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给了我们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张大为[1](2021)在《宇宙的尺度与文明的高度——论《三体》的文明诗学与文明理性意涵》文中研究表明《三体》之科幻诗学的根本机理在于,它以自然科学思维和认知视野,将考察人类文明生活的价值坐标放大到一个惊人的尺度上,同时又以文学的方式,将其与人的生活世界密切地联系、链接起来,从而互相撬动、延展了科学与文学各自被文明的惰性与生活的尘埃遮蔽的思想空间,造成了科学与诗性的聚变效应。这样的科幻诗学,可以说就是一种"水滴"诗学:借助从科学理性延展开来的"零道德"与"零情感"的科幻叙事,凭借镜面式的纯净来反映世界;与此同时,文学性或者诗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将这种生硬的尺度涣释、散射、摆荡开来,将其变成一个富有弹性、纵深与层次的意义书写空间与价值频谱,部分地克服了这种科学理性尺度可能带来的局限性。这样的科幻诗学,内在地蕴涵并延展开来一个以"自然之道"视野为基础的普遍性的文明诗学范型,以及一个文明理性与文明观照的视域。
牟婧,金圣子,关桐旭,雷磊,刘云[2](2021)在《某牛场奶牛产后败血症的细菌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某牧场母牛产后发生体温升高、呼吸困难、乳汁中带血等症状,发病牛衰竭死亡,针对此种情况,采取病死牛的心脏、肝脏、子宫、乳汁等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对其进行16S rRNA测序鉴定,毒力基因检测,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还对牛的饮用水进行细菌数量的检测。结果显示,致病菌为大肠埃希氏菌、沙雷氏菌和产色葡萄球菌。在毒力基因检测试验中,从病料及饮用水分离出的20株大肠埃希氏菌中有3株携有毒力基因hlyA、STb、F17。致病性试验显示,在分离出的8株大肠埃希氏菌中4株为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分离出的沙雷氏菌和产色葡萄球菌对小鼠均有致病力,可使部分小鼠死亡。药敏试验显示,分离出的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普遍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美罗培南敏感;黏质沙雷氏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美罗培南等5种药物敏感,产色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等11种药物敏感。水质检验显示,该牛场牛的饮用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埃希氏菌数量均严重超出国家标准。研究结果对预防、治疗奶牛产后败血症都具有指导意义。
薛松[3](2021)在《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展公民科学素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与规划未来教育的重要议题,是各国进行教育改革与探索的核心内容。理解科学本质作为发展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科学教育领域得到重视,而基础教育阶段作为学生发展科学素养的重要时期,应通过科学课程与教学的实施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我国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科学本质理解情况的研究不多见,尤其是小学阶段,鲜有研究能够展现我国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具体情况和表现特征。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有关科学本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本分析法、德尔菲专家问询法、调查研究法等,从理论上探讨小学生所能理解的科学本质相关内容,建构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模型;基于此,设计测评工具,调查我国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情况,分析其表现特征。与此同时,对影响小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建立影响因素模型。本研究拓展了我国小学科学教育领域关于科学本质的研究视野,以期促进小学科学课程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本质的教学实践。绪论部分重点介绍了本研究的来龙去脉,从研究的背景出发,明确了研究的问题所在以及研究意义,对科学本质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综述,基于此进行研究设计,确立研究的内容、思路以及主要研究方法等。第一章分析了国际科学教育领域中的科学本质主要内容。运用文本分析法,分析了美国、OECD、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本以及中国等研制的核心素养框架,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韩国、新西兰和中国等七个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以及国际科学教育大型测评项目(PISA、TIMSS和NAEP)的测评框架,聚焦小学阶段科学本质相关内容,明确了科学教育领域重点关注小学生对科学本质哪些内容的理解,科学本质内容如何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呈现,大型测评项目主要测评科学本质的哪些内容等,为本研究开展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模型建构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章建构了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模型。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初步建构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模型,运用德尔菲专家问询法,对初步建构的模型进行修正,最终达成专家共识,确立了基于大概念的理解模型。研究建构的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模型包含4个大概念,分别是大概念1:科学可以解释自然世界的各种现象;大概念2:科学知识的产生要基于证据,且需要随着新证据的发现而不断修正;大概念3: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式,其方法和程序是多种多样的;大概念4:科学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应用科学于工程和技术能造福人类社会,但有时也会产生危害。每个大概念下分别包含若干内容指标,共计12个。第三章对我国小学生关于科学本质的理解情况开展测评。测评工具主要借鉴国际科学教育领域测评小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经典工具,结合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实际情况以及我国传统文化背景,对工具进行合理改编,运用项目反映理论中的Rasch模型,进行数据与模型的拟合分析,检验工具的信度和效度。研究针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小学生开展测评,研究样本为上述地区9所小学的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共计825名小学生,其中四年级410人(男生202人,女生208人),六年级415人(男生216人,女生199人),有效问卷为761份。结果发现,我国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且发展不均衡,但与国际相关研究结果相比,我国小学生的理解水平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六年级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水平显着高于四年级小学生;不同水平学校的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整体理解水平有差异。与此同时,研究依据小学生的回答归纳分析其对各个大概念具体指标的理解表现出的特征。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影响因素。研究从学校、家庭、个人与社会等方面确立主要因素,探讨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小学生科学本质理解水平的影响,并从学校科学教育、家庭教育、同伴效应和社会作用等四个方面建构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影响因素模型,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别进行分析。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小学生科学本质理解水平产生显着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水平也较高。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学校科学教育、家庭教育、同伴效应和社会作用四个因素中,学校科学教育对小学生理解科学本质产生显着正向影响,同伴效应通过学校科学教育产生的中介效应对小学生理解科学本质产生显着正向影响,家庭教育和社会作用未产生显着影响。第五章是研究结论、启示与反思。对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所开展的工作以及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并探讨了研究给小学科学教育所带来的启示,同时对研究的整体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研究的创新点以及存在的局限。
王嘉路[4](2021)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融合物理文化的必要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范围内的一门基础学科,为社会的繁荣和兴盛提供了深厚稳固的根基。在物理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正确的对待和分析物理学理论方法来“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为了贯彻落实我国当代立德树人工作的根本任务,提升当今高中课程教学的时代先进性、思想科学性以及系统指导性,物理教育应该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致力于培养现代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健康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同时,物理教育也要适应时代的需求,注重物理成果内在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社会和技术上的应用。在现代物理课堂的教学中,应该融入物理文化的教育,深入地挖掘物理课程中的人文内涵,以便能够充分利用物理教育潜在的文化价值,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具有较高的人文关怀与现代科研精神的全方位人才。本文首先在查阅大量与物理文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研究的意义、内容和相关方法。随后,阐明本文的理论依据,对文化、物理文化、教学过程有关概念和内容进行了界定。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学生和教师对物理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物理文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数据依据。然后从2017年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文化的要求、2019年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对于物理文化的具体体现、物理文化本身蕴含的教育价值以及物理文化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四个方面分析了物理教学过程融合物理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物理文化与物理教学融合的具体案例,并说明案例的设计意图。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希望本文可以为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在教学中融合物理文化教育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徐敬宏,张如坤[5](2020)在《迈向开放科学的传播学:机遇、挑战与未来》文中认为开放科学或将成为未来传播学研究的新趋势。文章在梳理开放科学的国内外研究及实践进展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开放科学给传播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指出开放科学有助于数据共享、提升科研透明度、降低发表偏见和扩大学科影响力,但同时也面临开放共享的观念淡薄、数据分享的界限模糊、数据管理的规范缺位和激励机制的建设不足的挑战,进而展望开放科学与传播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丰富理论研究,助推开放科学在传播学领域的运用和发展。
华应龙[6](2020)在《“化错教育”的实践根基与文化底蕴》文中研究说明"化错教育"就是把"差错"倒过来,寻找到差错背后的正确方向,更深入一步,让差错转变成正确,在获得正确认识的同时,养成积极的思维习惯与阳光的人生态度。"化错教育"主张的提出源于阅读、思考和实践。阅读儒、释、道等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化错教育"的渊源认识。
李星洁[7](2020)在《形式学习理论与相关归纳逻辑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形式学习理论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哲学、心理学与统计学等领域的研究新范式,它与其他归纳推理的哲学方法截然不同,它是一种非统计的学习理论传统,是规范性认识论的数学体现,是科学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规范框架。从逻辑可靠主义的观点看,形式学习理论是一种更加可靠的分析“经验询问”的方法。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形式学习理论可以有效地避开许多无谓的争论,这有利于推动一些学科领域的发展,其目的不是描述一种普遍的归纳方法,也不是解释归纳合理性的一般公理,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归纳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追求的是一种情境依赖的行为目的分析方法,大多数的学习理论都分析了哪些研究策略能够可靠而有效地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本文主要分为五章,以形式学习理论作为最基本的分析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对形式学习理论的概念和特点等进行了阐述;后四章分别对休谟问题、绿蓝悖论、乌鸦悖论以及奥卡姆剃刀这几个经典的归纳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来说明形式学习理论的主要概念,并结合形式学习理论对比不同版本的解决进路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再反过来利用形式学习理论来分析或得出解决这些归纳逻辑问题的最优方案,其分析结果能够使人们重新解释以往的一些观点。
华昉[8](2020)在《从“有用工具”到“解放灵魂” ——努斯鲍姆《功利教育批判》的思想政治教育审视》文中研究说明美国着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Craven Nussbaum),强调文化多元主义教育模式,并特别强调教育的民主性。努斯鲍姆的《功利教育批判》一书,是基于一些民主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对美国教育以及世界部分国家教育现状进行的剖析。由此,努斯鲍姆逐渐意识到缺乏理性判断、同情心以及想象力的功利主义教育的危害。批判了“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美国教育发展模式,同时对世界提出教育改革的倡议,意图培养具有批判力、有想象力、有同情心的民主公民。拒绝专注培养“只接受技术训练,对权威毫无质疑,完全服从的人”和“有能力的但是呆滞,丝毫没有思考和思想的赚钱工具”,她所倡导的摒弃“以盈利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为世界教育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此基础上,努斯鲍姆借鉴传统教育思想,提出了“超功利教育”理论。但是,她所批判的全球教育的现实,并非是对现有教育的彻底摧毁,而是提倡对教育进行创造性地改革。她希望通过对不同制度下国家教育的分析,找出教育弊端,从而恢复人文社科的地位,建构一种从“有用工具”到“解放灵魂”的“超功利”现代教育理念,真正解放人性的“灵魂”,实现非功利教育目的。虽然努斯鲍姆的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她毕竟是基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基础的教育理念,并为本国意识形态教育服务的。这始终不能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甚至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对立,与我国“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铸魂育人”的目的有着质的差异。本文在分析了努斯鲍姆的超功利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后,着重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立场对其进行价值审视,并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批判。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和价值旨归,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具有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具有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兼具“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还是“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结合;并且对努斯鲍姆“解放灵魂”的“培养人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铸魂育人”的本质差异进行深刻剖析、定性,并得出结论。本文分六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在绪论这一章中,主要对文章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做了详尽论述。为文章的整体写作进行材料准备以及理论支撑。第二章,西方“有用工具”式的功利主义教育的现实状态。基于此,笔者首先对功利及功利主义教育进行概念解析;其次,交代西方功利主义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前提;最后,在对历史以及理论线索进行梳理后,不难发现西方功利主义教育产生进入了一定的实践偏离,从而引发一定的消极影响。第三章,努斯鲍姆“解放灵魂”超功利主义教育的生成。这一章中,首先交代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产生的背景;其次,对努斯鲍姆提出的培养个体批判性思维、同情心以及想象力思想进行理论溯源;最后,找出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对现实生成逻辑。第四章,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的核心要义。本章是全文的重点章节,重点论述了努斯鲍姆对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理性批判;诉清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提出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原则。第五章,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评价与马克思主义批判。在本章中,我们将围绕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理论的合理性以及局限性进行例证和分析,并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对其进行理论价值批判,为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越性进行理论准备。第六章,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审视。努斯鲍姆超功利教育思想虽然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教育先进性,但仍然存在着资产阶级思想的局限性那么,在本章中,我们必须理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保持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原因。解释思想政治教育是“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是“成才教育”还是“成人教育”?努斯鲍姆“解放灵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铸魂育人”的“魂”有何种区别?
谢星月[9](2020)在《中学地理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现状与优化研究 ——以课堂言语评价和作业评价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评价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评价范式的转型、教育教学的变革以及社会的发展赋予教师更多的评价责任和期望。教师评价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的评价行为不仅能够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使被评价者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找到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而且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其潜能,活跃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评价行为表现不当,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产生消极的影响。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诉求以及师生共同发展的需要,我们有必要深入地研究中学地理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现状,为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评价实践提出一些参考意见。本研究从国家教育资源平台上选取十节视频课作为课堂观察样本,利用编制的中学地理教师课堂言语评价行为观察量表对课例视频进行了反复观察、记录,并对教师的言语评价行为片段进行了文字转录,以期理清当前中学地理教师言语评价行为的现状,其次通过下发中学地理教师作业评价现状调查问卷,对当前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评价行为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研究发现,当前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评价行为存在以下现状:当前中学地理教师课堂言语评价现状是:言语评价方式多样,但分布不均衡;言语评价次数频繁,但质量不理想;积极评价为主,但提升不明显;多重言语评价方式并用,但语言程序化。中学地理教师作业评价现状是:地理作业设计的态度积极,但自创度低;地理作业设计的意识觉醒,但实施受阻;地理作业批改频率较高,但质量不佳。并分析出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评价知识与能力缺乏,社会评价环境的桎梏以及学校评价环境的缺乏。从促进中学地理教师教学评价水平提高,提升教学效果的目标出发,对中学地理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优化提出了几点优化策略,分别是:教师自身要丰富评价知识,提升评价技能;积极开展评价实践,在实践中进步;平衡外部评价与教师评价的关系,完善教师考评制度;学校要创设促进教师评价行为优化的环境。本文在理论基础与调查的实施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理论基础选取的全面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其次是在课堂观察的实施过程中,受拍摄的角度以及视频本身的音质和画面的影响,对于教师的某些言语评价的记录上可能存在遗漏。这些不足之处,也为笔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些方向。笔者将会在之后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行为进行更加全面的、更加深入的探索。
楼梦洁[10](2019)在《科学课堂中论证教学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论证是一种高水平的认知活动。开展论证活动需要学生具备提出主张、寻找证据、建构理由、提出反驳与再反驳等能力。开展论证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深入理解、促进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发展、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为促进初中科学论证教学的实施,笔者先采用问卷对当前初中学生论证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以了解初中生论证能力的实际水平与不足之处,结合对一线教师的深入访谈,调查论证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以此为参照提出几点科学课堂中论证教学的实施策略。因此,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确定本研究中论证教学的内涵及表现特征;2.编制相应的论证能力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以调查当前初中生论证能力水平及论证教学的现状;3.基于现状调查,提出论证教学的实施策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初中生论证能力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尤其在建构理由和提出反驳与再反驳方面学生表现较差;2.相较于科学概念题材的论证,学生在社会性科学议题论证中表现更佳。此外通过教师访谈发现,教师在论证教学中存在自身论证能力不足、论证教学能力不足、论证教学意识薄弱等问题。基于以上调查结果,首先对论证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检视,笔者认为主要是由教师论证教学培训不足,缺乏对论证和论证教学的基础认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动机功利,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教学主体的二元对立,缺乏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缺乏论证教学内容,教师难以开展论证教学;学生论证知识基础不足等原因造成。针对上述原因,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探讨了初中科学课堂论证教学的实施策略:一是开发丰富的论证教学资源,包括挖掘教材内论证教学内容、开发教材外论证教学内容、开发学生常见迷思概念三个方面;二是设置良好的论证教学情境,教师应创设开放有趣的问题情境和平等有序的交谈情境;三是选择适切的论证教学模式,笔者介绍了ADI模式、SWH模式、PCRR模式三种典型的论证教学模式;四是运用多样的论证教学方法,教师可采用设立两难情景、开展角色扮演、运用竞争理论、搭建脚手架等方法开展论证教学。以期为初中科学论证教学的实施提供指导与帮助。
二、科学给了我们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给了我们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宇宙的尺度与文明的高度——论《三体》的文明诗学与文明理性意涵(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体》的“水滴”诗学 |
二、诗学镜像与反讽航迹中的“黑暗森林” |
三、“宇宙很大,生活更大”? |
四、“再次起航”:罗辑的逻辑,或“逻辑”之外的罗辑 |
五、自然还是自然:在“自然之道”的天梯上 |
(2)某牛场奶牛产后败血症的细菌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病料 |
1.1.2 实验动物 |
1.1.3 培养基及试剂 |
1.1.4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临床症状观察及剖检记录 |
1.2.2 病原的分离鉴定 |
1.2.3 毒力基因检测 |
1.2.3.1 DNA模板的制备 |
1.2.3.2 毒力基因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1.2.3.3 PCR扩增毒力基因 |
1.2.4 牛场饮用水水质检测 |
1.2.5 大肠埃希氏菌同源性检测 |
1.2.5.1 同源性检测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1.2.5.2 PCR扩增检测同源性 |
1.2.6 分离菌株的致病性试验 |
1.2.7 药敏试验 |
2 结果 |
2.1 临床症状观察及剖检 |
2.2 病原菌的分离 |
2.3 大肠埃希氏菌毒力基因的检测 |
2.4 牧场水质检测 |
2.5 大肠埃希氏菌同源性检测 |
2.6 致病性检验 |
2.7 药敏试验结果 |
3 讨论 |
(3)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科学 |
二、本质 |
三、科学本质 |
四、理解 |
五、相关概念辨析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三、文献述评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国际科学教育领域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第一节 核心素养框架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一、美国“21世纪技能”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DeSeCo项目”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三、欧盟《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学习结果的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五、日本“21世纪型能力”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第二节 国际科学课程与教学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一、美国科学教育标准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二、澳大利亚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三、英国国家科学课程方案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四、新加坡科学课程大纲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五、韩国科学与教育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六、新西兰科学课程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七、中国《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第三节 国际科学教育大型测评项目中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一、PISA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二、TIMSS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三、美国NAEP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模型建构 |
第一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模型假设 |
一、关于科学本质的大概念 |
二、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基本内容 |
三、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模型初步建构 |
第二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模型的专家调查 |
一、调查的设计 |
二、调查的实施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模型的修订与确定 |
一、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模型的修订 |
二、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模型的确定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现状研究 |
第一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测评工具设计 |
一、测评工具初步设计 |
二、测评工具专家评审 |
三、测评工具预测试 |
第二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现状的测评实施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调查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三、调查数据统计 |
第三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现状的研究结果 |
一、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整体特征 |
二、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情况的差异分析 |
三、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表现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一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影响因素预设 |
一、学校科学教育 |
二、家庭教育 |
三、同伴效应 |
四、社会作用 |
第二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影响因素研究工具设计与实施 |
一、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设计 |
二、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
三、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的修订 |
四、影响因素调查研究的实施 |
第三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 |
一、确立变量 |
二、数据收集 |
三、模型建构与分析 |
第四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一、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 |
三、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基于大概念建构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模型 |
二、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情况的测评结论 |
三、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情况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对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启示 |
一、明确科学本质为科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以强化其教学实践 |
二、组建科学学习共同体强化学生之间的同伴效应 |
三、融合隐性和显性等策略优化科学本质的教学实践 |
四、以专题培训和教研等为介导提升科学教师关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教学实践能力 |
第三节 研究反思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局限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测评框架及题目专家咨询表 |
附录二 小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试测) |
附录三 小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正式) |
附录四 小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家庭)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高中物理教学过程融合物理文化的必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
二、理论综述和相关概念界定 |
(一)理论综述 |
1.斯宾塞教育预备说 |
2.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文化 |
2.物理文化 |
3.教学过程 |
三、物理文化的了解情况与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 |
(一)现状调查 |
1.现状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
2.现状调查的实施对象 |
(二)具体情况分析 |
1.学生问卷分析 |
2.教师问卷分析 |
(三)调查结果 |
四、高中物理教学过程融合物理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
(一)2017 版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文化的要求 |
(二)2019 年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如何体现物理文化 |
1.教材序言 |
2.教材致辞 |
3.教材实验 |
4.教材细节 |
(三)物理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
1.提高物理教学过程的活跃性 |
2.有助于教学模式的转换 |
3.提升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率 |
(四)物理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育人价值 |
1.智育价值 |
2.德育价值 |
3.美育价值 |
五、高中物理教学过程融合物理文化的具体案例 |
(一)电磁波的发现及应用教学案例 |
(二)反冲运动火箭教学案例 |
六、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物理文化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B 物理文化教师调查问卷 |
致谢 |
(5)迈向开放科学的传播学:机遇、挑战与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外开放科学的研究及实践进展 |
二、我国开放科学研究及实践进展 |
三、开放科学给传播学发展带来的机遇 |
1.丰富数据来源,助力数据共享 |
2.提升科研透明度,搭建信任桥梁 |
3.降低发表偏见,提高出版效率 |
4.助力学科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 |
四、传播学实施开放科学面临的挑战 |
1.开放共享的观念淡薄 |
2.数据分享的界限模糊 |
3.数据管理的规范缺位 |
4.激励机制的建设不足 |
五、开放科学与传播学的未来 |
1.预注册 |
2.TOP 准则 |
3.复制性研究 |
结语 |
(6)“化错教育”的实践根基与文化底蕴(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7)形式学习理论与相关归纳逻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概况及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一)文献解读的方法 |
(二)实例的应用研究的方法 |
(三)对比研究的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一)选题新颖 |
(二)研究视角新颖 |
第一章 形式学习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形式学习理论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形式学习理论的一般特征 |
一、行为目的分析方法 |
二、普遍性特征 |
三、与情境相依赖 |
四、权衡 |
第三节 归纳成功的标准——关于收敛真理的逻辑可靠性 |
第二章 形式学习理论与“旧归纳之谜”——休谟问题 |
第一节 休谟问题概述 |
一、“休谟问题”一词的由来 |
二、休谟问题的本质 |
(一)“归纳问题和因果问题等同于休谟问题”该命题不成立 |
(二)本质为因果问题及其理由 |
(三)本质为归纳问题及其理由 |
(四)休谟问题的逻辑结局 |
三、解决休谟问题的正确方法论 |
第二节 休谟问题的解决进路及其局限性 |
一、波普尔对休谟问题的解决方法探析 |
(一)波普尔针对休谟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
(二)波普尔解决方案的缺陷 |
二、豪森“贝叶斯方法”对休谟问题的解决方法探析 |
(一)豪森“贝叶斯方法”针对休谟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
(二)豪森“贝叶斯方法”解决方案的缺陷 |
第三节 形式学习理论对休谟问题的应用研究 |
一、逻辑可靠性与简单枚举归纳 |
二、休谟问题是不健全的 |
第三章 形式学习理论与“新归纳之谜”——古德曼“绿蓝悖论” |
第一节 古德曼“绿蓝悖论”概述 |
一、“新归纳之谜”的提出 |
二、古德曼“绿蓝悖论”的提出 |
第二节 “绿蓝悖论”的解决进路及其局限性 |
一、库恩范式模型对“绿蓝悖论”的解决方法探析 |
(一)范式模型的基本思想 |
(二)库恩范式模型针对“绿蓝悖论”提出的解决方案 |
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对“绿蓝悖论”解决方法探析 |
(一)波普尔针对“绿蓝悖论”提出定性解决方案 |
(二)波普尔针对“绿蓝悖论”提出量化解决方案 |
(三)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对“绿蓝悖论”解决方法评价 |
第三节 形式学习理论对“绿蓝悖论”的应用研究 |
一、最佳归纳方法的探究 |
二、形式学习理论分析中的哲学要点 |
第四章 形式学习理论与乌鸦悖论 |
第一节 亨佩尔乌鸦悖论概述 |
一、亨佩尔乌鸦悖论的由来 |
二、乌鸦悖论的原表达式 |
第二节 乌鸦悖论的解决进路及其评价 |
一、亨佩尔、古徳曼对乌鸦悖论的分析 |
二、蒯因对乌鸦悖论的分析 |
第三节 形式学习理论对乌鸦悖论的应用研究 |
一、最佳归纳方法的探究 |
二、证伪主义和例外的归纳 |
第五章 形式学习理论与奥卡姆剃刀定律 |
第一节 奥卡姆剃刀定律概述 |
第二节 稳定的信念与简单性 |
第三节 形式学习理论对奥卡姆剃刀定律的应用研究 |
一、对简单的定义 |
二、归纳问题的思维变化与简单性等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从“有用工具”到“解放灵魂” ——努斯鲍姆《功利教育批判》的思想政治教育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西方“有用工具”式的功利主义教育的现实状态 |
2.1 功利及功利主义教育的概念解析 |
2.1.1 功利主义内涵与解析 |
2.1.2 功利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 |
2.2 西方功利主义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
2.2.1 自然科学的重新崛起是功利主义教育产生的基础 |
2.2.2 工业革命的频繁爆发是功利主义教育发展的前提 |
2.2.3 政治改革的迅猛开展是功利主义教育成熟的标志 |
2.3 西方功利主义教育产生的理论基础 |
2.3.1 人性论是功利主义教育的逻辑起点 |
2.3.2 经验论是功利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 |
2.3.3 功利观是功利主义教育的思想源流 |
2.4 西方功利主义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 |
2.4.1 阶级失衡的利益冲突 |
2.4.2 伦理道德的逐步式微 |
第3章 努斯鲍姆“解放灵魂”超功利主义教育的生成 |
3.1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产生的背景 |
3.1.1 源于“功利性”教育的日益泛化 |
3.1.2 美国“矛盾性”教育的逐步发展 |
3.2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养成 |
3.2.1 个体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
3.2.2 个体同情心情感的培养 |
3.2.3 个体丰富想象力的培养 |
3.3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生成逻辑 |
3.3.1 以揭示文科教育位阶低下为起点 |
3.3.2 以提出人文学科被不平等对待为主旨 |
3.3.3 以摒弃人文科学差异教育为指向 |
第4章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的核心要义 |
4.1 努斯鲍姆对功利主义教育的理性批判 |
4.1.1 功利主义教育偏离了国家教育的初衷 |
4.1.2 功利主义教育加剧了社会普遍道德感的缺失 |
4.1.3 功利主义教育弱化了学生“世界公民”的意识 |
4.2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 |
4.2.1 解放作为经济增长工具的“灵魂” |
4.2.2 培养兼具主体性和社会责任感的民主公民 |
4.2.3 实现功利主义教育向民主教育转型 |
4.3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原则 |
4.3.1 坚持世界各国进行民主教育改革的正义性原则 |
4.3.2 坚持教育推进“人类意识”发展的先进性原则 |
第5章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评价与马克思主义批判 |
5.1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合理性 |
5.1.1 使整体教育的发展更具科学性 |
5.1.2 使人文学科的地位更具平等性 |
5.1.3 使“世界主义”的提出更具进步性 |
5.2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
5.2.1 对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认知不足 |
5.2.2 对功利主义教育的理解自相矛盾 |
5.2.3 对民主教育的效能预判不清 |
5.3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视角批判 |
5.3.1 对努斯鲍姆资产阶级思想局限性的理性批判 |
5.3.2 对努斯鲍姆“解放的人性与社会价值悖论”的批判 |
5.3.3 对努斯鲍姆“教育劳动异化”论片面性的批判 |
第6章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审视 |
6.1 思想政治教育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
6.1.1 工具理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功效 |
6.1.2 价值理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导向 |
6.1.3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价值实现 |
6.2 思想政治教育是“成才”与“成人”教育的结合 |
6.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才”教育功能 |
6.2.2 思想政治教育的“成人”教育责任 |
6.2.3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 |
6.3 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价值承诺 |
6.3.1 超越努斯鲍姆“培养人性”的灵魂解放本质 |
6.3.2 思想政治教育承担“铸魂育人”的使命 |
6.3.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规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9)中学地理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现状与优化研究 ——以课堂言语评价和作业评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学评价提出的诉求 |
1.1.2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总体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评价 |
2.1.2 教学评价 |
2.1.3 教师评价行为 |
2.1.4 教师教学评价行为 |
2.1.5 课堂言语评价 |
2.1.6 作业评价 |
2.2 理论依据 |
2.2.1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
2.2.2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章 调查工具的设计与实施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工具的设计 |
3.2.1 观察量表的设计 |
3.2.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3 调查实施 |
3.3.1 课堂观察的实施 |
3.3.2 问卷调查的实施 |
第四章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1 中学地理教师课堂言语评价行为数据统计与分析 |
4.1.1 观察过程 |
4.1.2 总体描述与分析 |
4.1.3 分类描述与分析 |
4.2 中学地理教师作业评价行为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1 修习作业评价相关知识的情况与意愿 |
4.2.2 作业设计与布置 |
4.2.3 作业的完成与检查 |
4.2.4 作业设计的普遍疑难 |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现状及问题成因分析 |
5.1 中学地理教师言语评价行为现状 |
5.1.1 言语评价方式多样,但分布不均衡 |
5.1.2 言语评价次数频繁,但质量不理想 |
5.1.3 积极评价为主,但提升作用不明显 |
5.1.4 多种言语评价方式并用,但语言程序化 |
5.2 中学地理教师作业评价行为现状 |
5.2.1 地理作业设计的态度积极,但自创度低 |
5.2.2 地理作业设计的意识觉醒,但实施受阻 |
5.2.3 地理作业批改频率较高,但质量不佳 |
5.3 中学地理教师教学评价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 |
5.3.1 教师教学评价知识与能力不足 |
5.3.2 社会评价环境的制约 |
5.3.3 学校评价文化的缺乏 |
第六章 中学地理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优化策略 |
6.1 丰富评价知识,提升评价技能 |
6.2 积极开展评价实践,在实践中进步 |
6.3 平衡外部评价与教师评价的关系,完善教师考评制度 |
6.4 学校创设促进教师评价行为优化的环境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地理教师作业评价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B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言语评价观察表 |
致谢 |
(10)科学课堂中论证教学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1. 信息化时代对论证能力的要求 |
2. 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
3. 探究性教学的教条化与模式化 |
4. 国内科学教育对科学本质的模糊认识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 研究综述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一、论证与论证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
(一) 核心概念界定 |
1. 论证与科学论证 |
2. 科学教育中的论证教学 |
3. 概念辨析 |
(二) 论证活动的本质 |
1. 一种非形式推理的过程 |
2. 一种科学对话的过程 |
3. 一种科学探究不可或缺的要素 |
(三) 论证教学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 |
1. 帮助科学知识的理解 |
2. 促进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发展 |
3. 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
二、论证与论证教学的过程与方式 |
(一) 论证的结构 |
1. 主张 |
2. 论据 |
3. 理由 |
4. 反驳 |
(二) 论证的类型 |
1. 基于论证方向分类 |
2. 基于表达形式分类 |
3. 基于价值取向分类 |
4. 基于论证形式分类 |
(三) 论证与论证教学的过程 |
1. 论证的过程 |
2. 论证教学的过程 |
三、学生论证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 研究资料的收集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工具 |
3. 研究对象 |
4. 问卷评价标准 |
(二) 调查结果的呈现 |
1. 提出主张子能力水平调查 |
2. 寻找证据子能力水平调查 |
3. 建构理由子能力水平调查 |
4. 提出反驳子能力水平调查 |
5. 提出再反驳子能力水平调查 |
(三) 调查结果总结 |
四、科学课堂中论证教学的问题检视 |
(一) 研究思路 |
(二) 存在问题梳理 |
1. 教师自身论证能力不足 |
2. 教师论证教学能力不足 |
3. 教师论证教学意识薄弱 |
(三) 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教师论证教学培训不足 |
2. 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动机功利 |
3. 教学主体的二元对立 |
4. 论证教学内容缺乏 |
5. 学生论证知识基础不足 |
五、科学课堂中论证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一) 开发丰富的论证教学资源 |
1. 教材内论证教学内容的挖掘 |
2. 教材外论证教学内容的开发 |
3. 学生常见迷思概念的再开发 |
(二) 设置良好的论证教学情境 |
1. 创设开放有趣的问题情境 |
2. 创设平等有序的交谈情境 |
(三) 选择适切的论证教学模式 |
1. 论证探究式教学模式(ADI) |
2. 启发式科学写作模式(SWH) |
3. 科学论证教学模式(PCRR) |
(四) 运用多样的论证教学方法 |
1. 设立两难情景 |
2. 开展角色扮演 |
3. 运用竞争理论 |
4. 搭建脚手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科学给了我们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宇宙的尺度与文明的高度——论《三体》的文明诗学与文明理性意涵[J]. 张大为. 文艺评论, 2021(05)
- [2]某牛场奶牛产后败血症的细菌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J]. 牟婧,金圣子,关桐旭,雷磊,刘云. 动物医学进展, 2021(06)
- [3]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薛松.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4]高中物理教学过程融合物理文化的必要性研究[D]. 王嘉路.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迈向开放科学的传播学:机遇、挑战与未来[J]. 徐敬宏,张如坤. 编辑之友, 2020(12)
- [6]“化错教育”的实践根基与文化底蕴[J]. 华应龙. 江苏教育, 2020(78)
- [7]形式学习理论与相关归纳逻辑问题研究[D]. 李星洁. 云南师范大学, 2020(10)
- [8]从“有用工具”到“解放灵魂” ——努斯鲍姆《功利教育批判》的思想政治教育审视[D]. 华昉. 吉林大学, 2020(08)
- [9]中学地理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现状与优化研究 ——以课堂言语评价和作业评价为例[D]. 谢星月.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2)
- [10]科学课堂中论证教学的策略研究[D]. 楼梦洁.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