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速生叶菜新品种千宝菜(论文文献综述)
陈家翔,杨明彰,邹冬燕,赵秀河[1](2009)在《浅谈新型蔬菜和野特菜优良特性的生产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卢凌霄[2](2008)在《中国蔬菜产地集中与主产地形成研究 ——现状、趋势及机制分析》文中指出蔬菜作为中国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副食品之一,是各地改革开放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当各个蔬菜产地围绕着周年供应,通过产品多样化的策略使消费者的周年消费得以满足时,整个蔬菜产业也开始向过剩时期转化。众多蔬菜产地的相互竞争日益激烈,很容易造成价格低落,甚至使整个蔬菜产业陷入利润率为负值的状态。为了避免过度竞争,产地间的协调就显得相当必要。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有必要对中国蔬菜产地竞争及其集中进行规范的实证研究,分析中国蔬菜产地布局由分散向主产地集中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影响蔬菜产地间竞争及蔬菜主产地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各自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如果能够验证蔬菜产地间竞争导致蔬菜产地集中,蔬菜产地集中可以促进生产效率,那么政府层面应该如何操作来规范蔬菜产地竞争并引导蔬菜主产地形成呢?本研究拟围绕上述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其研究结果将对中国蔬菜布局政策提供理论与经验依据。目前,改革开放进入第三十年,全国范围来看,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进入困境,比较利益驱使蔬菜成为各地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总量的过剩使得蔬菜生产开始由价格竞争进入品质竞争的时代,蔬菜产地的竞争及其变化将直接影响各地蔬菜生产、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目前中国的蔬菜主要生产地区如山东、河南、江苏、河北等地蔬菜播种面积与蔬菜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比重,这些区域的蔬菜产地集中一方面推动了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以及区域农业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产地之间开始寻求新的竞争策略。因此,研究蔬菜产地集中的演变机理和发展趋势,可以为各蔬菜产地生产政策以及竞争策略的安排提供指导,为全国蔬菜产地间的协调提供参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985年蔬菜流通体制由政府宏观调控的计划经济向放开为主的市场自由流通变动后,蔬菜市场放开,流通突破区域限制,从“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封闭格局转变为“一地生产,全国销售”的开放式格局。宏观上大市场、大流通的客观条件导致大生产的出现。经济体制变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共同作用,推动蔬菜生产发生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蔬菜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迅速增加;二是蔬菜生产出现产地集中,主产地开始形成;三是蔬菜生产竞争从总的数量竞争到品种多样、质量提升、周年供应变动。蔬菜具有生产季节性和消费鲜食性的特征,在自然资源禀赋一定的情况下,生产技术、交通设施、市场条件等因素在蔬菜主产地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用重大。本文对全国和山东省内蔬菜产地集中和主产地形成的现状和趋势进行描述统计,重点分析了引起蔬菜产地集中的原因,为政府制定蔬菜生产布局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证分析的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研究内容一:蔬菜产地集中相关理论的总结概述。对产地间竞争、主产地形成、产业集聚、新经济地理学等理论进行溯源廓清。农业生产区域布局主要取决于地区资源禀赋,资源相似地区存在着基于产品数量与质量的产地间竞争,产地竞争导致主产地形成,主产地形成带来的准内部经济又推动农业产业集聚进一步发展。本研究在梳理主产地形成相关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分析该理论在中国蔬菜产地集中的适用性,为这套理论体系以后在其他农产品区域布局与变迁的应用提供借鉴。研究内容二:中国各省和山东省内各市蔬菜产地集中的程度。首先通过对美国、日本蔬菜产地集中和主产地形成的分析,表明蔬菜产地集中是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生产技术,交通条件和市场条件改善后的必然产物,中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作为新兴的经济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国家,美日蔬菜生产布局的变动为制度变迁和技术改善后的中国蔬菜产地集中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其次,本文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衡量区域集中情况的相关指标,描述出我国蔬菜生产在总农作物生产中比例的变动,全国分省市蔬菜产地集中情况,以及流通体制改革后蔬菜生产迅速增加,目前成为全国蔬菜生产集中程度最高省份的山东省的蔬菜生产集中及主产地形成的情况,还利用有限的数据分品种考察了不同蔬菜在地域空间上的变动。这些宏观层面数据统计表明我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市场和技术条件的改善,蔬菜产地集中在全国层面和省的层面都不同程度的出现。研究内容三:影响中国全国和山东省蔬菜产地集中的原因分析。本文结合农业经济、区域经济、主产地形成和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和中国蔬菜生产的实际情况,将导致近20年来蔬菜生产布局变动的原因归纳为制度因素,技术变动和市场条件改善,制度因素主要体现在蔬菜流通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自由流通的变迁以及政府在推动地区蔬菜产业发展上作的努力,因为全国各地基本都是从1985年后逐步放开蔬菜流通体制,而制度又难以定量,因此本文在全国层面用研究期间的调整回避掉这个问题,在山东层面用国际蔬菜博览会的召开与否来衡量,技术和市场条件具体又细分为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公路里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集贸市场成交额、非农就业机会、上年蔬菜播种面积等可以衡量的因素,通过全国分省数据和山东省分市面板数据的模型回归,在全国和山东层面证实了这些因素对于蔬菜播种面积的相关联系。研究内容四:山东省主要蔬菜生产地蔬菜集中程度和集中原因的调查分析。蔬菜是一个大的分类,不同品种在单产、产值、品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数据所限,前文对于全国和山东的分析忽视了蔬菜的这种特性,为弥补这一缺陷,本文通过对山东蔬菜主产市重点乡镇的实地调查,来验证蔬菜产地集中的趋势,更详细的描述出蔬菜集中以及不同品种的集中,调查结果也表明,市场条件、政府支持和交通条件是地方官员最为认同的导致蔬菜产地集中的原因。研究内容五:案例分析——以山东省寿光市蔬菜产地集中为例。结合以上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剖析,本研究通过对山东寿光“买全国、卖全国”的案例分析,应用波特的钻石模型,还原了寿光市蔬菜产地集中和主产地形成发展的历史,进一步验证了前文的结论,指出生产和交通技术、市场条件改善和政府政策在蔬菜产地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区域自然资源情况、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设施、市场流通条件等差异很大,将来蔬菜产地集中的趋势会有所不同。从保障蔬菜供应总量的稳定,优化资源配置,保护农业生产资源出发,在具体管理各区域生产布局时,应该采取不同的方针,在制定政策时应有所侧重。尤其是蔬菜生产已经从总量稳定逐渐向品种和地区以及供应期间的不均衡转变时,地方政府制定政策中,应该更多的考虑加强蔬菜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相应技术指导、加强交通条件和市场体制建设以及树立品牌上提升本地竞争优势。
夏绪乾[3](2008)在《新兴叶菜 小菘菜 千宝菜》文中研究说明◆小菘菜◆小菘菜质柔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极高,且具有防癌保健功能。它作为一种新兴叶菜,正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和喜爱。
李海燕[4](2006)在《速生叶菜新品种——千宝菜》文中指出
刘胜辉,臧小平[5](2005)在《速生叶菜新品种——千宝菜引种试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彭坚[6](2005)在《不同基质对千宝菜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论文是以千宝菜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筛选出最适合千宝菜栽培的基质配比类型,来提高名优特蔬菜的品质和产量,并使之在生产中不断得到应用和推广。研究结果如下: 1.共设计6个基质处理:A(50%菇渣+50%沙)、B(50%沙+50%珍珠岩)、C(50%蛭石+50%珍珠岩)、D(50%菇渣+25%沙+25%珍珠岩)、E(50%沙+25%菇渣+25%蛭石)、F(100%岩棉),通过对基质的含水量、容重、比重和千宝菜幼苗植物学性状(株高、叶片数、单株重)的调查,以及千宝菜叶子和根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三种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处理A、D、E具有较好的物理结构,基质吸水性能强、保水、保肥能力好;并具有较好的植物学性状,株高、叶片数和单株重与其它处理达到了极显着差异;产品的叶子和根均表现出较高的活性,能很好地促进植物生长。 2.通过对千宝菜品质中的维生素C含量、还原糖含量、蛋白质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产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千宝菜在处理A、D、E中的维生素C、还原糖、蛋白质含量都较高,栽培效果较好,产量较高,经济效益良好。这三种处理的成本都较低,充分显示了无土栽培的优越性。
陈德胜[7](2004)在《速生叶菜新品种——千宝菜》文中研究表明 千宝菜是由日本麟麟麦酒株式会社植物开发研究所和时田种苗株式会社历经6年时间共同研究育成的蔬菜新品种。近年由青岛国际种苗有限公司引种成功并得以推广。
陈德胜[8](2003)在《速生叶菜新品种——千宝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显忠[9](2000)在《干宝菜及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 千宝菜是从日本引进的叶菜类新品种。利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胚培养"育成的甘兰与小白菜的杂交种。千宝菜属十字花科作物。生长期短,播种后30—35天就可采摘上市,一年种5—7茬,可在春、夏、秋三季栽培。种植千宝菜不仅增加蔬菜新品种,也缓解淡季蔬菜不足的问题。千宝荣具有抗热、耐湿、抗寒、抗旱、适应性强等特点。南北方皆可种植。在吉林省4月下旬至9月上旬播种,在南方省份除短暂冬季外,皆可种植千宝菜。尤其在7—8月高温高湿季节,种植小白菜病害危害严重,生长慢、产量低。而种植千宝菜确生长良好,效益比种小白菜高1—1.5倍。因
李忠群,蔡素英[10](1997)在《千宝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千宝菜千宝菜是用日本叶深甘蓝与东京黑水小白菜经杂交育成的蔬菜新品种,风味独特,甘甜柔软,营养价值高,可炒食、腌渍,也可生食或作西餐色拉。千宝菜属速生叶菜类,耐热、耐寒、抗病、适应性强,露地4—11月、大棚四季均可种植。冬春可忍耐零下3—5℃的低温,不...
二、速生叶菜新品种千宝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速生叶菜新品种千宝菜(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新型蔬菜和野特菜优良特性的生产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速生快长特性的应用 |
2 耐抽苔特性的应用 |
3 耐寒又耐热特性的应用 |
4 优良抗性的应用 |
5 优良品质风味的生产应用价值 |
6 保健功效的应用价值 |
7 彩色蔬菜的应用价值 |
8 生产应用上的一些体会 |
(2)中国蔬菜产地集中与主产地形成研究 ——现状、趋势及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图表目录 |
附图表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蔬菜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
1.2.2 蔬菜产地集中对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 |
1.2.3 蔬菜产地集中对消费者的重要意义 |
1.3 研究目标、假说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假说 |
1.3.3 研究内容 |
1.4 数据来源和分析框架 |
1.4.1 数据来源 |
1.4.2 分析框架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1.1 蔬菜 |
2.1.2 产地集中与主产地形成 |
2.2 文献综述 |
2.2.1 农产品产地变动与集中的研究 |
2.2.2 农产品产地间竞争的研究 |
2.2.3 农产品主产地形成的研究 |
2.2.4 产业集聚研究 |
2.2.5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2.3 理论分析 |
2.3.1 资源配置及其效率 |
2.3.2 理性人假说 |
2.3.3 蔬菜生产区域分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3章 美日蔬菜产地集中情况及对中国的启示 |
3.1 美国蔬菜产地集中情况 |
3.1.1 美国果蔬生产集中的表现 |
3.1.2 美国果蔬生产集中的原因 |
3.1.3 美国果蔬生产集中的影响 |
3.2 日本蔬菜产地集中情况 |
3.2.1 日本蔬菜主产地形成的表现 |
3.2.2 日本蔬菜主产地形成的原因 |
3.2.3 日本蔬菜主产地形成的影响 |
3.3 美日蔬菜产地集中对中国蔬菜产业的启示 |
第4章 蔬菜产地集中程度的量化考察 |
4.1 农业集中程度研究的文献回顾 |
4.2 衡量农业集聚程度的研究方法 |
4.2.1 集中度 |
4.2.2 生产规模指数 |
4.2.3 区位商 |
4.2.4 绝对离差和相对离差 |
4.3 全国层面蔬菜产地集中程度 |
4.3.1 集中度 |
4.3.2 生产规模指数 |
4.3.3 区位商 |
4.3.4 绝对离差和相对离差 |
4.4 山东省内蔬菜产地集中程度 |
4.4.1 集中度 |
4.4.2 生产规模指数 |
4.2.3 区位商 |
4.2.4 绝对离差和相对离差 |
4.5 蔬菜分品种产地集中程度及变动 |
4.5.1 大宗蔬菜品种生产由高度集中转向分散生产 |
4.5.2 大蒜向山东、河南集中趋势明显 |
4.5.3 大葱、西红柿、黄瓜、茄子、芹菜在山东先集中后下降 |
4.5.4 其它品种产地变动情况 |
4.6 蔬菜产地集中的趋势分析 |
第5章 影响中国蔬菜产地集中的原因分析 |
5.1 影响农业生产集中和专业化因素的文献回顾 |
5.2 中国蔬菜区域集中的原因分析 |
5.2.1 影响蔬菜生产的自然条件因素 |
5.2.2 影响蔬菜生产的技术条件因素 |
5.2.3 影响蔬菜生产的栽培方式和栽培制度 |
5.2.4 影响蔬菜流通的制度因素 |
5.2.5 影响蔬菜流通的市场条件因素 |
5.2.6 影响蔬菜流通的交通条件因素 |
5.2.7 影响蔬菜生产集中的其它因素 |
5.2.8 全国蔬菜产地集中的机制分析 |
5.2.9 全国蔬菜产地集中实证分析 |
第6章 山东蔬菜产地集中分析 |
6.1 山东省蔬菜生产经营情况 |
6.2 山东省内蔬菜产地集中机制及实证分析 |
6.2.1 影响山东省内蔬菜产地集中的因素 |
6.2.2 山东省内蔬菜产地集中实证分析 |
6.2.3 全国各省和山东省内各市蔬菜产地集中原因对比分析 |
6.3 山东省蔬菜主产市蔬菜集中情况调查 |
6.3.1 调查时间地点内容 |
6.3.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7章 山东寿光市蔬菜产地集中案例 |
7.1 主产地形成的阶段和影响因素分析 |
7.1.1 主产地形成的阶段 |
7.1.2 主产地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
7.2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分析 |
7.2.1 生产要素 |
7.2.2 需求条件 |
7.2.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
7.2.4 产业结构、战略和竞争 |
7.2.5 政府支持 |
7.2.6 市场机会 |
7.3 寿光蔬菜主产地形成的启示 |
第8章 结论和政策分析 |
8.1 全文总结 |
8.2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
8.3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山东蔬菜主产地蔬菜生产集中情况调查问卷表 |
附图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5)速生叶菜新品种——千宝菜引种试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二、结果与分析 |
1. 不同品种的生物学性状比较 |
2. 各品种在不同季节不同生育期的产量比较 |
三、讨论 |
(6)不同基质对千宝菜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1 无土栽培概况 |
1.1.1 无土栽培的定义和意义 |
1.1.2 无土栽培的类型 |
1.1.3 基质特性的研究 |
1.1.3.1 无机基质 |
1.1.3.2 有机基质 |
1.1.4 营养液的研究 |
1.1.5 无土栽培的特点 |
1.1.5.1 无土栽培的优点 |
1.1.5.2 无土栽培的局限性 |
1.1.6 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及前景 |
1.1.6.1 无土栽培的研究动态 |
1.1.6.1.1 无土栽培的国外研究动态 |
1.1.6.1.2 无土栽培的国内研究动态 |
1.1.6.2 无土栽培的发展展望 |
1.2 千宝菜的研究概况 |
1.2.1 千宝菜的起源 |
1.2.2 生物学特性 |
1.2.2.1 植物学特征 |
1.2.2.2 品种特性 |
1.2.2.3 病虫害防治 |
1.2.3 千宝菜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1.3.1 课题的内容 |
1.3.2 课题的目的意义 |
1.3.3 课题的创新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无土栽培基质对千宝菜幼苗生长发育的研究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2.1 试验设计 |
2.1.2.2 应用方法 |
2.1.2.3 栽培方法 |
2.1.2.4 容重的测定 |
2.1.2.5 比重的测定 |
2.1.2.6 幼苗植物学性状的调查标准 |
2.1.2.6.1 株高和叶片数的测定 |
2.1.2.6.2 单株重的测定 |
2.1.2.6.3 酶的测定方法 |
2.2 无土栽培基质对千宝菜产量与品质的研究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2.2.1 应用方法 |
2.2.2.2 试验设计 |
2.2.2.3 品质测定方法 |
2.2.2.3.1 维生素C含量测定 |
2.2.2.3.2 还原糖含量测定 |
2.2.2.3.3 蛋白质含量测定 |
2.2.2.3.4 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
2.2.3 性状及产量调查标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基质配比的物理性状 |
3.2 不同基质配比对千宝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
3.3 不同基质配比对千宝菜叶、根中酶活性的影响 |
3.4 不同基质处理对千宝菜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3.5 不同基质处理对千宝菜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3.6 不同基质处理对千宝菜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7 不同基质处理对千宝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3.8 不同基质处理对千宝菜植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3.8.1 不同基质处理对千宝菜株高的影响 |
3.8.2 不同基质处理对千宝菜叶片数的影响 |
3.8.3 不同基质处理对千宝菜开展度的影响 |
3.8.4 不同基质处理对千宝菜产量的影响 |
3.8.5 不同基质处理对千宝菜干重的影响 |
4 结果与分析 |
参考文献 |
英文代码解释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速生叶菜新品种千宝菜(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新型蔬菜和野特菜优良特性的生产应用[J]. 陈家翔,杨明彰,邹冬燕,赵秀河. 南方园艺, 2009(03)
- [2]中国蔬菜产地集中与主产地形成研究 ——现状、趋势及机制分析[D]. 卢凌霄.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3]新兴叶菜 小菘菜 千宝菜[J]. 夏绪乾. 农业知识, 2008(14)
- [4]速生叶菜新品种——千宝菜[J]. 李海燕. 天津农林科技, 2006(01)
- [5]速生叶菜新品种——千宝菜引种试种研究[J]. 刘胜辉,臧小平. 蔬菜, 2005(10)
- [6]不同基质对千宝菜品质和产量的影响[D]. 彭坚. 湖南农业大学, 2005(06)
- [7]速生叶菜新品种——千宝菜[J]. 陈德胜. 农资科技, 2004(01)
- [8]速生叶菜新品种——千宝菜[J]. 陈德胜. 农村百事通, 2003(20)
- [9]干宝菜及栽培技术[J]. 孙显忠. 农村科学实验, 2000(02)
- [10]千宝菜[J]. 李忠群,蔡素英. 广西农业科学, 19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