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颈椎病防治药枕临床应用80例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刘楷煜[1](2021)在《青年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与病情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青年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测量出3种颈椎生理曲度数值,并对3种病情指标量表进行统计,应用统计学软件,对颈椎曲度与病情指标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证明颈椎曲度各参数与病情指标各项指数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颈曲的变化程度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病情严重程度呈明显相关性,故青年人的颈曲改变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早期诊断和预防有重要意义,为青年群体提早干预和预防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生提供理论基础,符合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指导思想。研究方法:本研究对80例于本院行颈椎CT检查的青年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角度测量,测量方法采用C2-C7 Cobb角测量法、Borden氏法及Harrison氏法三种测量颈椎曲度的方法。病情指标使用三种指标:疼痛程度评定采用SF-MPQ量表和NPQ颈痛量表,症状与功能评定采用田中靖久量表。将得到的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统计,以此来研究分析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曲度与病情指标之间的关系,为青年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颈椎曲度角度的影像理论基础。结果:1.青年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 C2-C7 Cobb 角平均值为10.894±4.716°、Borden 氏法平均值为 3.679±3.380mm、Harrison 氏法平均值为10.823±4.900°,患者的SF-MPQ量表平均值为17.013±1.804分、NPQ量表平均值为59.825±7.461分、田中靖久量表平均值为11.100±1.420分。2.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C2-C7 Cobb角与SF-MPQ量表呈负相关(rs=-0.510)、与NPQ量表呈负相关(rs=-0.532)、与田中靖久量表呈强正相关,相关系数(rs=0.694);Borden氏法与SF-MPQ量表呈强负相关(rs=-0.644)、与NPQ量表呈强负相关(rs=-0.633)、与田中靖久量表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515);Harrison氏法与SF-MPQ量表呈极强负相关(rs=-0.804)、与NPQ量表呈极强负相关(rs=-0.831)、与田中靖久量表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s=0.588)。3.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C2-C7 Cobb角和Borden氏法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rs=-0.351、rs=-0.366),Harrison氏法与患者年龄无相关性;C2-C7 Cobb角、Borden氏法和Harrison氏法均与患者病程呈负相关(rs=-0.475、rs=-0.556、rs=-0.645)。4.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SF-MPQ量表和NPQ颈痛量表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rs=0.397、rs=0.423)、田中靖久量表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rs=-0.461);SF-MPQ量表和NPQ量表与患者病程呈正相关(rs=0.815,rs=0.827);田中靖久量表与患者病程呈负相关(rs=-0.683)。结论:1.青年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与病情指标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性,其中Harrison氏法与SF-MPQ量表和与NPQ量表之间为极强相关性,表明随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越严重,其病情越严重。2.青年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年龄和病程与颈椎生理曲度呈正相关性,随患者年龄增加和病情时间延长,其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越严重。3.青年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年龄和病程与病情指标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性,随患者年龄增长和病情时间延长,其病情越严重。4.青年的颈椎生理曲度的形态改变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早期诊断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傅思嘉[2](2021)在《多模态交互干预型颈椎护理仪设计》文中指出现有颈椎防治仪器往往由于刺痛酥麻、体位限制等体感不适问题导致用户使用粘度下降,从而降低或丧失长期使用效果。如何增强产品即时反馈效度,提升用户颈椎防护自觉性和信心度,成为颈椎预防类产品改良研究的聚焦点和关注点。本文采用多模态有机融合交互技术,针对青年用户群体进行用于颈病预防的颈椎护理仪产品设计。将六西格玛设计中的DMADV流程应用于对颈椎病预防类产品的开发设计之中。针对颈椎病高发人群—青年伏案工作者,构建用户双向分析模型和功能系统图,准确全面的获取用户需求并完成向产品具体预防干预功能的映射转化。采用“多模态智能交互融合”技术,构成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四种模态的多样化反馈机制。通过对目标用户的肌电、皮电、心率变异性等生理实验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获取产品功能标准参数值,给用户提供更加安全舒适、全方位、人性化的用户体验。对产品的外观因素、人机尺寸及技术实现原理进行综合考量,生成颈椎护理仪产品设计方案,并采用Ergo LAB人机环境同步测试设备对产品进行效度评估。相比于同类产品,采用多模态交互融合的颈椎护理仪产品在干预功能方面具有更好的多感官体验性与产品即时反馈性,能够增强人们主动预防的意识并达到早期预防颈椎病的目的,对我国新健康管理理念及服务体系的推广具有积极意义。
王海兴[3](2021)在《屈曲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和对比屈曲旋提手法和常规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对颈椎弓弦距的改善程度,期望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更优化的屈曲旋提手法治疗方案。方法:严格执行既定入选标准、排除标准纳入80份CSR病例,就诊时间为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就诊地点为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门诊或脊柱骨科二病区。由随机数字表法产生并分组,按组别分别采用屈曲旋提手法(治疗组40例)、常规牵引(对照组40例)治疗,治疗隔日一次、疗程为两周。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SR20分法量表评分、颈椎侧位片颈椎弓弦距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体征、颈椎及手指的功能、颈曲进行评分和评价,所有数据利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数据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体现在基线资料、CSR20评分、颈椎弓弦距等方面。2、疗程结束后对治疗效果进行等级评价:屈曲旋提手法组总有效率为92.50%,显愈率为87.50%,其中治愈为24例,显效为11例;常规牵引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愈率分别为80.00%,45.00%,治愈和显效例数分别为8例、10例。疗效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VAS评分比较:屈曲旋提手法组在疗程结束时可观察到VAS评分获得更显着的降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VAS评分治疗组为(5.63±0.84)、对照组为(5.65±0.89);结束治疗后VAS评分分别降至(1.20±1.45)、(2.43±1.72);4、CSR20总分及各项评分(治疗前、两周疗程结束后)比较:屈曲旋提手法组于治疗前、两周疗程后测得CSR20总分分别为(9.38±3.74)、(16.70±4.15);常规牵引组治疗前、两周疗程后CSR20总分分别为(8.95±4.22)、(14.13±3.53)。治疗前屈曲旋提手法组各项评分依次为:(4.38±1.21)、(-1.25±0.63)、(4.45±1.30)、(1.53±0.84);治疗前常规牵引组各项评分依次为:(4.20±1.38)、(-1.40±0.67)、(4.75±1.51)、(1.40±0.84)。治疗2周后屈曲旋提手法组各项评分依次为:(7.35±1.56)、(-0.33±0.47)、(6.93±0.97)、(2.50±0.75);常规牵引组各项评分依次为:(6.68±1.26)、(-0.68±0.52)、(6.23±1.04)、(1.88±0.93)。以上组内、组间数据对比经统计分析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5、疗程结束后两组颈椎侧位片颈椎弓弦距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大,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屈曲旋提手法组治疗前颈椎弓弦距为(5.38±4.75mm),疗程结束后颈椎弓弦距为(6.41±4.65mm),弓弦距差值为(1.04±0.24mm);常规牵引组治疗前颈椎弓弦距为(5.73±4.61mm),疗程结束后颈椎弓弦距为(6.26±4.51mm),弓弦距差值为(0.51±0.14mm)。疗程结束后颈椎弓弦距差值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屈曲旋提手法和常规牵引治疗疗效满意,安全可靠。屈曲旋提手法治疗在症状、体征、颈椎及手的功能、颈椎曲度改变等方面优于常规牵引治疗。2、屈曲旋提手法治疗愈显率高,无痛,患者满意度高,显着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成果的转化能给患者带来巨大收益,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值得临床大量推广应用。
陈立,姚丽君,赵立,付春桥,徐晓玉[4](2021)在《药枕盐熨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药枕盐熨疗法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分析其对双侧椎-基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并对患者症状、颈椎功能以及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SPSS 17.0软件随机序列生成模块按1∶1比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以大青盐为中药热导体,采用长柱形药枕进行盐熨治疗,对照组予以颈椎牵引加蜡疗干预,2组均治疗4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对2组治疗前后双侧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不对称性、搏动指数(PI)进行比较,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定患者症状程度与功能变化,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前,2组双侧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与不对称性、PI、ESCV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4周后,2组血流速度减慢患者双侧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的均值[(LVA+RVA)Vp/2]、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均值[(LVA+RVA)Vd/2]较治疗前均显着升高(P<0.05),2组血流速度增快患者(LVA+RVA)Vp/2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LVA+RVA)Vd/2下降不如(LVA+RVA)Vp/2显着;组间比较,仅观察组中血流速度减慢患者(LVA+RVA)Vp/2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3) 2组治疗后PI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观察组中血流速度减慢患者PI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4)双侧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不对称性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双侧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的差值[|LVA-RVA|V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ESCV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着提高(P<0.05),观察组[(23.13±3.15)分]高于对照组[(21.73±3.3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药枕盐熨疗法作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椎-基动脉血流状况,有效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提高颈椎功能。
曾莹莹,刘明阳[5](2020)在《中药药枕联合电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药药枕联合电针夹脊穴疗法治疗风寒湿痹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风寒湿痹证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药枕联合电针夹脊穴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夹脊穴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总体临床疗效和疼痛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显着优于对照组的82.5%(P <0.05),且治疗组愈显率(75.0%)亦显着优于对照组(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疼痛评分均有显着改善(P <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中药药枕联合电针夹脊穴疗法治疗风寒湿痹证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杨润,李明磊,陈克诚,李志贵,任艳[6](2020)在《中医外治法对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是导致我国青少年颈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外治法对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改善及颈椎病的治疗种类繁多,诸如正骨手法、理筋手法、牵引、针灸治疗、中药敷蒸、中药冲击松解疗法、热敏灸等都有很好的效果。随着康复医学的兴起,康复锻炼对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善疗效可观,枕头对颈椎生物力学可以产生影响,从而改善颈椎生理曲度。
毛强健[7](2019)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热敏灸干预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以社区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热敏灸干预,观察灸感、灸量、灸效的疗效差异,为热敏灸社区干预的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纳入104例EH患者,均在一组穴位(风府、大椎、双侧涌泉)悬灸进行热敏灸感探查,共探查3次,1次/日,根据热敏灸感出现的有无、灸感出现的频次分为热敏组(3个腧穴至少1个腧穴出现热敏灸感的频次≥2天)和非热敏组(3个腧穴没有1个出现灸感或出现热敏灸感的频次≤1天)。两组受试者均在不改变原有用药的基础上,热敏组在风府、大椎、涌泉(双侧)给予热敏灸,各穴同时施灸,每穴施灸4550min,每天施灸1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干预3个月(即90d),每个疗程间休息2天,非热敏组施灸的穴位、时间及干预疗程同热敏组。研究人员从试验开始,对受试者进行不定期抽查和定期访视。定期1星期进行电话访视1次,了解一般基本情况,定期1个月入户访视1次,并测量血压,监察受试者《家庭灸记录表》,调查施灸过程中产生的灸感及是否有不良反应。热敏组和非热敏组分别于干预前、各阶段访视及干预3月末测量受试者血压,于干预前与干预3月末评估受试者中医症状评分、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评分。3个疗程结束后,热敏组根据受试者实际施灸频次分为低灸量组(平均每周施灸次数<3次)和高灸量组(平均每周施灸次数≥3次),并分别统计两组干预前与干预3月末的血压值、中医症状评分、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热敏组不同干预频次下的疗效差异。同时,在试验期间详细记录不良事件。最后,将全部数据资料汇总,采用软件SPSS25.0统计分析。结果:1.热敏组与非热敏组不同时点血压值比较:两组不同时点血压值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收缩压和舒张压整体比较,均符合球形性检验(P>0.05),主体内效应重复测量时点比较均(P<0.05),交互效应检验均(P>0.05),主体间效应比较均(P<0.05),可见收缩压和舒张压整体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和舒张压组内比较,两组干预前分别与干预2月末、3月末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2月末与3月末比较,热敏组收缩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和舒张压组间比较,两组干预2月末与干预3月末分别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热敏组与非热敏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热敏组干预前为(69.40±10.69)分,干预后为(44.60±8.54)分,非热敏组干预前为(70.53±12.15)分,干预后为(52.94±13.76)分,两组干预前后分别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干预3月末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后差值中医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热敏组与非热敏组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积分比较:热敏组干预前为(156.97±8.13)分,干预后为(189.92±9.77)分,非热敏组干预前为(157.38±9.48)分,干预后为(180.76±10.70)分,两组干预前后分别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干预3月末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干预前后差值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低灸量组和高灸量组比较:低灸量组干预前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为(165.58±14.49)mmHg与(100.54±7.83)mmHg,干预3月末分别为(147.81±18.38)mmHg与(93.54±7.48)mmHg;高灸量组干预前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为(167.56±13.92)mmHg与(101.82±7.74)mmHg,干预3月末分别为(138.62±12.54)mmHg与(88.59±5.74)mmHg,两组干预前后分别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干预3月末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组间比较,收缩压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中医症状积分低灸量组干预前为(69.46±11.25)分,干预3月末为(47.92±10.24),高灸量组干预前为(69.35±10.41)分,干预3月末为(42.06±5.98)分,两组干预前后分别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干预3月末组间比较,高灸量组改善中医症状优于低灸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积分低灸量组干预前为(157.38±8.80)分,干预3月末为(185.38±12.05)分,高灸量组干预前为(156.65±7.70)分,干预3月末为(193.38±5.66)分,两组干预前后分别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干预3月末组间比较,高灸量组提高EH的生活质量优于低灸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压疗效比较:热敏组总有效83.33%,非热敏组总有效率61.76%,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低灸量组总有效73.08%,高灸量组总有效率91.1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症状疗效比较:热敏组总有效90.00%,非热敏组总有效率73.53%,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低灸量组总有效84.61%,高灸量组总有效率9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不良事件:试验期间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安全性属于2级。结论:1.热敏灸干预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有一定疗效;2.热敏灸具有积累性效应,坚持科学的常灸,疗效显着提高;3.热敏灸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操作简便易行,适合在社区中广泛推广应用。
徐莉[8](2019)在《运城地区300例2级高血压患者中医证素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收集2级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挖掘2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组合特征,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运城凤英中医冠心病医院门诊及病房的300例2级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结合心脑血管系统专科的临床实际,筛选朱文锋教授“证候辨证素量表”中的637项症状、体征,制成本次研究调查表—“高血压患者血压及中医症状量表”。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及体征、辅助检查资料、高血压用药等原始材料。查对朱文锋教授制作的“证候辨证素量表”,登记每一症状对相关证素的诊断贡献值,计算出各证素的合计值,当诊断贡献值之和达到或超过20时做出该证素诊断。统计出每个病人的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300例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与年龄存在线性关系。2.病位证素在所有调查病例中的所占比以肝最高、其次为肾,病位证素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肝(73.3%)>肾(36.0%)>心(15.7%)>脾(9.7%)>肺(1.0%)。3.300例高血压患者中以单病位和双病位证素为主,单病位、双病位、三病位证素的比例分别为67.3%、29.7%、3.0%。4.300例高血压患者病性证素主要集中在阴虚(79.3%)、阳亢(48.7%)、气虚(47.7%)、血虚(62.7%)、痰(45.3%)等证素,单一病性证素者少见,多病性证素以阴血亏虚、阴虚阳亢、气血两虚、气阴两虚患者多见。5.300例高血压患者相兼病性中阴血亏虚证与年龄、心、肝、肾呈正相关;气血两虚证与年龄、心、脾、肾、女性呈正相关,与BMI呈负相关;气阴两虚证与年龄、心、肾呈正相关,与脾、血糖异常呈负相关;血虚精亏证与BMI呈负相关;痰瘀互结证和痰热互结证未见明显影响因素;痰湿中阻证与脾、血糖异常呈正相关;气滞血瘀证与心呈正相关;阴虚阳亢证与肝、女性呈正相关,与心、脾呈负相关;阴虚夹痰证与BMI、肝、血脂异常呈正相关,与女性呈负相关;气虚夹痰证与年龄、心、脾呈正相关;气虚血瘀证与心、肺呈正相关。结论:1.2级高血压患者年龄越大,可能越容易出现动脉硬化和虚证、痰证;2.2级高血压患者病位证素中以肝最多、其次为肾,病性证素主要集中在阴虚、阳亢、气虚、血虚、痰等证素,病位证素以单病位证素和双病位证素占多数;3.2级高血压患者的相兼病性证素以阴虚阳亢、气血两虚、气阴两虚、阴血亏虚等多见;且女性可能更易表现为气血两虚、阴虚阳亢证,男性可能更易表现为阴虚夹痰证;4.2级高血压相兼病性证素与五脏病位证素有一定相关性,并与BMI、血脂、血糖等理化指标亦有一定相关性。
蔡若琳[9](2019)在《电针颈夹脊穴与颈椎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颈椎病以颈椎椎间盘的退变或突出为基础,以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脊髓等)的继发病理改变为临床表现,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现已成为威胁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且患病率呈年轻化趋势,故及早诊断并及时治疗颈椎病势在必行。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电针或推拿治疗颈椎病的效果,评价电针颈夹脊穴与颈椎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本研究纳入病例共计8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电针治疗组与推拿对照组,每组各40例。电针组采用电针颈夹脊穴配合行为干预治疗,推拿组采用颈椎微调手法配合行为干预治疗。均隔日治疗,每周3次,连续治疗1月。记录比较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月、随访2月、4月的颈椎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运用SPSS 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月的颈椎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视觉模拟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随访2月较治疗1月持续明显降低,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随访4月较随访2月小幅回升(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月及随访2月、4月的症状体征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1月后,推拿组较电针组VAS评分下降更为明显(P<0.05),随访2月、4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体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97.37%相同。治疗1月后,电针组愈显率44.74%,推拿组50.00%(P>0.05);随访2月两组患者愈显率皆为57.89%;随访4月电针组愈显率维持,推拿组小幅下降至55.26%(P>0.05)。患者评价比较,末次随访电针组患者评价症状消失0例、明显改善12例、稍有改善23例、没有变化3例,推拿组患者评价症状消失1例、明显改善11例、稍有改善24例、没有变化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或推拿治疗颈椎病均疗效显着,总有效率、愈显率与患者评价相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方面疗效相当,但在缓解颈性疼痛方面推拿组即时疗效更优,展现了中医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优势。
陈琦[10](2019)在《赵氏雷火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运用赵氏雷火灸结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以期优化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方案,丰富治疗手段,提高保守治疗的疗效,对防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符合临床实际,便于操作的治疗方法。方法:病例来源于2018年7月31日-2018年12月31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中医特色治疗门诊就诊以及通过各种形式招募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赵氏雷火灸结合针刺)30例,对照组(单纯针刺)30例。一.治疗组:灸法取穴:颈夹脊;针法取穴:风池穴、大椎穴、外关穴、后溪穴、合谷穴(均为双侧取穴)。二.对照组:取穴与治疗组相同,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均取俯卧位,进针前常规皮肤消毒。每次治疗20分钟,1次/日,5次/周,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周,每个疗程间隔2天。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表20分法、McGill疼痛量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痛量表(Northwick Park Neck Pain Questionnaire,NPQ)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基线比较: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田中靖久症状体征量化表20分法、McGill疼痛量表、NDI、NPQ量表的各因子积分及总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综合临床疗效的比较,治疗组治愈10例,显效14例,好转6例,无效0例,说明对所有的患者都有良好的疗效,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12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经秩和检验,Z=-3.333,P<0.05,有显着差异,认为雷火灸结合针刺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组。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发现两组田中靖久症状体征量化表20分法、McGill疼痛量表、NDI、NPQ量表的积分均较前改善,且均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种疗法均有效。组间比较,雷火灸结合针刺组改善程度大于普通针刺组,且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说明治疗组在改善症状及体征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雷火灸结合针刺治疗在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颈部功能及症状和体征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不良事件发生,提示赵氏雷火灸疗法及针刺治疗是一种安全且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二、颈椎病防治药枕临床应用80例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椎病防治药枕临床应用80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青年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与病情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1.1 病名概述 |
1.2 颈椎应用解剖 |
1.3 病因认识 |
1.4 治疗手段 |
2. 中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
2.1 历史沿革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治疗 |
研究设计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病例诊断、纳入、排除及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检查方法 |
2.2 图像处理 |
2.3 颈椎曲度参数测量 |
2.4 病情指标的评估 |
2.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颈椎生理曲度测量结果 |
3. 病情指标测量结果 |
4. 颈椎生理曲度与病情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
4.1 C2-C7 Cobb角与病情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
4.2 Borden氏法与病情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
4.3 Harrison氏法与病情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
5. 颈椎生理曲度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之间相关性分析 |
6. 病情指标参数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之间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青年期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
2. 颈椎曲度的临床意义 |
3. 颈椎曲度的测量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
4. 选用CT测量颈椎曲度的原因 |
5. 青年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病情评估 |
6. 青年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与病情指标的关系 |
7. 青年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与年龄及病程的关系 |
8. 青年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防治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2)多模态交互干预型颈椎护理仪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和选题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颈椎护理仪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智慧医疗及智能可穿戴产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3 人机交互与多模态智能交互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4 产品交互设计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第2章 颈椎病预防类产品概述及产品设计问题指出 |
2.1 颈椎病预防研究现状 |
2.2 颈椎病预防方法研究现状及特点分析 |
2.2.1 颈椎病防治中的预防方法 |
2.2.2 颈椎病预防方法特点分析 |
2.3 颈椎产品的分类及特点分析 |
2.3.1 颈椎产品的分类 |
2.3.2 颈椎类产品特点分析 |
2.4 颈椎病预防类产品研究现状及设计问题指出 |
2.4.1 颈椎病预防类产品研究现状 |
2.4.2 颈椎病预防类产品设计问题指出 |
第3章 用户双向分析模型构建及用户需求获取 |
3.1 用户人群研究及产品目标用户确定 |
3.1.1 我国颈椎病患病人群特征 |
3.1.2 年龄因素对颈椎病的影响分析 |
3.1.3 职业因素对颈椎病的影响分析 |
3.1.4 基于影响因素研究的产品目标用户确定 |
3.2 用户逆向分析模型构建及用户潜在需求获取 |
3.2.1 颈椎病致病危险因素获取 |
3.2.2 目标用户颈椎病致病最显着危险因素获取 |
3.2.3 用户逆向分析模型构建及用户潜在需求获取 |
3.3 用户正向分析模型构建及用户显性需求获取 |
3.3.1 目标用户行为方式分析 |
3.3.2 目标用户情景环境方式分析 |
3.3.3 目标用户心理认知分析 |
3.3.4 用户正向分析模型构建及用户显性需求获取 |
3.4 用户双向分析模型构建及用户需求分析 |
第4章 颈椎护理仪基本产品功能确定及多模态功能设计 |
4.1 基于用户需求的颈椎护理仪基本产品功能确定 |
4.1.1 颈椎护理仪产品功能系统图构建及产品功能初步获取 |
4.1.2 颈椎护理仪产品功能树构建及产品功能具象化 |
4.2 多模态智能交互融合 |
4.2.1 多模态概念及AI设备中感知模态分析 |
4.2.2 多模态智能交互产品及市场价值分析 |
4.3 颈椎护理仪产品的多种模态功能设计及产品标准参数值获取 |
4.3.1 颈椎护理仪产品“视听触嗅”模态功能设计 |
4.3.2 基于人机环境同步实验测试的颈椎护理仪产品标准参数值获取 |
第5章 多模态交互干预型颈椎护理仪产品方案设计 |
5.1 颈椎护理仪产品意象确立及产品造型草图方案绘制 |
5.1.1 健康理疗类产品造型意象分析 |
5.1.2 颈椎护理仪产品意象确立及草图方案绘制 |
5.2 颈椎护理仪产品主要结构人机分析 |
5.3 颈椎护理仪功能技术原理分析及产品CMF分析 |
5.3.1 颈椎护理仪三维模型输出及各模态功能技术原理分析 |
5.3.2 基于颈椎护理仪产品目标用户的产品配色分析 |
5.3.3 颈椎护理仪产品材质及表面工艺的产品细节分析 |
5.4 颈椎护理仪产品最终效果展示 |
5.5 颈椎护理仪产品辅助软件设计 |
5.5.1 颈椎护理仪产品APP功能概述 |
5.5.2 颈椎护理仪产品APP信息架构设计 |
5.5.3 颈椎护理仪产品APP界面视觉设计 |
第6章 多模态交互干预型颈椎护理仪原型测评 |
6.1 颈椎护理仪产品的竞品对比分析测评 |
6.2 颈椎人机环境同步测试云平台的产品定量化评估测试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3)屈曲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文献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研究与进展 |
1 概述 |
2 CSR的发病机制 |
2.1 西医发病机制 |
2.2 中医病因病机 |
3 CSR的治疗方法 |
3.1 手法治疗 |
3.2 牵引治疗 |
3.3 其他特色治疗 |
3.4 口服药物治疗 |
3.5 功能锻炼、运动疗法 |
3.6 手术治疗 |
小结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入选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脱落病例及处理方式 |
2 研究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 |
2.5 随访及调查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VAS评分情况比较 |
3.3 CSR20评分情况比较 |
3.4 颈椎弓弦距比较 |
3.5 疗效比较 |
3.6 治疗过程中安全评价及随访情况 |
4 讨论与分析 |
4.1 CSR发病机制 |
4.2 屈曲旋提手法的由来和操作技巧 |
4.3 屈曲旋提手法治疗CSR作用机理 |
4.4 观察指标科学性分析 |
4.5 VAS评分、CSR2O量表评分、颈椎弓弦距数据分析 |
4.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4)药枕盐熨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标准 |
1.1.1 诊断标准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剔除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1.1 观察组 |
2.1.2 对照组 |
2.2 观察指标 |
2.2.1 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评估 |
2.2.2 ESCV评分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疗效判定标准 |
3.2 治疗结果 |
3.2.1 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评估 见表2和表3。 |
3.2.2 2组治疗前后ESCV评分比较 见表4。 |
3.2.3 2组疗效比较 |
4 讨论 |
4.1 CSA病因病机 |
4.2 药枕盐熨疗法 |
4.3 药枕盐熨疗法作用CSA的机制 |
5 小结 |
(5)中药药枕联合电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4.1 中药药枕的制备 |
1.4.2电针夹脊穴疗法 |
1.4.3 中药药枕治疗 |
1.5 观察指标 |
1.5.1 疗效标准 |
1.5.2 疼痛程度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疼痛程度 |
3 讨论 |
(6)中医外治法对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的现代研究 |
1.1 颈椎的解剖结构特点 |
1.2 颈椎生理曲度的意义 |
1.3 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发病原因及临床特点 |
2 中医正骨理筋手法治疗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发展现状 |
2.1 正骨手法 |
2.2 理筋手法 |
3 康复功能锻炼疗法治疗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发展现状 |
4 牵引疗法治疗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发展现状 |
5 针灸疗法治疗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影响 |
6 枕头对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影响 |
7 其他疗法治疗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发展现状 |
8 结语 |
(7)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热敏灸干预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分组定义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
1.7 质量保障 |
1.8 质量控制 |
1.9 医学伦理 |
2 方法 |
2.1 干预方案 |
2.2 干预频次 |
2.3 热敏组分层 |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6 不良事件及处理 |
2.7 数据管理与统计方法 |
2.8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剔除和脱落情况 |
3.2 基线资料情况 |
3.3 热敏组与非热敏组干预前血压值比较 |
3.4 热敏组与非热敏组干预前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3.5 热敏组与非热敏组干预前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积分比较 |
3.6 热敏组与非热敏组实际施灸总频次比较 |
3.7 热敏组与非热敏组疗效比较 |
3.8 热敏组与非热敏组腧穴状态变化情况 |
3.9 低灸量组和高灸量组疗效比较 |
3.10 血压疗效比较 |
3.11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
3.12 不良事件及处理 |
4 讨论 |
4.1 选题依据 |
4.2 选穴依据 |
4.3 热敏灸干预原发性高血压的结果探讨 |
4.4 热敏灸干预原发性高血压的优势探讨 |
4.5 灸感、灸量与灸效的关系探讨 |
5 创新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8)运城地区300例2级高血压患者中医证素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高血压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候证素诊断标准 |
1.2.3 血脂异常和血糖异常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血压测量 |
1.5.1 诊室血压的测量 |
1.5.2 病房血压的测量 |
1.6 研究方法 |
1.6.1 流行病学调查表的制作 |
1.6.2 调查信息收集 |
1.6.3 患者证素诊断确立的具体操作方法 |
1.6.4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300例患者性别构成情况 |
2.2 300例患者年龄段的分布情况 |
2.3 300例患者的BMI情况 |
2.4 300例患者降压药物使用情况 |
2.5 300例患者的血脂、血糖、动脉硬化情况 |
2.6 300例患者各病位证素分布特点 |
2.7 300例患者相兼病位数占比情况 |
2.8 300例患者各病性证素的分布情况 |
2.9 300例患者相兼病性证素的占比特点 |
2.9.1 虚性证素相兼情况 |
2.9.2 实性证素相兼情况 |
2.9.3 虚实夹杂证的情况 |
2.10 300例患者血脂、血糖异常与病性证素的相关性 |
2.11 300例患者相兼病性与相关影响因素的情况 |
3.讨论 |
3.1 传统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3.1.1 传统医学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 |
3.1.2 传统医学对高血压病论治的认识 |
3.2 证素辨证体系及在临床各科的运用和研究 |
3.2.1 证素辨证体系的提出及地位 |
3.2.2 证素辨证体系在临床各科的运用和研究 |
3.3 2级高血压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的分析情况 |
3.3.1 300例患者各病位证素分布特点 |
3.3.2 300例患者病位证素相兼特征 |
3.3.3 300例患者各病性证素分布规律 |
3.3.4 300例患者相兼病性证素的占比特点 |
3.4 病性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情况 |
3.4.1 2级高血压患者与血脂血糖异常的相关性 |
3.4.2 相兼病性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
4.不足之处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高血压诊治新共识及中医适宜技术在眩晕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2 研究生期间文章 |
附录3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及中医症状量表 |
附录4 诊断贡献度简化计量值查询表 |
(9)电针颈夹脊穴与颈椎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颈椎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统计分析 |
2.3 视觉模拟VAS评分统计分析 |
2.4 临床疗效评价 |
2.5 不良事件及脱落记录 |
3 讨论 |
3.1 颈椎病的发病危险因素 |
3.2 颈椎病的中医外治法 |
3.3 统计结果分析 |
4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电针颈夹脊穴配合行为干预治疗颈椎病的研究 |
近五年颈椎病中医外治法概述 |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
(10)赵氏雷火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1.1.1 定义、解剖及流行病学 |
1.1.2 发病机理 |
1.1.3 诊断 |
1.1.4 治疗方法 |
1.2 传统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1.2.1 概述 |
1.2.2 中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3 中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病例选择标准 |
2.2 随机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3.1 治疗组 |
2.3.2 对照组 |
2.4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
2.4.1 观察指标 |
2.4.2 疗效性观测 |
2.4.3 观测周期 |
2.4.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2.6 可行性分析 |
2.7 研究结果 |
2.7.1 一般研究资料分析 |
2.7.2 基线资料比较 |
2.7.3 临床疗效对比 |
2.8 安全性评价 |
第三章 讨论 |
3.1 雷火灸疗法简介 |
3.2 选穴与作用机制 |
3.2.1 选穴依据 |
3.3 疗效分析 |
3.3.1 一般资料分析 |
3.3.2 基线资料分析 |
3.3.3 疗效分析 |
3.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颈椎病防治药枕临床应用80例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年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与病情指标的相关性分析[D]. 刘楷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多模态交互干预型颈椎护理仪设计[D]. 傅思嘉. 燕山大学, 2021(01)
- [3]屈曲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海兴.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药枕盐熨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及疗效观察[J]. 陈立,姚丽君,赵立,付春桥,徐晓玉. 康复学报, 2021(01)
- [5]中药药枕联合电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 曾莹莹,刘明阳.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0(16)
- [6]中医外治法对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研究进展[J]. 杨润,李明磊,陈克诚,李志贵,任艳.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1)
- [7]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热敏灸干预的疗效观察[D]. 毛强健.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运城地区300例2级高血压患者中医证素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 徐莉.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电针颈夹脊穴与颈椎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对比研究[D]. 蔡若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10]赵氏雷火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陈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