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油菜种子产业化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何顺[1](2021)在《油菜扰动气力式精量排种器吸附机理分析与试验》文中研究表明油菜是江淮地区种养地结合的最佳作物,其机械化直播具有省力省时、节本增效、适宜机械化收获等诸多优点。排种器是油菜直播机的核心部件,其直接影响到油菜播种质量。本文针对油菜气力式排种器作业速度提高易产生漏充影响排种性能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油菜扰动气力式精量排种器,利用质点动力学理论、EDEM数值模拟、Fluent仿真分析、高速摄像技术、正交试验设计、响应面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扰动吸附机理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阐述了排种器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结合油菜农艺种植要求和质点动力学理论分析并确定了排种器关键部件结构参数,建立了种子与扰种机构相互作用的力学模型,明确了影响吸附性能的关键要素。设计三了种型式配气机构:圆柱环列式、锥柱环列式与锥柱锥列式。(2)使用EDEM仿真软件对不同型式种盘对种群的扰动情况进行仿真,以槽齿数目与槽齿厚度为试验因素,提出了强制扰动区种群平均速度作为种群扰动性能的评价指标,仿真结果表明强制扰动区种群平均速度随着槽齿数目增加而增大,随着槽齿厚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使用Fluent软件对不同型式配气机构内部气流场进行仿真,以负压损耗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锥柱锥列式配气机构负压损耗最小,对锥柱环列式配气机构进行不同气流出口负压仿真,各负压下损耗均相对稳定。(3)排种器单体性能试验表明,明确了槽齿厚度、槽齿数目、种盘转速和工作负动压是影响吸附性能的关键要素,探明了强制扰动区种群平均速度与漏充率呈负相关,得到了充种性能最佳的种盘槽齿结构参数为槽齿数目18、槽齿厚度1.0 mm;以最优种盘为对象,以种盘转速与工作动压为试验因素,以空穴率与穴粒数合格率为试验指标进行二次旋转正交试验,通过方差分析得到空穴率与穴粒数合格率的回归方程,多目标优化结果:种盘转速40 r/min、工作动压-2392 Pa时,空穴率为0.40%,穴粒数合格率为97.48%。(4)配气机构优选试验确定了锥柱环列式配气机构整体较优,建立了种盘转速、工作静态负压分别与各行平均排种量和各行排种量一致性变异系数的回归方程,多目标优化试验得出了种盘转速与静态负压最佳匹配组合;田间试验表明,油菜平均株距为53.12 mm,各行植株分布均匀性变异系数为10.87%,空穴率为4.6%,穴粒数合格率为90.54%。
高国应[2](2020)在《转录因子TT8调控芥菜型油菜原花青素合成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具有多种用途,包括用来生产人类饮食用的植物油和高质量的动物饲料以及用作工业原料等。已有研究显示油菜种皮颜色差异是由于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原花青素(PAs)在种皮中积累的差异所致。原花青素是植物中具有多种功能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帮助授粉和种子传播,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抵御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等功能。因此研究芥菜型油菜的原花青素合成途径为培育优良性状的油菜品种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本试验材料为芥菜型油菜紫叶芥(PM,AABB,黑籽)和四川黄籽(SY,aabb,黄籽),两种材料种皮和植株颜色的差异较大,花青素和PAs等类黄酮化合物含量差异显着。本研究从PM中克隆出两个不同基因组的Bju A.TT8和Bju B.TT8基因,分析了它们在芥菜型油菜不同组织和Me JA诱导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Bju A.TT8和Bju B.TT8基因均在PM和SY的叶中表达量较茎和根中高。Me JA诱导显示Bju A.TT8和Bju B.TT8在PM和SY中的表达量均在0.5 h后达到峰值。利用芥菜型油菜毛状根体系验证Bju A.TT8和Bju B.TT8基因的功能,结果显示,转Bju A.TT8的PM毛状根中类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Bju.CHS、Bju.CHI和Bju.BAN的表达量极显着增加,而在转Bju A.TT8的SY毛状根中关键酶基因Bju.CHS和Bju.FLS的表达量极显着增加;转Bju B.TT8的PM毛状根中关键酶基因Bju.PAL、Bju.CHS、Bju.CHI和Bju.DFR的表达量极显着增加,而在转Bju B.TT8的SY毛状根中关键酶基因Bju.CHS和Bju.DFR的表达量极显着增加。异源表达拟南芥和回补拟南芥tt8突变体试验显示,拟南芥植株叶片颜色变紫,种皮颜色加深,另外植物总黄酮含量增加,原花青素含量也显着升高,证明了Bju A.TT8和Bju B.TT8基因均参与植物类黄酮合成途径。酵母双杂交试验表明TT8和PAP2蛋白发生互作,推测两者能够协同调控油菜原花青素合成,但其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综上,本研究初步验证了Bju A.TT8和Bju B.TT8基因参与油菜原花青素合成途径,并且Bju A.TT8和Bju B.TT8有重叠功能。为油菜原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机理研究和分子育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范连益,惠荣奎,邓力超,周兴[3](2020)在《湖南油菜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文中指出综合近几年对湖南油菜的生产、种子市场及产地加工等方面的调研结果,发现湖南油菜产业具备以下特点:生产面积大、品质优、机械化生产技术普及迅速、小榨坊在油菜籽产地加工中占主导地位;但同时也存在着品种多乱杂、单产偏低、适合丘陵山区应用的机械缺乏,根肿病蔓延速度加剧,小榨坊亟待升级改造等问题。针对湖南油菜产业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强化政策支持、加强科技支撑、深化品牌建设等实现湖南油菜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赵银[4](2020)在《白及优质种苗繁育技术及其促生内生菌的筛选和鉴定》文中指出白及Bletilla striata(Thunb.)Reichb.f.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之一,为兰科白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块茎入药。近年来,白及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需求量急剧增加,价格也急剧攀升。采用组织培养技术,能快速繁育出大量优质种苗,明显缩短育苗周期,是解决白及种苗短缺较为有效的方法。药用植物内生菌多样性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分离药用植物的内生菌不仅有利于充开发利用内生菌资源,同时也是获取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菌株的新途径。为此,本文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优化了白及种子萌发和假鳞茎增殖膨大的最佳培养基,摸索了白及组培苗移栽的最佳假鳞茎粒径长,并对白及内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获得了1株促生效果最好的内生细菌B.velezensis F。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浙江宁波基地白及成熟未开裂的蒴果为材料,经优化得到促进白及种子萌发的最佳培养基是MN+100 mg/L KH2PO4+8 g/L琼脂+100 g/L香蕉泥+30 g/L蔗糖。以上述种子无菌萌发后获得的实生苗为材料,筛选出促进白及假鳞茎膨大的最佳培养基是1/2 MS+1.0 mg/L 6-BA+0.2 mg/L NAA+100 g/L土豆+7 g/L琼脂+30 g/L蔗糖+2 g/L花宝5号;筛选出促进白及假鳞茎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1.0 mg/L 6-BA+0.2 mg/L NAA+100 g/L土豆+7 g/L琼脂+30 g/L蔗糖+3 g/L花宝5号。不同假鳞茎粒径的白及移栽试验表明,假鳞茎粒径达到6 mm时,即可进行移栽,不仅节约生产成本,成活率也高达98.44%。2.从白及组培瓶苗的健康根、茎、叶、假鳞茎中共分离到7株内生细菌,通油菜和水稻种子萌发实验,筛选出1株促生效果最好的内生菌F。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最终鉴定菌株F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该菌株已经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CCTCC NO:M 2019838)。3.用B.velezensis F的发酵液对白及移栽苗进行浇灌,发现发酵液对白及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且发酵液OD600=0.5时,促生效果最好,假鳞茎平均诱导率达127%,假鳞茎平均粒径达7.592 mm。4.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对B.velezensis F的发酵液中的激素进行分析,发现B.velezensis F能产生KT、SA和6-BA等激素,含量分别为20.87ng/L、56.91μg/L和30.40 ng/L。
袁婧[5](2019)在《油菜与亚麻对农田重金属积累特征及其收获物后续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修复是一种能有效治理农田重金属污染的方法。但是对修复后的植物进行收获后,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生物质,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如何处置这些有害生物质同样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湖南省株洲醴陵市均楚镇黄谷村重金属污染农田,通过种植油菜和亚麻这两种常见的农作物来对当地受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土壤进行修复研究。并对油菜和亚麻收获后的种子进行提油,提油后的种子粕饼分别用水酶法和盐酸萃取法进行脱毒处理,弄清粕饼脱毒的最佳提取条件。主要结果如下:一、油菜和亚麻都为大生物量的农作物,每公顷的生物量可以达到11000公斤以上,并且对重金属尤其是Cd具有较高的吸收积累能力。其中,叶片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也普遍高于其他部位,两种植物叶片对Cd的富集系数可以达到7–8,并且对Pb、Zn、Cu也具有一定的吸收积累能力。油菜和亚麻吸收的重金属大部分都集中在地上部分,可以将重金属随着植物的收获从土壤中带离。因此油菜和亚麻非常适合用来修复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尤其是修复Cd污染的土壤。二、用水酶法对油菜种子及亚麻种子进行提油,具有较高的提油率。经过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分析,在最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即油菜种子在条件为:提取时间4.19h,酶浓度1.48%,液固比9.98,反应温度50.32℃时,亚麻种子在条件为:提取时间3.15h,酶浓度1.39%,液固比9.56,反应温度44.47℃时,油菜种子和亚麻种子的提油率分别可以达到48.66%和44.34%。并且水酶法可以在提油的同时去除种子粕饼中大量的重金属。油菜粕饼经过水酶法脱毒后,Pb、Zn、Cu和Cd的浓度最低分别为1.02 mg/kg、28.11 mg/kg、3.22 mg/kg、0.17 mg/kg,达到了国家规定的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2001)。因此水酶法是一种有效的用来去除粕饼中的重金属的方法。三、用盐酸萃取法对油菜粕饼和亚麻粕饼进行脱毒,随着反应的盐酸浓度的增加,温度的升高,液固比的增大,提取时间的增加,粕饼中的重金属含量降低。油菜粕饼中Pb、Zn、Cu、Cd的含量最低分别达到0.72 mg/kg,11.39 mg/kg,1.31mg/kg,0.05 mg/kg。亚麻粕饼中Pb、Zn、Cu、Cd的含量最低达到3.51 mg/kg,16.5 mg/kg,4.97 mg/kg,0.29 mg/kg。都达到了国家饲料卫生标准的规定。经过盐酸萃取法脱毒以后,油菜粕饼和亚麻粕饼中的重金属含量要低于其经过水酶法脱毒后的重金属含量,由此可以看出用盐酸萃取法对中金属的去除效果要比水酶法好,但是水酶法在提油的过程中就可以去除重金属,节省了处理时间以及成本。因此,用这两种方法都来处理植物修复后产生的二次污染物种子粕饼,不仅可以防止二次污染,还可以对粕饼进行回收利用,做到可持续发展。
闵锐,盛欣,王慧青[6](2016)在《湖南省油菜产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文中认为湖南省是世界油菜原产地之一,更是中国油菜生产大省,承担着本省乃至全国食用油安全责任。在论述湖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基础上,梳理了湖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阶段,分析了制约湖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因素,从而提出了培育推广良种、扩大生产面积、培育经营主体和加大扶持力度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黄亮[7](2018)在《吡虫啉种衣剂包衣处理对油菜种子萌发及苗期害虫发生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种子包衣是我国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项目。包衣处理后的种子及幼苗对种子自身携带的或土壤中的病虫均具防治作用。油菜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目前欧美等农业发达地区多采用经包衣的油菜种子,但我国油菜在种植过程中鲜少使用该项处理,这与油菜在我国农业中的重要地位是不相符的。基于此,本文对油菜种子的包衣处理展开研究,以期为实践操作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摘要如下:一、不同种衣剂剂量处理对不同品种油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00 mg ai·L-1为吡虫啉处理油菜种子的最高剂量;但如果考虑种衣剂包衣的处理时间,如处理剂量提高到600 mg ai·L-1同时缩短处理时间,即在包衣处理后的2h内通过水洗消除种子表明药剂,其药害程度将减弱或消除。根据种子萌发和之后的幼苗生长情况,可以将本实验中的10个油菜品种分为3种类型:类型I包括浙平4和中双11,该类型的抗药害能力最强;类型III包括中核杂488和秦油79,该类型对吡虫啉处理的反应最敏感;其他的几个品种归为类型II。二、吡虫啉种衣剂处理对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用推荐剂量范围内的吡虫啉对油菜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后,其累积发芽率不受显着影响,但种衣剂处理后的种子在短期内,其α-淀粉酶活性提高受阻,因此还原糖累积含量不足,导致个体萌发变慢,从而造成整体萌发的集中程度降低,即萌发整齐度降低。随着α-淀粉酶活力逐步提高,这种萌发不齐的现象会随种植时间的延长而弱化,因此,适合剂量种衣剂处理的油菜种子,其个体间发芽速率随有所变化,但整体的累积发芽率不受显着影响。三、吡虫啉种衣剂处理对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600 mg ai·L-1对种子萌发及之后的幼苗生长都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但这种抑制作用随着幼苗生长而削弱,至六叶期,经处理的幼苗和对照不呈显着差异。幼苗子叶期根系生长受抑制,但到真叶期,根系和对照无显着差异。四、吡虫啉处理对油菜生长过程中虫害情况的影响经种衣剂处理后的幼苗的叶总面积比对照显着提高,而虫害总面积显着低于处理。种子处理过的幼苗植株平均虫口数显着减少。吡虫啉在以蚜虫为主要靶标害虫的作用剂量下,对烟粉虱和蓟马也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导致烟粉虱和蓟马的种群发展加快,从而对吡虫啉的抗药性发展也更快。五、吡虫啉处理对油菜种子生长过程中蚜虫的影响在使用推荐剂量处理油菜种子后,蚜虫的死亡不能超过50%,但是蚜虫群体却发生了显着的逃逸现象,同时其后代的数量及存活率均显着降低。EPG结果则从另一方面证实了蚜虫取食处理后的油菜幼苗后,其食物摄入量显着降低,而这一结果说明由蚜虫取食而传播的病毒病将得到有效的控制。
张振乾,胡庆一,官春云[8](2016)在《高油酸油菜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文中提出高油酸菜油具有很好的营养保健功能,其品质可与茶油、橄榄油等高级食用植物油媲美,对于改变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不足、促进油菜产业升级等方面有很好的作用。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在高油酸油菜方面的研究动态及应用情况,同时对油酸的遗传特性、高油酸油菜选育途径(小孢子培养、远缘杂交、诱变和转基因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李兆东[9](2016)在《油菜气压式精量集排器排种技术及其工作机理解析》文中研究指明油菜精量直播具有省工、省时、节本增效和适合机械化收获等优点,开展适应油菜机械化精量直播技术是实现油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一器一行”排种器传动结构复杂和传统机械式集排器排种精度不高、存在种子破损现象的问题,在比较分析国内外不同排种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气压清种与滑槽护种组合技术,设计了一种能有效改善清种、护种引起种子破损的护种装置和实现小粒径油菜定量充种的“倒正方锥”型孔,研制了一种油菜精量排种的气压式集排器。主要结论如下:(1)阐述了气压式集排器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借助运动学和流体力学等理论,确定了油菜集排器主要部件的结构参数。(2)开展了气压式集排器关键部件结构设计和参数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已有不同结构型式型孔,结合油菜种子近似球形且流动性好的特点,从提高囊取能力、实现定量囊种以及改善型孔堵塞角度分析,提出了一种“倒正方锥”型孔,并确定了其关键结构参数。创新性提出了一种滑槽护种装置,构建了护种初始状态种子的力学模型,确定了护种起始角与滚筒转速间的关系,并获得了理论护种起始角。通过建立种子、护种装置与型孔侧壁间接触的力学模型,得到了接触法向力与接触切向力的关系式,明确了合适的滑槽深度对提高排种性能和改善种子破损的重要性。(3)开展了基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气压式集排器排种过程分析。构建了充种、清种、护种和投种四个过程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分析得出了影响各排种过程性能的主要因素以及影响规律。计算得出了集排器工作时的临界充填高度、气压护种装置的护种压差、合理滑槽深度护种条件下种子的最大支撑力以及种子起始投种位置角等主要参数。(4)开展了基于EDEM的充种室侧向宽度、充填高度、充填高度与充种室侧向宽度之比(h/M)、型孔型式和型孔锥角等对充种性能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充种室侧向宽度与充种性能呈显着负相关;充填高度与充种性能呈显着正相关;控制充填高度与充种室侧向宽度之比(h/M)、选择合理的型孔型式及型孔锥角是实现定量充种的有效手段。(5)以提高集排器各行排量一致性和降低种子破损率为目标,开展了采用气压清种与气压护种组合技术设计的气压式精量集排器性能试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清种压差250Pa、护种压差150Pa组合作用下,当充填高度为27mm,转速为2040r/min时,该集排器排种性能较佳:总排量稳定性变异系数不大于2%;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不大于3%;种子破损率低于0.3%。采用L27(313)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进行了充种和清种过程对排种性能影响的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提高油菜精量气压式集排器的排种性能,可采取增加充填高度、降低排种滚筒转速与辅助气压清种相结合的措施实现:以各行排量一致性最佳参数组合为矩形截面形状的清种气嘴、充填高度23mm、清种气流流速9m/s、排种滚筒转速30r/min,在该组合条件下,排种均匀性变异系数为10.70%,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为1.87%,种子破损率不大于0.2%。(6)开展了护种装置关键结构参数优化试验,获得了提高集排器排种精度、降低种子破损率的二阶滑槽护种装置的优化结构:护种包角为120°,滑槽深度组合为(1.0-0.3)mm,滑槽开度为10mm。以常用华油杂62、华双11号和德油杂988为试验材料,在改进型气压式集排器上开展了常用油菜品种排种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滚筒转速为2030 r/min时,这3个油菜品种的集排合格指数随转速的增加而降低,重播指数和漏播指数随转速的增加而升高,种子破损率随转速的增加无明显变化,当滚筒转速为20 r/min时,这3个品种的集排合格指数不低于80%,重播指数不大于8%,漏播指数不大于14%,种子破损率不大于0.2%。以华油杂62为试验材料开展了改进型气压式精量集排器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以机组前进速度2.1 km/h、排种滚筒转速23 r/min、清种压差200Pa为试验条件,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为20.54%,平均株距为76 mm,满足油菜种植农艺要求;采用激光正交测试法对厢面平整效果进行了测试,并分析得出厢面平整效果对出苗均匀性变异系数有正相关影响;采用随机抽样、局部控制和重复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机直播产量测定得出:在机组前进速度不大于4.0km/h时,适当提高机组前进速度使单位面积植株数量有所降低,但单株产量较高,从而提高了产量,其对提高产量有利。创新点1:提出了气压清种与滑槽护种组合技术,设计了一种能有效改善传统机械式清种、护种造成的种子破损且实现油菜精量排种的气压式集排器。创新点2:设计了一种“倒正方锥”型孔,可提高小粒径油菜定量充种能力、避免型孔堵塞。
李万君[10](2014)在《种子企业参与统一供种项目的意愿、行为与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府产业项目的推行大多会干预相关产业市场产品的供应,从而对产业组织的经营和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统一供种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项目,其实施和推广必然会对种子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影响,继而影响整个种子产业的发展。因此,研究该项目对种子公司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此,本研究以油菜统一供种项目为例,构建政府统一供种项目对种子公司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的理论框架并进行实证检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对种子公司参与统一供种的意愿、行为和绩效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1)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分析种子公司对统一供种项目的参与意愿以及后续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2)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竞争战略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公共关系理论,分析种子公司对统一供种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3)以产业组织理论、竞争战略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为指导,分析种子公司对统一供种的参与行为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二、基于8家种子公司在6个省113个县(市)级区域的256份观测值以及9家种子公司在7个省(直辖市)105个县(市)级区域的215份观测值,对种子公司参与统一供种的意愿、行为和绩效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的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影响种子公司参与统一供种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项目评价、成本因素和经营情境。具体而言,项目评价和经济成本对参与意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精力成本则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由市场集中度和成熟度所形成的经营情境则在经济成本、精力成本和参与意愿的关系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尽管种子公司参与统一供种的绩效对其后续参与意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政府寻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种子公司的后续参与意愿。(2)参与意愿对其参与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尤其在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情境中,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显着相关;公司制度社会资本和临时公关活动对其成功参与统一供种具有较大的帮助,且制度社会资本在市场地位和成功参与统一供种项目的关系中起到了强化作用,而临时公关活动则起到了一定的干扰作用;对临时公关活动的调节效应展开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初始型和混合型情境中,临时公关活动有助于巩固种子公司市场地位和成功参与统一供种项目的关系,而在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情境中,临时公关活动则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3)参与行为对种子公司的经营绩效具有较大的帮助,尤其是对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基于不同经营情境的分析表明,参与统一供种对于种子公司而言,可谓强者“徒劳无功”,弱者“望梅止渴”,即种子公司在特定县(市)级区域经营实力较强时,参与统一供种项目对其绩效并没有多大帮助,甚至还有负面影响,但公司参与率反而较高。相反,种子公司在特定县(市)级区域经营实力较弱时,参与统一供种项目对其绩效提升具有显着的作用,但公司参与率却很低;公司制度社会资本在市场地位和经营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扰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提出了对策和建议。(1)对于企业而言,一方面应通过正当竞争手段,提升经营实力,另一方面,应与政府部门保持良好的关系,但又不能过度依赖;而且应该根据具体的经营情境,灵活处理与政府产业发展项目的关系。(2)对于政府而言,在推行产业发展项目时,应重视市场主体的态度和行为,综合考虑其切身利益,预计它们可能做出的反应以及这种反应可能对整个产业带来的影响,并制定预案;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保证项目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切实激发相关主体的参与积极性;采取一定措施,尽量避免制度社会资本的过度介入,尽可能杜绝投机、寻租等不正当行为发生。论文可能的创新点是:(1)研究视角上的创新。本文基于产业组织理论视角,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和公共关系学的相关理论,实证分析统一供种对种子公司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与已有的文献仅从单一的理论视角出发进行分析相比有所改进和提升;(2)研究内容上的创新。本研究构建了较为独特的政府产业项目的政策效应及其发生机理的分析框架,得出了具有一定新意和理论价值的研究结论。(3)方法运用上的创新。本研究在分析种子公司对统一供种的参与行为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时,不仅采用了常见的多元回归方法,而且考虑到排除政策效果评估中的个体固定效应、时间趋势和内生性的干扰,借鉴了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且将参与意愿作为分类变量引入三重差分模型,将实证分析引入了更深的层次。
二、湖南油菜种子产业化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油菜种子产业化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油菜扰动气力式精量排种器吸附机理分析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气力式精量排种器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气力式排种器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气力式排种器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扰动气力式精量排种器结构设计及理论分析 |
2.1 引言 |
2.2 油菜多行并联排种系统组成 |
2.3 排种器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
2.4 种盘设计 |
2.4.1 种盘直径设计 |
2.4.2 种盘型孔数目设计 |
2.4.3 种盘型孔直径设计 |
2.4.4 槽齿结构设计 |
2.5 种盘辅助扰动充种过程分析 |
2.6 配气机构设计 |
2.6.1 配气机构结构型式确定 |
2.6.2 配气机构关键参数设计 |
2.7 排种器主要参数与性能指标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扰动气力式精量排种器数值模拟分析 |
3.1 引言 |
3.2 基于EDEM的种盘辅助扰种数值模拟 |
3.2.1 EDEM软件简介 |
3.2.2 仿真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
3.2.3 仿真试验方法 |
3.2.4 仿真结果分析 |
3.3 基于Fluent的配气机构仿真模拟 |
3.3.1 Fluent软件简介 |
3.3.2 仿真前处理 |
3.3.3 仿真试验设置 |
3.3.4 仿真评价指标 |
3.3.5 仿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扰动气力式精量排种器单体性能试验 |
4.1 引言 |
4.2 排种器单体充种性能试验 |
4.2.1 试验材料与装置 |
4.2.2 试验方法 |
4.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 排种器单体排种性能试验 |
4.3.1 试验材料与装置 |
4.3.2 试验方法 |
4.3.3 排种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扰动气力式精量排种器多行排种性能试验 |
5.1 引言 |
5.2 配气机构优选试验 |
5.2.1 试验材料与装置 |
5.2.2 试验方法 |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多行排种性能试验参数优化 |
5.4 田间试验 |
5.4.1 田间播种试验 |
5.4.2 苗情测定试验 |
5.4.3 油菜测产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转录因子TT8调控芥菜型油菜原花青素合成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植物类黄酮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 |
1.1.1 类黄酮合成途径bHLH转录因子的研究 |
1.1.2 类黄酮合成途径结构基因的研究 |
1.2 油菜原花青素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 |
1.3 毛状根体系的研究进展 |
1.4 茉莉酸信号通路对原花青素合成调控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芥菜型油菜和拟南芥材料的种植培养 |
2.1.2 试验试剂 |
2.1.3 试验仪器 |
2.1.4 试验引物 |
2.2 试验方法 |
2.2.1 培养基的配制 |
2.2.2 Me JA处理PM幼苗 |
2.2.3 CTAB法提取植物基因组DNA |
2.2.4 芥菜型油菜总RNA的提取 |
2.2.5 cDNA的制备 |
2.2.6 基因克隆 |
2.2.7 测序分析 |
2.2.8 克隆载体的酶切 |
2.2.9 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10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 |
2.2.11 A4农杆菌侵染油菜外植体诱导毛状根 |
2.2.12 酵母双杂交 |
2.2.13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基因表达 |
2.2.14 三氯化铝法测毛状根总黄酮含量 |
2.2.15 GV3101农杆菌菌液侵染拟南芥植株 |
2.2.16 拟南芥植株总黄酮含量检测 |
2.2.17 拟南芥植株原花青素含量检测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TT8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1 TT8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3.1.2 TT8蛋白的系统进化分析 |
3.2 TT8基因的表达分析 |
3.2.1 TT8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3.2.2 Me JA诱导TT8 基因的表达分析 |
3.3 芥菜型油菜毛状根的诱导及阳性根系鉴定 |
3.3.1 野生型和转空载体油菜毛状根的诱导及鉴定 |
3.3.1.1 野生型发根农杆菌A4的鉴定 |
3.3.1.2 野生型毛状根的诱导 |
3.3.1.3 pCAMBIA3301-A4 菌液的鉴定 |
3.3.1.4 转pCAMBIA3301 油菜毛状根的诱导 |
3.3.1.5 转pCAMBIA3301 油菜毛状根的阳性鉴定 |
3.3.2 转TT8基因油菜毛状根的诱导及鉴定 |
3.3.2.1 TT8-A4菌液的鉴定 |
3.3.2.2 转TT8基因油菜毛状根的诱导 |
3.3.2.3 转TT8基因油菜毛状根的阳性鉴定 |
3.4 转TT8基因油菜毛状根基因相对表达量检测 |
3.4.1 转TT8基因油菜毛状根TT8基因相对表达量检测 |
3.4.2 转TT8基因油菜毛状根类黄酮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相对表达量检测 |
3.5 转TT8基因油菜毛状根总黄酮含量检测 |
3.6 TT8及其互作蛋白的筛选 |
3.6.1 酵母双杂交筛选TT8的互作蛋白 |
3.6.2 酵母双杂交载体的构建 |
3.6.3 酵母双杂交试验 |
3.7 转TT8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获得和鉴定 |
3.7.1 转TT8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获得 |
3.7.2 转TT8基因拟南芥植株的DNA鉴定 |
3.7.3 转基因拟南芥中TT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检测 |
3.7.4 转TT8基因拟南芥植株表型检测 |
3.8 转TT8基因的拟南芥总黄酮含量检测 |
3.9 转TT8基因拟南芥原花青素含量检测 |
3.10 回补拟南芥tt8突变体鉴定 |
3.10.1 回补拟南芥tt8突变体的DNA鉴定 |
3.10.2 回补拟南芥tt8突变体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检测 |
3.10.3 回补拟南芥tt8突变体植株的表型检测 |
3.10.4 回补拟南芥tt8突变体种子的表型检测 |
3.11 回补拟南芥tt8突变体植株总黄酮含量检测 |
3.12 回补拟南芥tt8突变体的植株原花青素含量检测 |
第4章 讨论 |
4.1 讨论 |
4.2 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3)湖南油菜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湖南油菜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
1.1 品种多、品质优、品种应用存在区域特色 |
1.2 种植面积逆势而上 |
1.3 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技术普及迅速 |
1.4 小榨坊在油菜籽产地加工中起主导作用 |
2 湖南油菜产业发展优势 |
2.1 油菜科研技术力量雄厚 |
2.2 发展空间巨大 |
2.3 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
2.4 优质菜油深受广大城乡居民喜爱 |
2.5 政府采购助推品质保障 |
2.6 示范区的带动作用强 |
3 湖南油菜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品种多乱杂,品质难以保障 |
3.2 单位面积产量偏低 |
3.3 适宜湖南油菜生产特点的机械缺乏 |
3.4 绿色防控技术有待加强 |
3.5 菜用、肥用油菜研发已经起步,尚待大力发展 |
3.6 小榨坊升级改造步伐有待加快 |
3.7 产业化问题 |
4 实现湖南油菜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
4.1 强化政策支持 |
4.2 加强科技支撑 |
4.2.1 品种选育突破 |
4.2.2 种植技术突破 |
4.3 深化品牌建设 |
(4)白及优质种苗繁育技术及其促生内生菌的筛选和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及专有词汇检索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白及的药理作用 |
1.1 抗菌作用 |
1.2 止血作用 |
1.3 促进创伤愈合作用 |
1.4 免疫作用 |
1.5 保护胃黏膜、抗胃溃疡作用 |
1.6 抗肿瘤作用 |
2 白及的分布及生产现状 |
3 白及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
3.1 种子萌发 |
3.2 丛生芽 |
3.3 愈伤组织 |
3.4 生根壮苗 |
3.5 原球茎 |
3.6 假鳞茎 |
4 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 |
4.1 植物内生菌的多样性 |
4.2 植物内生菌与宿主的关系 |
4.2.1 促进宿主氮吸收和氮代谢 |
4.2.2 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 |
4.2.3 增强宿主植物的抗逆性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白及优质种苗繁育技术 |
1 供试材料 |
1.1 植物材料 |
1.2 仪器设备 |
1.3 穴盘与花宝 |
2 实验方法 |
2.1 不同培养基对种子无菌萌发的影响 |
2.2 不同培养基对假鳞茎增殖和膨大的影响 |
2.2.1 不同花宝添加物对假鳞茎诱导的影响 |
2.2.2 不同基础培养基对假鳞茎诱导的影响 |
2.3 组培苗的炼苗和移栽 |
3 结果分析 |
3.1 不同培养基对种子无菌萌发的影响 |
3.2 不同培养基对假鳞茎增殖和膨大的影响 |
3.2.1 不同花宝添加物对假鳞茎诱导的影响 |
3.2.2 不同基础培养基对假鳞茎诱导的影响 |
3.3 无菌苗的炼苗和移栽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白及内生菌的分离及其促生内生菌的筛选 |
1 供试材料 |
1.1 植物材料 |
1.2 培养基与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内生菌的分离 |
2.2 内生菌发酵液对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
2.3 内生菌发酵液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
3 结果分析 |
3.1 内生菌的分离纯化 |
3.2 内生菌发酵液对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
3.3 内生菌发酵液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内生细菌F的鉴定及其促生作用的研究 |
1 供试材料 |
1.1 供试菌株 |
1.2 培养基与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菌株F的鉴定 |
2.1.1 形态学观察 |
2.1.2 生理生化鉴定 |
2.1.3 分子鉴定 |
2.1.3.1 菌株F的16S rRNA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 |
2.1.3.2 菌株F的gyrB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 |
2.2 菌株F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2.2.1 菌株F的生长曲线绘制 |
2.2.2 温度对菌株F生长的影响 |
2.2.3 pH对菌株F生长的影响 |
2.2.4 盐浓度对菌株F生长的影响 |
2.3 菌株F发酵液对白及移栽苗生长的影响 |
2.4 菌株F发酵液中3种植物激素含量的测定 |
2.4.1 植物激素的提取 |
2.4.2 液质联用法(LC-MS)测定发酵液中植物激素的含量 |
3 结果分析 |
3.1 菌株F的鉴定 |
3.1.1 形态学观察 |
3.1.2 生理生化鉴定 |
3.1.3 分子鉴定 |
3.1.3.11 6SrDNA测序结果 |
3.1.3.2 gyrB基因测序结果 |
3.2 菌株F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3.2.1 菌株F的生长曲线绘制 |
3.2.2 温度对菌株F生长的影响 |
3.2.3 pH对菌株F生长的影响 |
3.2.4 盐浓度对菌株F生长的影响 |
3.3 菌株F发酵液对白及移栽苗生长的影响 |
3.4 菌株F发酵液中3种植物激素含量的测定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全文小结与展望 |
1 全文小结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5)油菜与亚麻对农田重金属积累特征及其收获物后续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
1.2.1 重金属污染造成的危害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研究现状 |
1.3.2 植物修复的研究现状 |
1.3.3 种子提油的研究现状 |
1.3.4 粕饼脱毒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植物修复的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修复潜力的计算 |
2.2 水酶法脱毒的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2.2.2 响应面试验设计 |
2.2.3 水酶法提油的结果与分析 |
2.2.4 菜籽油及亚麻油的重金属含量 |
2.3 盐酸浸提法脱毒的实验材料与方法 |
2.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3.2 盐酸浸提法试验方案 |
2.4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油菜与亚麻对农田重金属的积累特征 |
3.1 油菜与亚麻各部位的重金属含量 |
3.2 油菜以及亚麻各部位的富集系数以及转运系数 |
3.3 小结 |
第四章 盐酸浸提法对油菜粕饼和亚麻粕饼的脱毒研究 |
4.1 盐酸浸提法对重金属的去除率的影响 |
4.2 盐酸浸提法对营养元素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水酶法对油菜粕饼和亚麻粕饼的脱毒研究 |
5.1 水酶法的提油效率 |
5.2 水酶法脱毒法对重金属的去除效率。 |
5.3 水酶法脱毒对营养元素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湖南省油菜产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湖南省油菜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1.1 承担食用油安全责任 |
1.2 兼顾粮食安全问题 |
1.3 构创农业收入增长极 |
1.4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2 湖南省油菜产业发展现状 |
2.1 湖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经验与成果 |
2.2 湖南省油菜产业发展问题与增长空间 |
3 湖南省油菜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
3.1 产前阶段 |
3.2 产中阶段 |
3.3 产后阶段 |
4 湖南省油菜产业化创新发展路径选择 |
4.1 促进研发,落实良种繁育基地和改变升级油菜品种 |
4.2 科学规划,扩大油菜种植面积 |
4.3 紧凑链接,培育产业经营主体 |
4.4 提升效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
(7)吡虫啉种衣剂包衣处理对油菜种子萌发及苗期害虫发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油菜种衣剂的研究概况 |
1.2 吡虫啉使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概况 |
1.3 吡虫啉种衣剂包衣对植物生长的研究概况 |
2 不同种衣剂剂量处理对不同品种油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油菜品种和药剂处理 |
2.1.2 种子萌发 |
2.1.3 幼苗栽培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种衣剂包衣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
2.2.2 种衣剂包衣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
2.3 讨论 |
3 吡虫啉种衣剂处理对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油菜品种和药剂处理 |
3.1.2 种子萌发 |
3.1.3 种子生理活性鉴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种衣剂处理对种子萌发及萌发整齐度的影响 |
3.2.2 种衣剂处理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3 种衣剂处理对种子生理活性的影响 |
3.3 讨论 |
4 吡虫啉种衣剂处理对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油菜品种和药剂处理 |
4.1.2 种衣剂处理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吡虫啉处理对子叶期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
4.2.2 吡虫啉处理对真叶期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
4.2.3 吡虫啉处理对不同品种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
4.3 讨论 |
5 吡虫啉处理对油菜生长过程中虫害情况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油菜品种和药剂处理 |
5.1.2 植株虫害情况观察 |
5.1.3 抗虫性试验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种衣剂处理对植株虫害情况的影响 |
5.2.2 种衣剂处理对害虫的影响 |
5.3 讨论 |
6 吡虫啉处理对油菜种子生长过程中蚜虫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油菜品种和药剂处理 |
6.1.2 种衣剂处理对植株抗蚜性的影响 |
6.1.3 EPG方法调查蚜虫的取食情况 |
6.1.4 解毒酶活性测定 |
6.1.5 数据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剂量种衣剂处理后植株的抗蚜性 |
6.2.2 种衣剂处理后的油菜幼苗上蚜虫的取食行为 |
6.2.3 蚜虫解毒酶活性变化 |
6.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 |
致谢 |
(8)高油酸油菜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菜高油酸研究现状 |
1.1 国外高油酸油菜发展情况 |
1.2 国内高油酸油菜发展情况 |
2 高油酸油菜育种研究情况 |
2.1 常规方法 |
2.2 高油酸油菜育种材料早期筛选 |
2.3 诱变 |
2.3.1 化学诱变 |
2.3.2 物理诱变 |
2.4 基因工程方法 |
2.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2.5.1 RAPD标记 |
2.5.2 SNP标记 |
2.5.3 SSR标记 |
2.5.4 AFLP标记 |
2.5.5 其它方法 |
3 遗传规律 |
4 高油酸油菜研究 |
4.1 产量与农艺性状 |
4.2 油酸与含油量及其它脂肪酸含量之间的关系 |
4.3 环境及栽培因素对高油酸性状的影响 |
4.3.1 O3对油酸含量的影响 |
4.3.2 栽培措施对油酸含量的影响 |
4.4 生物学机制研究 |
4.4.1 FAD2基因相关研究 |
4.4.2 FAD2基因拷贝数的研究 |
4.4.3 基因芯片方面研究 |
4.4.4 蛋白质组学方面研究 |
5 高油酸油菜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
5.1 高油酸油菜育种研究进展缓慢 |
5.2 高油酸遗传改良途径有待进一步拓宽 |
5.3 油菜高油酸生物学机理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
6 建议 |
(9)油菜气压式精量集排器排种技术及其工作机理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问题由来 |
1.3 国内外精量排种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单体式精量排种器研究现状 |
1.3.1.1 国外单体精量排种器研究进展及现状 |
1.3.1.2 国内单体精量排种器研究进展及现状 |
1.3.2 集排式精量排种器研究现状 |
1.3.2.1 国外集排式精量排种器研究进展及现状 |
1.3.2.2 国内集排式精量排种器研究进展及现状 |
1.4 气力式精量排种理论与试验研究现状 |
1.4.1 国外气力式精量排种理论与试验研究 |
1.4.2 国内气力式精量排种理论与试验研究 |
1.5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5.1 选题目的 |
1.5.2 选题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1.6.1 总体方案设计 |
1.6.2 气压式集排器关键部件设计与分析 |
1.6.3 气压式集排器排种过程解析 |
1.6.4 气压式集排器仿真分析 |
1.6.5 气压式集排器排种性能试验 |
1.6.6 气压式集排器关键参数优化试验与结构改进 |
1.7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7.1 研究目标 |
1.7.2 研究方法 |
1.7.3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7.4 技术路线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油菜气压式精量集排器总体设计 |
2.1 引言 |
2.2 集排器技术要求 |
2.3 油菜气压式集排器设计方案 |
2.4 总体设计及工作原理 |
2.4.1 集排系统总体结构及工作过程 |
2.4.2 气压式精量集排器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 |
2.5 主要部件参数分析及确定 |
2.5.1 排种滚筒直径设计 |
2.5.2 径向型孔数及型孔排数 |
2.5.3 种箱容积 |
2.5.4 充种室侧向宽度及型孔通道开度 |
2.5.5 气压清种装置 |
2.5.6 护种装置 |
2.5.6.1 气压护种装置 |
2.5.6.2 滑槽护种装置 |
2.5.7 投种装置 |
2.5.8 风泵选型 |
2.5.8.1 气流输送速度 |
2.5.8.2 风泵流量 |
2.5.8.3 系统风压 |
2.6 气压式集排器主要参数及性能指标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油菜气压式精量集排器关键部件设计与分析 |
3.1 引言 |
3.2 型孔形状分析及确定 |
3.3 型孔尺寸设计 |
3.3.1 型孔上部边长 |
3.3.2 型孔下部边长 |
3.3.3 型孔深度 |
3.4 护种装置关键参数确定与分析 |
3.4.2 护种装置结构设计与分析 |
3.4.2.1 护种包角 |
3.4.2.2 滑槽深度 |
3.4.2.3 滑槽开度 |
3.4.2.4 气孔直径及数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油菜气压式精量集排器排种过程分析 |
4.1 引言 |
4.2 充种过程分析 |
4.3 清种过程分析 |
4.4 护种过程分析 |
4.4.2 气压护种过程分析 |
4.4.3 滑槽护种过程分析 |
4.5 投种过程分析 |
4.5.1 油菜籽投种力学分析 |
4.5.2 油菜籽投种过程运动学分析 |
4.5.3 油菜籽顺利投种条件 |
4.6 小结 |
第五章 油菜气压式精量集排器仿真分析 |
5.1 引言 |
5.2 仿真模型建立 |
5.2.1 模型建立与参数设定 |
5.2.1.1 几何模型 |
5.2.1.2 油菜颗粒模型 |
5.2.1.3 接触模型选取 |
5.2.1.4 油菜颗粒与排种壳体和排种滚筒间的接触参数 |
5.2.1.5 其他参数设定 |
5.2.2 模型验证 |
5.2.2.1 试验仪器及设备 |
5.2.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5.2.2.3 评价指标与计算方法 |
5.2.2.4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5.3 气压式集排器仿真试验 |
5.3.1 充种室侧向宽度与充填高度对充种性能影响 |
5.3.1.1 油菜籽粒对充种室侧向压力分析 |
5.3.1.2 充种室侧向宽度对充种性能影响 |
5.3.1.3 充填高度对充种性能影响 |
5.3.1.4 h/M对充种性能影响 |
5.3.2 型孔型式和型孔锥角对充填性能影响 |
5.3.2.1 试验方法 |
5.3.2.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油菜气压式精量集排器排种性能试验 |
6.1 引言 |
6.2 气压护种型气压式集排器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 |
6.3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3.1 试验材料 |
6.3.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6.3.3 评价指标与计算方法 |
6.3.3.1 评价指标 |
6.3.3.2 计算方法 |
6.4 单因素性能试验 |
6.4.1 试验设计 |
6.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4.2.1 充填高度对排种性能影响 |
6.4.2.2 清种压差对排种性能影响 |
6.4.2.3 护种压差对排种性能影响 |
6.4.2.4 转速对排种性能影响 |
6.5 工作参数优化试验 |
6.5.1 试验设计 |
6.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油菜气压式精量集排器关键参数优化试验与结构改进 |
7.1 引言 |
7.2 滑槽护种型气压式集排器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
7.3 滑槽护种装置与气压护种装置对比性能试验 |
7.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7.3.1.1 试验材料 |
7.3.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7.3.1.3 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
7.3.2 一阶滑槽深度性能试验 |
7.3.2.1 试验设计 |
7.3.2.2 一阶滑槽深度试验 |
7.3.3 一阶护种装置对比性能试验 |
7.3.3.1 试验设计 |
7.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7.4 滑槽护种装置关键参数优化试验 |
7.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7.4.1.1 试验材料 |
7.4.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7.4.1.3 评价指标与计算方法 |
7.4.2 护种包角性能试验 |
7.4.2.1 试验设计 |
7.4.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7.4.3 二阶滑槽护种装置性能试验 |
7.4.3.1 试验设计 |
7.4.3.2 滑槽深度组合对种子破损影响 |
7.4.3.3 滑槽深度组合与滚筒转速二因素对排种精度影响 |
7.4.3.4 护种包角与滚筒转速二因素对排种精度影响 |
7.5 投种轨迹试验与分析 |
7.5.1 材料与方法 |
7.5.1.1 试验材料 |
7.5.1.2 试验设备 |
7.5.1.3 试验方法 |
7.5.2 高速摄像结果与分析 |
7.6 验证试验 |
7.6.1 材料与方法 |
7.6.1.1 试验材料 |
7.6.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7.6.1.3 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
7.6.1.4 试验设计 |
7.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7.7 田间试验 |
7.7.1 田间播种试验 |
7.7.1.1 田间预试验 |
7.7.1.2 田间播种试验与分析 |
7.7.2 厢面平整效果测试与出苗均匀性关系的初步探索 |
7.7.2.1 试验设备及仪器 |
7.7.2.2 试验条件 |
7.7.2.3 厢面平整效果测试方法 |
7.7.2.4 厢面平整效果计算方法 |
7.7.2.5 厢面平整效果对出苗均匀性影响初步分析 |
7.7.3 油菜测产 |
7.7.3.1 材料与方法 |
7.7.3.2 测产结果与分析 |
7.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本文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注释说明 |
(10)种子企业参与统一供种项目的意愿、行为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产业政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
1.2.2 农业补贴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
1.2.3 统一供种实施情况及其效果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步骤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5.1 数据与资料收集方法 |
1.5.2 数据分析方法 |
1.6 主要创新点 |
2 油菜统一供种项目及反应评价 |
2.1 项目缘起和总体实施情况 |
2.2 项目实施主要方法及影响 |
2.3 农户的反应与评价 |
2.4 种子公司的反应与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3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3.1 理论基础 |
3.1.1 产业组织理论 |
3.1.2 计划行为理论 |
3.1.3 竞争战略理论 |
3.1.4 社会资本理论 |
3.1.5 公共关系理论 |
3.2 概念界定 |
3.2.1 种子公司 |
3.2.2 统一供种 |
3.2.3 参与意愿 |
3.2.4 参与行为 |
3.2.5 经营绩效 |
4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1 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 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参与意愿对参与行为的影响 |
4.2.2 愿意参与者成功参与统一供种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 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 后续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5 研究设计 |
5.1 问卷设计 |
5.1.1 开放式问卷 |
5.1.2 半结构式问卷 |
5.1.3 变量测量与赋值 |
5.2 样本选取、数据收集和调研控制 |
5.2.1 样本选取 |
5.2.2 数据收集 |
5.2.3 调研控制 |
5.3 实证数据 |
5.3.1 调研数据(一) |
5.3.2 调研数据(二) |
5.4 辅助资料来源及获取 |
5.5 本章小结 |
6 实证分析 |
6.1 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1.1 项目评价、成本因素、经营情境与参与意愿 |
6.1.2 小结与讨论 |
6.2 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2.1 参与意愿对参与行为的影响 |
6.2.2 愿意参与者成功参与统一供种的影响因素分析 |
6.2.3 结论与讨论 |
6.3 经营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3.1 参与行为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
6.3.2 结论与讨论 |
6.4 后续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4.1 回归分析 |
6.4.2 结论与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附录2 第一次调查各观测值公司和省(市)归属的列联表分析 |
附录3 第二次调查各观测值公司和省(市)归属的列联表分析 |
附录4 关于湖北省油菜统一供种实施情况的访谈提纲 |
附录5 关于油菜统一供种在县(市)实施情况的访谈提纲 |
附录6 关于县(市)油菜种子市场情况的访谈提纲 |
附录7 关于农户对统一供种认知及接受意愿的访谈提纲 |
附录8 关于种子公司在——县(市)参与统一供种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9 关于——公司2011年在各县市参与油菜统一供种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10 关于——公司2011年在各县市油菜种子经营情况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湖南油菜种子产业化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油菜扰动气力式精量排种器吸附机理分析与试验[D]. 何顺.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2]转录因子TT8调控芥菜型油菜原花青素合成的机理研究[D]. 高国应.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3]湖南油菜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范连益,惠荣奎,邓力超,周兴. 湖南农业科学, 2020(04)
- [4]白及优质种苗繁育技术及其促生内生菌的筛选和鉴定[D]. 赵银. 浙江大学, 2020(01)
- [5]油菜与亚麻对农田重金属积累特征及其收获物后续处理[D]. 袁婧.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6]湖南省油菜产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 闵锐,盛欣,王慧青. 湖北农业科学, 2016(23)
- [7]吡虫啉种衣剂包衣处理对油菜种子萌发及苗期害虫发生的影响研究[D]. 黄亮.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7)
- [8]高油酸油菜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 张振乾,胡庆一,官春云. 作物研究, 2016(04)
- [9]油菜气压式精量集排器排种技术及其工作机理解析[D]. 李兆东.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2)
- [10]种子企业参与统一供种项目的意愿、行为与绩效研究[D]. 李万君. 华中农业大学,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