要奠基人恽震 |
三、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组织系统 |
第二节 全面抗战时期中央电工器材厂的发展 |
一、湘潭各厂的内迁与发展 |
二、分厂的设立与发展 |
第三节 抗战胜利后中央电工器材厂的革新 |
一、各分厂抗战胜利后的迅速扩张 |
二、公司制改革 |
第二章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管理经营模式与出品情况 |
第一节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管理体制 |
一、人事管理 |
二、文书管理 |
三、生产管理 |
第二节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经营机制 |
一、营业方式与业务方针 |
二、历年营业概况 |
第三节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材料与出品情况 |
一、材料管理 |
二、出品情况 |
第三章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企业特色 |
第一节 厂、会关系 |
一、资源委员会的统一领导 |
二、会属企业的一般特征 |
第二节 企业文化 |
一、忠信敏确 |
二、企业刊物 |
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业余生活 |
第三节 行业地位 |
一、中央电工器材厂的自主谋划 |
二、发起组织“中国电工社” |
三、设立电器工业经济研究委员会 |
结语 |
参考资料 |
附录 |
致谢 |
(2)粤北县城配电网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龙川县及县城概况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1 国内研究概述 |
1.3.2 国外研究概述 |
1.4 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章节安排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电网现状分析 |
2.1 上级变电站现状分析 |
2.2 中压配电网现状分析 |
2.2.1 电网结构 |
2.2.2 .装备技术水平 |
2.2.3 负荷供应能力 |
2.2.4 线路装接配变容量 |
2.2.5 配变情况 |
2.2.6 中压配电网综合评估 |
第三章 电力需求预测 |
3.1 空间负荷预测 |
3.1.1 负荷密度选取 |
3.1.2 空间负荷预测结果 |
3.2 近期电量负荷预测 |
3.2.1 全社会用电量预测 |
3.2.2 弹性系数法结果校验 |
3.2.3 最大用电负荷预测 |
第四章 配电网规划原则 |
4.1 110kV电网规划原则 |
4.2 中压配电网规划原则 |
4.2.1 中压线路目标接线模式 |
4.2.2 中压线路网架结构 |
4.2.3 中压线路防雷设置 |
4.3 低压配电网规划原则 |
4.3.1 低压配电装置及线路 |
4.3.2 低电压台区改造原则 |
4.4 配网自动化配置原则 |
4.5 配电网通信配置原则 |
4.5.1 总体原则 |
4.5.2 网络规划原则 |
4.5.3 配电通信网业务接入原则 |
第五章 配电网规划 |
5.1 高压配电网规划 |
5.1.1 电力平衡 |
5.1.2 规划实施方案 |
5.2 中压配电网规划 |
5.2.1 解决线路重过载 |
5.2.2 目标网架规划 |
5.2.3 配网自动化规划方案 |
5.2.4 通信规划方案 |
5.3 投资估算及规划效果分析 |
5.3.1 建设规模 |
5.3.2 投资估算依据 |
5.3.3 投资估算 |
5.3.4 规划指标分析评估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烟台城区配网供电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概述 |
1.2.1 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研究的发展 |
1.2.2 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研究的特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研究现状 |
1.3.2 国内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研究现状 |
1.4 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主要评价指标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烟台城区配电网现状分析 |
2.1 烟台城区概况 |
2.2 烟台城区配电网现状分析 |
2.2.1 烟台城区10kV配电网现状分析 |
2.2.2 烟台城区400V配电网现状分析 |
2.3 配电自动化现状分析 |
2.4 烟台城区配电网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烟台城区2017年配电网停电事件统计分析 |
3.1 烟台城区10kV线路故障跳闸事件分析 |
3.1.1 故障原因分类情况统计 |
3.1.2 设备原因分类情况统计 |
3.1.3 班组原因分类情况统计 |
3.1.4 变电站原因分类情况统计 |
3.1.5 线路重复跳闸情况统计 |
3.1.6 接地故障情况统计 |
3.1.7 低压故障情况统计 |
3.2 烟台城区10kV电缆故障事件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烟台城区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指标计算与提升措施 |
4.1 配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指标 |
4.2 供电可靠性指标计算 |
4.3 烟台城区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综合评估 |
4.3.1 模糊综合评估法 |
4.3.2 综合评估结果 |
4.4 烟台城区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提升策略 |
4.4.1 全面提升配电网的运行管理能力 |
4.4.2 大力推动配电网的各项技术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附表 |
附表1 无需建立联络的线路明细 |
附表2 2017年烟台直供区单辐射线路明细表 |
附表3 2017年烟台直供区供电半径超出5km线路明细 |
附表4 2017年烟台直供区分段数不足3段线路明细 |
附表5 2017年烟台直供区未通过N-1校验线路明细 |
附表6 2017年烟台直供区重载台区明细 |
附表7 2017年烟台直供区低电压台区明细 |
附表8 2017年烟台直供区三相不平衡台区明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延川供电公司电力线路施工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研究的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质量 |
2.1.2 质量管理 |
2.1.3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
2.2 质量管理的因素与方法 |
2.2.1 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 |
2.2.2 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 |
2.2.3 PDCA循环控制法 |
2.2.4 因果分析法 |
2.2.5 动态控制法 |
2.3 电力企业质量管理主要特点 |
第3章 延川供电公司电力线路施工质量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延川供电公司概况 |
3.2 延川供电公司电力线路施工质量管理现状 |
3.2.1 电力线路施工项目概况 |
3.2.2 电力线路施工质量管理的现状 |
3.3 延川供电公司电力线路施工质量管理的问题分析 |
3.3.1 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老化 |
3.3.2 缺少整体的施工质量目标 |
3.3.3 人力资源不能适应质量管理的要求 |
3.3.4 质量监视和测量的有效性差 |
3.3.5 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不到位 |
第4章 延川供电公司电力线路施工质量管理方案的设计 |
4.1 电力线路施工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
4.2 电力线路施工组织策划和质量管理框架设计 |
4.3 电力线路施工质量管理的对策 |
4.3.1 组建和培训质量推行委员会 |
4.3.2 文件化质量管理结构的改进 |
4.3.3 运行监控体系的实施 |
4.3.4 人力资源支持体系的构建 |
4.3.5 施工质量的动态控制 |
4.3.6 持续有效改进质量管理 |
第5章 延川供电公司电力线路施工质量管理方案的实施 |
5.1 电力线路施工质量管理方案实施的预期效果 |
5.1.1 全员质量意识与管理水平得以提高 |
5.1.2 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得以改观 |
5.1.3 监督与约束机制的作用得以增强 |
5.1.4 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得以改善 |
5.1.5 自我完善的能力得以提高 |
5.2 电力线路施工质量管理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5.2.1 构建保证体系 |
5.2.2 确立主要内容 |
5.2.3 落实具体措施 |
5.2.4 预防和改进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智能变电站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第2章 智能变电站施工质量管理理论基础 |
2.1 质量和质量管理基本理论 |
2.1.1 质量和质量管理 |
2.1.2 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 |
2.1.3 质量管理的数理统计工具 |
2.1.4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2 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 |
2.2.1 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概念 |
2.2.2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特点 |
2.2.3 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的流程梳理 |
2.3 智能变电站施工质量管理技术基础 |
2.3.1 智能变电站技术基础 |
2.3.2 智能变电站的主要功能特征 |
2.3.3 智能变电站工程特征分析 |
2.4 智能变电站工程项目质量监管体系 |
2.4.1 工程项目质量计划的编制 |
2.4.2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点的设置与管理 |
2.4.3 工程项目生产要素的质量控制 |
2.4.4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方法 |
2.4.5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评价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变电站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体系设计 |
3.1 智能变电站工程项目概述 |
3.1.1 智能变电站工程的概况 |
3.1.2 智能变电站工程的特点 |
3.2 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
3.2.1 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指导思想 |
3.2.2 构建智能变电站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 |
3.3 智能变电站项目质量控制阶段分析 |
3.4 智能变电站项目质量管理控制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变电站施工项目质量控制 |
4.1 智能变电站项目施工准备工作质量预控 |
4.1.1 智能变电站工程项目划分 |
4.1.2 智能变电站技术准备的质量预控 |
4.1.3 智能变电站的采购质量控制 |
4.2 智能变电站项目实施阶段质量控制 |
4.2.1 智能变电站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概述 |
4.2.2 智能变电站工程建设项目工序质量控制 |
4.2.3 智能变电站工程建设项目质量改进原则 |
4.3 智能变电站工程项目验收阶段质量控制 |
4.3.1 竣工验收阶段工程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
4.3.2 智能变电站工程质量验收程序 |
4.4 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变电站工程质量管理效果的综合评价 |
5.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进一步评估 |
5.2.1 指标权重及隶属度的确定 |
5.2.2 横向指标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 |
5.2.3 纵向指标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 |
5.2.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3 智能变电站施工质量管理改进策略研究 |
5.3.1 学制贯标的执行和应用 |
5.3.2 工程分包队伍管理模式创新 |
5.3.3 典型设计和标准物料的推广 |
5.3.4 工程质量通病监理与防治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低压三相不平衡调相装置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三相不平衡基本原理及调相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
2.1 低压三相不平衡的定义 |
2.2 低压三相不平衡产生的原因 |
2.3 低压三相不平衡产生的危害 |
2.4 低压三相不平衡调相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压三相不平衡调相装置的最优换相方法 |
3.1 多目标最优换相法则的数学模型 |
3.1.1 三相电流不平衡度小于 20%的换相法则模型 |
3.1.2 使换相次数最少的换相法则模型 |
3.1.3 换相调整流程图 |
3.2 模型的求解方法 |
3.2.1 混合蛙跳算法的基本原理 |
3.2.2 混合蛙跳算法的参数设置 |
3.2.3 混合蛙跳算法的改进 |
3.2.4 混合蛙跳算法改进后的流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压三相不平衡调相装置的设计 |
4.1 调相装置的总体结构设计 |
4.2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4.2.1 电流、电压互感器的选择 |
4.2.2 抗混叠滤波电路设计 |
4.2.3 锁相环电路设计 |
4.3 ADS8364在调相装置中的应用 |
4.3.1 ADS8364的基本结构特性 |
4.3.2 ADS8364与TMS320F28335的接口电路设计 |
4.4 TMS320F28335电路设计 |
4.4.1 TMS320F28335的基本特性 |
4.4.2 TMS320F28335的最小系统实现 |
4.5 无线通讯模块设计 |
4.5.1 无线通讯的选择 |
4.5.2 EM310电路设计 |
4.5.3 EM310与TMS320F28335的接口设计 |
4.6 自动换相开关设计 |
4.6.1 自动换相开关的结构 |
4.6.2 自动换相开关电路设计 |
4.6.3 晶闸管触发电路设计 |
4.7 软件设计 |
4.7.1 CCS软件开发环境 |
4.7.2 系统主程序设计 |
4.7.3 模数转换模块程序设计 |
4.7.4 无线通讯模块程序设计 |
4.7.5 自动换相模块驱动程序设计 |
4.8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系统仿真与调试 |
5.1 系统仿真 |
5.1.1 换相算法编程思路 |
5.1.2 改进后SFLA算法的算例分析 |
5.2 系统调试与分析 |
5.2.1 系统实验平台 |
5.2.2 系统调试分析 |
5.3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中山古镇镇配电网规划方法的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配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
1.1.2 配电网的发展方向及其对配电网规划的影响 |
1.2 配电网规划的研究现状 |
1.2.1 配电网规划国内现状 |
1.2.2 配电网规划国外现状 |
1.3 本项目的研究方法和预期成果 |
1.3.1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配电网现状分析 |
2.1 网架现状分析的重要性 |
2.2 网架现状分析的内容 |
2.3 网架现状分析工作的开展 |
2.4 上级电源情况分析 |
2.4.1 上级电源综合情况分析 |
2.5 中压配电网网络结构水平情况分析 |
2.5.1 中压配电网概况 |
2.5.2 网络结构水平 |
2.5.3 负荷供应能力 |
2.5.4 装备技术水平 |
2.5.5 中压配电网综合评价 |
2.6 低压配电网现状分析 |
2.7 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
2.7.1 网络结构水平 |
2.7.2 负荷供应能力 |
2.7.3 装备技术水平 |
2.7.4 重要用户供电 |
2.7.5 其他问题 |
第三章 负荷预测 |
3.1 负荷预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3.2 负荷预测原理 |
3.3 负荷预测的分类 |
3.3.1 以时间段划分 |
3.4 负荷预测的方法 |
3.4.1 单耗法 |
3.4.2 电力弹性系数法 |
3.4.3 时间序列法 |
3.4.4 综合用电水平法 |
3.4.5 参数回归法 |
3.4.6 灰色理论 |
3.4.7 神经网络预测 |
3.5 古镇地区负荷预测 |
3.5.1 古镇地区负荷发展特点 |
3.5.2 古镇负荷预测工作过程介绍 |
3.5.3 本次负荷预测工作难点及解决方案 |
3.5.4 报装负荷预测法及实用系数分析 |
3.5.5 古镇负荷特性分析 |
3.5.6 电量负荷预测 |
第四章 中压配电网网架出线规划 |
4.1 中低压配电网规划目的 |
4.2 规划思路及要求 |
4.2.1 总体规划思路 |
4.2.2 规划工作重点 |
4.3 上级电网规划结果 |
4.3.1 高压变电站规划结果 |
4.3.2 变电站的供电范围划分 |
4.3.3 变电站负载率 |
4.4 中低压配电网规划方案 |
4.4.1 变电站新出线路规划 |
4.4.2 中压配电网改造规划 |
4.4.3 低压配电网规划 |
4.4.4 重要用户供电规划 |
4.5 规划技术原则的落实情况 |
4.6 供电可靠性评估 |
4.7 线损率评估 |
4.8 抗灾能力评估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现状中低压配电网问题 |
5.1.2 电力电量预测 |
5.1.3 中低压配电网建设规模 |
5.1.4 投资估算 |
5.2 对于规划工作的总结与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
参考文献 |
附录 古镇镇配电网规划结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南阳城区配电网降损节能及管理措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南阳城区配电网概况与现状 |
2.1 配电线损基本情况 |
2.2 南阳城区近年来线损管理情况 |
2.3 目前南阳城区线损管理难点 |
2.4 南阳城区线损管理的研究方向 |
2.5 本章小结 |
3 技术应用降损措施的研究 |
3.1 用电信息采集与监控系统深化应用 |
3.1.1 南阳城区用电信息采集与监控系统建设现状 |
3.1.2 用电信息采集与监控系统线损分析模块的功能与内容 |
3.1.3 用电信息采集与监控系统低压线损分析 |
3.1.4 用电信息采集与监控系统高压线损分析 |
3.1.5 用电信息采集与监控系统综合线损分析 |
3.1.6 用电信息采集与监控系统线损即时统计分析 |
3.1.7 用电信息采集与监控系统自动化抄表 |
3.2 无功补偿优化和配电变压器经济运行 |
3.2.1 无功补偿优化 |
3.2.2 无功补偿基本原则 |
3.2.3 变电站的无功补偿 |
3.2.4 配电线路的无功补偿 |
3.2.5 电力用户的无功补偿 |
3.2.6 配电变压器经济运行 |
3.3 反窃电技术应用 |
3.3.1 反窃电形势分析 |
3.3.2 电能计量典型分析 |
3.3.3 常见的计量装置错误接线方法 |
3.3.4 常见的窃电手段及计量分析 |
3.3.5 开展防窃电工作的技术困难分析 |
3.4 利用用电信息采集与监控系统开展反窃电的作用 |
3.4.1 用电信息采集与监控系统在防窃电工作中的有利条件 |
3.4.2 利用用电信息采集与监控系统开展防窃电工作的主要方法 |
3.5 案例分析 |
3.6 线损理论计算 |
3.6.1 线损理论计算的作用 |
3.6.2 开展线损理论计算的条件 |
3.6.3 南阳城区中压低配电网线损理论计算 |
3.7 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建议 |
3.8 本章小结 |
4 规范化管理降损措施的研究 |
4.1 线损波动控制 |
4.1.1 供售电量不同期和抄表质量因素 |
4.1.2 计量故障和用户窃电因素 |
4.1.3 变电站的出口电量抄录不准确 |
4.1.4 减低线损波动的措施 |
4.2 线损精细化统计和分析 |
4.3 标准化台区建设 |
4.3.1 配电台区线损考核管理标准 |
4.3.2 配电台区线损运行管理标准 |
4.4 本章小结 |
5 降损节能措施在南阳城区配电网的应用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城乡配电台区及低压用户接地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基本知识和规定 |
2 配电台区三位一体接地问题 |
3 配电台区接地电阻问题 |
4 配电室内中性线接地问题 |
5 配电屏接地问题 |
6 漏电保护与保护接地的关系 |
7 低压用户用电设备接地问题 |
四、配电台区存在问题应予重视(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研究[D]. 李姣. 西南大学, 2020(01)
- [2]粤北县城配电网规划研究[D]. 罗建军.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6)
- [3]烟台城区配网供电可靠性研究[D]. 孙丕毅. 山东大学, 2018(02)
- [4]延川供电公司电力线路施工质量管理研究[D]. 贺方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5)
- [5]智能变电站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 颜世强.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6]低压三相不平衡调相装置的研究与设计[D]. 郑薇. 山东理工大学, 2017(03)
- [7]浅析农村配电网低电压的治理[J]. 王碧芳.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6(11)
- [8]中山古镇镇配电网规划方法的研究与分析[D]. 陈中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6)
- [9]南阳城区配电网降损节能及管理措施的研究[D]. 李奇. 郑州大学, 2012(S1)
- [10]城乡配电台区及低压用户接地问题探讨[J]. 张弘廷,赵学军,司马轩,董延甫,李亚军.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1(11)
标签:变电站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三相不平衡论文; 三相电压论文; 三相电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