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液流变学及围手术期观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时斌,孟林,章晓云[1](2022)在《益气活血膏方联合氨甲环酸对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益气活血膏方联合氨甲环酸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血液流变学以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1年4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71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治疗组37例在围手术期予以益气活血膏方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对照组34例单纯予以氨甲环酸治疗。检测2组患者术前1 d、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比较2组失血量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Hb及HCT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但在术后第7天时均呈上升趋势,且治疗组Hb、H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D-D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治疗组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治疗组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显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治疗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第7天治疗组下肢DVT发生率为2.7%(1/3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7%(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给予益气活血膏方联合氨甲环酸治疗,能够提高患者术后Hb、HCT水平,可减少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同时有利于改善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凝血功能,减少双下肢DVT的发生。
张熙南[2](2021)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ERAS模式下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疼痛及血流变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究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加速康复模式下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疼痛及血流变的影响,明确其在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疼痛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非药物治疗方式缓解疼痛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天津大学天津医院关节外科二病区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并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共72例。研究前用Excel生成随机表并按患者就诊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所有患者于入院时详细记录患侧膝关节静息痛和运动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液流变学中的全血粘度切变率(200s-1、5s-1)、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凝血四项中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D-二聚体(D-dimer);同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估患侧膝关节功能。两组患者的加速康复干预措施均参照2016版《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围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试验组患者在加速康复的基础上于术前24h、12h和术后12h、24h、48h对患肢的梁丘穴、血海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共使用5次经皮穴位电刺激进行干预,并于每次干预后30min记录患侧膝关节静息痛和运动痛的VAS评分。同时,试验组患者于术后12h、24h、48h在每次使用完经皮穴位电刺激后30min进行全血粘度切变率(200s-1、5s-1)、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APTT、PT、Fib、D-dimer的检查,并记录相应数值。对照组患者则不使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进行干预,但需要与试验组在相同的时间记录相同的信息。此外,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最大主动屈曲活动度以及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情况,并于术后7d、14d记录患侧膝关节的HSS评分,末次随访时调查患者满意度。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加速康复模式下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疼痛及血流变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有72名患者参与,3名患者因自身因素而退出试验,2名患者随访丢失,最后共纳入67名患者。其中,试验组32人,对照组35人。两组患者的年龄、BMI指数、性别、左右侧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入院时患侧膝关节的静息痛和运动痛的VAS评分以及全血粘度切变率(200s-1、5s-1)、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APTT、PT、Fib;D-dimer;HSS评分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前24h、12h患侧膝关节的静息痛和运动痛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试验组患者在术后12h、24h、48h患侧膝关节静息痛和运动痛的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试验组患者术后12h、24h、48h的全血粘度切变率(200s-1、5s-1)、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APTT、PT、Fib、D-dimer等也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2h、24h、48h的膝关节最大主动屈曲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7d的H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14d两组间的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满意率(87.5%)优于对照组(82.86%),但两组在术后满意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13%)少于对照组(11.43%);试验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6.25%)少于对照组(17.14%);试验组头晕头痛发生率(9.38%)少于对照组(17.14%);试验组因术后疼痛需要额外镇痛药物的比率(6.25%)少于对照组(14.28%);但两组间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恶心呕吐及头晕头痛的发生率以及的因术后疼痛需要额外镇痛药物比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加速康复模式下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有效缓解术后患膝的疼痛,并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具有较好的疗效;同时,经皮穴位电刺激可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频率,并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及头晕头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患者早期的功能锻炼,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其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黄龙[3](2020)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术后血瘀证的形成机制及健脾活血法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1目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疾病行脾切除手术后会发生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改变,易导致门静脉系统血栓和血瘀证的形成,项目基于对脾切除术后血液理化性质的观察以及健脾活血中药对脾虚血瘀证候的干预研究,探讨脾切除序贯健脾活血中药对于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以及对脾虚血瘀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2方法2.1临床研究2.1.1病例分组方法:选择符合诊断的患者50例,纳入患者脾切除术后3天内常规中医四诊辨证,按术后证型分为对照组和脾虚血瘀证组,其中对照组20例,脾虚血瘀证组30例。脾虚血瘀证组随机分为手术组及手术+中药组,每组各15例。2.1.2治疗方法:①对照组(20例):术前常规进行保肝、利尿、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术中分束结扎离断脾门血管行脾脏切除;术后予以抗感染、补液、营养支持等常规支持治疗,常规监测引流液淀粉酶,彩超监测均未见门静脉系统血栓,未予预防性抗凝治疗。②手术组(脾虚血瘀证组1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彩超监测存在门静脉血栓即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③手术+中药组(脾虚血瘀证组15例):在手术组治疗的基础上,术后第三天予以健脾活血中药口服,每日一剂,疗程2周。2.1.3观察指标:①手术前后肝固有动脉、门静脉以及术前脾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监测②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监测③手术前后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常规以及D-二聚体指标监测④手术前后肝纤维化指标监测⑤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监测。2.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常规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数据的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组间数据的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可能影响脾虚血瘀证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分析,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系统评价脾虚血瘀证的影响因素和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统计工具选用 SPSS13.0(SPSS,Version 13.0,Chicago,IL,USA)软件,设检验水平[α]=0.05,P<0.05认为结果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2.2动物实验2.2.1造模和分组方法:采用腹腔注射肝脏毒性药物5%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建立兔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模型。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按质量由低到高编号,然后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2.2.2各组干预方法: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实验当天起自由进食水;模型组:予以TAA造模,16周模型成功后行脾切除术,手术当天麻醉苏醒后自由饮水进食,不给予中药灌胃;中药组:造模和脾切除方法均同模型组,只是脾切除术后在正常进食的基础上予以健脾活血中药灌胃,剂量为10g/(kg.d),时间在脾切除术后第二天开始,每天2次,分别是9点和1 5点,连续灌胃2周,中药灌胃前复温。2.2.3观察指标:①手术前后肝固有动脉、门静脉以及术前脾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监测②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监测③手术前后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常规以及D-二聚体指标监测④手术前后肝纤维化指标监测。2.2.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常规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数据的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组间数据的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工具选用SPSS13.0(SPSS,Version 13.0,Chicago,IL,USA)软件,设检验水平[α]=0.05,P<0.05认为结果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3结果3.1临床研究结果3.1.1脾虚血瘀证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关系脾虚血瘀证的形成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密切相关,凝血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中切50、中切30、低切5、低切1、血沉对于脾虚血瘀证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单因素分析,提示凝血和血流变指标FDP、中切50、中切30、低切5、低切1、血沉为脾虚血瘀证影响因素(P<0.05);将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脾虚血瘀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FDP、低切1(P<0.05)。3.1.2脾虚血瘀证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脾虚血瘀证与血流动力学密切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脾动脉内径、脾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门静脉最高血流速度(Maximum blood flow velocity,Vmax)对于脾虚血瘀证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单因素分析,提示血流动力学指标脾动脉内径、脾动脉PSV、门静脉Vmax为脾虚血瘀证影响因素(P<0.05);将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脾虚血瘀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脾动脉PSV(P<0.05)。3.1.3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术后血常规和肝功能变化对比研究患者手术前后血常规和肝功能变化,手术组患者术后2周复查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均较术前好转,手术+中药组患者术后2周复查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IBIL均较术前好转,结果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3.1.4健脾活血中药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术后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手术组术后肝固有动脉PSV和肝固有动脉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增加,手术组术后门静脉Vmax较术前轻度降低,手术+中药组术后肝固有动脉内径、肝固有动脉PSV和肝固有动脉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增加,门静脉内径、门静脉Vmax和门静脉血流量均较术前轻度降低,结果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表明,手术+中药组术后肝固有动脉PSV和肝固有动脉血流量较手术组明显增加,门静脉Vmax较手术组轻度降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1.5健脾活血中药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术后的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手术组患者术后7天凝血指标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FDP和D-二聚体均较术前明显增高,血流变指标高切200、中切50、中切30、低切5、低切1、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14天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FBG、FDP和D-二聚体均较术前增高,血流变指标高切200、中切50、中切30、低切5、低切1、红细胞刚性指数和变形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增加,结果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中药组患者术后7天凝血指标FBG、FDP和D-二聚体均较术前明显增高,血流变指标高切200、中切50、中切30、低切5、低切1、红细胞计数刚性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14天凝血指标FBG、FDP和D-二聚体均较术前增高,血流变指标高切200、中切50、中切30、红细胞计数刚性指数和变形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增加,结果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表明,患者术后7天手术+中药组D-二聚体较手术组明显降低,术后14天手术+中药组凝血指标PT、FDP和D-二聚体均较手术组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3.2动物实验结果3.2.1脾切除术对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兔的血常规和肝功能的影响对照组脾切除术后血常规指标血红蛋白浓度较术前降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TBIL、DBIL 均较术前升高,白蛋白(Albumin,ALB)较术前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肝硬化造模后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较造模前降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较造模前升高,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DBIL、IBIL较造模前明显升高,ALB较造模前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脾切除术后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较肝硬化造模后升高,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较造模后降低,肝功能指标AST、TBIL较肝硬化造模后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肝硬化造模后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较造模前降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较造模前升高,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DBIL、IBIL较造模前明显升高,ALB较造模前明显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脾切除术后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较肝硬化造模后升高,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较造模后降低,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较肝硬化造模后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与中药组脾切除术后组间比较:中药组脾切除术后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较模型组降低,ALB较模型组升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3.2.2健脾活血中药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白兔脾切除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对照组、模型组及中药组术前各项指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脾切除术后肝动脉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升高,而门静脉内径及血流量均较术前明显减少,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及中药组中,肝硬化造模后肝动脉PSV和血流量均较造模前减少,门静脉内径较造模前增加,而门静脉Vmax及血流量较造模前降低,脾动脉PSV、内径、血流量均较造模前增高,脾静脉Vmax、内径、血流量均较造模前增加,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脾切除术后肝动脉PSV和血流量均较造模后增加,门静脉血流量较造模后减少,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脾切除术后肝动脉PSV、血流量以及门静脉Vmax较造模后增加,门静脉内径较造模后减少,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与中药组脾切除术后组间比较:中药组脾切除后门静脉Vmax和血流量较模型组增加,门静脉内径较模型组减少,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3.2.3健脾活血法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白兔脾切除术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对照组脾切除术后凝血指标FBG较术前升高,血流变指标中切粘度较术前升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肝硬化造模后凝血指标PT、D-二聚体较造模前升高,FBG较造模前降低,血流变指标高、中、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均较造模前升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脾切除术后凝血指标PT较造模后降低,FBG、D-二聚体较造模后升高,血流变指标高、中、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均较造模后明显升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肝硬化造模后凝血指标PT、D-二聚体较造模前升高,FBG较造模前降低,血流变指标高、中、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均较造模前升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脾切除术后凝血指标PT较造模后降低,FBG、D-二聚体较造模后升高,血流变指标红细胞压积和变形指数较造模后明显升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和模型组脾切除术后组间比较:中药组凝血指标FBG较模型组升高,D-二聚体较模型组降低,血流变指标高、中、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4结论4.1脾切除术后脾虚血瘀证与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密切相关,血流变指标FDP、中切50、中切30、低切5、低切1、血沉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脾动脉内径、脾动脉PSV、门静脉Vmax均为脾虚血瘀证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FDP、低切1、脾动脉PSV为独立危险因素。4.2血流动力学研究表明:脾切除脾动静脉血流的离断可增加肝脏血流量进而改善肝功能,同时降低门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易致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出现血瘀证候;健脾活血法可通过改善肝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肝脏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进而恢复肝功能。4.3血液流变学研究表明:脾切除术能够增加高、中、低切血液粘度,升高D-二聚体水平以及降低门静脉血流速度,易致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出现血瘀证候;健脾活血法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凝血时间、D-二聚体水平以及血液粘度,起到预防和治疗门静脉血栓的作用,缓解血瘀证候。
张雅静[4](2020)在《回阳九针对犬全身麻醉苏醒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手术是当前小动物临床中治疗某些疾病最有效的手段,而全身麻醉的安全性是保证手术治疗顺利进行和疾病有效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目前有多种麻醉药和复合麻醉方案可用于小动物临床中,但麻醉本身造成的中枢系统抑制作用以及麻醉药物的不良作用依然为尚未成熟的小动物麻醉过程带来不可避免的风险。同时全身麻醉过程中的血液流动性及黏滞性改变影响了外周静脉的血液流动,增大了围手术期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因此,一种促进麻醉动物快速苏醒、改善苏醒过程中各项指标以及改善麻醉动物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方法有待研究。本文采用针灸回阳九针穴的方法,分别在试验犬与临床手术病例犬中通过对比针刺组与对照组的苏醒时间、苏醒过程及苏醒时的心率、无创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体温以及围术期血液流变学指标,探究回阳九针对于促进全身麻醉犬苏醒时间、苏醒体征和血压流变学的影响。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回阳九针缩短了全身麻醉犬的苏醒时间:在试验犬中,针刺组恢复正常呼吸用时小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恢复吞咽反射用时和首次抬头用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去势手术犬中,针刺组的犬恢复吞咽反射用时和首次抬头用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回阳九针改善了全身麻醉犬苏醒过程中及苏醒时的体征:在试验犬中,针刺组与对照组在苏醒过程中心率、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和体温的时间点与组别交互效应显着(P<0.05),针刺组的心率和体温随时间下降趋势均比对照组平缓,血氧饱和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趋势也优于对照组,苏醒时针刺组心率和体温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手术病例犬中,针刺组苏醒时心率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3.回阳九针改善了全身麻醉犬围术期血液流变学指标:在试验犬中,针刺组麻醉前后全血黏度、血流阻力、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等指标下降程度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病例犬中,针刺组麻醉前后全血黏度、血流阻力、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等指标下降程度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术后24 h血流变指标有一定升高但未见显着差异(P>0.05),而对照组术后24 h全血黏度、血流阻力、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聚集系数、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显着升高(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回阳九针有助于缩短全身麻醉犬的苏醒时间,促进其快速苏醒;回阳九针对于全身麻醉犬苏醒过程及苏醒时的心率、体温和呼吸功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有利于提高其苏醒质量;回阳九针对于全身麻醉犬麻醉前后及术后的血液黏稠度改善具有一定积极作用,有助于预防围术期血栓的形成。
黎贤发[5](2020)在《益气活血膏方联合局部冷疗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前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膏方联合局部冷疗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前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治疗前后软组织的肿胀,疼痛,临床疗效,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探讨益气活血膏方联合局部冷疗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前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师在胫腓骨骨折术前肢体肿胀的治疗作出更好的决策提供指导,为骨折后肢体肿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兴安界首骨伤医院骨科接诊的胫腓骨骨折选取符合纳入标准而无排除标准任一项的病例共160例。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纳入患者,然后根据电脑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4组:A组:甘露醇+冷疗组,即125ml的20%甘露醇静滴,bid,局部用冷疗装置外敷局部,20min,bid;B组:甘露醇+益气活血膏方,即125ml的20%甘露醇静滴,bid,早晚口服益气活血膏方各100ml;C组:甘露醇+益气活血膏方+冷疗组;D组:单纯甘露醇组。治疗周期为1星期。检测患者下列指标:(1)血液流变学指标:于治疗第1天及治疗后第7天清晨6:00-8:00抽取左侧肘部静脉血4-5ml,加入肝素抗凝管摇匀,送由实验室使用同一台全自动血液流变学分析仪器检测,主要检测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中及高切等指标。(2)炎症相关指标:于治疗后第1天及第7天抽血检测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3)肿胀缓解情况:用软尺量患者患肢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5,7天的肿胀程度。(4)疼痛评分(VAS评分):评估患肢治疗前、治疗后第1、3,5,7天的疼痛评分情况。(5)首次出现皮纹的时间。(6)并发症发生的例数。所得数据运用SPSS 20.0分析软件对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四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性别、年龄、侧别、受伤因素、患肢肿胀程度、骨折分型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在接受治疗7天后,四组患者总有效均为100%,说明四种治疗方式都能达到治疗效果,但从显效层面上进行比较,可以得知C组采用的治疗方式要较其他三组的临床疗效更佳(P<0.05),A组及B组也优于对照组(P<0.05),但A组与B组之间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3.患者在血液流变学方面比较,在接受治疗后C组各指标降低最明显,与其他三组之间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其他三组各指标下降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炎症相关指标方面比较,四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L-1β,IL-6,TNF-α及血沉均明显降低,C组各指标降低最明显,与其他三组之间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其他三组各指标下降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患肢肿胀值方面比较,第1天,第3天的肿胀值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其他三组的上升幅度较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肿胀值上升幅度小于A,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5天,第7天的肿胀值开始下降,A,B,C三组的下降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组下降最多,高于其他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VAS评分方面比较,患者入院时四组之间的疼痛VAS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进行对应的处理后各组疼痛VAS评分逐渐降低。A,B,C三组的疼痛VAS评分在第1,3,5,7天下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组比A,B两组的疼痛VAS评分下降更快,B组下降较A组更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皮纹出现时间及并发症方面比较,对照组出现皮纹时间最晚,C组出现时间最早,其次为B组,A组,四组之间的差异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次研究中,四组中均以张力性水泡并发症出现最多,B组和C组中出现胃肠道不适。结论:益气活血膏方联合冷疗具有既能其加快患处软组织血液的循环促进肿胀消退又可能有缓解软组织疼痛的临床疗效,可为临床解决胫腓骨骨折术前软组织肿胀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中药膏方联合冷疗可作为创伤后术前软组织肿胀的首选治疗,值得更深层次的研究及推广运用。
汪伟剑[6](2020)在《中药离子导入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血栓前状态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活血散瘀散经穴位离子导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探讨中药离子导入疗法预防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60例,经过简单随机化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单节段腰椎髓核摘除并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组于手术结束后第1天给予活血散瘀散酊剂离子导入干预,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离子导入,20分钟/次,每日两次,连续7天。于术前1天、手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抽取血样观察PT、APTT、TT、FIB、D-二聚体及血栓弹力图的变化,分析凝血功能状态;并于术前1天、术后第7天行双下肢静脉彩超判断是否发生DVT。结果:(1)两组患者在手术前1天和手术后第1天的各凝血指标水平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与手术前1天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第1天PT、APTT、TT、R值、K值降低,FIB、D-二聚体、α角、MA值、CI值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在术后第3、7天,PT、APTT、TT均呈逐渐延长趋势,FIB、D-二聚体呈下降趋势,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TT、FIB、D-二聚体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术后第3、7天,R值、K值均呈逐渐上升趋势,α角、MA值呈下降趋势,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值、α角、MA值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值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凝血综合指数CI来看,两组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趋势走向相似,但治疗组CI值在术后第3、7天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术后均无DVT发生。结论:活血散瘀散经穴位离子导入能降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有效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是预防腰椎术后DVT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吴言歌,王丽[7](2020)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乳腺癌化疗PICC患者血液流变学及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乳腺癌化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血液流变学及上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乳腺癌化疗PICC患者11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56)及对照组(n=56),对照组围手术期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围手术期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腋下静脉平均血液流速、腋下最大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患者治疗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乳腺癌化疗PICC患者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上肢血液循环,从而有效预防上肢静脉血栓发生,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陈小康[8](2019)在《清热祛瘀法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后血液流变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清热祛瘀法(骨八方)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后进行治疗,探讨骨八方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后患者血液流变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66例在2018年3月—2019年2月期间于佛山市中医院创伤骨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骨八方)和对照组(基础治疗)两组,每组各33例。所有患者均于伤后24小时内完善下肢血管彩超检查,并抽血检测全血粘度(高、中、低切)、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同时对患者进行中医瘀热证候积分评定。第1次抽血及评估完成后,治疗组口服骨八方,对照组行口服去伤片、三七化瘀口服液的基础治疗。然后再于创伤后第7天复测下肢血管彩超,并再次抽血检测及评估上述指标和积分,最后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栓发生率和全血粘度(高、中、低切)、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等检验数据指标以及瘀热证候积分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及伤后到入院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患者全血粘度(高、中、低切)、血浆粘度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数据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具有可比性。3、治疗组的全血粘度(高、中、低切)、血浆粘度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数据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对照组全血粘度(高、中、低切)、血浆粘度数据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数据前后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值>0.05)。4、治疗后,全血粘度(高、中、低切)、血浆粘度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数据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治疗后治疗组1例忠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3例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5、最终两组66例患者完成研究。结论:清热祛瘀法(骨八方)及本院基础药物(三七化瘀口服液、祛伤片)均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后患者流变学状态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们是骨八方对于骨折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程度上更优,更能改善瘀热积分,在降低血栓发生率上两组无明显差异。故骨八方早期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忠者,可有效降低忠者血液粘稠度水平,改善瘀热症候,值得在临床更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徐效昆[9](2019)在《电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研究及中药预防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深静脉血栓(DVT)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导致栓塞肺动脉,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要。然而,现代西医学对于本病的防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需要去探索更为有效、安全的防治手段。DVT在中医学中属于“股肿”、“脉痹”等范畴,“气滞血瘀”为此病的基本病机,活血化瘀为防治此病的一般论治法则。中药治疗和针刺治疗作为中医学中最主要的两种治疗手段,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方剂预防THA术后的DVT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仍缺乏循证依据;使用针刺的方法预防其他疾病所引起的DVT可见少数临床报道,但针对THA术后DVT发生的预防尚未见一例报道。因此,为中药对THA术后DVT的防治作用提供循证依据,并探索针刺对THA术后DVT的防治作用,对于评价中医学在预防THA术后DVT的治疗效果、拓宽中医学在预防THA术后DVT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循证研究:目的:为了给中药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防治作用提供循证依据,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应用中药方剂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评价,选取使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方与补阳还五汤加减方的临床研究,以探讨中药方剂与西药相比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有效性。方法:全面检索以DVT发生率为主要观察指标、中医活血方剂为主要干预措施来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标准并按流程来筛选形成纳入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和相关观察指标数据,同时按照cochrane标准评估文献方法学质量。对文献的疗效指标进行Meta分析,分析处理各指标异质性,并借助漏斗图了解发表偏倚。结果:基于中医活血方剂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系统评价:共纳入14个RCT,受试者共1147例,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普遍不佳。中医活血方剂组相比西药能够更加有效地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的发病率(P<0.05),降低术后患者血液中fib水平(P<0.05),临床安全性良好。通过亚组分析,发现补阳还五汤加减组相比西药能够更加有效地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的发病率(P<0.05),降低术后患者血液中DDi水平(P<0.05),桃红四物汤加减组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的发病率上效果与西药相当(P>0.05),相比较西药组而言,桃红四物汤加减组够更加有效地降低术后患者血液中Fib水平(P<0.05)。结论:基于DVT的发病率为主要指标,中医活血方剂能够安全有效地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然而受研究方法学质量、异质性、样本量等限制原因,中医活血方剂对DVT的预防作用尚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以及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临床研究:目的:为了探索针刺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防治作用,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探讨了电针对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预防效果,以及部分的治疗机理。方法:选取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骨科病房所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4例,使用区组随机化的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7例。由于治疗组有两例脱落,故最终收治病例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7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即术后使用弹力袜,早期指导患者系统合理髋关节功能锻炼,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在术后1-7天予电针治疗,取双侧合谷穴、太冲穴,患侧梁丘穴、外丘穴、金门穴,常规消毒进针,深度为25mm左右,得气后再将电针输出导线夹在患者患肢穴位之毫针上,采用频率为2/100Hz的疏密波刺激30分钟,输出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治疗组术后1-7天同时服用利伐沙班,每日10mg。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仅在术后1-7天服用利伐沙班,每日10mg。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第7天检查双下肢静脉彩超,并在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5天分别予以检查PT、APTT、Fib、DDi、PLT、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7日双下肢血管彩超结果及下肢DVT发生率,患者术肢的血肿、肿胀情况,以及相关血液指标的变化。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性统计学分析,二组间分类资料的分布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组间连续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临床结果指标的比较主要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的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方法。检验水准定为0.05,小于0.05认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对照组DVT发生数为7例,未发生数为40例,发生率为14.9%,试验组DVT发生数为1例,未发生数为44例,发生率为2.2%,经卡方检验,可以认为两组的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患者下肢血肿的发生数为5例,未发生数为42例,发生率为7.6%,试验组患者下肢血肿的发生数为2例,未发生数为43例,发生率为4.4%,经卡方检验,认为两组的下肢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患者下肢瘀斑的发生数为4例,未发生数为43例,发生率为4.3%,试验组患者下肢瘀斑的发生数为0例,未发生数为45例,发生率为0%,经卡方检验,认为两组的下肢瘀斑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第5天PLT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Fib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5天治疗组DDi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两组均未发生出血、肺栓塞等不良事件。结论:通过临床研究发现,电针联合西药组相比较于单纯西药组能够显着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此外也具有更好的安全性。通过比较患者的一些血液指标发现,电针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并能够改善血液的纤溶状态,降低D-二聚体的含量,然而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有限,该结论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吕伟,胡水莲,熊国江,熊汉鹏[10](2018)在《痰热清注射液对合并COPD肺癌患者围手术期血液流变学和肺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痰热清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2月2016年6月因肺癌于本院行肺叶切除术治疗的8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于术前7 d至术后7 d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则联合痰热清注射液静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的改善情况,比较两组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s-CRP及Fib、D-D等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降低,但观察组指标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在COPD合并肺癌围手术期患者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有效预防高凝状态,减轻肺功能损伤,值得推广。
二、血液流变学及围手术期观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液流变学及围手术期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活血膏方联合氨甲环酸对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终止标准 |
1.4 一般资料 |
1.5 治疗方法 |
1.5.1 对照组 |
1.5.2 治疗组 |
1.6 观察指标 |
1.6.1 实验室指标 |
1.6.2 失血量 |
1.6.3 下肢DVT发生情况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2组患者Hb、HCT水平比较 |
2.2 2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 |
2.3 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比较 |
2.4 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输血量比较 |
2.5 2组患者失血量比较 |
2.6 2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比较 |
3 讨 论 |
(2)经皮穴位电刺激对ERAS模式下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疼痛及血流变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方法 |
1 一般方法 |
2 研究对象 |
3 主要方法 |
4 评价指标 |
5 观察指标 |
6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入院时情况 |
3 术前情况 |
4 术后情况 |
5 术后并发症 |
6 不良反应 |
讨论 |
1 研究背景 |
2 ERAS模式的TKA |
3 经皮穴位电刺激 |
4 本研究选取相关血液指标的依据 |
5 本研究选取穴位的依据 |
6 研究结果分析 |
7 并发症结果分析 |
8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患者围手术期用药细节 |
综述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研究进展 |
1 术前管理 |
2 术中管理 |
3 术后管理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术后血瘀证的形成机制及健脾活血法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患者门静脉血栓及血瘀证情况 |
2.2 脾虚血瘀证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联系 |
2.3 脾虚血瘀证与血流动力学的联系 |
2.4 血常规及肝功能临床指标检测 |
2.5 血流动力学检测 |
2.6 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检测 |
2.7 肝纤指标比较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
1 实验动物、材料、仪器与试剂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试剂配比 |
2 动物分组、造模、干预及标本采集和检测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动物造模 |
2.3 各组干预措施 |
2.4 诊断标准 |
2.5 标本采集 |
2.6 观察指标 |
2.7 观察指标检测方法 |
2.8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实验动物血瘀证及病理组织情况 |
3.2 健脾活血法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兔脾切除前后血常规和肝功能的影响 |
3.3 健脾活血法对肝硬化脾功能尤进白兔脾切除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3.4 健脾活血法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白兔脾切除前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3.5 健脾活血法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白兔脾切除前后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论 |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健脾活血法对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血瘀证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回阳九针对犬全身麻醉苏醒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小动物临床常用全身麻醉药研究进展 |
1.1.1 注射麻醉药 |
1.1.2 吸入麻醉药 |
1.2 全麻围手术期血液流变学研究进展 |
1.2.1 血液流变学概述 |
1.2.2 全麻围手术期的血液流变学变化 |
1.2.3 全麻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1.3 针灸在全麻围手术期的作用 |
1.3.1 针灸减少麻醉剂及止痛药用量 |
1.3.2 针灸减少全身麻醉的并发症 |
1.3.3 加强术后镇痛 |
1.3.4 保护重要器官 |
1.3.5 促进麻醉苏醒 |
1.4 回阳九针的研究进展 |
1.4.1 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效果 |
1.4.2 对椎动脉狭窄颈性眩晕的治疗效果 |
1.4.3 对持续性植物状态的治疗效果 |
1.4.4 对老年痴呆的治疗效果 |
1.4.5 对四肢痛痹的治疗效果 |
1.4.6 对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效果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回阳九针对试验犬全身麻醉苏醒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剂、仪器与耗材 |
2.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回阳九针对苏醒用时的影响 |
2.2.2 回阳九针对苏醒过程体征的影响 |
2.2.3 回阳九针对苏醒时体征的影响 |
2.2.4 回阳九针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回阳九针对试验犬全身麻醉苏醒时间的影响 |
2.3.2 回阳九针对试验犬全身麻醉苏醒过程各项体征的影响 |
2.3.3 回阳九针对试验犬全身麻醉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回阳九针对去势手术犬苏醒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剂、仪器与耗材 |
3.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回阳九针对苏醒用时的影响 |
3.2.2 回阳九针对苏醒过程体征的影响 |
3.2.3 回阳九针对苏醒时体征的影响 |
3.2.4 回阳九针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回阳九针对去势手术犬苏醒时间的影响 |
3.3.2 回阳九针对去势手术犬苏醒过程各项体征的影响 |
3.3.3 回阳九针对去势手术犬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益气活血膏方联合局部冷疗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前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终止实验标准 |
2.研究方案 |
2.1 实验药品 |
2.2 治疗方法 |
2.3 检测指标 |
2.4 评价方法 |
2.5 统计学分析 |
3.研究结果 |
4.讨论与分析 |
4.1 中医对于胫腓骨骨折后引起组织肿胀、疼痛的研究概况 |
4.2 益气活血膏方的组方及立方依据 |
4.3 现代医学对于胫腓骨骨折后引起组织肿胀、疼痛的研究概况 |
4.4 益气活血膏方对胫腓骨骨折后软组织损伤修复的影响 |
4.5 冷疗机制及注意事项 |
5.本研究结果讨论 |
5.1 在血液流变学比较方面 |
5.2 在炎症相关指标比较方面 |
5.3 在患肢肿胀值比较方面 |
5.4 在VAS评分比较方面 |
5.5 在皮纹出现时间及并发症比较方面 |
5.6 在临床疗效比较方面 |
5.7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5.8 益气活血膏方联合冷疗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前软组织肿胀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治疗下肢骨折围手术期肿胀的研究进展 |
引言 |
1 分期论治 |
2 中药内治 |
3 中药外治法 |
4 其他疗法 |
5 西医治疗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中药离子导入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血栓前状态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脱落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手术治疗 |
2.3 分组治疗方法 |
3 临床疗效观察 |
3.1 疗效性观察项目 |
3.2 意外情况分析 |
4 临床试验伦理规范 |
5 数据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
2 手术前后凝血指标的比较 |
3 治疗结果 |
3.1 手术后凝血指标的比较 |
3.2 影像学结果 |
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病证结合改善血栓前状态 |
2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选择依据 |
3 手术前后凝血指标分析 |
4 两种治疗方法对血栓前状态的影响作用分析 |
4.1 治疗后凝血四项指标分析 |
4.2 治疗后血清D-二聚体浓度分析 |
4.3 治疗后血栓弹力图指标分析 |
5 活血散瘀散离子导入疗法对腰椎术后血栓前状态疗效的参考意义 |
6 安全性分析 |
7 创新性分析 |
8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集束化护理干预对乳腺癌化疗PICC患者血液流变学及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成立集束化干预小组 |
1.2.2 集束化护理措施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
2.2 两组上肢血栓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比较 |
3 讨论 |
(8)清热祛瘀法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后血液流变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中西医研究 |
1.1.1 股骨粗隆间骨折概述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1.1.2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型 |
1.1.3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 |
1.1.4 中医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认识 |
1.2 血液流变学的相关研究现状 |
1.2.1 血液流变学 |
1.2.2 主要血液流变指标 |
1.2.3 西医对骨折后血液流变状态改变的干预措施 |
1.2.4 中医证候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 |
1.2.5 中医瘀热证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课题样本量估算 |
2.1.3 课题实际入组与分组 |
2.2 病例选择 |
2.2.1 疾病诊断标准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剔除标准 |
2.3 病例处理 |
2.4 数据的采集处理 |
2.4.1 数据的采集 |
2.4.2 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
2.5 研究结果 |
2.5.1 一般资料 |
2.5.2 组间基线的对比 |
2.6 观察指标的统计分析 |
2.6.1 检验指标 |
2.6.2 中医证候指标 |
2.6.3 治疗后静脉血栓并发率 |
2.6.4 结果分析 |
第三章 讨论和分析 |
3.1 骨折后主要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
3.2 骨八方对骨折后患者血液流变指标改善作用机制 |
3.3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录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9)电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研究及中药预防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
一、前言 |
二、DVT发病机制 |
三、DVT的高危因素 |
四、DVT的诊断 |
五、DVT的预防性措施 |
六、DVT的治疗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 |
一、病名及其特点 |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病机 |
三、治则治法 |
四、DVT中医辨治及疗效评价 |
第三节 针刺活血化瘀的理论探源 |
一、前言 |
二、《黄帝内经内经》及后世各代医家对针刺活血化瘀的认识 |
三、针刺活血化瘀的原理 |
四、针刺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现代医学研究 |
五、针刺对微循环影响的现代医学研究 |
第二章 中药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循证研究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中医活血方剂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系统评价 |
一、引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第三章 电针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临床试验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一般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法 |
二、关于盲法 |
三、样本量估算 |
四、治疗方法 |
五、取穴、操作方法及器材 |
六、疗效评定指标 |
七、试验流程图 |
八、临床资料的统计学处理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一、基本情况资料比较 |
二、疗效指标比较 |
第五节 讨论 |
一、疗效分析 |
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DVT的流行病学研究 |
三、DVT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发病机制探讨 |
四、利伐沙班的药理学及应用 |
五、取穴依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详细摘要 |
(10)痰热清注射液对合并COPD肺癌患者围手术期血液流变学和肺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血液流变学及hs-CRP比较 |
2.2 两组肺功能情况 |
3 讨论 |
四、血液流变学及围手术期观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活血膏方联合氨甲环酸对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李时斌,孟林,章晓云.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01)
- [2]经皮穴位电刺激对ERAS模式下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疼痛及血流变影响[D]. 张熙南.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术后血瘀证的形成机制及健脾活血法的干预研究[D]. 黄龙.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回阳九针对犬全身麻醉苏醒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D]. 张雅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5]益气活血膏方联合局部冷疗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前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黎贤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中药离子导入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血栓前状态影响的临床研究[D]. 汪伟剑.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集束化护理干预对乳腺癌化疗PICC患者血液流变学及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J]. 吴言歌,王丽. 实用医药杂志, 2020(03)
- [8]清热祛瘀法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后血液流变指标的影响[D]. 陈小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电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研究及中药预防的系统评价[D]. 徐效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痰热清注射液对合并COPD肺癌患者围手术期血液流变学和肺功能的影响[J]. 吕伟,胡水莲,熊国江,熊汉鹏. 当代医学, 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