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税收收入稳增机制基本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房淑婷[1](2021)在《我国服务业的税收贡献研究》文中提出
李蔚华[2](2020)在《河北省税收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研究》文中指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财税体制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2019年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省内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1.3%,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动已呈现新的格局。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3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23%,绿色产业发展积极推进。继续推进优化产业结构,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为税收收入的来源提供有效保障,从而降低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政策影响税收收入增长的程度。而产业结构优化又能通过税制改革实现。税制结构既会影响到供给层面的资本投入、劳动供给、技术发展、资源消耗和营商环境,还会影响到需求层面的消费、投资和进出口。税制改革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进而实现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增长的整体协调性。本文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结合理论基础、现状与实证分析对河北省税收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进行研究。首先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论文建立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对税收收入增长的影响”、“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的理论框架,并对实现河北省税收收入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依据进行系统阐释。其次从描述性统计的角度分析了现阶段河北省产业间与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以及税制结构与税收政策如何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运用最小二乘法与VAR模型分析河北省税收与产业结构优化的互动关系。最后结合模型结果,为实现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增收的协同共进,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税制结构、培植先进装备制造业、激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活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具体举措。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出河北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逐步减少高耗能行业的发展体量、持续性推进第三产业的创新发展将对税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有积极影响;提高直接税比重,不断推进个人所得税与房地产税改革,综合运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经济调控手段,可有效促进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都桥[3](2020)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广西N市“减税降费”政策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持续下滑,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低位稳定运行,国民总收入(GNI)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为适应这种变化,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是促进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宏观调节经济市场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此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尤为重要。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N市的整体税收优惠情况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减税降费”政策效应情况进行比对和分析,从“小微企业普惠性政策”、“深化增值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社会保险费征收”、“其他”等5个方面提出“减税降费”政策存在的问题,并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出相关建议。
王俊[4](2020)在《税制改革背景下我国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划分法治化研究》文中提出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划分法治化是财税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国家基本原则在税收收入领域的具体表现与运用,是包括税收收入立法、税收执法、税收司法和税收监督等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划分法治化对于增强地方财政实力、确保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推进我国财税法治建设以及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1994年分税制的确立,为我国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划分奠定了良好基础。此后我国税收法律,国务院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其他行政决定与文件等对税收收入划分做了更进一步的规范,我国的税收收入划分制度正逐步完善,税收收入划分法治化正稳步发展。但在实践中,我国税收收入划分法治化方面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政府间财政事权划分不具体、不明确,税收收入划分的立法还存在不足、行政色彩较为浓厚,地方税体系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地方财力不足以及地方税收立法权缺失等。这些问题极大的制约了我国税制改革以及税收收入划分法治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完善税收收入划分法律体系,加快税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我国税收收入划分法治化的呼声日益强烈。立足国情,在总结我国税收收入划分法治化中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国外税收收入划分的积极成果与有益经验,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划分法治化的对策建议。一是坚持税收法定原则,厘清税收收入划分的基本原则,完善我国《宪法》、《预算法》及税收收支法律等,制定统一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法》,构建完善的税收收入划分法律制度与法律体系。二是财政事权划分是税收收入划分的前提与基础,明确政府间财政事权划分是税收收入划分的重要保障。在厘清政府与市场界限基础上,根据权责一致原则、兼顾政府职能与行政效率原则以及灵活性原则等,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事权,以逐步形成明确、清晰、科学、合理的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制度。三是优化地方税制结构,明确中央与地方的主体税种以及共享税的分享比例。在保证中央具有足够财力的基础上,确保地方财力以履行支出责任。明确房地产税为地方主体税种,下划消费税为地方税,适当增加地方在所得税中的分享比例,以充实地方财政实力,确保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四是科学、合理地分配中央与地方税收立法权限,明确地方税收立法权。在明确税目范围、税率幅度以及计税基准的前提下,将税率调整以及地方税种的开征、停征的税收立法权限赋予地方省级立法机关,以实现地方税收立法权,确保地方税收收入的稳定性。
刘松[5](2019)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防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中央政府制定了4万亿投资计划,地方各级政府为筹集配套资金,纷纷绕过《预算法》中不允许地方政府自行举借债务的规定,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举债主体大量举借债务,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迅速膨胀,债务风险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为摸清底数,2011年和2013年,国家审计署开展了两次全国范围内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审计结果显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存量规模庞大、借债主体多元、资金来源与使用结构复杂,借、用、还不规范,乱象丛生,债务风险逐渐显现。按照“开前门、堵后门”的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思路,2014年通过的《预算法》修正案赋予了省级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权利,要求其在国务院规定的债务限额内按照“自发自还”的要求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来举借债务,同年国务院发布了43号文,剥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职能,开展地方政府性债务三类清理,将地方政府的债务偿还责任进行“确权”。通过存量债务的清理和置换,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的期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债务由以银行贷款为主置换为以债券为主也使得地方政府债务利息支出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少,地方政府债务得到展期,举债成本下降,地方政府债务的偿付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虽然法律明确规定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是地方政府举债的唯一渠道,但迫于现实需要,还是有一些地方政府通过明股实债、政府购买和PPP等隐性方式进行变相举债,对此,中央政府在近几年接连下发了一系列文件,通过规范政府行为、加大问责和考核力度、增强信息透明度、加大债务监管力度等手段来进一步加强债务风险管控,力图堵住违法违规举债的漏洞,确保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地方政府之所以敢铤而走险,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方面是因为地方政府出于发展经济的渴望,确实是有举债融资的需要,不同的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使得其债务融资有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目前的债务风险管理体制还存在薄弱环节,在债务风险监测和风险防控的体制机制上缺乏顶层设计,债务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不健全,政府预算刚性约束不足。新时代下,面对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在政府减税降费和积极财政政策不断发力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受限但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在满足地方政府合理举债融资需求进而保障地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资金需要的情况下,更加有效的做好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控工作,切实防范债务风险灰犀牛,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去探索和分析。要切实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首先需要对债务风险进行识别和有效评估,通过风险评估对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状况进行具体的评价,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债务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题是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防范,围绕这个主题,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一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其防范的理论分析。分析了地方政府举债和债务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在对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对债务、公共债务、地方政府债务以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概念进行了辨析,指出地方政府债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根据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数据的可得性,选择以狭义的地方政府债务作为债务风险的主要研究对象。接着用财政分权理论解释了地方政府存在以及举债的必要性,进一步分析指出由于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委托代理关系和财政幻觉效应等因素使得地方政府具有过度举债的冲动,进而产生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运用风险管理相关理论,从风险的识别、监测、评估、预警等方面对债务风险进行有效管控。二是较为全面系统考查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结构和风险管理制度的演化。根据国家审计署审计报告中的数据和全国人大报告、财政部以及其他公开渠道获取的数据,对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的总体规模、来源及支出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存量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虽然新预算法出台前后通过法律法规的密集出台,从地方政府债务的举债主体、举债渠道、资金使用、信息公开、考核问责、风险防控、应急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规范约束,对地方政府债务乱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和整治,赋予了省级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债券的权利,但总体来说,由于债务存量规模大、债务增量增长快、债务资金使用及管理方式粗放,债务风险管理水平不高,债务风险依然突出。三是评估了地方政府债务短期流量风险和中长期存量风险。选用债务负担率、负债率、偿债率、财政负担率和土地负担率5项指标对2016年我国省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了评估后,通过收集汇总全国30个省级政府2012-201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KMV模型对我国省级政府债务“入不敷出”的流量风险和“资不抵债”的存量风险进行了评估,流量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当前有部分省份已经出现了债务流量风险。在引入地方政府存量资产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债务风险测算结果显示各省份债务中长期风险相对于债务短期流量风险呈下降趋势,风险处于可控状态。在地方政府债务流量风险的评估中,本文构造了债务流动性杠杆率,通过理论推导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流动性杠杆率和地方政府债务“入不敷出”的流量风险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两者高度相关,证明了债务流动性杠杆率是衡量债务流量风险的一个较好的指标。四是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根据美国、日本和德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国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本文通过提出假设,即体制因素、地方政府行为、地方政府应债能力、市场化因素是影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因素,为了验证假设是否成立,选择财政分权程度代表体制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代表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因素、地方政府可偿债能力代表地方政府应债能力、市场化指数代表市场化程度因素,根据2012-2017年全国30个省级政府的相关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体制因素、地方政府行为因素、地方政府应债能力和市场化程度均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重要影响。通过对美国、日本和德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经验的研究,提出我国应该从下沉地方政府举债权、规范债务资金使用、增强信息公开和健全债务风险管理体系四个方面来借鉴国外的经验做好债务风险管理。综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论,本文对防范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要深化政府间财税体制改革,通过合理匹配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来理顺财税体制、合理划分政府间财力来源和支出责任,通过完善税种设置、规范转移支付和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来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此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要尽快完成转型,建立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法人治理结构,改善盈利能力,改变过度依赖政府的现状;二是要规范地方政府行为,通过改进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机制、加强问责追责来改变地方政府的过度举债冲动,通过硬化政府预算约束,增强信息透明度来打破中央政府的救助预期;三是要完善债务风险管理体制,通过修订预算法实施条例、出台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条例、完善信用评级法律法规体系来健全债务风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专业的债务管理部门切实履行风险管理主体责任,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合理构建科学的债务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对债务风险做到早预警、早处置,避免危害进一步扩大化;四是要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化发行机制,进一步丰富债券品种,扩宽债券投资人和资金来源范围,进一步推动政府信息公开,便于公众监督,保障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做好政府信用评级,保障债券还款来源,避免偿债风险。
冯骁[6](2019)在《基于可持续供给的教育税收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教育经费作为支撑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其充足且可持续性的供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保障。教育经费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无需赘述,可以说教育经费是教育发展的先行保障。而教育经费中,其重要的来源之一就是教育税收收入。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和收入分配调节的重要宏观经济工具,在教育经费筹集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纵观世界各国教育税收管理征收办法,许多国家是通过征收独立的教育税,或将如流转税或财产税等税收收入作为税基从中按比例划拨教育经费等方式,来保障本国教育经费的稳定供给和教育财政的稳定投入。在我国,教育经费收入尤其是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中,除了教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费外,以教育费附加为主,其他教育税收优惠政策为补充构成了教育税收制度,这种教育税收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育经费收入,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费保障。但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教育费附加由于本质上是一种行政性收费,而不是税收,存在很多法理层面的问题,这不仅为足额征收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也难以保障教育经费稳定的、可持续供给;第二,教育费附加征收的量很有限,难以为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收入;第三,教育费附加由于附加税的特性,导致了其地区差异非常明显,更加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不宜于教育资源的高效公平分配。由此引申出全文的两大主干问题:一是教育税收理论框架下,为什么要征收教育税,从经济学和法律角度,教育税征收是否能推进我国教育事业进步。二是教育税收实践视角下,教育税收征收的可行性。我国教育费附加施行至今,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哪些问题,如何通过开征教育税来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的思路:围绕核心问题“构建以教育税为核心的教育税收制度,保障教育经费的可持续供给”进行论述。由于“基于可持续供给的教育税收制度”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本文尝试着构建一个系统、全面、符合逻辑的研究框架。除了研究文献综述外,研究沿着回答“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进行架构。首先,论文阐述了“教育税收制度的理论基础”,回答“为什么要建立教育税收制度”。运用公共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等理论,说明教育税收的合理性。运用税收学的税收调控机理和税收法定理论,说明教育税收对教育活动的促进机理,以及建立法定的教育税收制度体系的意义;其次,论文剖析了“我国教育税收制度的现状与问题”,回答“我国教育税收制度现状如何”,揭示存在的问题;最后,论文回答了“怎样构建基于可持续供给的教育税收制度”,其中包括国外经验借鉴、制度设计和检验性实证等。结合研究思路,论文全文包括八章内容。第1章,导论。主要阐述了我国教育费附加政策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等内容。第2章,文献综述。主要梳理了当前研究文献的特征、国内外教育税收相关研究。第3章,教育税收理论分析。分别从教育税收制度理论分析框架、教育税收经济学理论、教育税收调控机理、教育税收法理基础等方面,分析了开征教育税的理论依据。第4章,我国教育税收制度的现状分析。主要探讨了我国教育税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根源,从实践角度论证了构建教育税收制度的必要性。第5章,国外教育税收制度研究与启示。主要分析了国外教育税收制度实践、国外教育税收优惠制度实践,并获得相关启示。第6章,我国可持续供给的教育税收制度设计。这一章是在理论和现状分析、借鉴国外的教育税收制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税收法理和教育税制度构建。其中主要包括教育税收法定理念、教育税收原则、教育税收要素界定、教育税收优惠设计、教育税收和财政支出关系等。第7章,实证分析:基于可持续供给的教育税收制度政策有效性验证。这一章主要运用两个模型进行实证,验证我国教育税收制度设计的有效性。即通过教育税收入灰色预测模型,模拟实证了教育税的收入规模;通过学区房Hedonic模型,回归运算得出了教育资源在教育税应税财产中的资本化比率。第8章,研究结论及建议。主要包括研究的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我国应开征以财产持有额为税基的教育税,并以此为核心构建我国的教育税收制度,以保障教育经费的可持续供给。2、教育税收制度理论框架由教育税收经济学理论、教育税收制度税收调控机理、教育税收制度法理三部分组成。在依法治国和税权法定角度下,通过经济学原理征得可观的税收收入,通过税收调控机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3、当前我国教育税收制度问题的根源集中于两个层面:法理层面和税收调控层面。法理层面因为教育费附加的行政收费属性,导致法律治理不规范,许多内容和缺陷与当前我国部分法律精神相违背;税收调控层面,我国教育税收对教育活动影响因素不均衡,对教育活动调控缺乏主税种,对教育活动调控手段无创新,对教育活动调控力度不持续,对教育活动调控对象不平等。4、发达国家具有成熟的教育税收制度值得我国借鉴。国外在教育税层面,纳税主体和课税对象范围较广、教育税税率根据不同的课税对象分别设置、教育税收入由国家和地方共享、教育税税收优惠制度健全、教育税遵守税收法定原则;在教育税收优惠层面,政策多样覆盖面广、政府与个人的责任有机统一、对公私教育平等对待、注重对受教育者的税收优惠、鼓励教育机构自筹自支经费、有完善的教育捐赠激励机制。5、我国基于可持续供给的教育税收制度设计的核心在于征收教育税。征收教育税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税基独立原则、税负均分原则、税源稳定原则、征管有效原则。教育税将以财产持有额为税基计征并通过合理的征管机制,合适的税收优惠,恰当的支出方式,保障我国教育税的收支合理有效,进而保障我国教育经费的可持续供给。6、实证分析印证了我国基于可持续供给的教育税收制度的有效性。通过教育税收入灰色预测模型,我们模拟出了教育税的收入规模预测结果,并得出两大结论,第一是教育税的增长速度优于教育费附加,第二是教育税在财政收入稳定性上优于教育费附加,证明教育税可以替代教育费附加,实现教育经费的可持续供给。通过学区房Hedonic模型,我们经过回归运算得出了教育资源在教育税应税财产中的资本化比率,通过对回归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了教育税收制度可以形成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合理分配的良性循环。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首先,本文选取了已有文献研究不足、现实又亟待解决的影响教育民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教育税收制度进行研究。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是政府关注的最大民生事业之一,它关乎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政府办教育需要花钱,而且需要可持续供给,税收收入是教育经费可持续供给的重要保障。在我国以地方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教育税收对地方教育经费的可持续供给尤为重要。但长期以来,(1)我国实施的是以附加税(教育费附加)、辅以税收减免,来为地方提供教育经费的政策。按照法定税收原则,这种“附加税”作为行政性收费并不具备持续征收的法定效力。(2)我国还没有一个保障教育经费可持续供给的教育税收制度体系。近年来我国财产税改革设计,以及加大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支持力度,为建立以财产持有额为税基的主体税种的教育税收制度创设了可能。(3)已有文献多针对教育税收进行问题导向的研究,对我国的教育费附加政策,我国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我国教育财政事权财权分权理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缺乏针对教育税收制度进行系统化、逻辑化、全面化的研究。其次,论文运用灰色模型(GM)预测和Hedonic模型回归研究方法,实证教育税收制度的有效性。目前我国关于教育税收的研究主要是采取文献与定性研究,尚未引入定量实证工具进行分析。本文基于教育经费可持续供给,在构建以财产持有额为税基的教育税作为主体税种的教育税收制度基础上,引入大量数理工具,通过验证性实证来分析教育税收制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1)论文使用灰色模型(GM)预测方法,选取山东省数据,对山东省未来教育税的收入规模进行了测算,从而得出了对教育财政收入来说,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稳定性方面,教育税都要优于当前我国的教育费附加制度。(2)论文使用Hedonic模型回归方法,选取山东省部分学区房数据,对学区房价格与教育资源分配之间的比例数量关系进行了测算,从而得出了教育资源会资本化于教育税应税财产,并通过教育税可以推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从定量角度论证了教育税收制度的有效性。第三,论文提出的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论文在分析中国教育税收制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可持续供给的教育税收制度进行理论设计,并通过模拟实证和检验实证,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1)择机建立以教育税为主体税种的教育税收制度体系,教育税的税基选择财产作为主要税基并配套合适的税收减免等制度。(2)改变现有教育费附加由于行政收费属性导致的税收征管监管漏洞,完善针对教育税收的征收管理体系。(3)在建立规范教育税收制度中,需要完善的财产评估机制,而当前摆在我国财产税立法立制面前最大的困难就是财产的评估,本文结合教育税税基评估,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财产评估制度,明确了教育税税基评估的主体、方式、时间周期等,为教育税收制度及时落地奠定基础。
孙艺博[7](2019)在《H省“营改增”政策实施效果研究 ——基于H省近6年税收数据的面板分析》文中提出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作为“十二五”规划时期和“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税收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其核心就是调减营业税的征收范围,使其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使其征收额增大。有利于整体上行业企业税负的减少,推动行业内部结构优化和转型及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增效,也引领税收体制及税务部门改革向纵深发展。同时,“营改增”政策带来地方税收减少的负面效应,存在地方政府事权不断扩大,支出压力增大的现实困境。因此,本文以H省14个市2011-2016的税收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测算H省“营改增”政策效果,并提出H省“营改增”政策体系优化的建议。第一章探讨“营改增”政策相关概念,研究“营改增”政策出台的目的、实施步骤及意义,分析“营改增”政策背后暗含的理论依据:负担平等和税收中性、税收经济效率和税收行政效率、公共财政和税收分割理论、后实证主义政策评估理论。第二章以H省税收面板数据为例,分析“营改增”政策在试点推行中取得的成效:减轻企业税负,转变地方税收增长方式;企业内部结构完善,为供给侧建设搭建新的平台;为H省国地税部门改革带来新契机;促进综合治税平台的搭建。同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H省企业税负减少但地方政府失去主体税种;H省企业内部结构但违背税收中性原则;H省国地税部门合并工作存在难度;H省税收信息化建设存在不足。第三章对H省“营改增”政策效果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借鉴双重查分法估计“营改增”对地方政府税收减少的政策贡献量,包括双重差分法的引入和该政策的适用性,回归模型的设定和数据描述,报告主要回归结果:营改增政策对地方税收收入有一定的负效应,对样本期间H省地方税收减少的贡献量高达27.6%以上,该影响有一定的持续性,政策实施全面推开时效果显着,且以上结论通过稳健性检验等。并对“营改增”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综合原因分析:“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各年度效力变化分析;不含和包含其他控制变量的估计效果对比分析,探究该影响的持续性。第四章结合当前H省“营改增”政策实施现状及回归结果,提出“营改增”政策体系可从五个方面进行优化,即中央政府完善增值税税制,在直接税和间接税保持均衡;H省政府促进地方税系和辅助税系的配套,规范税务部门征收管理;各市政府发展区域经济。
陈亮[8](2019)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9月标普下调我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引起本文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思考。随着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以及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庞大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再加上积极财政政策的激励,地方政府长期赤字带来的债务可持续性问题引起各界的普遍关注。第一章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将研究范围界定为地方政府负有直接偿还责任的债务,并给出本文对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定义。基于Domar债务模型、政府跨期预算模型、“财政疲劳”理论和财务视角下债务自平衡理论构建一个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分析理论框架,论证政府债务可持续的充要条件:债务政策下,债务负担率收敛于政府债务上限,则债务可持续。得到决定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五个变量:基本财政赤字率、政府财政调节能力、债务平均名义利息率、名义经济增长率、债务投融资项目收益,及其作用机理。第二章是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分析。当前,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风险总体尚不显着,在区域上呈“西高东低”分布,主要集中在市县两级;债务资金主要用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难以产生直接收益;债券置换后,流动性风险不显着、债务成本大幅下降且中央加强了对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债务可持续性得到增强。第三章是对除债务外其他变量的分析和预测。我国经济增速下行趋势明显,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土地出让收入增速放缓和中央转移支付力度下降,财政支出呈线性增长以及各地区基本财政普遍赤字,这些情况不利于债务可持续性。第四章是实证分析。本文通过财政反应函数估计各地区债务上限值区间为(76.40%,96.76%),海南、西藏、青海、宁夏由于存在“储备渠道”,债务上限值为0。地方政府在债务负担率达到63.03%后出现“财政疲劳”现象,将这一值作为地方政府债务“警戒线”标准。在得到各地区债务上限和“警戒线”标准后,对债务政策下债务负担率变化进行前瞻性分析,模拟了经济增速下滑、转移支付力度下降和债务成本上升及三种组合情景。测算结果显示,只要经济形势不衰退到不利情景,虽然各情景均出现部分地区债务不可持续的情况,但可以通过地区间财力横向转移实现全国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基于组合情景中的相对不利和不利情景,测算了全国和各地区地方政府债务政策上限,只要基本财政赤字率不超过(1.06%,1.45%)和(0.37%,0.49%),全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率就不会超过债务“警戒线”标准和对应的债务上限值。第五章,根据前文研究结论,结合我国实际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支出和债务管理三个维度提出增强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政策建议。
崔文川[9](2019)在《税收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文中提出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各种不确定因素,由于管理缺位、过度管理、管理混乱现象时有发生,不断增加的经济总量、持续膨胀的纳税人数量、复杂多样的经营交易方式,都使得税收征管风险层出不穷。税务机关如何对这些税收征管风险(本文简称税收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分析和应对,有效的提高税收收入稳定性、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成为当前各级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门新兴课题。风险管理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门管理学科,主要研究风险发生的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将风险管理的方法引入税收征管实践,不但是税收征管方式的改变,更是税收征管理念的革新。本文将风险管理原理融入税收征管各个要素和环节中,梳理了从既有的风险管理研究和实践,并展望和构建一个较为理想的税收风险管理架构与运行模式。以宁德市为例,通过区域整体税收风险情况分析和具体行业税收风险的模拟测算、模型介绍等,分部揭示税收风险管理的核心工作,较为系统的展示出税收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提出税务机关建立、发展、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模式的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优化税收风险管理方案提供基础和依据。
谭乔[10](2019)在《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提质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财政收入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发展实力及程度的重要性指标,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主要资金来源途径,是提供公共服务和实施公共政策的主要资金。在我国,社会需求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而加大,以财政支出来保障的政府职能也随之增加,财政收入需要不断适应和保证财政支出的增长。近年来,尽管H市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得到了一定的扩大,然而,收入基数始终偏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始终靠后,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及国家持续推进“营改增”、小微企业税收减免、取消停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体现出增速放缓、增长乏力的态势,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结构也随之体现出结构不合理、收入质量不高、可持续性下降等问题,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和结构亟待优化调整。因此,对目前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行深入研究,既有潜在的理论价值也有很强的现实背景,合理的提高H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和优化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结构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充分的背景研究和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首先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通过统计2012年至2017年几年间的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关数据,分析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现状,归纳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量质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其成因,结合相关理论,在文献、资料、研究工具的帮助下,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出影响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和结构的相关因素。提出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不高、结构不优的相关问题及原因,进而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促进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提质的策略。为当前及今后H市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供给侧改革、弥补企业职工养老金缺口、兑现机关事业单位调资政策、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等刚性支出提供财力保障。
二、税收收入稳增机制基本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税收收入稳增机制基本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2)河北省税收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 |
1.4.2 论文的不足 |
2 税收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基础理论 |
2.1.1 税收收入增长理论 |
2.1.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1.3 税制结构及其优化理论 |
2.2 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税收收入的理论 |
2.3 税收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分析 |
3 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税收现状 |
3.1 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
3.1.1 三次产业结构总体现状 |
3.1.2 重点行业结构分析 |
3.1.3 河北省分产业税收收入现状 |
3.1.4 重点行业结构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
3.2 河北省税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
3.2.1 河北省税收收入结构现状 |
3.2.2 河北省税收收入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
3.2.3 河北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税收政策梳理 |
4 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税收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 |
4.1 模型的变量与指标体系说明 |
4.2 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对税收收入增长的影响 |
4.2.1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
4.2.2 回归方程 |
4.2.3 序列平稳性检验 |
4.2.4 时间序列模型回归分析 |
4.3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对税收收入增长的影响 |
4.3.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4.3.2 VAR模型构建 |
4.3.3 模型平稳性检验 |
4.3.4 最优滞后阶数、变量外生性与模型稳定性检验 |
4.3.5 脉冲响应图形分析 |
4.3.6 方差分解分析 |
4.4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对税收收入增长的影响 |
4.4.1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
4.4.2 VAR模型构建 |
4.4.3 模型平稳性检验 |
4.4.4 最优滞后阶数、变量外生性与模型稳定性检验 |
4.4.5 脉冲响应图形分析 |
4.4.6 方差分解分析 |
5 河北省税收收入结构变化影响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
5.1 模型的变量与指标体系说明 |
5.2 模型构建 |
5.3 序列平稳性检验 |
5.4 最优滞后阶数、变量外生性与模型稳定性检验 |
5.5 脉冲响应图分析 |
5.6 方差分解图分析 |
6 协调河北省税收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
6.1 优化税制结构 |
6.2 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 |
6.2.1 逐步减少资源能耗行业对税收增长的制约 |
6.2.2 重点培植先进装备制造业 |
6.2.3 发挥税收宏观调控,激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6.3 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产业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广西N市“减税降费”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文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框架 |
第四节 本文特色 |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政策 |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
第二节 减税降费政策概述 |
一、税收 |
二、减税降费意义 |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减税降费主要内容 |
第三章 广西N市整体税收优惠情况分析 |
第一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税收情况 |
一、基本情况 |
二、税收收入 |
三、税收与经济 |
第二节 广西N市税收基本情况 |
一、收入类型 |
二、收入方式 |
三、预算级次 |
四、行业 |
五、纳税人类型 |
六、税收种类 |
第三节 N市整体税收优惠情况 |
一、改善民生 |
二、鼓励高新技术 |
三、促进小微企业发展 |
四、转制升级 |
五、节能环保 |
六、促进区域发展 |
七、支持文化教育体育 |
八、支持金融资本市场 |
九、支持三农 |
十、支持其他各项事业 |
十一、享受税收协定待遇 |
第四章 广西N市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减税降费政策效应分析 |
第一节 N市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减税降费”政策效应分析 |
一、分行业 |
二、分纳税人类型 |
三、分税种 |
四、分政策措施 |
第二节 广西N市减税降费政策存在的问题 |
一、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方面 |
二、深化增值税改革方面 |
三、个人所得税改革方面 |
四、社会保险费方面 |
五、其他方面 |
第五章 完善供给侧改革减税降费政策的建议 |
第一节 对减税降费政策制定的建议 |
一、政策制定的同步性 |
二、政策制定的覆盖性 |
三、政策制定的可行性 |
四、政策制定的地域性 |
五、政策制定的稳定性 |
第二节 对减税降费政策执行的建议 |
一、加强税收优惠政策宣传 |
二、统一税收政策执行尺度 |
三、合理完善政策执行机制 |
四、推进执法与服务相融合 |
五、避免陷入形式主义泥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税制改革背景下我国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划分法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追根溯源:我国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划分的理论依据 |
(一)税法学理论依据 |
1.税收法定原则 |
2.税收公平与税收效率原则 |
(二)经济学理论依据 |
1.公共产品理论 |
2.财政分权理论 |
(三)政治学理论依据 |
1.地方自治理论 |
2.权力制约原则 |
二、抽丝剥茧: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划分法治化困境及成因分析 |
(一)逻辑起点: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划分不尽合理 |
1.税制改革背景下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划分现状 |
2.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划分不尽合理 |
3.财政事权划分立法的法律虚无主义与法律工具主义 |
(二)衙门思想: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划分行政色彩浓厚 |
1.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划分的历史沿革 |
2.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划分的立法缺失 |
3.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划分的行政主导 |
(三)零珠碎玉:地方税收入的透支及其体系碎片化 |
1.地方税收入规模偏小,财政自给率较低 |
2.地方税主体税种缺失,地方税制结构亟待优化 |
(四)厚此薄彼:税收立法权分配的窘迫困境 |
1.税收立法权高度集中于中央 |
2.地方变相税收立法权的普遍存在 |
三、他山之石:域外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划分法治化的考察与启示 |
(一)联邦制国家的税收收入划分体制——以美国和德国为样本 |
1.联邦制国家税收收入划分体制概述 |
2.美国的税收收入划分体制 |
3.德国的税收收入划分体制 |
(二)单一制国家的税收收入划分体制——以法国和日本为样本 |
1.单一制国家税收收入划分体制概述 |
2.法国的税收收入划分体制 |
3.日本的税收收入划分体制 |
(三)域外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划分法治化的启示 |
1.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划分的法律体系较为完善 |
2.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划分较为具体、明确 |
3.地方税制与地方主体税种的设置较为合理 |
4.中央与地方税收立法权划分模式较为适宜 |
四、推陈出新:我国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划分的法治化进路 |
(一)尊崇法治:构建完善的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划分法律体系 |
1.在《宪法》中明确税收法定原则 |
2.制定《政府间财政关系法》 |
3.完善税收收入划分的相关法律法规 |
(二)以支定收:明确、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 |
1.明确财政事权划分的基本原则 |
2.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清晰合理划分 |
3.加快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划分的立法进程 |
(三)璧合珠连:税制改革背景下我国地方税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 |
1.厘清税收收入划分基本原则 |
2.兼顾效率与公平,优化税制结构 |
3.调整地方主体税种,完善税收共享制度 |
(四)权力保障:单一制下中央与地方税收立法权的合理配置 |
1.地方税收立法权的必要性分析 |
2.明确地方税收立法权的基本范围 |
3.设计地方税收立法权的监督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五、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债务 |
二、公共债务 |
三、地方政府债务 |
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第二节 地方政府举债的理论依据 |
一、财政分权理论 |
二、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举债的理论依据 |
第三节 地方政府过度举债冲动与债务风险管理 |
一、地方政府过度举债冲动 |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 |
第二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结构及风险管理现状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 |
一、总体规模 |
二、分行政层级规模 |
三、分地域规模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的来源及支出结构 |
一、地方政府债务的来源 |
二、地方政府债务的支出结构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制度的演化 |
一、新预算法实施前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 |
二、新预算法实施后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 |
三、债务风险管理制度演变的对比分析 |
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及分析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 |
一、分类法 |
二、指标法 |
三、模型法 |
第二节 基于指标法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及分析 |
一、风险评估指标的选择 |
二、风险评估及分析 |
第三节 基于流量视角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及分析 |
一、KMV模型 |
二、基于KMV模型构建地方政府债务流量风险评估模型 |
三、风险评估 |
四、实证分析 |
第四节 引入存量资产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及分析 |
一、地方政府可偿债存量资产的来源及规模 |
二、基于流量和存量双重视角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及分析 |
第四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一、体制因素 |
二、地方政府行为因素 |
三、地方政府应债能力因素 |
四、市场化因素 |
第二节 影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因素的实证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二、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
三、实证检验 |
四、稳健性检验 |
第三节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实证研究结果 |
二、基于实证研究结果的债务风险成因分析 |
第五章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经验及借鉴 |
第一节 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管理 |
一、美国地方政府债券的类型及用途 |
二、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管理 |
第二节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管理 |
一、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类型及用途 |
二、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资金来源及偿还 |
三、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主要做法 |
第三节 德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管理 |
一、德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来源及用途 |
二、德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主要做法 |
第四节 共性与启示 |
一、国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共性及特点 |
二、国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对我国的借鉴及启示 |
第六章 防范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深化政府财税体制改革 |
一、合理匹配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 |
二、完善地方政府投融资机制 |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 |
第二节 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
一、改进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机制 |
二、加强官员任期责任追究 |
三、硬化政府预算约束 |
第三节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体制 |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二、明确专业的债务管理部门 |
三、提高债务资金使用绩效 |
四、做好存量债务风险化解与增量债务风险防范 |
五、合理构建债务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
第四节 健全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化发行机制 |
一、完善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制度 |
二、完善债券发行主体信用评级体系 |
三、扩宽债券投资人范围和资金来源 |
四、丰富债券品种,进一步推动债券市场发展 |
五、建立债券偿债保障机制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可持续供给的教育税收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特征 |
2.2 国内教育税收相关研究 |
2.3 国外教育税收相关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教育税收制度理论基础 |
3.1 教育税收制度理论分析框架 |
3.2 教育税收经济学理论 |
3.3 教育税收法理基础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教育税收制度的现状分析 |
4.1 我国教育税收制度沿革 |
4.2 我国教育税收制度现存问题 |
4.3 我国教育税收制度问题根源剖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外教育税收制度研究与启示 |
5.1 国外教育税制度实践 |
5.2 国外税收优惠制度实践 |
5.3 国外教育税收制度研究启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可持续供给的教育税收制度设计 |
6.1 教育税开征的基本原则 |
6.2 教育税的税收要素界定 |
6.3 教育税的税收优惠设置 |
6.4 教育税与财政支出的关系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实证分析:基于可持续供给的教育税收制度政策有效性验证 |
7.1 模拟实证:教育税财政充足性定量分析 |
7.2 检验实证:教育税收对教育资源分配影响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7)H省“营改增”政策实施效果研究 ——基于H省近6年税收数据的面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四、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营改增”政策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营改增”政策研究的相关概念 |
一、营业税、增值税的概念 |
二、“营改增”政策实施目的和步骤 |
三、“营改增”政策施行的意义 |
第二节 营改增政策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税收公平、税收效率理论 |
二、公共财政、财政分权理论 |
三、后实证主义政策评估理论 |
第二章 H省“营改增”政策实施的现状和问题 |
第一节 H省“营改增”政策实施的基本现状 |
一、“营改增”政策实施前H省经济发展的特点 |
二、H省“营改增”政策实施6年税收面板数据变化 |
三、H省“营改增”政策全面实施取得的成效 |
第二节 H省“营改增”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一、H省企业税负减少但地方政府失去主体税种 |
二、H省企业内部结构完善但违背税收中性原则 |
三、H省国地税部门合并工作存在难度 |
四、H省税收收入信息化建设不足 |
第三章 H省“营改增”政策效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定量分析“营改增”政策效果的方法选择 |
一、“营改增”政策效果测度的方法选择 |
二、H省“营改增”政策实施效果的适用性检验 |
第二节 H省“营改增”政策实施效果的具体测算 |
一、测算“营改增”政策效果的回归模型设定 |
二、测算“营改增”政策效果变量来源及描述统计 |
三、报告“营改增”政策效果测算的主要回归结果 |
第三节 影响“营改增”政策实施效果的综合原因分析 |
一、“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各年度效力变化分析 |
二、不含和包含其他控制变量的估计效果对比分析 |
三、对H省营改增政策效果存在问题的综合原因分析 |
第四章 H省“营改增”政策体系优化的建议 |
第一节 中央政府完善增值税税制 |
一、开征零售环节销售税 |
二、合理设计增值税税制要素 |
第二节 中央政府在直接税与间接税设计间保持均衡 |
一、归并整合原有直接税税种 |
二、自然人税收制度设计 |
三、建立水资源税 |
第三节 省政府完善与主体税系配套的辅助税系 |
一、主体和辅助税种的合理搭配 |
二、调整地方的税收管理权 |
第四节 省政府规范国、地税部门合并后的税收征管 |
一、实施好税务部门整合方案 |
二、加强综合治税平台建设 |
三、优化人员配置 |
第五节 各市政府发展区域经济 |
一、各市政府加强政策引导 |
二、各市政府推动产业转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地方政府债务 |
二、政府债务可持续性 |
第二节 分析和评价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理论模型 |
一、Domar债务模型 |
二、政府跨期预算约束模型 |
三、财政反应函数和“财政疲劳”理论 |
四、财务视角下债务自平衡理论 |
第三节 影响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因素及作用机理 |
一、基本财政赤字率 |
二、政府财政调节能力 |
三、债务平均名义利息率 |
四、名义经济增长率 |
五、债务投融资项目收益 |
第二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
一、地方政府债务总体规模 |
二、各地区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结构 |
一、层级结构 |
二、期限结构 |
三、支出结构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 |
一、债券置换前存量债务成本 |
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成本 |
第四节 现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 |
一、预算内债务限额管理 |
二、债务“借用还”体系 |
三、债务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和追责机制 |
第三章 影响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相关变量分析和预测 |
第一节 我国的经济景气变化 |
一、全国经济增速变化 |
二、各地区经济增长情况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基本财政赤字情况 |
一、基本财政赤字总体情况 |
二、各地区政府基本财政赤字情况 |
第三节 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稳定性及增长趋势分析 |
一、财政收入结构和稳定性分析 |
二、财政支出增长趋势分析 |
第四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债务上限估计 |
一、财政反应函估计 |
二、债务上限值和“警戒线”标准测算 |
第二节 前瞻性分析 |
一、模拟情形一:经济增速下滑 |
二、模拟情形二:转移支付力度下降 |
三、模拟情形三:债务融资成本上升 |
四、模拟情形四:情景组合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债务政策上限测算 |
第五章 增强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财政收入维度 |
一、加强地方税体系建设,充实地方财源 |
二、完善转移支付偏向设计,增强中西部地区财政实力 |
第二节 财政支出维度 |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从建设型政府升级为服务型政府 |
二、明确职责划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
三、稳健推行PPP项目,减轻财政支出压力 |
第三节 债务管理维度 |
一、构建动态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债务风险分类管理 |
二、编制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加强债务数据公开 |
参考文献 |
(9)税收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税收风险管理基本原理概述 |
1.1 导论 |
1.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2 研究框架和方法 |
1.1.3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1.2 文献综述 |
1.3 相关概念的定义和阐述 |
1.3.1 风险 |
1.3.2 风险管理 |
1.3.3 税收风险 |
1.3.4 税收风险管理的定义 |
2 税收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 |
2.1 我国前税收风险管理阶段的征管模式发展历程 |
2.1.1 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中模式1950-1985 |
2.1.2 经济转型时期:征管查分离模式1985-1996 |
2.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自行申报模式1996-2011 |
2.2 税收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2.3 国际税收风险管理发展情况简介 |
2.3.1 美国 |
2.3.2 荷兰 |
2.3.3 澳大利亚 |
2.4 国内税收风险管理发展情况简介 |
2.4.1 江苏地税 |
2.4.2 江西地税 |
2.4.3 太原国税 |
3 宁德市区域整体税收风险情况分析 |
3.1 宁德市税收情况简介 |
3.2 宁德市整体税收风险情况分析 |
3.2.1 宁德市201 8年度税收收入组成情况分析 |
3.2.2 重点行业门类关键税种判断 |
3.2.3 变动情况分析 |
3.2.4 风险程度判断 |
3.2.5 宁德市区域整体税收风险情况小结 |
4 宁德市行业税收风险管理 |
4.1 行业税收风险管理的实现过程 |
4.1.1 具体税收风险管理的结果预期 |
4.1.2 案头分析阶段 |
4.1.3 具体实践阶段 |
4.2 建筑行业税收风险管理 |
4.2.1 建筑业介绍 |
4.2.2 建筑行业税收风险判断 |
4.2.3 建筑行业税收风险识别 |
4.2.4 建筑业风险管理小结 |
5 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风险管理模式展望 |
5.1 税收风险管理模式规划 |
5.1.1 税收风险管理模式应有的特点 |
5.1.2 税收风险管理模式简介 |
5.1.3 宁德市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现状 |
5.2 税收风险管理模式落实的关键要素 |
5.2.1 建立信息化税收风险管理体系 |
5.2.2 扁平化、专业化的机构系统 |
5.2.3 其它相应保障 |
5.3 实现税收风险管理难点剖析 |
5.3.1 数据质量无法保证 |
5.3.2 风险事项等级评定制度及纳税人风险评分体系构建缓慢 |
5.3.3 风险分级应对制度不完善 |
5.3.4 其它相关问题 |
5.4 风险管理模式实现方案及改革进程策略 |
5.4.1 有计划的逐步整合内部机构、转变工作方向 |
5.4.2 建立专家团队 |
5.4.3 构建全社会共同治税的大格局 |
参考文献 |
(10)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提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特色 |
第2章 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现状 |
2.1 财政收入相关的概念界定 |
2.1.1 财政收入不同口径 |
2.1.2 财政收入结构 |
2.2 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规模 |
2.2.1 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发展趋势 |
2.2.2 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横向比较 |
2.2.3 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GDP相关关系 |
2.2.4 H市各区县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情况 |
2.3 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结构 |
2.3.1 税收收入 |
2.3.2 非税收入 |
2.3.3 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比重分析 |
2.4 H市三次产业的收入贡献 |
2.4.1 第一产业贡献 |
2.4.2 第二产业贡献 |
2.4.3 第三产业贡献 |
2.4.4 行业分布情况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较小 |
3.1.1 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较低 |
3.1.2 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支不均衡 |
3.1.3 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排名靠后 |
3.1.4 县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全市的贡献度明显偏低 |
3.2 税收收入占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较低 |
3.2.1 主体税种占比偏低 |
3.2.2 房产土地相关税种占比较高 |
3.2.3 重点税源企业带动作用有限 |
3.3 非税收入缺乏长期增长的稳定性 |
3.3.1 对资产处置性等收入依赖度较大 |
3.3.2 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 |
3.3.3 罚没收入的不确定性 |
3.4 产业税收结构问题突出 |
3.4.1 第一产业税收贡献低 |
3.4.2 第二产业税收支撑作用不足 |
3.4.3 第三产业税收对房地产过度依赖 |
3.4.4 产业项目建设不科学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质量的影响因素 |
4.1 经济水平 |
4.1.1 经济发展宏观趋势 |
4.1.2 经济总量 |
4.1.3 实体经济水平 |
4.1.4 县域经济规模 |
4.2 现行财政体制 |
4.2.1 中央、省对H市财政体制 |
4.2.2 H市对区财政体制 |
4.2.3 H市对县(市)财政体制 |
4.3 财政收入政策 |
4.3.1 中央税收收入分享改革政策 |
4.3.2 结构性减税政策 |
4.3.3 结构性降费政策 |
4.4 产业结构 |
4.4.1 优化升级 |
4.4.2 关联因素 |
4.4.3 H市产业结构特点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提质策略 |
5.1 加强区域经济发展 |
5.1.1 加快动能转换激发经济活力 |
5.1.2 加强项目建设扩大经济规模 |
5.1.3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新引擎 |
5.1.4 统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
5.2 建立健全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
5.2.1 调整税收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地方财权 |
5.2.2 培育龙头企业提高税源核心竞争力 |
5.2.3 依法强化税收征管质效 |
5.3 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 |
5.3.1 完善非税收入管理体制 |
5.3.2 提高非税收入的法制化管理程度 |
5.3.3 落实降费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
5.4 调整产业布局优化税源结构 |
5.4.1 从区域优势入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
5.4.2 加强新型工业建设优化工业经济结构 |
5.4.3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服务业提档升级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税收收入稳增机制基本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服务业的税收贡献研究[D]. 房淑婷. 吉林财经大学, 2021
- [2]河北省税收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研究[D]. 李蔚华.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广西N市“减税降费”政策效应研究[D]. 都桥.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6)
- [4]税制改革背景下我国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划分法治化研究[D]. 王俊.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5]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防范研究[D]. 刘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6]基于可持续供给的教育税收制度研究[D]. 冯骁.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1)
- [7]H省“营改增”政策实施效果研究 ——基于H省近6年税收数据的面板分析[D]. 孙艺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10)
- [8]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研究[D]. 陈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9]税收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D]. 崔文川. 厦门大学, 2019(08)
- [10]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提质策略研究[D]. 谭乔.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