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货运方式选择模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召[1](2021)在《快捷货运服务网络设计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服务网络设计是快捷货运运营管理层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交通运输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分析了快捷货运服务网络设计的内涵,并从研究内容、优化模型、求解算法这3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展开详细论述。在研究内容上,对不同运输方式和多式联运进行归类总结,单一运输方式下和综合运输体系下的快捷货运服务网络设计都涵盖了路径规划、流量分配、时刻优化等方面,且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拓展。在模型构建上,有基于节点-弧和基于路径两种角度的建模方式,其中,基于时空网络角度建模成为近年动态服务网络模型设计的重要方向;建模的背景以确定条件为主,不确定条件下的模型大多仅是考虑需求的不确定,并未揭示出各种不确定性参数对网络结构和流量分配的影响机制;所考虑的因素从初期的需求总量、服务成本、服务频率,逐渐增加能力约束、时刻影响、设备利用等方面。在求解算法上,以启发式算法为主,其中,大多基于智能算法,随着计算机运算效率的提高及商业求解软件功能的强大,基于列生成和基于模型松弛或分解的算法在近年呈上升趋势。最后,结合快捷货运内外部条件的变化,提出快捷货运服务网络设计在考虑低碳因素、不确定条件、演化机理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张冰松[2](2021)在《基于运输方式间竞争的中国铁路货运需求价格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牛炳朝[3](2021)在《货运汽车在分车型收费政策下的出行行为研究》文中认为为提高运输效率和收费效率,进一步完善我国汽车车型分类标准,使人民群众的出行更加便捷。自2020年1月1日起,我国结束长达14年的高速公路货运汽车计重收费政策,开始实行货运汽车分车型收费政策。为探究在新的收费政策下,我国货运汽车的出行特征,本文将有限理性和完全理性结合起来对货运汽车出行行为进行模拟。首先,对货运汽车驾驶员出行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然后采用SP调查方法对货运汽车出行选择行为进行调查,在出行时间上选择白天(7:00~20:00)和晚上(20:00~7:00)两个出行时间,在出行路径上选择高速公路和国省干道两条出行路径。通过对调查信息的分析发现,货运汽车驾驶员属性对货运汽车出行选择影响不大,货车车型、货物载重、货物类型和运输距离对货运汽车出行选择影响较大。其次,在完全理性理论基础下,基于货运汽车出行行为选择情况,建立货运汽车出行选择MNL模型,分析以上各影响因素对货运汽车出行行为的影响程度。并将调查数据代入,以命中率检验模型精度,研究发现,货运汽车出行选择MNL模型命中率为70.09%,具有较高精度。另外还建立了货运汽车出发时间选择和出行路径选择的联立Logit模型,发现当货运汽车选择国省道出行时,偏向于晚上出行。最后引入有限理性理论,将之前建立的MNL模型中的效用作为累积前景理论的客观效用,将MNL模型中的概率作为累积前景理论的客观概率,以出行路径选择为重点研究对象。并进行案例分析,探索参考点及偏好系数对货运出行路径选择的影响。最终,将所有调查数据基于MNL—累积前景理论模型验证,模型命中率达到80.07%,比仅基于Logit模型预测的拟合效果好。本文进行货运汽车出行行为选择研究,可以探索在分车型收费情况下,货运汽车出行选择行为特征。有助于交通管理人员了解人们的社会活动和交通需求的分布,从而在管理过程中更好地使路网流量均衡分布,合理的进行交通流诱导,从而实施交通需求管理,提高高速公路管理水平。
孙洁[4](2021)在《三峡枢纽过坝货运量预测及路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江三峡上的三峡大坝是全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在中国水路运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三峡船闸设计通航能力有限,过闸需求与船闸通航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三峡枢纽坝前的船舶积压已成常态。基于此,迫切需要对过坝货运量需求进行预测分析,充分了解每条过坝路径运输需求的变化。翻坝运输是一种可以缓解五级船闸和升船机通航压力的一种运输方式,同时也是通航过坝方式的有效补充。为了减少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对长江经济带发展造成的制约,需要采用科学的预测方法对过坝货运量需求进行分析,对每条过坝路径的货运量进行预测可以给货主在选择运输路径的时候提供依据,这样可以避免货主仅凭经验选择运输路径从而造成的过坝拥堵及运输成本过高的问题,在实际情况中,合理高效的运输路径可以保证各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畅通,并且还能节约成本,对三峡如何实现船闸、船道畅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在分析货运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发得出影响因素与过坝货运量之间的关联度。其次运用运输弹性系数法、水运系数法、回归分析预测法以及组合预测法对三峡过坝运输需求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三峡过坝货运量2020年就达到11914.76万吨,远超三峡船闸设计的通航能力。针对三峡货物过坝问题,提出五条过坝路径并建立每条路径单位运输成本函数,利用成本函数建立基于Logit模型的过坝路径选择模型,利用SPSS软件对模型的未知参数进行标定,根据SPSS运行结果分析各影响因素对过坝货运量的影响,软件结果显示运输时间、等待时间以及单位运输费用对于路径选择有着显着性影响;最后基于路径选择的概率对过坝货运量进行动态变化分析,并针对三峡过坝运输的管理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林秋风[5](2021)在《基于货运结构优化的中国货物运输碳排放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货物运输业发展迅猛,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也出现了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并加重了全球气候变暖。为实现碳达峰目标,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推进货运结构调整的行动计划,如何优化货运结构对我国货物运输的低碳发展意义重大。本文根据我国货物运输的现状、国家政策以及货运结构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货运结构对货物运输碳排放的影响,构建货物运输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首先,对我国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四种运输方式的货运量和周转量以及主要运输工具比例进行了分析,确定目前货物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别建立公路货运碳排放子系统、铁路货运碳排放子系统、水路货运碳排放子系统和航空货运碳排放子系统,并进行因果关系分析,构建出货物运输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综合考虑了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对货物运输碳排放的影响,将运输方式结构、氢能重卡的普及、卡车货运结构以及铁路电气化水平作为影响因素,通过货运结构的组合调整为2020-2035年货物运输碳排放设置了9种情景,并预测各个情景下货物运输的碳峰值大小以及出现的时间;最后,根据仿真结果为实现碳达峰目标而提出合理优化货运结构的相关对策。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对运输方式结构、氢能重卡的普及、卡车货运结构以及铁路电气化水平组合调整货运结构情景下,2020-2035年的货物运输碳排放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缓和,且绘制货物运输碳排放曲线出现了交叉,这表明货物运输碳排放量在某一时间段的累积效应不仅仅只由单一影响因素决定,而是由多个影响因素决定;选取S1情景作为货运结构调整的最佳方案,该情景下货物运输碳峰值在2024年达到了267192万吨,碳峰值出现时间最早且碳排放量也是最低的。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大力提高公转铁比例、合理优化卡车货运结构、提高铁路电气化水平和推进氢能重卡的普及进程一系列优化货运结构的对策建议。
王志婷[6](2021)在《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铁海快线运价浮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进入到全方位发展的新阶段,作为我国新型贸易之路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下简称“中铁集公司”)推出的铁海集装箱多式联运产品“铁海快线”,是促进铁路运输与海运无缝衔接,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的重要方式,对于助推西部陆海新通道实施同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铁海快线”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面临着极大的公海联运竞争,其铁路段运价调整机制不灵活、运价浮动范围小等问题使其难以适应当前货运市场环境,制约了进一步发展。价格作为运输市场的重要杠杆,是影响客户选择货物运输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合理的运价水平能够显着提高铁海快线市场竞争力。因此,探索构建出科学合理的铁海快线运价浮动模型和标准,对于提升铁海快线产品竞争力,扩大铁海快线在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市场份额尤为重要。本论文在国铁集团相关课题基础上,通过阅读大量参考资料、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与梳理分析,对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铁海快线运价浮动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总结梳理了铁海快线运价体系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将研究重点聚焦在铁海快线铁路集装箱门到港运价体系完善方面。分析了铁海快线运价浮动的必要性以及现有运价浮动模式的不足,结合西部陆海新通道实际运营情况,对常见价格调整方法进行了比选,确定了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铁海快线运价浮动原则、思路及方法。(2)研究了铁海快线在产品初期的盈亏平衡条件下运价浮动问题;构建了在新清算办法下,基于中铁集公司“运输收入—付费支出”分析的铁海快线盈亏平衡运价浮动模型,经计算分析发现在盈亏平衡下,运价下浮幅度随着运输里程的增大而减小,相同运距的20ft集装箱运价下浮幅度大于40ft集装箱。(3)研究了铁海快线在产品成熟期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运价浮动问题;根据货运市场需求分析选择了适合的细分变量对铁海快线货运市场进行细分,基于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快线面临极大公海联运竞争的现状,建立了基于市场细分的铁海快线产品分担率模型,构建了同时考虑中铁集公司收入最大与客户广义费用最小的铁海快线运价浮动双层规划模型,并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了求解。(4)最终以成厢-钦州港东铁海快线集装箱班列为例计算出了盈亏平衡下与市场竞争下的两种运价浮动幅度,经计算,得出了盈亏临界的最低下浮幅度,为实际下浮提供了指导;市场竞争下的最优运价浮动幅度下相比当前铁海快线分担率提升了136%,收入提升123%,对铁海快线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的增量增收有显着作用,并对结果进行了基于运输里程、便捷性系数、公路运价三个因素的灵敏度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运营建议。本论文共有图35幅,表32个,参考文献80篇。
崔晓刚[7](2021)在《综合运输体系下快捷货运服务网络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快捷货物运输服务网络设计为核心,从路径和运输方式选择的角度研究综合运输体系下快捷货物的输送方案,方案包括运输路径和运输方式组合。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快捷货物运输需求持续增长,为满足快捷货物运输的时效性和便捷性,促进综合运输体系的构建,研究综合运输体系下快捷货物运输路径选择和运输方式的组合很有必要。分析快捷货物运输和综合运输体系下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平衡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能够有效的提高快捷货物运输效率。因此本文在总结分析了快捷货物运输、综合运输体系和服务网络设计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铁路列车和航班班次的固定运输路径和时刻表,在满足快捷货物高时效性和高安全性的前提下,以公司利益最大为目标,引入时空-状态网络,研究快捷货物的输送方案。首先,从快捷货物运输、服务网络设计和多式联运三个角度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找出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分析包含公路、铁路和航空三种运输方式的综合运输体系,查阅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成本、碳排放量等数据,为后续建模和求解奠定基础。在综合运输体系下快捷货物输送方案优化环节,首先考虑“单O单D”的输送模式,根据动态服务网络,构建服务网络设计优化模型。然后根据时空-状态网络的复杂度以及模型的指派特征,设计与模型匹配的混合粒子群算法。最后通过小规模算例对构建的模型和设计的算法进行合理性和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算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为了使问题更加切合实际,在“单O单D”输送模式的基础上,考虑各中间节点的快捷货物运输需求,构建“多O多D”输送模式下快捷货物运输服务网络设计优化模型,并分别设计算例,运用设计的粒子群算法对算例分别求解,通过对比分析两个算例结果,验证了算法和模型的有效性。
张世铭[8](2021)在《基于SEM的“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选择方法评价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愈发频繁,这使得国际货物贸易对“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托运人在进行“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选择时的内在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托运人对于“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的实际需求,为“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网络的发展与优化提供可靠的依据。目前,对于国际物流通道选择的相关研究中,在进行建模时往往只考虑物流费用、物流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忽略了托运人对于“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的内生感官,不能很好的解释托运人的选择结果。本文以托运人的“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选择行为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进行深入的分析,介绍了相关概念及“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目前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托运人进行选择的具体步骤,确定了随机效用理论、行为计划理论、多属性决策方法为托运人选择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选择SEM-Logit模型。(2)将影响托运人选择结果的因素划分为托运人自身属性、所运货物属性及托运人对“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服务的感官特性,其中托运人的感官特性包括经济性、时效性、安全性、便捷性、政策导向性五个方面。基于对影响因素的划分,进行调查方案设计,通过网络调查的方法收集托运人“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选择的样本数据,并对样本数据进行初步的统计性分析。(3)基于实际调查收集到的数据,根据构建的“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选择SEM-Logit模型,对影响托运人选择结果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选择水路运输的托运人看重物流通道的经济性与便捷性,选择铁路运输的托运人看重物流通道的经济性与政策导向性,选择航空运输的托运人看重物流通道的时效性与安全性,从而揭示了托运人选择行为的机制。同时,为优化“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网络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陶学宗,诸立超[9](2021)在《集装箱托运人意向选择实验设计新方法》文中指出聚焦集装箱托运人货运选择偏好调查,对意向选择实验(stated choice experiment, SCE)设计方法(问卷设计的核心)进行研究。基于D-error和S-error两个效率指标,提出一种均衡调查效率与调查成本的SCE设计新方法。以义乌至宁波集装箱运输为例,利用试调查数据和新设计方法设计SCE。研究发现:新设计方法的D-error和S-error指标值分别为0.044 3和20,小于传统正交设计法的0.056 2和61;基于新设计方法、正式调查的SWAIT多元Logit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odel proposed by SWAIT, MNLS模型)在拟合优度和显着参数数目上均优于基于正交设计法、试调查的MNLS模型。结果表明,新设计方法能够以较小样本量得到拟合优度更好的模型,揭示更多的托运人货运选择偏好信息,可为高效率、低成本地采集托运人货运选择偏好数据提供一种新途径。
陈明非[10](2020)在《基于协同理论的物流系统多式联运优化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物流业正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迅速转型并成为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物流系统是实现物资采购、企业生产、流通环境智能化管理的有机整体。多式联运是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形式,多式联运优化是实现物流降本增效目标的关键技术和有效手段;新运输技术、库存模式和消费业态的出现对多式联运优化提出新挑战新机遇。本研究选取物流系统多式联运优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协同理论复杂动态过程中,探讨多式联运优化活动,构筑融通性强、关联度高、适应面广的多式联运优化决策模型,探索多式联运优化决策背后的要素、动力、模式如何影响企业主体的认知、决策和行动。这对丰富发展协同理论和物流系统多式联运协同优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物流产业贯彻新发展理念并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物流系统采购(生产—货运)、生产(无人—载人系统)、流通(无人机—快递员)环节中多式联运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运用协同理论为指导,以协同理论的协同、伺服、自组织原理分析了物流系统多式联运协同优化问题,厘清了本文的研究框架,运用大数据、数据挖掘等技术,构建了多系统多因素耦合联动目标协同优化决策模型,采用博弈模型、供需关系模型、契约协调模型和极限求值、模拟退火等数据仿真分析方法,从安全库存、订单响应和收益分配的视角解决了物资采购、生产、流通等环节的联运协同优化决策问题。具体完成研究工作如下:(1)构建了物流系统多式联运优化与决策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一是讨论了物流系统的内涵及其在时间、功能、运载工具、客户需求、运输方式组合方面的特征,分析了多式联运具有节约运输时间、降低物流成本、服务个性化、统一明确责任的优势。二是剖析了协同理论的协同效应、伺服性原理、自组织原理,阐述了协同理论多主体性、能动性、协调性、责任性、有序性的特征。三是阐述了协同理论对物流系统多式联运协同优化问题研究的适用性。以上研究工作为物流系统多式联运优化问题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和分析框架。(2)分别建立了物流系统采购、生产、流通环节的多式联运协同优化模型。一是考虑安全库存和信息实时更新的(生产—货运)联运协同优化决策问题,描述了考虑信息实时更新的生产—货运联运协同优化决策问题,构建了不考虑安全库存和考虑安全库存的两种多式联运优化决策模型。二是考虑服务效率和残次率的生产环节(无人—载人)联运协同优化决策问题,分别建立了多式联运响应供应点的概率表达模型和双层级的系统总成本最小化的多式联运协同优化模型。三是考虑收益共享契约的流通环节(无人机—快递员)联运协同优化决策问题,分别建立了无人机渠道和快递员渠道的独立最优决策模型和二者的协同优化模型。研究表明,一是随着需求信息的更新,多式联运承运人采用安全库存的多式联运模式可以提高多式联运承运人和供应网络的利润,而多式联运承运人则可以通过安全库存模型有效响应随机需求。二是在协同响应方面,无人系统自适应补货和响应控制策略的系统总成本优于实时更新策略。三是交付数量不确定性增加,无人机通道的利润呈现下降趋势;“最后一公里”交付市场配置比例增加,无人机通道最优交付量和快递通道最优订货量同时增加;无人机渠道和快递渠道的预期利润可以通过改进的收益分成合同实现帕累托改进。(3)提出了物流系统采购、生产、流通环节多式联运协同优化决策及启示。本研究解决了物流系统物资采购、生产、流通等环节的多式联运协同优化决策问题,为物流系统多式联运优化问题提供决策参考。研究表明,一是考虑安全库存和信息实时共享的采购环节(生产—货运)联运协同优化决策模型可以有效响应随机需求,从而提高利润。二是无人系统自适应补货和响应控制策略的系统总成本优于实时更新策略。三是引入改进的双向收益共享契约,可实现“最后一公里”的无人机与快递员“双渠道”末端配送协同优化,并实现了帕累托改进。本文以协同理论为指导,剖析了物流系统多式联运优化问题,旨在避免物流系统在采购、生产、流通环节联运复杂难题对物流企业提质增效的影响,发挥多式联运协同优化功能和优势,尝试构建多因素耦合联动目标协同优化模型,从安全库存、订单响应和收益分配三个方面解决采购、生产、流通环节中多系统协同和总系统最优的采购(生产—货运)、生产(无人—载人)、流通(无人机—快递员)的多式联运协同优化决策问题。本文的研究工作能够对物流系统多式联运优化问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应用参考价值。
二、货运方式选择模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货运方式选择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快捷货运服务网络设计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快捷货运服务网络设计的研究内容 |
1.1 铁路快捷货运服务网络设计 |
1.2 公路快捷货运服务网络设计 |
1.3 航空货运服务网络设计 |
1.4 综合运输体系下的快捷货运服务网络设计 |
2 快捷货运服务网络设计模型 |
2.1 按建模的角度划分 |
2.2 按是否考虑时刻的影响划分 |
2.3 按有无能力约束划分 |
2.4 按建模的条件划分 |
3 快捷货运服务网络设计求解算法 |
3.1 求解算法概述 |
3.2 基于智能优化的算法 |
3.3 基于列生成的算法 |
3.4 基于松弛或分解的算法 |
4 研究现状评述及展望 |
4.1 现状评述 |
4.2 研究展望 |
(3)货运汽车在分车型收费政策下的出行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货运出行研究现状 |
1.3.1.1 国外货运出行研究现状 |
1.3.1.2 国内货运出行研究现状 |
1.3.2 交通行为决策理论研究现状 |
1.3.2.1 非集计模型研究现状 |
1.3.2.2 累积前景理论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货运出行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2.1 出行选择行为分析 |
2.2 货运出行考虑的主要要素 |
2.3 货运汽车出行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出行路径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2.3.2 出行出发时间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货运出行选择调查分析 |
3.1 调查方法选择 |
3.2 调查问卷设计 |
3.2.1 问卷调查步骤 |
3.2.2 问卷调查设计 |
3.3 预调查数据分析 |
3.3.1 样本基本情况的描述分析 |
3.3.2 联合选择的变量筛选 |
3.3.2.1 变量筛选的方法描述 |
3.3.2.2 货运汽车驾驶员属性的变量筛选 |
3.3.2.3 货运汽车属性的变量筛选 |
3.3.2.4 行程属性的变量筛选 |
3.3.3 预调查总结 |
3.4 正式调查 |
3.4.1 正式问卷调查 |
3.4.2 调查数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货运汽车出行非集计模型的构建 |
4.1 非集计模型 |
4.1.1 非集计模型与集计模型 |
4.1.2 非集计模型基础理论 |
4.1.3 非集计模型效用函数 |
4.1.4 Multinomial Logit(MNL) |
4.2 货运汽车出行预测模型的总体结构 |
4.2.1 MNL模型参数标定 |
4.2.2 MNL模型检验 |
4.2.3 特征变量的选择与处理 |
4.2.3.1 变量的选择 |
4.2.3.2 变量数据处理 |
4.3 基于MNL模型的货运汽车出行预测模型 |
4.3.1 MNL模型的建立 |
4.3.1.1 效用函数确定 |
4.3.1.2 参数估计 |
4.3.1.3 模型检验 |
4.3.2 模型标定结果分析 |
4.4 基于联立Logit模型的货运汽车出行预测模型 |
4.4.1 联立Logit模型的建立 |
4.4.2 参数标定及模型评价 |
4.4.2.1 参数标定 |
4.4.2.2 模型检验 |
4.4.3 模型标定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货运汽车出行选择研究 |
5.1 累积前景理论 |
5.1.1 累积前景理论的发展过程 |
5.1.2 累积前景理论的理论基础 |
5.1.3 累积前景理论模型 |
5.2 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货运汽车出行路径选择 |
5.2.1 设置内生参考点 |
5.2.2 价值函数 |
5.2.3 累积权重函数 |
5.2.4 模型的评估阶段 |
5.3 范例分析 |
5.3.1 范例结果对比 |
5.3.2 模型中参数变化对路径选择影响分析 |
5.4 总体预测 |
5.4.1 预测数据准备 |
5.4.2 预测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
附录 A |
附录 B |
(4)三峡枢纽过坝货运量预测及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货运量预测方法相关研究 |
1.2.2 货运量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1.2.3 路径选择相关研究 |
1.2.4 过坝货运方案相关研究 |
1.2.5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灰色关联理论 |
2.2 过坝货运量预测方法 |
2.2.1 运输弹性系数法 |
2.2.2 回归分析预测法 |
2.2.3 组合预测法 |
2.3 运输成本理论 |
2.4 多项式Logit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峡枢纽过坝货运量需求分析及预测 |
3.1 三峡枢纽区域运输现状 |
3.1.1 三峡船闸通航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2 三峡翻坝运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 货运量影响因素分析 |
3.2.1 三峡过坝货运量影响因素分析 |
3.2.2 三峡过坝货运量影响因素确认 |
3.3 过坝货运量预测 |
3.3.1 基于运输弹性系数法的货运量预测 |
3.3.2 基于回归分析预测法的货运量预测 |
3.3.3 基于水运系数法的货运量预测 |
3.3.4 综合预测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峡枢纽过坝路径选择模型构建与求解 |
4.1 三峡过坝路径现状 |
4.2 三峡过坝路径选择因素分析 |
4.3 三峡过坝路径选择模型的构建 |
4.3.1 三峡过坝路径成本函数的构建 |
4.3.2 三峡过坝路径选择的Logit模型 |
4.4 三峡过坝路径选择模型求解及参数标定 |
4.4.1 意向偏好调查的数据收集 |
4.4.2 影响因素水平设置 |
4.4.3 路径选择模型参数标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路径选择的过坝货运量动态变化分析 |
5.1 各运输路径货运量变化分析 |
5.2 成本对过坝货运量的敏感度分析 |
5.2.1 运输成本变化对过坝货运量的影响 |
5.2.2 时间成本变化对过坝货运量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5)基于货运结构优化的中国货物运输碳排放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货物运输结构研究 |
1.2.2 货运结构优化研究 |
1.2.3 货运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2章 基础理论概述 |
2.1 货运结构相关理论 |
2.1.1 货物运输的概念及特点 |
2.1.2 货运结构的概念 |
2.2 低碳运输相关理论 |
2.3 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 |
2.3.1 系统动力学的概念及特点 |
2.3.2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原则 |
2.3.3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步骤 |
2.3.4 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的简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货物运输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中国货物运输的发展现状 |
3.1.1 货物运输方式的现状分析 |
3.1.2 货物运输结构的现状分析 |
3.2 中国货物运输碳排放的发展现状 |
3.2.1 货物运输碳排放的计算方法 |
3.2.2 货物运输碳排放的现状分析 |
3.3 中国货物运输存在的问题 |
3.3.1 货物运输结构不合理 |
3.3.2 运输工具节能减排成效低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货物运输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
4.1 中国货物运输碳排放系统动力学建模分析 |
4.1.1 货物运输结构的分析 |
4.1.2 可行性分析与总体框架 |
4.1.3 系统边界及基本假设 |
4.1.4 系统因果反馈分析 |
4.2 中国货物运输碳排放系统SD模型的构建 |
4.2.1 模型主要参数的估计 |
4.2.2 模型表达式的推导 |
4.2.3 模型方程的设定 |
4.2.4 模型流图 |
4.3 模型检验 |
4.3.1 直观检验 |
4.3.2 灵敏度检验 |
4.3.3 历史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货物运输碳排放系统仿真分析 |
5.1 货物运输结构情景设置 |
5.2 货物运输碳排放仿真结果 |
5.3 货运结构优化对策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铁海快线运价浮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文献检索情况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小结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思路 |
2 铁海快线运价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
2.1 铁海快线发展现状分析 |
2.1.1 铁海快线发展现状 |
2.1.2 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铁海快线发展现状 |
2.1.3 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铁海快线发展存在问题 |
2.2 铁海快线运价体系发展现状 |
2.2.1 铁海快线运价体系组成 |
2.2.2 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铁海快线价格体系存在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3 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铁海快线运价浮动策略分析 |
3.1 铁路集装箱运价浮动机制分析 |
3.1.1 铁路货物运价形成机制及运价体系 |
3.1.2 铁路集装箱运价浮动政策 |
3.1.3 铁路集装箱运价浮动模式 |
3.2 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铁海快线运价浮动必要性及存在问题 |
3.2.1 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铁海快线运价浮动必要性分析 |
3.2.2 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铁海快线运价浮动存在问题 |
3.3 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铁海快线运价浮动策略确定 |
3.3.1 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铁海快线运价浮动遵循原则 |
3.3.2 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铁海快线运价浮动思路确定 |
3.3.3 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铁海快线运价浮动方法确定 |
4 盈亏平衡条件下的铁海快线运价浮动模型 |
4.1 问题描述 |
4.2 铁海快线付费支出分析 |
4.3 铁海快线盈亏平衡运价浮动模型建立 |
4.3.1 铁海快线产品的收入分析 |
4.3.2 铁海快线盈亏平衡运价浮动模型 |
4.4 铁海快线盈亏平衡运价浮动模型参数取值 |
4.5 铁海快线盈亏平衡运价浮动分析 |
4.5.1 运输效益与运价浮动的关系分析 |
4.5.2 运输里程与运价浮动的关系分析 |
4.5.3 标准箱箱型与运价浮动的关系分析 |
5 市场竞争条件下的铁海快线运价浮动模型 |
5.1 问题描述 |
5.2 基于市场细分的铁海快线产品分担率确定 |
5.2.1 基于客户选择的铁海快线市场细分 |
5.2.2 基于市场细分的铁海快线产品分担率计算 |
5.3 市场竞争条件下铁海快线运价浮动双层规划模型建立 |
5.4 求解算法 |
5.4.1 双层规划模型常用求解算法 |
5.4.2 粒子群优化算法思路设计 |
6 城厢-钦州港东铁海快线运价浮动实例分析 |
6.1 城厢-钦州港东铁海快线货运市场分析 |
6.2 盈亏条件下城厢-钦州港东铁海快线运价浮动模型计算 |
6.2.1 铁路价格与成本确定 |
6.2.2 模型结果 |
6.3 市场竞争条件下城厢-钦州港东铁海快线运价浮动模型计算 |
6.3.1 基于客户选择的铁海快线市场细分结果 |
6.3.2 效用函数确定 |
6.3.3 模型结果及分析 |
6.3.4 灵敏度分析 |
6.4 铁海快线产品运营建议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研究主要结论 |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铁海快线客户偏好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综合运输体系下快捷货运服务网络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介绍 |
2.1 快捷货物运输概述 |
2.2 多式联运概述 |
2.3 时空-状态网络概述 |
2.4 服务网络设计概述 |
2.4.1 服务网络设计有关概念 |
2.4.2 服务网络设计内容 |
2.4.3 综合货运服务网络设计的影响因素 |
2.4.4 服务网络设计模型的求解 |
2.5 本章小结 |
3 综合运输体系下快捷货运服务网络设计优化模型的建立 |
3.1 问题描述及条件假设 |
3.1.1 问题描述 |
3.1.2 假设条件 |
3.2 符号说明 |
3.3 模型建立 |
3.3.1 模型中各参数的计算 |
3.3.2 单O单D优化模型建立 |
3.3.3 多O多D优化模型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4 算法设计 |
4.1 模型分析 |
4.1.1 目标函数分析 |
4.1.2 约束条件分析 |
4.2 求解思路及方法 |
4.3 算法设计 |
4.3.1 算法设计思想 |
4.3.2 算法步骤及流程 |
4.4 粒子群算法求解小规模算例 |
4.4.1 算例描述及相关数据 |
4.4.2 算例求解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综合运输体系下快捷货运服务网络设计优化模型算例研究 |
5.1 算例描述 |
5.2 单O单D算例研究 |
5.2.1 求解结果 |
5.2.2 结果分析 |
5.3 多O多D算例研究 |
5.3.1 求解结果 |
5.3.2 结果分析 |
5.4 研究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基于SEM的“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选择方法评价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需要完善沿线国际物流通道 |
1.1.2 发展国际物流通道需要进行综合评估与优化 |
1.1.3 发展国际物流通道需要从使用者角度出发考虑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选择模式分析 |
2.1 国际物流通道相关定义 |
2.1.1 现代物流定义 |
2.1.2 国际物流定义 |
2.1.3 物流通道定义 |
2.1.4 国际物流通道结构分析 |
2.2 “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发展状况 |
2.2.1 “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建设现状 |
2.2.2 “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发展特征 |
2.3 国际物流通道货物运输模式分析 |
2.3.1 国际物流通道货物运输过程 |
2.3.2 国际物流通道货物运输技术特征 |
2.3.3 国际物流通道的要素协调 |
2.4 国际物流通道选择决策机制及相关理论 |
2.4.1 国际物流通道选择决策机制 |
2.4.2 国际物流通道选择决策相关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SEM的国际物流通道选择行为模型 |
3.1 基于SEM的国际物流通道选择行为模型构建背景 |
3.2 “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选择SEM-Logit整合模型 |
3.2.1 SEM-Logit整合模型构建 |
3.2.2 整合模型的求解 |
3.3 “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服务特性结构方程模型 |
3.3.1 模型构建 |
3.3.2 模型识别 |
3.3.3 模型参数估计 |
3.3.4 模型拟合度评价 |
3.3.5 模型修正 |
3.3.6 运算结果归一化 |
3.4 托运人“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选择多元Logit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选择行为调查设计与结果分析 |
4.1 调查方案 |
4.1.1 调查方式 |
4.1.2 调查内容 |
4.2 基于收集到数据的变量分析 |
4.2.1 托运人自身属性 |
4.2.2 所运货物属性 |
4.2.3 物流通道服务特性变量分布 |
4.3 数据检验 |
4.3.1 信度检验 |
4.3.2 效度检验及因子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SEM-Logit的“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选择机制研究 |
5.1 “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结构方程模型的设计 |
5.1.1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图 |
5.1.2 结构方程模型指标检验 |
5.1.3 模型运算结果分析 |
5.2 考虑潜在因素影响的“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选择SEM-Logit模型构建 |
5.2.1 SEM-Logit整合模型构建 |
5.2.2 整合模型运算结果分析 |
5.3 模型应用后的优化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9)集装箱托运人意向选择实验设计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SCE设计新方法 |
1.1 基于Logit模型的AVC矩阵 |
1.2 调查效率衡量指标D-error |
1.3 调查成本衡量指标S-error |
2 基于SCE设计新方法的调查问卷设计 |
2.1 参数先验值确定 |
2.2 假设情景生成 |
2.3 非SCE定量属性的选择 |
3 结果分析 |
3.1 原始数据统计 |
3.2 建模分析 |
4 结 论 |
(10)基于协同理论的物流系统多式联运优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1 文献检索情况概述 |
1.3.2 物流系统相关研究 |
1.3.3 多式联运优化相关研究 |
1.3.4 已有研究贡献与不足 |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技术路线 |
1.4.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性工作说明 |
1.5.1 构建物流系统多式联运协同优化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
1.5.2 建立物流系统采购、生产、流通环节的多式联运协同优化模型 |
1.5.3 提出物流系统采购、生产、流通环节多式联运协同优化决策启示 |
1.6 本文章节安排 |
1.7 数学符号及用语说明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物流系统的概念及特征 |
2.1.2 物流系统多式联运的概念及内涵 |
2.2 协同理论 |
2.2.1 协同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
2.2.2 协同理论的内涵 |
2.2.3 协同理论的特征 |
2.3 协同理论对本研究的适用性 |
2.3.1 协同理论的实践性 |
2.3.2 协同理论的开放性 |
2.3.3 协同理论的场域性 |
2.4 研究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考虑安全库存的采购环节(生产-货运)联运协同优化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与符号意义 |
3.2.1 问题定义与描述 |
3.2.2 符号与参数说明 |
3.3 实时信息更新的特征 |
3.3.1 实时信息更新流程 |
3.3.2 实现需求信息的更新 |
3.4 实时信息下的多式联运网络协同优化模型 |
3.4.1 无安全库存的多式联运网络模型 |
3.4.2 考虑需求信息更新后安全库存的多式联运网络模型 |
3.5 案例分析 |
3.5.1 参数设置 |
3.5.2 分析对决策的影响 |
3.6 决策启示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快速响应的生产环节(无人-载人)联运协同优化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与符号意义 |
4.2.1 问题定义与描述 |
4.2.2 符号与参数说明 |
4.3 无人系统自适应的补货和响应控制策略 |
4.3.1 实时更新策略 |
4.3.2 服务效率约束下的多式联运优化 |
4.4 算法设计 |
4.4.1 SA算法思想 |
4.4.2 SA算法设计 |
4.5 实验结果分析 |
4.6 决策启示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收益共享的流通环节(无人机-快递员)联运协同优化 |
5.1 引言 |
5.2 问题描述与符号意义 |
5.2.1 问题定义与描述 |
5.2.2 符号与参数说明 |
5.3 “最后一公里”的“双渠道”独立最优决策模型 |
5.3.1 快递员通道最优决策模型 |
5.3.2 无人机渠道的最优决策模型 |
5.4 “最后一公里”的“双渠道”配送契约协同模型 |
5.4.1 快递员渠道契约协同模型 |
5.4.2 无人机渠道契约协同模型 |
5.5 数值和算例分析 |
5.6 决策启示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成果及结论 |
6.2 本文的主要贡献 |
6.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货运方式选择模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快捷货运服务网络设计研究综述[J]. 张玉召.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1(03)
- [2]基于运输方式间竞争的中国铁路货运需求价格弹性研究[D]. 张冰松.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货运汽车在分车型收费政策下的出行行为研究[D]. 牛炳朝.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
- [4]三峡枢纽过坝货运量预测及路径选择研究[D]. 孙洁.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5]基于货运结构优化的中国货物运输碳排放仿真研究[D]. 林秋风. 华北电力大学, 2021
- [6]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铁海快线运价浮动研究[D]. 王志婷.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7]综合运输体系下快捷货运服务网络设计[D]. 崔晓刚.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8]基于SEM的“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选择方法评价与优化[D]. 张世铭. 集美大学, 2021(01)
- [9]集装箱托运人意向选择实验设计新方法[J]. 陶学宗,诸立超.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21(01)
- [10]基于协同理论的物流系统多式联运优化问题研究[D]. 陈明非.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