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故土——客家祖先的三次南迁与客家人的形成

寻找故土——客家祖先的三次南迁与客家人的形成

一、寻找家园——客家先民的三次南迁和客家民系的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伍丽梅,张积家,孟乐,张小林,黄楠芯,张金桥[1](2021)在《语言演变差异与族群/方言名称对族群信息加工的影响——以广东三大汉语方言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是族群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基于广东三大方言族群均为中原移民的史实,探讨三大汉语方言的语言演变差异与族群/方言名称对方言讲话者对中原族群信息加工的影响。以方言为客家话、粤语和潮汕话的广东大学生为被试,实验1采用群体参照的R/K范式,考察不同方言讲话者对中原族群信息的记忆;实验2采用启动Stroop范式,考察不同方言讲话者对中原族群信息的注意偏向。结果表明,语言演变差异与族群/方言名称影响不同方言讲话者对中原族群的信息保持,顽强地保持祖先语言的客家方言族群对中原族群的信息加工产生群体参照效应;语言演变差异和族群/方言名称影响方言讲话者对中原族群信息的注意偏向,客家方言族群对中原族群的信息加工产生注意偏向。整个研究表明,语言演变差异和族群/方言名称影响对同祖语族群的信息加工,完整地保留汉祖语特点、强化方言与汉祖语的关系,能够增强根祖意识,增进对同根族群的认同。研究结果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启示。

邹丽[2](2020)在《赣南瑞金客家丧葬音乐研究》文中提出“忠、孝、节、义、仁”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客家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化的缩影。客家人作为汉民系中一个重要的民系,曾一度吸引学者的研究目光,掀起客家研究的热潮,其中客家民俗更是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民俗虽然是一种文化传统,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中国一直是以礼仪之邦闻名海内外,而百善孝为先,在众多的民俗仪式活动中,丧葬活动是客家人最庄严而隆重的活动,最为凸显“孝”的综合性的民俗。赣南瑞金丧葬音乐作为中国丧葬音乐的一部分,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凝聚、宣泄、传承、教育等社会功能。本文主要分为6章,分别从绪论、“瑞金市人文背景”、“丧葬仪式过程”、“瑞金丧葬仪式中的音乐(主要包括丝竹乐和唢呐曲牌、地方小曲与悲伤情感的流行歌曲、孝歌)”、“与周边地区的客家丧葬仪式音乐的交流与渗透”、“丧葬仪式中以音乐为载体的价值功能”等六个方面,对赣南瑞金客家丧葬音乐进行相对全面且细致的研究,认为音乐在丧葬文化中贯穿始终,音乐的社会性和功能性在这一民俗活动中体现最充分,在丧葬仪式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是丧葬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丧葬民俗活动,作为瑞金客家人重要的仪式活动,其盛大且热闹的场面成为当地百姓特殊的缅怀逝者和遥祭先祖的独特方式。瑞金客家丧葬仪式的研究,对了解当地文化习俗、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有一定的帮助。

闫淑惠[3](2020)在《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客家族群以对客家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及其突出的族群凝聚力和向心力而着称,对自身族群文化有着高度认同感。客家方言是客家族群进行交际交流、维系族群情感的工具和纽带,被认为是客家族群界定的标志。客家方言对于客家族群而言有着独特的情感价值和文化意义。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客家族群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客家方言的使用与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客家方言对于客家族群认同的价值与意义也面临新的挑战。本研究以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客家方言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从客家族群居住区自然环境、人口分布入手,明确客家的形成时间、民族归属等问题,确立从族群视角看待客家的范式,梳理客家族群认同的形塑过程,分析客家族群认同的特点,指出客家族群认同突出表现在语言、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并以客家歌谣为例,阐释客家女性族群认同的表现与特征。以梅县方言为主要参考,归纳客家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特征,并依据这些特征提炼出体现客家方言特征的例字、例词、例句。根据客家方言在声母、韵母、声调方面的特征,梳理客家方言语音特征字29条;根据词汇来源(古代汉语词、近现代汉语词、外来词)、使用范围(通用词汇、专用词汇、基本词汇)等梳理客家方言特征词汇82条;根据客家方言量词、形容词、词缀的特点,客家方言比较句、否定句、被动句等特殊的句式,提炼客家方言典型语法特征例句17条。选定江西赣州凤岗镇、四川成都洛带镇、福建龙岩下洋镇、广东连山龙口村四个调查点,对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进行调查。首先,对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内部机制进行调查,即对客家方言语音特征字、客家方言特征词汇、客家方言特征语法与客家族群认同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客家方言语音特征字,特别是常用的语音特征字与客家族群认同各要素之间均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客家方言语音特征字在客家族群认同内部要素中发挥的作用之间也有联系;客家方言特征词汇与客家族群态度、族群归属、族群卷入方面有直接的关联;客家族群对于客家方言特征语法使用一致性程度比较高,客家族群对客家方言中特殊的词序、语序、句式特点表现出积极的族群态度与较强的族群归属感。接着,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对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外部机制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家庭域、生活域中客家方言使用占优势,表现出明显代际差异;说客家方言时的语码转换比率相对较低;客家方言仍是客家区域人士第一习得语言,女性客家方言习得略占优势,女性客家方言能力较强;对客家方言“亲切”“有用”的评价高。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一步对客家方言与族群认同相关性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研究发现,家庭域中在与长辈交际时,被访者对于客家族群的自我认同意识和群体归属感较强、族群态度显着积极、族群卷入意识明显较高;从小语言习得为客家方言者族群自我认同、群体归属感强;客家方言能力强者族群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归属感强,族群卷入积极性最高。研究认为,客家方言使用、客家方言能力、客家方言态度与族群认同之间有着显着性影响作用,并进一步指出客家方言对于族群认同的意义主要在于彰显族群自我认同和群体身份、反映族群态度,折射族群卷入。客家方言通过家庭代际传承、学校方言教育、社会方言活动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影响族群认同。基于以上对客家方言族群认同内外机制的实地调查与理论分析,本研究认为,影响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主要有两种即语言内部具有区别性意义的语言特征形成的区别机制和语言外部由客家方言使用、客家方言能力、客家方言态度合力形成的传承机制。这两种机制互相渗透、共同发挥语言的交往理性作用影响客家族群认同。最后,本研究建议正确认识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保护客家方言、传承族群文化,完善族群认同理论,积极发挥方言机制在语言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中的作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王恒,罗德胤[4](2018)在《客家迁徙历史影响下的梅州传统村落风貌探析》文中认为文章梳理了梅州客家人迁徙历史对其传统村落风貌形成的影响,从梅州传统村落的选址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和现状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梅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建议,以期能在实践中提高保护和研究水平,有效完成村落建设实践工作。

王璐[5](2017)在《朗泓梅岗客家文化广场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30余年间,深圳由一个昔日的小渔村发展为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前列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了罕见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圳的城市土地供应已面临严重匮乏的局面。在城市发展用地不足与发展新目标的双重作用下,深圳城市功能的完善需依托“城中村”的妥善改造来实现。因而,城中村改造推进的顺利与否对深圳城市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本课题研究范围杨梅岗村即为深圳市城中村旧改项目之一。杨梅岗村位于深圳市龙岗区,是龙岗客家人开创的一个村落,村内建有大量客家民居,然而传统老式客家民居的建筑形式、封闭的建筑格局以及简陋的生活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因此多数屋主已迁出老屋,仅少部分用于出租使用,该村传统客家民居面临着如何持续保护和发展下去的现实问题。因此在快速城市背景下,如何在历史文化遗产和当代城市现代生活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契合点,如何为研究范围内遗存的这些不同现状、特征的传统客家民居寻找到城市空间中新的存在方式,使其成为城市生活中的有机成分,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的目的之一。另一方面,更大量的新移民将生活与此、扎根于此,为他们提供一个具有地域特色和归属感的美好环境,促进各阶层居民的交流与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都是规划设计所应该考虑的因素。本项目试图以朗泓客家文化广场设计进行方案设计研究,探索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各类人群的生活、情感与融合以及规划、建筑、景观的融合与创新。

陈金霞[6](2017)在《土筑木构—建构视角下梅林古村落的地域性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代全球化蔓延的背景下,各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国际式的建筑语汇也已在各地域中渗透,对地方的多样性和地域的独特性形成了严峻的挑战。面对乡村盲目城镇化的发展现状,探索如何传承传统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质成为保持社会多元性和地域独特性的必要手段。本文以福建省丰富的地域特色为切入点,通过相关案例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对当今的普适化现象以“批判性地域主义”的观点为理论支撑展开讨论。并重点探索梅林镇梅林村独特的地域特色,总结其建构方式和古人的营造智慧,以充实和推进中国传统村落体系的研究,实现地域特色的永续传承。本文分为以下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明了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整体论文框架。通过研究村落发展历程和更新现状,在福建客家地域的普遍性基础上阐述梅林村的特殊性。第二章对国内外地域主义与批判性地域主义概念的发展脉络展开分析,进一步思考地域性和建构之间的联系,通过相关案例探讨理论的实践性。第三章在批判性地域主义和建构相对成熟的理论框架下,对客家民系民居的相关文献资料整理阅读,并对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总结出福建客家民居的地域性特色及其建构方式。第四章在实地调研测绘的基础上,以怀忍楼和翠玉轩两种典型的地域性建筑形态为例,总结发现客家先民建构民居的方式及营造空间的智慧,探索梅林村地域建筑的传承之路。第五章根据全文对梅林村地域传承进行总结,并对建构梅林地域特色的可能性及未来性提出设想。

陆梦秋,黄震方[7](2015)在《福建客家土楼的文化地理内涵》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文化生态学、景观地理学的分析视角,采用地理比较法和长时段历史过程分析法剖析福建客家土楼的文化地理内涵,认为福建客家土楼的文化地理意义不能仅限于土楼本身特征的分析。客家人从中原而来,而中原是"四战之地",战乱频仍,中原居民渴望寻找相对完全的理想家园。西侧关中盆地的"四塞之地"地形,构成中原居民的理想家园模式。中原居民南迁至赣闽粤山区时,终于找到了这样的理想家园。外围的高大山脉构成了第一重"四塞之地",内部的相对低矮的山地构成了第二重"四塞之地",在此基础上,坚固结实且全方位封闭的土楼,构成了最为安全的第三重"四塞之地"。因此,从文化地理角度而言,土楼是"四塞之地"的极致化的产物。在这种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形势派风水理论,并反馈至客家聚落的实践中,使得客家聚落成为中国风水案例的典型区和代表区和中国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遗产。

廖文[8](2014)在《科学发展视域中的客家族群文化发展研究 ——客家文化传承论》文中认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在中国,国家层面的文化发展战略是建设和谐文化,其主要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传播中国文化价值等。其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环节。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推进,绕不开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这既是历史必然,也是具有时代性的研究课题。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而民族内部由于历史传统、语言、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差异,又存在着“亚民族”的情况,在同一民族内部形成不同的族群。这些族群是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重要单元,也是具有相对文化独立性的实体。其中,客家族群是一个拥有特殊迁徙历史、坚守汉文化传统的汉族族群,人口数量上亿,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台湾、香港等地,另有近两千万人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客家族群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文化的重要性、特殊性和特别的魅力,引起国内外人文研究学界的普遍关注。科学发展视域中的客家族群文化发展研究,是对客家族群、客家族群文化进行尊重传统、立足现代、面向未来的提炼总结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发现过程、整合过程、参与过程、实践过程、改进过程、创新过程,甚至是一种精神洗礼升华的过程,它超越经验层面和研究层面,具有更强烈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东西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在面临新时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和挑战的背景下,思考如何用科学发展的视域,尊重传统,激活文化内源的生命力,“以人为本”、“博采众长”、“创新发展”地传承客家族群文化。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的文化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综合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手段开展研究:通过对史料的梳理,界定客家族群的相关概念,探讨客家族群的形成历程及其文化特征,进而系统呈现客家族群及文化“多元演进”的动态进程;运用文化观察的方式分析客家族群文化的本位和普泛化精神,进行文化比较和批判,构建科学发展的客家族群文化的多学科研究框架,揭示出客家族群强烈的自我探索、自我理解和自我实现的文化动力;通过对“全球化”、“现代化”冲击下的客家族群文化发展现状的调研,寻找族群传统文化保护与文化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平衡,提出在科学发展视域中构建面向未来的客家文化发展圈、实现客家文化“承”与“传”的思考。

曾冬霞[9](2012)在《梅州客家山歌歌词修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梅州地区的客家山歌。有关客家山歌研究的着述很多,但大部分是从音乐、文学、民俗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从修辞学角度对客家山歌歌词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本文拟从修辞学角度,探讨梅州客家山歌歌词的语言表达艺术,以填补前人对此类课题研究之不足,也为客家山歌艺术的传承尽一己之力。论文共分六部分,第一章介绍选题缘由、研究的意义及客家山歌研究现状。第二章研究梅州客家山歌的语音修辞表现及修辞效果。客家山歌注重押韵,对平仄要求不严格,谐音词的运用是客家山歌“语言存古性”的体现。衬字的使用使客家山歌具有哀厉而长的特点。第三章研究梅州客家山歌的词语修辞表现及修辞效果。客家山歌歌词词语来源丰富,分别有方言口语词、方言古语词和熟语三种来源。词语的色彩多样,富有感情色彩和时代色彩。第四章介绍梅州客家山歌的句式修辞表现及修辞效果。梅州客家山歌歌词句式呈现以下特点:省略句居多,在句型方面以连动句、紧缩句为主,在句式的选择上以短句、整句为主。第五章介绍梅州客家山歌的修辞格,并分析其修辞特点;第六章分析语言内外语境对梅州客家山歌语言表达的影响。

张德丽,王匆[10](2011)在《客、陕文化精神探微》文中研究表明客家文化与陕西文化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历史上客家有6次大的迁徙;陕西既是客家文化之源,又是客家文化之流,源与流相汇合,在文化的形态上也有异同之处,比如寻根归宗、敬礼重德、宽容融合、安土重迁等;研究客、陕文化的意义在于弘扬敬礼尚德的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弘扬"爱家爱乡爱国"的精神,弘扬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精神,从而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二、寻找家园——客家先民的三次南迁和客家民系的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寻找家园——客家先民的三次南迁和客家民系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1)语言演变差异与族群/方言名称对族群信息加工的影响——以广东三大汉语方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实验1:语言演变差异对族群信息记忆的影响
    2.1 被试
    2.2 设计
    2.3 材料
    2.4 程序
    2.5 结果与分析
        2.5.1再认成绩分析
        2.5.2“记得”成绩分析
        2.5.3“知道”成绩分析
    2.6 小结
3 实验2:语言演变差异对族群信息注意的影响
    3.1 被试
    3.2 设计
    3.3 材料
    3.4 程序
    3.5 结果与分析
    3.6 小结
4 综合讨论
    4.1 关于本族群的信息加工优势
    4.2 关于客家话族群对中原族群的祖根情结
    4.3 本研究结果的启示
5 结论

(2)赣南瑞金客家丧葬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相关词的界定
    1.2 选题缘由、研究意图
        1.2.1 选题缘由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过程
    1.3 创新点
    1.4 相关论题及文献研究状况
        1.4.1 丧葬研究的历史发展
        1.4.2 客家的发展
        1.4.3 赣南客家音乐
2 赣南瑞金客家人文概述
    2.1 瑞金客家生存的地理环境
    2.2 瑞金客家人文背景
        2.2.1 瑞金客家历史沿革
        2.2.2 瑞金客家民俗民风
3 庄重的瑞金客家丧葬仪式
    3.1 出殡前的主要仪式
        3.1.1 停灵戴孝
        3.1.2 设置孝堂
        3.1.3 入殓封棺
    3.2 隆重的出殡仪式
        3.2.1 开祭吊丧
        3.2.2 做祭开灵
        3.2.3 奠酒仪式
        3.2.4 八仙抬棺
        3.2.5 游回龙棺
        3.2.6 圆坟下葬
    3.3 田野工作中瑞金客家丧葬仪式个案
4 瑞金客家丧葬仪式中的音声分析
    4.1 丧葬音乐中的乐器
        4.1.1 传统乐器
        4.1.2 外来乐器的色彩渗透
    4.2 仪式中传统曲目音乐特征
        4.2.1 孝歌的音乐特点
        4.2.2 诵读式哭丧
        4.2.3 唢呐曲牌音乐分析
        4.2.4 丝竹乐合奏曲
    4.3 选用各类音乐素材的丧葬音乐分析
        4.3.1 以地方小调为主丧葬音乐
        4.3.2 以悲伤情绪的创作曲目及通俗歌曲旋律作为丧葬音乐
        4.3.3 摘取影视相关音乐
5 与周边地区的客家丧葬仪式音乐交流与渗透
    5.1 瑞金与福建长汀客家丧葬音乐的交流
        5.1.1 乐人的相互交流
        5.1.2 仪式音乐的相互渗透
    5.2 瑞金与赣州客家丧葬仪式音乐的比较
        5.2.1 从丧葬仪式上看瑞金和赣州的宗教信仰
        5.2.2 瑞金丧葬仪式与赣州市丧葬仪式流程比较
        5.2.3 瑞金丧葬音乐与赣州丧葬音乐的比较
    5.3 瑞金与于都客家丧葬仪式音乐的比较
        5.3.1 瑞金丧葬仪式与于都丧葬仪式比较
        5.3.2 瑞金丧葬音乐与于都客家丧葬音乐比较
6 丧葬仪式中以音乐为载体的价值功能
    6.1 丧葬仪式中的传承功能
        6.1.1 内修于心忠孝传承
        6.1.2 外修于行风俗传承
    6.2 丧葬仪式中的人文风情
        6.2.1 家族亲眷和睦友善
        6.2.2 村落乡邻互帮互助
结语
附录一:回忆往事痛心间谱
附录二:《采茶调四》完整谱例
附录三:《采茶调六》谱
附录四:《采茶调七》谱
附录五:《采茶调八》谱例
附录六:《采茶调九》
参考文献
致谢

(3)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意义与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文献综述
第二章 客家与客家族群认同
    第一节 客家居住区自然环境与人口分布
    第二节 客家族群认同的形塑
    第三节 客家族群认同的表现
第三章 客家方言特征及条目提炼
    第一节 客家方言典型语音特征及条目提炼
    第二节 客家方言典型词汇特征及条目提炼
    第三节 客家方言典型语法特征及条目提炼
第四章 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内部机制调查
    第一节 客家族群认同语音调查
    第二节 客家族群认同词汇调查
    第三节 客家族群认同语法调查
第五章 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外部机制调查
    第一节 客家族群语言使用调查
    第二节 客家方言使用调查
    第三节 客家族群认同调查
第六章 客家方言与客家族群认同相关性
    第一节客家方言与客家族群认同相关性分析
    第二节 客家方言之于族群认同的意义
    第三节 客家方言影响客家族群认同的方式与途径
第七章 影响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
    第一节 影响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内部机制:区别机制
    第二节 影响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外部机制:传承机制
    第三节 影响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的特点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客家迁徙历史影响下的梅州传统村落风貌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理历史背景
    1.1 梅州地理环境概述
    1.2 客家迁徙历史溯源
2 梅州传统村落风貌分析
    2.1 选址格局分析
    2.2 传统建筑分析
    2.3 历史环境要素分析
3 现状问题及保护发展建议
4 结束语

(5)朗泓梅岗客家文化广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深圳市旧改与城中村
        1.1.2 城中村的种种矛盾与改造的方式
        1.1.3 项目的来源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历史与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1.2.2 各类人群的生活、情感与融合
        1.2.3 规划、建筑、景观的综合、融合与创新
    1.3 国内外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理论研究及实践
        1.3.1 国外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相关理论与实践
        1.3.1.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1.3.1.2 国外相关案例概况:
        1.3.2 国内外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相关理论与实践
        1.3.2.1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1.3.2.2 国内相关实践案例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实地调查法
        1.4.2 比较研究法
        1.4.3 方案设计实践法
第二章 现状调查与设计背景
    2.1 现状调查与分析
        2.1.1 研究、设计范围与界限
        2.1.2 杨梅岗村概况
        2.1.3 区位、交通与空间格局
    2.2 客家文化底蕴
        2.2.1 客家人与客家民居
        2.2.2 梅岗村的由来
        2.2.3 杨梅岗村客家民居测绘与调研
        附录:杨梅岗村客家民居测绘
    2.3 前期设计过程及评述
        2.3.1 第一阶段工作:四个方向
        2.3.2 第二阶段工作:2 个方案
        2.3.3 第三阶段工作:向甲方靠拢
        2.3.4 第四阶段工作:综合与融合
    2.4 总结与思考
第三章 设计研究
    3.1 历史与文脉
        3.1.1 多层次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开发利用
        3.1.2 新建筑的语汇
    3.2 环境、尺度、功能与意境
        3.2.1 环境与尺度
        3.2.2 尺度与功能
        3.2.3 功能与意境
    3.3 景观都市主义
        3.3.1 建筑与景观
        3.3.2 空间与景观结构框架
        3.3.3 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3.3.4 生态性与综合性
第四章 设计说明
    4.1 反思
    4.2 梅岗世居
    4.3 地面隆起
    4.4 下沉广场
    4.5 山丘与峭壁
    4.6 城市森林
    4.7 步行系统与无障碍设计
    4.8 停车与交通
    4.9 中国元素与客家主题
    4.10 绿色和生态
    4.11 建筑、景观与艺术
    4.12 土地庙
    4.13 经济技术指标
参考文献
附录:杨梅岗村客家民居现状风貌
致谢

(6)土筑木构—建构视角下梅林古村落的地域性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1.1 福建省部分地区考察调研
        1.1.2 研究对象的发展现状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现状
        1.3.1 全球范围内的地域性表达
        1.3.2 福建地域建筑理论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论文框架
2 相关概念理论
    2.1 地域性相关概念及发展脉络
        2.1.1 “地域主义”(Regionalism)的历史演进
        2.1.2 “批判性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概念的提出
        2.1.3 对“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再批判
    2.2 国内建筑师对“批判性地域主义”的理解和发展
        2.2.1 吴良镛的“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延伸发展
        2.2.2 李晓东的“自省式地域主义”
    2.3 建构相关理论
        2.3.0 “建构”概念
        2.3.1 森佩尔建构理论
        2.3.2 数字建构理论
    2.4 建构与地域性的联系
        2.4.1 建构与地形(topogaphy)
        2.4.2 建构与身体的隐喻
        2.4.3 建构与文化人类学(ethnography)
        2.4.4 建构与技术
    2.5 相关理论在丹麦传统地域性建筑上的体现
        2.5.1 丹麦地域特色及社会文化背景
        2.5.2 “半木架结构”发展历史
        2.5.3 地域性考察实践
3 客家民系及福建客家民系地域特色分析
    3.1 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
    3.2 地域特色分析
        3.2.1 “地域”与“区域”概念区别
        3.2.2 客家民系独特的地域特色
        3.2.3 福建省客家民系地域特色分析
    3.3 客家民居建筑形态
        3.3.1 不同建筑类型产生的社会背景
        3.3.2 客家民居的地域特色
        3.3.3 建筑形态演变分析
    3.4 “土筑木造”与“土筑木构”的概念的提出
4 梅林村地域特色分析
    4.1 梅林村历史沿革
        4.1.1 梅林村历史文化
        4.1.2 梅林村人口变迁
    4.2 梅林村地域特色分析
    4.3 以怀忍楼为例探索其地域性建构
        4.3.1 怀忍楼整体建筑形态
        4.3.2 追其溯源——五凤楼的发展演变类型
        4.3.3 怀忍楼建构特点分析
        4.3.4 怀忍楼对传统建构的传承
    4.4 以翠玉轩为例探索其空间建构
        4.4.1 翠玉轩建构特点分析
        4.4.4 翠玉轩当今使用方式
    4.5 本章小结
5 梅林村当代地域性的探索及展望
    5.1 梅林村地域性传承方式
        5.1.1 建筑形制上的传承
        5.1.2 地域性建筑结构体系的传承
        5.1.3 地域性建筑空间特质的传承
        5.1.4 地域性材料建构的传承
        5.1.5 精神文化的承载和传承
    5.2 地域的传统建构及传承方式
        5.2.1 传承传统建构
        5.2.2 传统建构原型转译
    5.3 地域性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毕业设计

(7)福建客家土楼的文化地理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1 客家土楼的文化地理内涵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2 客家土楼的区位泛指: “四战之地” 居民对 “四塞之地” 的宜居向往
    2. 1 中原人口的外迁与客家支系的形成
    2. 2 外迁过程中理想家园的区位选择: “四塞之地”
3 客家土楼的区位特指: “四塞之地” 的空间响应与理论升华
    3. 1 盆地: 四塞之地的自然基础
    3. 2 风水: “四塞之地” 的理论升华
    3. 3 土楼: “四塞之地” 的人文极致
4 结论与讨论

(8)科学发展视域中的客家族群文化发展研究 ——客家文化传承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的意义与研究现状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二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 基本思路
        (二) 基本方法
    三 可能创新之处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考察
        (二) 以马克思社会人类学的文化视角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三) 以全球及现代的视野,审视客家族群文化的存在与演进
        (四) 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发现区域文化的发展规律
第二章 科学发展视域中的客家族群
    一 关于“族群”意义的争鸣
    二 文本中的客家族群
        (一) 民间谱牒中的客家族群历史面貌
        (二) 学术研究文本中的客家族群
    三 近代意义上的客家“族群”
        (一) 服从官府对移民活动的管理获得移民权力
        (二) 多途径提升社会地位,“反客为主”
        (三) 官府创新管理模式“赋权”
        (四) 从“地域认同”到“族群认同”
    四 科学发展视域中客家“族群”的内涵
        (一) 在文化认同上指向汉文化源
        (二) 在族群溯源上采用统一的文化认知
        (三) 在语言使用上通用客家语言系统
        (四) 在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上具有同源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视域中客家族群及文化的多元演进
    一 客家族群的多元演进
        (一) 现代医学提供的解释之路
        (二) 客家族群多元演进博弈
        (三) 客家族群多元演进的“力场”
        (四) 客家族群多元演进的典型案例
        (五) 客家族群多元演进模型
    二 客家族群多元演进的文化特点
        (一) 客家族群文化的“儒根”
        (二) 客家族群文化的“蛮味”
        (三) 客家族群文化的“番风”
        (四) 客家族群文化的“矛盾”
    三 客家族群文化研究的意义
        (一) 从历史的维度观察族群文化研究的意义
        (二) 从比较的维度观察客家族群文化研究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科学发展视域中客家族群文化的执正兼容
    一 客家族群的文化本位
        (一) 以“耕山”为基础的人生本位
        (二) 以宗族为基础的群体本位
        (三) 以宋明理学为基础的道德本位
        (四) 以迁移为基础的乡土意识
    二 客家族群文化的普泛化精神
        (一) 中原移民情结与大中华意识
        (二) 经典文本与客家族群心理分析
    三 广东三大族群文化比较
        (一) 广府、潮汕族群形成史略
        (二) 三大族群典型聚落民居比较
        (三) “汉音”、“唐音”和“晋音”
        (四) 客人开埠,广人旺埠,潮人占埠
    四 客家族群文化批判
        (一) “群”对“人”的制约
        (二) 客家宗法传统与现代价值的矛盾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视域中客家族群文化的传承发展
    一 文化科学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 以人为本
        (二) 博采众长
        (三) 创新发展
    二 客家族群文化构成形态上的传承现状
    三 传统文化内容与时代主题的融合发展
        (一) 客家族群文化的“现代病”
        (二) 现代化语境下的客家族群文化重构
    四 构建面向未来的客家文化发展圈
        (一) 全面促进大陆客家地区和谐发展
        (二) 加强海内外客家族群文化认同
        (三) 培育和谐发展的客家社会组织
        (四) 重塑客家文化自觉与自信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梅州客家山歌歌词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本文研究对象及资料范围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采用的理论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3 本文采用的理论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
    1.5 客家山歌研究综述
        1.5.1 客家山歌研究现状
        1.5.2 本课题相关研究综述
第2章 梅州客家山歌歌词的语音修辞特色
    2.1 押韵
        2.1.1 客家山歌的韵部
        2.1.2 押韵的方式
        2.1.3 用韵与内容的适应
    2.2 平仄
    2.3 谐音
    2.4 衬字
第3章 梅州客家山歌歌词的词语修辞特色
    3.1 词语的来源
        3.1.1 方言口语词
        3.1.2 方言古语词
        3.1.3 熟语
    3.2 词语的色彩
第4章 梅州客家山歌歌词的句式修辞特色
    4.1 语气型句式
        4.1.1 陈述句单独使用
        4.1.2 陈述句与其它句式结合使用
    4.2 结构型句式
        4.2.1 连动句及其修辞作用
        4.2.2 紧缩句及其修辞作用
    4.3 修辞型句式
        4.3.1 短句及其修辞作用
        4.3.2 整句及其修辞作用
第5章 梅州客家山歌修辞格
    5.1 梅州客家山歌修辞格运用特点
        5.1.1 修辞格丰富多彩
        5.1.2 修辞格使用频率高
        5.1.3 修辞格常规传统
        5.1.4 修辞格使用灵活多变
    5.2 梅州客家山歌修辞格举要
        5.2.1 比喻辞格的运用
        5.2.2 关辞格的运用
        5.2.3 对偶辞格的运用
        5.2.4 其它修辞格略说
第6章 梅州客家山歌的修辞语境
    6.1 梅州客家山歌修辞的言外语境
        6.1.1 梅州客家山歌物理世界语境
        6.1.2 梅州客家山歌文化世界语境
    6.2 梅州客家山歌修辞的言内语境
        6.2.1 梅州客家山歌的语体和风格
        6.2.2 梅州客家山歌的语言材料
第7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10)客、陕文化精神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一、客、陕同根
二、客、陕文化的异同
    1、寻根归宗
    2、敬礼重德
    3、宽容融合
    4、安土重迁
三、客、陕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1、弘扬敬礼尚德的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2、弘扬“爱家爱乡爱国”的精神
    3、弘扬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精神

四、寻找家园——客家先民的三次南迁和客家民系的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 [1]语言演变差异与族群/方言名称对族群信息加工的影响——以广东三大汉语方言为例[J]. 伍丽梅,张积家,孟乐,张小林,黄楠芯,张金桥. 心理学报, 2021(09)
  • [2]赣南瑞金客家丧葬音乐研究[D]. 邹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3]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研究[D]. 闫淑惠. 扬州大学, 2020(01)
  • [4]客家迁徙历史影响下的梅州传统村落风貌探析[J]. 王恒,罗德胤.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8(11)
  • [5]朗泓梅岗客家文化广场设计研究[D]. 王璐. 深圳大学, 2017(07)
  • [6]土筑木构—建构视角下梅林古村落的地域性传承研究[D]. 陈金霞. 中央美术学院, 2017(01)
  • [7]福建客家土楼的文化地理内涵[J]. 陆梦秋,黄震方.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5(03)
  • [8]科学发展视域中的客家族群文化发展研究 ——客家文化传承论[D]. 廖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2)
  • [9]梅州客家山歌歌词修辞研究[D]. 曾冬霞. 南昌大学, 2012(12)
  • [10]客、陕文化精神探微[J]. 张德丽,王匆. 理论建设, 2011(06)

标签:;  ;  ;  ;  ;  

寻找故土——客家祖先的三次南迁与客家人的形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