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事诉讼法学简答题练习(论文文献综述)
郑倩[1](2020)在《以学习者为中心 制作全媒体数字教材产品——以《管理会计》全媒体数字教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新媒体日益融入学习设计的背景下,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尝试开发了《管理会计》全媒体数字教材。秉承远程开放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资源设计理念,该教材以"模块化的学习内容、带入式的学习活动、多种教学媒体的融合、良好的视觉(或听觉)与操作体验"为设计思路,力求最大化体现新媒体在教材产品中的作用,注重学习者体验,尽力使之成为学习者喜欢的教材。
赖雪梅[2](2019)在《“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自“05方案”实施以来,“基础”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为一门课程,然而实际教学效果与“方案”拟定的初衷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个现象,为解除“基础”课教师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于一门课中认知上的困惑,促进教材到教学的有效转化,本文探究了“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于一体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剖析了“基础”课教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两张皮”现象,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系统设计“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并以此进行实践验证。从理论层面而言,把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整合于“基础”课当中,不仅是因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有机融合,更是因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学理上的联系,这是促成“基础”课诞生的最根本的缘由。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德治与法治从未分离的实践,进一步验证了“基础”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为一体的合法性。系统梳理和澄清“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有助于提升“基础”课的理论深度,增强课程学术魅力。从现实层面而言,基于前述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学理、历史和现实的考证,针对当前“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两张皮”现象,提出系统的教学实施建议,全方位推进“基础”课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考核的立体化改革,力促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真正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研究的缘起、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习近平主席对青年人提出了“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要求,中宣部“05方案”设计的“基础”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但是,“基础”课的教学实施现状与“方案”拟定的初衷存在很大差距:一线教师对“基础”课诞生和实施产生了巨大的困惑,不能很好地理解“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通性,因而在教学中出现了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分而治之”的“两张皮”现象。为了帮助一线教师打通对“基础”课学理认知上的困惑,使其认识到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价值趋同性、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一致性,学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不够系统和深入,且对“基础”一线教师的困惑不具有针对性,因此,本文直接探究“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于一体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剖析“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实施现状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系统设计“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路径,并进行实践验证,希望借此帮助“基础”课一线教师解除学理困惑,为增强“基础”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提供方法和途径上的借鉴。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这一部分首先对“基础”课、“德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法制教育”这几个关键词语进行阐释和界定。在继承和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理论渊源进行探索。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同源性、同质性、价值趋同性和互补性差异的理论是“基础”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在一门课程中的内在学理依据。西方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理论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参考。中国德法相济的历史传统形成了“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礼法合治”等德法融合的思想也为“基础”课的产生和发展也起到重要的理论奠基作用。这部分研究将为实现“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历史基础。第三部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实需要及其维度。从现实来看,道德与法律作为观念的意识形态和制度意识形态,它们的产生和发展都建立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现实基础之上。“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结合正是中国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与实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此部分的深度分析有助于巩固和加强一线教师对“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建立有效的认同感。第四部分,“基础”课教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状分析。承担“基础”课教学的一线教师由于学科背景的差异和教学的惯性导致他们对“基础”课诞生和实施产生巨大的困惑,不能很好地理解“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通性,在教学中不能将“05方案”的指导精神贯彻到位,从而出现了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分而治之”的“两张皮”现象,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考核的诸多方面。唯有透析“基础”课教学“两张皮”问题及其成因,才能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第五部分,“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改进对策与实践。本部分是论文的核心,也是课题创新价值的集中所在。基于前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的考察和分析,针对当前“基础”课教学当中存在的“两张皮”问题及其成因,提出系统的实施建议,并进行实践验证,全方位推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考核的立体化改革,力促“基础”课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薛童[3](2016)在《以练习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兼谈国际私法练习课的设置》文中研究指明法学是应用科学,规则的理解和适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能。法学院应当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培养涉外法律人亦然。法律职业技能是将法律规则适用到案件中得出结论并说理,以及解释、续造法律的智能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与学术训练不同,同时又与实践教育有所区别。技能的培养只能靠训练,法律职业技能亦同。习得法律职业技能的最佳方式是案例训练。设置讲授课配套的练习课,并采纳自问自答的鉴定式大案例书面写作训练,可以较好地训练成文法"要件—后果"的法律适用方法。
吴才毓[4](2017)在《美国法学院教学模式与方法:教材、案例与逻辑框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法学院教材分为材料汇编式教材、着作式教材、辅导教材,在部分课堂上呈现泛材料化倾向,并无指定教材。根据知识产权法中的合理使用原则,在学生使用教材的合理范畴内,使用反向流入的教材不应属于违法行为。美国案例教学法,正是实践了"翻转课堂"概念的要义,将传统课堂中的"课上"活动和"课下"活动进行互换,传统的知识灌输教育变为阅读材料的预习引导部分,课上的有限时间教师用以引导、串讲以及组织同学讨论并解答疑问。美国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操作要点,包括案件的策略、对于客户目的的洞察、客户在此类案件中的期望等。作为一名合格的准律师,合格的法学院学生应当具有确定案件关键、寻找解决方案的素质,在确定案件关键问题后,应当停止被动倾听,而通过有选择的发问,获取有效信息。
夏昊晗[5](2016)在《作为一种范式的德国法学教育——基于文本的分析和个人的体验》文中研究表明德国法学教育是以法官为培养目标的一元化教育,从事任何法律职业的人都必须接受这样的法学教育。大学学习与见习服务的双阶段设置、重视案例教学是其两个鲜明特色。其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重视基础的纯粹法律专业教育倾向。虽然德国法学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瑕不掩瑜,在许多方面可以作为一种可资借鉴的范式。
蔡雪童[6](2016)在《中学古诗教学关键词研究》文中指出古典诗歌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古典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以来,中学古诗教学虽然呈现出一些新气象,但总体成效与语文新课程的要求尚有不小的差距。古诗教学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古诗教学知识,教师最核心最重要的古诗教学知识表征为一系列关键词,在古诗教学中则体现为最常用的知识点与能力点,所以本论文采用关键词研究法的基本思路与技术方法来研究中学古诗教学的关键词。本论文的核心内容有三章。第一章首先阐述古诗教学关键词的萃取方法、萃取过程、萃取结果,并从课标中寻求确定的古诗教学关键词的合理依据;进而运用文献研究、课例分析、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四种方法萃取出古诗教学关键词,分别是意境、格律、用典、诵读。第二章探讨古诗关键词教学的成效与问题。主要从古诗文体知识和古诗阅读知识两个角度,运用课例研究、教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探寻当前一线教师对古诗教学关键词的理解和课堂教学的实际运用情况。研究发现,意境教学成效显着,格律教学亟待改善,用典教学有待提升,诵读教学需要优化。第三章从教师对古诗教学关键词的认知和运用现状出发,通过总结优秀课例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名师的访谈调查,提出古诗教学的改进建议。研究表明,教师的古诗教学知识亟待改善,包括格律、用典、诵读三方面的知识;古诗教学方法需要创新,主要有知人论世法、吟诵法、缩减诗词法。运用关键词研究法探讨古诗教学的关键词,有利于揭示古诗教学核心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改善语文教师的古诗教学知识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知识,能够为促进中学古诗教学的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支援,应该继续深入研究。
刘哲玮[7](2014)在《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模式改革报告》文中认为民事诉讼法学作为法学院的一门基础课程,经过30余年的积累,形成了固有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虽然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学生无法完全掌握民事诉讼法学的基础理论和思维方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司法实务中的任意裁量。与民法案例课程的对比更突显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因此,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体例、教学方式、考试机制等方面都应作出相应改革和调整。
袁晓新[8](2014)在《关于诉讼法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文中提出在学术型院校向适用型院校转变的背景下,诉讼法课程因高于一般法的程序法规范性和实践性,更适于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也使学生操作案件的能力大幅提高。为了使诉讼法教学更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要做到理论知识和实务技巧并重,还要尝试在教学手段、教材配备等方面进行探索。
肖润娉[9](2014)在《法学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文中认为法学教育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旨在培养法律职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由于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践教学对于法学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虽然实践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教育部也规定了高校进行实践教学的各类考核指标,法学实践教学的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如果继续维持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势必对法学教育培养实践型人才这一目标造成阻碍。法学实践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具有理论教学无可替代的作用,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将法律条文转化为立体的、直观的知识印象。法科学生最为需要的便是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法律职业道德,这些也都只能通过实践来训练。目前对法学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尚少,对其基本概念也无从定义,我们常常将专业实习、模拟法庭笼统地认为是实践教学,事实上法学实践教学却不仅仅只包含这些。社会不断地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法律人才挥手呐喊,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要符合社会的需求,凸显了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本文引言部分介绍了本题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对法学实践课程进行了理论阐述,分析实践课程的基本概念和教学原则,明确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介绍了西方国家法学实践教学的模式以及我国目前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实践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提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第三部分则具体论述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以及考核评估方式的改革,强调实践教学要增加实践课时比例,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部分提出法学实践教学应当分阶段进行,并指出教学设计的依据。最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明确教学改革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符合法学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阚丁丁[10](2014)在《苏教版五年制高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板块及其教学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学习和知识理论、写作行为宏观操作机制理论、教材编制理论三个方面的视角,对该教材应用文写作板块进行研究,分析了教材应用文写作板块结构和内容构成,认为教材在应用文写作方面有一定创新,如:注重将学生的日常写作需求和职业写作需求相结合,整体注重情境设置,示例贴近学生实际,强调实际运用等。结合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调查,分析了教材存在的不足,如:呈现的写作知识类型不全面,选择应用文文体标准不明确,写作情境设置不完善,编写体例陈旧,例文不够精当和典范,写作练习质量有待提升等。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的建议,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对教材完善方向提出建议:拓宽编写思路,优化教材结构,完善教材内容,开发配套资料。针对教材目前现状,提出具体运用和教学对策:倡导教学改革,更新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理念,改变训练的方法,改进对学生写作的评价,搭建网络资源平台;加强教材整合,变分散为集中;提升教师应用文写作能力、科研水平和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水平等。
二、民事诉讼法学简答题练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事诉讼法学简答题练习(论文提纲范文)
(1)以学习者为中心 制作全媒体数字教材产品——以《管理会计》全媒体数字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几个相关概念 |
学习者与学习者体验 |
学习者喜欢的教材 |
全媒体数字教材 |
3 全媒体数字教材产品的设计思路 |
模块化的学习内容 |
带入式的学习活动 |
多种教学媒体的融合 |
良好的视觉(或听觉)与操作体验 |
4 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
全媒体数字教材能成为纸质教材的升级版吗 |
数字教材与网上学习资源(或网络课程)是什么关系 |
(2)“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关研究及评析 |
1.2.2 国内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关研究及评析 |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基本思路 |
第2章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
2.1 概念界定 |
2.1.1 “基础”课的概念及其由来 |
2.1.2 德育与道德教育 |
2.1.3 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 |
2.1.4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理论 |
2.3 西方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理论 |
2.4 中国古代礼法并用、德法兼治的思想 |
第3章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实需要及维度 |
3.1 经济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
3.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 |
3.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
3.2 政治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
3.2.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道德维度 |
3.2.2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法治维度 |
3.3 文化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
3.3.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
3.3.2 浓厚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需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
3.4 社会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
3.4.1 道德建设是社会治理的基石 |
3.4.2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 |
3.5 生态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
3.5.1 生态文明建设要与道德建设相融合、相统一 |
3.5.2 生态文明建设须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 |
第4章 “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现状分析 |
4.1 教学理念分析 |
4.1.1 “基础”课现有的教学理念及存在的问题 |
4.1.2 构建新的“基础”课教学理念 |
4.2 教学方法分析 |
4.2.1 专题式教学法 |
4.2.2 案例教学法 |
4.2.3 合作学习法 |
4.2.4 服务性学习法 |
4.2.5 研究式教学法 |
4.3 实践教学分析 |
4.3.1 “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
4.3.2 对“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
4.4 教学考核分析 |
4.4.1 “基础”课考评现状分析 |
4.4.2 “基础”课有效考核评价策略 |
第5章 “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改进对策与实践 |
5.1 教学实施原则 |
5.2 教学整体设计 |
5.2.1 “基础”课专题设计的目标 |
5.2.2 “基础”课专题设计内容与方法 |
5.2.3 “基础”课考核方式设计 |
5.3 教学实践案例 |
5.3.1 教学内容解析 |
5.3.2 学生学情诊断 |
5.3.3 教学目标分析 |
5.3.4 教学策略分析 |
5.3.5 教学流程 |
5.3.6 课堂实录 |
5.4 教学效果分析 |
结语创新体制机制,助力有机融合的落地落小落实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作为一种范式的德国法学教育——基于文本的分析和个人的体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元化的法学教育 |
二以法官为培养目标的法学教育 |
三双阶段的法学教育 |
(一) 大学学习阶段 |
1. 基础学习阶段 |
2. 主要学习阶段及重点领域学习阶段 |
3. 第一次考试 |
(二) 见习服务阶段 |
1. 实务培训与学习小组培训 |
2. 第二次国家考试 |
(三) 评价 |
四以案例教学为鲜明特色 |
五重视基础的纯粹专业教育 |
(一) 纯粹的法学专业教育 |
(二) 重视法学专业基础 |
六余论 |
(6)中学古诗教学关键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价值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中学古诗教学关键词的萃取 |
第一节 通过文献分析确定 |
一、诗论着作 |
二、语文教学研究类文献 |
第二节 通过课例分析确认 |
一、《登高》课例分析 |
二、《锦瑟》课例分析 |
第三节 通过问卷调查筛选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内容 |
三、调查结果 |
第四节 通过访谈调查印证 |
一、访谈对象 |
二、访谈内容 |
三、访谈结果 |
第二章 教师对古诗教学关键词的理解与运用 |
第一节 古诗教学关键词理解与运用现状考察 |
一、意境 |
二、格律 |
三、用典 |
四、诵读 |
第二节 考察结论与反思 |
一、意境教学成效显着 |
二、格律教学亟待改善 |
三、用典教学有待提升 |
四、诵读教学需要优化 |
第三章 古诗关键词教学的改进建议 |
第一节 教师古诗教学知识的改善建议 |
一、格律教学知识的改善建议 |
二、用典教学知识的改善建议 |
三、诵读教学知识的改善建议 |
第二节 古诗教学方法的改进建议 |
一、知人论世法 |
二、吟诵法 |
三、缩减诗词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关于诉讼法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内容要做到科学全面 |
(一) 注重课堂知识讲授 |
1. 以基本理论的掌握作为重点。 |
2. 疑难问题必须解决。 |
3. 典型案例的带动作用。 |
(二) 注重法条和司法解释的学习 |
(三) 注重诉讼法之间的对比 |
二、教学方法要做到新颖互动 |
(一) 引入辩论式教学 |
(二) 采取网上互动的方式 |
(三) 引入答题技巧训练 |
三、其他教学活动及配套设施的完善 |
(9)法学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法学实践课程的概述 |
(一) 法学实践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1. 基本概念 |
2. 法学实践课程的特点 |
(二) 法学实践课程的教学原则 |
1. 适切原则 |
2. 完整性原则 |
3. 方向性原则 |
4. 平衡性原则 |
(三) 法学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
1. 符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求 |
2. 完善法学教育课程体系 |
3. 改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局面 |
第二章 法学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 |
(一) 西方法学实践课程教学和我国现状 |
1. 西方实践课程的教学 |
2. 我国实践教学的现状 |
(二) 时代背景 |
1. 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
2. 市场经济对实践型法律人才的需求 |
3. 国家对法律人才培养的定位 |
(三) 法学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
1. 传统的实践课程教学无法达到本科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
2. 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同步、协调发展 |
3. 促进法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创新 |
第三章 法学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
(一) 教学内容的改革 |
1. 课程功能需定位清晰 |
2. 课程结构需合理 |
3. 精选教学内容 |
4. 改进教学方式 |
(二) 教学方法的改革 |
1. 互动教学法 |
2. 任务驱动教学法 |
3. 法律诊所教学 |
4. 模拟法庭教学创新 |
5. 提倡自学 |
(三) 考核评估方式的改革 |
1. 依据不同课程教学目标分别设定考核要求 |
2. 学生相互评价计入考试成绩 |
3. 考核形式多种多样,不拘泥于闭卷考试 |
(四) 实践课程教学过程改革对老师与学生的要求 |
1. 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
2. 实践课程中的学生 |
3. 师生关系 |
第四章 法学实践课程教学阶段与课程设计 |
(一) 实践课程的教学阶段 |
1. 基础教学 |
2. 专题教学 |
3. 综合教学 |
(二) 实践课程设计的依据 |
1. 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 |
2. 制定课程主要内容、学分 |
第五章 法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
(一) 合理规划教学任务 |
1. 实践教学任务分阶段 |
2. 教学任务应当体现法学教育培养目标 |
(二) 倡导学生主导 |
(三) 实践教学应当符合社会需求 |
1. 满足市场经济对法律人才的要求 |
2. 实践教学走向社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苏教版五年制高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板块及其教学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苏教版高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板块概述 |
第一节 对苏教版高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板块分析的理论视角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知识论 |
三、写作行为宏观操作机制理论 |
四、教材编制理论 |
第二节 苏教版高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板块构成 |
一、内容系统 |
二、单元结构 |
三、编写体例 |
第三节 苏教版高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板块的特点 |
一、将日常需求和职业需求相结合 |
二、引入情境设计 |
三、力求贴近学生实际 |
四、强调实践操作 |
第二章 苏教版高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板块教学现状 |
第一节 苏教版高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板块“教”的现状 |
一、调查基本情况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苏教版高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板块“学”的现状 |
一、调查基本情况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章 苏教版高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板块完善建议 |
第一节 拓宽编写思路 |
一、明确职教语文课程的定位 |
二、重新认识应用文写作能力要求 |
三、推动教材内容教学化 |
四、借鉴任务导向模式 |
第二节 优化教材结构 |
一、摒弃综合组元式结构 |
二、设置应用文独立模块或分册 |
第三节 完善教材内容 |
一、以基础实用为原则选择文体 |
二、要有时代气息 |
三、精选示范例文 |
四、充实训练习题 |
第四节 开发配套资料 |
一、完善配套教学用书 |
二、开发数字化资源 |
第四章 苏教版高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板块教学对策 |
第一节 倡导教学改革 |
一、更新应用文写作教学理念 |
二、改变应用文写作训练模式 |
三、改进应用文写作教学评价 |
四、搭建应用文写作网络资源平台 |
第二节 加强教材整合 |
一、单元内读写结合 |
二、应用文写作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
第三节 提升教师水平 |
一、教师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提高教师水平的主要着力点 |
结束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民事诉讼法学简答题练习(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学习者为中心 制作全媒体数字教材产品——以《管理会计》全媒体数字教材为例[J]. 郑倩.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09)
- [2]“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D]. 赖雪梅.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3]以练习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兼谈国际私法练习课的设置[J]. 薛童. 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 2016(00)
- [4]美国法学院教学模式与方法:教材、案例与逻辑框架[J]. 吴才毓. 法学教育研究, 2017(02)
- [5]作为一种范式的德国法学教育——基于文本的分析和个人的体验[J]. 夏昊晗. 高等教育评论, 2016(01)
- [6]中学古诗教学关键词研究[D]. 蔡雪童. 江苏师范大学, 2016(01)
- [7]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模式改革报告[J]. 刘哲玮. 民事程序法研究, 2014(02)
- [8]关于诉讼法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 袁晓新.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20)
- [9]法学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D]. 肖润娉. 首都师范大学, 2014(09)
- [10]苏教版五年制高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板块及其教学对策研究[D]. 阚丁丁.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