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论文文献综述)
九间遗址金代遗存研究课题组,颜祥林,张庆峰[1](2021)在《对大庆九间遗址首次考古新发现的认识》文中研究说明九间遗址位于大庆市大同区太阳升镇九间村西南1公里处的高岗上。2019年8—10月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考古系、大庆市文物管理站、大同区文物管理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为期3个月的考古发掘。本次发掘共发现房址、灰坑、灰沟、窑址等各类遗存50余处,出土金代遗物主要有陶器、瓷器、铁器、石器、骨器、玉器等共500余件,并出土大量动物骨骼。此外还有少量砖瓦、脊兽等建筑构件。通过本次发掘,九间遗址可能是黑龙江省辽金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的一个新类型,为我们研究大庆地区甚至黑龙江地区辽金时期大规模的非城类遗址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赵玥,陈雪萍,周瑞,付婷[2](2021)在《黑龙江省康养旅游产业市场需求特点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龙江旅游业是以大森林、大湿地、大冰雪等乡村环境为依托的旅游产品。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康养旅游资源品类多样。黑龙江省需要科学制定康养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差异化发展,加强品牌营销;重视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
杨秀英[3](2021)在《地方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执行研究 ——以S大学选调生政策执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面对有限的就业资源,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越来越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除此以外,大部分大学生偏好在城市就业,对基层进行自我设定,不愿到基层工作,基层发展面临人才瓶颈。对此,各级政府从2003年开始,陆续出台了系列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并力图以就业工作为抓手,同时解决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和大学生就业这两个问题。各大地方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的源头,对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做好地方基层人才推送工作,落实好基层就业政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实际工作中,各地方高校的公职就业过热和基层就业过冷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表明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实施并未达到理想的政策目标。对此,本研究试图从地方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执行方面寻找答案,期望能为地方高校执行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相关人员提供有益参考。本文主要采用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在对各大基层就业政策内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S大学选调生政策的执行为例,从政策执行主体、政策目标群体、政策执行环境这三个维度关注选调生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S大学执行人员和目标群体的访谈调查发现,在选调生政策执行中,执行主体方面存在对政策的象征性执行、组织机构的权责交叉重叠、执行人员对于政策缺乏充分认知、执行人员价值认知与价值选择的矛盾、工作缺乏主动性这五个方面的问题,目标群体方面存在对政策的感知度偏低、选择动机趋于功利性、政策认同感偏低、自身素质难以匹配基层工作需要四个方面的问题,政策环境中的社会宏观环境和高校微观环境层面也存在相应问题。以S大学选调生政策执行的实际状况为依据,借用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分别从政策自身、执行主体、目标群体和政策环境方面分析地方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进而提出了优化基层就业政策设计、增强政策执行主体效能、加强对目标群体的引导,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四个方面的政策执行建议,期望能为政策执行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吴欣达[4](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各国国际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013年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使中俄两国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迎来了新的格局。中俄两国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为双方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且辽宁省作为与俄罗斯合作具有地缘优势的省份之一,研究辽宁省与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进行研究,特别是对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合作做了重点的研究。通过研究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合作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三个维度的现状,研究发现在人才培养合作方面存在学生交流数量偏少、学生交流的学科分布不均、普遍存在语言障碍、合作办学层次低,数量少、境外办学合作匮乏、对外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有待加强等问题。在教师国际交流方面引进俄罗斯专家和教师数量偏少、教师出国交流数量偏少、教师出国选派的学科分布不均衡、教师联合开发课程较少等问题。在科研合作中存在科研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缺少有影响力的合作平台,科研合作项目偏少、科研团队建设缺乏自主创新、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合作提出了优化的对策如下:首先,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加强学生交流,增加俄罗斯学生来华留学的吸引力、打破留学生以文学学科为主的选择,使学科分布更加合理、加大中小学开设俄语课,提高学生俄语基础能力、提高辽宁省中俄合作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数量、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与俄罗斯的境外办学、发挥孔子学院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外汉语的推广和文化传播等对策建议。其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强辽宁省引智工作、加大国家公派教师留学力度、鼓励多学科教师出国留学、增加教师联合开发课程,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等对策。最后,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学研究合作需要加强科研保障体系建设、建立高水平国际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加强科研创新,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等对策进一步推进辽宁省高校与俄罗斯高校的国际合作。为今后进一步加强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提供一定借鉴和参照。
梁国庆[5](2021)在《哈尔滨市俄餐发展历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传统俄式西餐为代表的哈尔滨市西餐业在国内西餐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哈尔滨俄餐的发展历史贯穿在哈尔滨餐饮史中,餐饮史又融入到近代城市发展史中。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以及个案调研的方法,注重对近代报刊史料的使用和挖掘,对哈尔滨传统俄式西餐兴衰、复苏与哈尔滨近代城市化过程及城市饮食文化进行研究。针对哈尔滨市传统俄餐发展历史,文章通过三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节主要论述哈尔滨传统俄餐的兴衰与复苏。涉及哈尔滨传统俄餐的兴起、兴盛、衰落以及复兴的发展历程。第二章节主要阐述造成哈尔滨俄式西餐百年兴衰的原因。同时涉及对俄式西餐厅发展历程、饮食文化特色和相关变化的探究。第三章节主要探讨俄式西餐对哈尔滨城市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俄餐对哈尔滨居民饮食生活、饮食结构、多元饮食文化的形成以及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均有较大影响。拥有百年发展历史的哈尔滨传统俄餐不仅见证了上个世纪数十万俄侨迁移历史,也见证哈尔滨的城市发展,更见证哈尔滨在中西文化融合中所形成的餐饮文化、移民文化与城市文化。
孙昊[6](2021)在《冰灯冰雕艺术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冰灯冰雕是哈尔滨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和地域文化载体,是代表哈尔滨城市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冰灯冰雕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但在当前数字化时代,冰灯冰雕艺术还没有与数字化充分接轨,其数字化保护和传播还停留在探索阶段。本文主要以非遗保护和民间艺术传播的视角,探究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保护与传播冰灯冰雕艺术。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资料分析等方式进一步收集资料,首先,笔者对冰灯冰雕艺术和非遗数字化概念进行简要概述;其次,总结其他技艺类的非遗数字化保护手段,概括冰灯冰雕艺术数字化保护内容和方法,通过对冰灯冰雕数字化保护价值的探讨分析其数字化保护的可行性;再次,概括冰灯冰雕艺术作为民间艺术在实体空间的呈现方式及现有媒介传播方式,总结目前数字化传播的优势和当前传播存在的问题;最后分别从冰灯冰雕数字化保护、传播和数字化产业创新方面提出策略和建议。
李媛[7](2021)在《苏联与民主也门政治关系研究 ——以1979年友好条约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战背景下的苏联和民主也门政治关系,是两国在对国家利益、地缘政治的深度考量和美国等大国因素的交互叠加影响下,经历了从接触到友好合作再到关系破裂这样一种发展演变轨迹,也属于国际关系中比较重要的大国小国关系演变模式。这段关系演变不仅对两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对于中东地区形势及冷战局势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第一章主要论述苏联与南也门沙比总统、鲁巴伊总统任职期间两国的政治接触(1967-1978)。其中,在沙比总统时期,苏联对其的外交承认及军事经济援助使南也门逐渐倒向苏联,并使“苏联在前往印度洋和邻近国家的途中获得了在南也门着陆的权利”;鲁巴伊总统时期,苏联与民主也门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也随着中东、印度洋事件以及民主也门执政党内讧而动摇。第二章主要阐述伊斯梅尔总统与阿里·纳赛尔总统任职期间与苏联友好关系的建立和巩固(1978-1986)。其中,伊斯梅尔总统时期,苏联与民主也门通过签署长达20年的友好合作条约而建立起友好关系,双方进入蜜月期;阿里·纳赛尔总统时期,继续执行上述友好合作条约,苏联与民主也门仍然保持密切的联系。第三章主要探讨苏联与民主也门友好关系的破裂及影响(1986-1990)。受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民主也门内战以及东欧苏联剧变内外因素影响,苏联与民主也门友好关系最终走向破裂。苏联与民主也门二十余年交往过程,使苏联增强了其在印度洋的影响力,并借助中东地区的反西方情绪削弱了西方和美国的影响。
张玥[8](2021)在《赵国北向军事经略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军事实力十分强大,这与赵国奉行的北向军事经略息息相关。本文系统分析了赵国的北向军事经略的三个方面,其一是赵国各位君主加强统治中心的防御、征伐代国、直接对军队进行改革提升军事实力,为后期北向军事征伐奠定基础;其二是赵国巩固北向经略成果以备继续向北扩张,在国家北部边疆建设了完善的军事设施;其三是赵国通过军事征伐攻灭中山国、攻占林胡、楼烦,向北扩张了广阔土地。通过对北向军事经略在赵国各个时期的发展和各项军事策略实施的梳理研究,可以发现其与赵国的兴起、繁盛、衰亡都有着紧密联系。
王晓燕[9](2021)在《周代婚姻礼俗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婚姻文化是我国礼乐文明的部分体现,婚制是社会进步的反映,礼俗是国人缔结婚姻颇重视的内容。周是婚礼、婚俗发展的重要时期,经远古与夏商两代积淀,西周建立健全婚制,并规范婚礼与习俗。周代有媵婚、烝报之俗;昏时成礼、不乐、不贺之俗当受原始婚姻文化影响。周代同姓不婚制度对后世有重要启示,后世多入律以规范婚姻关系。滥觞于远古时期的一夫多妻制在周代得到了发展,形成了嫡庶妻制度。另外,周代实行等级内婚制度,贵族与平民都在相同或相近等级寻找联姻对象,发展到后世门当户对的婚配观念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周代制定了规范的婚礼仪式,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世人对婚礼有所简略。尊长之命、媒妁之言也贯穿文明社会婚姻缔结始终;周代尚有三月庙见礼仪;之后夫家会行反马之礼;新妇母家或行致女礼仪等。本文试从周代婚姻礼俗与婚姻制度方面入手,整理其内容、表现形式以及发展与影响,并分析探讨周代婚姻礼俗与婚姻制度在应对当代婚姻难题的意义。
历远程[10](2021)在《乾嘉时期帝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帝师这一职业,曾在中国古代的悠久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专制皇权时代,皇帝地位独尊,其决定往往影响着国家兴衰的走向。而一个皇帝是否能成为明主,很大程度上与他受到的教育有关。帝师的关键之处由此显现出来。本文在梳理乾嘉时期帝师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清实录、乾嘉两朝的起居注以及大量的人物传记,统计了这一时期帝师的人数、籍贯、年龄、出身等信息,针对乾嘉时期帝师群体的特点、地位、历史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着重分析。清代的帝王教育制度,至乾嘉时期已相当完善,形成了一个数量颇多的帝师群体。这一群体,包含了乾嘉二帝作为皇子时的师傅,以及经筵制度下的经筵直讲官们。前者是两位皇帝年少时的授业恩师,皆是宿儒硕彦,皇帝继位后,他们在政坛上也具有很高的声望,深受皇帝器重;后者则在帝王教育方面未发挥实质的作用,选拔的条件不一样,与皇帝的关系也远不如前者紧密。但总的来说,两类帝师大多是当时最博学多识的一批人物,对乾隆、嘉庆二位皇帝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当时的政治、文化领域都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二、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论文提纲范文)
(1)对大庆九间遗址首次考古新发现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九间遗址从发现到发掘 |
二、本次发掘取得的成果 |
三、九间遗址发掘的意义与价值 |
(2)黑龙江省康养旅游产业市场需求特点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康养旅游发展现状 |
二、康养旅游文献综述 |
(一)文献数量和类型 |
(二)国内学者对康养旅游概念的研究 |
三、黑龙江省康养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发展现状 |
(二)存在问题 |
四、推进黑龙江省康养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
(一)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三)重视人才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四)注重差异化发展,加强品牌营销 |
(3)地方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执行研究 ——以S大学选调生政策执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和基层建设人才匮乏的问题 |
1.1.2 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 |
1.1.3 地方高校做好基层人才培养和推送工作是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已有研究述评 |
1.3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资料整理与分析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5.1 地方高校 |
1.5.2 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 |
1.5.3 政策执行 |
1.6 理论基础 |
2 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概述 |
2.1 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类别 |
2.1.1 西部计划 |
2.1.2 三支一扶计划 |
2.1.3 大学生村官计划 |
2.1.4 特岗教师计划 |
2.1.5 选调生计划 |
2.2 大学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内容 |
2.3 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出台背景 |
2.3.1 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 |
2.3.2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 |
2.3.3 我国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
2.3.4 行业困难和就业市场的缩水 |
2.4 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基本特征及重要意义 |
2.4.1 政策的基本特征 |
2.4.2 政策的重要意义 |
2.5 本研究的出发点 |
3 S大学选调生政策执行主体状况 |
3.1 访谈对象的选择 |
3.2 对执行主体的调查结果 |
3.2.1 选调生政策执行组织机构和流程 |
3.2.2 执行人员的政策认知 |
3.2.3 执行人员的心理因素 |
3.2.4 执行主体的工作方式与传统 |
3.3 对执行主体调查结果的分析 |
3.3.1 对于选调生政策的象征性执行 |
3.3.2 政策执行组织机构的权责交叉重叠 |
3.3.3 执行人员对于政策缺乏充分认知 |
3.3.4 执行人员价值认知与价值选择的矛盾 |
3.3.5 执行人员工作缺乏主动性 |
3.3.6 政策执行成效难以明确 |
4 S大学选调生政策目标群体状况 |
4.1 访谈对象的选择 |
4.2 对于目标群体的调查结果 |
4.2.1 目标群体的政策感知 |
4.2.2 目标群体的选择动机 |
4.2.3 目标群体的政策认同 |
4.2.4 目标群体的自身素质 |
4.3 对目标群体调查结果的分析 |
4.3.1 大学生对政策的感知度偏低 |
4.3.2 大学生的选择动机趋于功利性 |
4.3.3 大学生对选调生政策认同感偏低 |
4.3.4 大学生自身素质难以匹配基层工作需要 |
5 S大学选调生政策执行环境状况 |
5.1 宏观环境 |
5.1.1 政策执行中传统的行政运作 |
5.1.2 政策执行中传统的社会心理 |
5.1.3 社会中的偶发事件 |
5.2 微观环境 |
5.2.1 政策执行的人力资源不足 |
5.2.2 政策执行的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 |
5.2.3 政策执行中的信息沟通机制缺乏 |
6 地方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
6.1 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
6.1.1 政策自身因素 |
6.1.2 执行主体因素 |
6.1.3 目标群体因素 |
6.1.4 政策环境因素 |
6.2 改进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执行的策略 |
6.2.1 优化基层就业政策设计 |
6.2.2 增强政策执行主体效能 |
6.2.3 加强对目标群体的引导 |
6.2.4 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 |
7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4)“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
(二)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访谈法 |
第二章 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理论基础 |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
二、推拉理论 |
三、知识流理论 |
第三章 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政策与实践 |
一、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
(一)扩大中国学生赴俄罗斯留学规模 |
(二)扩大俄罗斯学生来华留学规模 |
(三)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 |
(四)推进联合培养项目 |
(五)推进境外办学 |
(六)优化汉语国际传播 |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一)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
(二)选派教师出国交流 |
三、加强科学研究合作 |
(一)建立联合研究中心或实验室 |
(二)联合推进科学研究项目 |
(三)成立中俄高校联盟 |
(四)鼓励承办国际学术会议 |
第四章 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现状 |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概述 |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概述 |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概述 |
(三)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研合作的概述 |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校际合作现状调查研究 |
(一)调查的目的 |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 |
(三)调查的设计 |
(四)调查的实施 |
(五)调查数据的统计方法 |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问题 |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
(一)学生交流数量偏少,人数增长不稳定 |
(二)学生交流的学科分布不均衡 |
(三)学生交流普遍存在语言障碍 |
(四)中俄合作办学层次低,数量少 |
(五)境外办学合作匮乏 |
(六)对外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有待加强 |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
(一)引进俄罗斯专家和教师数量偏少 |
(二)教师出国交流数量偏少 |
(三)教师出国选派的学科分布不均衡 |
(四)教师联合开发课程较少 |
三、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研合作的问题 |
(一)科研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
(二)两国缺少有影响力的合作平台,科研合作项目偏少 |
(三)科研团队建设缺乏自主创新,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不高 |
第六章 优化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对策 |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 |
(一)加强学生交流,增加俄罗斯学生来华留学的吸引力 |
(二)打破留学生以文学学科为主的选择,使学科分布更加合理 |
(三)加大中小学开设俄语课,提高学生俄语基础能力 |
(四)提高辽宁省中俄合作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数量 |
(五)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与俄罗斯的境外办学 |
(六)发挥孔子学院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外汉语的推广和文化传播 |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 |
(一)加强辽宁省引智工作 |
(二)加大国家公派教师留学力度 |
(三)打破以文学学科为主的教师选派,鼓励多学科教师出国留学 |
(四)增加教师联合开发课程,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 |
三、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研合作的对策 |
(一)加强科研保障体系建设 |
(二)建立高水平国际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
(三)加强科研创新,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二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三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访谈提纲 |
附录四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哈尔滨市俄餐发展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哈尔滨市俄餐的兴衰与复苏 |
第一节 哈尔滨市俄餐的兴起 |
一、哈尔滨市的雏形 |
二、中东铁路修建与开埠通商 |
三、哈尔滨市俄餐的初兴 |
第二节 哈尔滨市俄餐的兴盛 |
一、俄侨移民高潮的到来 |
二、民国初期的哈尔滨市俄餐 |
第三节 哈尔滨市俄餐的衰落 |
一、伪满时期的俄侨处境 |
二、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俄餐 |
第四节 哈尔滨市俄餐的复兴 |
一、改革开放前的哈尔滨俄餐 |
二、改革开放后的哈尔滨俄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哈尔滨市俄餐兴衰原因、特色与演变 |
第一节 哈尔滨传统俄餐百年兴衰原因 |
一、人口流动下俄侨移民带来俄餐 |
二、本土化使俄菜进入寻常百姓家 |
三、拥有得天独厚的原料物质基础 |
四、名师传承人才辈出是内在动力 |
第二节 哈尔滨市俄餐厅发展历程与特色 |
一、马迭尔发展历程与文化特色 |
二、华梅西餐厅发展历程与特色 |
三、塔道斯发展历程与文化特色 |
四、哈尔滨市俄餐厅特色与转变 |
第三节 哈尔滨市传统俄餐地位演变 |
一、由主导走向辅助性和代表性 |
二、由上层群体向大众消费转变 |
三、经营者由俄侨被中国人取代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俄餐对哈尔滨城市文化的意义 |
第一节 俄餐对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历史意义 |
一、促进了哈尔滨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
二、促进了哈尔滨城市中西文化融合 |
第二节 俄餐对哈尔滨城市文化的现实意义 |
一、哈尔滨俄餐促进居民饮食结构发展 |
二、哈尔滨俄餐促进多元饮食文化形成 |
三、哈尔滨俄餐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
(6)冰灯冰雕艺术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创新点以及不足 |
第一章 冰灯冰雕艺术与非遗数字化概述 |
第一节 冰灯冰雕艺术概述 |
一、冰灯冰雕的历史发展 |
二、冰灯冰雕的艺术特征 |
三、冰灯冰雕艺术的文化内涵 |
四、冰灯冰雕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概述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
三、数字化传播 |
四、传播学相关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冰灯冰雕艺术数字化保护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非遗数字化应用手段 |
一、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基础性技术 |
二、非遗数字化展示的新兴技术 |
第二节 冰灯冰雕艺术数字化保护的内容 |
一、非遗传承人数字化建档保护 |
二、非遗制作技艺数字化保护 |
三、历史资料数字化整理与记录 |
四、传承人口述访谈记录整理 |
第三节 冰灯冰雕艺术数字化保护方法 |
一、数字化采集与存储 |
二、数字化复原与再现 |
三、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
第四节 冰灯冰雕艺术数字化保护的价值 |
一、实现资料整合的价值 |
二、提升地域文化发展特色的价值 |
三、实现文化传承的价值 |
四、实现文化多样性传播价值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冰灯冰雕艺术传播现状研究 |
第一节 基于实体空间的传播方式 |
一、公共展示与比赛 |
二、冰雪节庆活动 |
三、冰灯冰雕教育活动 |
第二节 电子媒介传播方式 |
一、传统媒体传播 |
二、新媒体传播 |
第三节 非遗数字化传播的优势 |
一、传播范围的广泛性 |
二、内容与形式的生动性 |
三、数字化传播的交互性 |
四、传播信息的长久保存性 |
第四节 冰灯冰雕艺术传播中的问题 |
一、线下展示缺乏受众体验 |
二、线上传播平台利用不充分 |
三、传播内容缺乏对知识的深度思考 |
四、传播过程忽略情感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冰灯冰雕艺术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策略 |
第一节 冰灯冰雕数字化保护策略 |
一、落实资助政策,推动传承人队伍建设 |
二、增加技艺体验,提高非遗保护自觉性 |
三、优化系统教育,培养复合型传承人才 |
第二节 冰灯冰雕数字化传播策略 |
一、融合线上线下传播渠道,实现娱乐科普 |
二、丰富传统媒体内容,吸引受众兴趣 |
三、发挥新媒体优势,激发受众情感认同 |
第三节 冰灯冰雕艺术数字文化产业创新策略 |
一、加快数字文旅建设 |
二、实行“文创+”战略 |
第四节 冰灯冰雕数字化保护的建议 |
一、加强文化传播内涵的数字化保护 |
二、构建人性化的数字保护模式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7)苏联与民主也门政治关系研究 ——以1979年友好条约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及概念厘定 |
第一章 友好条约签署前的两国交往(1967-1978) |
第一节 苏联与南也门的初步接触 |
一、新政权的成立及面临的危机 |
二、苏联对南也门的犹豫及承诺 |
第二节 苏联与民主也门的深入交往 |
一、从纠正运动到十月战争 |
二、从十月战争到1978 年政变 |
第二章 友好条约的签署(1978-1986) |
第一节 苏联与民主也门友好关系的建立 |
一、从1978年10 月到签署友好条约 |
二、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分析 |
三、伊斯梅尔政权的倒台 |
第二节 苏联与民主也门友好关系的巩固 |
第三章 友好关系的破裂及影响(1986-1990) |
第一节 友好关系的破裂 |
一、民主也门内战及苏联的应对 |
二、友好关系破裂的原因 |
第二节 苏联与民主也门友好关系的影响 |
一、苏联与民主也门友好关系对苏联的影响 |
二、苏联与民主也门友好关系对民主也门的影响 |
三、苏联与民主也门友好关系对地区形势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
(8)赵国北向军事经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难点和解决方法及创新之处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赵国的军事概况与变革 |
第一节 赵国前期的军事概况 |
一、赵国面临的严峻战国形势 |
二、赵国国君采取的措施 |
(一)赵简子的军事举措 |
(二)赵襄子灭代国 |
(三)赵烈侯改革 |
第二节 赵国后期的军事改革 |
一、赵武灵王军事改革的背景 |
(一)地理环境的制约 |
(二)其他诸侯国与戎狄的威胁 |
(三)统治者个人的影响 |
二、赵武灵王军事改革的具体内容 |
(一)兵制战术变革 |
(二)军队服饰变革 |
三、赵武灵王军事改革对赵国的作用 |
(一)提高了赵国地位 |
(二)促使赵国社会稳定 |
(三)提升了赵国军事实力 |
(四)促进尚武之风的形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赵国北方的军事设施 |
第一节 赵国北长城的修筑 |
一、赵国北长城修筑的历史背景 |
二、赵国北长城的修筑地址及特点 |
(一)赵国北长城的修筑地址 |
(二)赵国北长城的修筑特点 |
三、赵国北长城修筑的影响 |
(一)赵国北长城修筑对赵国的影响 |
(二)赵国北长城修筑对战国形势的影响 |
(三)赵国北长城修筑对后世的影响 |
第二节 赵国其他防御工事的修建 |
一、赵国重要城邑的防御 |
二、赵国北疆关塞的修建 |
三、赵国烽燧、亭障的修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赵国的北向军事征伐 |
第一节 赵国对林胡和楼烦的攻伐 |
一、林胡、楼烦概况 |
二、赵攻占林胡、楼烦设郡 |
第二节 赵国对中山国的攻伐 |
一、中山国概况 |
二、赵灭中山国 |
第三节 赵国对匈奴的用兵 |
一、匈奴概况 |
二、赵国与匈奴的作战 |
第四节 赵国与燕国的战役 |
一、战国时期的燕赵关系 |
二、燕赵鄗代之役 |
第五节 赵国北向军事征伐的影响 |
一、赵国北向军事征伐的作用 |
二、赵国北向军事征伐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周代婚姻礼俗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课题研究目的 |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一)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
(二)国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难点和解决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
(二)研究过程中的难点 |
(三)解决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周代以前婚姻概况 |
第一节 夏代婚姻概况 |
一、夏以前婚姻概况 |
二、夏婚姻状况 |
第二节 商代婚姻概况 |
一、史载商婚姻状况 |
二、考古中商婚姻情况 |
第二章 传统婚姻习俗在周代的演变 |
第一节 媵婚之俗的演变 |
一、媵婚情况 |
二、媵婚之俗的变化及原因 |
第二节 烝报婚俗的内容与演变 |
一、烝报婚俗的内容——主动烝报与被动安排 |
二、烝报婚俗演变 |
第三节 昏时成亲、不乐、不贺之俗的演变 |
一、掠夺婚的表现形式与形成原因 |
二、昏时成礼、不乐、不贺的盛行 |
第三章 周代的婚姻礼仪 |
第一节 婚姻礼仪的形成与发展 |
一、婚姻礼仪的形成 |
二、婚姻礼仪的省减 |
第二节 尊长主婚之礼 |
一、贵族阶层的尊长之命 |
二、平民阶层的二者并重 |
第三节 庙见与反马之礼的形成与演变 |
一、庙见与反马之礼的形成 |
二、庙见与反马之礼的演变 |
第四章 周代婚姻制度 |
第一节 同姓不婚的形成和演变 |
一、同姓不婚的形成 |
二、同姓不婚的演变 |
第二节 周代嫡庶妻的形成和演变 |
一、周代嫡庶妻的形成 |
二、嫡庶妻的演变 |
第三节 世婚的形成和演变 |
一、世婚的基本内容 |
二、世婚的演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10)乾嘉时期帝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帝师的由来及相关制度 |
第一节 帝师职业的产生及发展 |
一、帝师一职的渊源 |
二、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帝师 |
第二节 清代帝师的产生及相关制度 |
一、清代帝师的产生 |
二、清前中期帝师的相关制度 |
第二章 乾嘉时期帝师群体分析 |
第一节 乾嘉时期帝师的基本情况 |
一、乾嘉时期帝师的人数统计 |
二、乾嘉时期帝师的年龄、籍贯和出身 |
三、乾嘉时期帝师的才干和品德 |
第二节 乾嘉时期帝师的参政状况 |
一、乾嘉时期帝师的仕途 |
二、乾嘉时期帝师在政坛上的作为 |
第三节 乾嘉时期帝师的文化活动 |
一、参与官修,编纂书籍 |
二、着书立说,传承思想 |
三、文以修身,艺以养性 |
第四节 乾嘉时期帝师与皇帝的关系 |
一、乾隆帝与其老师的关系 |
二、嘉庆帝与其老师的关系 |
第三章 乾嘉时期帝师的地位及历史作用 |
第一节 乾嘉两朝帝师的地位 |
一、乾隆帝师的地位 |
二、嘉庆帝师的地位 |
第二节 乾嘉两朝帝师的历史作用 |
一、提高皇帝的文化素质 |
二、影响乾嘉时期的治国理念 |
三、力图改变乾嘉时期的政治环境 |
四、推动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大庆九间遗址首次考古新发现的认识[J]. 九间遗址金代遗存研究课题组,颜祥林,张庆峰. 大庆社会科学, 2021(05)
- [2]黑龙江省康养旅游产业市场需求特点及对策研究[J]. 赵玥,陈雪萍,周瑞,付婷. 商业经济, 2021(07)
- [3]地方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执行研究 ——以S大学选调生政策执行为例[D]. 杨秀英.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高校为例[D]. 吴欣达.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5]哈尔滨市俄餐发展历史研究[D]. 梁国庆.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6]冰灯冰雕艺术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D]. 孙昊.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7]苏联与民主也门政治关系研究 ——以1979年友好条约为中心的考察[D]. 李媛.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8]赵国北向军事经略问题研究[D]. 张玥.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9]周代婚姻礼俗问题研究[D]. 王晓燕.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10]乾嘉时期帝师研究[D]. 历远程. 黑龙江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