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动机O形圈胶料老化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安迎[1](2020)在《滚动轮胎热氧老化过程的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运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以12R22.5载重子午线轮胎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轮胎力学变形分析、建立黏弹性损耗模型和生热模型三部分,实现轮胎稳态滚动生热的仿真分析,得到了轮胎温度场分布;然后以塑钢窗密封条为例,对其乙丙橡胶试样进行老化实验,建立老化寿命预测数学模型,预测其使用寿命,并对不同老化状态下的密封条进行力学分析;最后建立轮胎在不同温度下的热氧老化气体扩散及充气压力损失模型,对不同负荷下轮胎的充气压力损失进行模拟。首先建立12R22.5载重子午线轮胎有限元力学分析模型,得到标椎气压和载荷下轮胎各项指标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很好,从而验证了力学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利用ABAQUS隐式算法实现了轮胎的稳态滚动,利用橡胶动态力学性能测试的数据以及轮胎动态下应力、应变数据建立轮胎动态力学损耗模型,实现轮胎稳态过程生热温度场的仿真。在标准气压下以100 km/h速度行驶时,通过改变轮胎负荷,轮胎温度场高温区主要分布在胎肩、胎面和三角胶区域,轮胎内部温度最高点随着负荷的增加,从胎面中部逐渐向胎肩部位转移。当轮胎负荷低于标准载荷时,轮胎最高温度位于胎面中部花纹块部位;当轮胎负荷高于标准载荷时,温度最高点转移到胎肩部位。建立了轮胎稳态滚动状态下瞬态升温模型,轮胎行驶2 h左右,轮胎内部温度场达到最高,温度场处于平衡状态。通过对乙丙橡胶的老化试验,建立了塑钢窗密封条老化寿命预测模型。当塑钢窗密封条在环境温度35℃、老化程度临界值为0.7时,密封条的使用寿命为68.73年。对不同老化时间下的塑钢窗密封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随老化时间的延长,其静刚度逐渐增大,硬度增加,导致其弹性形变减小、密封性能变差,使用性能随老化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将氧气在橡胶中的扩散过程可视化,并得到当氧气扩散达到稳态时轮胎各部位橡胶中的氧气浓度,其中内衬层部位的气体浓度最大,说明了内衬层起到保持轮胎气密性的重要作用。对标准气压下的轮胎进行充气压力损失进行模拟。当轮胎处于标准气压时,轮胎内压每月的充气压力损失率R值为1.53%。此外,还考察了轮胎达到100 km/h稳态滚动速度时,不同时间和负荷对轮胎充气压力损失的影响,发现充气压力损失与轮胎静止停放时相比明显提高,且随着载荷的增加,轮胎内部温度越高,轮胎气密性变得越来越差。
卢佳豪[2](2020)在《丙烯酸酯橡胶与丁腈橡胶合金弹性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丁腈橡胶NBR分别对聚乙烯-丙烯酸酯橡胶AEM和聚丙烯酸酯橡胶ACM进行共混改性,探究了AEM和ACM各自与NBR共混胶的硫化体系及其共混比例对硫化胶的性能影响规律;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大分子增容剂—带环氧基的丙烯酸酯橡胶接枝端羧基丁腈胶(ACM-EPG)-g-(LX-NBR),用于改善并用胶的相容性,达到性能的优势互补,制备得到耐油、物理机械以及加工性能优于丙烯酸酯弹性体,耐热老化性能优于NBR的丙烯酸酯橡胶/丁腈橡胶的合金弹性体。(1)采用Hansen法理论估算了NBR、AEM与ACM溶度参数值,结果显示丙烯酸酯弹性体ACM、AEM与NBR间的溶度参数δ相接近,但它们的三维溶度参数的氢键分量值δh相差远大于2,动力学相容性欠佳。(2)以丁腈橡胶(N220S)和乙烯-丙烯酸酯橡胶AEM为原料,分别采用硫载体DTDM/TMTD/NOBS与过氧化物DCP/HVA-2两种独立的硫化体系,实现了NBR/AEM两者间良好的共硫化。制备了六种不同共混比例AEM/NBR合金弹性体,DMA与TEM测试结果表明,AEM与NBR在90/10比例下具有最佳的相容性,且在此比例下,合金弹性体的扭矩差为16.1dN.m,拉伸强度达到14.3MPa,断裂伸长率达到295.6%,耐热油后的质量与体积变化率分别为29.4%和39.7%。(3)以丁腈橡胶(N220S)和丙烯酸酯橡胶ACM为原料,选择硫载体DTDM/DM/NOBS与胺类1#硫化剂/XL-60两种独立的硫化体系,实现了NBR/ACM共混胶良好共硫化。制备了六种不同共混比例ACM/NBR合金弹性体,采用DMA与TEM对其相容性进行表征,结果显示,90/10比例下的ACM/NBR合金弹性体相容性较好,其拉伸强度相对较低,为9.7MPa,但耐油性能与AEM/NBR并用胶相比明显提升,耐热油后的质量与体积变化率分别为17.4%和25.4%。(4)通过原位接枝反应设计合成了大分子增容剂(ACM-EPG)-g-(LX-NBR),采用DMA、SEM和TEM对增容前后的AEM/NBR(70/30)共混胶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证实增容剂的加入降低了相畴尺寸,两相相容性增加。探究了增容剂添加量对AEM/NBR(70/30)共混胶力学性能、耐热老化性能与耐油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增容剂用量为5份时,增容效果最佳。与未添加增容剂的体系相比,增容后的AEM/NBR共混胶的拉伸强度由9.7MPa提升到13.1MPa(性能提升34.8%),热老化后的拉伸强度保持率由118.1%下降到106.9%,断裂伸长率保持率由58.8%上升到73.0%,压缩永久变形率由51.8%下降到33.7%。
王瑞华[3](2019)在《三元乙丙橡胶耐热空气老化性能与高温场高弹本构模型适用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对三元乙丙橡胶(EPDM)的高温拉伸性能以及耐热空气老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高温拉伸数据进行了本构模型方程拟合处理,对高温场拉伸行为进行了评价。分析对比了乙烯-辛烯共聚物(POE)与丙烯基弹性体(PBE)对EPDM共混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硫化时,添加POE会降低体系的硫化程度,而PBE则会提高体系硫化程度;共混胶耐老化性能均会随着POE或PBE用量的增加而变好,胶料的高温拉伸强度随着POE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采用硫黄硫化时,POE和PBE的加入都会延长混炼胶正硫化时间,耐热空气老化性能随着PBE用量的增加不断提高,POE或PBE的加入都会使胶料的高温拉伸性能先变好后变差;EPDM/POE并用比为60/40,EPDM/PBE并用比为80/20时材料高温条件下拉伸强度最大。对普通硫黄(S)与不溶性硫黄(IS)硫化EPDM时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使用普通硫黄硫化EPDM时,热空气老化后的EPDM的拉伸强度与拉断伸长率的降低幅度高于不溶性硫黄硫化的EPDM,另外其50%定伸应力在硫黄用量为13份时增幅较大,超过3份增幅明显下降。在DCP硫化体系中,分析了使用四甲基二硫代秋兰姆(TMTD)作为助交联剂时与硫黄的异同,发现TMTD会提高EPDM的硫化效率,但硫化程度明显低于使用硫黄作助交联剂时的情况,但经过热空气老化后的使用TMTD的硫化胶的交联密度相比于硫黄变化较小,使用TMTD的EPDM在耐热空气老化方面有优于硫黄。高温拉伸性能使用硫黄的EPDM要优于TMTD,而高温性能随着TMTD用量不同产生的的变化不是很明显,但硫黄用量不同会使EPDM高温拉伸性能产生明显的波动。考察了高温单轴拉伸时Mooney-Rivlin模型和Yeoh模型与EPDM高温拉伸应力-应变曲线的吻合性,发现Mooney-Rivlin模型的拟合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吻合性较好,一般在拉伸初期与拉伸后期Mooney-Rivlin模型的拟合数据均低于实验数据,在拉伸中期Mooney-Rivlin模型的拟合数据高于实验数据;Yeoh模型的拟合曲线均围绕着实际数据波动,在拉伸后期一般高于实际数据,且在DCP用量为4份、硫黄为1份时拟合度最好;相比之下一般情况时Mooney-Rivlin模型拟合度优于Yeoh模型。
李东轩[4](2019)在《不同温度下活塞杆帽式密封结构静动态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斯特林发动机活塞杆密封性能的好坏严重制约了碟式太阳能发电的推广。本文以斯特林机活塞杆帽式密封为研究对象,以温度对其密封性能的影响为出发点,探究帽式组合密封在不同温度下的静、动态密封性能;再结合帽式密封实际应用工况,揭示了工况因素对帽式密封的影响规律,为活塞杆密封性能的提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本文采用理论研究、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从帽式密封机理出发,分析了活塞杆帽式组合密封的静态和动态密封原理,获悉了达到静动态密封的条件;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工况因素对帽式密封的影响机理,为后期仿真模拟和试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建立帽式密封有限元模型,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了静动态密封性能分析。基于帽式密封结构和材料的研究,通过力学分析及温度场分析,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帽式密封有限元模型;模拟帽式密封的实际应用工况,在停机静态(20℃)和工作稳态(120℃)工况下,展开温度对帽式密封静动态密封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各密封件的应力分布和变化规律,获得了不同温度对密封性能的影响。再次,对预压缩率、工质压力、往复速度和摩擦因数的影响展开了数值模拟研究。以帽式密封结构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和接触应力为分析标准,研究了不同工况下的影响规律,绘制了各影响因素对帽式密封的影响曲线;最后,立足帽式密封的失效形式和实际应用,指出预压缩率和工质压力对帽式密封影响较大,减小摩擦因数和往复速度有益于延长使用寿命。最后,搭建活塞杆密封试验台验证了仿真分析结果。通过制备多组帽式密封样件进行试验,分析了不同顶腔压力和往复速度下的磨损状态和泄漏量。对比仿真温升和试验温升变化,探讨了帽式密封在不同工作温度与顶腔压力的变化关系。综上所述,通过理论研究与试验验证,温度对帽式密封性能的影响较大,常温时,静态密封性能较好,高温时,稳态动密封性能较优;工况因素的研究表明:随压力的增大,C环的径向磨损量变大,泄漏变大,密封失效加快;随速度的增大,磨损量变大,密封寿命缩短;高的环境温度温升快于室温,20℃时,密封系统在10min内达到热平衡,而120℃时,6min内达到平衡。总之,掌握温升的快慢和热平衡的时间,了解温度与各工况因素的影响规律对控制密封性能和减小摩擦磨损,预测密封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杨盼奎,陈冬梅,张超,王良玉,王锐佳,杜善达,商圣从,张瑞杰[5](2017)在《O形橡胶密封圈性能预测与实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O形橡胶密封圈是静密封的主要方式,应用广泛,其长期密封性能常常影响重大。随着机器学习类软件的兴起,O形圈性能预测的研究有了长足进步,但仍缺乏普适性的理论模型,文章对近期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总结。并在汇总O形圈材料特性及各国标准要求基础上,分析讨论了O形圈实验研究进展。
高富年,马玉安,纪顺本[6](2012)在《耐油、耐臭氧、耐天候氯丁橡胶密封制品的研制》文中认为采用氯丁橡胶(CR)制备耐油、耐臭氧、耐天候密封制品,对胶料配方、性能和制品制作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补强体系选取炭黑N550,耐寒增塑剂选取增塑剂DOP或DOP与DOA分别并用少量环烷油或变压器油,操作助剂选取分散剂AT-B/内脱模剂TM-80并用,防老剂体系以防老剂4010NA为主、防老剂RD和ODA为辅,硫化体系选取氧化锌、氧化镁、促进剂NA-22、促进剂DM和促进剂TMTD,可得到硫化速率适宜、物理性能较好的胶料;对大型密封制品如油底壳胶垫和大规格防尘胶套而言,硫化时宜采用抽真空平板硫化机和抽真空硫化模具,可达到效率高、废品率低的效果。
谭汉清[7](2011)在《某小型涡扇发动机低温密封问题解决措施及贮存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一代武器装备使用环境的加严,低温环境适应性成为装备面临的难题之一.某小型涡扇发动机密封件既要承受工作时的250℃高温环境,还要具有优异的低温密封性,同时还能耐燃滑油工作介质,并具有优异的长期贮存性能,以上这些环境和使用要求给该发动机的密封结构设计和选材带来较大的难题.在研制中,将解决低温密封难题作为关键技术进行了技术攻关,并最终获得了最佳解决措施.
关红艳[8](2011)在《SrO·6Fe2O3磁性丁腈橡胶的摩擦、磨损机理与热氧老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丁腈橡胶(NBR)是一种非常重要且用量很大的工业材料,其具有优良的耐油、耐热和耐腐蚀性。丁腈橡胶密封件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交通、石油化工、冶金、航空等领域。在高速、高低温、强腐蚀等恶劣工况下,性能不断提高的各种机械电子设备对橡胶密封件的性能要求也日益严格。为了提高密封件的工作能力,除了要考虑密封材料必须的力学性能、弹性和耐油性外,还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材料的抗磨、减摩性能,掌握橡胶密封制品的贮存寿命和使用寿命,以及了解密封用橡胶材料的评价指标,从而进行不同密封用橡胶材料之间或同一种密封用橡胶材料不同性能之间的发展程度的比较,最终选择出最适合使用条件的橡胶材料。本研究课题在总结了前期对填充0%16%Fe3O4的丁腈橡胶的研究,以及调研了国内、外橡胶密封现状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具有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间形态不同于颗粒内部、表面原子配位不全、表面活性强等特性的纳米磁性粒子对广泛应用的丁腈橡胶进行改性。通过干法混炼制备了纳米SrO·6Fe2O3磁性复合丁腈橡胶。试验表明,当丁腈橡胶填充少量未经分散和表面改性处理的纳米SrO·6Fe2O3磁性粒子后,丁腈橡胶的摩擦系数有一定的降低,且在10%时达到最小值。此后加大磁性粒子填充量,试样的摩擦系数值明显大于纯NBR。而且纳米SrO·6Fe2O3磁性粒子在丁腈橡胶材料中的质量分数不同,材料的磨损形式也不同。随着填充质量分数的增加,材料的磨损形式由犁削和粘着磨损逐步转变为粘着、疲劳剥落。当填充质量分数超过15%后,由于大量磁性粒子的团聚,使得抗磨减摩效果并不明显。磨损量出现了与摩擦系数同样的变化过程。而填充经过分散和表面改性处理的纳米SrO·6Fe2O3磁性粒子后,不论填充量的大小,均使得丁腈橡胶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均有了大幅度的降低,且在10%时摩擦系数达到最小值0.2069。这是因为经过分散和表面改性处理的纳米SrO·6Fe2O3磁性粒子不仅能稳定地保持单个颗粒存在而不发生团聚,且与丁腈橡胶基体的亲和性增强,从而均匀地分散在丁腈橡胶基体内,而且每个颗粒仍能保持很高的表面能与表面活性,因而其有利于加强丁腈橡胶在摩擦副表面上形成物理吸附膜,该物理吸附膜在摩擦表面具有自修复功能,从而起到了抗磨减摩作用。本研究课题通过对磁性SrO·6Fe2O3丁腈橡胶复合材料进行热氧老化试验研究,利用高分子材料性能变化与老化时间关系式及阿累尼乌斯方程进行了理论推导和数学计算,分别得到了磁性橡胶密封材料在贮存温度下的伸长率保持率与贮存时间、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磁性橡胶密封件在贮存温度下的压缩永久变形与贮存时间、温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其在贮存温度下性能与时间变化的预测方程,预测了该密封材料的贮存以及使用寿命。对以伸长率保持率和压缩永久变形预测贮存和使用寿命结果的进行对比后发现,当纳米SrO·6Fe2O3磁性复合丁腈橡胶用于制作动密封件时,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用于制作静密封件时,具有较高的寿命。通过讨论可知,橡胶材料的老化对静密封件的使用寿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橡胶与金属接触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对动密封件的使用寿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本研究课题基于密封用橡胶材料的使用和评价特点,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流程,并明确了评价目的;分析了评价的主要内容为橡胶材料的配方构成、基本性能状况、摩擦磨损情况、老化现象、特殊性能、以及使用经济性等方面;确定了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即科学性、简洁有效性、普遍性、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连续性原则;明确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即评价功能、监测功能、指导功能、决策功能;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例分析可知此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对不同密封用橡胶材料之间或同一种密封用橡胶材料不同性能的发展程度的进行比较,从而实现密封用橡胶材料科学、合理发展的评价目的。本研究课题设计了采用纳米磁性橡胶的轴封组合机构,其不仅具备较低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而且有良好的自修复能力和自密封性能,有效地提高了轴封的密封能力。通过仿真与试验发现,后唇角对油封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当系统压力较大时,后唇角宜取较小的值,系统压力较低时,后唇角可以适当取大点。最后简单讨论了纳米SrO·6Fe2O3磁性复合丁腈橡胶在密封中的应用以及使用分类情况。
谭晶[9](2008)在《专用高分子密封制品仿真分析及复合软管外层胶料共混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橡胶和弹性体在国防事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密封件的密封机理进行理论研究;研究开发了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适合不同橡胶密封材料、不同结构密封件的“橡胶密封件仿真分析系统”软件;利用聚合物物理改性方法对聚氨酯软管外层胶料进行共混改性研究,提出了一种提高热塑性聚氨酯耐磨性的新方法。研究中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密封件密封机理的研究。结合前人总结的密封理论,将密封件密封机理的有限元分析分为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部分。本文中使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O形密封圈、矩形密封圈、橡塑组合密封圈和油封进行了静态分析,其密封机理属于接触问题,采用罚单元法描述了该接触问题。建立了各密封件的二维轴对称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在不同工况条件下最大接触压力、应力应变分布和变形情况。借助有限元软件ANSYS CFX对油封进行了动态分析,将油封的表面效应和结构效应的动密封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密封介质在密封间隙中的流动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油封唇口表层材料弹性皱纹的反旋段和顺旋段的差值对表面效应引起的泵吸率的影响,轴转速对表面效应和结构效应引起的泵吸率的影响。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证实了利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密封件密封机理研究的可行性。2.橡胶密封件仿真分析系统的研究开发采用Visual Basic语言作为系统开发界面,以Access为数据存贮数据库,以ANSYS分析平台为核心、以Pro/Engineer为图形输出平台,开发了一套“橡胶密封件仿真分析系统”软件。本系统由计算模块、绘图模块和专家知识库三部分组成。计算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实现了对O形密封圈、矩形密封件、油封和橡塑组合密封件的有限元分析。此模块具有友好的交互界面,简化了有限元分析的前处理过程,使CAE软件复杂繁琐的建模过程变得轻松快捷,各结构尺寸调整后,设计图形自动更新,并可快速转化为FE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节省了前处理时间;从分析上,该系统采用内置命令流的方式使复杂的有限元分析过程在后台运行,给工程设计人员带来很大的方便,扩大了使用范围。绘图模块主要是利用计算结果数据完成橡胶密封制品和制品模具的三维图和工程图的绘制,此模块采用软件内设置的设计图纸为依据,只需进行相应的参数定义便可自动生成橡胶密封制品及其模具图,既符合工程设计人员的工作习惯,又大大简化了图纸的绘制过程,方便修改。专家知识库主要介绍橡胶密封件的各方面知识供使用者对橡胶密封件进行分析计算,指导用户进行密封件的优化设计。本文以O形密封圈和油封为例,介绍了该系统的使用过程。该系统的研制为国内密封件设计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具有一定的工程价值。3.复合软管外层胶料共混改性研究针对目前输油用复合软管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耐磨性、抗划伤性能差等问题,提出一种通过共混改性方法,根据银纹-剪切带理论,利用三元乙丙橡胶(EPDM)提高复合软管外胶层(TPU)韧性来增加其耐磨性能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随着EPDM含量增加,TPU/EPDM共混物磨损方式由粘着磨损转化为磨粒磨损,对TPU的耐磨性有显着提高,当EPDM含量为8%时,TPU/EPDM共混物的耐磨性能最好,EPDM含量超过8%时,共混物各项性能均呈下降趋势。将共混后的TPU新材料应用于输油管中,能够大大提高输油软管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抗刮伤问题,延长现有聚氨酯输油软管的使用寿命,节约能源,为我国聚氨酯输油软管的研制做出巨大贡献。
谢忠麟[10](2007)在《国内外汽车用密封制品的种类及发展前景(三)》文中研究指明
二、发动机O形圈胶料老化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动机O形圈胶料老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滚动轮胎热氧老化过程的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橡胶老化概述 |
1.3 橡胶老化类型及影响因素 |
1.3.1 热氧老化 |
1.3.2 臭氧老化 |
1.3.3 疲劳老化 |
1.3.4 金属离子催化氧化 |
1.3.5 橡胶的光氧老化 |
1.4 橡胶老化机理 |
1.4.1 链引发 |
1.4.2 链增长 |
1.4.3 链终止 |
1.4.4 三元乙丙橡胶老化机理 |
1.5 橡胶老化研究现状 |
1.5.1 加速老化试验方法 |
1.5.2 计算机寿命评估模型的新进展 |
1.5.2.1 蒙特卡罗仿真模型 |
1.5.2.2 有限元分析方法 |
1.6 动力学曲线模型 |
1.6.1 线性关系法 |
1.6.2 热重点斜法 |
1.6.3 基于叠加原理的寿命预测模型 |
1.6.4 P-t-T三元函数模型 |
1.6.5 S型曲线模型法 |
1.6.6 老化损伤因子模型 |
1.6.7 应变能分数因子模型 |
1.6.8 步进式磨损模型 |
1.6.9 扩散限制氧化模型 |
1.7 ABAQUS软件简介 |
第二章 实验及材料参数获取 |
2.1 实验设备 |
2.2 轮胎力学材料参数的获取 |
2.2.1 橡胶超弹性本构模型 |
2.2.2 橡胶材料参数获取 |
2.2.3 帘线材料获取 |
2.3 橡胶材料导热系数的获取 |
2.3.1 橡胶导热系数 |
2.3.2 橡胶比热容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轮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静态力学分析 |
3.1 轮胎草图前处理 |
3.2 轮胎轴对称模型的建立 |
3.2.1 轮胎几何模型的建立 |
3.2.2 模型网格划分 |
3.2.2.1 有限元网格划分原则 |
3.2.2.2 网格生成 |
3.2.3 单元类型选择 |
3.2.4 12R22.5载重子午线轮胎结构和材料特性 |
3.2.4.1 橡胶材料定义 |
3.2.4.2 帘线-橡胶复合材料Rebar模型建立 |
3.2.5 边界条件和载荷设定 |
3.2.6 轴对称模型计算 |
3.3 轮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3.3.1 三维几何模型的建立 |
3.3.2 轮胎有限元模型静态接地分析 |
3.4 轮胎静力学分析 |
3.5 轮胎稳态滚动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轮胎稳态温度场分析 |
4.1 动态力学损耗模型的建立 |
4.1.1 能量损耗原理分析 |
4.1.2 机械能损耗计算 |
4.2 轮胎生热温度场模型 |
4.2.1 轮胎生热模型建立 |
4.2.2 内热源的确定 |
4.2.3 热边界条件的确定 |
4.2.4 标准工况稳态温度场结果 |
4.3 负荷对轮胎温度场的影响 |
4.4 不同负荷下轮胎的升温历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塑钢窗密封条热氧老化试验及寿命预测 |
5.1 橡胶加速老化试验 |
5.1.1 实验应力确定 |
5.1.2 试验条件 |
5.2 塑钢窗密封条老化寿命预测模型的建立 |
5.2.1 老化程度与老化时间的关系 |
5.2.2 老化预测模型动力学公式选取 |
5.2.3 动力学公式经验常数α估计 |
5.2.4 统计分析及模型相关性检验 |
5.2.5 W的预测区间估计 |
5.2.6 老化寿命预测方程的确定 |
5.3 老化实验数据处理及使用寿命计算 |
5.4 老化寿命预测模型验证 |
5.5 塑钢窗密封条老化性能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轮胎中气体扩散及稳态滚动充气压力损失模拟 |
6.1 氧气扩散在 ABAQUS 中的理论基础 |
6.1.1 扩散定理控制方程 |
6.1.2 轮胎压力损失率计算 |
6.2 氧气扩散模型的建立 |
6.2.1 几何模型建立 |
6.2.2 赋予材料属性及网格确定 |
6.2.3 分析步和边界条件设定 |
6.3 结果分析 |
6.3.1 轮胎贮存条件下气体浓度分布 |
6.3.2 轮胎稳态滚动生热条件下充气压力的损失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授权和申请专利情况 |
获奖情况 |
(2)丙烯酸酯橡胶与丁腈橡胶合金弹性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丁腈橡胶 |
1.1.1 丁腈橡胶的发展简介 |
1.1.2 丁腈橡胶的结构与分类 |
1.1.3 丁腈橡胶的性能特点 |
1.1.4 丁腈橡胶的硫化体系 |
1.2 乙烯-丙烯酸甲酯橡胶 |
1.2.1 乙烯-丙烯酸甲酯橡胶的结构 |
1.2.2 乙烯-丙烯酸甲酯橡胶的性能 |
1.2.3 乙烯-丙烯酸甲酯橡胶的应用 |
1.2.4 乙烯-丙烯酸甲酯橡胶的并用 |
1.3 聚丙烯酸酯橡胶 |
1.3.1 聚丙烯酸酯橡胶的结构 |
1.3.2 聚丙烯酸酯橡胶的性能与应用 |
1.3.3 聚丙烯酸酯橡胶的硫化体系 |
1.3.4 丁腈橡胶与聚丙烯酸酯橡胶并用 |
1.4 理论依据 |
1.4.1 高聚物弹性体共混改性的目的和方法 |
1.4.2 聚合物共混改性存在的问题 |
1.4.3 聚合物共混改性的基本原则 |
1.4.4 提高聚合物相容性的方法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丙烯酸酯橡胶/丁腈橡胶合金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3 基本配方 |
2.2.4 样品制备与工艺 |
2.2.5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丁腈橡胶与丙烯酸酯橡胶溶度参数δ的理论估算 |
2.3.2 丁腈橡胶的腈基含量对性能的影响 |
2.3.3 硫化体系对丁腈橡胶性能的影响 |
2.3.4 AEM与 NBR共硫化实验探究 |
2.3.5 共混比对AEM/NBR合金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
2.3.6 不同硫化体系对ACM性能的影响 |
2.3.7 ACM与 NBR共硫化实验探究 |
2.3.8 共混比对ACM/NBR合金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EM/NBR合金弹性体的增容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3 样品制备与工艺 |
3.2.4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微观形貌分析 |
3.3.2 AEM/NBR合金弹性体的动态力学热分析(DMTA) |
3.3.3 增容剂对AEM/NBR合金弹性体硫化特性的影响 |
3.3.4 增容剂对AEM/NBR合金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5 增容剂对AEM/NBR合金弹性体热老化性能的影响 |
3.3.6 增容剂对AEM/NBR合金弹性体耐油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三元乙丙橡胶耐热空气老化性能与高温场高弹本构模型适用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三元乙丙橡胶的介绍及发展 |
1.2.1 三元乙丙橡胶的结构与性能 |
1.2.2 三元乙丙橡胶的最新研究进展 |
1.2.3 三元乙丙橡胶的应用 |
1.3 橡胶的老化 |
1.3.1 橡胶老化的介绍 |
1.3.2 橡胶的热氧老化 |
1.3.3 三元乙丙橡胶老化的研究进展 |
1.4 高弹材料常见的本构模型 |
1.4.1 ABAQUS软件简介 |
1.4.2 橡胶材料常见本构模型方程 |
1.4.3 橡胶材料超弹本构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
1.5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 |
2 POE与 PBE对三元乙丙橡胶性能的影响 |
2.1 实验准备 |
2.1.1 主要原材料 |
2.1.2 主要设备与仪器 |
2.1.3 试样制备 |
2.1.4 性能测试 |
2.2 POE与 PBE对 DCP交联EPDM性能的影响 |
2.2.1 实验配方 |
2.2.2 不同并用比的EPDM/POE与 EPDM/PBE的硫化特性 |
2.2.3 不同并用比的EPDM/POE与 EPDM/PBE的力学性能 |
2.2.4 不同并用比的EPDM/POE与 EPDM/PBE的耐热空气老化性能 |
2.2.5 不同并用比的EPDM/POE与 EPDM/PBE的高温拉伸性能 |
2.3 POE与 PBE对硫黄硫化EPDM性能的影响 |
2.3.1 实验配方 |
2.3.2 不同并用比的EPDM/POE与 EPDM/PBE的硫化特性 |
2.3.3 不同并用比的EPDM/POE与 EPDM/PBE的力学性能 |
2.3.4 不同并用比的EPDM/POE与 EPDM/PBE的耐热空气老化性能 |
2.3.5 不同并用比的EPDM/POE与 EPDM/PBE的高温拉伸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3 硫黄与不溶性硫黄对EPDM性能的影响 |
3.1 原料与设备 |
3.1.1 主要原材料 |
3.1.2 主要设备与仪器 |
3.1.3 试样制备 |
3.1.4 性能测试 |
3.2 不溶性硫黄用量对三元乙丙橡胶性能的影响 |
3.2.1 实验配方 |
3.2.2 不溶性硫黄用量对EPDM硫化特性的影响 |
3.2.3 不溶性硫黄用量对EPDM交联密度的影响 |
3.2.4 不溶性硫黄用量对EPDM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5 不溶性硫黄用量对EPDM高温拉伸性能的影响 |
3.3 普通硫黄用量对三元乙丙橡胶性能的影响 |
3.3.1 实验配方 |
3.3.2 普通硫黄用量对EPDM硫化特性的影响 |
3.3.3 普通硫黄用量对EPDM交联密度的影响 |
3.3.4 普通硫黄用量对EPDM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5 普通硫黄用量对EPDM高温拉伸的影响 |
3.3.6 硫黄用量对EPDM的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助交联剂对三元乙丙橡胶性能的影响 |
4.1 实验准备 |
4.1.1 主要原材料 |
4.1.2 主要设备与仪器 |
4.1.3 试样制备 |
4.1.4 性能测试 |
4.2 硫黄或TMTD用量对EPDM性能的影响 |
4.2.1 实验配方 |
4.2.2 硫黄或TMTD用量对EPDM混炼胶硫化特性的影响 |
4.2.3 硫黄或TMTD用量对EPDM交联密度的影响 |
4.2.4 硫黄或TMTD用量对EPDM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5 硫黄或TMTD用量对EPDM高温拉伸性能的影响 |
4.3 硫黄用量对EPDM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1 频率扫描 |
4.3.2 应变扫描 |
4.4 本章小结 |
5 三元乙丙橡胶高温场本构模型拟合性的探究 |
5.1 实验准备 |
5.1.1 主要原材料 |
5.1.2 主要设备与仪器 |
5.1.3 试样制备 |
5.1.4 性能测试 |
5.2 硫黄用量对EPDM高温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 |
5.2.1 实验配方 |
5.2.2 EPDM高温拉伸曲线与高弹本构模型的拟合研究 |
5.3 EPDM高温拉伸试样应力拟合云图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不同温度下活塞杆帽式密封结构静动态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单件式密封的数值模拟 |
1.2.2 组合式密封的数值模拟 |
1.2.3 密封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1.2.4 斯特林活塞杆动密封研究现状 |
1.3 活塞杆帽式组合密封结构 |
1.4 存在的问题 |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1.5.1 课题来源 |
1.5.2 研究目标 |
1.5.3 研究内容 |
第2章 帽式密封理论与有限元建模 |
2.1 帽式密封原理 |
2.1.1 静密封原理 |
2.1.2 动密封原理 |
2.2 工况因素分析 |
2.2.1 预压缩率分析 |
2.2.2 工质压力分析 |
2.2.3 往复速度分析 |
2.2.4 摩擦因数分析及实验测定 |
2.3 力学分析 |
2.3.1 变形力学分析 |
2.3.2 接触力学分析 |
2.4 温度场分析 |
2.5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5.1 建立模型 |
2.5.2 材料特性 |
2.5.3 网格划分 |
2.5.4 相互作用 |
2.5.5 分析步及载荷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温度下帽式密封的静动态数值模拟 |
3.1 不同温度下的帽式密封静态性能研究 |
3.1.1 常温下的帽式静密封性能的研究 |
3.1.2 高温下的帽式静密封性能的研究 |
3.2 不同温度下的帽式密封动态性能研究 |
3.2.1 常温下的帽式动密封性能的研究 |
3.2.2 高温下的帽式动密封性能的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密封性能关键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研究 |
4.1 预压缩率的影响分析 |
4.2 工质压力的影响分析 |
4.3 往复速度的影响分析 |
4.4 摩擦因数的影响分析 |
4.5 不同工况因素下帽式密封的应用分析 |
4.5.1 帽式密封的主要失效形式 |
4.5.2 工况因素对帽式密封失效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帽式密封性能测试试验 |
5.1 试验台工作原理及设计简介 |
5.2 帽式密封装置与试验工况 |
5.2.1 帽式密封试验装置 |
5.2.2 密封试验工况 |
5.3 帽式密封性能试验 |
5.3.1 试验试样制备 |
5.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O形橡胶密封圈性能预测与实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O形橡胶密封圈性能预测研究进展 |
1.1 黏弹本构方程 |
1.2 有限元分析参数 |
1.3 重要因素及结论 |
2 材料特性及各国标准综述 |
2.1 O形圈选材要求及常见材料特性 |
2.2 O形圈产品标准综述 |
3 实验研究进展 |
4 总结 |
(6)耐油、耐臭氧、耐天候氯丁橡胶密封制品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主要原材料 |
1.2 试验设备和仪器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耐油、耐臭氧、耐天候油底壳胶垫 |
2.1.1 配方设计 |
2.1.2 制作工艺 |
2.2 耐油、耐臭氧、耐天候O形圈 |
2.2.1 配方设计 |
2.2.2 制作工艺 |
2.3 耐油、耐臭氧、耐天候防尘胶套 |
2.3.1 配方设计 |
2.3.2 制作工艺 |
3 结论 |
(7)某小型涡扇发动机低温密封问题解决措施及贮存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密封失效机理分析 |
2.1 密封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
2.1.1 轴沟槽径向密封形式压缩率计算 |
2.1.2 端面密封形式的压缩率计算 |
2.1.3 O型密封圈模具保证的压缩率范围 |
2.2 橡胶材料选用的合理性 |
(1) 玻璃化温度: |
(2) 脆性温度: |
(3) 低温密封温度: |
2.3 故障原因定位 |
3 低温密封解决措施 |
3.1 胶料种类选择 |
3.1.1 氢化丁腈橡胶 |
3.1.2 氟橡胶 |
3.1.3 硅橡胶 |
3.1.4 氟硅橡胶 |
3.1.5 氟醚橡胶 |
3.1.6 胶料的初步确定 |
(1) 滑油系统 |
(2) 燃油系统 |
3.2 胶料研制 |
3.2.1 氟醚橡胶的研制 |
3.2.2 G402氟硅橡胶的改进研制 |
3.3 制作样品与部件密封试验 |
3.3.1 氟醚橡胶密封试验 |
3.3.2 G402氟硅橡胶密封试验 |
3.4 装机考核试验 |
3.4.1 部件试验考核 |
3.4.2 整机试验考核 |
3.5 小 结 |
4 橡胶密封件贮存能力研究 |
4.1 贮存寿命要求 |
4.2 橡胶密封件寿命评估方法研究 |
4.2.1 方法原理 |
4.2.2 压缩永久变形的试验方法 |
4.2.3 试验温度的确定 |
4.2.4 试验时间及临界值的确定 |
4.3 贮存寿命计算 |
5 总 结 |
(8)SrO·6Fe2O3磁性丁腈橡胶的摩擦、磨损机理与热氧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主要符号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 |
1.3 本研究课题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
1.4 本研究课题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
1.4.1 本研究课题的目的 |
1.4.2 本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 |
1.5 本研究课题的创新点和关键性问题 |
1.5.1 本研究课题的创新点 |
1.5.2 本研究课题的关键性问题 |
1.6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 |
第2章 纳米SrO·6Fe_20_3 磁性复合丁腈橡胶的制备 |
2.1 橡胶的补强 |
2.2 纳米SrO·6Fe_20_3 磁性复合丁腈橡胶的配方 |
2.2.1 试验原料——磁粉的选择 |
2.2.2 试验原料——橡胶材料的选择 |
2.2.3 SrO·6Fe_20_3 复合磁性丁腈橡胶的配方 |
2.2.4 SrO·6Fe_20_3 复合磁性丁腈橡胶的加工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纳米SrO·6Fe_20_3 磁性复合丁腈橡胶的摩擦、磨损理论 |
3.1 橡胶的摩擦理论 |
3.1.1 橡胶磨合摩擦机理 |
3.1.2 橡胶点接触摩擦机理 |
3.1.3 橡胶线接触摩擦机理 |
3.2 橡胶的磨损理论 |
3.2.1 磨损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
3.2.2 磨损的类型 |
3.3 SrO·6Fe_20_3 丁腈橡胶的摩擦、磨损性能测试 |
3.3.1 试验方法 |
3.3.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4 纳米SrO·6Fe_20_3 磁性粒子的分散与表面改性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纳米SrO·6Fe_20_3 磁性复合丁腈橡胶的热氧老化性能研究 |
4.1 橡胶材料老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4.1.1 橡胶加速老化试验方法 |
4.1.2 橡胶寿命预测 |
4.1.3 受力状态下的老化试验研究 |
4.2 理论基础 |
4.2.1 引起橡胶老化的因素 |
4.2.2 橡胶的热氧老化机理 |
4.2.3 影响橡胶老化性能的因素 |
4.3 橡胶制品寿命预测的研究 |
4.4 热氧老化试验研究 |
4.4.1 试验设备 |
4.4.2 试件制作 |
4.4.3 性能测试 |
4.4.4 试验结果 |
4.5 贮存寿命的预测 |
4.5.1 橡胶材料贮存寿命的预测 |
4.5.2 橡胶密封制品贮存寿命的预测 |
4.6 使用寿命的预测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密封用橡胶材料的评价体系的研究 |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流程 |
5.2 评价目的和内容 |
5.2.1 评价目的 |
5.2.2 评价内容 |
5.3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5.4 评价体系的功能 |
5.5 评价体系的建立 |
5.5.1 密封用橡胶材料的基本性能指标 |
5.5.2 密封用橡胶材料的力学机械性能指标 |
5.5.3 密封用橡胶材料的物理性能指标 |
5.5.4 密封用橡胶材料的化学性能指标 |
5.5.5 微观分析方法 |
5.5.6 密封用橡胶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指标 |
5.5.7 密封用橡胶材料的老化性能指标 |
5.5.8 磁性密封用橡胶材料的磁性能指标 |
5.5.9 经济性 |
5.6 实例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纳米SrO·6Fe_20_3 磁性复合丁腈橡胶密封件的设计和应用 |
6.1 橡胶密封 |
6.1.1 橡胶密封件的工作机理 |
6.1.2 影响密封结构密封性的因素 |
6.2 SrO·6Fe_20_3 磁性丁腈橡胶中高压密封圈的设计 |
6.2.1 纳米锶铁氧体复合橡胶密封件的特点 |
6.2.2 纳米锶铁氧体复合橡胶密封结构 |
6.2.3 仿真与试验结果分析 |
6.3 纳米SrO·6Fe_20_3 磁性复合丁腈橡胶在密封中的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9)专用高分子密封制品仿真分析及复合软管外层胶料共混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符号说明 |
第一篇 专用高分子密封制品仿真分析一橡胶密封件仿真分析系统的研究开发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名称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橡胶密封件分类、工作原理及寿命的影响因素 |
1.3.1 橡胶密封件的分类 |
1.3.1.1 油封的分类 |
1.3.1.2 橡塑组合密封圈的分类 |
1.3.2 橡胶密封件的工作原理 |
1.3.2.1 O形密封圈的工作原理 |
1.3.2.2 油封的工作原理 |
1.3.2.3 橡塑组合密封圈的工作原理 |
1.3.3 橡胶密封件密封性能的影响因素 |
1.3.3.1 O形圈密封性能及寿命的影响因素 |
1.3.3.2 油封密封性能及寿命的影响因素 |
1.3.3.3 橡塑组合密封圈密封性能的影响因素 |
1.4 国内外有限元技术在橡胶密封件中的发展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1.6 本课题的创新性 |
第二章 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及软件的二次开发 |
2.1 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
2.1.1 有限元分析软件 |
2.1.2 三维设计软件 |
2.1.3 数据库系统 |
2.1.4 程序设计语言 |
2.2 软件的二次开发 |
2.2.1 ANSYS的二次开发功能 |
2.2.2 Pro/Engineer的二次开发功能 |
第三章 ANSYS软件进行橡胶密封件的有限元分析 |
3.1 密封件静态分析基础 |
3.1.1 计算模型 |
3.1.2 有限元模型 |
3.1.2.1 几何非线性 |
3.1.2.2 材料非线性 |
3.1.2.3 边界非线性 |
3.1.3 模型的基本假设 |
3.1.4 单元类型和材料参数的设置 |
3.1.5 边界条件和载荷的施加 |
3.1.6 求解 |
3.1.6.1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求解流程 |
3.1.6.2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设定 |
3.1.7 结果处理 |
3.2 O形橡胶密封圈有限元分析 |
3.2.1 模型的建立 |
3.2.2 结果与讨论 |
3.3 矩形橡胶密封圈有限元分析 |
3.3.1 模型的建立 |
3.3.2 结果与讨论 |
3.4 油封静态密封性能有限元分析 |
3.4.1 模型的建立 |
3.4.2 结果与讨论 |
3.5 橡塑组合式密封圈有限元分析 |
3.5.1 格来圈有限元分析 |
3.5.1.1 引言 |
3.5.1.2 模型的建立 |
3.5.1.3 结果与讨论 |
3.5.2 斯特圈有限元分析 |
3.5.2.1 引言 |
3.5.2.2 模型的建立 |
3.5.2.3 结果与讨论 |
3.5.3 Double DeltaR密封圈有限元分析 |
3.5.3.1 引言 |
3.5.3.2 模型的建立 |
3.5.3.3 结果与讨论 |
3.6 油封的动态分析 |
3.6.1 引言 |
3.6.2 微型泵理论 |
3.6.2.1 表面效应 |
3.6.2.2 结构效应 |
3.6.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6.4 结果与讨论 |
第四章 橡胶密封件仿真分析系统开发 |
4.1 系统的总体介绍 |
4.1.1 系统开发环境及运行平台 |
4.1.2 系统功能及优点 |
4.1.3 系统目标 |
4.1.4 系统结构和流程图 |
4.1.4.1 系统结构 |
4.1.4.2 系统流程图 |
4.2 系统安装和启动 |
4.2.1 系统安装 |
4.2.2 启动与退出 |
4.3 模块的开发 |
4.3.1 计算模块的开发 |
4.3.1.1 计算模块的内容 |
4.3.1.1.1 用户信息设置 |
4.3.1.1.2 参数设置 |
4.3.1.2 ANSYS设置 |
4.3.1.3 宏命令的生成 |
4.3.1.4 ANSYS计算 |
4.3.1.5 报告的生成 |
4.4 绘图模块的开发 |
4.4.1 绘图模块的内容 |
4.4.1.1 参数库的建立 |
4.4.1.2 图形的生成 |
4.5 专家知识库介绍 |
4.6 橡胶密封件仿真分析系统应用实例 |
4.6.1 系统登陆 |
4.6.2 功能模块的选择 |
4.6.2.1 计算模块的选择 |
4.6.2.2 绘图模块的选择 |
4.6.2.2.1 制品绘图模块 |
4.6.2.2.2 模具绘图模块 |
参考文献 |
本篇小结 |
第二篇 复合软管外层胶料共混改性研究 |
第五章 绪言 |
5.1 课题来源、名称 |
5.2 选题的意义 |
5.3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概述 |
5.3.1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结构与分类 |
5.3.2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特点 |
5.3.3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加工和应用 |
5.3.3.1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成型加工 |
5.3.3.2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应用 |
5.4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共混改性研究进展 |
5.4.1 不同类型TPU共混 |
5.4.2 塑料改性TPU |
5.4.3 橡胶改性TPU |
5.4.4 纤维改性TPU |
5.4.5 纳米材料改性TPU |
5.4.6 增强增韧TPU |
5.5 本篇研究内容 |
5.5.1 热塑性聚氨酯软管成型工艺 |
5.5.2 研究内容 |
第六章 实验部分 |
6.1 实验原料 |
6.2 实验设备 |
6.3 研究路线 |
6.4 配方方案设计原则 |
6.5 实验方法 |
6.5.1 力学性能测试 |
6.5.2 耐磨性能测试 |
6.5.3 共混物形貌 |
6.5.3.1 扫描电镜 |
6.5.3.2 实体扫描 |
6.5.4 硬度测量方法 |
6.5.5 软管成型流动性试验 |
6.5.6 软管层间剥离强度测试 |
6.5.7 共混物浸油质量变化率 |
6.5.8 共混物浸水质量变化率 |
6.5.9 热空气老化和耐臭氧性能测试 |
第七章 TPU共混物基料的筛选 |
7.1 内胶层胶料的确定 |
7.2 外胶层基料的确定 |
7.2.1 不同类型TPU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
7.2.1.1 水对聚氨酯弹性体的降解作用 |
7.2.1.2 不同类型TPU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研究 |
7.2.1.2.1 不同类型TPU以及TPU与硫酸钡(BaSO_4)共混物制备 |
7.2.1.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7.2.1.2.3 不同类型TPU共混物软管成型实验及讨论 |
7.2.2 TPU共混体系的耐磨性能 |
7.2.2.1 耐磨性定义 |
7.2.2.2 增加TPU耐磨性能的方法 |
7.2.2.2.1 聚合物增强的方法 |
7.2.2.2.2 TPU增强实验及讨论 |
7.2.2.2.3 弹性体增韧的原理和研究 |
7.2.2.2.4 TPU的增韧实验及讨论 |
第八章 TPU与EPDM共混实验 |
8.1 TPU与EPDM共混物制备 |
8.2 TPU与EPDM实验结果与讨论 |
8.2.1 TPU与EPDM共混体系微观形态 |
8.2.2 TPU与EPDM共混体系力学性能 |
8.2.3 TPU与EPDM共混体系耐磨性能 |
8.3 TPU共混物的耐老化实验 |
第九章 软管外层胶料共混改性配方 |
9.1 TPU共混改性配方方案的确定 |
9.2 TPU共混物性能测试结果与软管试验结果 |
参考文献 |
本篇小结 |
第十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
10.1 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10)国内外汽车用密封制品的种类及发展前景(三)(论文提纲范文)
3 O形圈 |
4 阀杆油封 |
5 筒式减振器油封 |
6 制动皮碗、制动皮膜 |
7 防尘罩 |
四、发动机O形圈胶料老化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滚动轮胎热氧老化过程的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D]. 王安迎.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2]丙烯酸酯橡胶与丁腈橡胶合金弹性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卢佳豪. 安徽大学, 2020(07)
- [3]三元乙丙橡胶耐热空气老化性能与高温场高弹本构模型适用性的研究[D]. 王瑞华.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1)
- [4]不同温度下活塞杆帽式密封结构静动态数值模拟研究[D]. 李东轩.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9)
- [5]O形橡胶密封圈性能预测与实验研究进展[J]. 杨盼奎,陈冬梅,张超,王良玉,王锐佳,杜善达,商圣从,张瑞杰.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S2)
- [6]耐油、耐臭氧、耐天候氯丁橡胶密封制品的研制[J]. 高富年,马玉安,纪顺本. 橡胶工业, 2012(10)
- [7]某小型涡扇发动机低温密封问题解决措施及贮存能力研究[J]. 谭汉清. 战术导弹技术, 2011(05)
- [8]SrO·6Fe2O3磁性丁腈橡胶的摩擦、磨损机理与热氧老化研究[D]. 关红艳. 兰州理工大学, 2011(12)
- [9]专用高分子密封制品仿真分析及复合软管外层胶料共混改性研究[D]. 谭晶. 北京化工大学, 2008(03)
- [10]国内外汽车用密封制品的种类及发展前景(三)[J]. 谢忠麟. 橡胶科技市场, 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