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pH和基质含水量对长根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温度、pH和基质含水量对长根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一、温度、酸碱度和基质含水量对长根奥德蘑菌丝生长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国丽,李红,龚娜,邓会超,张敏[1](2020)在《基于形态特征和多基因联合序列鉴定卵孢长根菇蛛网病病原菌》文中认为从感染病害的卵孢长根菇(Oudemansiella raphanipes)子实体中获得1株真菌CG01,采用平板培养观察该菌的菌落及镜检其菌丝、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等形态特征,采用ITS、RPB1、RPB2及TEF序列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另外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此外研究不同温度(15、20、25、30、35℃)对该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卵孢长根菇蛛网病的病原菌是与Cladobotryum paravirescens及C.asterophorum亲缘关系较近的葡枝霉属(Cladobotryum)真菌,病原菌菌丝体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本研究首次鉴定出引起卵孢长根菇蛛网病的病原菌。

叶雷,刘定权,赵建龙,李小林[2](2019)在《黑皮鸡枞菌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简介黑皮鸡枞生物学特性,以及工厂化液体菌种制备、工厂化制袋及接种、发菌及菌丝后熟管理等技术要点。从覆土材料选择及预处理,设施厂房层架排袋,出菇管理及病虫害防控,采收和贮运几个方面阐述了从生产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工厂化出菇关键技术。

方少钦,高云超,廖森泰,肖更生,邹宇晓,施英,刘凡,刘军,穆利霞,沈维治[3](2015)在《桑枝栽培长根菇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充分利用蚕桑生产中废弃的桑枝资源以及扩展食用菌产业的原材料来源,笔者进行了利用桑枝栽培长根菇的试验,结果表明,长根菇在桑木屑比例为70%97%范围内的菌丝生长较好,培养基配方中桑枝比例为75%80%左右,生长速度较快,可达1.962.63 mm/d。产量测定表明,从2011年6月开始出菇,至9月结束,期间每隔23天既出产1潮次,表现出子实体生长发育较快,主要的生长季节在夏季,并且产量较高,生物学效率高,可达75%84.4%,子实体高大挺拔,菌盖较大较厚。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每种植100 kg原料可获得纯经济收入300元以上,而且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呈现出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中国蚕区利用桑枝资源栽培食用菌,特别夏季栽培长根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李浩[4](2012)在《长根菇生活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根菇(Oudemansiella radicata),是一种食药用担子菌。目前,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药用价值进行了研究,但有关其生活史的报道尚未报道。本文首次对长根菇的生活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长根菇的人工栽培优化长根菇的栽培条件,观察各个阶段的生长情况,收集孢子进行萌发实验。结果表明:菌丝初期白色,成熟后产生灰褐色膜状物;成熟的菌丝体可扭结产生原基,原基进一步发育成为菌蕾;菌蕾进一步发育为子实体。子实体上着生有担孢子,担孢子可以萌发,发育为菌丝体。2.长根菇不同发育时期的形态解剖学特点取不同发育时期的长根菇,制作临时装片,用刚果红溶液染色,结果表明:a.长根菇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子实体,一种具有双孢担子而另一种具有四孢担子,两种子实体在宏观形态上没有区别;b.双孢长根菇菌丝无锁状联合,四孢菌株有锁状联合;c.双孢长根菇担子顶端有两个小梗,而四孢长根菇担子顶端有四个小梗,每个小梗上着生一个担孢子。d.担孢子卵圆形,13-18×10-15μm;e.菌丝有隔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担子表面密布着担孢子,担孢子卵圆形,表面光滑。四孢长根菇担子细胞可见4个担子小梗。用双苯并咪唑(Hoechst33258)染色法分别对双胞长根菇和四孢长根菇的菌丝、子实体、担孢子进行荧光染色观察,结果表明:双孢长根菌丝细胞多为单核,无锁状联合;原担子中单核进行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横向或纵向排列的子核,这2个子核分别进入2个担孢子中,留下无核的空担子;成熟担孢子具有一个核。四孢长根菇菌丝细胞大多数为双核,具有锁状联合;进入原担子中的两个单倍性细胞核先发生核配,形成一个二倍性的核,再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染色体减半的单倍性子核,四个子核分别进入4个担孢子中,留下无核的空担子;成熟担孢子也具有一个核。3. SNPs分子标记在长根菇生活史研究中的应用在构建长根菇基因组文库的基础上分析得到了320个SNPs位点。根据这止匕SNPs位点设计了12对引物。用这些引物对不同产地、不同发育时期的四孢长根菇和双孢长根菇样品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分析基因序列和图谱,表明四孢长根菇是异核体,而双孢长根菇是同核体。综上所述,推测了长根菇的生活史为:单个担孢子萌发为初生菌丝。不同极性的菌丝发生交配,形成次生菌丝。次生菌丝经过生长和成熟,产生四孢子实体。四孢子实体的担子内进行减数分裂,产生四个担孢子。若初生菌丝未发生交配,可产生双孢子实体,双孢子实体的担子内进行有丝分裂,产生两个担孢子。

李传华,尚晓冬,曲明清,谭琦[5](2011)在《中国奥德蘑属栽培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奥德蘑(Oudemansiella)是着名的食药兼用菌,经济价值较高。对中国奥德蘑属的食药用价值和栽培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蔡喜存[6](2008)在《冀中地区大杯蕈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杯蕈是八十年代驯化成功的一种食用菌新品种,形似漏斗或者杯状,又名大杯伞、大漏斗菇。大杯蕈营养丰富,菌盖中氨基酸含量约占干重的22%,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的43%。本文系统的研究了不同营养条件、不同环境条件下大杯蕈菌丝生长情况,以及不同栽培方式、不同栽培料配方中大杯蕈的生物转化率情况。为大杯蕈的大规模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在单因子实验中,碳源选择实验证实大杯蕈菌丝对于多糖、双糖、单糖都能利用,从促进菌丝生长情况方面是多糖>双糖>单糖。其中多糖的糊精好于淀粉,双糖中的麦芽糖好于蔗糖,葡萄糖好于甘露醇。氮源实验中,菌丝对于有机氮的利用高于无机氮且以麸皮最好,尿素作为氮源不利于菌丝生长,栽培中不宜使用。PDA培养基中添加无机盐能有效的促进菌丝生长,其中以磷酸二氢钾和硫酸镁最显着;添加不同的生长因子也有利于菌丝生长。最后由正交实验得出的最适培养基为:土豆20%(煮沸20min过滤,弃去滤渣),糊精4%,麸皮2%,磷酸二氢钾0.2%,复合维生素10ppm。大杯蕈的栽培实验证明大杯蕈各栽培料配方中以棉籽皮40%,木屑40%,麸皮19%,石膏1%配方生物转化率较高,菌丝生长速度较快最适宜选用。棉籽皮培养料中添加玉米芯生物转化率有所下降,为减少成本考虑可适当添加,为保证产量建议添加量不宜超过40%。

胡梅[7](2008)在《长根菇静置培养液体菌种培养基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长根菇这一珍稀食、药用菌资源。[方法]以菌丝体生物量为测定指标,采用静置培养的方法探索长根菇液体菌种的最佳培养基配方。[结果]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静置培养长根菇液体菌种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4.0%玉米淀粉、0.2%黄豆饼粉、2.0%葡萄糖、0.2%蛋白胨、0.2%KH2PO4、0.1%MgSO4、0.1%CaSO4和60.0 mg/L VB1。在此培养基中,在25~26℃静置培养8 d后,长根菇菌丝体生物量可达8.75 g/L。[结论]由于优化的培养基中主要原料价格较低,因此将此培养基配方用于生产将会降低生产成本。

周丹[8](2006)在《富硒金针菇菌株选育及应用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Fr.)Sing.]是一种栽培历史悠久,低热量,富含蛋白质和多糖类的健康食品,具有重要的药用滋补功能。 对金针菇(F.velutipes)出发菌株F40原生质体进行紫外诱变处理,经过初筛和复筛,选出两株硒含量和生物量明显高于出发菌株F40的突变株Y12和Y57。将这两个突变株进行连续10代PDA平面培养及摇床培养,连续3代栽培试验,并采用ISSR-PCR鉴定突变株,最终筛选出1株比出发菌株F40更优良的富硒金针菇菌株Y57,它具有稳定高产、富硒能力强的特点。 用响应面法对富硒金针菇菌株液体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在供试的碳、氮源中,以单因子方法筛选出玉米淀粉和豆饼粉作为最适碳源和氮源。采用全因子试验法,对KH2PO4、MgSO4·7H2O、玉米淀粉和豆饼粉等4个影响因子的效应进行评价,确定主要影响因子为玉米淀粉和豆饼粉。再用最陡爬坡实验逼近以上2个因子的最大响应区域,最后采用中心组合设计法及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主要影响因子的最佳浓度为玉米淀粉28.8g/L,豆饼粉14.2g/L。 对金针菇产活性多糖的发酵动力学进行研究时,以50L发酵罐的分批发酵结果,基于Logistic和Luedeking&Piret方程,得到描述金针菇菌体生长、胞内活性多糖合成和底物消耗的分批发酵动力学数学模型和模型参数,同时对实验数据与模型参数进行了验证比较,模型计算值与实验结果较好拟合。产活性多糖属于偶联型,此动力学模型可用于预测金针菇发酵过程。 对金针菇发酵饮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提取方法、产品风味调配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当发酵原液与纯净水比例为1:1时,用超声波浸提效果最好;采用正交试验,得到最优的发酵饮料配方为:白糖10%、柠檬酸0.14%、提取液40%,饮料口感较好;当羧甲基纤维素钠浓度为0.16%时,饮料稳定性好,口感粘度较适中。

谭伟[9](2004)在《20年来四川食用蕈菌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省内菌物学工作者1970年代末开始对大型食用蕈菌进行研究,有文献资料记载是1983年。20年来, 既有引种、野生菌人工驯化栽培、高产栽培技术,又有病虫害防治的研究,还有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新品种工作。其间选育出食用菌新品种12个,获得成果13项,其中获奖成果7项,最高奖项是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建议今后应加大野生食用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力度,加强新品种和新技术研究,加强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研究适宜四川产业化发展经营新模式等。

谭伟,张文科[10](2003)在《长根奥德蘑液体培养基筛选试验》文中研究指明对长根奥德蘑进行了4种不同液体培养基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长根奥德蘑在培养基M3(玉米麦麸粉培养基)中的菌丝体生长势好、菌丝球大小适中(平均直径3 5mm)、菌丝球数量较多(30 3个/mL)、菌丝体干重最高(1 72g/100mL)。玉米麦麸粉培养基(M3)是长根奥德蘑菌丝体培养的最佳液体培养基,可作为长根奥德蘑菌丝体繁殖的首选液体培养基。

二、温度、酸碱度和基质含水量对长根奥德蘑菌丝生长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度、酸碱度和基质含水量对长根奥德蘑菌丝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形态特征和多基因联合序列鉴定卵孢长根菇蛛网病病原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症状观察与样品采集
    1.2 病原菌分离与纯化
    1.3 病原菌形态鉴定
    1.4 病原菌多基因分子鉴定
    1.5 致病性测定
    1.6 不同温度对病原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卵孢长根菇蛛网病特征
    2.2 形态学鉴定结果
    2.3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4 致病性验证结果
    2.5 不同温度对CG01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2)黑皮鸡枞菌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特性
2 工厂化液体菌种制备
    2.1 母种制作
    2.2 液体菌种制备
        2.2.1 一级摇瓶菌种制备
        2.2.2 液体菌种培养罐深层发酵
3 工厂化制袋及接种
4 发菌及菌丝后熟管理
5 工厂化出菇关键技术
    5.1 覆土材料选择及预处理
        5.1.1 覆土材料选择
        5.1.2 覆土材料预处理
    5.2 设施厂房层架排袋
        5.2.1 脱袋出菇
        5.2.2 袋内出菇
    5.3 出菇管理及病虫害防控
    5.4 采收和贮运

(4)长根菇生活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长根菇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1.1 长根菇的形态特征
        1.1.2 长根菇的生态学特征
        1.1.3 长根菇的生长环境及条件
        1.1.4 长根菇的液体发酵工艺
    1.2 长根菇化学成分的研究
        1.2.1 蛋白质成分
        1.2.2 多糖类化合物
    1.3 长根菇的研究价值
        1.3.1 食用价值
        1.3.2 降低血压的作用
        1.3.3 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
        1.3.4 改善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
    1.4 长根菇的研究概况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长根菇的人工栽培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3. 长根菇各个发育时期的形态学特点
    3.1临时装片观察
        3.1.1 材料和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讨论
    3.2 扫描电镜观察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3 荧光染色观察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3.3 讨论
4. 长根菇的分子遗传学差异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剂及仪器
        4.1.3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长根菇菌株间的SNPs检测
        4.2.2 长根菇双孢菌株间的SNPs检测
        4.2.3 长根菇四孢个体间的SNPs检测
        4.2.4 长根菇遗传多样性分析
    4.3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5)中国奥德蘑属栽培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药用价值
2 栽培
    2.1 栽培历史
    2.2 生物学特性
        2.2.1 生长发育营养条件
        2.2.2 生长发育环境条件
    2.3 栽培技术
        2.3.1 栽培方式
        2.3.2 出菇管理
3 讨论

(6)冀中地区大杯蕈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大杯蕈简介
        1.2.1 大杯蕈形态特征
        1.2.2 大杯蕈子实体中的营养成分及食用价值
        1.2.3 大杯蕈的其他用途
        1.2.4 大杯蕈的分布及习性
        1.2.5 大杯蕈菌丝生长的营养条件
        1.2.6 大杯蕈生长的环境条件
    1.3 冀中地区大杯蕈栽培产业的前景
        1.3.1 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1.3.2 冀中地区适宜大杯蕈栽培的优势条件
第2章 碳氮源对大杯蕈菌丝生长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种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2.2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3.2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第3章 无机盐及生长因子对大杯蕈菌丝生长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种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无机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2.2 生长调节因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无机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3.2 生长调节因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第4章 培养温度及pH对大杯蕈菌丝生长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菌种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培养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4.2.2 pH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培养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4.3.2 培养基的pH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第5章 大杯蕈培养条件的正交筛选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菌种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第6章 大杯蕈栽培料的配比研究
    6.1 实验材料
        6.1.1 供试菌种
        6.1.2 材料和设备
    6.2 实验方法
        6.2.1 栽培料的配制
        6.2.2 菌丝培养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棉籽皮-木屑料中菌丝生长情况
        6.3.2 棉籽皮-玉米芯料中菌丝生长情况
第7章 大杯蕈栽培技术及生物转化率的测定
    7.1 实验时间
    7.2 实验地点
    7.3 实验材料
        7.3.1 培养基
        7.3.2 栽培料
        7.3.3 实验设备
    7.4 实验方法
        7.4.1 栽培方式的选择
        7.4.2 出菇管理
        7.4.3 子实体采收
    7.5 结果与分析
        7.5.1 栽培方式的选择
        7.5.2 幼菇破土时间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富硒金针菇菌株选育及应用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概述
    2 硒的生理生化功能
        2.1 硒的存在形式与代谢途径
        2.2 硒的作用方式
    3.食用菌的遗传育种
        3.1 野生菌株驯化育种
        3.2 食用菌杂交育种
        3.3 原生质体融合
        3.4 诱变育种
    4 金针菇发酵的影响因素
        4.1 影响金针菇发酵的营养因子
        4.2 深层液体发酵重要参数控制
    5 饮料风味的影响因素
        5.1 甜味剂
        5.2 酸味剂
        5.3 香精香料
        5.4 色素
        5.5 其他食品添加剂
    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试验结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1.供试菌株
        1.2.2 发酵原料
        1.2.3 饮料调配原料
        1.2.4 供试培养基
        1.2 供试试剂
        1.2.1 原生质体制备用试剂
        1.2.2 硒含量测定试剂
        1.2.3 DNA抽提系列试剂
        1.2.4 PCR反应系列试剂
        1.2.5 还原糖测定试剂
        1.3 试验方法
        1.3.1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纯化
        1.3.2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处理
        1.3.3 菌丝体生物量测定
        1.3.4 硒含量的测定
        1.3.5 DNA抽提
        1.3.6 PCR扩增
        1.3.7 菌丝生长速率的测定
        1.3.8 发酵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1.3.9 发酵罐发酵方法及参数测定
        1.3.10 饮料的配置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富硒金针菇菌株的选育
        2.1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效应与紫外诱变剂量的选择
        2.2 硒标准曲线绘制
        2.3 金针菇诱变菌株的初步筛选
        2.4 金针菇诱变菌株的复筛
        2.5 ISSR-PCR验证突变菌株
        2.6 遗传稳定性试验
        2.7 栽培试验
    3 富硒金针菇菌株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1 发酵培养基中碳源和氮源的筛选
        3.1.1 最适碳源的筛选
        3.1.2 最适氮源的筛选
        3.2 发酵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3.2.1 全因子实验设计及结果
        3.2.2 最陡爬坡实验
        3.2.3 优化的培养基配方
    4 金针菇胞内多糖发酵动力学模型研究
        4.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4.2 金针菇发酵过程中胞内多糖的积累
        4.3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3.1 菌丝体生长动力学模型
        4.3.2 产物(胞内多糖)生成动力学模型
        4.3.3 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
        4.4 数据分析
        4.5 模型的验证
    5 富硒金针菇发酵饮料的配制工艺
        5.1 不同处理方法对发酵原液的浸提效果
        5.2 不同料水比对浸提液的影响
        5.3 风味调配正交试验结果及最优配方的确定
        5.4 稳定剂含量对产品稳定性影响
        5.5 产品质量指标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1 关于富硒金针菇菌株的诱变与筛选
    2 关于发酵培养基的配方优化
    3 关于金针菇胞内多糖发酵动力学的研究
    4.关于富硒金针菇饮料的配制
参考文献
致谢

(10)长根奥德蘑液体培养基筛选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及其来源
    1.2 PDA综合培养基的制作与供试菌种准备
        1.2.1 培养基配方
        1.2.2 平皿培养基制作
        1.2.3 菌种培养
    1.3 供试液体培养基
        1.3.1 液体培养基配方
        1.3.2 液体培养基制作
    1.4 试验方法
        1.5 测定项目
        1.5.1 菌球大小测定
        1.5.2 菌丝球数量测定
        1.5.3 菌丝体干重测定
        1.6 比较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根奥德蘑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势
    2.2 长根奥德蘑在不同培养基中的菌丝球大小
    2.4 长根奥德蘑在不同培养基中的菌丝体干重
3 小结与讨论

四、温度、酸碱度和基质含水量对长根奥德蘑菌丝生长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形态特征和多基因联合序列鉴定卵孢长根菇蛛网病病原菌[J]. 刘国丽,李红,龚娜,邓会超,张敏. 食用菌学报, 2020(03)
  • [2]黑皮鸡枞菌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J]. 叶雷,刘定权,赵建龙,李小林. 南方农业, 2019(31)
  • [3]桑枝栽培长根菇的试验研究[J]. 方少钦,高云超,廖森泰,肖更生,邹宇晓,施英,刘凡,刘军,穆利霞,沈维治. 农学学报, 2015(05)
  • [4]长根菇生活史研究[D]. 李浩.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5]中国奥德蘑属栽培研究进展[J]. 李传华,尚晓冬,曲明清,谭琦. 食用菌学报, 2011(04)
  • [6]冀中地区大杯蕈栽培技术研究[D]. 蔡喜存. 河北大学, 2008(S1)
  • [7]长根菇静置培养液体菌种培养基的优化[J]. 胡梅. 安徽农业科学, 2008(05)
  • [8]富硒金针菇菌株选育及应用初步研究[D]. 周丹.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 [9]20年来四川食用蕈菌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谭伟. 山地学报, 2004(S1)
  • [10]长根奥德蘑液体培养基筛选试验[J]. 谭伟,张文科. 西南农业学报, 2003(S1)

标签:;  ;  ;  ;  ;  

温度、pH和基质含水量对长根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