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期投资者的一些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刘逖[1](2020)在《中国资本市场亟需建立长期投资者制度》文中研究说明供给短缺是当前资本市场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是制约资本市场更加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因素。建立长期投资者制度,推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必须积极采取相关举措,拓宽长期资金来源,扩大长期投资者规模,同时推出多项关键性配套制度和改革措施。
保罗·H.埃德尔曼,Wei Jiang,兰德尔·S.托马斯,王烁,李啸东,潘婷,雷语嫣[2](2020)在《任期表决制会给公司管理层终身职位吗?》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有评论者提出将任期表决制(tenure voting)作为双层股权结构的一种替代方案。通过制作和研究相关数据库,本文得出了结论。从管理层角度来看,任期表决制确实代表了一种中间的投票控制形式:它无法像双层股权结构那样极大地保证管理层的控制,但它确实为大额持股的管理层提供了控制权。机构投资者会认为,尽管一股一票的投票制度对他们的权利更有利,但在赋予他们公司治理权方面,任期表决制是对双层股票结构的一种改进。
林恩·L.达拉斯,乔丹·M.巴里,李啸东,潘婷,雷语嫣,王烁[3](2020)在《长期股东和任期表决权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任期表决权制(TPV)作为应对股东短期行为的补救措施而获得了较大关注。它类似于一种温和的双层股权结构,但更具针对性。短期来看,TPV增强了内部人员控制,并在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之间形成了偏离。但从长远来看,TPV会降低内部人员所有权和控制权。总体而言,TPV公司的市场表现明显优于整个市场。虽然目前尚不清楚是不是TPV促成这种强劲表现,但我们相信,股东和公司自由地去探索合理的TPV适用方案会获得市场支持。
彭晓洁[4](2019)在《长期投资者保护最优控制权模式研究——以我国社保基金持股企业为例》文中认为从投资收益率、盈余管理和财务绩效等角度运用熵值法度量社保基金持有企业长期投资者保护水平。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选取各控制权配置的度量方式与长期投资者保护关联度最大者,以寻求长期投资者保护水平最高时企业控制权配置的模式,发现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10%~30%之间,董事会类型为制约型董事会,总经理由董事会根据公司制度选举产生时,公司配置权模式为最优模式。通过实证检验最优模式和其他模式在发展能力、风险水平、利润分配和企业价值四个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最优控制权配置模式有利于提升长期投资者的保护水平。
周仕盈[5](2019)在《长短期资产配置理论与实证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上世纪七十年代马科维茨等金融经济学家提出的均值-方差模型奠定了投资者进行资产配置的理论基础。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在成熟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中,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大多数参与者已经从靠技术分析进行市场择时的“投机者”转变成根据投资目标和风险偏好来进行有效资产配置的投资者。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迫切需要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打破刚性兑付,鼓励长期价值投资者通过金融市场进行投资。因此,在不同资产之间寻求控制风险下的最优资产配置,将成为中国金融市场投资者重要的投资方式。最优资产配置的核心问题包括风险/收益率的估计以及投资者风险偏好的量化。与股票投资策略相比,资产配置的投资期限相对较长,因此,建立对长期和短期风险的动态关系进行估计的统一理论框架至关重要。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正是中国金融市场长短期资产配置中的风险估计以及投资者风险偏好的量化,从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资产配置的业绩贡献。通过对国内资本市场进行业绩归因分析,以混合型基金和主动型股票基金为代表,发现资产配置对投资业绩的贡献较大,从而论证了资产配置策略对于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性。2、长期和短期协方差矩阵的动态关系。大类资产收益率相对于个股收益率而言序列自相关性更强,特别是债券和货币资产,因此对大类资产风险的估计和预测必须要考虑大类资产收益率的协方差矩阵随着投资期限的不同呈现的动态变化。本文第四章首先论证了在估计和预测大类资产风险时,如果忽略协方差矩阵的这种动态变化会产生误差;然后基于严格的理论推导,提出了考虑大类资产协方差矩阵动态变化的资产风险估计模型,以及实际操作的方法。3、风险偏好的量化以及长短期风险偏好的动态关系。目前常用的方法是以投资者实际资产配置权重反推得到风险厌恶系数,但该方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且得到的不同期限的风险厌恶系数相对独立。资产配置通常期限较长,而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系数往往会随着投资期限的变化而变化。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了风险厌恶系数估计的新模型,根据投资者对于长期和短期风险不同的承受度,得到了同类型投资者在不同投资期限准确的风险厌恶系数。4、基于对Black-Litterman(B-L)资产配置模型的完善,构建了短期和长期资产配置策略并进行了统一框架下的长短资产配置实证研究。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资产配置模型之一是B-L模型。本文对现有B-L模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并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该模型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基于本文关于多期风险估计和多期投资者风险偏好的结论,本文构建了长期和短期资产配置策略,并进行了统一框架下的长短资产配置实证研究。基于中国金融市场数据,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短期战术资产配置一定条件下可取得显着的超额业绩回报。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如下:1、利用中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数据,发现大类资产收益的协方差矩阵在投资期限变化时呈现的动态性特征,以及基于这一特征建立估计大类资产长期风险和短期风险的一致性理论框架的必要性,给出了该理论框架在实际风险估计中的具体操作方法。由于资产配置的期限通常较长,直接以长期的数据(1-5年)计算得到长期协方差矩阵缺乏足够的历史样本,并且忽略了短期风险和长期风险的内在关联性。目前常见的做法是把短期协方差矩阵简单转化为长期协方差矩阵,但由于资产收益存在一定的自相关性,该方法存在较大的误差。本文通过理论推导提出并解决了这一问题,并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本文模型的有效性。2、针对目前普遍采用的估计方法无法反映长期风险厌恶和短期风险厌恶的内在关联性的问题,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了投资者可承受最大风险与投资者风险厌恶系数一一对应的关系,进而得到长短期风险厌恶系数之间的关联,从而能够更为合理和有效地估计投资者在不同期限的风险偏好。3、在国内首次提出了统一框架下的长短资产配置研究。目前资产配置的研究大多单独研究长期战略资产配置或短期战术资产配置,而将二者纳入统一框架进行分析的较少。本文在考虑长期和短期风险的动态关系,以及投资者长期和短期的风险偏好内在关联性的基础上,把对大类资产长期和短期风险的估计以及对投资者长期和短期的风险偏好的估计融入长期战略与短期战术资产配置的理论框架,进行了统一框架下的长短资产配置实证研究。
陈莹[6](2019)在《稳健型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偏好研究 ——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社保基金与企业年金为例》文中认为在我国养老保障压力渐显和养老金逐步入市的背景下,本文对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社保基金与企业年金为代表的稳健型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偏好进行研究,并与基金公司和券商的持股偏好进行对比,以期探究稳健型机构的持股偏好以及不同类别机构的持股偏好异质性。本文研究发现,以养老基金为代表的稳健型机构更偏好高波动率、低贝塔、换手率较低、股价较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低、国有股比例高、信息透明度较低、上市时间较长、历史收益较低和价值型的股票。从机构持股偏好的同质性来看,稳健型机构和证券投资类机构都更愿意持有高波动率的股票,即使是稳健型投资者也并不具备完全的审慎性;同时,各类机构普遍对贝塔系数较低、流动性较差、股权分散的价值型股票表现出偏好。从机构持股偏好的异质性来看,稳健型机构更偏好国有股占比更高的公司,而基金公司更倾向于持有国有股占比较低的公司;社保基金偏好信息透明度较低的公司,属于长线机构的特点,期望通过自身的信息优势挖掘处于价值洼地的股票;而基金和券商则符合短期投资者的特点,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风险而对信息透明度高的公司更为偏爱;稳健型机构偏好上市时间较长的公司,而基金和券商偏好上市时间较短的公司;稳健型机构偏好历史收益较低的公司,而基金和券商偏好历史收益较高的公司。为了保证文章结论的稳健性,本文采用了不同的变量对持股偏好和信息透明度进行衡量。此外,本文还按照市场环境和持股比例,对机构的持股偏好进行了分组研究,发现机构的持股偏好在牛市和熊市以及不同的持股比例水平下,均表现出了一定差异。同时,文章通过对保险公司的持股偏好进行研究,进一步对稳健型机构内部进行分类,发现保险公司和企业年金对信息透明度的偏好不同于社保基金,更偏好信息透明度高的股票,充实并拓展了研究结论。
刘洋[7](2019)在《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期限偏好与公司创新投入》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我国A股2007年到2016年机构投资者明细数据,分析机构投资者对公司创新的影响。通过委托代理理论的简单参数模型、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从理论上研究机构持股对公司创新的影响。通过OLS回归,结果发现,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实施监督对公司的创新投入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考虑到不同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风格差异,本文采用投资期限这一指标对其进行划分,投资期限超过三年的为长期机构投资者,投资期限低于一年的为短期投机者。从股权结构和股权比例两个角度分析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对公司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长期机构投资者占比与公司创新投入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短期投机者占比与公司创新投入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同时,将企业按照企业性质划分为国企和非国企,结果发现,机构投资者付出努力监督与国企创新投入和非国企创新投入均存在显着正相关。长期机构占比与不同性质企业的创新投入均为正相关,但对非国企更为显着,且对非国企的作用大于对国企的。短期投机者占比与不同性质企业的创新投入均为负相关,但对非国企更为显着,且负向作用比国企小。本文首次使用公司投资者明细数据,按照投资期限对机构投资者进行划分,弥补了国内关于除证券投资基金外其他机构对公司治理的研究,为提高创新的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刘河村[8](2019)在《基于已实现波动率的HAR类模型对我国股市波动性预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金融市场,波动率在衍生产品交易、风险控制还有定价中占有着重要地位。本文以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和沪深300指数为实证研究样本,采用5分钟高频数据计算中国股市的已实现波动率,并基于已实现波动率构建了8个HAR模型以及连续波动和跳跃波动模型,运用均值结构突变检验法分析了我国股市的结构突变特征。运用8个HAR类模型构建了平均组合模型、中位数组合模型。采用传统的损失函数法、DM检验和SPA检验分析了波动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研究发现:(1)我国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和沪深300指数已实现波动率、连续波动和跳跃波动等都具有尖峰厚尾的分布特征。未对已实现波动率进行分解的HAR模型结果表明在市场中对股市波动影响最大的是中期投资者的交易行为,而短期投资者对市场波动的影响最小。通过分解波动中的连续部分和跳跃部分得到的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长期投资者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减弱,短期投资者对波动的贡献增加。加入不对称效应的波动预测模型表明,正负收益率波动系数均是显着的,负收益率波动系数大于正收益率波动系数,表明在已实现波动率中负半方差的贡献更大,显示了杠杆效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解跳跃波动后,结果显示,正面(“好”)的跳跃对预测未来的波动没有显着影响,负面(“坏”)跳跃对预测未来波动有作用,会使得未来波动变大,表明跳跃会显着的影响未来波动率的预测。(2)本文采用BP结构突变检验方法,实证发现,当已实现波动率均值发生结构突变时,连续波动、跳跃波动的结构突变时点接近,且与已实现波动率矩阵结构突变时点大致相同,三者的突变特征基本一致,当市场中极度乐观的投资者众多或投资者非理性程度较高时,跳跃波动存在一定的时滞性。(3)单独对连续部分和跳跃部分建模发现,日平均连续波动率对连续波动的预测贡献最大,其次是周效应和月效应。在规模效应方面,我国股票市场中,滞后一阶的绝对日收益率和周收益率均不会对投资者行为造成显着的影响。此外,模型中,负收益的系数是显着的,表明滞后一阶的负收益有助于预测连续波动序列,且影响为正。在跳跃波动模型中,日效应对预测未来跳跃波动的贡献最大,月效应的贡献最初,反应了连续波动在波动预测中为主要成分。(4)有关HAR类模型的预测精度分析表明,无论是传统的损失函数法还是SPA检验,均显示加入杠杆效应的波动预测模型中,HAR-RV-SJ-II模型的样本内预测表现最佳,表明已实现波动率与负收益率的交互项能很好的解释不对称效应,对跳跃积极部分与消极部分的分解能很好的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此外,虽然损失函数法和DM检验都显示HAR-RV-J模型的总体预测误差较小,模型中进行连续波动与跳跃波动的分析可提高模型预测精度,但SPA检验结果表明,与其余进行跳跃分解的模型相比,仅仅粗略的分解出跳跃波动,预测效果并不理想。
钟晨[9](2018)在《我国异质机构投资者行为分化对中小板市场波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进程与效率不断向前推进,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中国在2014年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预计2025年左右取得“世界最大经济体”的称号。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支撑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成熟健全的金融体系保驾护航。近年来国际经济局势复杂,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入新的阶段,而我国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种类日益多样化,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被称为“异质机构投资者”,他们普遍具有投资额高、投资经验丰富和参与上市公司经营与监督等特征,因此他们的行为对资本市场运行的有效性具有较强影响。近年来,我国中小板市场作为主板市场的一部分,以较快的速度在金融体系中发展壮大。鉴于中小上市企业较大型企业而言自身发展存在一定问题的现实情形,中小板市场承受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党和政府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可见当前我国中小板市场的首要任务是严防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在于保障市场运行的有效性,可以理解为保障中小板市场“基本功能”发挥作用。借鉴着名经济学家默顿(Merton)、博迪(Bodie)和罗斯(Ross)对金融体系功能的分类与描述,本文将中小板市场的基本功能划分为三类:第一类,资本定价功能,即在市场上股票价格反映公司真实的内在价值,为投资者提供有效信息;第二类,资源配置功能,即市场指导资源向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资金需求者进行配置;第三类,筹资投资功能,即市场可以为资金供求双方提供具有合理价格的金融资产,促进交易达成。如果中小板市场能够有效发挥这三大功能,则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征兆能够被及早发现,金融危机可以被扼杀在摇篮中;但是一旦某一类或几类基本功能受到影响,则市场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陡增。有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异质机构投资者行为对中小板市场基本功能的影响,研究的内容与结论为:第一,在分析相关前期文献与理论梳理基础上,讨论异质机构投资者行为分化的原因与类型。本文从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偏差角度讨论了异质机构投资者行为分化的内在动机,据此将我国资本市场的六类机构投资者按换手率的高低分为了“长期投资者”与“短期投资者”,并论述了这些机构投资者具有投资行为、监督行为与干预行为的分化;第二,基于行为金融中投资者具有异质信念的理论观点,通过求解均衡模型和实证研究表明,异质机构投资者可分为“动量者”与“反转者”,二者会影响股票的内在价值;当二者行为分化程度较大时,中小板不能通过股票价格反映企业真实的内在价值,表明异质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分化对中小板市场资本定价功能造成了影响;第三,基于公司治理理论,通过静态博弈模型分析发现,异质机构投资者可分为“积极监督者”与“消极监督者”,实证指出公司发展会受到异质机构投资者不同监督行为的影响,公司筹资规模不一定与自身实力相匹配,表明异质机构投资者监督行为分化对中小板市场资源配置功能造成了影响;第四,基于马克思关于股票的本质是虚拟资产,其市场价格由投资者对股息进行预期所决定的基本观点,实证研究指出其他投资者在预测公司盈利水平时会受到异质机构投资者干预行为分化的影响,因此不能做出理性预测;当预期受到干扰时,交易难以达成,表明异质机构投资者干预行为分化对中小板市场筹资投资功能造成了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本文给予的相关建议有:统一各界对系统性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认识、形成对股价波动进行监控的长效机制、形成指导理性投资行为的范本模式和进一步完善财务信息的披露机制。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第一,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论文在阐明传统金融理论的不足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行为金融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和马克思经济理论,以多维度、立体性的研究视角,对异质机构投资者行为分化与中小板市场运行有效性的关系展开研究,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第二,学术思想具有创新性。论文第3章提出异质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分化具有理论上的内在动机与现实上的外在表现,并据此将其分为“长期投资者”与“短期投资者”。后文指出,长期投资者同时也是动量者与积极监督者,而短期投资者则是反转者与消极监督者。这种对异质机构投资者进行分类,并揭示其角色的多重性的观点,在学术思想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三,研究手段具有创新性。论文第4章通过建立一般均衡模型来研究异质机构投资者对股票内在价值的理论影响,建模与求解过程具有创新性。第5章基于异质机构投资者监督成本存在的差异,分别建立两类静态博弈模型来分析其监督上市公司过程中存在行为分化的问题,此方法首次被应用于同类研究课题中。此外,第4、5、6章进行了实证研究,建模过程与检验流程在同类型实证研究论文中尚不多见。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异质机构投资者行为分化的内在原因与具体类型,有助于认识异质机构投资者行为分化对作为资本市场重要子市场的中小板市场在资本定价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与筹资投资功能方面的理论与现实影响。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防范我国资本市场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了新的方向,为实现党中央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目标提供了新的观点与路径,可见本文结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丁春霞[10](2017)在《中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优化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维护基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对于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意义重大。资产配置是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核心环节,决定着基金的长期收益水平。要优化养老基金投资运营,需建立一套科学、系统且符合中国资本市场实际的资产配置决策体系。同时,资产配置也是资产管理和投资研究领域的前沿科学,但我国在相应问题上的实证研究非常有限。因此对我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开展研究,既能丰富现代金融学理论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实践成果,又能为优化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提供建议,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优化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目的出发,在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框架内,围绕中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证成果,并对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分别提出建议。首先,本文回顾总结资产配置相关理论及其应用于养老基金资产配置实践的研究成果。结合美国加州公务员养老金体系(CalPERS)、丹麦公共补充养老基金(ATP)和挪威政府养老金-全球基金(GPFG)三个典型案例,归纳总结海外养老基金在资产配置方面的经验以及对于提高我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科学性的启示。本文研究了我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的发展现状,总结经验、指出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其次,本文提出以GARCH-Copula-CVaR为风险测度来建立资产配置优化模型。为更加充分地刻画中国金融市场特征,本文使用ARMA-GARCH模型和多元Copula技术对收益率分布结构建模,引入CVaR作为风险测度,建立mean-CVaR优化模型,并运用该模型解决我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问题。结果显示,该模型相比传统的经验估计法能够更加精确地刻画组合投资风险。回测检验也证明了使用该模型不仅能够有效控制风险,还能够提高投资收益。出于实用性考虑,本文还对该模型进行了三个方向的扩展:加入股权投资、允许使用杠杆和对相依结构时变性建模。最后,本文提出了基于不同经济周期状态的战术资产配置方案。围绕资产收益率的主要底层驱动因素——宏观经济周期,选择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三个主要变量展开研究。通过多元MS-VAR模型将我国经济周期划分为四种状态,即平稳增长、复苏、衰退、过热,并研究各种状态下资本市场的特征规律。结果表明,在特定经济周期状态下,某类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确实会显着区别于中性状态,或明显优于或劣于其他资产。本文将金融资产风险收益特征规律与MS模型的状态预测概率一起,作为投资者预期输入Black-Litterman模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战术资产配置方案。通过回测检验证明,与固定比例组合和均值-方差组合相比,引入投资者预期确实有利于提高养老基金的风险调整后收益。
二、长期投资者的一些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期投资者的一些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资本市场亟需建立长期投资者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建立长期投资者制度的重要意义 |
境内外长期投资者的最佳实践 |
长期投资者的重要作用 |
长期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
壮大长期投资者规模相关建议 |
一是允许商业银行资金入市。 |
二是加快推动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集团资金入市。 |
三是推动中央银行资金入市。 |
四是加大保险资金入市力度。 |
建立长期投资者制度的配套举措 |
一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打造“好制度”。 |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好标的”。 |
三是完善“好机制”,提高二级市场活跃度。 |
四是推出“好工具”,为长期投资者提供便利。 |
(4)长期投资者保护最优控制权模式研究——以我国社保基金持股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回顾 |
三、长期投资者保护的最优控制权配置分析 |
(一)数据来源 |
(二)变量设计 |
1. 长期投资者保护 |
(1)投资收益率 |
(2)盈余管理水平 |
(3)财务绩效 |
2. 控制权配置 |
(1)股东层面控制权配置模式 |
(2)董事会层面控制权配置模式 |
(3)经理层面控制权配置模式 |
(三)长期投资者保护水平与控制权配置的关联度分析 |
(四)各控制权配置下的长期投资者保护 |
1. 各层面控制权配置变量设计 |
2. 控制权配置的最优模式 |
四、最优模式和剩余模式的对比分析 |
(一)变量选择 |
1. 发展能力 |
2. 风险水平 |
3. 利润分配 |
4. 企业价值 |
(二)检验结果 |
五、研究结论 |
(5)长短期资产配置理论与实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资产配置的分类 |
2.2 资产配置中的风险估计 |
2.2.1 单期风险估计 |
2.2.2 多期风险估计 |
2.3 资产配置中投资者风险偏好的量化 |
2.3.1 风险偏好与期望效用函数理论 |
2.3.2 风险厌恶系数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
2.3.3 风险厌恶系数的影响因素和量化方法 |
2.4 资产配置的模型 |
2.5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本文研究方向 |
2.5.1 现有研究的不足 |
2.5.2 本文研究方向 |
第三章 资产配置的理论发展与业绩贡献分析 |
3.1 资产配置的理论发展 |
3.1.1 资产配置的四组相关概念 |
3.1.2 资产配置的决策流程 |
3.1.3 战略/战术资产配置与投资期限的关系 |
3.2 资产配置的业绩贡献分析 |
3.2.1 业绩归因模型 |
3.2.2 时间序列分析 |
3.2.3 横截面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长期与短期协方差矩阵的动态关系 |
4.1 协方差矩阵随期限变化的动态特征 |
4.2 多期条件协方差矩阵的推导 |
4.2.1 第h期条件协方差矩阵推导 |
4.2.2 m期累计条件协方差矩阵推导 |
4.2.3 常见假设及拓展 |
4.3 多期条件协方差矩阵的估计 |
4.3.1 理论模型检验 |
4.3.2 第h期条件协方差矩阵估计 |
4.3.3 m期累计条件协方差矩阵估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长期与短期投资者风险偏好的量化 |
5.1 引言 |
5.2 风险厌恶系数的量化理论 |
5.2.1 对现有研究的继承和发展 |
5.2.2 无借贷约束下的风险偏好估计 |
5.2.3 存在借贷约束的风险偏好估计 |
5.2.4 模型总结 |
5.3 长期与短期风险厌恶系数的估计 |
5.3.1 最大可承受损失与风险厌恶系数 |
5.3.2 投资基准与风险厌恶系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短期资产配置研究 |
6.1 引言 |
6.2 Black-Litterman理论模型及应用 |
6.2.1 Black-Litterman理论模型 |
6.2.2 基于Idzorek方法的I-BL模型 |
6.2.3 基于Benninga方法的B-BL模型 |
6.3 本章改良的MP-BL模型 |
6.4 三种B-L模型的比较分析 |
6.4.1 数据选择和描述 |
6.4.2 均衡收益和观点获取 |
6.4.3 三种B-L模型的比较分析 |
6.4.4 拓展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长期资产配置研究 |
7.1 引言 |
7.2 多期收益的估计 |
7.2.1 资产选择与数据说明 |
7.2.2 短期收益估计 |
7.2.3 长期收益估计 |
7.3 多期条件协方差矩阵的估计 |
7.3.1 引言 |
7.3.2 短期条件协方差矩阵估计 |
7.3.3 长期条件协方差矩阵估计 |
7.4 长期资产配置实证分析 |
7.4.1 数据描述 |
7.4.2 应用两种长期协方差矩阵的实证分析 |
7.4.3 稳健性检验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统一框架下的长短资产配置研究 |
8.1 引言 |
8.2 长期与短期资产配置的关联性 |
8.2.1 逻辑示意图 |
8.2.2 两种方案 |
8.3 统一框架下的长短资产配置实证分析 |
8.3.1 指标选取和数据说明 |
8.3.2 短期相对长期资产配置的业绩比较 |
8.3.3 两类短期战术资产配置方案的业绩比较 |
8.4 稳健性检验 |
8.4.1 基于预期收益的稳健性检验 |
8.4.2 基于长期风险约束的稳健性检验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总结及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
(6)稳健型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偏好研究 ——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社保基金与企业年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基本养老保险 |
2.1.2 社保基金 |
2.1.3 企业年金 |
2.1.4 稳健型机构投资者 |
2.1.5 持股偏好 |
2.2 文献综述 |
2.2.1 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的国外研究 |
2.2.2 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的国内研究 |
2.2.3 基于异质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偏好研究 |
2.2.4 养老基金持股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 |
3.1 投资风格异质性理论 |
3.1.1 支持投资风格异质性的理论 |
3.1.2 支持投资风格同质性的理论 |
3.2 机构投资者选股理论 |
3.2.1 委托代理理论 |
3.2.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
3.2.3 多因子模型 |
3.3 稳健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理论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变量及研究假设 |
4.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4.2 被解释变量定义 |
4.2.1 绝对持股比例 |
4.2.2 相对持股比例 |
4.3 解释变量定义及假设 |
4.3.1 审慎性(风险指标) |
4.3.2 流动性 |
4.3.3 成长型/价值型 |
4.3.4 股权结构 |
4.3.5 信息透明度 |
4.4 控制变量 |
4.5 主要回归假设总结 |
4.6 投资组合特征变量定义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投资组合特征描述及比较 |
5.1 行业分布 |
5.2 行业集中度 |
5.3 个股集中度 |
5.4 投资规模特征 |
5.5 持股公司特征描述性统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机构持股偏好实证研究分析 |
6.1 基本模型构建 |
6.2 Pearson相关性检验 |
6.3 多重共线性VIF检验 |
6.4 回归结果及分析 |
6.5 稳健性检验 |
6.5.1 聚类稳健检验 |
6.5.2 解释变量替换 |
6.6 拓展性研究 |
6.6.1 基于市场环境进行分组研究 |
6.6.2 按持股比例高低进行分组研究 |
6.6.3 用持仓比例衡量的持股偏好研究 |
6.6.4 保险公司持股偏好研究——稳健型机构的再分类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 |
7.1 研究发现及讨论 |
7.2 实践意义 |
7.3 局限性及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期限偏好与公司创新投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 |
2.2 机构投资者影晌公司创新行为 |
2.3 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对公司创新的影响 |
2.4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分析 |
3.1 概念定义 |
3.1.1 机构投资者 |
3.1.2 投资者类型 |
3.1.3 公司创新 |
3.2 委托代理理论 |
3.3 影响机制 |
3.3.1 动机分析 |
3.3.2 影响路径 |
3.4 理论模型 |
3.4.1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3.4.2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
3.4.3 简单参数化模型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4.1 数据来源 |
4.2 变量定义 |
4.2.1 公司创新 |
4.2.2 机构投资者类型 |
4.2.3 变量设计 |
4.3 实证模型的建立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 |
4.4.2 多重共线性检验 |
4.4.3 主回归分析 |
4.4.4 分类分析 |
4.5 稳健性检验 |
4.5.1 内生性检验 |
4.5.2 Poisson模型 |
4.5.3 稳健回归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5.3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已实现波动率的HAR类模型对我国股市波动性预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逻辑结构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基本思想和研究内容 |
1.3.3 研究创新点 |
2.已实现波动率的理论基础 |
2.1 已实现波动率的构建 |
2.2 市场微观结构的影响 |
2.3 有关金融市场的两大假说 |
2.3.1 有效市场假说 |
2.3.2 异质市场假说 |
2.4 动量效应 |
3.HAR类已实现波动率模型构建 |
3.1 HAR类模型的建立 |
3.2 连续波动与跳跃波动模型 |
3.3 滚动时间窗方法与SPA检验、DM检验 |
3.4 组合预测模型 |
4.已实现波动率实证分析 |
4.1 样本选取及统计描述 |
4.2 已实现波动率的结构突变特征 |
4.3 HAR类模型实证分析 |
4.4 连续波动与跳跃波动模型实证分析 |
4.5 HAR类模型的预测能力分析 |
4.5.1 传统损失函数法分析模型的预测精度 |
4.5.2 DM检验 |
4.5.3 SPA检验 |
5.结论与研究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9)我国异质机构投资者行为分化对中小板市场波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现实背景 |
1.1.3 研究的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各章内容与逻辑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结论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2.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研究 |
2.1.1 发展历程 |
2.1.2 主要类型 |
2.1.3 重要推论 |
2.2 行为金融理论研究 |
2.2.1 发展历程 |
2.2.2 前提假设 |
2.3 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宏观影响:股价异象角度 |
2.3.1 股价异象的种类 |
2.3.2 股价异象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
2.3.3 行为金融理论对股价异象的解释 |
2.4 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微观影响:公司发展角度 |
2.4.1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企业成长正相关 |
2.4.2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企业成长负相关 |
2.4.3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企业成长不相关 |
2.5 现有文献评析 |
2.6 本章小结 |
3.异质机构投资者行为分化的原因与类型 |
3.1 异质机构投资者的定义与发展 |
3.1.1 异质机构投资的定义 |
3.1.2 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历程 |
3.2 异质机构投资者行为分化的原因 |
3.2.1 哲学原因 |
3.2.2 社会学原因 |
3.2.3 心理偏差原因 |
3.3 异质机构投资者的分类与行为分化类型 |
3.3.1 异质机构投资者的分类 |
3.3.2 异质机构投资者行为分化的类型 |
3.4 本章小结 |
4.异质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分化对资本定价功能的影响 |
4.1 问题提出 |
4.2 理论依据 |
4.2.1 第一类异质信念 |
4.2.2 第二类异质信念 |
4.2.3 投资行为分化对股票内在价值的理论影响 |
4.3 实证检验 |
4.3.1 研究假设 |
4.3.2 样本与数据来源 |
4.3.3 实证流程设计 |
4.3.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3.5 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异质机构投资者监督行为分化对资源配置功能的影响 |
5.1 问题提出 |
5.2 理论依据 |
5.2.1 委托代理理论 |
5.2.2 静态博弈模型 |
5.3 实证检验 |
5.3.1 研究假设 |
5.3.2 样本与数据来源 |
5.3.3 变量说明 |
5.3.4 模型设立与检验 |
5.3.5 描述性统计 |
5.3.6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3.7 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异质机构投资者干预行为分化对筹资投资功能的影响 |
6.1 问题提出 |
6.2 理论依据 |
6.2.1 货币的初步虚拟化 |
6.2.2 生息资本与利息收入 |
6.2.3 股票本质与股价波动 |
6.3 实证检验 |
6.3.1 实证研究假设 |
6.3.2 样本与数据来源 |
6.3.3 变量说明 |
6.3.4 模型设立与检验 |
6.3.5 描述性统计 |
6.3.6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3.7 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结语 |
7.1 主要结论 |
7.2 建议与讨论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10)中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资产配置相关理论、模型及应用 |
2.1.1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
2.1.2 资产配置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
2.2 养老基金的资产配置实践 |
2.2.1 养老基金资产配置决策体系 |
2.2.2 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的基本要素 |
2.2.3 中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策略实证研究 |
第3章 中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的发展实践 |
3.1 中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的发展现状 |
3.1.1 中国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概况 |
3.1.2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资产配置实践 |
3.1.3 企业年金基金的资产配置实践 |
3.1.4 存在问题和挑战 |
3.2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在中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中的应用 |
3.2.1 中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实践的主要步骤 |
3.2.2 均值-方差优化过程——引入养老基金投资条件的简单应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海外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的经验及启示 |
4.1 海外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的特征和趋势 |
4.1.1 海外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的特征 |
4.1.2 海外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的现状和趋势 |
4.2 海外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的典型案例 |
4.2.1 美国加州公务员养老金体系(CalPERS) |
4.2.2 丹麦公共补充养老基金(ATP) |
4.2.3 挪威政府养老金-全球基金(GPFG) |
4.3 经验及启示 |
第5章 基于Copula-GARCH-CVaR风险测度的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研究$#xA; |
5.1 基于Copula-GARCH-CVaR风险测度的组合优化模型 |
5.1.1 GARCH类模型对金融资产收益率边际分布的构造 |
5.1.2 Copula对资产收益率联合分布相依关系的构造 |
5.1.3 Mean-CVaR投资组合优化模型 |
5.1.4 基于Copula-GARCH-CVaR风险测度的投资组合优化模型 |
5.2 基于Copula-GARCH-CVaR投资组合模型的中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实证研究 |
5.2.1 数据及描述性统计 |
5.2.2 模型建立与参数估计 |
5.2.3 约束优化 |
5.2.4 结果与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关于养老基金资产配置几个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
6.1 关于股权资产的考虑 |
6.1.1 数据及描述性统计 |
6.1.2 模型建立与参数估计 |
6.1.3 约束优化和结果讨论 |
6.2 关于回购融资的考虑 |
6.2.1 引入杠杆约束条件 |
6.2.2 结果及讨论 |
6.3 关于相依结构时变性的考虑 |
6.3.1 时变Markov Copula模型对相依关系的构造 |
6.3.2 金融债和企业债收益率相依结构的时变特征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经济周期状态的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研究 |
7.1 引言 |
7.2 经济周期状态的划分 |
7.2.1 划分经济周期状态的方法回顾 |
7.2.2 Markov Switching模型 |
7.2.3 使用Markov Switching模型划分中国的经济周期 |
7.3 经济周期状态与资产配置的关系 |
7.3.1 识别经济周期状态 |
7.3.2 经济周期状态与资产风险收益特征规律 |
7.3.3 不同经济周期状态下的资产配置 |
7.4 基于MS-BL模型的中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实证研究 |
7.4.1 Black-Litterman模型 |
7.4.2 结合经济周期状态预测和Black-Litterman模型的战术资产配置实证研究$#xA;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相关建议 |
8.2.1 投资建议 |
8.2.2 政策建议 |
8.3 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表A.1-A.12图A.1-A.9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长期投资者的一些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资本市场亟需建立长期投资者制度[J]. 刘逖. 当代金融家, 2020(09)
- [2]任期表决制会给公司管理层终身职位吗?[J]. 保罗·H.埃德尔曼,Wei Jiang,兰德尔·S.托马斯,王烁,李啸东,潘婷,雷语嫣. 证券法苑, 2020(01)
- [3]长期股东和任期表决权制[J]. 林恩·L.达拉斯,乔丹·M.巴里,李啸东,潘婷,雷语嫣,王烁. 证券法苑, 2020(01)
- [4]长期投资者保护最优控制权模式研究——以我国社保基金持股企业为例[J]. 彭晓洁. 会计之友, 2019(24)
- [5]长短期资产配置理论与实证问题研究[D]. 周仕盈.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稳健型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偏好研究 ——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社保基金与企业年金为例[D]. 陈莹.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7]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期限偏好与公司创新投入[D]. 刘洋. 厦门大学, 2019(08)
- [8]基于已实现波动率的HAR类模型对我国股市波动性预测的研究[D]. 刘河村.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9]我国异质机构投资者行为分化对中小板市场波动的影响[D]. 钟晨. 西南财经大学, 2018
- [10]中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研究[D]. 丁春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