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攀岩生殖栖息地、雌雄同体系统及生殖行为研究

黄石攀岩生殖栖息地、雌雄同体系统及生殖行为研究

一、黄石爬的繁殖生境、两性系统和繁殖行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玥[1](2021)在《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与垂钓渔业现状研究》文中指出自2020年起,长江流域将开始长达十年的全面禁渔,渔民全部上岸并转业,不允许任何的生产性捕捞行为,力求恢复长江鱼类资源。在此之前,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积累水域鱼类本底资料的工作很重要。嘉陵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一级支流,中游是嘉陵江鱼类最丰产的江段,然而有关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的系统调查已经是十年前的工作。目前嘉陵江干流梯级水利工程已建设完成15个,梯级水电站的修建使得嘉陵江的河道和流域状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鱼类的生长和繁殖都会造成影响。此外,虽然垂钓活动对江河原生鱼类资源的影响较小,但是如果垂钓者的垂钓行为不规范甚至不合法,也将对鱼类资源造成较大破坏。本文以此入手,探究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以及垂钓渔业现状,以期为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为了探究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和垂钓渔业现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于2017-2019年间对嘉陵江中游展开了相关调查,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鱼类物种组成及多样性调查,共统计鱼类标本22560尾,重约1914 kg,鉴定有鱼类94种,隶属于7目18科58属,其中有中国特有种44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6种。根据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的划分,有易危种8种,包括方氏鲴(Xenocypris fangi)、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ma)等;近危种1种,为汪氏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wangi),其余鱼种皆为无危或数据缺乏。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划分,嘉陵江中游的优势鱼种为蛇鮈(Saurogobio dabryi)、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和光泽拟鲿(Pseudobagrus nitidus)5种。嘉陵江中游鱼类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845,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9.278,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626,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C为0.117。与十年前的调查结果相比,嘉陵江中游鱼类群落的多样性上升、优势种的优势地位弱化。鱼类群落结构聚类分析显示,在50%的相似性水平上,可将10个江段划分为3个群组,群组Ⅰ为草街库区,群组Ⅱ为亭子口库区,群组Ⅲ包括沙溪库区、金银台库区、新政库区等8个江段;组间相似性检验结果显示Global R=0.878,P=0.002<0.05,表明各群组间存在显着差异;群组Ⅲ的组内平均相似性为57.93%,鲫、黄尾鲴、蛇鮈、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大鳍鳠(Hemibagrus macropterus)和鲤是对组内相似性有贡献的主要物种;群组Ⅰ与群组Ⅱ、群组Ⅰ与群组Ⅲ、群组Ⅱ与群组Ⅲ之间的组间平均相异性分别为57.74%、56.02%、53.19%,方氏鲴、蛇鮈、光泽拟鲿和黄尾鲴是对各组间相异性贡献度较高的几个分歧种。鱼类生态类型统计分析显示,嘉陵江中游鱼类繁殖类型以产粘性卵鱼类为主,食性类型以肉食性和杂食性为主,鱼类栖息水层类型占比较大的是底层生活的鱼类。共发现9种外来鱼类,其中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已在此形成稳定种群,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和镜鲤可能已形成一定的种群,其余种类仅采到少数几尾个体,应为养殖逃逸。(2)嘉陵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调查,共统计单船渔获物138船,测量17 959尾鱼,重约1 594 Kg,由5目13科47属76种鱼类组成。根据渔获物信息确定水域主要经济鱼类种类,运用FiSATⅡ软件分析了鲤、鲫、黄尾鲴、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蒙古鲌(Chanodichthys mongolicus)、黄颡鱼、蛇鮈7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生物学参数和生长特性;通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尾/(船×天)]计算每种鱼的年捕捞量,从而利用FiSATⅡ软件初步估算其资源量,并以此推算嘉陵江中游鱼类的总资源量。结果显示,7种鱼的生长指数b在2.86-3.03之间,均为匀速生长;7种鱼的生长系数K皆大于0.2,为快速生长型;生长性能指数φ′在4.40-5.30之间;仅蛇鮈的E值小于Emax,资源利用不足,其余鱼种E值皆大于Emax,资源过度开发;黄颡鱼的拐点年龄ti最大(4.26龄),蛇鮈最小(1.58龄),其余大多在3龄以内;鲤、鲫、黄尾鲴、翘嘴鲌、蒙古鲌、黄颡鱼和蛇鮈的年资源重量依次为3 883 t、9 246 t、2 469 t、1 259 t、862 t、376 t、1 391 t,嘉陵江中游鱼类的年总资源量为37 400 t。研究发现,嘉陵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因遭到过度捕捞而同时存在群落结构和种群结构层面的小型化;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开发过度,开捕体长应控制在拐点体长以上。(3)垂钓渔业调查结果显示,嘉陵江中游垂钓活动有以下特征:垂钓者年龄跨度大、职业组成多样,但以退休人员和中老年人为中坚力量;秋季垂钓活动最旺盛,阴天是垂钓者最偏爱的天气;各种钓具、饵料丰富多样,钓具以手竿为主,饵料以商品饵料为主;垂钓者对钓具、饵料等投入较高,所选择的垂钓地点一般都与居住地相隔不远,因此在交通费、住宿费、餐费等其他方面上几乎不产生消费;垂钓对象以鲤和鲫为主,也有蒙古鲌、鲴类、翘嘴鲌、(?)类、黄颡鱼类等多种鱼类;大部分垂钓者最大单次垂钓量在5 kg以内,平均单次垂钓量在0.5 kg以内;渔获物的处理以自留为主,只有不到10%的垂钓者会出售渔获物,不到2%的垂钓者选择放生;垂钓者密度平均约为6.4人/km,估算嘉陵江中游垂钓者数量约为4 041人,年垂钓总量约为279 t。研究发现,嘉陵江中游垂钓者就近开展垂钓活动以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未发现违法垂钓行为,垂钓鱼种皆为常见经济鱼类,渔获量尚不会对鱼类资源构成较大威胁。

滕航[2](2021)在《金沙江下游支流黑水河鱼类资源现状及河流健康评价》文中认为黑水河是金沙江下游一级支流,是金沙江下游鱼类的重要栖息生境和优先保护支流,鱼类资源较为丰富。黑水河干流从上到下依次建有苏家湾、公德房、松新和老木河4个梯级水电站,其中老木河水电站已于2018年12月拆除。电站建设、过度捕捞以及采砂等人类活动对黑水河鱼类群落结构造成严重的干扰和损害。本研究基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9月调查数据对黑水河鱼类资源现状和河流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黑水河鱼类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黑水河共采集到鱼类44种,隶属于4目10科33属,其中鲤科14属15种,占鱼类总种类的34.09%;鳅科7属12种,占27.27%;平鳍鳅科3属3种,占6.82%;鲿科3属7种,占15.91%;鰕虎鱼科1属2种,占4.55%;鲇科、鮡科、钝头鮠科、合鳃鱼科、丽鱼科各仅1属1种,各占2.27%。44种鱼类中包括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1种,分别为鲈鲤(Percocypris pingi)、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prenanti)、裸体异鳔鳅鮀(Xenophysogobio nudicorpa)、山鳅(Oreias dabryi)、短体副鳅(Paracobitis potanini)、西昌高原鳅(Triplophysa xichangensis)、前鳍高原鳅(Triplophysa.anterodorsalis)、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四川爬岩鳅(Beaufortia szechuanensis)。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易危(VU)物种4种、濒危(EN)物种1种、近危(NT)物种2种,四川省保护动物4种。入侵物种1种,为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2.黑水河优势鱼类包括红尾副鳅(Paracobitis varigatus)、短须裂腹鱼、大桥高原鳅(Triplophysa daqiaoensis)、宽鳍鱲(Zacco platypus)、短体副鳅和中华纹胸鮡(Glyptothorax sinense)6种,分别占渔获物总重量的28.44%、28.01%、16.66%、7.18%、5.09%和3.36%。不同河段鱼类组成相似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苏家湾坝上河段和765回水点以下河段相似性指数最低,为24.32%;苏家湾坝上河段和松新坝址至老木河坝址河段相似性指数最高,达61.90%。通过个体生态学矩阵分析,黑水河鱼类群落以亲流型、口下位和杂食性类群为主。黑水河从上游到下游,鱼类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不同季节多样性指数变化整体上差异不显着(P>0.05)。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显示,黑水河鱼类群落结构整体上受到中度干扰。研究结果表明,与历史资料相比,黑水河鱼类存在小型化趋势,需加强保护。3.依据调查、文献记录和长江水产研究所标本馆馆藏标本,黑水河流域共有鱼类71种,隶属于4目10科47属。剔除1种引入种后,根据传统的和区系存在度的方法在目、科、属3个水平上对黑水河鱼类进行区系分析。结果显示,2种方法结果差异较大,在传统方法中占据优势的科、属,具有较低的区系存在度。相反,一些地方性分布,以及小的科和属,具有较高的区系存在度。因此,区系存在度的分析结果能更好说明黑水河鱼类的构成特征。此外,黑水河与金沙江、牛栏江和大汶溪的鱼类区系相比较,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4.以黑水河河口、水文站上游和825回水点作为参照点,经过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及相关性分析等指标筛选,从27个候选指标中筛选出8个指标用于构建黑水河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评价体系。使用1、3、5赋值法和比值法计算各采样点的IBI分值以评价各采样点健康状况,并将河流健康状态划分为:“无鱼”、“极差”、“较差”、“一般”和“健康”5个等级。结果显示,1、3、5赋值法和比值法的结果虽然不完全相同,但趋势是一致的。黑水河大部分采样点的健康状况处于“较差”和“一般”水平。

胡仁云,罗武,曹柏平,孟帮杰,毛振岷,舒旗林,丁勇[3](2020)在《黄石爬鮡的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石爬鮡(Euchiloglanis kishinouyei Kimura),俗称石爬子、石斑鮡、黄石爬等,隶属鲇形目(Siluriformes),鮡科(Sisoridae),石爬鮡属(Euchiloglanis),主要分布于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的金沙江、岷江水系干支流,是长江上游特有小型底栖鱼类。一般生活于人迹罕至的山涧、

任文强[4](2020)在《苏南溪流司氏(鱼央)(Liobagrus styani)生物学初步研究及栖息地适宜度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司氏(鱼央)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现有研究表明司氏(鱼央)分布范围小,基础生物学特性和栖息地等相关研究较为匮乏,对于司氏(鱼央)的资源保护和利用较为困难。因此,本研究首次在江苏水域发现司氏(鱼央),对司氏(鱼央)的年龄、生长、繁殖、食性和栖息地适宜度开展了研究,初步掌握司氏(鱼央)的基础生物学特性、不同食物源对司氏(鱼央)的贡献率和司氏(鱼央)在溪流中的营养层级,并对司氏(鱼央)栖息地适宜度进行了评估,从而为司氏(鱼央)的保护提供理论参考。同时,结合溪流鱼类种群现状以及非生物因子特点,提出了加强溪流生态保护的相关措施。(1)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于苏南溪流水域采集221尾司氏(鱼央)样本,将活力较强的105尾司氏(鱼央)就地放归,其余116尾带回实验室。以脊椎骨作为年龄鉴定材料,分析种群年龄结构,初步研究了其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司氏(鱼央)样本体长分布范围为32.09-104.02mm,优势组60-90mm。司氏(鱼央)渔获物年龄组成为1-5龄,其中2-3龄为优势年龄组,占总样本量的71.85%。司氏(鱼央)种群体长与脊椎骨外径关系为L=22.134R+34.551,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3×10-5L2.836,雌雄个体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司氏(鱼央)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108.45[1-e-0.1330(t+3.8058)];Wt=17.74[1-e-0.1330(t+3.8058)]2.836。生长拐点年龄为 4.04 龄,拐点年龄时对应体长、体重分别为Li=70.22 mm和Wi=5.17 g。雌雄性比为1:1.04。(2)用于研究食性的司氏(鱼央)样本总计116尾,体长45.38-94.68mm,平均体长为(72.51±8.99)mm,空肠率25.00%。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摇蚊科和蜉蝣目是司氏(鱼央)的主要食物。DNA分子技术结果共鉴定出21个物种。以摇蚊科和蜉蝣目为主的几种饵料普遍存在于胃中,而在肠道中未发现。说明司氏(鱼央)主要是以底栖动物摇蚊科和蜉蝣目为主要食物来源的肉食性鱼类。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司氏(鱼央)的饵料贡献率最大的物种是以双翅目、蜉蝣目、毛翅目、襀翅目和广翅目等为主的底栖动物(60.7%),其次是中华锯齿米虾(23.3%)。研究表明,苏南溪流的营养级平均值处在1-3.88之间,司氏(鱼央)的营养级为3.33,与沙塘鳢(3.28)、泥鳅(3.54)和子陵吻虾虎鱼(3.58)较为接近,黄鳝(3.88)的营养级最高,它们是该溪流生态系统的顶级消费者。(3)在采样过程中,同步采集了水温、溶解氧、水深、流速以及底质类型环境因子等17个环境数据。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最终得到水温、溶解氧、水深、流速、底质和Chl-a这6个关键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计算栖息地适宜度指数。研究结果显示6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大小依次为Chl-a、流速、水深、溶解氧、底质和水温。溧阳3号点位(31.1874 N,119.4942 E)和4号点位(31.2195 N,119.4912 E)表现为司氏(鱼央)栖息地不适宜(HSI<0.25),宜兴夏季5号点位(31.1423N,119.6015E)表现为司氏(鱼央)栖息地适宜(HSI=0.63),其它点位均为中适宜度。进一步分析得出,司氏(鱼央)偏好圆石的底质类型,溶解氧范围在8.8-9.2mg/L,水深在0.18-0.3 m之间。通过初步评估了司氏(鱼央)的栖息地偏好性,以期为司氏(鱼央)栖息地的保护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雷青松[5](2020)在《典型裂腹鱼和鳅类游泳能力测试研究及鱼道初步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鱼道是保护或重塑河流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是恢复河流纵向连通性的重要手段。鱼类游泳能力是进行鱼道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基本因素,是过鱼设施设计中的关键因子。我国由于在鱼道建设方面起步较晚,造成鱼类游泳能力资料相对匮乏,尤其是裂腹鱼和鳅类鱼类游泳资料。因此,有必要开展裂腹鱼和鳅类游泳能力测试研究。目前,游泳能力指标的测试和评价主要在封闭水槽中进行,封闭水槽由于技术成熟、便于运输、操作简单等优势逐渐被广大研究者所接受,但封闭水槽由于测试区域相对较小,鱼类的游泳是被动的,形式比较单一,缺乏考虑自主上溯对水流条件的行为反应,需要进一步在开放水槽中开展鱼类的游泳能力与行为,更好为鱼道设计提供参考。因此,本文以斑重唇鱼(Diptychus maculatus Steindachner)、长身高原鳅(Triplophysa tenuis),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红尾副鳅(Paracobitis variegatus)为研究对象,在封闭水槽和开放水槽中研究目标鱼类的游泳能力与行为。通过本研究为新疆木扎提河仿自然鱼道、四川松新鱼道关键部位流速设计提供参数与理论支持。本文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斑重唇鱼在封闭水槽下感应流速测试结果为0.18±0.02m/s,临界游泳速度为1.02±0.15m/s,爆发游泳速度为1.39±0.17m/s,持续游泳速度为不大于0.87m/s,耐久游泳速度为0.87~1.37m/s;长身高原鳅感应流速为0.18±0.02m/s,临界游泳速度为0.95±0.23m/s,爆发游泳速度为1.16±0.21m/s,持续游泳速度不大于0.85m/s、耐久游泳速度为0.85~1.25m/s;短须裂腹鱼感应流速为0.09±0.03m/s,临界游泳速度为1.32±0.25m/s,爆发游泳速度为1.81±0.22m/s,持续游泳速度不大于1.30m/s、耐久游泳速度1.3~1.8m/s;红尾副鳅感应流速为0.06±0.02m/s,临界游泳速度为0.98±0.12m/s,爆发游泳速度为1.16±0.15m/s,持续游泳速度不大于0.70m/s、耐久游泳速度为0.70~1.30m/s。(2)在开放水槽中,测试短须裂腹鱼和红尾副鳅自主上溯能力,结果表明:当流速为0.67~1.52m/s时,对短须裂腹鱼上溯6m不会造成流速障碍;当流速为1.16~1.52m/s对红尾副鳅上溯6m造成流速障碍。短须裂腹鱼和红尾副鳅上溯成功率与上溯距离呈线性关系,上溯成功率随着上溯距离的增加而显着性递减(P<0.05)。短须裂腹鱼最大上溯距离随着水流速度的增加呈线性递减的趋势,关系式为2y(28)-54.389x(10)594.08(R(28)0.6253);红尾副鳅最大上溯距离随着水流速度的递增呈指数性递减,两者拟合的关系式为1.295 21342.2(0.7567)xy e R-(28)(28)。(3)开放水槽自主游泳能力测试中,测得短须裂腹鱼最大游泳速度为347.77cm/s,红尾副鳅最大游泳速度为271.85cm/s;通过对比封闭水槽和开放水槽测试结果,发现除在0.67m/s外,在明渠水槽中测试的游泳速度均大于在封闭水槽中测试的游泳速度,在开放水槽中测试鱼类游泳能力有助于提高测试结果准确性。(4)通过在明渠特定流场条件下,分析短须裂腹鱼和红尾副鳅上溯能力与行为。结果表明:三种流速工况条件下,除工况II外,短须裂腹鱼和红尾副鳅通过4级竖缝成功率没有显着性差异外(P>0.05),在工况I条件下,短须裂腹鱼和红尾副鳅成功通过4级竖缝的成功率分别为65.22%和100%;工况III条件下,短须裂腹鱼和红尾副鳅通过4级竖缝的成功率分别为77.14%和51.43%。因此,可以得出松新鱼道竖缝处流速0.75m/s,不会对短须裂腹鱼和红尾副鳅上溯造成流速障碍。统计实验鱼上溯时间,发现短须裂腹鱼和红尾副鳅在三种工况条件下通过四级竖缝所需时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5)在特定流场条件下,通过将流场与鱼类上溯轨迹相叠加,运用概率密度函数的统计方法,分析短须裂腹鱼和红尾副鳅在上溯时的流场偏好。结果表明:短须裂腹鱼上溯流场偏好为0.84~0.96m/s,红尾副鳅上溯流场偏好为0.75~0.96m/s。通过视频分析发现红尾副鳅的游泳模式与短须裂腹鱼不相同,红尾副鳅在上溯时喜欢贴壁上溯。(6)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对新疆木扎提河仿自然鱼道及四川黑水河松新鱼道进行流速设计,对鱼道关键部位流速设计提供建议参考值。根据短须裂腹鱼和红尾副鳅上溯最大距离和水流速度的关系,可以验证鱼道内的高流速区是否会对鱼类上溯造成流速障碍。根据鳅的上溯特殊习性,可以在鱼道设计时在鱼道底部进行加粗,加入一些砾石,便于鳅类上溯。

黄自豪,冯兴无,赵琼英,唐向芝[6](2020)在《大鳍异栖息地水质时空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于2017年11月和2018年2月、5月、8月,在怒江水系和伊洛瓦底江水系设8个采样点,现场测定水温、pH、溶解氧和流速等,调查分析大鳍异鮡Creteuchiloglanis macropterus栖息地的水质时空特征。结果显示:怒江水温变化在10.3~20.2℃之间,溶解氧8.18~9.56mg/L,pH7.00~7.91,流速0.33~1.86m/s;伊洛瓦底江水系的槟榔江水温6.4~17.3℃,溶解氧8.71~9.86mg/L,p H6.51~6.96,流速0.27~1.84m/s。大鳍异栖息地水温、溶解氧、pH和流速随时空变化而改变。

李洋[7](2019)在《筑坝河流鱼类产卵生态流量研究 ——以锦屏大河湾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利水电工程在能源、防洪、农业灌溉和航道运输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对河流生物栖息地产生了长期性、累积性和潜在性的影响。特别是位于梯级水电开发前中段的引水型水电站,极大地改变了河段的天然水文情势,在闸址与厂房之间形成的减(脱)水河段,对河流栖息地产生了一系列的伴随效应和阻隔效应。作为重要栖息地之一的鱼类产卵场,受水文情势变动和河流连通性降低等多方面的影响,呈现出迁移、破碎化甚至消失的现象。因此,如何科学地制定生态流量下泄方案满足鱼类产卵水文过程需求是当前生态流量研究的热点。然而,缺乏鱼种繁殖习性与水文水动力学条件动态响应关系研究,成为制约科学性制定生态流量下泄方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以锦屏大河湾减水河段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观测、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鱼类产卵行为、环境因子适宜度曲线和产卵场生境恢复的生态水文过程表征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鱼类产卵的生态流量确定技术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构建了坝下鱼类产卵生态流量过程线技术框架。基于鱼类产卵与水文过程关键指标之间响应关系缺乏系统研究的现状,本章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详细分析了鱼类产卵不同阶段的水文过程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坝下鱼类产卵生态流量过程线的概念,构建了“过程线”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框架。(2)建立了面向鱼类产卵的河流健康评价研究。基于筑坝建库对鱼类产卵行为及产卵场生境的综合作用机制研究,建立了评估坝下鱼类产卵的健康指标体系。首先,从水文情势、水动力条件、水质、河流地形地貌和水生生物(鱼类饵料)五个方面,分析了筑坝建库对鱼类产卵行为和产卵场生境造成的直接、间接和累积影响等多重影响机制;其次,构建了面向鱼类产卵的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分为6大类共21项指标并确定了各个参数的评价标准和定性或定量评价方法;再次,采用上述指标体系对锦屏大河湾减水河段的圆口铜鱼和裂腹鱼产卵生境开展了评价。评价结果认为恢复水文过程是改善鱼类产卵生境的重要手段之一。(3)针对锦屏大河湾下泄流量存在的现实问题,基于IFIM法原理,筛选出锦屏大河湾目标保护鱼类——圆口铜鱼和裂腹鱼类。通过模拟筛选出目标鱼类繁殖期代表性水文过程,开展目标鱼类产卵的环境因子(水温、流速、水深和底质)适宜度曲线研究,进而利用River2D计算得出锦屏大河湾圆口铜鱼和裂腹鱼类产卵的适宜生态流量峰值(圆口铜鱼为1220 m3/s,裂腹鱼类为432 m3/s),为后续的生态流量过程线研究提供支持。针对山区河流鱼类产卵保护生态流量研究需求和河流地形调查困难的现实矛盾,基于R2CROSS法,调整相关参数为水位上涨率、流速和相对湿周百分比,进行了参数标准修订,并应用于锦屏大河湾圆口铜鱼产卵期生态流量峰值阈值底限研究(298m3/s),利用传统水文学方法Tennant法和River2D数值模拟对生态流量结果进行验证。(4)开展了鱼类产卵生态流量过程线技术研究,构建了鱼类产卵生态水文指标集。基于不同繁殖种类鱼类的生态流量需求,开展了鱼类产卵保护的生态流量过程线研究,提出了“过程线”研究的原则和流程,改进了鱼类产卵保护水文指标集。“过程线”形成技术的步骤主要包括:1)目标鱼类筛选,2)目标鱼类产卵适宜性条件研究,3)产卵生态水文指标集参数确定,4)单目标生态流量过程线的绘制,5)多目标生态流量过程线的拟合。其中,鱼类产卵生态水文指标集的指标主要包括:流量脉冲峰值流量、峰值持续天数、涨水初始日期、涨水发生的日内时间、流量脉冲发生次数、日流量上涨率、涨水持续天数、流量脉冲过程持续天数、流量脉冲结束流量和流量脉冲结束流量持续天数,共10项指标,并结合鱼类繁殖生态学,给出了各指标的生态学意义和确定方法。(5)研究确定了锦屏大河湾圆口铜鱼和裂腹鱼类的生态水文指标集参数,设定了面向鱼类产卵的生态流量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鱼类产卵生境修复的主要方向和措施,包括:1)合理调节水温,保证鱼类性腺成熟和产卵时间;2)确定合理的生态流量的下泄时间和生态流量过程的结束流量值及其持续天数,保证漂流性卵的所需的流速和漂程;3)加大潜在鱼类产卵场的保护和人为改造力度。

宋一清,成必新,胡伟[8](2018)在《黑水河鱼类优先保护次序的定量分析》文中认为在金沙江下游干流大规模水电开发的背景下,干流开发与支流保护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黑水河是白鹤滩库区鱼类的优先保护支流,确定其鱼类优先保护次序和保护物种是进行鱼类栖息地修复和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前提基础。在野外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濒危系数、遗传价值系数和物种价值系数对黑水河35种鱼类进行优先保护次序的定量分析,并结合黑水河栖息地实际情况,确定保护目标鱼类。结果显示,达到黑水河1级保护的鱼类只有1种,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达到2级保护的种类有12种,其中昆明裂腹鱼(Schizothorax grahami)、黄石爬鮡(Euchiloglanis kishinouyei)、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和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处于3级保护的鱼类有17种,其中钝吻棒花鱼(Abbottina obtusirostris)和张氏歺又鱼(Hemiculter tchangi)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4级保护鱼类有5种,其中短体副鳅(Paracobitis potanini)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评价结果基本反映了黑水河鱼类的实际情况。结合白鹤滩水库蓄水后黑水河栖息地生境改变的情况,最终确定昆明裂腹鱼、黄石爬鮡、短须裂腹鱼为黑水河栖息地修复和保护的目标鱼类,长薄鳅和长鳍吻鮈为备选保护鱼类。

赖见生[9](2018)在《脚木足河鱼类资源现状和代表性物种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变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调查,对脚木足河的鱼类资源现状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川陕哲罗鲑和大渡软刺裸裂尻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旨在了解其种群的遗传背景,为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得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在脚木足河共采集到鱼类11种,隶属3目4科6属。其中,鲤形目的种类最多,有8种,占种类总数的72.73%;鲇形目2种;鲑形目1种。大渡软刺裸裂尻鱼、齐口裂腹鱼和麻柯河高原鳅为脚木足河鱼类的优势种,分别占到渔获总数的29.54%、27.94%和13.77%。青石爬鮡、黄石爬鮡、斯氏高原鳅、东方高原鳅和红尾副鳅等为调查河段常见种,川陕哲罗鲑为稀有种。鱼类组成在河流沿程分布上无明显的区别,但不同河段的鱼类资源量和渔获物的个体大小存在较明显差异。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的柯河乡至射江村河段鱼类资源相对丰富,渔获个体较大,也是川陕哲罗鲑的核心分布区。人类活动导致川陕哲罗鲑等鱼类的栖息地逐渐萎缩,其栖息地损失率超过90%,脚木足河是其在大渡河流域的最后的分布区,该物种已处于濒危状态。脚木足河鱼类可划分为三大区系,分别为北方山地区系复合体、中亚山地区系复合体和南方山地区系复合体。其中,中亚山地区系复合体鱼类种类最多。脚木足河鱼类大多适应激流生活,流态需求较为单一。可分为流水穴隙类群、流水吸附类群、流水底层类群和流水中、上层类群。鱼类产卵类型可划分为沉性卵、粘性卵和浮性卵三类,其中,产粘性卵鱼类相对较多。川陕哲罗鲑、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和大渡软刺裸裂尻鱼等具有短距离生殖洄游的习性。对脚木足河主要经济鱼类种群结构分析表明,大渡软刺裸裂尻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28龄,优势年龄组为45龄;齐口裂腹鱼种群年龄组成为210龄,34龄为优势年龄组;重口裂腹鱼种群年龄组成为26龄,34龄为优势年龄组。大渡软刺裸裂尻鱼、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和青石爬鮡等鱼类的体长和体重呈幂函数关系。选取特有鱼类大渡软刺裸裂尻鱼和川陕哲罗鲑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72尾大渡软刺裸裂尻鱼个体中一共检测出19个多态性位点(S),单倍型个数(H)为36,单倍型多样度为(Hd)0.969,核苷酸多样度为(Pi)0.01393,平均核苷酸变异数(K)为3.42684,其单倍型多样度指数核苷酸多样度指数均处于较高的水平。说明目前脚木足河流域大渡软刺裸裂尻野生种群还处于遗传多样性较高的状态。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大渡软刺裸裂尻鱼72个个体分成了2个分支,推测脚木足河流域的大渡软刺裸裂尻鱼种群可能来源于2个不同遗传背景的祖先。川陕哲罗鲑15个个体中一共出现了1个多态性位点(S),单倍型个数(H)为2,单倍型多样度为(Hd)0.133,核苷酸多样度为(Pi)0.00023,平均核苷酸变异数(K)为0.13333,其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都处于极低水平。本研究表明,无论从种群数量还是遗传多样性考虑,川陕哲罗鲑都处于亟待保护的地位,建议作为脚木足河流域的优先保护物种。本研究进一步对川陕哲罗鲑进行了RAD(restriction association site DNA)高通量测序,产生的Clean data在2.08G-2.61 G之间,测序质量情况为Q20≥97.25%、Q30≥92.98%,GC含量41.97%,测序深度达到了10×以上,以上说明RAD测序的结果准确可靠。此外,本次测序在川陕哲罗鲑3个个体中平均检测到690559个SNP位点,杂合位点所占比例平均为50.77%。本研究通过对脚木足河流域3个川陕哲罗鲑个体进行RAD简化基因组测序,得到了较高质量的测序数据,获得了大量潜在的SNP标记,为今后SNP标记的开发、群体遗传结构及进化的研究、遗传图谱的构建及重要性状的QTL定位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陈明曦,吴迪,吉小盼,郎建[10](2018)在《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人工鱼类产卵场工程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两河口水电站工程建设改变了工程河段的自然生态环境,导致原有鱼类产卵场被部分淹没。修建人工鱼类产卵场是水生生态生境修复的重要措施之一。两河口人工鱼类产卵场位于库尾和平乡河段,总面积1.6hm2。根据流场数值模拟,生境适宜度分析成果,产卵场分成AB两个大区,其中A区为裂腹鱼类产卵场,B区为鮡科鱼类、鳅科鱼类产卵场。A区裂腹鱼类产卵场分为Ⅰ区,Ⅱ区,产卵对象分别为短须裂腹鱼、长丝裂腹鱼等裂腹鱼类以及厚唇裸重唇鱼与软刺裸裂尻鱼;B区鮡科鱼类、鳅科鱼类产卵场分为Ⅲ区与Ⅳ区,产卵对象分别为鮡科鱼类及鳅科鱼类。

二、黄石爬的繁殖生境、两性系统和繁殖行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石爬的繁殖生境、两性系统和繁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与垂钓渔业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嘉陵江鱼类资源调查史
    1.3 鱼类生物多样性及聚类分析
        1.3.1 鱼类生物多样性分析
        1.3.2 聚类分析
    1.4 鱼类生长、开发和资源量的估算
        1.4.1 鱼类生长方程
        1.4.2 鱼类开发率的估算
        1.4.3 鱼类资源量的估算
    1.5 我国休闲垂钓渔业研究状况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嘉陵江中游鱼类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调查方法
        2.1.2 数据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鱼类物种组成
        2.2.2 鱼类分布特征及多样性分析
        2.2.3 鱼类群落结构聚类分析
        2.2.4 鱼类生态类型
        2.2.5 外来鱼类种类及分布
    2.3 讨论
        2.3.1 历史记录种此次未调查到原因分析
        2.3.2 鱼类生物多样性现状
        2.3.3 鱼类群落结构聚类分析
        2.3.4 不同江段鱼类繁殖类型
        2.3.5 防范外来鱼类入侵
        2.3.6 增殖放流对于补充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所起到的作用
    2.4 结论
第3章 嘉陵江中游7 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生长特性及资源量
    3.1 研究方法
        3.1.1 调查方法
        3.1.2 数据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渔获物的总体情况
        3.2.2 嘉陵江7 种主要经济鱼类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3.2.3 生长方程和种群参数
        3.2.4 生长特性与拐点年龄
        3.2.5 资源量估算
    3.3 讨论
        3.3.1 嘉陵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的变化
        3.3.2 嘉陵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的生长特性
        3.3.3 嘉陵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开发现状
    3.4 结论
第4章 嘉陵江中游垂钓渔业现状调查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2.1 垂钓人员的人口学特征
        4.2.2 垂钓人员的行为特征
        4.2.3 垂钓对象和日渔获量
        4.2.4 嘉陵江中游休闲垂钓人数和年垂钓量
    4.3 讨论
        4.3.1 嘉陵江中游垂钓者对季节和天气的选择
        4.3.2 嘉陵江中游垂钓者的消费意愿分析
        4.3.3 对垂钓者的建议
        4.3.4 对休闲垂钓管理者的建议
    4.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 《渔民走访调查问卷》中各种鱼类出现频次
    附录 Ⅱ 嘉陵江中游鲤的资源量
    附录 Ⅲ 部分经济鱼类和外来鱼类采集照片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实践情况
致谢

(2)金沙江下游支流黑水河鱼类资源现状及河流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金沙江水系鱼类资源研究现状
    1.2 黑水河鱼类资源研究现状
    1.3 鱼类区系分析
        1.3.1 鱼类区系的划分
        1.3.2 区系存在度
    1.4 基于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IBI)对河流健康评价的研究进展
        1.4.1 IBI的定义
        1.4.2 IBI评价方法
        1.4.3 基于鱼类IBI评价的优势与局限
        1.4.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 研究区域概况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金沙江下游支流黑水河鱼类资源现状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调查方法
        2.2.2 河段划分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种类组成
        2.3.2 分布特征
        2.3.3 渔获物分析
        2.3.4 鱼类生态类型
        2.3.5 群落多样性指数
        2.3.6 群落结构干扰分析
    2.4 讨论
        2.4.1 鱼类资源现状分析
        2.4.2 鱼类群落多样性差异分析
        2.4.3 黑水河作为白鹤滩库区鱼类栖息地优先保护支流的可行性分析及保护建议
    2.5 小结
第3章 金沙江下游支流黑水河鱼类区系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调查方法
        3.2.2 区系存在度及计算公式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目级水平
        3.3.2 科级水平
        3.3.3 属级水平
    3.4 讨论
        3.4.1 黑水河鱼类区系
        3.4.2 黑水河与金沙江鱼类区系关系
        3.4.3 黑水河与金沙江下游支流大汶溪、牛栏江鱼类区系关系
    3.5 小结
第4章 应用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黑水河河流健康状况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调查方法
        4.2.2 F-IBI指标构建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种类组成
        4.3.2 指标筛选与确立
        4.3.3 评分与评价
        4.3.4 F-IBI分值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4.4 讨论
        4.4.1 F-IBI评价体系的构建
        4.4.2 不同评分方法的比较
        4.4.3 应用F-IBI评价黑水河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保护建议
    4.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及参加科研项目

(3)黄石爬鮡的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鱼来源
    1.2 亲鱼暂养及驯化
    1.3 待产亲鱼挑选
    1.4 人工催产及条件
    1.5 鱼卵孵化
    1.6 鱼苗培育
2 结果
    2.1 驯养情况
    2.2 催产繁殖结果
    2.3 孵化结果
    2.4 鱼苗及培育情况
3 讨论
    3.1 黄石爬鮡的繁殖特点
    3.2 黄石爬鮡鱼苗培育
    3.3 黄石爬鮡的病死率

(4)苏南溪流司氏(鱼央)(Liobagrus styani)生物学初步研究及栖息地适宜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溪流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1.1.2 溪流鱼类生态学
        1.1.3 (鱼央)属鱼类生物学
    1.2 鱼类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鱼类年龄鉴定
        1.2.2 鱼类生长分析
        1.2.3 鱼类繁殖研究
        1.2.4 鱼类食性研究
    1.3 栖息地适宜度指数
    1.4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苏南溪流司氏(鱼央)年龄和生长的初步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材料
        2.2.1 样本采集
        2.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样本处理
        2.3.2 数据处理
    2.4 结果
        2.4.1 体长体重分布
        2.4.2 年龄材料的特征
        2.4.3 年龄结构
        2.4.4 生长特性
        2.4.5 雌雄比例
    2.5 讨论
        2.5.1 年龄鉴定材料
        2.5.2 司氏(鱼央)的生长特性
        2.5.3 苏南溪流司氏(鱼央)面临的问题和保护建议
第三章 司氏(鱼央)的食性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2.2 样本采集
    3.3 实验方法
        3.3.1 解剖观察
        3.3.2 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
        3.3.3 DNA序列分析
        3.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摄食强度
        3.4.2 肠、胃含物结果分析
        3.4.3 摄食策略
        3.4.4 饵料生物对司氏(鱼央)食物组成的贡献率
        3.4.5 司氏(鱼央)的营养级
        3.4.6 DNA分子技术结果
    3.5 讨论
        3.5.1 食物组成与摄食策略
        3.5.2 不同技术手段测定食性的对比
第四章 司氏(鱼央)栖息地适宜度初步评价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2.2 样本采集
    4.3 实验方法
        4.3.1 选择环境影响评价参数
        4.3.2 栖息地适宜度曲线
        4.3.3 栖息地适宜度指数
    4.4 结果
        4.4.1 渔获物和指示物种调查结果
        4.4.2 栖息地评价因子的选取
        4.4.3 栖息地适宜度曲线构建
        4.4.4 栖息地适宜度指数的计算
    4.5 讨论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5)典型裂腹鱼和鳅类游泳能力测试研究及鱼道初步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封闭水槽下多目标鱼类游泳能力研究
    2.1 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法
    2.2 感应流速
    2.3 临界游泳速度
    2.4 爆发游泳速度
    2.5 持续与耐久游泳速度
    2.6 讨论
    2.7 本章小结
3 开放水槽下短须裂腹鱼和红尾副鳅自主游泳能力测试研究
    3.1 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法
    3.2 实验水力条件
    3.3 鱼类自主上溯游泳能力分析及上溯模型建立
    3.4 基于两种游泳能力测试方法结果比较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特定流场下鱼类自主游泳能力及游泳行为分析
    4.1 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法
    4.2 实验水力条件
    4.3 特定流场下短须裂腹鱼和红尾副鳅自主游泳能力分析
    4.4 特定流场条件下鱼类上溯偏好分析
    4.5 讨论
    4.6 结论
5 基于鱼类游泳能力研究的过鱼设施初步设计
    5.1 新疆木扎提河三级水电站过鱼设施设计
    5.2 松新鱼道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大鳍异栖息地水质时空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点
    1.2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温
    2.2 溶解氧
    2.3 pH
    2.4 流速
3 讨论
    3.1 栖息地水质时空特征
    3.2 资源保护

(7)筑坝河流鱼类产卵生态流量研究 ——以锦屏大河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生态流量研究
        1.2.1 生态流量概念
        1.2.2 生态流量特征指标
        1.2.3 生态流量的谱系划分及其生态意义
        1.2.4 生态流量的划分
        1.2.5 生态流量研究方法
    1.3 坝下河流栖息地的生态响应
        1.3.1 筑坝建库对河流栖息地的影响
        1.3.2 水文情势变动-生态响应关系研究
        1.3.3 坝下鱼类栖息地的生态响应评价
    1.4 鱼类繁殖生态学
        1.4.1 产卵机理
        1.4.2 产卵季节
        1.4.3 外在主要环境条件需求
    1.5 鱼类产卵场保护
        1.5.1 产卵适宜性条件研究
        1.5.2 生态流量研究的应用与实践
        1.5.3 鱼卵输移模拟
        1.5.4 产卵场生态修复
    1.6 亟待解决的问题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鱼类产卵生态流量过程线技术体系框架
    2.1 鱼类产卵生态流量过程线
        2.1.1 鱼类产卵生态流量过程线的概念与内涵
        2.1.2 研究重点
    2.2 鱼类产卵生态流量过程线的技术体系框架
        2.2.1 研究尺度
        2.2.2 关键理论与技术
    2.3 鱼类产卵生态流量过程线技术流程
        2.3.1 坝下鱼类产卵场现状调查和目标鱼类筛选
        2.3.2 筑坝建库对鱼类产卵的综合影响
        2.3.3 鱼类产卵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2.3.4 目标鱼类产卵水文与水力学适宜性条件研究
        2.3.5 鱼类产卵生态水文指标集
        2.3.6 生态修复措施比选与效果预测
        2.3.7 鱼类产卵保护措施实施与适应性管理
    2.4 小结
第三章 锦屏大河湾概况及水生态保护现状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雅砻江下游流域规划及水电开发梯级状况
        3.1.2 锦屏大河湾
    3.2 水生态保护措施及现状
        3.2.1 水生态保护措施
        3.2.2 水生态保护现状
    3.3 水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
        3.3.1 下泄流量方案
        3.3.2 鱼类产卵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鱼类产卵的河流健康评价研究
    4.1 筑坝河流对鱼类产卵行为的综合影响
        4.1.1 水文情势
        4.1.2 水动力条件
        4.1.3 水质
        4.1.4 河流地形
        4.1.5 生物因子
    4.2 坝下鱼类产卵健康指标体系
        4.2.1 目的与意义
        4.2.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3 构建总体布局
        4.2.4 评价原则
        4.2.5 评价方法
    4.3 锦屏大河湾鱼类产卵健康评价研究
        4.3.1 现场调查
        4.3.2 水文情势变动
        4.3.3 水动力条件
        4.3.4 河流地形地貌
        4.3.5 水环境
        4.3.6 鱼类资源现状
        4.3.7 生物因子
        4.3.8 鱼类产卵健康评价结果表
    4.4 小结
第五章 鱼类产卵的生态流量研究
    5.1 IFIM法概述
        5.1.1 IFIM法计算生态流量的研究方法
        5.1.2 IFIM法研究进展
        5.1.3 River2D模型简介
    5.2 锦屏大河湾鱼类产卵生态流量峰值研究
        5.2.1 目标鱼类筛选
        5.2.2 圆口铜鱼产卵适宜性条件研究
        5.2.3 裂腹鱼类产卵适宜性条件研究
        5.2.4 目标鱼类产卵适宜生态流量研究
    5.3 基于改进R2CROSS法的生态流量研究
        5.3.1 改进R2CROSS法原理
        5.3.2 R2CROSS的改进
        5.3.3 圆口铜鱼产卵生态流量峰值阈值底限研究
        5.3.4 改进R2CROSS法检验
    5.4 小结
第六章 鱼类产卵的生态流量过程线研究
    6.1 鱼类产卵生态流量过程线研究
        6.1.1 构建原则
        6.1.2 研究流程
    6.2 鱼类产卵保护水文指标集
        6.2.1 鱼类繁殖类型
        6.2.2 时间尺度
        6.2.3 指标筛选
        6.2.4 指标的生态学意义
        6.2.5 指标集参数技术方法
    6.3 锦屏大河湾鱼类产卵生态流量过程线研究
        6.3.1 圆口铜鱼
        6.3.2 裂腹鱼类
    6.4 生态流量过程线拟合
        6.4.1 拟合方法
        6.4.2 鱼类产卵适宜生态流量过程线
        6.4.3 下泄生态流量可行性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锦屏大河湾鱼类产卵生境修复研究
    7.1 大河湾鱼类栖息地保护现状
        7.1.1 鱼类栖息地保护措施及实施情况
        7.1.2 存在问题
    7.2 大河湾鱼类产卵保护生态修复建议
        7.2.1 生态修复原则
        7.2.2 可行性分析
        7.2.3 产卵场生态修复措施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工作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8)黑水河鱼类优先保护次序的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1.2优先保护等级评价方法
        1.2.1物种濒危系数
        1.2.2遗传价值系数
        1.2.3物种价值系数
    1.3评价系数计算值及综合评价值
        1.3.1评价系数计算
        1.3.2综合评价值
2评价结果
3讨论
    3.1 黑水河鱼类优先保护次序的等级差异
    3.2 梯级水库对黑水河鱼类栖息地的影响
    3.3 黑水河鱼类保护目标种的确定

(9)脚木足河鱼类资源现状和代表性物种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1 环境概况
    1.2 流域鱼类资源研究进展及趋势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鱼类资源现状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方法
        2.1.2 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鱼类组成和分布特点
        2.2.2 生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2.2.3 生态学特征
        2.2.4 主要经济鱼类种群结构分析
        2.2.5 川陕哲罗鲑资源及分布现状
    2.3 讨论
        2.3.1 脚木足河鱼类资源现状
        2.3.2 脚木足河鱼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2.3.3 主要研究鱼类的生长特性
        2.3.4 主要保护物种资源及分布的变化趋势
        2.3.5 脚木足河鱼类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2.3.6 保护对策
3 大渡软刺裸裂尻鱼和川陕哲罗鲑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1.4 实验方法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碱基组成
        3.2.2 遗传多样性分析
        3.2.3 大渡软刺裸裂尻鱼的系统进化分析
    3.3 讨论
        3.3.1 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碱基分析
        3.3.2 遗传多样性分析
        3.3.3 聚类分析
4 基于RAD测序的川陕哲罗鲑SNP检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DNA提取质量的检测及酶切结果
        4.2.2 川陕哲罗鲑RAD测序结果
        4.2.3 测序质量分布检查
        4.2.4 测序错误率分布检查
        4.2.5 原始测序数据组成
        4.2.6 RAD-Tag捕获率统计
        4.2.7 Reads与组装基因组比对情况统计
        4.2.8 SNP检测
    4.3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人工鱼类产卵场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工程概述
    2.1 两河口工程概况
    2.2 鱼类资源现状
3 人工鱼类产卵场工程设计
    3.1 产卵对象及服务季节
    3.2 关键生境因子
        3.2.1 流速与水深
        3.2.2 基质
        3.2.2 生境要求
    3.3 选址
    3.4 生境适宜性分析
        3.4.1 流场分析
        3.4.2 生境适宜性分析
    3.5 分区及总平面布置
    3.6 运行与管理要求
        3.6.1 宣传教育
        3.6.2 水质监测
        3.6.3 清淤
4 结语

四、黄石爬的繁殖生境、两性系统和繁殖行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与垂钓渔业现状研究[D]. 刘玥. 西南大学, 2021(01)
  • [2]金沙江下游支流黑水河鱼类资源现状及河流健康评价[D]. 滕航. 西南大学, 2021
  • [3]黄石爬鮡的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初探[J]. 胡仁云,罗武,曹柏平,孟帮杰,毛振岷,舒旗林,丁勇. 水产养殖, 2020(11)
  • [4]苏南溪流司氏(鱼央)(Liobagrus styani)生物学初步研究及栖息地适宜度评价[D]. 任文强.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5]典型裂腹鱼和鳅类游泳能力测试研究及鱼道初步设计[D]. 雷青松. 三峡大学, 2020(02)
  • [6]大鳍异栖息地水质时空特征分析[J]. 黄自豪,冯兴无,赵琼英,唐向芝. 水产学杂志, 2020(02)
  • [7]筑坝河流鱼类产卵生态流量研究 ——以锦屏大河湾为例[D]. 李洋.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9(08)
  • [8]黑水河鱼类优先保护次序的定量分析[J]. 宋一清,成必新,胡伟. 水生态学杂志, 2018(06)
  • [9]脚木足河鱼类资源现状和代表性物种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变异研究[D]. 赖见生.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10]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人工鱼类产卵场工程设计[J]. 陈明曦,吴迪,吉小盼,郎建. 四川环境, 2018(04)

标签:;  ;  ;  ;  

黄石攀岩生殖栖息地、雌雄同体系统及生殖行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