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水库水源涵养林生态效益评价与补偿

密云水库水源涵养林生态效益评价与补偿

一、密云水库水源涵养林生态效益的评价与补偿(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超[1](2017)在《密云土门西沟小流域水源涵养林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采用野外调查、观测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土门西沟小流域7种不同水源涵养林地和对照样地(农田裸地)进行样品采集、测定和分析,从样地采样分析和流域水量与水质监测两个空间尺度展开调研。从不同水源涵养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蓄水性能、土壤水分入渗性能、枯落物持水能力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且总结了不同水源涵养林的涵养水源效果,为以后相关人士分析其水源涵养效益值提供参考,探讨了不同林地类型水源涵养功能及土壤理化性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林地土壤容重逐渐增大。刺槐荆条群系林地的土壤容重最低,说明天然恢复的刺槐荆条群系林对土壤有较好的改良作用;各林地非毛管、毛管及总孔隙度呈变小的趋势,非毛管孔隙比毛管孔隙所占的比重要小。刺槐、油松、侧柏、灌丛林地的土壤总孔隙度较大。板栗林地的全氮含量明显偏高;各林地全磷含量差异不是很大;刺槐林有机质含量明显偏高。(2)油松林地土壤蓄水能力最大为40.4mm,是板栗林地的两倍。(3)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初渗率和稳渗率,逐渐降低。油松林地和板栗林地的稳渗率相比于初渗率有大幅度下降。(4)油松林地的枯落物层厚度明显高于其他林地,为6.5cm,持水量较大。经济林地表裸露,基本没有枯落物,不利于对降雨的截持作用。(5)不同水源涵养林的水源涵养功能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存在相关性。林地水源涵养功能间的相关系数不高。(6)不同水源涵养林枯落物层、土壤层蓄水总量中,油松林、刺槐林、侧柏林的蓄水总量较大,流域总的蓄水总量为221.3mm。

王金龙[2](2016)在《京冀合作造林工程绩效评估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京冀合作造林工程是京冀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关键项目,也是京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合作内容,客观合理的评估京冀合作造林的绩效水平是京冀两地政府持续开展合作造林的基础。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在京冀合作造林工程效益监测的基础上,从效益、效果、效率、可持续性四个视角评估了京冀合作造林的绩效水平。在对京冀合作造林绩效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提出提升京冀合作造林后续建设工程绩效的政策建议。本研究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写作框架,总结了林业生态工程绩效评估的研究进展与相关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概述了京冀合作造林工程区的自然与经济社会概况,并重点总结了京冀合作造林工程的实施概况,以野外调查与实验的数据为基础,对京冀合作造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研究过程中采用市场价格法、影子工程法等对京冀合作造林工程产生的生态效益价值量进行估算并货币化计量,并对京冀合作造林工程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进行估算;第三部分是本研究的主体研究内容。首先,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北京市政府、河北省当地政府、工程覆盖区农户为京冀合作造林效益评估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并结合效益评估目标及评估阶段构建出京冀合作造林效益评估的效益立方体模型,在对京冀合作造林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计量的基础上,对京冀合作造林综合效益评估立方体模型进行验证。其次,根据农户和当地林业主管部门的调查数据,从农户和政府的视角研究造林工程实施后农户和政府的满意情况,运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农户与政府满意程度的差异程度并通过绘制象限图的方式分析造林过程中农户和政府的利益关注点,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参与后续造林项日的具体影响因素。第三,本文根据京冀合作造林的效率评估指标,运用三角模糊评价方法与模糊DEA效率评价方法比较了研究区内五种林业生态工程的造林效率水平。最后,本研究根据造林工程的成本-收益分析评估出京冀合作造林工程的可持续性,并通过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了京冀合作造林政策的可持续性。对京冀合作造林工程绩效的评估结果表明,尽管京冀合作造林工程产生了8亿多的综合效益,但单纯的效益计量只是反映京冀合作造林某一方面的绩效,而多尺度的绩效评估将对京冀合作造林有着更为全面、客观的深度认识。京冀合作造林的效益评估结果显示对京冀合作造林综合效益的总体评估等级为良好,但偏向中等,且通过对27个具体效益评估模块的效益评估,近一半的效益评估模块等级为不合格;京冀合作造林的效果评估结论表明农户与当地政府对造林工程的效果评估及在造林工程的利益关注点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农户参与后续造林工程的意愿不高;京冀合作造林的效率评估表明相对于区域内的其它造林工程,京冀合作造林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效率处于较高的水平,但还存在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京冀合作造林的可持续性评估结果表明京冀合作造林具备良好的工程可持续性,但政策可持续性为一般。鉴于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促进京冀合作造林绩效提升的相关政策。基于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视角,本研究首先在理论阐述了京冀流域中北京市政府与河北省政府、造林覆盖区域的当地政府与农户、流域生态补偿与生态减贫之间的博弈关系。其次,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提出了促进京冀合作造林后续工程建设绩效提升的合作造林模式。通过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的案例分析明确了京冀两地政府的合作造林模式;通过哥斯达黎加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案例分析表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可以极大的调动工程区农户参与造林的积极性;通过中德合作造林工程的案例分析表明中德合作造林工程中的社区参与式造林政策可以有效实现京冀流域的生态保护与生态减贫的双重目标。京冀合作造林绩效监测与评估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京冀合作造林生态、社会及经济系统的包容性发展。

齐特[3](2016)在《冀北地区丰宁县水源林结构调整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调整研究区幼龄水源林林分结构为目的,经过分析后确认可以从水源林地的生态效益方面研究幼龄水源林的林分结构,并且以冀北地区丰宁县4种水源林地为研究对象,从影响水源林地生态效益的主要因素考虑,着重探讨了水源林地土壤层与枯落物层的水源涵养效益、水源林地土壤养分含量的空间异质性,并且以两方面结论为依据,运用层次分析法探讨了地区内如何构建4种水源林林分类型的比例才能发挥水源林的最大生态效益。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比较不同立地类型内,样地土壤和枯落物持水能力,杨树林地的水源涵养能力最强,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分别为1334.49 t/hm2和1167.41t/bmm2,总体涵养水源能力杨树林地>落叶松×山杏林地>油松×山杏林地>油松林地。(2)不同林分类型下水源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差异很大。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范围和平均值看,土样养分含量大体遵循的含量分布规律为:杨树林地>落叶松×山杏林地>油松×山杏林地>油松林地。(3)从水源林地的水源涵养能力和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角度分析,不同水源林地的生态效益功能差异明显,在相同立地条件下,阔叶针叶混交林地具有更好的生态效益功能;为充分发挥冀北地区水源林的生态效益功能,应加强对现存水源林的经营与管理,构建结构合理的水源林。(4)使用层次分析法研究冀北地区4种水源林地的合理结构后发现:能够充分发挥水源林地的生态效益功能的林分结构是油松林地的面积比例为15.01%、油松林×山杏林地的面积比例为22.93%、落叶松×山杏林地的面积比例为27.46%、杨树林地的面积比例为34.61%。

王金龙,杨伶,张大红,彭强[4](2016)在《京冀水源涵养林生态效益计量研究——基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文中提出水源涵养林在京冀流域水源地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在野外调查与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筛选及专家咨询方法,建立了京冀水源涵养林生态效益计量指标体系。研究过程中采用市场价格法、影子工程法等对京冀水源涵养林建设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价值量估算并货币化计量。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3年,京冀水源涵养林建设产生了可观的生态效益,总生态效益为39 343.13万元,其中涵养水源效益为20 792.87万元;水土保持效益为278.01万元;固碳制氧效益为4616.25万元;净化大气环境效益为5673.9万元;改善小气候效益为2466.8万元;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为5515.3万元。本研究的计量结果将为京冀合作造林工程成效监测与评估提供参考。

蔡美玲,曾梦影,李亚云[5](2013)在《密云水库上游水源涵养林生态补偿资金来源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补偿作为一项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为全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保障。本文基于密云水库的实际情况,对水库上游水源涵养林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密云水库水源涵养林生态补偿资金应增大市场化补偿方式的比重,尽可能以生态旅游、水权交易、碳汇贸易等手段为主,以起到自由竞争、资金循环筹集的作用,提高生态补偿机制的延续性。

陈锦[6](2011)在《水源涵养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及优先区划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北京市与河北省(京冀)合作的水源涵养林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自然、社会、经济各指标的调查研究,应用ArcGIS、Erdas等软件建立了京冀水源涵养林建设区空间信息数据库,应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估算了2009-2011年和2012-2015年两期水源涵养林建设将产生的生态效益,应用因子权重法对未来水源涵养林建设优先区作出规划,并预测了其潜在效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影响因子呈现出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变化的趋势;社会发展潜力状况呈现出东南部各区县大于赤城县大于丰宁县、中心城镇大于边远山区的特点;营造经济林、有偿林,通过外界帮助增加收入是人们参加林业活动的主要动机。(2)两期水源涵养林生态效益评价得出:在实施造林项目30年后,营造的水源涵养林每年可涵养水源230.59万m3,固碳50.45万t。两期建设中山杏、油松、侧柏涵养水源量分别为87.11万m3、75.79万m3和43.14万m3;水源涵养总量和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呈现出山杏大于油松大于侧柏的次序。两期碳汇统计中,油松、侧柏、山杏固碳量分别为20.61万t、13.84万t和11.29万t,碳汇总量和单位面积碳汇量呈现出油松大于侧柏大于山杏的顺序;其它树种水源涵养量和碳汇量所占比例均较小。就区域而言,滦平县、丰宁县、赤城县两期涵养水源总量分别为83.08万m3,82.08万m3和47.94万m3,两期碳汇总量分别为17.11万t,17.88万t和12.36万t,综合考虑其它因素得出滦平县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最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好的是丰宁县,赤城县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对较差。(3)一期建设中,高水源涵养区占总面积的41.36%,二期增加到44.42%,一期建设中高碳储量区面积占总面积的13.9%,二期增加到52.8%,两期相比,二期建设具有更高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结构。(4)对研究区进行水源涵养林建设优先区划分得出,位于一级优先区的村落数有18个,面积239.41km2,占总面积的2.02%,二级优先区村落总数最多为379个,总面积4592.66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8.66%,三级优先区涉及村落327个,面积最大为6436.41km2,占总面积的54.18%,四级优先区面积611.12 km2,仅占总面积的5.15%,赤城县主要以二级优先区为主,丰宁县主要以三级优先区为主,这两个县的优先等级情况体现了研究区整体的优先趋势。针对不同区域影响因子的特点,依据划分的优先等级,合理的选择油松、侧柏、山杏等树种并配以油松、侧柏、油松-山杏,侧柏-山杏等复合配置模式进行栽植有助于水源涵养林产生更高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王贤会[7](2011)在《密云县森林资源现状分析及生态效益动态模拟》文中指出森林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因其具有三大效益而成为研究的热点。森林资源调查有助于建立或更新森林资源档案、为森林资源建设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十五”和“十一五”林业二类调查数据,对密云县的森林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进行分析与评价。密云县有林地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增长较快,主要体现在防护林方面,五年间有林地面积增加了7.31%,活立木蓄积量增加了21.71%。截至2009年末,密云县林木覆盖率为57.18%,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66514.36hm2,活立木总蓄积量为2340610.52m3。该县森林资源主要以防护林种为主,经济林为辅,基本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到2030年密云县水源涵养型防护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增加逐渐趋于稳定,其生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涵蓄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表现显着。预测在2030年林地土壤可蓄水6690.57万t,在50mm的场降雨时可减少土壤侵蚀量为0.44万t。

崔一梅[8](2008)在《北京市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生态环境安全与优质的需求亦愈发高涨。生态公益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固碳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加快发展生态公益林,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然而生态公益林的外部经济性使其价值不可能通过市场得到实现,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的投入与产出相背离,将造成生态公益林的萎缩与资源的破坏。通过给予生态公益林补偿,来保护和扩大生态公益林资源,已经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共识。本文对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从理论上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了补偿标准的确定依据和方法,提出了补偿标准确定的建议模型,探讨了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的激励约束与保障机制的框架与内容。结合理论研究结论,对北京市生态林补偿机制政策的实施成效、存在问题给予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北京市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性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了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概念与内涵。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是指为了维护和发展生态公益林建设,实现生态公益林补偿而设立的制度、方法和组织安排,是补偿的具体运作模式。具体应包括补偿要素和运行模式。同时为了保障补偿机制的顺利运行,还应有相应配套保障措施。2、提出生态林补偿标准应从补偿的本质出发,考虑成本、效益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区位等影响因素来综合确定,从而提出我国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的确定公式如下:E=[(C+V+P-M)×(1+K1)×K2×(1+K3)]/K43、对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激励约束与保障机制运行的主体、对象、激励约束与保障的内容及运行的方式方法在理论上进行了讨论。提出激励保障机制的内容设立、运用方法应满足被补偿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实现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的立法是保障机制的最优目标和内容。4、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北京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实施效果、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价。5、提出北京市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完善的建议。对北京生态林补偿标准进行了测算,建议补偿标准范围为70-347元/年·亩。补偿标准的确定是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核心和难点,激励约束与保障机制是补偿政策实施的有效保证,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不仅为完善北京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提供参考,还可以为不同的地区制定补偿标准和完善补偿制度提供思路。

黄玮[9](2008)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以海河流域为例》文中认为生态补偿是当前研究热点。本文以水资源为研究对象,试图以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研究为突破口,在此领域建立广泛的生态补偿机制,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全方位的提出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并以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作指导,代际补偿为经,代内补偿为纬,建立了流域生态补偿的关键环节——补偿标准的计量模型,即在测算流域上游付出的总成本的基础上,通过水质、水量、代际补偿系数予以调节,巧妙地解决了上下游用水冲突的问题,同时又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洁净水资源。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全流域生态补偿的实施方法,并以海河流域为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验证。通过研究发现,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需要多管齐下。首先要明确界定生态补偿的实施主体、补偿对象、补偿途经等,在此基础上建立流域生态补偿的运行机制、资金机制以及监督机制。其次要确定流域生态补偿的关键环节和优先领域,即建立流域水污染防治赔偿、补偿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补偿标准的制定方法、补偿责任的界定以及补偿途径的选择。再次,结合流域跨界水质目标的考核,制定水质不达标情景下,上游对下游地区的赔偿以及实施机制。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国家、地方政府以及民众的广泛参与,切实执行全流域综合管理,不断进行帕累托改进,从而使得社会福利得到提高。

李玉敏[10](2007)在《森林水文服务市场化研究》文中认为森林水文服务是森林多种环境服务中与人类关系最为直接的一种。由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的加剧,使得森林水文服务成为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于采用市场手段促进水文服务的供给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森林水文服务市场是协调水文服务的供给者与受益者之间利益分配的一种机制,实质是实现森林生态效益外部经济性的内部化。本文以森林生态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森林水文服务的经济学特征;森林水文服务价值的实现方式;市场供给水文服务的优势和风险。在总结国内外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深入系统地探讨了水文服务市场的推动力、市场要素、市场模式以及市场的运行机制。主要的研究结论有:人们对森林水文服务的巨大需求是其市场化的基础;水文服务的稀缺性特征使得其能够通过市场供给;市场供给水文服务需要克服一系列障碍,如定义服务、界定服务提供者和受益者、收集必要的信息、多渠道融资、必要政策法规的支持等;我国建立森林水文服务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行的:我国的水文服务市场仍然是以政府购买为主的市场模式,私有部门购买仅在局部地区零星存在。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建立森林水文服务市场提出了政策建议:提高森林环境服务的法律地位;提高我国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标准;采取公共支付和市场支付相结合的模式:培育社会监督机制等。主要创新性:(1)对森林水文服务市场化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2)构建了森林水文服务市场化框架;(3)提出了现阶段中国建立森林水文服务市场的市场模式。

二、密云水库水源涵养林生态效益的评价与补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密云水库水源涵养林生态效益的评价与补偿(论文提纲范文)

(1)密云土门西沟小流域水源涵养林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地质、土壤
        2.1.5 植被
    2.2 社会经济条件
        2.2.1 社会经济状况
        2.2.2 土地利用状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布设
        3.2.2 样品采集与收集
        3.2.3 样品分析与测定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样地土壤理化学性质研究
    4.2 不同水源涵养林土壤蓄水性能研究
    4.3 不同水源涵养林土壤水分入渗性能研究
    4.4 不同水源涵养林枯落物持水性能研究
        4.4.1 枯落物蓄积量
        4.4.2 枯落物的持水性
    4.5 不同水源涵养功能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4.5.1 林地水源涵养功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4.5.2 林地水源涵养功能间的相关性分析
    4.6 不同水源涵养林的涵养水源效果分析
    4.7 小流域降雨及径流特征分析
        4.6.1 流域径流水质分析
        4.6.2 流域内降雨特征分析
        4.6.3 流域径流量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2)京冀合作造林工程绩效评估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数据来源
        1.5.1 数据来源
        1.5.2 数据获取方法
2 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研究综述
        2.1.1 林业生态工程绩效评估研究
        2.1.2 京冀流域林业生态工程实证研究
        2.1.3 研究综述评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5E”原则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3 京冀合作造林工程绩效的内涵与评估维度
    3.1 京冀合作造林工程绩效的内涵
    3.2 京冀合作造林工程绩效评估的维度
4 京冀合作造林工程概况与效益监测
    4.1 京冀合作造林工程概况
        4.1.1 研究区概况
        4.1.2 京冀合作造林工程建设概况
    4.2 京冀合作造林工程效益监测
        4.2.1 造林工程生态效益
        4.2.2 造林工程经济效益
        4.2.3 造林工程社会效益
    4.3 总结
5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京冀合作造林工程效益评估
    5.1 京冀合作造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估框架
        5.1.1 效益评估主体
        5.1.2 效益评估目标
        5.1.3 效益评估阶段
        5.1.4 效益立方体:京冀合作造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估模型
    5.2 京冀合作造林工程综合效益计量
        5.2.1 各评估阶段的京冀合作造林工程效益
        5.2.2 不同评估主体在各评估阶段的效益关注点
        5.2.3 基于效益立方体的京冀合作造林工程综合效益计量
    5.3 京冀合作造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估
        5.3.1 造林工程效益值评估方法
        5.3.2 造林工程效益值评估指标权重
        5.3.3 基于效益立方体的京冀合作造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估
        5.3.4 结果分析
    5.4 本章研究结论与启示
6 基于农户和政府视角的京冀合作造林工程效果评估
    6.1 农户与政府对造林工程实施效果的满意度分析
        6.1.1 样本农户与政府满意度的描述统计
        6.1.2 样本农户与政府满意度的均值比较
        6.1.3 样本农户与政府具体指标满意度的两两比较
        6.1.4 农户与政府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6.1.5 结果与分析
    6.2 农户对京冀合作造林工程后续参与意愿分析
        6.2.1 样本农户的基本情况
        6.2.2 变量设计
        6.2.3 分析方法
        6.2.4 分析结果
        6.2.5 结论与讨论
    6.3 本章研究结论与启示
7. 基于同类造林工程比较的京冀合作造林工程效率评估
    7.1 造林工程效率评估概述
        7.1.1 造林工程效率评估的目的
        7.1.2 造林工程效率评估的内容
        7.1.3 造林工程效率评估的指标设计
    7.2 造林工程效率评估方法
        7.2.1 三角模糊(TFN)分析方法
        7.2.2 模糊数据包络分析(FDEA)方法
    7.3 造林工程效率评估结果
        7.3.1 三角模糊评价结果
        7.3.2 效率有效性评价结果
    7.4 京冀合作造林效率评估总结
        7.4.1 工程前期准备
        7.4.2 工程建设实施
        7.4.3 工程项目管理
        7.4.4 工程资金管理
        7.4.5 工程效益评估
8 京冀合作造林可持续性评估
    8.1 京冀合作造林工程的可持续性评估
        8.1.1 京冀合作造林工程主要利益主体的损益分析
        8.1.2 京冀合作造林工程的收益成本比较
    8.2 京冀合作造林政策的可持续性评估
        8.2.1 影响京冀合作造林政策可持续性的因素
        8.2.2 京冀合作造林政策可持续性评估指标设置
        8.2.3 京冀合作造林政策可持续性评估方法
        8.2.4 京冀合作造林政策可持续性评估结果
        8.2.5 结果与分析
    8.3 本章研究结论与启示
9 借鉴与探索:京冀合作造林工程绩效提升政策
    9.1 生态补偿与跨省流域生态补偿
    9.2 京冀两地政府:流域生态补偿的宏观决策
        9.2.1 京冀流域生态补偿的利益博弈
        9.2.2 京冀合作造林工程的模式创新:基于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模式的案例分析
    9.3 政府与农户: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微观探索
        9.3.1 地方政府与农户在造林工程中的利益博弈
        9.3.2 农户参与京冀合作造林的制度创新:基于哥斯达黎加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案例分析
    9.4 流域生态保护与减贫:京冀合作造林工程的包容性发展目标
        9.4.1 生态系统服务与减贫的权衡
        9.4.2 京冀合作造林工程的包容式发展路径:基于中德合作造林工程的案例分析
    9.5 本章研究结论与启示
10 研究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全文展望
        10.2.1 研究创新点
        10.2.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Ⅰ
导师简介Ⅱ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

(3)冀北地区丰宁县水源林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林业生态效益评价的研究进展
        1.2.1 林业生态效益评价的研究进展情况
        1.2.2 水源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进展情况
    1.3 研究区水源林地生态效益研究综述
        1.3.1 水源林水源涵养能力的研究综述
        1.3.2 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研究情况
    1.4 水源林地结构调整方法综述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土壤情况
    2.4 气候情况
    2.5 水文情况
    2.6 植被情况
3 研究的技术路线、方法及内容
    3.1 研究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3.2 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3.2.1 水源林地水源涵养能力调查
        3.2.2 水源林地土壤养分含量调查
4 不同水源林地水源涵养能力的研究
    4.1 枯落物水源涵养功能
    4.2 土壤水源涵养功能
    4.3 不同水源林地持水能力比较
    4.4 小结
5 水源林地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研究
    5.1 土壤养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5.2 土壤养分的差异性分析
    5.3 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5.4 小结
6 水源林地调整
    6.1 调整的指导思想
    6.2 调整步骤
        6.2.1 构建层次结构
        6.2.2 创建判断矩阵
        6.2.3 判断矩阵的计算
    6.3 调整的结果分析
    6.4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讨论
    7.2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京冀水源涵养林生态效益计量研究——基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京冀合作造林工程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生态效益计量指标体系
4 京冀合作造林工程生态效益计量
    4.1 涵养水源效益计量
        4.1.1 蓄水效益
        4.1.2 净化水质效益
    4.2 水土保持效益计量
        4.2.1 减少泥沙滞留效益
        4.2.2 减少泥沙淤积效益
    4.3 固碳释氧效益计量
        4.3.1 固定CO2效益
        4.3.2 释放O2效益
    4.4 净化大气环境效益计量
        4.4.1 吸收SO2效益
        4.4.2 阻滞降尘效益
    4.5 改善小气候效益
    4.6 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
    4.7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密云水库上游水源涵养林生态补偿资金来源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文献综述
3 密云水库融资现状
4 密云水库生态补偿机制的融资问题分析
    4.1 融资方式分析
        4.1.1 政府补偿
        4.1.2 市场补偿
        (1) 生态旅游。
        (2) 水权交易。
        (3) 碳汇贸易。
        4.1.3 社会捐助
    4.2 融资结构分析
5 结 论

(6)水源涵养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及优先区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水源涵养林研究
        1.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1.2.3 京冀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关研究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获取与处理
        2.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
        2.2.3 研究技术路线
3 京冀水源涵养林研究区空间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3.1 流域地理位置及所覆盖的行政区域
    3.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影响因子信息数据库
        3.2.1 气候
        3.2.2 水文及水资源
        3.2.3 土壤
        3.2.4 森林资源
        3.2.5 水土流失
        3.2.6 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影响因子现状
    3.3 社会发展潜力信息数据库
        3.3.1 地形地貌
        3.3.2 路网组成
        3.3.3 土地利用
        3.3.4 研究区社会发展潜力现状
    3.4 社会发展基础条件信息数据库
        3.4.1 文化程度构成
        3.4.2 收入构成情况
        3.4.3 调查区参加林业活动意愿
        3.4.4 研究区社会发展基础条件现状
4 两期规划建设信息数据库及潜在效益估算
    4.1 一期规划建设信息数据库
    4.2 二期规划建设信息数据库
    4.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效益分析与评价
        4.3.1 涵养水源效益分析与评价
        4.3.2 碳汇效益分析与评价
    4.4 水源涵养林建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效益评价
5 水源涵养林建设优先区划分及潜在效益分析
    5.1 社会发展基础条件分级
    5.2 社会发展潜力分级
    5.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级
        5.3.1 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等级划分
        5.3.2 研究区碳储量等级划分
        5.3.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级划分
    5.4 水源涵养林建设优先区划分
    5.5 未来水源涵养林建设潜在效益分析
        5.5.1 依据优先区划分的水源涵养林建设
        5.5.2 水源涵养林建设的潜在效益
6 结论和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研究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密云县森林资源现状分析及生态效益动态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森林资源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土壤
    2.4 气候
    2.5 水文
    2.6 植被情况
    2.7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思路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3.4 技术标准
        3.4.1 士地分类系统
        3.4.2 林种分类系统
        3.4.3 优势树种(组)
        3.4.4 龄级与龄组
        3.4.5 森林覆盖率与林木绿化率
4. 密云县森林资源现状及动态分析
    4.1 森林资源总量
        4.1.1 林业用地总量
        4.1.2 森林蓄积总量
        4.1.3 森林主要起源
    4.2 林种结构
        4.2.1 防护林林种结构
    4.3 树种结构
        4.3.1 主要树种
        4.3.2 主要优势树种
    4.4 林龄结构
        4.4.1 防护林林龄结构
        4.4.2 主要优势树种林龄结构
    4.5 森林资源动态分析评价
        4.5.1 林地面积动态变化
        4.5.2 各类林木蓄积变化
        4.5.3 树种结构分析
        4.5.4 树龄结构分析
        4.5.5 森林健康分析
    4.6 密云县森林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5. 密云县防护林生态效益动态模拟
    5.1 构建防护林生态效益动态模型的目的
    5.2 系统动力学概论
        5.2.1 系统动力学概述
        5.2.2 系统动力学特点
        5.2.3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原则
        5.2.4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流程
    5.3 系统模型的构建
        5.3.1 系统模型的数据
        5.3.2 系统模型流程图
        5.3.3 系统模型变量及延迟函数
    5.4 生态环境影响初始值分析
    5.5 结果分析
        5.5.1 初值结果
        5.5.2 成果图示及分析
        5.5.3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北京市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引言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生态公益林补偿的研究进展
        1.3.1 国外生态公益林补偿的研究与实践
        1.3.2 国内生态公益林补偿的研究与实践
    1.4 研究框架
        1.4.1 内容与结构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准备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林业中的补偿与补助
        2.1.2 生态公益林的概念与分类
        2.1.3 生态公益林的特性
        2.1.4 生态公益林补偿的定义
    2.3 研究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地租理论
        2.3.2 生态公益林外部性内化问题的经济理论依据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4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3.5 激励理论
    2.4 研究范围的确定
    2.5 北京山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实施情况的调研
3 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理论构架
    3.1 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概念确定
    3.2 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建立的原则
    3.3 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要素确定
        3.3.1 补偿主体
        3.3.2 补偿对象
        3.3.3 补偿标准
        3.3.4 补偿范围
    3.4 生态公益林补偿的运行模式
        3.4.1 补偿途径
        3.4.2 补偿方式
    3.5 生态公益林补偿的配套机制
    3.6 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运行
    3.7 本章小结
4 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的研究
    4.1 关于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的分析
        4.1.1 从经营利用和补偿过程分析补偿标准问题
        4.1.2 从供给需求角度分析补偿标准问题
    4.2 补偿标准确定的依据
        4.2.1 以生态效益补偿为依据的观点
        4.2.2 价值补偿和成本补偿
        4.2.3 对三种补偿标准确定依据的讨论
    4.3 补偿标准确定应考虑的因素
        4.3.1 经济发展因素
        4.3.2 补偿标准应根据生态公益林供给主体而区分
        4.3.3 生态区位因素
        4.3.4 生态公益林质量因素
        4.3.5 生态公益林经营规模因素
        4.3.6 经营者的合理收益及机会成本补偿
    4.4 补偿标准的综合确定
        4.4.1 补偿标准计算方法的几种观点
        4.4.2 对以上补偿标准计算方法的分析
        4.4.3 建立补偿标准计算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生态公益林补偿的激励约束与保障机制研究
    5.1 概念辨析
        5.1.1 激励与约束的概念及关系
        5.1.2 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中激励与约束的作用关系
        5.1.3 激励约束机制
        5.1.4 社会保障制度
    5.2 生态公益林补偿的激励约束与保障机制理论构架
        5.2.1 针对生态公益林补偿的激励约束与保障机制概念
        5.2.2 补偿政策的激励约束与保障机制的理论构架
    5.3 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的激励约束与保障机制的具体内容
        5.3.1 运行主体
        5.3.2 运行对象
        5.3.3 补偿政策的激励机制内容
        5.3.4 补偿政策的约束机制内容
        5.3.5 补偿政策的保障机制内容
        5.3.6 补偿政策的激励约束机制的方式方法
    5.4 本章小结
6.北京市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实践与成效
    6.1 北京市概况
        6.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6.1.2 自然条件
        6.1.3 社会经济概况
    6.2 北京市森林资源及生态公益林概况
        6.2.1 森林资源概况
        6.2.2 生态公益林建设情况
    6.3 北京市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实践
        6.3.1 北京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的建立背景
        6.3.2 补偿的指导思想
        6.3.3 补偿的范围、对象与标准
        6.3.4 补偿的方式与途径
        6.3.5 补偿的配套保障措施
    6.4 北京山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实施成效
        6.4.1 森林质量得到提高,生态功能明显增强
        6.4.2 森林资源得到保护,生态安全有了保障
        6.4.3 山区农民实现了就业和增收,农民素质得以提高
        6.4.4 推进了山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5 本章小结
7 北京市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问题分析与政策评价
    7.1 北京市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7.1.1 补偿政策没有体现补偿实质
        7.1.2 补偿标准合理性欠缺,标准偏低
        7.1.3 补偿范围覆盖不全
        7.1.4 补偿对象有限
        7.1.5 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及补偿方式单一
        7.1.6 补偿机制实施过程中管理工作薄弱
        7.1.7 补偿政策的长效性不明确
        7.1.8 补偿机制配套政策不健全
    7.2 北京山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政策评价
        7.2.1 政策目的性明确
        7.2.2 政策需求性明显
        7.2.3 政策影响性重大
        7.2.4 政策作用性强
        7.2.5 政策应进一步合理化
        7.2.6 政策实施的效果整体评价
    7.3 本章小结
8. 北京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完善
    8.1 扩大补偿范围
        8.1.1 将全部生态公益林纳入补偿范围
        8.1.2 新增生态公益林面积应及时纳入补偿范围
    8.2 合理确定补偿标准
        8.2.1 调整生态公益林管护标准
        8.2.2 测算北京生态林补偿标准范围
        8.2.3 北京市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确定
    8.3 拓宽补偿资金渠道
        8.3.1 政府财政融资
        8.3.2 发行政府债券
        8.3.3 其他融资手段
    8.4 形成多元化补偿方式
        8.4.1 货币补偿
        8.4.2 工程项目补偿
        8.4.3 政策补偿
    8.5 完善补偿机制运行的管理措施
        8.5.1 健全管理体系
        8.5.2 完善落实管理制度
    8.6 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8.6.1 建立明确的劳动保障制度
        8.6.2 稳定管护队伍,提高管护人员素质
        8.6.3 通过多种方法调动管护者参与生态林建设的积极性
        8.6.4 监督评估制度
        8.6.5 立法保障
    8.7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不足
    9.1 结论
    9.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以海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资源缺乏,水荒蔓延
        1.1.2 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1.1.3 开采过度,大量污染
    1.2 流域生态补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1 流域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1.2.2 流域生态补偿的重要性
        1.2.3 流域生态补偿的可行性
    1.3 研究目的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流域生态补偿相关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流域生态补偿相关文献综述
        2.1.1 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
        2.1.2 水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评价研究现状
        2.1.3 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的研究进展
        2.1.4 存在的问题
    2.2 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2.2.1 庇古手段与外部性的补偿
        2.2.2 科斯手段与产权明晰
        2.2.3 生态资本理论
        2.2.4 公共产品理论
第三章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3.1 生态补偿的依据和原则
        3.1.1 流域生态补偿的有关法律依据
        3.1.2 流域生态补偿的政策发展
        3.1.3 流域生态补偿的原则
    3.2 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对象
        3.2.1 补偿主体
        3.2.2 补偿对象
    3.3 流域生态补偿途径的选择
        3.3.1 补偿的公共财政途径
        3.3.2 补偿的市场化途径
    3.4 流域生态补偿的运行机制
    3.5 流域生态补偿的资金机制
    3.6 流域生态补偿监督保障机制
        3.6.1 补偿费征收监督机制
        3.6.2 补偿费使用监督机制
        3.6.3 水源保护效益与损失监督和监测机制
        3.6.4 保护区与受益区间的协调机制
第四章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计量模型
    4.1 模型假设
    4.2 上游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总成本分析
        4.2.1 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效益评估或生态破坏的损失评估
        4.2.2 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成本评估
    4.3 水质、水量修正系数的确定
        4.3.1 水量分摊系数的确定
        4.3.2 水质修正系数的确定
    4.4 流域水资源的代际补偿
        4.4.1 代际补偿的经济学原理
        4.4.2 流域水资源代际补偿数学模型
        4.4.3 水资源财富代际转移模型
        4.4.4 代际补偿系数的确定
第五章 流域生态补偿的综合管理
    5.1 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原则
    5.2 流域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5.3 水量、水质统一管理的数学模型
    5.4 流域综合管理的总体架构
第六章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案例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
    6.1 背景资料
        6.1.1 自然地理概况
        6.1.2 水文地质条件
        6.1.3 社会经济情况
        6.1.4 水资源特点
    6.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6.2.1 五十年来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回顾
        6.2.2 供水工程与供水量
        6.2.3 现状水资源利用程度及存在的问题
    6.3 区内补偿标准的测定——以北京市为例
        6.3.1 密云水源地生态保护的效益评估
        6.3.2 密云水库周边地区保护水源经济发展损失补偿
    6.4 区际补偿案例
        6.4.1 首都及其上游保护水资源投资
        6.4.2 海河流域供水需水情况
        6.4.3 省界水质情况
        6.4.4 跨界生态补偿的测定(以河北-北京段为例)
第七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论文创新点
    7.4 不足与扩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10)森林水文服务市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森林水文服务国内外研究与实践
        1.3.1 国外森林水文服务市场化研究与实践
        1.3.2 国内森林水文服务市场化研究与实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项目来源及经费支持
第二章 森林的水文服务功能及在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2.1 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服务功能
        2.1.1 森林水文过程
        2.1.2 森林的水文效应
        2.1.3 关于森林与水关系的争论
    2.2 森林在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2.2.1 森林提供的水文服务
        2.2.2 在流域水资源管理中重视森林的作用
    2.3 森林在保护城市水源中的作用
        2.3.1 森林集水区是城市饮用水的重要来源
        2.3.2 依赖于森林供水的城市
    2.4 协调保护与发展的森林经营策略
    2.5 小结
第三章 森林水文服务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3.1 基本理论回顾
        3.1.1 外部性理论
        3.1.2 公共物品理论
        3.1.3 市场与市场机制
        3.1.4 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3.2 森林水文服务的经济学特征
        3.2.1 森林水文服务日渐稀缺
        3.2.2 森林水文服务属于公共物品
        3.2.3 森林水文服务生产的外部经济性
        3.2.4 森林水文服务市场配置的失灵
    3.3 森林水文服务价值的实现
        3.3.1 森林水文服务的价值
        3.3.2 森林水文服务价值的评估
        3.3.3 森林水文服务价值实现途径
    3.4 森林水文服务资源配置的市场途径
        3.4.1 市场的优势
        3.4.2 市场的风险及规避措施
    3.5 对建立森林水文服务市场的进一步认识
第四章 森林水文服务市场的一般特征
    4.1 森林水文服务市场的推动力及其特殊性
        4.1.1 森林水文服务市场的推动力
        4.1.2 森林水文服务市场的特殊性
    4.2 建立森林水文服务市场的原则
        4.2.1 谁受益,谁付费原则
        4.2.2 特定区域生态与经济分工原则
        4.2.3 等价交换原则
    4.3 森林水文服务市场基本要素
        4.3.1 交易对象:水文服务
        4.3.2 服务的提供者
        4.3.3 服务的受益者
        4.3.4 政府
        4.3.5 非政府组织
    4.4 森林水文服务市场类型
        4.4.1 公共支付
        4.4.2 私有部门间的直接交易
        4.4.3 限额贸易
        4.4.4 环境商品认证
    4.5 水文服务交易的组织管理
    4.6 水文服务市场交易的一般步骤
第五章 森林水文服务市场的运行
    5.1 识别要交易的水文服务
        5.1.1 土地利用与水文服务供给
        5.1.2 衡量水文服务的供给
        5.1.3 为水文服务定价
    5.2 市场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5.2.1 识别水文服务交易中的利益相关者
        5.2.2 水文服务供需双方参与市场的动机
        5.2.3 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5.3 水文服务的交易机制
        5.3.1 谈判契约机制
        5.3.2 其他交易机制
        5.3.3 交易机制的适用性
    5.4 水文服务交易的执行
        5.4.1 为水文服务提供补偿
        5.4.2 监测合同的执行
    5.5 水文服务市场的资金支持
        5.5.1 资金的来源
        5.5.2 确保资金的可持续来源
    5.6 水文服务交易的制度支持
        5.6.1 产权制度
        5.6.2 政策法规支持
        5.6.3 市场管理
    5.7 市场的交易成本
        5.7.1 水文服务市场交易成本的组成
        5.7.2 节约交易成本
    5.8 市场与贫困
        5.8.1 市场对贫困人的积极影响
        5.8.2 市场对贫困人的不利影响
        5.8.3 为贫困人参与市场创造条件
第六章 我国森林水文服务市场现状与发展
    6.1 森林资源是我国江河水源涵养库的组成部分
        6.1.1 我国水源涵养林资源与布局
        6.1.2 水源涵养林存在的问题
        6.1.3 水源涵养林布局与市场模式选择
    6.2 我国的水资源供需状况及建立水文服务市场的潜力
        6.2.1 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
        6.2.2 典型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状况
        6.2.3 我国建立水文服务市场的潜力
    6.3 我国建立森林水文服务市场的可行性
        6.3.1 政策与法规支持
        6.3.2 流域管理体制的加强
        6.3.3 政府重视森林生态建设,政府和公众环境服务购买能力增强
        6.3.4 实践探索,积累经验
    6.4 我国森林水文服务市场化框架
        6.4.1 利益相关者
        6.4.2 交易模式
        6.4.3 资金来源
        6.4.4 支付标准与方式
        6.4.5 监督和评估
    6.5 小结及政策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1 结论
        7.1.2 政策建议
    7.2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四、密云水库水源涵养林生态效益的评价与补偿(论文参考文献)

  • [1]密云土门西沟小流域水源涵养林效果研究[D]. 张志超.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2]京冀合作造林工程绩效评估创新研究[D]. 王金龙.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 [3]冀北地区丰宁县水源林结构调整研究[D]. 齐特. 北京林业大学, 2016(12)
  • [4]京冀水源涵养林生态效益计量研究——基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J]. 王金龙,杨伶,张大红,彭强. 生态经济, 2016(01)
  • [5]密云水库上游水源涵养林生态补偿资金来源问题的研究[J]. 蔡美玲,曾梦影,李亚云. 中国市场, 2013(16)
  • [6]水源涵养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及优先区划分[D]. 陈锦.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 [7]密云县森林资源现状分析及生态效益动态模拟[D]. 王贤会.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1)
  • [8]北京市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崔一梅.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 [9]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以海河流域为例[D]. 黄玮. 北京化工大学, 2008(11)
  • [10]森林水文服务市场化研究[D]. 李玉敏.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7(06)

标签:;  ;  ;  ;  ;  

密云水库水源涵养林生态效益评价与补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