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面滚水堰施工质量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陈亚娟,顾永明[1](2016)在《浅谈圆角梯形滚水堰施工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泗阳节制闸除险加固工程新建节制闸7孔,每孔均设置圆角梯形滚水堰。滚水堰既是高速水流过水部位,又是冲磨较严重区域,施工立模精度和混凝土质量要求比较高。本文结合泗阳闸滚水堰一次施工成型的工程实践,对其在模板选用和制作安装、钢筋制作安装、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温差裂缝控制等各个环节的施工技术作了重点介绍。经技术创新和施工实践,圆角梯形滚水堰的堰型和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孙帅[2](2013)在《都市型绿道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后工业社会时期,全球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深化,城市居民对公共空间抱有更新的需求。都市型绿道及其网络的规划设计,是设计师在应对诸如城市生态资源缺乏、城市环境恶化、历史文脉断裂以及公共空间不足等城市问题时的有效工具和手段。论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论证总结和实践思考的研究方法,具有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较高的学术研究起点以及合理的研究方向。本论文首先分析了都市型绿道的研究背景,并对其名词来源、含义、特征以及与相关概念的辨析进行了研究。其次,论文通过概述的方法回顾了绿道理论的发展脉络,为论文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再次,论文总结了构建都市型绿道的5个核心策略思想,即景观生态学思想,综合分析与整合实施思想,多用途、多功能相容思想,构建和维护连通性的思想以及对城市环境的适应性思想,并依次对其进行了详细论述。接下来,论文在分析不同学者对绿道类型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都市型绿道分类方法与原则,并对每种类型的构建要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具体类型包括:按照都市型绿道的不同功能类型,分为以历史人文资源保护为主要目标、以生态保护为主要目标和以游憩为主要目标构建的都市型绿道等3种类型。按照构建都市型绿道所依托的不同资源类型,分为依托城市水资源、依托城市废弃地、依托城市生产绿地或道路绿地构建的都市型绿道等3种类型。然后,论文对都市型绿道网络的构建要点和管理方法等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总结。最后,归纳出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创新点和应用前景,指出在都市型绿道规划设计领域中,仍然可以继续深入探讨的内容和方向。论文在研究国内外实际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更加合理的都市型绿道规划设计意见,对于国内马上将要进行的都市型绿道建设具有前瞻性价值和指导意义。同时,论文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规划师、设计师和城市建设决策者们更多关注都市型绿道。
卢燕[3](2012)在《低碳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与实践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人们普遍认为,气候变化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9年发布的《建筑与气候变化》报告,建筑行业每年的能耗占全球总能耗的40%,产生的温室气体量相当高,约占到全球总排放量的30%。低碳建筑是近年来提出的建筑可持续发展理念,其核心是建筑物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将低碳建筑作为“节能、环保、绿色、低排放”的新型建筑型态,低碳建筑从此也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大力的倡导和推广。本文在深入总结低碳建筑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低碳建筑的概念、意义、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了低碳建筑的实现方法和技术措施,在分析研究我国目前几个比较成功的低碳建筑示范项目的基础上,对如何去评价低碳建筑,试图构建—低碳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实践对策,同时从建筑技术、使用和拆除全寿命周期上分析低碳建筑的实现方法,并结合投资与经济效益评价,分析低碳建筑的节能效果和意义。本文最后通过低碳建筑案例进一步论证所提出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徐传忠[4](2012)在《大跨度桥梁钢箱梁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在桥梁工程领域,为满足使用功能和承载功能的要求,大跨度钢箱梁应用比较广泛,本文以大跨度钢箱梁的制作流程为主要思路,阐述了拼装胎架的设计、钢箱梁制造技术;重点阐述了钢箱梁的板件制作工艺、组装工艺、焊接工艺、整体预拼装工艺以及涂装工艺,强调制作过程的尺寸精度控制和焊接变形控制措施,并总结归纳了大跨度钢箱梁的制造方法。基于上述基本理论,在本文中,用较大篇幅结合香港昂船洲大桥、湛江海湾大桥两个工程实例,详细阐述了大跨度钢箱梁的制作工艺,并说明了工程质量控制重点中尺寸精度和焊接变形控制的具体措施。
顾世祥[5](2001)在《滚水堰一次成形施工技术措施》文中研究指明 1 工程概况 江苏省石梁河水库总库容5.31×108m3,它位于新沭河中游,为大(2)型水库,是连云港市灌溉引水主要源头。 石梁河水库泄洪闸除险加固工程,根据设计要求,拆除原有的二级滚水堰,新建二级钢筋
李琳[6](2001)在《曲面滚水堰施工质量控制》文中研究指明 1 概述 石梁河水库泄洪闸一级消力池滚水堰由前置扶臂、正弧曲面段、WES曲面段、斜坡段、反弧曲面段组成,堰型比较复杂。滚水堰单元长度35.6m,水平宽度21.1m,最大厚度3.9m,最小厚度0.5m,平均厚度2.0m。每个滚水堰混凝土方量1300m3,混
二、曲面滚水堰施工质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曲面滚水堰施工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圆角梯形滚水堰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堰型控制方案 |
2.1 堰型控制要求 |
2.2 采用定制钢模板立模 |
2.3 采用定型木模板立模 |
3 施工质量控制 |
3.1 模板制作安装 |
3.2 钢筋制作安装 |
3.4 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
4 结束语 |
(2)都市型绿道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缘起 |
1.2. 研究背景 |
1.2.1. 后工业社会时期全球城市化发展的背景 |
1.2.2. 新中国城市化发展背景 |
1.2.3. 相关理论背景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释义 |
1.4.1. 绿道 |
1.4.2. 都市型绿道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 |
1.5.2. 案例分析 |
1.5.3. 论证总结 |
1.5.4. 实践思考 |
1.6.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框架 |
2. 绿道的理论与实践概述 |
2.1. 绿道的理论发展 |
2.2. 美国绿道理论与实践概述 |
2.3. 欧洲绿道理论与实践概述 |
2.4. 亚洲绿道理论与实践概述 |
2.5. 中国绿道理论与实践概述 |
2.6. 小结 |
3. 构建都市型绿道的核心策略思想 |
3.1. 都市型绿道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学思想 |
3.1.1. 廊道与都市型绿道 |
3.1.2. 生态网络与都市型绿道 |
3.2. 都市型绿道的综合分析与整合实施思想 |
3.2.1. 整合自然利益与人类需求 |
3.2.2. 整合保护框架与开发框架 |
3.2.3. 整合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 |
3.2.4. 整合多个相关学科的理念和研究工具 |
3.2.5. 整合资金与人力资源 |
3.3. 都市型绿道的多用途、多功能相容思想 |
3.3.1. 都市型绿道在生态方面的意义 |
3.3.2. 都市型绿道在环境方面的意义 |
3.3.3. 都市型绿道在景观方面的意义 |
3.3.4. 都市型绿道在经济方面的意义 |
3.3.5. 都市型绿道在社会方面的意义 |
3.3.6. 辩证分析 |
3.4. 都市型绿道构建和维护连通性思想 |
3.4.1. 土地“破碎”的原因 |
3.4.2. 连通性带来的好处 |
3.5. 都市型绿道对城市环境的适应性思想 |
3.6. 小结 |
4. 都市型绿道的主要类型 |
4.1. 国内外的绿道类型研究综述 |
4.1.1. 国内外学者对绿道类型的研究 |
4.1.2. 本文的都市型绿道分类方法与原则 |
4.2. 按照不同功能类型构建的都市型绿道 |
4.2.1. 以生态保护为主要目标的都市型绿道 |
4.2.2. 以历史人文资源保护为主要目标的都市型绿道 |
4.2.3. 以游憩为主要目标的都市型绿道 |
4.3. 按照不同资源类型构建的都市型绿道 |
4.3.1. 依托城市水资源构建的都市型绿道 |
4.3.2. 依托城市废弃地构建的都市型绿道 |
4.3.3. 依托城市生产绿地或道路绿地构建的都市型绿道 |
4.4. 小结 |
5. 都市型绿道网络的构建 |
5.1. 构建都市型绿道网络的必要性 |
5.1.1. 城市中的灰色肌理与灰色网络 |
5.1.2. 绿道网络与灰色网络的功能互补 |
5.1.3. 都市型绿道网络与城市绿地系统 |
5.2. 构建都市型绿道网络的基本步骤 |
5.2.1. 制定综合的都市型绿道网络目标 |
5.2.2. 收集并整理作为绿道资源的景观类型数据 |
5.2.3. 连接网络元素 |
5.2.4. 确定资源保护的优先级 |
5.2.5. 收集并处理反馈信息 |
5.3. 减轻线性交通设施对绿道网络的不良影响 |
5.3.1. 不良影响客观存在 |
5.3.2. 不良影响的类型分析 |
5.3.3. 减轻不良影响的设计方法 |
5.4. 依托都市型绿道网络构建自行车绿色出行系统 |
5.4.1. 绿道中的自行车道与城市非机动车道的区别 |
5.4.2. 自行车绿色出行系统的功能 |
5.4.3. 自行车绿色出行系统的构建要点 |
5.4.4. 自行车绿色出行系统的配套服务设施 |
5.4.5. “自行车公用”计划 |
5.4.6. 自行车绿色出行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
5.5. 小结 |
6. 都市型绿道网络的管理驱动 |
6.1. 都市型绿道网络管理的特征 |
6.1.1. 重视政府、经营单位和使用者的共同管理 |
6.1.2. 重视对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
6.1.3. 重视跨区域管理 |
6.1.4. 重视灵活性管理 |
6.1.5. 重视反馈管理 |
6.2. 都市型绿道网络管理的目标 |
6.2.1. 保障都市型绿道网络的连通性 |
6.2.2. 保障都市型绿道网络的生态服务功能 |
6.2.3. 兼顾人对绿道的社会和经济需求 |
6.3. 都市型绿道网络的管理机构 |
6.3.1. 管理维护机构的类型 |
6.3.2. 不同管理维护机构的组织方法 |
6.4. 都市型绿道网络管理体系的运作过程 |
6.4.1. 绿道项目的概念发起阶段 |
6.4.2. 绿道项目的目标制定和方案规划阶段 |
6.4.3. 绿道项目的建设阶段 |
6.4.4. 绿道项目的运行阶段 |
6.5. 都市型绿道网络管理的法规政策 |
6.6.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7.2. 论文研究的应用前景 |
7.3. 论文研究尚待深入之处 |
参考文献 |
插图目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3)低碳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与实践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内发展现状 |
1.2.2 国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文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低碳建筑的相关简介 |
2.1 低碳建筑的发展历程 |
2.1.1 粗放的传统建筑时期 |
2.1.2 节能建筑发展时期 |
2.1.3 新型建筑形态发展时期 |
2.1.4 低碳建筑发展时期 |
2.2 低碳建筑概述 |
2.2.1 低碳建筑的定义 |
2.2.2 低碳建筑内涵的要点 |
2.2.3 低碳建筑的特点 |
2.2.4 发展低碳建筑的作用 |
2.3 低碳建筑与各新型建筑的区别和联系 |
2.3.1 新型建筑 |
2.3.2 低碳建筑与新型建筑的联系和区别 |
第三章 低碳建筑的技术分析 |
3.1 发展低碳建筑的途径 |
3.2 低碳建筑的节能措施 |
3.3 低碳建筑的全周期因素分析 |
3.3.1 立项阶段因素分析 |
3.3.2 设计阶段因素分析 |
3.3.3 建设阶段因素分析 |
3.3.4 使用阶段因素分析 |
3.3.5 拆除阶段因素分析 |
3.3.6 处理阶段因素分析 |
3.4 低碳建筑的成本分析 |
第四章 低碳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低碳建筑评估指标体系现状 |
4.2 低碳建筑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4.3 低碳建筑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4 低碳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4.1 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设计 |
4.4.2 评价指标的选择 |
4.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
4.5 低碳建筑评价指标说明及评估要点 |
4.5.1 室外环境 |
4.5.2 建筑主体特性 |
4.5.3 能源利用 |
4.5.4 材料利用 |
4.5.5 低碳管理 |
4.5.6 创新与技术 |
第五章 低碳建筑的发展策略 |
5.1 低碳建筑的发展阻碍 |
5.1.1 政策制度不健全 |
5.1.2 开发商节能动力不足 |
5.1.3 设计体制有待完善 |
5.1.4 公众低碳意识不够 |
5.2 未来低碳建筑发展对策 |
5.3 中国低碳建筑未来发展前景 |
5.3.1 发展低碳建筑是必然趋势 |
5.3.2 发展低碳建筑将被广泛接受 |
第六章 低碳建筑的案例实践 |
6.1 科技部节能示范楼 |
6.1.1 低碳节能技术 |
6.1.2 节能效果分析 |
6.1.3 低碳建筑实施效果 |
6.2 万科总部大楼 |
6.3 南京锋尚国际公寓 |
6.4 北京国奥村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4)大跨度桥梁钢箱梁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钢箱梁在桥梁工程中的发展与应用 |
1.3 钢箱梁构造特点及技术优势 |
1.3.1 钢箱梁的基本特点 |
1.3.2 钢箱梁的技术优势 |
1.4 研究背景、主要内容与意义 |
1.4.1 研究背景 |
1.4.2 主要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大跨度桥梁钢箱梁制造技术研究 |
2.1 大跨度桥梁钢箱梁制造特点 |
2.1.1 设计对钢箱梁制造的要求 |
2.1.2 钢箱梁制造要点 |
2.2 大跨度桥梁钢箱梁组装方法 |
2.2.1 正装法 |
2.2.2 反装法 |
2.3 大跨度桥梁钢箱梁制造工艺流程 |
2.3.1 二阶段制造法 |
2.3.2 三阶段制造法 |
2.3.3 制造工艺流程 |
2.4 钢箱梁制造技术 |
2.4.1 板单元制造技术 |
2.4.2 梁段制造技术 |
2.5 钢箱梁制造质量控制 |
2.5.1 合理的工艺设计 |
2.5.2 全面推行先进工艺和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香港昂船洲大桥钢箱梁制造技术应用 |
3.1 工程概况 |
3.2 制造特点与难点 |
3.3 钢箱梁制造总体方案 |
3.3.1 工艺流程方案 |
3.3.2 总拼布置方案 |
3.3.3 总拼轮次方案 |
3.4 钢箱梁制造关键技术与工艺 |
3.4.1 钢箱梁构造 |
3.4.2 板单元划分 |
3.4.3 板单元制作尺寸控制方法 |
3.4.4 钢板赶平及预处理技术 |
3.4.5 数控精确下料技术 |
3.4.6 U 形肋制造技术 |
3.4.7 自动定位板单元 U 形肋组装技术 |
3.4.8 U 形肋与顶板、底板的反变形焊接技术 |
3.4.9 锚管组件(锚腹板单元)制造技术 |
3.4.10 自动化焊接技术 |
3.4.11 梁段拼装胎架设计及线形控制 |
3.4.12 板单元二拼一工艺 |
3.4.13 钢箱梁拼装与测量技术 |
3.4.14 梁段预拼装 |
3.4.15 钢箱梁焊接及变形控制技术 |
3.4.16 钢箱梁涂装技术 |
3.4.17 钢箱梁场内运输及装船 |
3.5 工程成就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湛江海湾大桥钢箱梁制造技术应用 |
4.1 工程概况 |
4.2 制造特点与难点 |
4.3 钢箱梁制造总体方案 |
4.3.1 工艺流程方案 |
4.3.2 总拼布置方案 |
4.3.3 总拼轮次方案 |
4.4 钢箱梁制造关键技术与工艺 |
4.4.1 钢箱梁构造 |
4.4.2 板单元划分 |
4.4.3 钢板赶平及预处理技术 |
4.4.4 数控精确下料技术 |
4.4.5 U 形肋制造技术 |
4.4.6 顶板 U 形肋和拼接板螺栓孔钻制技术 |
4.4.7 自动定位板单元 U 形肋组装技术 |
4.4.8 U 形肋与顶板、底板的反变形焊接技术 |
4.4.9 横隔板单元组焊技术 |
4.4.10 锚拉板组焊工艺 |
4.4.11 自动化焊接技术 |
4.4.12 板单元二拼一工艺 |
4.4.13 梁段拼装胎架线形及定位技术 |
4.4.14 梁段拼装 |
4.4.15 预拼装 |
4.4.16 钢箱梁焊接及焊接质量控制 |
4.4.17 钢箱梁涂装及质量控制 |
4.4.18 钢箱梁场内运输及装船 |
4.5 工程成就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曲面滚水堰施工质量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圆角梯形滚水堰施工技术[J]. 陈亚娟,顾永明. 江苏水利, 2016(05)
- [2]都市型绿道规划设计研究[D]. 孙帅.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0)
- [3]低碳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与实践探讨[D]. 卢燕.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4]大跨度桥梁钢箱梁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D]. 徐传忠.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5]滚水堰一次成形施工技术措施[J]. 顾世祥. 江苏水利, 2001(S1)
- [6]曲面滚水堰施工质量控制[J]. 李琳. 江苏水利, 200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