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区别(论文文献综述)
谷维佳[1](2021)在《从“正变”到“真伪”:论盛唐李、杜诗论中的“真伪之辨”》文中指出李白在《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篇,其三十五《丑女来效颦》篇和其五十《宋国梧台东》篇,分别提出了崇尚"清真""天真""贞真"的诗歌理论要求,其"真"意包含"正""真""自然"三个层面。杜甫《戏为六绝句》其六又提出"伪体"概念,倡导"别裁伪体亲风雅",与李白"真"意一体两面,相反相成。以二人为代表,盛唐诗论中潜涌着一股甄辨诗歌"真伪"的努力。我国古典诗歌源头倡导"正变",至李、杜首辨"真伪",诗论内核悄然发生了质的转关。"真伪之辨"延续至晚唐,并直接影响到宋、元、明、清诗评家、学诗者和编选者的诗歌评判标准和选编态度。
陈义芝[2](2021)在《中学语文乐府诗教学研究》文中指出乐府诗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语文教材中乐府诗的选篇类型主要包括乐府民歌和文人乐府诗,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乐府诗教学混同于一般古诗词教学,忽略了两种类型乐府诗文体特点的教学。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两种类型乐府诗选篇的文体特点,并针对不同类型乐府诗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从诗歌文体角度、诗歌辨体角度、文体创作角度全面展开对乐府诗的教学研究。本篇论文分为绪论和正文两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国内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概述乐府诗以及乐府诗在语文教材中的选篇情况。首先指出乐府诗的含义、发展演变以及乐府的分类问题,为下文分析乐府诗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其次从乐府的选篇数量、选篇题材内容以及选篇助读系统对乐府诗的选篇进行概述,强调乐府诗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教学要求。第二章对当前语文乐府诗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贵州省内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分析出当前乐府诗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乐府诗教学中立足于文体特点教学的重要性。第三章研究乐府民歌教学。首先分析教材中乐府民歌选篇的叙事特点、音乐特点以及语言特点等;然后针对乐府民歌的文体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第四章研究文人乐府诗教学。首先分析教材中文人乐府诗的语言特点、句式特点以及抒情特点等;然后根据文人乐府诗的文本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第五章探讨乐府诗教学中的注意事项。从乐府诗与其他诗歌的辨体教学、乐府诗的分类问题、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乐府诗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等问题出发,使乐府诗教学更加规范与严谨。
彭丹[3](2021)在《高中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古典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无论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它都是语文教材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而杜甫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在语文教材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非常具有教学价值。然而当前整个古典诗歌的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一方面教师教学方法因循守旧,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过程程序化,导致课堂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古典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艺术手法多样,且情感丰富深沉,传统的单篇讲授法不利于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基于此,本文尝试将群文阅读教学方式应用于高中杜甫诗歌教学,通过分析高中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为解决目前高中古诗歌教学困境提供某种思路,同时,在解读杜甫诗歌的基础上,挖掘古诗词的“兴发感动”的教化功能,以使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前有关群文阅读教学研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且研究多集中在小学阶段,针对高中阶段的研究不多,针对高中古典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群文阅读研究更少,因而本文研究高中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旨在为当前高中群文阅读教学方面的研究做一些补充。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介绍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是群文阅读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群文阅读相关概念包括群文阅读的概念界定、基本要素以及和其他阅读教学的区别。理论基础包括文本互织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知识迁移理论;第三部分是分析高中杜甫诗歌的选文和教育价值,主要是梳理杜甫诗歌在语文教材中的选编情况及概括选编特点,再阐述杜甫诗歌对当代中学生的教育价值;第四部分是阐述高中杜甫诗歌教学现状以及群文阅读的必要性,通过分析教师访谈情况和教案内容来分析教学现状,通过对教学现状的分析,进一步明确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第五部分是论述高中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包括议题设置策略、选文组合策略、课型选择策略和教学注意事项四个方面;第六部分是关于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的案例设计,本部分是在前几部分内容的基础之上对高中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
梁曦[4](2021)在《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杜甫是我国诗史上的集大成者,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现存诗歌一千四百多首,他的诗歌千锤百炼、沉郁顿挫,对由盛转衰的大唐黑暗现状进行了入木三分地揭露与批判,因而被后人称之为“诗史”。不管是哪个阶段、哪个版本的教材,都收录了一定数量的杜甫诗歌作品,他的作品也常出现在高考试题当中。现今诗歌教学受教材编排的影响,多以单篇教学为主,多数学生主要通过教师讲解和教材课文了解杜甫,对杜甫的认识比较单一。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专题学习多次在新课程标准中出现,获得了许多教师与学者的关注,成为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对象。将专题教学应用于杜甫作品教学,能够突破常规单篇教学模式的限制,探索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方案,为一线教师开展专题教学提供新的思路。本文研究内容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首先从杜甫的教学价值、现行教学模式和教材编写情况介绍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然后从国外专题教学研究现状和国内专题教学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最后确立研究思路和创新点。正文部分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研究的概述,界定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的概念,追溯其在教育教学和文本解读层面的理论渊源,分析高中杜甫作品的教学现状。第二章从杜甫专题教学的发展语言能力和培养人文素养两个角度出发,结合杜甫的作品意义和杜甫的人格精神,挖掘开展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的重要意义。第三章从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平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五个方面论述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的实施路径。第四章以前面三章为基础,设计杜甫诗歌专题教学的完整案例,教学环节包括“知人论世,了解诗圣”“对比阅读,品读精作”“形成感悟,精撰论文”。结语部分是对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的思辨回顾,再次点明开展杜甫专题教学的意义以及教师在实施专题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从而帮助师生更为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杜甫专题教学对于发展高中生核心素养的价值与意义。
陈埼泓[5](2021)在《余怀、余宾硕怀古诗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怀古是中国古代文学一个由来已久的主题,在中晚唐诗坛上怀古咏史的创作达到空前繁荣景象。明末清初之际怀古咏史诗词因能寄托故国黍离之感被文人反复题咏,余怀、余宾硕父子不仅以明遗民身份自居,同时也是怀古咏史诗创作的佼佼者。本文对清初余怀、余宾硕的怀古咏史诗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结合鼎革之际的文人心态和社会背景,探讨其各自风格的成因,更好地把握清初政治文化背景。第一章余怀生平及怀古诗创作。简要概括了余怀一生不同时期的游历情况以及怀古诗创作总体情况,介绍余怀的怀古诗的吟咏对象、创作数量。第二章概述怀古咏史诗发展历程,分析余怀怀古咏史诗创作。以《甲申集》中的怀古诗与《咏怀古迹》一卷为资料来源,对不同时期的创作内容、情感和艺术特点展开论述,分析金陵怀古的文化内涵与组诗的作用。余怀怀古咏史诗情感由对时局的担忧、偶然流露的历史感慨,转变为故国黍离之悲、怀念英雄、楚囚之叹等遗民情思。同时他在怀古诗原有的写作模式下,大量使用古绝,以入声结尾,并且有意打破绝句一韵到底的形式,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第三章研究余怀怀古词内容和艺术风格。简略介绍怀古词的发展,分析余怀晚年创作怀古词的内容以感叹人事兴废、追慕贤人和抒发淡然情绪为主,表现出余怀晚年孤寂、心灰意冷导致平静淡然的遗民心理变化。最后概括余怀怀古词的兼具婉约、豪放两种艺术风格,他的词中大量化用典故,情感复杂多变。第四章研究余宾硕怀古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分析余宾硕的遗民情结形成与地域、家庭的关系;二是结合余宾硕《金陵览古》与地方志相近的特点,分析余宾硕怀古诗的抒怀、“存明”的创作缘由。他的内容情感主要是感叹过境迁、以六朝历史讽刺现实、歌咏忠臣、表达隐逸之情以及表现复明之志。余宾硕采用寄情于景的艺术手法,诗歌语言含蓄,潜心布局,巧于对偶。第五章论述余怀父子怀古诗词的地位。本章首先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余怀怀古诗对刘禹锡、杜牧等中晚唐诗人的继承与发展,并与清初顾炎武、吴伟业等诗人进行比较,探讨余怀父子怀古诗在清初诗坛的地位。其次比较余怀父子二人怀古诗的共性与个性,并从“遗民不世袭”的角度谈余怀父子怀古诗创作的现象,分析他们成为“世袭遗民”这一特例的原因。附录考证余宾硕生平、字号、家室和交游,制作简略年谱。最后辑录余怀父子集外未收录的诗文。
庞蒙婷[6](2021)在《统编版初中语文唐诗专题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专题教学是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单篇教学的局限性,呈现资源整合与合作探究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实践路径。其次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也在课标中两个学习任务群中体现出来,分别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和“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其共同目的皆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唐诗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份子,理应受到重视;其次唐诗朗朗上口的节奏、精简的语言、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其成为很好的传播媒介,向世人展示中华之美;最后唐诗内涵丰富,各类题材的诗歌在体制、内容方面在唐朝日趋完善,是古典诗歌发展的巅峰。但唐诗教学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令师生日感疲倦,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笔者将唐诗与专题教学结合,为破除唐诗教学弊端提供新的思路。笔者首先梳理专题教学以及语文专题教学文献,学习和吸收的关于语文专题教学的内容、流程和方法。其次依托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理念,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以及中学生的发展探寻与专题教学的内在关联,进而对唐诗选文进行梳理,合理设计唐诗教学专题。最后选取唐朝咏史怀古诗歌进行专题教学设计与实施,从语言、思维、价值等方面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希望为其它唐诗乃至中学语文专题教学提供新的角度和方向。
王子钰[7](2021)在《宇文所安、许渊冲杜诗英译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在唐诗学史乃至中国诗歌史中,杜甫占据着重要地位。杜诗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众体兼善,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中外之间的密切交往,杜诗被翻译成英文并在英语世界中受到了格外关注,当今影响较大的当属宇文所安和许渊冲英译杜诗。本文拟通过对宇文所安《杜甫诗》和许渊冲《许渊冲英译杜诗选》进行对读,从译者与译本两方面寻求二人在翻译理论、翻译策略、语言选择、诗歌韵律处理等方面的异同,并结合多家注本及今人研究,探究杜诗在英译过程中的误读现象。全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阐明了选题缘由,并通过梳理研究史提出了论文的创新之处。正文部分分四章展开。第一章就杜诗英译在英语世界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译作进行梳理和评析,结合时代背景及杜诗文本蕴含的人文价值,阐述杜诗在英语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原因。第二章通过对译者宇文所安和许渊冲进行对比,寻求二者存在译文差异的原因。一是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二人翻译思想差异,即许渊冲遵循对诗歌“存美”的追求,而宇文所安秉持“世界诗歌”的概念;二是二人所翻译的杜诗数量不同,宇文所安对现存所有杜诗进行翻译,所以其整体风格以真实为主,多用直译;而许渊冲则对一百首经典杜诗进行翻译,为了展现出选诗的特点,所以更加注重意译。第三章针对二者英译杜甫诗的译文从语言选择、句法结构、诗歌韵律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许渊冲通过还原诗歌的内在美、形式美和音韵美来进行意译,进而构建其“存美”思想。而宇文所安通过注重遵照原诗的字面含义,在英语词中寻找相近词语来代替中国古典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尽可能保留原物、原诗风貌,尽可能地遵循原诗句法来进行直译,进而构建其“世界诗歌”概念。第四章就二人译作中产生的文本误读现象做列举剖析,指出杜诗阐释的多义性、译者主体的局限性与唐诗的独特文化性均有可能导致文本误读现象的产生,并对译诗造成诗意偏差、文化信息缺失等影响。结语部分总结归纳宇文所安、许渊冲杜诗英译的得失与经验教训,进一步探索如何在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和矛盾中达成对杜诗的有效翻译。
唐宇辰[8](2021)在《李白诗歌琴意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唐代,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文学与音乐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留下了大量与琴相关的诗歌(后文简称“琴诗”)。目前学界已有不少研究者关注到了唐人的琴诗创作,并对唐代琴诗展开了一些整体性的研究,但对于个体诗人琴诗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就唐代而言,学界对白居易、韩愈琴诗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同样具备深厚的琴乐修养、琴诗创作丰富的李白,还缺乏深入系统的阐述和研究。李白留下的琴诗多达六十余首,在创作时间上基本涵盖了诗人出蜀后的全部时间段,其中所涉及的题材内容和寄寓的思想情感都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本文将立足于李白的文学创作,结合音乐文化与诗人的人生经历,对李白诗歌的琴意象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探究,深入发掘李白琴意象的独特魅力与情感思想。以期用跨学科的视角,在研究李白诗歌的审美意趣、思想情感等方面做出新的尝试,以期为李白研究作有益的补充。本文将较为系统地对李白诗歌中的琴意象进行梳理和探讨,首先,概述唐代琴乐发展的情况,分析蜀地醇厚的琴风与道风对李白深厚的琴乐修养的影响。其次,全面梳理李白诗歌中的琴意象,包括三个部分:不同形式的琴、涉琴典故与出现在诗歌中的琴曲。对不同类型的琴意象进行分类探讨,结合李白的人生经历,解读李白通过不同的琴意象在诗歌中寄蕴的不同的思想感情。进而,从整体上概括性地提炼李白诗歌琴意象的主要思想寄托与情感蕴涵:在思想寄托上,琴意象主要包括了诗人的政治思想、道教理想和人格理想,在情感蕴含上,琴意象主要抒发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豪放不羁的洒脱、情真意挚的友情以及清雅傲岸的孤独。最后,对李白诗歌中的琴意象作整体的观照,分析李白诗歌中琴意象的丰富性与生动性、虚实结合及矛盾性与统一性的艺术特色。
赵凯莉[9](2021)在《“盛唐气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盛唐是唐朝经济、政治发展的高峰期,文学艺术也在这个时期形成高潮。特殊的历史时期赋予这个时代文学艺术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被后人概括为“盛唐气象”。本文对“盛唐气象”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论述“盛唐气象”的理论渊源和研究现状,分析有关“盛唐气象”研究的得与失。第二章主要分析了“盛唐气象”在文学艺术上表现出的朝气蓬勃的青春美,主要分析了诗歌、书法和乐舞。初唐诗歌逐渐冲破六朝诗歌的束缚,初步展现了新时代的朝气,到了盛唐众多诗人的创作汇聚成了蓬勃的高歌,这是青春的礼赞。书法经历了从初唐时期的婵娟婉媚转向盛唐草书龙飞凤舞,这是青春的恣意挥洒。盛唐同样是一个乐舞的高潮,乐舞充满欢乐、自由,这是青春的欢快心音。第三章主要分析了“盛唐气象”在文学艺术上表现出的恢宏浩大的气势美,诗歌常常充满壮阔的奇景和澎湃的激情,这是气势的壮丽之美,盛唐时期石窟的塑像高大、典雅,这是气势的雄伟之美,乐舞中的大曲更是跌宕而壮观,这是气势的热烈之美。
李金娜[10](2021)在《明清杜甫题材戏曲研究》文中提出唐代诗人杜甫凭借千古卓绝的诗歌成就与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后代的文学艺术创作形成了持久深遂的影响,以其人及其诗歌为主要题材的戏曲作品在元明清三朝层见迭出。现存可考的以杜甫及其诗歌作品为主要题材的戏曲作品共有十部,其中包括五部明代杂剧,三部清代杂剧,两部清代传奇。明清杂剧作家常以杜甫的诗歌作品或杜甫生活的某个片段为本事对杜甫故事进行重新构建,传达了丰富且多元的思想内涵,其中,对杜甫《曲江二首》与《饮中八仙歌》的艺术演绎居多,杜甫曲江游春与浣花溪草堂生活最受作家青睐。清代两部传奇因有较长的体制篇幅,所以在构建杜甫故事时,情节内容更为丰富,基本囊括了杜甫一生重要的生活节点,颇具伦理道德教化色彩。明清戏曲文本中杜甫所呈现出的才子形象、忠臣形象、狂士形象以及隐士形象的个性特征,是文人戏曲家对历史上杜甫的另一维度的阐释,也是文人创作心态影响下的一种审美投射。明清杜甫题材戏曲呈现出了虚实相生的文本建构特征。明代杜甫题材戏曲注重艺术虚构,具有“尚虚”的创作倾向。清代杜甫题材戏曲更加重视历史真实,具有“尚实”的创作倾向。此外,明清杜甫题材戏曲语言经历了由俗渐雅的演变历程。明代杜甫题材戏曲语言从本色自然逐渐转变为诗化雅致,清代杜甫题材戏曲语言大体上表现为清丽典雅、含蓄蕴藉的语言风格。
二、浅析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区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区别(论文提纲范文)
(1)从“正变”到“真伪”:论盛唐李、杜诗论中的“真伪之辨”(论文提纲范文)
一、李白之“真”与杜甫之“伪体” |
二、盛中唐诗人的“真伪”之论 |
三、从“正变”(1)到“真伪”:诗论内核的转变 |
四、李杜“真伪之辨”在中晚唐的延续 |
五、“真伪之辨”对宋元明清文学的意义与影响 |
六、结语 |
(2)中学语文乐府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乐府诗及选篇概述 |
第一节 乐府诗概述 |
第二节 乐府诗在教材中的选篇概述 |
第二章 中学语文乐府诗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乐府诗的教学现状分析 |
第二节 乐府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三章 乐府民歌教学 |
第一节 乐府民歌的文本特点 |
第二节 乐府民歌教学 |
第四章 文人乐府诗教学 |
第一节 文人乐府诗的文本特点 |
第二节 文人乐府诗教学 |
第五章 中学语文乐府诗教学注意事项 |
第一节 注意乐府诗的辨体教学 |
第二节 注意乐府诗南北地域风格差异 |
第三节 注意乐府诗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
第四节 注意乐府诗教学要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乐府诗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初中生问卷) |
附录二:乐府诗教学现状调查问卷(高中生问卷) |
附录三:乐府诗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致谢 |
(3)高中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群文阅读教学文献综述 |
2.高中古诗词教学文献综述 |
3.杜甫诗歌教学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群文阅读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群文阅读的相关概念 |
1.群文阅读的概念界定 |
2.群文阅读的基本要素 |
3.群文阅读与其他阅读教学的区别 |
(二)群文阅读的理论基础 |
1.文本互织理论 |
2.建构主义理论 |
3.知识迁移理论 |
二、高中杜甫诗歌选文及教育价值 |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杜甫诗歌的选文 |
1.高中语文教材中杜甫诗歌的选编情况 |
2.高中语文教材中杜甫诗歌选编情况分析 |
(二)杜甫诗歌对当代中学生的教育价值 |
1.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情怀 |
2.直面现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
3.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仁爱之心 |
三、高中杜甫诗歌教学现状及群文阅读的必要性 |
(一)杜甫诗歌教学现状 |
1.教师访谈内容分析 |
2.教案内容分析 |
(二)杜甫诗歌群文阅读的必要性 |
1.践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理念 |
2.全面解读杜甫诗歌作品 |
3.深度体味杜甫人格内涵 |
四、高中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
(一)议题设置策略 |
1.议题设置要点 |
2.议题的具体设置 |
(二)选文组合策略 |
1.选文组合要点 |
2.选文的具体组合 |
(三)课型选择策略 |
1.课型的分类 |
2.课型的具体选择与操作 |
(四)教学注意事项 |
1.设计问题引导教学 |
2.注重教师读议指点 |
五、高中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案例设计 |
(一)设计思路 |
(二)教学流程 |
1.群文议题 |
2.群文文本 |
3.教学目标 |
4.教学重难点 |
5.教学方法 |
6.课前预习 |
7.教学过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4)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1.实施杜甫专题教学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
2.实施杜甫专题教学有利于学生适应高考改革的要求 |
3.实施杜甫专题教学有利于教师拓展诗歌教学的视野 |
(三)研究综述 |
1.国外专题教学研究现状 |
2.国内专题教学研究现状 |
(1)关于语文专题教学的研究现状 |
(2)关于杜甫作品教学的研究现状 |
(3)关于杜甫的语文专题教学研究 |
(四)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案例分析法 |
3.经验总结法 |
一、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研究的概述 |
(一)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研究的概念界定 |
(二)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研究的理论指导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视域融合理论 |
(三)高中语文杜甫作品教学现状 |
1.已取得的成果 |
2.仍存在的问题 |
二、开展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的依据 |
(一)提高语言能力 |
1.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 |
2.丰富学生语言文化积累 |
3.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
(二)增强人文素养 |
1.坚定不屈信念 |
2.树立伟大理想 |
3.学习仁爱精神 |
三、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实施路径 |
(一)确立教学目标 |
1.语言建构与运用 |
2.思维发展与提升 |
3.审美鉴赏与创造 |
4.文化传承与理解 |
(二)建构教学组织形式 |
1.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
2.明确小组学习任务 |
3.开展小组汇报活动 |
(三)搭建教学平台 |
1.拓展专题教学资源,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
2.共享合作学习成果,加强师生交流沟通 |
(四)选择教学方法 |
(五)选编教学内容 |
1.杜甫选文的篇目 |
2.杜甫多媒体资源 |
四、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设计 |
(一)知人论世,走近诗圣 |
(二)品读精作,对比阅读 |
第一部分:不一样的杜甫 |
第二部分:登高 |
第三部分:吏与别 |
(三)精撰论文,汇总成果 |
1.学习目标 |
2.教学过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余怀、余宾硕怀古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余怀生平和怀古诗词创作 |
第一节 余怀生平 |
一、以金陵为中心的游历 |
二、以苏州为中心的生活 |
第二节 余怀怀古咏史诗创作情况 |
第二章 余怀怀古咏史诗研究 |
第一节 明季余怀怀古诗创作 |
一、《甲申集》中的历史感慨 |
二、早期怀古咏史诗艺术特色 |
第二节 余怀在清怀古诗创作 |
一、《咏怀古迹》与遗民情结 |
二、金陵怀古咏史诗艺术特色 |
第三章 余怀怀古词研究 |
第一节 怀古词:晚年绝望的遗民情结 |
一、感慨于人事兴废与王气消散 |
二、追慕历史名臣与忠义气节 |
三、平静淡薄的情绪与遗民心理变化 |
第二节 余怀怀古词艺术特色 |
一、并取婉约与豪放词风 |
二、典故的大量运用与情感的复杂多变 |
第四章 余宾硕怀古诗研究 |
第一节 余宾硕的遗民情结 |
一、江南历史背景与家族影响 |
二、遗民世袭问题探究与余氏家族遗民 |
第二节 余宾硕怀古诗创作 |
一、另类的地方志与金陵组诗的延续 |
二、《金陵览古》创作缘由 |
三、《金陵览古》的情感主题与艺术特色 |
第五章 二余怀古咏史诗词成就与地位 |
第一节 余怀怀古诗溯源 |
一、因袭与突破:余怀与刘禹锡 |
二、史论与立意的比较:余怀与晚唐怀古诗人 |
第二节 余怀、余宾硕怀古咏史诗与清初诗坛 |
一、从故国之思到深刻反思:余怀与清初怀古诗人的比较 |
二、余怀父子与清初诗坛 |
第三节 从“遗民不世袭”谈余怀父子怀古诗词创作 |
一、怀古诗与修史的相似性:故国遗迹的保存 |
二、怀古诗与遗民情结:忠君爱国之情的传承 |
三、人生的另一选择:隐居避世 |
结语 |
附录1:余宾硕生平与交游考 |
一、余宾硕字号、着作与家室 |
二、余宾硕交游考 |
附录2:余宾硕简略年谱 |
附录3:余宾硕、余怀新辑诗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统编版初中语文唐诗专题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唐诗专题教学概述 |
第一节 统编版初中语文唐诗专题教学界定 |
一、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 |
二、专题教学 |
三、统编版初中语文唐诗专题教学 |
第二节 统编版初中语文唐诗专题教学理论依据 |
一、语文教材编写理念与专题教学 |
二、语文课程发展理念与专题教学 |
第三节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唐诗选文分析 |
一、唐诗选文数量分析 |
二、唐诗选文内容分析 |
第二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唐诗专题教学构想与设计 |
第一节 统编版初中语文唐诗专题教学体系构架 |
一、指导理念 |
二、内容选择 |
三、专题要求 |
四、教学目标 |
第二节 统编版初中语文唐诗专题教学设计个案 |
一、唐朝咏史怀古诗歌专题教学设计说明 |
二、唐朝咏史怀古诗歌专题教学具体设计 |
第三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唐诗专题教学实践与启示 |
第一节 统编版初中语文唐诗咏史怀古诗歌专题教学实践 |
一、学生学习反馈 |
二、教学评价方式 |
三、教学实践问题 |
第二节 统编版初中语文唐诗专题教学启示 |
一、诗词教学呈现聚合与开放性特征 |
二、教师应聚焦自身综合能力提高 |
三、学生应重视自身综合素质培养 |
四、开展语文趣味性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学术成果 |
致谢 |
(7)宇文所安、许渊冲杜诗英译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杜诗英译在英语世界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译作 |
第一节 杜诗英译在英语世界的发展进程 |
第二节 杜诗英译的主要代表译作 |
第三节 英语世界中的杜诗英译评述 |
第二章 宇文所安、许渊冲的英译杜诗 |
第一节 二者翻译思想对比 |
一 文化背景差异——西方汉学家与东方译者 |
二 翻译思想差异——“朴素直译”与“存美” |
三 翻译目的相近——殊途同归 |
第二节 《杜甫诗》与《许渊冲英译杜甫诗选》 |
一 体例完备的《杜甫诗》 |
二 浓缩经典的《许渊冲英译杜甫诗选》 |
第三章 英译杜甫诗歌的对比分析 |
第一节 选词差异 |
一 杜诗诗题翻译 |
二 译诗中的选词异同 |
第二节 句法结构对比 |
第三节 诗歌韵律对比 |
第四章 杜诗英译中的文本误读 |
第一节 文本误读举例 |
第二节 文本误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
一 杜诗阐释的多义性 |
二 译者主体的局限性 |
三 唐诗的独特文化性 |
第三节 文本误读现象的影响 |
一 诗意偏差与文化缺位 |
二 “隐形”的再创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李白诗歌琴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李白的琴文化修养 |
第一节 唐代琴乐发展概述 |
第二节 蜀地琴风与李白 |
第二章 李白诗歌琴意象探析 |
第一节 李白诗歌中不同的琴 |
第二节 李白诗歌中的涉琴典故 |
第三节 李白诗歌中的琴曲 |
第三章 李白诗歌琴意象的思想情感与艺术特色 |
第一节 李白诗歌琴意象的思想意蕴 |
第二节 李白诗歌琴意象的情感表达 |
第三节 李白诗歌琴意象的艺术特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李白诗歌琴意象一览表 |
附录二 李白诗歌出现琴曲一览表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9)“盛唐气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确立选题的依据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一章 “盛唐气象”的生成及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先秦至清:“盛唐气象”理论的渊源 |
一、“气象”与诗歌 |
二、“气象”与盛唐 |
第二节 近代至今:“盛唐气象”的理论提出与发展 |
一、近代至20 世纪80 年代:“盛唐气象”理论的提出 |
二、20 世纪80 年代至21 世纪之前:“盛唐气象”研究的繁荣 |
三、21 世纪至今:关注点的转移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朝气蓬勃的青春美 |
第一节 诗歌:青春自由的心音 |
一、过渡:青春少年的歌唱 |
二、高潮:自由蓬勃的高歌 |
第二节 书法:纸上飞旋的舞蹈 |
一、婵娟春媚的初唐书法 |
二、龙飞凤舞的盛唐书法 |
第三节 乐舞:人间欢快的心音 |
一、刚健有力的健舞 |
二、千娇百媚的软舞 |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恢弘浩大的气势美 |
第一节 诗歌:壮丽而豪放 |
一、山河风光的壮美 |
二、诗人的万丈豪情 |
第二节 雕塑:弘壮与典雅 |
一、雕像的气势之美 |
二、不同时期雕塑比较 |
第三节 大曲:跌宕与热烈 |
一、声势浩大的《秦王破阵乐》 |
二、热烈壮观的《霓裳羽衣曲》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10)明清杜甫题材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一章 明清杜甫题材戏曲的故事类型与思想旨趣 |
第一节 杜甫题材戏曲作品考索 |
一、金元时期 |
二、明代 |
三、清代 |
第二节 明清杜甫题材杂剧 |
一、曲江游春题材 |
二、饮中八仙题材 |
三、浣花溪题材 |
第三节 清代杜甫题材传奇 |
一、《诗中圣》:褒扬忠孝,意主惩劝 |
二、《一斛珠》:情之外壳,理之内核 |
第二章 明清戏曲中的杜甫形象与文人心态 |
第一节 才子形象与两重心态 |
一、才子形象:文韬武略,怀才不遇 |
二、两重心态:尊杜情结与补恨心态 |
第二节 忠臣形象与教化心态 |
一、忠臣形象:忧国忧民,直言敢谏 |
二、教化心态:以忠君爱国教化万民 |
第三节 狂士形象与抒愤心态 |
一、狂士形象:嗜酒疏狂,愤世嫉俗 |
二、抒愤心态:借杜甫之狂抒己之愤 |
第四节 隐士形象与隐逸心态 |
一、隐士形象:淡泊名利,坚决归隐 |
二、隐逸心态:秉持儒家的无道则隐 |
第三章 明清杜甫题材戏曲的情节建构与语言风格 |
第一节 情节建构的虚实转换 |
一、“尚虚”倾向:事贵翻空 |
二、“尚实”倾向:征实尚史 |
第二节 语言风格的雅俗嬗变 |
一、明代:从本色自然到诗化雅致 |
二、清代:清丽典雅,含蓄蕴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浅析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区别(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正变”到“真伪”:论盛唐李、杜诗论中的“真伪之辨”[J]. 谷维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中学语文乐府诗教学研究[D]. 陈义芝.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3]高中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探究[D]. 彭丹.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4]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研究[D]. 梁曦.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5]余怀、余宾硕怀古诗词研究[D]. 陈埼泓.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 [6]统编版初中语文唐诗专题教学研究[D]. 庞蒙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宇文所安、许渊冲杜诗英译比较研究[D]. 王子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李白诗歌琴意象研究[D]. 唐宇辰.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9]“盛唐气象”研究[D]. 赵凯莉.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10]明清杜甫题材戏曲研究[D]. 李金娜. 黑龙江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