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流体力学在暖通空调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任亮[1](2020)在《水蓄冷空调系统布水器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建筑形式也在逐渐改变,公共建筑相较于以前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随着城镇化的飞速发展,电网的负荷也随之加大,城市用电存在高峰时段以及低谷时段,用电高峰时段电力负荷巨大。在暖通空调领域,蓄冷空调是良好的解决方案,在用电低谷时段将空调所需冷量进行储存,在高峰时段释放冷量提供给空调系统。其中,水蓄冷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的方法,针对蓄冷水箱斜温层以及布水器进行研究。(1)研究水箱高径比对斜温层的影响,Fluent软件建立多组蓄冷水箱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随着高径比的增加,斜温层的厚度增加,而斜温层的体积减少,斜温层的体积减少的幅度随高径比的增加而减少,当高径比>3时,斜温层体积变化量很小;(2)提出扰流度指标,利用数值模拟研究布水器扰流度对斜温层的影响,建立不同布水器模型,在相同水箱内,相同工况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斜温层体积随扰流度减小而减小,当扰流度<4时,斜温层体积逐渐稳定;(3)针对某种布水器,在不同断面平均流速工况下,分别进行蓄冷过程以及释冷过程数值模拟,通过模拟导出的断面平均流速散点图以及云图以及分析布水器内部的流速,发现布水器的不足,并针对布水器进行优化,优化后布水器在布水器扰流度明显减小,蓄冷水箱内流流速分布更加均匀,斜温层体积也明显减小;(4)根据优化后布水器尺寸制作产品模型,并搭建水蓄冷实验平台,进行蓄冷及释冷实验,验证水蓄冷数值模拟的结果,实验发现,蓄冷水箱实验时温度分布与数值模拟结果偏差在允许范围内,证明数值模拟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莫慧玲[2](2020)在《船舶舱室舒适度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船舶舱室大部分较为低矮且无舷窗,造成室内自然通风不流畅,容易聚集有害气体等污染物,对舱室内人员身心健康影响很大。目前对船舶舱室气流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热舒适性的研究,但船舶舱室除了热舒适性问题,主要的问题还有舱室排污问题。本文主要研究船舶舱室气流组织在满足热舒适性条件下,提高船舶舱室的排污能力。使船舶舱室空气品质和热舒适性同时兼备,创造一个良好的船舶舱室空气环境,提高船舶的舒适度。本文利用Airpak软件,根据计算流体力学、传热学理论,采用湍流模型中的室内零方程模型,利用基于有限体积法的离散化控制方程和基于SIMPLE算法的流场计算方法对船舶舱室的气流组织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船舶舒适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讨论了船舶舱室舒适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船舶舱室舒适度研究的必要性。对国内外气流组织研究以及在船舶舒适度方面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概述。(2)简要说明本文运用到的计算流体力学、传热学理论、湍流模型、气流组织的热舒适性评价指标和空气品质评价指标。(3)利用Airpak软件进行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与文献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研究室内气流组织热舒适性和空气品质方法的正确性。(4)以某一大型船舶的两人居住舱室为例,分别研究不同送风形式和送风条件对船舶舱室气流组织舒适性和排污能力的影响,根据研究分析人休息时主要活动区域内的气流组织的速度场、温度场、湿度场、浓度场和热舒适性评价指标、排污能力评价标准对送风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得出了适合该船舶舱室的最佳送风方案。本文在完成研究工作后,得出结论:(1)经研究比对四种不同的送风形式,采用送风口S2和回风口O1、O2的送风形式,不但满足船舶舱室热舒适性的要求还有利于提高船舶的排污能力。(2)在一定范围内,送风条件的改变对船舶舱室的热舒适性和排污能力影响较大。送风温度对舱室内气流组织的温度分布影响较大,对风速、湿度分布和船舶舱室的排污能力的影响较小;送风速度对船舶舱室气流组织的温度、速度分布和排污能力影响明显,对湿度分布影响较小;送风湿度对室内气流组织的湿度分布的影响较明显,其他影响基本可忽略不计。(3)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当送风温度为21.0℃、送风速度为2m/s、送风相对湿度为55%或65%时,室内人体休息时主要活动区域的甲醛浓度会激增,是其他工况的70倍到140倍。(4)送风温度为22.0℃、送风速度为3.0m/s、送风相对湿度为55%工况下,既满足船舶热舒适性评价指标,且排污能力最优。本文的研究,可为未来船舶舒适度的规范优化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内容,为研究船舶舱室气流组织在满足热舒适性的同时增加排污能力提供一个参考。
王江涛[3](2020)在《流量调节阀噪声机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楼宇控制系统中的暖通空调系统是楼宇或建筑物内的采暖系统、通风系统和空调系统的总称,是整个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型商业楼宇或办公楼宇都全面采用了先进的暖通空调系统。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用于控制冷媒或热媒流动的现场设备—调节阀在某些工况下会产生对人们身体健康有害的、影响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噪声。阀门噪声在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同时,也会增大管路系统负荷,更有甚者会导致管道系统的坍塌,造成很大损失。以应用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流量调节阀为研究对象,一方面采用仿真软件对阀门内部流场、阀门结构模态进行分析,以探究流量调节阀的噪声机理。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噪声测试实验,对噪声频率成分进行分析。主要工作如下:阐述了暖通空调系统的结构和原理,阐明了流量调节阀在系统中的作用,分析了用于水的调节阀的结构特点,并给出了两种本文研究所用的流量调节阀的基本结构。通过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o EFD对流量调节阀阀门在不同工况下的内部结构进行流场分析,得到流量调节阀在不同工况下的速度、压力分布情况,并详细进行了分析。在UG软件环境内,对流量调节阀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得到流量调节阀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固有频率和振型,给出了影响阀门结构振动的主要特征频率。利用声音传感器、数据采集卡以及相应的计算机硬件,构建了基于虚拟仪器思想的噪声测试系统,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对流量调节阀进行流量特性测试的基础上,利用噪声测试系统,完成了各种工况下阀门的噪声测试,并对两类阀门的噪声频谱进行了详细分析。此外,还完成了对阀门各种结构微调下的噪声特性分析。
侯孟言[4](2020)在《洗消中心车辆烘干房气流组织模拟与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的爆发,从事养猪业的人们更强烈地意识到车辆洗消中心的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对养猪场的车辆进行规范的清洗、消毒和烘干,能够有效降低外来车辆造成的疫源传入和养殖区域内交叉感染的风险。为了提高洗消中心烘干房的烘干质量,有效保证室内温度场的均匀性,需要对车辆烘干房的气流组织进一步优化。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郑州大学和郑州力之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洗消中心车辆烘干房,针对烘干房对饲料车进行烘干时所产生的室内温度场不均匀问题及车身两侧速度过低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并运用Airpak软件对烘干房的烘干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主要从后置风机的间距和高度、地面送风口的速度、回风口的位置以及侧送风口的高度四个方面对室内气流组织优化,并且模拟分析研究了保温材料的厚度对室内温度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洗消中心汽车烘干房进行实地测量,分析烘干房运行时温度变化特性曲线,发现烘干房运行后的前5分钟之内为温度的快速上升期,在后二十分钟内,温度场趋于稳定。但后置风机的送风气流受到车体阻碍,风机送出的一部分气流只在烘干房的尾部进行循环,导致烘房前部气流的流速较低。2、通过对烘干房内的后置风机位置对流场进行优化。烘干房的后置风机的位置对于烘干房内部气流的流向起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后置风机的间距及风机高度进行模拟分析,研究发现风机间距2.5m时,上、下排风机高度分别为3.8m、2.7m时,室内的温度不均匀系数和速度不均匀系数最小。3、通过优化地面出风口风速来降低轮胎周围温度。取轮胎周围测点的平均最高温度,可以得到当地面出风口风速为6.9m/s时,优化后的轮胎周围平均温度由优化前的97.84℃降低到91.35℃,降低了大约6.49℃。4、通过对回风口位置的优化来优化室内气流组织。将回风口位置设为距离烘干房出口0.5m时,对侧墙送风口的气流影响较小,并且满足送、回风口距离大于1.5m的要求,优化后平均温度提高了0.83℃。5、研究了侧送风口高度对室内温度场的影响,发现当侧送风口高度为0.45m时,对地面送风口气流影响较小,测点的温度不均匀系数最小。6、综合分析后选取最优方案,优化后的烘干房温度基本都在70~75℃之间,能满足烘干要求,温度场、速度场的均匀性有所提高,且比优化前节约了9.62%的能耗。7、研究了墙体保温材料厚度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宋业浩[5](2020)在《某洁净厂房气流组织的流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电子工业及其经济的兴起,逐年增多的国内企业,包括高技术电子行业在国内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市场开始逐渐向国外扩展,所生产的电子产品销售到全球。电子产品的核心技术对于我国来说还是属于提升阶段,需要更多的开发与研究,因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电子产品的核心技术进行相关研究,进而促进了电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电子产品的生产依托的是洁净空间,设计一套完整的洁净厂房对于电子产品的生产研发和测试是尤为重要的,完整的洁净厂房内的气流情况是设计者需要优先考虑的情况,为此要设计合理的气流组织,以使得洁净室内空气分布满足工艺和设备的要求,同时又保证室内空气温湿度、压力、减少能源使用量等就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而影响到洁净室内流场的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就是气流组织,因此研究不同气流组织下洁净室内流场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基于以上背景,将深圳某个千级洁净室项目作为本次模拟的实例,使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该洁净室进行数值模拟,利用暖通专业的气流模拟软件AIRPAK进行3种不同送回风形式模拟,分别是单向流洁净室室内气流状态、上送测回时,单侧回风形式以及双侧回风形式室内气流状态三种情况。针对上述三种情况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模拟结果显示,单向流洁净室气流流线单一,气流形式更有利于排除室内污染物,适合百级以上洁净室,但其造价较高,结构复杂,需要完善的设计方案才可以。非单向流洁净室的双侧回风形式优于单侧回风形式,双侧回风形式气流流线更加均匀,整个洁净室气流、温度、压力等更加均匀。根据模拟结果的情况,对该形式在实际工程中进行施工设计,最后进行施工后检测,得到了满意的结果。通过此研究希望可以验证上述气流方式准确性,也希望可以引出其他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研究,为以后的设计人员提供相关参考。
刘淑慧[6](2019)在《风机盘管性能测试系统空气热计量的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空气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用来调节室内空气品质的空调设备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由此带来的能耗量大以及能源浪费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必须重视能源耗量过大和能源浪费的问题。既然空调设备在人们生活中已然必不可少,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设备优化,尽可能的降低能耗。本课题主要运用流体力学仿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风机盘管机组热工性能测试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风机盘管的质量,最终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结论主要如下:(1)风机盘管机组检测试验室的设计与搭建。主要包括风系统的设计、水系统的设计、空气预处理机组的设计、风量测量装置的设计、冷热源的设计等。本课题的重心在空气热计量的优化设计方面,对于风机盘管测试系统的设计在本文中做了简单的介绍。本课题设计的测试系统大部分技术指标、技术参数是按照国标给定的参数和指标设计的。(2)取样器管内气体均匀度的优化设计——管内空气混合器的设计。试验小室的空气均匀度直接与湿球温度的测量精度相关。文丘里管分为收缩段、喉口、渐扩段,文丘里管不仅仅可以作为节流装置,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起到混合流体的作用。本课题以文丘里原理为基础,设计了一款新型管内空气混合器。辅助设计手段是Solidworks、CFD、Fluent。根据流体力学仿真结果证明,混合效果最佳的管内空气混合管的尺寸为:L1/L3为15mm,d1/d3为4.7mm。(3)湿球温度测量的优化设计——湿球温度计自动加湿装置的设计。湿球温度的测量精度直接影响了空气焓值的测量精度。本课题基于51单片机设计了一款小型智能自动加湿装置,当湿度传感器传递的湿度信号低于设定值——80%时,水泵启动,装置开始为湿球温度计自动加湿,直到湿度传感器传递出的湿度信号大于99%时,水泵停止供水。此自动加湿装置的设计,一方面提高了试验精度,一方面避免了频繁加水的麻烦。(4)试验小室空气均匀度的优化设计——送风孔板的研究与设计。由于送风孔板开孔较多,计算细节过多,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时,超过了一般计算机的容量,导致流体力学仿真工作费时费力。本文对相似型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似模型律的研究方法,解决了这个难题。由于本文研究流体属于稳压不可压缩流体,重力起主要作用,所以本课题选用的是弗诺得相似模型。在此研究方法基础上,通过CFD、Fluent方法对不同孔径的孔板进行流体力学仿真,通过仿真结果可以发现,当孔直径为12mm时,试验小室的气流组织较均匀。基于本课题搭建的实验测试台本课题进行了热工性能测试试验,通过实验结果可知,本课题进行的空气热计量的优化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试验精度,具有较大实用价值。
罗磊君[7](2019)在《CFD技术在暖通空调制冷工程中的应用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就流体分析模型的构建及CFD技术应用方法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优化工程应用效果。
黄滔[8](2019)在《汽车暖通空调系统气动噪声试验与仿真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汽车其他噪声源传入车内的噪声大小得到有效控制,汽车暖通空调系统气动噪声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暖通空调系统产生的气动噪声经过出风口直接传入到车内,严重影响了乘坐舒适性。因此,本文针对某型汽车暖通空调系统,采用试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流场特性和声场特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和优化方案,改善暖通空调系统的气动噪声。本文主要完成内容为:对暖通空调系统进行了风量试验,获得了不同电压工况下的鼓风机转速和出风风量。通过对空气滤清器、蒸发器和热交换器部件进行风阻试验,获得了三个部件在仿真分析中的多孔介质等效拟合参数。根据试验获得的拟合参数及边界条件,建立了暖通空调系统除霜全热外循环工作模式的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并完成了流场仿真计算。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具有较高准确性。对仿真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获得暖通空调系统内部流线及各物理量的分布情况,探究了暖通空调系统内部流动与系统噪声的联系。对暖通空调系统进行了噪声试验,获得不同工况下暖通空调系统出风口辐射声场各传声器位置的噪声信息。通过分析噪声试验结果,讨论了暖通空调系统辐射声场的噪声传播特性。基于宽带噪声源模型和FW-H非稳态模型,对暖通空调系统进行了稳态声场仿真和瞬态声场仿真。对比试验结果,验证了计算模型具有较高准确性。根据声场仿真计算结果,对暖通空调系统气动噪声的声源位置和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分析得到暖通空调系统高速旋转的叶片和蜗舌处为主要噪声源位置。结合暖通空调系统流场和声场仿真结果,对蒸发器前部流道进行了改进,改善了原结构流体在蒸发器内部流动不均匀的现象,提升了系统的通过流量。分析了鼓风机集流器结构参数对辐射声场监测点处声学响应的影响,利用试验设计构建了优化模型。通过对集流器结构参数的修改,改善了暖通空调系统内部的流动情况,大幅降低了辐射声场监测点位置的噪声响应。
李云飞[9](2019)在《夏热冬冷地区装配式陶板地暖节能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能源环境问题日趋成为约束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建筑采暖作为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户,是落实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领域之一。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由于绿色环保、舒适性高等优点在建筑采暖中被广泛应用。目前,建筑采暖中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施工多采用埋管式湿式施工,热媒介多以热水或电为主,国内外对其舒适性、节能性和经济性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是一种比较成熟的采暖方式。本文基于传统的低温辐射采暖系统的优点,对采暖系统进行改进和分析,提出装配式陶板地暖系统新式采暖结构。介绍了装配式陶板地暖系统,通过建立陶板辐射传热热阻节点模型,并分析其传热过程;建立板层传热控制方程和地板上、下表面热平衡方程,分析夹层空气和室内空气流动模型及其传热理论模型;并在此理论基础上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陶板表面温度分布规律,分析空气槽对陶板表面温度的影响,不同空气槽形状,空气槽距离陶板板面距离;分析装配式陶板地暖施工过程中空气夹层对热流量的影响,以及施工材料的选取对热流量的影响;此外,研究了采用装配式陶板地暖系统供暖房间的热舒适性,主要结论如下:1)空气槽形状对板层结构温度场有影响,但影响程度很小;空气槽形状对陶板表面温度分布和流过陶板的热流量较大影响,且方形空气槽的效果最好,其温度在板面的分布范围为28.85℃29.63℃,流过板面热流量10.47W。2)空气槽上表面与陶板表面距离的改变会引起板层结构温度场的变化,其数值越小,温度在陶板表面的分布波动越大,相应的会阻碍热量向上传递,引起温度波动的距离临界值约4mm,空气槽上表面与陶板表面距离大于4mm时,温度波动不明显。3)不同的支架层材料在板层结构下表面的温度分布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温度沿板层结构下表面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常见的支架层材料中无机保温砂浆温度曲线最低点的温度最低,约29.42℃。考虑到装配式陶板地暖系统是空气夹层、支架层材料交错布置,所以建议采用无机保温砂浆作为支架层材料。4)不同保温层材料在板层结构下表面温度分布情况基本重合,常见的保温层材料对板层结构下表面温度分布的影响程度基本相同,其影响层度远小于支架层材料对板层结构下表面温度的影响。5)采用装配式陶板地暖系统供暖的房间其室内状态稳定后,室内空气流速范围00.21m/s,远小于国家标准给出的推荐值0.3m/s。室内空气温度由地面随着房间高度递减,在地面周围处温度最高,范围约为29℃30℃;人体中心处温度场数值范围24.05℃27.06℃,符合热舒适条件中室内空气温度要求;人体头部与脚底之间垂直空气温度差值约1.65℃2.97℃,符合局部热舒适度中垂直空气温差要求;地面温度值范围25.37℃27.03℃,符合冷热地板等要求。人体常驻区底部发热电缆间距对供暖室内温度场有影响,但影响程度很小;对供暖房间垂直高度方向的流速大小没有影响。综上所述,装配式陶板地暖系统供暖形式是比较舒适的。
位耀华[10](2018)在《CFD技术在暖通空调制冷工程中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因此,人们对室内环境以及空气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办公建筑、商业建筑等,同时,对室内空调系统的设计也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在传统的暖通空调制冷工程当中,空调制冷因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从而导致了暖通空调的实际制冷效果不是特别的理想。对此,采用CFD技术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除此之外,CFD技术目前也是空调制冷工程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本文将针对CFD技术在暖通空调制冷工程中的应用进行相关的阐述以及分析。
二、计算流体力学在暖通空调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流体力学在暖通空调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水蓄冷空调系统布水器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分时电价政策 |
1.3 蓄冷空调介绍 |
1.3.1 蓄冷空调技术 |
1.3.2 水蓄冷与冰蓄冷空调系统对比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水蓄冷系统概述 |
2.1 自然分层型水蓄冷工作原理 |
2.2 自然分层型水蓄冷系统运行策略 |
2.3 水蓄冷影响参数及性能指标 |
2.3.1 水蓄冷影响参数 |
2.3.2 水蓄冷性能指标 |
第三章 水蓄冷斜温层数值模拟研究 |
3.1 CFD软件介绍 |
3.2 CFD软件在水蓄冷系统中应用 |
3.3 Fluent计算模型 |
3.3.1 流体力学控制方程 |
3.3.2 Fluent紊流模型 |
3.3.3 离散化方程 |
3.4 不同水箱体型蓄冷过程模拟 |
3.4.1 不同蓄冷水箱模型 |
3.4.2 不同蓄冷水箱模拟结果分析 |
3.5 不同布水器扰流度蓄冷过程模拟 |
3.5.1 布水器物理模型 |
3.5.2 不同蓄冷水箱模拟结果分析 |
第四章 某布水器数值模拟研究 |
4.1 数值模拟目的及内容 |
4.2 布水器模型建立 |
4.3 网格及时间步长无关性验证 |
4.4 布水器模拟过程及结果分析 |
4.3.1 模拟蓄冷水箱温度分布及斜温层动态变化过程 |
4.3.2 模拟蓄冷水箱断面平均流速分布 |
4.5 优化后布水器数值模拟 |
4.5.1 布水器优化方案 |
4.5.2 布水器优化前后对比 |
第五章 布水器实验研究 |
5.1 实验目的及内容 |
5.2 水蓄冷实验系统及设备 |
5.2.1 水蓄冷实验系统 |
5.2.2 实验设备 |
5.2.3 温度测点布置 |
5.3 实验步骤 |
5.4 水蓄冷实验结果分析 |
5.4.1 蓄冷水箱温度分布数据分析 |
5.4.2 水蓄冷实验与模拟温度数据对比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船舶舱室舒适度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气流组织研究 |
1.2.2 CFD方法研究气流组织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数值模拟理论及方法 |
2.1 基本控制方程 |
2.1.1 连续性方程 |
2.1.2 动量守恒方程 |
2.1.3 能量守恒方程 |
2.1.4 组分质量守恒方程 |
2.2 湍流方程 |
2.3 离散方程 |
2.4 气流组织评价指标 |
2.4.1 热舒适性指标 |
2.4.2 室内空气品质评价标准 |
2.5 Airpak软件简介 |
3 室内气流组织的数学模型验证 |
3.1 辐射模型 |
3.2 平均空气年龄模型验证 |
3.3 数学模型验证 |
3.3.1 物理模型 |
3.3.2 数值模拟验证 |
3.3.3 热舒适性分析 |
3.4 本章小节 |
4 船舶舱室气流组织数值模拟与分析 |
4.1 舱室模型 |
4.2 送风形式的优化设计 |
4.3 送风条件对舱室气流组织的影响 |
4.3.1 送风温度对舱室气流组织的影响 |
4.3.2 送风速度对舱室气流组织的影响 |
4.3.3 送风相对湿度对舱室气流组织的影响 |
4.3.4 送风条件优化总结 |
4.4 船舶舱室气流组织综合方案优化分析 |
4.4.1 送风方案分析与优化选择 |
4.4.2 分析优选方案的气流组织 |
4.5 本章小节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流量调节阀噪声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暖通空调系统(HVAC)概述 |
1.3 流量调节阀噪声及研究现状 |
1.3.1 国外阀门噪声研究进展 |
1.3.2 国内阀门噪声研究进展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流量调节阀 |
2.1 暖通空调系统原理 |
2.2 流量调节阀在暖通空调的应用 |
2.3 调节阀的分类 |
2.3.1 液压控制阀与气动控制阀 |
2.3.2 水压传动及控制 |
2.3.3 纯水控制阀存在的问题 |
2.4 流量控制阀原理与结构 |
2.4.1 球阀 |
2.4.2 直通单座阀 |
2.4.3 本文研究用阀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流量调节阀内部流场分析 |
3.1 流体基本理论 |
3.2 计算流体力学(CFD) |
3.2.1 计算流体力学定义和发展 |
3.2.2 计算流体力学求解过程 |
3.3 CFD软件的应用 |
3.3.1 修正的k-ε湍流模型 |
3.4 基于FLo EFD的阀门内部流场仿真操作 |
3.5 流量调节阀内部流场仿真分析 |
3.6 阀门结构改进后的流体仿真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阀门结构的模态分析 |
4.1 UG的使用优点 |
4.2 模态分析概述 |
4.3 仿真步骤 |
4.4 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噪声测试系统设计 |
5.1 硬件部分 |
5.1.1 声音传感器 |
5.1.2 数据采集卡 |
5.2 软件部分 |
5.2.1 虚拟仪器Lab VIEW概述 |
5.2.2 Lab VIEW的基本结构 |
5.2.3 基于Lab VIEW的信号处理 |
5.2.4 软件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调节阀实验测试分析 |
6.1 等百分比流量调节阀流量特性测试 |
6.1.1 流量特性测试 |
6.1.2 空化噪声实验预测 |
6.2 阀门噪声测试数据分析 |
6.2.1 对某DN65等百分比流量调节阀的分析 |
6.2.2 某型压力无关型控制阀(PICV)的分析 |
6.3 调整阀门部分结构后的噪声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洗消中心车辆烘干房气流组织模拟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汽车烘干房的研究现状 |
1.2.1 烘干技术的发展 |
1.2.2 烘干房的分类 |
1.2.3 课题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 洗消中心车辆烘干房发展趋势 |
2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理论研究 |
2.1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的发展 |
2.2 Airpak软件的应用 |
2.3 数值模型理论 |
2.3.1 控制方程 |
2.3.2 湍流的数值模拟方法 |
3 烘干房气流参数实测与仿真模拟验证 |
3.1 烘干房工程概况 |
3.2 烘干房热风循环特性分析 |
3.2.1 热风循环气流组织形式 |
3.2.2 影响烘房烘干的因素 |
3.2.3 烘干房风量计算 |
3.3 试验介绍 |
3.3.1 试验测量仪器 |
3.3.2 试验方案及评价指标 |
3.4 烘干房物理模型的建立 |
3.4.1 物理模型及参数设置 |
3.4.2 假设与简化 |
3.4.3 网格划分 |
3.5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4 烘干房室内气流设计参数与控制研究 |
4.1 后置风机位置的优化研究 |
4.1.1 后置风机间距的优化研究 |
4.1.2 后置风机高度的优化研究 |
4.2 地面出风口速度的优化研究 |
4.3 回风口位置的优化研究 |
4.4 侧送风口高度的优化研究 |
4.5 气流组织优化结果及能耗分析 |
4.6 烘干房墙体保温效果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5)某洁净厂房气流组织的流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展和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发展和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 |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电子工业建筑概述及空调送回风形式 |
2.1 工业建筑的特点及分类 |
2.1.1 工业建筑的特点 |
2.1.2 工业建筑的分类 |
2.2 电子工业建筑简介 |
2.3 电子工业洁净室原理 |
2.3.1 洁净室的原理 |
2.3.2 洁净室的压力 |
2.4 洁净室的送风方式 |
2.4.1 集中送风方式 |
2.4.2 隧道送风方式 |
2.4.3 微循环方式(SMIF) |
2.4.4 风机过滤单元方式(FFU)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洁净厂房净化空调系统的设计 |
3.1 工程概况 |
3.2 洁净厂房的选址及平面图布置 |
3.2.1 洁净厂房选址 |
3.2.2 总平面布置 |
3.2.3 室内平面布置 |
3.3 洁净厂房中暖通专业设计 |
3.4 洁净厂房空调机组的分类 |
3.5 空调系统的选择 |
3.6 空调设计参数 |
3.6.1 室外设计参数 |
3.6.2 室内设计参数 |
3.6.3 洁净度等级 |
3.6.4 冷热源的确定 |
3.7 空调系统的计算 |
3.7.1 夏季负荷的计算 |
3.7.2 洁净室内新风量的计算 |
3.7.3 洁净室的送风量计算 |
3.7.4 冬季洁净室内负荷计算 |
3.7.5 冬季加湿量的计算 |
3.8 组合空调机组各功能段选择 |
3.8.1 夏季空气处理过程 |
3.8.2 冬季空气处理过程 |
3.8.3 空调机组各功能段说明 |
3.8.4 空调系统平面图布置 |
3.8.5 净化 |
3.8.6 排风系统 |
3.8.7 排烟系统 |
3.8.8 事故通风系统 |
3.9 空调控制系统的设计 |
3.9.1 自控系统设计的原则 |
3.9.2 系统控制要求 |
3.9.3 系统硬件组成 |
3.9.4 控制系统软件的设计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洁净室内气流模拟 |
4.1 气流组织的常用形式 |
4.2 常用的气流组织研究方法 |
4.3 洁净室气流模拟的工具 |
4.4 气流模拟的流程 |
4.5 洁净室的物理模型及假设 |
4.5.1 洁净室的物理模型 |
4.5.2 洁净室物理模型的模型的假设 |
4.6 洁净室模拟的数学模型和边界条件 |
4.6.1 洁净室模拟的数学模型 |
4.6.2 洁净室模拟的方法简介 |
4.6.3 时均方程法介绍 |
4.6.4 洁净室数学模型的边界条件 |
4.7 洁净室模拟结果与分析 |
4.7.1 上送侧回气流流线模型 |
4.7.2 上送侧回流速分布模型 |
4.7.3 上送侧回温度分布模型 |
4.7.4 测试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风机盘管性能测试系统空气热计量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风机盘管机组热工性能测试系统的设计与试验台的搭建 |
2.1 常见风机盘管机组存在的设计问题 |
2.2 风机盘管机组性能测试方案概述 |
2.2.1 不同测试方案比较 |
2.2.2 测试装置说明 |
2.3 主要技术指标与测试参数 |
2.3.1 测试系统试验指标 |
2.3.2 参数测量 |
2.3.3 风冷计算公式 |
2.3.4 风机盘管机组(FCU)热工性能检测流程 |
2.4 测试系统设计计算方法 |
2.4.1 空气预处理机组设计 |
2.4.2 冷热源 |
2.4.3 喷嘴的选型 |
2.4.4 测试系统整体三维效果图与实物图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风机盘管机组测试试验 |
3.1 机组测试试验精度与参数 |
3.2 机组测试试验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值计算方法简介 |
4.1 数值计算方法简介 |
4.1.1 CFD方法简介 |
4.1.2 FLEUNT简介 |
4.2 数学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空气热计量的优化设计方案 |
5.1 管内空气混合器的设计 |
5.1.1 文丘里管基本工作原理 |
5.1.2 空气混合器的设计 |
5.1.3 管内空气混合器的仿真设计 |
5.1.4 评定管内空气混合器混合均匀度的数学模型 |
5.2 湿球温度计自动加湿装置的设计 |
5.2.1 自动加湿装置工作原理 |
5.2.2 自动加湿装置的设计 |
5.3 送风孔板的研究与设计 |
5.3.1 相似模型原理 |
5.3.2 弗诺得相似模型的设计 |
5.3.3 孔板送风方式的数值模拟 |
5.4 优化试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CFD技术在暖通空调制冷工程中的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CFD技术 |
2 暖通空调制冷工程中CFD技术的应用方法 |
2.1 流体分析模型构建 |
2.2 数据计算收敛加速 |
2.3 优化系统气体流通 |
2.4 完善空调制冷设备 |
3 结语 |
(8)汽车暖通空调系统气动噪声试验与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暖通空调系统气动噪声形成机理研究 |
1.2.2 暖通空调系统气动噪声影响因素研究 |
1.2.3 暖通空调系统仿真模拟方法研究 |
1.2.4 吸声材料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气动声学理论及暖通空调系统仿真分析方法 |
2.1 计算流体力学基本理论 |
2.1.1 计算流体力学控制方程 |
2.1.2 湍流模型分析 |
2.2 气动声学基本理论 |
2.2.1 Lighthill基本方程 |
2.2.2 Curle宽带噪声源模型 |
2.2.3 Proudman宽带噪声源模型 |
2.2.4 Ffowcs Williams-Hawkings噪声源模型 |
2.3 暖通空调系统重要部件仿真分析方法 |
2.3.1 暖通空调系统工作原理 |
2.3.2 暖通空调系统部件多孔介质等效处理 |
2.3.3 暖通空调系统鼓风机模拟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汽车暖通空调系统风量试验与流场仿真分析 |
3.1 汽车暖通空调系统风量试验 |
3.1.1 风量试验设置及试验过程 |
3.1.2 风量试验结果分析 |
3.2 汽车暖通空调系统部件风阻试验 |
3.2.1 空气滤清器、蒸发器、热交换器芯体风阻特性 |
3.2.2 风阻试验结果及多孔介质等效处理参数分析 |
3.3 汽车暖通空调系统流场仿真分析 |
3.3.1 几何清理和网格划分 |
3.3.2 计算模型设置 |
3.3.3 流场仿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汽车暖通空调系统噪声试验与声场仿真分析 |
4.1 汽车暖通空调系统噪声试验 |
4.1.1 噪声试验设置及试验过程 |
4.1.2 噪声试验结果分析 |
4.2 汽车暖通空调系统声场仿真 |
4.2.1 计算模型建立 |
4.2.2 稳态计算流场与声场结果分析 |
4.2.3 瞬态计算噪声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汽车暖通空调系统气动噪声优化分析 |
5.1 蒸发器前部流道结构改进 |
5.1.1 问题原因分析 |
5.1.2 结构改进方案 |
5.1.3 改进结果分析 |
5.2 鼓风机集流器的参数优化 |
5.2.1 原结构存在问题分析 |
5.2.2 设计变量的选取 |
5.2.3 试验设计方案 |
5.2.4 近似模型的建立 |
5.2.5 优化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B.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9)夏热冬冷地区装配式陶板地暖节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辐射换热采暖系统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辐射采暖系统国内外发展概况 |
1.2.2 辐射采暖系统板层结构传热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辐射采暖热环境及舒适度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CFD数值模拟简介 |
1.4 本文研究目的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2 装配式陶板地暖采暖系统简介及热工分析 |
2.1 装配式陶板地暖采暖系统简介 |
2.1.1 预制式陶板 |
2.1.2 铝合金线架 |
2.1.3 定位支座 |
2.1.4 定位支架 |
2.2 装配式陶板地暖采暖系统板层结构 |
2.2.1 板层结构概述 |
2.2.2 板层结构传热过程分析 |
2.3 装配式陶板地暖采暖系统施工工艺 |
2.3.1 施工工艺流程 |
2.3.2 发热电缆铺设方式 |
2.4 装配式陶板地暖采暖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
2.5 本章小结 |
3 装配式陶板地暖采暖系统结构数值模拟 |
3.1 装配式陶板地暖采暖系统结构数值模拟理论 |
3.1.1 CFD基本控制方程 |
3.1.2 计算区域与控制方程离散化 |
3.1.3 算法分析与收敛性判断标准 |
3.2 板层结构物理模型 |
3.3 板层结构数学模型 |
3.3.1 板层结构导热微分方程 |
3.3.2 边界条件 |
3.3.3 空气槽内流态的确定 |
3.4 计算结果分析 |
3.4.1 板层结构数值模拟温度云图 |
3.4.2 不同形状的空气槽对陶板表面对流换热的影响 |
3.4.3 空气槽上表面与陶板表面距离对板层对流换热的影响 |
3.4.4 支架层材料的选择对板层结构失热量的影响 |
3.4.5 保温层材料对板层结构下表面温度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采用装配式陶板地暖系统采暖房间室内热环境的数值模拟 |
4.1 采用装配式陶板地暖系统采暖房间的物理模型建立 |
4.2 采用装配式陶板地暖系统供暖房间数学模型建立 |
4.2.1 室内流体控制方程 |
4.2.2 辐射传热方程 |
4.2.3 边界条件 |
4.3 室内热环境分析 |
4.3.1 室内温度场分析 |
4.3.2 室内空气速度流场分析 |
4.3.3 发热电缆间距对室内流场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 |
附录 B:常用建筑材料热物理性能计算参数 |
附录 C:大气压力(p=1.01325×10~5 p_a)下干空气的热物理性质 |
(10)CFD技术在暖通空调制冷工程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CFD技术在暖通空调制冷工程中的应用范围 |
2 CFD技术在暖通空调制冷工程中应用的优势 |
3 结束语 |
四、计算流体力学在暖通空调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水蓄冷空调系统布水器优化设计研究[D]. 任亮.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 [2]船舶舱室舒适度数值模拟研究[D]. 莫慧玲.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流量调节阀噪声机理分析[D]. 王江涛.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4]洗消中心车辆烘干房气流组织模拟与优化研究[D]. 侯孟言. 郑州大学, 2020(02)
- [5]某洁净厂房气流组织的流场研究[D]. 宋业浩.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6]风机盘管性能测试系统空气热计量的优化设计[D]. 刘淑慧.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2)
- [7]CFD技术在暖通空调制冷工程中的应用初探[J]. 罗磊君. 江西建材, 2019(06)
- [8]汽车暖通空调系统气动噪声试验与仿真分析[D]. 黄滔. 重庆大学, 2019(01)
- [9]夏热冬冷地区装配式陶板地暖节能优化研究[D]. 李云飞.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9(03)
- [10]CFD技术在暖通空调制冷工程中应用[J]. 位耀华. 居舍,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