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商签双边FTA产生影响的初步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唐小松,徐娟[1](2020)在《中加FTA谈判:分歧、阻因与前景》文中提出2017年得到实质推进的中加FTA是两国经贸合作发展的新亮点,但从2018年至今,中加FTA谈判陷入停滞。从中加FTA谈判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加在FTA议题上的分歧在于加拿大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投资设置门槛和加拿大将贸易与价值观挂钩。中加FTA目前毫无进展的阻因在于中美战略竞争下美国的影响,"孟晚舟事件"后中加关系恶化以及加拿大国内大选、执政党政策倾向和政府价值观外交的阻力。中加最有可能通过分领域分阶段进行贸易谈判,先期达成彼此均能接受的行业贸易协议,再通过渐进性努力达成全面FTA。两国达成全面FTA在短期内难以实现,中加FTA可能陷入长期停滞。
罗琴秀[2](2020)在《“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构建及其经济效应评估》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个经贸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旨在构筑立足中国周边、辐射“一带一路”、最终面向全球的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本文基于“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的网络构建视角,研究其构建思路、路径与模式,并运用GTAP模型分析其对中国及沿线各次区域的经贸影响。在网络构建部分,文章首先梳理“一带一路”沿线各次区域的自由贸易现状及其政治稳定、制度文化、基础设施、产品贸易结构、贸易投资环境等贸易一体化条件的差异,明确各次区域的合作模式与核心国家,进而整理出“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的构建思路;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次区域内各国贸易一体化条件的综合得分,并结合“核心国家”,得出各次区域内一体化顺序,从而确定“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的构建路径。该路径是:以次区域为基础,以各次区域的核心国家或区域组织为突破口,从点到线,由线及面,先行实现区域一体化;短中长期各阶段性任务相结合,重点突破、多层并发、分步推进,逐步推动跨区域融合;沿“双边-诸边-区域”路径,贯穿“一带一路”沿线,建成以中国为主导的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高质量的“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在经济效应评估部分,依托运输成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三个变量的不同梯度值设定各种不同贸易一体化顺序和程度的9种情境,运用GTAP模型模拟“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对各国各次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总体来看,即以基础设施合作为依托,提高交通便利化水平,降低运输成本,同时以生产合作和服务贸易为根本,提高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合力推动“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的建成对沿线各次区域各国GDP、社会福利和贸易条件等均有显着正向影响;(2)从不同贸易一体化顺序的经贸效应来看,当某个次区域一体化程度越高,“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的推进对该区域实际GDP和社会福利的正向效应越大,而初始一体化水平较低的次区域的经贸将受损,且这种负面影响在短期内很难得以削减;(3)对中国而言,通过在基础设施合作、生产合作与服务贸易等方面不断推进“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均对GDP、福利水平、贸易条件和进出口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且可以通过产能合作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但不同的贸易一体化顺序对中国在各方面的影响程度不同;(4)从产业角度来看,“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的建成将推动中国及沿线各次区域的比较优势产业发展,各次区域的优势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显着,尤其是有着初级产品资源的国家产业增长显着。
王宇鹏[3](2020)在《欧日经济伙伴协定的综合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世纪初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来发展增速期。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谈判进展缓慢,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转向寻求区域贸易安排的解决方案。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加快了对外商谈自贸区的步伐。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主导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开始商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等一些超大型区域贸易协定。欧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在此背景下于2013年启动谈判,于2019年2月生效。欧日EPA是目前全球发达经济体之间、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水平区域贸易协定,自由化程度高,内容丰富。作为全球第二大和第四大经济体,欧日达成EPA对于全球经济、贸易、投资、社会福利和气候环境等都将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同时将对其他自贸协定起到示范作用,决定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进而引领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和全球治理模式的调整。中国是欧日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之一,欧日EPA的实施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贸易投资、社会环境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中国正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实施全球自贸区战略,当前面临着多边贸易体制深刻调整、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中美经贸摩擦尚未完全平息等诸多风险挑战。欧日EPA将对中国的自贸区战略和开放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本文将欧日EPA协定的效应作为研究主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欧日EPA的经济、社会、环境和规则治理效应,二是欧日EPA对中国在宏观经济、对外贸易、吸引投资、劳工环保、规则治理等方面的影响。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一是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运用传统和新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对欧日自贸区的贸易投资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并运用引力模型、GTAP模型和LMDI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二是运用历史与现实对照分析的方法,理清近二十年来欧日贸易投资的发展历程,来解释当下欧日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态势问题;三是将微观的产业研究与宏观的经济贸易研究统一起来,不但从经济总量、贸易和投资格局等角度探究贸易投资发展潜力,又从微观层面的具体产业和产品入手,探究竞争性和互补性问题;四是综合运用横向与纵向对比方法,既对欧日经贸合作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进行阐述,也对中国和欧日的贸易投资规模、结构和竞争力水平进行横向比较。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如下:首先是引言和文献综述理论探索。接下来主要探讨了欧日签署EPA的背景和基础,对欧日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双向投资情况进行梳理,通过贸易结合度指数、互补性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分析欧日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GI指数对欧日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产业内贸易情况展开研究。其次分析了欧日EPA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主要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非关税壁垒、投资自由化四方面介绍了协定的框架内容,从公司治理、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竞争补贴和国企、贸易救济等九个方面阐述了欧日协定在规则上与以往自贸协定相比的主要特点。再次阐述欧日EPA的经济效应,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方面着手。理论分析方面,从贸易自由化视角和比较优势视角分析了贸易效应,从投资转移效应和投资创造效应两方面探讨投资效应,同时阐述了竞争效应和轮轴-辐条效应。实证分析方面,基于引力模型,对欧日EPA的投资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GTAP模型,研究了EPA协定对欧日GDP、贸易条件、要素回报、福利水平、各部门产出以及贸易流向等方面的影响。然后对欧日EPA的社会、环境和规则治理效应展开分析。一是社会效应,理论层面,从就业创造、保障劳工权利和公民社会参与劳工政策磋商角度探讨;实证层面,运用GTAP模型分析对就业和工资的影响。二是环境效应,理论层面,从环境产品和服务便利化、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产生量、监管能力和实施多边环境协定角度探讨,实证层面,运用LMDI模型将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方面进行分析。三是规则治理效应,主要分为补贴和国企、公司治理、可持续发展、政府采购等方面,分析对规则的引领作用。接下来是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在梳理中国与欧日的双边贸易和双向投资基础上,对中国与欧日竞争性和互补性、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产业内贸易展开详细分析,然后重点是对中国的贸易、投资等经济影响以及国企补贴、可持续发展等规则治理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基于GTAP模型对中国的GDP、出口、要素回报、贸易条件、福利水平、环境等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是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的结论如下:一方面是欧日EPA的效应。第一,双方的经济效应均是正向而明显的,日本在GDP、贸易、福利等方面获益程度高于欧盟。欧盟收益最大的是纺织服装皮革业,受损最大的是汽车制造业;日本产出获益最大的是汽车业,产出降幅最大的是乳制品产业。其他经济体的经济效应均为负面,但降幅较小。第二,贸易促进效应明显,日本的进出口增幅均高于欧盟。其他经济体都遭受负面影响,但程度有限。日本的贸易条件改善,而欧盟和其他经济体的贸易条件出现恶化。第三,双向投资的促进效应比较显着,欧日在投资领域放宽市场准入产生投资创造效应,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布局的调整引起投资转移效应。区外经济体对区内也产生投资转移和创造。第四,社会和环境效应明显。社会效应方面,改善双方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提升双方就业水平,实现对劳工权利的更好保护。环境效应方面,促进环境贸易便利化,对碳排放和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加大了欧日对应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第五,对国际经贸规则和治理方式影响深远,加严了补贴和国有企业规则纪律,对未来自贸协定的公司治理内容起到示范作用,引领全球政府采购规则主导权,为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改革预做铺垫。另一方面是对中国的影响。第一,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无论是GDP、福利水平、产出都是全球经济体中下降幅度较大的。但是负面效应总体可控。第二,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冲击,贸易转移效应比较明显,恶化中国的贸易条件。但是,中国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与欧日的出口产品结构存在差异化,影响有限。受损最大的是对欧电子设备出口和对日纺织服装皮革出口。第三,对中国吸引投资造成较大压力,可能使部分对华投资转移至欧日。第四,对中国劳工和环保领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劳工和环境高标准对中国造成相当压力,挑战中国政策底线。另一方便有助于促使中国更加重视劳工权利和环境保护,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第五,对中国的规则制定和治理模式兼具机遇和挑战。既企图削弱中国的竞争优势,又可倒逼我深化改革。为此,本文提出五点政策建议:一是以大型自贸伙伴为重点,推动尽快结束或实施中欧投资协定谈判、RCEP谈判和中日韩自贸协定。二是抓住一大批中小型经济体,加快构建面向全球的自贸区网络。三是显着提高自贸协定的自由化水平,扩大服务业开放,改善营商环境,争取在新规则议题上有实质性突破。四是加强与自贸区相适应和配套的国内政策调整,实现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是处理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平衡关系,以实际行动为开放型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旗帜鲜明地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不仅分析欧日EPA的经济影响,还创新性地使用了LMDI模型,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维度,分析了欧日自贸区的环境效应。此外,本文还阐述了协定对于全球规则制定和治理体系的影响,特别是在国有企业、补贴、公司治理、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对于中国在学习借鉴全球领先的自贸区模式和规则、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有启示作用。
张迪[4](2020)在《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变革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知识产权规则日益渗透到各国贸易政策中,自由贸易协定(FTA)知识产权规则变革呈现出TRIPS-plus趋势,即以国际贸易体制为框架推动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以争端解决机制为后盾推动高效率知识产权保护,导致各国间经贸摩擦演变为深层次的知识产权竞争。国际贸易中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贸易纠纷和贸易壁垒不断涌现,2018?年?3?月爆发、迄今仍在蔓延的中美贸易战表面上是贸易之争,实则是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技实力竞争。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规则TRIPS-plus趋势带来的更为严峻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已经成为我国出口贸易亟需应对的现实挑战。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规则具有怎样的TRIPS-plus变革趋势?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哪些影响?如何应对?已经成为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研究领域亟需解决的新问题。研究首先跟踪分析了2000年—2018年亚太区域主要经济体签订包含知识产权章节的63份自由贸易协定文本,在对不同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规则结构化文本分析与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规则正朝着强保护趋势升级发展,中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规则文本完整性和条款保护强度与美、韩等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差距。其次研究构建了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规则保护强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针对63份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国的知识产权规则保护强度开展评价及差异分析。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是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表现且与知识产权规则紧密相关,研究随后构建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规则保护强度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指出包含知识产权规则自贸协定签署生效显着提升知识产权密集型产品占总出口贸易的比重,优化出口产品的结构,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规则保护强度的增强对发达国家出口贸易结构优化作用更为显着。最后,研究分别从政府、产业、企业视角提出完善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规则文本、加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规划指导、构建企业知识产权国际保护风险预警与防范体系等相关对策建议,对探究新时代中国经济贸易中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态势,有效应对经贸摩擦中的知识产权壁垒,促进贸易便利化、自由化与公平化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刘欣悦[5](2018)在《从“贸易竞争”到“规则竞争” ——中美在亚太地区的经贸竞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东亚经济崛起,亚太地区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然而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亚太地区那些曾以美国为头号贸易伙伴的国家,如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等,如今都开始将贸易的中心转向中国,中国成为亚太地区多数国家的头号贸易伙伴,中美在亚太地区的贸易竞争的格局基本确立。虽然美国仍旧是世界经济的领导者,但中国逐渐成为了亚洲的经济中心。美国因此也面临逐渐丧失对亚太地区经济主导权的控制。亚洲金融危机之后,WTO等现有的适应全球化的多边制度一再受挫,以东亚区域一体化为代表的地区经济合作又重新抬头,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及其可能带来规模性的贸易转移,甚至会导致圈外国家被边缘化,造成贸易体系和贸易规则制定权易手等问题。面对这些变化,布什政府出台了自由贸易区战略。奥巴马政府推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在经贸领域以推行TPP最为显着。为了应对美国的TPP战略,中国也开始联合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倡导亚太自贸区建设,由此也使得中美在亚太地区的经贸竞争由“贸易竞争”转变为“规则竞争”。贸易规则竞争具体表现在两国各自参与或主导的区域和双边FTA的谈判竞赛,两国都致力于通过领导各自的FTA谈判来获得新一轮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领导权。通过分析两国分别参与的FTA可得知,中国倡导灵活性的经贸规则,着重于兼顾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和诉求。美国则强调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和消除贸易壁垒,建立全面、高标准服务贸易自由化,在传统贸易领域要求“无例外”开放原则,在服务、投资等领域要求更高水平的开放。中美双方的战略诉求也存在差异。美国寻求的是通过规则竞争制衡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崛起,巩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经贸领导地位。而中国旨在为进一步贸易开放试水,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寻求一个稳定的、更有预见性的外部环境。中美的贸易规则竞争将给亚太地区带来不确定性,使亚太自贸区的建设面临路径选择的困难,甚至会造成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对亚太其他国家来说,中美竞争会令他们陷入两难境地,但同时又是一个可以利用的砝码,进而从中获取红利。中美贸易规则竞争对两国双边关系的影响取决于两国的互动和看待竞争的态度,绝对的制衡会使竞争走向冲突,而竞争如果控制在良性范畴,将有可能带来本地区的发展与繁荣。
张中宁[6](2018)在《中美两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中美两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其国际经济战略既对本国经济发展带来影响,也给彼此及世界经济增长造成冲击。因此,开展对作为中美两国国际经济战略子战略的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国际政治经济学上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学习、借鉴、示范、提高,并给我国政府国际经贸战略的制定建言献策的现实意义。当前,作为经济全球化两大主导趋势之一的WTO领导下的多边贸易谈判已陷于停滞近二十年,人们对它的发展前景陷于焦虑与迷茫。而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主导趋势之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初级形式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却依然生机勃勃、繁荣兴盛。既然作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经济体的中美两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都有很大的外部性,那么,中美两国各有怎样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它们各自的发展历程如何?又都有什么特征?促进中美构建各自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动因是什么?效益怎样?这是所有关注并研究中美各自自由贸易区战略的人都希望寻求解答的问题。本研究紧紧围绕上述五个问题,首先利用国际经济学、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构建起上述五个问题的理论研究框架,然后运用政治经济分析、历史比较分析、数据实证、案例分析等方法以及基于经济、政治(外交及安全)、软实力这三大维度和拉西特-斯塔尔的层次分析理论而拓展的三维多重博弈理论模型来逐步探讨中美各自FTA战略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内在机理与逻辑。概括地说,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中美各自FTA战略的发展历程、战略动因、战略特征及其战略效应后发现,中美各自FTA战略虽然在表面上都以经济目的为依归,但是实际上却都含有政治上的外交与安全目的,意识形态上的软实力追求,而且它们虽然在终极目标上有本质不同,但是在一般追求上的区别仅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美国FTA战略服务于美国以维护其世界霸权为目标的国家战略,而中国的FTA战略则以发展为导向,更注重为中国国内的稳定与发展而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与中国以维护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核心国家利益的国家战略目标相一致。本研究发现,基于以上动因而构建的中美各自FTA战略在上述三大维度上呈现的特征、效益虽不尽相同,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具体来讲,美国FTA战略的经济动因是给美国出口商开拓更多的市场,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促进国内经济更好地发展,从而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经济霸权地位。对美国自贸区战略的经济效益研究证实美国基本上实现了上述目的。除了最后一点外,美国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动因与中国的差别并不大,但是在经济效益上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比美国的更加明显。政治上,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既有外交和安全动因,也有霸权追求。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同样具有外交与安全考量,但由于中国外交恪守的指导原则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遵循的外交政策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以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最终政治目标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美国的霸权追求大相径庭。软实力上,美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有传播美国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持美国在世界经贸规则制定上的主导权,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制度霸权地位;而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当然也有提升本国软实力的追求,但是由于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所以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在软实力上的追求是提高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上的发言权,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并不断为之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中美自贸区战略的政治和软实力效益无法量化考察,但是通过历史分析与案例研究,本文证实了中美两国的FTA战略在经过国内、国际这两个层次的多重博弈后都获得了它们想要实现的政治和软实力效应。通过对中美两国作为国际经济战略子战略的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对比分析,本研究再次证明了经济既是政治战略的目标之一,又是实现政治战略的基础、策略、工具、手段与平台。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既有很多共同点,又有无数本质上的不同。在世界处于大发展,全球政治与经济格局处于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下,我国需要充分利用、积极发挥自由贸易区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将自由贸易区战略作为我国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友好关系,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平衡美国霸权主义思维与行径,并最终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宏伟目标的重要平台。
张国军[7](2016)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与中国对策研究》文中指出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中国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中国要"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进一步要求,立足周边,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辐射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201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第一份关于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性、综合性文件——《关于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的若干意见》,从顶层设计了未来自贸区建设,明确提出了具体目标和措施。中国对推进自贸区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而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有助于正确判断国际和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环境,找准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定位,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实施和推进自贸区战略。基于此,本文研究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主要参与方利益博弈及中国对策。本文认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若以1997年和2008年为界限,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9—1997年),这一时期以APEC为主导。APEC在这期间处于发展的鼎盛时期,确立了组织形式、宗旨、目标、合作原则等,提出了发展目标——茂物目标,对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促进经济技术合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二阶段(1997—2008年),这一时期以东盟为主导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为特征。东盟建立了一系列"东盟+N"机制,包括"10+1"、"10+3"、"10+6"机制。东亚地区也因此形成了"小马拉大车"的合作格局。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这一时期,美国遭受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创,奥巴马上台后,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凭借TPP介入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自此,东盟主导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被打破,东盟提出RCEP应对TPP的冲击。继之,在中国的倡导下,亚太各方于2014年APEC北京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决定对FTAAP进行联合战略研究,并一致同意尽快启动FTAAP进程。这样,亚太地区形成了 TPP与RCEP两大机制并存,同时酝酿推动FTAAP的局面。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背景及意义,有关研究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第二章运用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理论,结合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整体演变,分析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形成及变迁。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别分析了 TPP、RCEP、APEC/FTAAP的发展演变及其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影响。第六章结合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参与方的亚太战略,探讨其相互间的利益博弈,判断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未来发展趋势。第七章论述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并结合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情况及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具体如下:第一,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原因进行了国际政治经济分析。首先,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体在亚太地区的权力角逐引发了该地区经济合作机制的变迁。其次,全球金融危机打破了东亚和美国家之间既存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美国强势推进TPP,搅乱了东盟主导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推动该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进一步发生变迁。再次,APEC存在的问题致使其集体行动成本增加,运行效率低下,陷入了集体行动困境。各成员无奈之下转向其他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最后,亚太地区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伴随着多机制并存,竞争性合作。第二,厘清TPP、RCEP、APEC/FTAAP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影响。TPP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赋予了新的元素,推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朝多元方向发展。TPP冲击了现存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催生了 RCEP,两大机制相互制衡;RCEP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东盟主导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设。RCEP加入门槛相对较低,为发展中国家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机会;APEC停滞不前引发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变迁。FTAAP的提出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整合提供了目标。第三,结合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参与方的亚太战略,分析其相互间的利益博弈,判断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未来发展趋势。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参与方的利益博弈表现在对东亚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导权的争夺上。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谋取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导权,东盟推进"大国平衡"战略维持其在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主导权,日本在中、美之间搞平衡,角逐东亚乃至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导权,韩国致力于成为连结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关键链条,印、澳、新积极融入亚太权力体系,期冀分得一杯羹。2015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明确指出,TPP和RCEP是未来实现FTAAP的基础。TPP、RCEP两大机制未来发展趋势存在三种可能:RCEP逐步并入TPP后融合为FTAAP;TPP和RCEP趋同后融合成FTAAP;TPP和RCEP纳入FTAAP谈判。然而,未来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如何发展,主要取决于主要参与方的利益博弈和亚太地区的现实发展需要。第四,基于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和之前章节的理论分析以及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中国未来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使用综合贸易份额指数、拓展后的贸易密集指数、HM指数分析了中国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参与方的贸易依赖程度,结合现有的关于TPP、RCEP、FTAAP对中国经济影响的CGE模型分析结果以及之前章节的理论分析,提出中国未来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多层次、全方位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建设高水平自贸区,推进自贸协定深度一体化;妥善处理中美关系,积极探索双边合作途径。
汪巍[8](2013)在《国际自由贸易协定的商签趋势与对策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由贸易协定与WTO多边贸易体制是互为补充的,在21世纪,自由贸易协定推动了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减少了相互间的投资障碍,降低了投资成本,促进了工业化和市场一体化。自贸区已经成为中方加入WTO之后,对外开放的新起点,成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实现互利共赢的新渠道。中方可采取以亚洲和周边国家为重点、面向全球的策略,参与自由贸易协定的商签。
冯丽[9](2011)在《基于双边FTA视角的中国与挪威水产品贸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此背景下,中国与挪威的自由贸易区谈判于2008年正式启动,两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为双方进一步发展经贸合作和提升双边经贸关系的层次提供一个新的平台。而中国和挪威均为世界三大水产品出口国之一,在国际水产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水产品贸易是中国和挪威双边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挪自由贸易区谈判的一个重要并极具争议的方面。两国水产品贸易的互补性究竟如何,是否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两国水产业发展的影响,以及两国应如何发挥各自的水产品优势从而使双方受益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会为中挪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层面:首先,以国际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和自由贸易区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中挪自由贸易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后面的研究做必要的铺垫和理论支持。第二,对建立中挪两国水产品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进行实证分析。全面介绍了中挪贸易的发展和中挪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展情况,定性分析双方水产品贸易发展的现状;运用各种指数工具,从定量的角度对中挪水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的水产品竞争力有下降趋势,挪威的水产品竞争力则稳步提升;两国的水产品贸易有较强的互补性,但挪威对中国的互补性更强,因此中挪两国具有建立水产品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第三,分析了建立中挪自由贸易区对两国水产品贸易的经济效应。首先运用产业内贸易模型对中挪水产品贸易进行测算,发现中挪两国的水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还比较低,但产业内贸易趋势在不断加强,而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有效的促进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然后借鉴胡求光对中国和挪威两国水产品出口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成果,分析发现,中国经济的增长将对挪威水产品出口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本文还运用巴拉萨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模型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中挪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得出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并进一步分析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可能产生的动态效应。最后运用经常市场模型对中挪水产品贸易的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市场扩大效应和竞争效应对两国的贸易发展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两国水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文章最后从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探讨了建立中挪双边自由贸易区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以及中国应作出的政策选择,并提出了在自由贸易协定框架下拓展中挪经贸合作的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对中挪两国的水产品贸易总量进行研究,而且具体分析两国不同水产品类别的贸易情况,从而使分析更加精准;不仅分析目前两国水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而且对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对两国水产业的经济效应以及贸易潜力进行分析;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多种分析工具对中挪水产品贸易关系进行分析,并运用多个模型对两国的自由贸易效应进行研究,尽量实现对两国水产品贸易分析的系统全面。
蒲金钰[10](2010)在《双边FTA对中国产业比较优势的影响研究 ——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兴起了一股双边自由贸易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参与发展双边FTA。双边FTA的发展,为成员国(地区)克服了产业发展障碍,加强了成员之间的产业合作,加快了一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促进了国家经济增长。在这一背景下,我国迅速调整了对外贸易政策,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发展双边FTA。本文将双边FTA理论与产业比较优势理论结合起来,从静态产业比较优势和动态产业比较优势两个方面,分析产业比较优势。一国的产业比较优势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双边FTA条件下,从发展双边FTA带来的经济效应入手,阐述参与发展双边FTA影响一国产业比较优势的一般机理。理论上,发展双边FTA,有助于消除一国产业发展的障碍,扩大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产业规模经济,促进各类要素在产业内的积累,进而改变一国产业要素禀赋,提升产业比较优势。实证上,按照国际贸易标准的产品分类方法(SITC),通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产品市场份额指标、产业内贸易测算指标、产业竞争力系数比较双边FTA发展前后中国产业比较优势的变动情况。通过对比,论证双边FTA对中国产业比较优势的影响。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结合我国双边FTA的发展情况与产业比较优势状况,为我国双边FTA背景下产业比较优势的发挥,产业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提供政策启示。
二、关于商签双边FTA产生影响的初步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商签双边FTA产生影响的初步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中加FTA谈判:分歧、阻因与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加FTA谈判进程及分歧 |
(二)中加FTA谈判进程 |
(二)中加推进FTA的分歧 |
二、中加FTA发展的阻因分析 |
(一)中美战略竞争下的美国因素 |
(二)“孟晚舟事件”后中加关系全面走低 |
(三)加拿大国内阻力 |
三、中加FTA的前景展望 |
(2)“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构建及其经济效应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框架 |
1.2.1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1 自由贸易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
2.2 “一带一路”与自由贸易区战略的相关研究 |
2.3 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评估的相关研究 |
2.4 文献简评 |
第3章 “一带一路”沿线自由贸易现状及各次区域贸易一体化特征与重点分析 |
3.1 “一带一路”沿线各次区域自由贸易现状 |
3.1.1 “一带一路”沿线各次区域各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情况 |
3.1.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次区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情况 |
3.2 “一带一路”各次区域的贸易一体化条件分析 |
3.2.1 政治稳定、制度文化环境比较分析 |
3.2.2 基础设施情况比较分析 |
3.2.3 产品贸易情况比较分析 |
3.2.4 贸易投资环境比较分析 |
3.2.5 与中国GVC联系比较分析 |
3.3 “一带一路”各次区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构建思路、路径与模式 |
4.1 “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思路 |
4.2 “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构建路径选择 |
4.2.1 数据来源 |
4.2.2 综合指标估计 |
4.2.3 “一带一路自由贸易网络”构建路径确定 |
4.3 重点国家自由贸易区模式选择 |
4.3.1 东亚次区域——马来西亚、越南、蒙古 |
4.3.2 中亚次区域——哈萨克斯坦 |
4.3.3 西亚次区域——以色列、阿联酋、沙特和土耳其 |
4.3.4 南亚次区域——印度 |
4.3.5 中东欧次区域——捷克 |
4.3.6 独联体国家——俄罗斯 |
第5章 “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的经济效应评估——基于GTAP模型 |
5.1 GTAP模型 |
5.2 评估方案设计 |
5.3 模拟分析 |
5.3.1 宏观经济效应 |
5.3.2 产业冲击效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重点国家自由贸易模式选择 |
(3)欧日经济伙伴协定的综合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点 |
1.1.2 欧盟和日本的自贸区战略 |
1.1.3 中国的自贸区战略 |
1.1.4 选题和研究目的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和逻辑框架 |
1.3.2 创新点和存在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探索 |
2.1 文献综述 |
2.1.1 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的文献综述 |
2.1.2 欧日自贸区效应的文献综述 |
2.1.3 文献评述 |
2.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关理论 |
2.2.1 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2.2.2 自贸区相关理论 |
2.2.3 理论评述 |
第3章 欧日签署EPA的背景与基础 |
3.1 货物贸易情况 |
3.1.1 总体货物贸易情况 |
3.1.2 双边贸易情况 |
3.1.3 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 |
3.2 服务贸易发展 |
3.3 双向投资发展 |
3.4 比较优势分析 |
3.5 竞争优势分析 |
3.6 产业内贸易分析 |
第4章 欧日EPA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
4.1 主要内容 |
4.1.1 货物贸易 |
4.1.2 服务贸易 |
4.1.3 非关税壁垒 |
4.1.4 投资自由化 |
4.2 主要特点 |
第5章 欧日EPA的经济效应 |
5.1 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 |
5.1.1 贸易效应 |
5.1.2 投资效应 |
5.1.3 竞争效应 |
5.1.4 轮轴-辐条效应 |
5.2 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
5.2.1 模型简述 |
5.2.2 数据与方法 |
5.2.3 结果分析 |
5.3 基于GTAP模型的实证分析 |
5.3.1 关税削减程度 |
5.3.2 模型和模拟方案 |
5.3.3 结果分析 |
第6章 欧日EPA的社会、环境和规则治理效应 |
6.1 社会效应 |
6.1.1 理论分析 |
6.1.2 基于GTAP模型的实证分析 |
6.2 环境效应 |
6.2.1 理论分析 |
6.2.2 基于LMDI模型的实证分析 |
6.3 规则治理效应 |
6.3.1 补贴和国有企业 |
6.3.2 公司治理和市场导向 |
6.3.3 可持续发展 |
6.3.4 政府采购 |
6.3.5 投资保护 |
第7章 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
7.1 中国与欧日双边合作情况 |
7.1.1 双边贸易 |
7.1.2 双向投资 |
7.2 中国与欧日贸易分析 |
7.2.1 竞争性和互补性 |
7.2.2 比较优势 |
7.2.3 竞争优势 |
7.2.4 产业内贸易 |
7.3 欧日EPA对中国的影响 |
7.3.1 理论分析 |
7.3.2 实证分析 |
第8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8.1 结论 |
8.1.1 欧日EPA的综合效应 |
8.1.2 欧日EPA对中国的影响 |
8.2 政策建议 |
8.2.1 加快实施中国自贸区战略的重要意义 |
8.2.2 加快实施中国自贸区战略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变革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 |
1.2.1 研究目标 |
1.2.2 技术路线 |
1.3 主要创新点 |
1.4 文章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文献梳理与研究范围界定 |
2.2 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变革及影响的研究述评 |
2.2.1 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变革述评 |
2.2.2 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对国内外贸易的影响述评 |
2.3 知识产权保护影响国际贸易的研究述评 |
2.3.1 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溯源述评 |
2.3.2 知识产权保护的评价方法述评 |
2.3.3 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述评 |
2.4 现有研究局限及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变革主要内容及差异研究 |
3.1 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的范围及功能变革 |
3.1.1 国际公约 |
3.1.2 知识产权规则权利广度 |
3.1.3 知识产权规则期限长度 |
3.1.4 知识产权规则执法立法深度 |
3.2 基于文本挖掘的不同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比较研究 |
3.2.1 文本挖掘方法 |
3.2.2 不同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范围比较 |
3.2.3 不同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功能比较 |
3.3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与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比较研究 |
3.3.1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溯源及发展 |
3.3.2 我国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分析 |
3.3.3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与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差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保护强度测量及差异分析 |
4.1 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保护强度评价体系构建 |
4.1.1 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保护强度评价体系设计 |
4.1.2 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保护强度构成与测量 |
4.2 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保护强度差异分析 |
4.2.1 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保护强度总体分析 |
4.2.2 亚太区域主要国家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保护强度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保护强度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5.2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5.3 实证分析及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加强中国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对策研究 |
6.1 政府加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建议及支撑体系 |
6.2 产业加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和运用的对策建议 |
6.3 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政策需求及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本文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1.作者简历 |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从“贸易竞争”到“规则竞争” ——中美在亚太地区的经贸竞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问题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结构框架与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中美与亚太国家的经贸关系比较 |
一、日本 |
二、韩国 |
三、东盟 |
四、澳大利亚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美亚太贸易规则竞争 |
一、规则竞争的原因、界定与具体表现 |
二、美国参与的亚太区域经贸合作 |
三、美国主导的贸易规则特点及战略诉求 |
四、中国参与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 |
五、中国主导的贸易规则特点及战略诉求 |
六、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美两国贸易规则竞争的影响 |
一、对整体亚太地区产生的影响 |
二、对亚太国家的影响 |
三、对中美双边关系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中美两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难点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路径研究 |
2.1.1 中国FTA战略路径研究 |
2.1.2 美国FTA战略路径研究 |
2.2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动因政治经济分析 |
2.2.1 中国FTA战略动因政治经济分析 |
2.2.2 美国FTA战略动因政治经济分析 |
2.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效应研究 |
2.3.1 中国FTA战略效应研究 |
2.3.2 美国FTA战略效应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2.4.1 现有文献成果 |
2.4.2 现有文献不足 |
第3章 基本概念、研究框架及理论基础 |
3.1 基本概念及定义 |
3.1.1 战略 |
3.1.2 国家战略 |
3.1.3 中国国家战略、国际战略及国际经济战略 |
3.1.4 美国国家战略、国际战略及国际经济战略 |
3.1.5 自由贸易区战略 |
3.2 自由贸易区战略理论分析框架 |
3.3 FTA静态经济效应:贸易或关税效应 |
3.3.1 贸易创造 |
3.3.2 贸易转移 |
3.4 FTA动态经济效应 |
3.4.1 投资效应 |
3.4.2 增长效应 |
3.4.3 就业效应 |
3.4.4 规则效应 |
3.5 FTA非经济效应及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
3.5.1 FTA政治经济效应 |
3.5.2 自由贸易区与国内政治 |
3.5.3 自由贸易区与国际政治 |
3.5.4 FTA意识形态或软实力效应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美自由贸易区发展历程与现状比较 |
4.1 美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历程与现状 |
4.1.1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背景 |
4.1.2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发展历程 |
4.1.3 美国已签署并实施的自由贸易区 |
4.1.4 美国已签自由贸易协定内容变迁 |
4.2 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历程与现状 |
4.2.1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
4.2.2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发展历程 |
4.2.3 中国已签署并实施的自由贸易区 |
4.2.4 中国已签自由贸易协定内容变迁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动因分析与比较 |
5.1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动因分析 |
5.1.1 经济动因 |
5.1.2 政治目的 |
5.1.3 安全需要 |
5.1.4 软实力建设 |
5.2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动因分析 |
5.2.1 经济动因 |
5.2.2 政治目的 |
5.2.3 安全需要 |
5.2.4 软实力建设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特点分析与比较 |
6.1 战略环境 |
6.1.1 中美FTA战略环境差异:“简单统一”对“复杂多元” |
6.1.2 中美FTA战略环境相同点:特征相同,表现领域不一 |
6.2 战略能力 |
6.2.1 中美FTA战略能力之不同:“一超独霸”对“全面崛起” |
6.2.2 中美FTA战略能力相似处:强国雄心 |
6.3 战略目标 |
6.3.1 美国FTA战略目标:霸权护持 |
6.3.2 中国FTA战略目标:和平发展 |
6.4 战略任务 |
6.4.1 美国FTA战略任务:政经并重,拉友固盟 |
6.4.2 中国FTA战略任务:经济为主,布局全球 |
6.5 战略原则 |
6.5.1 美国FTA战略原则:美国至上,利益优先 |
6.5.2 中国FTA战略原则:内外兼顾,合作共赢 |
6.5.3 中美FTA战略原则之异同 |
6.6 战略定位 |
6.6.1 美国FTA战略定位:霸权工具 |
6.6.2 中国FTA战略定位:战略平台 |
6.6.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定位之异同 |
6.7 战略布局 |
6.7.1 美国FTA战略布局:布局全球,经营世界 |
6.7.2 中国FTA战略布局:面向全球、联结世界 |
6.7.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布局之异同 |
6.8 战略对象 |
6.8.1 美国FTA战略对象:周边+盟友+价值观伙伴 |
6.8.2 中国FTA战略对象:周边+“一带一路”+经济互补 |
6.8.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对象之异同 |
6.9 战略模式 |
6.9.1 美国FTA战略模式:全面推进、一步到位 |
6.9.2 中国FTA战略模式:重点突破、循序渐进 |
6.9.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模式之异同 |
6.10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效益分析与比较 |
7.1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绩效分析 |
7.1.1 总体经济效益 |
7.1.2 政治效益 |
7.1.3 软实力效益及中美软实力状况比较 |
7.1.4 美国FTA效益案例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
7.2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绩效分析 |
7.2.1 总体经济效益 |
7.2.2 政治效益 |
7.2.3 软实力效益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局限 |
8.1 结论 |
8.2 建议 |
8.2.1 经济维度上的建议 |
8.2.2 政治维度上的建议 |
8.2.3 软实力维度上的建议 |
8.3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建议 |
英文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与中国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有关研究概念的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简要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结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结构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径 |
1.6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之处与不足 |
1.6.1 研究重点 |
1.6.2 研究难点 |
1.6.3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章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理论分析 |
2.1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
2.1.1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发展历程概述 |
2.1.2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形成和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 |
2.1.3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立的动因 |
2.1.4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特征 |
2.2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变迁 |
2.2.1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整体变迁 |
2.2.2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成因 |
第3章 TPP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 |
3.1 TPP的发展演变 |
3.1.1 TPP的缘起和发展 |
3.1.2 美国加入并推动TPP谈判的动因 |
3.1.3 TPP的主要内容和机制特征 |
3.1.4 影响TPP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
3.2 TPP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影响 |
3.2.1 进一步推动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多元化 |
3.2.2 冲击了亚太现存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
3.2.3 催生了东盟主导的RCEP,两大机制相互制衡 |
第4章 RCEP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 |
4.1 RCEP的形成发展 |
4.1.1 RCEP的缘起和发展 |
4.1.2 RCEP的主要内容和机制特征 |
4.1.3 影响RCEP谈判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
4.2 RCEP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影响 |
4.2.1 加强了东盟主导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设 |
4.2.2 为亚太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新机制 |
第5章 APEC/FTAAP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 |
5.1 APEC的发展历程 |
5.1.1 APEC成立背景 |
5.1.2 APEC的发展历程 |
5.1.3 APEC今后发展面临的挑战 |
5.2 FTAAP的提出及发展 |
5.3 APEC/FTAAP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影响 |
5.3.1 APEC进程缓慢是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导火索 |
5.3.2 建立FTAAP是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整合的目标 |
第6章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参与方的利益博弈及未来趋势 |
6.1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参与方的利益博弈 |
6.1.1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参与方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 |
6.1.2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参与方的利益博弈 |
6.2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7章 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策略建议 |
7.1 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 |
7.1.1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展 |
7.1.2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动机和目标 |
7.1.3 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思路 |
7.2 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策略 |
7.2.1 多层面、全方位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 |
7.2.2 建设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区,推进自贸协定深度一体化 |
7.2.3 妥善处理中美关系,积极探索双边合作路径 |
参考文献 |
附录A TPP协定的主要内容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国际自由贸易协定的商签趋势与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界双边FTA的发展趋势 |
(一) 亚太地区 |
(二) 美洲地区 |
(三) 欧洲地区 |
(四) 非洲地区 |
二、世界双边FTA兴起的原因 |
(一) “双边”易于推进 |
(二) 对外经济战略调整 |
(三) 产生了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 |
三、商签双边FTA的新特点 |
(一) 双边FTA签署的步伐加快 |
(二) 双边FTA涉及的内容大大增加 |
(三) 双边FTA不再受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 |
(四) 双边FTA的签署遵循了“先易后难”原则 |
(五) 双边FTA为处理与多边主义的关系积累了新的经验 |
四、我国参与双边FTA等区域经济合作的情况 |
五、中国对外参与双边FTA的总体思路 |
(一) 顺应潮流, 积极参与 |
(二) 循序渐进、积极稳妥 |
(三) 突出重点、积极推进 |
(四) 巩固基础、提高效益 |
六、中国参与双边FTA的策略和措施 |
(一) 制定推进我国参与双边FTA的总体战略规划 |
(二) 加强双边FTA的组织协调工作 |
(三) 确定商签双边FTA目标签约国先后顺序 |
(9)基于双边FTA视角的中国与挪威水产品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水产品贸易的研究 |
1.2.2 关于自由贸易区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范围与数据来源 |
1.5.1 研究范围 |
1.5.2 数据来源 |
2 中国—挪威水产品自由贸易区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 要素禀赋理论 |
2.3 产业内贸易理论 |
2.4 自由贸易区理论 |
2.4.1 自由贸易区的静态效应 |
2.4.2 自由贸易区的动态效应 |
3 建立中挪水产品双边 FTA 可行性的实证分析 |
3.1 中国和挪威双边贸易概况 |
3.1.1 中挪双边贸易发展现状 |
3.1.2 中国—挪威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 |
3.2 中国和挪威水产品贸易概况 |
3.2.1 中国和挪威水产业发展现状 |
3.2.2 中国和挪威水产品贸易现状 |
3.3 中挪水产品贸易竞争关系实证分析 |
3.3.1 国际市场占有率(MS) |
3.3.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
3.3.3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 |
3.4 中挪水产品贸易互补关系实证分析 |
3.4.1 贸易互补性指数 |
3.4.2 贸易结合度指数 |
4 建立双边 FTA 对中挪两国水产品贸易的经济影响及贸易潜力分析 |
4.1 中挪双边FTA 对两国水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
4.1.1 产业内贸易模型 |
4.1.2 中挪自由贸易区对两国水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
4.2 建立中挪水产品双边FTA 的静态效应分析 |
4.2.1 引力模型 |
4.2.2 巴拉萨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模型 |
4.3 建立中挪水产品双边FTA 的动态效应分析 |
4.3.1 规模经济效应 |
4.3.2 竞争促进效应 |
4.3.3 投资创造效应 |
4.4 中挪水产品贸易潜力分析 |
5 建立中挪水产品双边 FTA 的政策建议 |
5.1 建立中挪水产品双边FTA 的因素分析 |
5.1.1 有利因素 |
5.1.2 不利因素 |
5.2 推动中挪水产品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
5.2.1 中国在中挪自由贸易区内的政策选择 |
5.2.2 推动中挪水产品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双边FTA对中国产业比较优势的影响研究 ——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1.2.1 一国产业比较优势研究 |
1.2.2 产业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研究 |
1.2.3 FTA对产业比较优势的影响 |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1.3.2 研究基本方法 |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双边FTA与产业比较优势概述 |
2.1 双边FTA理论 |
2.1.1 双边FTA的内涵及特点 |
2.1.2 我国参与双边FTA的情况 |
2.2 产业比较优势理论 |
2.2.1 产业比较优势的理论来源 |
2.2.2 产业比较优势的概念 |
2.2.3 一国产业比较优势的分类 |
2.3 双边FTA内的产业比较优势 |
3 双边FTA影响产业比较优势的一般机理 |
3.1 关税因素和非贸易壁垒的影响 |
3.2 规模经济的影响 |
3.3 经济资源互补的影响 |
3.3.1 自然资源互补 |
3.3.2 经济的竞争、互补 |
3.3.3 产业结构的竞争、互补 |
3.4 投资刺激 |
3.5 制度因素影响 |
3.6 成员的开放度 |
4 双边FTA对我国产业比较优势的影响——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 |
4.1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产业比较优势 |
4.1.1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介绍 |
4.1.2 从产品的分类分析中国产业比较优势 |
4.2 产品市场份额的变化 |
4.2.1 产品贸易份额 |
4.2.2 市场占有率指标分析 |
4.3 产业内贸易和贸易竞争力指数 |
5 基本结论及启示 |
5.1 基本结论 |
5.2 启示 |
5.2.1 发挥产业现有比较优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产业合作 |
5.2.2 发挥政府职能,积极创造新的产业比较优势 |
5.2.3 改善人力资本的积累 |
5.2.4 加快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 |
5.2.5 实施市场多元化和产品差异化战略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关于商签双边FTA产生影响的初步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加FTA谈判:分歧、阻因与前景[J]. 唐小松,徐娟. 西部学刊, 2020(11)
- [2]“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构建及其经济效应评估[D]. 罗琴秀. 华侨大学, 2020(01)
- [3]欧日经济伙伴协定的综合效应研究[D]. 王宇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4]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变革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张迪.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5]从“贸易竞争”到“规则竞争” ——中美在亚太地区的经贸竞争研究[D]. 刘欣悦. 外交学院, 2018(11)
- [6]中美两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比较研究[D]. 张中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5)
- [7]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与中国对策研究[D]. 张国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06)
- [8]国际自由贸易协定的商签趋势与对策思考[J]. 汪巍. 北方经贸, 2013(01)
- [9]基于双边FTA视角的中国与挪威水产品贸易研究[D]. 冯丽.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6)
- [10]双边FTA对中国产业比较优势的影响研究 ——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D]. 蒲金钰. 兰州商学院, 2010(05)
标签:自由贸易区论文; 一带一路战略论文;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亚太再平衡战略论文;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