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时代中小学团队文化建设

e时代中小学团队文化建设

一、e时代中小学班队文化的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李萍萍[1](2021)在《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研究 ——以四川省W市三所小学校为例》文中提出

金兰[2](2021)在《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的时间并不长,从最早的1991年教育部门颁布《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到现在,已近30年。在这期间,虽然教育部在各种有关教育督导评估的政策文件中屡次提及要建立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然而,这一要求既未在理论层面得到实现,更未在现实层面得到实施。上海虽然在2005年以政府教育督导室名义正式推出有关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文件,但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宝贵尝试并未持续下去:2006年微调后的十五年里,相关的督导评估框架体系既未得到更新,实践层面上的德育专项督导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实质性进展,这一现象令人关注与深思。基于对我国中小学督导评估历史演变的回顾和现状反思,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之所以迟迟未能从综合性督导评估中分化出来,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在于,有关中小学德育督导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而这一现实又深深地植根于“德育”本身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为了推进中小学德育督导评估的专业化,提升德育督导评估的质量,有必要强化德育督导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多年来,人们一直指责或抱怨,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不高。这与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未能建立和发展起来是有密切关系的。论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中小学德育督导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并结合现状反思与分析,探讨了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的必要性,并重点阐述了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理论依据,尝试回答为什么要建立和如何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接着,论文以包括国家和上海市区两级总共16套有关德育督导评估的文本为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结合专家访谈法,对现有的德育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和方法体系进行实证性调查与分析,进而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与不足。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三个维度,提出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的对策与建议。论文研究发现,现有评估指标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评估指标未能将反映德育成效的结果类指标,与体现德育实施的过程类指标区分开来;不同层级指标之间既没有保持逻辑上的同一性,又未能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不断分化原则;同级指标之间的划分既没有保持逻辑上的同一性,又没有保持逻辑上的相对独立性;某些指标的用词与表述比较随意,缺乏清晰的界定;不同文本之间同一指标的表述差异较大。现有评估标准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部分结果类评估标准未能有效反映学生德育发展的目标与要求;部分过程类评估标准未能充分反映学校德育实施与保障方面的重要要求;部分评估标准未能充分涵盖对应指标的核心要素,具体表述存在较大差异,与对应指标的匹配性较低。现有评估方法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受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部分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有效性未得到检验;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种类较少,并且与评估内容的适配性不足。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论文采用“总结与反思实践经验”“统合德育政策与法规要求”“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法论,尝试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本研究建构了一套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它是包括“结果性指标”“过程性指标”“保障性指标”的三级指标体系。接着,论文采用呈现典型案例的方式,介绍了上述三类指标评估标准的研制过程与结果。最后,本研究主张借助专业力量研发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工具,建立相应的“质检”体系,吸纳现有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精华”,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体系。

史智慧[3](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劳动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劳动教育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劳动教育被正式纳入我国学校教育系统,在中小学学校教育中取得一席之地。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石,在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是从小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念,养成正确劳动态度,并获得相应劳动技能的主要路径。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相比,如今的小学劳动教育在国家政策以及时代背景的作用下,教育目的、内容及实施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及案例研究法,以尽可能全面的视角梳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变迁,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研究缘起与依据,核心概念的界定,相关文献的综述,并阐明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按照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以及具有决定意义的政策文本的发布,对70多年间的小学劳动教育发展进行阶段划分,共为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探索与偏离期(1949-1977年)、调整与完善期(1978-2000年)、整合与削弱期(2001-2011年)、重塑与再发展期(2012-2020年),在每个阶段划分中,介绍了当时小学劳动教育的相关教育方针、教育内容及实施。第三部分:分析影响小学劳动教育发展的因素,从政治的导向作用,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的影响,我国重知识轻劳动的文化传统以及教育理论和思想的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影响小学劳动教育发展的因素。第四部分:对小学劳动教育发展的特点进行总结,即以下四个方面:从注重劳动教育的“工具理性”到注重“价值理性”;劳动教育地位逐渐明晰;劳动教育内容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以及劳动教育实施途径逐渐多元化。第五部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小学劳动教育发展进行反思,其发展在70余年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发展主要依靠外界推动,在学校实施中处于边缘地位以及对相关资源利用不充分等,对策与建议主要是完善劳动教育政策体系以保障劳动教育的地位;家庭、学校、社会多主体联动促进劳动教育实施,以及积极开发劳动教育资源,构建科学化的符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的小学劳动课程体系。

万明钢,王婕[4](2021)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事业,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是国家明确规定的学校课程,是学校思政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新的课程形态。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对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途径和载体。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建构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探索和现实需要。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体系,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责任。

花文凤,鲁广智[5](2020)在《新时期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模式和策略》文中提出新时期,中小学班主任要在教育学生、管理班级、组织活动和协调各方力量上更加创新以便形成教育合力;与之对应,他们的工作模式主要分为权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中小学班主任主要采用交流共情法、行动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践锻炼法、自我修养法和综合评价法等完成相关的教育内容。

陈元珍[6](2020)在《新中国70年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变迁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文中指出

张敏[7](2020)在《校校联合开展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未启”与“开启”的审思 ——劳动教育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之本,也是社会发展之基,职业作为劳动的载体,具有联系个体与社会的功能。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劳动教育,职业启蒙教育是深化职业教育的先导,职业启蒙教育作为劳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普职融合的契机。人类社会一旦离开劳动、离开职业就无法发展,也就没有今天的繁荣景象。从劳动教育视角审思职业启蒙教育,并将两者融为一体,通过劳动教育的形式对小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劳动观和职业观。基于已有综述的研究之上,以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小学开展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作为切入点,梳理国内外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已有研究热点,追溯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历史,以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当今职业启蒙教育主要存在功能异化、培养目标不明确及教育内容片面、教育方式单一、保障机制不健全、未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等不足之处,并挖掘了其隐含在思想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深层原因,提出从正确定位职业启蒙教育的功能、明确教育目标及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校校联合深化职业启蒙教育实施途径、校校联合完善保障机制、校校联合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等措施,以期建立职业启蒙教育相关的知识图谱,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最终探寻出一条适合现今的可行之路。

张园勤[8](2020)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研究 ——以上海市H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大辞典》中将“九年一贯制”界定为:九年一贯制是中国的一种学制,它包括小学5年,中学4年的一至九年级制的学制。在国务院在2001年出台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该决定认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通过查阅资料,学界一致认可为推动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应充分展开讨论,明确其独特的研究对象。而九年一贯制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优化正以其独特的视角能参与讨论。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中,中小学教师之间有着无形的割裂与隔阂。如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方式的不同、工作内容的不同,导致“一贯制”在各种自然衔接上均无法很好实现。此类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优化需要寻找一条有效的捷径。本研究旨在发现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师资的特点、各类群体的专业的发展需求,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制定相关策略,为学校管理带来新的经验与启示、为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可操作的路径。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本研究分析了华东政法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其中主要问题包括: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学校对师德师风建设重视不足、业务水平整体偏弱、以及教师的创新精神与发展意识不强等。主要原因是因为学校目前建制尚不完整、学校内涵与文化尚不充足,专业发展培训不能按需供给以及教师的归属感与职业幸福感不强。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供了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包括做好学校未来三年发展规划、完善基于教师发展的学校内涵建设、为不同层次教师群体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努力提升教师的归属感与职业幸福感等。本研究认为,要找到九年一贯制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优化路径,首先要在学校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专项规划、做好学校未来的整体设计,应格外注意为学校的未来发展配备并培养相应的师资。其次,通过在学校内树立正确的教师教育理念、实施教师教育制度变革、全方位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等来进一步完善学校内涵。其中,“以人为本”思想是核心。通过研究并满足教师作为“人”的不同层次需求,来制定相应的培养机制及措施。同时,学校文化的建设、完善、认同也是学校价值观统一的过程,在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上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学校的“三风”打造、配套的校园环境、校长的办学思想引领都为学校内涵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再次,针对新入职教师的“工学矛盾”、骨干教师的高层次培训需求以及“中间层”教师遭遇的职业生涯瓶颈提供个性化的措施与保障。最后,通过帮助教师进行职业发展的自我诊断及定位、明晰及完善对教师的激励与约束措施、教师共同参与制定的学校教育哲学来提升教师的归属感与职业幸福感。

杨岚[9](2020)在《国家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现状调查研究 ——以天津市八所中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认同是公民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对其所属国家的政治、历史、地理、文化、公民身份等形成的理性认知,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身份感与归属感等情感态度以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等行为表现。培养公民的国家认同,无论对国家发展还是个人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面临着挑战,为此学校教育必须承担起国家认同教育的重任。国家认同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国家的需要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受教育者对所属国家政治、历史、地理、文化、公民身份等方面认同度的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对所属国家的理性认知,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而国家认同教育的课程融入,是指在学校教育中,为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身份感、责任感、归属感与忠诚感,将国家政治、历史、地理、文化、公民身份等方面的知识与学校课程融为一体的过程。本研究对国内外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相关研究的现状与不足,基于国家认同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国家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进行理论分析。并且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以天津市八所中小学为例,具体揭示国家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现状,探讨国家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教师教学方式、课程资源与课程评价。调查发现,国家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整体情况良好。具体而言,国家认同教育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的融入情况较好,课程目标较为明确、课程内容趋于全面、课程类型趋于多样;但在教师教学方式、课程资源和课程评价的融入情况仍有进步的空间,现阶段国家认同教育的教师教学方式以理论灌输为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缺乏实效性、课程评价体系急需建立。此外,国家认同教育的融入情况具有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认同教育的融入情况存在年级差异,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教师教学方式、课程资源、课程评价六个方面,初中的融入情况皆优于小学。二是国家认同教育在课程类型、课程资源、教师教学方式的融入情况存在城乡差异,城区学校的融入情况优于乡镇学校。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国家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优化策略,以加强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一是在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面,注重课程目标在理性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三方面的平衡;二是在学科课程、校本课程、实践活动以及校园文化环境中,增强小学历史认同、地理认同、公民身份认同课程内容的融入;三是乡镇学校应积极开发凸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并充分利用重要节日和重大社会事件的教育意义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实践活动;四是提升教师国家认同素养并改善教师教学方式;五是加强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效性;六是注重对学校和教师的国家认同教育工作进行督导,并立足学生的整体发展进行学生国家认同素养的评价,以完善国家认同教育的课程评价。

殷世东[10](2020)在《新时代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内涵、类型与实施模式》文中认为研学旅行已成为中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是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旅行课程设置有利于推进中小学育人方式的变革,让学校教育回归本性与初心。它具有主体在场性、具身体验性、综合育人性和开放生成性等主要特征;活动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类、人文历史类、科技创新类、生活生产类、营地体验类等主要类型;实施模式主要有主题教育活动模式、融合学科研究性学习模式、营地实践教育模式、社团整合模式等,运用这些模式有利于推进研学旅行课程常态化开设,实现其预设目标。

二、e时代中小学班队文化的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时代中小学班队文化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2)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背景
        (一)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永恒主题
        (二)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成为老大难
        (三)提升德育实效亟需专项督导评估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一)德育督导
        (二)德育评估
        (三)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的思路
        (三)研究的方法
        (四)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意义与依据
    一、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意义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
        (二)从现实的角度看
    二、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依据
        (一)学理依据
        (二)政策与法规依据
第三章 中小学校德育督导评估框架体系现状调查
    一、德育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现状调查
        (一)对结果类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二)对过程和保障类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二、德育督导评估的标准体系现状调查
        (一)对结果类评估标准的调查与分析
        (二)对过程与保障类评估标准的调查与分析
    三、德育督导评估的方法体系现状调查
        (一)对现状的描述与呈现
        (二)对现状的分析与判断
第四章 改进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指标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二)改进后的指标体系及阐释
    二、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标准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二)三个典型的改进尝试
    三、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方法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二)改进的初步尝试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劳动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2.研究问题
    (二)相关概念界定
        1.劳动
        2.劳动教育
    (三)文献综述
        1.有关劳动教育的研究
        2.有关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
    (四)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2.现实价值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4.案例研究法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劳动教育发展历程
    (一)小学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偏离期(1949-1977 年)
        1.培养“劳动者”的教育方针
        2.《小学教学计划》与小学劳动教育的正式开展
        3.小学劳动教育内容以生产劳动教育为主
        4.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调整与完善期(1978-2000 年)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2.小学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3.小学劳动教育内容注重日常生活
        4.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
    (三)小学劳动教育的整合与削弱期(2001-2011 年)
        1.“两个结合”的教育方针
        2. “新课改”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弱化
        3.小学劳动教育内容的重“技”倾向
        4.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
    (四)小学劳动教育的重塑与再发展期(2012-2020 年)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2.《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小学劳动教育的重新确立
        3.“劳”、“技”结合的小学劳动教育内容
        4.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小学劳动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政治的导向作用
    (二)经济与科技的影响
        1.经济对小学劳动教育发展的影响
        2.科技对小学劳动教育发展的推动
    (三)重知识轻劳动的文化传统影响
    (四)教育因素的影响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的推动
        2.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
        3.素质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的影响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劳动教育发展特点
    (一)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转变
        1.凸显小学劳动教育的“工具理性”
        2.注重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理性”
    (二)小学劳动教育地位逐渐明晰
    (三)小学劳动教育内容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
    (四)小学劳动教育实施途径逐渐多元化
四、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劳动教育发展的反思
    (一)存在的问题
        1.小学劳动教育发展主要依靠外界推动
        2.小学劳动教育被边缘化
        3.小学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二)对策与建议
        1.家、校、社会协同促进小学劳动教育实施
        2.完善政策体系保障劳动教育地位
        3.开发教育资源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建设的理论与政策依据
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三、 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的性质、基本要求与实施途径
    (一)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建设目标
    (三)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
        1.讲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与优势
        2.讲好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3.遵循强化一体包容多元的课程叙事原则
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的实施途径
    (一)注重课程多学科渗透与各学段课程一体化建设
    (二)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载体与教学资源
    (三)全面研究学情,使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

(5)新时期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模式和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一)教育学生
        1.思想道德教育
        2.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3.研究学生个体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管理班级
        1.规章制度管理
        2.选拔和培养班干部
        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评优奖惩工作
    (三)组织活动
        1.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2.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二、班主任工作的模式
三、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
    (一)交流共情法
    (二)行动示范法
    (三)陶冶教育法
    (四)实践锻炼法
    (五)自我修养法
    (六)综合评价法

(7)校校联合开展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未启”与“开启”的审思 ——劳动教育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基本研究概况
        二、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国内研究综述
        三、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国外研究综述
        四、已有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二、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的历史追溯及关系、意义
    第一节 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的历史追溯
        一、劳动教育的历史追溯
        二、职业启蒙教育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的关系、意义
        一、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的关系
        二、劳动教育视角下职业启蒙教育的意义
第三章 调查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
        三、调查方法的选择
        四、调查的实施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问卷结果分析
        二、访谈结果分析
第四章 劳动教育视角下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归因
    第一节 劳动教育视角下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功能异化现象较严重
        二、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内容片面
        三、教育方式单一
        四、保障机制不健全
        五、小学未充分利用中等职业学校的资源
    第二节 劳动教育视角下小学职业启蒙教育问题归因
        一、思想层面:受社会大背景的影响
        二、实施层面:家庭、学校的忽视
第五章 劳动教育视角下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应然回归
    第一节 正确定位职业启蒙教育的功能
        一、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劳动观
        二、教师要理性对待劳动与职业
        三、转变社会对职业启蒙教育的态度
        四、转变学生劳动观、职业观
    第二节 明确教育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一、分阶段细化教育目标
        二、丰富教育内容
        三、重视教育实践
    第三节 校校联合深化职业启蒙教育实施方式
        一、多样实施职业启蒙教育
        二、转变职业启蒙教育方式
    第四节 校校联合完善保障机制
        一、多渠道培养高素质师资
        二、开发实践基地
        三、保证职业启蒙教育课时
        四、建立科学的职业启蒙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第五节 校校联合开展职业启蒙教育
        一、“请进来”,共创良好教育契机
        二、“送出去”,协同提供完善服务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二、期刊文章
附录
    附录A 劳动教育视角下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调查问卷(小学教师卷)
    附录B 劳动教育视角下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C 中职教师意愿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九年一贯制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研究 ——以上海市H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简评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主要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主要概念
        (一)九年一贯制学校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三)学校文化
    二、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激励理论
        (三)沟通理论
        (四)系统组织理论
第二章 华政附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成因
    一、师资队伍现状
        (一)总体情况
        (二)年龄、性别分布
        (三)学历与专业分布
        (四)不同层次教师群体分析
    二、主要问题
        (一)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
        (二)对师德师风建设缺乏经验
        (三)业务水平整体偏弱
        (四)创新精神与发展意识不强
    三、主要原因
        (一)学校建制尚不完整
        (二)学校内涵与文化缺失
        (三)专业发展培训不能按需供给
        (四)教师的归属感与职业幸福感不强
第三章 完善华政附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做好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一)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整体规划
        (二)对学校发展进行整体规划
    二、完善基于教师发展的学校内涵建设
        (一)树立正确的教师教育理念
        (二)实施教师教育制度化变革
        (三)全方位推进学校内涵建设
    三、制定不同层次教师群体的培养方案
        (一)解决新入职教师的“工学矛盾”
        (二)寻求骨干教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带领“中间层”教师重塑职业发展路径
    四、提升教师的归属感与职业幸福感
        (一)帮助教师自我诊断及自我定位
        (二)明晰及完善对教师的激励与约束措施
        (三)建立由教师共同参与制定的学校教育哲学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类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方案的调查研究的数据统计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附件三 校长访谈提纲
    附录四 华政附校师德规范考核负面清单考核表

(9)国家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现状调查研究 ——以天津市八所中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国家认同对国家发展与个人进步的重要性
        2.教育政策对国家认同教育的积极引导
        3.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面临现实挑战
    (二)核心概念界定
        1.国家认同
        2.国家认同教育
        3.融入
        4.中小学课程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已有研究的反思
    (五)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二、国家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理论分析
    (一)国家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目标
        1.理性认知
        2.情感态度
        3.行为表现
    (二)国家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内容
        1.政治认同
        2.历史认同
        3.地理认同
        4.文化认同
        5.公民身份认同
    (三)国家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实施
        1.将国家认同教育融入各类型课程中
        2.有效整合和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
        3.采用注重启发、探究和体验的教师教学方式
    (四)国家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评价
        1.国家认同教育实际发展水平的评价
        2.教师教学评价
        3.学生国家认同素养的评估
三、国家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现状调查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
        1.研究对象
        2.研究工具
        3.实施过程
        4.数据处理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结果数据处理的总体情况
        2.调查结果数据处理的相关性分析
        3.调查结果数据处理的差异性分析
    (三)调查结果小结
        1.国家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总体情况
        2.学生对融入状况的认识及体验与其国家认同具有相关性
        3.国家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过程中表现的差异性
四、国家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国家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整体情况
        1.课程目标较为明确
        2.课程内容趋于全面
        3.课程类型趋于多样
        4.教师教学方式以理论灌输为主
        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缺乏实效性
        6.课程评价体系急需建立
    (二)国家认同教育的融入情况存在年级差异
    (三)国家认同教育的融入情况在三个维度存在城乡差异
五、国家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优化策略
    (一)注重课程目标在理性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的平衡
        1.国家应通过相关政策和课程标准来明确要求
        2.地方应结合本地实情来进行督导
        3.学校应根据国家和地方的要求来积极落实
    (二)增强小学历史认同、地理认同、公民身份认同课程内容的融入
        1.重视学科课程中相关内容的融入
        2.加强实践活动中相关内容的融入
        3.关注校园文化环境中相关内容的融入
    (三)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和开展实践活动以丰富乡镇学校的课程类型
        1.积极开发凸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2.依托重要节日和重大社会事件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实践活动
    (四)提升教师国家认同素养并改善教师教学方式
        1.学校应组织相关培训以提升教师国家认同素养
        2.教师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并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
    (五)加强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效性
        1.有效整合校内课程资源
        2.积极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六)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以进行科学有效督导
        1.注重对学校和教师的国家认同教育工作进行督导
        2.立足学生的整体发展进行学生国家认同素养的评价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
    (二)外文类
附录
    附录一 :国家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校长访谈提纲
致谢

(10)新时代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内涵、类型与实施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内涵
    1.主体在场性
    2.具身体验性
    3.综合育人性
    4.开放生成性
二、新时代中小学研学旅行的主要类型
    1.自然地理类
    2.历史人文类
    3.科技创新类
    4.劳动生产类
    5.营地体验类
三、新时代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实施模式
    1.研学旅行的主题教育活动模式
    2.研学旅行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3.研学实践教育营地模式
    4.研学旅行的社团融合活动模式

四、e时代中小学班队文化的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 [1]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研究 ——以四川省W市三所小学校为例[D]. 李萍萍. 西南大学, 2021
  • [2]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D]. 金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劳动教育发展研究[D]. 史智慧.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建设[J]. 万明钢,王婕.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5]新时期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模式和策略[J]. 花文凤,鲁广智.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0(06)
  • [6]新中国70年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变迁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D]. 陈元珍. 江西师范大学, 2020
  • [7]校校联合开展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未启”与“开启”的审思 ——劳动教育视角[D]. 张敏.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7)
  • [8]九年一贯制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研究 ——以上海市H学校为例[D]. 张园勤.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国家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现状调查研究 ——以天津市八所中小学为例[D]. 杨岚.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10]新时代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内涵、类型与实施模式[J]. 殷世东.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0(04)

标签:;  ;  ;  

e时代中小学团队文化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