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推动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谭晓玲[2](2017)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工程”)是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实施的一项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实施工程十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力量的坚持和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普遍的认可,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进一步繁荣发展了哲学社会科学,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可靠的保障。本论文以工程实施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过程,详细阐述工程实施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整体客观评价工程实施状况,从中总结经验与不足,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实施有所启示。论文共分10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选题的研究述评,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思路、方法及基本框架,并对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做了说明。第一章主要分析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分析工程实施的社会历史背景基础上,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巩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主要是整体介绍实施工程建立的组织机构和形成的运行机制情况。具体从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课题组等四个层面阐述组织机构的建立,并从项目、基地、团队这三方面的建设揭示工程所形成的运行机制。第三章主要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进程。根据工程实施过程中党中央召开的具有标志性的相关会议,着重从实施工程的提出部署、全面展开、全面推进及深入推进四个阶段对其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第四章至第八章全面系统具体阐述实施工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其中,第四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及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两方面,阐述了实施工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五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学科建设依托机构、学科建设情况调研、学科高端学术平台、学科领航与支撑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第六章从总体部署、编写成果、出版及使用、编写特点四个方面阐述工程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形成;第七章从举办高层次报告会、开展学术研讨会、开展国情调研、进行国外考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第八章从理论读物和主流媒体平台两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宣传。第九章论述了十多年来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本章主要通过调查问卷中所体现出来的信息,在总结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工程实施中存在的转化运用、宣传普及不够等不足及原因,为下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工作提供借鉴。结束语部分主要是对进一步推进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索性思考,即从保持工程的常态化、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引领“四大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思考。
杨茜[3](201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我们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我们要在新时期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国外有利因素,进一步提升国家影响力,增强文化凝聚力和综合国力。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能够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进而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为社会的良好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先进文化能够推动实现经济社会的平稳快速发展,更加改善人民物质精神生活,形成生态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我国进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顺利开展,都打下了良好基础。先进文化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深深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凝聚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是促进国家兴旺发达的巨大力量。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进行先进文化建设,其思想反映社会发展,代表着先进文化发展趋势。建设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任,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发展先进文化,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增强党心凝聚力,使人民更加坚定地团结在党周围,更加坚定不移地跟党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促进国家繁荣富强。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分析党的领导核心先进文化思想主要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国情实践,总结正确理论,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多维视角相结合,从时间和空间视角考察了先进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价值。新世纪的中国先进文化,植根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中发展。坚持辩证批判地吸收借鉴,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同时吸取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建设成就,努力在世界文化中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喻叶[4](2008)在《中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准和质量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自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义务教育作为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要求摆在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位置上。鉴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施行之前,我国城市“普九”工作已经基本实现的事实,所以,基础教育的主要矛盾还集中在西部落后地区。本研究以“中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题,在对西部除西藏外的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实地调研,搜集大量的原始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旨在找出西部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造成我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不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最后给出全面实施西部义务教育的必要措施。对实地调研来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实施过程和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现状两个方面对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基本情况作了宏观的把握。重点从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中的入学率、巩固率、辍学率、以及“两基”人口覆盖率、文盲率这几个维度对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科学分析。透过我国西部义务教育的现状,本研究找出了中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落后、发展不稳定、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执行、监管力度不够: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且管理不善;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中师资问题突出;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中女童问题严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问题显着。这些问题都在数据的论证下显而易见。本研究还对造成我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不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自然环境恶劣、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落后、按地区分步骤”的普九政策等都是造成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不能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最后,通过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本报告提出以下战略思考:明确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促进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观念的更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促进地区之间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加强依法治教,将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贯彻实施落到实处;加大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建立长效的义务教育经费监督和管理机制;加强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尽快建立覆盖西部地区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提高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师资水平;建立健全西部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
巴战龙[5](2008)在《人类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 ——中国西北一个乡村社区的现代性百年历程(1907~2007)》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是一项以功能主义社会人类学为主要理论范式,采用文化唯物主义的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与田野研究相结合的教育民族志研究,主要考察中国西北一个乡村社区在现代性历程中地方知识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的生成和演变,并对之进行描述和解释。本研究是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作者综合性地使用了自1996年以来在家乡——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区)所做的历次短时田野研究,2004年和2007年两次较长时段(共有5个多月)田野研究所获的资料。在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社区中,明花社区的发展历程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描述了1907~2007年间,这个乡村社区的多面向的系统变迁:从族群文化的角度而言,从一个以尧乎尔(裕固族)为绝对主体的单一族群文化社区转变为一个以尧乎尔为主体的、有汉、藏、土、蒙古、哈萨克等组成的多元族群文化社区;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而言,从一个以尧乎尔语(西部裕固语)和藏文为主,以汉语方言和汉文为辅的社区转变为一个以汉语方言和汉文为主,以尧乎尔语为辅的社区;从婚姻与继嗣制度的角度而言,从一个双系并行(明媒正娶婚行父系继嗣制度,帐房戴头婚行母系继嗣制度)的社区转变为行一夫一妻制和父系继嗣制度的社区;从生计方式的角度看,从一个以畜牧业生产为主,以手工编织和驼队运输为辅的社区转变为一个以农业为主,以牧业为辅的、多种生计方式并存的社区;从社会组织的形态而言,从一个传统部落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乡村社会;从政治制度和社会控制的角度而言,从帝制王朝的部落联盟制下头目世袭制为主,户族精英为辅的习俗—权威型控制方式转变为一个民族-国家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以党政科层制的资源—利益型控制方式;从宗教信仰的角度而言,从一个格鲁派藏传佛教和萨满教并存,祖先崇拜之风甚烈的社区转变为寺庙衰落、信仰淡化、惟祖先崇拜仍广为流行的社区;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从一个以地方知识教育为主的社区转变为一个以官方知识教育为主的社区,现代学校教育取代了传统寺庙教育成为社区的主要教育组织形式,学校取代寺庙成为“知识—文化”传播的中心,在青少年儿童的文化成长过程中,家庭教养扮演的中心角色,至少在乡民的观念上被学校教育替代。本研究描述和解释了乡村社区中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之关系的生成与变化,实质上仍然是探讨教育人类学的经典命题——学校与社区的关系问题。在较为扎实的民族志描述的基础上,作者对在乡村教育研究界就社区与学校的关系的两种基于不同立场、不同视角的学术观点和研究进路进行了反思,指出这两种乡村教育研究的观点和进路,实际上,是对学校教育之于乡村发展的“利”与“弊”的不同偏重和强调,只揭示了“有限的真理”。就田野点明花社区的实际而言,1939年现代学校教育的兴办是社区教育转型的分水岭:之前的整个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文化濡化再生产社区合格成员,以便维持社区文化系统的正常运转;但之后兴起的学校教育实际上是现代性的代理机构,其主要目的是在变迁的社会中,负起把年轻一代从“传统”中解脱出来,作出向“现代”的转变的历史使命。从教育目的的角度而言,旧式的传统教育培养的成员是为小部落社区所用,而新式的现代教育培养的成员是为大国家社会所用。作者还进一步指出,在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一开始,现代的学校教育在帮助尧乎尔族群适应社会变迁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经过几代人的教育,以文化同化和社会整合为主要功能的学校教育的弊端开始显露,由于它总体上是主流社会文化的代表,对族群的传统文化的持续排斥成为导致族群语言使用人口锐减、传统知识衰亡的重要成因。新时期(1978年)以来,随着族群意识的勃兴和族群文化保护和复兴需求的高涨(实际上,随着族群传统文化的逐渐消亡,文化断裂和社会失序现象开始出现,尧乎尔人的族群认同感陷入越来越深的焦虑之中),学校系统作为国家机器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社区尧乎尔人将族群文化,特别是本族语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的强烈要求未能及时作出回应,导致尧乎尔民众对学校教育价值的评价走低,又由于学校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举措无多,效益不彰,导致社区与学校的关系趋向紧张。面向明花社区的未来发展,作者建议:建构学校—社区支持性社会关系迫在眉睫且势在必行,为此,首要且必须的是,学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对地方知识的肯定态度,承认地方知识对乡民人生和社区发展的重要价值;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中,文化自觉是社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区发展模式应由“政府主导型”向“乡民自主型”过渡。本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校与社区关系问题研究提供本土经验,并以扎实的民族志研究推进中国裕固族研究,接续和发扬中国人类学家乡研究的学术传统。
刘军[6](2006)在《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后半叶,发展理论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也开始成为中国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也面临着不少的发展问题。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既是一个具有深邃内涵和丰厚外延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和时代意义的实践问题。发展实践的拓展,需要发展理论为先导,而发展理论的构建和运用,又要求发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则进一步强调:我们“要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因此,本文以邓小平发展理论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分析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观,其着眼点不仅在于论证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观是什么,而且在于论证这一发展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来源以及历史与时代来源,在于说明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之间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以及进一步说明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统一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的发展的,它们在发展中的理论地位、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与社会相适应的实践模式。这一过程表明当代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正在走一条独特的,既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又不同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国家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具体而言,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展开探讨: 第一部分论述了邓小平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厚理论基础。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以一位政治家、战略家的宏伟气魄和敏锐洞察力,审时度势,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对时代发展主题和特征作出了正确判断,对世界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科学总结,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提出了有关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对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如何评价发展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回答。邓小平发展理论作为20世纪下半叶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发展学说,不仅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彰显了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论述了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新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科学的,主要缘由之一是因为它的形成具有深厚的理论前提、坚实的国情基础和宽广的全球视野;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一任任党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和关心发展问题。他们从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和中国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和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怎
周济[7](2006)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 总结“十五”教育工作 推进“十一五"教育发展——在教育部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认为这次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结“十五”时期的教育工作,部署“十一五”时期特别是2006年的教育工作,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把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事业继续推向前进。陈至立国务委员将亲临会议听取同志们的发言并发表重要讲活,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王建民[8](2005)在《第五部分 开展先进性教育的经验与作法》文中认为 保持党员先进性构建和谐校园湖北省襄樊四中苏超时万俊波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对于中学而言,校园也是一个小社会,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如何构建和谐校园,关系到每位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周济[9](2005)在《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文中指出
陈贤忠[10](2004)在《深化体制改革 加快教育发展 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2004年度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说明
二、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推动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推动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
六、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
第一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 |
(一) 抵御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渗透 |
(二)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
二、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中之重 |
(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 |
(二)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 |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石 |
(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 |
(二) 实施工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
(一) 实践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
(二) 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
五、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 |
(一)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根本所在 |
(二) 实施工程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然 |
第二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
一、组织机构 |
(一)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 |
(二) 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 |
(三) 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 |
(四) 课题组 |
二、运行机制 |
(一) 项目建设 |
(二) 基地建设 |
(三) 团队建设 |
第三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历史考察 |
一、工程的提出和部署 |
(一) 实施工程的提出 |
(二) 实施工程的全面部署 |
二、工程的全面展开 |
(一) 工程多项具体工作先后启动 |
(二) 深化对工程的认识 |
(三) 工程实施取得实质性进展 |
三、工程的全面推进 |
(一) 工程实施四年的工作总结和随后五年工作设想 |
(二) 工程成果丰硕 |
(三) 工程实施八年的工作总结和继续推进 |
四、十八大以来工程深入推进 |
(一) 深入实施工程的战略部署 |
(二) 深入实施工程的重要举措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和研究 |
(一) 经典着作编译 |
(二) 经典着作基本观点研究 |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研究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 |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初步设立和逐步完善 |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简介 |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点布局 |
(四) 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 |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
(一) 建设概况 |
(二)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情况调研 |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 |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年度报告 |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端学术平台 |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论坛 |
(二)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 |
(三)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 |
(四) 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 |
(五)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中心 |
(六)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刊 |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和支撑 |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发展 |
(二)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 |
第六章 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 |
一、总体部署 |
(一) 工程教材编写总要求 |
(二) 成立教材编写课题组 |
(三) 工程教材编写规划 |
二、工程教材编写成果 |
(一) 基础理论教材 |
(二) 重点学科教材 |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
(四) 其他重点教材 |
三、工程教材出版及使用 |
(一) 统一规范工程教材编辑出版 |
(二) 重点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出版和使用 |
四、工程教材编写特点 |
(一) 教材编写按照意识形态强弱先后顺序进行 |
(二) 工程教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 |
一、学术交流 |
(一) 举办高层次报告会 |
(二) 开展学术研讨会 |
二、人才培养 |
(一) 开展国情调研 |
(二) 进行国外考察 |
(三) 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 |
(四) “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 |
(五)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
(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 |
(七) 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 |
第八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宣传普及 |
一、理论读物 |
(一) 学习读本 |
(二) 编写通俗理论读物 |
二、主流媒体平台宣传 |
(一) 报刊 |
(二) 电视 |
(三) 网络 |
(四) 微式宣传 |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 |
一、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 |
(一) 工程实施取得突出成绩,达到预期效果 |
(二) 工程实施十多年的基本经验 |
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
(一) 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
(二) 工程实施中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
结束语 进一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 |
一、保持工程的常态化,重点推进工程成果的学习转化运用 |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大众化 |
(二)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 |
(三) 加快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发展 |
(四) 加强高端人才与教学一线教师深度培养 |
二、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
(一) 扩大宣传范围 |
(二) 丰富宣传形式 |
(三) 加强理论宣传力度 |
三、引领“四大平台”建设,形成工程工作合力 |
(一) “四大平台”建设 |
(二) 充分发挥工程在思想理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
四、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 |
(一) 健全学科体系 |
(二) 完善教材体系 |
(三) 构建人才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2012年——2015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教师名单及课题立项表 |
附录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教师卷)(学生卷)(宣传部门卷)(共同卷) |
附录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分析表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3)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前言 |
一、文化概念 |
二、文化与文明的区分 |
三、先进文化 |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 |
第1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形成 |
1.1 时代背景 |
1.2 历史基础 |
1.3 现实基础 |
1.4 理论来源 |
1.5 发展历程 |
第2章 毛泽东先进文化思想研究 |
2.1 毛泽东先进文化思想内容 |
2.1.1 向科学进军的先进科技文化 |
2.1.2 马克思主义得到丰富发展的先进文艺文化 |
2.1.3 具有实事求是唯物辩证精神的哲学文化思想 |
2.1.4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道德文化 |
2.1.5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文化 |
2.1.6 宣传先进文化思想 |
2.2 毛泽东先进文化思想方法 |
第3章 邓小平先进文化思想研究 |
3.1 邓小平先进文化思想内容 |
3.1.1 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先进科技文化 |
3.1.2 丰富多彩文艺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3.1.3 具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精神的哲学文化思想 |
3.1.4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五爱先进道德文化 |
3.1.5 三个面向四有新人先进教育文化 |
3.1.6 大力宣传社会主义优越性 |
3.2 邓小平先进文化思想方法 |
第4章 江泽民先进文化思想研究 |
4.1 江泽民先进文化思想内容 |
4.1.1 现代社会进步决定力量的先进科技文化 |
4.1.2 人类精神创造活动重要表现的先进文艺文化 |
4.1.3 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的哲学文化思想 |
4.1.4 以德治国宏扬五种精神 |
4.1.5 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先进教育文化 |
4.1.6 以改革精神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
4.1.7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
4.2 江泽民先进文化思想方法 |
第5章 胡锦涛先进文化思想研究 |
5.1 胡锦涛先进文化思想内容 |
5.1.1 科技战略先进文化 |
5.1.2 繁荣文艺建设先进文化 |
5.1.3 具有科学发展精神的哲学文化思想 |
5.1.4 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建设 |
5.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 |
5.1.6 公益文化事业与创意文化产业发展 |
5.1.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进行宣传 |
5.2 胡锦涛先进文化思想方法 |
第6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意义 |
6.1 共同点 |
6.2 发展性 |
6.3 理论意义 |
6.4 实践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中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一、背景和意义 |
二、难点和创新之处 |
三、国内外对此课题研究状况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相关概念的阐释 |
第二部分 中国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 |
一、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实施过程 |
二、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现状 |
第三部分 中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一、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落后 |
二、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不稳定 |
三、西部地区内部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 |
四、西部地区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执行、监管力度不够 |
五、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且管理不善 |
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中师资问题突出 |
七、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中女童问题严重 |
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问题显着 |
第四部分 影响中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
一、社会经济发展滞后是影响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原因 |
二、自然环境恶劣是影响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
三、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落后是影响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
四、“按地区分步骤”的普九政策不利于我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
第五部分 中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
一、明确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确保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巩固 |
二、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促进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观念的更新 |
三、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促进地区之间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 |
四、加强依法治教,将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贯彻实施落到实处 |
五、加大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建立长效的义务教育经费监督和管理机制 |
六、加强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 |
七、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尽快建立覆盖西部地区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 |
八、提高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师资水平 |
九、建立健全西部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人类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 ——中国西北一个乡村社区的现代性百年历程(1907~200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由来 |
(一) 研究缘起 |
(二) 问题由来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关注中国西北乡村社区的现代性历程 |
(二) 关注知识社会的到来与乡村社区及其教育的发展 |
(三) 直面重大时代命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四) 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校与社区关系问题研究提供本土经验 |
(五) 以扎实的民族志研究推进中国裕固族研究 |
三、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 |
(一) 理论范式——功能主义社会人类学:从马凌诺斯基到费孝通 |
(二) 研究方法 |
四、核心概念及其运用 |
(一) 社区(community)与乡村社区(rural community) |
(二) 教育(education)与学校教育(schooling) |
(三) 知识(knowledge)与地方知识(local knowledge) |
(四) 现代性(modernity)与现代化(modernize) |
五、叙述结构与研究步骤 |
(一) 叙述结构 |
(二) 研究进度 |
六、相关研究综述 |
(一) 中国乡村教育研究进程的回顾与评论 |
(二) "明花研究":一个乡村社区的学术史回頋与评论 第一章 明花的地理定位与文化图景 |
第一节 明花的地理定位 |
一、河西走廊:族群与文化的走廊 |
二、明花:意义之网中的定位 |
第二节 明花的文化图景 |
一、明花的文化图景 |
二、口头传统中的"人文世界" 第二章 "东方学家"的遗产与尧乎尔人的地方知识教育 |
第一节 "东方学家"的遗产 |
一、波塔宁:撒里尧乎尔人的部落和村庄的简单记述 |
二、马达汉:撒里尧乎尔访问记 |
三、马洛夫:世界知名的"撒里尧乎尔语"田野研究 |
第二节 尧乎尔人的地方知识教育及其他 |
一、藏传佛教寺庙教育 |
二、萨满教教育 |
三、部落、户族与家庭的传统教育 |
四、走出家乡:驼队运输、朝圣与借读 第三章 "救亡时期"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 |
第一节 边疆教育兴起的时代背景 |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和抗日战争的爆发 |
二、边疆教育及其研究的兴起 |
三、边民反抗后的"自觉" |
第二节 学校的建立与现代性的嵌入 |
一、明花现代初等学校教育的兴办历程 |
二、现代性的嵌入及其后果 |
第三节 "东海子事件"与边疆政治—军事教育 |
一、"东海子事件"的背景 |
二、"东海子事件"的过程 |
三、"东海子事件"的社会反应 |
四、"藏民"的自觉与边疆政治—军事教育 第四章 "激进时期"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 |
第一节 乡村改造: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
一、民主建政、民族区域自治与社会主义改造 |
二、教育的较快发展 |
第二节 "反封建斗争":地方知识的断裂与重构 |
一、"反封建斗争":地方知识的断裂 |
二、教育大跃进:地方知识的重构 |
第三节 饥荒之后:初等教育的民办化和学校教育的泛政治化 |
一、"60年":关于饥馑的记忆 |
二、学校教育的稳步发展:"大跃进"之后的调整与巩固 |
三、"队里有了学校":初等教育的民办化 |
四、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与学校教育的泛政治化 第五章 "建设时期"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 |
第一节 最初的繁荣:"传统"的激活与学校教育的发展 |
一、族群文化的"典范化" |
二、"传统"的激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
三、学校教育的迅速发展 |
第二节 曲折中发展:"奔小康"与提前"普九" |
一、"奔小康":世纪末的艰辛努力 |
二、外出谋生与移民开发:生计方式的拓展 |
三、学校教育的曲折发展 |
第三节 重振的希望:"新农村建设"与教育发展 |
一、"官""民"之间的信任流失:小社区里的大问题 |
二、"项目建设":发展观念的转变 |
三、新社会条件下的教育发展 第六章 "我们的现代性":另一种图景 |
第一节 地方知识与学校教育及其关系的"新知" |
一、地方知识的本质与构造 |
二、学校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
三、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的关系 |
第二节 "我们的现代性":实践的困境与想象的力量 |
一、对现代性的理解 |
二、"我们的现代性":以"文化自觉"为前提 |
三、社区发展模式的转型:从"政府主导"到"乡民自主" 结语 |
一、初步的结论 |
(一) 研究的基本内容 |
(二) 研究的初步结论 |
二、研究的反思 |
(一) 人类学家乡研究的缘起与一般性论述 |
(二) 本项研究的主要局限 |
(三) 对民族志研究中"价值无涉取向"的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开放式学生问卷 |
附录三 明花乡前滩片裕固族口头传统作品选辑 |
附录四 关于开展民族语言第二课堂活动的通知 |
附录五 关于请求中央民族大学在九八年维哈柯系预科班招生时给我县裕固族考生分配名额的报告 |
附录六 明花区农牧民扫盲教育工作规划 |
附录七 明花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
附录八 两份群众上访信 |
附录九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图(田野地点:明花)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文章 |
(6)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 本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 |
一、邓小平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深厚理论基础 |
(一) 邓小平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实践基础 |
1、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
2、对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结晶 |
(二) 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
1、对什么是发展的深刻揭示 |
2、对为什么要发展的准确把握 |
3、对怎样发展的深入探索 |
4、对如何评价发展的科学判断 |
(三) 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历史地位 |
1、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发展理论 |
2、是指导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发展理论 |
3、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初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基础 |
4、为当代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开辟了新路 |
二、科学发展观: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
(一)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主要依据 |
1、理论依据 |
2、现实依据 |
3、历史依据 |
4、时代依据 |
(二) 从邓小平发展理论到科学发展观的演进 |
1、关于发展地位的新论断 |
2、关于发展目的的新认识 |
3、关于发展目标的新追求 |
4、关于发展方法的新总结 |
5、关于发展阶段的新定位 |
6、关于发展动力的新推进 |
7、关于发展途径的新部署 |
8、关于发展机遇的新判断 |
9、关于发展道路的新设计 |
(三)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及其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创新 |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 |
2、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创新 |
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
(一) 科学发展观中人本思想的主要来源 |
1、基础性来源 |
2、直接性来源 |
3、民族性来源 |
4、补充性来源 |
(二) 科学发展观中人本思想的基本要求 |
1、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
2、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辩证地看待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
3、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保证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
(三) 科学发展观中人本思想的理论创新 |
1、人本理念上的创新 |
2、价值本位上的创新 |
3、政绩观上的创新 |
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
(一) 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 |
1、实践层面—“四个文明”的整体发展 |
2、价值层面—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
(二) 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
1、协调发展的目标指向 |
2、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
3、协调发展的制度对策 |
(三)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
1、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特点 |
2、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
3、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五、“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
(一) 统筹城乡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1、妥善处理城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关键所在 |
2、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
(二) 统筹区域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1、统筹区域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
2、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
(三)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1、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
2、实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对策 |
(四)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1、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 |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五)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1、和谐社会是内部和谐与外部和谐的有机统一 |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和谐内部环境 |
3、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和谐外部环境 |
结语—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一)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继承和创新的集中体现 |
(二) 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世界发展观的有效整合与超越 |
(三)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 总结“十五”教育工作 推进“十一五"教育发展——在教育部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
1. 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农村教育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
2.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中不断发展。 |
3. 高等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改革取得新的进展,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增强。 |
4. 素质教育全面展开,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切实加强。 |
5.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条件更加坚实。 |
6. 努力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 |
二、“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2006年的重点工作 |
第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
第二,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
第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
第四,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
第五,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第六,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 |
三、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
第一,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 |
第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规划未来15年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
第三,不断提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能力,切实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
第四,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 |
(9)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2004年的教育工作 |
1.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开局良好。 |
2.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3.高等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高水平大学建设得到推进。 |
4.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推进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
5.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教育系统领导班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
6.以人为本,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难点问题。 |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 |
1.坚持教育工作的“八字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
2.坚持教育工作的“两个为本”,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
3.坚持教育工作的“四个统筹”,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三、关于2005年教育重点工作 |
(10)深化体制改革 加快教育发展 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2004年度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2003年全省教育工作的回顾与总结 |
(一)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教育事业保持快速发展。 |
(二)全面推进各项重点建设,各类教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
1、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建设全面加强。 |
2、中初等教育各级各类示范学校建设全面加强。 |
3、高等教育基本建设和重点建设全面加强。 |
4、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加强。 |
(三)做好服务“三农”大文章,教育围绕中心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 |
1、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
2、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符合经济建设需要。 |
3、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
(四)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教育的生机与活力明显增强。 |
1、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
2、投入机制改革取得突破。 |
3、办学体制改革全面推开。 |
4、教育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
(五)战胜非典和洪涝灾害,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 |
(六)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十六届 |
二、2004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工作要求 |
(一)把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 |
(二)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
(三)着力推进教育体制创新。 |
(四)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着力解决人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
(五)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
三、关于2004年教育工作的任务和重点 |
(一)关于农村教育的问题。 |
1、积极推进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
2、抓好落实,全面开展中小学新课程实验工作。 |
3、以控制农村初中生辍学为重点,攻坚克难,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并继续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 |
4、加速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动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 |
(二)关于职业教育的问题。 |
(三)关于民办教育的问题。 |
(四)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
1、加快中小学机构编制核定工作进度,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 |
2、认真贯彻人事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 |
3、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管理。 |
4、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做好今年庆祝教师节暨表彰奖励工作。 |
(五)关于狠刹“三股歪风”的问题。 |
1、坚决治理中小学乱收费歪风,力争使中小学乱收费得到大额度遏制。 |
2、坚决打击各种考试的舞弊歪风,维护考试的公正公平。 |
3、坚决刹住教师体罚学生等歪风,切实维护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 |
四、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推动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D]. 谭晓玲. 武汉大学, 2017(06)
- [3]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D]. 杨茜. 河北大学, 2011(11)
- [4]中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 喻叶. 兰州大学, 2008(12)
- [5]人类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 ——中国西北一个乡村社区的现代性百年历程(1907~2007)[D]. 巴战龙. 中央民族大学, 2008(08)
- [6]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研究[D]. 刘军.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2)
- [7]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 总结“十五”教育工作 推进“十一五"教育发展——在教育部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周济. 中国高等教育, 2006(02)
- [8]第五部分 开展先进性教育的经验与作法[J]. 王建民.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 2005(07)
- [9]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J]. 周济. 中国民族教育, 2005(01)
- [10]深化体制改革 加快教育发展 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2004年度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陈贤忠. 安徽教育,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