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庆烧结空心砖产量增长95.2%(论文文献综述)
韩雷雷[1](2021)在《季节冻土区冷阻层路基结构稳定性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季节冻土区道路冻害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了季冻区道路的使用寿命,增加了道路养护成本。如何提升季冻区道路服役性能,减少季冻区路基冻害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冻胀融沉是季冻区路基冻害的主要表现形式,冻胀融沉问题的本质是在冬季负温度梯度作用下,路基内水分向路基顶面迁移,在负温度的作用下冻结成冰,水分由液态向固态的转变造成体积增大,挤压周围结构形成冻胀现象;在春季随着温度的升高,冻结的土体逐渐融化形成饱水层,同时造成路基与垫层间脱空,在行车荷载作用下,饱水层水分混合着路基填料被挤压出道路结构导致翻浆。冻胀翻浆问题严重影响路基稳定性,目前常用的处置措施有改善路基土质、保温法、改进路基路面结构等,这些方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路基冻胀融沉问题,在结合地区优势资源,实现绿色、环保、高效的冻害治理方法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随着国家对油页岩资源的不断开发,大量油页岩废渣堆积成山,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威胁。近年来国家宏观调控和环境保护限制了河流石的开采,筑路用砂石材料日益紧缺,亟需寻找替代砂石材料的新型筑路材料缓解紧缺现状。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78263)和吉林省交通运输重点工程科技计划项目(2017ZDGC-6),针对季冻区路基冻害问题,从提升路基稳定性角度,提出了利用冷阻层路基解决季冻区路基冻胀融沉问题的思路,实现了废弃油页岩废渣再利用,缓解了砂砾材料紧缺的现状,其中冷阻层路基由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XPS板)和油页岩废渣、粉煤灰改良粉质黏土组成。采用理论分析、室内外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方法,进行冷阻层路基的材料优选、结构设计和性能试验,分析冷阻层路基在季冻区环境条件下的水温分布和动力响应规律,并成功将冷阻层应用于实体工程中。通过原位加载试验评价了冷阻层路基的实际应用效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补充和完善了冷阻层路基的实际工程应用效果评价,为冷阻层路基在季冻区道路建设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分析路域环境内的热流分布,从减少地表热流与路基发生热交换和提高路基填料抗冻稳定性的角度出发,提出采用XPS板+改良土的冷阻层路基形式,通过试验确定XPS板和改良土的基本性能参数,根据热值等效理论对XPS板进行结构计算。其中改良土为油页岩废渣、粉煤灰改良粉质黏土,是一种抗冻稳定性突出,路用性能优良,能够实现废弃资源再利用的新型路基填料。(2)开展冷阻层路基的室内外隔温试验,通过对比分析对冷阻层路基的抗冻性能进行评价。其中室内试验通过单向冻融试验系统实现对冻结条件的精确控制,评价冷阻层路基的抗冻特性,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开展室外模型试验,进一步探究冷阻层路基在自然环境下的抗冻表现,为实体工程应用提供数据参考。(3)开展冷阻层路基的动力响应试验,评价冷阻层路基的动力稳定性。开展室外改良土动力响应试验,探究改良土在自然冻融环境下的动应力变化规律,从动力响应角度为解决冻胀融沉问题提供数据支持;室内冷阻层路基动力响应试验探究不同荷载条件下冷阻层路基的动力响应规律,评价冷阻层路基的动力稳定性。(4)在冷阻层路基的抗冻稳定性和动力稳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在实际工程中设置冷阻层路基的应用研究,实现研究成果向实体工程的转化。研究冷阻层路基在实体工程中的施工工艺,并对冷阻层路基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在实体工程中布设传感器,通过采集冷阻层路基的性能参数,包括不同冻结时期的温度数据和原位加载试验的动力响应数据,评价冷阻层路基的实际使用效果。(5)建立实体工程有限元模型,分别进行温度场和动力场计算,通过分析实体工程的年温度分布规律及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应力和位移分布规律,全面展示冷阻层路基的实体工程应用效果,本章内容是对冷阻层路基工程应用效果评价的补充。
张清海[2](2016)在《我国新型墙体材料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对于建筑节能的日益重视,新型墙体材料作为节能建筑材料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在缓解当前日益严峻的建筑节能形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在中央和各地区政府以及相关产业协会的支持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新型墙材生产企业的规模、生产技术、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材料成熟度和质量稳定性等方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在这一背景下通过运用技术路线图这一已被证明着实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管理工具,来制定我国新型墙体材料产业的技术路线图,规划未来我国新型墙体材料产业的发展路径和关键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按照“产业现状分析—市场需求分析—产业目标分析—关键技术难点分析—研发需求分析”的总体思路,应用产业技术路线图方法研究了我国新型墙体材料产业技术发展策略。首先,本文界定了新型墙体材料的定义及分类,对新型墙体材料主要品种的国内外技术现状进行了综述,并从技术路线图和产业技术路线图两个方面概述了相关的技术路线图理论。其次,分析了我国新型墙材产业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新型墙材产业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展开了研究。新型墙体材料产业现状分析主要包括对产业形成背景与发展现状、产业环境进行分析,确定研究涉及的产业边界与范围,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当前发展我国新型墙体产业的优势、劣势、威胁及机会,并对我国新型墙体材料产业未来的发展战略进行探讨。在产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运用需求进化定律及政策环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凝练出市场需求要素,并采用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群决策法,对利用德尔菲法获取的调查问卷数据展开分析,确定了近期、中期和远期我国新型墙体材料产业需满足的市场需求要素;通过对我国新型墙体材料产业的发展目标进行分析,提炼出产业目标要素,并将其与市场需求要素进行关联分析,筛选出各发展阶段应重点突破的产业目标。再次,对墙体材料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新型墙材产业关键技术难点和研发需求进行分析。对墙体材料相关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主要是将Logistic模型引入墙体材料专利技术生命周期预测中,并对建筑墙板、建筑砌块和砌墙砖的专利申请人、专利技术分布、区域专利分布、专利发明人分布和专利词频进行分析。在论文前期研究成果及墙材专利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利用德尔菲问卷调查的方法,确定了产业的关键技术难点及相应的预见技术。通过将确定的关键技术难点与产业目标进行关联分析、构建关键技术评价模型以及运用结合三角模糊数的TOPSIS法对产业关键技术难点进行重要性排序,最终识别出我国新型墙材产业未来各发展阶段的关键技术,并通过分析、归纳、汇总专家意见,确定了我国新型墙体材料产业研发需求列表。最后,本文根据前面分析的结果制定出市场需求技术路线图、产业目标技术路线图、产业关键技术路线图、产业研发项目技术路线图和产业综合技术路线图,并从“保障产业研发项目实施,突破产业关键技术难点”、“加强政府在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发展中的引导和保障作用”、“完善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产业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和“加强新型墙材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五个方面对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孙永民[3](2013)在《不同施工条件下砌体结构材料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砌体结构在我国乃至世界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砌体结构仍作为建筑结构的一种重要形式,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在节能环保和发展绿色建筑的发展理念下,一方面新型砌体块材、预拌砌筑砂浆及专用砂浆在砌体结构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同时配筋砌块砌体、填充墙砌体及夹心复合墙砌体等新型理论不断得以提高和完善,因此砌体结构工程也取得了巨大创新和发展。在砌体结构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为砌体结构的施工技术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是作者结合国家标准《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规范》编制过程中的试验研究,从不同底模对砂浆试块强度影响、砂浆放置时间对其强度的影响、空心砖砌块采用不同浇水方式对其含水率的影响等方面的试验和分析,主要是针对砌体结构工程,研究施工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对砌体材料性能及工程质量的影响程度。其中不同底模对砂浆试块强度影响的试验,采用了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砂浆和混合砂浆在不同稠度下用砖底模和钢底模制作试块的不同影响进行了分析;对不同厂家的预拌砂浆放置相应时间后的强度影响采用试块强度值进行了试验分析;对空心砖砌块采用不同浇水方式对其含水率的影响及锚固拉结筋在不同工序条件下的锚固质量结合工程实际进行了检验和分析。通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泥砂浆和混合砂浆随着稠度的增大,钢模与砖模相比,强度降低越多;针对砂浆施工过程中的放置时间宜控制在3h以内;对烧结粘土空心砖采用传统的浇水湿润控制方法,只要浇水方法得当,含水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浇水时间的长短;在后植拉结锚固钢筋施工中,清孔工艺和锚固筋植孔深度对钢筋锚固性能影响最为重要,且在地震区宜优先采用有机类锚固材料。因此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对保证工程质量是十分重要和必要。
凌薇[4](2012)在《基于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的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外墙构造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的能源资源消耗构成中,建筑行业所占比重巨大,而且随着我国建筑面积的增长,这个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是农业大国,多数人口在农村,国家十分重视农村的发展。近几年推出很多惠农政策,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是长期以来农村住宅却一直缺少关注,没有技术指导,一直处于盲目发展状态,导致农村人居环境不佳,尤其是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受到恶劣气候的影响,冬季室内环境极差,严重影响农民生活质量。影响住宅室内热环境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外墙的热工性能。农村住宅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何选择适合严寒地区农村住宅使用的,同时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墙体构造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全生命周期理论与生态足迹理论引入农村住宅外墙的研究。从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外墙的特点出发,本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村的基本原则,从全新的角度利用科学的方法探索适合该地区农村住宅的外墙构造,寻求社会、经济、生态的最佳结合方式。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内容:(1)通过大量调查问卷和多次热工性能现场测试对严寒地区农村住宅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并分析整理调研结果,从中提炼严寒地区农村住宅特点;(2)系统分析了全生命周期理论和生态足迹理论,指出生态足迹理论在微观领域应用时应调整比较平台,并重新确定了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数值。分析了这两种理论应用的可行性,讨论了理论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寻找到两种理论的结合点。首次提出了全生命周期循环因子和全生命周期维护因子的概念,对传统的生态足迹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通过对多个影响因子的分析,结合农村住宅外墙构造特点和材料特点,创新性建立了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外墙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模型;(3)根据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外墙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多种构造外墙的生态足迹情况,定量化研究了农村住宅墙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计算结果,发现了材料及构造对墙体生态足迹影响的规律,最后以分析结果为理论依据,提出了指导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外墙构造的设计策略;(4)以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理论墙体构造设计策略为指导,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借助实际工程展开了墙体构造设计研究。在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前提下,提出了具体的构造设计方案。最后从热工环境性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三个方面对工程进行了全面的测评。从测试结果来看,与传统住宅相对比,该工程室内热环境舒适,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小,单位建筑成本低,在经济性、生态性和社会性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结果。通过对设计策略的应用验证了农村住宅外墙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首次提出全生命周期理论与生态足迹理论相结合的理念,提出了住宅外墙对生态影响的定量研究方法,建立了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外墙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模型,利用该模型研究了农村住宅墙体材料及构造对生态足迹的影响,最后提炼出指导墙体构造设计的策略。本文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在于为生态足迹理论在微观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作用,文中提出的墙体构造设计策略可以直接指导严寒地区农村住宅的工程实践,具有极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王志云[5](2012)在《陶粒页岩的烧成制度及其页岩陶粒轻质混凝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墙体材料的不断改革以及越来越高的建筑节能要求,新型节能墙体材料被提上日程。轻质墙体材料是国家指定的符合节能要求的墙体材料,陶粒混凝土是一种利用陶粒替代普通骨料的混凝土,陶粒混凝土作为轻质墙体材料具有耐火度高、导热系数小、容重小等优点。近几年,陶粒混凝土在我国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本文以湖南益阳的某矿山资源为研究对象,对陶粒页岩进行XRD和热重分析,使用高温润湿角测定仪和高温电阻炉对页岩的烧成制度进行了探索,分别在两个陶粒生产厂家进行了中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页岩具有良好的烧胀性能,使用工业回转窑能批量生产页岩陶粒。烧制的陶粒性能符合国家优质陶粒的要求,其容重等级为400kg/m3,抗压强度为≥1.0MPa,软化系数≥0.8,无放射性。参照国家内墙标准利用烧制的页岩陶粒进行了轻骨料混凝土的试配,取得了一系列研究结果。实验中采用普通方法和预填骨料灌浆的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预填骨料灌浆法与普通法的区别在于先将骨料装入模具中,而后将制备好的水泥浆料灌入模具中。试验结果显示,使用预填骨料灌浆方法制备的陶粒混凝土砌块的强度可以达到4MPa以上,容重小于900kg/m3,满足非承重墙的技术指标。采用普通法制备的陶粒混凝土砌块的抗压强度可达到CL10以上,容重在1500kg/m3左右,是一种用于承重墙非常好的轻质墙体材料。探索了减水剂、早强剂、聚丙烯纤维等外加剂对轻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的影响。减水剂的作用是减小水的用量,增加混凝土的流动性,而采用预填骨料灌浆法,以水泥、粉煤灰、脱硫石膏为粉料制备轻骨料混凝土是利用脱硫石膏的“早凝”现象,通过加入大量的水,增加水占用混凝土的体积率,随着养护时间的增长,水蒸发后会形成微细孔结构,从而减小了容重,加入减水剂的作用与实验宗旨相违背。聚丙烯纤维有增加混凝土的抗拉、抗折强度等作用,本文主要研究聚丙烯纤维对使用预填骨料灌浆法制备的陶粒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加入水泥质量的0.25%左右聚丙烯纤维,陶粒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得到30%的提高,聚丙烯纤维对陶粒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的增强效果明显。
王旭光[6](2012)在《村镇装配砌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震灾害是最具有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之一。从我国地质情况看,我国为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而多数破坏性地震又发生在广大农村和乡镇地区,特别是在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经济等种种原因,村镇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得不到很好的保证。因此,村镇建筑结构抗震技术的研究显得非常的重要和必要。对此,提出了以免振捣免支模圈梁构造柱的组合墙体代替传统的圈梁构造柱组合墙体。其特点是:改变传统的圈梁构造柱的施工方法,用特别设计的预制块砌筑圈梁构造柱,来代替传统圈梁构造柱的现浇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即使部分需要浇注也无需支模),并配合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一同使用,将其作为村镇房屋中的主要承重构件。试验共制作了四片免振捣免支模圈梁构造柱组合墙体,其中两片圈梁构造柱中配有钢筋,两片素圈梁构造柱墙体。主要研究了四片组合墙体的抗震性能。介绍了国内外对砌体结构与传统圈梁构造柱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和免振捣混凝土的发展现状与性能;对试验用到的砂浆、粘土砖及免振捣混凝土的材料进行了基本力学性能测试;分析了墙体抗震试验加载方案,加载过程与构件的破坏形态;从墙体的延性系数、滞回性能、骨架曲线、刚度退化等方面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研究,最后,给出了免振捣免支模圈梁构造柱组合墙体抗震抗剪承载力的建议计算公式,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吻合良好。
曹国华[7](2008)在《模卡式拼装节能墙体研究》文中指出建筑墙体的发展已经和土地、资源、能源、环境和建筑节能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新型墙体的研发已经成为科研的热点。模卡式拼装节能墙体研究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条形榫卯砌块拼装式墙体及施工方法。模卡式拼装节能墙体是由工厂化生产的条形榫卯砌块,连接件及发泡聚苯保温板在建筑施工现场直接拼装而成,形成高标准节能墙体,使墙体与保温节能一体化,并在施工作业面上一次完成。论文设计了模卡式节能墙体结构的基本构造。模卡式节能墙体由榫卯砌块、连接件、保温材料构成。确定了榫卯砌块的基本尺寸、连接件的作用及构造,采用的保温材料基本性能等。同时,基于现有砌块制造技术,分析了榫卯砌块的基本生产工艺流程,并对模卡式墙体施工提出了建议。在墙体基本性能研究方面,将模卡式墙体看成两向非均质围护结构计算其平均热阻;利用平壁稳定传热的基本理论计算其传热系数;最后对其保温层的经济厚度进行了讨论。计算结果表明,模卡式拼装节能墙体传热系数仅为0.689W/(m2·K),远低于其它常用墙体,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墙体的聚苯板厚度采用0.08m时,能取得最佳经济指标,墙体的传热系数仅为0.400 W/(m2·K)。利用环境噪声学理论,探讨了模卡式墙体的隔声性能。当入射声波频率为125Hz时,其隔声量为55dB,共振频率为54Hz,满足民用及普通公建要求。模卡式的双层结构由于中间空气层(或添加隔音材料)提高了墙体的隔声性能,采用双层90mm粉煤灰陶粒混凝土加40-60厚空气层能够取得良好的隔声效果。满足节能65%要求的双层90mm粉煤灰陶粒混凝土模卡墙板加聚苯板构成的模卡墙体实际水蒸气分压力远小于饱和水蒸气压力,且在墙体中的分布线不相交,故模卡式陶粒混凝土墙体墙板内部不会出现冷凝结潮,具有良好的抗冷凝结潮性能。论文进行了模卡式拼装节能墙体钢框架体系的低周水平往复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卡式墙体开裂后通过应力重分布使墙体的裂缝分布均匀。墙体的整体受力性能较好,能够承受较大的水平荷载的作用。连接件协调了墙块之间的变形,并产生阻隔裂缝分布的作用,提高墙体的整体性及延性性能,在大变形的情况下,保证已开裂墙体不致于脱落、倒塌。墙体开裂荷载约为极限荷载的48%,小于同类无框架填充墙体的比值,墙体开裂以后承载力仍有一定的提高。这说明榫卯砌块明显地改善了墙体的变形能力,增加了结构的延性,在墙体达到极限荷载后,可保持裂而不倒。模卡式墙体由于该墙体榫头、插口等的榫卯作用,使墙体在水平荷载的作用下能够承受较大的往复荷载而只产生非常小的水平位移,从而保证墙体的正常工作。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也同时表明,新型模卡式拼装节能墙体整体受力性能优良,在较大的往复水平荷载的作用下,墙体的大部分区域都没有达到极限荷载。如对该墙体的插孔等特殊部位进行适当的改动,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承受荷载的能力。
周静[8](2008)在《吉林省循环经济的状况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其结果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高效益。它既是一种科学的思想理念,又是一种先进的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吉林省缓解资源瓶颈、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和协调的根本途径,评价吉林省循环经济的状况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对吉林省经济的发展具有参考意义。本文首先系统地阐述了循环经济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并对国内外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及启示进行了研究分析。其次,结合吉林省的资源状况,分析了吉林省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的优势,并指出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次,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从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社会经济发展四个方面对循环经济的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具有可操作性。通过收集相关数据,采用差异驱动法求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对吉林省循环经济的状况及其在全国各省市中所处的地位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就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为吉林省建设循环型社会提供了依据。
杨增玲[9](2007)在《煤矸石烧结空心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矸石烧结空心砖以工业废渣煤矸石为原料,以其节能、节土、环保、轻质、高强、隔热、隔声等优良性能,在墙材领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国家对土地使用的进一步限制,煤矸石烧结空心砖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充分发挥废渣原料价格和节能优势,制备出质量稳定的产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唐山开滦煤矿和唐山荆各庄煤矿的煤矸石以及开滦附近页岩为原料,研究了煤矸石空心砖配方组成、制备工艺对产品性能的影响,设计了年产6000万标块煤矸石烧结空心砖生产线。采用不同塑性和热值的煤矸石配合,可以生产高质量的煤矸石烧结空心砖。煤矸石烧结空心砖的最佳配方组成为:1#60%、2#20%、页岩20%。论文研究了煤矸石原料细度、颗粒级配、陈化时间、陈化温度和水分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说明:煤矸石原料细度范围在1~2mm占15%,其余小于1mm即可满足生产空心砖的要求;煤矸石原料的最佳颗粒级配为:2~1mm占15%,1~0.5mm占19%,0.5~0.25mm占13%,0.25~0.1mm占21%,小于0.1mm占32%。坯料陈化可以明显提高干燥坯体的强度,降低制品的吸水率。坯料的最佳陈化时间为3~4天;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空心砖坯体的最佳干燥制度为:干燥介质的温度范围120~150℃,流速1.5~4.5m/s;干燥周期12~48小时。最佳烧成制度为:烧成温度1050℃,烧成周期47~52小时,保温4~8小时。借助于X射线衍射分析了煤矸石烧结空心砖的相组成,X射线衍射结果分析说明,所制备的煤矸石空心砖的晶相组成为:石英、赤铁矿、尖晶石、白榴石、钙铝黄长石和蓝晶石。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细度原料煤矸石烧结空心砖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说明:煤矸石原料越细,制品烧结越致密、组织更均匀。通过对生产线的设备选型研究认为:采用锤式破碎机和笼式破碎机能较好满足原料的粉碎要求;大断面双通道隧道式干燥窑和大断面平吊顶隧道窑适合于坯体干燥和煤矸石空心砖的烧成。本论文设计了两条典型的年产6000万标块煤矸石烧结空心砖生产线,分别在唐山开滦新型建材公司和山东鲁中房产建材有限公司投入生产。两个公司的现生产能力均超过7000万标块,产品性能达到了烧结空心砖GB13545-92的质量要求。实践证明生产线的设备选型正确,工艺流程顺畅,设计合理,能够满足高质量煤矸石空心砖生产的要求。
李兴奎[10](2007)在《德阳市墙体材料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房屋结构中,墙体具有承重、围护和分隔作用。墙体材料是我国建筑材料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量约占所有建筑材料用量的1/2,价值约占建筑总成本的30%左右,其总产值接近建材工业总产值的1/3。能耗占建材工业总能耗的1/2左右。因此墙体材料的性能和价格对建筑工程的性能、质量和经济效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墙体材料的热工性能直接影响着建筑能耗,约占其25%。由于墙体材料种类繁多,且德阳市墙体材料没有进行过具体的调查,同时,也为了缩小德阳与发达国家、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对德阳市墙体材料的生产、应用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就显得很有必要。墙体材料是我国建筑材料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墙体材料工业是典型的资源型、耗能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如今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现实国情下,为了响应国家墙改及建筑节能等国策,推动我国墙材工业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健康发展,对全国各省市墙材工业发展现状及评价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的本文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设计了墙体材料产业发展现状调查表,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咨询建设主管部门、查阅质量检测数据等手段搜集了德阳市墙体材料生产应用第一手资料,对德阳市的墙体材料生产、应用现状作统计分析,掌握了德阳市墙体材料生产企业的基本状况,即生产技术设备较为落后,产品结构有待改善,不利于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弱等,德阳市墙体材料产品仍然是烧结页岩实心砖占主导地位。在对德阳市墙体材料现状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德阳市的自然资源、废渣排放等情况,合理选择内外墙墙体材料产品类型,利用国家墙体材料评价体系,邀请了多位专家对德阳市墙体材料在质量指标与环境指标两方面做了一个客观评价,并结合德阳市自身的特点,分析了适合德阳市长远发展的墙材产品品种。结合调查了解所发现的问题及评价结果,联系所调查的德阳市生产企业及行政管理部门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德阳市墙体材料发展的相应对策。可以为德阳市职能部门制定相关的墙材发展政策提供有参考,也对德阳市墙体材料的生产与应用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二、重庆烧结空心砖产量增长95.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庆烧结空心砖产量增长95.2%(论文提纲范文)
(1)季节冻土区冷阻层路基结构稳定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季冻区路基冻害机理研究现状 |
1.2.2 季冻区路基冻害治理方法研究现状 |
1.2.3 油页岩废渣应用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季冻区冷阻层路基结构设计 |
2.1 冷阻层路基隔温机理 |
2.1.1 路表热流 |
2.1.2 季节性冻结深度计算 |
2.1.3 减小冻结深度 |
2.2 冷阻层XPS板材料性能 |
2.2.1 表观密度 |
2.2.2 导热系数 |
2.2.3 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 |
2.2.4 XPS板优选 |
2.3 冷阻层路基设计 |
2.3.1 XPS板结构设计 |
2.3.2 油页岩废渣、粉煤灰改良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季冻区冷阻层路基抗冻稳定性研究 |
3.1 室内单向冻结试验 |
3.1.1 试验设备 |
3.1.2 试验方案 |
3.1.3 试验结果 |
3.1.4 结论 |
3.2 室外冷阻层路基模型试验 |
3.2.1 试验方案 |
3.2.2 试验结果 |
3.2.3 结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季冻区冷阻层路基动力稳定性研究 |
4.1 改良土室外路基模型动应力响应试验 |
4.1.1 试验方案 |
4.1.2 试验结果 |
4.1.3 结论 |
4.2 冷阻层路基室内模型动力响应试验 |
4.2.1 试验方案 |
4.2.2 试验结果 |
4.2.3 结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季冻区冷阻层路基工程应用研究 |
5.1 工程简介 |
5.2 冷阻层施工工艺研究 |
5.2.1 试验路原材料及要求 |
5.2.2 施工工艺 |
5.3 工程经济分析 |
5.4 试验路原位加载试验 |
5.4.1 原位加载试验准备工作 |
5.4.2 试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季冻区冷阻层路基应用效果数值模拟 |
6.1 几何模型建立 |
6.2 温度场模拟 |
6.2.1 边界条件 |
6.2.2 道路结构材料参数 |
6.2.3 温度场模拟结果 |
6.3 动力场模拟 |
6.3.1 荷载施加 |
6.3.2 道路结构材料参数 |
6.3.3 动力场模拟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我国新型墙体材料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新型墙体材料产业研究综述 |
1.2.1 新型墙体材料的定义 |
1.2.2 新型墙体材料的分类 |
1.2.3 新型墙体材料产业技术发展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 |
1.4.1 研究方法和手段 |
1.4.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技术路线图理论概述 |
2.1 技术路线图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1 技术路线图的定义 |
2.1.2 技术路线图的分类 |
2.1.3 技术路线图的制定 |
2.1.4 技术路线图的意义 |
2.2 产业技术路线图概述 |
2.2.1 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定义 |
2.2.2 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实践 |
2.2.3 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基本结构 |
2.2.4 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程序 |
第三章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分析 |
3.1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产业现状分析 |
3.1.1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形成背景与发展现状 |
3.1.2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产业环境分析 |
3.1.3 研究涉及的产业边界与范围的界定 |
3.1.4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产业SWOT分析 |
3.2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市场需求要素识别 |
3.2.1 TRIZ理论中的需求进化定律及新需求预测原理 |
3.2.2 基于需求进化定律及政策环境分析的市场需求预测 |
3.2.3 需求要素的确定 |
3.3 产业发展目标凝练 |
3.3.1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发展目标分析 |
3.3.2 产业目标要素的确定 |
3.4 产业目标要素与市场需求要素关联分析 |
3.4.1 市场需求要素与产业目标要素关联分析方法 |
3.4.2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市场需求要素与产业目标关联性实证分析 |
第四章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关键技术难点和研发需求分析 |
4.1 我国墙体材料产业专利信息分析 |
4.1.1 专利技术生命周期预测 |
4.1.2 建筑墙板专利信息分析 |
4.1.3 建筑砌块专利信息分析 |
4.1.4 砌墙砖专利信息分析 |
4.2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预见技术的确定 |
4.3 产业关键技术的识别 |
4.3.1 产业关键技术难点与产业目标要素的关联分析 |
4.3.2 基于三角模糊数和TOPSIS法的产业关键技术识别方法 |
4.3.3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关键技术的识别 |
4.4 产业研发需求分析 |
第五章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产业综合技术路线图的制定 |
5.1 市场需求路线图 |
5.2 产业目标技术路线图 |
5.3 产业关键技术路线图 |
5.4 产业研发项目技术路线图 |
5.5 产业综合技术路线图 |
第六章 实施我国新型墙体材料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对策 |
6.1 保障产业研发项目实施,突破产业关键技术难点 |
6.2 加强政府在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发展中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
6.3 完善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
6.4 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产业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 |
6.5 加强新型墙材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
结论与展望 |
全文总结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附录G |
附件一: 个人简历 |
附件二: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3)不同施工条件下砌体结构材料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砌体结构及材料发展状况 |
1.1.1 砌体结构的发展 |
1.1.2 砌筑砂浆的发展 |
1.2 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不同底模对砂浆强度的影响 |
2.1 试验方法与所用原材料 |
2.1.1 试验所用材料 |
2.1.2 砂浆试块制作 |
2.1.3 试验仪器 |
2.1.4 试验方法 |
2.2 底模吸水特性 |
2.3 砂浆强度试验理论及结果 |
2.3.1 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计算 |
2.3.2 不同底模材料的砌筑砂浆试块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
2.4 试验结果分析 |
2.4.1 不同底模试块的强度——稠度关系 |
2.4.2 不同材料的底模对砂浆强度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预拌砂浆放置时间对抗压强度的影响分析 |
3.1 试验方案 |
3.1.1 试验基本情况 |
3.1.2 试块数量 |
3.2 试验结果及曲线图 |
3.2.1 试验结果 |
3.2.2 试验曲线图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烧结粘土空心砖浇水后含水率试验研究 |
4.1 块体浇水试验 |
4.2 试验结果及曲线图 |
4.2.1 试验结果 |
4.2.2 试验曲线 |
4.3 结论 |
5 填充墙后植锚固拉结筋的性能试验研究 |
5.1 化学植筋的要求 |
5.1.1 材料要求 |
5.1.2 工序要求 |
5.2 试验验证 |
5.2.1 试验目的 |
5.2.2 试验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附录 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撰写的着作 |
附录 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4)基于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的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外墙构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范畴界定 |
1.3.1 研究地区 |
1.3.2 研究对象 |
1.4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严寒地区农村住宅现状调研与分析 |
2.1 调研方案 |
2.1.1 调研目的与方法 |
2.1.2 调研问卷设计 |
2.1.3 调研样本规模 |
2.2 调研结果分析 |
2.2.1 建筑结构分析 |
2.2.2 外墙材料与构造分析 |
2.2.3 屋面材料与构造分析 |
2.2.4 门窗材料与形式分析 |
2.2.5 地面材料与构造分析 |
2.2.6 采暖方式与燃料用量 |
2.3 建筑热工环境测试 |
2.3.1 测试对象 |
2.3.2 测试方案 |
2.3.3 测试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外墙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数学模型 |
3.1 概念辨析 |
3.1.1 生态足迹模型边界条件 |
3.1.2 生态足迹比较平台 |
3.1.3 生态生产性面积、均衡因子与生态足迹 |
3.1.4 产量因子与生态承载力 |
3.1.5 全生命周期 |
3.2 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理念的引入 |
3.2.1 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理论应用可行性分析 |
3.2.2 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影响因子提取 |
3.3 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外墙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模型影响因子分析 |
3.3.1 外墙生态足迹比较平台分析 |
3.3.2 外墙生态足迹均衡因子分析 |
3.3.3 外墙全生命周期循环因子分析 |
3.3.4 外墙全生命周期维护因子分析 |
3.4 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外墙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模型构建 |
3.4.1 外墙生态生产性面积计算方法 |
3.4.2 外墙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
3.5 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外墙全生命周期生态承载力模型构建 |
3.5.1 外墙生态承载力产量因子 |
3.5.2 外墙生态承载力计算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外墙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清单研究 |
4.1 外墙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清单组成与计算模型 |
4.1.1 清单构成分析 |
4.1.2 生产阶段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
4.1.3 运输阶段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
4.1.4 建设阶段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
4.1.5 运行阶段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
4.2 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外墙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计算 |
4.2.1 生态足迹对比基准外墙 |
4.2.2 外墙生态足迹比较模型边界条件 |
4.2.3 外墙生态足迹计算过程 |
4.3 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外墙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分析 |
4.3.1 外墙生产阶段与运行阶段生态足迹比重分析 |
4.3.2 建筑材料对外墙生态足迹的影响分析 |
4.3.3 建筑构造对外墙生态足迹的影响分析 |
4.4 基于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的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外墙设计策略 |
4.4.1 外墙构造策略 |
4.4.2 外墙选材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应用的有效性分析 |
5.1 案例概况——被动式太阳能&草砖住宅 |
5.1.1 区域条件 |
5.1.2 方案设计 |
5.1.3 草砖墙构造设计 |
5.1.4 被动式太阳能集热蓄热墙构造设计 |
5.2 外墙生态足迹计算及评价 |
5.2.1 生产阶段生态足迹 |
5.2.2 运输和建设阶段生态足迹 |
5.2.3 运行阶段生态足迹 |
5.2.4 生态足迹评价 |
5.3 运行效果评价 |
5.3.1 外墙热工性能评价 |
5.3.2 使用效果评价 |
5.3.3 节能效果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1 既有村镇住宅调查表——村负责人填写 |
附录 1-2 既有村镇住宅调查表——住宅信息表 |
附录 2 调查表发放地点汇总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陶粒页岩的烧成制度及其页岩陶粒轻质混凝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轻混凝土概述 |
1.2 陶粒混凝土组成及分类 |
1.3 轻骨料制备用原料概况 |
1.3.1 天然原料 |
1.3.2 人造轻骨料 |
1.3.3 工业废料 |
1.4 轻骨料混凝土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1 国内轻骨料发展情况 |
1.4.2 国外轻骨料发展情况 |
1.5 建筑保温材料与建筑节能 |
1.5.1 建筑节能的含义和范围 |
1.5.2 建筑节能现状 |
1.5.3 建筑节能的意义 |
1.6 保温系统及保温材料 |
1.6.1 保温系统 |
1.6.2 保温材料 |
1.7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8 本论文的工作目标与思路 |
1.8.1 研究目的 |
1.8.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 |
2.1 仪器设备和实验原料 |
2.2 实验过程 |
2.2.1 页岩评价及可膨胀性研究 |
2.2.2 轻骨料混凝土砌块制备工艺 |
2.3 材料结构表征及性能检测 |
2.3.1 页岩的结构表征 |
2.3.2 页岩陶粒表征及性能检测 |
2.3.3 轻骨料混凝土性能检测 |
第三章 页岩陶粒的可膨胀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原料分析 |
3.2.1 原料的 TG-DSC 分析 |
3.2.2 原料的 XRD 分析 |
3.3 页岩陶粒煅烧过程的影像变化 |
3.4 页岩陶粒煅烧制度研究 |
3.4.1 煅烧温度对页岩膨胀率和烧失量的影响 |
3.4.2 升温速率对页岩膨胀率和烧失量的影响 |
3.4.3 保温时间对页岩膨胀率和烧失量的影响 |
3.5 粒度对页岩膨胀率和烧失量的影响 |
3.6 高温炉烧成页岩陶粒表观分析 |
3.7 工业回转窑烧制页岩陶粒实验研究 |
3.7.1 河南中试 |
3.7.2 河南中试试验烧成页岩陶粒性能 |
3.7.3 湖南祁东中试试验 |
3.7.4 祁东烧成页岩陶粒性能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陶粒混凝土制备工艺研究 |
4.1 普通方法制备陶粒混凝土 |
4.1.1 概述 |
4.1.2 配方设计 |
4.1.3 结果分析 |
4.2 预填骨料灌浆法制备轻骨料混凝土 |
4.2.1 概述 |
4.2.2 均匀设计实验设计 |
4.2.3 结果分析 |
4.3 外加剂对轻骨料混凝土性能的研究 |
4.3.1 概述 |
4.3.2 优选法实验设计 |
4.3.3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村镇装配砌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砌体结构发展 |
1.2.1 国外砌体结构发展 |
1.2.2 我国砌体结构发展 |
1.2.3 砌体结构的优缺点 |
1.2.4 砌体结构的研究状况 |
1.3 国内外圈梁构造柱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1 国内村镇抗震减灾对策分析 |
1.3.2 国内对圈梁构造柱的研究 |
1.3.3 国外对圈梁构造柱的研究 |
1.4 自密实混凝土 |
1.4.1 国外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及发展现状 |
1.4.2 国内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及发展状况 |
1.5 自密实混凝土设计原理与配制 |
1.5.1 高效减水剂在自密实混凝土中的作用 |
1.5.2 水泥在自密实混凝土中要求 |
1.5.3 骨料在自密实混凝土中的应用 |
1.5.4 超细矿物掺合料在自密实混凝土中的作用 |
1.5.5 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测试方法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1.6.1 总体思路 |
1.6.2 技术原理及主要技术特征 |
第2章 试验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 |
2.1 砂浆强度试验 |
2.2 粘土砖抗压强度测试 |
2.2.1 试件制作 |
2.2.2 加载方法 |
2.2.3 粘土砖测试结果与评定 |
2.3 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强度测试 |
2.4 砌体沿通缝截面抗剪强度试验 |
2.4.1 试件制作 |
2.4.2 砌体抗剪试验步骤 |
2.4.3 砌体抗剪试验的计算 |
2.5 圈梁构造柱砌块抗压强度试验 |
2.6 小结 |
第3章 装配式构造柱圈梁墙体抗震性能试验 |
3.1 砖砌体墙体抗震性能研究的内容 |
3.2 试验目的 |
3.3 试验试件制作 |
3.4 试验加载装置与加载制度 |
3.4.1 试验加载装置 |
3.4.2 试验加载制度 |
3.4.3 数据采集 |
3.5 试验测试内容与测点布置 |
3.6 墙体试验过程与现象 |
3.6.1 Q1 墙体试验过程与现象 |
3.6.2 Q2 墙体试验过程与现象 |
3.6.3 Q3 墙体试验过程与现象 |
3.6.4 Q4 墙体试验过程与现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预制圈梁构造柱墙体试验结果分析 |
4.1 墙体的受力特征 |
4.1.1 带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的墙体 |
4.1.2 带素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的墙体 |
4.2 各墙体试件的变形能力 |
4.2.1 墙体试件顶部位移与墙顶受到的低周荷载 |
4.2.2 墙体的延性 |
4.2.3 墙体的滞回曲线 |
4.2.4 影响滞回曲线的因素 |
4.2.5 骨架曲线 |
4.2.6 归一化骨架曲线 |
4.2.7 墙体的刚度 |
4.2.8 构造柱圈梁中钢筋的应变 |
4.3 与其他常规墙体性能的比较 |
第5章 墙体抗震抗剪承载力计算 |
5.1 砌体的抗震抗剪强度理论 |
5.2 砌体抗震性能的基本理论 |
5.3 砌体抗震抗剪强度的影响因素 |
5.3.1 块体和砂浆强度 |
5.3.2 构造柱的影响 |
5.3.3 高宽比的影响 |
5.3.4 竖向压应力的影响 |
5.3.5 施工质量的影响 |
5.4 砌体构件的抗剪承载力计算 |
5.4.1 烧结多孔、砖烧结普通砖、蒸压粉煤灰砖、蒸压灰砂砖墙体和石墙体的截面抗震承载力 |
5.4.2 各类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计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模卡式拼装节能墙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保温墙体的构造 |
1.3 节能墙体现状 |
1.3.1 建筑砌块类 |
1.3.2 轻质板材类 |
1.3.3 复合墙板及复合墙体类 |
1.3.4 国外研究现状简述 |
1.4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5 本文工作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模卡式墙体及施工技术 |
2.1 引言 |
2.2 模卡式墙体的组成 |
2.2.1 榫卯砌块 |
2.2.2 连接件 |
2.2.3 保温材料及要求 |
2.3 模卡式墙体材料的性能评判与选择 |
2.4 模卡式墙体的施工工艺 |
2.4.1 榫卯砌块基本生产工艺流程 |
2.4.2 生产场区布置方案 |
2.4.3 设备选型与费用概算 |
2.5 模卡式拼装节能墙体施工工艺 |
2.5.1 工艺流程 |
2.5.2 墙板安装要点 |
2.5.3 安装注意事项及质量检查 |
2.6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模卡式墙体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模卡式墙体保温隔热性能分析 |
3.2.1 常见墙体的传热特性 |
3.2.2 模卡式墙体保温性能分析 |
3.2.3 模卡式拼装节能墙体保温层的经济厚度 |
3.3 模卡式墙体隔声性能分析 |
3.3.1 模卡式拼装节能墙体的隔声原理 |
3.3.2 模卡式墙体的隔声性能分析 |
3.3.3 模卡式墙体的频率特性 |
3.4 抗冷凝结潮性能分析 |
3.4.1 墙体界面温度分布 |
3.4.2 水蒸气分压力分布 |
3.5 墙体其它性能分析 |
3.5.1 热桥影响 |
3.5.2 雨水渗透和夏季水蒸气反渗透 |
3.5.3 隔热问题 |
3.5.4 裂缝控制 |
3.6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模卡式框架填充墙的动力性能研究 |
4.1 关于框架填充墙的研究现状 |
4.1.1 国外研究现状 |
4.1.2 国内研究现状 |
4.2 试验准备 |
4.2.1 模具制作及榫卯砌块加工 |
4.2.2 钢框架设计 |
4.2.3 墙体材料 |
4.3 试验方案 |
4.3.1 试件设计与制作 |
4.3.2 加载装置 |
4.3.3 测点布置及量测项目 |
4.3.4 加载过程 |
4.4 试验过程分析 |
4.4.1 破坏过程 |
4.4.2 裂缝形态 |
4.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5.1 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 |
4.5.2 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分析 |
4.5.3 荷载-应变分析 |
4.5.4 刚度退化 |
4.5.5 耗能系数与粘滞阻尼比 |
4.6 试验体系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
4.6.1 模卡式填充墙和框架的屈服准则和破坏机构 |
4.6.2 填充墙和框架的极限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模卡式墙体的有限元分析 |
5.1 前言 |
5.2 数值计算模型 |
5.2.1 计算模型 |
5.2.2 单元划分 |
5.3 SOLID65单元 |
5.3.1 Solid65单元概述 |
5.3.2 SOLID65单元的破坏准则 |
5.4 材料本构关系和计算参数 |
5.4.1 砌块 |
5.4.2 接缝胶浆 |
5.4.3 框架 |
5.5 加载方式和求解策略 |
5.5.1 加载方式 |
5.5.2 求解策略 |
5.6 数值分析结果 |
5.6.1 墙体裂缝分布规律 |
5.6.2 墙体应力分布规律 |
5.6.3 垂直荷载对墙体水平抗侧力的影响 |
5.6.4 框架和墙体的共同作用 |
5.5.5 框架材料对墙体抗水平侧移能力的影响 |
5.7 局部应力分析 |
5.7.1 榫头处应力分析 |
5.7.2 顶板与空腔连接处应力分析 |
5.7.3 榫眼处应力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6.2.1 本文后续工作 |
6.2.2 应用展望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吉林省循环经济的状况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循环经济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
2.1 循环经济的产生及其演化 |
2.2 循环经济的内涵、原则和意义 |
2.3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国内外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及启示 |
3.1 国外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 |
3.2 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
3.3 国内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 |
第四章 吉林省循环经济的现状及问题 |
4.1 吉林省的资源状况概述 |
4.2 吉林省循环经济的现状 |
4.3 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的优势 |
4.4 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4.5 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五章 吉林省循环经济的状况评价 |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5.2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5.3 吉林省循环经济的综合评价 |
5.4 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同国内各省市比较 |
第六章 促进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
6.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大监管力度 |
6.2 健全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 |
6.3 促进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 |
6.4 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意识 |
6.5 促进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
6.6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煤矸石烧结空心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烧结砖 |
1.2 煤矸石烧结砖 |
1.3 国外烧结砖生产和应用现状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5 本研究课题的提出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7 研究内容和工艺路线 |
第2章 实验过程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内容 |
2.2 实验原料及设备 |
2.3 试样制备工艺 |
2.4 测试设备及测试方法 |
第3章 煤矸石空心砖配方组成的研究 |
3.1 原料性能 |
3.2 不同煤矸石比例对空心砖性能影响的研究 |
3.3 分析与讨论 |
第4章 煤矸石空心砖制备工艺研究 |
4.1 原料制备工艺研究 |
4.2 成型工艺研究 |
4.3 干燥工艺研究 |
4.4 烧成工艺研究 |
4.5 相组成及微观结构分析 |
第5章 设备选型及生产线设计 |
5.1 煤矸石原料破碎工艺及设备的选择 |
5.2 陈化库布置形式 |
5.3 成型设备的选择 |
5.4 干燥、烧成设备选择 |
5.5 年产6000万标块煤矸石空心砖生产线设计 |
5.6 制品的性能指标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德阳市墙体材料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墙体材料对能源的影响 |
1.2.2 墙体材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1.2.3 墙体材料生产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
1.2.4 墙体材料与建筑节能的关系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研究的研究方法 |
2 国内外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
2.1 新型墙体材料的涵义 |
2.2 国外新型墙体材料的研究应用现状 |
2.2.1 国外发达国家的主要墙体材料 |
2.2.2 国外发达国家墙体材料发展趋势与动态 |
2.3 国内新型墙体材料的研究应用现状 |
2.3.1 我国墙体材料产业的现状 |
2.3.2 我国墙体材料的发展趋势 |
2.4 国内新型墙体材料发展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
2.5 德阳市资源状况及墙体材料推广 |
2.5.1 德阳市的地理位置及工业状况 |
2.5.2 德阳市矿产资源及开发状况 |
2.5.3 德阳市主要工业废渣及利用情况 |
2.5.4 德阳市新型墙体材料与建筑节能推广 |
3 德阳市墙体材料生产应用现状调查 |
3.1 调研方案的设计 |
3.1.1 调研的目的 |
3.1.2 调研方案的设计 |
3.1.3 调研措施及内容 |
3.2 调查表的设计 |
3.3 调查过程 |
3.4 墙体材料生产情况调查数据处理结果 |
3.4.1 企业基本情况及生产规模情况调查 |
3.4.2 墙材产品生产技术水平 |
3.4.3 企业发展、新产品开发及行业现状调查 |
3.4.4 墙材生产企业所有制情况 |
3.4.5 墙材重点生产企业情况 |
3.4.6 墙材生产情况总结 |
3.5 墙体材料应用调查 |
3.5.1 调查意义及方式 |
3.5.2 调查结果 |
3.5.3 原因剖析 |
3.6 小结 |
4 德阳市墙体材料的评价 |
4.1 德阳市常用墙体材料及其性能 |
4.1.1 砌墙砖 |
4.1.2 砌块 |
4.1.3 墙用板材 |
4.2 墙体材料评价体系 |
4.2.1 墙体材料的评价原则 |
4.2.2 墙体材料的评价标准 |
4.2.3 墙体材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4.2.4 评价的方法 |
4.3 德阳市墙体材料评价 |
4.3.1 评价方法的选定 |
4.3.2 德阳市常用墙体材料类型的选定 |
4.3.3 专家选取 |
4.3.4 墙体材料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5 德阳市墙体材料产品评价得分 |
5 德阳市墙体材料的发展对策 |
5.1 德阳市墙体材料存在的问题分析 |
5.1.1 技术质量问题 |
5.1.2 管理问题 |
5.2 德阳市墙体材料发展对策 |
5.2.1 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建议 |
5.2.2 德阳市墙材企业发展及产品发展建议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重庆烧结空心砖产量增长95.2%(论文参考文献)
- [1]季节冻土区冷阻层路基结构稳定性及应用研究[D]. 韩雷雷. 吉林大学, 2021(01)
- [2]我国新型墙体材料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D]. 张清海. 福州大学, 2016(06)
- [3]不同施工条件下砌体结构材料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D]. 孙永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8)
- [4]基于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的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外墙构造研究[D]. 凌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03)
- [5]陶粒页岩的烧成制度及其页岩陶粒轻质混凝土的研究[D]. 王志云. 湖南大学, 2012(02)
- [6]村镇装配砌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 王旭光. 河北联合大学, 2012(01)
- [7]模卡式拼装节能墙体研究[D]. 曹国华. 东北大学, 2008(06)
- [8]吉林省循环经济的状况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D]. 周静. 长春理工大学, 2008(02)
- [9]煤矸石烧结空心砖的研究[D]. 杨增玲. 山东大学, 2007(07)
- [10]德阳市墙体材料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 李兴奎. 重庆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