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的主权观迎接经济全球化——论经济全球化中国家主权的变迁及其成因

以新的主权观迎接经济全球化——论经济全球化中国家主权的变迁及其成因

一、以新主权观迎接经济全球化——论经济全球化中国家主权变化的表现及其因(论文文献综述)

蒋鹏[1](2021)在《中印改革道路比较研究 ——基于经济主权视角》文中指出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相继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与解放,但是经济上仍多处于相对依附地位。发展中国家为了反对西方国家的强权政治和经济霸权,获得政治和经济的独立自主,不断致力于经济主权理论的进步完善,并最终使经济主权成为国际法中的一项基础性准则。中国和印度作为当今世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独立时间基本相同;在独立后都模仿苏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相继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20世纪90年代初实行改革。论文通过比较研究,试图找到制约经济主权实现的现实因素以及经济主权理念对于中印改革道路的影响。经济主权无论是作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热点问题。但是对于制约经济主权实现的现实因素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论文通过引入国家能力概念,形成新的分析框架研究中印改革道路问题。通过具体比较分析中印的改革道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发展中国家要把经济主权理论当做一个重要的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坚持国家经济主权,不能把经济主权和国家利益二者本末倒置。而且实现经济主权的前提是具备必要的国家能力,发展中国家要坚持不断完善基础性国家能力。

王伟[2](2020)在《通往全面发展之路 ——新型经济全球化构建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对全球市场扎根于国际体系的认识,本文首先论证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双重属性:在生产力层面,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要素、商品及服务的跨境流动,这是由技术进步和国际分工推动而形成,资本的逐利本性使得全球化的发展具有内在必然性;在生产关系层面,经济全球化表现为影响和规范这种跨境流动的规则、国际秩序和社会结构,这是由主权国家之间的竞合状态以及一国内部的政治博弈结果所决定。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规则及秩序的供给需要适应经济要素的跨境流动水平,物质技术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规则的演变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意味着当规则、国际秩序以及社会结构与全球经济的现实发展相脱节时,便会阻碍经济要素的跨境流动,因而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全球化的双重属性为本文接下来分析前两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一轮经济全球化期间,两个敌对阵营之间的竞争性均势共同塑造了国际秩序,国际合作以牺牲小国的利益为代价来实现大国的理性自利。在丛林法则理念的影响下,第一轮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建立在殖民扩张基础上的、单向和被动的全球化,金本位制充当着核心保障机制,伴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全球市场逐渐形成了中心-外围式的分工体系。欧洲帝国主义作为全球化主要的政治结构,完全主导了后者的发展方向,作为结果,经济全球化表现为进程的高度不稳定以及利益分配结果的显着不对称。均势秩序在欧洲地区的成功反而埋下了经济全球化自我毁灭的种子。在对第二轮经济全球化的分析中,本文强调了规则及其构建的制度基础是全球化有别于一个世纪之前的最显着特征。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通过纷繁复杂的国际机制设计,塑造了一套基于安全联盟、相对开放的经济政策和多边合作体制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制度环境。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国际直接投资为载体的生产要素跨境合作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显着特征,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生产网络逐渐形成,发展中国家也第一次成功地利用本国廉价的劳动力实现了在产品和服务上的比较优势。本文认为正是一系列相互支持的国际制度安排为发展中国家主动参与全球化、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提供了一条规范化的路径。在随后分析当前全球化的发展困境时,本文确证了规则一方面充当着全球化发展的“自动稳定器”,另一方面却又是其不稳定的根源。规则的非中性带来了了国际层面上权利及收益分配的不平衡,再加上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能力的不足,导致后者长期被规锁在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这种不平衡还蔓延至一国内部,在新自由主义理念的影响下,缺乏完善社会保障的普通民众,暴露在国际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国外竞争的冲击中,各国国内财富差距普遍扩大,成为民粹主义兴起的经济根源。在发达国家内部,不平等借由全球性危机的爆发催生出了全球化的政治反应,民粹主义成为威胁经济全球化的首要因素。本文认为,持续的全球性危机弱化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合法性,全球化的发展困境提升了对新理念的诉求,因而推行以包容共赢全面发展为理念的新型经济全球化有助于缓解国际和国内层面的不平衡问题。文章对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内涵进行了界定,并指出全面发展在国际层面上表现为各国有良好的全球化参与路径,在国别层面上表现为市场开放的收益能均衡地惠及每一个阶层。同时,本文还探索了新型经济全球化的构建路径,涉及加强国别层面的制度建设、完善区域层面的全球经济治理以及塑造全球层面的包容性国际秩序。此外,新理念的扩散需要推动者,而中国的崛起为自身承担更多的全球领导责任提供了经济基础。因此,本文在讨论新型经济全球化的构建过程中,还将关注如何将中国崛起的现实转化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力。随后的章节主要围绕着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构建路径展开。本文认为,推行以全面发展为理念的新型经济全球化,需要在国别层面上有针对性的加强南北国家的制度建设。对中国经济增长历程的实证分析表明,制度质量的提升可以增强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而先于制度变革的市场自由化会抑制长期经济增长前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能力不足,因而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以促进本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参与程度及位次的提升,以规则的调节和完善为切入点,发挥本国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放宽市场准入并提升引资能力、提高贸易基础设施水平,以及加强法治和标准建设。而发达经济体则需要抑制民粹主义的经济根源,通过增加就业机会以应对收入停滞,推动全球化的“入嵌”以缓和经济不平等,并调整政府和私营部门过于密切的关系。在区域层面上,本文认为新型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还有赖于通过管理区域公共产品的供应水平来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跨境公共劣品的泛滥增加了全球经济治理的必要性,但由于全球公共产品的制度性供给困境,当前的经济治理体系在区域层面缺乏有效的覆盖,影响了管理全球化“不良后果”的成效。在丰富了区域公共产品的理论内涵后,本文认为,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是全球化的“中国叙事”中关键一环,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区域公共产品属性,中国应联合地区成员增加稀缺性区域公共产品的供应,整合过剩公共品,并推动全球层面的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全球层面上还需要塑造包容型国际秩序来为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制度环境。考虑到全球化和国际秩序的发展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同步性,本文认为全球化的形成和深化依托于一种稳定的国际秩序基础,其发展特征及利益分配结果深受国际秩序的影响和约束。文章随后从理论层面上构建了国际秩序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机理。国际秩序的构成要素,国际规范、主导价值观以及国际制度安排,与有着扩张属性的资本以及技术革命结合在一起,刻画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征。当前“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式微带来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困境,中国应当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推动国际秩序的包容性发展,构建新型经济全球化的秩序基础,塑造一个由包容的价值规范和开放多元的国际经济制度安排组成的无界的国际秩序。

郭苗苗[3](2020)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飞跃之中的激昂主旋律,是情感、思想和行动的有机统一。其中,爱国主义思想是人们在国家存续和发展过程之中,深刻感知国家为自身提供稳定物质基础和深厚精神支撑,并对此进行深入思考之后而形成的热爱国家、保卫国家、报效国家的思想理论。当前,由于国内外复杂社会背景的影响,存在着一些对爱国主义认识模糊、不到位的现象,诸如一些人认为“爱国不爱党”“爱国不爱社会主义”等等,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爱国主义这一崇高思想的体认与践行。因此,本文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研究》为选题,在梳理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先探析了我国爱国主义的历史发展,辨析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基于此,遵循“探究社会背景—挖掘理论基础—凸显鲜明主题—概括本质特征—框定基本内容—分析伟大意义”的研究思路进行研究。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探索了本选题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总结概括了国内外学者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相关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评价;厘定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即文献研究法、理论阐释法和问题导向法;概括了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即溯源了中国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发展,阐释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挖掘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伟大意义。第二章考察了我国爱国主义的历史发展及基本内涵。此章考察了我国爱国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并具体分析阐释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的内涵。同时,在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界定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内涵。本文研究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是人们在新时代这一历史条件下,深刻感知国家为自身提供稳定物质基础和深厚精神支撑,并对此进行深入思考之后而形成的热爱国家、保卫国家、报效国家的思想理论。第三章分析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本章首先考察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并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进行具体阐释。其中,国际背景有复杂多变的世界大势和多极化国际格局,全球化进程冲击着传统爱国主义观念,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活动从未停止;国内背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部分国人存在非理性爱国现象。还挖掘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列宁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思想。第四章论述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主题与本质特征。其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鲜明主题,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是本质体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鲜明特征。对主题的阐释体现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时代性,对本质问题的追问表明了我们对爱国主义思想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第五章阐述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此章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重要论述为基本遵循,建构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爱国主义就是要始终坚持并拥护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爱国主义就是要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三是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爱国主义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四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爱国主义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五是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密切相关,弘扬爱国主义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六章探析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伟大意义。本章立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本身,结合我国发展实际,从深化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思想的内涵、推动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创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新范例三方面阐述了理论意义;从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助于指引个人实践报国之行、有助于引领爱国主义走出认识误区和有助于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四方面阐述了现实意义。

陈亚州[4](2020)在《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实现首次扩员后提出的旨在推动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理念,对于上海合作组织行稳致远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指引意义。与此同时,上海合作组织承载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多重使命,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平稳构建对于上海合作组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全球治理体系等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概念纳入国际共同体的视阈中,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可视为在组织成员国间主要由价值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构成的四位一体的复合型地区共同体。据此,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共同体就是要推动成员国在共同价值、共同安全、共同利益和共同情感的基础上,将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为团结互信的典范、安危共担的典范、互利共赢的典范和包容互鉴的典范。通过对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资源、现有基础、主要挑战和基本路径方面等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可以发现,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丰富和深刻的思想资源,该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政治思想、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其吸收了中国参与和创建国际组织基本实践历程的有益经验。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成员国在共同价值、共同安全、共同利益和共同情感方面,已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一定的现实基础。不过,在以上四个维度,构建上海合作组织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鉴于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艰巨的长期任务,各成员国需要在分别拟定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路径、安全路径、利益路径和情感路径的基础上,形成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整合性路径。

徐怀志[5](2019)在《当代中国新左派经济全球化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兴起的一种社会思潮,新左派学者围绕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无论对当时的社会还是现在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代中国新左派经济全球化思想既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产物,又受到西方新左派运动的影响,更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时代产物。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层次逐渐加深,中国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西方经济全球化理论、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和当代主流经济思想的影响,中国新左派学者积极展开了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讨论。当代中国新左派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囊括了对于经济全球化本质的认识、危害的分析、立场的表明、影响的应对四个方面,主张以公平公正为核心价值,主张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主张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利益,认为新自由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要对民族国家主权、民族利益和民族产业进行解构,中国应当警惕新自由主义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展开了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争论,包括了经济主权、金融自由化、贸易自由化、民族产业和民族主义等在内的各种经济全球化相关问题。新左派主张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坚持维护国家经济主权,新自由主义者主张可以让渡部分经济主权;新左派主张国家加强监管,甚至隔离美国式的金融全球化,新自由主义者主张金融自由化,国家应减少干预;新左派主张对贸易保护,新自由主义主张贸易自由;新左派主张保护民族产业,新自由主义反对民族产业保护;新左派学者主张民族主义仍然有存在价值,新自由主义者主张民族主义已经过时。中国新左派经济全球化思想有利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维护国家经济主权、调整经济结构、重建世界经济秩序。其不足之处在于着重批判新自由弊端,忽略发展中国家成就;总体拒斥经济全球化,片面认识社会性问题;侧重不合理现象批判,缺乏全面系统化理论;局限于西方理论诊断,忽视东西方现实偏差。中国新左派经济全球化思想对于中国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刘莲莲[6](2017)在《国家海外利益保护机制论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设海外利益保护机制已成为国家战略。从事这项工作应区分海外利益在境外公民安全保护和新型国家利益建构两个语境下的不同内涵,认识到海外利益的地域、物质和复合主体属性。全球化和国民跨境迁移打破了传统国家自主、自助、自足的形态,国籍国安保资源用于境外利益时不仅效用降低,而且和东道国存在管辖权冲突。国籍国在海外利益保护中面临着效用困境、合作困境和法理困境。为此,海外利益保护的机制设计需发挥制度在配置资源、界定权责、承载价值上的作用,坚持有效性、公平性和合法性原则,整合国籍国与东道国、境外国民三方主体的资源优势,顾及东道国的受益度和机会成本,创造性地遵守国际法原则,协调国家间的正义观差异,并确保保护措施在国际社会中的正外部效应。

牛博文[7](2016)在《信息主权论》文中指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加速的全球化浪潮,推动着人类迈向崭新的历史阶段,即信息时代。信息时代是打破印刷媒介受国家地理边界的限制、实现全球信息高速便捷流通的时代,同时也是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无法忽视、割离的构成要素和资源形式。但信息泄露、信息窃取和信息战等威胁公民和国家信息安全的事件层出不穷,这一系列国内信息事故及国际社会中国家间信息冲突,表明维护信息安全和隐私成为世界各国紧迫且棘手的新问题。公民作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加剧信息流动的任意、复杂和跨国趋势。国家如何保护公民实现自由地发布和接收信息的同时,维持本国内信息流动的有序,并在国际社会中维护自身信息利益,成为解决国内信息事故及国际社会中国家间信息冲突的关键。相较于解决如何完善基础信息网络、提升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等具体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解释国家为何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本国公民信息权利、维持本国信息空间秩序并维护国家信息利益,国家行使何种权力及权力行使的边界在何处等基础理论问题。具体而言,传统主权理论能否适用于不断涌现的信息问题、主权的覆盖范围可否从一国地理边界扩展至信息空间?(第一章);若存在信息主权,其权力结构如何建立、是否需要通过法律途径予以限制?(第二章);世界各国如何通过法律途径保护公民信息权利、维持本国信息空间秩序并维护国家信息利益?(第三、四章)。引论部分,从问题(现实需求)和意义(理论问题)两个方面,提出研究信息主权问题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无论在一国内抑或在国际上,信息的自由流动与信息控管之间均存在张力。国家和公民面对高新信息技术的崛起,双方的立场和主张不完全一致。公民主张信息是自由流动的,而国家倾向于对信息进行控制、管理和共享,公民和国家的不同主张在信息空间中被凸显。如何调和信息自由流动与信息控管之间的张力,成为提出信息主权问题的现实需求。信息成为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和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因此,对信息的开发、控制和利用,成为衡量一国政治实力、经济实力、文化实力和军事实力的重要指标,信息空间顺势化作各国竞争的新战场。信息技术进步冲击了国家控制信息流动的能力,是否造成传统主权理论的变化,成为研究信息主权问题的理论意义。正文部分以主权与国家分离为前提,共分四章,从应然和实然两方面阐释了信息主权的本质及其法律限制问题。第一章探究信息时代主权理论的新变化。作为一个既重要又相当模糊的法律概念,信息主权的历时性致使其陷入法律界定的理论困境中。通过梳理主权理论的历史流变,可见主权理论是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反映出主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色。在信息空间中,信息并非毫无规则地任意流动,而是在既有的政治结构中有序地跨国界传播。尽管信息技术进步对国家控管信息流动带来了挑战,但它同样充当了信息主权生成的技术基础。由此,主权覆盖的范围由陆地、海洋、领空和底土延伸至信息空间,信息主权顺势诞生并成为调和信息自由流动与信息控管之间张力的依据。信息主权是与信息相关的主权,其法律界定为维护信息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便于厘清国家、非国家行为体和公民在信息空间中的各自角色。第二章对信息主权权力的内部结构进行考察。这便于约束信息主权变异为信息霸权,实现对信息主权的有效制约。信息主权权力包含硬信息主权(信息控制权和管理权)与软信息主权(信息资源共享权)。三种权力之间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国家信息主权权力结构的特殊情形。通过对信息控制权、管理权和资源共享权进行平面化和层级化改造,提出信息主权权力的集权结构和制约结构两种典型模式。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对信息的控制、管理与共享均受到信息技术的挑战。在应然层面,信息的自由流动存在于一定范围内,且在一定的秩序中进行。如何解决信息的自由流动与信息控管之间的矛盾,要求信息主权存在的同时,对信息主权进行法律限制。信息主权权力的制约结构是法治中的权力结构,成为搭建信息主权政治现实和道德追求的桥梁。第三章考察了国内信息主权法律限制的立法现状,归纳以德国、韩国和中国为例的相对严格的限制模式和以美国、英国和法国为例的相对宽松的限制模式。无论是相对严格的限制模式还是相对宽松的限制模式,均融合了自由价值和秩序价值,信息主权的法律限制以自由与秩序的良性互动为指导,实现了信息的自由流动与信息控管之间的平衡。对内信息主权的法律限制是实现信息主权权力制约结构的必然要求、保护公民信息权利的行为规则及回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规则性诉求。由此,对内信息主权法律限制的路径包括区分有害信息和违法信息、运用技术手段弥补法律手段的不足,并坚守法律回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准则。第四章考察了在全球信息空间中,国家对外信息法律和政策,包括单边行动、双边和多边协议。单边行动在本质上是国家推行信息霸权的表现形式,而信息霸权是权力集权结构模式下信息主权的变异。对外信息主权法律限制是为了防止信息霸权的形成和推行,维护全球信息空间的秩序和安全。实现信息主权法律限制的国际路径包括保障对外信息主权的实现、依法构建全球信息空间秩序,并提出依法规范信息资源共享权的运行方向。结论部分集中回答了“信息主权是否存在”、“信息主权权力的内部结构”和“信息主权法律限制如何进行”三个问题。继而得出三方面判断,即主权从陆地、海洋、领空和底土扩展至信息空间;信息主权权力的内部结构是信息控制权、管理权和资源共享权的平等互动关系;信息主权的法律限制包括对内和对外两种面向。对内,以规制强弱为区分标准,信息主权的法律限制分为相对严格和相对宽松两种模式。对外,应尊重各国信息主权,依法行使信息资源共享权,抑制信息主权变异为信息霸权。信息主权作为信息时代应运而生的概念,是以主权理论为基石,开放而非封闭、发展而非停滞、相对而非绝对的概念。现代社会,对自由的追求、理性的崇拜和人的关切,要求人从对神超验力量的顶礼膜拜中解放出来,同时应预防国家代替神重新获得超验力量。为应对信息霸权的挑战,抑制信息主权膨胀为一体化、同一化的力量,对信息主权进行法律限制,并将其维系成法治中的公共权力。在理论上,这便于厘清信息主权的归属与行使、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在实践中,为保护公民信息权利、维持本国信息空间秩序、制定全球信息空间治理规则,并建构和平与发展的信息空间秩序等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周军[8](2014)在《政府模式变革的坐标 ——服务型政府理论建构的时代背景》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迈入了全球化、后工业化的进程,社会环境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望,对既有的政府模式提出了挑战。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的时空坐标系中,西方国家经历了 30多年的改革,却仍没有走出“治理失灵”的局面。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这些改革并没有实现政府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而只是对管理型政府的修修补补。而中国则在探索政府改革方案的过程中将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然而,由于时代背景关怀的缺乏和理论准备的不足,导致了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和实践都十分零碎,并因而遭到多方面的质疑。为此,面向未来社会治理实践,我们要将政府模式变革放置于全球化、后工业化的时空坐标系中去考察服务型政府理论建构的时代背景。政府模式变革首先应放置在全球化这个坐标中,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正确定位全球化这场全新的历史运动,而将之视作资本主义世界化的延续。因而,在思维方式和行动逻辑上仍然采用同一化的观点去处理问题。实际上,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正是世界中心—边缘结构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的过程。因而,在后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将承担起解构这一结构的全新课题。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的活动将不再以民族国家为框架,而是以流动性为尺度。因而,人类社会在民族国家框架下建构起来的正义理论遭到了质疑,并提出了在承认和包容差异的基础上建构全球正义的要求。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建构起一种全新的政府模式,只有通过这一政府模式去积极建构合作的话语体系,开展合作的行动,我们才能通过全球合作去实现全球正义,才能引领人类走出全球风险社会,并平稳过渡到作为合作社会的后工业社会。全球化进程和后工业化进程是一体两面的,因而,政府模式变革更需要放置在后工业化这个坐标中。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叙事中,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然而,大多数学者都是从贝尔基于产业视角的定义出发去延展这个概念的,因而忽视了制度框架和治理体系的变革。对于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建构来说,西方学者对社会治理的后工业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批判价值。在社会治理上,贝尔曾基于不平等的社会而提出公正的能者统治的改进方案。然而,这并不能满足后工业化进程中社会治理的新需求和新期望。因而,在承认和包容差异的基础上,治理责任承担的路径则指向了合作关系的建构,而这只有通过建构一种全新的政府模式才能实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对在后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进行自觉规划,以免人类因社会的自然演进而陷入更大的危机和动荡,甚至走向毁灭。因而,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突破既有的支持竞争的制度框架和治理体系,解构官僚制组织的中心—边缘结构,建构起全新的政府模式,引导多元社会治理力量之间的通力合作。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的时空坐标系中,社会的总体特征是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历史地看,农业社会是一个简单、确定的社会。在等级身份镶嵌的社会结构中,人们追求确定性的愿望则是通过对身份标识的认知而得到实现的。而工业社会是一个低度复杂性和低度不确定性的社会,工业化进程建构起来的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它将一切具体标识进行了抽象化而为之寻求同一性。在制度层面上,它通过人们对共同遵守的法律制度的熟知而建构起了确定性。在组织层面上,它则通过官僚制控制体系的形式化框架追求确定性。其实,官僚制组织的控制体系并没有消除或化解不确定性,而是将之积攒了下来,并与后工业化进程中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结合在一起,最终导致管理型政府的治理失灵和改革失灵,人类社会陷入到风险社会,并在全球化进程中陷入到全球风险社会。既然管理型政府及其改革方案并不能带领人类走出风险社会,那么,我们的改革就不能是对管理型政府的修修补补,而是建构一种全新的政府模式。唯有如此,人类才能走出风险社会,重建良好的社会秩序。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要求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人的这种创造性反映在了基于复杂性社会条件而发展起来的创造性科学技术上。在这个意义上,复杂性社会条件与创造性科学技术之间是相互建构的:复杂性社会条件是创造性科学技术兴起的现实背景,而创造性科学技术的涌现又反过来促进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迅速增长。因而,在科学技术领域,工业化进程在人们追求知识严谨性的过程中迫使科学技术走上了摹仿的道路,同时又在工厂里建构起了知识专业化基础上的控制体系。当这种科学精神和控制体系映射到社会治理领域时,政府就被嵌入了控制导向的思维方式和行动逻辑。在后工业化进程中,知识共享之上的人类创造智慧(知识一智慧体系)推动了以网络技术、纳米技术,以及克隆技术为代表的创造性科学技术的涌现以及网络化生产体系的生成。创造性科学超出了工业社会分析的科学体系和摹仿的科学范式,它预示着综合的科学体系和创造性科学范式的兴起,预示着人类摹仿时代的结束和创造时代的到来。然而,管理型政府及其控制导向的行为模式却成了我们聚合创造性科学技术来提高人类各项能力的制度性障碍。因而,政府模式变革就是要通过建构一种全新的政府模式来帮助人类社会应对和解决创造性科学技术引发的难题,并引导和促进创造性科学技术朝向全人类普遍受益的方向发展。创造性科学技术的涌现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交往,以及思维方式,更推动了人类社会网络结构的生成,这也就意味着人类社会开启了打破工业社会等级结构、变革管理型政府模式的历史运动。因而,在“网络化—去中心化”的过程中,领域边界的消融、空间特性的变革,以及社会的去中心化指引着政府模式变革也要打破线性思维的禁锢而走向网络化思维模式,去建构一种作为行动者的政府。在“符号化—虚拟化”的过程中,创造性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现实的符号化和虚拟化。现实的符号化不仅建构了距离消失的进程,而且还使现实在没有时空限制的虚拟世界中流动,在这个意义上,符号化—虚拟化的连续体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治理运行的规则,管理型政府不可能在保持自身等级结构的同时,又具有对虚拟世界运行逻辑的适应性。因而,这就要求我们在符号化—虚拟化的社会现实中变革政府模式,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在“个性化—多元化”的过程中,追求个性化的“新人类”将重拾人的个性,展现人的自主性、独立性,以及创造性,实现从碎片化的人向总体性的人的转变。人的总体性的获得同时意味着社会的多元化。而在创造性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形成的自己动手做和个性化定制正在促成社会走向成熟自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建构一种全新的政府模式来引导社会的成熟自治。总之,在社会网络结构生成中,政府模式将实现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转变。

何智勇[9](2013)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原则与主权让渡问题》文中认为国家主权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国家主权原则是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原则。但国家主权理论毕竟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必然随着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主权理论因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而遭遇困境。进一步看,虽然同样有必要调适主权立场以突破困境,但作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立场相对被动的发展中国家,更有必要在应对好理论困境的同时抓住发展机遇,构建适合自己的主权观和主权理论。本文认为应当构建一种“刚柔并济”的主权观。一方面要坚持国家主权原则在国际关系中的基石地位,把握住“刚”的一面;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主权让渡问题进行探讨和完善,在主权的具体行使方式上进行一定的“柔”性处理。本文主要通过历史的、比较的研究方法,基本遵循“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对国家主权原则和主权让渡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一章分别回顾和梳理了国家主权及国家主权原则的产生和发展沿革,体现出国家主权适应时代要求而发展的可变性及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工具性特征。第二章从现实和理论两个层面分别考察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受到的各种挑战。在现实挑战层面,分别分析了来自经济全球化的客观侵蚀和来自发达国家的有意识侵蚀。在理论挑战层面,以经济全球化的兴起为界,分别归纳总结了传统的反国家主权理论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反国家主权理论,并进而分析了反国家主权理论本质上的虚伪性和霸权性质,指出反国家主权理论无法替代国家主权理论的必然性。第三章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主权立场的分析,指出发展中国家在主权理论遭遇困境、身处不平衡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现实面前,更有必要主动调适自己的主权立场。进而分析了调适主权立场的合理路径,指出应当树立起“刚柔并济”的主权观并构建具有适用性的国家主权理论。最后分析论证了必须坚持国家主权原则,守好主权观中“刚”的一面。第四章主要就主权观中“柔”的一面即主权让渡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首先阐述了主权让渡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继而通过对当前各种主权让渡学说的梳理和评析,论证了多要素说的优越性,最后提示了与国家主权让渡相关的几个认识误区,指出在主权让渡中需把握好的底线仍在于国家主权原则。

黄萍[10](2010)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相比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基础的变动,个独立国家的国家主权战略也必然需要作出相应的适应调整。本文分两个部分,即引言和正文部分。引言部分,一方面对正文论述的要点和整体脉络进行概括性论述;另一方面对以本命题作为论文选题的理由说明,亦即为论文之意义。正文部分。一是基本理论部分。从国家主权原则的产生及沿革和国家主权面临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介绍入手,再主要围绕经济全球化和国家主权两个基本概念,进行理论阐释,重点论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国家主权的认识上区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和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三个问题。二是命题引出和初步论述部分。根据上一部分对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的论述,归纳出经济全球化的变化趋势必然影响国家主权的行使的结论,从而进一步得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需要对国家主权作出适应性调整的命题。从而主要站在发展中国家和我国国情的角度,得出了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维护我国国家主权的最大利益这两个根本原则,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主权战略基本原则的结论。三是对诸多主权理论的整合与分析部分。通过系统论述和评价了诸多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国家主权理论”,既否定了这些国家主权理论中否定、限制、削弱国家主权的主张,也否定了机械地、绝对地过分固执于主权的倾向,在这一部分中,论述的重点是:从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区域经济组织、新技术的发展、全球性问题等国际因素和一些国内因素入手,全面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对国家主权,尤其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深刻影响。四是对策研究部分。先后提出了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积极应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在各个主权领域遭遇的严峻挑战、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形成我们自己的法律体系等对策,并且系统归纳了中国国家主权战略基本原则及保障其实现的建议。

二、以新主权观迎接经济全球化——论经济全球化中国家主权变化的表现及其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新主权观迎接经济全球化——论经济全球化中国家主权变化的表现及其因(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印改革道路比较研究 ——基于经济主权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一、 “经济主权”概述
    (一) “经济主权”定义
    (二)经济主权思想的发展
    (三)经济主权理论
二、国家能力:经济主权的实现基础
    (一)国家能力定义
    (二)国家能力的影响因素
    (三)国家能力制约经济主权的实现
三、中国改革道路
    (一)改革开放——市场化转型和民主化转型
    (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三)从管制型政府和发展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四、印度改革道路
    (一)走向“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私有化”的拉奥改革
    (二)统一市场与地方保护主义
    (三)国大党与印度人民党
五、中印改革道路的比较
    (一)中印政党比较
    (二)强弱国家与社会
    (三)国家自主性比较
六、中印改革道路比较的启示
    (一)坚持独立自主经济主权理念与争取国家利益最大化
    (二)提高基础性国家能力与更好实现经济主权
    (三)充分尊重国家、政党、社会三大治理主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通往全面发展之路 ——新型经济全球化构建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经济全球化的徘徊
        1.1.2 有关中国崛起的叙事
    1.2 选题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经济全球化研究的兴起
        1.3.2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与本质
        1.3.3 经济全球化的起源和发展
        1.3.4 综述小结
    1.4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1.4.1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图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权力导向的第一轮经济全球化
    2.1 欧洲新帝国主义主导下的均势秩序
        2.1.1 欧洲的主导地位
        2.1.2 同盟均势下的帝国主义决策机制
        2.1.3 作为经济竞争副产品的新帝国主义
        2.1.4 丛林法则理念推动下的殖民活动
    2.2 新帝国主义时代的经济全球化
        2.2.1 首个完整的全球性世界
        2.2.2 作为保障机制的金本位制
        2.2.3 中心-外围式的分工体系
        2.2.4 贸易保护升级下的经济全球化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规则导向的第二轮经济全球化
    3.1 美式霸权主导下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
        3.1.1 欧洲的衰落以及美国的崛起
        3.1.2 构建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3.1.3 战后国际经济合作的霸权属性
    3.2 20世纪80年代前的世界经济
    3.3 规则导向下的经济全球化
        3.3.1 贸易自由化与全球市场的延伸
        3.3.2 生产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崛起
        3.3.3 金融国际化与资本市场的形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推行以全面发展为导向的新型经济全球化
    4.1 两轮经济全球化的比较分析
    4.2 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困境
        4.2.1 非中性规则的变现途径
        4.2.2 非中性规则的后果
    4.3 经济全球化的国内困境
        4.3.1 全球化的“脱嵌”与民粹主义的兴起
        4.3.2 民粹主义的经济根源
    4.4 推行以全面发展为理念的全球化
    4.5 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建设路径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制度质量与贸易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
    5.1 贸易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
        5.1.1 制度质量与现代经济增长
        5.1.2 贸易开放-经济增长关系中的制度质量
    5.2 实证研究分析
        5.2.1 实证研究思路
        5.2.2 静态面板模型设定
        5.2.3 变量选择与说明
        5.2.4 主要变量描述性分析
    5.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3.1 模型数据相关检验
        5.3.2 基准回归结果与分析
        5.3.3 交互效应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制度视角下的国别参与路径研究
    6.1 制度建设的复杂性和规则的先导地位
    6.2 南北国家制度需求的差异性
    6.3 促进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
        6.3.1 发挥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
        6.3.2 放宽市场准入
        6.3.3 提高贸易基础设施水平
        6.3.4 加强法治和标准建设
    6.4 推动发达国家内部改革
        6.4.1 增加就业机会以应对收入停滞
        6.4.2 推动全球化“入嵌”以缓和经济不平等
        6.4.3 调整政府和私营部门之间关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区域公共产品视角下的全球经济治理
    7.1 超越国界的公共产品理论
        7.1.1 全球化过程中公共产品内涵的外延
        7.1.2 国际秩序的构建与全球公共产品理论发展
    7.2 伴随着地区主义兴起的区域公共产品理论
        7.2.1 区域公共产品的理论发展
        7.2.2 区域与全球公共产品的关系
    7.3 公共产品理论视角下的全球经济治理
        7.3.1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发展路径
        7.3.2 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
        7.3.3 区域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7.4 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
        7.4.1 “一带一路”倡议的区域公共产品属性
        7.4.2 增加稀缺性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
        7.4.3 整合过剩的公共产品
        7.4.4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国际定位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国际秩序视角下的经济全球化进程
    8.1 新帝国主义均势秩序和第一轮经济全球化
    8.2 “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及其导向下的经济全球化
    8.3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秩序的互动
        8.3.1 国际秩序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机理
        8.3.2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秩序有反作用
    8.4 “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困境
        8.4.1 主导价值观的合法性开始弱化
        8.4.2 西方阵营内部的危机
    8.5 塑造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秩序基础
        8.5.1 无界的国际秩序
        8.5.2 包容的价值规范
        8.5.3 开放多元的国际经济制度安排
    8.6 本章小结与中国的国际秩序观
第9章 结论与启示
    9.1 本文主要结论
    9.2 新型经济全球化的“中国叙事”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理论阐释法
        1.3.3 问题导向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爱国主义的历史发展及基本内涵
    2.1 我国爱国主义的历史发展
        2.1.1 朴素爱国主义的形成时期
        2.1.2 忠君爱国与御辱图强并存时期
        2.1.3 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时期
        2.1.4 复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时期
    2.2 爱国主义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2.2.1 爱国主义的内涵
        2.2.2 爱国主义与相关概念辨析
    2.3 新时代爱国主义是情感、思想、行动的有机统一
        2.3.1 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感的升华
        2.3.2 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爱国主义行动的指导
第3章 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3.1 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
        3.1.1 复杂多变的世界大势和多极化国际格局
        3.1.2 经济全球化冲击着传统爱国主义观念
        3.1.3 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活动从未停止
    3.2 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产生的国内背景
        3.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3.2.2 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3.2.3 部分国人存在非理性爱国现象
    3.3 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
        3.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
        3.3.2 列宁的爱国主义思想
        3.3.3 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4章 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主题和本质特征
    4.1 实现“中国梦”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4.1.1 爱人民爱故土家园是爱国主义的永恒主题
        4.1.2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4.1.3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4.1.4 爱国主义就是要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4.2 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体现
        4.2.1 国家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
        4.2.2 只有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
    4.3 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
        4.3.1 民族性与世界性并存
        4.3.2 历史性与时代性并存
        4.3.3 理论性与实践性并存
第5章 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
    5.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1.1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5.1.2 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
        5.1.3 爱国主义就是要始终坚持并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
        5.2.2 爱国主义就是要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5.3 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5.3.2 爱国主义就是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
    5.4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5.4.1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5.4.2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的基本立场
        5.4.3 爱国主义就是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
    5.5 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
        5.5.1 中国命运和世界命运密切相关
        5.5.2 弘扬爱国主义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
        5.5.3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6章 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伟大意义
    6.1 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理论意义
        6.1.1 深化了爱国主义思想的内涵
        6.1.2 推动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6.1.3 开创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新范例
    6.2 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6.2.1 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6.2.2 有助于指引个人实践报国之行
        6.2.3 有助于引领爱国主义走出认识误区
        6.2.4 有助于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上海合作组织研究现状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和辨析
    第一节 不同学科视阈中的共同体概念
        (一)政治学视阈中的共同体
        (二)社会学视阈中的共同体
        (三)国际关系学视阈中的共同体
        (四)共同体概念研究的特征和不足
    第二节 共同体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共同体
        (二)国际共同体
        (三)命运共同体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界定
        (一)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二)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第四节 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和其它命运共同体的异同
        (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异同
        (二)与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异同
        (三)与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异同
第二章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资源
    第一节 中国国际组织外交的经验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一)中国参与和创建国际组织的基本历程
        (二)中国参与和创建国际组织的主要目标
        (三)中国国际组织外交可资借鉴的主要经验
    第二节 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一)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思想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一)“天下”观念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二)“和合”文化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三)“义利统一”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第三章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现有基础
    第一节 构建上合组织价值共同体的基础
        (一)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生成过程
        (二)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主要内容
        (三)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认同程度
    第二节 构建上合组织安全共同体的基础
        (一)上合组织安全合作的演变过程
        (二)上合组织安全合作的主要内容
        (三)构建上合组织安全共同体的基础
    第三节 构建上合组织利益共同体的基础
        (一)成员国共同利益的发展演变过程
        (二)成员国共同利益存在的主要领域
        (三)构建上合组织利益共同体的基础
    第四节 构建上合组织情感共同体的基础
        (一)成员国的承认需求及其基础
        (二)成员国的信任需求及其基础
第四章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主要挑战
    第一节 构建上合组织价值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一)共同价值话语体系缺失
        (二)共同价值认同程度偏低
        (三)共同价值外部挑战增多
    第二节 构建上合组织安全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一)成员国安全威胁认知存在差异
        (二)成员国安全利益诉求更趋多元
        (三)成员国安全合作成效有待深化
    第三节 构建上合组织利益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一)成员国共同利益的实现成效不彰
        (二)成员国双边与多边合作有待协调
        (三)成员国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第四节 构建上合组织情感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一)成员国之间民心相通有待加强
        (二)成员国之间不信任感仍未缓解
第五章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第一节 构建上合组织价值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一)打造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话语体系
        (二)提高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内部认同
        (三)抵御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外部冲击
    第二节 构建上合组织安全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一)塑造成员国共同威胁认知
        (二)汇聚成员国共同安全利益
        (三)提高成员国安全合作成效
    第三节 构建上合组织利益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一)提高成员国共同利益的实现成效
        (二)促使合作方式从双边向多边转换
        (三)扩大成员国共同利益的实现领域
    第四节 构建上合组织情感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一)多元化措施培育成员国共同情感
        (二)满足成员国主要的共同情感需求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当代中国新左派经济全球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
第一章 中国新左派经济全球化思想主要内涵及背景
    一、全球化及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涵
    二、新左派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现实背景
    三、新左派经济全球化思想的思想基础
第二章 中国新左派经济全球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新左派对经济全球化本质的认识
    二、新左派对经济全球化危害的分析
    三、新左派对经济全球化立场的表明
    四、新左派对经济全球化影响的应对
第三章 中国新左派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交锋
    一、关于经济主权问题的交锋
    二、关于金融自由问题的交锋
    三、关于贸易自由问题的交锋
    四、关于保护民族产业的交锋
    五、关于民族主义去留的交锋
第四章 中国新左派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新左派经济全球化思想的价值
    二、新左派经济全球化思想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国家海外利益保护机制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家海外利益保护的概念区分
    (一) 区分使用海外利益一词的两个语境
    (二) 境外公民安全保护中的海外利益特征
        1. 海外利益是国境线外的国家利益
        2. 海外利益是具有空间可移动性的物质利益
        3. 海外利益是复合主体的利益
二国家海外利益保护的需求与困境
    (一) 国家海外利益保护需求形成的政治前提
        1. 国家身份、利益和治权
        2. 国家属地、属人权利在传统社会的竞合
    (二) 国家海外利益产生的现实条件
        1. 全球化与属人权利内涵的变化
        2. 全球化的不均衡性及大国海外利益保护
    (三) 国家海外利益保护的困境
        1. 传统手段的效用困境
        2. 与东道国的合作困境
        3. 保护行动的法理困境
三国家海外利益保护的制度设计及基本原则
    (一) 有效性原则
    (二) 公平性原则
    (三) 合法性原则
        1. 创造性地遵守国际法原则
        2. 协调国家间价值观
        3. 保护行动的正外部性与公共品供给
四结论

(7)信息主权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信息时代的主权问题
    第一节 主权理论的历史流变
        一、前现代主权理论的起源
        二、现代主权理论的发展
        三、后现代主权理论的反思
    第二节 信息技术对主权的挑战
        一、信息技术影响一国忠诚度市场
        二、信息技术提供干涉他国政治进程的技术条件
    第三节 信息主权存在的可行性
        一、信息主权生成的技术支撑
        二、信息主权:调和信息的自由流动与信息控管的张力
        三、信息主权的概念及特征
    小结
第二章 信息主权权力结构考察
    第一节 制约信息主权的理论尝试
        一、自然法理论:将主权置于应然规范的权威下
        二、市民社会理论:以社会权威制约主权的肆意膨胀
        三、主权与治权的分离理论:假设的更高权力主体
        四、权力结构及其合理性:对权力的有效限制途径
    第二节 信息主权权力及其相互关系
        一、信息成为一种权力来源
        二、信息主权权力:信息控制权、管理权与资源共享权
        三、信息控制权、管理权与资源共享权的平等互动关系
    第三节 信息主权权力的两种结构模式
        一、信息主权权力的集权结构模式
        二、信息主权权力的制约结构模式
    第四节 信息主权法律限制的必要性
        一、信息主权的政治现实
        二、信息主权的道德理想
        三、信息主权的法律限制
    小结
第三章 对内信息主权的法律限制
    第一节 对内信息主权法律限制的现状
        一、“强信息规制、弱信息自由”模式——以德国、韩国和中国为例
        二、“规制与自由并重”模式——以美国、英国和法国为例
        三、自由与秩序:两种法律限制模式的价值博弈
    第二节 信息主权法律限制的国内依据
        一、实现信息主权权力制约结构的必然要求
        二、国家保障公民信息权利的行为规则
        三、法律回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规则性诉求
    第三节 实现信息主权法律限制的国内路径
        一、法律介入信息空间的边界:区分有害信息和违法信息
        二、法律手段与技术手段并举
        三、法律回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准则
    小结
第四章 对外信息主权的法律限制
    第一节 对外信息主权法律限制的现状
        一、国家推行单边对外信息政策和行动
        二、与信息相关的双边、多边协议和国际决议
    第二节 信息主权法律限制的国际依据
        一、抑制信息主权在国际信息空间中的变异
        二、推行信息霸权的本质及根源
        三、维护全球信息安全的需求
    第三节 实现信息主权法律限制的国际路径
        一、保障权力制约结构模式下信息主权的自然延伸
        二、依法构建全球信息空间的良好秩序
        三、依法规范信息资源共享权的运行方向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政府模式变革的坐标 ——服务型政府理论建构的时代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现有研究水平
        1.2.2 存在问题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基本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变革的时空坐标
    2.1 政府模式变革中的时代精神与现实关怀
        2.1.1 行政改革:西方改革的时代意涵
        2.1.2 时代课题:政府模式变革的方向
        2.1.3 理论建构:政府变革的现实关怀
    2.2 面向社会现实的服务型政府理论建构
        2.2.1 西方对未来治理模式的探索
        2.2.2 中国改革对服务型政府的探索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建构的实践面向
    2.3 在时代背景中寻找政府模式变革的坐标
        2.3.1 管理型政府模式的坐标
        2.3.2 新的时空坐标系的生成
        2.3.3 定位政府模式及其坐标
第3章 空间坐标:政府模式变革的全球化视野
    3.1 正确定位全球化
        3.1.1 地域化、世界化与全球化
        3.1.2 作为一场历史运动的全球化
        3.1.3 全球化视野中的制度创新
    3.2 世界中心—边缘结构及其解构
        3.2.1 资本主义世界化运动
        3.2.2 基于中心—边缘结构的世界
        3.2.3 全球化运动中的去中心化
    3.3 全球正义诉求中的政府变革
        3.3.1 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冲击
        3.3.2 正义遭受质疑及其重建之路
        3.3.3 承认和包容差异的全球正义
    3.4 在全球合作中实现政府转型
        3.4.1 人类社会携手合作的动力
        3.4.2 在去中心化中谋求合作
        3.4.3 建构支持全球合作的政府
第4章 时间坐标:政府模式变革的后工业化取向
    4.1 考察“后工业社会”概念的多种理解
        4.1.1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概念
        4.1.2 后工业社会概念外延的扩展
    4.2 社会治理后工业分析的多元语境
        4.2.1 后工业行政中的服务要素
        4.2.2 把信息技术应用于组织设计
        4.2.3 后工业经济的质量增长方式
        4.2.4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构想
    4.3 后工业化进程中治理责任承担的路径
        4.3.1 人类社会中的差异性和不平等
        4.3.2 能者统治的社会及其改进方案
        4.3.3 治理责任承担合作路径的建构
    4.4 在后工业化进程中自觉规划社会治理
        4.4.1 从竞争走向合作的尝试
        4.4.2 破解组织中心—边缘结构
        4.4.3 建构支持合作的政府模式
第5章 复杂性:全球化、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特征
    5.1 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迅速增长
        5.1.1 在简单的环境中寻求确定性
        5.1.2 在复杂环境中开展社会治理
        5.1.3 社会高度复杂性提出的挑战
    5.2 官僚制控制体系的失灵与变革
        5.2.1 官僚制组织的控制体系
        5.2.2 复杂性增长中的控制失灵
        5.2.3 建构任务型组织的逻辑
    5.3 政府模式变革的复杂性理论视角
        5.3.1 还原论、系统论和复杂性理论
        5.3.2 用复杂性理论看后工业化的现实
        5.3.3 复杂性增长中的政府模式建构
    5.4 风险社会中的政府模式变革
        5.4.1 风险社会提出的变革要求
        5.4.2 政府模式变革的内在逻辑
        5.4.3 德制框架下的服务型政府
第6章 创造性:复杂性社会条件下的人类创造智慧
    6.1 知识—智慧体系中的政府变革逻辑
        6.1.1 增长:人类社会的知识存量与扩散
        6.1.2 管理:建构封闭性的知识应用体系
        6.1.3 服务:促进知识共享之上的创造智慧
    6.2 生产体系变革中的政府模式转向
        6.2.1 工厂体系映射下的社会治理逻辑
        6.2.2 分工—协作体系中控制导向的政府
        6.2.3 网络化生产体系中的服务型政府
    6.3 科学范式转换中的政府变革要求
        6.3.1 从分析到综合的科学体系
        6.3.2 从摹仿到创造的人类启蒙
        6.3.3 创造性科学兴起中的政府
    6.4 创造性技术涌现中的政府模式选择
        6.4.1 变革时代的创造性技术
        6.4.2 技术聚合中的政府创新
        6.4.3 创造性社会的治理变革
第7章 网络结构:创造性技术兴起中的社会变迁
    7.1 网络化—去中心化:建构作为行动者的政府
        7.1.1 在边界消融中生成的合作关系
        7.1.2 空间特性变革中的网络化思维
        7.1.3 社会去中心化中的行动者建构
    7.2 符号化—虚拟化:引发政府思维方式的革命
        7.2.1 现实的符号化所建构的现实
        7.2.2 虚拟世界中的虚拟思维范式
        7.2.3 时空约束衰落中的政府变革
    7.3 个性化—多元化:促进社会走向成熟自治
        7.3.1 个性化的“新人类”及其性格
        7.3.2 从人的总体性到社会的多元化
        7.3.3 成熟自治社会中的政府变革
    7.4 在社会网络结构生成中变革政府模式
        7.4.1 技术应用:掀起治理变革的浪潮
        7.4.2 社会结构:从等级制到网络结构
        7.4.3 政府模式: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
研究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原则与主权让渡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国家主权理论和国家主权原则的发展沿革
    第一节 国家主权理论的缘起和发展沿革
        一、国家主权理论的缘起
        二、国家主权理论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国家主权原则概述及其发展沿革
        一、国家主权原则概述
        二、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及其意义
        三、国家主权原则在实践中的发展
第二章 国家主权理论的困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受到的挑战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造成的现实挑战
        一、客观因素: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各方面的客观侵蚀
        二、主观因素:发达国家对国家主权的有意识侵蚀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受到的理论冲击
        一、传统的反国家主权理论
        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反国家主权理论
        三、反国家主权理论无法替代国家主权理论的必然性
第三章 面对国家主权困境的立场与对策
    第一节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主权立场
        一、发达国家的主权困境及其立场上的“双重标准”
        二、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困境及其立场上的被动地位
    第二节 应对国家主权困境的策略
        一、调适主权立场的考量因素
        二、调适主权立场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调适主权立场的底线——坚持国家主权原则
        一、坚持国家主权原则的历史必然性
        二、坚持国家主权原则的现实必要性
第四章 调适主权立场的可能路径——主权让渡问题
    第一节 主权让渡理论概述及国家主权让渡的必要性
        一、主权让渡理论概述
        二、国家主权让渡的必要性
    第二节 国家主权让渡的可能性:国家主权让渡之争
        一、国家主权让渡之争及其争议焦点
        二、当前对“主权”概念进行划分的代表性观点梳理
        三、多要素说及其优势
    第三节 与国家主权让渡相关的两个具体问题
        一、正确认识欧盟国家主权让渡的特殊性
        二、正确把握主权让渡的“度”
结语:树立“刚柔并济”的主权观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10)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国家主权原则的沿革和时代背景
    1.1 国家主权原则的产生及沿革
    1.2 国家主权原则面临的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
第2章 经济全球化观念和国家主权理论
    2.1 经济全球化观念
        2.1.1 经济全球化概念
        2.1.2 国外经济全球化理论的不同观点
        2.1.3 中国关于经济全球化概念的观点
        2.1.4 经济全球化内涵的界定
        2.1.5 两种相反的前景:经济全球化与反经济全球化
    2.2 国家主权理论
        2.2.1 国家主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2.2 国家主权的涵义
        2.2.3 国家主权的基本特征
        2.2.4 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主权理论观念的转变
        2.2.5 中国国家主权理论观念上的发展
        2.2.6 国家的不同发展程度反映出其主权观念上的差异性
    2.3 辩证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
        2.3.1 国家主权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2.3.2 辩证理解人权与主权的关系
        2.3.3 辩证审视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2.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国家主权理论
        2.4.1 各种新国家主权理论
        2.4.2 "新国家主权理论"评析
第3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3.1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3.1.1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同质性
        3.1.2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异质性
    3.2 分析国家主权与经济全球化的互动性
    3.3 有关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关系的两种观点
        3.3.1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相辅相成"论
        3.3.2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相互矛盾"论
        3.3.3 对两种观点的评价
    3.4 正确认识国家主权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3.4.1 主权国家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当中的重要作用
        3.4.2 经济全球化为国家主权理论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可能
第4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主权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4.1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冲击与挑战
        4.1.1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硬碰撞"和"软侵蚀"
        4.1.2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本质的影响
        4.1.3 经济全球化减弱了国家通过行使主权干预经济的力量
        4.1.4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内外事务方式方法
    4.2 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冲击与挑战
    4.3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冲击与挑战
        4.3.1 生产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冲击与挑战
        4.3.2 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冲击与挑战
        4.3.3 国际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冲击与挑战
        4.3.4 非政府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冲击与挑战
        4.3.5 区域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冲击与挑战
        4.3.6 新技术发展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冲击与挑战
        4.3.7 全球性问题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冲击与挑战
    4.4 发展中国家主权弱势表现及原因
        4.4.1 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弱势表现
        4.4.2 在国际体系结构方面发展中国家主权弱势的原因
        4.4.3 当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国际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成因
        4.4.4 发展中国家主权处于弱势地位的内在因素分析
第5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理性思考与选择
    5.1 发展中国家主权的维护和适应性选择
        5.1.1 适应主权观念,趋利避害,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5.1.2 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逻辑重构
        5.1.3 调整内部体制,增强能力,从内部化解主权困境
    5.2 强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
        5.2.1 对国家主权予以强化的理论依据
        5.2.2 对国家主权予以强化的现实依据
    5.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主权
        5.3.1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5.3.2 中国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
        5.3.3 中国应对挑战的对策
    5.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理性思考
        5.4.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基本原则
        5.4.2 应对经济全球化,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理性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以新主权观迎接经济全球化——论经济全球化中国家主权变化的表现及其因(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印改革道路比较研究 ——基于经济主权视角[D]. 蒋鹏.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通往全面发展之路 ——新型经济全球化构建路径研究[D]. 王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3]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研究[D]. 郭苗苗. 辽宁大学, 2020(01)
  • [4]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D]. 陈亚州. 兰州大学, 2020(01)
  • [5]当代中国新左派经济全球化思想研究[D]. 徐怀志. 扬州大学, 2019(02)
  • [6]国家海外利益保护机制论析[J]. 刘莲莲.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7(10)
  • [7]信息主权论[D]. 牛博文. 西南政法大学, 2016(02)
  • [8]政府模式变革的坐标 ——服务型政府理论建构的时代背景[D]. 周军. 南京大学, 2014(05)
  • [9]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原则与主权让渡问题[D]. 何智勇. 复旦大学, 2013(01)
  • [10]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 黄萍. 大连海事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以新的主权观迎接经济全球化——论经济全球化中国家主权的变迁及其成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