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族社会经济发展浅谈(论文文献综述)
邢颖,张杭杭,黄娟,简红丽,姚兴[1](2022)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居民点的时空变化——以都匀市为例》文中提出乡村振兴除了农村经济发展,还有生态宜居。采用空间核密度估计方法,利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2009—2017年农村居民点用地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都匀市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都匀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总体呈扩大趋势,但扩大幅度不明显;空间分布变化中密集区主要在东部地区、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其中原甘塘镇最突出;西南和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稀疏。整体上看,都匀市农村居民点呈现"北部地区、南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密,西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疏"的分布趋势。针对都匀市农村居民点的时空分布变化,在未来发展上要合理规划,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
吴迪[2](2021)在《论非遗传承视角下三都水族马尾绣的创新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时代审美变迁,贵州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都水族马尾绣文化长期以来存在知名度不高、产品创新困难、销售渠道单一、产业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如今马尾绣的风格与样式满足不了现下年轻人的审美需要。为了帮助马尾绣进行传承和保护,当地抓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机会,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一系列支撑和帮助,结合现实情况探索马尾绣创新与发展的有效途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拓宽了马尾绣的发展渠道、文化内容等,同时减弱了马尾绣原本的历史意义和传统文化内涵。随着历史与社会的进步,任何事物都离不开创新与发展,尤其对于马尾绣这种传统手艺文化而言,但对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利弊我们都应该选择包容和正视。
蒙祥忠,麻国庆[3](2021)在《联结与交融:从民族交错地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文中研究指明分析祖国疆域区域板块之间的有机联结,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个重要路径。在我国广袤的疆域版图中形成了诸多具有类型学意义的区域板块,不同区域板块因其地缘之上的民族关系又产生了必然的有机联结。不同区域板块之间形成的交错地带,不仅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空间,也是中华民族多元结合为一体的一个缩影,更是理解国家疆域空间与民族整体关系的理想园地。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头,探讨区域板块之间的交错地带的民族交融状况,不仅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方法论,也是重新认识新时代中华民族国际地位与作用的突破口。
田雨[4](2020)在《审美经济视角下水族马尾绣文创产品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水族马尾绣是水族民间传统刺绣技艺,2006年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水族最典型的民族文化符号不仅反映出水族妇女的生活智慧,还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与艺术意蕴。伴随审美经济时代的到来,水族马尾绣作为文化载体的价值也从民族艺术转变为民族资源,在转变过程中马尾绣文创产品层见叠出。但由于民族文化宣传不到位、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等原因,导致马尾绣文创产品设计的审美性和功能性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出现产品开发程度低、缺乏创意、价格过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难以与现代市场接轨。本课题主要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法、产品设计等研究方法对马尾绣的文创产品设计进行研究。以前期大量的文献研究为基础,前往三都水族自治县调查马尾绣文创产品市场,结合丰富的田野资料分析马尾绣的概况以及马尾绣文创产品的现状。探究马尾绣起源的客观因素和相关历史文化背景,根据产品类型对现有马尾绣产品进行分类,从物与人的角度分析马尾绣产品和产业现状,发现马尾绣文创产品存在的问题。针对现状与问题的研究运用SWOT分析法对马尾绣文创产品开发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并以审美经济理论核心,马尾绣文创产品调查问卷为依据,总结并提出马尾绣文创产品以美为驱动的设计原则和以利为目标的设计方法。最后以审美经济理论分析为基础,设计路径为导向,开展马尾绣背带文化“儿童系列”、马尾绣服饰文化“女性系列”与马尾绣水族神话“生活系列”的文创产品研发。得出在审美经济热潮推动下,马尾绣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将开展新模式,审美经济对水族经济发展和民族传统手工活态传承具有推动作用。
徐方[5](2020)在《贵州马尾绣与枫香染在空乘制服中的融合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间造物是一种具有传统工艺价值的文化,其设计思想和手工生产的理念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代,传统手工艺所具有的文化艺术价值、社会历史经济价值越来越重要,新时代传统手工艺还担任着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任。马尾绣与枫香染在空乘制服中的融合设计研究,从哲学、艺术学的角度对马尾绣和枫香染的技术观、造物观、审美观进行对比梳理,将二者的“神、形、意”进行交融,并通过二者具体的纹样、布局、色彩进行各种融合创新,最后落实到空乘制服设计中。全文共分六部分:第一章绪论。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分析了论文的创新点及难点。第二章梳理了马尾绣的技术观、造物观、审美观的特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入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技、艺、道”,分析了马尾绣的“道”作为造物观具体表现为纹样的本源观和伦理观,从“道”统领“技”和“艺”的哲学逻辑关系阐述了马尾绣“技以载道”的工艺特征、“艺以载道”和“艺与道合”的审美特色,提炼出马尾绣神秘抽象的纹样、繁复程式的布局和野性装饰的色彩等艺术特色,继而剖析了其当代价值。第三章梳理了枫香染“技”、“艺”、“道”的特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运用比较的方式,分析了枫香染的“道”体现为不同于马尾绣的本源观和伦理观,同样的从“道”统领“技”和“艺”的哲学逻辑关系阐述了枫香染“技以载道”的工艺特色、“艺以载道”和“艺与道合”的审美特征,通过与马尾绣艺术特色的对比,提炼出枫香染阴柔韵致的纹样特色、圆满对称的布局方式、尚青崇朴的色彩特征,最后剖析了其当代价值。第四章对马尾绣与枫香染在空乘制服中的融合设计进行了分析,在融合设计的可行性前提下,运用融合设计的原则,将马尾绣与枫香染进行理论层次上的交融设计和艺术重构,然后通过两者具体的图案、布局、色彩、材料、工艺等进行各种创新分析。第五章通过以上三章的理论基础,在融合设计的具体方法上,对空乘制服进行调研分析后,将马尾绣与枫香染在空乘制服中的融合设计进行了实践应用。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希望通过理论结合实际,更直观、全面地了解和把握马尾绣与枫香染融合设计的艺术价值,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活化和融合创新设计探索一条可借鉴的新思路。
李致江[6](2019)在《水族人口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水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水族人口规模为41.18万人,主要聚居于黔桂交界的龙江与都柳江上游,贵州省三都县是我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全国约63%的水族人口聚集于此。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民族人口政策、民族教育政策、民族经济政策等的支持下,水族人口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具体表现为人口素质逐步提高、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升、人口产业结构与人口职业结构不断优化、人口流动日益加剧。但是,水族人口发展与全国、汉族、少数民族人口平均发展水平相较仍有差距,不仅面临人口增长速度锐降、人口身体素质较差、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性别比失调与人口单向流迁等内部非均衡发展问题,而且存在人口城镇化率低、人口产业结构滞后、人口职业结构不合理、人口相对贫困、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等外部非均衡发展问题。水族人口非均衡发展问题的原因既与以往计划生育政策过严、民族政策不完善有关,又与水族地区自然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相连,同时也与社会流动带来的民族文化变迁相接,是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与政策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人口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主要指向。当下,水族人口虽然存在一系列非均衡发展问题,但同时亦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为水族人口均衡发展创造了生育空间,民族政策为水族人口均衡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经济发展为水族人口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水族人口均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绿色发展理念为水族人口均衡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向引领。为实现水族人口均衡发展,首先,应强化水族人口内部均衡发展的政策支持。全面贯彻落实二孩生育政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综合应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积极化解人口老龄化风险;其次,应加快水族经济发展步伐。重点提升人口城镇化水平,优化人口职业结构,推进人口产业结构均衡发展。再次,应优化水族人口均衡发展的社会环境。提升人口社会保障水平,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战略,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最后,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这不仅对水族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会对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均衡发展产生一定的参照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实现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发展、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与乡村振兴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吴宇[7](2019)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农村体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发展农村体育是当前我国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村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一半以上,农村体育起步晚、基础差,是全民健身计划工作的薄弱环节和难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建设,就要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增强农民体质健康,提高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水平,实现我国体育强国的转变。我国农村由于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枷锁。为此,政府颁布了有关发展农村体育的政策,这给农村体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契机。三都水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三都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地处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三都县历史悠久、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近年来,在国家和贵州省政府的支持下,三都县农村体育得到不断发展进步。但是,从总体来看,三都县农村体育发展还处于低水平、发展不平衡,还不能满足于广大村民的体育健身需求,体育在活跃农村娱乐生活方面还有待提高。本文主要应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三都县农村体育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农村体育现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探索三都县农村体育有效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策略,为三都县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首先,分析三都县农村体育发展的社会背景以及发展农村体育在美丽乡村建设的作用;其次,分析三都县农村体育发展的机遇、优势以及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有:(1)农村经济落后是体育发展的枷锁;(2)农村地域分散、成小聚居分布格局;(3)农村地区体育场地设施不足;(4)农村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缺乏;(5)农村地区体育人口偏低;(6)节日体育活动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7)节日活动主体流失,使节日体育活动缺乏活力;(8)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影响农村体育发展。根据三都县农村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对当前三都县农村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提出促进三都县农村体育发展的策略:(1)发展经济建设,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动力;(2)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推进“农民健身工程”建设;(3)多渠道筹集经费,建设和改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4)培养农村体育人才,建立和完善农村体育组织管理体系;(5)加大体育知识宣传力度,强化村民体育意识;(6)充分发挥大学生和返乡务工人员的积极性;(7)挖掘本土资源打造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品牌赛事;(8)全民健身应充分利用节日体育资源;(9)重视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希望能对三都县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提供一些参考,促进三都县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体育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实现“健康中国”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李致江[8](2019)在《水族人口结构变迁研究——基于1990~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水族人口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自然环境、传统观念与历史欠账等因素的制约,水族人口结构仍面临着性别比失调、老龄化加剧、文化素质较低、职业结构落后、城镇化迟滞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水族地区经济水平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绿色生态理念等机遇亦为水族人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为此,应采取相应措施以实现水族人口结构健康均衡与和谐发展。
蒙爱军[9](2015)在《好客的经济社会意义——以水族社会为例》文中提出好客是人们在处理主客之间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主人对客人友好的态度、行为和方式,它有其产生的经济根源,与食物直接关联。就水族社会看,它是水族人对付生存安全的一种制度安排,同时也表达了水族人对于交往的诉求。在水族社会中,好客在确立社会关系和连接社会情感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被赋予了道德伦理的意义,成为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规范和调节的行为准则。
蒋娟娟[10](2014)在《水族马尾绣研究 ——以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板告村水族马尾绣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相传的、以马尾线和丝线作为重要原材料而制作的一种特殊刺绣品,它主要是用于制作背儿带,其次是鞋、帽和女性服饰。马尾绣背带图案精美,内容丰富多彩,制作工艺复杂,是一幅幅美轮美奂的艺术品。自2006年马尾绣被录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它开始从深闺走向了纷繁的外部世界,也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水族马尾绣艺术,本文以被誉为“马尾绣第一村”的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板告村作为切入点,采用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在多次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马尾绣作出了初步的综合理论研究。本文记录了马尾绣的制作方法和制作流程,从中揭示了水族的刺绣工艺及其文化的独特起源与传承。对文化传承的主体——马尾绣的剌绣妇女群体,笔者也作了较深入的访谈,进一步阐明了传承人的生存语境及马尾绣的来龙去脉。本文还对马尾绣的具体内涵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分析。笔者的调研表明,马尾绣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色及成就,主要是体现在背带刺绣等绣品的彩色图案的诸多方面。这些图案的色彩语言相对单纯而古朴,普遍运用概括、抽象、夸张、变形等手法,刺绣出来的图案优美而典雅,其独特的构成形式韵味无穷。将马尾毛运用到刺绣中,这是水族艺人的匠心独具。马尾绣图案显得端详沉静,与近邻地区的五彩缤纷的苗绣形成明显的区别。马尾绣丰富的纹饰主题,能反映水族的神话故事和传说,还有他们的水书、自然崇拜观等宗教、文化元素,能体现水族的悠久历史及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态语境。马尾绣的工艺构成,复杂而多变,富丽而不艳俗,令人很容易感悟到水家人独特的审美意趣。马尾绣不仅具有其形式美,它也充分反映出水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作为传统的生活必需品,在水族的社会生产生活中一直在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和功能。它一方面是水族的文化符号,更多的则是体现了水族特有的女性文化并与她们的生活紧密相联。马尾绣是水族人们为满足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工艺文化,因而也派生出育儿、慰藉、审美等多重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是族群的传统标识,承载着民族向心力的重任。最后,笔者还将马尾绣置于全球化趋势的背景下,解析人与马尾绣之间的社会关系,进而探讨了马尾绣在新形势下的生存语境与传承机制,并且指出:活态的传承发展及保护的关键,是取决于如何从人的发展与物的发展之间能够寻求到更为融洽的切合点。
二、水族社会经济发展浅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族社会经济发展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居民点的时空变化——以都匀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2.1 空间核密度估计 |
2.2 数据来源 |
3 都匀市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分析 |
3.1 都匀市农村居民点基本分布情况 |
3.2 都匀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变化特征 |
3.2.1 研究初期结果分析 |
3.2.1.1 都匀市东部地区居民点分布特征 |
3.2.1.2 都匀市西部地区居民点分布特征 |
3.2.1.3 都匀市中南部地区居民点分布特征 |
3.2.2 研究末期结果分析 |
3.3 都匀市农村居民点时间变化特征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都匀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变化特征 |
4.1.2 都匀市农村居民点时间变化特征 |
4.2 建议 |
(2)论非遗传承视角下三都水族马尾绣的创新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族马尾绣的呈现形式及影响因素 |
2水族马尾绣的传承新途径 |
2.1 法律法规的支持 |
2.2 集中培训马尾绣制作工艺 |
2.3 多渠道销售马尾绣 |
3 水族马尾绣纹样的创新及再设计 |
3.1 图案创新 |
3.2 颜色创新 |
3.3 材质创新 |
3.4 构思创新 |
4 水族马尾绣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
(3)联结与交融:从民族交错地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走廊看中华民族的全局棋盘 |
(一)走廊与中华民族一盘棋的总体构想 |
(二)藏彝走廊及其延伸地带 |
(三)南岭走廊及其延伸地带 |
(四)西北走廊及其延伸地带 |
二、从云贵走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 |
(一)云贵走廊与南岭走廊交错地带的民族交融 |
(二)云贵走廊与武陵走廊交错地带的民族交融 |
(三)云贵走廊与藏彝走廊交错地带的民族交融 |
三、从走廊与域外交错地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 |
(一)西北走廊与域外交错地带的文化和经济交融 |
(二)藏彝走廊与域外交错地带的文化和经济交融 |
(三)南岭走廊与域外交错地带的文化和经济交融 |
四、结语 |
(4)审美经济视角下水族马尾绣文创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田野调查法 |
(二)文献分析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审美经济 |
(二)文创产品 |
五、主要田野调查点概述 |
(一)田野调查点 |
(二)田野调查内容 |
第一章 马尾绣及其产品概说 |
第一节 马尾绣概况 |
一、马尾绣起源与发展历史 |
二、马尾绣相关文化背景 |
三、水族文化对马尾绣的影响 |
第二节 马尾绣产品及其生产现状 |
一、马尾绣产品调查与分析 |
二、马尾绣产销构成调查与分析 |
三、马尾绣文创产品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马尾绣文创产品开发的SWOT分析 |
第一节 优势(Strengths) |
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
二、精湛的刺绣制作工艺 |
三、独特的装饰纹样特征 |
四、大力的政策推广优势 |
第二节 劣势(Weaknesses) |
一、政府管理存在盲点 |
二、文创产品设计缺失 |
三、文创设计人才短缺 |
四、对外宣传方式落后 |
五、文创产品载体单一 |
第三节 机遇(Opportunities) |
一、政策支持的推动 |
二、消费需求的增长 |
三、经济发展的需要 |
四、交通格局的变化 |
第四节 威胁(Threats) |
一、规模化生产受局限 |
二、同质化产品的竞争 |
三、销售市场渠道单一 |
四、外来文化带来冲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审美经济的马尾绣文创产品设计路径 |
第一节 以美为驱动的设计原则 |
一、审美性原则 |
二、民族性原则 |
三、实用性原则 |
四、经济性原则 |
五、生态性原则 |
第二节 以利为目标的设计方法 |
一、主题先行 |
二、情景导入 |
三、元素提炼 |
四、隐喻设计 |
五、载体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马尾绣文创产品设计研发 |
第一节 马尾绣背带文化“儿童系列”文创设计研究 |
一、文化定位 |
二、产品定位 |
三、设计过程 |
四、成果展示 |
第二节 马尾绣服饰文化“女性系列”文创设计研究 |
一、文化定位 |
二、产品定位 |
三、设计过程 |
四、成果展示 |
第三节 马尾绣水族神话“生活系列”文创设计实践 |
一、文化定位 |
二、产品定位 |
三、设计过程 |
四、设计应用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5)贵州马尾绣与枫香染在空乘制服中的融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马尾绣与枫香染研究现状 |
1.3.2 空乘制服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4 课题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
1.4.1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2 课题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1.4.3 课题研究框架 |
2.马尾绣的艺术分析与价值 |
2.1 马尾绣的起源发展 |
2.2 “技、艺、道”统一的艺术分析 |
2.2.1 “技以载道”的技术观 |
2.2.2 马尾绣的“道” |
2.2.2.1 纹样的本源观 |
2.2.2.2 马尾绣纹样的伦理观 |
2.2.3 “艺以载道”与“艺与道合”的审美观 |
2.2.3.1 神秘抽象的纹样 |
2.2.3.2 繁复程式的布局 |
2.2.3.3 野性装饰的色彩 |
2.3 马尾绣的当代价值 |
2.3.1 文化历史价值 |
2.3.2 艺术审美价值 |
2.3.3 经济社会价值 |
2.4 本章小结 |
3.枫香染的艺术分析与价值 |
3.1 枫香染的起源发展 |
3.2 “技、艺、道”统一的艺术分析 |
3.2.1 “技以载道”的技术观 |
3.2.2 枫香染的“道” |
3.2.2.1 纹样的本源观 |
3.2.2.2 纹样的伦理观 |
3.2.3 “艺以载道”与“艺与道合”的审美观 |
3.2.3.1 阴柔韵致的纹样 |
3.2.3.2 圆满对称的构图 |
3.2.3.3 尚青崇朴的色彩 |
3.3 枫香染的当代价值 |
3.3.1 文化历史价值 |
3.3.2 艺术审美价值 |
3.3.3 社会经济价值 |
3.4 本章小结 |
4.马尾绣与枫香染的融合设计分析 |
4.1 融合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
4.1.1 少数民族非遗传承的需求 |
4.1.2 现代审美观念及情感需求 |
4.1.3 文化视域下旅游场域的构建需求 |
4.2 融合设计的原则 |
4.2.1 文化性原则 |
4.2.2 民族地域原则 |
4.2.3 整体协调原则 |
4.3 马尾绣与枫香染交融设计的艺术重构 |
4.3.1 设计的精神统领——“神”的交融 |
4.3.2 设计的形式系统——“形”的交融 |
4.3.3 设计的价值体系——“意”的交融 |
4.3.4 “神”、“形”、“意”三位一体的艺术重构 |
4.4 马尾绣与枫香染融合设计的创新分析 |
4.4.1 纹样的融合创新 |
4.4.2 布局的融合创新 |
4.4.3 色彩的融合创新 |
4.4.4 工艺的融合创新 |
4.4.5 材料的融合创新 |
5.马尾绣与枫香染在空乘制服中的融合设计实践 |
5.1 空乘制服的调研分析 |
5.1.1 现状分析 |
5.1.2 设计调研 |
5.2 马尾绣与枫香染的融合设计实践 |
5.2.1 设计理念 |
5.2.2 设计实例 |
6.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图片来源 |
附录 :(二)调研访谈提纲 |
附录 :(三)调研相关图片 |
附录 :(四)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和获奖 |
致谢 |
(6)水族人口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人口均衡发展研究 |
(二)少数民族人口研究 |
(三)水族研究 |
(四)研究现状简评 |
三、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理论基础 |
(三)创新之处 |
四、田野调查点概况 |
(一)水族传统文化 |
(二)田野点基本情况 |
(三)调查过程 |
第一章 水族人口变动的历史考察 |
一、水族人口数量与人口再生产类型 |
(一)人口数量 |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 |
二、水族人口素质 |
(一)人口文化素质 |
(二)人口身体素质 |
三、水族人口自然结构 |
(一)人口性别结构 |
(二)人口年龄结构 |
四、水族人口经济社会结构 |
(一)人口城乡结构 |
(二)人口产业结构 |
(三)人口职业结构 |
五、水族人口迁移 |
第二章 水族人口非均衡发展问题及其缘由 |
一、水族人口内部非均衡发展问题及其缘由 |
(一)人口增长速度锐降 |
(二)人口素质偏低 |
(三)人口性别比失调 |
(四)人口老龄化严重 |
(五)人口单向流迁 |
二、水族人口外部非均衡发展问题及其缘由 |
(一)人口城镇化率较低 |
(二)人口产业结构滞后 |
(三)人口职业结构不合理 |
(四)人口相对贫困 |
(五)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 |
第三章 实现水族人口均衡发展的机遇与路径选择 |
一、水族人口均衡发展面临的机遇 |
(一)二孩政策创造了生育空间 |
(二)民族政策提供了政策支持 |
(三)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四)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
(五)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了科学的方向引领 |
二、实现水族人口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 |
(一)强化水族人口内部均衡发展的政策支持 |
(二)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
(三)优化水族人口均衡发展的社会环境 |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水族人口均衡发展问题调查问卷(节选) |
附录二 :水族人口均衡发展问题访谈提纲(部分) |
附录三 :田野调查相关照片 |
附录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农村体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扶持 |
1.1.2 国家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政策扶持 |
1.1.3 贵州省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政策扶持 |
1.1.4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 |
1.1.5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农村体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农村体育 |
2.1.2 民俗体育 |
2.1.3 农村节日体育活动 |
2.2 农村体育的研究现状 |
2.2.1 对农村体育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 |
2.2.2 在建设美丽乡村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的研究现状 |
2.2.3 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体育的研究现状 |
2.2.4 对贵州省农村体育的研究现状 |
2.3 关于农村节日体育活动的研究 |
2.4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农村体育发展的社会背景 |
2.4.1 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 |
2.4.2 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
2.4.3 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文化特点 |
2.5 发展农村体育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
2.5.1 发展农村体育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
2.5.2 发展农村体育是全民健身体系的重要措施 |
2.5.3 发展农村体育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路径 |
2.5.4 发展农村体育促进美丽乡村文化建设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实地考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结果与分析 |
4.1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基本概述 |
4.1.1 地理特征 |
4.1.2 人口分布 |
4.1.3 经济文化 |
4.2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农村体育调查与分析 |
4.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4.2.2 农村体育人口基本概况 |
4.2.3 农村村民体育参与状况分析 |
4.2.4 影响农村村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 |
4.2.5 农村节日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 |
4.3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农村体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农村经济落后是体育发展的枷锁 |
4.3.2 农村地域分散、成小聚居分布格局 |
4.3.3 农村地区体育场地设施不足 |
4.3.4 农村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缺乏 |
4.3.5 农村地区体育人口偏低 |
4.3.6 节日体育活动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 |
4.3.7 节日活动主体流失,使节日体育活动缺乏活力 |
4.3.8 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影响农村体育发展 |
4.4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农村体育发展的机遇和优势分析 |
4.4.1 三都县农村体育发展的机遇 |
4.4.2 三都县农村体育发展的优势分析 |
5.促进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农村体育发展策略 |
5.1 发展经济建设,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动力 |
5.1.1 打造民族节日经济,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
5.1.2 民族节日经济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5.2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推进“农民健身工程”建设 |
5.3 多渠道筹集经费,建设和改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 |
5.4 培养农村体育人才,建立和完善农村体育组织管理体系 |
5.5 加大体育科学知识宣传力度,强化村民体育意识 |
5.6 充分发挥大学生和返乡务工人员的积极性 |
5.7 挖掘本土资源打造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品牌赛事 |
5.8 全民健身应充分利用节日体育资源 |
5.9 重视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 |
致谢 |
(8)水族人口结构变迁研究——基于1990~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水族人口自然结构 |
(一) 人口性别结构 |
(二) 人口年龄结构 |
二、人口社会结构 |
(一) 人口教育结构 |
(二) 人口职业结构 |
三、人口经济结构 |
(一) 人口城乡结构 |
(二) 人口产业结构 |
四、水族人口结构变迁面临的挑战 |
五、水族人口均衡发展的机遇及其路径 |
(一) 水族人口结构均衡发展的机遇 |
(二) 水族人口结构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 |
(9)好客的经济社会意义——以水族社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10)水族马尾绣研究 ——以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板告村水族马尾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的目的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与存在的问题 |
一、 水族马尾绣的研究现状 |
二、 相关的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 |
三、 相关的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
四、 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思路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田野调查点基本情况 |
第一节 水族的历史概况 |
一、 水族的分布、语言 |
二、 水族的族源和迁徙历史 |
第二节 三都水族自治县及板告村概况 |
一、 三都水族自治县简介 |
二、 板告村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 |
三、 板告村的文化表征 |
四、 调查点的访谈报道人 |
第三章 马尾绣的制作 |
第一节 马尾绣制品的分类 |
一、 传统马尾绣制品 |
二、 新型马尾绣制品 |
第二节 马尾绣的制作工艺 |
一、 刺绣材料 |
二、 刺绣工具 |
三、 刺绣针法 |
四、 马尾绣背带的刺绣过程 |
第三节 马尾绣的制作者 |
一、 板告村的刺绣女性 |
二、 其他村寨的刺绣女性 |
第四节 马尾绣制作地区的差别 |
第四章 马尾绣的艺术分析与审美价值 |
第一节 浓重、明快的色彩运用 |
第二节 寓意丰富的图案纹样 |
一、 传统纹样及其象征性分析 |
二、 新型纹样 |
第三节 纹样的主要构成形式 |
一、 单纯齐一 |
二、 对称均衡 |
三、 调和对比 |
四、 多样统一 |
第四节 马尾绣独特的审美意趣 |
第五章 马尾绣的文化解读 |
第一节 马尾绣的文化内涵 |
一、 记录水族原始宗教信仰 |
二、 反映传统哲理思维 |
三、 族群历史的记忆 |
四、 体现水族女性文化 |
五、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第二节 马尾绣的社会功能分析 |
一、 育儿等实用功能 |
二、 护佑慰藉功能 |
三、 审美功能 |
四、 族群标识功能 |
五、 经济功能 |
第六章 马尾绣的变迁、传承与发展 |
第一节 新形势下板告村马尾绣的生存语境 |
一、 马尾绣长存的原因 |
二、 马尾绣与水族家庭博物馆 |
第二节 马尾绣的文化变迁 |
一、 马尾绣的传承历史 |
二、 马尾绣的变化及现状 |
三、 马尾绣变迁的必然性分析 |
第三节 马尾绣的传承与发展 |
一、 马尾绣的传承机制 |
二、 马尾绣在传承中面临的问题 |
三、 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
四、 韦桃花与桃花马尾绣 |
五、 活态的保护传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水族社会经济发展浅谈(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居民点的时空变化——以都匀市为例[J]. 邢颖,张杭杭,黄娟,简红丽,姚兴.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 [2]论非遗传承视角下三都水族马尾绣的创新与发展[J]. 吴迪. 西部皮革, 2021(21)
- [3]联结与交融:从民族交错地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J]. 蒙祥忠,麻国庆.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10)
- [4]审美经济视角下水族马尾绣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 田雨.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5]贵州马尾绣与枫香染在空乘制服中的融合设计研究[D]. 徐方. 中原工学院, 2020(01)
- [6]水族人口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调查[D]. 李致江.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7]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农村体育发展研究[D]. 吴宇.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8]水族人口结构变迁研究——基于1990~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李致江.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 [9]好客的经济社会意义——以水族社会为例[J]. 蒙爱军.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 [10]水族马尾绣研究 ——以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板告村水族马尾绣为例[D]. 蒋娟娟. 广西民族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