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罗斯杰出的经济学家阿巴尔金院士(论文文献综述)
陆南泉[1](2021)在《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30年的进程回顾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30年期间,各个时期转型的任务与目标:叶利钦执政时期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普京任前两届总统期间,通过实行修补与整治等政策,使混乱无序的市场转向有序;"梅普""普梅"组合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使俄罗斯经济由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变与实现国家现代化。在经济体制转型30年来,并没有使俄罗斯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其中两个重要原因是:在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的同时,没有解决好调整过度依赖能源等原材料产品的经济结构;改变落后与低效的经济增长方式。
吕明明[2](2021)在《《Poccийcкий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журнал》2018 r.(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
李中海[3](2020)在《俄罗斯与西方的历史分流:经济思想视角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历史分流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过程。俄罗斯与西方的历史分流最早可追溯到伊凡三世时期,彼得一世及其后历代统治者试图弥合与西方之间的差异,走上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但迄今仍未实现这一目标。之所以如此,根源在于俄罗斯与西方在文化、宗教、习俗和制度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以经济思想视角考察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差异可以看出,俄罗斯一直试图学习或模仿西方,但始终不能解决外来思想的适用性问题。在经济理论方面,俄罗斯对西方所谓主流经济思想的态度是学习与对抗相交织,在经济政策方面,总是根据需要做出自主选择,在经济发展道路方面的争论更加激烈。俄罗斯与西方经济思想产生分流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经济问题的认识论、方法论、基本假设和关注点不同于西方。俄罗斯要找到符合本国实际、目标追求和实际绩效的发展道路,需要摆脱"西方还是东方"这样的二元对立思维。
史亮[4](2018)在《《高校思想》第八章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高校思想》属于教育题材的作品,对这一类文本的翻译,可以增加中国民众对俄罗斯教育领域及高校建设的了解,推进两国的教育交流。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以《高校思想》第八章为语料的教育类文本部分翻译技巧。在本翻译实践报告撰写的过程中,笔者结合原文,通过实例,分析了文本的词汇特点和句子特点。在词汇方面,归纳了词量增减和由繁化简四字格的运用技巧。在句子方面,简析了教育类文本中部分修辞的译法、带как的短语和句型的译法、句式转换、意译策略等方面的翻译技巧,并在报告中详细写地出了笔者在此次教育类文本的翻译实践中所得到的经验。俄罗斯是我国的友好邻邦和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以及俄罗斯教育的高水平使得继续加强中俄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共同培养国际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黄秋菊[5](2012)在《经济转型进程中的国家制度能力演进 ——中俄转型的比较政治经济学分析》文中提出20世纪末发生在中国和俄罗斯的社会经济转型是一场涉及多个领域的大规模制度变迁过程。然而,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迈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中俄两国的转型路径和绩效却出现了明显的大分化。转型之初,俄罗斯虽然遵循了西方主流经济学推崇的标准转型战略——“华盛顿共识”,但却长期陷入经济严重衰退与社会秩序极度分裂的转型危机;而中国却在循序渐进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从而创造了经济转型的“中国奇迹”。尽管诸多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对中俄两国的转型绩效产生了程度不一的影响,但国家制度能力构建策略及其演化路径的差异则是决定中俄两国转型绩效差异的关键变量。本文以国家制度能力为研究视角,对中俄两国的经济转型路径、绩效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进行了详细分析,着重探讨了两国不同的国家制度能力演化路径的内在形成机理,以及国家制度能力差异与转型经济绩效差异的内在关联,并对中俄国家制度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和比较,最终得出了若干对转型国家和发展经济体的国家制度能力构建与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结论和启示。以国家制度能力为切入点来研究中俄两国的经济转型,体现了一种“大转型”的系统性研究视角和比较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它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转型的整体性路径演化轨迹,深刻洞察转型进程中存在的核心制度问题,并在转型深化阶段探寻有效的制度改革战略。研究中俄两国转型进程中的国家制度能力演化问题,不仅为转型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经验支撑,也为这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创建了一个崭新的知识生长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全文的导论。该章首先从理解中国和俄罗斯的转型之谜入手,引出国家制度能力这一研究主题;其次,对中外学术界关于经济转型、制度变迁以及国家能力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评析;再次,阐述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最后,对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进行了归纳总结。第二章建立起研究中俄两国经济转型与国家制度能力演化的理论分析框架。该章以制度与经济发展作为国家制度能力研究的逻辑起点,在分析了国家、制度与经济发展内在关联的基础上,将国家制度能力界定为国家制定、实施和推动制度变迁的能力。其次,进一步将国家制度能力的构成划分为国家的制度形成能力、国家的制度实施能力和国家的制度调适与学习能力,并清晰界定了国家制度能力三个构成部分的内涵,对这三种国家制度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利用一个国家与社会的博弈模型,从静态角度分析了国家治理形态与国家制度能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动态角度研究了两条国家制度能力的演化路径,即国家制度能力的积极建路径和消极退化路径,并归纳总结了国家制度能力积极构建的必要条件。第三章对国家制度能力与经济转型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该章首先从批判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转型观入手,提炼和归纳出制度主义的经济转型观,并利用比较制度分析学派的主观博弈模型研究了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路径演化特征。其次,对转型进程中出现的经济绩效分化现实进行了描述并对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解释转型绩效差异的观点进行了评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制度能力作为影响转型绩效的关键变量,并构建了一个国家制度能力与社会能力的最优配置模型,以分析国家制度能力与转型经济绩效的内在关系。第四章由定性分析转入定量分析。该章构建了一个由三个一级指标和八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国家制度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应用这一指标体系分别对中俄两国的国家制度形成能力、制度实施能力和制度调适与学习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在此基础上对两国综合的国家制度能力进行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归纳出俄罗斯转型期的国家制度能力形态具有“勾结型国家”、“掠夺型国家”和“失败的国家”三大特征;而中国的国家制度能力形态则具有“自主性国家”、“发展型国家”和“强国家”的综合特征。第五章着重深入研究俄罗斯转型期的国家制度能力衰败与转型危机的内在形成机理。该章首先研究了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强国家的崛起,分析了前苏联时期的经济改革与国家制度能力削弱的过程。然后着重研究了叶利钦时代,俄罗斯国家制度解构与能力衰败的内在机理,即激进转型战略的形成导致国家制度形成能力的僵化;制度结构的解体导致国家制度实施能力的耗竭;利益集团的制约导致国家制度调适能力的近乎丧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国家制度能力衰败与俄罗斯转型危机的关系。最后,本章进一步研究了俄罗斯普京执政时期和梅普共治时期俄罗斯国家治理方略的转换,以及所采取的重塑国家制度能力的战略举措,并对俄罗斯未来的转型路径与国家制度能力改进的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第六章则转入对中国转型期国家制度能力培育与转型奇迹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该章首先研究了全能主义国家支撑下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并分析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曲折探索对国家制度能力的影响。其次,着重研究转型时期,中国国家制度能力构建与培育的内在机理,即国家治理目标的灵活转换促进了有效制度改革能力的形成;国家权能范围的适度调整维系了国家必要的制度实施能力;国家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性调整,增强了国家的制度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家制度能力培育与中国转型奇迹的内在关系。最后,论文立足于经济转型深化与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面临的崭新挑战,集中论述了改进和提升国家制度能力的战略举措,并分析了国家制度能力提升与中国的转型发展方向。第七章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得出若干结论和启示。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国家制度能力是理解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的崭新理论视角;(2)国家制度能力是导致中俄两国转型绩效差异的关键变量;(3)国家制度能力构建是转型深化与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转型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论文得出对转型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制度构建与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三方面重要启示:首先,社会经济转型不能以牺牲国家制度能力为代价,为此,应关注转型的策略选择,保持制度变迁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其次,在经济转型中,应处理好国家制度能力构建的三大核心问题,即国家自身的建设、国家与市场关系的调整、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协调;最后,在转型深化阶段,应关注国家制度能力构建中的内外联动效应,确保国家发展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向祖文,张锦冬[6](2011)在《苏联经济学家阿巴尔金的经济思维阐释》文中研究表明阿巴尔金是苏联杰出的经济学家、经济学理论和经济政策及经济体制问题专家。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苏联社会变革的道路。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新型经济思维问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作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实现机制,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及计划管理,社会主义经济机制的构成和改造等。阿巴尔金的经济理论对苏联的经济改革曾产生过深刻影响。
李新[7](2008)在《当代俄罗斯经济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发生了急剧的社会转型,使俄罗斯史学经历了巨大的动荡。这种情况迫使俄罗斯史学界认真反思自苏联时代以来史学的得失,考察国际史学发展趋势,试图为俄罗斯史学寻找新的"路标"。本期历史理论栏目刊载了四篇文章。曹特金教授的文章对俄罗斯学者探讨俄罗斯文明类型、特点等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重点评介了俄罗斯学者对俄罗斯文明的理解和定位。刘爽教授的文章讨论当代俄罗斯史学界对苏联史学的反思,并对建构中的俄罗斯新史学的趋势和特点作了宏观的分析。张建华教授的文章探讨苏联史学乃至当代俄罗斯史学的重要问题——十月革命史学,指出当代十月革命史学反映在方法论、研究范式、资料来源及研究细碎化上的变化。李新教授的文章从经济史和制度变迁角度介绍俄罗斯学界对苏联历史以及20年俄罗斯转轨历史的反思,并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复兴"等现象。此四篇文章,对于了解当代俄罗斯史学的概况,无疑是有意义的。欢迎学界同仁参与讨论。
殷红[8](2008)在《俄罗斯转轨经济政策中政府诉求约束研究》文中认为俄罗斯经济转轨至今已有16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对于俄罗斯来讲,却是国家命运发生重大转折的历史时期。这期间俄罗斯经历两位总统,他们给俄罗斯带来了不同的命运。叶利钦时期经济持续衰退并陷入全面危机,而普京时期经济快速增长、政治经济形势全面好转。对此一些学者判定,这是由于叶利钦政府制定了错误的转轨经济政策,特别是以休克疗法实施经济转轨,是一种根本错误的选择;普京政府制定了正确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因而带来经济形势的全面好转。对于这种过于简单的理解一些严肃的学者显然不会同意,于是他们从初始条件、政治约束等角度出发,将研究的注意力转向政策背后的客观条件及历史原因,从中得出更加客观、合理的解释。尽管如此,关于俄罗斯转轨政策仍存有疑问,比如究竟如何评价转轨初期的休克疗法,学界并没有形成共识。这是因为现有解释仍然不能反映事实的全貌,因而对其评价仍显得不够客观、合理。在现有研究中几个关键的问题显然被忽略了,叶利钦政府何以制定休克疗法式的激进转轨政策?普京政府为何建立可控的市场经济?政府决策的动机是什么?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又是什么?政府是经济转轨的推动者、决策人,是经济政策制定的主体,政府的目的必然对经济决策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关注并解释经济决策背后的政府动机和目的,应当是理解以及评价转轨经济政策的关键。本文从政府目的出发,提出政府诉求新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重新解读俄罗斯的转轨经济政策。只有当我们从各个角度去观察俄罗斯的经济转轨时,它的面貌才会更加完整、性质才会更加清晰,对其评价才能更加全面、客观,也更接近科学。分析政府的行为动机和目的,其必要性源自政府的性质。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政府是理性经济人,政府制定经济决策的目标是追求其私利的最大化。政府的私利在于维护和巩固政权、谋求连任等。该理论认为,政府在制定经济决策时因为谋私而被利益集团俘获,结果是损害经济效率,造成政府失灵,因此政府干预经济是有害而无益的。政府诉求理论沿用政府经济人这一理论基点,但认为,利益集团是政治体系中的次体系,不能构成经济决策的主导力量,在经济决策中发挥决定性和主导性作用的是政府。同时政府诉求理论认为,作为理性经济人,政府谋求私利,然而,作为国家的载体,政府也能超越经济人的自利性,拥有更高的追求,即谋求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国家要对经济的增长、停滞或衰退负最终责任”。国家/政府的职责促使它努力维护和提高公众利益、国家利益。同时,国家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决定其目标不仅仅是谋求私利,维护和提高社会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同样是政府追求的目标。维护和提高公众利益,意味着政府获得大多数民众的支持,民众的支持标志着政权的合法性,政权合法性即意味着政权的巩固和稳定。可见,政府这一特殊经济人在谋求私利时必须兼顾公众利益,政府不能为所欲为。政府也不是无所不能。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约束,政府常常要在各种利益之间做出权衡和选择。政府诉求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政府目标,它是政府在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少数人利益与多数人利益、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特别是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做出权衡后选择的有重要意义的政府目标。政府诉求不是既定的,它始终处于动态的形成与调整当中。决定和影响政府诉求产生及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意识形态、政治环境、经济条件和经济形势以及外部环境。这些因素在不同的客观条件和历史环境下,对政府诉求产生不同影响,其作用的主次地位不断地转换,从而带动政府诉求不断地发生转变。政府诉求决定经济政策的方向和内容,并间接地影响经济政治的结果。在上述理论思想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政府诉求解释转轨经济政策的基本分析框架。这就是,首先提出转轨经济政策中的政府诉求,它们既是政府明确提出的目标也是隐含在经济政策背后的政府意图。政府诉求是内生的,因而是可实证的,所以接下来从制约和影响政府诉求产生、变化的因素,即意识形态、政治环境、经济条件和经济形势以及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分别对政府诉求的形成进行论证。最后从政府诉求的角度出发理解和评价转轨经济政策带来的经济政治结果。运用构建的理论框架分析俄罗斯不同时期的政府诉求,及其对转轨经济政策的直接影响和对经济政治结果的间接影响,是本论文研究的任务所在。鉴于政府诉求不是一般意义的政府目标,所以研究集中于俄罗斯转轨时期具有重要意义的转轨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既决定根本性制度结构如产权制度的性质,也反映转轨经济模式以及国家发展道路。转轨初期的休克疗法以及股权换贷款私有化政策,普京时期可控的市场经济决策以及新能源政策,符合上述含义,因而成为政府诉求实证分析的对象。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一些结论和启示。从叶利钦到普京,俄罗斯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与两个时期采取不同的转轨经济政策和措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政策和措施表明从叶利钦到普京俄罗斯的转轨模式及发展道路发生了重大转变。决定这一重大转变的关键因素是政府诉求发生了变化。从叶利钦时期建立改革不可逆转的政治目标,转向了普京时期通过建立可控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发展目标。促使政府诉求发生变化的是不同的历史环境和客观条件,从意识形态到政治环境,从经济条件、经济形势到外部政治经济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对政府诉求产生影响并形成约束。从政府诉求角度的分析,加深了我们对俄罗斯经济转轨的理解,比如转轨初期实施的激进的休克疗法,在政府诉求理论的解释下,这一经济决策显示出其客观的合理性及必然性,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俄罗斯经济转轨启用激进方式,即使是不合适的,但却是不可避免的”。政府诉求理论的提出对经济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拓展了这一领域研究的视角和范式。政府是经济决策的主导力量,作为理性经济人,政府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和目标。任何忽视对政府及其行为动机、目标的研究都可能导致片面或不客观。其次,政府诉求理论从政府经济人的特殊性出发纠正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偏颇和片面,指出政府的目标不仅是谋求私利,而且还包括维护和提高公众利益。因此,更为重要的意义是,政府诉求理论表明,政府干预经济是必要且有益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政府干预经济也是必须的,例如普京政府对能源战略部门采取的经济干预和整治,是将有利的外部行情转化为俄罗斯经济全面好转的关键因素。政府诉求理论论证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意义所在。政府诉求理论的出现对经济学家提出了新要求。第一,经济学家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时,既要提出纯经济的政策目标和工具,这是必要的参考系;同时经济学家如果也考虑到政府诉求,并提出进一步的、折中性的建议,或者是为政策制定者描绘政策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站在政府的立场,设身处地替政府着想,那么提供的建议可能更有现实性,因而更可能被政府采纳。第二,经济学家的职责之一是全面、客观、科学地解释经济政策。而任何具有上述意义的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和评价都不应忽视对政府诉求问题的考察和研究,否则都将是片面的、失实的,因而也是不科学的。
戚文海[9](2007)在《创新经济:经济转轨国家经济发展道路的新取向——以俄罗斯为研究重点》文中研究说明在经历了1999~2003年的不稳定不规则的经济增长之后,俄罗斯经济面临着转轨以来又一个"十字路口"。面对俄罗斯经济发展步入十字路口的重要关口,俄罗斯各界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和方案。争论中达成的基本共识是,进入新世纪,随着俄罗斯经济转轨的深化,资源经济的潜力已经发展到极致,发展创新经济成为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所有经济转轨国家的必然选择。创新经济是发展技术创新、人力资本、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的经济发展的新形态,是经济增长模式从数量型外延式发展模式到质量型内涵式发展模式的内在的必然要求,它是对传统的短视的资源经济的否定。创新经济是俄罗斯经济转轨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的、逻辑的和历史的必然选择,创新经济应成为所有经济转轨国家的共同选择,应成为经济转轨新阶段的范式。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创新经济与资源经济的关系,经济转轨国家未来创新经济发展道路的实现途径很重要。
王永志[10](2002)在《中俄市场化进程中政治权力作用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末,世界历史又一次进入了重大的变革时期。俄罗斯发生在1991年的“软革命”虽然没有像人类历史上大多数制度变迁那样产生暴力和流血,但是它足足让俄罗斯在衰败中艰难喘息了10年,其间国内生产总值几乎下降了50%,用普京的话说,即使俄罗斯以年均增长8%以上的速度发展,再过15年才有可能恢复到1990年时的经济水平。俄罗斯放弃社会主义政治权力之时,就已经放弃了它在21世纪上半叶站在发达国家之列的可能。俄罗斯经济直至2000年才开始走出谷底,全面回升。与此同时,发生在中国的改革也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它悄然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维持了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令世界为之震惊。 本文对中俄市场化进程加以比较出于以下两种考虑: 第一,中俄两国具有强烈的可比性: (1)中俄两国同为大国,对世界事务的影响都很大; (2)同源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出发点比较类似。 第二,中俄两国的比较具有突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中俄政治权力对社会改革目标和改革方式的不同选择,造成了10年来两国经济发展局面的巨大差异,中国选择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改革,俄罗斯选择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改革,中国采用渐进方式,俄罗斯采用激进方式等等,对比色彩鲜明。 全文分上下两篇,其基本思路是: 上篇着重分析中俄两国政治权力选择不同社会改革目标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从而说明中俄改革目标性质差异的客观必然性。 俄罗斯政治权力更替之后,对其改革目标的选择,一方面源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观需要。在一定意义上说,俄罗斯人民与主张走资本主义的激进改革派共同完成了这场巨大的历史性变革。 从文化背景上看,俄罗斯缺少能够回答如何进行改革的完整理论。同时,改革者忽视或歪曲了经济变革领域的现有知识。政治权力没有在各种理论交锋中找到统一的适合本民族的改革理论。与此相伴,俄罗斯的双重文化性格使俄罗斯在谩到社会发展困境时,幻想资本主义发展方式对自己的拯救。》经济政治背景上看,由于戈尔巴乔夭颠倒了市场化与民主化的次序,使政治局面无法控制,不仅没有完成民主化的任务,还在政治权力弱化的过程中失去了经济发展的动力。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始终坚持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辩证。历史地对待改革中的一切问题,实事求是,与!H%进,从而使市场化进程史加具有自觉性。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生产关系的特点在当代中国不断得到修正,发展生产力已经融人到当代中国文化之中,回此,当中国在 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目标时,各方面都较俄罗斯做出了更充分的准备。 不同的改革目标往往制约着不同的改革方式,而随着改革目标的渐次实现,政治权力主体亦将作出相应调整。 下篇着重分折中俄政治权力对改革方式的不同选择,从而肯定政治权力在市场化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同时提出政治权力的作用离不开政治权力本身的自我完善与更新。 俄罗斯在市场化初期政治权力弱化,致使市场化进程中只完成了政治目标,即制度的转轨。在其未来的发展中,政治权力的自我更新是俄罗斯崛起的关键因素。这种更新必须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创新来完成。 中国在市场化进程中,始终把握政治权力发展经济的特点,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同时,牢牢抓住四项基本原则,不断强化政治优势。三讲、三个代表、反腐倡廉、健全法制等等一系列政治举措都在不断净化市场经济的竟争环境。社会主义政治权力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一特征,抉定了其在经济转型期不宜于退出经济领域。政治权力的作用和市场经济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两翼。政治权力既肩负着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历史任务,又担负着实现共同富裕的人民重托。市场经济造就一种效率局面,它促成优胜劣汰;而政治权力则力求造就一种公平局面,促劣变优,从而体现社会主义的人文关怀。并不是中国存在贫困,政治权力才救助贫困,而是社会主义政治权力始终 二《门站在人民的立场,维护人民的利益。这样的政治权力不可能不受到人民的维护。 与俄罗斯相比,即使俄罗斯出现更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当俄罗斯恢复到 1990年的水平时,中国也将弥补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与俄罗斯之间的差距,这必然离不开政治权力的作用。 但是,政治权力的运行是通过各级政府机关和各级领导来完成的。所以要实现政治权力的目标就必须不断完善政治权力。 首先,政治权力在执行经济管理职能时,应该纳入市场经济决策系统。这样,一方面实现了政治权力向经济权力的转化,另一方面又因决策系统分层的特点而实现了政治权力的分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权力集中而产生的弊端。同时,由干抉策系统决策权限法律化的特征,使政治权力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决策权限受到法律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权力缺少制约所产生的腐败。 其次,微观政治权力的配置问
二、俄罗斯杰出的经济学家阿巴尔金院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罗斯杰出的经济学家阿巴尔金院士(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30年的进程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苏联解体前夕有关经济体制转型问题 |
二、叶利钦时期经济体制转型的主要任务是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
(一)改革从价格自由化开始 |
(二)财政、税收与金融体制改革 |
1.财政体制改革 |
2.税制体制改革 |
3.金融体制改革 |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 |
三、普京任前两届总统的8年期间经济体制转型的主要政策与措施 |
(一)继续推进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 |
(二)土地私有化的改革 |
(三)对税制进行重大改革 |
(四)整治银行业与完善银行体制 |
(五)为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积极争取加入世贸组织 |
四、“梅普”“普梅”交替组合时期经济经济体制转型的主要方向与政策 |
五、值得研究与思考的问题 |
(一)企业缺乏创新的积极性 |
(二)俄罗斯对创新型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
(三)创新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差 |
(4)《高校思想》第八章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Аннотация |
绪论 |
第一章 《高校思想》第八章翻译过程描述 |
1.1 译前准备 |
1.1.1 译前材料分析 |
1.1.2 译前准备工作 |
1.2 工具使用 |
1.2.1 电子词典与纸质辞书 |
1.2.2 网络资源 |
1.3 翻译时间计划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校思想》第八章语言特点及翻译案例分析 |
2.1 原文文本分析 |
2.1.1 词汇使用特点 |
2.1.2 句子使用特点 |
2.2 词汇汉译技巧 |
2.2.1 词量增减 |
2.2.2 化简中四字词组的运用 |
2.3 句子汉译技巧 |
2.3.1 教育文本中部分辞格译法 |
2.3.2 带как的短语和句型的译法 |
2.3.3 句式转换 |
2.3.4 意译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校思想》第八章翻译实践总结 |
3.1 翻译心得 |
3.2 尚待解决的问题 |
3.3 翻译相关文本的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原文/译文 |
(5)经济转型进程中的国家制度能力演进 ——中俄转型的比较政治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国家制度能力:理解中国和俄罗斯转型之谜的关键维度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及评析 |
1.2.1 关于经济转型的研究概述 |
1.2.2 关于制度、制度变迁的研究概述 |
1.2.3 关于国家、国家能力的研究概述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的创新点 |
1.4.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4.2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二章 国家制度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国家制度能力的分析起点与内涵界定 |
2.1.1 制度与经济发展 |
2.1.2 国家与制度供给 |
2.1.3 国家制度能力的内涵界定 |
第二节 国家制度能力的构成 |
2.2.1 国家的制度形成能力 |
2.2.2 国家的制度实施能力 |
2.2.3 国家的制度调适与学习能力 |
第三节 国家制度能力形成的博弈分析与演化路径 |
2.3.1 国家治理形态与制度能力:静态分析 |
2.3.3 国家制度能力的基本演化路径:动态分析 |
第三章 国家制度能力与经济转型 |
第一节 制度变迁与经济转型 |
3.1.1 理解经济转型的制度主义视角 |
3.1.2 制度变迁轨迹与经济转型的路径演化特征 |
第二节 国家制度能力差异与经济转型绩效分化 |
3.2.1 经济转型的绩效分化 |
3.2.2 国家制度能力:影响经济转型绩效的关键变量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俄国家制度能力的测度与评估 |
第一节 中俄国家制度能力测度的理论依据与基本原则 |
4.1.1 国家制度能力测度的理论依据 |
4.1.2 国家制度能力测度与评估的基本原则 |
4.1.3 国家制度能力评估指标的结构 |
第二节 国家制度能力的测度与评估 |
4.2.1 中俄国家制度形成能力的测度与评估 |
4.2.2 中俄国家制度实施能力的测度与评估 |
4.2.3 中俄国家制度学习能力的测度与评估 |
4.2.4 中俄国家制度能力的综合比较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家制度能力衰败与俄罗斯的转型危机 |
第一节 俄罗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制度能力 |
5.1.1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强国家的崛起 |
5.1.2 经济改革与国家制度能力演变 |
第二节 国家制度解构与能力衰败: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的转型危机 |
5.2.1 激进转型战略的形成与国家制度形成能力的僵化 |
5.2.2 制度结构的解体与国家制度实施能力的耗竭 |
5.2.3 利益集团的制约与国家制度调整能力的丧失 |
5.2.4 国家制度能力衰败下的俄罗斯转型危机 |
第三节 国家治理方略调整与能力重塑:后叶利钦时代俄罗斯转型的路径走向 |
5.3.1 后叶利钦时代的国家治理方略调整 |
5.3.2 重塑国家制度能力的战略举措 |
5.3.3 强化国家制度能力与俄罗斯转型走向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家制度能力培育与中国转型奇迹 |
第一节 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制度能力 |
6.1.1 全能主义国家支撑下的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
6.1.2 计划经济体制的曲折探索与国家制度能力的削弱 |
第二节 国家制度构建与能力培育:中国的转型奇迹 |
6.2.1 国家治理目标转换与制度改革能力的形成 |
6.2.2 国家权能范围调整与国家制度实施能力的维系 |
6.2.3 制度转型的适应性演进与国家制度学习能力的培育 |
6.2.4 国家制度能力构建与中国的转型奇迹 |
第三节 经济转型深化与国家制度能力提升 |
6.3.1 经济转型深化阶段面临的挑战 |
6.3.2 提升国家制度能力的战略举措 |
6.3.3 国家制度能力提升与中国的转型走向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
第二节 本文的主要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当代俄罗斯经济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 俄罗斯经济史状况的基本判断 |
二、俄罗斯经济史的方法和理论 |
(1) “马克思主义复活”。 |
(2) 新制度经济学范式日臻成熟。 |
(3) 俄罗斯经济学界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范式分析俄罗斯经济。 |
(8)俄罗斯转轨经济政策中政府诉求约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问题的提出:政府诉求对转轨经济政策的影响 |
0.1.1 采用政治经济学方法解释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客观必要性 |
0.1.2 转轨的内涵与完成的界定 |
0.1.3 政府在转轨经济中的作用 |
0.1.4 “政府诉求”概念的提出 |
0.1.5 论文选题的基本意图 |
0.2 俄罗斯转轨经济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
0.2.1 俄罗斯转轨经济政策研究的文献回顾 |
0.2.2 对现有研究的总结和评价 |
0.3 论文研究的角度与特点 |
0.4 方法论及理论工具说明 |
0.4.1 方法论 |
0.4.2 理论工具 |
0.5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1 现有经济政策理论对转轨经济政策的解释 |
1.1 转轨经济政策的特殊性 |
1.1.1 转轨经济政策的制度特征 |
1.1.2 转轨经济政策的非中性特征 |
1.2 公共选择理论及其对转轨经济政策的解释 |
1.2.1 公共选择理论对转轨经济政策的解释 |
1.3 新政治经济学及其对转轨经济政策的解释 |
1.3.1 新政治经济学在转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
1.4 制度变迁理论及其对经济转轨的解释 |
1.4.1 制度变迁的国家理论 |
1.4.2 制度变迁的意识形态理论 |
1.5 现有经济政策理论解释转轨政策的局限性:方法论及视角的缺陷 |
2 政府诉求解释转轨经济政策的理论构建 |
2.1 国家/政府在转轨经济中的作用 |
2.1.1 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 |
2.1.2 国家/政府在转轨经济中的作用 |
2.2 政府的性质及利益诉求 |
2.2.1 政府的经济人性质 |
2.2.2 政府利益与政府诉求 |
2.3 影响和决定政府诉求的因素及条件 |
2.3.1 决定政府诉求的因素之一:意识形态 |
2.3.2 影响政府诉求的因素之二:政治稳定 |
2.3.3 决定政府诉求的因素之三:经济因素 |
2.3.4 影响政府诉求的因素之四:外部环境 |
2.4 政府诉求内生条件的动态分析 |
2.5 政府诉求解释转轨经济政策的理论框架 |
3 俄罗斯转轨初期经济政策的政府诉求分析 |
3.1 “休克疗法”及其经济影响 |
3.2 “休克疗法”的政府诉求 |
3.2.1 建立改革不可逆转的思想—意识形态基础 |
3.2.2 建立改革不可逆转的政治约束:围绕着政权争夺的政治斗争 |
3.2.3 建立改革不可逆转的经济原因:市场经济的目标取向 |
3.2.4 建立改革不可逆转的外部因素 |
3.3 俄罗斯大规模私有化的政府诉求 |
3.3.1 俄罗斯私有化的阶段和方式 |
3.3.2 大规模私有化的历史背景 |
3.3.3 大规模私有化的政治约束 |
3.3.4 大规模私有化的经济成本和政治后果 |
3.4 “股权换贷款”私有化的政府诉求 |
3.4.1 “股权换贷款”私有化的内容和背景 |
3.4.2 “股权换贷款”政策的政府诉求及其经济政治影响 |
3.5 叶利钦时期转轨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意义 |
4 普京时期转轨经济政策的政府诉求分析 |
4.1 “可控的市场经济”的政府诉求 |
4.1.1 建立“可控的市场经济”的政府决策 |
4.1.2 建立可控的市场经济的思想基础:“俄罗斯新思想” |
4.1.3 建立可控的市场经济的政治保障:可控民主政治发展模式 |
4.1.4 建立可控的市场经济的经济因素 |
4.1.5 建立可控的市场经济的外部因素 |
4.2 新能源政策的政府诉求 |
4.2.1 俄罗斯转轨初期的能源政策 |
4.2.2 新能源政策的内容 |
4.2.3 新能源政策的政府诉求及其影响 |
4.3 普京时期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结果 |
5 结论 |
5.1 政府诉求是决定转轨经济政策的关键 |
5.2 政府诉求理论论证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
5.3 政府诉求理论对经济学家提出了新的要求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9)创新经济:经济转轨国家经济发展道路的新取向——以俄罗斯为研究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 创新经济的含义 |
二 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经济发展道路的回顾:失误与反思 |
三 俄罗斯各界关于未来经济发展道路的争论:分歧与共识 |
四 创新经济是转轨时期俄罗斯经济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比较与分析 |
五 俄罗斯未来创新经济发展道路的实现途径:战略与对策 |
(一) 俄罗斯积极调整技术创新战略, 实现创新战略多元化 |
(二) 俄罗斯强化创新经济发展的基础平台设施建设 |
(三) 俄罗斯发展“新经济” 实现超越式增长的部门政策 |
(四) 建立促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法律制度体系和市场化机制 |
(五) 增加投入稳定人才, 大力培育人力资本 |
(六) 优先发展信息产业, 加快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 |
六 结论与启示 |
(一) 创新经济是俄罗斯经济转轨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的逻辑的历史的必然选择 |
(二) 创新经济应成为所有经济转轨国家的共同选择, 应成为经济转轨新阶段的范式 |
(三)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创新经济与资源经济的关系 |
(四) 经济转轨国家未来创新经济发展道路的实现途径很重要 |
(10)中俄市场化进程中政治权力作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论 |
上篇 中俄政治权力对社会改革目标的不同选择 |
第一章 中俄政治权力选择不同社会改革目标的文化背景 |
一、 俄罗斯关于市场化改革的理论脉络 |
二、 中国关于市场化改革的理论脉络 |
三、 中俄两国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过程中的巨大差异 |
第二章 中俄政治权力选择不同社会改革目标的经济背景 |
一、 对计划体制进行完善的改革效果比较 |
二、 原经济体制的差别对市场化的影响比较 |
三、 选择改革突破口的意义 |
第三章 中俄政治权力选择不同社会改革目标的政治背景 |
一、 再析苏联解体与易帜的原因和教训 |
二、 中国政治稳定为经济改革奠定的基础 |
第四章 中俄改革目标的性质比较 |
一、 中俄改革主要目标的差异 |
二、 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的关系 |
三、 俄罗斯政治目标成为改革主要目标的客观原因 |
四、 对中国的启示 |
下篇 中俄政治权力对社会改革方式的不同选择 |
第五章 中俄改革方式及改革效果比较 |
一、 两种改革方式的含义 |
二、 两种改革方式的理论基础 |
三、 中俄选择不同改革方式的必然性 |
四、 俄罗斯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
五、 两种改革方式的效果比较 |
第六章 俄罗斯在所有制领域中的改革 |
一、 俄罗斯所有制改革的进程及后果 |
二、 关于所有制问题的争论 |
三、 俄罗斯所有制变革对中国的警示 |
第七章 体制变革中政治权力的作用 |
一、 政治权力作用评价 |
二、 政治权力的配置 |
三、 转型过程政治权力的特殊作用 |
第八章 两种政治权力在社会改革中的演变 |
一、 俄罗斯政治权力的自我更新 |
二、 中国政治权力的自我完善 |
三、 中俄经济发展前景的初步预测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内容提要(中文) |
内容提要(俄文) |
后记 |
四、俄罗斯杰出的经济学家阿巴尔金院士(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30年的进程回顾与思考[J]. 陆南泉. 黑河学院学报, 2021(10)
- [2]《Poccийcкий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журнал》2018 r.(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吕明明. 沈阳理工大学, 2021
- [3]俄罗斯与西方的历史分流:经济思想视角的考察[J]. 李中海. 俄罗斯学刊, 2020(03)
- [4]《高校思想》第八章的翻译实践报告[D]. 史亮. 黑龙江大学, 2018(09)
- [5]经济转型进程中的国家制度能力演进 ——中俄转型的比较政治经济学分析[D]. 黄秋菊. 南开大学, 2012(07)
- [6]苏联经济学家阿巴尔金的经济思维阐释[J]. 向祖文,张锦冬. 俄罗斯学刊, 2011(02)
- [7]当代俄罗斯经济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 李新. 史学史研究, 2008(03)
- [8]俄罗斯转轨经济政策中政府诉求约束研究[D]. 殷红. 辽宁大学, 2008(05)
- [9]创新经济:经济转轨国家经济发展道路的新取向——以俄罗斯为研究重点[J]. 戚文海.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7(06)
- [10]中俄市场化进程中政治权力作用的比较研究[D]. 王永志. 天津师范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