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货物列车装载运行安全监测系统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高善兵[1](2021)在《基于工作流的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铁路货车运用工作要求的变化、新技术新装备的更新以及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铁路货车运用作业管理重要手段的各类信息系统也在不断的升级和改进。由于各类信息系统研发时间、生产厂家不同,造成各系统相互独立,不能相互关联,没有统一规范的接口,存在数据交换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比较困难,致使列检值班员在一列作业过程中,需要在不同系统之间重复录入相同数据,不仅增大了工作强度,而且造成作业效率低,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铁路货车运用各级管理人员也无法实时掌握列检技术作业进度以及一列作业相关数据。集控联锁电动脱轨器发生故障后,设备维修人员无法直观观察到故障现象,以至不能准确分析故障原因及时的给出具体的施修方案,导致设备无法及时修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工作流理论运用到列检一列作业过程中,通过局域网共享、Web service首位号共享、车轮传感器信息采集、架构技术、关联数据库等技术,在对管理需求、用户需求、功能需求分析基础上,对构建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提出了平台总体架构设计方案和用例设计,并对平台数据架构、信息采集分别进行了设计,实现了列检作业基础数据实时共享。本文对应用和应用实践进行了研究,从平台构建、信息采集、系统架构、数据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实现研究,同时从列检值班室布局优化、作业流程优化、实际作业图表电子化、作业指导书规范、定置管理及揭示规范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通过论文研究实现了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从集控联锁电动脱轨器系统、微机控制列车制动机试验系统、列车尾部风压监测系统、现在车系统中获取列检一列作业数据和数据自动传输共享,解决了列检值班员重复录入作业信息问题,列车技术作业计划图表铺画,降低了列检值班员工作强度。同时,各级货车运用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掌握列检作业进度,为货车运用专业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可以清楚地显示列检设备故障,准确的传递故障信息,为设备维修人员提供了有利条件。
李龙啸[2](2021)在《铁路货车列检机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货运是全国货物运输行业的主力军。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网的不断延伸与完善,铁路货车的保有量不断上升,铁路货运总量也随之不断增加。在与其他货运方式竞争过程中呈现的趋势是:煤、石油、粮食等大宗产品的运输仍然大部分依靠铁路货运,而一些小型商品的运输市场则被大量分流,致使我国铁路货运货运总量的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因此对铁路货运的管理和其运行的效率提出了更严的标准与更高的要求。随着铁路货运的信息化发展,大量的电子机械、智能装备系统投入使用,使得铁路货车检修与运用的作业手段更为丰富,运用管理方式也更为便捷,但也出现了车辆零件质量故障责任划分模糊、纯人工作业与机检两种作业方式混杂不清、各个路局之间在列车运行区段信息不共享等问题,一线个人劳动强度非但没有降低,反而由于智能化设备的投入使用造成了成本与工作量的增加,安全生产的既有人员组织模式与现场作业环境不匹配,分散了精力,重点不突出;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5T)系统作用发挥不明显,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负担。所以铁路货车列检机制的优化势在必行。本文对铁路货车列检机制进行了调研,总结了我国货物列车列检机制所存在的问题,以《铁路货车运用维修规程》为基础,同时结合5T系统等新技术的特点和现场使用情况,提出对现场货车列检机制的改进方案。分别对现场作业以及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5T)系统作业进行了优化设计,对于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5T)系统作业的优化方案以实时预报故障、降低作业过程中人工参与度为目标,优化了设备安装位置并对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进行完善;对于现场作业的优化方案则从列检作业人员配置、作业范围以及作业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并提出对到达列车与始发列车作业范围、制动系统额定风压转换中转作业的优化方案。理论和实际优化效果表明,对货车列检作业的优化,可以达到提升效率、人员减负、接车量增加的目的。
夏阳[3](2020)在《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运输组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铁路既有货运系统采用“组织型”模式,行车组织以“充分利用铁路运输设备能力、提高移动设备运用效率”为目标,这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我国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货物以及少量高附加值货物的长距离运输问题,但剩余大量的零散高附加值货物因需要通过技术站多次改编中转送达,导致运输时效性较差。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货运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高附加值货物的运输需求量快速增长。这类货物重量轻、体积小、批数多,多为适箱货物,对运输安全和快速性要求较高,便于进行集装箱运输。在此背景下,铁路集装箱运输将在我国货物运输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但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市场竞争力较差,市场占有率远远低于公路运输。因此,优化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一套全新的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简称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并对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关键技术、运输组织理论框架及列车开行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铁路集装箱运输问题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抓住集装箱运输组织对象单一、组织方式便捷的特点,根据我国路网规模、技术水平、货物运输需求特征,提出了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同时对新系统的集装箱列车客运化开行、网络化运输、站场设计改造及设备资源配置四项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在此基础上,为保障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取得良好的运营效果,本文从集疏运模式、运输组织计划、车站工作组织、管理信息系统、运输产品设计及“箱位”客票化六个方面展开研究,为新系统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运输组织理论框架。(2)在优化建模方面,本文针对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列车开行方案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了分阶段优化的方法框架,即将列车开行方案优化问题分解为线路优化和频率设置以及列车停站方案优化两个子问题。然后,针对线路优化和频率设置问题,分别构建了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运营前期和中后期场景下的数学优化模型。前者以运输企业广义成本(包含开通线路的固定成本、开行列车的可变成本以及集装箱中转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考虑了箱流守恒、箱流中转、箱流运到期限及列车开行频率等约束,属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后者考虑能力约束的影响,在优先确定箱流运输物理径路的基础上,以运输成本和箱流总换乘次数最小为目标,属于多目标整数规划模型。两个模型均采用了基于“备选集”的建模思路,同时在进行集装箱配流时,规定了集装箱运输物理径路和运输方案的唯一性。最后,针对列车停站方案优化问题,以所有列车的总停站次数最小为目标,考虑箱流守恒、列车停站、列车能力以及列车“上座率”约束,构建了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其中列车“上座率”约束能够追踪每一列车的能力利用率,为创新约束。(3)在算法设计和案例分析方面,本文兼顾了模型求解的效率和质量。对于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运营前期场景下的优化模型,本文设计了自适应大邻域搜索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同时以一个包含17个节点的运输网络为案例进行分析,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此外,对列车运行速度参数和编组辆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并选取了箱流输送量、列车平均开行频率、列车“上座率”、直达箱流率、送达速度、运到期限六个评价指标对获得结果进行了评价分析,通过与既有货运系统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在箱流输送量、列车平均开行频率、箱流送达速度、运到期限等指标方面变现更优,但同时也牺牲了部分的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运营中后期场景下的优化模型,本文首先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将模型转化为单目标模型,再调用Cplex求解器进行求解,最后以一个包含51个节点的运输网络为例进行分析,得到了双目标问题的近似帕累托边界;对于列车停站方案优化模型,本文通过调用Cplex求解器进行求解,并设计了两个案例对模型的可行性进行测试。首先,以一条简单的假设线路为例,对停站方案、箱流分配方案及列车“上座率”之间的具体关系进行分析;其次,以中欧班列连云港-阿拉山口通道为案例,对最小“上座率”要求?和列车装载能力C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图56幅,表24个,参考文献155篇。
秦铎[4](2020)在《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模型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我国铁路货运事业发展迅猛,呈现出重载、提速的趋势,对货物运输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及时有效的信息共享,专业全面的数据集成是实现货运安全的基本保障。货运安全涉及车、机、工、电、辆等多专业部门协作,信息系统分类繁杂、缺乏统一规划,数据标准不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信息传输效率较低,存在着数据异构等信息孤岛问题。由于列车是经编组产生的,安全监管的重点是对货物运输过程管控,是围绕列车生命周期展开的,因此本文以货运列车为对象,开展安全数据集成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列车对象安全数据集的确定、信息模型的构建以及元数据的管理方面,并将由信息模型和元数据模型组成的一体化集成模型应用到集成平台的构建中。首先对列车生命周期过程中相关业务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现状,以及数据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当前存在的数据利用问题,进一步提出通过信息模型和元数据管理辅助数据集成的需求。其次,通过对业务领域的分析,确定列车对象安全数据集,并建立可以通用于各业务系统的货运列车对象信息模型,通过信息模型定义统一的数据视图,清晰展现数据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而规范数据之间的交互流转。同时,从数据本身的信息解释出发,构建元数据模型,通过元数据的管理为数据集成提供描述信息和统一标准。由信息模型和元数据模型结合形成一体化集成模型的概念,通过一体化集成模型,确保集成数据的一致性和数据的质量。最后,构建实时动态显示的列车对象安全数据的一体化集成平台,将一体化集成模型的理念应用于平台的设计中,利用信息模型指导集成过程及集成平台的数据模型建设,并通过元数据的管理对数据的内容和使用方法进行描述和规范,使得集成的数据不只是简单的物理汇聚,更重要的是统一数据的来源、明确数据的含义以及属性约束的信息,在集成的同时保证数据的正确理解、使用,实现数据的一体化集成。通过集成平台,促进列车对象安全数据的统一监测,从而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将数据共享给各专业部门,保证货物运输的安全。
沙涛[5](2020)在《货运动车组列车开行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中长期高速铁路网规划建设实施以及快递市场物流需求的增加,货主对于快递运输方式安全性、高效性和便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快递物流服务水平和货主满意度,开行货运动车组列车已经是一种发展趋势,本文对货运动车组列车的开行方案进行研究,是对开行货运动车组列车的一次有益探索,对于发展高铁快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概述了货运动车组列车的运输组织情况,包括国外在高铁快运方面的发展现状和国内在五定班列、行包快运专列、特快行邮专列、集装箱班列和高铁快递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部分铁路局使用客车动车组列车进行高铁快递运输的尝试情况,最后总结了目前我国开行铁路货物快运存在的问题。其次,在分析了货运动车组列车的货源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对开行货运动车组列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包括开行路网的可行性和车辆技术的可行性,并利用SWOT方法分析开行货物动车组列车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最后分析了货运动车组列车的作业场所、开行模式以及货物运输作业流程。然后,在阐述货运动车组列车开行方案编制原则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概括了货运动车组列车的编制内容,并着重分析了货运动车组列车不同的四种停站方式及其优缺点。接着在分析了既有文献列车开行方案建模的基础上,以铁路部门经济效益最大和运输总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构建了货运动车组列车开行方案的双目标规划模型,最后,在对模型特性及算法适应性分析后设计了求解该模型的遗传算法。最后,利用SPSS软件对五大城市群的城市进行聚类分析,并以五大城市群中八座物流节点城市之间的高铁网络为算例,利用Dijkstra算法计算出各城市间的最短路径并计算得到了八座物流节点城市之间的OD货运量。在此基础上采用遗传算法通过MATLAB软件编程求出货运动车组列车两个方向的开行方案。通过变换适应度函数的参数取值,得到了其他两组可行的列车开行方案,利用前景理论—优劣解距离法(PTTOPSIS)方法对三组方案进行优选,最后通过MATLAB软件对PT-TOPSIS方法中参数取值变化时对优选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关键参数取值的参考依据。
刘吉[6](2018)在《铁路车站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货运物流的快速发展,铁路车站传统的货检作业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急需优化作业模式,采用先进的作业手段,为铁路货运安全提供有力保证。2007年起,原铁道部颁布一系列文件,对货检站安全集中监控提出相关具体技术要求,并要求各铁路局对本局范围内货运车站的货检系统进行改进和升级。2013年,原铁道部颁布新的总体技术规范,为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的统一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本文以新丰镇车站为例,分析了传统货检作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简化货检作业的技术需求。以设计规范为基础,通过技术方案比选,设计了符合现场实际需求的铁路车站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系统包括硬件平台、软件平台、货车装载状态自动识别系统、机检信息源、外部接口信息源等五部分内容。其中,机检信息源包括货车装载状态高清监视系统、货检专用手持机系统等。外部接口信息源主要利用既有信息系统,包括现在车信息管理系统、列车预确报系统、预告计划、阶段计划等。将既有信息系统和新增的信息系统,融合到基础平台,达到信息共享,共同协作的目的。铁路车站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的应用,优化了货检作业流程,实现了货检作业深度信息化,提高了货车不良装载的检出率,提升了货检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铁路货运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同时预留接入西安铁路局货检系统的接口,为中国铁路总公司、西安铁路局、新丰镇车站三级联网提供条件。新丰镇车站的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进一步证明该系统的可实施性和实用性。
王建国,刘永亮,任艳丽,刘海华[7](2018)在《发挥视频监控“千里眼”作用确保货物重载运输安全管理——关于太原铁路局货运处安全管理中干部作风发挥视频监控“千里眼”作用情况调研的分析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认真分析了中国大秦线铁路重载运输安全管理货运装载的现状,剖析了货运装车重载,运输组织运量的难题,结合面对新的管理模式和重载运输安全管理新形势的要求,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全局货运装载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通过分析我们认识到新形势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提出了加强采用科技设备手段先进装备,确保货物重载运输安全管理的建议。
陈皓[8](2017)在《铁路超限货物运输可靠度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铁路超限货物运输主要针对大型工程项目部件或国防建设基础设施,目前铁路运输部门一直着力于超限货物的运输安全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铁路事业面临各种新突显的问题与挑战。从一个角度看,经历六次大提速,列车运行速度提高的幅度较大,从另一个角度看,铁路承运的货物有了更丰富的品类、总量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社会和经济的同步发展,要求铁路运输组织还需具备经济性。因此如何在保障铁路超限货物运输安全的同时,保障运输组织的良好经济效益,这对于铁路超限货物运输组织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鉴于此,本文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建立比选方式和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主动评价到铁路超限货物运输组织管理之中,对铁路超限货物装载方案和运输过程进行可靠度评价,在对超限货物运输安全提供进一步保障的基础上,快速选择性价比最优的运输组织方案。同时,由于当前缺乏专门针对铁路超限货物运输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且在现今的方案比选过程中缺乏有关经济性指标的评价内容。由此,精确、合理地对铁路超限货物运输进行安全及成本的综合性评价,是当前超限货物运输组织的一个关键问题。围绕此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调查和分析我国铁路超限货物运输现状及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并分析超限货物在运输组织方面的管理措施。结合现有的运输环境和情况,研究现行超限货物运输组织的优势与劣势。(2)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超限货物运输组织的流程与内容,分析确定影响铁路超限货物装载加固方案和运输过程可靠度的主要构成因素。同时,考虑到超限货物运输成本的构成和相关问题,建立超限货物运输安全及考虑成本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3)货物运输可靠度值,不仅取决于站内的方案选择,还取决于运输途中的可靠度相关研究,因此考虑建立运输过程中的动态系统仿真。而现有的运输过程分析的软件,大多是以检测为主要目的,与本文所需不符,所以放弃以往的检测系统,改用动力学仿真软件进行力学分析。通过使用simpack软件,建立一节超限货物列车动态仿真模型,模拟超限货物运输过程中,货物列车通过半径为400米的曲线线路时的运输状态。通过对仿真模型的实时模拟和数据采集、分析,较为准确地计算出实时状态下的超限货物列车运输可靠度情况。对比直接通过计算得到危险系数值的方式,该模拟手段有效减少了工作量。(4)分别采用单因数敏感度分析方法和多因数的敏感度分析方法对装载加固仿真模型进行包括车辆侧翻系数、车辆脱轨系数、货物位移系数、货物倾覆系数在内的运输可靠度影响因素的敏感度分析,确定了模型中的各项敏感参数及其敏感度值。将这两种不同方法所获得的结果分别作为局部敏感度和全局敏感度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两种敏感度分析的相似度较好。(5)结合超限货物运输的特点,不同于普通的货物运输路径选择方式方法和成本计算方式,建立铁路超限货物多层次约束下的路径选择模型,对超限货运输装载加固方案及超限货物运输路径选择做出多目标综合优化评价模型,兼顾装载加固方案和运输路径优化目标,使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合理、快捷、经济。
薛坤斌[9](2016)在《200km/h客货共线铁路技术规章适用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宁启、沪通等一批新建200 km/h客货共线铁路陆续建成,其运输组织方式和技术规章适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愈显突出。结合上海铁路局管内宁启线运营管理的实践,对200 km/h客货共线铁路技术规章适用性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为解决同类铁路技术规章适用问题进行有益的探索。
吕峰,史宏[10](2015)在《调度集中客货共线铁路行车安全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阐述客货共线铁路行车组织模式的基础上,从车务接发车人员、货物装载加固、车机联控、旅客列车列尾装置故障等方面分析调度集中客货共线铁路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提出实行客货列车分线行车,建设货车装载视频监视系统,提高货物装载加固质量,物理隔离高速、普速铁路并行地段,推广使用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加强列尾装置管理和维修等对策及建议,以降低或消除风险。
二、建立货物列车装载运行安全监测系统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货物列车装载运行安全监测系统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工作流的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
1.2.1 国外发展现状分析 |
1.2.2 国内发展现状分析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平台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技术及理论基础 |
2.1 工作流理论基础 |
2.1.1 工作流的定义 |
2.1.2 工作流主要相关概念 |
2.1.3 工作流模式定义 |
2.1.4 Workflow引擎 |
2.1.5 工作流管理系统定义 |
2.1.6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分类 |
2.1.7 工作流管理系统结构 |
2.1.8 图解工作流结构 |
2.2 信息采集技术 |
2.2.1 数据采集技术应用 |
2.2.2 车轮传感器数据采集技术 |
2.3 架构技术 |
2.3.1 开发语言选择 |
2.3.2 平台框架技术 |
2.3.3 数据库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平台需求分析 |
3.1 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需求分析 |
3.1.1 列检值班员作业流程分析 |
3.1.2 列检一列作业信息项点分析 |
3.1.3 列检值班室设备生产信息分析 |
3.1.4 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目标 |
3.1.5 平台技术可行性分析 |
3.2 平台用户需求分析 |
3.2.1 列检值班员需求分析 |
3.2.2 检车员需求分析 |
3.2.3 车辆段调度员需求分析 |
3.2.4 动态检车组长需求分析 |
3.2.5 动态检测人员需求分析 |
3.2.6 管理者需求分析 |
3.3 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
3.3.1 系统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3.3.2 货车运用记录模块需求分析 |
3.3.3 货车设备记录模块需求分析 |
3.3.4 货车运用技术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平台设计 |
4.1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
4.2 平台功能架构和用例设计 |
4.2.1 平台总体功能模块 |
4.2.2 平台总体用例设计 |
4.3 平台数据架构 |
4.3.1 数据库设计 |
4.3.2 平台各实体以及E-R图 |
4.3.3 基于工作流理论的数据流设计 |
4.3.4 数据接口设计 |
4.4 信息采集设计 |
4.4.1 平台数据传输流程 |
4.4.2 计时、计轴信息采集及车轮检测仪通讯规约设计 |
4.4.3 首、尾号共享设计 |
4.4.4 控制柜的硬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平台应用实现和实践 |
5.1 平台应用实现 |
5.1.1 平台构建实践 |
5.1.2 车辆计时、计轴信息采集实现 |
5.1.3 C/S结构平台实现 |
5.1.4 B/S结构平台实现 |
5.1.5 数据共享的实现 |
5.2 平台应用实践 |
5.2.1 列检值班室布局优化调整 |
5.2.2 列检值班员作业流程优化 |
5.2.3 列检实际作业图表电子化 |
5.2.4 建立作业指导书管理规范 |
5.2.5 建立列检值班室设备管理规范 |
5.2.6 值班室定置管理及揭示规范 |
5.3 平台应用分析 |
5.3.1 平台应用效果分析 |
5.3.2 平台应用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后续研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铁路货车列检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铁路货车列检作业方式及优势 |
1.2.2 我国铁路货车列检作业的发展历程 |
1.2.3 铁路货车列检作业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重点与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2 列检现场作业现状 |
2.1 列检现场作业范围 |
2.1.1 始发列车人工检查范围和质量标准 |
2.1.2 中转列车人工检查范围和质量标准 |
2.1.3 到达列车人工检查范围和质量标准 |
2.2 列检现场作业标准 |
2.3 列检现场作业时间 |
2.4 列检现场作业现状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5T)作业现状 |
3.1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的检测对象 |
3.2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
3.3 图像检测系统(TFDS)作业范围 |
3.3.1 到达、中转列车TFDS动态检查范围和质量标准 |
3.3.2 通过列车TFDS动态检查范围和质量标准 |
3.4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5T)动态作业现状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铁路货车列检机制优化 |
4.1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5T系统)优化 |
4.1.1 TFDS设备安装位置优化 |
4.1.2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的完善 |
4.2 列检现场作业优化 |
4.2.1 对运用规程的优化 |
4.2.2 额定风压转换作业优化 |
4.2.3 优化人员架构 |
4.3 本章小结 |
5 编组站列检作业效率仿真分析 |
5.1 离散系统仿真要素与过程 |
5.2 排队论模型 |
5.3 编组站到达解体系统分析 |
5.4 到达列车列检技术作业过程时间分析 |
5.5 铁路编组站列检作业仿真模型 |
5.5.1 模型概率输入量建模 |
5.5.2 模型可控输入量建模 |
5.5.3 模型输出指标 |
5.6 铁路编组站到达列检作业仿真系统逻辑模型 |
5.7 本章小结 |
6 列检机制优化效果分析 |
6.1 人员架构优化方案实施现状 |
6.2 额定风压转换作业优化方案实施现状 |
6.3 TFDS设备安装位置优化方案实施现状 |
6.4 列检机制优化效果分析 |
6.4.1 优化前列检效率 |
6.4.2 优化后列检效率 |
6.4.3 优化效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运输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铁路集装箱运输优化 |
1.2.2 列车开行方案优化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 |
2.1 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的提出 |
2.1.1 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模式分析 |
2.1.2 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概念分析 |
2.2 集装箱列车客运化开行技术 |
2.3 网络化运输技术 |
2.4 站场设计改造技术 |
2.4.1 集装箱设备前置化 |
2.4.2 装卸线不挂网 |
2.5 设备资源配置技术 |
2.5.1 箱型选择分析 |
2.5.2 装卸设备配置 |
2.6 实施方案与发展策略研究 |
2.6.1 基于既有运输资源的实施方案 |
2.6.2 发展策略 |
2.6.3 经济性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运输组织理论框架研究 |
3.1 集疏运模式研究 |
3.2 运输组织计划研究 |
3.2.1 基本内容 |
3.2.2 箱流预测 |
3.2.3 列车开行方案 |
3.2.4 列车运行图 |
3.2.5 车底运用计划 |
3.2.6 日常工作计划 |
3.3 车站工作组织研究 |
3.3.1 车站作业内容及流程 |
3.3.2 国际集装箱作业组织 |
3.4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
3.5 运输产品设计理论 |
3.6 “箱位”客票化理论 |
3.7 本章小节 |
4 快速集装箱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 |
4.1 编制流程 |
4.2 运营前期场景下列车开行方案编制 |
4.2.1 假设与符号说明 |
4.2.2 模型构建 |
4.2.3 求解算法 |
4.2.4 案例分析 |
4.3 运营中后期场景下列车开行方案编制 |
4.3.1 分阶段编制方法 |
4.3.2 方法特点描述 |
4.3.3 案例分析 |
4.4 方案评价 |
4.4.1 评价指标设置 |
4.4.2 评价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快速集装箱列车停站方案优化研究 |
5.1 问题描述 |
5.2 模型构建 |
5.2.1 假设与符号说明 |
5.2.2 优化模型 |
5.3 案例分析 |
5.3.1 小规模测试案例 |
5.3.2 大规模实际案例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OD 箱流数据 |
附录B OD箱流数据 |
附录C 区段里程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模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项目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2 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论文组织结构与创新点 |
1.3.1 论文内容及研究路线 |
1.3.2 论文创新点 |
2 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 |
2.1 数据集成理论相关研究 |
2.1.1 数据集成的含义 |
2.1.2 数据集成中的方法和技术 |
2.2 信息模型方法概述 |
2.2.1 信息模型定义及作用 |
2.2.2 数据集成中信息模型的应用 |
2.2.3 CIM模型设计思想和方法 |
2.3 元数据技术 |
2.3.1 元数据含义及作用 |
2.3.2 数据集成中元数据的应用 |
2.3.3 元模型 |
2.4 系统开发技术及方法 |
2.4.1 Spring MVC架构理论 |
2.4.2 Echarts可视化技术 |
3 货运列车安全信息管理现状与需求分析 |
3.1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集成业务范围界定 |
3.1.1 货运列车对象生命周期过程 |
3.1.2 货运主体角度的安全环境分析 |
3.2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来源相关系统分析 |
3.2.1 货运列车安全相关信息系统 |
3.2.2 货运列车安全系统特点分析 |
3.3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分析 |
3.3.1 货运列车安全管理数据梳理 |
3.3.2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特点分析 |
3.4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模型设计 |
4.1 一体化集成模型定义 |
4.1.1 一体化集成模型的结构 |
4.1.2 信息模型的作用及表示方法 |
4.1.3 元数据的作用及类别分析 |
4.2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分类 |
4.2.1 数据分类方法 |
4.2.2 数据主题域划分 |
4.2.3 数据实体划分 |
4.3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信息模型建立 |
4.3.1 主题域信息模型 |
4.3.2 细分主题域信息模型 |
4.3.3 对象信息模型 |
4.4 货运列车安全元数据模型建立 |
4.4.1 元数据管理元模型 |
4.4.2 技术元数据模型 |
4.4.3 业务元数据模型 |
4.4.4 管理元数据模型 |
4.5 货运列车一体化集成模型建模结果及作用 |
4.5.1 一体化集成模型建模结果 |
4.5.2 基于一体化集成模型的数据访问过程 |
4.6 本章小结 |
5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集成平台设计与原型系统实现 |
5.1 系统设计 |
5.1.1 总体架构 |
5.1.2 系统功能架构 |
5.1.3 系统实现环境 |
5.2 信息模型的物理实现 |
5.2.1 信息模型的数据库映射 |
5.2.2 信息模型的数据源表记录映射 |
5.3 元数据模型的物理实现 |
5.3.1 元数据采集标准化过程 |
5.3.2 标准化后的元数据采集与存储 |
5.4 核心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4.1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综合视图 |
5.4.2 基于元数据的数据查询 |
5.4.3 后台元数据管理功能 |
5.5 本章小结 |
6 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货运动车组列车开行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既有研究现状分析述评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4 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
1.5 论文技术路线 |
2 货运动车组列车运输组织分析 |
2.1 国内外铁路货物快运发展现状 |
2.1.1 国外铁路快运发展现状 |
2.1.2 国内铁路快运发展现状 |
2.1.3 我国铁路快运不足之处 |
2.2 货运动车组列车市场需求分析 |
2.2.1 货运动车组列车货源分析 |
2.2.2 铁路快运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
2.3 货运动车组列车可行性分析 |
2.3.1 货运动车组列车开行路网可行性分析 |
2.3.2 货运动车组车辆技术可行性分析 |
2.3.3 货运动车组列车SWOT分析 |
2.4 货运动车组列车运输组织形式分析 |
2.4.1 货运动车组列车作业场所分析 |
2.4.2 货运动车组列车开行模式分析 |
2.4.3 货运动车组列车运输作业流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货运动车组列车开行方案模型构建 |
3.1 列车开行方案编制内容 |
3.1.1 列车开行方案编制原则 |
3.1.2 列车开行方案影响因素 |
3.1.3 列车开行方案编制内容 |
3.2 列车开行方案建模机理分析 |
3.2.1 既有研究目标函数分析 |
3.2.2 既有研究约束条件分析 |
3.3 货运动车组列车开行方案模型构建 |
3.3.1 模型假设 |
3.3.2 模型参数定义 |
3.3.3 目标函数构建 |
3.3.4 约束条件构建 |
3.4 算法设计 |
3.4.1 启发式算法介绍 |
3.4.2 模型特性及算法适应性分析 |
3.4.3 遗传算法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货运动车组列车开行方案算例分析 |
4.1 物流节点城市间高铁网络 |
4.2 货运动车组列车走行径路 |
4.3 物流节点城市间OD货运量 |
4.4 货运动车组列车开行方案求解分析 |
4.4.1 模型参数取值 |
4.4.2 算例求解 |
4.4.3 参数变化影响分析 |
4.5 货运动车组列车开行方案优选分析 |
4.5.1 前景理论(PT) |
4.5.2 优劣解距离法(TOPSIS) |
4.5.3 前景理论—优劣解距离法(PT-TOPSIS) |
4.5.4 货运动车组列车开行方案优选 |
4.5.5 参数变化影响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结论 |
5.2 论文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铁路车站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新丰镇车站货检作业流程分析 |
2.1 新丰镇车站概况 |
2.2 货检作业流程 |
2.3 货检作业存在的问题 |
2.4 货检系统需求分析 |
2.5 货检作业流程优化 |
3 系统构成及作业分析 |
3.1 系统构成 |
3.2 作业分析 |
3.2.1 货检作业分析 |
3.2.2 货车装载状态自动识别系统作业分析 |
3.2.3 货车装载状态高清监视系统作业分析 |
3.2.4 货检专用手持机系统作业分析 |
3.3 货检专用手持机系统基础技术选型 |
3.3.1 SCDMA系统 |
3.3.2 TD-LTE技术 |
3.3.3 WiFi技术 |
3.3.4 公用网络 |
3.3.5 SCDMA系统方案优点 |
3.3.6 链路规划及基站覆盖核算分析 |
3.3.7 货检专用手持机系统应用特点 |
4 系统结构设计 |
4.1 系统总体结构 |
4.2 各分系统结构及相互关系 |
4.2.1 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平台 |
4.2.2 货车装载状态自动识别系统 |
4.2.3 货车装载状态高清监视系统 |
4.2.4 货检专用手持机系统 |
4.3 信息采集方案 |
4.3.1 货车装载状态高清监视系统采集 |
4.3.2 货检专用手持机系统采集 |
4.4 系统集成方案 |
4.4.1 集成范围 |
4.4.2 硬件集成方案 |
4.5 网络架构 |
4.5.1 总体架构 |
4.5.2 广域网连接 |
4.5.3 局域网构成 |
4.5.4 数据传输方案 |
4.6 监控中心及机房设备建设 |
4.6.1 监控中心显示系统 |
4.6.2 监控中心通信方案 |
4.6.3 平台设备配置 |
4.7 计算机硬软件配置原则 |
4.7.1 硬件配置原则 |
4.7.2 软件配置原则 |
4.8 网络、信息安全及系统安全保障方案 |
4.9 系统运行环境 |
4.9.1 房屋建筑 |
4.9.2 供电 |
4.9.3 暖通 |
4.10 相关信息系统的整合方案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经济效益分析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7)发挥视频监控“千里眼”作用确保货物重载运输安全管理——关于太原铁路局货运处安全管理中干部作风发挥视频监控“千里眼”作用情况调研的分析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认清形势, 强化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
3 使用计量 (称重) 装置, 从源头上把好装车关 |
3.1 大力推广使用计量设备, 确保装车源头的卡控 |
3.2 安装超偏载检测仪、货车安全守护神 |
3.3 加强装载机称重装置的管理, 确保防超载目标的实现 |
4 重载货物装载安全的几点建议 |
4.1 确保重载条件下的货运安全, 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抓管理 |
4.2 确保货物重载条件下的货运安全, 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从源头提高设备质量 |
4.3 确保重载条件下的货运安全, 必须科技兴企、人才强企走可持续化发展之路 |
(8)铁路超限货物运输可靠度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2章 铁路货物运输可靠度因素分析 |
2.1 超限货物运输可靠度的界定 |
2.2 货物装载方案可靠度的影响因素 |
2.2.1 重车重心高 |
2.2.2 车辆重心的纵向偏移量 |
2.2.3 车辆重心的横向偏移量 |
2.2.4 货物超限等级 |
2.2.5 货物集重程度 |
2.2.6 突出端长度与大小 |
2.2.7 横垫木高度 |
2.3 货物运输过程可靠度的影响因素 |
2.3.1 线路条件影响因素 |
2.3.2 装载稳定性影响因素 |
2.3.3 速度影响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铁路超限货物运输可靠度评价模型与算法 |
3.1 装载加固方案可靠度评价模型与算法 |
3.1.1 模型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
3.1.2 装载加固方案评价方法 |
3.1.3 装载加固方案评价模型实例 |
3.2 超限货物运输过程的仿真及数据分析 |
3.2.1 仿真软件介绍 |
3.2.2 仿真过程中的因素设计 |
3.2.3 仿真模型建立和参数设计 |
3.2.4 仿真模型的方案可靠性计算指标 |
3.2.5 仿真模型的数据采集及后处理模块 |
3.2.6 其它仿真模型设计和数据整理分析 |
3.2.7 仿真模型可靠度值计算 |
3.3 超限货物运输过程可靠度评价模型与算法 |
3.3.1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及算法步骤 |
3.3.2 超限货物运输过程可靠度评价模型实例 |
3.4 铁路超限货物运输可靠度综合评价模型 |
3.4.1 模糊评价法的基本原理及步骤 |
3.4.2 超限货物运输可靠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3.4.3 超限货物运输可靠度改进评价模型 |
3.4.4 超限货物运输可靠度改进型模糊评价算法步骤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超限货物运输可靠度因素敏感性分析 |
4.1 敏感度分析方法 |
4.1.1 一次变化法(OAT) |
4.1.2 响应面法 |
4.1.3 Morris法 |
4.1.4 傅里叶幅度敏感度检验扩展法(EFAST) |
4.1.5 SOBOL'法 |
4.1.6 SOBOL'算法的改进 |
4.2 装载加固方案可靠度因素敏感性分析 |
4.2.1 装载加固方案可靠度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
4.2.2 单因素分析结论 |
4.3 运输过程可靠度因素敏感性分析 |
4.3.1 运输过程可靠度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
4.3.2 多因素敏感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超限货物运输可靠度的运输组织综合优化 |
5.1 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
5.2 基于超限货物运输可靠度的运输组织综合优化模型 |
5.2.1 网络描述及符号说明 |
5.2.2 约束条件 |
5.2.3 目标函数 |
5.3 模型建立 |
5.4 基于可靠度的超限货物运输组织混合遗传算法设计 |
5.4.1 多目标优化的概念 |
5.4.2 遗传—蚁群算法介绍 |
5.4.3 算法设计 |
5.5 实例验证 |
5.5.1 模型设计 |
5.5.2 模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本文的主要工作、结论以及创新点 |
论文存在的不足以及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200km/h客货共线铁路技术规章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概况 |
2 运输组织方式 |
3 技术规章适应性 |
4 存在问题 |
4.1 部分技术设备不满足高速铁路技术条件 |
4.2 行车组织办法无法落实 |
4.2.1 施工天窗安排困难 |
4.2.2 现有技术规章不适应 |
4.3 安全要求无法落实 |
4.4 应急处置困难 |
4.5 经济效益不高 |
5 对策措施 |
5.1 解决技术规章适应性问题 |
5.2 解决动车组运行时段内开行货物列车问题 |
5.3 解决货物列车与动车组列车在车站交会问题 |
5.4 对不符合规定的设备进行适当改造 |
5.5 制定上道作业安全措施 |
5.6 进一步优化运输组织 |
6 结束语 |
(10)调度集中客货共线铁路行车安全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概述 |
2调度集中客货共线铁路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
2.1车务接发车人员 |
2.2货物装载加固 |
2.3车机联控执行 |
2.4高速铁路与普速铁路并行地段 |
2.5旅客列车列尾装置故障 |
2.6自然灾害 |
3对策及建议 |
3.1实行客货列车分线行车 |
3.2建设列车装载视频监视系统 |
3.3提高货物装载加固质量 |
3.4物理隔离高速、普速铁路并行地段 |
3.5推广使用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 |
3.6加强列尾装置管理和维修 |
4结束语 |
四、建立货物列车装载运行安全监测系统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工作流的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D]. 高善兵.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铁路货车列检机制优化研究[D]. 李龙啸.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运输组织研究[D]. 夏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模型研究与应用[D]. 秦铎.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货运动车组列车开行方案研究[D]. 沙涛.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6]铁路车站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设计[D]. 刘吉.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3)
- [7]发挥视频监控“千里眼”作用确保货物重载运输安全管理——关于太原铁路局货运处安全管理中干部作风发挥视频监控“千里眼”作用情况调研的分析思考[J]. 王建国,刘永亮,任艳丽,刘海华.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8(03)
- [8]铁路超限货物运输可靠度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 陈皓.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9]200km/h客货共线铁路技术规章适用性研究[J]. 薛坤斌. 上海铁道科技, 2016(01)
- [10]调度集中客货共线铁路行车安全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J]. 吕峰,史宏.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