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图书馆学生服务员的管理与使用

论中学图书馆学生服务员的管理与使用

一、浅论中专校图书馆学生服务员的管理和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婷[1](2021)在《《马尔科姆·艾克斯自传》(第九至十一章)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

谢兴宇[2](2020)在《靖江市斜桥镇回流人才就业创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为实现中小城市以及乡镇的振兴关键在于人才的回流,促进回流人才在乡镇就业创业,落地生根,使得青年人才留得住、能干事、干实事,从而促进乡镇经济产业发展,进而反哺和推动乡镇公共服务和文化生活的提升。但现实情况表明,现阶段我国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并未改变,回流人才技术形式单一,专业知识储备欠缺,创业能力不足,致使乡镇振兴还只停留在初步阶段。如何有效改善回流人才就业创业能力,是乡镇振兴的一个重大且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因此,对回流人才就业创业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靖江市斜桥镇地处靖江东岸,拥有53.2公里长江岸线,与苏州张家港市隔江相望,也是国家级开发区—靖江经济开发区本部的所在地,辖26个村,7个社区,总人口 95938人,斜桥镇是靖江经济、人口重镇,选取斜桥镇作为江苏乡镇人才回流创业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解决斜桥镇回流人有效就业不足、技能相对单一以及创业意识不足、创业氛围不浓,形成多样就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景象。本文以推拉理论、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为理论支持,结合问卷调查的第一手资料,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对斜桥镇人才回流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表明,斜桥镇在回流人才队伍在就业创业方面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就业类别局限、产业结构单一、帮扶形式被动、创业帮扶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总结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个人层面包括乡镇人才自我认知偏颇、职业发展受限,成长道路不通畅、文化生活不能满足;政府层面包括公共基础设施薄弱,文化软实力欠缺、政府扶持力度不强,补贴落实不到位、乡镇教育资源匮乏等原因。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靖江市斜桥镇回流人才就业创业困境的对策:一是打造强富美高新乡镇,提升人才吸引力;二是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三是实施倾向性政策,支持外来人才到乡村就业创业;四是加强顶层设计,因地制宜为回乡人才创业置业扫除政策禁锢;五是实施三张券政策,为创业者扫除障碍;六是拓宽对创业、技能培训的范围,为回乡人才增加就业创业的筹码等。

陈松[3](2019)在《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图书馆的建设也有必要走信息化建设之路,它已成为当前社会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图书馆信息化也有诸多的好处,比如规范业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等,同时,它还可以加快图书馆网络化的步伐、使图书资源共享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在于为读者提供一个优质的读书环境,使读者在获取图书资源的时候可以更加方便、省事。本文立足于信息化建设视角,以天津大学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外图书馆的信息化研究现状及经验启示,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硬件环境、软件资源、人才建设、信息资源和网络建设五个角度对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行调查分析,诸如信息化意识淡薄、服务及管理理念陈旧、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等诸多因素导致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深入分析,文章最后从树立信息化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资源整合、开展信息化服务和人员队伍建设五个方面对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提出优化建议。

赵琳捷[4](2018)在《女子职业学校男生自我认同危机及其教育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特别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女人往往是作为男人的附属物存在的。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和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女性要求实现两性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理论是为现实服务的,因此许多研究都把目光投向了女性,投向了女性进入以男生为主的工作和学习等领域遇到的艰难险阻。但时过境迁,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男性进入以女性为主的相关领域会如何呢?他们是否会遇到如同女性进入男性主导的领域一样的问题呢?他们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应该对此采取哪些对策?带着上述问题本人研究了女子职业学校中男生的自我认同危机,相信本研究的开展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自我认同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还能够指导现实,为解决以女性为主的学校中男生的自我认同危机尽一份绵薄之力。关于女子职业学校中男生自我认同危机的研究,除去绪论和结论之外,共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系统阐述了支撑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该部分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关于自我认同理论,主要从自我认同产生的根源——“失控的世界”、自我认同的起始点——“本体性安全和自我认同的重构——“以现代性对抗现代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刻的阐述。二是奥尼尔的男性性别角色冲突理论。关于男性性别角色冲突理论主要从角色性别冲突和性别角色冲突两方面进行了较为具体的阐述。三是性别偏见理论。关于性别偏见理论主要从社会偏见和性别偏见两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第二部分主要对女子职业学校男生自我认同危机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在该部分以河北N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为例,借助问卷调研和人物访谈等方法,从性别角色认同(包括认识自身状况和认识性别状况)、学校认同(包括文化环境状况、教育管理状况、后勤服务状况和满足群体发展状况)专业认同(包括专业熟悉状况、专业情感状况、行为性状况和适切性状况)班级认同(包括班级管理状况、班级凝聚力状况、成员互动状况和加入小团体状况)等四个方面剖析了女子职业学校男生的自我认同危机。第三部分主要针对女子职业学校中男生自我认同的危机,提出了相关教育策略。第一,建议男生在准确把握自身特质和正确认识自身性别角色的基础上,设计符合自己特点的多彩人生;第二,建议学校以构建两性和谐文化为基石,以探索差异化教育管理为核心,以实现多样化后勤服务为保障,以满足不同群体发展需要为旨归营造兼顾男性特点的环境氛围;第三,建议从提高男生的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和适切性等几方面,构建适合其性别特征的专业培养体系;第四,建议从创新管理模式、培育精神文化、强化班级身份和消除对抗团队等方面探索身份特征鲜明的班级共同体。

马艳辉[5](2017)在《均等化视角下的坝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研究 ——以曲靖市南盘江沿线区域村庄为例》文中认为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城市和乡村的发展现状差距明显,最主要体现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差距较大。为了逐渐缩小这种差距,近年来政府加大了乡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但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总体上仍较为落后,随着经济的增长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供需矛盾将日渐突出。论文通过运用多学科交叉分析法,从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学、社会学、城市社会心理学、社会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分析造成其配置不均等的问题所在,对比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及成果,分析其存在的不足。选取曲靖市南盘江沿线村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49个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调研分析发现: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达到70%以上,但设施的配建质量和设施的完善程度仍然存在较大问题;通过对居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意愿调查分析发现,经济水平与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关注度、建设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对设施的完善度及设施质量也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表现出较高的需求。结合调研结果分析,分别对沾益、珠街、沿江、三宝四个区域的人口规模发展预判,发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曲靖人口增长呈现相对稳定增长趋势,对现有设施服务半径影响较小,最后结合各个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道路交通、景观提升进行规划,在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与环境的同时,以优化布局、均衡资源的原则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形成新市镇—社区中心(村委会)—居民点三级协调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建体系,最终实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沈捷[6](2016)在《记忆的青春 ——知青记忆的建构和传承》文中研究指明由于上山下乡运动,知青一代作为特殊年代接受特殊教育的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特殊人生。本研究选择在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发端近50周年,知青一代领导人步入政坛的当下时间节点,阐述普通知青对插队记忆的建构和传承。研究借助社会记忆理论框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以深度访谈法为主,辅以参与观察和文献研究法,重点突出两个研究问题:一是当下知青记忆的建构和评价,二是知青记忆的多主体传承。论文在对相关议题进行再诠释的过程中,一方面补充和修正了前人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新的研究视角。论文由研究缘起、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正文、结语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讨论知青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的相互关系;阐释知青记忆的主线——“受苦”和理性选择,以及青春有悔/无悔评价背后的复杂动因;解说有关知青记忆的自我传承、家庭代际传承和物化传承。本研究力求深入而全面地讨论知青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相互建构,既探求形形色色知青个体记忆的共性特点,也从群体内部分析不同知青次群体和个体或明显或隐晦的记忆差异。就知青群体而言,其集体记忆蕴含在千差万别的个体故事叙述中。在知青记忆的叙事建构里,他们的诉苦主题为下乡之苦和城乡之别。在“诉苦”的集体记忆强音之下,个体记忆的“微光”依然时时闪现,集体主义、大公无私等精神在生存理性面前或多或少受到了压制。不过尽管诉苦和生存理性是知青记忆的两条主线,但正因为受苦深重才启动了生存理性,最终的诉说还是落脚于“苦难”的主旨。在知青记忆的评价建构里,本研究力求多向度解读青春“无悔”抑或“有悔”的争议。从人生价值角度而言,知青对插队生涯的评价包含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双重评判标准。从生命历程理论角度来看,知青的下乡经历和后知青时代的人生历程都影响其对知青生涯的评价。再者,美化青春记忆的现象在近年步入老年阶段的知青群体中日渐流行。他们在怀旧与乡愁交织的情绪下生发了对青春岁月的眷恋。而作为在两种意识形态夹缝里存活的群体,知青又不得不以美化或规避过往伤痛的姿态来保持认同一致。从知青记忆的传承来看,知青不仅积极进行自我记忆的传承,也开拓家庭记忆传承渠道,并与政府、市场合力推动知青物化记忆的流传。知青自身的记忆传承包括身体和文本两种传承方式。而在知青记忆的家庭代际传承里,苦难记忆、有悔/无悔记忆和“知识改变命运”记忆是传承的三大主题。“青二代”对知青记忆有一定的情感附着,但物质生活和价值观差异、“文化反哺”现象令知青记忆的代际传承面临挑战。就知青记忆的物化传播而言,知青群体对记忆流传的需求与政权合法性需求、市场经济利益需求一起,共同推动了知青物化记忆的传承。政府和市场以知青博物馆、纪念碑、主题器物售卖等方式把控重塑记忆的话语权,但也遭遇知青群体和非知青群体的话语解构。论文的结语部分进一步探究知青记忆的建构性和官方知青记忆与延安记忆的勾连。知青记忆的建构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社会变迁而改变,具有当下性特征,也不乏连续性。知青记忆的建构性也意味着不存在绝对真实的知青记忆。而当下出于维护政治秩序的需要,拥有知青经历的现任国家领导人对知青记忆进行筛选,将其与延安精神紧密勾连,形成对延安记忆和知青记忆的双重再建构。不过受访知青的记忆建构并未受官方记忆掌控。

刘倩倩[7](2016)在《《中国农村文库》选题策划研究》文中认为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开始出版的《中国农村文库》丛书经历了五个批次、二十多年的出版历程,是中国以“三农”为题材的较早一批具有相当大影响力的丛书。该书由时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主编,四川省二十家出版社联合出版,被列为国家“八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和四川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四川省50年(1958-2008年)10部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等荣誉称号。在这套书的基础上,成立了天地出版社,并发起了“万村书库”工程。论文是当代出版史的个案研究,从系统论及选题策划学视角出发,运用深度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重点研究《中国农村文库》的选题策划系统,总结《中国农村文库》取得重大影响的原因,即政府支持、编辑方针的引领、选题策划定位准确,分析其出版过程中暴露出的诸如图书编校质量待提高、选题策划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由此总结《中国农村文库》对今后“三农”图书出版的重要启示:一是要实施图书精品化战略;二要策划“三农”题材的全媒体图书;三要优化选题结构,增加精神文化类图书的比重;四要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五要在形式策划上提高图书的审美性;六要实施政府采购与市场挖掘并举的发行方式。本研究肯定了《中国农村文库》出版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弥补了当代出版史个案研究的空白,为今后的大型“三农”题材丛书提供借鉴意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

罗晓[8](2016)在《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生态建设研究 ——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立足于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发展事实现状,结合教育生态学理论,从宏观和微观等方面把握我国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建设的特色以及其中存在的待重视、改进和解决的问题。从宏观上来讲,根据生态系统化视角,进行文献解读,发现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一般性特征。从微观上来讲,通过进行个案研究,对民族院校内部进行实地调研访谈,揭示民族院校在其校园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特征及其与普通院校的差异。并针对这些存在的特色和问题,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试图找出针对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发展弊端的可行的解决对策以及该文化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本研究的核心要点是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围绕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这个模块,首先分析本研究中教育生态视域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其次,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对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进行描述;同时,运用典型案例(中南民族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从微观层面分析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发展现状,探究学生与高校以及校园环境多方的行动逻辑,从而抽象出学生-教育-环境发展的生态建设方案;接着,在已有理论基础和现状实证调查的相结合的基础上,对抽象出来的教育生态建设方案进行修复和完善;最后,分析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发展现实制约因素,发现尚存的现实困境,提出可供参考借鉴的优化建议。

邓玉兰(WILASINEE PIBOONSATE)[9](2015)在《泰王国玛哈扎克里·诗琳通公主的王室外交研究》文中指出外交是国家实现其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任何一个国家,从立国之后就必须制定出对外总政策以为本国政府利益服务,同时还需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本国的对外政策。泰国是一个独立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将维护国家独立和安全放在外交政策的首位。当今有很多相关的部门来决定泰国的外交政策和进行外交活动,包括泰国政府、国务院、国会和外交部等。但是放在首位是国王和王室成员。从泰国素可泰王朝、阿瑜陀耶王朝、吞武里王朝到曼谷王朝1932年之前,泰国一直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在外交方面,国王也制定所有的外交政策,亲自进行外交活动或让其他王室成员代替,这些可以称为“王室外交”。虽然于1932年民党发动政变,形成以国王为元首的君主立宪制,但从宪法上仍保证了国王在泰国至高无上的地位,这被泰国人民所认可。在外交方面,国王和王室成员还是国家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拉玛九世国王和王室成员还有很多外交任务,例如出国访问、接待国宾和其他外交活动。王室外交超越其他外交方式的限制,可以维护国家利益,可以用特殊地位与其他国家增加友好关系和互相了解,可以提高泰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名誉和地位。本篇论文主要研究“泰王国玛哈扎克里·诗琳通公主的王室外交”。诗琳通公主是泰国普密蓬·阿杜德国王和诗丽吉·吉滴耶功王后的次女。1955年4月2日出生,后于1977年被封为“玛哈扎克里·诗琳通”。在外交方面,诗琳通公主是泰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公主,她成为泰国王室和泰国人民的特别使节。诗琳通公主的外交实践、外交模式和外交作用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获得外国政府和世界组织的各种奖项。在外交实践,诗琳通公主进行了广泛的王室外交活动,其中包括:1.出国访问,可以分为各种各样的类型。从1973年到2011年(佛历2516-2554年)共出国200次,访问273次,一共到访了63个国家,包括亚洲23个国家;欧洲22个国家;非洲8个国家;大平洲6个国家;北美洲2个国家和南美洲2个国家。2.诗琳通公主接待国外来访,是按外交惯例接待到泰国访问的宾客。3.诗琳通公主支持对外援助和合作计划的外交活动,包括世界上各个地方和各个项目分类。4.诗琳通公主接待国外政府和社会团体对公主的拜访5.诗琳通公主参加各种促进泰国与其他国家良好关系的外交活动。在外交模式上,诗琳通公主作为泰国王室和泰国人民的使节有一定的外交模式和风格。公主具备一定的条件担当外交使节,其中包括有个人性格条件、有国际关系的看法、有能力和知识的条件、有外交使节的业务技能条件、和遵守外交礼仪的基本守则。这些特殊条件能使公主外交模式与众不同。这些特点包括1.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外交活动的差异适时地调整外交策略。2.强调文化和教育交换的外交策略。3.援助其他国家的外交策略。4.着书立说和翻译外国书籍。这些是增加泰国与其他国家的互相了解的外交策略。在外交作用上,诗琳通公主的外交活动对泰国王室和国家利益与泰国人民带来了不少了作用。1.对泰国王室的作用:起到维护泰国王室与其他国家王室的关系,提高泰国王室在世界上的名誉,维持泰国人对王室的敬重。2.对泰国国家利益与泰国人民的作用:增加泰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增加泰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交流,增加泰国人民与其他各国人民互相了解,协调泰国的国际关系问题,以及提高泰国国际地位和形象。综上可见,这篇论文对于泰国国际关系和外交研究有实际意义。此研究有利于人们了解王室外交的理论,泰国王室外交的发展、特点和作用,诗琳通公主的外交实践、外交模式和外交作用。另外,有助于人们了解泰国王室外交的情况,发展泰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与未来的合作。

冯云[10](2014)在《中国教育不平等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调节收入分配政策的实施,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了适度缓解,但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当前的居民收入差距仍较大。2013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中国近十年的基尼系数,其中,2013年基尼系数为0.473;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中心发布的2010年中国家庭收入基尼系数为0.61,世界银行发布的2010年世界基尼系数平均值为0.44。按照国际上基尼系数0.4的警戒线标准,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较大,在世界上也处于较高水平,如何缩小收入差距,成为引发社会各界广泛思考的问题。国内外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多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工业化、全球化、垄断和权力收益、代际收入传递性等角度展开分析,从教育角度进行研究的较少。笔者认为居民收入差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个体或群体在最基本的生产要素的配给上不平等造成的,其中,教育不平等就是一个主要的因素。教育是影响个人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渠道,历史上,美国、巴西、印度等国家都曾采取改善教育不平等来缩小本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举措,并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劳动力市场竞争性和流动性都大幅提高,个体能力和素质在决定自身职业选择和收入水平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此外,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我国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低收入人群占70%的国家来说,提高教育质量,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平等,对于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能力,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尽管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教育不平等程度大幅下降,一些以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计算的教育基尼系数显示我国教育已经很平等,但以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来评价的教育不平等却仍然很高,尤其是,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等和地区教育发展不平等问题仍很突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发展。教育和居民收入分配在我国社会经济运行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这两者又都是当前我国社会亟待解决的矛盾,因此,本文选择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从我国教育不平等角度探讨其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定量测度教育不平等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作用,研究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有助于我国教育部门制定更科学有效的教育投资决策,并为相关部门从教育角度制定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一、统计分析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各种不平等问题。收集整理了我国近年来教育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统计数据,通过各类指标数据分析,揭示了我国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各类不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个体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城乡教育发展不平等和地区教育发展不平等等几个方面。分析时,采用的指标主要有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和办学设施条件、升学机会以及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等,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等。二、对国内外经典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理论模型,探索教育对个体收入、社会收入分配以及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在分析教育对个体人力资本积累影响时,采用两期世代交叠模型,构造了包含个体人力资本积累函数的家庭效用最大化模型,刻画了个体先赋因素、家庭培养教育、学校教育和父母受教育程度四个因素对个体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个体间收入差距的产生根源于个体先天能力禀赋上的差距,而后天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则发挥了对个体先赋能力差距放大或者缩小的作用。对于天赋较高的个体,如果后天家庭给予其更好的教育培养机会,则将扩大其与天赋较低的个体之间的收入差距;相反,对于天赋能力较差的个体,如果家庭能够为其提供较好的后天教育,则可以极大的弥补其先天能力不足的弱势,缩小其与天禀赋能力较高的个体间的收入差距。因此,后天受教育机会是否平等是影响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变动的一个主要因素。通过构建家庭和政府对公共教育与私人教育的投资选择模型,深入分析了家庭和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选择及其对社会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格局演变的作用。研究发现,对公共教育投资越多,越有利于社会收入分配公平,但将导致经济效率损失,而对私人教育投资越多,越有利于社会经济增长,但将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兼顾效率和公平,政府需要对公共教育和私人教育投资做出选择,而选择的结果对社会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格局都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政府投资于公共教育的资源将越来越多,公共教育质量也将不断提高,最终将有利于促进社会长期收入分配日趋公平。而在公共教育质量提高的过程中,由于私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大,因此间接加速了公共教育质量的改善。发展私有教育长期来看也有利于社会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三、采用CGSS2006微观调查数据,定量测度了教育对我国居民个体收入的影响。采用多项logit模型,将样本个体收入从高到低按20%人口比例划分为五个收入组群,将受教育程度、性别、年龄、户籍、居住区域、工作行业、工作年限、家庭背景等9个变量列入模型控制变量进行参数估计。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对我国居民收入提升到更高组别具有显着正促进作用,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可能获得的收入水平也越高。但不同受教育程度对个体收入提升的贡献不同,获得初中和高中学历并不会为居民获得中高等及以上收入提供帮助,而取得大专和大学及以上学历则对个体获得中高等及以上收入都具有显着的正影响。研究结果还显示,性别、家庭背景、居住地、户籍、工作年限等因素都对个体收入水平具有显着的影响。四、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构建城乡教育发展不平等指数,并以此指数为基础,建立计量模型,定量测度了城乡教育发展不平等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在不平等指数构建中,选取了一系列综合反映城乡普通小学、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教育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份分析法,构造了全国31个省份2008年的各类城乡教育发展不平等指数的截面数据和包含1999年至2009年全国城乡整体教育发展不平等指数的时间序列数据,先后建立截面回归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了我国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截面模型参数估计结果显示,各地区城乡普通小学和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不平等对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显着正作用,而城乡普通初中教育发展不平等对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没有显着影响。此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都对各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显着正作用,而城镇化水平提高则有助于缩小各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时间序列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我国城乡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教育不平等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显着滞后正影响,滞后1期值系数显着为正,而城乡在普通高中阶段的教育不平等指标无论是本期还是滞后各期系数均不显着,显示城乡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不平等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没有显着影响。限于数据可获得性,时间序列分析采用的数据样本期较短,不能充分捕捉教育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滞后影响,且前述研究没有考虑高等教育不平等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高等教育多在城市,农村地区较少,因此没有农村数据可供分析),研究结论可能有失偏颇。为此,又进一步以城乡家庭人均年消费支出中的教育支出差距指标做为解释变量,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标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样本期扩增到29期。在VAR模型滞后期设定检验时,AIC、SC等指标均显示城乡家庭人均教育支出差距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在滞后1期、6期和8期上都十分显着。对VAR模型作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在滞后20期时,城乡教育支出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达到34.8%,并且此后一直稳定在这一水平上,说明我国城乡家庭人均教育支出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具有长期的滞后影响,城乡教育不平等能够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长期扩大。五、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测度了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差距对我国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通过对我国各省市居民收入指标做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居民收入都具有显着的空间相关性,分析我国地区居民收入问题,需要考虑空间相关性的影响。运用Mantel空间相关系数检验法计算了地区间各级教育经费投入差距与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矩阵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我国地区财政教育投入总量差距与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没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具体到每个学生身上的生均各级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差距却与地区居民收入差距都高度相关,其中普通小学、普通中学和普通高中三个阶段的地区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差距与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性都高达0.7以上,而职业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的生均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差距与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性稍低在0.5-0.6之间,但统计上也十分显着,说明地区各级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差距能够导致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此外,采用逐步回归技术,建立空间收敛模型,检验了地区财政教育投入与物资资本投入对地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收敛性的影响。各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普通小学和普通高中教育投入能显着提高各地区居民收入,地区物质资本投入差距是导致我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更主要原因,我国近年来地区财政教育经费配置模式实际上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区物质资本差距对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其中,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作用更强。六、考虑到地区教育投入不平等可能会影响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进而造成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还建立随机面板模型测算了各省市地区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各地区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年提高,1999年各地区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贡献率还普遍为负,平均水平低至-0.223,但到2007年,已经有超过半数的省份贡献率达到0.3以上,有超过1/3的省份贡献率达0.4以上,个别省份贡献率甚至高达0.6以上,当前教育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强劲。但同时,我国各地区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差异也十分显着,集中表现为东部和西部地区整体偏高,中部地区偏低,而同一区域内部各省市间贡献率差距也较大。各地区教育投入不平等,也是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最后,总结全文研究结论,并据此提出一些缩小我国教育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指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需要进一步努力研究的方向。

二、浅论中专校图书馆学生服务员的管理和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中专校图书馆学生服务员的管理和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2)靖江市斜桥镇回流人才就业创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与职业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职业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1.6.1 研究难点
        1.6.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乡镇回流人才的概念
        2.1.1 乡镇回流人才就业的概念
        2.1.2 乡镇回流人才创业的概念
    2.2 推拉理论
        2.2.1 推拉理论阐释
        2.2.2 推拉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3.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阐释
        2.3.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4 人力资本理论
        2.4.1 人力资本理论阐释
        2.4.2 人力资本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3章 靖江市斜桥镇回流人才就业创业现状、问题调查
    3.1 回流人才政策的变迁与发展
        3.1.1 回流人才政策的历史变迁
        3.1.2 靖江市回流人才政策的变迁与发展
    3.2 靖江市斜桥镇回流人才现状分析
        3.2.1 斜桥镇研究区域概况
        3.2.2 斜桥镇回流人才政策概况
        3.2.3 斜桥镇回流人才就业现状分析
        3.2.4 斜桥镇回流人才创业现状分析
    3.3 靖江市斜桥镇回流人才就业创业问题调查分析
        3.3.1 斜桥镇回流人才就业问题调查分析
        3.3.2 斜桥镇回流人才创业问题调查分析
        3.3.3 斜桥镇回流人才就业创业问题调查分析
第4章 影响靖江市斜桥镇回流人才就业创业原因
    4.1 个人层面因素
        4.1.1 自我认知偏颇
        4.1.2 个人发展受限,成长道路欠通畅
        4.1.3 精神文化生活无法满足
    4.2 政府层面因素
        4.2.1 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欠缺
        4.2.2 乡镇教育资源的匮乏
        4.2.3 社会保障体系的欠缺
第5章 促进靖江市斜桥镇回流人才就业创业的对策
    5.1 打造强富美高新乡镇,坚定回流人才投身乡镇建设信念
        5.1.1 注重培育人才意识,宣扬正确就业择业观
        5.1.2 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5.2 健全回流人才就业政策体系
        5.2.1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5.2.2 提升乡镇教育,提供多元就业环境
        5.2.3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人才福利待遇
    5.3 健全回流人才创业政策体系
        5.3.1 三张券政策,扫除创业障碍
        5.3.2 完善人才招引培养制度
        5.3.3 落实回流创业人才服务政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斜桥镇回流人才就业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二 斜桥镇回流人才创业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致谢

(3)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信息化研究综述
        1.2.2 图书馆信息化研究综述
        1.2.3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案例分析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图书馆
        2.1.2 高校图书馆
        2.1.3 信息化
        2.1.4 图书馆信息化
    2.2 基本理论
        2.2.1 知识管理理论
        2.2.2 图书馆人本管理理论
        2.2.3 图书馆人性化服务
第3章 国外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经验启示
    3.1 美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特点
        3.1.1 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3.1.2 信息服务广泛
    3.2 英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特点
        3.2.1 重视信息化平台服务内容建设
        3.2.2 信息服务广泛
        3.2.3 信息人才培养力度大
    3.3 英美两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启示
        3.3.1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3.3.2 丰富信息化平台服务内容
        3.3.3 拓宽信息服务范围
        3.3.4 强化信息人才建设
第4章 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概况
    4.2 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4.2.1 工作人员信息化意识不足
        4.2.2 硬件设施陈旧
        4.2.3 软件建设不健全
        4.2.4 资源建设不合理
        4.2.5 队伍建设不合理
    4.3 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传统模式制约
        4.3.2 资金投入不足
        4.3.3 需求分析不完善
        4.3.4 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4.3.5 用人机制不完善
第5章 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优化措施
    5.1 提高馆员信息化意识
        5.1.1 争取上层领导重视
        5.1.2 加强馆员自身学习
    5.2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5.2.1 优化馆舍环境
        5.2.2 完善硬件设施建设
        5.2.3 完善软件设施建设
    5.3 加快资源整合
    5.4 开展信息化服务
        5.4.1 深化服务内容
        5.4.2 提高服务质量
    5.5 加强队伍建设
        5.5.1 人才管理
        5.5.2 人才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调查问卷(内部)
附录 B 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调查问卷(外部)
致谢

(4)女子职业学校男生自我认同危机及其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我认同
        1.2.2 自我认同危机
        1.2.3 社会性别认同危机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访谈法
    1.4 创新之处
        1.4.1 研究视角的独特性
        1.4.2 研究范式的现实性
2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2.1 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
        2.1.1 自我认同危机的根源——“失控的世界”
        2.1.2 自我认同的起始点——“本体性安全”
        2.1.3 自我认同的重构——“以现代性对抗现代性”
    2.2 奥尼尔的男性性别角色冲突理论
        2.2.1 角色性别冲突
        2.2.2 性别角色冲突
    2.3 性别偏见理论
        2.3.1 社会偏见
        2.3.2 性别偏见
3 女子职业学校男生自我认同危机的现状分析
    3.1 基本情况介绍
    3.2 性别角色认同方面
        3.2.1 认识自身状况
        3.2.2 认识性别角色状况
    3.3 学校认同方面
        3.3.1 文化环境认同程度较低
        3.3.2 教育管理认同程度不高
        3.3.3 后勤服务认同较低
        3.3.4 满足群体发展认同较差
    3.4 专业认同方面
        3.4.1 专业熟悉程度不高
        3.4.2 专业情感较为淡漠
        3.4.3 行为性较差
        3.4.4 适切性不高
    3.5 班级认同方面
        3.5.1 班级管理欠佳
        3.5.2 班级凝聚力较弱
        3.5.3 成员互动性较差
        3.5.4 加入小团体较多
4 女子职业学校男生自我认同危机的教育策略
    4.1 设计符合男生自身特质的人生规划
        4.1.1 准确把握自身特质
        4.1.2 正确认识性别角色
        4.1.3 科学规划多彩人生
    4.2 营造兼顾男性特点的学校环境氛围
        4.2.1 构建两性和谐文化是提升认同感的基石
        4.2.2 探索差异化教育管理是提升认同感的核心
        4.2.3 实现多样化后勤服务是提升认同感的保障
        4.2.4 满足不同群体发展需要时提升认同感的旨归
    4.3 构建适合男性特征的专业培养体系
        4.3.1 注重专业教育,提高男生的认知性
        4.3.2 变革课程体系,增强男生的情感性
        4.3.3 改革教学方式,提升男生的行为性
        4.3.4 创新实践活动,增强男生的切合性
    4.4 探索身份特征鲜明的班级共同体
        4.4.1 创新管理模式,完善规章制度
        4.4.2 培育精神文化,提升班级凝聚力
        4.4.3 强化班级身份,增强成员交流
        4.4.4 消除对抗团队,促进班级和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均等化视角下的坝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研究 ——以曲靖市南盘江沿线区域村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及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多学科交叉法
        1.4.2 对比分析法
        1.4.3 实例分析法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公共服务设施概念界定
        1.5.2 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内涵
        1.5.3 坝区的界定
        1.5.4 乡镇与街道办、社区与村委会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2.1.2 公平正义思想
        2.1.3 “田园城市”理论
        2.1.4 “居住单位”思想
        2.1.5 佩里“邻里单位”理论
        2.1.6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2.3 研究述评
    2.3 发达国家建设经验
        2.3.1 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经验
        2.3.2 欧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
        2.3.3 日本町村合并的规划建设启示
        2.3.4 韩国的村民会馆建设
    2.4 我国既有相关标准与导则的时代特征
    2.5 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研究样本选取
        3.1.2 社会结构分析
        3.1.3 经济发展分析
    3.2 研究区域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分析
        3.2.1 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概况
        3.2.2 居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意愿分析
        3.2.3 各种类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总体情况
    3.3 小结
第四章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影响因素及配置策略
    4.1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影响因素分析
        4.1.1 城镇化因素
        4.1.2 人口因素
        4.1.3 经济因素
        4.1.4 村庄分布形态
        4.1.5 地域因素
        4.1.6 政治因素
    4.2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4.2.1 界定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责任与权责
        4.2.2 统筹城乡,均衡资源分配
        4.2.3 编制切实可行的规划技术规范和指导建议
        4.2.4 城社区总体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落实相关规范
        4.2.5 改革传统参与模式,实现行政、企、民多方供给机制
        4.2.6 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决策机制
        4.2.7 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建立竞争有序的管理机制
    4.3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配置策略
        4.3.1 教育设施均等化配置策略
        4.3.2 医疗卫生设施配置策略研究
        4.3.3 文体设施配置策略研究
        4.3.4 社会福利设施配置策略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布局实证研究
    5.1 《曲靖曲沾马一体化总体规划(2015-2030)》解读
    5.2 曲靖坝区城乡空间发展布局
    5.3 生态安全规划
        5.3.1 生态敏感度评估
        5.3.2 防洪标准提升
        5.3.3 护坡规划
    5.4 空间发展结构规划
        5.4.1 空间产业规划策略
        5.4.2 社区规划空间结构
        5.4.3 村庄发展策略规划
    5.5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5.5.1 沾益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
        5.5.2 珠街街道办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
        5.5.3 沿江街道办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
        5.5.4 三宝街道办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
        5.5.5 社区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案例—三宝温泉社区
        5.5.6 亮子村基本公共服务是设施规划配置
    5.6 乡村基本公共服务配置规划标准
        5.6.1 新市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5.6.2 社区级基本公共设施配置标准
        5.6.3 乡村基本公共服务配置标准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根据不同乡村类型明确不同均等化配置策略
        6.1.2 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应与健康城镇化相结合
        6.1.3 政策实施是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配置的重要保障
        6.1.4 多学科交叉,城乡统筹,构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建体系
    6.2 结论适用性研究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图片索引
附录C: 调查问卷

(6)记忆的青春 ——知青记忆的建构和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和背景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知青领导人积极重构知青记忆
        二、知青群体进入回忆黄金期
        三、笔者缘何研究知青记忆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回顾
    第一节 社会记忆研究
        一、记忆概念的界定和记忆类型的阐述
        二、社会记忆的文献综述
    第二节 知青研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知青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三节 知青:社会记忆的当代叙事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知青研究对象的选取过程
        二、研究对象的介绍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深度访谈
        二、参与观察
        三、文献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
        一、理论框架
        二、研究思路
第四章 知青的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
    第一节 知青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互动
        一、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互动
        二、知青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互动
    第二节 知青集体记忆的形成
第五章 知青记忆的叙事建构:受苦与理性选择
    第一节 苦难记忆研究和理性选择理论
        一、苦难记忆的研究
        二、理性选择理论
    第二节 知青记忆的下乡之苦
        一、强制性集体下乡与个体理性选择
        二、劳作与生活之苦
        三、竞争上调与个体理性选择
    第三节 知青记忆的城乡之别
        一、贫困乡村
        二、被农民排斥
        三、与农民修复关系的努力
        四、无法调和的城乡差异
第六章 知青记忆的评价建构:受苦与有悔/无悔的关联
    第一节 下乡受苦是否值得:生命价值视野下的“有悔”与“无悔”
        一、个体生命价值理论
        二、知青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
        三、知青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二节 苦感与生命历程的关联:生命历程视野下的“有悔”与“无悔”
        一、生命历程理论
        二、下乡经历与有悔/无悔的关联
        三、后知青时代社会阶层分化与有悔/无悔的关联
    第三节 “无悔”话语背后的美化青春现象
        一、距离之美
        二、自由之美
        三、认同和谐之美
第七章 知青记忆的传承
    第一节 知青个体和群体的记忆传承
        一、知青的身体记忆传承
        二、知青的文本记忆传承
    第二节 知青记忆的代际传承
        一、知青记忆的家庭传承内容
        二、知青记忆代际传承面临的挑战
        三、知青记忆代际传承的可能性和价值意义
    第三节 知青物化记忆传承的兴起:个体、政府与市场的分歧和媾和
        一、知青记忆的传承形式与传承主体
        二、知青群体对政府和市场介入物化记忆的需求
        三、政府和市场对知青物化记忆的主导
        四、受众对知青物化记忆的解构
第八章 结语:个体苦难与集体政治的互构
    第一节 知青记忆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一、知青记忆的叙事建构
        二、知青记忆的评价建构
        三、知青记忆的传承
        四、研究的不足
    第二节 知青记忆的建构性
        一、知青记忆的变迁性
        二、知青记忆的当下性
        三、知青记忆的延续性
        四、知青研究的真实性
    第三节 官方知青记忆与延安记忆的勾连
        一、上山下乡运动对延安记忆的重构
        二、当下官方以延安精神重塑知青记忆
        三、官方知青记忆对口述记忆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1:知青访谈名录
附录2:知青访谈提纲
致谢

(7)《中国农村文库》选题策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中国农村文库》
        1.1.1 出版背景
        1.1.2 出版概况
        1.1.3 出版价值
        1.1.3.1 推动农民脱贫致富
        1.1.3.2 促成天地出版社成立
        1.1.3.3 助力“万村书库”和“农家书屋”建设
    1.2 文献综述
        1.2.1 涉及《中国农村文库》的文献
        1.2.1.1 推介与宣传
        1.2.1.2 《文库》的影响评价
        1.2.1.3 讨论其他问题涉及
        1.2.2 《中国农村文库》研究的不足
        1.2.2.1 成果数量少
        1.2.2.2 学术性研究少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理论视角
        1.4.1 系统论
        1.4.2 选题策划理论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深度访谈法
        1.5.3 统计分析法
第2章 《中国农村文库》的选题策划系统
    2.1 策划主体系统
        2.1.1 从《文库》编辑部到天地出版社
        2.1.1.1 《文库》编辑部的成立
        2.1.1.2 《文库》编辑部的困境
        2.1.1.3 天地出版社的建立
        2.1.2 选题决策机构
        2.1.3 两套选题执行机构
        2.1.4 选题策划过程
        2.1.5 策划编辑与文案编辑合一
    2.2 策划对象系统
        2.2.1 策划作者
        2.2.2 策划稿源
        2.2.2.1 组织稿件
        2.2.2.2 推荐稿件
        2.2.3 策划读者
        2.2.3.1 了解农民阅读倾向
        2.2.3.2 立足本省,辐射全国
        2.2.3.3 满足农民阅读需求
        2.2.3.4 注重弱势群体
        2.2.4 着作形式特征
    2.3 策划内容系统
        2.3.1 编辑思想的确立
        2.3.2 农业科学为主
        2.3.2.1 涉及领域广泛
        2.3.2.2 农业科学比重大
        2.3.2.3 选题内容与时俱进
    2.4 策划形式系统
        2.4.1 装帧形式策划
        2.4.1.1 封面策划
        2.4.1.2 内文版式策划
        1. 版心设计
        2. 插图设计
        2.4.2 装帧工艺策划
        2.4.2.1 纸张与篇幅
        2.4.2.2 装订方式的考量
第3章 《中国农村文库》的营销策划系统
    3.1 《中国农村文库》的发行渠道
        3.1.1 《文库》发行系统的组织建构
        3.1.2 政府购买为主的发行方式
    3.2 《中国农村文库》的营销策划
        3.2.1 整合营销策划
        3.2.1.1 精准营销
        3.2.1.2 媒介推广
        3.2.1.3 事件营销策划
        3.2.2 活动营销策划
        3.2.2.1 征文演讲比赛
        3.2.2.2 新书座谈会,发布会
        3.2.2.3 展览促销
第4章 《中国农村文库》出版启示
    4.1 《文库》成功因素
        4.1.1 政府的支持
        4.1.2 编辑方针的引领
        4.1.3 选题策划定位准确
    4.2 《文库》出版中存在的问题
        4.2.1 编校质量有待提高
        4.2.1.1 内文体例不规范
        4.2.1.2 辅文不统一
        4.2.1.3 设计审美性不强,缺乏统一标识
        4.2.2 选题策划市场化程度低
    4.3 “三农”图书选题策划思考
        4.3.1 实施精品化战略
        4.3.2 策划全媒体图书
        4.3.3 优化选题结构
        4.3.4 提高稿件编校质量
        4.3.5 增强图书审美性
        4.3.6 政府采购与市场挖掘并举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农村文库》访谈记录
附录二 《中国农村文库》相关照片
附录三 《中国农村文库》首届编委会成员
附录四 第一批、第二批《中国农村文库》出版社名单
附录五 《中国农村文库》序
附录六 《中国农村文库》书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生态建设研究 ——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民族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1.2 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呼唤教育生态平衡观念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校园文化
        1.3.2 教育生态
    1.4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高校校园文化内容构成研究
        1.4.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因素研究
        1.4.3 校园文化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
        1.4.4 国外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历程
        1.4.5 国外高校校园文化理念
        1.4.6 对本研究的启示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结构和技术线路图
        1.6.1 论文框架结构
        1.6.2 技术线路图
2 教育生态与校园文化
    2.1 教育生态观的形成与发展
    2.2 高校教育生态系统的载体-校园文化
    2.3 校园文化的生态平衡
    2.4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生态分布
3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3.1 中南民族大学校园文化的宏观面貌
        3.1.1 校园的政治生态
        3.1.2 校园的社区生态
        3.1.3 校园的国际生态
    3.2 中南民族大学校园文化的中观构造
    3.3 中南民族大学校园文化微观个体
        3.3.1 校园文化志--景观篇
        3.3.2 校园文化志-人物篇
        3.3.3 校园文化志-社团篇
        3.3.4 校园文化志-新媒体篇
4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生态建设方案
    4.1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生态建设方案确立的依据
        4.1.1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生态建设方案的理论依据
        4.1.2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生态建设方案的现实依据
        4.1.3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生态建设的原则和视角
    4.2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生态建设方案的基本构造
        4.2.1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生态建设方案的宏语境
        4.2.2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生态建设方案的中观架构
        4.2.3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生态建设方案的微观运行图景
5 结语
    5.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结论
    5.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9)泰王国玛哈扎克里·诗琳通公主的王室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义
    第二节 研究的相关理论或概念框架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王室外交的理论
    第一节 国际关系理论范式
    第二节 外交理论范式
第三章 泰国王室外交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泰国君主政体的状况和发展变化
    第二节 泰国王室外交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泰国王室外交的特点和作用
第四章 诗琳通公主的外交实践
    第一节 诗琳通公主出国访问
    第二节 诗琳通公主接待国外来访
    第三节 诗琳通公主支持对外援助和合作计划的外交活动
    第四节 诗琳通公主让国外政府和社会团体对公主拜访
    第五节 诗琳通公主参加各种促进泰国与其他国家良好关系的活动
第五章 诗琳通公主的外交模式
    第一节 诗琳通公主的地位与王室特殊外交使节的特点
    第二节 诗琳通公主外交模式的特点
第六章 诗琳通公主的外交作用
    第一节 对泰国王室的作用
    第二节 对泰国国家利益与泰国人民的作用
结论
附录A:诗琳通公主出国访问(1973-2011年(佛历2516-2554年))
附录B:诗琳通公主在国际上获得各种奖项
附录c:参加普密蓬国王登基60周年庆典的君主制国家的元首和代表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教育不平等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教育平等
        1.2.2 收入分配差距
    1.3 研究目标、思路、方法和内容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和方法技术
        1.3.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2.1.1 教育、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
        2.1.2 教育与收入差距
        2.1.3 教育与代际收入流动性
        2.1.4 教育、劳动力市场筛选与信号理论
    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2.1 中国教育投资收益率
        2.2.2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2.3 教育不平等与居民收入差距
    2.3 国内外研究文献简评
3 我国教育发展不平等现状分析
    3.1 城乡教育资源投入不平等
        3.1.1 城乡教育经费投入不平等
        3.1.2 城乡办学设施条件差距较大
        3.1.3 城乡师资力量差距明显
        3.1.4 城乡升学机会不平等
        3.1.5 城乡人口文化素质差距大
    3.2 地区教育发展不平等
        3.2.1 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平等
        3.2.2 地区基础教育师资资源配置不平等
        3.2.3 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
        3.2.4 地区间各级教育升学机会不平等
        3.2.5 地区间教育不平等造成人口文化素质差距大
    3.3 教育发展中其它不平等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教育不平等对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理论机制研究
    4.1 教育投资、人力资本积累与效用最大化模型
        4.1.1 人力资本积累函数
        4.1.2 效用最大化下投资决策模型
        4.1.3 模型求解
        4.1.4 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选择
    4.2 教育不平等对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机制
    4.3 私有教育体制下教育不平等对居民个体收入差距的影响
    4.4 公共教育体制下家庭对子女教育投资决策
    4.5 公共教育体制下教育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
    4.6 关于模型参数值的历史经验研究
        4.6.1 教育对个体收入弹性贡献率
        4.6.2 家庭教育投入时间对子女收入的弹性贡献率
        4.6.3 父母人力资本对子女收入的弹性贡献率
    4.7 公共教育与私人教育投资选择:效率与公平的考量
        4.7.1 模型建立与假设
        4.7.2 家庭参与公共教育或者私人教育的选择决策
        4.7.3 混合教育制度下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变动格局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多项LOGIT模型的教育对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影响实证研究
    5.1 多项LOGIT模型原理
    5.2 变量选择
    5.3 数据来源与处理
    5.4 模型参数估计
    5.5 由估计结果得到的结论
    5.6 小结
6 我国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6.1 相关研究文献概述
    6.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宏观统计分析
    6.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微观统计分析
        6.3.1 数据说明
        6.3.2 抽样调查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
        6.3.3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微观统计分析
    6.4 城乡教育发展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关性分析
    6.5 城乡教育不平等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截面数据分析
        6.5.1 模型及原理
        6.5.2 主成份分析方法
        6.5.3 变量说明
        6.5.4 数据采集与整理
        6.5.5 城乡教育发展不平等指数计算
        6.5.6 模型建立及参数估计
        6.5.7 估计结果经济含义分析
        6.5.8 结论及启示
    6.6 城乡教育不平等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
        6.6.1 数据说明
        6.6.2 构建城乡教育发展不平等指数
        6.6.3 模型建立与参数估计
        6.6.4 参数估计结果分析
    6.7 城乡教育投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VAR分析
        6.7.1 数据说明
        6.7.2 变量单位根检验
        6.7.3 协整检验
        6.7.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6.7.5 向量自回归模型
        6.7.6 脉冲相应函数与方差分解分析
        6.7.7 结论及启示
    6.8 本章小结及政策启示
7 地区教育发展不平等对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7.1 相关研究概述
        7.1.1 我国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测算和分析
        7.1.2 我国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7.2 我国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状况统计分析
        7.2.1 收入差距指标确定
        7.2.2 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统计分析
    7.3 我国地区居民收入分布的空间收敛性分析
        7.3.1 空间收敛模型建立
        7.3.2 因变量选择与模型建立理论基础
        7.3.3 地区居民收入空间相关性检验
        7.3.4 空间计量模型建立与参数估计
        7.3.5 地区居民收入的空间收敛性分析
    7.4 我国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基尼系数
    7.5 我国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与地区教育投入差距相关性检验
        7.5.1 Mantel检验法原理
        7.5.2 地区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差距与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相关性检验
        7.5.3 Mantel检验结果分析
    7.6 我国地区教育投入差距对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分析
    7.7 本章小结
8 教育投入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再测算
    8.1 相关研究概述
    8.2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8.3 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
    8.4 面板协整关系检验
    8.5 模型设定、选择与假设检验
        8.5.1 模型函数关系设定
        8.5.2 面板模型形式设定
        8.5.3 随机效应与固定效应选择
    8.6 模型参数估计及弹性贡献率测算
    8.7 结论与启示
9 总结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与启示
    9.2 政策建议与提议
    9.3 研究存在的不足
    9.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浅论中专校图书馆学生服务员的管理和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尔科姆·艾克斯自传》(第九至十一章)汉译实践报告[D]. 刘婷. 云南民族大学, 2021
  • [2]靖江市斜桥镇回流人才就业创业问题研究[D]. 谢兴宇. 扬州大学, 2020(05)
  • [3]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研究[D]. 陈松. 天津大学, 2019(06)
  • [4]女子职业学校男生自我认同危机及其教育策略研究[D]. 赵琳捷.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7)
  • [5]均等化视角下的坝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研究 ——以曲靖市南盘江沿线区域村庄为例[D]. 马艳辉.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6]记忆的青春 ——知青记忆的建构和传承[D]. 沈捷. 南京大学, 2016(05)
  • [7]《中国农村文库》选题策划研究[D]. 刘倩倩.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8]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生态建设研究 ——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D]. 罗晓. 华中科技大学, 2016(11)
  • [9]泰王国玛哈扎克里·诗琳通公主的王室外交研究[D]. 邓玉兰(WILASINEE PIBOONSATE). 云南大学, 2015(09)
  • [10]中国教育不平等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研究[D]. 冯云. 东北财经大学, 2014(06)

标签:;  ;  ;  ;  ;  

论中学图书馆学生服务员的管理与使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