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铝厂在改革中谋发展

抚顺铝厂在改革中谋发展

一、抚顺铝厂在改革中求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提出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发展改革委[2](201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 2016年第13号》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国务院部署,为纵深推进简政放权,消除不利于激发市场内生动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制度性障碍,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提供服务保障支撑,我委对改革开放以来截至2015年底发布的文件进行了清理,经商国务院相关部门,宣布失效一批文件(见附件),现予以公告。

王晓[3](2014)在《中国式市场化过程中的一种国有企业 ——以抚顺铝厂为个案的初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市场化转型既不同于西方原发型资本主义国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发生,也不同于苏东前社会主义国家由计划经济制度完全转变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化经济制度。中国的市场化转型是在保持原有的政治制度基础上所进行的渐进式的市场化转型。迄今,在现代化发生的历史上,市场化发生的类型起码可以分以上为三种类型。中国这一特殊的市场化转型,引起了国内外社会学者的广泛研究。伊亚尔、塞勒尼等人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转型的发生是自下而上的。然而,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并不是伊亚尔、塞勒尼等人描述的那么简单。从历史的发生意义上看,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的确开端于中国农村,但是真正触及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却是城市中大量国有企业的改革。所以,对中国的市场化转型的观察与判断应该着眼于传统体制的演变过程即单位制的演变过程。自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政策以来,关涉国家经济命脉和战略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发展成为更强大的限制介入性国有企业,大量中小型国有企业流入到了市场或者已经不复存在。然而,在这两种形态之间还存在着大量的边缘性国有企业,这些企业既没有足够的竞争力、行业垄断力,也没有新兴产业标志性的特征,同时又失去了市场化改革的历史契机。因此,在本研究中将这类国有企业界定为中间形态国有企业。那么,这类企业的存在意义是什么?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它们的存在对于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又是一个怎样的注脚?基于以上问题,笔者对以往国内外有关中国市场化转型的研究、中国市场化转型的产权研究、单位制及新单位制的特征等文献资料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并以具有典型中间形态特征的抚顺铝厂为研究个案,从产权、技术和单位的视角,对中间形态国有企业资源利用的规则、技术特征以及单位组织的变迁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本文指出,在对资产的处置权上,中间形态国有企业比限制介入性大型国有企业有更大的处置空间;技术与区位因素是“抓大放小”政策中一个重要考量因素;中间形态国有企业的单位组织延续了对国家依赖的特征。并在结论部分,对中间形态国有企业的特征做了总结性的再探讨,进一步丰富对中国式市场化转型的认识。

汪青松[4](2010)在《邓小平企业管理实践与理念的历史考察》文中指出邓小平是我们党第一、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考察企业次数最多的领导人之一。其企业管理思想以他两个时期的工厂劳动实践为基础:法国勤工俭学使其在青年时期就接触到现代企业管理,江西新建县拖拉机厂劳动实践对其企业管理思想形成产生直接影响。邓小平重视企业调研,先后考察国内外企业200多次,改革开放前主要考察北方国有制企业,改革开放后主要考察南方多元制企业,在南方企业考察中提出了"三个面向"式、"一主多元"式、"市场经济"式企业管理新理念,对于当代中国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徐菲菲[5](2010)在《我国电力价格放松规制研究:以直购电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继续延伸,在学习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的情况下,作为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电力产业,加快其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迫在眉睫。电力产业进行改革的核心是电价改革,市场化改革开始之前,电价一直是政府定价,政府实施规制政策,对于国民经济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电力产业的发展需要在可竞争的环节引入市场,由市场决定价格。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电力行业的规制经历了一个由垂直一体化经营到逐段分割,从全面规制到引入竞争放松规制的过程。随着国际上近来年普遍对电力放松规制作法的采用,分析和探讨政府对电价的上限规制和放松规制,是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因为我国的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比较晚,1998年才成立了国家电力公司,2002年电力行业进行拆分,成立了5大发电集团和2大电网公司,开始了以政企分开和引入竞争为核心的市场化改革。本文在提出价格规制与放松规制理论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国外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结合我国市场化改革历程,重点分析了我国电力产业价格规制实践,并对市场化改革中的最新进展大用户直购电试点进行分析阐述,从理论上分析其可行性,并简述直购电试点现状,从而总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在写作过程中,本文综合了产业组织理论、规制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及利润函数模型等理论与数学研究工具,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出发,对电力市场化改革中的电价格规制与放松规制实例进行研究,得出了有益于直购电试点大规模推广的建议。

徐子良[6](2010)在《经济法司法实施之应用研究 ——以“民商事”审判中经济法思维引入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法作为独立的部门法,对其实施层面的研究一直是经济法学研究的软肋。虽然经济法的实施主要有赖于行政行为(这也是经济法易被误读为经济行政法的原因),但通过法官司法行为的实施也应是经济法实施的不可或缺的途径。而已有的有关经济法司法实施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公益诉讼或经济法特别诉讼制度的研究,常囿于“经济法司法实施→经济法诉讼→公益诉讼”这一研究路径的依赖。笔者亦认为公益诉讼(或经济法诉讼)制度的建构是经济法司法实施的重要方式,但公益诉讼(或经济法诉讼)是有别于普通民事诉讼程序的独立诉讼制度,当前我国并未建立。作为一名法官,笔者在本论文中对通过公益诉讼(经济法诉讼)的经济法实施不作研究,而是针对当前司法现实存在的问题,探求另一条经济法司法实施的路径——那就是在法院所谓的“民商事”案件的审理中引入经济法思维,得出与传统民商法思维不同的司法标准和司法结论。这一路径能够与我国现行民事诉讼制度兼容,并使经济法能在现实的社会权利义务再分配中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本论文采“纲举目张”的结构,第一章“经济法思维与经济法司法实施概述”系全论文之“纲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当前我国有关经济法司法实施方面研究的成果和局限性,其中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经济法司法实施的公益诉讼化思维定势未能突破;重理论论证和制度建构,轻实证研究;一些基本概念并不清晰统一。第二部分介绍了当前我国法院系统“民商事”审判缺失经济法思维的现状。首先回顾了2000年最高法院“大民事”改革的背景,虽然笔者承认大多数适用民事诉讼法的案件属于民商事案件,正确适用民商法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但撤销“经济庭”不能完全排斥经济法理论和思维在部分案件审理中的应用。而“大民事”改革是将“孩子与洗澡水一起倒掉”,该项改革后,经济法学几乎全面退出司法舞台,民商法对所有适用民事诉讼的案件在理论指导上一统天下。其不利影响在于,一方面使经济法学自身发展受到很大局限;另一方面,用单一的民商法思维来处理带有经济法元素的案件难以有效增进社会效益,也难以有效实现经济领域的司法与国家经济政策相协调的要求。第三部分首先对经济法思维作了概念上的诠释,指出它属于法学方法论的范畴(本文指法律适用方法或法律解释方法,而非法学研究方法),是法官在经济法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寻找或选择能得出最符合经济法价值理念结论的法律适用方法。它一头连着具有指导性的经济法价值理念,一头连着具有通用性的各种法律适用方法的选择,既体现了理念上的经济法特性,又体现了方法论上的共性。接着,笔者对法律经济学的三大流派作了简介,认为经济法思维可以吸收制度主义法律经济学的养分,以“整体主义进路”来解读生效法律规定,即:不机械局限在体现自由市场主义本质的民商法传统规则中;在符合形式合法性的前提下,尽可能追求实质合理性;更多地“向前看”,关注对某一问题采取何种司法态度和标准,会对今后人们的经济行为选择乃至宏观经济运行产生怎样的影响。第四部分论述了经济法思维应用于当前“民商事”审判的基本路径。首先,经济法思维应用于法律适用层面,不能作有违生效法律规定的基本语义解释,在此基础上,可以将经济法思维归入梁慧星先生所指的“社会学解释法”,通过法律解释尽量追求经济法的价值目标。而追求经济法价值的具体法律适用途径有:对负外部性的吸收和正外部性的促进;对信息不对称的矫正;对违法垄断行为的否定。第二章“消费领域纠纷的经济法解读”,以王海式的“知假买假”纠纷为例进行分析。先通过现实案例反映出当前对于知假买假引起的消费者索赔纠纷,法院基本上不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即“退一赔一”的规定),而后分析在民商法的视域下,知假买假行为显然不构成“欺诈”,不要说“赔一”,就连“退一”都存在理论障碍。但以经济法思维来考察,可得出三个基本结论:(1)《消法》着眼于保护整体消费者的利益,知假买假如有利于整体消费者利益,则知假买假者应视为“消费者”;(2)经济法视域下的“欺诈”不以有受害人上当受骗为要件,商家只要有知假售假的行为在先,就构成“欺诈”;(3)商品买卖行为是否适用《消法》,关键看买卖是否发生在零售市场,因为在零售市场上出售商品已经面对了不特定的消费者群体,无需深究具体购买者的动机和身份(单位有时也可成为消费者)。最后,该章运用法律经济学方法,对知假买假能否退一赔一的不同司法尺度,从消费者、政府打假部门、合法经营者、售假者、社会整体效益等方面分别作了成本收益分析,认为在经济法思维指引下,知假买假者可以要求退一赔一。第三章“流通领域纠纷的经济法解读”,以常见的商事买卖合同中的货物质量纠纷为例,通过案例反映出当前许多从事商事审判的法官在买卖合同纠纷中泛化适用合同法的“质量异议期”规定。即当零售商或下游经销商因产品质量问题被退货或赔偿损失后,再向上游经销商或生产商要求退回有质量问题的货物或要求承担已赔的损失时,法官却常以超过合同法规定的质量异议期、交付的货物视为质量符合约定为由驳回下游经销商或零售商的诉请。这一司法尺度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无法回溯追究责任,大大削弱了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笔者认为,合同法的质量异议期规定与产品质量法的产品责任规定在这里出现了抵牾。产品质量法总体上属于经济法,在经济法思维指引下,应限缩质量异议期规定的适用范围。具体方式为,在零售市场的买卖合同纠纷中,不适用质量异议期规定;在流通领域,如果产品质量的约定高于产品质量法规定的“底线标准”,则在回溯追究违约责任时可适用质量异议期规定,但如果产品质量达不到“底线标准”,回溯追究违约责任时也不适用质量异议期规定;在回溯追究侵权责任时均不适用质量异议期规定,而应适用产品质量法的规定。最后该章补充认为,运用经济法思维的重点在于通过法律解释方法的选择使裁判结果符合经济法价值理念,但并不排斥使用诸如“违约责任”、“侵权责任”等民商法的概念。第四章“金融领域纠纷的经济法解读”,以司法实务中大量存在的委托理财保底条款的效力之争为例。该章认为在民商法的理论库中,无法找到支持委托理财保底条款无效的理论资源。而最高法院以“高民尚”(最高法院民商庭简化谐音)署名的文章虽然倾向于认定保底条款无效,但局限在民商法藩篱中给出的学理解释漏洞百出。笔者从经济法的视角,认为保底条款虽然基于当事人合意,但其产生的巨大负外部性在于鼓噪证券市场投机之风,扩大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故立足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应认定无效。在具体的法律解释路径上,可以适用《合同法》第52条中“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这条认定合同无效的选项。保底条款无效不应影响委托理财合同其他条款的效力,比如盈利分配约定应属有效。如果认定保底条款无效并且理财出现亏损,不应按照“高民尚”文的观点判令受托人将本金和同期存款利息返还委托人(这与保底条款有效无异),也不应持当前部分法院所判的委托人自行承担亏损风险的司法尺度,而应根据双方过错程度,适当参酌盈利分配约定予以分摊亏损,这样可以从委托人和受托人两方面遏制投机冲动,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第五章“企业改制领域纠纷的经济法解读”,以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企业改制纠纷的司法解释中创制出的“债随物走”规则为例。该章认为虽然“债随物走”规则对企业借改制逃废债务的情形具有遏制作用,但最高法院人士对“债随物走”规则给出企业法人财产制的民商法理论的学理解答,不能解释资产受让人为何要用受让财产以外的自身财产清偿转让人遗留债务的问题。且在最高法院近年来的有关企业改制纠纷的终审判决中亦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形。笔者亦不同意以传统民商法撤销权理论来全盘否定“债随物走”司法解释规定的观点。笔者认为,源于美国判例法的“继受人责任制度”与我国经济法思维具有内在契合性,可以以经济法思维为指引,通过司法实践形成我国的“继受人责任规则”来替代“债随物走”规则。该章对司法过程中如何运用继受人责任规则作了具体分析,并认为继受人责任规则可以将资产转让后损害不特定债权人的负外部性在改制重组过程中就通过适当的合约安排予以内部化吸收。该章还对在企业改制重组时,改制企业的债权人利益优先于继受人利益受保护的问题从经济法的视角进行了解读。第六章“公司意志领域纠纷的经济法解读”,对2005年修订后的《公司法》第16条(规范公司对外担保的条款)的司法适用作了探讨。对于当公司章程就公司对外担保决定权予以“沉默”时,担保决定权究竟应复归于股东会抑或自然授权于董事会这一问题,该章认为应首先分析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性质及公权干预之目的。公司对外担保也是公司经营行为的一种形式,市场经营行为是利润和风险并存的,如果这种风险仅在当事人之间分配,公权没有干预的必要。而司法对公司担保行为的效力干预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上市公司大量对外担保产生的巨大负外部性,所以公司法修订后对公司对外担保行为是否认定无效,也要从负外部性吸收的角度来考量。该章以此为分析进路对公司对外担保的效力问题作了细分分析。第七章“通过普通民事诉讼程序的反垄断”并非对反垄断民事诉讼的全面论述,而是着重论述对以普通民商事合同面貌出现的含有违法垄断条款的商事合同纠纷的反垄断司法审查。该章认为,在我国《反垄断法》实施初期,对于垄断协议行为和滥用纵向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可以通过司法直接认定垄断行为的违法性;而对于经营者集中行为和滥用横向市场支配地位的垄断行为违法性确认,应当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司法可通过行政诉讼对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认定行为进行审查)。在此基础上,该章进一步论述了在审理连环买卖合同纠纷中,司法对有纵向价格固定行为的反垄断审查;在大型零售商与中小供货商的纠纷中,司法对大型零售商滥用纵向市场支配地位的反垄断审查,并认为先行发布的《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可视为反垄断法的下位法来适用。最后该章对反垄断民事赔偿诉讼的违法垄断确认问题、原告主体资格范围问题、垄断损失计算方式问题等作了简要论述。本论文并非意旨由经济法思维来全面取代民商法思维在民事诉讼纠纷审理中的主导性地位,只是将虽然适用民事诉讼程序并冠以“民商事”纠纷的称谓,但实际上仅凭民商法理念、思维和方法难以给出符合实质正义的那一部分案件予以梳理分类,运用经济法的理念、思维和方法来给予重新解读。这一部分案件在法院审理的全部的“民商事”案件中也许只占一小部分,但不容忽视。本论文第二至七章所阐述的问题并非是偶发性的个案的特殊问题,而是通过典型个案列举,背后均能反映出具有相当普遍性的问题,且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司法标准或司法尺度,会影响相关领域市场的市场主体的行为选择、市场竞争秩序的规范、消费者福利的增减乃至经济调控行为的效果。

周明[7](2007)在《恢宏巨变》文中研究说明这是一道必须突破的关隘。 这是一条荆棘与鲜花并存的新路。 这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深刻体验。 两年多来,抚顺市的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悲观、怀疑、烦恼、绝望、阵痛之后,终于步入了全新的境地。信心、希望、欢乐、憧憬、喜悦复归了!应该说,抚顺?

尹燕龙,周明[8](2006)在《抚顺转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抚顺振兴,在相当程度上,要看抚顺国企改制的成败。 抚顺这座老重工业城市曾是国有企业“一统天下”,国有企业云集抚顺决定了抚顺的改革无论如何也绕不开国有企业的改革。换言之,抚顺市如果不能破解国企改革这道大题,城市欲图生存与发展便是坐而论道。 ?

罗建川[9](2006)在《基于铝土矿资源全球化的我国铝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未来10年左右,是世界矿产资源占有格局重新定位的战略机遇期,我国铝业的发展面临着全球化竞争。为了适应以及参与全球化资源竞争,我国铝业必须从全球角度实现铝矿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充分保障铝土矿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基于这种考虑,我们才能在铝矿资源全球化视角下制定出我国的铝业发展战略。本文遵循战略管理理论,以安全(国家、经济、产业、资源、矿产资源)理论、经济全球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学、(矿产)资源学等理论作指导,对我国铝业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论文分为7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是导论。该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主要思路、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基本结构。第2章是理论述评。首先,论述了国家安全与资源安全的理论。内容包括:资源安全与国家非传统安全,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以及资源安全理论研究的新动态;其次,阐述了国内外关于矿产资源战略的理论研究。内容包括:战略与矿产资源战略,国外关于矿产资源安全战略的论述,国内关于矿产资源安全战略的论述;再次,分析了发达国家的矿产资源战略及其演变。内容包括:美国矿产资源战略,日本矿产资源战略,其它发达国家的矿产资源战略;最后,对我国矿产资源战略进行了述评。内容包括:我国矿产资源战略的演变,我国缺乏矿产资源全球战略的严重性,发达国家矿产资源战略的启示。第3章是铝矿资源全球化的我国铝土矿资源管理战略。首先,论述了世界铝土矿资源储量与分布特点。内容包括:世界铝土矿资源/储量及分布,世界铝土矿储量/资源特点,世界铝土矿矿床和矿石类型、分布及矿石质量;其次,分析了世界铝土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内容包括:世界铝土矿产量,世界铝土矿产能,世界铝土矿生产开采的基本特点;再次,论述了我国铝土矿资源管理战略的演进。内容包括:电解铝工业创业和徘徊发展阶段,铝工业快速发展阶段,铝工业迅猛发展和结构初步调整阶段,铝工业结构大力调整优化和“走出去”阶段;第四,阐述了我国铝土矿资源管理战略存在的问题。内容包括:我国现行的铝土矿资源管理战略,现行铝土矿资源管理战略存在的问题;第五,对近期我国铝土矿管理战略进行了探讨。内容包括:战略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战略目标,战略政策与措施;最后,分析了实施铝土矿资源管理战略的主要途径。第4章是基于铝土矿资源可持续供应的我国铝资源管理战略。首先,论述了我国铝土矿资源可持续供应的主要优势。内容包括:本土市场有优势、营销网络较完善,投资成本相对较低,技术开发能力较强,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我国铝业企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宏观调控体系不断成熟;其次,分析了我国铝土矿可持续供应的瓶颈制约。内容包括:铝土矿资源储量少、品质差,生产氧化铝的能耗与成本高,氧化铝和能源电力供应紧张,电解铝生产成本较国外高,资源产品供应渠道单一,采购能力弱,技术经济指标较国际平均水平差,铝加工科技创新能力弱,上下游产业供应链组织结构和产业横向组织结构不合理;再次,对我国铝土矿资源可持续供应的静态与动态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铝土矿资源对氧化铝生产能力的最佳承载能力,论述了氧化铝价格与期铝、现铝的多重协整关系。第5章是全球铝工业的发展与我国铝业发展战略。首先,论述了世界铝工业发展状况。内容包括:产能产量持续增长,供需基本平衡,跨国铝业公司主导世界铝工业,国际化经营程度高,跨国铝业公司生产经营日趋全球化,实力不断增强,依靠规模化和科技进步及管理,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可持续发展不断深入,环境、健康与安全进一步得到重视:其次,分析了全球铝工业发展的新特点。内容包括:铝的市场前景看好,铝土矿资源保障问题引起关注,铝业全球化特征突出;再次,阐述了我国铝工业发展状况,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铝工业大国,我国铝贸易在全球举足轻重;最后,论证了铝业全球化中我国铝工业的定位。内容包括:我国由铝工业大国向强国迈进,中国铝业公司主导国内铝工业,引领世界铝业的发展。第6章是基于资源保障供应的铝金属发展战略决策问题。首先是决策问题分析。内容包括:总问题分析,子问题分析。其次是建模思路及模型的建立。内容包括:模型类别的确定,模型选择的限制,模型涉及的指标体系,模型描述,敏感性分析模型;再次是评价模型。内容包括:铝金属生产的技术水平评价模型,铝金属产业整体科技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最后是以中国铝业公司为例的战略决策的实际例证。第7章是总结与展望。内容包括:本论文的主要结论,论文创新点,未来研究的展望。

刘贵清[10](2006)在《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形成机理与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内核是经济的互补与协作,表现形式上则是一种全方位的开放和互动相统一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经济迅速发展,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已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等三大城市群。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到今天,经济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区域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发展是共生共荣的现象。辽中南城市群产业互补、地缘相近,实施一体化发展具有天然的基础和条件,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又为其提供了极佳的机遇。因此,亟待有一系列理念转换、体制变迁、对策措施和规划指导,以资源整合来提高城市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论文以区域经济学为基础,立足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实际,利用现代区域产业布局理论,充分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形成机理,把握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演变的基本走向,总结辽中南地区城市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找出推进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的调控对策,提出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辽中南地区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的具体措施,使辽宁经济尽快得到振兴,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分析了研究本论文的国内外背景,指出研究本课题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同时阐明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并描述了论文在写作过程应用的相关方法。正文共分五章。第一、二章是本文的基础部分。第一章首先是对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诠释,然后是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分析,最后又对国内外典型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到战略借鉴的关键点。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演变和调控的机理,主要从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的地域类型、演变的机制以及调控机制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前二章作为基础理论部分为本论文后半部分奠定了良好基础,起到支撑作用。第三、四、五章为本论文的核心部分。第三章首先探寻了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演化的轨迹,在此基础上分析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的现状特征,找出其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预测了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第四章阐述了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形成演化的机制,主要从资源禀赋与地域组合、产业结构演变与升级、产业聚集与扩散、区际关系与产业组织和新时期的背景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五章是在三、四章的基础上,提出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的调控政策,主要是对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的功能进行了定位,确定了调控目标,找到调控的途径,最后提出调控措施。结论部分是在总结正文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概述,并针对研究的实际情况,找到了研究不足方面,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展望,以便将来研究使之更趋于合理、完善和系统。

二、抚顺铝厂在改革中求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抚顺铝厂在改革中求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中国式市场化过程中的一种国有企业 ——以抚顺铝厂为个案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
第二章 中国市场化转型的有关研究
    一、原发型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化
    二、新古典社会学的社会主义国家市场化改革研究
    三、美国社会学者关于中国的市场转型理论
    四、中国社会学者对中国市场化转型中产权关系的研究
        (一)对中国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的社会学视角的产权分析
        (二)地权、水权等社会学分析
        (三)对国有企业产权变革的社会学视角的产权分析
    五、单位组织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的新单位制特征
第三章 中国市场化转型中国有企业中间形态的抚顺铝厂
    一、中国市场化转型中国有企业的三种形态
    二、调查对象简介
    三、调查过程与资料收集
第四章 探讨国有企业中间形态的三个维度
    一、产权维度
        (一)改革实践的维度
        (二)制度变革的维度
    二、技术与区位的维度
        (一)铝生产企业的电解铝技术具有一致性的特征
        (二)抚顺铝厂的区位特征
    三、新单位制视角下利益共同体的维度
        (一)高端与中间形态国有企业的福利差别
        (二)抚顺铝厂的政策性破产——父爱主义的挽救
        (三)抚顺铝厂国企员工的单位意识状况
        (四)一企两制的治理术——中铝系和抚钛系
        (五)是依赖市场还是依赖国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我国电力价格放松规制研究:以直购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理论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文献及理论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文献及理论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可能创新之处
    小结
第二章 规制与放松规制理论
    2.1 规制理论及其分类
    2.2 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及价格上限规制理论
        2.2.1 自然垄断产业的界定
        2.2.2 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及价格上限规制
    2.3 放松规制理论
    小结
第三章 电力价格规制改革的国际经验
    3.1 英国的电力库模式和尼塔模式
    3.2 美国PJM 的成功模式与加州的失败模式
        3.2.1 美国PJM 电力市场改革
        3.2.2 美国加州电力改革的失败教训
    3.3 欧盟的统一大市场电力改革
    小结
第四章 我国电力行业价格规制改革实践
    4.1 我国电力价格放松规制改革回顾
        4.1.1 电力市场化改革历程不用详细讲
        4.1.2 政府价格规制政策的演变
    4.2 基于SCP 范式的电力市场绩效评价
        4.2.1 电价形成机制的一般性分析
        4.2.2 SCP 范式下电力产业的绩效分析
    4.3 电力价格规制政策的效果评价
        4.3.1 电力市场化改革中的煤电价格之争
        4.3.2 电力价格上限规制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
        4.3.3 电力产业价格放松规制的必要性
    小结
第五章 我国放松电价规制的实践——直购电试点分析
    5.1 直购电交易开展条件的模型分析
    5.2 大用户直购电交易模式选择及过网费计算
        5.2.1 协商式双边交易模式
        5.2.2 集中竞价交易模式
        5.2.3 大用户直购电过网费计算
    5.3 直购电试点运行现状
        5.3.1 吉林炭素直购电试点
        5.3.2 广东台山直购电试点
        5.3.3 辽宁抚顺直购电试点
    5.4 直购电试点改革评价及存在问题分析
        5.4.1 直购电试点运行的积极意义
        5.4.2 直购电试点运行中存在问题分析
    5.5 进一步推进直购电试点改革的政策建议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经济法司法实施之应用研究 ——以“民商事”审判中经济法思维引入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经济法思维与经济法司法实施概述
    一、当前我国有关经济法司法实施的研究成果及其局限
        (一)我国有关经济法司法实施的主要研究成果
        (二)对当前我国有关经济法司法实施研究成果之梳理
        1. 基本形成的共识
        2. 存在的主要分歧
        (三)本文对经济法司法实施问题的分歧观点之述评
        1. 关于是否应设立独立的经济法诉讼程序问题
        2. 关于是否存在独立的经济法责任问题
        (四)已有的对经济法司法实施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1. 经济法司法实施的公益诉讼思维定势未能突破
        2. 重理论论证和制度建构而轻应用研究
        3. 若干基本概念并不清晰统一
    二、我国“民商事”审判中经济法思维缺失的现实状况
        (一)法院“大民事”改革——“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1. 法院撤销“经济庭”、建立“大民事”审判机构之背景
        2. “大民事”审判机构改革使经济法全面退出司法舞台
        (二)经济法退出司法舞台的弊端
        1. 经济法学发展受到重大局限
        2. 以单一民商法思维处理含摄经济法元素的案件难以有效增进社会效益
        3. 单一民商法思维难以实现经济领域的司法与国家经济政策之协调
    三、经济法思维和法律经济学方法
        (一)律方法、法律思维、经济法思维
        1. “法学方法”抑或“法律方法”
        2. 法律思维与经济法思维
        (二)以法律经济学为视角解读经济法的司法实施
        1.法律经济学三大流派观点之比较
        2.制度主义法律经济学与经济法的共通性
        3.法律经济学概念之不同侧面解读及对经济法司法实施的启示
        (三)经济法思维与法律经济学的“联姻”
    四、经济法思维应用于“民商事”审判的基本路径
        (一)经济法思维应用于司法过程的两个预设条件
        1.不违反生效法条的基本语义
        2.非另起炉灶经济法诉讼
        (二)经济法思维的法律适用属于“社会学解释法”范畴
        (三)经济法思维下法律适用追求的价值目标
        1.矫正“市场失灵”,促进市场机制应有功能的发挥
        2.社会整体效益最优化
        3.追求社会经济领域的实质正义
        (四)经济法思维指引下法律适用的主要途径
        1.对负外部性的吸收和正外部性的促进
        2.对信息不对称的矫正
        3.对违法垄断行为的否定
第二章 消费领域纠纷的经济法解读——重论“知假买假”能否“退一赔一”
    一、典型案例与当前司法尺度
    二、关于“知假买假”能否“退一赔一”的不同观点及思维分析
        (一)截然对立的观点
        (二)结论分歧源于民商法思维和经济法思维的差异
    三、经济法视域下对《消法》若干基本概念和适用范围的诠释
        (一)整体“消费者”与个体“消费者”之辨
        (二)经济法视域下的“欺诈”认定——不以“上当受骗”为要件
        (三)是否适用《消法》——视买卖是否发生于零售市场而不论购买人的身份和动机
    四、对“知假买假”是否适用《消法》第 49 条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消费者的成本收益分析
        (二)政府打假部门的成本收益分析
        (三)合法经营者的成本收益分析
        (四)售假者的成本收益分析
        (五)社会整体效益的分析
第三章 流通领域纠纷的经济法解读——合同法“质量异议期”规定与产品质量法之抵牾
    一、流通领域买卖合同纠纷“质量异议期”适用的泛化与产品质量法的式微
    二、“质量异议期”的民商法解读及与产品质量法的抵牾
        (一)合同法关于“质量异议期”的规定和民商法学的通说
        (二)合同法质量异议期的规定与产品质量法之间的矛盾
        (三)泛化适用“质量异议期”的弊端及矫正思路
    三、经济法思维的渗入——“质量异议期”规定与产品质量法规定在审理中的衔接
        (一)零售领域不适用合同法“质量异议期”规定
        (二)产品质量违约责任回溯中“质量异议期”的适用界限
        (三)产品质量侵权责任的回溯不受“质量异议期”阻碍
    四、余论——引入经济法思维并不排斥民商法概念的使用
第四章 金融领域纠纷的经济法解读——委托理财“保底条款”效力之辩
    一、有关委托理财纠纷不同司法尺度的案例
    二、委托理财合同的性质——并非很重要
        (一)有关委托理财合同性质的观点
        (二)本文观点:不纠缠于合同性质,关注需公权干预的界域
    三、委托理财受托人主体资格问题——并非一定经特许
        (一)当前对金融机构经营受托理财业务的限制性规定
        (二)最高法院对受托人主体资格的倾向意见及司法实践主流
        (三)本文观点:司法对非金融机构作为受托人的委托理财合同不宜轻易认定无效
        1. 基于不突破文义解释原则,金融机构经营委托理财业务应经特许
        2. “举轻明重”属于当然解释法,非文义解释法,司法并非必须适用
        3. 尊重市场选择和创新,司法不宜对非金融机构受托理财一概认定无效
        4. 司法对委托理财的干预应遵循从主体限制到行为限制的现代金融监管主流,来弥补行政监管的不足
    四、保底条款的效力问题——运用经济法思维给出无效的理由
        (一)司法界关于保底条款无效的主流观点——以“高民尚”文为例
        (二)对“高民尚”文关于保底条款无效之理由的批判
        (三)委托理财合同保底条款之利弊分析
        1. 保底条款之利——当事人之间提高订约成功机率,降低履约监督成本
        2. 保底条款之弊——鼓噪证券市场投机之风,扩大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
        (四)运用经济法思维确认保底条款无效的法律推理路径——对《合同法》第52 条“社会公共利益”的填充
    五、保底条款无效后的处理——委托人和受托人应分摊损失
        (一)保底条款无效不应影响委托理财合同其他条款的效力
        (二)保底条款无效时理财亏损的处理:对当前司法实务中两种对立观点的反驳
        1. “高民尚”的观点:受托人返还全部委托资产本金并支付同期存款利息
        2. 《审判要旨》的观点:受托人只需返还剩余资产并可收取报酬
        (三)本文观点:根据各自过错程度和盈利分配约定标准来分摊损失
第五章 企业改制领域纠纷的经济法解读——资产重组中“继受人责任制度”之引入
    一、最高法院终审并公布的两起矛盾的企业改制案例
    二、对“债随物走”规定的不同观点
        (一)企业法人财产原则——最高法院对“债随物走”规定的官方理论解读
        (二)学界对以法人财产原则解读“债随物走”规定的批判
        1.激烈的批判——认为“债随物走”违反“入库规则”,主张回归传统债的保全途径
        2.温和的批判——主张借鉴“继受人责任制度”替代企业法人财产原则
        (三)对最高法院官方理论解读和有关学者观点之评述
        1.所谓企业法人财产原则不能解释资产受让人实际用自身财产清偿转让人遗留债务的问题
        2.不能以传统民商法撤销权理论来全盘否定“债随物走”规定
        3.认同借鉴“继受人责任制度”来解读“债随物走”规定的研究思路
    三、美国“继受人责任制度”简述
    四、经济法思维下我国“继受人责任规则”之构建
        (一)美国继受人责任制度与经济法思维的契合
        (二)基于经济法思维的我国“继受人责任规则”之设计
        1.关于转让财产的类型
        2.关于转让形式
        3.关于继受企业营业的延续性
        4.关于债权人范围
        5.关于清偿责任形式
        6.关于对“在接收财产的范围内”的理解
        7.关于追偿权
        (三)债权人利益优先于继受人利益受保护的经济法理念解读
第六章 公司意志领域纠纷的经济法解读——公司对外担保决定权之归属及担保行为的效力分析
    一、对《公司法》第 16 条规定的不同解读及分解对待
        (一)未经股东会授权的公司对外担保效力之不同观点
        (二)本文观点:《公司法》第 16 条第二、三款系强制性规定,第一款非强制性规定
    二、公司对外担保行为性质及公权干预目的之分析
        (一)公司担保行为的性质——对外经营行为的一种形式
        (二)对公司对外担保行为公权力干预之溯源——防范“负外部性”扩散
    三、章程就公司担保问题“沉默”时司法判断担保合同效力之尺度把握
        (一)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决定权原则上复归于股东大会
        (二)有限公司对外担保的决定权可视担保额占注册资本(或净资产)的比例来综合考量
        (三)担保权人对担保行为是否符合担保人内部程序仅负形式审查之责
第七章 通过普通民事诉讼程序的反垄断——司法直接认定违法垄断的界域和路径
    一、涉反垄断民事诉讼纠纷的类型和司法介入审查的限度
        (一)涉反垄断民事诉讼纠纷的主要类型
        1.垄断协议纠纷
        2.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涉讼纠纷
        3、反垄断损害赔偿纠纷
        (二)法院在民事诉讼纠纷中介入反垄断审查的限度
        1.诉请范围控制
        2.争议类型控制
        3.必要的行政程序前置
    二、垄断协议纠纷的反垄断法适用——以买卖合同纠纷中的纵向垄断约定为例
        (一)横向垄断协议纠纷
        (二)纵向垄断协议纠纷
        (三)对垄断协议豁免抗辩的审查
    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纠纷的反垄断法适用——以大型零售商滥用纵向市场支配地位为例
        (一)市场支配地位的类型
        1.横向市场支配地位
        2.纵向市场支配地位
        (二)纵向市场支配地位与依赖性理论
        (三)大型零售商滥用纵向市场支配地位引发纠纷的反垄断法适用
        1.大型零售商与供货商纠纷概述
        2.反垄断法对大型零售商收取进场费予以规制的理论依据及域外实例
        3.《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对大型零售商收费行为的规制
        4.《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与《反垄断法》的衔接——前者可视为后者的下位法
    四、反垄断损害赔偿诉讼探微
        (一)垄断行为违法性确认问题
        (二)原告主体资格范围问题
        (三)域外垄断损失计算方法的介绍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基于铝土矿资源全球化的我国铝工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理论述评
    2.1 国家安全与资源安全的理论研究
        2.1.1 资源安全与国家非传统安全
        2.1.2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2.1.3 资源安全理论研究的新动态
    2.2 国内外矿产资源战略研究论述
        2.2.1 战略与矿产资源战略
        2.2.2 国外关于矿产资源安全战略的论述
        2.2.3 国内关于矿产资源安全战略的论述
    2.3 发达国家的矿产资源战略及其演变
        2.3.1 美国矿产资源战略
        2.3.2 日本矿产资源战略
        2.3.3 其它发达国家的矿产资源战略
    2.4 我国矿产资源战略述评
        2.4.1 我国矿产资源战略的演变
        2.4.2 我国缺乏矿产资源全球战略的严重性
        2.4.3 发达国家矿产资源战略的启示
第3章 铝矿资源全球化的我国铝土矿资源管理战略
    3.1 世界铝土矿资源储量与分布特点
        3.1.1 世界铝土矿资源/储量及分布
        3.1.2 世界铝土矿储量/资源特点
        3.1.3 世界铝土矿矿床和矿石类型、分布及矿石质量
    3.2 世界铝土矿资源的开发利用
        3.2.1 世界铝土矿产量
        3.2.2 世界铝土矿产能
        3.2.3 世界铝土矿生产开采的基本特点
    3.3 我国铝土矿资源管理战略的演进
        3.3.1 电解铝工业创业和徘徊发展阶段
        3.3.2 铝工业快速发展阶段
        3.3.3 铝工业迅猛发展和结构初步调整阶段
        3.3.4 铝工业结构大力调整优化和“走出去”阶段
    3.4 我国铝土矿资源管理战略存在的问题
        3.4.1 我国现行的铝土矿资源管理战略
        3.4.2 现行铝土矿资源管理战略存在的问题
    3.5 对近期我国铝土矿管理战略的探讨
        3.5.1 战略指导思想、方针、原则
        3.5.2 战略目标
        3.5.3 战略政策与措施
    3.6 实施铝土矿资源管理战略的主要途径
第4章 基于铝土矿资源可持续供应的我国铝资源管理战略
    4.1 我国铝土矿资源可持续供应的主要优势
        4.1.1 本土市场有优势、营销网络较完善
        4.1.2 投资成本相对较低
        4.1.3 技术开发能力较强,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4.1.4 我国铝业企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4.1.5 宏观调控体系不断成熟
    4.2 我国铝土矿可持续供应的瓶颈制约
        4.2.1 铝土矿资源储量少,察赋差
        4.2.2 铝土矿资源开采技术含量低,资源损失浪费严重
        4.2.3 资源产品供应渠道单一,采购能力弱
        4.2.4 技术经济指标较国际平均水平差,铝加工科技创新能力弱
        4.2.5 上下游产业供应链组织结构和产业横向组织结构不合理
    4.3 我国铝土矿资源可持续供应的静态与动态分析
        4.3.1 静态分析
        4.3.2 动态分析
    4.4 铝土矿资源对氧化铝生产能力的最佳承载能力分析
        4.4.1 氧化铝价格与期铝、现铝的多重协整关系
        4.4.2 最佳承载能力分析
第5章 全球铝工业的发展与我国铝业发展战略
    5.1 世界铝工业发展状况
        5.1.1 产能产量持续增长,供需基本平衡
        5.1.2 跨国铝业公司主导世界铝工业,国际化经营程度高
        5.1.3 跨国铝业公司生产经营日趋全球化,实力不断增强
        5.1.4 依靠规模化和科技进步及管理,生产成本不断降低
        5.1.5 可持续发展不断深入,环境、健康与安全进一步得到重视
    5.2 全球铝工业发展的新特点
        5.2.1 铝的市场前景看好
        5.2.2 铝土矿资源保障问题引起关注
        5.2.3 铝业全球化特征突出
    5.3 我国铝工业发展状况
        5.3.1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铝工业大国
        5.3.2 我国铝贸易在全球举足轻重
    5.4 铝业全球化中我国铝工业的定位
        5.4.1 我国由铝工业大国向强国迈进
        5.4.2 中国铝业公司主导国内铝工业,引领世界铝业的发展
第6章 基于资源保障供应的铝金属发展战略决策问题
    6.1 决策问题分析
        6.1.1 总问题分析
        6.1.2 子问题分析
    6.2 建模思路及模型的建立
        6.2.1 模型类别的确定
        6.2.2 模型选择的限制
        6.2.3 模型涉及的指标体系
        6.2.4 模型描述
        6.2.5 敏感性分析模型
    6.3 评价模型
        6.3.1 铝金属生产的技术水平评价模型
        6.3.2 铝金属产业整体科技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6.4 战略决策的实际例证:中国铝业公司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形成机理与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论文的研究背景
    三、论文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基础理论与实践比较
    第一节 主要概念的诠释
        一、城市群概念及其类型
        二、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概念
        三、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特征
    第二节 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基础理论分析
        一、城市群理论
        二、区位理论
        三、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四、增长极理论
        五、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六、核心—边缘理论
    第三节 国内外典型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特征比较
        一、美国城市群
        二、日本城市群
        三、环渤海湾城市群
        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五、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演变与调控机理
    第一节 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演变的地域类型
        一、规模类型
        二、形态类型
        三、功能类型
        四、阶段类型
    第二节 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演变机制
        一、条件与环境机制
        二、产业升级驱动机制
        三、集聚与扩散机制
        四、竞争与合作机制
    第三节 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调控机制
        一、产业协调定位
        二、要素载体整合
        三、空间统筹规划
        四、区域政府协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形成演化系统诊断
    第一节 产业空间结构形成演化的轨迹
        一、工矿产业城市建设
        二、地域生产综合体建设
        三、城市产业(带)群建设
    第二节 产业空间结构现状特征
        一、区域支撑功能突出
        二、产业高密度分布
        三、分工合作关系紧密
        四、交通支撑体系发达
    第三节 产业空间结构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经济发展差距扩大
        二、产业集中布局程度低
        三、城乡二元化发展问题严重
        四、土地利用体制性矛盾突出
    第四节 产业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
        一、产业升级与城市群互动发展
        二、空间结构的系统化调整
        三、发展模式的高级化转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形成演化机制
    第一节 资源禀赋与地域组合
        一、农业资源及其组合
        二、工矿资源及其组合
        三、旅游资源及其组合
        四、资源存量及组合变化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变与升级
        一、农业商品化与产业化
        二、重化工业基地建设
        三、亟待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节 产业集聚与扩散
        一、首位城市集聚条件
        二、中心城市辐射能力
        三、集聚与扩散格局
    第四节 区际关系与产业组织
        一、地方政府行为取向转型
        二、基础设施的非整合建设
        三、区域产业竞争日趋激烈
        四、产业组织机制转换迟滞
    第五节 新时期背景机制
        一、区域开放与经济全球化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老工业基地改造战略实施
        四、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调控对策
    第一节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的功能定位
        一、建设现代化装备制造业基地
        二、建设石化、钢铁、建材产业基地
        三、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四、建设现代化农业基地
        五、建设现代化服务产业基地
    第二节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调控目标
        一、产业空间结构调控原则
        二、产业空间结构总体格局
        三、产业空间结构形态结构
        四、产业空间结构职能分工
        五、产业空间结构发展策略
    第三节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调控途径
        一、转变产业组织机制
        二、实施产业集群战略
        三、强化极核带动能力
        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五、整合基础设施建设
        六、构建区域管治机制
    第四节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调控措施
        一、转变区域政府职能
        二、完善市场机制作用
        三、协调空间规划管理
        四、构筑城乡统一市场
        五、提高产业用地效益
        六、提供优惠政策支持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主要创新
    三、遗留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抚顺铝厂在改革中求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 2016年第13号[J]. 发展改革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6(31)
  • [3]中国式市场化过程中的一种国有企业 ——以抚顺铝厂为个案的初步分析[D]. 王晓. 沈阳师范大学, 2014(08)
  • [4]邓小平企业管理实践与理念的历史考察[J]. 汪青松. 安徽史学, 2010(05)
  • [5]我国电力价格放松规制研究:以直购电为例[D]. 徐菲菲. 北京工商大学, 2010(02)
  • [6]经济法司法实施之应用研究 ——以“民商事”审判中经济法思维引入为视角[D]. 徐子良. 华东政法大学, 2010(04)
  • [7]恢宏巨变[N]. 周明. 辽宁日报, 2007
  • [8]抚顺转制[N]. 尹燕龙,周明. 辽宁日报, 2006
  • [9]基于铝土矿资源全球化的我国铝工业发展战略研究[D]. 罗建川. 中南大学, 2006(01)
  • [10]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形成机理与调控研究[D]. 刘贵清.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抚顺铝厂在改革中谋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