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几个骨干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分析

国内外几个骨干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分析

一、国内外几个骨干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段迎新[1](2021)在《基于不同地点下陕A群、陕B群选育的玉米自交系配合力评价》文中研究说明

李威[2](2021)在《19个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玉米杂交种的优良表现取决于亲本自交系,亲本的选择与选配是杂交育种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要素之一。配合力是自交系选育和杂交种组配的核心,是选配亲本的关键性指标之一。本研究以课题组新培育的19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了78个杂交组合,试验中测定了株高、穗位高、茎粗、雄穗长、雄穗分支数、穗上叶夹角、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秃尖长度,进行了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分析、遗传参数估计和相关性分析。对自交系进行了分析和评估,为自交系在育种中的利用提供了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分析株型性状和穗部性状一般配合力得知,自交系003、006、009、055、097、100、117、120、133、167、565、566、567、572、576、579主要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表现优良;如自交系003株高和穗位高的一般配合力值为-3.54和-5.63,利用自交系003组配杂交种可以有效的降低株高和穗位高。自交系117雄穗长、雄穗分支数和穗上叶夹角的一般配合力值分别为-0.07、-10.85和-5.24。自交系167雄穗分支数和穗上叶夹角的一般配合力值分别为-7.76、-1.85和-7.13。自交系566雄穗分支数和穗上叶夹角的一般配合力值分别为-11.54、-12.94和-18.30。自交系576雄穗长、雄穗分支数和穗上叶夹角的一般配合力值分别为-2.57、-29.66和-5.36。自交系117、167、566、576的雄穗长、雄穗分支数和穗上叶夹角均为负值且较小。利用这四个自交系组配杂交种,能够有效的减小雄穗大小,获得株型紧凑上冲的品种。自交系055穗长、行粒数的一般配合力值分别为8.06、0.21。自交系572穗长、行粒数的一般配合力值分别为6.77、3.15。利用自交系055和572作为亲本,组配杂交种容易获得果穗较长,行粒数多的组合。2.依据各杂交组合株型性状和穗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分析得知,杂交组合006×565、012×566、012×579、053×567、097×565、100×565、117×566、117×576、133×579、167×576、188×572农艺性状表现优良,可进一步进行试验;如117×576组合的株高、穗位高、雄穗长、雄穗分支数、穗上叶夹角均为负向效应,茎粗表现为正向效应,该组合表现株型紧凑上冲,株高、穗位适中。如100×565的穗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较高,秃尖长度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表现为负值,这个组合综合性状表现突出。3.通过对各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得知,株高、穗位高、茎粗、雄穗长、雄穗分支数和穗上叶夹角六个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除茎粗以外,都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说明株高等五个性状杂种优势的表现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株高和雄穗分支数的狭义遗传力均大于50%,宜早代选择。穗位高、茎粗、雄穗长、穗上叶夹角的狭义遗传力均小于50%,宜高世代选择。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秃尖长度5个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均小于50%,不宜在早代选择,宜在自交系高世代性状表现稳定后进行选择。4.通过对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得知,株高和穗位高、穗粗和雄穗分支数、穗长和行粒数呈极显着正相关;雄穗长和穗长、雄穗长和穗行数,穗粗和穗行数呈显着正相关。株高和雄穗分支、穗位高和雄穗长、穗位高和穗行数呈极显着负相关。穗行数和行粒数、行粒数和秃尖长呈显着负相关。分析评估了所选自交系在玉米育种中的利用价值,为自交系选育和杂交种组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莹[3](2020)在《玉米籽粒代谢物的数量遗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玉米是集粮、饲、经“三元一体”的优势作物,近年来已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最高的农作物。玉米籽粒中的代谢物不仅与营养价值有关,而且与成熟、干燥和萌发等生理特性有关。然而,关于玉米籽粒代谢组的全面信息是有限的。作为细胞调控过程的最终产物,代谢物既是衔接基因型和表型的桥梁,又具备数量性状的特征。虽然代谢物已被广泛用于玉米功能基因检测和表型预测,但针对代谢物自身的遗传信息尚少有研究。本文对丹玉13号、郑单958、中单2号、先玉335、掖单13号和苏玉16号这6个代表性玉米品种的11份亲本自交系,及其组配的26个正反交杂交组合的籽粒代谢物进行了遗传分析。利用非靶向代谢谱技术测定了玉米籽粒中的208个代谢物及其含量,并结合表型数据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所有试验材料的208个代谢物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均表明,亲本和杂交种的代谢物含量差异显着,其中氨基酸类代谢物的差异最明显。聚类分析中的第一组代谢物含量在杂交种间普遍偏高,第二组和第三组代谢物含量在亲本间普遍偏高。2.进一步对11个玉米亲本自交系和26个正反交杂交组合的代谢物开展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08个代谢物中有144个代谢物在亲本间差异显着,109个代谢物在杂交种间差异显着,163个代谢物在亲本对杂交种间差异显着,51个代谢物同时在亲本间、杂交种间及亲本与杂交种间存在显着差异。正反交间有40个代谢物差异显着,其中包括16个差异极显着的代谢物。3.计算各代谢物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并根据名次倒序计分法进行排名。结果表明,11个母本中,P10(JB)总记得分最高;11个父本中,P11(Y53)总记得分最高;P3(昌7-2)无论做父本还是母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均较低。在13对杂交组合中,苏玉16号(JB×Y53)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均较高,杂交组合P3×P4(昌7-2×Mo17)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均较低。4.208个代谢物的遗传效应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与其亲本的籽粒代谢物呈现多种关系。在所有杂交种中,约2/3的代谢物表现为超显性效应,其中36.8%表现为正向超显性,31%表现为负向超显性。在所有组合中,有27.5%的组合表现出显着的中亲优势,20.4%的组合表现出显着的超亲优势。5.利用LASSO方法鉴定了与11个农艺性状相关的25个显着代谢标志物。在这些标志物中,有7个代谢标志物同时与多个性状显着相关,13个代谢物与百粒重显着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从代谢水平解析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又可为玉米优良品种的遗传改良提供新的思路。

任嫒[4](2020)在《番茄优良自交系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原产地位于南美。其作为世界上最常见的蔬菜之一,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均有种植。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也要求育种家不断提高对番茄种质资源的筛选和利用。除了对常规高产新品种进行选育以及提升栽培技术水平以外,对于杂交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同样也是是番茄育种研究的热点。对于番茄杂种优势的利用可以大大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周期。本研究主要通过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筛选,选取了10个具有相应目标性状的优良亲本,并按照Griffing IV不完全双列设计获取其所配成的45个杂交组合,采用随机区组3次重复的方法对F1所有杂交组合及其亲本进行了以产量、早熟性、品质杂种优势(中亲优势、对照优势、离中优势)和配合力(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为主的研究分析,以期从中筛选出具有高配合力的强优势组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出杂种优势强的组合,研究发现番茄在不同性状上的杂种优势表现不尽相同,其中番茄杂交种产量性状对照优势全部表现为正向优势,中亲优势和离中优势分别有44.4%及51.1%呈现正优势。早期产量的对照优势、中亲优势、离中优势为53.3%、51.1%和53.3%。品质的对照优势、中亲优势、离中优势为86.7%、31.1%和60%。(2)筛选出一批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被测的8个性状中均呈现出良好表现的亲本为:17904、17969、17942;早熟性状中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大,可作为良好选择配组材料的亲本为17904、17969、17896;品质性状中表现较好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大的亲本材料为17648、17904、17969、17896。(3)筛选出一批特殊配合力高的杂交组合,组合17666×17648在株高、早期产量、总产量、单果重中均表现优异,组合17719×17955和17927×17969在成熟期上表现优异,组合17896×17904在可溶性固形物上符合优良杂种的评判标准,以上具有优良性状的杂交组合可对其亲本做目标性状改良后再组配杂交种,并作为种质资源进一步利用。(4)将10个亲本分别通过农艺性状聚类分析分为三个类群。其中将17719、17896、17927、17904、17942、17955与17996划分为第一类群;17666单独为第二类群,此类亲本在8个农艺性状的平均值均较大,农艺性状表现比较好;17969与17648属于第三类群,在产量性状与早熟性状的表现上都小于前面两个类群,性状表现上较差。(5)明确筛选出总产量强优势组合:17942×17969、17955×17969。早期产量强优势优组合:17666×17648、17955×17969;成熟期强优势组合为17896×17904、17896×17648、17942×17969,17719×17955和17927×17969;硬度强优势组合17969×17648、17719×17904;可溶性糖强优势组合17719×17927、17666×17927、17896×17904。其中组合17666×17648在株高、早期产量、总产量、单果重中均表现优异。

李森林[5](2020)在《玉米P18-7近缘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杂交后代性状分析》文中认为本试验主要采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分析26份玉米P18-7近缘系与7份测验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UPGMA聚类分析法进行初步聚类,对33份玉米自交系的亲缘关系进行初步划分,并综合田间试验结果与SSR分子标记结果,从26份P18-7近缘系中选取10份作为被测系与7份测验种,采用NCⅡ设计,组配70份杂交组合,通过一年两点联合鉴定,对17份玉米自交系的13个主要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70份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产量总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籽粒含水率和脱水速率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6对SSR引物一共检测到119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检测到的基因位点变化幅度为2~7个,平均为4.57个。每个SSR标记位点的多态信息量(PIC)变化幅度为0.3802~0.8402,平均为0.687。根据SSR标记结果建立的数据库,采用NTSYS2.10e软件计算33份玉米自交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得出GS变化幅度为0.3076~0.9038,平均值为0.6193。根据UPGMA聚类分析法对这33份自交系进行初步聚类,以遗传距离0.57为基准,可以划分为6类。2.联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地点内区组中,除雄花分支、全株叶片数、秃尖长、单株产量和百粒重未达到显着水平外,其它性状均达到极显着差异。在地点间,除了穗粗和行粒数未达到显着差异外,其它性状均达到极显着差异,说明大部分性状明显受生态环境和地域条件的影响。在组合间,所有性状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说明杂交组合间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在地点×组合互作间,除了茎粗未达到显着水平外,其他性状均达到极显着差异,进一步说明基因与环境互作对株高、穗位高等12个性状有影响。3.分析10份被测系中,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为正效应的有6个,P18-7、P18-3、15-6、P343、PH6WC和P337利用潜力较大。综合分析其它农艺性状的GCA表明,10份被测系中初步筛选出P18-7、P18-3、15-6在贵州地区的利用潜力较大,其利用潜力P18-7>P18-3>15-6。4.通过分析70个组合两点产量SCA排名前十的组合可见,产量SCA相对效应值变化范围较大,其SCA值在-18.69~19.51,其中有35个组合表现为正效应,p343×苏37、p18-7×苏37、15-6×P-162、15-7×丹340、PH6WC×丹340、PH6WC×78599141、P117×P-162、120×Anlk01-1、p337×78599141、173×7859914等10个组合的SCA较高,其中自交系15-7与丹340的产量GCA均表现出负效应,但15-7×丹340的产量SCA却排在第四位,由此可见,杂交组合产量SCA与双亲的GCA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只有两个亲本的GCA都较高,且两个亲本之间SCA也较高时,才能选育出高产杂交组合。5.对70个杂交组合产量进行TCA及杂优模式分析,其中41个组合TCA效应值为正,29个组合为负。产量TCA排名前十位的为:P343×苏37、P18-7×苏37、15-6×P-162、P18-3×W527、P18-3×P-162、15-6×苏37、PH6WC×Anlk01-1、P117×P-162、P337×W527、PH6WC×丹340。杂交组合产量的TCA效应值表现与产量表现结果一致,TCA效应值越大,其杂交组合产量就越高。产量的变化幅度在337.84kg-612.64kg之间,最高的是P343×苏37,对产量前10的杂交组合进行杂种优势模式分析,这些组合的杂优模式大致可以分为P343和P18-7与苏湾热带种质、15-6和P117与改良Reid、PH6WC和15-7与旅大红骨、PH6WC、P337和173与78599、120和PH6WC与Lancaster及P18-3和P337与贵州地方种质选系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杂种优势群。6.对SSR分子标记得到的遗传距离与杂交组合产量及其他农艺性状SCA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于潜力较好的前10位杂交组合,SSR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雄花分支、穗行数、穗粗和单株产量表现出显着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46、0.42、0.38、0.31;而与穗长、秃尖长表现出显着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64和-0.61;其余性状则未表现出明显相关性。7.对70个杂交组合籽粒含水率和脱水速率分析可见,籽粒含水率和脱水速率均随着授粉后天数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但因品种的基因型不同而存在显着差异。在授粉46d后平均含水量变化范围在22.8%<sup>34.5%之间,籽粒含水量最小值低于40%,说明授粉46d后已经完全进入生理成熟期。在授粉53d后平均含水量变化范围在19.30%<sup>30.60%之间。收获时期籽粒含水量最低的组合是P117×黄早四,其次含水量较低的组合依次为:P18-3×黄早四、120×黄早四、15-7×黄早四、P337×黄早四和PH6WC×黄早四。根据授粉后不同时期籽粒脱水速率计算结果显示,授粉后25<sup>32d籽粒脱水速率变化幅度为2.01%/d,授粉后32<sup>39d变化幅度为1.68%/d,授粉后39<sup>46d变化幅度为1.18%/d,授粉后46<sup>53d变化幅度为1.29%/d,随着授粉后时间的增加,籽粒脱水速率呈逐渐减小趋势,其平均变化趋势的拟合方程为y=-0.464x+2.474,R2=0.930。

孙瑞东[6](2020)在《适宜机收玉米籽粒灌浆及脱水速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玉米机械化收获要求玉米熟期适宜,籽粒含水量较低。籽粒脱水速率和收获时籽粒含水量是衡量玉米品种是否适宜机械化收获的重要指标,提高籽粒脱水速率、降低含水量,对于培育宜机收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早熟、中早熟、中熟、中晚熟不同熟期玉米骨干自交系12份,按不同熟期组配6×6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对12份骨干自交系及其所组配杂交组合进行了籽粒灌浆速率、脱水特性、收获时籽粒含水量及配合力的分析,以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玉米籽粒灌浆速率呈S形的单峰曲线,早熟自交系积累起始势和灌浆速率高于其他熟期,且有效灌浆期短,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早。(2)自交系J1590的理论最大百粒重最大,为32.15g,JD212具有灌浆活跃期长(26.34d)和有效灌浆期长(32.78d)的优点。(3)早熟(类型杂交)组合6F576×PHGJ4理论最大百粒重和各个时期增重最大,组合JD212×PH6WC灌浆活跃时间最长;中早熟组合TH23A×Z58百粒重最大,JD206×J1590有效灌浆期持续时间最长;中熟组合J9D207×Z58百粒重最大,JD212×J1590有效灌浆期持续时间最长;中晚熟组合JD206×Z58百粒重最大,JD206×Z58有效灌浆期持续时间最长。2.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早熟自交系授粉后20d含水量开始快速降低,中早熟自交系在授粉25d后含水量快速下降,中熟和中晚熟自交系均持续缓慢下降。(2)早熟自交系授粉后30-40d籽粒脱水速率较快,中早熟自交系授粉后25-35d籽粒脱水速率较快,中熟和中晚熟杂交组合在授粉后25-35d籽粒脱水速率较快。3.产量表现及其与籽粒灌浆速率、脱水特性间的相关(1)36个杂交组合中产量最高的组合为J9D207×Z58(14950.6Kg/hm2)。中晚熟组平均产量最高为12547.3Kg/hm2,顺序为:中晚熟>中早熟>早熟,因此选择中晚熟类型进行改良,容易获得相对高产的杂交组合。(2)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早熟、中早熟、中晚熟杂交组合籽粒灌浆速率与产量均呈极显着正相关,中熟杂交组合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脱水速率与产量,灌浆速率与脱水速率相关但不显着。4.籽粒灌浆特性、脱水特性及产量的配合力分析(1)灌浆特性配合力表明:自交系J1590灌浆快増期持续时间、灌浆快增期平均速率和最大理论百粒质量的一般配合力较高,组合TH23A×PHGJ4、JD205×J1590最大理论百粒质量的特殊配合力较高。(2)脱水特性配合力表明:早熟自交系6F576籽粒脱水速率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大,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小。组合JD206×PH6WC籽粒脱水速率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最大为12.38,组合6F576×KW5G321收获时籽粒含水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最低为-14.50。(3)产量配合力分析表明:PHGJ4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大为8.48,表明其在提高产量上有较大利用价值。组合J9D207×PH6WC、TH23A×PHGJ4产量特殊配合力高。

夏初雷[7](2020)在《基于玉米DH育种技术的No-Reid改良系遗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玉米近年来逐渐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由于其广泛的用途和高产的特性以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已经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战略地位突出。玉米DH育种技术,即玉米双单倍体育种技术,是一种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新型遗传改良技术。与常规方法相比,育种周期短,明显提高育种效率。为此,本试验通过玉米DH育种技术育成No-Reid改良系10份,经筛选鉴定,选用9DH151、9DH608、9DH81、J9D207及外引系PHB1M、PH4CV作父本,选用J1049、J1598、J1595、J1033及外引系PH6WC作母本,按NCⅡ设计组配(6×5)30个杂交组合,在6万株/公顷密度下,对产量及各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平均优势结果表明,6万株/公顷密度下,组合9DH151×J1598小区产量平均优势最高,为141.25%,组合9DH81×J1598较差。超标优势结果表明,组合9DH151×J1598也最高,为122.29%,组合PH4CV×J1049表现较差。综合表明小区产量优势最好的组合为9DH151×J1598,具有明显增产优势。2.一般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6万株/公顷密度下,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的母本自交系是J1595;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的父本自交系是9DH151。穗重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的母本自交系是J1595;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的父本自交系是9DH151。百粒重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的母本自交系是J1033;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的父本自交系是J9D207;穗长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的母本自交系是J1595;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的父本自交系是9DH81。综合分析结果,母本自交系J1595、父本自交系是9DH151最好。3.特殊配合力结果表明,6万株/公顷密度下,小区产量特殊配合力最高的组合为9DH151×J1598,穗粗和穗重特殊配合力最高的组合也为9DH151×J1598,穗长特殊配合力最高的组合为PH4CV×J1595,百粒重特殊配合力最高的组合为9DH151×J1049.综上所述,组合9DH151×J1598最优。4.遗传参数分析表明,轴粗、百粒重等性状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控制,而穗长和穗重主要受非加性基因效应控制。

易红华[8](2020)在《10个甜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鲜食甜玉米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经济效益显着,近年得到了迅猛发展。国家政策对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消费者也越来越接受和喜爱鲜食甜玉米,育种家们也加大了对鲜食甜玉米种质的改良与创新力度。配合力是评价自交系价值及利用潜势的主要指标,是进行种质改良与种质创新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对自交系材料进行配合力分析,有助于育种者了解其遗传特性,从而提高育种工作效率。本研究对本单位培育的10个甜玉米自交系进行配合力分析,采用不完合双列杂交法,以4个甜玉米自交系为母本(P1:DH3534、H1019、WU353、H808),6个甜玉米自交系为父本(P2:ET1003、T5728、BT708、BT723、BT731、T9623),组配24个杂交组合,将这24个组合按3次重复的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试验,调查蒸煮品质、还原糖含量、水溶性糖含量、皮渣率、单株鲜穗产量、株高、穗位高、穗长、秃尖长、行粒数、穗行数、百粒重、出籽率等13个性状。通过配合力分析,为这10个自交系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10个甜玉米自交系13个性状GCA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性状不同自交系的GCA效应值大小不一,有正向效应,也有负向效应。在特定性状上,自交系间GCA效应值有的差异极显着,有的差异却不显着。同一自交系在不同性状上表现出的GCA效应也不相同,在某一性状上是正向效应,而在另一性状上却表现为负向效应。没有任何一个自交系在某个性状GCA效应上均表现为正向效应或负向效应。本研究的10个甜玉米自交系中,DH3534在还原糖含量、单株鲜穗产量、穗长、行粒数、出籽率上均表现出较高的正向效应,DH3534在提高后代还原糖含量、单株鲜穗产量、穗长、行粒数、出籽率上将起到积极作用;H1019在蒸煮品质、还原糖含量、水溶性糖含量表现出较好的正向效应,而在秃尖长性状上又表现出非常低的负向效应,说明H1019在改善组配组合品质、提高满尖度上的机率大。DH3534和H1019特点突出,有较高的育种应用价值。2、遗传力估算结果表明,还原糖含量、皮渣率、行粒数、穗长、穗位高、株高、出籽率、水溶性糖含量、蒸煮品质狭义遗传力较高,选育甜玉米自交系时,这些性状宜在早代进行选择。单株鲜穗产量、秃尖长、穗行数、百粒重等性状,宜在晚代进行选择,特别是百粒重,受环境影响非常大,更要在晚代进行选择,可以改善选择效果。3、本研究中24个杂交组合,根据单穗产量及其他综合性状特殊配合力都较好的杂交组合为DH3534×T5728和DH3534×ET1003。若是单从蒸煮品质分析结果看,H1019×T5728、H1019×T9623是较好的组合。

赵长云[9](2019)在《不同供体及回交次数对玉米自交系K11和K62的改良效应》文中研究说明种质资源的改良创新是当前玉米育种的重要课题。回交法能快速地向轮回亲本中导入控制其它优良性状的基因,是聚合优良基因、提高育种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K11和K62为轮回亲本,分别用3个优良自交系为供体,通过不同回交次数育成的36个回交改良系,以及用3个骨干系为测验种按3×38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组配的114个杂交组合为材料,研究改良系主要农艺性状和分子标记遗传变异、配合力和产量杂种优势表现,比较不同供体及回交次数的改良效应,明确回交改良系的育种应用潜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主要性状变异分析显示,不同供体和回交次数对轮回亲本K11和K62的改良效果均存在差异。供体A2、A3、B1和B2对降低株高、穗位高和减少叶片数的改良效果显着,但A2和B3具有增加雄穗分支数的效应;供体A1、A2和A3能有效增加穗行数和行粒数,减少秃尖长,从而提高单株产量,虽然B1、B2和B3能显着增加穗长,但同时增加了秃尖长,因而对单株产量的改良效果不大。针对上述性状而言,回交1-5次的改良效果差异不明显,育种实践上回交1-2次即可。2.分子标记研究表明,40对SSR引物在2个轮回亲本和36个回交改良系中共检测到81个基因型,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2.025个,共检测到99个等位基因片段,平均2.475个。轮回亲本与其改良系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随回交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以遗传相似系数0.86为阈值,采用类平均法(UPGMA)将测验种和改良系划分为8大类群,聚类结果与系谱来源基本一致。供体A1、A2和A3改良系与K11的平均差异位点数分别为6.0、9.3和10.2个,而B1、B2和B3改良系与K62间分别为7.3、5.3和1.7个;回交0-5次改良系与2个相应轮回亲本的平均差异位点数分别为20.7-1.3个和13.3-0个,平均差异位点数随着回交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且回交4次以上绝大多数改良系与轮回亲本间差异位点数为0-2个,可判定为相同或相似系。因此,实际育种中应根据改良目标灵活确定回交次数。3.配合力联合方差分析结果,单株产量等13个所有考察性状GCA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株高等6个性状SCA达到显着水平;单株产量等5个性状GCA和9个性状SCA与地点间互作达极显着水平,说明这些性状配合力受环境影响大。不同供体和回交次数对轮回亲本不同性状配合力的改良效应差异较大,在2个试点中,供体A3、B1和B3改良系产量GCA正向显着高于轮回亲本的个(次)数分别为8、12和5,表明这3个供体对产量GCA的改良效果显着。随着回交次数的增加,改良系平均产量GCA效应值与轮回亲本趋于一致,而回交0-5次改良系正向显着个(次)数分别为6、7、6、5、6和6,说明不同回交次数对改良系产量GCA的改良效果差异不明显,实际育种中回交1-2次即可。4.产量杂种优势分析表明,在铁岭和荥阳试点,改良系组合比相应轮回亲本组合(分类对照)增产的组合数分别有68和54个,分别占总组合数的59.6%和47.4%,其增产幅度分别为0.19%-27.70%和0.08%-22.43%。其中,供体A3和B1的改良效果最好,其2试点正向显着改良组合数均高达20个(次),其次为A2和B3;回交0和1次正向显着组合数分别为18和17个(次),改良效果好。2试点改良系组合比郑单958(统一对照)增产组合数分别为65和8个,分别占总组合数的57.0%和7.0%,其增产幅度分别为0.83%-16.53%和0.57%-10.09%。其中,供体A3、B1和B3在2试点正向显着改良组合数分别为10、23和16个(次),对产量杂种优势改良效果好;回交0和1次正向显着组合数分别为14和11个(次),与分类对照优势改良效果趋势一致。K324×B1-0在铁岭和荥阳点比郑单958分别增产17.59%和10.09%,K128×B3-1等11个组合在铁岭点比郑单958增产10%以上,达显着水平,推荐进入高一级试验。5.综合分析表明,与相应轮回亲本比较,改良系A3-1、B1-1、B1-2和B3-1的SSR标记差异位点数均达4个以上,产量显着增加或相当,株高和穗位高显着降低,其单株产量GCA效应值显着提高,是较好的高产育种亲本;A2-3和B2-2株高和穗位高GCA负效应值显着降低,可作为矮化育种潜力亲本;B1-0百粒重和粒深GCA正效应值显着提高,是改良籽粒性状的优良材料。

毛熙岚[10](2019)在《新型玉米杂交种豫单112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和工业原料,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的玉米生产上品种繁多,但大面积推广的很少,且品种同质性强,遗传基础狭窄,不能满足实际生产对品种多样化的要求。豫单112是河南农业大学新近选育并通过审定的优良玉米杂交种,它不同于目前生产上推广的两大类型(郑单958类和先玉335类)品种,为了进一步弄清其遗传特性,更好地为育种和农业生产服务,本研究用郑单958、先玉335、豫单112以及包括其亲本在内来自5大杂种优势类群共26份自交系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对不同品种杂种优势的影响,分析比较了豫单112的特征特性并对其亲本进行了杂种优势类群的划分,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89个SSR标记分析了26份玉米自交系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豫单112的亲本自交系L217和L119A分别归于Lancast和唐四平头群两大杂种优势类群,其杂种优势模式为Lancast群×唐四平头群,为选配新的优势杂交种提供了理论依据;(2)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穗下节茎粗和地上第三节茎粗存在极显着的影响,不同遗传背景玉米材料和不同环境对植株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玉米穗部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百粒重与穗长、穗粗和穗行数关系密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25、0.42和0.33;本研究结果显示豫单112的较适宜种植密度为75000株/ha;(3)豫单112及其亲本L217和L119A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2.19%、13.96%、11.67%;自交系L217和豫单112赖氨酸的含量较高,分别为0.45%和0.37%;豫单112的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显着高于推广面积较大的玉米品种郑单958,属于优质蛋白玉米品种。

二、国内外几个骨干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外几个骨干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19个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玉米的起源进化
    1.2 国内外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1.2.1 国外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1.2.2 国内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1.3 玉米杂种优势的研究
    1.4 配合力的概念及分析方法
        1.4.1 配合力
        1.4.2 测定配合力的方法
        1.4.3 配合力的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目标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田间设计及管理
    2.3 田间调查及农艺性状测定
    2.4 统计分析方法
        2.4.1 方差分析
        2.4.2 配合力分析
        2.4.3 遗传相关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株型性状配合力的分析
        3.1.1 玉米株型性状的方差分析
        3.1.2 玉米株型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分析
        3.1.3 玉米株型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分析
        3.1.4 玉米株型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3.2 玉米穗部性状配合力的分析
        3.2.1 玉米穗部性状的方差分析
        3.2.2 玉米穗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分析
        3.2.3 玉米穗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分析
        3.2.4 玉米穗部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3.3 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表现
        4.1.1 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表现
        4.1.2 主要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表现
    4.2 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力及相关性
    4.3 下一步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3)玉米籽粒代谢物的数量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前言
    1.1 我国玉米品种的发展
        1.1.1 骨干亲本
        1.1.2 杂交品种
    1.2 作物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
        1.2.1 杂种优势的分类
        1.2.2 杂种优势的利用
        1.2.3 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
        1.2.4 杂种优势的组学研究
    1.3 配合力及其研究进展
        1.3.1 配合力的概念
        1.3.2 玉米配合力的研究进展
    1.4 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1.4.1 植物代谢物与代谢组学
        1.4.2 代谢组学的检测技术
        1.4.3 代谢组学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1.4.4 植物代谢组学的发展与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和田间试验
    2.2 代谢物样品的准备与提取
    2.3 统计分析
        2.3.1 聚类分析
        2.3.2 主成分分析
        2.3.3 方差分析
        2.3.4 配合力分析
        2.3.5 相关分析
    2.4 各代谢物的杂种优势分析及遗传效应
    2.5 代谢标志物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代谢物注释
    3.2 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
    3.3 代谢物水平的方差分析
    3.4 配合力分析
        3.4.1 一般配合力分析
        3.4.2 特殊配合力分析
    3.5 杂交种和双亲在代谢物含量上的关系
    3.6 杂种优势分析
        3.6.1 中亲优势分析
        3.6.2 超亲优势分析
    3.7 与农艺性状显着相关的代谢标志物
4 讨论
5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番茄优良自交系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杂种优势的分析方法及研究现状
        1.2.2 配合力的分析方法及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材料的栽培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亲本农艺性状的观察与测定
    2.4 分析与统计方法
        2.4.1 杂种优势群划分
        2.4.2 杂种优势分析
        2.4.3 配合力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种优势分析
        3.1.1 主要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3.1.2 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3.1.3 早熟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3.1.4 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3.2 一般配合力分析
        3.2.1 产量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
        3.2.2 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分析
        3.2.3 早熟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
        3.2.4 早熟性状一般配合力分析
        3.2.5 品质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
        3.2.6 品质性状一般配合力分析
    3.3 特殊配合力分析
        3.3.1 产量性状特殊配合力分析
        3.3.2 早熟性状特殊配合力分析
        3.3.3 品质性状特殊配合力分析
        3.3.4 各性状遗传力分析
4 讨论
    4.1 番茄不同性状杂种优势表现
    4.2 番茄不同性状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
    4.3 番茄杂种优势群划分
    4.4 本试验不足之处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玉米P18-7近缘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杂交后代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玉米种质资源利用与研究现状
        1.1.1 种质资源的概念
        1.1.2 国内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
        1.1.3 外来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
    1.2 种质资源的扩增、改良及创新的必要性和途径
        1.2.1 种质资源扩增、改良及创新的必要性
        1.2.2 种质资源扩增途径和方法
    1.3 分子标记在玉米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4 玉米自交系遗传差异与杂交后代产量关系
        1.4.1 遗传距离
        1.4.2 配合力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室材料与方法
    2.2 SSR实验方法
        2.2.1 DNA的提取与检测
        2.2.2 SSR分子标记
        2.2.3 数据统计分析
    2.3 田间试验材料与方法
        2.3.1 田间试验材料
        2.3.2 田间试验方法
        2.3.3 田间试验调查与室内考种
        2.3.3.1 籽粒含水量及脱水速率的测定
        2.3.4 田间数据统计与分析
        2.3.4.1 配合力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室结果与分析
        3.1.1 SSR结果分析
        3.1.2 SSR聚类分析
        3.1.3 种质间遗传差异分析
    3.2 田间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主要农艺性状方差分析
        3.2.2 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
        3.2.3 主要农艺配合力效应值分析
        3.2.3.1 一般配合力分析
        3.2.3.2 特殊配合力分析
        3.2.3.2.1 产量特殊配合力分析
        3.2.3.2.2 主要农艺性状特殊配合力分析
        3.2.3.3 产量总配合力及杂优模式分析
        3.2.3.4 遗传参数分析
        3.2.3.5 遗传距离与配合力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籽粒含水率与脱水速率分析
    4.1 不同组合籽粒含水率的变异情况
    4.2 不同组合籽粒脱水速率的变异情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33份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5.2 玉米P18-7近缘系一般配合力分析
    5.3 70个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分析
    5.4 总配合力及杂优模式分析
    5.5 籽粒含水率与脱水速率分析
    5.6 P18-7近缘系的改良创新及利用前景
    5.7 下一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适宜机收玉米籽粒灌浆及脱水速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我国玉米育种研究概况
        1.1 我国玉米育种研究概况
        1.2 我国玉米产业发展趋势
    第二章 玉米籽粒灌浆和脱水速率研究
        2.1 玉米籽粒灌浆速率研究
        2.2 玉米籽粒脱水速率研究
    第三章 玉米机械化收获研究进展
        3.1 影响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因素
        3.2 玉米机械化收获存在的问题
        3.3 国内玉米机械化收获研究进展
    第四章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适宜机收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1.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宜机收玉米籽粒含水量及脱水速率特性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杂交组合产量表现与籽粒灌浆和脱水速率关系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的配合力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基于玉米DH育种技术的No-Reid改良系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玉米起源及玉米的重要性
    1.2 国内玉米发展概况
        1.2.1 中国玉米现状
        1.2.2 玉米种质的引进和改良
    1.3 杂种优势
        1.3.1 杂种优势及其利用
        1.3.2 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
    1.4 配合力
        1.4.1 配合力的概念
        1.4.2 配合力的分析方法
    1.5 玉米DH育种
        1.5.1 玉米DH育种技术
        1.5.2 DH系产生途径
        1.5.3 DH系鉴定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统计分析
        2.3.1 杂种优势分析
        2.3.2 配合力分析
        2.3.3 遗传参数及遗传力估算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杂种优势分析
        3.1.1 小区产量的平均优势及超标优势
    3.2 配合力分析
        3.2.1 配合力方差分析
        3.2.2 各性状一般配合力分析
        3.2.3 特殊配合力分析
        3.2.4 其他性状特殊配合力分析
    3.3 遗传参数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杂种优势表现
        4.1.2 配合力分析
        4.1.3 遗传参数分析
    4.2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10个甜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我国玉米发展现状
    1.2 甜玉米研究概述
    1.3 甜玉米育种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1.4 配合力测定方法
2 目的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技术路线图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设计
    3.4 性状考察
    3.5 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组合间差异显着性检验
    4.2 配合力方差分析
    4.3 亲本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分析
    4.4 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分析
    4.5 遗传参数估算
5 讨论
    5.1 配合力在育种上的应用
    5.2 10个甜玉米自交系一般配合力
    5.3 10个甜玉米自交系特殊配合力
    5.4 10个甜玉米自交系13个性状遗传参数
    5.5 重庆甜玉米育种的设想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不同供体及回交次数对玉米自交系K11和K62的改良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1.1.1 种质资源改良创新的意义
        1.1.2 国外玉米种质资源现状
        1.1.3 国内玉米种质资源现状
    1.2 种质资源改良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1.2.1 筛选、改良地方种质资源
        1.2.2 人工合成群体改良
        1.2.3 物理、化学诱变改良
        1.2.4 回交改良
    1.3 玉米种质回交改良研究与应用
        1.3.1 自交系改良
        1.3.2 创建近等基因系
        1.3.3 创制雄性不育系
        1.3.4 外来种质利用
    1.4 种质资源的评价
        1.4.1 表型性状评价
        1.4.2 分子标记评价
        1.4.3 配合力评价
        1.4.4 杂种优势评价
    1.5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试验设计
        2.2.2 测定性状及方法
        2.2.3 分子标记鉴定方法
    2.3 数据分析
        2.3.1 主要性状差异比较
        2.3.2 SSR数据分析
        2.3.3 配合力分析
        2.3.4 杂种优势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改良系主要性状表现
        3.1.1 主要性状方差分析结果
        3.1.2 主要农艺性状改良效果
        3.1.2.1 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3.1.2.2 供体对主要农艺性状的改良效应
        3.1.2.3 回交次数对主要农艺性状的改良效应
        3.1.3 主要产量性状改良效果
        3.1.3.1 主要产量性状比较
        3.1.3.2 供体对主要产量性状的改良效应
        3.1.3.3 回交次数对主要产量性状的改良效应
    3.2 改良系SSR标记遗传变异
        3.2.1 SSR标记扩增结果
        3.2.2 轮回亲本与改良系间遗传相似系数
        3.2.3 SSR标记聚类分析
        3.2.4 SSR标记差异位点数分析
    3.3 改良系主要性状配合力效应分析
        3.3.1 杂交组合主要性状方差分析
        3.3.2 配合力方差分析
        3.3.3 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3.3.3.1 改良系主要性状GCA效应
        3.3.3.2 供体对产量GCA的改良效应
        3.3.3.3 回交次数对产量GCA的改良效应
        3.3.4 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3.3.4.1 单株产量SCA相对效应值
        3.3.4.2 供体对产量SCA的改良效应
        3.3.4.3 回交次数对产量SCA的改良效应
    3.4 产量杂种优势分析
        3.4.1 分类对照优势分析
        3.4.1.1 改良系组合单株产量分类对照优势
        3.4.1.2 供体对改良系单株产量分类对照优势的影响
        3.4.1.3 回交次数对改良系单株产量分类对照优势的影响
        3.4.2 统一对照优势分析
        3.4.2.1 改良系组合单株产量统一对照优势
        3.4.2.2 不同供体及回交次数对改良系单株产量统一对照优势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不同供体和回交次数对农艺经济性状的改良效应
    4.2 不同供体和回交次数对改良系配合力的影响
    4.3 不同供体和回交次数对改良系产量杂种优势的影响
    4.4 回交改良系的应用前景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作者简历

(10)新型玉米杂交种豫单112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玉米种质资源创新研究的重要性
        1.1.1 国内外种质资源利用的现状
        1.1.2 玉米种质资源创新方法
        1.1.3 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创新成果
    1.2 玉米杂种优势的利用
        1.2.1 杂种优势的经典假说
        1.2.2 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进展
    1.3 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3.1 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1.3.2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第二章 豫单112亲本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类群划分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3 数据整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各杂交组合产量相关性状方差分析
        2.2.2 产量性状相关性分析
        2.2.3 各杂交组合产量相关性状回归分析
        2.2.4 各杂交组合产量性状聚类分析
        2.2.5 杂交组合及其亲本的产量配合力分析
        2.2.6 基于分子标记豫单112 的亲本遗传关系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密度下玉米有关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3.1.3 性状的的测定方法
        3.1.4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材料的影响
        3.2.2 不同玉米品种的杂种优势分析
        3.2.3 不同玉米材料品质的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利用SSR标记划分杂种优势类群
    4.2 豫单112 亲本杂种优势类群的划分
    4.3 不同密度条件下对玉米植株的影响
    4.4 豫单112 及其亲本籽粒品质的分析
参考文献
ABSTRACT

四、国内外几个骨干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不同地点下陕A群、陕B群选育的玉米自交系配合力评价[D]. 段迎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19个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相关性分析[D]. 李威.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3]玉米籽粒代谢物的数量遗传分析[D]. 马莹. 扬州大学, 2020(05)
  • [4]番茄优良自交系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D]. 任嫒.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5]玉米P18-7近缘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杂交后代性状分析[D]. 李森林. 贵州大学, 2020(04)
  • [6]适宜机收玉米籽粒灌浆及脱水速率研究[D]. 孙瑞东.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7]基于玉米DH育种技术的No-Reid改良系遗传研究[D]. 夏初雷.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8]10个甜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D]. 易红华. 西南大学, 2020
  • [9]不同供体及回交次数对玉米自交系K11和K62的改良效应[D]. 赵长云.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10]新型玉米杂交种豫单112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D]. 毛熙岚.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国内外几个骨干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