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政务 服务公众(论文文献综述)
吴桐[1](2021)在《少数民族地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问题研究 ——以湖南省J市为例》文中指出
沈艺[2](2021)在《电子政务新媒体的公众满意度研究 ——以我国政务微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盛广伟[3](2021)在《基于感知价值的政务服务供给与用户满意度研究 ——以驻马店市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伴随着全国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的高速发展,极大的提升了政府公共事务处理的效率,缓解了百姓相关事项的审批难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仍存在较大的不足,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现有的服务难以更好的满足百姓对政务服务的需求,影响了相关事项的办理效率。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及审批流程,尽可能的解决审批难等问题,从而能够持续的让人民群众满意。面对新时代政府事务审核批复的新的要求和最新的形式,尽快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打造百姓满意的服务型政务服务中心需要持续不断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从而更好的满足群众要求。本文以驻马店市“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为研究案例,以服务型政府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互联网+行业和产业发展的特点,从科学高效的角度构建了驻马店市互联网+政务获取人民群众满意度的因子模型。其中因变量为公众服务满意度,自变量是政府的形象、服务的意识、感知的有用性等六个指标,可以调节的变量是人口的性别、受教育的程度、目前从事的职业等。根据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提出相关的假设,并运用SPSS分析工具,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自变量和因变量具有显着的正向相关关系,而调节变量的人口统计性指标特征与公众满意度的显着性不强。结合实证分析内容以及问卷调研内容,从信息公开和咨询服务不到位、用于审核批复的资料过于复杂,需要多个部门参与的业务服务态度和审批速度相对较慢,现有的电子政务大多面向企业主体忽略了个人业务的办理情况,根据研究的内容和调查统计的结果系统全面的总结了驻马店市互联网+政务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并且符合驻马店基本情况的对策建议,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来满足驻马店市人民群众的业务办理需求,从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政务服务质量的提升。
张欣欣[4](2021)在《山东省市级政府政务微信建设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在不断地更新变革,从传统的纸媒到电视广播再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要求传统状态下的政务服务模式必须作出改变以适应当前技术的变革,在这一背景下政务新媒体成为政府提供服务的重要渠道。政务微信作为当前政务新媒体的代表,具有即时性、精准性、多样性的优势,是转变政府服务方式,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的重要渠道,国家也愈发重视政务微信等政务新媒体的建设和发展,利用政务新媒体不断改善其公共服务的水平,实现政府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成为必然,这既有利于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政府服务能力,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促进公众对于政府政策导向的了解,促进参政议政意识和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能促进政府公信力以及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基于此对政务微信的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对于增强政务微信的实用性和传播效果,提升公民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十三五”山东省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为依据选取山东省涉及基本公共服务的市级政府职能部门政务微信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教育局、公安局、体育局等11个部门,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对当前山东省16个地级市11个部门政务微信的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并进行实地走访。首先分析梳理政务微信的发展历程、内涵、类型、以及政务微信的功能定位,为全文撰写奠定内容基础,并探析新公共服务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政务微信建设中的应用,为全文的撰写奠定理论基础。其次以政务微信的三个基本功能(信息发布、便民服务、政民互动)为载体,从功能实现和传播效果两个维度对政务微信建设情况进行现状阐述和问题剖析,发现当前山东省市级政府政务微信建设存在平台建设不规范、整体服务质量不高、渗透度不佳的问题。最后本文从加强政务微信标准化建设、培养专业的运维团队、加强政务微信的制度化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力度四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以期能够对山东省各级政府通过政务微信平台实现优质化服务提供一定的借鉴。
孙晓唯[5](2021)在《“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政府回应效能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政府网络治理和服务的全新模式,“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产生和发展实现了政务信息的互联互通,使政务服务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同时,也提高了政务服务的透明性,提高了为居民、企业和社会团体组织的政务服务效率。政府回应则是确保现代民主政治稳健推进的关键,是政府对于公众诉求和关切利益的有效回应。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不断发展,政府回应也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当前“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政府对于自身的回应工作不应只是关注回应行为本身,更应注重回应的效率、效果以及公众对政府回应的满意度,即关注开放互联网环境和新型政务服务模式下的回应效能,充分体现公众在网络政治参与和社会公共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形成对公众诉求和关切利益的有效回应。基于此,本文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背景,首先对“互联网+政务服务”和政府回应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并对新公共服务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和网络治理理论等相关理论予以分析。随后针对目前政府回应的实践提出了当前“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政府回应的问题,并细分出政府主体问题、民众客体问题及平台工具的问题。而后,对“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限制我国政府回应效能提升的原因展开了深入研究,从以上三个方面得出不同方向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在这一背景下提高我国政府回应效能的相关策略,以期为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的政府回应效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冯晶晶[6](2021)在《数字政府背景下政务直播优化研究 ——以“县长直播”带货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推动政府政务服务模式创新。政务直播自2016年兴起至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和支持,也逐渐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从司法庭审直播、网络问政直播、交警执法直播,到政府官员助农带货直播,政务服务内容更广泛、信息公开程度更高、政民互动更便利。政务直播在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政务服务高效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方面有重要意义,是数字政府背景下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三种研究方法,以“县长直播”带货为例,围绕政务直播在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平台、服务对象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原则、理念、机制、保障四方面提出优化的对策建议,试图为我国政务直播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首先梳理了我国政务直播的发展历程、现状和特征,分析政务直播如何实现政务服务的创新。其次以“县长直播”带货为例,运用SWOT分析和问卷调查,探索“县长直播”带货存在的问题和优化策略。以点及面,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探索我国政务直播存在的问题:服务理念滞后导致主体意识不强,理性认知偏差带来舆论风险;服务内容相对单一,同质化严重,降低政务服务效能;政务直播平台分散,难以形成用户粘度;公众有序和理性参与不足。针对政务直播存在的问题,本文借鉴数字治理理论实践的启示,提出数字政府背景下政务直播优化的对策建议:一是坚持治理与协同、服务与创新、开放与参与、决策与支撑原则;二是优化服务理念,提高领导干部对政务直播的重视程度、坚持“公众需求”导向服务理念、树立开放共享理念;三是通过搭建专业化平台、建立常态化机制、创新协同机制来优化政务直播长效机制;四是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政策、加强队伍建设、引导公众有序参与政务直播来优化支持保障。
安妮[7](2021)在《鄂尔多斯市旗(区)级政务微信公众号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信公众号于2012年8月23日上线,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个体、媒体和企业传播声音并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其在信息传播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让政府部门意识到,身处于移动互联网这一新时代,政务新媒体可以依托这一重要工具,更好地连接群众、沟通群众、服务群众,从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新型服务型政府、探索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最终提高社会治理效能。[1]随着各级政府的政务微信公众号布局不断向基层下沉,公众在这一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了政府转型和服务升级的成效。但是基层政府的政务微信公众号存在定位模糊、管理运营思维难以转变等问题,仍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鄂尔多斯市9个旗(区)级政务微信公众号。首先,将调查其基本运营现状,包括开通时间、问候语和信息推送方式等。其次,以9个政务微信公众号在2019年9月至2020年8期间推送的内容为研究样本,通过构造周抽样的方式,抽取1183篇文章。借助SPSS分析软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探究其传播内容特点,并将阅读数、点赞数、在看数和评论数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依据,考察当前鄂尔多斯市9个旗(区)级政务微信公众号传播内容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问卷调查,了解用户对本地政务微信公众号的熟知情况,以及对平台有用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感知。研究发现,鄂尔多斯市9个旗(区)级政务微信公众号起步较早但是发展缓慢,在基础运营、内容挖掘分析和互动性方面均有不足。因此可以通过考评奖励的方式激发各主体的竞争意识,构建与其他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格局,创新内容表达,激活用户参与,将政务微信公众号真正融入本地发展进程中。
余紫垠[8](2021)在《省级政府部门IT投资决策模式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各个国家积极探寻信息技术与公共治理、政务服务等方面融合的新突破,全球进入政府数字化转型新时代。各国相继制定数字政府发展战略,并投入大量财政资金用于政府信息系统建设。但是政府信息化高增长背后伴生着高失败率,导致政府IT投资效果不理想和财政资源浪费严重,信息技术治理的相关论述引起学者和行政人员广泛关注。学者们普遍认为良好的信息技术治理机制能有效提高IT项目投资效果,而信息技术治理的核心就是对IT投资决策的治理。但由于政府的权力特征和多变的管理方式,导致政府IT投资决策模式及其演化实践仍处于黑箱中,阻碍了信息技术治理对政府IT投资效果影响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本文尝试从决策主体及结构、决策流程和决策权配置方面剖析我国省级政府IT投资决策实践,揭开我国政府IT投资治理的黑箱,提高政府IT投资效果。本研究以权力寻租理论、信息技术治理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为指导,首先根据公开资料、访谈记录分析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三十年的政策法规、互联网技术发展情况及公众政务服务需求变化情况,梳理出地方政府IT投资发展的四个阶段;其次,运用多案例研究法和归纳法,从45个省级政府信息化项目案例中总结出四种政府IT投资决策模式,并详细剖析了每种决策模式的决策主体、决策流程及决策权配置方式;最后,通过案例统计发现四种IT投资决策模式与四个IT投资发展阶段具有对应关系,据此分析省级政府IT投资决策模式的演化规律,构建IT投资决策模式演化模型。此外,本研究总结政府IT投资决策的经验教训,提出政府IT投资决策实施原则。笔者对IT投资决策模式及演化规律的分析,有力的回答了我国政府IT投资决策模式“是什么”的问题,帮助政府以史为鉴完善IT投资决策治理机制。本研究从政府部门IT投资视角回顾我国政府信息化发展阶段并构建政府IT投资决策模式演化阶段模型,不仅有助于分析新形势下的数字政府建设面临的挑战,而且总结政府IT投资决策的经验教训,对未来完善政府IT治理提供实践指导。此外,本研究基于中国特殊政治背景,探索有别于西方的政府IT投资决策实践,为信息技术治理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模式和理论解释,丰富国际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
张淞玮[9](2021)在《“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路径研究 ——以S市G区行政审批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将“互联网+”融入到“政府服务”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在政务服务改革过程中,互联网成为拉近政府与群众间距离的桥梁。利用互联网实现公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政务更公开、服务越亲民的政务服务模式,能够及时发掘群众需求的痛点,提高政府的运行效率,吸引公众参与政府治理的积极性,让公共管理搭乘上“互联网+”的航班,深入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改革,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本文选取S市G区为研究对象,深入G区行政审批局进行调研,对政务大厅的工作人员和办事群众分别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的分析以掌握基层的调查材料。同时,在对国内外学者有关学术成果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以网络化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政府即平台”理论为依据,进行了深入且细致的分析。通过调查研究,发现S市G区在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中,存在网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健全、网上审批信息资源共享不充分、社会公众参与度低、专业素质人才短缺、监督协调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利用“政府即平台”等理论的整体分析,归纳总结出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平台数据信息仍存在壁垒、宣传力度不足及平台体验感不佳、人才引进及培训机制欠缺、相关保障措施不全。通过以上研究发现,提出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完善互联网政务管理体系,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务电子化的初衷是加快政务服务效率,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电子官僚主义作为官僚主义的新表现,仍然是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为更好的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完善互联网政务管理体系,杜绝电子官僚主义滋生。二是政务宣传多维度,促进全民参与。社会公众作为政务服务的主要参与者,通过点对点、多渠道的进行服务宣传,才能让大众体会到“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便利,进而提高使用率。三是打造高素质互联网政务服务团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政府服务的关键。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人才是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要路径。四是借助第三方平台共享资源,提升公众共享率。快速搭建政务服务与群众桥梁,减少公众适应时间,提升服务效率,让社会大众感受到国家提供的“舒心服务”。五是简化平台应用模式,提升用户满意度。通过软件的及时升级,加快软件使用效率,以此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实施前置审批服务;分类制定审批流程;全面推广“并联审批”;畅通公民利益诉求通道;加快企业及群众的办事效率,提升社会大众满意度。六是完善相关保障机制,包括网络安全保障机制、电子监督评价机制、人才引进机制。只有制度的保障,才能将政策的红利层层落实,不断提升政务服务的便民水平。
赵宇航[10](2021)在《智慧社会建设背景下我国政府组织转型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智慧社会,并把智慧社会建设上升为国家的战略层面。智慧社会建设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推动社会各领域向智慧互联演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为我国政府组织转型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为我国政府组织转型提供了目标方向、技术支撑和现实可能。本文以智慧社会建设为背景,以政府组织转型为主要研究内容,首先分析了智慧社会的内涵,对智慧社会的特征进行了归纳,包括创新性、开放性、智能化、多元化;其次,分析了智慧社会建设对我国政府组织转型提出了组织理念向人机和谐共生理念转型、组织结构向有机化转型、组织职能向智能服务行政转型、组织体制向权力主体多元化转型、组织目标向智慧政府转型的现实要求;再次,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案例分析了我国政府组织转型取得的成效,分析了政府组织转型在组织理念确立、治理结构构建、组织职能发挥、组织目标明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成因;最后围绕智慧社会建设发展模式,对我国政府组织转型提出了积极培育智慧政府建设理念、大力推进组织结构有机化、切实提升组织职能精细化、持续促进多元主体交流合作、全力实现智慧政府建设目标等路径。
二、网络政务 服务公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政务 服务公众(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感知价值的政务服务供给与用户满意度研究 ——以驻马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评述 |
三、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互联网+政务服务 |
二、公众满意度 |
三、感知价值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顾客满意度理论 |
二、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二章 驻马店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现状 |
第一节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背景 |
一、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历程 |
二、河南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现状 |
第二节 驻马店市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具体措施 |
一、组织机构 |
二、政策保障 |
第三节 驻马店市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具体内容 |
一、“咱的驻马店”打造政务服务“网购”模式 |
二、全程网办简化企业开办环节 |
第四节 驻马店市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建设成效 |
一、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建成 |
二、政务门户网站建设效果显着 |
三、政务服务标准建设不断提升 |
四、相应配套措施建设稳步推进 |
五、综合窗口服务模式得到创新 |
第三章 驻马店市互联网+政务服务满意度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变量选取与研究假设 |
二、问卷设计与发放 |
三、问卷信度检验 |
第二节 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信度检验分析 |
三、效度分析与因子分析 |
四、相关性分析 |
五、回归分析 |
第三节 假设验证结果 |
第四章 驻马店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驻马店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信息公开和咨询服务公开性不足 |
二、业务流程设计和线下窗口设置不合理 |
三、多部门综合业务办事能力较弱 |
四、对个人相关业务开展的重视度不够 |
第二节 驻马店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上关注不够 |
二、审批服务过程繁琐,资源浪费严重 |
三、窗口服务功能定位不清晰 |
四、信息化建设水平偏低,线上业务开展具有局限性 |
第五章 驻马店市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公众满意度的路径 |
第一节 不断丰富政务服务的内容及开展方式 |
一、强化政务服务的宣传推广能力 |
二、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细致化的综合政务服务 |
第二节 合理整合多种资源,提高群众办事效率 |
一、强化不同窗口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
二、不断丰富和完善政务服务各类事项及业务审批流程 |
第三节 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职能定位,强化服务能力 |
一、进一步明确政务服务中心职能定位 |
二、推进政务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 |
三、强化政务服务人员管理与专业技能提升 |
第四节 完善线上服务功能,快速响应群众需求 |
一、提升网上政务服务的审批效率 |
二、构建一体化的线上政务服务模式 |
三、完善个人业务网上办理种类及办事效率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驻马店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4)山东省市级政府政务微信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重要动因:响应国家对政务新媒体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
1.1.2 内在要求: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新动能 |
1.1.3 现实需求:回应公众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新需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为增强政务微信的传播效果提供理论参考 |
1.2.2 为提高政务微信的实用性提供借鉴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调查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政务微信概述及理论基础 |
2.1 政务微信的发展历程 |
2.1.1 微信诞生 |
2.1.2 微信公众平台推出 |
2.1.3 政务微信兴起 |
2.2 政务微信的内涵、类型及优势 |
2.2.1 政务微信的内涵 |
2.2.2 政务微信的类型 |
2.2.3 政务微信的优势 |
2.3 政务微信的功能定位 |
2.3.1 信息发布 |
2.3.2 便民服务 |
2.3.3 政民互动 |
2.4 理论依据 |
2.4.1 使用与满足理论 |
2.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3章 山东省市级政府政务微信建设现状 |
3.1 调研工作的开展 |
3.1.1 调研对象的选取 |
3.1.2 调研的主要内容 |
3.2 政务微信的建设现状概述 |
3.2.1 政务微信的开通率高 |
3.2.2 政务微信的功能覆盖较为完善 |
第4章 山东省市级政府政务微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平台建设不规范 |
4.1.2 整体服务质量不高 |
4.1.3 渗透度不佳 |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 |
4.2.2 专业人才队伍的缺失 |
4.2.3 缺乏必要的制度化措施 |
4.2.4 技术与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
第5章 优化山东省市级政府政务微信建设的建议 |
5.1 加强政务微信的标准化建设 |
5.1.1 加强对政务微信的开通认证管理 |
5.1.2 加强政务微信栏目的建设与优化 |
5.2 培养专业的运维团队 |
5.2.1 提高信息发布人员素养 |
5.2.2 建立专门的人工服务团队 |
5.2.3 建立专门的技术团队 |
5.3 加强政务微信的制度化建设 |
5.3.1 健全政务微信的宣传推广机制 |
5.3.2 建立健全考核监督制度 |
5.3.3 建立健全激励保障制度 |
5.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力度 |
5.4.1 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力度 |
5.4.2 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覆盖率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政府回应效能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述和理论基础 |
2.1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相关概述 |
2.1.1 “互联网+”的内涵 |
2.1.2 政务服务的内涵 |
2.1.3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概念 |
2.2 政府回应效能的相关概述 |
2.2.1 政府回应的内涵 |
2.2.2 政府回应效能的概念 |
2.2.3 政府回应效能的评判标准及高低表现 |
2.3 理论基础 |
2.3.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2 服务型政府理论 |
2.3.3 网络治理理论 |
第3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限制我国政府回应效能提升的问题 |
3.1 政府主体回应效率低下 |
3.1.1 政府回应意识不足 |
3.1.2 政府回应被动进行 |
3.1.3 政府回应过程迟缓 |
3.2 民众参与途径单一 |
3.2.1 民意表达渠道单一 |
3.2.2 民众对政务服务平台的陌生 |
3.2.3 民众对当前政府回应的不信任 |
3.3 政府回应平台用户素质参差不齐 |
3.3.1 参与民众言论发表随心所欲 |
3.3.2 民众舆论导向羊群效应 |
第4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限制我国政府回应效能提升的原因 |
4.1 政府回应主体的原因 |
4.1.1 传统行政文化惯性的制约 |
4.1.2 政府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影响 |
4.1.3 政府信息层级传递的固化 |
4.2 政府回应工具建设的原因 |
4.2.1 政府回应平台分散无集成入口 |
4.2.2 政府回应平台宣传力度欠缺 |
4.2.3 政府回应过程透明度低下 |
4.3 政府回应客体的原因 |
4.3.1 政治参与认知不足及缺乏实践 |
4.3.2 公民舆论的非正确性导向的约束 |
第5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我国政府回应效能提升的对策 |
5.1 形成回应型政府的行政文化 |
5.1.1 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回应理念 |
5.1.2 优化政府回应体系的组织结构 |
5.1.3 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
5.1.4 提升政府工作人员信息鉴别能力 |
5.2 完善互联网政府回应平台建设 |
5.2.1 加强网络基础环境建设 |
5.2.2 健全网上服务技术支撑保障体系 |
5.2.3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 |
5.2.4 推动权力全流程网上运行和公开 |
5.2.5 完善网络公民实名认证系统 |
5.3 推动公民互联网中的政治参与 |
5.3.1 建立健全互联网环境中的法律建设 |
5.3.2 培养公民政治参与素养 |
5.3.3 加强新媒体从业者自律规范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数字政府背景下政务直播优化研究 ——以“县长直播”带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政务直播研究综述 |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研究综述 |
三、政务新媒体研究综述 |
四、数字政府研究综述 |
五、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政务服务、政务直播与“县长直播”带货 |
二、数字政府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数字治理理论 |
第三章 数字政府背景下政务直播的现状及特征 |
第一节 我国政务直播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二节 数字政府背景下政务直播的特征 |
一、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 |
二、提升政府公开、透明度 |
三、推动政务参与主体的多元、协作 |
第三节 “县长直播”带货的现状 |
一、“县长直播”带货现状 |
二、“县长直播”带货兴起的原因 |
第四节 数字政府背景下“县长直播”带货的特征 |
一、服务平台开放性 |
二、服务内容精准化 |
三、公共服务高效化 |
第四章 政务直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县长直播”带货案例分析 |
一、“县长直播”带货SWOT分析 |
二、“县长直播”带货问卷调查 |
第二节 政务直播存在的问题:基于“县长直播”带货的案例 |
一、服务理念滞后导致主体意识不强,理性认知偏差带来舆论风险 |
二、服务内容相对单一、同质化严重,降低政务服务效能 |
三、政务直播平台分散,难以形成用户粘度 |
四、公众有序和理性参与不足 |
第三节 原因分析 |
一、服务理念滞后,理性认知不足 |
二、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体制机制滞后 |
三、缺乏统筹协调,未从公众深层次需求出发 |
第五章 数字政府背景下政务直播优化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数字政府背景下政务直播优化的原则 |
一、坚持治理与协同 |
二、坚持服务与创新 |
三、坚持开放与参与 |
四、坚持决策与支撑 |
第二节 数字政府背景下政务直播优化的理念 |
一、提高领导干部对政务直播的重视程度 |
二、坚持“公众需求”导向服务理念 |
三、树立开放共享理念 |
第三节 数字政府背景下政务直播优化的机制 |
一、搭建专业化平台 |
二、建立常态化机制 |
三、创新协同机制 |
第四节 数字政府背景下政务直播优化的支持保障 |
一、完善法律法规政策 |
二、加强队伍建设 |
三、引导公众有序参与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县长直播”带货问卷调查 |
致谢 |
(7)鄂尔多斯市旗(区)级政务微信公众号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研究设计 |
2.1 内容分析 |
2.1.1 样本选取 |
2.1.2 类目建构 |
2.1.3 信度检测 |
2.2 问卷调查 |
2.2.1 调查对象 |
2.2.2 问卷设计 |
2.2.3 信度检测 |
3 鄂尔多斯市旗(区)级政务微信公众号发展现状 |
3.1 运营现状调查分析 |
3.1.1 账号设置 |
3.1.2 运营方式 |
3.1.3 传播效果 |
3.2 传播内容调查分析 |
3.2.1 传播内容宏观层次的特点 |
3.2.2 传播内容中观层次的特点 |
3.2.3 传播内容微观层次的特点 |
3.2.4 内容分析结论 |
3.3 用户使用调查分析 |
3.3.1 政务微信熟知度高 |
3.3.2 使用感受有待提升 |
3.3.3 互动性感知仍不足 |
4 鄂尔多斯市旗(区)级政务微信公众号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现存问题 |
4.1.1 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 |
4.1.2 传播内容缺少吸引力 |
4.1.3 政民互动沟通不充分 |
4.2 原因分析 |
4.2.1 缺少明确定位与长期规划 |
4.2.2 运营者的新媒体思维欠缺 |
4.2.3 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有不足 |
5 鄂尔多斯市(旗)区级政政务微信公众号发展建议 |
5.1 细化制度管理,完善人才队伍 |
5.1.1 引入竞争考核,形成联动局面 |
5.1.2 优化人才队伍,提高运营效率 |
5.2 探索优质内容,高效利用技术 |
5.2.1 创新内容表达,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 |
5.2.2 促进技术升级,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 |
5.3 增强服务意识,激活公众参与 |
5.3.1 强化沟通对话机制 |
5.3.2 完善平台服务功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省级政府部门IT投资决策模式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权力寻租 |
2.1.2 信息技术治理(ITG) |
2.1.3 公共选择理论 |
2.2 政府信息化发展阶段研究综述 |
2.3 IT投资决策研究综述 |
2.3.1 IT投资决策方法研究 |
2.3.2 IT投资决策模式研究 |
2.3.3 IT投资决策模式影响因素研究 |
2.3.4 IT投资决策模式研究评述 |
第三章 政府IT投资发展阶段 |
3.1 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
3.2 通用业务系统建设阶段 |
3.3 专用业务系统建设阶段 |
3.4 统筹集成阶段 |
3.5 政府IT投资发展阶段总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对象 |
4.2 调研方法 |
4.3 数据分析 |
第五章 省级政府部门IT投资决策模式研究 |
5.1 模式A |
5.1.1 模式A的决策主体及结构 |
5.1.2 模式A的决策流程 |
5.1.3 模式A的决策权配置 |
5.2 模式B |
5.2.1 模式B的决策主体及结构 |
5.2.2 模式B的决策流程 |
5.2.3 模式B的决策权配置 |
5.3 模式C |
5.3.1 模式C的决策主体及结构 |
5.3.2 模式C的决策流程 |
5.3.3 模式C的决策权配置 |
5.4 模式D |
5.4.1 模式D的决策主体及决策结构 |
5.4.2 模式D的决策流程 |
5.4.3 模式D的决策权配置 |
第六章 省级政府部门IT投资决策模式演化与实施原则 |
6.1 政府决策模式与IT投资的共同演化 |
6.1.1 模式A与IT基础设施建设 |
6.1.2 模式B与通用型业务系统建设 |
6.1.3 模式C与专用型业务系统建设 |
6.1.4 模式D与政府一体化项目建设 |
6.1.5 政府决策模式演化模型构建 |
6.2 决策模式-IT投资特征的匹配与投资效果 |
6.3 政府IT投资决策实施原则 |
6.3.1 用户参与决策原则 |
6.3.2 权力与知识-能力匹配原则 |
6.3.3 权力与责任匹配原则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路径研究 ——以S市G区行政审批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研究的背景 |
2.研究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内容 |
1.研究方法 |
2.研究内容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互联网+”的概念 |
2.“互联网+政务服务”概念 |
3.“互联网+行政审批”概念 |
4.“互联网+政务服务”与“互联网+行政审批”的概念比较 |
(二)理论基础 |
1.网络化治理理论 |
2.新公共服务理论 |
3.“政府即平台”理论 |
二、S市G区行政审批局“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举措与成效 |
(一)S市G区行政审批局“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举措 |
1.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全域平台建设 |
2.积极强化互联网与政务服务事项对接 |
3.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
(二)S市G区行政审批局“互联网+政务服务”取得的成效 |
1.不断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质量,改善了营商环境 |
2.完善全区域平台建设,提高了审批服务效率 |
三、S市G区行政审批局“互联网+政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一)S市G区行政审批局“互联网+政务服务”问题调查 |
1.问卷设计与发放 |
2.调查对象职业分布 |
(二)S市G区行政审批局“互联网+政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1.网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健全 |
2.网上审批信息资源共享不充分 |
3.社会公众参与度低 |
4.专业素质人才短缺 |
5.监督协调机制不健全 |
四、S市G区行政审批局“互联网+政务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 |
1.职责权限定位不精准 |
2.服务规范性有待加强 |
(二)网上平台数据信息仍存在壁垒 |
1.系统平台缺乏互联互通 |
2.信息协调共享机制缺失 |
(三)宣传力度不足及平台体验感不佳 |
1.宣传维度不广泛 |
2.线上宣传方式不科学 |
3.服务平台体验感不佳 |
(四)人才引进及培训机制欠缺 |
1.人才不足缺乏引进机制 |
2.缺乏科学系统的专业培训机制 |
(五)相关保障措施不全 |
1.电子监督机制不完善 |
2.缺乏并联审批机制 |
五、国内外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
(一)国内外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成功经验 |
1.英国采用政府即平台战略 |
2.新加坡政府维护网站及个人信息安全方式 |
3.江西新余政务大厅巧妙融合支付宝App |
4.扬州市江都区多措并举,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
(二)国内外“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的经验启示 |
1.加强政务宣传 |
2.开发或借助通用平台 |
3.注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
4.建立全方位保障措施 |
六、S市G区行政审批局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有效路径 |
(一)完善互联网服务管理体系,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
(二)政务宣传多维度,促进全民参与 |
(三)打造高素质互联网政务服务团队 |
(四)借助第三方平台共享资源,提升公众共享率 |
(五)简化平台应用模式,提升用户满意度 |
(六)完善相关保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智慧社会建设背景下我国政府组织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三)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智慧社会与政府组织转型的理论阐述 |
第一节 智慧社会概述 |
一、智慧社会的内涵 |
二、智慧社会的特征 |
三、智慧社会建设的价值 |
第二节 政府组织转型概述 |
一、政府组织转型的含义 |
二、政府组织转型的内容 |
第三节 智慧社会建设与政府组织转型的关联性 |
一、智慧社会建设为政府组织转型指明了目标方向 |
二、智慧社会建设为政府组织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 |
三、智慧社会建设为政府组织转型提供了现实可能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智慧社会建设背景下我国政府组织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智慧社会建设背景下我国政府组织转型的动因 |
一、外部动因 |
二、内部动因 |
第二节 智慧社会建设对我国政府组织转型提出的要求 |
一、创新组织理念向人机和谐共生理念转型 |
二、推动组织结构向有机化转型 |
三、促进组织职能向智能服务行政转型 |
四、推进组织体制向权力主体多元化转型 |
五、促使组织目标向智慧政府转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慧社会建设背景下我国政府组织转型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智慧社会建设背景下我国政府组织转型取得的成效 |
一、智能化的组织理念基本确立 |
二、智能政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 |
三、实体组织与虚拟组织不断融合 |
四、组织职能逐步精细化 |
第二节 智慧社会建设背景下我国政府组织转型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技术至上组织理念的偏颇 |
二、扁平化治理结构尚未有效构建 |
三、智能化服务行政仍未完全确立 |
四、主体多元化参与体制尚未确立 |
五、智慧政府建设目标尚未明确 |
第三节 智慧社会建设背景下我国政府组织转型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传统行政文化的束缚 |
二、传统组织结构的僵化 |
三、政务流程的机械化 |
四、多元主体交流合作的不顺畅 |
五、开发利用新技术动力的缺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慧社会建设背景下我国政府组织转型的路径 |
第一节 积极培育智慧政府建设理念 |
一、打破传统技术至上的理念 |
二、确立智慧政府建设理念 |
第二节 大力推进组织结构有机化 |
一、优化线上线下政务流程 |
二、加强政务信息的公开与交换 |
三、促进组织决策的智慧化 |
第三节 切实提高组织职能精细化 |
一、推进服务型政务平台建设 |
二、加强政务服务的精准化与智慧化 |
第四节 持续促进多元主体交流合作 |
一、建立多元共治的合作机制 |
二、促进民众的广泛参与 |
第五节 全力实现智慧政府建设目标 |
一、巩固相关法律法规 |
二、细化智慧政府建设的具体要求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网络政务 服务公众(论文参考文献)
- [1]少数民族地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问题研究 ——以湖南省J市为例[D]. 吴桐.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2]电子政务新媒体的公众满意度研究 ——以我国政务微博为例[D]. 沈艺.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1
- [3]基于感知价值的政务服务供给与用户满意度研究 ——以驻马店市为例[D]. 盛广伟.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山东省市级政府政务微信建设问题研究[D]. 张欣欣.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5]“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政府回应效能提升研究[D]. 孙晓唯.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6]数字政府背景下政务直播优化研究 ——以“县长直播”带货为例[D]. 冯晶晶.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7]鄂尔多斯市旗(区)级政务微信公众号发展研究[D]. 安妮.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8]省级政府部门IT投资决策模式演化研究[D]. 余紫垠. 吉林大学, 2021(01)
- [9]“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路径研究 ——以S市G区行政审批局为例[D]. 张淞玮.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10]智慧社会建设背景下我国政府组织转型研究[D]. 赵宇航. 黑龙江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