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吸收式热泵会议双良唱主角(论文文献综述)
薛浩浩[1](2018)在《联合站高效优化运行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胜利油田开采已经进入中后期,原油产量下降。在采用蒸汽驱和注水驱等热采工艺后,采出液含水率急剧升高,油水混合物呈现复杂的乳化状态。联合站井排来液表现出高黏度、高含水率以及高沥青质的超稠油特点,导致联合站脱水效率下降、脱水温度升高、系统运行不稳定、含油污水余温高、热能损耗严重等问题,大大增加联合站运行成本。因此,开展联合站稠油热化学脱水工艺优化研究和余热代气技术方案设计,对联合站高效运行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对联合站的稠油热化学脱水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研究,分析掺稀比、破乳温度、破乳剂浓度以及破乳剂种类等因素对稠油脱水效果的影响。基于稠油与稀油的基本物性,配制乳状液,并根据掺稀比对稠油黏温曲线的影响规律,优选代表性的掺稀比,分别为1.0、1.5、2.0。通过稠油热化学沉降脱水试验,优选出满足成品油外输条件(含水率小于2%)的联合站运行参数组合。根据目标函数、约束条件进行费用计算,优化出满足生产的最低运行费用参数组合。基于联合站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数据,设计污水余热利用方案,并计算分析得基于二类热泵原理的余热代气技术方案比原加热方案更节能。联合站高效运行优化参数组合:新型破乳剂、破乳温度80℃、破乳剂浓度100ppm、掺稀比2.0。在优化出运行参数组合下,联合站运行费用由14930元/天降低为11301元/天,运行成本减少约24%。联合站余热代气技术方案设计运营后每年可节约能耗3145.48tce,运行费用每年可节省326万元。联合站高效优化运行技术研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余晓飞[2](2008)在《吸收式热泵在石化企业中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已经成为全球性热点问题。如何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低温余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热泵作为一种利用低温热源的节能装置,用于余热回收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意义变得日趋重要。本文针对大庆石化总厂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循环水排出大量低温余热的实际情况,研究采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回收循环水排出的低温余热,实现对厂区办公楼供暖。本文首先对大庆石化总厂循环水和供暖状况作了考察,提出应用热泵技术对现有供暖方式进行改造在经济、技术上均可行。选取初投资、运行费用等重要方面作为评价对象,将压缩式热泵和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供暖方案进行了计算和比较,结果显示采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机组供暖方案具有投资较小,回收期较短的优点。对比原供暖方案,每年可节约费用138万元。开发了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的系统设计软件。在溴化锂水溶液物性建模中研究了两种回归方法对溴化锂水溶液结晶曲线回归精度的影响。通过对回水温度、余热水温降、热交换器换热效率对HRH机组热力系数的影响分析,最终确定了HRH机组的运行参数,并分析了在实际运行中余热水温度的波动对机组热力系数及运行安全的影响。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确立了应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技术,提取大庆石化总厂低品位循环水(34℃)的热量,供热终端与现有老供热管网相结合,HRH机组最终输出80℃热水的供热方案。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溴化锂热泵系统设计软件,与现场运行比较该软件设计结果可靠,较好地满足了工程实际需要,为以后溴化锂热泵系统设计、不同工况条件下性能测试以及该机组推广应用提供方便。
马庸颇[3](2004)在《LiBr-H2O双吸收热变换器热力过程的模拟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保护人类环境和回收生产排放的废弃能量对于人们来说越来越重要。吸收式热泵技术是解决这两大难题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它节能的同时又实现了环保。特别是应用溴化锂/水溶液作为工质的第Ⅱ类吸收式热泵(AHT),应用极为广泛。这种节能装置的应用,不仅大量以水或蒸汽存在的废热得以重新利用,而且向环境排放的热污染也得到了降低。单级吸收式热变换器已经获得较为广泛的工业应用,但由于其温升只有30℃左右,在一些需要大温升的场合,其应用受到限制,双吸收热变换器(DAHT)是一种可实现60℃以上的温升的新型吸收热变换器。近年来受到人们极大关注。 本文以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为基础,通过建立系统的质量守恒、热量守恒方程,并利用工质的热力学性能数据,对双吸收热变换器(DAHT)的热力循环过程和经济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性能优化。并编译了一系列描述和模拟其溶液热力学循环的计算机程序和子程序,利用该计算机程序模拟和优化的计算数据结果,做了一系列的分析图表。同时,运用这些运算结果,讨论了在各种工作条件下,系统的操作参数,如:冷凝温度(TC)、蒸发温度(TE)、吸收温度(TAB)和发生温度(TG)对性能系数(COP),(火用)效率(ECOP),新性能参数(COP·ΔT)、新(?)参数(ECOP·ΔT)和(火用)指标(EI)等的影响规律。 最后,用约束条件下N维极值的复形调优法对该DAHT热力过程的总经济收益(EP)进行调优,经济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当系统的操作条件为:冷凝温度在20.35℃,蒸发温度在73.05℃,吸收温度在129.52℃,总收益达最佳。
倪军,吴燕[4](2002)在《国际吸收式热泵会议双良唱主角》文中认为国际热泵会议专家组来双良集团公司考察后,发出感叹:在西方认为是夕阳产业,甚至是被视作放弃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热泵)行业,在中国得到如此空前的发展,简直是一个奇迹。
二、国际吸收式热泵会议双良唱主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吸收式热泵会议双良唱主角(论文提纲范文)
(1)联合站高效优化运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稠油乳状液物性及类型 |
1.2.1 稠油的基本物性 |
1.2.2 稠油乳状液类型 |
1.3 稠油脱水工艺 |
1.3.1 稠油掺稀脱水工艺 |
1.3.2 热化学破乳沉降脱水 |
1.4 联合站运行优化研究国内外现状 |
1.5 二类热泵发展利用现状 |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2 联合站运行现状及优化模型建立 |
2.1 联合站基本状况 |
2.2 联合站工艺流程 |
2.3 联合站原油处理系统 |
2.3.2 陈南联合站的设备参数 |
2.4 优化模型的概述 |
2.4.1 最优化模型 |
2.4.2 最优化问题的分类 |
2.5 联合站运行优化模型 |
2.5.1 建模思想 |
2.5.2 优化变量的选取 |
2.5.3 约束条件 |
2.6 脱水工艺优化方案 |
2.6.1 破乳剂浓度和破乳温度参数优选 |
2.6.2 降低加热炉负荷 |
2.6.3 掺稀比优选 |
2.6.4 采用新型破乳剂 |
2.7 本章小结 |
3 稠油热化学沉降脱水实验研究 |
3.1 脱水实验主要研究内容 |
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3.3 实验原油和水样来源 |
3.4 稠油掺稀脱水实验研究 |
3.4.1 热化学沉降脱水工艺 |
3.4.2 实验仪器及实验步骤 |
3.4.2.1 油样密度物性的测量步骤 |
3.4.2.2 油样黏度物性的测量步骤 |
3.4.2.3 含水率测试 |
3.4.2.4 稠油乳状液配置 |
3.4.3 原油热沉降脱水 |
3.4.4 实验用乳状液的制备 |
3.4.5 破乳剂的性能检测法 |
3.5 稠油脱水影响因素分析 |
3.5.1 脱水温度对原油脱水的影响 |
3.5.2 化学破乳对原油脱水的影响 |
3.5.3 掺稀比对原油脱水的影响 |
3.6 加速稠油脱水方法 |
3.7 稠油热化学沉降脱水实验结果与分析 |
3.7.1 现有破乳剂脱水实验结果 |
3.7.2 新型破乳剂脱水实验结果 |
3.8 稠油脱水规律研究总结 |
3.8.1 掺稀比影响脱水因素的优化研究 |
3.8.2 破乳温度影响脱水因素的优化研究 |
3.8.3 破乳剂浓度影响脱水因素的优化研究 |
3.9 本章小结 |
4 联合站优化运行和能耗分析 |
4.1 满足外排要求参数筛选 |
4.2 经济性评价 |
4.2.1 联合站经济运行比较 |
4.2.2 联合站破乳剂的费用计算 |
4.3 联合站运行费用计算表 |
4.4 优化出最佳的运行参数和运行费用 |
4.5 本章小结 |
5 联合站余热代气技术方案设计和选型 |
5.1 联合站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状况 |
5.1.1 联合站污水处理系统流程 |
5.1.2 联合站污水处理系统设备 |
5.2 二类热泵原理及特点 |
5.2.1 二类热泵工作原理 |
5.2.2 二类热泵优点 |
5.3 技术改造方案的设计和设备选型 |
5.3.1 技术改造方案 |
5.3.2 余热代气技术改造工艺流程设计 |
5.3.3 主要设备选型 |
5.4 能源状况和能耗费用分析 |
5.4.1 主要耗能种类及耗能量 |
5.4.2 加热炉能耗分析 |
5.4.3 节能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论文 |
(2)吸收式热泵在石化企业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绪论 |
0.1 课题研究背景 |
0.1.1 中国的能源环境现状 |
0.1.2 大庆石化总厂厂区供暖现状 |
0.2 国内外吸收式热泵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0.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热泵的原理与其在石化企业应用研究 |
1.1 热泵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
1.1.1 热泵的分类 |
1.1.2 热泵的原理 |
1.1.3 热泵的评价指标 |
1.2 热泵在石化企业应用现状 |
1.2.1 压缩式热泵的应用 |
1.2.2 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应用 |
1.2.3 蒸汽喷射式热泵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热泵方案的确定 |
2.1 水汽车间用能现状与循环水调研 |
2.1.1 水汽车间用能测试分析 |
2.1.2 水汽车间能耗测试结果 |
2.2 大庆石化总厂需改造供暖方式的建筑情况 |
2.3 不同供暖方式的供热指数评价 |
2.3.1 不同供热方案的供热指数 |
2.3.2 不同供热方案的供热指数的比较 |
2.3.3 压缩式热泵和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供热方案的供热指数对比分析 |
2.4 热泵方案的拟订 |
2.4.1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设计方案 |
2.4.2 压缩式热泵设计方案 |
2.5 两种热泵方案经济性分析 |
2.5.1 蒸汽直接供暖运行费用 |
2.5.2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经济性分析 |
2.5.3 压缩式热泵经济性分析 |
2.5.4 供热方案优选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设计软件建模及开发 |
3.1 工质热物理性质的建模 |
3.1.1 溴化锂溶液主要物性参数模型方程 |
3.1.2 水蒸气热物性计算模型方程 |
3.2 溴化锂热泵机组系统设计数学模型 |
3.3 溶液热交换器的优化建模 |
3.4 程序设计及计算机模拟可视化软件的开发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溴化锂模拟软件的应用、分析与讨论 |
4.1 溴化锂模拟软件的应用 |
4.1.1 胜北社区胜苑锅炉房第一类吸收式热泵设计参数 |
4.1.2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软件模拟设计参数及结果对比分析 |
4.2 热泵参数设计与分析 |
4.2.1 提高单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热力系数分析 |
4.2.2 采暖回水温度的选取与其对COP 的影响分析 |
4.2.3 余热水温降值的选取 |
4.2.4 溶液热交换器换热效率的优化 |
4.2.5 余热水波动对HRH 机组性能系数及运行的影响分析 |
4.2.6 机组设计参数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3)LiBr-H2O双吸收热变换器热力过程的模拟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0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吸收式热泵概述 |
1.1.1 概述 |
1.2 吸收式热泵的分类及其基本原理 |
1.2.1 单级吸收式热泵及其原理 |
1.2.2 两级吸收式热泵及其原理 |
1.2.3 双吸收式热泵及其原理 |
1.3 热泵的历史发展 |
1.4 吸收式热泵工质对简介 |
1.5 热泵系统的数学模拟简介 |
2 LiBr双吸收式热变换器热力过程的模拟 |
2.1 热泵热力过程的模拟 |
2.1.1 模拟概述 |
2.1.2 以性能系数为目标函数的热泵热力过程的模拟 |
2.2 LiBr双级吸收式热变换器热力循环过程模拟 |
2.2.1 传统的双级吸收式热变换器概况 |
2.2.2 LiBr新型双级吸收式热变换器工作原理简介 |
2.2.3 LiBr工质对简介 |
2.2.4 LiBr工质对的热力学性质 |
2.3 DAHT系统内各部件的物料、热量衡算方程 |
2.3.1 衡算方程的基本假设 |
2.3.2 衡算方程的设计参数 |
2.3.3 质量平衡与能量平衡 |
2.4 热力计算数学模拟过程 |
2.4.1 计算步骤 |
2.4.2 性能系数COP计算流程图 |
2.5 热力过程模拟的计算结果与分析讨论 |
2.5.1 不同吸收温度下,蒸发温度对COP、COP.ΔT的影响 |
2.5.2 不同蒸发温度下,吸收温度对COP、COP.ΔT的影响 |
2.5.3 不同吸收温度下,冷凝温度对COP、COP.ΔT的影响 |
2.6 小结 |
3 LiBr双吸收式热变换器热力过程的(火用)分析 |
3.1 热力学分析方法简介 |
3.1.1 (火用)分析法 |
3.1.2 热力学各分析方法简单比较 |
3.2 热变换器热力过程(火用)分析的数学模型 |
3.2.1 概述 |
3.2.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3.2.2.1 发生器的(火用)分析 |
3.2.2.2 冷凝器的(火用)分析 |
3.2.2.3 (火用)效率和(火用)损系数 |
3.3 (火用)分析的计算结果与讨论 |
3.3.1 系统的(火用)损和(火用)损系数分析 |
3.3.2 操作工况参数对系统煳效率ECOP、ECOP.ΔT及EI的影响 |
3.3.2.1 不同蒸发温度下吸收温度对ECOP、ECOP.ΔT及EI的影响 |
3.3.2.2 不同吸收温度下冷凝温度对ECOP、ECOP.ΔT及EI的影响 |
3.3.2.3 不同吸收温度下蒸发温度对ECOP、ECOP.ΔT及EI的影响 |
3.4 小结 |
4 热变换器经济性能及费用的优化 |
4.1 优化概述 |
4.2 以LiBrH_2O为工质的DAHT热力过程的优化 |
4.2.1 优化方法 |
4.2.1.1 方法说明 |
4.2.1.2 程序流程图 |
4.2.2 目标函数的建立 |
4.2.3 决策变量的决定 |
4.2.4 目标函数数学模型的建立 |
4.2.5 换热器的传热面积的确定 |
4.2.5.1 总的传热面积 |
4.2.5.2 发生器、蒸发器、蒸发吸收器的传热面积 |
4.2.5.3 溶液热交换器1的传热面积 |
4.2.5.4 溶液热交换器2的传热面积 |
4.2.5.5 冷凝器的传热面积 |
4.2.5.6 吸收器的传热面积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1 各决策变量对总收益的影响 |
4.3.1.1 蒸发温度 |
4.3.1.2 冷凝温度 |
4.3.1.3 吸收温度 |
4.4 小结 |
5 结论 |
符号说明 |
科研工作及发表论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国际吸收式热泵会议双良唱主角(论文参考文献)
- [1]联合站高效优化运行技术研究[D]. 薛浩浩. 青岛科技大学, 2018(10)
- [2]吸收式热泵在石化企业中应用研究[D]. 余晓飞. 大庆石油学院, 2008(04)
- [3]LiBr-H2O双吸收热变换器热力过程的模拟与优化[D]. 马庸颇. 大连理工大学, 2004(04)
- [4]国际吸收式热泵会议双良唱主角[J]. 倪军,吴燕. 制冷技术, 2002(04)