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岛市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称号(论文文献综述)
人民智库课题组[1](2021)在《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
刘志新,曹文洪,张怀坤,秦伟,许晓鸿,贾立新[2](2021)在《黑土地水土保持系统治理东辽模式》文中研究说明东北黑土区承载保障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的重任,实施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战略底线的重要保障,亟须探索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生产与生态双赢的系统治理模式。吉林省东辽县在黑土地保护与治理中极具典型和代表性。梳理了东辽县生态建设4个阶段历程,总结了县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修复"东辽模式"成效、内涵与经验,以期为黑土地保护和治理提供借鉴参考。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3](2021)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中指出渝府办发[2021]105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9月30日重庆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
林逸涛[4](2018)在《深圳市生态系统补偿体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各地也产生了一些比较好的实践做法,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与制度。十八大提出了要建立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推行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建设目标。生态系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支撑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福利。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内部各子系统所具有的作用,最基本是组织社会生产、方便居民生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等功能,也被称为生态服务。功能取决于结构,生态系统结构是指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动植物个体和群落、它们的年龄和空间分布以及非生物资源。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对生态功能产生破坏,降低了人们的福利水平。因此,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功能在经济上就存在取舍权衡,需要牺牲一定的生态效益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再用积累的经济财富进行生态补偿。所谓生态系统补偿机制是指通过一系列政策工具、组织安排和经济技术标准,通过对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业和家庭提供适当的经济激励和处罚,使得它们的行为符合经济标准和技术标准,从而保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生态产品的公共属性和外部性使得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生态的代价,发达国家如此,我国也是这样。所以生态补偿既是回望的,也是前瞻的,对历史造成的生态破坏要进行恢复,对未来的生态要进行有效的保护,两者之间要做到有机的协调和统一。有鉴于此,本文结合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知识,在介绍国内外有关经验和做法的同时,重点就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制度,有效地确定补偿范围和补偿标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把它作为本文主要研究问题,在论文的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成为国际性都市。深圳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但由于地域面积太小,生态环境压力尤其突出。在国家重视生态大环境背景下,加之自身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深圳构建一个科学的生态系统补偿制度具有现实紧迫性、财力负担可行性和人才创新大环境,它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深圳生态系统补偿实践在城市管理实践上有其迫切需要,在理论上也可以为其它城市提供有益的借鉴。绪论部分阐明了论文选题的意义,并对当前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追踪和整理。目前对生态系统的补偿含义还没有达成一致性的看法,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一是认为是以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功能为目的,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的投入;二是认为是生态服务的消费者对向生态服务的提供者支付一定的费用;三是认为是监管部门对损害环境行为人给予一定处罚、减少破坏行为的发生。从经济学中机会成本的概念出发,本文是在广泛的意义上来讨论生态系统补偿的,包含了以上三种情况。绪论部分还对生态补偿的主体、生态服务的价值和补偿标准、生态补偿机制的效率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讨论,明确了有关的概念。最后说明了本文研究的思路、所采用方法,重点介绍了本文创新点即地方如何确定生态补偿的范围与标准,更准确科学地构建一个城市的生态补偿体系。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的探讨和研究。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对人类有用的,因而具有价值,但是这些价值与功能之间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增加了生态服务定价的难度。从现有的生态服务分类来看,这些服务大部分都具有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的特征,对它们的价值的确定,需要借鉴外部性产品与公共产品的定价理论,由此得到的价值也称为影子价格。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应用性很强,现实应用中采用了很多方法,文章重点介绍和讨论了市场法、替代市场化法、条件价值化法、机会成本法等几种主要方法。国外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相对较早,为我们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都已有比较完善的做法,如集体行动和REDD计划,保护抵销与环境交易机制等。文章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补偿方面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包括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实行“技物结合”的生态补偿模式、建立与环境相关的税收制度、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互补作用、建立生态补偿区域合体机制、发挥金融机构在生态补偿机制中的作用等七大方面,对完善深圳市生态补偿制度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深圳是由农村转变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文章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五个阶段,介绍了深圳市生态系统演变历程。具体分为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前期情况(1978年以前)、建立初期生态状况(1978-1985)、经济转型与生态保护区建设时期(1986-1992)、高速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阶段(1993-2002)、生态补偿建设的新高度时代(2003年后至今)。从发展历程来看,深圳市的生态补偿已由命令控制型主要依靠的法律法规做法向多种生态补偿机制转变,正因为如此,对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并提出一些新的可行操作办法显得特别迫切和重要。深圳在城市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已经非常注重生态保护,也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但是高速的经济增长仍不可避免会对生态系统带来破坏。要找寻问题解决方案,必须先明确产生的根源所在,为此文章全面介绍了深圳市生态环境的形势、问题与原因。从河流污染、空气质量、城市噪声等环境质量的数据表现来看,深圳当前面临的生态形式还比较严峻,其表现主要有:生态补偿法规制定滞后,系统指导性差;生态补偿模式单一,实施范围有限,公众和市场参与度不够;生态补偿的标准不科学且不合理;生态补偿政策没有落实到位等。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是生态补偿方面重治轻防,对生态效益重视不足;二是生态补偿理论研究不足,补偿标准、补偿办法设计存在技术障碍;三是生态补偿机制实施中存在制度障碍;四是生态补偿监管体系建设滞后削弱了政策实际效果;五是生态效益价值的估算不容易。当前生态系统补偿最重要还是采用货币补偿方式,因此如何确定一个补偿和受偿双方认可的合理补偿标准尤为重要,也可以说是整个补偿制度建立的根本。在对各类生态系统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生态补偿标准确定的基础与原则,建议在生态系统组件得到的补偿标准基础上,应该根据人口数量、结构和货币购买力等因素赋予一个较大的系数。结合深圳的实际,对森林生态系统、农用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和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等五大系统的基本情况作了详细介绍,认真研究上述五大生态系统的产品、服务与补偿标准,给出了相关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了验证,为接下来阐述全面补偿制度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文章提出了完善深圳市生态补偿机制的整体建议。由于补偿机制涉及到政策工具、组织治理机制两大方面,并且由于具体的生态服务和项目的差异,政策工具和治理结构也会有所不同。本章首先分析了两类政策工具的特点和优劣,并讨论了完善监管组织治理体制的措施。根据生态系统的表象,文章分别提出了完善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污染的治理措施;以及如何进行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的措施与建议。当前各地生态补偿主要还是政府为主进行组织实施,针对深圳生态补偿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文章特别指出深圳市决策部门在生态补偿建设中应该重点把握好的几个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措施,包括健全深圳生态补偿立法工作:处理好生态补偿的几个重要关系;加大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开展多渠道融资;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的管理体制等。这些建议措施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操作体系,方便其它地区在开展工作中借鉴和参考。
高尔曹[5](2018)在《“美丽乡村”背景下广东吴川市乡村园林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以来,全国各地各级政府都把该项工作作为今后开展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力求把有条件的乡村建设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2016年7月,广东省正式启动了首批“美丽乡村”评选活动。湛江市作为全国着名的园林城市,在生态文明创建中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要求各县(市、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争取建成一批省级乃至全国的“美丽乡村”示范点。吴川市作为湛江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地政府高度重视,要求举全市之力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站在全局高度来看,乡村园林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美丽乡村”建设逐渐在全国各地全面铺开的同时,乡村园林建设也随之被提到同一层次中,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急需解决。本次调查主要通过了问卷调查和现场实地考察、查找文献、走访详谈等四种方式进行展开。其中问卷调查分为现场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而实地考察和走访详谈以同步开展的方式进行。笔者通过对吴川市部分自然村的基本情况、公共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景观绿化、公园建设、乡风文明、长效维护管理等几方面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和走访详谈,并对社会群众进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创建美丽乡村认知度和园林建设情况等内容进行社会问卷调查,充分了解了广东吴川市在创建“美丽乡村”过程中的乡村园林建设的总体情况,进而对其现状进行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吴川市乡村园林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问题大于成效,归纳为主要有以下七方面问题:总体规划设计、生活设施建设、园林绿地布局、园林景观设计、乡土文化传承、经济产业发展、长效管理机制。为此,笔者结合了近期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认为吴川市乡村园林建设应从以下五方面进行优化提升:总体战略规划、园林绿地布局、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建设实施、园林维护管理。此外,乡土文化作为体现当地民风民俗的一个象征,它是一个地方群众生活状态的浓缩,也是乡村一笔难得可贵的精神财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乡土文化已逐步流失,得不到有效地传承和发展,成为乡村真正的“乡愁”,而乡村园林建设却又离不开本地乡土文化的融合,为此笔者也积极地走访各自然村,与当地村民详谈,收集了不少逐渐流失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就如何在乡村园林建设中保护和发展乡土文化提出了可具操作性的建议。此外,本研究在以下几方面作了新的探索:第一,尝试对村镇公园的定义作了解析;第二,对在“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创建美丽乡村认知度以及乡村园林建设情况等内容进行了民间社会调查;第三,在“美丽乡村”的背景下系统性地分析研究乡村园林建设情况并提出优化建议;第四,对在进行乡村园林建设中如何保护和发展乡土文化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细化建议。希望此论文能够有助于当地政府及其他地方在全国创建“美丽乡村”大背景下开展乡村园林建设工作。
沈费伟[6](2018)在《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文中指出实现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的内在机理是什么,通过怎样的策略能够振兴资源型村庄,如何培育和保持资源型村庄内生发展的长久活力,这是本文的核心问题。围绕着上述问题,本文从后农业税时代下中国乡村振兴的背景出发,通过对浙江省湖州市荻港村典型案例的实证检验,应用“任务型治理”的理论框架,探析了现阶段资源型村庄实现有效治理的内在机理,设计和总结新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所谓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是一种围绕解决资源型村庄治理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定任务而采取的方式、手段与途径。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中,能否有效地实现治理目标,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其关键点和难点正是对于任务的界定,以及根据各个不同阶段的任务而不同治理主体分工协作所达成的一种良好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根据国家对农村的政治战略安排和乡村振兴的发展实践,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总任务是实现乡村振兴。围绕着乡村振兴这个总任务框架,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建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初始期,需要解决的是村庄的基础任务,具体包括了村庄的经济基础任务、村庄的组织基础任务和村庄的环境基础任务,应该形成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过渡期,需要解决的任务是提供村庄的公共服务,具体包括了村庄环境服务供给、村庄文化服务供给和村庄制度服务供给,应该形成以政府组织为主,村民自治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提档期,需要解决的任务是塑造村庄的特色品牌,主要包括村庄旅游资源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和传统文化弘扬,应该形成以市场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由于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不同阶段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因此各个治理主体在应对不同阶段任务中的力量发挥有差异,但是不管哪个治理主体处于主导地位,这只是体现了治理结构中各个治理主体的力量强弱差异,其本质依旧是稳态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通过构建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不仅能够取得重振村庄组织活力、复兴产业实力、重塑文化魅力、再造环境美化等村庄外在层面的振兴,而且更能够达到村民主体性的确立、社会资本的培育、多元参与的建立以及乡村精神的重塑等村庄内在层面的培育,真正实现资源型村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本研究的目标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从理论层面来解析“任务型治理”的内在逻辑,明确“任务型治理”的内涵、过程和绩效,不仅有利于推动治理理论的深化与拓展,而且也有利于构建和阐释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理论内涵。其二,是从实践层面通过考察资源型村庄的典型代表浙江省湖州市荻港村“任务型治理”的具体过程和内容,提炼和总结荻港村成功治理的实践逻辑和成功经验,整合农村社会资源,寻找和克服村庄衰败的根源,为中国其余类似荻港村的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提供具体的经验支持和参考意见,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实现以上研究目标,论文以七个章节的篇章结构围绕村庄治理议题展开理论分析和案例阐述,以求对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模式得以深刻的理解。第一章,导言。这是本文的开篇之章,一是分析了村庄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进而明确当前研究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二是通过对既有文献进行了详细的评述,进而明确既往研究与本研究的关系,阐明了本文的研究定位。三是根据本文的研究需求,界定了“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两个核心概念及其内涵。四是交代了调研村庄浙北荻港村的基本概况和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五是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章节安排。第二章,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本章主要从政治与行政学科的理论视角出发,阐述了“任务型治理”的理论内涵以及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构建的分析框架。在具体的内容安排上,一是提出“任务型治理”的学术命题,以此表明当前。“任务型治理”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偶然因素使然,而是基于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下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适时产生的新的理论体系。二是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合作治理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以及结构功能理论对“任务型治理”的主体、过程、关系和功能四方面进行理论解读。三是通过治理主体分析、总体任务界定、阶段任务划分、治理结构塑造、任务有效执行的行文思路来论证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构建机理,以此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交代了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制度基础,主要包括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历史沿革、制度安排以及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发展三方面内容。第三章,初始期:资源型村庄的“基础任务”治理。本章主要探讨的是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初始期的任务是完善村庄基础任务,具体包括了健全资源型村庄组织基础、增强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和改善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三方面,而每个方面的任务又可以细化为更基础、具体的任务。在健全资源型村庄基础任务方面,可以划分为通过换届选举而重建村民自治组织、以基层维稳而重建六老组织、推动村庄治理而组建各类民间组织。在增强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方面,可以划分为兴办青鱼合作社、村办集体企业改制以及成立村经济合作社。在改善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方面,可以划分为整治油脂化工企业、开展清水河道工作和构建村庄长效管理机制。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形成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能够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之所以突出村民自治组织的力量,这是缘于我国的村民自治组织是实施村民自治的主要形式,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初始期,村民自治组织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凭借其在乡村社会独特的资源,在提供村庄基础服务与促进乡村善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四章,过渡期:资源型村庄的“公共服务”供给。本章主要探讨的是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过渡阶段的任务是供给村庄公共服务,具体包括了供给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提升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和健全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三方面。在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方面,分为村庄五水共治、农民新房建设和各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在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方面,包括修复村庄古建筑文物、开展各类文化项目、获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方面,涵盖了实施六百工作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完善制度化机制。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形成以政府组织为主,村民自治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之所以在该阶段要着重突出政府组织的力量,这是缘于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内在职责,政府应该向村庄提供那些因市场失灵、村民自治组织无法有效提供的、但对村民群体有益的、必需的服务,从而提升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绩效。第五章,提档期: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塑造。本章主要剖析了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提档期的任务是塑造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具体包括了开发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建设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和弘扬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三方面。在开发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方面,主要开展了创办荻港古村旅游公司、获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招商引资挖掘村庄资源等工作。在建设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方面,进行了修复桑基鱼塘、创建丝绸风情小镇和营造凤凰洲生态农业项目等活动。在弘扬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方面,完成了创办荻港渔庄、举办鱼文化节和渔家乐的传承的任务。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构建以市场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的治理结构。之所以要突出发挥市场组织的作用,缘于市场组织在资源型村庄的品牌塑造中有着先天的优势,能够整合优化资源型村庄的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型村庄的社会影响力,进而实现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目标。第六章,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论证与构建。本章从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践逻辑、内在机理、优势解析和治理策略四方面来论证和反思资源型村庄治理方式的话题。在乡村振兴时期,由于社会转型的压力、政府政策的驱动、乡村精英的助推、村民利益的诉求等,有着强大的村庄治理动机,因而需要构建有效的资源型村庄的治理方式。基于对荻港村治理经验的提炼和总结,认为“任务型治理”是其中一种有效的资源型村庄的治理方式。当前,在构建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问题上,首先,明确资源型村庄治理中各个治理主体的治理边界;其次,合理划分资源型村庄治理中的阶段性任务;再次,塑造“一主两辅”的良好治理结构;最后,提升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质绩效。第七章,总结。本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四大富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沈妍慧[7](2016)在《风景园林在公众生态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现》文中提出生态教育是指向人们传播生态知识、生态文化、生态保护技能,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塑造生态文明的教育。风景园林是人类营造的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的美好的室外生活环境,是推广公众生态教育的重要物质载体。研究风景园林在公众生态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探究及其实现方式,对于风景园林事业和生态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相关实践,分析了美国、欧洲、日本、港台地区在利用风景园林开展生态教育方面的实践经验。通过对大陆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情况的分析,总结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同时,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研究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案例。本文着重选取了台湾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台北关渡自然公园、上海苏州河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三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其建设经验。本文重点分析了风景园林实施生态教育的对象、内容、资源和活动,进一步总结了风景园林在公众生态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了风景园林是生态教育资源的保存者,保护自然资源,保存历史遗存,并且将各类资源整合;风景园林是生态教育场所的提供者,提供了开展生态教育活动的空间和环境;风景园林是生态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为游客组织各种类型的生态教育主题活动;风景园林是在地生态教育的推动者,促进生态教育与当地特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背景相结合。最后,从规划设计和后期经营管理两个阶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实现风景园林在公众生态教育中的作用的方法,为今后我国在利用风景园林推广公众生态教育方面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在规划设计阶段,通过规划确定风景园林的性质和主题,通过设计展示生态教育的资源和内容;在经营管理阶段,通过主题活动实践公众生态教育,并且充分利用媒体、出版物和周边产品推广公众生态教育。
梁君涛,成昌军,王应刚,何富,李继忠[8](2015)在《安定区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文中提出安定区通过着力实施六大工程、开展六大行动、构建六大体系、强化六项保障,完善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加快了生态环境治理进程,助推了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坚实支撑。建成幸福美丽新安定,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要树立"大水保、大生态、大战略"理念,致力扶贫攻坚,重点落实"八项任务",着力形成水土保持生态安全"六大发展战略",努力打造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罗荣娥[9](2014)在《甘肃省安定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与成效》文中指出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安定区通过注重加强组织领导、注重工作机构设置、注重科学全面规划、注重多方筹措资金、注重预防监督管理等措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县域经济总量明显壮大,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明显增强。本文建议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管理工作,加强水土保持的监测工作,加强城镇的水土保持工作。
罗荣娥[10](2014)在《安定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与成效》文中研究说明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安定区通过注重加强组织领导、注重工作机构设置、注重科学全面规划、注重多方筹措资金、注重试验示范推广、注重预防监督管理等措施、注重舆论宣传教育,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县域经济总量明显壮大,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管理工作,加强水土保持的监测工作,加强城镇的水土保持工作。
二、青岛市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称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岛市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称号(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科普研学+X(红色基因之旅)”模式: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河南林州红旗渠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
高标规划、深挖文化,持续提升品质和影响力 |
高标准规划和狠抓细节 |
趁势借力扩大影响 |
注重提升景区服务品质 |
深挖提升水文化内涵 |
积极打造红旗渠品牌,综合效益显着 |
对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启示 |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科普研学+X(黄河文化之旅)”模式: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打造人水和谐的优质生活空间——内蒙古巴彦淖尔二黄河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
坚持“一体两翼”发展思路和整体系统观,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 |
打造幸福河湖典型,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科普研学+X(南水北调源头之旅)”模式:坚守初心担使命践行嘱托开新局——江苏江都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
坚守初心担使命,写好“四篇大文章” |
践行嘱托开新局,加快高质量发展 |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文旅体康+X(绿色水电之旅)”模式:创新思维引领水利与文旅共生互融——辽宁本溪关门山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
夯实发展基础,突破发展瓶颈,推进多元融合 |
治理成果领先,建设成效显着,综合效益凸显 |
以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引领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 |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黄河文化之旅)”模式:“水”“汉”文化融合助力景区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陕西西安汉城湖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
聚焦高质量发展,打好“生态”“文化”“融合”三张牌 |
以优美水生态环境造福人民,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
新时代汉城湖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长江文化之旅)”模式:打造共治共享共生的水利风景区发展范本——湖北武汉江滩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
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新举措 |
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
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瞄准新方向 |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水美都市之旅)”模式:“景城融合”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绿色发展——上海浦东新区滴水湖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
以水利工程为先导,突出生态建设和保护,服务和支撑现代化新城建设发展 |
景区发展生态、发展方式、发展成效发生系统改变,彰显“国际风、海湖韵、未来感” |
推动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启示 |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水利遗产之旅)”模式:以流域综合治理赋能高质量发展——福建莆田市木兰陂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
以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为基础,以开展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打造多功能城市公共空间 |
开展综合治理,促进变害为利,建设水城共生、景城融合、人水和谐的发展典范 |
秉持人民至上的思想理念、弘扬善作善成的实干精神,坚定不易推进高质量发展 |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乡村振兴+X(水美乡村之旅)”模式:景村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启示——山东沂南县竹泉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
文旅融合、绿色发展,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 |
产业转型扎实推进,景村融合成效显着 |
以水润村,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经验借鉴 |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乡村振兴+X(水利遗产之旅)”模式:塑造“太湖溇港”品牌全力发展“水美经济”——浙江湖州吴兴太湖溇港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
整合绿色古色资源,打造“水旅融合”效益,助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
促进多元融合发展,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高质量综合型景区 |
擦亮生态底色,挖潜文化底蕴,倡导融合开放发展是溇港最主要的实践经验 |
国家水利风景区2021年度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公众点赞情况排名 |
2021年度“群众身边、群众喜爱、群众点赞”水利风景区top10 |
(2)黑土地水土保持系统治理东辽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东北黑土区及东辽县水土流失概况 |
二、东辽县生态建设历程 |
1. 起步探索阶段 |
2. 积累发展阶段 |
3. 规模治理阶段 |
4. 创新跨越阶段 |
三、东辽模式的防治成效 |
1. 生态效益 |
(1)水土流失“量”“级”双降 |
(2)植被覆盖整体向好 |
(3)县域环境明显改善 |
2. 经济效益 |
(1)带动产业发展 |
(2)促进农民增收 |
(3)助力脱贫攻坚 |
3. 社会效益 |
(1)经验辐射范围广阔 |
(2)科技支撑效果突出 |
(3)公众意识显着增强 |
四、东辽模式内涵与经验 |
1. 模式内涵 |
2. 经验做法 |
(1)政府协调,制度保障 |
(2)科技引领,系统治理 |
(3)模式创新,注重效益 |
(4)科普宣传,强化示范 |
五、结语 |
(4)深圳市生态系统补偿体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进展述评 |
一、生态补偿的内涵与外延 |
二、生态补偿的主客体 |
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补偿的标准 |
四、生态补偿的效率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本文创新 |
第二章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的经济性质 |
一、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功能归因 |
二、生态系统服务 |
三、生物资源的经济学性质 |
第二节 生态资源外部性与公共产品属性的定价理论 |
一、公共物品理论 |
二、生态资源外部性理论 |
三、生态环境价值论 |
第三节 计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操作方法 |
一、市场法 |
二、替代市场法 |
三、条件价值法 |
四、机会成本法 |
第三章 国外生态补偿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农业环境服务付费 |
一、美国的农业生态实践 |
二、欧盟生态补偿实践 |
三、日本生态补偿实践 |
第三节 集体行动基金和REDD+ |
一、集体行动基金 |
二、REDD+ |
第四节 保护抵消与环境交易机制 |
第五节 经验与启示 |
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
二、“技物结合”的生态补偿模式 |
三、建立与环境相关的税收制度 |
四、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五、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互补作用 |
六、建立生态补偿区域合作机制 |
七、发挥金融机构在生态补偿机制中的作用 |
第四章 深圳市生态系统补偿制度建设历程 |
第一节 由农村生态系统向城市生态系统的转变 |
一、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前期情况 |
二、深圳市的建立与初期生态(1978-1985) |
第二节 经济体制变革与生态补偿制度协同发展 |
一、经济转型与生态保护区建设(1986-1992) |
二、高速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1993-2002) |
第三节 生态体统制度建设的新高度 |
第四节 深圳市落实生态系统补偿的措施与效果 |
一、深圳市执行补偿生态系统制度的措施 |
二、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
第五章 深圳市生态环境的形势、问题与原因 |
第一节 深圳市城市生态环境基本形势 |
一、深圳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 |
二、深圳市发展面临的生态约束因素 |
第二节 深圳市生态系统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生态补偿法规制定滞后,系统指导性差 |
二、生态补偿模式单一,实施范围有限,公众、市场参与度不够 |
三、生态补偿机制缺乏灵活性,忽略了部分群体对社会发展的诉求 |
四、生态补偿的标准制定不够科学和不合理 |
五、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单一 |
六、生态补偿政策没有落实到位 |
七、深圳尚未建立生态补偿绩效评估方式,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 |
第三节 深圳生态补偿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一、生态补偿方面重治轻防,对生态效益重视不足 |
二、生态补偿理论研究不足,补偿标准设计存在障碍 |
三、生态补偿机制实施中存在制度障碍 |
四、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 |
五、生态补偿监管体系建设滞后削弱了政策实际效果 |
六、生态效益价值的估计和计算不易 |
第六章 深圳市生态系统补偿标准研究 |
第一节 确定补偿标准的基础与原则 |
一、深圳市生态子系统分类 |
二、深圳市生态子系统基本状况 |
三、生态系统补偿价值确定的方法与原则 |
第二节 深圳市林地生态补偿标准 |
一、森林系统的产品、服务与补偿标准 |
二、深圳市林地生态元素价值确定方法 |
第三节 深圳市湿地生态资源补偿标准 |
一、湿地的功能与深圳市湿地 |
二、深圳市湿地生态元素价值确定方法 |
第四节 深圳市城市绿地、近岸海域生态资源价值评估 |
一、深圳市湿地生态元素价值确定方法 |
二、近岸海域生态资源价值评估 |
第七章 全面完善深圳市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
第一节 政策工具的选择 |
一、命令与控制 |
二、基于市场的生态环境政策 |
第二节 完善监管组织治理体制 |
一、推动环保监管体制机制创新 |
二、创新环境监管治理结构 |
三、把环境保护法律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
四、强化环境监管过程中的技术保障制度建设 |
第三节 完善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污染的治理措施 |
一、改善水环境质量机制措施 |
二、废气排放治理 |
三、加强土壤污染综合防治 |
四、加强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
第四节 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 |
一、创建现代生态城市 |
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
三、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
四、加强海域生态保护与修复 |
五、增加城市绿量 |
第五节 市级决策部门应该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
一、健全深圳生态补偿立法工作 |
二、处理好生态补偿的几个重要关系 |
三、加大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行多渠道融资 |
四、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的管理体制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5)“美丽乡村”背景下广东吴川市乡村园林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
1.1.2 落实“绿水青山”理念的必要组成 |
1.1.3 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
1.1.4 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公共空间作为载体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
1.3.2 国内关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
1.3.3 国内关于村镇园林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
1.3.4 国外关于乡村景观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社会主义新农村 |
1.4.2 美丽乡村 |
1.4.3 村镇公园 |
1.4.4 乡村园林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所在地概况 |
2.1.1 吴川市基本概况 |
2.1.2 吴川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
2.1.3 吴川市乡村园林建设规划及当前形势 |
2.2 研究对象筛选 |
2.3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2.3.1 小康型文明村 |
2.3.2 宽裕型文明村 |
2.3.3 生态型文明村 |
2.4 研究方法 |
2.4.1 调查过程简述 |
2.4.2 主要调查内容和做法 |
2.4.3 数据采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吴川市乡村园林建设的总体情况 |
3.1.1 村口建设 |
3.1.2 道路建设 |
3.1.3 绿化建设 |
3.1.4 环境卫生建设 |
3.1.5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
3.1.6 管理维护 |
3.1.7 建设资金来源 |
3.2 吴川市村镇公园建设情况 |
3.3 吴川市乡村园林建设中对景观要素的运用 |
3.4 吴川市乡村园林建设中对乡土文化的运用和保护 |
3.5 关于吴川市乡村园林建设认知度的社会调查 |
3.5.1 受调查者基本情况 |
3.5.2 对乡村园林建设内容了解程度 |
3.5.3 对乡村园林建设各项内容满意度调查情况 |
3.5.4 对主动参与或体验分享乡村园林建设情况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吴川市乡村园林建设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
4.1.2 吴川市乡村园林建设的优化建议 |
4.1.3 如何在乡村园林建设中保护和发展乡土文化 |
4.1.4 乡村园林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
4.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论证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村庄治理的研究述评 |
二、国外村庄治理的研究述评 |
三、既往研究与本研究的关系 |
四、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资源型村庄 |
二、任务型治理 |
第四节 个案选择与研究方法 |
一、个案的影响力与代表性 |
二、荻港村简介 |
三、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
一、研究思路 |
二、技术路线 |
三、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任务型治理”的学术命题提出 |
一、“任务型治理”议题的研究回顾 |
二、“任务型治理”的内涵解析 |
三、“任务型治理”的核心特征 |
四、“任务型治理”的作用价值 |
第二节 “任务型治理”的理论解读 |
一、利益相关的主体解读 |
二、互动合作的过程解读 |
三、彼此依赖的关系解读 |
四、功能多元的价值解读 |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构建:一个理论框架 |
一、资源型村庄的三元治理主体分析 |
二、资源型村庄的任务界定与治理结构 |
三、资源型村庄的阶段划分与任务执行 |
四、资源型村庄的任务治理绩效与意义 |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制度基础 |
一、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历史沿革 |
二、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制度安排 |
三、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发展 |
第三章 初始期:资源型村庄的“基础任务”治理 |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基础治理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
一、资源型村庄组织基础健全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
二、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增强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
三、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改善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组织基础健全任务 |
一、村庄合并与换届选举 |
二、六老组织与基层维稳 |
三、社会组织与村庄治理 |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经济基础增强任务 |
一、村庄集体经济薄弱 |
二、青鱼合作社的创办 |
三、村庄集体企业改制 |
四、成立村经济合作社 |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环境基础改善任务 |
一、油脂化工企业整治 |
二、清水河道工程开展 |
三、村庄长效管理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过渡期:资源型村庄的“公共服务”供给 |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公共服务供给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
一、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
二、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
三、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环境公共服务供给 |
一、五水共治:以龙八港为例 |
二、农民新房建设与村庄洁化 |
三、服务设施完善与环境美化 |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文化公共服务供给 |
一、古村落文化资源的消失 |
二、政府政策支持古村修复 |
三、文化项目提升村民素质 |
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获选 |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制度公共服务供给 |
一、实施六百工作制 |
二、推行网格化管理 |
三、完善制度化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提档期: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塑造 |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品牌塑造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
一、资源型村庄旅游资源开发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
二、资源型村庄观光农业建设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
三、资源型村庄传统文化弘扬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开发任务 |
一、荻港古村旅游公司的创办 |
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获选 |
三、招商引资与旅游资源开发 |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建设任务 |
一、桑基鱼塘修复 |
二、丝绸小镇创建 |
三、凤凰洲生态农业项目 |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弘扬任务 |
一、荻港渔庄的创建 |
二、鱼文化节的举办 |
三、“渔家乐”的传承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论证与构建 |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践逻辑 |
一、资金缺乏与项目产业支持 |
二、精神空虚与文化复兴 |
三、纠纷频发与治安维稳 |
四、环境污染与村庄整治 |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内在机理 |
一、村民主体性的确立 |
二、社会资本的培育 |
三、多元参与的建立 |
四、乡村精神的重塑 |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优势解析 |
一、城市与乡村:和合共生 |
二、传统与现代:互相融合 |
三、发展与文化:持续和谐 |
四、五位一体:共同推进并实现 |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策略:任务型治理 |
一、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动力机制考察 |
二、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
三、构建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7)风景园林在公众生态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解析 |
1.3.1 风景园林 |
1.3.2 生态教育 |
1.3.3 生态意识 |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
1.4.1 风景园林的教育功能研究 |
1.4.1.1 风景园林的价值与功能 |
1.4.1.2 风景园林的教育功能 |
1.4.2 生态教育的理论研究 |
1.4.2.1 国外生态教育的理论研究 |
1.4.2.2 国内生态教育的理论研究 |
1.4.3 风景园林的生态教育功能的研究 |
1.5 研究内容 |
1.5.1 生态教育及风景园林教育功能的理论 |
1.5.2 国内外风景园林生态教育的实践 |
1.5.3 风景园林在公众生态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现方式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实地调研法 |
1.6.3 案例分析法 |
1.6.4 归纳论证法 |
1.7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风景园林生态教育的实践及典型案例 |
2.1 外国风景园林生态教育的实践 |
2.1.1 美国 |
2.1.2 欧洲 |
2.1.3 日本 |
2.2 中国风景园林生态教育的实践 |
2.2.1 香港 |
2.2.2 台湾 |
2.2.3 大陆 |
2.3 典型案例分析 |
2.3.1 案例一:台湾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
2.3.1.1 概况 |
2.3.1.2 保育教育馆的生态教育 |
2.3.1.3 生态教育园区的生态教育 |
2.3.1.4 其他生态教育活动 |
2.3.1.5 启示 |
2.3.2 案例二:台北关渡自然公园(湿地公园) |
2.3.2.1 概况 |
2.3.2.2 关渡自然公园各分区的生态教育 |
2.3.2.3 关渡自然公园生态教育活动 |
2.3.2.4 其他主题活动 |
2.3.2.5 启示 |
2.3.3 案例三:上海苏州河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 |
2.3.3.1 概况 |
2.3.3.2 水体净化系统设计 |
2.3.3.3 环保教育设施 |
2.3.3.4 环保教育活动 |
2.3.3.5 启示 |
2.3.4 案例总结 3 风景园林在公众生态教育中的作用 |
3.1 风景园林生态教育的对象 |
3.2 风景园林生态教育的内容 |
3.2.1 生态科学的教育 |
3.2.1.1 自然科学知识 |
3.2.1.2 环境保护知识 |
3.2.1.3 生态工程技术 |
3.2.1.4 生态文化与法制 |
3.2.2 生态审美的教育 |
3.2.2.1 发现生态美的教育 |
3.2.2.2 热爱生态美的教育 |
3.2.2.3 塑造生态美的教育 |
3.2.3 生态道德的教育 |
3.3 风景园林生态教育的资源 |
3.4 风景园林生态教育的活动 |
3.4.1 风景园林生态教育活动的特点 |
3.4.2 风景园林生态教育活动的形式 |
3.5 小结 |
3.5.1 风景园林是生态教育资源的保存者 |
3.5.2 风景园林是生态教育场所的提供者 |
3.5.3 风景园林是生态教育活动的组织者 |
3.5.4 风景园林是在地生态教育的推动者 4 风景园林在公众生态教育中作用的实现 |
4.1 通过规划确定风景园林的性质和主题 |
4.2 通过设计展示生态教育的资源和内容 |
4.2.1 展示场馆设计 |
4.2.2 景观设施设计 |
4.2.2.1 生态保护设施 |
4.2.2.2 景观构筑物 |
4.2.2.3 铺装场地 |
4.2.2.4 景观小品 |
4.2.3 植物景观设计 |
4.2.4 步道与游线设计 |
4.2.5 户外解说系统设计 |
4.2.5.1 标识系统解说 |
4.2.5.2 技术解说 |
4.2.5.3 人工解说 |
4.3 通过主题活动实践公众生态教育 |
4.4 通过媒体、出版物和周边产品推广生态教育 |
4.4.1 媒体宣传 |
4.4.2 出版物 |
4.4.3 周边产品 |
4.5 针对风景园林人的生态教育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
(8)安定区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具体实践 |
1. 2着力开展六大行动,加快生态环境治理进程 |
1. 3着力构建六大体系,助推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 |
1. 4着力强化六项保障,提供生态文明建设坚实支撑 |
2几点体会 |
3总体构想 |
(9)甘肃省安定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与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
2 水土保持主要措施 |
2.1 注重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良好的建设机制 |
2.2 注重工作机构设置, 培养雄厚的技术力量 |
2.3 注重科学全面规划, 加快综合治理进程 |
2.4 注重多方筹措资金, 实现效益最大化 |
2.5 注重试验示范推广, 提高水保科技贡献率 |
2.6 注重预防监督管理, 强化依法行政能力 |
2.7 注重舆论宣传教育,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3 水土保持工作成效 |
3.1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3.2 水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
3.3 水保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县域经济总量明显壮大 |
3.4 思想观念得到彻底转变, 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
4 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4.1 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工作 |
4.2 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
4.3 加强城镇水土保持工作 |
(10)安定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与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
2 主要措施 |
2.1 注重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良好的建设机制 |
2.2 注重工作机构设置, 培养雄厚的技术力量 |
2.3 注重科学全面规划, 加快综合治理进程 |
2.4 注重多方筹措资金, 实现效益最大化 |
2.5 注重试验示范推广, 提高水保科技贡献率 |
2.6 注重预防监督管理, 强化依法行政能力 |
2.7 注重舆论宣传教育,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3 工作成效 |
3.1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3.2 水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
3.3 水保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县域经济总量明显壮大 |
3.4 思想观念得到彻底转变, 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
4 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4.1 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工作 |
4.2 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
4.3 加强城镇水土保持工作 |
四、青岛市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称号(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研究[J]. 人民智库课题组. 国家治理, 2021(46)
- [2]黑土地水土保持系统治理东辽模式[J]. 刘志新,曹文洪,张怀坤,秦伟,许晓鸿,贾立新. 中国水利, 2021
- [3]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22)
- [4]深圳市生态系统补偿体制机制研究[D]. 林逸涛. 武汉大学, 2018(01)
- [5]“美丽乡村”背景下广东吴川市乡村园林建设研究[D]. 高尔曹.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6]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D]. 沈费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7]风景园林在公众生态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现[D]. 沈妍慧. 浙江农林大学, 2016(05)
- [8]安定区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引领生态文明建设[J]. 梁君涛,成昌军,王应刚,何富,李继忠. 中国水土保持, 2015(10)
- [9]甘肃省安定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与成效[J]. 罗荣娥. 江淮水利科技, 2014(06)
- [10]安定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与成效[J]. 罗荣娥.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